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学案师用20 答案
师说学案及参考答案
师说(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和相关信息,写作背景等文学常识2.积累文言知识,掌握第一段中“师、之、也、乎、”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课前预习:1.文学常识填空(1)韩愈,字_________,自谓郡望昌黎,所以世称“_________”。
他是唐代“___________”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明人列他为“___________”之首,其中另外七个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部经书。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⑴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2)其可怪也欤.()⑶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⑷李氏子蟠.()⑸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⑹作《师说》以贻.之()(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课堂研习:1.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认为教师的职责是什么?(2)人为什么要从师?(3). 择师的标准是什么?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⑴孰.能无惑.()()⑵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⑶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⑷是故..无贵无.贱()()⑸惑而不从师..()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⑴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今义:)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今义:)(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今义:)课后巩固: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chuán,B.作《师说》以贻.之贻:dài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dú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谀:yú2.选出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吾从而师.之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C.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D.惑而不从师.3. 选出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A.圣人无常师B.余嘉其能行古道。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三单元-师说学历案学生用
《师说》学历案一、课前学案1.走进作者韩愈,字退之,唐代河南人。
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
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1)唐宋八大家:是对我国唐、宋两代八个著名散文家的合称,他们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苏洵、苏轼、苏撤、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由于这八位作家的文学观点比较接近,都主张实用,反对骈体,他们的散文创作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因而“唐来八大家一经提出,便为后人普遍接受,成为文学史上的专有名词,八大家的文章不但震撼唐宋文坛。
而且是后世散文的楷模,彪炳于文学之林。
(2)韩愈与古文运动韩愈不仅是唐代著名的散文作家和诗人,也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在文学上,“古文”的概念是由韩愈提出来的。
他所谓的“古文”,是和当时流行的重词藻、轻内容的骈文相对立的,即奇句单行,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
这种“古文运动”,实际上是以复古为解放,目的在继承古人用通俗平易的语言抒情达意的优良传统。
韩愈主张写文章要“唯陈言之务去”,学习古人文章要“师其意,不师其辞”,强调“文从字顺”,“词必己出”,这样的主张和创作实践,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2.写作背景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写道:“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韩愈生活的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
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
针对这种社会风气,韩愈宣扬尊师、重师、从师的重要性,以批判当时耻学于师的陋习。
3.文体常识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
“师说”即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比如,初中时学过的《马说》《爱莲说》。
二、课内学案(一)诵读探究1.初读,读出感情朗读以下句子,说说分别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高三语文:师说学案 答案
补充: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 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 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 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 C.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 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 D.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 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 矣
• 【答案】D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 一项是(3分)
• 【答案】B 姻亲与血亲不同,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 成的亲戚 ,血亲指有血统关系的亲属。
• “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
•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3分)
•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 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 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老师
• 吾师道也
学习
• 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有专门技艺或特长的人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
• 十年春,齐师伐我
军队
• ④于
• 其皆出于此乎
从
• 学于余(耻学于师)
向
• 于其身也 师不必贤于弟子 对于 / 比
• ⑤之
•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的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主谓之间
《师说》课后练习答案总结
