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园林美学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韵味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韵味【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传承和历史价值。
园林美学中的造园原理、规划布局、建筑艺术、植物景观以及水景设计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韵味和气质。
古典园林的美学追求以自然为基调,以清雅、谦逊的姿态展示出东方文化的精髓。
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布局方式对现代园林设计具有启示作用,引发人们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思考。
古典园林美学的永恒魅力体现在其深深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韵味,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发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美学韵味、文化传承、地位与价值、造园原理、规划布局、建筑艺术、植物景观、水景设计、永恒魅力、现代园林设计、文化价值。
1. 引言1.1 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传承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传承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中国古代文明。
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
古代皇家园林如颐和园、圆明园等,不仅是皇帝们休憩游玩的场所,更是展示皇家气派和文化品位的象征。
而私家园林如拙政园、留园等,则更多地表现了文人雅士对自然的独特诠释和审美追求。
古典园林的文化传承不仅体现在其建筑风格和景观布局中,更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园林中的假山、亭台、池塘等元素都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符号和象征意义,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追求。
古典园林的文化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后人能够深刻领略中国园林的独特魅力和精髓所在。
1.2 古典园林的地位与价值古典园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价值。
作为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古典园林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受到人们的推崇和喜爱。
古典园林不仅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和体现。
通过古典园林的建筑、景观和设计,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感、审美情趣和哲学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形态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形态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它是中国人对自然景观的创造和美化,以及对生活方式的诠释。
古典园林在形式结构、构思构图、意境气质等方面呈现出独特的美学形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美学角度来谈论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形态研究。
1、自然与人文的统一中国古典园林注重自然与人文的统一,通过对园林中自然景观的创造和模仿,以及对人文意蕴的表现和传承,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
这种和谐的境界体现在园林中独特的生态环境、景观组合、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相融相成,形成一种美妙的氛围和秩序,使人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祥和的气氛。
2、景色与意境的统一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色和意境是相辅相成,相互交融的。
古典园林通过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观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含义,使景色的美学价值被实现和体现。
同时,将人文意境融入到园林设计当中,使园林具备了更加丰富的意蕴和文化内涵,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冥思。
3、美学审美的多样性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审美具有多样性。
多种形式的表现和彼此独特的审美效果,开启了不同的人群的审美体验。
古典园林的美学与自然景观、人文意蕴、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相互协调和作用,创造了一种绵延不绝而又多样丰富的审美环境,弥补了单一审美体验的不足。
4、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中国古典园林在建造过程中结合艺术和科技,通过运用例种场地、测量周长、设计规划、施工技术等知识和技能的整合,使园林艺术与科技融合,形成一种独特而全面的美学技术。
古典园林从技术层面上保证了园林的开发和维护,并且提高了园林的功能和美学价值。
5、设计和建造的主体性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和建造是由园林主体自行完成的,使园林的建造和发展充满主体性和独立性特征。
园林主体的主体思想、主体意愿、主体策划、主体建设这些成分,形成古典园林全然完整的主体性品格和美学价值,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历史文化的积淀。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达,具有多层次、多角度的美学形态,它在中国历史文化的积淀、审美历程的拓展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人们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深厚、博大、历久弥新的思想和情感。
中 国园林艺术的美学思想
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思想《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思想》中国园林艺术,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蕴含着深厚的美学思想。
它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简单组合,更是一种对自然、人生和艺术的独特表达。
中国园林艺术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
这一理念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相互融合。
园林的建造者们试图将自然山水引入园中,模仿自然界的形态和神韵,让人们在有限的空间里感受到大自然的广袤与神奇。
在园林中,山石、流水、花草、树木等元素被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自然画卷。
