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高学习】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溶液7.2物质溶解的量第1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新编文档-7.2 第1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精品文档
量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并有少量固体存在),在饱和溶液中悬浮着
一只塑料小球,现向水中加入少量的
氢氧化钠固体,则试管中的小球会( A )
A.上浮
B.下降
C.位置不变 D.无法确定
7.2 物质溶解的量
【解析】 向水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因为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温 度升高,而硝酸钾的溶解能力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因此硝酸钾溶液的 密度增大,所以小球排开水的体积变小,即小球上浮。
7.2 物质溶解的量
【解析】 改变温度使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溶液的组成不变,浓度 不变;不同条件下物质的溶解能力差别很大,未指明温度,饱和溶液的浓度 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某物质完全溶于水形成的溶液可能是饱和溶 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7.2 物质溶解的量
知识点 4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
8.如图7-2-2所示的四个圆分别表示浓溶液、稀溶液、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的集合。(1)A、D集合分别表示: A___饱__和_浓__溶_液_______;D___不__饱_和__浓__溶_液______, 从图中可以看出,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 液的关系是_饱__和_溶__液__可_能__是_浓__溶_液__,__也_可__能_是__稀__溶_液__。
7.2 物质溶解的量
10.2017·绍兴 某次蔗糖溶解实验过程如图7-2-4所示,不 考虑水分蒸发,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B ) A.②中溶液是饱和溶液 B.③中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②③中溶液的浓度不相同 D.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大于 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
7.2 物质溶解的量
【解析】 ②中有蔗糖固体剩余,说明该溶液不能再溶解该物质,属于饱和 溶液;③中溶液没有蔗糖固体剩余,不能确定溶液是否饱和;②中没有溶解 的蔗糖固体加热后溶解,所以③中溶解的溶质比②中多,溶液的浓度较大。
科学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七章《溶液》7.2.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夯实基础·逐点练
【点拨】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故A项错;向饱和溶 液中再加入该溶质,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溶液质量也不会 增加,故C项错;对同一种溶质而言,只有在同一温度下, 其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故D项错;不饱和溶液 可通过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和改变温度等方法转化为饱 和溶液,只有增加溶质的方法才会使溶质质量增加,其余 两种方法不会使溶质质量改变。
夯实基础·逐点练
(4)将50 ℃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降温至10 ℃,则 溶液变为硝酸钾的__饱__和____溶液。
(5)向20 ℃时的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5 g水,则溶液 变为硝酸钾的__不__饱__和__溶液。
夯实基础·逐点练
6.在一定温度下,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变为
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 D )
4.【中考·丽水】20 ℃时,在两只各盛有50 g水的烧杯中,分 别加入30 g氯化钠和蔗糖固体,搅拌使其充分溶解,结果 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两烧杯中的溶液质量相等 B.两烧杯中的溶液浓度相等 C.氯化钠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D.蔗糖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夯实基础·逐点练
【点拨】由图可知,NaCl固体未完全溶解,所得 溶液一定是20 ℃时的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小 于80 g;而蔗糖完全溶解,所得溶液可能刚好饱 和,也可能不饱和,其浓度比NaCl溶液浓度大。
夯实基础·逐点练
5.用“饱和”或“不饱和”填空。 (1)把硝酸钾固体放到硝酸钾溶液中,固体减少, 则原硝酸钾溶液为_不__饱__和___溶液。 (2)将常温配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升温至80 ℃,变 成_不__饱__和___溶液。 (3)10 ℃时的硝酸钾溶液中含有少量硝酸钾固体, 则该溶液为硝酸钾的___饱__和___溶液。
2024九年级化学下册第7章溶液7.2物质溶解的量授课课件科粤版
感悟新知
解析: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 知1-练 该溶质,已经溶解的物质可能多也可能少,因此饱和溶液 可能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同理稀溶液是指溶液中 已经溶解的物质比较少,但它可能还能继续溶解该溶质, 也可能已经达到饱和状态,因此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 液;相同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 浓,不同种溶质的溶液,由于溶解性不同,一种物质的饱 和溶液可能比另一种物质的不饱和溶液稀。
D. 改变条件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感悟新知
知1-练
解题秘方:对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的理解, 一是注意强调两个条件,二是明确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可 以溶解其他物质。
感悟新知
知1-练
解析:向KNO3 饱和溶液中加KNO3 晶体,KNO3 晶 体不再溶解,溶液质量不变;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 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继续溶解原溶质,若温度、溶剂量发 生改变,它可变成不饱和溶液,可以继续溶解原溶质;在 一定温度下,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钠,但 能再溶解蔗糖,A、B、C不正确。
感悟新知
易错提醒:
知2-练
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内因是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因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不同种溶质在同种溶剂中
