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反转录酶编码区核苷酸变异与肝癌的相关性研究_高付敏
以Survivin为靶点的反义寡核苷酸在肝癌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体内肉芽组织新生血管中表达较高,提示Survivin可 能在血管形成的中间环节发挥重要作用。Mesri 等[3一用Survivin AS()DN作靶向治疗,可以抑制 VEGF介导的内皮细胞保护作用,促进血管内皮细
胞的凋亡和血管的退行性改变。提示,Survivin可
2
献
A novel
anti—apoptosis Nat
Ambro sini G,Adida C,Altieri DC. gene.SurViVin・expressed
1997.3:917—921. Zaffaroni new N,Pennati in
cancer
and
lymphoma.
Med,
M。Daidone MG.Survivin J
3反义寡核苷酸技术及其封闭Sur’rivin靶向治疗 的意义
家族中最小的。它的结构非常独特,其N端只含有 一个杆状病毒IAP重复序列(BIR),这是其发挥抗 凋亡作用的关键结构域;其羧基末端不含锌指结构 而代之以一个a螺旋结构,后者是Survivin与微管 相互作用调节细胞周期的关键位点。Survivin是迄 今为止发现的作用最强的凋亡抑制因子,它可能通 过抑制终末效应因子caspase-3和caspase-7来干扰
意义。
参考文
1
近年来研究发现,Survivin的表达可能与化学治疗
耐药有关[1 6|。通过反义技术封闭Survivin的过表
达诱导细胞凋亡,可能干预肿瘤耐药的产生,增强 化学治疗敏感性‘”]。Gao等‘”3以脂质体为载体,用
ASODN封闭人肝癌耐药细胞株SMMC一7721/
ADM的Survivin后,肝癌细胞的生长受到明显抑 制,而联合应用化学治疗药物阿霉素(ADM)后细胞 的生长抑制作用更为明显,认为AS()DN能降低肝 癌耐药细胞Survivin的表达,增强人肝癌耐药细胞 对ADM的化学治疗敏感性。另有学者认为一…,
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诱导的细胞基因表达与肝细胞肝癌
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诱导的细胞基因表达与肝细胞肝癌
戚中田
【期刊名称】《微生物与感染》
【年(卷),期】2004(027)002
【摘要】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其编码的蛋白质(HBxAg)具有的反式激活功能,可通过结合细胞核内的转录因子和改变细胞质内信号转导途径而激活宿主基因的转录及调控细胞凋亡等.研究发现,用HBx基因转染HepG2细胞,有10个细胞基因有表达差异,其中8个基因表达增强,2个基因表达减弱.已经证明,HBx诱发的这种高水平表达的细胞基因产物及其相应的抗体常存在于肝癌发生之前的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而且这些细胞蛋白及其相应抗体的出现早于甲胎蛋白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提示,这些指标有可能用于原发性肝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成为原发性肝癌颈警、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估的新指标.
【总页数】3页(P1-2,21)
【作者】戚中田
【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全军医学微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7
【相关文献】
1.肝细胞肝癌中T细胞转录因子4基因表达及突变 [J], 江颖;周信达;刘银坤;吴欣
2.CD34与PCNA基因表达在肝细胞腺瘤与甲胎蛋白阴性肝细胞肝癌鉴别诊断中的
意义 [J], 丁宝忠;郭迎春;王强;陈芳;孙传东
3.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在肝细胞肝癌及慢性乙型肝炎肝细胞染色体上整合情况的对照研究 [J], 夏海鸣;吴引伟;殷国庆;黄培林
4.肝细胞肝癌患者血清中癌基因、抑癌基因表达及临床意义 [J], 杨惠元;高君
5.miR-485-5 p介导SOX5基因表达对肝细胞肝癌细胞活力及迁移侵袭的影响 [J], 韩成美;柳梅;任维鑫;朱英斌;陈茂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反式调节基因11剪切体的克隆表达和功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反式调节基因11剪切体的克隆表达和功能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病毒,它引起的肝炎病毒感染严重影响人类健康。
HBV感染导致肝脏炎症、坏死、纤维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
乙肝病毒X蛋白(HBx)在HBV感染中扮演着关键的作用,它参与了病毒的复制、转录和肝癌的发生等多个生物学过程。
然而,目前尚不清楚HBx蛋白的详细分子机制和功能。
HBx 蛋白的剪切体形式是一种已知的功能结构抑制物,可逆调节多个剪切酶和翻译调节因子,从而将跨膜、细胞质和核内靶位点的mRNA的生成和代谢稳态平衡调控在细胞内。
反式调节基因11(RSF11)是一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蛋白,其过度表达与肝癌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有研究表明,RSF11可直接与HBx相互作用,可能是HBx剪切体结构的组成部分。
因此,研究HBx剪切体和RSF11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可以深入了解乙肝病毒感染的生物学过程和肝癌的发生机制。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克隆表达人类HBx反式调节基因11剪切体,进一步探究其对HBV感染和肝癌发生的调控作用。
具体研究目的如下:1. 克隆HBx反式调节基因11剪切体的相关基因和蛋白序列。
2. 构建HBx-RSF11互作的表达载体并进行转染。
3. 分析HBx-RSF11互作的影响,探究其对HBV感染和肝癌发生的作用。
三、研究方法1. 克隆HBx反式调节基因11剪切体的相关基因和蛋白序列。
根据GenBank数据库的相关信息,设计HBx反式调节基因11剪切体的引物并进行PCR扩增。
将PCR产物进行测序和分析,确保其正确性。
2. 构建HBx-RSF11互作的表达载体并进行转染。
将RSF11基因和HBx基因分别克隆到表达载体中,并构建带有不同标签的融合蛋白。
将不同标签的重组蛋白转染入细胞中,采用共免疫印迹和免疫共沉淀等手段,检测其相互作用。