比如,假山的堆叠模仿了真实山峰的形态,既有陡峭的悬崖,又有平缓的山坡;流水的设计则借鉴了河流的蜿蜒曲折,有时潺潺流淌,有时形成飞瀑,营造出一种自然而又灵动的氛围。
这种对自然的模仿并非是机械的复制,而是一种对自然精神的领悟和再现,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移步换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又一重要美学特征。
园林的布局讲究曲折迂回,通过巧妙的空间设计和景观安排,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每走一步都能看到不同的景致。
从一个亭子到一条回廊,从一座假山到一片池塘,景色的变化丰富多样,让人目不暇接。
这种设计手法不仅增加了游览的趣味性和新鲜感,也让人在不断变化的景观中感受到时间和空间的流转。
例如,苏州的拙政园,通过巧妙的廊道和门洞设计,将园林分隔成多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独特的景观主题,当游客穿过一道道门洞,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种视觉上的惊喜和期待,让人充分体验到了园林艺术的魅力。
中国园林还注重“意境”的营造。
所谓意境,就是通过园林中的景观元素和布局,引发人们的联想和情感共鸣,让人在欣赏园林美景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
比如,在园林中种植梅花,不仅仅是因为梅花的美丽,更是因为梅花所象征的坚韧和高洁;在池塘中放养锦鲤,也不仅仅是为了增添生机,更是寓意着吉祥和如意。
园林中的亭台楼阁、诗词匾额等元素,也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寓意,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能够品味到历史的韵味和人文的情怀。
园林之美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价值与意义
园林之美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价值与意义中国园林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美学价值。
这些古老而优雅的园林不仅令人陶醉于自然之美,更展现出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本文将探讨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价值和意义。
一、中国园林艺术的历史渊源中国园林艺术起源于远古时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早在先秦时期,园林就作为君主的居住场所和政治文化活动的场所出现。
这些园林通过山水的运用,营造了富有禅意的景观,强调了与自然的融合。
在隋唐时期,中国园林艺术进一步发展,大型皇家园林如洛阳牡丹园和长安华清池成为了当时社交文化活动的中心。
园林设计注重对空间的布局和结构的协调,以及与建筑、雕塑等元素的完美结合。
明清时期,中国园林艺术迎来了巅峰时期。
苏州园林以其小巧玲珑、富有诗意的设计而闻名,被誉为“园林之城”。
这些园林以水为中心,植被丰富,构建了独特的空间感和意境,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二、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价值1. 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融合中国园林艺术注重自然与人文的相互融合。
通过山、水、建筑等元素的精心安排,园林打造出一幅自然而有序的画卷。
园林以自然山水为背景,将人为的建筑与景观完美融合,使人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自然之美。
2. 空间布局的和谐平衡中国园林艺术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空间布局的和谐平衡。
园林设计师以虚实结合的方式划分空间,使整个园林在有限的场地上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景观。
同时,通过摆放山石、树木和花草等元素,打造出变化万千的景致,给人以愉悦的视觉享受。
3. 意境的诗意与哲思中国园林艺术强调景观背后的意境与情趣。
园林通过布置亭台楼阁、廊桥流水等元素,创造出独特的诗意和浪漫的氛围。
同时,在园林中隐喻着哲理与人生道理,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共鸣。
观赏园林成为一种身心灵的享受,传递着美的价值观和人生智慧。
三、中国园林艺术的意义1. 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中国园林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美学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美学特点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之一。
其建筑风格尤其注重空间美学,讲究空间的布局、构造和组合,以达到自然而有序的效果。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美学特点。
一、组合古典园林的组合是其空间美学特点之一。
在古典园林中,一个空间往往不只表现为一个物体,而是由一个或多个物体组合成的整体。
这种组合不单是对空间的填充与分割,更是对空间的整合和统一。
组合的作用是使空间与物体之间产生相互作用,达到空间的自然流动、空间的透明感和空间的协调统一。
例:颐和园中的双韵堂、乐寿堂、曲洞等,这些建筑之间的组合整合了整个场景的空间,使整体空间和局部空间相互补充,形成了完整的空间形象。
二、序列与层次序列与层次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空间美学特点。
古人常常认为园林是一个人去游玩、感受自然风光的过程。
由此,古典园林将园林空间设计成一种序列和层次的空间,使人在游园的过程中感受到不同的景象和及其变化,同时也体验到空间的多样性。
例:苏州拙政园中,长廊、亭子、小桥流水等景观按照顺序组合,形成了曲折回环的空间体验,引导游人在空间中层层推进、波涛起伏。
三、隐逸与深度在古典园林中,隐逸和深度是其空间美学特点之一。
透过隐逸,古典园林将景区中的不同景象分割,或将景象悬于林荫之中或石壁之侧,令人感到彼此分离、相互隔离,形成了空间上的深度。
隐逸和深度又使人不断探究,感受自然的浑然天成和神秘神奇。
例:扬州瘦西湖中的“陆游草堂”,即以墙内为园、墙外为湖,空间上形成了墙内墙外、地高地低、树阴草暖、山色水光等对比,令人在空间的深度中,不断寻找精神归宿。
四、虚实与内外虚实与内外是中国古典园林不可或缺的空间美学元素。
虚实与内外的结合奠定了古典园林相对内敛的构建方式。
在园林空间中,内部与外部之间隔离分明,同时园林空间的虚实分配因素也很明显。
古典园林空间中,虚实分配合理的同时,点对面、狭窄与宽阔、高低区域、明暗度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内涵的美学研究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内涵的美学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丰富复杂的内涵。
它不仅反映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因此,对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内涵的美学研究,既有学术的重要性,也有文化的意义。
1.山水相依的意境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山水相依的意境,即为了表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设计师将人造的山水景观融合到自然的山水之中,将人工山石、楼阁、花卉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自然美、人文美、山水美相融的艺术境界。
如苏州园林中的石山、水池、曲桥等,与周围的古建筑、奇石、植被形成了富有韵律美的景象。
