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人教版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分析教案

初中历史人教版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分析教案

初中历史人教版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分析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早期国家形成的原因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2. 掌握初中历史人教版相关知识点。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初中历史人教版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三、教学过程:I. 导入(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副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内容并猜测主题。

2. 学生踊跃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II. 概念解释(20分钟)1. 教师给出“早期国家”的定义,并与学生一同讨论。

2. 学生针对“社会变革”的概念,进行自由交流。

3. 教师总结并明确概念。

III. 早期国家的产生(30分钟)1. 教师介绍早期国家产生的原因,如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农业发展等因素。

2. 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理解原因并进行讨论。

3.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早期国家的共同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IV. 社会变革的影响(4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早期国家诞生对社会的影响。

2.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列举出社会变革带来的变化。

3. 教师对各小组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

V. 拓展延伸(20分钟)1. 学生进行类比思考,探究早期国家形成与现代国家的关系。

2. 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对已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3. 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报告,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图片,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概念解释和教材阅读环节,提供了理论知识的基础,学生能够对早期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有初步的了解。

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研究,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拓展延伸环节也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优秀教案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课型:新授教学模式:启发教学合作探究教具:多媒体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夏、商、西周朝代更替的历史基础史实,掌握西周分封制。

了解夏、商、周三个王朝重要统治者的丰功伟绩。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夏、商、周王朝更替的历史原因,即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合作、启发式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编排历史短剧《武王伐纣》,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互动的能力;制作比较表,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夏、商、西周兴亡更替的历史,使学生认识“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从而树立民族责任感。

教学流程:一、趣味导入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到大禹建立了夏朝,而在夏朝又会发生些什么事情呢?大家观赏视频《嫦娥奔月》。

展示:神话故事《嫦娥奔月》。

二、教师启发教学学生合作探究1、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兴衰A识记级内容教师:在上一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我国的原始社会的一些历史知识,约公元前2070年,部落首领大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这节课我们将探讨夏王朝所开启的奴隶制社会的历史。

展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礼记·礼运》思考:这句话反映了什么?学生:结合老师课件材料,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禹建立夏朝之后,他的儿子启打败了竞争对手伯益,继承了王位,由此选贤任能的“禅让制”转变为“世袭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探究问题:我国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发展到奴隶制国家,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说说你的看法。

展示:考古学家所发现的夏朝的都城遗址图片;夏王朝的地理区域图。

探究问题:夏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的统治者是如何管理夏朝的呢?他们统治的方法又带来怎样的结果呢?教师:现在将学生分为代表“统治者”的小组和代表评价统治者功过是非的“史学家”小组,请两个小组的同学自主阅读课文20—21页的内容,分别思考以上两个问题。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的历史教案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的历史教案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的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国家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2.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国家产生的特点和原因。

3.探讨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及其对国家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国家产生的背景和条件2.不同历史时期国家产生的特点和原因3.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及其对国家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国家产生的背景和条件,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

2.教学难点:不同历史时期国家产生的特点和原因,社会变革对国家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国家产生的相关知识点,如国家产生的标志、国家的定义等。

(二)国家产生的背景和条件1.分析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产生,国家产生的必然性。

2.讲解国家产生的条件,如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基础等。

(三)不同历史时期国家产生的特点和原因1.古代国家产生的特点和原因:a.奴隶制国家的产生:以埃及、巴比伦为例,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b.封建国家的产生:以中国为例,分析封建制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2.近现代国家产生的特点和原因:a.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生:以英国、法国为例,分析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b.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以苏联、中国为例,分析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四)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及其对国家的影响1.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a.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

b.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

c.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

2.社会变革对国家的影响:a.推动国家制度的变革:如封建制国家向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转变。

b.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

c.影响国家政治制度:如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民主制度的形成。

(五)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看待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六)课后作业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的短文。

2.收集有关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的资料,进行课堂分享。

七年级历史 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七年级历史 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课题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一)
总课时
授课时间
课型
复习课
主备人
刘素平
授课人
教学
三维
目标
复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奴隶社会政权更替及原因、大变革时代的主要诸侯国及争霸战争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理清线索、表格构建、读图等方法培养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改革在国家强大,历史进步中的重大作用。
政权
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Fra bibliotek亡国者
重大事件