《师说》课后练习答案总结《师说》课后练习答案总结一、基础知识1.以下虚线单词的发音完全正确()A.赞齐(泰安)长虹(chn)老聃(丹)李攀(潘)B.读(d)失职(d)好战的策略(d),退回珍珠购买(d)C.六艺经传传说(楚安)传宗接代(楚安)D.支一(耶)春风在摇摆(耶)轻松(y)和甜蜜(y)[答案]A(B项“句子阅读”应读作d \u;c项《六艺经典传》应读准;d项“春风摇曳”应读戴笠。
)2.选择一个古今意义相同的词()A.古代学者必须有老师B.今天的人离他们的圣人很远。
C.我从中学到了。
D.听布道是有顺序的【答案】D (A .学者:古意是读书的人;金毅是一个取得一定学术成就的人。
b .人:古意为普通人;今天的义是给每个人和很多人的。
c .由此可见:古意是遵循,而且,是两个字;现代意义是连词,有原因、方法等。
以上及结果、目的等。
下面。
)3.选择与添加的单词含义相同的组()。
A.古代的圣人,其人皆远矣。
都是因为这个。
B.人不是生来就知道的,谁能不在自己的身上迷茫,那他们就是为自己的老师感到羞耻和迷茫。
C.他是这个男孩的老师,他教了这本书并学会了他的句子。
读者的六艺和经典都是由智教授的。
D.在我出生之前,我在我出生之前就听过道。
众所周知,我的老师已经走了。
【答案】C(两者的意思都是“学习”。
超出,超出。
b .困惑:难题/困惑。
d .陶:理性/时尚。
)4.在下面几组句子中,词义相同的一组是()A.如果你想被迷惑,你很难被迷惑,那么你就羞于向别人学习,你就被迷惑了。
这不是我所谓的解释混乱的方式,而是黑暗和混乱,没有什么可以与之相比的。
B.仍然向老师学习和提问就像英雄和女英雄的遗骸。
别问你做了什么。
不要不分昼夜地让人提问。
C.或者是老师,或者是云淡了或者是看得见,或者是烟消云散了或者是你想吸引别人。
D.如果出来的人离蜀山回鹘很远,如果阿芳不能从农场出去,他就没有食物吃,脱下外套,按珠给他。
【答案】A(困惑:难题;迷茫;难题;混乱。
高中师说学案及答案教案完整版
高中师说学案及答案教案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12师说阅读体验学习目的1、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对比说理的方法;2、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预习检测1.“说”是古代__________中的一种文体,属__________的范围,可以__________,也可以__________,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我们曾经学过这类文章,如等。
1 。
答案:散文议论文先叙后议夹叙夹议《捕蛇者说》《爱莲说》《少年中国说》2.《师说》的作者是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__________,字__________,祖籍河北昌黎,世称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几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说》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中心论点。
2.答案:韩愈退之韩昌黎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古之学者必有师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襄.(xiānɡ)嗟.乎(jiē)或不.焉(bū)B.郯.(tán) 句读.(dòu) 阿谀.(yú)C.聃.(dān) 谄.媚( xiàn)经传.(chuán)D.蟠.( fán) 苌.(chánɡ) 贻.误(yí)3. 答案:B ( A项,“不”是通假字,“不”通“否”,故其音应为“fǒu”;B项,“句读”的“读”不能读作“dú”,因为“句读”的“读”不是读书的意思,而是指“不足一句,读时须稍作停顿的地方”,古音读作“dòu”;C项,“谄”应读作“chǎn”,“经传”的“传”是指古代解释经书的着作,这里应读作“zhuàn”;D项,“蟠”应读作“pán”。
师说练习题及答案
师说练习题及答案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著名散文,通过对话形式,表达了对学问和师道的尊重。
以下是根据《师说》一文设计的练习题及答案。
练习题:1. 《师说》一文中,作者通过什么方式表达了对师道的尊重?2. 文中提到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3. 韩愈在《师说》中提到了“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对学习态度的什么看法?4. 请简述《师说》中提到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5. 韩愈在《师说》中是如何论述“道”与“师”的关系的?答案:1. 韩愈在《师说》中通过与弟子的对话形式,以及对古代师道的回顾,表达了对师道的尊重。
他强调了师者在传道、授业、解惑中的重要角色。
2.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的含义是,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知识、解决疑惑的人。
它强调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三重角色:传授知识、教授技能、解答疑问。
3. “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话反映了韩愈对学习态度的看法,即学习是一个需要指导和帮助的过程,古代的学者都明白这一点,因此他们都有师承。
4.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学生和老师之间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学生可以在某些方面超越老师,而老师也可能在某些方面不如学生。
这体现了韩愈对平等和互相学习的教育理念。
5. 韩愈在《师说》中论述“道”与“师”的关系时,强调了“道”是学问和道德的总和,而“师”是传授“道”的人。
他认为,只有通过师者的教导,人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道”。
通过这些练习题和答案,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师说》这篇文章的内涵,以及韩愈对教育和师道的深刻见解。
《师说》答案与解析
答案与解析1.D(A.“传”应读“zhuàn”;B.“聃”应读“dān”;C.“蟠”应读“pán”。
)2.B(师:动词,从师学习。
)3.B(A.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C.从而,古义:跟从、并且;今义:表结果、目的的连词。
D.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无须,没必要。
)4.B(B项和例句中的“师”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A.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C.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D.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
)5.C(C项中的“也”都是助词,用在句子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A.介词,向/介词,对于;B.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代词,他;D.转折连词,却/顺承连词,就。
)6.D(出人:超出一般人。
)7.C(例句为意动用法,C项中的“归”为使动用法,使……回去。
)8.D(例句与D项为宾语前置句,D项的“不余欺”即“不欺余”。
)9.(1)更加,越发(2)丢弃10.C(例句和C项是代词,A、B、D三项皆为语气词。
)11、B(“之”都是助词,作用分别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代词、音节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2、B(1、大概 2、自己的 3、他们的 4、难道)13、A(句中“也”表停顿)14、C 15、D 16、D17.(1)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这是糊涂的!(2)(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不通晓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向老师学习。
病句参考答案1.B【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常见的语病类型的分析。
常见的语病类型有:一、语序不当二、搭配不当三、成分残缺四、成分赘余五、结构混乱六、语意不明七、不合逻辑等。
B项属于“成分赘余”,把“之一”去掉即可。
2.B(语序不当,应将“战胜”和“面对”调序)【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语病的种类的把握和辨析,常见的语病类型:一、语序不当二、搭配不当三、成分残缺四、成分赘余五、结构混乱六、语意不明七、不合逻辑,B项应是语序不当,应将“战胜”和“面对”调序。