3. 分析HBx-RSF11互作的影响,探究其对HBV感染和肝癌发生的作用。
乙型肝炎病毒各基因区变异与核苷酸类似物耐药关系的研究进展
[ ] F S B 19 , ( )5 1 5 2 J.A E , 8 1 9 : - 5. 9 2 4
乙 型 肝 炎 病 毒 各 基 因 区 变 异 与 核 苷 酸 类 似 物 耐 药 关 系 的 研 究 进 展▲
胡 家光 江建 宁
30 1 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 , 南宁市 50 2 ) 30 1 ( 广西医科大学 研究生学院 20 07级 1 , 班 南宁市 502 ;
a trccie atrt n i x eso rnrg ltd g n n nha y l s: eai n eprsin o i - uae e e a d n l o f o e s ay ia h gs n nrc l a rn dsrb t n a d rf c ig tpc c a e i ita el r io itiui n t ikn l n ul o a
肝炎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治疗的过程 中出现 了许多 问 题, 如用药疗程不确定, 用药时间长出现基因变异、 停药后 又会出现 H V D A反弹等等, B N 其中, 面临的最重要问题就
是耐药性的产生 , 从而导致临床治疗 失败 , 至病情 的恶 甚 化, 而耐药性与基 因变异有关。本文将就 乙型肝炎病毒各 基因区的变异与核苷( 类似物耐药的关系作一综述。 酸)
crit ii . hr cl e ,0 4,6 2 :8 2 9 adoo c P amao v 20 5 ( ) 15— 2 . x t y R
[5 X S t Rca s R I n h ao y i c l r e n 2] u u k X, a R, i r o D . o d f n m a y l at hdn r c i bd l v e
[ 2 K o J , i a s R U epc d t ayl e eie t - 2 ] w k C Rc r o D . nxe t h c i — d t a e hd n e a r cn m a lr n d
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研究进展
岳惠芬;苏建家
【期刊名称】《广西医学》
【年(卷),期】2005(27)8
【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一种嗜肝DNA病毒,可以引起急慢性肝炎、肝细胞癌。
自从转基因技术出现以来,人们可以通过转基因动物的研制来建立转基因动物模型。
研制的HBV转基因小鼠可以用来研究HBV的致病机制、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发生机理、评估药物治疗乙肝的效果。
【总页数】3页(P1195-1197)
【作者】岳惠芬;苏建家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肿瘤防治研究所,南宁,530021;广西壮族自治区肿瘤防治研究所,南宁,53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模型的应用研究进展 [J], 宋育林;曾民德
2.甲基阿魏酸对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的抗病毒作用研究 [J], 杨成芳;李丽;李勇文;容明智;庞勇军;方舒萍;韦冰华
3.乙型肝炎病毒垂直传播研究进展rn乙型肝炎病毒垂直传播研究进展 [J], 蒋就喜
4.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转基因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J], 毛华伟;赖国
旗
5.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的研究进展 [J], 陈湖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microRNA144对肝癌细胞的分子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microRNA144对肝癌细胞的分子机制研究的开题报
告
题目:MicroRNA144在肝癌细胞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研究背景:
肝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其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如乙型肝炎病
毒感染、肝硬化等。
肝癌的治疗一直是一个难题,研究肝癌的发生机制
及治疗方法势在必行。
而生物分子miRNA作为一种调控基因表达的分子,其在肿瘤发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miRNA144在肝癌细胞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为
肝癌治疗提供新思路。
研究内容及方法:
1. 确定miRNA144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
2. 给予肝癌细胞miRNA144上调/下调,在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和迁移方面进行实验;
3. 通过文库筛选,确定miRNA144对哪些肝癌相关基因有调控作用;
4. 选择miRNA144调控的靶基因进行深入研究,活体实验,探究其
分子机制。
研究意义及预期结果:
本研究的结论将有助于认识miRNA144在肝癌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为肝癌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的治疗靶点。
预期结果应包括miRNA144在
肝癌细胞中的调控作用,miRNA144作用于哪些肝癌相关基因以及导致的变化及其分子机理。
运用反向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mhcc97-h肝癌细胞整合的乙肝病毒序列