西周


春秋
战国
2.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
内容:
作用:
3.表二: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战役
时期
战役名称
交战国家
典故
影响
春秋
战国
三、组内交流:小组内把交流自主复习成果,讨论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组内解决不了的,再做上标记。
四、合作探究,检测提升:
1.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认识?
2.探究齐桓公称霸的原因?结合我国的现代建设,谈谈启示。
3.战国时期的战争和春秋时期的战争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又说明了什么?
(提示:从战争规模、性质、趋势三反面思考)
4.春秋战国战争的历史影响有哪些?你能据此概括出评价历史现象或事件的方法吗?
五、复习小结:
请你设计奴隶社会朝代更替的年代尺,并标明本课复习的重大事件。
六、反思升华:把“合作探究,检测提升”的答题要点整理到学案上,加深理解。
教学反思
重、难点
重点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分封制;齐桓公称霸、战国七雄及主要兼并战争。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案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案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案【单元时段】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夏、商、周时期的历史。

【单元特点】本单元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说明由夏朝开始出现国家,到商与西周时期创造青铜文明、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先进技术推动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经济变革又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繁荣。

【内容标准】、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2、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3、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4、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5、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6、以都江堰为例,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7、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8、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夏商周时期的更迭过程和基本历史史实;掌握分封制、商鞅变法、百家争鸣等历史概念的意思和内容;掌握夏商周时期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成就。

