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22范进中举》公开课导学案_1

合集下载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一等奖《范进中举》公开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一等奖《范进中举》公开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一等奖《范进中举》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范进中举》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

从单元教学内容看,第六单元选择了中国明清白话小说中的经典章节,意在引发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魅力并学会运用历史眼光分析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了解它们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范进是小说中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的典型,深入分析理解其形象就能让学生对《儒林外史》这部小说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有一定的认识与理解。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一、初二两年通过对《西游记》和《三国演义》两部名著的阅读,对明清白话小说的语言风格已经比较熟悉,又因为第四单元已经学习了阅读小说的方法,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典型环境,所以在阅读《范进中举》时,不会在理解基本内容上感觉到难度。

但是,学生面对本文这样偏长的阅读篇幅,容易读得比较粗略,并且缺乏对整部作品的背景认识,对人物的分析理解就会比较表面化,甚至误读范进的形象。

三、教学目标(一)了解小说中的夸张、对比手法形成的讽刺效果。

(二)通过分析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在中举前后的变化,感知和评价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三)感悟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四、教学重点分析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境遇和中举后喜极而疯的丑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探究人物的典型意义。

五、教学难点从受科举制度毒害这一背景出发,正确认识范进这一人物形象。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环节一—梳理情节教师引导:1、找出小说三要素,理清课文故事情节。

2、说说下面几幅图分别表现的是文中的哪个情节?3、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复述这篇小说的情节。

学生活动:按照要求从多个角度完成情节的梳理,从整体上抓住本篇小说的核心,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和周围人对他的不同态度并从不同层次上理清情节的发展过程:范进中了秀才,胡屠户贺喜;范进借盘费,遭到拒绝和辱骂。

范进中举发疯,胡屠户治疯;范进清醒后,张乡绅拜会,胡屠户受赠。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2 范进中举》优质课教案_1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2 范进中举》优质课教案_1
4.选择字词填空:
(1)屠夫横披了衣服,(挺、鼓、腆)着肚子去了。
(2)范进抱着鸡,手里插着草标,一步一(跌、歇、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3)弟有空房一所,就在东门大街上,三进三间,虽不(漂亮、华贵、轩敞),也还干净,就(给、送、借)与世先生;搬到那里去住,早晚也好(看望、请教、留心)些。
3.注音
作揖(yī)带挈(qiè)相(xiàng)公醺醺(xūn)行(háng)事
长(zhǎng)亲腆(tiǎn)着啐(cuì)抛(pāo)嗑(kē)亚(yà)(dìng)子
拙(zhuō)病商酌(zhuó)
4.疑难词语补充解释。
进学:科举时代,童生应岁试、科试而考中入县学,称为进学,即文中所说的中了相公。“相”读xiàng,不读xiāng;“中”读zhòng,不读zhōng。
2.过渡语:这些闻名于世的对联反映的都是什么现象?(封建社会科举可以让人一步登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这样的小说《范进中举》(板书标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作者吴敬样(1701-1754),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2.关于作品《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儒林”的丑恶形象。
(2)个人原因:范进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了举人。几十年的痴情的追求,一旦功名到手惊喜得发了疯,这是有其必然性的。(从病理学分析:范进多年屡试不第,中了秀才后又中举人,连自己也不敢相信,所以神经受不了刺激,便发疯了。这种发疯是一种心理变态的表现。)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2 范进中举》【市级优质课一等奖导学案+答案】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2 范进中举》【市级优质课一等奖导学案+答案】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2 范进中举》【市级优质课一等奖导学案+答案】
一、学习目标
1. 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 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3. 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二、自主预学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①作揖()②星宿()③攥着()④腆着()
⑤斋公()⑥行事()⑦带挈()⑧绾了()
(2)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节选自_______第______回,作者是____朝的________。

他写的这部书是_________体的长篇讽刺小说,共_____回,主要描写__________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揭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腐朽。

(3)《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找出小说三要素,理清课文故事情节。

主要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3范进中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3范进中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3范进中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范进中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范进中举》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通过描绘范进中举的经历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多种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范进中举故事的探讨,让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对古代读书人命运的影响,以及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本文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塑造是教学的重点,通过对范进中举经历的叙述,体会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深刻思考。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批判态度及其在文中的体现。

2. 分析范进中举前后人们态度的变化,理解其深层含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有关科举制度的图片和简要介绍资料,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

同时,教师以引人入胜的语言描述科举制度对古代读书人的重要性,以及范进中举的非凡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浓厚兴趣。

2. 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在展示完图片和资料后,教师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你们知道科举制度是什么吗?"它对于古代读书人意味着什么?”“范进为什么会对中举如此执着?"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探索本课的核心内容。

3. 预设学生回答与师生对话针对提出的问题,教师预设学生可能的回答,并准备相应的引导语和补充信息。

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同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确保课堂氛围活跃而有序。

4. 简要介绍本课学习内容在导入环节的最后,教师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包括范进中举的经过、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帮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