师说学案并附参考答案
《师说》学案参考答案高一语文组任鹏教师寄语: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孔明【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道、惑”,虚词“乎、而、也、之、于、其、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以及词类活用等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虚词以及词类活用等。
【学习难点】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学法导学】1、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背诵。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
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解题“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2、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一、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二、注音:愚()句读()谀()经传()郯()苌()聃()蟠()巫()一、虚词1.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8)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3.之(25)(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助词,之所以构成固定句式)(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4.其(17)(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5.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二、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或师焉,或不焉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5)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3.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4.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学习)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省略句(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2)吾从(之)而师之3.变式句(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4. 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四、重点句子翻译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完整版)师说导学案答案
《师说》导学案参考答案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韩愈及其相关知识。
2、积累文中“闻、无、师、道、贻、于”等文言实词虚词的意思。
3、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能力目标:鉴赏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论证和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情感目标:1、理解本文所论述的教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的态度。
2、学会向别人请教问题,学会与别人合作探究问题,培养尊师重教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3、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难点】学习正反对比论证论证和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教学方法】1、诵读法2、点拨法3、激疑法【教学课时】3课时【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知识链接:1、关于“说”“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
”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还有有《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少年中国说》、《黄生借书说》等。
2、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师说新学案答案
于: • 从,比; • 从; • 向; • 对于; • 比; • 被; •在
• 乎:
• 介词,相当于“于”, “在”; • 介词,“比”; • 与“嗟”组成固定结构, 表示感叹; • 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
• • • • • •
其: 代词,代指“众人”; 句中语气词,表揣测; 代词,他/他们; 代词,代“书”; 代词,这;
《师说》新学案答案
•1、通假字 •(1)“受”通“授” •(2)“不”通“否”
《师说》新学案答案
• 2、一词多义 • 师: • 老师; • 从师; • 学习; • 军队
《师说》新学案答案 • 2、一词多义 • 道: • 道理,事理; • 道路; • 取词,在其中; • 代词,之; • 句末语气词; • 兼词,于此,从这里; • 兼词,在哪里; • 代词,哪里
• 代词,指前文的“君子”即“士大 夫”
• 3、古今异义 (1)用来……的;表结果的连词 (2)一般的人;大众 (3)求学的人,读书人;有专门学问 的人 (4)不一定;用不着,不需要 (5)跟从并且;表结果、目的的连词 (6)小的方面要学习;学制的初级阶 段
• 4、词类活用 (1)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2)则耻师焉(以……为耻) (3)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的问题) (4)谬其传(流传的文字) (5)吾师道也(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
• 3.D • 此项与例句为“用来……的”,其余三 项为“……的原因” • 4.C • A向/对于;
• B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人称代词;D 转折/承接; • C同为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
•5.C
•文中有“六艺”指《诗》 《书》《礼》《乐》 《易》《春秋》六种经 书
• 二、阅读星空 • 6. • (1)用来……的 • (2)本来 • (3)无论 • (4)哪、岂 • 7.C
高中语文《师说》学案
师说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韩愈所确立的“师”的概念、择师标准、从师之道及当时社会的不良风气。
2.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联系社会背景,探究作者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意义及在今天的借鉴作用。
【探背景】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而写的。
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士族的子弟凭尊贵的门第可以做官,因而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
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
这对择师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耻学于师”的心理。
韩愈在写作《师说》时,正担任国子监四门博士。
作者当时官职卑微,而当时跟他学习的约八百名学生,大多是文武官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弟或拥有爵位者。