ncoiapainotipcrmixagarosegeldnapurificationkit氯仿异丙醇无水乙醇甲醇丙酮tris平衡酚蛋白酶k1htonxloobsa2009lpcr管15rnl离心管15ml50ml一次性离心管10ml一次性移液管109l100lxl10009lpipettetip24126孔培养板25cm275cm2培养瓶pgemt载体大肠埃希菌ecolddh5a菌株凝胶回收纯化试剂盒rnaseasdstbeebtakara公司biorad公司sigma公司sigma公司promega公司promega公司takara公司湖南师大试剂厂湖南师大试剂厂tbd公司sigma公司am公司axgen公司falcon公司falcon公司promega公司本室保存promega公司sigma公司sabc公司amresco公司上海亚培公司上海楷洋公司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材料与方法213内切酶引物设计我国hbv流行以adr和adw亚型为主研究以genebank中搜索的hbvadr和adw亚型基因序列为模板参照adr亚型设计一系列引物表1应用普通pcr确定mhcc97一h肝癌细胞基因组dnagenomicdnagdna中乙肝病毒基因整合位点的大致位置图1然后在c端和x端分别设计内切酶apai和ncoi及两对引物表1
乙肝病毒逆转录酶变异性位点和多态性位点对HBV复制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乙肝病毒逆转录酶变异性位点和多态性位点对HBV
复制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肝炎,全球范围内有超
过2亿人感染了HBV。
HBV的逆转录酶(RT)是维持病毒遗传稳定性和
复制的关键酶,因此对RT进行机理和药物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RT的变异性位点和多态性位点会影响RT的功能和药物作用,因此需要
对这些位点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HBV RT变异性位点和多态性位点对HBV复制
的影响,并为乙型肝炎的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三、研究内容
1. 在序列数据库中筛选出HBV RT变异性位点和多态性位点。
2. 构建HBV RT变异体和突变体表达质粒,利用腺病毒系统进行基
因转染和RT蛋白表达。
3. 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表达的RT 蛋白。
4. 采用荧光定量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测定RT基因在不同变异性位点和多态性位点下的复制能力和转录活性。
5. 构建HBV感染模型,研究RT变异体和突变体的影响以及新型RT 抑制剂的抗病毒效果。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HBV RT的作用机理以及RT变异性位点和多态性位点的影响,为乙型肝炎的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同时,
该研究还有助于开发新型针对RT的抗病毒药物,提高病人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乙型肝炎病毒逆转录酶区预存耐药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乙型肝炎病毒逆转录酶区预存耐药的研究的开题报
告
题目:乙型肝炎病毒逆转录酶区预存耐药的研究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乙型肝炎是一种全球性的病毒性肝炎,患者数众多,目前仍缺乏根治方法。
而目前临床治疗乙型肝炎的主要手段为抗病毒治疗,但由于乙型肝炎病毒高度变异,使得药物的疗效受到严重影响。
乙型肝炎病毒逆转录酶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治疗的关键 enzymes 之一,负责将病毒的 RNA 转录为 DNA,为病毒复制提供基础。
然而,逆转录酶区预存耐药病毒株已经出现,这些病毒在抗病毒治疗中常常表现出较低的应答率。
因此,对乙型肝炎病毒逆转录酶区预存耐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价值,可以为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指导。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研究将以乙型肝炎病毒逆转录酶的逆转录酶区序列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模拟方法对逆转录酶区在不同病毒株中的序列差异进行分析和比较,探究逆转录酶区预存耐药病毒株的形成、演化及致病机制。
同时,将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逆转录酶区的突变和序列克隆,建立预存耐药病毒株的模型,研究基因突变对病毒抗药性的影响。
三、预期成果及意义
通过对乙型肝炎病毒逆转录酶区预存耐药的研究,本研究旨在:
1. 揭示预存耐药病毒株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规律,为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2. 探究逆转录酶区突变对病毒抗药性的影响,为病毒突变机制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3. 提高公众对乙型肝炎病毒预存耐药的认知和防范意识,从而促进乙型肝炎病毒防治技术的发展和完善。
综上所述,本研究将为乙型肝炎病毒预存耐药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对乙型肝炎病毒的防治研究和抗病毒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HMGB1在HBV复制中的作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HMGB1在HBV复制中的作用研究的开题报告尊敬的指导老师:我很荣幸能有机会向您介绍我即将开展的毕业论文研究项目。
我的研究将集中探讨高迁移率族聚素结合蛋白1(HMGB1)在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背景和意义:乙型肝炎病毒是引起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疾病的主要病原体,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
目前,虽然已有肝炎病毒的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研发,但由于HBV的复杂生命周期和高变异性,控制HBV感染和HBV相关疾病仍然是一个难题。
因此,深入了解HBV复制和感染机制对于制定更有效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
HMGB1是一种核内DNA结合蛋白,可以调节DNA的转录、修复和重组等生物学过程。
最近的研究表明,HMGB1可能参与到HBV复制中,并发挥重要的作用。
但目前对于HMGB1在HBV复制中的具体作用机制还知之甚少。
