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阿那克萨戈拉思想在古希腊哲思路的路径分析.

合集下载

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论与宿命论的思考

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论与宿命论的思考

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论与宿命论的思考1. 简介古希腊悲剧是西方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而其中一个核心主题就是命运论与宿命论。

在古希腊人的信仰体系中,他们认为一切事物都由神明主导,并且认为人类对于自己的行动和选择并没有完全的自由。

这种观点在古希腊悲剧中得到了广泛的探讨和反思。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古希腊悲剧中命运论与宿命论所体现出的思想。

2. 古希腊悲剧中对命运的认识2.1 神明决定一切在古希腊悲剧中,人们普遍相信一切事情都取决于神明。

例如,众神穆萨斯(Moirai)被认为掌管着人类的生死和命运。

他们被描绘成三位女神,在每个人出生时决定了他们未来所应走的道路。

2.2 命运无法抗拒在古希腊悲剧作品中,人类往往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即使他们尽力避免或改变某些事件的发生,结果却总是不可避免地陷入到悲剧之中。

这种思想在《俄狄浦斯王》等著名悲剧中得到了明确体现。

3. 宿命论与个人选择的对立3.1 超越宿命论的个人抉择尽管古希腊人普遍相信命运的决定,但是一些悲剧中也强调了个人对于自己生活和命运的影响力。

例如,在《安提戈涅》中,女主角抗议从家族传统观念出发做出个人选择,表达了她愿意为自己所坚信的价值观而战斗。

3.2 命运与自由意志之间的冲突古希腊悲剧往往探讨命运与自由意志之间的冲突。

一方面,宿命论认为每个人都被预定了特定的命运;另一方面,一些角色试图逃离或反抗这样的宿命。

这种冲突常常导致悲剧性的结果。

4. 高度意识的悲剧人物4.1 苦难引发智慧古希腊悲剧中的角色往往通过经历苦难和不幸,逐渐觉醒并成长。

这种成长过程使得他们对于命运和宿命的认识变得更加深刻。

例如,奥狄修斯在《俄狄浦斯王》中通过与自己命运的对抗,取得了对人生真相的洞察力。

4.2 去勇敢面对宿命古希腊悲剧中的角色往往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宿命,并承担起其中造成的痛苦和困境。

这种勇气反映了他们对于命运与宿命论思考的理解与接受,并可能是迈向个人解脱和超越宿命的关键。

5. 结论古希腊悲剧中命运论与宿命论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主题,涉及到神明、命运、自由意志等多方面因素。

从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对命运的理解看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观念

从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对命运的理解看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观念

从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对命运的理解看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观念在古希腊的悲剧文学中,命运观念是一个核心的主题。

从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到欧里庇得斯,这一观念在三位伟大的悲剧诗人的作品中得到了深入的探讨和独特的解读。

首先,埃斯库罗斯是古希腊悲剧的早期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如《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和《俄瑞斯忒亚》,对命运观念有着深刻的洞察。

在埃斯库罗斯的悲剧中,命运往往以一种不可逆转的方式决定着人物的命运。

比如在《俄瑞斯忒亚》中,俄瑞斯忒亚家族的命运仿佛被一个不可逾越的诅咒笼罩,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摆脱悲剧的轮回。

然而,埃斯库罗斯并未将这种命运观念解读为宿命论,而是强调了人的自由意志和责任。

俄瑞斯忒亚家族的每一个成员都拥有选择善恶的能力,他们的悲剧更多的是由于自己的选择而非命运的压迫。

相较于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在《俄狄浦斯王》和《安提戈涅》等作品中展现了更为复杂的命运观念。

他不再将命运看作是一种外在的、不可逆转的力量,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内在的、与个人选择和行动紧密相连的力量。

在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中,俄狄浦斯王和安提戈涅都是命运的自我创造者。

他们的行为和选择不仅决定了自己的命运,也影响了周围人的命运。

索福克勒斯的命运观念更多地强调了人的自主性和责任,将人的行动和选择提升到了决定命运的高度。

最后,欧里庇得斯是古希腊悲剧的晚期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如《伊菲革涅亚在奥利斯》和《海伦》展现了不同于前两位诗人的命运观念。

欧里庇得斯更加关注命运与个体自由意志之间的冲突,以及这种冲突所引发的道德问题。

在欧里庇得斯的悲剧中,人物常常面临命运的困境,需要在道德和命运之间做出选择。

例如,《伊菲革涅亚在奥利斯》中的伊菲革涅亚被阿伽门农家族的命运所束缚,但她仍试图通过自己的选择来改变命运。

她的决定最终引发了一系列的悲剧,但她的勇敢和坚持却成为了观众心中的胜利。

综上所述,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的作品都深入探讨了命运观念,但他们对于命运的解读和理解各有侧重。

知识之路与智慧之路——论阿那克萨戈拉思想在古希腊哲思路径间的关键“传递”

知识之路与智慧之路——论阿那克萨戈拉思想在古希腊哲思路径间的关键“传递”
张 柯
(贵 州 大 学 人 文 学 院 ,贵 州 贵 阳 550025)
摘 要 :古 希 腊 思 想 经 历 了从 “前 苏格 拉 底 思 想 ”到 古 典 时 期 形 而 上 学 的 转 变 ,阿那 克 萨 戈拉 的 思 想 为 这 一 转 向 做 出了决定性贡献 ,他 对前 苏格拉底 思想中的巴门尼德 模式和 赫拉 克利特模 式都 给予 了深刻 阐发 和改 变 使得 两条路 径的叠印得 以可能 ,为希腊古典 时期形 而上 学的统贯工作打下 了坚实基础。在这种转向 中开启 了一种意 义至为深远 的基调转换 :本 原问题从此被存在 问题 所取代 ,思之事情的二重性就此 开始逐 渐沦入遗 忘状 态。 关 键 词 :阿那 克 萨 戈拉 ;努 斯 ;本 原 ;二 重性 中 图分 类号 :B12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0—5099(2012)02—0009—08
用 。亚 里 士 多 德 在 《形 而 上 学 》第 一 卷 中更 是 对 “智 慧 ”问题 作 出了 明确 的解 析 ,“技 术 ”关 乎智 慧 , 其 所 以与 “经 验 ”相 区别 ,就 在 于 其 乃 对 一 般 原 因 的知 ,而 经 验 则 只 知其 然 不 知 其 所 以 然 。 以此 来 看 ,希腊 人 所 谓 “智 慧 ”一 开 始 就 运 行 于 对 一 般 与 特 殊 的关 系的思 辨轨 道 中。
海德 格 尔 曾经特 意考 察 了希 腊 语 “智 慧 ”的语 义 渊 源 ,指 出雅典 娜 之兼任 智 慧女神 与手 工艺之 神 绝 非偶 然 :“形 容 词 sophos隶 属 于 名 词 sophia。So— phos指 的是人 对某 事物 有真 正 的品鉴 力 ,对 于本 质 性 的东 西有 ‘一 种 嗅 觉 ’或 直 觉 ,因 而 能 直 接 地 精 熟 于某 事物 ,能彻 底 地 理 解 某 事 物 ,亦 即 能 以一 种 典 范 性 的 且 如 此 而 卓 越 的 方 式 来 理 解 某 事 物 。 ‘ sophia’之所 意 谓 者 因 而 与 手 工 艺 有 源 始 性 的关 联 ”l2j( ¨,但 是 ,“在 古 代 时 ,手 工 在 生 存 中 有 一 种 特 别 的 中 心 定 位 和 作 用 ” 川 ,因此 ,sophia “潜 在 地是 一 种 对 于世 界 整 体 的 直 接 的 和 决 定 性 的理解 ,所 以 sophia这 一名 称 才 能 拓 展 自身 ,意 味 着 每一 种理 解 ,特别 是对 生存在 已向人 敞开 的物之