韩愈亲见士大夫子弟耻于向官阶不高的老师学习,对封建阶级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于是,借赠送李蟠文章,写了《师说》。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这样说:“自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译文:从魏、晋以来,人们更不去拜老师,当今之世,便不曾听说有谁要作别人的老师,有这种想法,人们便总是七嘴八舌地嘲笑他,认为他是个狂人。
只有韩愈不顾流俗,顶着世俗的嘲笑和侮辱,收召后辈学生,还写了《师说》这篇文章,并态度端正地做别人的老师。
世俗之人果然群聚而以为怪事,纷纷咒骂,添油加醋地污蔑诽谤。
韩愈因此而得到了“狂”的名声,居住在长安城中,连饭都来不及做熟,便急切地避开别人的诽谤而东去任洛阳令了,象这样的情形,已经发生不止一次了。
)【文化常识】古代职业的称谓: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们对以某种技艺为职业的人,时常在他名字的前面加一个表示他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该人的职业身份。
(完整版)学生师说导学案答案.docx
《师说》导学案【学目】知目:1、了解愈及其相关知。
2、累文中“ 、无、、道、、于”等文言虚的意思。
3、掌握通假字、古今异、活用等文言象能力目:本文运用正反比和破立合的方法情感目:1、理解本文所述的教的作用、从的重要性,端正学的度。
2、学会向人教,学会与人合作探究,培养尊重教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的多,解它在具体境中的意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形容的意用法,能解具体境中意的含。
3、区分文中的古今异,理解它的古今。
【教学点】学正反比和破立合的方法【教学方法】 1、法 2、点法 3、激疑法【教学】 3【学程】自主学一、知接:1、关于“ ”“ ”,古代、明一的文章的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它与“ ”无大异,所以后来称理辨析之文文。
《文章辨体序》指出:“ 者,也,解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
”可,“ ”属于文的范畴。
可以先叙后,也可以叙,一般述自己某种事物的解。
“ ”与“ ”相比要随便些。
像《捕蛇者》《》《》都属“ ”一文章。
“ ”,古述和解,因而文体都可以按“解⋯⋯的道理”来理解。
《》意思是解关于“从”的道理。
中学段出的种体裁的文章有有《》、《》、《捕蛇者》、《少年中国》、《黄生借》等。
2、作者介愈( 768—— 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人。
祖籍昌黎,因昌黎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 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 吏部”。
死后“文”,也称“ 文公”。
他幼年,刻苦自学, 25 中士, 29 以后任宣武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祭酒、吏部侍郎等,中曾几度被,他的整个中年代是不得志的。
愈是唐代古文运的倡者。
他反六朝以来浮的文,竭力主“文以道”,提出了“惟言之去” 、“辞必己出”的口号,当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
愈不是唐代古文运的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多人所的秀散文。
他的散文,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言朴,格健,气雄壮,因此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后世尊他唐宋八大家(愈、柳宗元、欧阳修、洵、、、曾巩、王安石)之首。
(完整版)韩愈师说学案1及答案
高一年级语文活页导学案第周第课时时间月日组长签字制作人:班级姓名《师说》教学案(一)学习目标:1.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学习重难点: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知识链接(自读5分钟)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
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
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解题。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这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二.自学指导,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读第一段,找出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试用自己的话概括中心论点。
10分钟后提问。
2.学生诵读第2段,并思考本段主要是从哪一角度来进行论述?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3学生自读第3段,并思考: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一角度来进行论述?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三.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师说》课后案相关练习及答案
《师说》课后案一、单项选择1.下面对“师”的义项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则耻师.焉 ⑤孔子师.郯子 ⑥吾师.道也 ⑦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⑧不耻相师. ⑨或师.焉,或不焉 A .①②/③⑤/④⑦⑨/⑥⑧B .①②/③⑥/④⑦⑨/⑤⑧C .①③/②⑤/④⑦⑨/⑥⑧D .②③/①④/⑤⑥⑧/⑦⑨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不含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A .耻学于师B .吾妻之美我者C .耻吾君于诸侯之国D .不耻下问3.下列加点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余嘉其.能行古道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D.⎩⎪⎨⎪⎧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或师焉,或不焉 B.作《师说》以贻之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5.下列句子中加点介词“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青取于.蓝,而青于蓝②善假于.物也③于.其身也④不拘于时,学于.余⑤师不必贤于.弟子⑥冉有、季路见于.孔子A.①④⑤B.①②③C.③⑤⑥D.②④⑥6.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是()A.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B.吾尝跂.而望矣(提起脚后跟)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道) D.非能水也,则绝.江河(渡)7.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8.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其皆出.于此乎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六艺经传皆通习.之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策之不以其道.10.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D.吾从而/师之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1段从“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传道受业解惑"和“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三个方面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师说学案(有答案)
②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这三个方面是并列关系吗?
