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宋明理学
2019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3 宋明理学学案 人民版必修3
1.3 宋明理学[基础巩固]1.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 )A.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B.佛教盛行C.道教有了新发展D.佛教取代儒学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主流解析:A、C两项错误,理学是在宋代才发展起来的,本题与道教无关;B项正确,佛教在魏晋之际得到极大的发展,寺院林立;D项错误,儒家思想依然是社会的主流思想。
答案:B2.唐代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他的主要贡献是( )A.提出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B.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C.提出必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D.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理”解析:唐代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他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故选B项。
答案:B3.在鹅湖之会上与陆九渊进行了一场为时三天的辩论后,朱熹写下《过分水岭有感》,诗曰:“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
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
”这表明朱熹认为他的理学与陆九渊的心学 ( ) A.南辕北辙B.大同小异C.水火不容D.大异小同解析:结合“水流有西东”可知,朱熹指出了理学与心学的不同;结合“应知合处同”可知,朱熹认为二者殊途同归。
由此可知,朱熹认为二者“大同小异”。
故选B项。
答案:B4.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其重大发展有( )①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②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③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④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宋明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是对人性的扼杀,和人文主义思想背道而驰。
故排除带④的选项,故答案选A项。
答案:A5.与朱熹理学同时,还存在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等学派。
以下主张属于陆九渊的是 (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知行合一B.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C.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D.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解析:A项是王守仁的主张,B项是董仲舒的主张,C项是孔子的言论,均排除,因此选D项。
3-1-3宋明理学精品PPT课件
地,凡生于天地之 间者,又各得之以 为性;其张之为三
“理”是世界的 本原。
纲,其纪之为五常,
盖皆此理之流行,
无所适而不在。
阅读材料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观点
材料2: “所谓天理, 道德观是什么?
复是何物?仁、义、 礼、智岂不是天理? 天理即“三纲五常” 君臣、父子、兄弟、 夫妇、朋友岂不是 天理?”
东汉末年,神仙方士之说阴阳五行 之说与道家学说的某些部分杂糅起来, 形成了道教。
白马寺
龙门石窟
东汉时期,明帝遣使西域拜求佛法,为铭记
佛教传入之功,修建了这座白马寺。
东汉末期,道 教开始主要在受 苦受难的民众中 流行,太平道和 五斗米道是道教 最早的表现形式。
福建泉州老君岩
道教圣地武当山
梁武帝
“格物致知”的基本含义就是:通过接触、研究万 事万物去认识、体验“理”,最终达到贯通明“理”。
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则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
从成语典故、日常生活用语“醍醐灌顶、修身 养性、三纲五常”中能看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 影响的是 A 佛教、道教、墨家 B 道教、墨家、儒家 C 佛教、儒家、墨家 D 佛教、道教、儒家 D
②认识论:朱熹说:“致,推极也;知,犹识也。
格,至也;物,犹事也。”推尽吾之知识,穷致事 物之理,是为“格物致知”。“物”的概念更广泛。
③修养(功夫)论: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
为,“存天理,灭人欲”。 (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 来)
④朱熹“提格出物“存致天知理”,灭的人目欲的”是,其:中明“道天理德”之主善要是指
材料五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
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
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熹
王倩 1-3宋明理学
“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
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天下物皆可以理照 ……一物须有一理。” ——《二程遗书》
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程颢 程颐
1.北宋:二程观点 ▲理学奠基人 ①核心: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万物只是一 个天理,主宰万物,先有理后有物 ▲唯心论 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 ▲重树纲常礼教的 “人伦者,天理也。”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 权威,规范言行
王守仁, 14721528,世称阳明 ①背景: 先生,浙江人 。 ⑴明朝中期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封建专制 他是著名的思想 统治陷入危机 家、哲学家、教 ⑵程朱理学官方化和成为科举教材以后,功利逐渐 育家,是我国宋 掩盖学术应有的探究精神,崇尚空谈,不务实际, 明时期主观唯心 主义集大成者。 无法解决社会问题 他发展了陆九渊 ⑶为挽救封建统治危机,必须整治人心 的学说,用以对 ⑷继承和发展陆九渊的心学,吸取佛教禅宗“心 抗程朱学派。
不同点: (1)哲学观: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程朱:外在的“理”,客观唯心。 伦理纲常是客观存在的天理所决定 灭人欲,存天理(顺应天理、接受纲常规范) ▲陆王:内在的“心”,人心是“理”,主观唯心论 伦理纲常是人心决定,是人固有的本心 去人欲,致良知(恢复固有善性)
三教合一图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1.东汉至五代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使传统的伦理 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需要重建伦理纲常,维 护封建统治。 2.三教长期的论战与融合使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 击 3.宋代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相对宽松的文化 政策推动了儒学的发展。
三教合一