2.寓意喻意的丰富性中国古典园林中,常常运用物哀、意会等修辞手法来达到寓意喻意的目的。
园林空间的布局及植物、建筑、水等元素的摆放都寓意着吉祥、富贵、幸福、长寿、团圆等,传达出深厚的人文关怀。
比如,中国园林中常见的“蝙蝠”、“鱼”、“虎”等物象,都有着吉祥的寓意,意蕴丰富,增强了园林的文化内涵。
3.造化之力的表达中国古典园林中,常常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人工山水景观经常别具匠心地通过石灵、水韵、花香、枝蔓等手法表达造化之力,使得从园林中走进自然之中的人们感受到天地之间的神秘联系,增强其美学感受和文化认同。
1.强化美的认识中国古典园林强调山水相依、意境寓意,更强调人与自然世界之间的合一关系,增强了人们对美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从园林景观中感悟大自然的威严和生命力,领悟到自然美与人文美的有机结合,提高了人们的审美素质和美学情感。
2.营造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国古典园林所营造的意境和寓意虽然取材于自然,但其价值观念是与人的生命体验相联系的,使得园林能够表达丰富多彩的人文情感和情感体验。
在园林游憩的过程中,人们能够从中感受到神秘、诗意、哲学和艺术等多层次的情感体验,使得园林文化具有强烈的情感语言的表达。
3.传承中华文化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在其精神内核中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精华。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韵味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韵味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韵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古典园林的美学韵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
古典园林追求的是自然的真实与人的善美的结合。
它以山水为背景,以建筑为点缀,巧妙地融合了山、水、建筑、植被等要素,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景观。
苏州的拙政园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园内布局精巧,水面宛如一块镜子,折射着园内的景物;山石、小桥、亭台体现了山水相连的意境。
这种山、水、人、建筑的合一,使得古典园林呈现出一种和谐、宜人的美感。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意境的营造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古典园林常以名人故居为蓝本,通过布局、景观等手法,营造出一种文人雅士的情趣。
园内的建筑、园林元素常常与诗词、书画等文化艺术相结合,体现了文人墨客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蘅芜吟园是清代文人袁枚的故居,他在园中设计了许多文化意蕴丰富的景点,比如“草堂”、“书屋”等,其中的小楼、松竹等景观都是取材自老子、庄子等古代文化。
这种在园林中表达文化情怀的方式,使得古典园林更加有内涵,给人以艺术享受。
中国古典园林注重意境的塑造和空间的层次感。
古典园林常常通过布置、点缀等手法来塑造意境,给人一种静谧、安宁之感。
它采用分隔线、借景等手法来提升空间的层次感和景深,突出了景观之间的联系。
扬州的个园就采用了分隔线的手法,通过石墙、栏杆等将园分割为几个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都有独特的特点,但又相互联系,使得整个园林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种空间的层次感和景深的构造,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使得古典园林更加神秘、诗意。
中国古典园林注重细节的处理和精巧的工艺。
古典园林中的建筑、雕塑、花卉等都经过精心的设计与制作,注重工匠精神和细节的处理。
西湖的断桥和雷峰塔就是工艺的杰作,它们的设计与制作都非常精湛,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木工、石雕艺术水平。
而古典园林中所使用的石材、木材、陶器等材料也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特殊处理的,使得它们呈现出独特的质感和艺术效果。
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价值与审美体验
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价值与审美体验中国园林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凭借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令人陶醉的审美体验,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的目光。
它不仅仅是一种景观,更是一种传递着深邃哲理和生活智慧的艺术形式。
本文将从园林艺术的设计特点、意境表达以及对人们心灵的触动等方面,探讨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价值与审美体验。
一、园林艺术的设计特点中国园林艺术以其别具一格的设计特点成为世界的瞩目焦点。
首先,中国园林注重“四季景色”,也就是针对不同季节创造不同的景致,以适应自然变化。
其次,注重以水为中心,水景被认为是园林艺术的灵魂。
在园林设计中,经常能够看到池塘、湖泊、水榭等元素的存在。
再次,中国园林强调的是空间的错落有致,精心布局出恰到好处的景致,给人以独特的美感和愉悦感觉。
此外,对园林中的建筑物进行布局和设计,是中国园林的一大特点。
建筑物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二、园林艺术的意境表达中国园林艺术不仅仅追求景观的美,更注重通过意境表达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通过合理布局和精妙的细节处理,中国园林呈现出浓厚的诗意和哲理,展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同时,园林中的意境表达也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
例如,借助山石的摆放和树木的点缀,园林展现了崇山峻岭、壮丽景色的意境。
又如,通过构造静谧的环境、牵引人们的心灵,园林艺术激发出思考人生的意境表达。
三、园林艺术对人们心灵的触动中国园林艺术以其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深远的内涵,对人们的心灵产生了深刻的触动。
首先,通过园林的宁静环境、独特构造等,人们可以从喧嚣的城市中暂时解脱,感受到内心的平静。
其次,园林艺术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哲理思考,可以激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自我内心世界的探索。
同时,园林艺术还能够触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引起对美的追求和内心的共鸣。
总结起来,中国园林艺术以其独特的设计特点、意境表达以及对人们心灵的触动,展现出了美学的价值和审美的体验。
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和探索。
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特征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特征中国园林的美学特征,是指历史上中国人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构建园林美学思想与方法。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也是世界园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美学特征包含了自然观、建筑观、艺术观、文化观、哲学观和宗教观等方面。