2021年《人应当坚持正义》教学设计

2021年《人应当坚持正义》教学设计

2021年《人应当坚持正义》教学设计2021年《人应当坚持正义》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把握苏格拉底的重要人生概念,理解__的核心观点2、探讨__的论辩逻辑,赏析苏格拉底的劝说艺术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体赏析作者劝说艺术教学过程一、学习提示教师:这是一篇呈现苏格拉底人舍生取义精神和以理服人劝说艺术的__。

学习__时,要从苏格拉底的人生理念把握入手,理解苏格拉底提出的观点,进而探讨他的论辩逻辑和劝说艺术,建议课外阅读苏格拉底长篇论述的全篇内容。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探究、讨论、交流苏格拉底的思想精神和人格魅力。

拓展思考:雅典法庭判处苏格拉底死刑的罪名是“不敬神明”,这种判决是不正义的,苏格拉底却欣然接受这种不正义的判决,这种态度值不值得赞赏和提倡?为什么?这是一篇对话体哲思__,全文由苏格拉底与好友格黎东就是否越狱逃跑的问题展开的24次对话构成,相较段落层次分明的__,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阅读时要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公元前399年,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罪判处哲学家苏格拉底死刑。

判决执行前夕,他的好友格黎东潜入监狱,试图劝说他越狱逃跑。

苏格拉底不赞成逃跑,他针对格黎东的建议,抛出了“正道”“道义”“道理”“正当”等一系列他所坚守的“正义”理念,层层铺垫,步步设问,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己唯正义是从的道德信念,说服格黎东放弃劝说自己越狱的努力。

二、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__由苏格拉底向好友格黎东表明立场入手,以明确自己的认识做结,行文层层深入,深入浅出。

请用心阅读文本,整体感知__的内容,梳理出__的行文思路。

学生:站在全文的角度梳理苏格拉底是怎样劝说格黎东的:(1)表明立场:听从道理,尊重道理。

(2)告知好友:追求正义、美、好,听从道义、真理。

(3)引导好友:要活得好,活得体面、正派。

(4)启示好友:不能做不正当的事。

教师:2、站在局部某一部分的角度,比如第一段,体会苏格拉底的思维逻辑。

学生:表明态度和立场:坚持原则,听从“道理”,不会让步;引导格黎东与自己一同研究、思考是不是该听人们的“议论”“意见”;追问格黎东哪些意见必须重视,哪些意见不必重视;请格黎东考虑:要不要尊重、听从人们的一切意见。

阿奎那_精品文档

阿奎那_精品文档

阿奎那阿奎那:哲学家还是神秘主义者?引言:阿奎那(Aquinas),全名多美尼科·迪·阿奎那(Tommasod'Aquino),生于1225年,去世于1274年,是中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哲学家和神学家之一。

他的学说对中世纪哲学和基督教神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现代哲学史上占据重要位置。

然而,关于阿奎那究竟是哲学家还是神秘主义者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阿奎那的思想,以解开这个谜团。

一、理性与信仰的统一:阿奎那的思想核心是理性与信仰的统一。

他认为理性和信仰是可以相互支持的,而不是相互排斥的。

他主张通过理性来理解和证明神的存在,但他同时也承认理性的局限性,认为信仰是达到神圣真理的最高境界。

这种理性和信仰的统一思想在阿奎那的学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神的存在与本质:阿奎那通过哲学的推理给出了一系列关于神存在的证明。

他提出了著名的五种神的存在证明,其中包括了本体论的证明和从宇宙运动到宇宙因果关系的证明等。

他认为,神不仅是宇宙的创造者,更是宇宙的本质和目的。

这一观点揭示出他对神的本质与存在之间密切关联的思考。

三、人的本质与人的目的:阿奎那认为,人作为万物之灵,具有理性和自由意志的特点。

人的本质不仅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

他主张人的目的是追求真理和善,只有通过这种追求才能达到与神的和谐。

这一观点对于解释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目的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

四、事物的本质与存在:阿奎那提出了“本体论”的观点,认为每个事物都有一个本质和存在。

他通过对事物分类和分析,研究了事物的本质与存在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事物的存在是其本质存在于神的思维中的结果,这种思维即是神的智慧。

这一观点展示了阿奎那对事物存在的深刻思考。

五、宇宙的秩序与目的:阿奎那对宇宙的秩序和目的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他认为,宇宙的秩序和目的是因为神的计划和引导。

宇宙的运行和进化是神智慧和目的的产物,而不是偶然的结果。

他通过对自然法则、伦理道德和政治组织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宇宙秩序与神的存在之间的内在联系。

西方哲学史考试范围

西方哲学史考试范围

西方哲学史考试范围一、名词解释1之诺的“飞箭不动”是指箭飞出去的弧是有无限多的点构成的,但是单纯的点不能组成线。

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说,飞出去的箭是不动的,它的路线只是无限多的单纯的点。

(这是静止不动的)这说明所有事物是不变不动的,我们看到的只不过是我们的感观。

2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指人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认为尺度逻各斯只存在于人那里,人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逻各斯去描述和衡量万物的存在或非存在。

即意识决定存在。

3柏拉图“灵魂三分说与四德”灵魂三分说指灵魂由理性、意志和欲望三个部分组成。

其中理性是灵魂中最优秀的部分,它的德性是智慧:意志是根据理性的谕令来发动行为的部分,它的德是勇敢:欲望是灵魂中最低劣的部分,它的德性是节制。

当灵魂的这三个部分都恪守自己的德性时,整个灵魂也就达到了自然和谐,从而实现了最高的德性正义。

四德指的是智慧、勇敢、正义、节制。

4亚里士多德的“中庸说”指的是端视有德之人根据自己的特殊处境加以判断与选择,因为有德之人是不受情欲支配,能服从理性的人,他的一举一动都不逾理性的准则,这种合理的美德或德性就是中庸。

