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单元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教案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知识与技能1.列表归纳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起止时间、建立者和末代国王、都城、导致灭亡的事件等内容,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西周更替的史实;简述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其作用。
(基本掌握)2.简单解释什么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家天下”;运用历史地图简单描述夏、商、西周的大致疆域。
(初步知道)3.知道夏朝与商朝文化的主要代表——二里头遗址和殷墟的考古成果。
(扩展了解) 过程与方法1.查找、整理有关夏朝二里头文化、殷墟及夏、商、西周建立与更替的资料。
2.认真阅读教材和资料,科学标记课文中的知识要点,归纳制作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基础知识表格。
3.思考、回答问题,认真、及时做好笔记:(1)为什么说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以此认识什么是“国家”。
(2)简述一下,夏、商、西周的灭亡有什么共同原因?以此理解、认识国家衰亡与统治者的关系。
4.模拟绘制一个图示,形象展现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严格的等级制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夏、商、西周三朝更替的史实和夏桀、商纣、周厉王等腐朽残暴的表现,认识国家兴亡与统治者的关系。
2.从夏、商、西周王朝“家天下”的统治观念、西周建立分封制并确立森严的等级制度,认识国家政权的性质及其建立的意义。
3.与同学交流学习本课的体会和感受,找出自己在本课学习中最感兴趣、学习效果最好的内容或活动,知道自己的不足和改进的方法。
重点归纳夏、商、西周三朝更替的史实;简述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难点理解“家天下”的基本含义;明确贵族等级制度的层级关系。
同学们,前面我们共同学习了远古时代的历史。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不少远古人类,他们的智慧和艰苦创业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奴隶社会。
在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仅次于古代埃及进入奴隶社会,从此我国历史迎来了文明时代。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中国历史》部编版版七年级上册
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学会利用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解释这一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材料研读,理解和认知各学派的观点;通过表格归纳,整合知识结构,比较不同学派观点的差异及其阶级立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4.核心素养落实:引用《论语》、《孟子》等书中的语录,培养学生运用可信的史料去重现真实历史(史料实证);利用《诸子百家》图及相关背景资料,引导学生重构百家争鸣特定的时空框架(时空观念),并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去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这一现象(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通过联系生活,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学习诸子先贤们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崇高抱负和理想(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
【教学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教学方法】启发法、探究法、讨论发
【学情分析】初一年级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主要是课本,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充分发掘教材资源,在上课时要利用好课本。
同时,随着历史学习的深入,很多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渴望度也在增加,要指导学生课外历史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过程】
【作业布置】1.完成练习册。
2.完成本课思维导图的绘制。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活动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突出了重难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学法指导上还不到位,缺乏经验。
总体来说,课堂教学效果较好。
【板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夏商周的更替》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学设计1 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通过夏朝、商朝和西周三个奴隶制王朝的兴衰,和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让学生了解中国奴隶社会产生、发展和等级制度的形成。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喜欢听故事,形象思维占优势,能够学习一些较为系统的科学知识,喜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没有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因此对初一学生学习历史要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掌握基本历史史实的方法和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教学难点:西周的分封制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三字经(节选)夏有禹,商有汤。
周武王,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
周辙东,王纲坠。
朗读三字经,提问学生三字经里提到的朝代,以解释三字经为问题载体,进行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政治制度的变化是社会变革的一个方面,学生能以顺应的心态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夏朝建立的时间、地点、建立者。
提示:约公元前2070年;阳城;禹。
2.教师提问:禹建立夏朝的意义有哪些?提示: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科书,指导学生独立看书、看图,培养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问题思考:禹通过禅让制成为部落首领,那么在夏朝建立后,有没有继续通过禅让制选出下一任君王呢?三字经中的“夏传子,家天下”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提示:没有,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
这句话的意思是禹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这个天下变成了他们家的天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开始。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课程标准表述为“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的最早的汉字。
”本课承接第四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学生了解了夏、商、西周的更迭和政治制度之后,从经济和文化角度让学生全面了解当时的社会面貌。
青铜铸造业是当时文明的典型代表,集中体现了当时强盛的经济实力和等级森严的社会特征。
甲骨文是已经发现的中国古文字中年代最早的文字,是汉字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影响。