因此,研究HMGB1和HBV的相互作用将有助于揭示HBV的复制机制,为开发新的抗病毒药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HMGB1在HBV复制中的作用机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确定HMGB1与HBV的相互作用是否存在,并且分析其作用特点;2. 探究HMGB1是否可以调节HBV复制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调节机制;3. 研究HMGB1对于HBV复制过程的影响,并分析其机制。
研究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1. 采用共免疫沉淀技术和蛋白质组学分析HBV感染细胞中HMGB1和HBV之间的相互作用;2. 利用底物特异性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HMGB1对HBV复制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并通过Western blot 分析其调节机制;3. 采用分子克隆技术和细胞实验系统,探究HMGB1对于HBV复制过程的影响,并通过蛋白组学分析其具体作用机制。
预期结果和意义:本研究的预期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确定HMGB1与HBV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分析HMGB1在HBV复制中的具体作用;2. 揭示HMGB1调节HBV复制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和调节机制;3. 发掘HMGB1对于HBV复制的影响和其具体作用机制,揭示HBV 的复制网络和病毒致病机制。
乙型肝炎病毒逆转录酶区基因序列准种与变异研究
乙型肝炎病毒逆转录酶区基因序列准种与变异研究董菁;成军;王勤环;施双双;洪源;皇甫竞坤;王刚;李莉;斯崇文【期刊名称】《解放军医学杂志》【年(卷),期】2001(26)11【摘要】以乙型肝炎病毒(HBV)多聚酶(P)逆转录酶(RT)区及表面抗原主蛋白(HBsAg)序列异质性来探讨HBV准种群状态.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方法,自3例慢性HBV患者血清中扩增靶基因,克隆入T载体.随机挑选13株克隆测序,发现2株克隆出现大段缺失,另11株序列之间总差异率为5.1%;RT和HBsAg氨基酸序列差异率分别为4.9%和7.5%;并发现缺失突变、终止突变等多种突变类型.结果提示,HBV慢性患者体内有HBV准种群,并存在缺陷型HBV病毒.【总页数】3页(P823-825)【作者】董菁;成军;王勤环;施双双;洪源;皇甫竞坤;王刚;李莉;斯崇文【作者单位】解放军第302医院,;解放军第302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解放军第302医院,;解放军第302医院,;解放军第302医院,;解放军第302医院,;解放军第302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78;R512.6+2【相关文献】1.耐核苷类药物的乙型肝炎病毒P区逆转录酶基因序列分析的研究 [J], 戴小波;唐文志;彭瑟;曾朱君;黄小燕;尹晓卓2.逆转录酶区A181T/V和A181T/V+N236T变异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临床特征分析 [J], 李平;杨志国;张馨;常静霞;高蕾;汪茂荣3.乙型肝炎病毒逆转录酶区多位点预存耐药变异研究 [J], 余兰;黄丽雯;龚亮;杨菁;彭云娟4.乙型肝炎病毒逆转录酶区基因序列准种与变异特点 [J], 董菁;成军;王勤环;施双双;洪源;皇甫竞坤;王刚;李莉;斯崇文5.YMDD变异阴性的拉米夫定表型耐药患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逆转录酶基因序列分析 [J], 冯鑫;闫杰;王磊;宋淑静;张四平;张剑平;谢雯;李蕴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介导microRNA在原发性肝癌中的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介导microRNA在原发性肝癌中的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肝癌是全球范围内较为常见的肿瘤类型之一,其高度恶性和易于转移性质使得其治疗难度较大。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肝癌密切相关,其中HBV X蛋白是一种重要的激活因子。
研究表明,X蛋白可以通过转录因子或信号转导通路等机制激活或抑制多种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肝癌的发生和发展。
而近年来研究发现microRNA (miRNA)也在肝癌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通过调节多种靶基因的表达,参与了肝癌的细胞增殖、转移及抗药性等过程。
因此,探究HBV X蛋白介导miRNA在原发性肝癌(HCC)中的机制,对于深刻理解肝癌发生、发展机制及设计相关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本研究将以HCC患者的肝组织样本为研究对象,采用miRNA组测序技术,对肝组织中HBV X蛋白作用下的miRNA进行筛选和鉴定。
同时,将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并鉴定出与HBV X蛋白作用下的调控靶基因及相关通路的miRNA,并进一步验证其表达水平和功能。
本研究还将使用细胞和动物实验模型,深入探究HBV X蛋白介导的miRNA的调控作用及其影响肝癌的生长、转移和化疗敏感性等关键生物学特征。
具体技术包括基因敲除、细胞增殖、凋亡、迁移、侵袭及化疗反应等。
三、研究意义及预期成果通过对HBV X蛋白介导的miRNA在HCC中的机制研究,可以深入探究HBV感染对于肝癌的影响及其发生与发展的分子机制。
同时,通过对HBV X蛋白调控靶基因及相关通路的miRNA的鉴定和验证,可以为HCC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目标,为研究HBV感染与HCC发生的联系提供新的视角。