溶解能力不同;外因是温度。
当溶质、溶剂确定时,就只能通过改变温度来改变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搅拌只能加速溶解,不能改变固体
的溶解度。
感悟新知
题型3 根据溶解度判断溶解性
知2-练
例7 将3 g 某物质在20 ℃时溶于200 g 水中,恰好形成饱
C. Ⅱ和Ⅲ对比——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相同
D. Ⅲ和Ⅳ对比——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2021春科学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7章 7.2.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一般情况)
饱和溶液
升温、加溶剂
不饱和溶液 蒸发溶剂 结晶
降温、蒸发溶剂、加溶质
冷却
请完成《点拨》剩余习题
【视频播放】氯化钠与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
知1-导
问 题(一)
将氯化钠和硝酸钾分别加入一定量的水中,观察到什么现 象?
问 题(二)
什么是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问 题(三)
怎样判断一种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
归纳
知1-导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 种溶质的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 种溶质的溶液。
(来自《点拨》)
知1-练
1.20 ℃时,在两只各盛有50 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30 g 氯化钠和蔗糖固体,搅拌使其充分溶解,结果如图所 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烧杯中的溶液质量相等 B.两烧杯中的溶液浓度相等 C.氯化钠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D.蔗糖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知1-练
2.判断某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一般有两个步骤: (1)观察溶液底部是否有没有溶解的溶质,如果有未溶解的
第七章 溶液
7.2 物质溶解的量
第1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 饱和溶液
1 课堂讲解 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理解与判断、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2 课时流程
逐点 导讲练
课堂 小结
课后 作业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条件下,溶质能不能无限的溶解在溶剂里?溶液能“吃饱” 吗?
知1-导
知识点 1 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理解与判断
知1-讲
解析:向 KNO3 饱和溶液中加 KNO3 晶体,KNO3 晶体不 再溶解,溶液质量不变;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一定 量的溶剂中不能继续溶解原溶质,若温度、溶剂量发生改 变,它会变成不饱和溶液,可以继续溶解原溶质;在一定 温度下,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钠,但能再 溶解蔗糖,A、B、 C 不正确。
科粤新课标九年级下册初中化学《第七章 溶液 7.2 物质溶解的量》_5
7.2物质溶解的量(第一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一、教材分析本课题选自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单元溶液第2节《物质溶解的量》第1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溶液是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常见的物质,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从宏观上理解溶液的基本特征。
本节课在教材体系中是比较重要的,是前后内容的联系和纽带,为学习溶解度计算和溶质质量分数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包括三个要点──这种溶质、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
二、学情分析些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本课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探究精神。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对溶液的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本课则进一步让学生在亲自动手探究实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条件。
激发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同时,营造化学学科教学中:“概念的形成需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究而得出的基础上”的教学特色,不但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得更为扎实,而且使他们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述结论的水平上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
三、教学思想化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发展性以及学生的可接受性。
本课教学中,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并分析实验→激发思考→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归纳总结”,提升学生实验探究的水平,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设计实验环节,让学生初步感受实验设计的思想方法,以及实验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后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并在展示交流中的互相补充和完善,从而让学生更好的记忆实验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动手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能更深刻的感受到“在一定条件下,固体溶质溶解的质量是有限的”,进而准确表述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新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七章 溶液 7.2 物质溶解的量》教案_24
7.2物质溶解的量---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材分析本课为第七单元课题2物质溶解的量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的理解和学习,体会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无限溶解固体药品,让学生对溶液从定性的认识上升到定量研究。
从而为下一节课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就学情而言,学生在知识层面已学过了溶液的形成、溶液的定义,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缺乏知识基础。