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教学目标】(1)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2)通过对司母戊铜方鼎铸造过程的模拟想像,分析总结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3)通过青铜器与甲骨文有关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就辉煌。
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难点:从青铜器与甲骨文认识夏商西周的灿烂文明【教学流程】导入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鼎鼎大名,这些成语都与鼎有关,那么你知道鼎是什么东西吗?教师:鼎是一种青铜器,它是夏商西周时期我国早期文明的典型代表,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我们今天学习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课前预习,思考问题:1.我国最早的青铜器是何时出现的,青铜器有哪些用途?2.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工艺怎样?有哪些青铜器的杰出代表?3.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出土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何价值?4.甲骨文的发现和研读有什么重大意义?一、自主学习,感知历史(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抓住核心史实,完成下列填空)知识点1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出现:原始社会后期,我国出现了铜器,如距今约4000多年的甘肃________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教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一、教学目标:1识记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及甲骨文发现的意义。
2.通过学习和思考归纳青铜器高超工艺的主要情况及特点;甲骨文的特点及意义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二、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及甲骨文的历史渊源与影响。
三、学习难点:青铜器的高超技艺。
四、新课教学:(一)新课导入:通过对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时期,河姆渡人、半坡人时期,夏商西周时期的生产工具,告诉学生夏商西周时期已经从石器时代进入到青铜时代,从而引入今天的新课:夏商西周最具代表的两个文化《青铜器与甲骨文》。
(二)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知识模块一:观看视频回答相关问题,结合相关图片进行深入学习青铜器的出现时间?原始社会后期青铜器是在什么时期得到了发展?商朝以后青铜器的发展表现在哪些地方? 1. 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2.功能转变: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3.工艺高超知识模块二:观看视频回答相关问题,学习青铜器的制作方法以及代表作青铜器是由哪些金属元素构成?铜锡铅的合金青铜器采用哪种铸造技术?泥范铸造法商代青铜器的代表有哪些?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司母戊鼎有何历史地位?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知识模块三:拓展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三)甲骨文记事知识模块一:观看视频回答相关问题,对概念进行解析什么是甲骨文?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什么时间被谁发现?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出土地在什么地方?河南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知识模块二:自主阅读,找出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有哪些?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知识模块三: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的意义1.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单元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1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教学难点:西周的分封制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三字经(节选)夏有禹,商有汤。
周武王,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
周辙东,王纲坠。
朗读三字经,提问学生三字经里提到的朝代,以解释三字经为问题载体,进行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夏朝建立的时间、地点、建立者。
提示:约公元前2070年;阳城;禹。
2.教师提问:禹建立夏朝的意义有哪些?提示: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3.问题思考:禹通过禅让制成为部落首领,那么在夏朝建立后,有没有继续通过禅让制选出下一任君王呢?三字经中的“夏传子,家天下”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提示:没有,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
这句话的意思是禹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这个天下变成了他们家的天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开始。
4.教师提问:“家天下”的“家”指的是什么?提示: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己有,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世代相传。
5.教师补充:夏朝还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历法对国家进行管理。
6.图片展示:二里头一号宫殿复原图7.教师讲述: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从宫殿建筑群、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看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从出土的各种精美器物看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8.教师小结:由于夏王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反抗。
目标导学二:商汤灭夏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找出商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提示:约公元前1600年;汤;亳。
2.教师提问:对比夏朝的灭亡,分析商朝很快强大起来的原因?提示:任用贤才、发展经济、关心人民。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案1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课程标准:1。
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2。
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3。
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2、过程目标: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3、情感目标: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一、教学重难点: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二、教学课时:1四、教学过程双结双促活动-—“结亲戚、结对子,促民族团结、促长治久安”活动.导入新课同学们看过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封神榜》吗?你熟知的人物有哪些?你知道这些故事与我国的哪一段历史有关吗?请同学们根据导读提纲自学课文.课件展示导读提纲1.什么事件之后,世袭制替代了禅让制?2.夏朝的统治中心地区是哪里?夏朝建立了哪些国家和机构?3.商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商朝为什么又称殷朝?4。
