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教案设计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要求:概述十年对峙时期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课文简介1927年——1937年是国共两党对峙的十年,这十年又叫土地革命时期,也叫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原来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变为中共领导的中国人民与国民党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矛盾。
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出现了星火燎原的局面。
面对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国民党则对共产党的根据地进行了五次反革命“围剿”,中国共产党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进行长征,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到达陕北,开创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识记十年对峙时期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史实,如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土地革命、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等重要史实。
2、结合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失败和一系列根据地建立及巩固发展,分析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正确性。
3、正确理解南昌起义、八七会议、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性。
4、根据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分析土地革命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过程与方法1、学生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只起引导和诱导作用。
2、鉴于初中教材对书中重要史实介绍较详,学生比较熟悉,因而把主要精力用来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历史事件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
3、帮助学生用比较法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掌握国共双方的对峙情况。
4、制作PPT课件配合教学。
5、补充十年对峙期间中共领导反日本侵略者的重大事件,使课文内容与单元主题相呼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学习中共在十年对峙过程中克服左右倾错误,实现历史上两次伟大转折的情感体验过程,从而培养学生不断克服自身成长过程中的弱点和缺点的能力。
2、通过学习红军长征的过程,让学生深刻领会长征精神,培养不怕吃苦、自强不息、永不言弃的乐观主义精神,努力把自己的学习提高。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6.观看与国共十年对峙相关的历史纪录片,如《长征》、《抗日战争》等,并撰写观后感,要求不少于500字。观后感中要体现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思考。
7.结合所学知识,以“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意义”为主题,组织一场课堂辩论赛。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分为正反双方进行辩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和平的情感态度,通过学习国共两党十年对峙的历史,深刻理解分裂与内战的危害。
2.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成果的认同,认识到统一战线、武装斗争等策略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避免片面和极端的观点。
4.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认识到团结协作、共谋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
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可能出现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主观评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针对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引导他们深入探讨国共十年对峙的细节,提高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证思维,使他们学会从史料中寻找证据,避免主观臆断。
1.利用多媒体展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图片,如两党领导人的合影、重要战役的现场照片等,让学生对这一历史时期形成初步的视觉印象。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国共两党为什么会发生十年对峙吗?这场对峙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3.简要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背景下国共两党的合作与分裂,为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做好铺垫。
国共十年对峙优秀教案
国共十年对峙优秀教案【篇一:国共十年对峙教案】库车二中教师集体备课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一、本课教材内容分析教材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共十年对峙情况,即南昌起义、土地革命以及红军的长征。
这些内容全方位介绍了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继续引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曲折发展历程。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认识南昌起义的相关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和影响。
(2)认识“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和作用、三次反“围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等的基本史实,归纳总结中共在1927至1936年工作重心实现了怎样的转移、探索出了怎样的新的革命道路,分析中共成功探索的原因。
(3)认识红军长征的历程,遵义会议的召开,分析长征的原因和胜利意义,分析遵义会议召开的原因和意义,2.过程与方法(1)结合大革命失败的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结合现实分析南昌起义的影响,使学生学会联系的学习方法,将前后发生的事物联系起来,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分析事物发生的因果关系。
(2)引导学生疏理由八七会议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基本史实,理清中共在这一阶段抗争探索的足迹,从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深刻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3)联系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分析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召开的原因,联系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分析长征和遵义会议的意义,培养学生联系历史,对比分析,总结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努力,艰苦探索,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一次次使革命转危为安,妥善处理党内的分歧,开始独立自主地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重要问题。
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南昌起义的历史地位、“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和实践、遵义会议、长征的意义2.教学难点:南昌起义的背景、国共对峙局面的形成、遵义会议的意义,理清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反抗和探索斗争的线索及成功之处。
高中历史 必修一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教学设计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一、知识点拨(一)知识网络(二)历史解析中国共产党如何逐步走向成熟十年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大趋势是从错误走向正确、从城市走向农村、从幼稚走向成熟。
革命斗争经历了两次低潮(大革命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的失利)和两次高潮(工农武装割据、遵义会议以后)。
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明确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形成了第一代党的领导集体。
首先,中国共产党从大革命的惨痛教训中,开始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并以三大武装起义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其次,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初步形成了出神入化的毛泽东军事思想。
其主要内容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再次,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俄国十月革命走的是一条城市中心的革命道路。
当时由于受共产国际和“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三大武装起义走的仍然是城市中心的革命道路,企图夺取中心城市。
在挫折面前,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最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有了深刻认识。
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这个当时中国最大的国情决定,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因此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取得了三重效果:彻底废除了革命根据地的封建生产关系,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激发了广大农民参加革命的热情。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上述重大理论问题基本上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探索的结果。
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逐渐由幼稚走向成熟。
遵义会议以前,中国共产党非“左”即右,如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尤其是王明的“左”倾思想对中国革命危害巨大。
遵义会议在没有共产国际干预的情况下,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考点同步解读1.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1)含义:“工农武装割据”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在领导武装起义、创建人民军队的基础上,在广大农村进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并以此来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一种斗争形式,也是中国式革命道路必经的重要阶段。
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一是“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在斗争实践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形成原因:中国革命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
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无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同时,中外反动势力特别强大,并且多聚集在城市里,力量相对集中,农村是反动统治力量薄弱的地方,易于突破。