5奥古斯丁“原罪与救赎”指的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罪。

由于人类的始祖亚当对自由意志的滥用导致了人类永恒的罪性,即“原罪”,自从亚当堕落以后,人性就被注定成为有罪的和邪恶的。

一个既然丧失了意志的自由,只能依靠上帝的恩典,才能使人重新获得善良意志,并最终得到救赎。

6、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在指的是通过普遍怀疑去寻找那些不可怀疑的东西,虽然我们可以对一切存在物进行怀疑,有样东西确是不可怀疑的:就是不管我在怀疑什么,唯一不能怀疑的就是我在怀疑,因为其实对我在怀疑进行怀疑,任然证明了我在怀疑。

这样笛卡尔就从他的普遍怀疑中引出来再也不可怀疑的第一原理,我思故我在7培根的“知识即力量”通过自身转化为力量,认为人只有通过认识自然,才能获得支配自然的力量,这个主张成为这一时代科学性冲破蒙昧的宗教思想专制的第一声呐喊8、洛克的“人心如白板”人心如白板指的是人生没有天生的东西,都是后天经验的归纳。

从古希腊三大悲剧谈古希腊命运观念的嬗变

从古希腊三大悲剧谈古希腊命运观念的嬗变

从古希腊三大悲剧谈古希腊命运观念的嬗变【摘要】命运问题是人类历史的重要课题。

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作品中的命运观经历着嬗变:埃斯库罗斯对命运深信不疑,索福克勒斯半信半疑,欧里庇德斯疑而不信,古希腊命运观不断走向理性化之路。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命运观的确定性的结果、必然性的情节、完整性的过程、模糊性的魅惑等诸多特性自然成为古希腊悲剧永葆魅力的原因,从而使之具有了永恒的美。

【关键词】悲剧命运观念嬗变悲剧源自古希腊酒神祭仪。

最初为悼念酒神狄俄尼索斯而设,由歌队组成,歌颂狄俄尼索斯在尘世的受难、死亡和赞美他的再生。

一般地,歌队有五十名“羊人”组成,设歌队长一名回答歌队提问,讲述酒神故事,这构成了古希腊悲剧的原型。

命运是希腊悲剧中的一个永恒主题,命运往往被描述为主宰人和神的神秘的力量。

而古希腊悲剧大多写个人意志和命运的冲突,悲剧主人公背后,往往存在着某种无形的、不可抗拒的、不依赖于人和神的神秘力量,影响着主人公生命的走向,就是所谓的命运。

在古希腊人看来,无论是人还是神都无法逃脱命运的支配命运是支配人,也支配神,因此,希腊悲剧一般地被划归为命运悲剧。

客观地讲,命运悲剧是古希腊人反映社会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中人与命运的冲突,反映的是人与世界、人与人的冲突。

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是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对比三人创作,我们发现,随着社会的进步,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对命运的理解各有千秋,命运观也在不尽相同,古希腊命运观不断走向理性。

一、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对命运的理解“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是古希腊悲剧初创期的代表诗人。

他广泛地继承了希腊人传统命运观,将命运视为某种具体地神,认为命运支配一切的人和神。

他的悲剧往往展示出人的黑暗面,但是,他没有走向绝望,仍然相信人的意志,他告诫人们:只要信念神意,就会最终走向公正与和谐。

比如,《俄瑞斯特斯》三部曲的主人公仿佛被复仇神控制,环环相扣地将自己抛入家庭谋杀的悲剧中。

此处的命运是不可抗拒的神的力量,复仇起源于阿伽门农为出征而杀女。

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关于世界本原问题认知的 论析

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关于世界本原问题认知的 论析

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关于世界本原问题认知的论析古希腊刚产生的哲学主要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被称为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从产生之日起,便出现了在小亚细亚沿海的伊奥尼亚地区的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米利都学派和艾菲索学派和南意大利出现的具有唯心主义倾向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埃利亚学派。

其中米利都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泰勒斯、阿纳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爱索菲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赫拉克利特,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毕达哥拉斯,埃利亚学派有克赛诺芬尼和巴曼尼德。

在自然哲学的向前发展中,在希腊北方的阿布德拉出现了原子论学派,这也是古希腊自然科学发展的最高成果,代表人物有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和德谟克利特。

其中德谟克利特是早期自然哲学时期原子论的完成者。

而亚里士多德对前希腊哲学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批判和总结,他是雅典哲学发展的集大成者,而自亚里士多德之后古希腊哲学重点转向伦理问题的研究,形成了各种道德哲学流派,现只就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笔者进行论析。

1、泰勒斯(约前624—547)是古希腊的第一个哲学家。

他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水是万物统一的基础和原因,万物从水产生又还原为水。

世界万物形形色色、千变万化,唯有水是不生不灭的。

这一命题的鲜明特点就在于否定用超自然原因去解释自然,坚持从自然本身去说明自然,用物质性的水来表达万物统一的根源(p31《欧洲哲学通史》南开大学出版社),但这种观点还是原始的朴素的。

泰【1】勒斯在寻找万物本原的时候,把本原归结为某种特殊的具有一定感性形态的东西,而且他关于“水是世界的本原”的命题还只是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理解还不是自觉的、明确的.2、阿那克西曼德(约前611—546年)是泰勒斯的学生,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限者”亚里士多德在其《物理学》中介绍过阿纳克西曼德的这个主张:“无限者没有本原,因为说无限者有本原,就等于说它有限,无限者没有本原,它本身就是别的东西的本原,【2】(P17《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版),阿纳克西曼德的“无限者”既不是精神性的东西,也不是某种具体物质形态。

diogenes and alexander 文章赏析

diogenes and alexander 文章赏析

diogenes and alexander 文章赏析【Diogenes and Alexander:哲学与权力的对话】在古希腊历史中,Diogenes和Alexander两位历史人物的故事堪称脍炙人口。

Diogenes,一位被誉为“犬儒主义”创立者的哲学家,他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

而Alexander,则是希腊世界的征服者,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使他成为了世界闻名的英雄。

这对看似截然不同的两人,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产生了交集,成为了哲学与权力之间的有趣对话。

**Diogenes作为哲学家对Alexander的影响**Diogenes的生活哲学主张简朴、自主和追求真理。

他的行为方式与众不同,他曾说过:“我唯一拥有的就是我的贫穷。

”这种无畏贫穷的精神让Alexander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尽管Diogenes的生活状况令人堪忧,但他却展现出了内心的平和与自在。

这使得Alexander开始思考,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Alexander为何尊敬Diogenes**Alexander之所以尊敬Diogenes,是因为他在Diogenes身上看到了一种与自己截然不同的价值观。

作为一个征服者,Alexander拥有无数的财富和权力,但他却无法得到Diogenes那种内心的自由。

Diogenes的犬儒主义哲学,让他认识到,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物质的拥有,而在于精神的丰富。