本文将着重介绍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特征。
一、自然观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特征之一是自然观。
中国人认为自然是最伟大、最神秘、最美好、最能启迪人智慧的事物之一,因此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注重与自然相融合。
中国人认为园林应充分地借助自然地貌、山水、植被等元素,并且不应割裂与自然的联系。
因此,在园林建设中,注重保留自然的本来面貌,避免任意改动。
同时园林景观的设计注重在自然性和人工性之间取得平衡。
如若想构建一座人工的园林,首先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诉求以自然的美来构建,通过排除粗糙、呆板、僵硬、不合理的人类意志,重视自然因素与自然规律的合理利用。
二、建筑观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特征之二是建筑观。
中国人认为建筑艺术是中国园林的基础,因为它们有美丽的建筑和雕刻,有交通枢纽和观赏景点,使游客可以欣赏到自然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艺术通常集中于“园林之外”,它们不是用来遮蔽网络和逃避自然景观,而是以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自然景观的和谐一体,同时兼顾景致与功能的有机结合,形成了许多雅致精美、工艺精湛、雕刻绝妙的园林建筑。
三、艺术观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特征之三是艺术观。
中国人认为所谓艺术,是以自然景观为艺术的基础,这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构成之一。
自然景观,无论生或死,有其固定的本质特征,非人类所能创造。
因此,中国园林建筑通常会利用自然现象来创造景观,同时运用艺术手段,加以点缀和陶冶,包括布置石块池塘、摆放石头、造福鱼石桥和观赏亭子等。
最终将土地和建筑融合起来,形成一种极具个性、富有意义的景观。
四、文化观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特征之四是文化观。
中国人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国园林的精神灵魂,因此中国古典园林通常会融合当时的社会风尚、文化内容和艺术表现方式来构建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美学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美学特点
一、引言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其空间美学特点凝聚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审美理念。
中国古典园林不仅是一种建筑景观,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和审美体验。
本文将围绕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美学特点展开探讨,探寻其独特之处。
二、微缩山水与意境空间
中国古典园林以微缩山水为主要构图手法,以小见大、以远观近的方式打造出别有洞天的意境空间。
通过错落有致的错落、庭院回廊的错落、山石树木的布局等,营造出一种奇妙融合天地之间的神秘感受。
三、水景与拱桥造景
水景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元素,水光潋滟、荷叶田田,加之拱桥的点缀,构成一幅美丽的水墨画卷。
水景与拱桥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令园林空间更具诗意。
四、围合与穿越
中国古典园林常常设置围墙、廊亭等围合结构,使得园林空间看似封闭,却又蕴藏着无限穿越之趣。
穿越在园林之中,可以体验到不同的景致和情调,使空间更加丰富多样。
五、景点与景轴相生
中国古典园林常常设置一条或多条景轴,将各个景点串联起来,构成一条生动的“长卷”。
景点和景轴相互呼应、相互照应,使园林空间更富有动态感。
六、意境烘托及应用
园林空间不仅是一种静态的景观,更是一种寓意的烘托和诉说。
中国古典园林通过奇石、假山、植物等元素的巧妙组合,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让人仿若进入仙境。
七、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美学特点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审美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魅力和独特魅力,希望读者能从中汲取灵感,感受其中的无限魅力。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美学思想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美学思想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是一种独特的美学思想,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强调自然、生命和文化的协调统一,是一种高度精致的艺术形式。
它的美学思想从江南水乡和皇家园林中得到了最好的展现。
这篇文章将讨论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美学思想、其设计原则和特征。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美学思想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是“人造山水”的艺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它的设计目的是创造一个有机的空间,使人们能够沉浸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同时能够感受到生命的气息。
它强调物体间的关系,注重优美的比例和平衡,追求高度的精致和完美。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设计原则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设计原则是整体性、隐晦性、稳定性、序列性和随机性。
其中整体性是最重要的原则,它要求园林整体呈现出和谐、统一的感觉。
隐晦性则要求设计者应该用隐喻之法,让景物有一种更加含蓄的美感。
稳定性是因为它要求设计者在其的结构和物品上进行平衡处理,使其不会失去美感。
序列性要求设计者在设计园林时要控制景物的顺序和排列,让园林整体呈现出一种节奏感。
随机性则要求设计者在园林设计中加入一些随机元素。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特征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特征是以环境为根基,以山水为灵魂的艺术,它的特征是让人们感受到一种时光静止的感觉、汲取气息的感觉和增长涵养的感觉。
1、环境为根基:中国园林建筑艺术强调以环境为根基,园林应该根据自然地形、周围的环境和人类文化等考虑,以最小的干扰,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环境的特点和效益。
比如说,园林应该尽量保持原来自然地形的特色,保留自然景观和植被,不能人为地对自然环境进行干扰和破坏。
2、以山水为灵魂: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中,山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元素,被视为园林的灵魂。
中国画同样是如此,它也强调以山水为灵感。
园林中的山水构建成类似于中国画的意境,营造了一种神秘、优美的文化氛围。
3、让人们感受到时光静止的感觉:中国园林建筑艺术强调让人们感受到时光静止的感觉,这种感觉主要来自于环境的安静、和谐和平静。
中 国园林艺术的美学思想