通过学习夏商周时期的兴亡,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能力;通过识读“周初分封略图”、“春秋战国形势图”等,培养学生正确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通过对青铜器司母戊鼎、都江堰等的学习,让学生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学习,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收集资料和独立思考,让学生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通过讨论、辩论等学习活动,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通过创设一些历史情境,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案范本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案范本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案范本第一章:国家的产生1.1 课程目标了解国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掌握国家产生的基本条件理解国家产生的历史过程1.2 教学内容国家产生的背景:人类社会的演变和阶级的出现国家产生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国家产生的基本条件: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国家产生的历史过程:从部落联盟到国家形态的过渡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国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分析国家产生的基本条件通过历史案例,让学生了解国家产生的历史过程1.4 教学评估学生对国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的理解程度学生对国家产生的基本条件的掌握情况学生对国家产生的历史过程的认知水平第二章:奴隶社会的变革2.1 课程目标了解奴隶社会的基本特征掌握奴隶社会变革的原因和过程理解奴隶社会变革的意义2.2 教学内容奴隶社会的基本特征:奴隶制度和社会等级制度奴隶社会变革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的矛盾奴隶社会变革的过程:奴隶起义和封建制度的建立奴隶社会变革的意义:人类社会的进步和阶级社会的形成2.3 教学活动分析奴隶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奴隶制度的本质探讨奴隶社会变革的原因和过程通过历史案例,让学生理解奴隶社会变革的意义2.4 教学评估学生对奴隶社会的基本特征的理解程度学生对奴隶社会变革的原因和过程的掌握情况学生对奴隶社会变革的意义的认知水平第三章:封建社会的形成3.1 课程目标了解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掌握封建社会形成的原因和过程理解封建社会的历史意义3.2 教学内容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封建社会形成的原因:奴隶社会矛盾的激化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建立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封建社会的历史意义: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稳定3.3 教学活动分析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探讨封建社会形成的原因和过程通过历史案例,让学生理解封建社会的历史意义3.4 教学评估学生对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的理解程度学生对封建社会形成的原因和过程的掌握情况学生对封建社会的历史意义的认知水平第四章:资本主义社会的崛起4.1 课程目标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掌握资本主义社会崛起的原因和过程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类社会的影响4.2 教学内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资本家和工人阶级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崛起的原因:封建社会的矛盾和资本主义的产生资本主义社会崛起的过程: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的扩张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工业革命和现代化的开端4.3 教学活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资本家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探讨资本主义社会崛起的原因和过程通过历史案例,让学生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类社会的影响4.4 教学评估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的理解程度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崛起的原因和过程的掌握情况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的认知水平第五章:社会主义社会的探索5.1 课程目标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掌握社会主义社会探索的原因和过程理解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类社会的意义5.2 教学内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无阶级差别和社会公平正义社会主义社会探索的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社会主义的产生社会主义社会探索的过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实践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类社会的意义:消除阶级差别和实现共同富裕5.3 教学活动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无阶级差别和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探讨社会主义社会探索的原因和过程通过历史案例,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类社会的意义5.4 教学评估学生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的理解程度学生对社会主义社会探索的原因和过程的掌握情况学生对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类社会的意义的认知水平第六章: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发展6.1 课程目标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巩固与发展的必要性掌握社会主义制度巩固与发展的主要措施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巩固与发展的历史经验6.2 教学内容社会主义制度巩固的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措施: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制度巩固与发展的历史经验: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与教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6.3 教学活动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巩固的原因和意义探讨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措施和效果通过历史案例,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巩固与发展的历史经验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成就6.4 教学评估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巩固与发展的必要性的理解程度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巩固与发展的主要措施的掌握情况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巩固与发展的历史经验的认知水平第七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7.1 课程目标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和特征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要性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和影响7.2 教学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和特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要性: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改革开放和市场化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7.3 教学活动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和特征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要性和过程通过历史案例,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影响7.4 教学评估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和特征的理解程度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要性的掌握情况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影响的认知水平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8.1 课程目标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意义8.2 教学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意义: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8.3 教学活动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主要内容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意义通过历史案例,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成果8.4 