因此,Alexander对Diogenes充满了敬意,他认为Diogenes是一个勇敢、真诚的人。

**Diogenes和Alexander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Diogenes与Alexander的故事,让我们思考了什么是真正的成功。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被物质诱惑所困扰,忽略了内心的追求。

而Diogenes的人生哲学,告诉我们,简朴、自主和追求真理的生活方式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同时,Alexander的尊敬Diogenes也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地位,都应该保持谦逊,尊重他人的价值观。

哲学中的50个经典命题

哲学中的50个经典命题

让哲学成为哲学(代序)韩震与改革开放的时代相比,21世纪的中国哲学似乎有些过分沉寂了。

青年人对哲学越来越疏离。

哲学的沉寂,除了外部原因外,主要源于我们往往不是以符合哲学思维活动的方式在研究哲学、讨论哲学和进行哲学教育。

让哲学成为哲学,已经成为我们的时代的必然要求。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因此,哲学的内容和形式都必须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我国20多年的改革开放所引起的社会变化和结构性转型,必然引出文化和意识方面的改变。

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应该在根本的基础上为哲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另外,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深,世界各民族多姿多态的文化在相互激荡过程中,相互磨砺和相互促进,这也为哲学的发展拓宽了思维空间。

可是,目前哲学研究并没有出现应有的繁荣,哲学教育也没有对当代青年形成足够的影响力。

在某种意义上,哲学讨论和哲学教育的地位甚至无法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

在改革开放初期,哲学曾以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启动了改革的列车,再一次历史性地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哲学特别是学院派哲学似乎有点跟不上这趟列车的行进速度了,似乎出现了哲学与社会发展的进程成反比的现象。

当然,市场经济初期可能有一个不可避免的浮躁期,追求金钱和感性利益的声音容易压倒哲学家的思想徘徊的脚步声。

人们为精彩而又变化多端的物质世界所吸引,似乎无暇反思和琢磨“深奥的”哲学问题。

窗外的世界太精彩了,人们很难耐得住冷板凳的寂寞。

因此,有许多人认为,目前的时代不是一个哲学的时代。

但是,我认为,真正的哲学家不应埋怨时代忽视哲学思维,相反地,哲学和哲学教育的危机应当从哲学和哲学教育自身去找。

人们之所以对哲学不感兴趣,主要是因为哲学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了。

如果时代冷落了哲学,那么主要是因为哲学不仅没有成为时代前进的先导,甚至还跟不上时代行进的步伐。

这就是说,哲学话语的相对沉寂,是哲学自身创新能力不够的结果。

哲学和哲学教育的危机首先是哲学和哲学教育自身落伍了。

论古希腊人的命运观-以古希腊三大悲剧为视角

论古希腊人的命运观-以古希腊三大悲剧为视角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论古希腊人的命运观-以古希腊三大悲剧为视角目录摘要………………………………………………………………………………Abstract …………………………………………………………………………前言………………………………………………………………………………1古希腊悲剧的内涵1.1希腊悲剧的命运主题1.2希腊悲剧命运观的意义2古希腊命运观在三大悲剧中的演变2.1埃斯库罗斯与其《被缚的普罗米修斯》2.2 索福克勒斯与其《俄狄浦斯王》2.2欧里庇得斯与其《美狄亚》3 古希腊命运观的演变成因3.1 生存方式的变化3.2 民主政治的成熟3.3 人本主义的形成结论参考文献致谢摘要命运是人类一个永恒的命题,各个时代的命运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人们当时的人生态度和精神面貌。

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对命运做出了杰出的思考,并成为人类思想上一朵齐丽的花朵,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古希腊人的命运观与古希腊悲剧有着紧密联系,它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而是有一个发展和嬗变的过程,因此,本文主要从古希腊的三大悲剧为出发点,去探寻古希腊人的命运观在悲剧中的体现,同时,寻求对当代社会的借鉴之处。

关键词:命运古希腊悲剧文学前言“命运既是哲学上的一个基本命题,也是文学上的一个重要母题,它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现,从古到今不少人对其探索,其中古希腊人对“命运”做出了杰出的思考,其意义也超出了自己的时代,古希腊人的命运观在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品中有着重要体现,这是由于三大悲剧作品都体现了一个重要的哲学观念——命运观,也称之为“命运悲剧。

它表现出的是人或神在不可抗拒的命运之下的“无望”,主要是围绕个人意志与命运的冲突展开。

所谓“命运”,是指客观规律的必然性。

而人与命运的冲突不过是人与外部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在“命运”面前,有的人选择接受,如在埃斯库罗斯笔下的普罗米修斯;有的人选择逃避,如在索福克勒斯笔下的俄底浦斯;而有的人选择反抗,如在欧里庇得斯笔下的美狄亚。

苏格拉底的道德观PPT

苏格拉底的道德观PPT

[3]人只有认识了自己才不会盲目,才可能 求助于灵魂内的原则去发现事物的真理, 就像通过水面去看太阳就不会坏眼睛一样。 当然,苏格拉底还认为“德性就是知识” 与“认识你自己”是两条相互呼应的原则。
主要目的
一个人对自身的认识即关于德性的认识, 一个人如果对德性有了认识,有了这方面 的知识,那么对自身的认识便会更进一步, 就知道自己是谁,该干什么。强调知行合 一、真善一体的道理,进而启发人们去努 力地认识自己,去追求真理、正义、明智、 勇敢等德性,完善自己 苏认为应该从区分好与坏、善与恶这些理念入手。 在他看来,善的理念决不是一种外在于人类并强 加于人类的东西,而是合乎人的理性、内在于人 的灵魂的东西,是理性本身的必然的要求。因此, 认识自己就是认识自己的理性,“照顾自己的灵 魂”,而这种自我认识是不断地通过自我反省或 “回忆”来进行的。 苏对人自身的探讨是从理性主义的原则出发的, 它主要探求的是人的道德本质。在他看来,美德 不是一种从外面强加于人的东西,它是合乎人的 理性、人的本质的。但是人的理性是什么呢?
发展:尼采的“成为你自己”
你的良知在说什么?——“你要成为你自己。”这 是尼采在《知识 二七O节》中说的。尼采认为, 如果所谓的“认识自己”——即“理性”——是 我们走向毁灭的原因,那么自弃、误解、蔑视、 心胸狭隘、庸俗,往往就是理性的本身。 尼采在《瞧这个人· 聪明 九节》中说:我一点也 不希望自己有所改变。总而言之,尼采希望成为 一个“自我肯定”的人,成为自己。
(一)知道自己的无知
苏格拉底是一位不倦的哲学传道者。他常常出现于 街头巷尾、公共场所或宴会上,他佯装无知,不断 地向人们提出问题,找人“请教”,使对方陷入自 相矛盾之中,然后因势利导,从相互矛盾的具体事 例中抽象、归纳出一般性的概念定义。通常,他与 人辩论的问题是与人类有关的事情,而且大多数是 伦理学问题,通过不断的反问来让对方知道自己的 无知 。