西周建立的时间、建立者?5。
列举夏、桀、商纣的暴行.6.简述商汤、周文王时为什么会为国力强盛?7.西周分封制实行的目的、内容、意义各是什么?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夏朝的兴衰1。
指导阅读书中“导入框”内容、课后“自由阅读卡”中的内容.为学生设疑:这些历史资料说明了什么?(夏朝有嫦娥与后羿的传说,有确切的都城遗址和宫殿遗址等等,说明夏朝的确是早期国家了)2.学生阅读书中内容并让学生总结出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特点。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教学案
暑假预习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详解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四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一)夏朝的兴衰(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1、建立:约公元前2070 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家天下”局面: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
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巩固统治: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夏历。
4、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5、灭亡:桀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600 年被商汤所亡。
(二)商朝(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1、建立:约公元前1600 年,汤建立商朝。
2、盘庚迁殷: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商王纣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
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1)暴政引起民愤(2)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民心。
(3)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
(三)西周(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1、建立:公元前1046 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2、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意义或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4)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5)弊端: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
3、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 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三课时,本单元属于我国早期文明发展时期,主要讲述了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221年期间中国社会发展状况。
包括两个时期,即夏商西周的国家产生和初步发展时期,以及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也是我国由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过渡的时期。
国家政治制度的产生、血缘关系融入统治机构、社会转型、思想解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特征。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本课《动荡的春秋时期》讲述了春秋时期的历史,包括“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三个部分内容。
本课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春秋时期是上承夏商周由统一走向分裂,下启战国由分裂迈向统一,是我国历史上一段风云激荡、英雄辈出的特殊时期。
这一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各种制度遭到破坏,分封制渐趋瓦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整个国家出现了割据纷争的局面。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史实填空,以及教师的精讲点拨等环节,使学生知道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王室衰微的原因及表现,识记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
2.通过“诸侯争霸写春秋”主题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及历史时空观念,并且使学生认识改革的作用、人才的重要性,以及诸侯争霸的全面影响。
【教学重难点】本课课程标准表述为:知道春秋时期诸侯的争霸斗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本课包括“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三个部分内容。
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各种制度遭到破坏,分封制渐趋瓦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整个国家出现了割据纷争的局面。
因此,把“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诸侯争霸”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而学生对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王室衰微的根源及影响较难理解,所以作为教学的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诸侯争霸教学难点: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王室衰微【教学流程】导入新课:(复习式导入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掌握)◆提出问题:西周是怎么灭亡的呢?◆学生回答: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教案
难点
重点:夏朝的建立,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分封制。
难点:西周的分封制。
教法
学法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史料设置问题进行探究。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导
与
学
过
程
导入新课
出示《大禹治水像》和《戴冠冕的夏禹》两幅图片(见课件)。
教师:根据图一、图二,思考大禹的身份和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让我们一起走进《夏商周的更替》来揭开谜底吧!
掌握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识读《春秋争霸形势图》《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信息。
历史解释
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知道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辩证认识诸侯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培养用联系、辩证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培养创新思维;知道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答案: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是迁到殷,此后商朝保持了相对稳定。
4.观看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归纳商纣王的暴行有哪些?