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思想《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思想》中国园林艺术,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瑰丽画卷,蕴含着深邃而独特的美学思想。
它不仅仅是花草树木、亭台楼阁的简单堆砌,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精神的寄托。
中国园林艺术注重“自然之美”。
古人云:“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这体现了园林营造应尽量模仿自然,追求一种浑然天成的境界。
在园林中,山水相依,花草繁茂,树木葱郁,仿佛将大自然的美景浓缩于一方小小的天地之中。
这种对自然的尊崇与模仿,并非是对自然的完全复制,而是通过巧妙的布局和精心的设计,营造出一种自然而又不失人工雕琢之美的氛围。
比如,假山的堆叠,要模仿真山的形态和神韵,却又要在大小、形状上有所变化,使之更具艺术感;水流的设计,或潺潺流淌,或飞瀑直下,既要展现水的灵动,又要与周围的景观相得益彰。
“意境之美”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核心追求之一。
园林不仅仅是供人观赏的物质空间,更是能够引发人们情感共鸣和心灵感悟的精神场所。
通过巧妙地运用景观元素和文化符号,园林营造出了或宁静、或清幽、或雄浑、或雅致的意境。
例如,一座小小的亭子,置于湖畔,周围是垂柳依依,当人们置身其中,望着湖水波光粼粼,便能感受到一种宁静致远的心境;再如,园中的一块奇石,也许会让人联想到某位古人的风骨,从而引发对历史和文化的追思。
这种意境之美,是超越了物质表象的,它需要人们用心去感受、去领悟。
中国园林艺术还强调“和谐之美”。
这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观之间的和谐以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
在园林中,人们可以看到树木与建筑相互映衬,水流与山石相互呼应,花卉与小径相互交织。
没有突兀的元素,一切都显得那么融洽自然。
而且,园林中的建筑风格、色彩、材质等都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
比如,江南园林中的白墙黑瓦,与绿水红花相互映衬,显得素雅而又不失活泼;北方园林中的红墙黄瓦,在绿树青山的环抱中,展现出庄重而又大气的风范。
“含蓄之美”在中国园林艺术中也有所体现。
园林的美景往往不是一览无余的,而是通过曲折的小径、掩映的门洞、镂空的花窗等元素,营造出一种“欲露还藏”的效果。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内涵的美学研究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内涵的美学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丰富的美学内涵。
古典园林以山、水、建筑、植物等自然元素为基础,通过布局、造型、艺术手法等手段,展现出中国传统美学理念和审美情趣。
古典园林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杰作,更是中国美学思想的体现,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点古典园林以山水为基调,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其审美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微缩自然古典园林将大自然中的山水景观、花草树木等元素通过布局和构造糅合在小小的院落之中,创造出了一个微缩的自然世界。
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出各种自然景致,令人身临其境,领略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2. 隐逸情怀古典园林的主人多是士大夫或文人墨客,他们对隐逸生活有着浓厚的情怀。
园林中常有假山、迷宫、幽径等设计,给人以幽深隐逸之感,使游人能够在山水之间尽情释怀,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放松。
3. 抽象意境古典园林的建筑和景观大多取意于文学作品、历史故事或宗教信仰,具有深厚的抽象意境。
通过意向的布置和虚实的结合,将情感和思想融汇于景观之中,从而赋予园林更深层次的意义和审美价值。
二、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1. 儒家文化古典园林的主人多是士大夫阶层,他们受到儒家的思想影响,对于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有着独特的追求。
园林中的建筑、装饰和布局都反映了儒家文化的精髓,弘扬了仁爱、忠诚、节俭等品质。
2. 道家意识古典园林追求自然与心境的统一,注重心性修养,与道家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园林中的曲水流觞、山影倒影等景致,都表现了道家哲学中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成的境界,给人以超脱尘世的思考。
3. 佛家精神古典园林在布局和造型上借鉴了佛教寺院的风格,体现了佛家的清静、超脱之意。
园林中的艺术品和文物,都透露出佛家的慈悲、舍己为人的精神,使人在欣赏园林之余,能够感受到平等、关爱的力量。
三、古典园林的美学意义1. 开阔视野古典园林通过山水布局和建筑构造,使游人在园林中可以领略到开阔的视野和变化万千的景致,增强了人们的审美感受和体验力。
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思想
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思想
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体现社会美和谐美。
学生观察图片
分析设计原则和
哲学思想
讨论现代园林
的功能性特点
PPT
图片
四、总结归纳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总结园林设计中所遵循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强调中国园林艺术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总结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
强调中国园林艺术的独特魅力
培养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PPT
图片
本课程探讨了园林艺术的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三个设计原则,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美。
通过欣赏图片和展望世界,学生可以开拓眼界,研究国外先进理念,发展本国园林艺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在课程中,举了一些例子,如纽约垃圾填埋场、新加坡绿色人行道、天津生态城和洛杉矶艾尔文花园,来展示园林艺术的和谐美。
学生还进行了小组讨论,设计了XXX蓝图,并用实物模型摆出设计模型,让全体同学欣赏。
在课后作业中,学生需要探讨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思想对世界的影响。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可以了解到园林艺术的美学思想和哲学思想,以及和谐美的重要性。
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思想
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思想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思想中国园林艺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其美学思想博大精深,涵盖了自然美、含蓄内敛、文化意蕴、空间感、工艺美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元素在中国园林艺术中的体现,以及它们所传达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内涵。