王东岳老师的西方哲学课讲义完整版

王东岳老师的西方哲学课讲义完整版

王东岳老师的西方哲学课讲义序言西方哲学跟东方思维方式的差别是如此之大,乃至于经过翻译后的西方哲学书籍几乎全部走味。

即使读翻译后的西方哲学原本原著,仍然很难体会西方哲学究竟想说什么。

本文如果严格按照西方哲学的表述方式,读者一定会是在云里雾里。

因此本文只能讲述西方哲学最基本的梗概,用相对直观、经验化和科学化的方式来表述这些大学哲学系中二百多个课时的内容,探究这个哲学思维的基础。

这些内容要是。

这种表述方法可能只能把哲学的一些意念给读者,并不能展现出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和真正的推理方式,仅仅算是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启蒙。

如果读者在这个基础上,还想对西方哲学的思脉进行更细致的了解,建议读一两本西方大哲的原著,比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笛卡尔的《哲学原理》和《形而上学的沉思》、贝克莱的《人类知识原理》和《海拉斯和婓洛诺斯的对话三篇》、休谟的《人类理解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黑格尔的《逻辑学》和《历史哲学》等等。

这里所说的西哲原著仅指西哲原著译本,因为学习外语本非易事,况且就算把外语学得非常好,也不见得定能理解外语原著,正如我们要理解中国的哲学书也并非易事。

如果觉得西哲原著难读,建议从王老师的《物演通论》入手。

“哲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

“广义哲学”大抵是把一切稍显玄妙的东西都标榜为哲学,或者,是把粗陋的政治鼓吹附会其间,故在现代中国早已泛滥成灾。

因此,才出现国人多“哲人”的局面,此可谓萝卜白菜哲学。

然而,惟因如此,国人也离哲学最远。

钱钟书在《围城》一书中写道:“中国从来没有过‘哲学家’,只有‘哲学家学家’。

”也就是说,中国的哲学研究者大抵是在研究其他哲学家的哲学,而并非自己的哲学。

所以中国会有很多“哲学家学家”,但其中没有一个是哲学家。

本文仅就“狭义哲学”而谈。

严格说来,中国自古就与哲学无缘。

在有关“国学”的系列讲座中,王老师曾经只用“中国思想史”之说,而不用“中国哲学史”,即为避免混淆。

王东岳老师的西方哲学课讲义完整版

王东岳老师的西方哲学课讲义完整版

王东岳老师的西方哲学课讲义序言西方哲学跟东方思维方式的差别是如此之大,乃至于经过翻译后的西方哲学书籍几乎全部走味。

即使读翻译后的西方哲学原本原著,仍然很难体会西方哲学究竟想说什么。

本文如果严格按照西方哲学的表述方式,读者一定会是在云里雾里。

因此本文只能讲述西方哲学最基本的梗概,用相对直观、经验化和科学化的方式来表述这些大学哲学系中二百多个课时的内容,探究这个哲学思维的基础。

这些内容要是。

这种表述方法可能只能把哲学的一些意念给读者,并不能展现出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和真正的推理方式,仅仅算是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启蒙。

如果读者在这个基础上,还想对西方哲学的思脉进行更细致的了解,建议读一两本西方大哲的原著,比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笛卡尔的《哲学原理》和《形而上学的沉思》、贝克莱的《人类知识原理》和《海拉斯和婓洛诺斯的对话三篇》、休谟的《人类理解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黑格尔的《逻辑学》和《历史哲学》等等。

这里所说的西哲原著仅指西哲原著译本,因为学习外语本非易事,况且就算把外语学得非常好,也不见得定能理解外语原著,正如我们要理解中国的哲学书也并非易事。

如果觉得西哲原著难读,建议从王老师的《物演通论》入手。

“哲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

“广义哲学”大抵是把一切稍显玄妙的东西都标榜为哲学,或者,是把粗陋的政治鼓吹附会其间,故在现代中国早已泛滥成灾。

因此,才出现国人多“哲人”的局面,此可谓萝卜白菜哲学。

然而,惟因如此,国人也离哲学最远。

钱钟书在《围城》一书中写道:“中国从来没有过‘哲学家’,只有‘哲学家学家’。

”也就是说,中国的哲学研究者大抵是在研究其他哲学家的哲学,而并非自己的哲学。

所以中国会有很多“哲学家学家”,但其中没有一个是哲学家。

本文仅就“狭义哲学”而谈。

严格说来,中国自古就与哲学无缘。

在有关“国学”的系列讲座中,王老师曾经只用“中国思想史”之说,而不用“中国哲学史”,即为避免混淆。

《理想国》读书分享好书推荐

《理想国》读书分享好书推荐
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的核心,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的 关系怎样,是柏拉图毕生探索的重要问题。
在《理想国》中,他把不变的理念看作唯一真实的 原本,把变化的事物看作理念的摹本和消极的产物。
内容解析
为了说明这一观点,他提出两个著名的比喻:
01 一个是床的比喻。
他说理念的床是唯一的真 实的床,是工匠制造的床 的摹本,而艺术家画出书分享/好书推荐
探究哲学之美
一 推荐理由 四 作品影响
目 二 作品简介 五 经典语录 录 三 内容解析
第一部分
推荐理由
读书分享/好书推荐
推荐理由
柏拉图《理想国》推荐理由
1. 人类正义问题的开山之作,人类心灵史永远的回响。 2. 它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是西方首部系统论述乌托 邦思想的著作,被称为“关于正义的学说”,它奠定了西方正义学说的 基础。天才般规划了未来理想社会的蓝本,闪耀着人类智慧理性的光辉。 3. 这本书教你如何思考世界、思考社会、思考人生。 4. 没有理想就没有未来,每一个理想国,都会在你的心目中培植和平、正义与博爱的美好希望。
任何医生,在身为医生时,
05
开立处方都会考虑病人的好处,而非自己的好处。
《理想国》
读书分享/好书推荐
探究哲学之美
柏拉图论述的理想的国家形态成为后世的国家制度、政治统治的模本。该书中描述的许多国家的原则,例如 分工合作的原则、国家的目的是追求最高的善的原则,都在后世的国家建设中被重视,并被许多政体所吸收。
作品影响
后世影响
在欧洲的中世纪,《理想国》中的许多政治和伦理的思想被重新讨论,许多思想渗透到社 会和教会之中,成为它们思想的一部分,例如天国的观念、地狱的观念都来源于《理想 国》。 柏拉图的《理想国》的内容一方面集中地体现了柏拉图中前期思想的全貌,是柏拉图哲学体 系走向成熟之后的第一次全面总结,另一方面表现了这部著作的内涵的不可穷尽性,虽然历 经千年,仍然有无数的哲学家、政治家热衷于研究这部著作。