教学评估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的理解程度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的掌握情况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意义的认知水平第九章:全球化和中国的应对策略9.1 课程目标理解全球化的概念和特征掌握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分析中国应对全球化的策略和成果9.2 教学内容全球化的概念和特征: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的趋势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经济发展、政治参与、文化交流中国应对全球化的策略:改革开放、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维护国家利益中国应对全球化的成果:经济发展、国际地位提升、文化交流增强9.3 教学活动分析全球化的概念和特征探讨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和中国应对全球化的策略通过历史案例,让学生理解中国应对全球化的成果9.4 教学评估学生对全球化的概念和特征的理解程度学生对中国应对全球化的策略和成果的掌握情况学生对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的认知水平第十章:未来社会的挑战与机遇10.1 课程目标理解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掌握未来社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分析未来社会发展的应对策略10.2 教学内容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变革未来社会面临的挑战: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社会不公未来社会面临的机遇: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未来社会发展的应对策略: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国际合作10.3 教学活动分析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探讨未来社会发展的应对策略通过历史案例,让学生理解未来社会发展的意义10.4 教学评估学生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的理解程度学生对未来社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的掌握情况学生对未来社会发展应对策略的认知水平第十一章:信息技术革命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11.1 课程目标理解信息技术革命对社会的影响掌握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基本特征分析数字化转型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11.2 教学内容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历程:互联网、、大数据等社会数字转型的基本特征:信息传播速度加快、线上生活普及、数字化产业崛起数字化转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生活方式改变、工作效率提升、社会结构调整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隐私保护、网络安全、数字鸿沟11.3 教学活动分析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历程和社会数字转型的基本特征探讨数字化转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及面临的挑战通过现实案例,让学生理解数字化转型对生活的具体影响11.4 教学评估学生对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历程和社会数字转型的基本特征的理解程度学生对数字化转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的掌握情况学生对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的认知水平第十二章: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12.1 课程目标理解全球治理体系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原因和过程分析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对国际秩序的影响12.2 教学内容全球治理体系的概念和重要性:国际组织、国际法、国际协调机制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原因: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和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过程:国际组织和机制的调整、国际法的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对国际秩序的影响:多边主义与单边主义的较量、全球治理体系的多元化12.3 教学活动分析全球治理体系的概念和重要性以及变革的原因和过程探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对国际秩序的影响通过现实案例,让学生理解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实际效果12.4 教学评估学生对全球治理体系的概念和重要性的理解程度学生对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原因和过程的掌握情况学生对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对国际秩序的影响的认知水平第十三章: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13.1 课程目标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掌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要求分析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13.2 教学内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相互促进、共同推进中国在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实践:政策制定、项目实施、成果展示13.3 教学活动分析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要求探讨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以及中国的实践通过现实案例,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意义13.4 教学评估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的理解程度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要求的掌握情况学生对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的认知水平第十四章:21世纪的国际关系与冲突14.1 课程目标理解21世纪国际关系的新特点掌握国际冲突的主要原因分析国际冲突对全球稳定的影响14.2 教学内容21世纪国际关系的新特点:全球化、多极化、网络化国际冲突的主要原因:资源争夺、意识形态对立、民族矛盾国际冲突对全球稳定的影响:地缘政治紧张、国际安全威胁、人道主义危机国际社会应对国际冲突的策略:外交斡旋、制裁措施、军事干预14.3 教学活动分析21世纪国际关系的新特点和国际冲突的主要原因探讨国际冲突对全球稳定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通过现实案例,让学生理解国际冲突的复杂性和应对的挑战性14.4 教学评估学生对21世纪国际关系的新特点和国际冲突的主要原因的理解程度学生对国际冲突对全球稳定的影响的掌握情况学生对国际社会应对国际冲突的策略的认知水平第十五章:未来教育的挑战与机遇15.1 课程目标理解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掌握未来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分析未来教育发展的应对策略15.2 教学内容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技术应用、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未来教育面临的挑战:教育资源不平等、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教育与现实的脱节未来教育面临的机遇:在线教育、虚拟现实、在教育中的应用未来教育发展的应对策略:政策制定、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主要围绕国家的产生、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全球化和中国的应对策略、信息技术革命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21世纪的国际关系与冲突以及未来教育的挑战与机遇等主题展开。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知识与能力:1.掌握铁农具、牛耕的推广使用 2.了解都江堰构造和作用。 3.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改革是时代的需要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动脑筋
一是铁农具与石农具和青铜农具相比具有优越性;二是当时冶铁工业已相当发达,能够大量生产铁器。
牛耕图
春秋末年已使用, 战国时进一步推广
2.牛耕的使用
——是我国农业发展 史上的一次革命。
铁农具的使用和推广 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水利工程的兴修
生产力发展
这是谁?他做了什么贡献?
始知李太守, 伯禹亦不如.
1、我300亩土地现在只要300奴隶就可以了,剩余的200个白吃白住我该怎么办呀?
叫他们去开垦行的土地
2、几年后,我有那两种土地,一部分是受封300亩土地(公田)另一部分是新开垦行的土地(私田),公田要交贡赋,而私田的收成全是我的,但我还是觉的我的收成太少我该怎么办?
叫更多的努力去开肯更多的土地
商鞅
建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2.奖励耕战.
奖励耕织
奖励军功
3.建立县制:
由国君派官吏治理
经济发展
军队战斗力增强
国富
兵强
加强中央集权
建立封建制度,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内容及作用
铁农具 牛耕 水利工程
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化
封建地主
农民
封建社会形成
各国变法
动脑筋
《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七年级历史教案)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案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案七年级历史教案教材分析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春秋时期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一些政治经济实力较强的诸侯国,先后起来争当霸主,号称“春秋五霸”。