魏 晋 南 北 朝 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北方少数民族大力崇儒兴教。 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 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影响:儒学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宋明理学的主要观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体系,以及宋明理学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2.难点:
-理解并区分宋明理学中各个学派的异同,如心学、性学、气学、理学等。
-分析宋明理学对后世哲学、文化、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宋明理学的思想进行合理的评价。
4.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善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依赖于教师的讲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5.情感态度:学生在对待传统文化、哲学思想方面,可能存在不同的情感态度。教师需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宋明理学,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4.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宋明理学的主要观点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见解。
5.能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深入研究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通过讲述、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宋明理学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宋明理学与其他学派思想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3.组织课堂辩论,让学生针对宋明理学的观点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4.鼓励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5.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展开:
1.介绍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如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讲述他们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
1.3宋明理学
朱熹在历史上 被誉为一代儒 学宗师,地位 仅次于孔子和 孟子。
朱熹
——教材第15页
(二)悟“理”
程 世界观 “理”是世界的本原 朱 理 价值观 三纲五常 学
人生观 “仁者”境界
方法
格物致知
通过实践、学 习以明“理”。
(二)悟“理”
朱熹语录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
而为地。
世界的本原是“理”
(二)悟“理”
朱熹之“仁”
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 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最大不同在于获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 的同时, 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干预政治,设法“正君心”
(三)得“理”
朱熹语录
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故致知之道,在 乎即事观理,成为以“格仁夫者物”。的途径是“格物致知”
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理比气先
“理”的本质:
世界的本原,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 在的普遍原则。
(二)悟“理”
朱熹语录
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 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理”是伦理道德
其(理)张之为三纲,其“理纪”之即为三五纲常五。常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存味天,理人,欲灭也人欲。 天理即“三纲五常”, 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
1、心学的开创:南宋:陆九渊
名言:“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观点:
• 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 • 发明本心,本心就是天理
陆九渊 南宋思想家, 心学开创者
人称象山先生。
2、心学的成熟:明朝王守仁
①“致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乃天 生,不必外求。
1,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首先先解释一下宋明理学的概念:宋明理学亦称“道学”。
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
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理学就是指宋明以来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包括:(1)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洛学为主干的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
(2)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
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
狭义理学则专指程朱学派。
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主要派别:按现代学术界的通常做法,可以把宋明理学体系区分为四派:气学(张载为代表)、数学(邵雍为代表)、“理学”(程朱为代表)、心学(陆王为代表)。
高二必修三教材中主要讲的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他们形成的背景是三教合一。
我就按必修3的内容来说了。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程朱理学即二程兄弟(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集大成。
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性质)。
提出“理”先于天地而存在,将上的地位。
其为学主张“即物而穷理”。
与朱熹对立的为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
朱熹继承并发展了二程的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里面的“理”即儒家伦理道德思想。
方法论是“格物致知”。
陆王心学代表人物是陆九渊和王阳明(字守仁,也称王守仁)明代,王守仁进一步发展陆九渊的学说,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断言心之“灵明”为宇宙万物的根源。
为学主“明体心”、“致良知”。
“致良知”就是其方法论。
而性质是主观唯心主义。
此外,北宋张载提出的气一元论,与二程截然不同。
明代王廷相以及清初的王夫之、颜元等,对程朱、陆王皆持反对态度。
至戴震著《孟子字义疏征》,得出“理存于欲”,指出“后儒以理杀人”,则更给予了“理学以有力的批判。
这些必修3教材上并未做过多解释。