哲学为何在古希腊诞生——从阿那克西曼德之箴言看哲学的希腊缘起

哲学为何在古希腊诞生——从阿那克西曼德之箴言看哲学的希腊缘起

哲学为何在古希腊诞生——从阿那克西曼德之箴言看哲学的希腊缘起人类最初的文化形态是宗教和神话,哲学最早也是从宗教和神话中孕育而生的,但是不同的哲学与宗教的紧密程度却有所不同,其中印度哲学和宗教的联系最紧密,其次是中国哲学,最后才是希腊哲学。

这就导致希腊哲学最早脱离神话世界观,开始对自然进行哲学思考,具有非宗教和思辨特征的希腊哲学由此诞生。

古希腊哲学的思考围绕何为世界的本源,即早期的自然哲学,这些哲学家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其中泰勒斯被称为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他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而他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的思想,更是有着希腊哲学的典型特征,阿那克西曼德是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据说他还绘制出了第一张世界地图,制造了第一个天球仪和计时器,他在老师的基础之上,又提出了新的观点,并蕴含着希腊哲学的典型特征,从他的箴言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古希腊哲学的韵味,寻找哲学的希腊缘起。

一、古希腊三面环海的地理位置是其他文明没有的特殊条件1、古希腊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希腊人有了更多获得和创造文化的机会古希腊文明发源于海洋,而古希腊地区三面环水,土地贫瘠,多山,少有平原和肥沃的土地,导致他们无法依靠种植来谋生,粮食短缺,人地矛盾突出,因此只能谋求其他方式来生存。

虽然没有肥沃的土地,但是依靠古希腊环山多海的特点,他们拥有众多的岛屿,海岸线绵延曲折,非常适合发展海上贸易,他们在爱琴海、地中海等地区发展殖民地,进行海上贸易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后来持续半个世纪的希波战争,造成了各地区东西方文化的深度交流和贸易的不断往来,先进的艺术和科学传入希腊,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由此也为孕育新的思想奠定了基础。

2、阿那克西曼德思想受地理环境的影响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古希腊人坚强不屈的性格,并使得他们更加关注自然关注自身,从而开始脱离神话来思考世界。

战争促进文化交流,使得古希腊人的思想更自由,更加关注现实世界,用现实去解释世界的生成与发展。

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说”就具有“自由”的味道,作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同他的老师泰勒斯一样,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但是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性质和多样性并不能被归结为某一特定的物质,而应该是“无定”,即无固定界限、形式和性质的物质。

古希腊悲剧

古希腊悲剧

第7页,本讲稿共34页
第8页,本讲稿共34页
第9页,本讲稿共34页
《俄瑞斯忒斯三部曲》
包括《阿伽门农》 《奠酒人》 《报仇神》 是现存的古希腊唯一的三部曲。 第一部《阿伽门农》写阿伽门农出兵特洛伊
时,曾经杀死他的女儿伊菲革涅亚祭神,他 的妻子克吕泰墨涅斯特拉想为女儿复仇,串 通她的情人埃吉斯托斯在阿伽门农得胜回国 时把他谋害了。 第二部《奠酒人》写阿伽门农的儿子俄瑞斯 忒斯回国遵照阿波罗的谕令先杀埃吉斯托斯, 再杀死他的母亲为父报仇。
第4页,本讲稿共34页
第5页,本讲稿共34页
埃斯库罗斯
(前525—前456)出生于希腊阿提卡的埃琉西
斯。古希腊的贵族之家。经历了雅典从一个普通 城邦上升为联盟盟主的巨变。
亲自参加悲剧演出,被誉为“悲剧之父”。 代表作品有《俄瑞斯忒斯》
三部曲和《被缚的普罗米 修斯》。
第6页,本讲稿共34页
第33页,本讲稿共34页
艺术成就
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俄狄浦斯: 正直、诚实,具有独立意志与坚强 毅力。不逃避罪责,实践诺言,自 我惩罚。
结构精妙。优化情节,设置互为关联 的铺垫,利用巧妙的构思吸引观众。
第34页,本讲稿共34页
古希腊悲剧
第1页,本讲稿共34页
古希腊悲剧(山羊之歌)
基本取材于古希腊神话和传说与《荷 马史诗》。
具有深远的历史、宗教和人文背景。
探讨形而上的问题,考查生活的意义。 形式上由话语和唱段组成。
第2页,本讲稿共34页
悲剧的诞生
尼采《悲剧的诞生》 祭祀酒神 狄奥尼索斯 的狂欢。
第3页,本讲稿共34页
亚里斯多德尊为悲剧典范。
第17页,本讲稿共34页
第18页,本讲稿共34页

在古希腊戏剧中体会哲人之思

在古希腊戏剧中体会哲人之思

在古希腊戏剧中体会哲人之思古希腊戏剧是西方戏剧的起源,其中的哲人思想贯穿于整个剧情和角色的表现中。

通过观赏古希腊戏剧,我们可以体会到哲人的思想。

古希腊戏剧中反映出了哲人对人性的思考。

古希腊戏剧中的角色多种多样,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人性特点。

《奥德赛》中的奥德修斯是一个勇敢、聪明、机智的人物,他在诸神的帮助下成功地战胜了各种困难和挑战。

而在《安提戈涅》中的安提戈涅则是一个坚韧、勇敢、忠诚的女性形象,她为了守护家族的荣誉义无反顾地付出了生命。

这些角色的塑造,反映了古希腊哲人对于人性的探索和思考。

古希腊戏剧中展现了哲人对于伦理道德的思考。

在《安提戈涅》中,安提戈涅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家族的荣誉,即使面对死亡,也毫不畏惧。

她对于伦理道德的坚守和崇高的信念,反映出古希腊哲人对于人类行为准则的思考和追求。

在《美狄亚》中的美狄亚,则展现了复仇心理的阴暗面。

她为了报复自己的失去,不惜杀害自己的孩子和对方的新婚妻子。

这种独特的伦理道德观念,使得观众思考了复仇和正义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古希腊戏剧还展现了哲人对于社会政治的思考。

在古希腊,政治是个非常重要的领域,而古希腊戏剧往往描述了政治事件和政治家的故事。

《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被人们奉为英雄和王者,但在剧情的发展中,他发现自己是一个被诅咒的人,最终陷入了悲剧的深渊。

通过这个故事,观众可以看到古希腊哲人对于政治权力的关注和对于命运的反思。

古希腊戏剧中还体现了哲人对于宿命论的思考。

在古希腊的宗教信仰中,命运被看作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人们无法逃离它的束缚。

《奥德赛》中的奥德修斯与各种神仙和怪物的斗争,以及俄狄浦斯在《俄狄浦斯王》中的命运都是典型的宿命论思想的体现。

通过这些故事,古希腊哲人试图探讨人类存在意义和自由意志的问题。

在古希腊戏剧中,哲人的思想通常通过剧情和角色的表现进行展示。

人性、伦理道德、社会政治以及宿命论等主题通过剧中的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得到了深入的探讨和呈现。