一、自然美中国园林艺术追求自然之美,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这种美学思想表现在对自然景观的模仿上,如模仿山峦、溪流、瀑布等自然景观,让人在欣赏园林时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
此外,中国园林艺术还注重利用植物、花卉、昆虫等点缀园中,使整个园林更加生动活泼。
二、含蓄内敛中国园林艺术追求含蓄内敛之美,强调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这种美学思想表现在对个人隐私的呵护上,如通过植物的配置和景墙的设计,为游客提供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
同时,含蓄内敛的美学思想还体现在文化价值的保守上,如通过诗词、书画等艺术形式来表达园林的内涵和意境,使园林成为一个能够引发人们深思的艺术品。
三、文化意蕴中国园林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它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综合体现。
这种美学思想表现在对哲学思想如道家无为而治、儒家礼乐制度等文化的传承上,同时也体现在表达方式如诗词、书画等艺术形式上。
中国园林艺术通过这些文化元素的融入,使其具有更加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四、空间感中国园林艺术追求空间感,通过视觉空间的控制、声音的利用、光线的变化等手段,营造出一种静谧、深邃和超脱世俗的感受。
这种美学思想表现在对空间的分隔和延伸上,如通过假山、池塘、曲桥等元素来分隔空间,使整个园林显得错落有致。
同时,空间感的美学思想还体现在对光影的运用上,如通过阳光的照射和阴影的投射来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幽静的氛围。
五、工艺美中国园林艺术追求工艺美,注重对材料的选择、工艺流程的设计、细节的处理等方面。
这种美学思想表现在对园林建筑和装饰的细致入微的设计上,如通过雕刻、绘画、镶嵌等工艺手法来装饰园中的建筑和景点。
同时,工艺美还体现在对植物配置和花卉造型的设计上,如通过修剪、造型和搭配来营造出一种精致而优雅的氛围。
园林美学的定义
园林美学的定义园林美学的定义1. 引言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中,园林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园林是一种与自然环境和人类创造力密切相关的艺术形式。
它将大自然与人类文化相结合,通过景观设计和植物布置,创造出令人愉悦、平静和富有美感的场所。
在园林的背后,隐藏着一门独特的学科——园林美学。
本文将深入探讨园林美学的定义以及其在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性。
2. 园林美学的定义园林美学是一门研究园林艺术、设计和体验的学科。
它关注园林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美学原则和价值观。
园林美学包括对景观设计和园林建筑的审美标准、原则和理论的研究,以及它们对人类情感和体验的影响。
园林美学的目标是通过创造出优美、和谐和具有意义的园林空间,来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3. 园林美学的重要性园林美学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美的享受和欣赏园林美学的核心是创造美学价值和美的享受。
园林设计师通过精心选择和布置植物、石块、水景等元素,创造出丰富多样、宜人的景观。
这些景观不仅令人愉悦和欣赏,还可以激发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对美的追求。
3.2 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园林作为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园林美学通过景观设计将自然元素与人类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和个性的园林空间。
这种结合不仅展示了人类对自然的尊重和感激,也通过园林中的文化和历史元素,传达了人类的价值观和思想。
3.3 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园林美学强调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园林设计中,注重植物的选择和布置,以达到生态平衡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园林美学通过创造绿色、环保的园林空间,呼吁人们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4. 园林美学的实践原则在园林设计中,有一些实践原则可以遵循,以体现园林美学的理念和原则:4.1 自然同化原则自然同化原则要求园林设计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设计师应该尊重并模仿自然的形式、色彩和纹理,以创造出与周围环境融洽一致的园林空间。
4.2 隐喻和象征原则隐喻和象征原则是园林设计中常见的美学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及其美学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及其美学特征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将自然景观与人工建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园林形式。
它不仅包括了园中的建筑和植物,还囊括了对自然元素的认知和对景观布局的构思。
中国古典园林通常有假山、池塘、亭台楼阁等建筑,搭配树木和花草,营造出一种富有诗意和和谐美的氛围。
1.自然主义: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追求自然,强调地形地貌的自然美。
园林中的建筑和植物都力图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协调一致,使人们有一种置身大自然的感觉。
园林中的假山、池塘和花草都是根据自然山水的形态进行设计,让人们欣赏到自然的美。
2.隐逸心境:中国古典园林注重隐逸的情趣和禅意的境界。
园林中的建筑和景观往往隐藏在树木和花草之间,给人以一种离尘的感觉。
园林中常有曲径通幽、小桥流水的景致,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和放松的心境。
3.平衡对称: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对称和平衡的美感。
园林中的建筑和景观安排往往是对称和呼应的。
例如,建筑群落往往是左右对称的,花草的种植也是按对称模式进行的。
这种对称和平衡的美感给人一种庄重与稳定的感觉,反映了中国人的审美偏好。
4.抽象表现:中国古典园林善于用抽象的形式表现自然美。
它不是简单地模仿自然,而是通过抽象的手法来传达人们的情感和审美追求。
园林中的建筑往往是由木、石等材料堆砌而成的,通过巧妙的组合表现出山水、池塘等景观。
这种抽象表现方法让人们在欣赏园林时能够产生一种引发思考和想象的效果。
5.文化内涵:中国古典园林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
园林中的建筑往往以历史故事、文学典故等文化元素为主题,通过建筑和装饰品的展示来传达文化信息。
园林中的书亭和石碑等也常常刻有诗词和书法作品,体现了中国的文化艺术。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美学特征。