预计能够在此基础上发现和筛选出若干具有诊断和治疗潜力的miRNA标志物,并进一步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新发现的miRNA标志物,提高HCC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HS-GGT和AFP-mRNA联合分析在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HS-GGT和AFP-mRNA联合分析在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董志珍;姚登福;杨大明;于志坚;吴信华;吴玮;邱历伟【期刊名称】《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年(卷),期】2003(012)003【摘要】目的探讨肝癌特异性γ-谷氨酰转移酶(HS-GGT)和AFP-mRNA联合分析在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从肝癌患者外周血有核细胞中提取总RNA,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分析AFP-mMNA,同时定量分析患者血HS-GGT水平,比较它们在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结果所设计RT-PCR扩增AFP基因片段大小为159bp,肝癌患者外周血AFP-mRNA阳性率为60.3%,显著高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外肿瘤及正常对照组(P<0.01).另外,AFP-mRNA阳性率,在AFP浓度低于50ng/ml肝癌组中为57.1%,在伴肝外转移的肝癌组中全数阳性.AFP-mRNA阳性与肿瘤大小间无明显相关性,与HS-GGT联合分析诊断肝癌的总阳性率达93.6%.结论HS-GGT定量和外周血AFP-mRNA分析有助于肝癌诊断、远处转移或术后复发的监测.【总页数】4页(P263-266)【作者】董志珍;姚登福;杨大明;于志坚;吴信华;吴玮;邱历伟【作者单位】226001,南通,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226001,南通,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226001,南通,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226001,南通,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226001,南通,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226001,南通,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226001,南通,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相关文献】1.TNF—a和LSA浓度联合分析对肝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 [J], 邱历伟;蒋道荣2.增强CT与增强MRI检查在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J], 林雪英3.增强CT与增强MRI检查在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J], 梁杰;邓克学4.增强CT与增强MRI检查在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J], 梁杰;邓克学5.磁共振动态增强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及临床价值探讨 [J], 崔莹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人肝癌nm23-H1基因mRNA表达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人肝癌nm23-H1基因mRNA表达徐骁;郑树森;陈智;梁廷波;张珉;黄东胜【期刊名称】《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年(卷),期】1999(6)4【摘要】为探讨人肝癌中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H1的mRNA表达状况,设计特异性引物,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分析了20例人肝癌组织及相应癌旁肝组织中nm23H1基因的mRNA表达。
结果:特异性引物能成功扩增nm23H1基因的几乎整个编码序列;20例肝癌及癌旁肝组织的RTPCR结果均为阳性,nm23H1基因mRNA未发生表达缺失或较大变异现象。
由此表明:本实验建立的RTPCR方法为进一步定量测定肝癌组织中nm23H1mRNA表达水平奠定了基础。
【总页数】3页(P204-206)【关键词】肝肿瘤;聚合酶链反应;nm23-H1基因;mRNA【作者】徐骁;郑树森;陈智;梁廷波;张珉;黄东胜【作者单位】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浙江医科大学传染病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相关文献】1.人乳腺癌特异性基因1 mRNA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试剂盒的建立及应用 [J], 程民;沈国栋;卞庚;徐婷娟;徐维平;沈干;胡世莲2.多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半定量检测多药耐药基因mRNA表达 [J], 刘景丰;黄爱民;池闽辉3.多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半定量检测多药耐药基因mRNA表达 [J], 黄爱民;刘景丰;陈孝平4.实时逆转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外周血GPC3mRNA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J], 朱珊珊;袁文平;张黎明;杨小平;牛津;李招云5.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定量检测人 TNF-αmRNA的表达 [J], 郑晓群;吕建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癌癌变过程中端粒酶逆转录酶、c-myc、PCNA表达和细胞凋亡观察