同时,教师强调学习本课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珍惜课堂时间,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二)预习检查1. 基础知识掌握(1)字词理解①检查学生对课文中生字的掌握情况,如“醺醺”、“啐"等字的读音和含义,要求学生现场朗读并解释其含义,确保学生准确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第22课《范进中举》导学案5-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第22课《范进中举》导学案5-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九年级语文(上)预习学案19 范进中举1.《范进中举》节选自,它是我国代一部长篇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及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作者是。

2.给加点的字注音。

腆.着肚子啐.在脸上星宿.长.亲桑梓.避讳.绾.了头发攥.紧带挈.相.公3.仔细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①课文哪能些地方透露像范进那样喜极发疯的并非他一个人?②文中范进清醒时并不是一个感情容易外露的人,这对表现他一见报贴欢喜得疯起来,有什么作用?③作者借一个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这种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走近科举:清代的科举制度是这样的: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或童生,禄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称为库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

乡式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

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

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

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

殿试分三甲禄取。

第一甲踢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禄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5.科举花絮:1901年,慈禧下令改革科举。

考试内容中加中外政治历史。

为了迎合此旨意,有一次考官出题时把法国的拿破仑塞进去了,因粗略知道拿破仑与中国的项羽一样是一位以失败而告终的猛将,便出了一道中外比较试题:《项羽拿破轮论》。

出题的考官赶时髦,可来自全国的八股考生哪里跟得上?于是赶出了笑话。

一位考生一开笔就写道:夫项羽,拔山盖世之雄,岂有破轮而不能拿哉?使破轮自修其政,又焉能为项羽所拿者?拿全轮而不胜,而况于拿破轮也哉?课后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带挈.()行.()事腆.()踹.()兀.()自绾.()啐.()高中.()2.范进中举》节选自长篇讽刺小说________,作者是______代小说家_________。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22范进中举》公开课教学设计_1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22范进中举》公开课教学设计_1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目标:把握人物形象,体会对比夸张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口头表达等能力。

德育目标: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弊端,批判趋炎附势世风,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1、学生通过讨论把握人物形象,体会对比手法。

2、认识科举制对人性的摧残。

教学难点:范进发疯的原因及文章主题的理解。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积累了字词、了解了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梳理了小说的故事情节。

这节课我们继续进行第二课时的学习。

唐代著名诗人孟郊四十六岁进士及第,难掩激动,曾写下一首小诗《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范进不像孟郊这般风雅,没有作诗,但却说了两句话。

一、说变化1、范进得知自己中举后说了哪两句话?言外之意是什么?(明确:噫!好了!我中了!噫!好!我中了!在这两句话之前加上时间限制词语,现在、以后,说明之前不好,就像海子所写: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说明之前过得不幸福。

)2、范进中举后不同的人发生了哪些变化?体现了他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明确:胡屠户:1.说话刻薄尖酸粗鄙,庸俗势利,自大无知。

2.动作粗暴,为人趋炎附势,3.贪财,虚伪众邻:1.麻木冷漠:在范进疯了,众人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一位邻居说他有一个建议,不知可否行得。

对范进这种因为中举为狂喜到发疯的人早已司空见惯,发生这事已不足为奇,他们已麻木了。

2.尖酸刻薄:胡屠户不敢打疯了的范进,而此时某一个“尖酸人”看似劝说屠户挽救范进,实际是对范进一家极端的讽刺。

在别人有难时,还站出来嘲笑他们。

所以说他们尖酸刻薄。

3.趋炎附势:在范进外出参加科举考试家中断粮之时,众邻居都没有帮忙,范进中举后,众邻居却出人、出力、出场,从中反映了封建时代的世态炎凉和众邻居的趋炎附势。

张乡绅:1.拉拢与范进的关系:来恭贺范进中举时,俩人彼此间不断说客套话,张乡绅还给范进送银子,说什么“年谊世好”实际是为了拉拢和范进的关系。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22范进中举》公开课教案_2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22范进中举》公开课教案_2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22范进中举》公开课教案_2《范进中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材分析】《范进中举》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读篇目。

本单元选择中国明清白话小说中的精彩章节,对学生阅读赏析古典小说,了解特定社会背景下各色各样的人物性格及其命运,增加学生文化积淀,培养审美情趣,提升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有重要意义。

在本单元选文中,《范进中举》以其鲜活生动的细节描写和夸张对比,极具个性的讽刺艺术呈现出独特的文本价值,在教学中应就此进行充分挖掘。

【学习者特征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小说阅读常识和能力,对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有较强的感受力。

但也容易被小说生动的情节和语言所吸引,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而忽略造成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时代原因,以及作品所传递的深厚的思想主题。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读多思多讨论,透过人物形象,领会小说表达的主题思想。

【学习目标】1.通过完成病历卡的形式,聚焦文章精彩片段,扣住主人公范进的命运展开细读。

2.在“病症会诊”的具体情境中,通过对细节刻画的赏析,学会感知和评价小说人物形象,了解夸张和对比手法,体会小说讽刺的艺术特色。

3.通过与原始素材的对比,理解“一巴掌”的隐喻,理解作品表达的对封建科举制度和世态炎凉的批判的主题。

【教学重点】在“病症会诊”的具体情境中,指导学生通过对细节刻画的赏析,感知和评价小说人物形象,体会夸张、对比和典型细节带来的讽刺效果。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比较中理解“一巴掌”的隐喻,理解作品表达的对封建科举制度和世态炎凉的批判的主题。