从经济上看,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十分薄弱,工人阶级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不到0.5%,没有强大的工人阶级,就没有在城市发动革命的阶级基础。
从政治上看,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
因此,无议会可以作为合法斗争的阵地,无组织工人罢工和其他政治活动的合法权利,没有在城市进行大规模有组织的公开政治斗争的客观条件,因此中国只能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
这就是说,中国革命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看问题、想事情都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既要认清矛盾的普遍性,也要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必须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
(3)主要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红色政权存在的重要条件,是土地革命的保障;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根据地建设是中国民主革命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
人教版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5.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道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要求题目具有代表性、针对性,能够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确保作业质量,做到字迹工整,表述清晰。
2.作业完成后,进行自我检查,确保答案正确,避免低级错误。
4.关注国家命运,增强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情分析如下:
1.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国共十年对峙这段历史时期的了解可能较为肤浅,需要在本节课中进一步深化。
2.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方面有一定能力,但可能缺乏对历史背景、时代特点的深刻认识,需要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问题。
4.利用历史地图、时间轴等工具,增强时空观念,提高历史知识的整合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国共两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理解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团结合作、共同抗日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3.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培养勇于担当、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8.加强课后辅导,关注个体差异。针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给予个性化的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历史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情境创设法,通过展示一组反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图片,如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这一历史时期的紧张氛围。随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国共两党会在这一时期展开激烈的斗争?这场斗争对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产生了哪些影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教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课标要求】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南昌起义的背景和经过;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
了解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三次“围剿”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等基本史实,探究“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的必然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了解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长征的历程;理解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学会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课本图片和相关文字材料的分析,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分组讨论,探究“长征精神”,初步掌握从不同角度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分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产生的背景及探索和形成过程,得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是一条惟一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
认识到这一革命道路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通过长征历程的学习和“长征精神”问题的讨论,培养不畏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直面困难、挫折的信心和勇气;通过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学习,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具有创造力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强保证。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在长征途中革命危急关头召开的,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她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成熟是通过自身的不断斗争实现的,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教学设计5: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一、教育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点1.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2.王明“左”倾错误和中央苏区红军的第四次反“围剿”、第五次反“围剿”斗争。
3.工农红军的长征和遵义会议(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和比较的能力。
2.通过对遵义会议、红军长征历史意义的教学,培养学生深入分析,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1.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实质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者妥协,对工农红军疯狂“围剿”的反动政策。
这是国民政府代表地主买办资产阶级的本性决定的。
2.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王明“左”倾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使中国革命处于极端危险的境地。
3.红军的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体现了革命先辈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坚韧的意志品质。
是当代青少年发扬革命传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的榜样。
4.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取得胜利的保证。
二、重点难点及疑问解法(-)重点遵义会议。
(二)难点王明“左”倾错误。
(三)解决办法1.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教师可从遵义会议前后工农红军长征的截然不同的状况对比来说明,帮助学生理解遵义会议的重大决定对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影响。
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应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熟是通过自身不断斗争实现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次灵活运用方面引导学生理解。
2.王明“左”倾错误是指掌握了中央领导权的王明等人,忠实地执行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发展的错误指导,教条地照搬苏联的经验,在党内推行严重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错误路线和方针政策。
是一种教条主义的、严重脱离实际的、极端的错误。
在组织上搞宗派主义,排斥持正确意见的同志,在军事上推行冒险主义,否定切合实际的正确的军事战略战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优秀教学案例
1.情景创设丰富多样:本节课通过播放历史视频、展示图片、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历史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代入感。
2.问题导向深入浅出: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国共十年对峙的原因、过程和影响。通过问题链的形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形成系统的历史观念。
3.小组合作活跃课堂气氛: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共同探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事件、影响等。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4.总结归纳到位:在课堂的最后阶段,教师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归纳,使学生对国共十年对峙的时间、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等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从国共十年对峙中总结历史规律,升华主题。
7.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8.教学评价全面客观: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了全面评价,既肯定了他们的优点,又指出了需要改进的地方,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9.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教师将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历史教训,增强历史使命感。
10.人文关怀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以人性化的语言与学生交流,营造了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历史地图、图片、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事件。同时,通过设置讨论题、思考题等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结束后,我将及时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二、教学目标
(五)作业小结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2.每组选取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员进行补充。
3.教师对每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总结共性问题,并给予解答。
(四)课堂练习
1.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
a.列举国共十年对峙期间的两个关键事件,并简述其影响。
b.分析国共两党在十年对峙期间的策略转变及其原因。
2)国共两党在土地革命时期的策略有哪些异同?