通过欣赏古希腊戏剧,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精彩的故事和表演,更能体会到哲人思想的伟大和深刻。

透视基本概念

透视基本概念
❖ 建筑师兼画象列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文艺复兴时期四大 建筑艺术的灵魂之一)和翁布里亚画派的代表人物比埃 罗·德拉·弗朗西斯卡两人专门著述了《绘画论》1435年, 《绘画透视学》1485年,从而使绘画透视学成为一门完整的 理论体系。
❖ 达·芬奇、丢勒对透视学的论述和研究方法简介。
透视的分类及三要素
原线是指与画面成平行关系的直线,在透视图中保持原态,不消失、不变形。 三要素的关系 :一般取心点到画幅最远角的2倍为视距长。
焦点透视,就是以固定的视点,视向,在对固定 ❖ (2)在中国,古代画家有许多这方面的论述,早在5世纪时,南朝-宋的山水画家宗炳就提出了类似透明画面“令张绡素以远映”的方
法,并阐述了近大远小的基本规律。
透视基本概念
透视学的发展历史
❖ (1)古希腊大学者 阿那克沙戈拉(Anaxagoras,约公元前 500—428年)对当时一位叫阿格塔丘斯(Agatharchos)的 画家的一幅符合焦点透视原理的舞台幕景所作的作品分析; 以及那时希腊两个主要绘画中心之一的“昔克翁画院”,在 传授绘画技法理论和规则时是,已将透视学和数学作为必修 课。
种透视学理论,以正确性和科学性为主要特点。 合焦点透视原理的舞台幕景所作的作品分析;
任何向纵深发展的平行关系的线,必须相交于同一灭点:(该灭点若在画幅上表示,则过视点作该组平行线与画幅相交之点;
经几代人的科学研究,终于使人类能够突破长期以来只能单纯地依靠视觉器官去获取印象和积累经验状况的束缚,借助于对规律的认
基本原理
❖ 三要素的关系 :一般取心点到画幅最远角的 2倍为视距长。
❖ 在等同条件下,近大远小的现象,是一切消 失现象中的根本现象。任何向纵深发展的平 行关系的线,必须相交于同一灭点:(该灭 点若在画幅上表示,则过视点作该组平行线 与画幅相交之点;凡同一灭点的关系,必然 相互平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阿那克萨戈拉思想在古希腊哲思路的路径分析中图分类号:B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12)02-0009-08一、双重路径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开端,发送着也始终制衡着西方哲学的命运,其问题路径几乎就是整个西方哲学史的问题路径。

我们把古希腊哲学的问题路径或逻辑进程确认为:从本原问题走向存在问题,或可说,一般哲学(本源思想)如何走向“第一哲学”(形而上学)。

我们将从两个方面来予以阐明。

一方面,作为“爱智慧”,哲学(philosophia)为什么要从对本原问题的追问来开启自身?这关系到何谓“智慧”(sophia)。

赫拉克利特曾指出,听从逻各斯,认识到“万物是一,就是智慧”[1](P38),“唯有智慧是一”,但“热爱智慧的人必须熟悉很多的事物”,因为“智慧就是一件事情:取得真的认识,即万物何以通过万物而被主宰”。

[1](P46)。

这种思想,这种认为“一出于万物,万物出于一”[1](P40)的思想,若以柏拉图的术语来思之,智慧就是懂得辩证法,就是去看清“同一”与“差异”之间的互构作用。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第一卷中更是对“智慧”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解析,“技术”关乎智慧,其所以与“经验”相区别,就在于其乃对一般原因的知,而经验则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以此来看,希腊人所谓“智慧”一开始就运行于对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的思辨轨道中。

海德格尔曾经特意考察了希腊语“智慧”的语义渊源,指出雅典娜之兼任智慧女神与手工艺之神绝非偶然:“形容词sophos隶属于名词sophia。

Sophos指的是人对某事物有真正的品鉴力,对于本质性的东西有‘一种嗅觉’或直觉,因而能直接地精熟于某事物,能彻底地理解某事物,亦即能以一种典范性的且如此而卓越的方式来理解某事物。

‘sophia’之所意谓者因而与手工艺有源始性的关联”[2](S.21),但是,“在古代时,手工在生存中有一种特别的中心定位和作用”[2](S.21),因此,sophia“潜在地是一种对于世界整体的直接的和决定性的理解,所以sophia这一名称才能拓展自身,意味着每一种理解,特别是对生存在已向人敞开的物之整体中的基本可能性的理解”。

[2](S.22)一言概之,希腊人所谓“智慧”乃是对世界整体的一种根本性的理解,因此对这种“智慧”的“热爱”必然要去追问世界整体秩序之所以然,并以此追问为开端。

并且,由于“就其根本而言,所有能在某种意义上被理解并且进而能被贯彻实行的事物都属于‘sophia’之涵摄范围”[2](S.21),智慧就不仅包含着“知其所以然”,还应有“能够贯彻实行”之本意。

希腊人所理解的智慧(sophia)因而就指向了一种独特的原因的追问——这种原因既是最初起源,又能始终承受这种开启并集聚为一种向自身的回归,以此实现贯彻。

对这种智慧的热爱因而必然指向了对本原问题的追问。

另一方面,希腊思想之所以要从本原问题走向存在问题,或者说,哲学之所以必然要走向作为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根本地是因为对“本原问题”的追问必然要以“存在问题”的确立为终点与新的起点。

所谓本原,乃是根本之始基,且希腊人所理解的“本原”(arche)①既是万物之起源又是万物之归宿,具有开启生成和集聚自身最终成为循环运动的特征,阿那克西曼德的思想为此做出了开启性的洞察,后又在巴门尼德与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中得到塑形和推动,最终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得到确认与重铸②。

就“本原”问题之基本规定来看,一个适宜的答案必须首要满足两个基本前提:首先,其乃万物之起源;其次,其乃万物之归宿。

至为关键之处在于对第一个前提的考察和论证,因为只要能够充分论证某答案是万物之起源,此答案就必能满足第二前提。

因为,希腊人认为世界是有限的,同时,世界又是持续生成的,那么,一个有限的世界在持续不断地生成这一事实只能如此解释:世界在不断地回复自身,如此才能持续生成。

对第一个前提的审察将会将此问题进一步细分为两个条件,亦即,若某答案是万物之起源,其就必须满足:第一,此起源是最普遍的,是最抽象的;第二,此起源有内在或外在之动力,否则此“源”无法得以“起”,即无法实现生成。

并且,若无能满足于第二个条件,此答案就仅仅是一个纯概念而已。

就第一个条件而言,因为所要追问的本原问题首先是万物之起源,因此其必是最普遍,也因而是最抽象的。

阿那克西曼德的深刻洞察是,真正的本原是不可能被具体限定的,而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学说更是从肯定的方面点出了问题关键:对本原的追问应该朝着更抽象的方向去拓展。