在实验探究层面,初三学生已具备一定生活经验,且具有强烈的探求新知的欲望,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实验探究,自主分析。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明确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3.了解溶液饱和与否与溶液浓稀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体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2.认识实验在学习化学概念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饱和溶液的概念。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
难点: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教学方法分析与确定“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理念,其中探究学习是深化学习内容,丰富、提炼学习成果的有效途径。
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引导法实验法、分析推理法和比较归纳法等教学方法相结合,通过教师一系列教学设问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实验验证,更好地突出本节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
学习方法分析与确定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要改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在探究活动中使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都得到训练和提高,在实验探究中掌握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
因此,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法、讨论法、分析推理法和比较归纳法等进行学习。
教学准备1多媒体准备:教学课件PPT2.实验准备:药品:硝酸钾固体、硫酸铜晶体、蒸馏水仪器用品:托盘天平、酒精灯、试管、试管夹、火柴、烧杯、玻璃棒等。
【K12教育资料】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溶液7.2物质溶解的量第1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新版粤教版
7.2 物质溶解的量第一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能区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2)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解的相互转化方法。
(3)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判断。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
【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教学过程知识点一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与判断【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199~202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1)在一定条件下,若溶液底部有稳定存在的固体溶质,且该固体不再减少,则该溶液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向溶液中再加入少量原溶质,如果这种溶质不能继续溶解,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如果这种溶质还能继续溶解,表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教师点拨】饱和溶液是一定条件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但对于其他的物质就不一定是饱和溶液;描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要指明“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否则没有意义。
【跟进训练】1.20 ℃时,向10 g某物质的溶液中放入5 g该物质,充分溶解后过滤,得到12.6 g 滤液,则原溶液一定是( B )A.饱和溶液B.不饱和溶液C.稀溶液D.无法判断2.某学生在实验室里分别进行如下实验,最终能得到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的是( A ) A.从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取出30 mLB.将20 ℃的KNO3的不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60 ℃C.将20 ℃的KNO3的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60 ℃D.将相同温度下等质量的KNO3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混合知识点二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201~202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由P20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的实验,我们得出结论:在一定温度下达到饱和的溶液,在条件改变(温度变化、溶剂的量变化)时,可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反之亦然。
2024九年级化学下册第7章溶液7.2物质溶解的量第1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科粤版
2. 教学难点:
(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指在一定温度下,溶液中能溶解的最大溶质量。学生容易混淆溶解度与溶解性的概念。
(2)掌握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温度、压力等。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特别是气体溶解度。
(3)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学生可能难以将所学的溶液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如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如何制备饱和溶液等。
-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溶解度的概念。
-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知识点,掌握溶解度的概念。
-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 不饱和溶液:在相同条件下,溶剂还可以继续溶解溶质。
②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 温度: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温度降低,溶解度减小。
- 压力:压力增大,溶解度增大;压力减小,溶解度减小为饱和溶液:
- 判断方法:通过增加溶质、蒸发溶剂或改变温度。
- 将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增加溶质、蒸发溶剂或改变温度。