大国争霸和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种种灾难。

同时弱灭强存,数量逐渐减少,加快了统一步伐。

战争也使我国境内各民族频繁接触,促进了民族融合。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的起止年代;“春秋五霸”;春秋时周王室衰微的表现;齐桓公首先称霸;晋楚争霸与城濮之战;吴越争霸。

2.思想政治教育:①使学生认识一些大诸侯国之所以能够称霸,是因为实行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改革。

②通过讲述勾践复国的故事,给学生以启示:要想成就大事,必须发愤努力。

3.能力培养:①引导学生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帮助学生分析“诸侯争霸的作用”,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齐桓公称霸难点:诸侯称霸的实质和历史作用教学方法以讲为主的综合教学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问: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770年,我国经历了哪几个朝代,当时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并指出)前一个历史时期——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确立和繁荣时期。

下面我们将要学习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这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时期。

一、周王室日益衰微1.东周——春秋、战国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因当时鲁国的编年史《春秋》而得名。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道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

它记录了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的历史,与一个客观的历史时期相当,故以此作为历史时期的名称。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案范本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案范本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案范本第一章:国家的产生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国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让学生理解国家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让学生掌握国家产生的历史进程。

1.2 教学内容国家产生的背景:人类社会的形成、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

国家产生的原因:政治统治的需要、经济管理的需要、社会秩序的维护。

国家的基本特征:领土、人民、政府、主权。

国家产生的历史进程:从城邦国家到现代国家的发展。

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国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国家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教师进行讲解,阐述国家产生的历史进程。

第二章:社会变革的原因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变革的原因和动力。

让学生理解社会变革的意义和影响。

让学生掌握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

2.2 教学内容社会变革的原因:生产力的变革、生产关系的变革、上层建筑的变革。

社会变革的动力:人民群众、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

社会变革的意义: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发展、实现社会公正。

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

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社会变革的原因和动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社会变革的意义和影响。

教师进行讲解,阐述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

第三章:社会变革的过程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变革的过程和方式。

让学生理解社会变革的挑战和机遇。

让学生掌握社会变革的策略和方法。

3.2 教学内容社会变革的过程:从量变到质变、从部分变革到全面变革。

社会变革的方式:革命、改革、革命与改革的结合。

社会变革的挑战:旧势力的反抗、新势力的成长。

社会变革的机遇:人民群众的支持、历史的发展趋势。

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社会变革的过程和方式。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社会变革的挑战和机遇。

教师进行讲解,阐述社会变革的策略和方法。

第四章:社会变革的影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变革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内容结构框图二、单元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二单元,学生经过上一个单元的学习,已初步知道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对学习历史学科有了一定的认识。

本单元的内容可概括为:早期国家兴亡→经济发展→春秋争霸→社会变革→科技文化,学生应建立单元整体观念。

从整体来看,夏、商、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奴隶社会时期,战国中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本单元是从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说明由夏朝开始出现国家,到商与西周时期创造青铜文明、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优异技术推动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经济变革又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富强。

从历史贡献来看,我国夏、商、西周青铜文明,源远流长,表明我国的古代文明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引发一系列改革,从而社会制度的变革,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封建制度确立远远早于欧洲。

同时,天文、历法、医学的成就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富强,对当时社会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当中的优异思想对当今的中国乃至世界仍产生积极的影响。

从价值观引导来看,通过夏、商、周的兴亡,是学生初步认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通过对两春秋战国争霸中的改革以及商鞅变法更改革的学习,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三、单元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夏商周时期的更迭过程和基本历史史实;掌握分封制、商鞅变法、百家争鸣等历史概念的意思和内容;掌握夏商周时期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成就。

通过学习夏商周时期的兴亡,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能力;通过识读“周初分封略图”、“春秋战国形势图”等,培养学生正确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通过对青铜器司母戊鼎、都江堰等的学习,让学生形成丰盛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学习,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七年级历史《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案新人教版
5甲骨文是指___金文是指___。
6商朝甲骨文里有许多关于___和___的记载;我们今天使用的农历又叫___,据说源于___朝。
7___时期,我国人们总结出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
8名医扁鹊总结出___、___、___、___四种诊断方法。
9屈原生活在___时期的___国 ,代表作___,他被评为___。
七年级历史《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案新人教版
主备人:
课型
复习课
课时
一课时
时间
分管领导
验收结 果
第周第1课时总第18 课时
教学目标1、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2、掌握屈原的有关内容。3、了解百家争鸣。
重点、商鞅变法;百家争鸣
难点、理解这一时期思想变化是政治变化的反映。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C、他没有问小明得了什么病D 、他对小明不够客气
3对联:“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所描写的人物是()A.李冰B.孔子C.屈原D.司马迁
4同学们来到殷墟,讲解员指着一段文字残片告诉同学:“这文字记录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的价值。”由此判断,这些文字应该是()A.甲骨文B.小篆C. 隶书D.大篆
A、孔子“有教无类”,使社会上有学问的人增多B、夏桀暴政,人民怨声四起
C、西周灭掉商朝,实行分封制D、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2妈妈领着小明去看中医,某位自称是“神医”的人,给小明看一看气色,问了问病情,听了听小明的声音,就给小明开了药方。小明对妈妈说:“这个神医是冒牌的”。小明的判断依据是
A、他没给小明切脉B、他没有给小 明量血压
二、合作温故:
1孔子在思想和教育方面分别有那些成就?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案范本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案范本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案范本第一章:国家的产生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国家的概念和产生的背景。