【教学策略及方法】《范进中举》作为传统名篇,篇幅很长,内涵丰富,可用于教学的点很多,如果面面关照,则显得零散而庞杂,学生容易在细碎的解读中失去阅读的兴趣。

因此,本课时的设计以“病例会诊”的任务情境驱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并以此为切入口,通过“病症描述”、“病因分析”、“治疗方案”三个板块把学生的视线聚焦到几个精彩的文段上,扣住文本,评价人物,探究主题。

初中部编版九年级初三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范进中举》公开课导学案(公开课)

初中部编版九年级初三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范进中举》公开课导学案(公开课)

《范进中举》导学案
一、基础知识
1.圈画生字词并注音。

解.元()作揖.()兀.自()带挈.()绾.了()相.公()细丝锭.子()醉醺.醺()腆.着肚子()啐.在脸上()星宿.()2.解释下列词语。

作揖:。

倒运:。

狗血喷头:。

不省人事:。

商酌:。

3.作品简介。

《儒林外史》是一部()小说,作者(),是()(朝代)人。

全书通过对()的描绘,深刻地揭露和强烈地抨击了()。

4.情节梳理。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答:
二、深层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适时点拨。

)
1.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答:
2.小说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胡屠户?表现出胡屠户怎样的性格?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这些变化?表现出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态度变化反映了什么现象?
答:
3.范进中举前、中举后在性格上有了怎样的改变?
答:
4.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
答:
三、写法探究
作者是怎样运用讽刺手法的?
答:。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课《范进中举》教案(第一课时)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课《范进中举》教案(第一课时)
对女儿婚姻的态度:“倒运”“累了我多少”“可怜!可怜”——“女儿像有些福气的”。
5.胡屠户的表现可用哪四个字概括?
明确:前倨后恭。
6.小说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行文?表现出胡屠户怎样的性格?
明确: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嗜钱如命、趋炎附势、贪财虚伪的市侩形象。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
1.乡邻们的变化说明了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表现了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教学难点: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查工具书掌握“带挈”等词的含义;掌握小说的文学常识及有关明清科举制度的文化知识。
2.朗读相关句子,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通过朗读体会课文中讽刺、夸张的语言。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激情导入,学情诊断
1.导语设计。
(2)作品简介。
《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共计五十六回,课文节选的是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
清代的科举制度是这样的: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称为库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乡式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乡试取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范进中举教案新人教版 (1)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范进中举教案新人教版 (1)

22 范进中举【知识与技能】1.了解吴敬梓及其代表作《儒林外史》的文学常识。

2.了解夸张、讽刺等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1.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性格。

2.理解可笑的人物背后所表现的荒谬的社会生活,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1.分析范进、胡屠户等艺术形象。

2.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3.理解可笑的人物背后所表现的荒谬的社会生活,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第1课时一、导语设计十年寒窗苦读书,一朝成名天下知,但有人却因此欢喜而疯。

这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呢?一起进入课文《范进中举》。

二、资料助读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代表作《儒林外史》。

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

由于家族的影响,吴敬梓少时曾热衷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

他虽曾发奋制艺,但科举并未成为他人生的唯一追求。

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脱俗的叛逆个性。

特别在他嗣父母及生父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吴敬梓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

吴敬梓由愤世嫉俗激发为纵情悖礼,放浪形骸,大肆挥霍遗产,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

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平常变化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清了清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

正因为吴敬梓的个人经历,使他了解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故写下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作品简介关于《儒林外史》:“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全书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书中人物,大都以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没有一个主干,由许多故事连缀而成,但有一个贯穿全书的主题,即揭露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2、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端正学习态度。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
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一、内容回顾
介绍一下科举制度的发展。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作为学生你学习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导入新课。

三、自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屠户贺喜、范进借钱、范进发疯、屠户治疯、乡绅来访。

四、默读课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
学习小说这种体裁,重点要分析人物形象。

通过具体的人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特点。

方法:描写方法+表达效果
1、范进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请找出写范进的内容,试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

2、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3、探究范进中举后发疯的原因?
五、主题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

诸亲六眷都来问候。

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

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

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

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

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

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合家大小号哭起来,准备入殓,将灵柩停在第三层中堂内。

次早打发几个家人小厮满城去报丧。

族长严振先领着合族一班人来吊孝,都留着吃酒饭,领了孝布回去。

1、选文中作者运用什么手法揭露和讽刺了所谓的“名士”儒生什么特点?
2、选文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严监生病重?(用原文语句回答)
3、揣摩严监生“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时的心理活动,并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出来。

(使用第一人称形式)
六、拓展练习
小练笔:
本文善用细节来刻画人物,请用精彩的人物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描写一段你的同学成绩考得很好时的表现。

(200字以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