2. 艺术性和趣味性:
- 使用色彩鲜艳的粉笔,提高视觉吸引力。
- 板书设计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如将溶解度的概念用图形表示,使抽象的知识更形象具体。
- 适当加入幽默元素,如使用有趣的符号或表情,增加板书的趣味性。
- 设计板书时,注重版面布局,使板书整洁有序,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重点题型整理
1. 题型一: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2020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七章 溶液 7.2 物质溶解的量 7.2.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导学案
结晶的定义:热的溶液冷却后,已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做结晶;析出晶体后的溶液叫母液,母液对于析出的溶质来说是饱和溶液。
【提出问题】
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
易错提醒:
(1)一定条件下,某溶质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是另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是所有物质在降低温度时都会由不饱和状态变成饱和状态。
第1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课题分析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与溶解度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实验导入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由学生讨论分析理解饱和溶液 的两个条件,判断某物质的溶液是否饱和,最后分析总结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第二部分通过讨论与探究导入溶解度的概念,理解溶解度的相对大小,再以活动与探究绘制溶解度曲线,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又讨论引出了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规律总结:
结晶方法:
(1)蒸发结晶(蒸发溶剂):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
(2)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的物质,如硝酸钾。
规律总结:
判断溶液是饱和溶液的方法:一是溶液中有未溶解完的溶质,且溶质质量不再减少;二是加入原溶液中的溶质,加入的溶质不再继续溶解。
【答案】(1)蒸发(2)AC
课后反馈总结
课后达标检测
布置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课后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在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教师要结合具体实验演示让学生明白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由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盐引出海水晒盐,从而引出结晶的概念,此外,教师要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路,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并讨论,巧妙引导。
邵阳市第二中学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七章 溶液 7.2 物质溶解的量第1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课件
第3节 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
[问题探究]
找出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任写两种)。
[思考交流]
第3节 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
[归纳提升]
实验室所用的药品,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毒 的。因此,在使用时一定要严格遵照有关规定和操作规程,保证 安全。具体表述为:不触、不尝、扇气入鼻闻气味;节约药品, 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若没有说明用量,一般按最 少量取用:液体1~2 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即可;用剩的 药品放入指定的容器中,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 要拿出实验室。
[课堂速记]
第3节 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
核心一 常用的化学仪器
例1 2017·上海 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都正确的是( C )
酒精灯
胶头滴管
托盘天平
加热;使用后 吸取液体;滴管口
量筒
称量药品;药品直
吹灭并盖上灯
向上防止液体流
测量液体体 接放置在天平托盘
帽
出
积;不能加热
上
A
B
C
D
第3节 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
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
第3节 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
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
第3节
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
问题导学 新知学习 课堂反馈
第3节 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
问题导学
第3节 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
新知学习
知识点一 常用的化学仪器
1.写出下列常用仪器的名称
锥形瓶 胶头滴管 烧杯
试管
酒精灯
长颈漏 斗
分液漏斗 斗 漏
第3节 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
[课堂速记]
第3节 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
核心二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溶液7.2物质溶解的量7.2.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新版粤教版
第 1 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课题解析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与溶解度两部分。
第一部分经过实验导入饱和溶液的见解,并由学生谈论解析理解饱和溶液的两个条件,判断某物质的溶液可否饱和,最后解析总结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互相转变的条件。
第二部分经过谈论与研究导入溶解度的见解,理解溶解度的相对大小,再以活动与研究绘制溶解度曲线,牢固和应用溶解度见解,最后又谈论引出了气体溶解度的见解。
第 1 课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课标要求【授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经过实验研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见解。