2. 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国家的产生过程。

3. 培养学生对国家起源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国家概念的引入:介绍国家的定义、特征和作用。

2. 国家产生的背景:讲述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向国家社会过渡的原因。

3. 我国古代国家的产生:介绍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建立过程。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国家的概念、产生的背景和我国古代国家的产生过程。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国家产生的原因和意义。

四、教学步骤1. 引入国家概念,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基本特征。

2. 讲解国家产生的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国家产生的必然性。

3. 介绍我国古代国家的产生过程,让学生了解我国国家起源的历史。

4. 组织学生讨论国家产生的原因和意义,提高学生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1. 考查学生对国家概念的理解。

2. 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国家产生过程的掌握。

3.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国家产生原因和意义的理解。

第二章:社会变革的原因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社会变革的定义和原因。

2. 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社会变革的原因。

3. 培养学生对社会变革原因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社会变革的定义:介绍社会变革的概念和特征。

2. 社会变革的原因:讲述我国古代社会变革的内外因素。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社会变革的定义和我国古代社会变革的原因。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社会变革案例,让学生理解变革的原因。

四、教学步骤1. 引入社会变革概念,让学生了解社会变革的基本特征。

2. 讲解我国古代社会变革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变革的必然性。

3. 分析具体的社会变革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变革的原因。

4. 组织学生讨论社会变革的原因,提高学生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1. 考查学生对社会变革概念的理解。

2. 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社会变革原因的掌握。

3.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社会变革原因的认识。

初中历史国家的产生教案

初中历史国家的产生教案

初中历史国家的产生教案教学内容:国家的产生教学目标:1. 理解国家的定义和特征。

2. 了解国家的产生背景和过程。

3. 掌握世界各国国家产生的典型案例。

教学重点:国家的概念及产生过程。

教学难点:国家产生的内涵和历史背景。

教学准备:教科书、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你知道国家是如何产生的吗?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 提出问题:国家究竟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二、讲解国家的概念和特征(10分钟)1. 国家的定义:国家是一个有固定领土、人民和政府的统一的政治实体。

2. 国家的特征:领土、人民、主权和政权四个方面。

三、介绍国家的产生背景和过程(15分钟)1. 历史背景: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

2. 国家的产生过程: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国家逐渐形成和完善。

四、世界各国国家产生案例介绍(20分钟)1. 中国: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国家产生的历史过程。

2. 罗马帝国:古罗马帝国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国家典范。

3. 法国: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法国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4. 美国: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国家的诞生。

五、小结(5分钟)1. 国家是一个具有固定领土、人民和政府的政治实体。

2. 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

3. 通过了解世界各国典型案例,加深对国家产生过程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请同学们选择一个国家,研究该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历史,并撰写一篇作文。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国家的定义和特征,了解国家的产生背景和过程,熟悉世界各国国家产生的典型案例,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案范本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案范本

一、教案名称: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案范本二、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国家的概念,理解国家产生的原因。

2. 使学生了解社会变革的类型,理解社会变革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国家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国家的产生、社会变革的类型及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的案例。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的原因及影响。

五、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国家的产生讲解国家的概念,阐述国家产生的原因,如土地私有制、阶级矛盾等。

2. 社会变革的类型介绍社会变革的类型,如革命、改革、革命战争等。

第二课时:3. 社会变革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分析社会变革对国家发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如推动社会进步、引发社会动荡等。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的案例,如中国的辛亥革命、苏联的十月革命等。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的原因及影响,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的阐述和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的相关章节。