答案: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①对外征伐,耗费国力,②修筑豪华宫殿,③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④施用酷刑,残害人民。
过渡语:汤建立商朝后,励精图治,商朝逐渐强大起来。但纣王的残暴统治同样激起人民反抗,武王伐纣后,商朝最终灭亡,西周建立。
答案: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
2.观看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商朝强大起来的史实。
答案:商汤重视人才(伊尹),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使商朝强大起来。
部编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一学期秋(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过程与方法阅读《材料研读》和《相关史事》内容,了解史实;识读西周等级示意图,认识分封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教学难点:西周的分封制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三字经(节选)夏有禹,商有汤。
周武王,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
周辙东,王纲坠。
朗读三字经,提问学生三字经里提到的朝代,以解释三字经为问题载体,进行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夏朝建立的时间、地点、建立者。
提示:约公元前2070年;阳城;禹。
2.教师提问:禹建立夏朝的意义有哪些?提示: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3.问题思考:禹通过禅让制成为部族首领,那么在夏朝建立后,有没有继续通过禅让制选出下一任君王呢?三字经中的“夏传子,家天下”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提示:没有,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
这句话的意思是禹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这个天下变成了他们家的天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开始。
4.教师提问:“家天下”的“家”指的是什么?提示: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己有,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世代相传。
5.教师补充:夏朝还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历法对国家进行管理。
6.图片展示:二里头一号宫殿复原图7.教师讲述: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从宫殿建筑群、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看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7.战国七雄之间战争连绵不断,争夺非常激烈,战争结果怎样?
学生回答问题
落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8.孟子在评价战国时期的战争时说当时“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请你评价一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辩证客观一分为二评价事件的能力。
2.性格特点
他们好奇心强,对历史人物和故事感兴趣,思维活跃,更愿意接受图片和故事的资料,但理性思维较弱。因此在讲述本课时增强对理解性知识点,图文材料的补充和讲解。
3.核心素养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和史料实证的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2.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创新和勤劳,认识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重点难点
重点:战国七雄和商鞅变法。
难点: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法学法
教法:情境创设、问题驱动,史料解读。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设计思路
立意:突出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之“变”字。
主线:动荡--发展为主线。
分三个板块:
一、走向统一 战国七雄
二、变革制度 商鞅变法
三、兴修水利 都江堰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
入
新
课
教师讲述: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我们观看视频去了解战国的社会状况。播放视频,这节课我们一去学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走进这动荡与发展并存的时代。
学生观看视频
1.落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精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案【精品】.doc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以及世袭制、分封制的建立情况。
(2)通过学生的阅读和分组讨论,理解更替的规律,感悟朝代兴衰的原因以及重大制度建立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用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时间的能力和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版权所有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去感悟历史;通过讨论、讲述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夏、商、西周的兴亡充分说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重要历史人物对历史进程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作为后来者应吸取经验及教训,从中汲取营养,真正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
(2)通过学习早期国家社会政治制度的演变,从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以及西周的分封制,了解国家的产生和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社会制度的变革也促进了国家制度逐步完善。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夏、商、西周的更替,分封制。
难点:西周的分封制。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四块内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商汤灭夏、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分封制,彼此之间是以历史事件的时间为序,反映了夏、商、周三代的兴衰和更替,是历史的渐进发展过程,构成了本课的主线索。
夏、商、西周是我国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也开始了以世袭继承王位为特征的“家天下”。
从二里头遗址考古发现可知,夏都拥有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及青铜冶铸作坊,是迄今为止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王国都城遗址,它反映了夏朝统治的建立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
但最终,桀的残暴统治引起民众的反抗,被商汤所灭。
汤建立了商朝。
商朝通过设置监狱、制定酷刑来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以巩固统治,但纣的残暴统治也同样激起人民反抗。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课程结构1.单元地位《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中国古代史,在体例上,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编排的。