(3)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互相转变的方法。
(4)认识结晶现象。
2.过程与方法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经过实验研究认识“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
3.感神态度与价值观经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变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辨证的、发展的思想见解来对待事物的变化,和渐渐培养由详尽到一般认识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授课重点】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见解。
2.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互相转变的方法。
【授课难点】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见解。
2.正确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互相转化的方法。
【教具准备】水、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烧杯( 若干)、多媒体课件、玻璃棒、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等。
授课过程【复习提问】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样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样;同一物质在不同样溶剂中,溶解性也不同样。
那么一种物质在一种溶剂中可否无量溶解下去呢?【活动与研究 1】请同学们按教材P33实验 9-5 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交流现象】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
【解析小结】实验现象 : 第一次的 5g 氯化钠都溶解了; 第二次的5g 氯化钠不能够全部溶解;加人 15mL 水后节余的氯化钠固体又溶解了。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溶液7.2物质溶解的量第1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新版)粤教版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惑,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指导。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出问题和想法,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和思考能力。
-强调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学习,提供相关的资源和建议,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
教学反思与总结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蒸发溶剂:通过蒸发一定量的溶剂,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降低温度:对于某些溶质,降低温度可以减少其溶解度,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2021春科学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7章 7.2.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第七章溶液7.2 物质溶解的量第1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理解与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2逐点导讲练课堂小结课后作业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溶质能不能无限的溶解在溶剂里?溶液能“吃饱”吗?知1-导1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理解与判断【视频播放】氯化钠与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知1-导问题(一)将氯化钠和硝酸钾分别加入一定量的水中,观察到什么现象?问题(二)什么是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问题(三)怎样判断一种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知1-导归纳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3.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1)如果溶液中有少量未溶解的溶质,则是饱和溶液;(2)加少量的溶质,溶质能继续溶解的是不饱和溶液,不能溶解的是饱和溶液。
知1-讲【例1】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D)A. 在一定温度下,向KNO饱和溶液中加KNO晶体,溶33液质量增大B. 饱和溶液是指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再溶解同种溶质的溶C. 在一定温度下,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不能再溶解蔗糖D. 改变条件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知1-讲解析:向KNO饱和溶液中加KNO晶体,KNO晶体不333再溶解,溶液质量不变;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继续溶解原溶质,若温度、溶剂量发生改变,它会变成不饱和溶液,可以继续溶解原溶质;在一定温度下,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钠,但能再溶解蔗糖,A、B、C 不正确。
(来自《点拨》)知1-练1.20 ℃时,在两只各盛有50 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30 g 氯化钠和蔗糖固体,搅拌使其充分溶解,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烧杯中的溶液质量相等B.两烧杯中的溶液浓度相等C.氯化钠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D.蔗糖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知1-练2.判断某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一般有两个步骤:(1)观察溶液底部是否有没有溶解的溶质,如果有未溶解的固体溶质,证明该溶液是________溶液;(2)溶液底部若没有未溶解的固体溶质,可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______________,若__________________,则证明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溶液7.2物质溶解的量7.2.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新版粤教版word格式
第1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3.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实验,认识饱和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及转化,