4.观看历史纪录片《国共十年对峙》,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观后感,要求如下:
a.选择一个你感受最深的片段,描述其内容和背景。
b.分析纪录片中所反映的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c.字数在600字左右,表达清晰,观点明确。
请同学们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注重查阅相关资料,力求对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注意发挥个人创意,展现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期待大家在作业中展现出优秀的历史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3.描述国共两党在十年对峙期间的政策和战略,如共产党的土地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以及国民党的围剿、攘外必先安内等政策。
4.分析国共两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强弱变化,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原因。
5.利用史料、地图和其他历史资料,对国共十年对峙的关键战役和重大事件进行解读和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背景,包括北洋军阀统治的结束、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共产党的成立及其初期发展等关键历史事件。
2.掌握国共两党从合作到对抗的过程,包括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分共等具体事件,以及这些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4.针对课堂讨论中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思考,撰写一篇反思日记,谈谈从国共十年对峙历史中得到的启示,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这些启示。
4.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交流欲望,但部分学生可能存在胆怯、自卑等心理,教师需关注这些学生的情感需求,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5.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提供适当的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历史分析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基本历史背景、重要历史事件、国共两党的政策和策略,以及这些历史事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1.请学生整理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事件,制作成时间轴,要求标注每个事件的关键信息,如时间、地点、主要参与人物等,并分析这些事件之间的联系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结合课堂所学,选取国共十年对峙期间的某个重要政策或策略,分析其背景、内容和实施效果,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分析文章,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条理清晰。
3.分析国共两党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政策和策略,比较其异同,评价其成败。
4.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对历史事件、人物、政策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图片、地图、文献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历史印象。
2.这些政策和策略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哪些影响?
3.从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江西省省级优课)
人教版《国共十年对峙》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一政治板块第十五课,是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六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开始阶段,是中国革命道路的开创阶段,也是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两次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在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这部分教材内容跨度很大,重要的历史事件较多,学习任务很重:如南昌起义、八七会议、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与实践、粉碎三次反革命“围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土地革命、中央苏区的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等等。
在课堂教学中无法过多介绍历史事件的细节,所以要求时间线索十分明晰。
2、学情分析本人执教班级为高一文科班,他们经过初中的学习,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技能,初中历史也对本课的内容有所涉及,学生应该对本课的内容不太陌生,已经有了初步的历史认识和历史评价能力。
但是本课的专业术语、名词、概念较多,内容枯燥缺少趣味,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
加上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时间还不到一个学期,对于高中历史学习可能没有完全适应,应当适当把握内容深度,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采用创设情境、论从史出、问题探究和概括阐释等教学方法。
3、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识记武装起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遵义会议、红军长征等史实;通过对1927年和1935年中国革命形势的学习,分析研究国情,做出科学判断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理论与实践辩证关系的认识能力,明白国家、政党的政策路线的制定必须符合实际。
过程与方法:在师生对话中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探究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实质的理解。
通过一些历史材料、历史地图,为学生探究历史问题提供历史背景。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了解到在那种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饶的斗志和精神,学习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
人教版必修1 历史: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教案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材分析】《国共十年对峙》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5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本节内容是了解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及红军长征的历程等基本史实。
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长征精神的内涵。
认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道路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具有创造力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强保证。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认识南昌起义的相关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和影响。
认识南昌起义的相关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和影响。
(2)了解“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和作用,归纳总结中共在1927至1936年工作重心实现了怎样的转移、探索出了怎样的新的革命道。
(3)认识红军长征的历程,遵义会议的召开,分析长征的原因和胜利意义,分析遵义会议召开的原因和意义,2.能力目标:结合大革命失败的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结合现实分析南昌起义的影响,使学生学会联系的学习方法,将前后发生的事物联系起来,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分析事物发生的因果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努力,艰苦探索,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开始独立自主地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
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教学重难点】1.南昌起义的历史地位、“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和实践、遵义会议、长征的意义2.南昌起义的背景、国共对峙局面的形成、遵义会议的意义,理清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反抗和探索斗争的线索及成功之处。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国共合作失败后两党对峙期间中共的努力探索革命新道路。