2. 案例资料:关于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的案例资料。

3. 投影仪:用于展示案例资料和教学内容。

八、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简要介绍国家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国家产生的思考。

2. 讲解:详细讲解国家产生的原因,如土地私有制、阶级矛盾等。

3.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关于国家产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第二课时:4. 讲解:介绍社会变革的类型,如革命、改革、革命战争等。

5.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的案例。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的原因及影响。

7. 总结:总结课堂内容,强调社会变革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教学重点
我国的夏、商、西周主要制度、兴衰过程。
西周的分封制
教学难点
1.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2.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教法
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学法
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教学准备
我国的夏、商、西周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意识。
单元(章)
名称、课题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打乱教材编排次序,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将本课内容分解成朝代更替和政治制度两大块,每大 块围绕重点或难点设置若干小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究并得出相应历史结论。 2.自主探究式教学法 对学生进行分组导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历史线索学生自主完成或合作完成,教师通过精讲深化.
教学设计 第十六页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之君等基本史实,知道三代更替的脉 络,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和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掌握西周分封制及其作用,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三代疆域图的比较学习,培养学生读图提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 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学习,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通过三代兴亡的比较学习使学生认识奴隶制度的进步性和残酷性,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统治者 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夏商周时期创造了光辉的文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历史悠久的文 明古国,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通过三代兴亡的对比学习,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真理,从而树立正确 的社会价值观。
教材分析
本课是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奴隶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期,成为中华文明的开篇,包括三方面内容, 即 : 夏 朝 的 兴 衰 、 商 汤 灭 夏 和 武 王 伐 纣 、 西 周 的 分 封 制 。 夏 朝 建 立 是 中 国 成 为 四 大 奴 隶 制 文 明古国 的重要标志,而分封制是奴隶制文明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
教学重、难点解读
1.教学重点:夏朝的建立,西周的分封制。 重点解读:人类文明以国家产生作为主要标志,夏朝建立标志着我国进入奴隶制文明时代。分 封制巩固了西周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也是我国奴隶制文明标志性的成就之一。 处理方法:通过设计探究讨论问题,使学生一步步得出夏朝“世袭制”的统治特点及对后世的 影响,通过分封等级示意图的自主设计,理解分封制的统治特点及作用。 2.教学难点:西周的分封制。 难点解读:分封制形成的王位继承法、封国与中央的隶属关系、分封制的利弊等对我国后世政 治统治影响深远。 处理方法:通过分封等级示意图的自主设计,理解分封制的统治特点及作用。打破教材顺序, 用第六课标题引导学生认识分封制的利弊。 教学课时 1 课时(总一课时) 教学课型 新授课

【K12学习】第7课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学案

【K12学习】第7课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学案

第7课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学案第7课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学案【特别提示】导学案只是老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千万不能完全一成不变地依据导学案来教学,如果机械使用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将毫无生气,也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单元分析】(一)第二单元的特点时段:从公元前2070—前221年特点:本单元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说明由夏朝开始出现国家,到商与西周时期创造青铜文明、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先进技术推动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经济变革又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繁荣。

(二)第二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这一单元是以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与社会重要活动的侧面相统一的方式来呈现主题的,其中含括从夏到战国的历史时段的史实和铁器、牛耕、甲骨文和青铜器、分封、百家争鸣等重要历史内容。

下设八课: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正文有“家天下”的夏朝、商汤灭夏、武王伐纣三个子目,重点是国家的产生与更迭。

第6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正文有西周的分封制、贵族平民与奴隶、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三个子目,重点和难点都是分封制。

第7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正文有齐桓公称霸、问鼎中原、合纵连横三个子目,重点是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争霸(齐桓公称霸)。

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正文有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三个子目,重点是商鞅变法,难点是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三课都是两个子目,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文化的概貌,其中甲骨文、青铜器、孔子、百家争鸣、都江堰和编钟都是每课的重点。