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递进关系
惑: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之:
①结构助词,主谓之间,不译
②故之圣人/今之众人助词,的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代xx
④彼xx之师助词,的
⑤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代词,代xx
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
三学习第四段:
1.自读并翻译课文,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经:
六经本文。传:
注解经典的著作。
(2)于:
①不拘于时介词,被②学于余介词,向
2.翻译下列句子:
(1)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词类活用
①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边的圣、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完整版)《师说》导学案答案
i精心整理《师说》导学案答案学时一一、2、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教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择师的目的:吾师道也。
择师的标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一、(二)知识积累嗟(ji ē)乎!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之(主谓之间)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结构助词,的)圣人,其出人(超出一般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其下(名作动,低于)圣人也亦远矣,而(连词,表转折)耻(意动,以......为耻)学于(介词,向)师(句式:介词结构后置)。
是故圣(形作名,圣人)益圣,愚(形作名,愚人)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连词,表顺承)教之;于(介词,对于)其(代词,他)身也,则耻(意动,以......为耻)师焉,惑(糊涂)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式:否定判断句)。
句读之(提宾标志)不知,惑之不解(句式:宾语前置),或(有的)师(名作动,从师学习)焉,或不(fǒu)(通“否”)焉,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而(连词,表转折)大(形作名,大的方面)遗,吾未见其明(明智)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代词,这,这些)人,不耻(意动,以......为耻)相(互相)师(名作动,从师学习)。
士大夫之(代词,这,这些)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连词,表修饰)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主谓之间)不复,可知矣。
二、dān)。
郯(三)2学时三一、动句)(赠送)之(代李蟠)。
(三)韩愈反对浮靡的文风,倡导古文运动,而李蟠“好”的正是韩愈倡导的“六艺经传”;当时社会风气不好,人们不肯从师而学,李蟠不受风气影响,拜韩愈为师。
二、分析论证结构。
第一部分(1)提出中心论点第二部分(2、3):反面阐述(对比论证)批判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正面阐述(举例论证)从师的必要性、原则。
师说学案参考答案
师说学案参考答案师说学案参考答案教育,是一门既艺术又科学的事业。
而作为教育的从业者,教师们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的教学方法、教材选择以及学案参考答案的编写,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师说学案参考答案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编写一个合适的学案参考答案。
首先,学案参考答案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学案参考答案是教师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通过学案参考答案,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判断教学效果,并及时进行调整。
同时,学案参考答案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参考资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自己的学习成果,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那么,如何编写一个合适的学案参考答案呢?首先,学案参考答案应该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追求的学生应达到的预期结果,而学案参考答案应该是帮助学生达到这些目标的有效工具。
因此,在编写学案参考答案时,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例题和题型,并提供详细的解答过程和思路,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解题方法。
其次,学案参考答案应该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
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生需要不断地面对新的挑战和困难,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因此,在编写学案参考答案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度增加难度和深度,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
同时,学案参考答案也应该包含一些拓展和应用题,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学案参考答案还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教学是一个活动,它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进度进行调整和改变。
因此,在编写学案参考答案时,教师应该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提供多种解题方法和思路,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探索。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调整学案参考答案的难度和深度,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最后,学案参考答案的编写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①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
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②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
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③者,吾能尊显之。
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选自《高帝求贤诏》)
【注】①伯:通“霸”,此为“称霸”。
②奚:凝问代词,“何”的意思
③游:交游,此为“愿为国家效力”。
1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待贤人而成名待:对待
B.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特:只
C.患在人主不交故也患:弊病
D.世世奉宗庙亡绝也亡:通“无”
1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A.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B.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C.用实者成实时采。
皆不可限以时月。
(《采草药》)
D.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窃然。
(《游褒禅山记》)
13.下列各项中,与“士奚由进”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验之以事。
(《张衡传》)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C.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
D.手指不可屈伸,佛之怠。
(《送东阳马生序》)
14.下列各项中,对汉高祖刘邦求贤的主要目的的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A.为了报偿帮他“共平”天下的贤士。
B.为了治理国家,延续世代宗庙不绝。
C.为了使自己成为像周文王、齐桓公一样重贤的人。
D.为了给贤人开辟一条提拔任用尊显的渠道。
15.请将第一大题里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
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
参考答案:11-14 ABDB15、德才兼备之人已经跟我一道平定了天下,却不跟我一道使天下安定和得到好处,这怎么能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