肝癌癌变过程中端粒酶逆转录酶、c-myc、PCNA表达和细胞凋亡观察付晓梅;杨清绪;邵春奎;冯智英【期刊名称】《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06(026)006【摘要】目的观察肝癌癌变过程中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c-myc、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凋亡活性的改变,分析它们在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所用标本包括47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52例肝炎性肝硬变及56例慢性病毒性肝炎,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h-TERT和c-myc mRNA表达,免疫组化SP法检测PCNA表达,用3'-OH末端DNA原位标记技术进行凋亡细胞检测.结果在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炎性肝硬变及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中:h-TERT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9.6%(11/56)、82.7%(43/52)和93.6%(44/47);c-myc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2.5%(7/56)、40.4%(21/52)和55.3(26/47);凋亡细胞阳性率分别为(27.3±4.7)%、(16.5±2.6)%和(8.7±1.3)%;PCNA分别为(17.1±2.9)%、(49.3±7.8)%和(62.5±9.1)%.h-TERT、c-myc、PCNA及凋亡细胞阳性表达率在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炎性肝硬变及原发性肝细胞癌各组中未见相关(P>0.05).结论肝炎及肝硬变的癌变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h-TERT和c-myc基因的过表达、PCNA升高及凋亡活性下降与肝细胞的恶性转化有关.【总页数】3页(P821-823)【作者】付晓梅;杨清绪;邵春奎;冯智英【作者单位】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感染科,广东,惠州,516001;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病理科,广东,惠州,516001;中山大学附属三院病理科,广东,广州,510630;中山大学附属三院病理科,广东,广州,5106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相关文献】1.口腔黏膜癌前病变癌变过程中端粒酶逆转录酶mRNA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J], 吴国英;朱玲2.端粒酶逆转录酶与Bcl-2在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J], 吴国英;冯振卿;彭韬3.癌基因C-myc在实验性大鼠肝癌变过程中的表达 [J], 施公胜;韩新华;王淼;顾美珍;黄剑飞;曹翔;孙超4.肝癌细胞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活性与c-myc表达的关系及调控研究 [J], 林勇;曾欣;谢渭芬;陈伟忠;张忠兵;张新;陈岳祥5.大鼠胃黏膜癌变过程细胞凋亡及相关癌基因bcl-2、c-myc的动态表达 [J], 林庚金;范钰;钱立平;许祖德;李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自然发生和拉米夫定诱导的乙型肝炎病毒逆转录酶区序列变异的特征
自然发生和拉米夫定诱导的乙型肝炎病毒逆转录酶区序列变异的特征赵卫峰;邵幼林;陈良云;朱义玲;甘建和【期刊名称】《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07(27)6【摘要】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在自然状态或在拉米夫定(LVD)长期治疗过程中乙型肝炎病毒(HBV)逆转录酶区(RT)序列变异出现的时机和特点.方法 120例CHB患者按测序时机分3组:Ⅰ组初治患者25例,Ⅱ组病毒学突破患者74例,Ⅲ组病毒学部分应答患者21例.所有患者留血清标本,提取血清HBV-DNA,应用PCR 扩增,直接测序HBV RT区,Chromas 2.0软件分析HBV P基因RT区变异,同时使用Ciustalx1.81.msw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 120例CHB患者中,B型34例(28.3%).C型85例(70.8%),B/C型1例(0.8%).Ⅰ组患者中,2例(8.0%)出现rt变异原发性LVD耐药(LVDr),其中1例为rtM204V+rtL180M变异,另1例为rtL180M 变异与野毒株并存;Ⅱ组患者中,67例(90.5%)出现继发性LVDr变异,rt变异位点为rtM204V/I、rtL180M、rtV173L/M、rtV207M/L/I、rtA181T、rtM250L;Ⅲ组患者中,出现rtV191I、rtF221Y变异各1例,没有出现LVDr相关的变异.结论 CHB患者在自然状态下和病毒学突破时HBV可出现LVDr变异,治疗前后对HBV逆转录酶区(RT)序列分析可指导临床抗HBV药物的选择.【总页数】4页(P888-891)【作者】赵卫峰;邵幼林;陈良云;朱义玲;甘建和【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江苏苏州,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江苏苏州,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江苏苏州,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江苏苏州,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江苏苏州,215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6+2【相关文献】1.逆转录酶区A181T/V和A181T/V+N236T变异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临床特征分析 [J], 李平;杨志国;张馨;常静霞;高蕾;汪茂荣2.拉米夫定耐药株感染者HBV基因型和逆转录酶区变异分析 [J], 傅茂英;李国云3.自然发生和拉米夫定诱导的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变异的特征 [J], 宋杰;张占卿4.YMDD变异阴性的拉米夫定表型耐药患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逆转录酶基因序列分析 [J], 冯鑫;闫杰;王磊;宋淑静;张四平;张剑平;谢雯;李蕴铷5.拉米夫定治疗中病毒核酸无应答患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逆转录酶基因变异分析[J], 闫杰;冯鑫;王磊;宋淑静;谢雯;李蕴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逆转录病毒靶向介导HDV核酶体外抑制HBV表达