2.通过蒸发溶剂和降低温度获得晶体,认识结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和交流的方式,认识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及析出晶体的方法,体验实验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结晶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蔗糖、氯化钠、硝酸钾、水、药匙、玻璃棒、50ml 烧杯、水槽、酒精灯、火柴
五、教学过程
继续向糖水中加
.设计方案让未溶解的固体溶解。
3
温度越高,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里”
的状态。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思考还可以用学生分析海水晒盐过程中溶液的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2 物质溶解的量
第1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小试身手
1 [基础题] 某温度下,将5 g氯化钠放入10 g水中,得到13.6 g氯化钠溶液,该溶液一定是()
A.饱和溶液 B.不饱和溶液
C.稀溶液 D.无法判断
2 [基础题]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有()
①固体溶质的性质②温度③压强④溶质的质量⑤溶剂的质量⑥溶剂的性质
A.①②⑥B.①③⑤
C.①④⑤D.②④⑥
3 [基础题] 一定温度下,向图7-2-8中甲所示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现象如图乙所示,则所得溶液与原溶液相比,一定正确的是()
图7-2-8
A.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
B.所得溶液颜色变浅
C.溶质的质量增加
D.溶质的溶解度变大
4 [基础题] 室温下,向一定质量的NaCl溶液中加入10 g NaCl固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固体未溶解,再加入10 g 水后,剩余固体全部溶解。
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加水前一定是饱和溶液
B.加水前可能是饱和溶液
C.加水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D.加水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5[基础题] 用“饱和”或“不饱和”填空。
(1)把硝酸钾固体放到硝酸钾溶液里,固体减少,则原硝酸钾溶液为溶液。
(2)将常温下配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升温至80 ℃,则变为溶液。
(3)10 ℃时的硝酸钾溶液中含有少量硝酸钾固体,则该溶液为硝酸钾的溶液。
(4)将50 ℃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降温至10 ℃,则溶液变为硝酸钾的溶液。
(5)在20 ℃时的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5 g水,则溶液变为硝酸钾的溶液。
6[提高题] 烧杯中盛有一定质量、温度为80 ℃、溶质为M的溶液,将其置于室温环境中,测定不同温度时析出固体M的质量。
测定结果记录如下表。
若不考虑水蒸发对实验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65 ℃时,该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填“是”“否”或“无法判断”)。
(2)将40 ℃时接近饱和的M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中一定能达到目的的有
(填序号)。
①升温②降温③加溶质M ④加水
⑤加另一种固体N ⑥恒温蒸发水⑦与
40 ℃时M的饱和溶液混合
直击中考
7[张掖中考] 20℃时,取下表中的四种物质各20 g ,分别加入到100 g 水中充分溶解后,有固体剩余的是( )
常见物质的溶解度(20℃)
A .氯酸钾
B .硝酸钾
C .氯化钠
D .蔗糖
8[泰安中考]
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溶液,具体措施有: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蒸发水。
其中措施正确的是( )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③⑤
D .①②⑤
9[黄石中考] 氯化钾的部分溶解度数值如下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30 ℃时饱和氯化钾溶液中氯化钾与水的质量比为37∶100
B .20 ℃时,100 g 饱和溶液含有34 g 溶质
C .将30 ℃的饱和氯化钾溶液降温至20 ℃,会有氯化钾晶体析出
D .相同质量的水中加入不同质量的氯化钾,所得溶液的质量可能相同
10[泰安中考] 配制硝酸钾溶液时得到下表数据,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不正确的是( )
A.28 ℃时,10 g 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4 g
B.60 ℃时,等质量水中能溶解的硝酸钾比28 ℃时多
C.①②所得溶液的浓度相同
D.③所得溶液一定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11[宜昌中考] 通过如图7-2-9所示的实验(不考虑水分蒸发),得到相应的五种溶液。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提示:t1℃时100 g 水中最多溶解31.6 g 硝酸钾,t2℃时100 g 水中最多溶解64 g硝酸钾)
A.t1℃时,溶液①是不饱和溶液
B.t2℃时,溶液④是饱和溶液
C.t1℃时,溶液⑤是饱和溶液
D.t2℃时,溶液③是不饱和溶液
详解详析
1 A ,解析)溶液中存在未溶解完的溶质,而溶质不再继续溶解,说明溶液已
经达到饱和状态。
2 A ,解析)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内因是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外因是温度。
3 C ,解析)原饱和溶液中有未溶解完的溶质,加水后溶质会继续溶解,得到
的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则溶液颜色无法判断;加水后溶质继续溶解,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增加;温度不变,物质的溶解度不变。
4 A ,解析)加水前有部分NaCl固体未溶解,表明加水前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
液;加水后,剩余固体全部溶解,此时溶液可能恰好为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5 (1)不饱和
(2)不饱和
(3)饱和
(4)饱和
(5)不饱和
6 (1)无法判断(2)②③⑥
,解析)(1)从表格中可以看到在65 ℃时溶液中无晶体析出,而在50 ℃时有2.0 g 晶体析出,则在65 ℃时溶液可能恰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
(2)随着温度升高,M溶解的最大限量增大,将40 ℃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有:降温、加溶质M、恒温蒸发溶剂。
7 A ,解析)要使溶液中有固体剩余,则20 ℃时物质的溶解度要小于20 g。
8 D ,解析)向接近饱和的溶液中增加该溶质或蒸发溶剂都可以使溶液变成饱
和溶液,故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溶液,可以采取①加入氢氧化钙、⑤蒸发水的方法。
由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溶液,还可以采取②升高温度的方法。
故①②⑤符合题意。
9 B
10 D ,解析)③所得溶液可能恰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
11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