人教版必修一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教案
第十五课国共十年对峙【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一、学习目标1、知识和能力了解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如南昌起义,八七会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及“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正确理解南昌起义的意义,认识八七会议、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和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
归纳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发展过程,提高分析、综合、归纳、比较、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材料的分析,了解八一南昌起义的背景、意义,认识南昌起义既是中共吸取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指导学生全面深刻把握其历史地位。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了解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理解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掌握历史史实,总结历史规律的方法。
通过了解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及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的内容、意义,理解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提高历史概括总结能力。
3、态度、情感、价值观通过学习南昌起义,认识到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党和革命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坚持革命斗争的伟大创举,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了解中国共产党不断吸取革命斗争中的经验教训,纠正自身错误,认识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不断走向成熟的艰难的历程。
通过学习红军长征的史实,理解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对中国革命所产生的伟大意义,加深认识在今天现实生活中发扬长征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南昌起义和红军长征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后,及时吸取教训,开始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开始。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国共两党各自的政策和战略。
2.认识国共十年对峙期间的重要历史事件,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长征等,并分析这些事件对国共关系和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
4.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阅读,深入了解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国共的十年对峙》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教材和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事件分析,要求不少于800字。分析中需包括以下内容:
(3)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贡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反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图片,如南昌起义、长征等,引发学生的思考:这些图片反映了哪个时期的历史?这个时期有哪些重要事件?
2.学生分享自己对图片的了解,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了解这一时期国共两党的斗争及其影响。
3.掌握国共两党在十年对峙过程中的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斗争,以及各自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4.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复杂矛盾,提高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能力。
5.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图片等资料进行历史研究的基本技能,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过程与方法:
5.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尊重历史事实,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贡献。
教学设计1: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本课分三个子目:南昌起义、土地革命和红军长征。
向学生介绍了国共10年对峙的有关历史情况。
可整合为两个方面内容:“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和红军战略转移。
2、教材地位: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
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继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逆境中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在这一道路指引下,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所以,本节课内容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3、教学重点:土地革命、红军长征4、教学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及实践、遵义会议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把握“工农武装割据”形成的基本史实,概括中共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2)了解红军长征中的主要史实,探讨所产生的“长征精神”的重要影响。
(3)领会遵义会议内容及意义,认识我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所作出的努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文字材料、图片资料,创设情境,设置问题,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解决问题,不断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习惯。
(2)通过历史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能够结合史实从多方面论证历史事件的发展与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与毅力以及团结协作的革命精神。
(2)通过了解长征的系列情况,教育学生弘扬“长征精神”,从而形成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通过对“工农武装割据”及遵义会议的把握,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爱国爱民情怀。
三、教法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史料,包括文字和视频资料,了解中共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为中国革命所做的探索与努力;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导、分析、归纳、概括、讨论、探究等,引导学生积极探讨“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等重大事件的深刻意义。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a.学生通过探究南昌起义的原因、了解南昌起义的概况,正确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增强探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b.学生通过第二节目土地革命(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工农武装割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内容的学习,正确理解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增强比较分析、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观察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c.学生通过了解红军长征的概况,正确理解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增强探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a.学生通过分组课前搜集资料,课堂展示搜集成果,锻炼查阅、运用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b.学生通过课堂问题的探究,学会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归纳知识的方法。
c.学生通过课堂历史情景的熏陶与引导,感悟历史,提高人文素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学生通过中共总结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发动南昌起义、总结城市中心论的失败教训,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学习,培养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