逆转录病毒靶向介导HDV核酶体外抑制HBV表达戚鹏;韩金祥;鲁艳芹;王传玺【期刊名称】《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年(卷),期】2007(20)4【摘要】目的包装携带HDV核酶的肝细胞靶向性逆转录病毒载体,并检测体外HDV核酶对乙型肝炎病毒表达的影响。
方法采用脂质体法,分别包装出携带针对HBV不同基因组区域的HDV核酶的肝细胞靶向性重组逆转录病毒,感染HepG2215细胞,ELISA及荧光定量PCR检测HDV核酶对乙型肝炎病毒表达的抑制作用。
结果pMSCV-U6-PreS2-Rz和pM-SCV-U6-C-Rz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抑制率明显高于其他HDV核酶和对照组,分别达80%和85%,且高于脂质体转染介导的同种核酶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表达的抑制率。
结论靶向性重组逆转录病毒能够携带HDV核酶进入HepG2215细胞,并且对乙型肝炎病毒的表达有较高的抑制作用,为抗病毒治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总页数】4页(P233-236)【关键词】靶向性逆转录病毒载体;HDV核酶;乙型肝炎病毒【作者】戚鹏;韩金祥;鲁艳芹;王传玺【作者单位】卫生部国家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3.9【相关文献】1.HBV靶向性HDV核酶载体的筛选 [J], 栾中华;韩金祥;鲁艳芹;王传玺;裴晓俊2.rAAV载体介导的HDV核酶对HBV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 [J], 赵丽;韩金禅;鲁艳芹;高刚3.逆转录病毒介导核酶基因转移抑制HBV前S2基因表达初探 [J], 徐东平;韩凤连;施红;王福生;金磊;雷周云;张玲霞;刘妍;王传礼4.逆转录病毒靶向介导HDV核酶体外抑制HBV表达 [J], 戚鹏;韩金祥;鲁艳芹;王传玺5.重组HDV核酶逆转录病毒的生产及对HBV抑制效率的测定 [J], 王传玺;韩金祥;鲁艳芹;张翠;孟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 10.3781/j.issn.1000-7431.2014.02.Copyright© 2014 by TUMOR乙型肝炎病毒反转录酶编码区核苷酸变异与肝癌的相关性研究高付敏1, 2,吴 燕2,赵芝梅2,金 晏2,钱耕荪2,陈陶阳3,张亚玮3,王金兵3,甘 愉2,项永兵4,屠 红21.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上海 200032;2.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肿瘤研究所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32;3. 启东市人民医院/启东肝癌防治研究所病因室,江苏 启东 226200;4.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肿瘤研究所流行病室,上海 200032[摘要]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 )-多聚酶(polymerase ,P )基因反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 ,RT )区突变与肝癌发生的关系。
方法:收集202例肝癌患者及202例年龄、性别匹配的慢性HBV 携带者(对照组)的血清,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进行研究;PCR 法扩增HBV -P 基因的RT 区,对扩增产物直接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探讨该区域基因突变与肝癌发生的关系。
结果:HBV -P 基因RT 区共有3个位点发生突变T895A 、A904T 和C955T ,它们在肝癌组中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7.5% vs 37.1%(P =0.034)、5.4% vs 1.0%(P =0.011)和5.4% vs 1.5%(P =0.030)。
Logistic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895A 是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dds ratio ,OR )=2.230,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 ):1.230~4.044,P =0.008]。
A904T 和C955T 虽有增加肝癌风险的趋势(OR =6.523,95% CI :0.838~50.733和OR =2.904,95% CI :0.599~14.09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然而,A904T 和C955T 中有一项为阳性的发生率在肝癌组和对照组中分别是9.4%和2.5% (P =0.003),经多因素调整后统计显示,与肝癌具有相关性(OR =4.145,95% CI :1.170~14.681,P =0.028)。
结论:HBV -P 基因RT 区存在着与肝癌发生相关的突变。
[关键词] 肝肿瘤;肝炎病毒,乙型;DNA 突变分析;流行病学方法[中图分类号] R735.7[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0-7431 (2014) 02-0141-06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utations in the reverse transcriptase domain of hepatitis B virus polymerase gene with tumorigenesi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GAO Fu-min 1, 2, WU Yan 2, ZHAO Zhi-mei 2, JIN Yan 2, QIAN Geng-sun 2, CHEN Tao-yang 3, ZHANG Ya-wei 3,WANG Jin-bing 3, GAN Yu 2, XIANG Yong-bing 4, TU Hong 21. 