分为七个历史时期,即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
统编七年级教材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国古代史部分,就是按照上述七个历史时期编排的。
本单元夏商周时期是从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开始,至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为止(或以前256年东周灭亡为标志),涉及夏朝、商朝、西周及东周(春秋、战国)的历史。
夏商周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与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早期融合与壮大、中原地区逐渐形成“华夏族”的民族交融的时期,同时也是早期的中国古代文明勃兴和传播的历史,是我国古代的主流思想文化奠基时期。
2.单元主题统编七年级教材在夏商周时期内容上,梳理了历史的发展进程,突出了这一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
本单元展现了两个重要的主题: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社会变革。
3.课程结构(1)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主要是:第4、第5两课,涉及夏、商和西周的历史(2)社会变革主要是:第6、第7、第8三课,涉及春秋战国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奴隶制渐趋瓦解和封建制逐步确立的时期,统编七年级教材展示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诸多变化。
二、单元知识梳理1.知识梳理夏商周时期是按时间顺序讲述约公元前2070年到前221年间中国历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夏、商、周王朝兴替的历史进程。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也开始了以王位世袭制为特征的“家天下”。
夏商周时期在古代史上被称为“三代”。
夏、商、周三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夏、商、周三族的始祖与祖先崇拜各异,但其时已认同黄帝是共同的始祖,这显然是民族认同的结果,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兼容并包的民族精神,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的基础。
2024年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统编版)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1教学设计
社会变革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度渐趋瓦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思想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仁”就是关爱他人、理解他人、帮助他人。
(8)“百家争鸣”的影响
【教师活动】讲解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分析“百家争鸣”的巨大影响。
【学生活动】聆听、思考。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指出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对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
2分钟
三、单元检测
【教师活动】出示习题,提问、讲解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铁器更加坚硬耐用,使用推广铁农具有利于农业发展。
【教师活动】讲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化,出示城濮之战与长平之战的情况对比表,提问学生战国时期战争与春秋时期战争相比有何不同。
教师概括战国时期战争投入兵力多、时间长、伤亡重,春秋时期战争的目的是争霸,而战国时期是兼并。大规模的兼并战争使得社会动荡,但同时也加强了社会统一的趋势。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甲骨文有记事功能。
(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师活动】讲述该部分重点知识,展示生产工具的演变。提问学生铁器的优点是什么,以及铁农具的使用和推广有什么影响。
教师概括与石器相比,铁器更加锋利耐用,硬度也更高;相比铜器,铁器更硬不易折断,铁矿分布更广,价格相对便宜,而且铁器比青铜器更耐用、锋利,更加适用于日常生活。铁质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18分钟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教学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教学案班级姓名小组________第 _______号【学习目标】1.了解夏商西周建立和灭亡的史实2.认识到王朝衰亡的共性原因和朝更替规律,领悟治国良策【重点难点】重点:夏朝的建立和西周的分封难点:夏商西周灭亡的原因【学情分析】在第三单元中常考的是中央集权的措施,辨别不清地方上的制度是郡县制,因为暴政导致秦亡汉建后期休养生息政策使汉朝发展,注意辨别的是各时期实行的措施。
一、回顾旧知二、基础知识感知►要点一夏、商、西周和东周的兴衰朝代建立(开始)时间建立者都城备注夏约公元前2070年禹阳城因桀暴政而亡商约公元前1600年汤亳盘庚迁殷;因纣暴政而亡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镐京牧野之战中周武王取得胜利;实行分封制;周厉王暴政,周幽王时灭亡东周春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洛邑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春秋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战国公元前475年战国七雄混战(马陵之战、桂陵之战、长平之战);商鞅变法;修建都江堰三、【合作探究】►要点二夏、商、周的经济发展及文化成就类别成就经济发展青铜制造业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工艺高超铁具和牛耕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水利工程战国时,秦国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文化成就科技夏朝制定了历法,称为“夏历”文字商周时期的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思想春秋①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学说集中在《老子》。
②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以德治国,思想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战国①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②孟子,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实行“仁政”,民贵君轻,反对非正义战争。
③荀子,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④庄子,道家代表人物,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铁农具、牛耕的推广使用,了解都江堰构造和作用,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改革是时代的需要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学会应该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铁农具的广泛使用,都江堰的修建。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3、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教学后记】
1.教学设计上注意总—分—总、自导式、直观图示法等教学法;