其自然主义、隐逸心境、平衡对称、抽象表现和文化内涵等特点,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理念和文化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和建造,不仅考虑了美的呈现,更注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既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美学思想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美学思想一、飞动之美中国古代工匠喜欢把生气勃勃的动物形象用到艺术上去。
这比起希腊来,就很不同。
希腊建筑上的雕刻,多半用植物叶子构成花纹图案。
中国古代雕刻却用龙、虎、鸟、蛇这一类生动的动物形象,至于植物花纹,要到唐代以后才逐渐兴盛起来。
在汉代,不但舞蹈、杂技等艺术十分发达,就是绘画、雕刻,也无一不呈现一种飞舞的状态。
图案画常常用云彩、雷纹和翻腾的龙构成,雕刻也常常是雄壮的动物,还要加上两个能飞的翅膀。
充分反映了汉民族在当时的前进的活力。
这种飞动之美,也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文选》中有一些描写当时建筑的文章,描写当时城市宫殿建筑的华丽,看来似乎只是夸张,只是幻想。
其实不然。
我们现在从地下坟墓中发掘出来实物材料,那些颜色华美的古代建筑的点缀品,说明《文选》中的那些描写,是有现实根据的,离开现实并不是那么远的。
现在我们看《文选》中一篇王文考作的《鲁灵光殿赋》。
这篇赋告诉我们,这座宫殿内部的装饰,不但有碧绿的莲蓬和水草等装饰,尤其有许多飞动的动物形象:有飞腾的龙,有愤怒的奔兽,有红颜色的鸟雀,有张着翅膀的凤凰,有转来转去的蛇,有伸着颈子的白鹿,有伏在那里的小兔子,有抓着椽在互相追逐的猿猴,还有一个黑颜色的熊,背着一个东西,蹲在那里,吐着舌头。
不但有动物,还有人:一群胡人,带着愁苦的样子,眼神憔悴,面对面跪在屋架的某一个危险的地方。
上面则有神仙、玉女,“忽瞟眇以响象,若鬼神之仿佛。
”在作了这样的描写之后,作者总结道:“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胶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
”这简直可以说是谢赫六法的先声了。
不但建筑内部的装饰,就是整个建筑形象,也着重表现一种动态,中国建筑特有的“飞檐”,就是起这种作用。
根据《诗经》的记载,周宣王的建筑已经像一只野鸡伸翅在飞(《斯干》),可见中国的建筑很早就趋向于飞动之美了。
二、空间的美感之一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园林美学特点和文化内涵
园林美学特点和文化内涵
园林美学是园林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涉及到园林设计、景观构造、植物布局、空间利用等多个方面。
园林美学的特点和文化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1. 自然与人文融合,园林美学强调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在园林设计中,要求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人们在欣赏园林的同时能感受到自然的美和人文的韵味。
这种融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
2. 意境营造,园林美学强调意境的营造。
通过布局景观、设置建筑、摆放植物等手法,营造出具有独特意境和情感表达的园林空间。
这种意境营造旨在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使人们在园林中产生愉悦、宁静或者思索的情感体验。
3. 艺术表现,园林美学注重艺术表现。
园林设计师在创作园林时注重对形式、结构、色彩、质地等艺术元素的运用,追求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
园林艺术作为一种立体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对空间的雕塑和对自然的再创造,体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
4. 文化传承,园林美学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园林美学
源远流长,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等多种哲学思想,同时还吸收
了中国绘画、诗词、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精华,因此具有深厚的
文化内涵。
园林中的建筑、雕刻、园林诗意等元素都承载着丰富的
历史文化信息,体现着特定时代和特定地域的精神风貌。
总的来说,园林美学的特点和文化内涵体现了对自然、艺术和
文化的高度融合,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审美内涵。
园林美
学不仅是一种审美追求,更是对人文精神和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弘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园林美学作者:齐君来源:《广东园林》2017年第01期摘要:中国古典园林以“文人造园”为突出特点,传统艺术的三大形式——音乐、文学以及绘画蕴含着大量景观审美的思维模式,为古代文人造园家提供了创作灵感。
剖析乐、文、画中的园林景观美学,发现园林与三者分别统一于“乐的内涵与旋律”“文的联系与扩展”“画的取景与表达”。
籍借“乐、文、画”与园林同质异构的艺术形式比对,揭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纯正的美学特征,试图推进园林美学研究从传承走向发扬。
关键词:音乐;文学;绘画;园林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2641(2017)01-0037-04收稿日期:2016-05-06修回日期:2016-07-07Abstract: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 is featured by “scholar gardens”. As an inspiration source of traditional garden design, Chinese music, literature and painting contain language of landscape. By a garden aesthetic analysis of music, literature and painting, the thesis finds that garden art is associated with three factors:“the connotation and melody of music”,“the co nnection and extension of literature” and “the framing and expression of painting”. Through a comparison study between garden art and its isomers, the paper reveals the pure aesthetic features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art, in order to carry forward the study of garden aesthetics.Key words: Music; Literature; Painting; Garden1园林与艺术中国园林的形式虽诞生于生产需要,但早在三千年前就逐渐开始向艺术的方向发展,造极于一千余年的宋明期间。
作为起源于非艺术的现实艺术,其本身虽承受着社会经济条件制约,但在品格上却仍然保持着艺术的情感与思想表达,兼具了工程与艺术的双重属性;作为工程,园林建设需要满足服务对象的客观功能需求;而作为艺术,园林设计则呈现出更为自由、复杂的主观表达,涉及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美学理论。
艺术学在当下虽已是一个独立的人文学科,但其根源则发端于哲学美学。
对艺术创作的研究必然离不开美学理论的探讨。
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艺术家与艺术品并非保持着单纯的线性关系,而是“依赖于一个先于它们的第三者的存在”[1]。