第12课了解身边的“历史”也是一堂探究课。

(三)第二单元要说明的几个问题.如何理解国家的产生?(1)国家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以某个历史事件作为标志。

以往我们把禹传启、“父传子”作为国家建立的标志,这只是历史的一个“巧合”,而不是历史的必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教学目标:
1、掌握夏商西周兴亡的史实
2、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3、掌握我国奴隶社会所创造的文化
4、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实和现象的能力
5、使学生认识到奴隶制代替原始社会是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
1.夏商西周的兴亡
2.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
3.我国文化的勃兴
教学难点:
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
教学用具:
教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第一单元的内容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复习第二单元(板书课题)
二、夏商西周的兴亡
(请同学们用五分钟的时间熟悉第4课的内容,然后按照下列表格归纳
朝代的更替)
1.具体表格见课件。

2.合作探究
(1)我国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是社会的进步还是社会的
倒退,为什么?
(2)本单元夏商西周的朝代更替对我们有何启发?
3.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的发展表现和结果
(请同学们用三分钟的时间熟悉第5课的内容,然后完成下列填空)
具体内容见课件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春秋争霸和战国纷争
(请同学们用五分钟的时间熟悉第6课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和填空)
(1)春秋时期的特点是什么?
(2)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分别是谁?
(3)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原因是什么?
(4)晋文公称霸的原因和结果分别是什么?
(5)战国七雄的形成、名称和重要战役分别是什么?请完成填空
具体内容见课件
列表归纳中国古代著名的战役
2.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变化
(请同学们用五分钟个时间熟悉第7课内容,完成下列填空和问题)
1.商鞅变法的时间、人物、内容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2.合作探究: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贵族诬陷车裂而死,商鞅变法到底
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怎样看待商鞅的死?
3.回顾我国秦朝以前政治制度的变化
具体内容见课件
四、文化的勃兴
(请同学们用五分钟的时间熟悉第8、9两课的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文字的演变(以此回忆本册书中关于文字的内容)
2.天文历法成就
3.医学成就
4.文学成就
5.音乐成就
6.思想上的百家争鸣(具体表现见课件内容)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夏商西周的兴亡,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以及这一时期中华文化的勃兴,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检测一下本节课掌握的情况怎样。

六、板书设计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一、夏商西周的兴亡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三、文化的勃兴
七、课堂练习
1.“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孔子周游列国”于诸侯列国的产生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B分封制C世袭制D郡县制
2。

“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下列君王中与其他三人明显不同的是()
A 启
B 汤
C 纣
D 盘庚
3.战国时期,有一户人家:老大因为作战有功而获得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小县为吏。

据此判断这胡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
A 齐国
B 楚国
C 赵国
D 秦国
4.战国时期,个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B个体小农的出现 C百家争鸣的影响 D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5.下列字体最早出现的是()
A 甲骨文
B 金文
C 小篆
D 隶书
7.我们说春秋战国是大变革时期,是因为()
A 战争频繁
B 诸侯争霸
C 新旧制度的更替
D 百家争鸣
8.河南安阳也是中国著名的古都,这里曾经是()的都城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东周
9.“暴君亡国,明君兴政”,参照这一标准,下列四人中与其其他三人明显不同的是()
A 商汤
B 启
C 周文王
D 商纣
10.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早在战国时期,秦国曾在岷江修筑过类似的水利工程,至今还发挥着防洪灌溉的巨大功能。

这项工程是()
A 郑国渠 B都江堰 C 灵渠 D 黄河水利工程
11.在中国古代,人类最先利用的金属是()
A 铜
B 铁
C 金
D 银
12.故宫里有一块牌匾上写着“中正仁和”,其中“仁”的思想来自于()
A 道家
B 儒家
C 法家
D 墨家
13.仔细欣赏中国古代著名的青铜器,请写出它们的名称
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
14.假若时光倒流到春秋战国时期,韩非、孙武、孟子、孔子四人到某电视台应聘节目主持人,招聘的栏目有:教育观察、法制园地、军事天地、自然与环境,按照他们的各自主张,你认为他们分别应当去应聘哪个栏目?
七、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