2.在“智慧课堂”基础上采用“思维导图、重点知识点视频剪辑图突破”等信息化手段;
3.在介绍七国知识点时有意采用图示法,让学生既能形成空间概念,又能为以后秦国先后灭掉六国战略与顺序巧妙埋下伏笔;
4.结合兼并战争的惨烈角度遇到学生思考国君需要什么?由此引发改革方向与内容是时代所需,但变法策略却考量改革者的胆识与智慧。
从中引导学生学习商鞅改革的胆识与智慧,并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5.鉴于教材提供素材的不足改而精选都江堰鸟瞰实景图来讲解都江堰设计的精妙,认识我国人民的智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课程结构1.单元地位《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中国古代史,在体例上,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编排的。
分为七个历史时期,即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
统编七年级教材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国古代史部分,就是按照上述七个历史时期编排的。
本单元夏商周时期是从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开始,至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为止(或以前256年东周灭亡为标志),涉及夏朝、商朝、西周及东周(春秋、战国)的历史。
夏商周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与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早期融合与壮大、中原地区逐渐形成“华夏族”的民族交融的时期,同时也是早期的中国古代文明勃兴和传播的历史,是我国古代的主流思想文化奠基时期。
2.单元主题统编七年级教材在夏商周时期内容上,梳理了历史的发展进程,突出了这一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
本单元展现了两个重要的主题: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社会变革。
3.课程结构(1)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主要是:第4、第5两课,涉及夏、商和西周的历史(2)社会变革主要是:第6、第7、第8三课,涉及春秋战国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奴隶制渐趋瓦解和封建制逐步确立的时期,统编七年级教材展示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诸多变化。
二、单元知识梳理1.知识梳理夏商周时期是按时间顺序讲述约公元前2070年到前221年间中国历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夏、商、周王朝兴替的历史进程。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也开始了以王位世袭制为特征的“家天下”。
夏商周时期在古代史上被称为“三代”。
夏、商、周三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夏、商、周三族的始祖与祖先崇拜各异,但其时已认同黄帝是共同的始祖,这显然是民族认同的结果,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兼容并包的民族精神,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的基础。
西周的分封制,对王室稳固统治、扩大统治范围起了重要作用,说明我国古代疆域的不断扩大和对疆域控制管理的稳固,是我国古代早期重要的政治制度。
青铜器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
迄今发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日趋衰落;战国时期以秦国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变法,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推动了社会进步。
战国时期的都江堰工程,既是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必然需求,更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老子、孔子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这一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繁荣的表现。
2.课标解析本单元所涉及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课程内容如下: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本课涉及的课程内容是“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国家的产生和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以建立于大约公元前2070年的夏朝作为中国古代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主要是因为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要素:都城、军队、刑法、监狱等国家机构。
夏朝、商朝和西周地域更为扩大,建立了各项制度,尤其是西周的分封制,对王室稳固统治、扩大统治范围起了重要作用。
夏、商、周三代政权更替过程中,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揭示了政权更替的主要原因。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涉及的课程内容:“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活动建议:搜集青铜器的图片,说说我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这一时期我国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有很大发展,形成了以青铜铸造业为代表的青铜文明,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业十分发展,青铜器种类丰富,制作工艺高超,教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介绍了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的发展;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汉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组织学生浏览国家博物馆等博物馆收集青铜器、甲骨文图片,使学生增强学习兴趣,加强对所学内容的感受和认识。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本课涉及的课程内容是“知道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西周的各种制度开始动摇,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步瓦解,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本课涉及的课程内容是“知道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战国时期,大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不断,而且规模大,持续时间长。
诸侯国的统治者为了富国强兵,实行变法改革,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为秦国的强大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揭示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一客观规律。