b.学生通过红军长征概况的学习,感悟长征精神,培养革命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创新胆略,加强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的意识,从而突出体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这一素质教育新理念!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南昌起义;红军的长征。
2.教学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三、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1.教学方式:(1)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观看《井冈山》引发的对话”这一情景引出一系列让学生探究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及时引导与总结,从广度、高度和深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
由于影视资料最能增强历史感染力,所以本课五组影视情景的创设尤为突出:以播放电视剧《井冈山》片头之朱毛会师精彩瞬间导入、以南昌起义之意义片段引出南昌起义事件的探究、以毛泽东秋收起义后主张放弃城市中心论的精彩辩论引出革命正确道路探索的讨论;以电视剧《长征》片头的播放导入长征内容;以这两部电视剧的剧情介绍作为本课的小结……五组影视情景非常精辟,时间加起来不到5分钟,但非常有导向性,以其来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亮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结合中国土地革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斗争的形势,剖析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革命胜利道路的正确性;理解遵义会议的内容和历史意义,由此探讨党的革命路线正确与否对革命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带领学生参观考察与本课密切联系的乡土历史遗迹和纪念材料,利用文字材料、图片、地图等,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历史背景。
以引起探究的的欲望。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问题探究、师生的对话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下,中共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等史实,培养学生面对重大事件时,处变不惊的人生态度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知道红军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体会并弘扬长征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南昌起义的历史地位、“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和实践、遵义会议、长征的意义
2.教学难点:南昌起义的背景、国共对峙局面的形成、遵义会议的意义,理清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反抗和探索斗争的线索及成功之处。
三、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国共合作失败后两党对峙期间中共的努力探索革命新道路。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对中国近代史认识还可以,对中共的发展有所认识。
因此采用情景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为教与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而是学生能参与其中,而达到能学会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1.采用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学案导学(学案见后面)。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五、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国共十年对峙》教材,完成学案课前预习部分。
初步认识本课基本知识。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进行了镇压。
如果你是当时革命领导人之一,你将如何挽救革命和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当时的背景下摆在中共领导面前的任务是如何反击敌人的屠杀,尽快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以挽救革命的问题。
思考:怎样才能找到这样一条道路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完善):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分析中国的国情;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等。
推进新课:
困境一:大革命失败,中国革命转入低潮
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
面对白色恐怖,唯有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掌握革命武装。
进行武装斗争,革命方有出路!探索一:南昌起义
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②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展示材料:
“八一”南昌起义仅是我们党认识武装斗争的开始。
对于毛主席的武装斗争的思想,对于中国革命武装斗争中的基本问题,我们当时还是不了解或了解得十分肤浅的。
……所以南昌起义的军队没有与湘、赣的农民运动相结合,而南下向广东进发。
──贺龙《回忆“八一”南昌起义》(1951年8月1日)
探索二:八七会议(1927.8.7、汉口)
①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②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③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这次会议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探索三:湘赣边秋收起义(1927.9)
——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升华认识:
从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目标中,你认为当时中共走的革命道路是什么?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革命道路?
探索四:“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升华认识:工农武装割据为什么能够在中国存在?
根本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1、土地革命(核心根本)
(1)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2)意义:贫苦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2、根据地建设(经济保证)
努力发展生产,粉碎了国民政府经济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
了解具体史实——政权建设: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会议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制定了宪法大纲,定都瑞金;选举领导人,形成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对立之势。
3、武装斗争(军事保证)
1930年10月起,成功粉碎敌人的三次反革命“围剿”,使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教师总结:
补充材料——井冈山精神
胸怀理想坚定信念
实事求是、勇闯新路
艰苦奋斗、敢于胜利
依靠群众、无私奉献
困境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探索一:红军长征(1934—1936)
1、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根本原因:“左”倾错误的指导
“左”的表现: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
结合地图。
探索二:遵义会议(1935、遵义)
纠正…,肯定…,取消…
长征的意义:
①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③长征一结束,革命新局面就开始了。
补充材料:“长征精神”。
伟大的长征,给党和人民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这种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
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课堂总结:
从南昌起义到伟大的红军长征;从井冈山精神到长征精神;
历史证明: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中国的革命才能成功;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八、板书设计
一、南昌起义
时间:
领导者:
结果:
意义:第一枪,开始
二、八七会议
时间、地点:
总方针:
意义:
三、土地革命
秋收起义⎩⎨⎧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意义毛泽东
领导::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内容
意义
四、红军长征
原因⎩⎨⎧倾错误的严重左的失败围剿第五次反
""""
开始:1934年10月
遵义会议⎪⎩
⎪⎨⎧转折点走向成熟左纠意义内容红军损失惨重年背景,,"":,1935:
胜利:会宁会师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