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Oncogenes and Related Genes, Shanghai Cancer Institute, Renji Hospital,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3. Department of Etiology, Qidong People’s Hospital, Qidong Liver Cancer Institute, Qidong 226200, Jiangsu Province, China;4. 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Shanghai Cancer Institute, Renji Hospital,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utations in the reverse transcriptase (RT) domain of hepatitis B virus polymerase (HBV -P ) gene and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Methods: In this case-control study, the serum samples from 202 HCC patients and 202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CHB) carriers matching for age and gender were collected. The sequence of the RT domain of HBV -P gene was determined by direct sequencing following PCR ampli fi c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utations in the RT domain of HBV -P gene and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HCC was analyzed. Results: The T895A, A904T and C955T mutations in the RT domain of HBV -P gene were all signi fi cantly associated with HCC compared to non-HCC controls (P = 0.034, 47.5% vs 37.1%; P = 0.011, 5.4% vs 1.0%; P = 0.030, 5.4% vs 1.5%). Furthermore, the Logistic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T895A wa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HCC [odds ratio (OR ) = 2.230, 95% con fi dence interval (CI ): 1.230-4.044, P = 0.008]. A904T or C955T increased the risk of HCC occurrence either (OR = 6.523, 95% CI : 0.838-50.733; OR = 2.904,[基金项目] 传染病国家重大专项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2ZX10002-008-002)Correspondence to: TU Hong (屠 红) E-mail: tuhong@Received 2013-12-02 Accepted 2014-01-10007肿瘤2014年2月第34卷第2期 TUMOR Vol. 34, February 2014 141临床研究・Clinical Research95% CI: 0.599-14.093), but it did not reach statistical signifi cance. The mutation rate of combined mutation occurrence either in A904 or C955T was 9.4% in HCC group and 2.5% in non-HCC controls (P = 0.003). The adjusted OR was 4.145 (95% CI: 1.170-14.681), demonstrating its signifi cant association with HCC (P = 0.028). Conclusion: The mutations in the RT domain of HBV-P gene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tumorigenesis of HCC. [KEY WORDS] Liver neoplasms; Hepatitis B virus; DNA mutational analysis; Epidemiologic methods[TUMOR, 2014, 34 (02): 141-146]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慢性感染是导致我国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生高的首要因素[1]。
由于HBV基因复制需要经过一特殊的反转录过程,而其反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RT)又缺乏校读功能,因此HBV基因组常处于高突变状态。
一般认为,活动性乙肝患者体内每天HBV基因组的点突变频率可高达1010~1011[2]。
HBV基因组中的突变包括:前S区缺失突变 [3, 4],基本核心启动/增强子Ⅱ区(basal core promoter/enhancer Ⅱ,BCP/EhnⅡ)中C1653T、T1753V和A1762T/ G1764A的双突变[5, 6],前C/C区中G1896A、G1899A、A2159G和A2189C等基因的突变[7],且以上突变均能增加肝癌发病的风险。
迄今为止,有关HBV-多聚酶(polymerase,P)基因区变异的报道多集中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诱导的耐药性突变,如在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用药过程中产生的rtM204Ⅴ/Ⅰ突变,即酪氨酸-蛋氨酸-天冬氨酸-天冬氨酸(tyrosine-methionine-aspartate-aspartate,YMDD)突变[8]等,而关于其在自然状态下的突变与肝癌发生关系的研究尚未见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