都江堰这一水利工程,至今仍然发挥着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选取都江堰作为学习内容,是为了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反映出它在世界历史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第8课百家争鸣:本课涉及的课程内容是“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老子和孔子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也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他们的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组织学生搜集孔子的言论,还可以结合语文课的学习,通过讲述老子、孔子的故事,分析他们的思想主张。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提出了一些构成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重要思想,例如“和为贵”“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等,深刻地影响了后人的思维方式、伦理道德、价值理念,成为数千年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发展、生生不息的思想渊源。
百家争鸣对当时思想文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发展的第一次高峰,也是中国古代主流学术思想的源头,为后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根基。
三、单元教学建议初一学生在小学阶段对本单元的课程有一定的接触,如《品德与社会》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中,学生学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通过图片认识了青铜器,分辨了青铜器的种类、用途以及青铜器上所刻的文字,还对“一言九鼎”等与青铜器有关的成语进行了探究。
第二单元第4课中,学生知道了“屈原的故事”,学习了“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知道甲骨文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汉字,对中国文字的特点有所了解。
对二十四节气有所了解。
第三单元第1课中,学生学习了“伟大的先人孔子”,了解了孔子作为“至圣先师”在教育方面的成就。
第三单元第2课介绍了中国的国宝,提到了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
介绍了神医扁鹊高超的医术。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加以引导。
本单元学习过程中,学生有可能存在或出现的问题有:对本单元一些艰深晦涩的专有名词难以理解,将古代神话传说典故与历史史实相混淆,无法从宏观上把握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特点。
统编七年教材的编者在教材资源的创设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教材本身就可以看成一个丰富的资源库,各位教师应关注教材和配套的地图册,这两种教学资源是每个学生手中都有的读物,学生离开课堂后还是可以阅读的,所以教师应该充分重视教材资源的使用。
教材的每个环节都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比如单元总结,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对本单元的总体把握。
下面我就针对每1课的内容,提供一些粗浅的建议。
第4课主要有4个子目: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商汤灭夏、武王伐纣、西周的分封制。
本课的四个板块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反映了夏、商、西周的兴衰历程。
本课教学中各位教师可以参考示范课中的教学设计,梳理历史线索,利用教材、地图册,以时间线索为主线进行教学,结合《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册P11-P13:《夏朝形势》《商朝形势》《西周分封形势》等地图,有利于学生在初一阶段树立时空观念。
各位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考古学的成就和教材中提供的考古成果素材:与夏朝有关的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教材P19《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鼎》、《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镶嵌绿松石的铜牌》)、与商朝有关的殷墟遗址(教材P22《知识拓展安阳殷墟》、地图册P12《妇好墓出土的象牙杯》《妇好墓出土的玉凤》)、以及与武王伐纣有关的利簋(教材P24)和与分封制有关的宜侯夨簋等,有利于培养初一学生的证据意识。
西周分封制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教材内容,识读P21地图,了解主要诸侯国的分布,探究教材P22课后活动1,组织学生研读教材,认识和理解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
本课还可以组织学生仿照书后大事年表,制作一张夏、商、西周的大事年表,帮助学生学会知识整理。
第5课主要有三个子目: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可以归纳为两个板块:青铜器(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和甲骨文(甲骨文记事;甲骨文的造字特点;);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夏商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早期文明,也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从青铜器的用途、功能和制作工艺三个方面来探究,教材和地图册都有丰富的青铜器器皿的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P23《相关史事》、教材P26课后探究1、地图册P14《青铜器的种类》组织教学活动,了解青铜器的用途和功能,进而利用两个典型的青铜器代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来探究青铜器的制作工艺。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课后用环保材料或者是适合的材料制作青铜器的模型。
有些青铜器上铸有文字,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
教师可以利用教材P26《知识拓展——金文》,进而过渡到下一个环节甲骨文的学习。
甲骨文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教材有关甲骨文的内容是用两个子目来叙述的,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P25《相关史事》帮助学生了解甲骨文的发现历程,利用地图册P15《甲骨文的刻写》让学生动手试试甲骨文制作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进一步了解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地位和影响。
关于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对初一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不妨从甲骨文中的十二生肖谈起,结合现代汉字结构和教材P25《甲骨文字形举例》与学生共同探究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青铜器和甲骨文是当时中国高度文明的代表,夏商周是中华文明的形成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从传说时代走向文字记载的时代,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表明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通过本课学生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初一孩子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第6课主要有三个子目: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春秋战国时期是生产力大飞跃、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也是我国从早期国家向大一统国家发展,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和社会变革的时期。
本课全面地给学生描绘了一幅春秋时期的图景:经济发展、王室衰微,春秋霸主、争霸战争、民族交融,让学生能够更加多角度地去感受春秋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