在此向度上,此问题之终极解决乃在巴门尼德的思想中:存在存在,不存在不存在。

但这仅仅满足了第一个条件。

就第二个条件而言,起源还必须有动力,否则普遍之生成仍无法实现,更不可能保证起源成为万物之归宿。

如此,当赫拉克利特言说“火与逻各斯”,当恩培多克勒在“四根”之外思考“友爱与争执”,当阿那克萨哥拉在“种子”问题中同时探问“努斯”,这些思想家之所思就运行于一种超乎人们习惯看法的伟大维度中,是对本原问题的更深的洞察。

是以当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与《形而上学》中不避繁重地探讨“四因”问题时,他也无非是在这一业已开辟的路径上继续走下去而已。

亚里士多德与先前的那些思想家们的探讨就无非是对这样一种“双重模式”的探讨:起源(An-fang)之“源”是什么,以及其如何得“起”。

就此看来,在起源问题层面上,本原问题的双重性就注定要通向并转换为形而上学史的核心问题:“存在”(S ein)的“本质”(Was-sein)与“实存”(Wie-sein)问题。

因此,从细分后的任一个条件来看,本原问题都必然走向存在问题。

巴门尼德等思想家的贡献在于确立了本质性的答案:起源之“源”是“存在”,而赫拉克利特等思想家的功绩在于开启了决定性的洞察:较之起源是什么,起源之如何“起”是更关键的问题,“如何是”之问题高于“是什么”之问题,亚里士多德更是把这一思路进而深化为:唯持续的“如何是”才造就了稳定的“是什么”,换言之,本质乃是一种过程展现,而绝非一种静态形式,是以他用“tode ti”(如此存在)来表示ousia(纯粹显现状态)。

倘若我们粗略地将这两类思想称为“巴门尼德模式”与“赫拉克利特模式”,我们将会发现这两种模式或路径之间的争执与和解影响了整个形而上学史:在一种广泛的意义上,可以说所谓的柏拉图主义与亚里士多德主义的争执与和解就是在这两种模式之间展开的。

本原问题之所以会开动出对“是什么”和“如何是”的双重追问,关键在于本原必须既是“起源”又是“归宿”,所以“如何是”即“生成”的问题是异常关键的,否则所谓万物之起源就仅仅沦为一个纯概念罢了,既不能拓展,又不能回归。

如此,若在此一关键处的辨认力度有所差别,希腊的思想家们就会在这里彼此分离,踏上两条遥相眺望但也偶尔交际的道路。

其中一派(巴门尼德模式)致力于求索前一向度上的终极答案,在确定性的艰难寻求中愈发巩固了一种确信——对本质的认识必然会顺理成章地一并解答实存问题(揭示实存问题之不可能或指明其无关紧要);另外一派(从阿那克西曼德到赫拉克利特)则自始就启动于一种警醒——若无生成,则所谓本原就是纯粹空谈。

是以这类思想家自始就极为重视世界的生成问题,这种重视,无论从其原理而言,还是就其历史效应而言,都是深邃的和关键的。

所谓历史效应,是指这种精神一路传递到亚里士多德,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升华为希腊思想的最强音调。

然而,从这两种思想向度到形而上学的过渡,绝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阿那克萨戈拉思想的关键传递。

这种传递绝非简单的复制,而是指向了一种“叠印”。

二、双重传递哲学史上,阿那克萨戈拉的哲学向来备受重视,广受赞誉,不仅是因为他提出了著名的“种子说”,更主要地是因为他提出了一个关键的、有深远影响的哲学概念——“努斯”(nous,意为“心灵”、“理智”)。

整体看来,同之前的赫拉克利特与恩培多克勒的思想一样,阿那克萨戈拉的思想也是二重性结构:种子与努斯。

但是这种表面上的近似还不足以保证我们可以径直断定其思想实质,是以我们还有必要开展对其思想内容的深入勘测。

关于“种子”:在小的东西里并没有最小的,总是还有更小的。

因为存在物决不能因为分割而不复存在。

在大的东西里也总是有更大的。

大的在数目上也和小的一样多。

每一件东西本身都是既大又小。

既然是这样,我们就必须假定:结合物中包含着很多各式各样的东西,即万物的种子,带有各种形状、颜色和气味。

人就是由这些种子组合而成的,其他具有灵魂的生物也是这样。

[3](P38)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引述,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概念也称为“同类的部分”(或译为“同素体”),它们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单位。

阿那克萨戈拉之所以会形成这一思想,关键在于他有这样一种洞察:世界之运动不是生成与消灭,而只是聚合与分离,其原因在于,“全体是不能减也不能增的,因为不可能有多于全体的东西,一切都是永远相等的”[3](P38)。

阿那克萨戈拉因而指责之前的希腊哲学家们都错误地使用了生成与消灭这两个词语:“希腊人说产生和消灭,是用词不当的。

因为没有什么东西产生和消灭,而只是混合或与已有的东西分离。

因此正确的说法是把产生说成聚合,把消灭说成分离”[3](P40)。

这一指责其实并不能落实,因为自阿那克西曼德以来直至恩培多克勒,这些思想家固然在言说生成与消灭,但切需注意,这对概念的使用背景是把世界运动理解为一场循环运动,那么,若坚持认为,世界在恒久周而复始地循环,则生成与消灭并不会使得世界之整体有所增减,则在循环模式中道说生成与消灭,并不有悖于阿那克萨戈拉的论证前提——世界的恒定性,因此并不能被后者所驳倒。

然而其为何会有这种指责呢?是因为他不承认世界是一场循环运动么?但这岂不是完全背离了此前希腊人对本原问题的思考与规定?这种背离究竟意味着什么?在我们对此展开探讨之前,有必要先来看一下亚里士多德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恩培多克勒认为这种变化是一个循环过程,而阿那克萨戈拉则认为只是一个单向系列。

阿那克萨戈拉还主张本原是无限的,即同素体和对立,而恩培多克勒仅仅提出了所谓的元素。

阿那克萨戈拉的说法显然与恩培多克勒对立,因为恩培多克勒宣称火、水、气和土这四种物体是元素,而且与肉、骨头以及同样的同素体比较起来是单纯的。

相反,阿那克萨戈拉则说,单纯而根本的是同素体,土、火、水和气乃是复合物,事实上只是由于其它东西的种子集合而成的。

[1](P144-145) 亚里士多德已经多少点明了种子论思想的若干要点。

在此,我们将以与恩培多克勒思想的对照来予以进一步揭示:首先,种子说比四根说更“精确”。

就其实质来看,四根说仍是坚持于传统的本原问题模式中,而种子问题(同素体问题)则试图抽离本原问题的这种思辨模式,力图通过一种数学化模式直指世界万物的精微元素,通过其对希腊原子论思想的直接启明而具有深远的哲学史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