这一判断将艺术本体置位于形而上的层面,也正是由于这一“第三者”的存在,各门类艺术之间都在一定程度上遵循着某种相通的思维模式。
在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思想作用下,园林艺术与音乐、文学、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保持着同质异构的创作表达。
道家与儒家哲学对环境与人生的美学追求既以直观的形式反映园林的景观设计,又以间接形式附庸于其他传统艺术。
因此,对中国园林景观的美学讨论应当尝试突破门类艺术之间的边界以及艺术家和艺术品的关系束缚,从“第三者”的环境审美普世视角寻求园林景观美学的语言表达。
音乐、文学与绘画是三种与园林结合最为紧密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
精通音乐、文学、绘画的人常被冠以知识分子的头衔,但在造园方面有所成就只能称之为“匠”。
自先秦至元末,园林艺术一直是知识分子才华志气的“副业”。
这种身份地位的悬殊直至明代才得以被矫正。
然而,社会对造园艺术的偏见并未影响本身处于知识分子阶层的文人墨客对园林景观的美学取向,他们以自身音乐、文学、绘画艺术所得为心源,师造化于真山实水,成就了富于文化气息的园林艺术。
是故中国古典园林之精髓即在于它集成了音乐、文学、绘画的美学语言并将其寓于空间与时间之中。
2音乐艺术中的园林美学“乐”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的核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至高的地位。
早在周公时代,“乐”与“礼”的地位就被提升到国家层面。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将人生最高成就集中于“乐”。
荀子更专门著有《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认为“乐”是通向天地之“道”的。
中国的音乐是哲学的,审美的。
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一切艺术都趋向于音乐。
”[2]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中时刻体现着音乐的美学特征,二者统一于“乐”的内涵美及“乐”的旋律美中。
2.1乐的内涵周文王兴建的灵囿是中国皇家园林的雏形之一。
园林建成之后,“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允许百姓进入打柴猎土。
《诗经?大雅》中也写到灵囿,描述了周文王在灵囿内的辟雍举行大型奏乐活动的热闹场景。
灵囿作为皇家园林,文王却“与民同之”,反映出园林的公众参与性质。
但这不单指公众参与,而是基于“礼”之上的公众参与。
中国礼教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等级制度,每个等级之间的严格界限不得突破。
但音乐却可以不破坏这种礼制的束缚而带来各阶级在精神上的融合,君还是君,臣还是臣,但是在音乐之中却不分你我,一同享受。
“立于礼,成于乐”,这就是孔子将“乐”的层级凌驾于“礼”之上的原因之一。
皇帝嫔妃、宫女太监,身份地位各有尊卑,皇宫内的居所也就有所区别,但却共同游乐于御花园之中。
父母子女辈份不同,居住的正房厢房也有明确的规定,但同样的规定却不体现于庭园之中。
皇家、私家园林如此,更不必说具有公共性质的曲江、西湖,以及寺观园林。
园林与音乐一样,服务对象是跨越使用者的等级地位的。
当然,儒家对“乐”的定义并不局限于音乐,还有一种快乐,它不单是指心情上的愉悦,更是“乐在其中”,满足于生活的“乐生”概念。
“乐生”正是兴造园林的根本目的。
独乐园、后乐园、乐善园、乐游原、乐圃,无论郊野光景还是城市山林,以“乐”为题的园林风景数不胜数。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人居环境追求正是中华民族“乐生”态度的直观体现。
2.2乐的旋律《乐记》说:“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中国古典园林表现出音乐般的变化之美。
这种音乐美集中体现于园林空间意识中。
园林空间的音乐美最突出的表现是强烈的节奏感。
柳宗元说:“游之适大率有二,旷如也,奥如也,如斯而已。
”旷与奥,一辽阔,一幽僻,旷奥交替,正是乐曲的抑扬顿挫。
还有“纷红骇绿,蔽亏变换”所讲的隔与透的关系。
计成在《园冶》中说道:“隐现无穷之态,招摇不尽之春”,园林之景讲究若隐若现,半亏半蔽,例如园墙上的漏窗,隔中有透,园之内的假山、水池,透中有隔。
好像乐曲之中,高音中有低,低音中有高。
陈从周先生也多次谈到园林同昆曲的同质异构,园林“有高低起伏,有藏有隐,有动观、静观,有节奏,宜细赏”,而昆曲“一唱三叹”,“亦正为此”[3]。
“乐”之美还在音节的丰富多样。
中国古典园林善于分区[4],为在有限的范围内表达无限的意境而将园林进行空间分割,以求音乐之“节”的多样性。
大到皇家园林,譬如避暑山庄,宫苑景区、山岳景区、湖泊景区、平原景区各有不同风貌,圆明园更是出现园中有园的集锦式布局;小到私家园林,像个园,以春夏秋冬的四时之象来划分景区。
另外,“乐”还美在音律,即整体旋律的组织美,它表现为园林空间组织的律动。
如留园进门通过宽3~10 m,长约50 m的狭长空间,最后豁然开朗,正如音律的序曲起承开合之美。
拙政园西侧已走到园墙,以为尽头,忽有一半亭匾曰“别有洞天”,进去果然洞天有别,正如音律意犹未尽之美。
3文学艺术中的园林美学园林景观的虚实相生看似是从绘画中提炼而出的空间艺术,但其本体上还是源于“文”的语言。
虚实结合是中国美学的核心问题,它反映的是内容与形式、思辨与实践的联系。
《周易》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都是对虚和实的讨论。
“文”就是景物,“质”便是情思。
中国古典园林,上至殷商沙丘苑台,下至清末颐和园,都以景物与情思的统一为自觉。
由早期苑囿的通神求仙与园林景观结合,到后期的寄托情思与园林景观结合,是故中国园林的主题性非常突出。
而文学对于园林主题性特征的发挥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先秦两汉时期的苑囿都有文章记载或吟咏。
周文王时期的灵囿被《诗经》所歌颂,汉武帝时期上林苑也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记载,西汉的地方富豪袁广汉的私园在《西京杂记》中也有收录。
而文学真正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迹象则开始于魏晋期间。
作为中国山水审美文化的发端,魏晋时期山水诗文大量诞生,一些具有文学素养的园主或造园家开始借园林景观的描写烘托某一主题。
南齐文惠太子借引《招隐诗》“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两句来描述他的私园“玄圃”,表达对山水之爱。
西晋石崇作《思归引》,借金谷园自诩“志在不朽,傲然有凌云之操”。
东晋谢灵运的《山居赋》则更是全面讲述了其别墅的自然环境,借山水风景的热爱之情表达归隐之心,成为当时山水诗文的典型代表。
陶渊明的《归田园居》《桃花源记》更是被后世广为传颂,成为表现隐逸思想的重要景观题材。
文学对园林产生变革性的影响则在中唐时期,大量文人园林出现,文章成为案头山水,山水成为地上文章[3]。
文人园林的出现预示着“主题园”诞生的萌芽。
“主题园”就是以文学情思之虚,统御园林景观之实。
具体表现为:“整体联系”——从整体上联系全园景观,“局部拓展”——从局部上拓展个体景点。
3.1文的联系“文的联系”即是通过某一思想主题联系局部园景,使景观一气呵成。
陈从周先生说“造园如缀文,千变万化,不究全文气势立意,而仅务词汇叠砌者,能有佳构乎?”[5]内涵丰满的构园主题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所在。
司马光的独乐园便是以“乐”为主题统御全园景观的。
借用《孟子》文中“独乐乐不如与众乐乐”,借建造园林来寻求情感排解。
独乐园以“洛阳城中最简陋”而名[6],简陋的景观表象又是为传达《论语》中孔子对“乐”的观点。
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同时又赞扬其弟子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司马光塑造简单朴素的整体景观,以表示其乐不以物质基础为条件,乐在精神追求的高尚品德。
朱长文的乐圃同样以“乐”为园林主题,取《论语》中孔子对“乐”的观点,与独乐园相似。
沧浪亭、网师园则是以渔隐为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