宋明理学这一章主要把握这俩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以及它的影响跟评价。
1.3 宋明理学
①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②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 “致良知”(人固有的善性)
(3)意义:
①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 ②理学的重心转向了在儒家信仰支配下的生命实践
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 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其学术思 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 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材料四: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 ——《朱子语类》卷一 理比气根本 材料五:理与气本无先后之可言,但推上去时,却如理在先, 气在后相似。 理比气在先 ——《朱子语类》卷一 材料六:人之所生,理与气合而已。 ——《朱子语类》卷四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 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 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 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 无。” ——张载《正蒙•太和》
4、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二程” 认为,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
《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载:“(二程)昔见周茂 叔(周敦颐),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 为什么理学家特别重视“寻找孔颜之乐”?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 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 金、土……” ——《太极图说》 “孔孟而后,汉儒止有经传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 之,又复横渠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故安定、组徕卓乎有儒者之规范, 然仅可谓有开之必先。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 --黄宗羲 《宋元学案· 濂溪学案》
1.3宋明理学.ppt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宋明理学可取的一面: ①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家庭、国家和谐。 ②具有忧患意识,讲求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 和历史使命,鼓舞历代志士为理想不懈追求。 ③崇尚道德、气节,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促进 进步。 ④强调身体力行、自主自强,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突出贡献。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并成为集大 成者。所以将其通称为“程朱理学”。
三、宋明理学
(二)宋明理学的流派及观点:
1、主要流派之一——程朱理学 A 二程的理学观点(北宋):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 天理,先有理后有物 ★“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人伦即天理
★ 用“格物致知”的方法来把握“理”
白马寺
龙门石窟
东汉时期,明帝遣使西域拜求佛法,为铭记佛法传 入之功,修建了这座白马寺。
与孤零零的白马相比,北魏时期龙门石窟的气魄已
大不相同,历经几百年营建,石窟佛像达到十万多尊, 可以说是佛教盛行的写照和缩影。
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道家神仙
在外来佛教传入的同时, 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也在东 汉时期形成。
(二)宋明理学的流派及观点:
2、主要流派之二——陆王心学
陆王心学的主要思想
心学的开创者
陆 九 渊
核心命题:“心”是宇宙万物的 本原,“心即理也”
反省内心以求“理”
心学的集大成者
王
守 仁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 1.3宋明理学 (共39张PPT)
②修养论:把握“理”的方法是“格物致 知”。强调“仁”和“仁者”,强调社会责任感。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 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如何获取“理” ?
实践
格物:探求外界事物
致知:获得知识
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 上加深对理的体验,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最 终贯通明理。
2、理学的成熟——朱熹的学说
⑴基本观点
③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 ”;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朱熹
“所谓天理,复是 何物?仁、义、礼、 智、信岂不是天理? 君臣、父子、兄弟、 夫妇、朋友岂不是天 理?”
2、理学的成熟——朱熹的学说 ⑵注解四书 《四书章句集注》
理学的社“会天政理治存则观人:欲亡,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 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陆九渊:南宋思想家,心学的开创者
①基本观点: 宇宙观:后面
“心即理也” (本心即天理), “宇宙便是吾心 , 吾心便是宇宙”,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主观
唯心论),被称为“心学”。 方法论:
“发明本心”,就是要直达自己的内在良知,
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回归善良的本心。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
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天地之间, 理一而已。然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 化生万物。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朱熹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理气的关系?
“理”是世界的本源。
“气”,可以理解为物质材料,也可 以理解为人和万物。
2、理学的成熟——朱熹的学说
基本观点: 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②致良知;知行合一
1.3宋明理学
5、《四书》《五经》的书影。“四书五经”作为 儒家经典的合称,最早出现于 ( ) A.春秋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
“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存天理,灭人欲
三纲五常
陆王心学
材料一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 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王守仁《答顾东桥书》
有一个叫杨茂的聋哑人听王守仁讲,人人都可 “心”是万物的本原 以成为圣贤,就以写字问王守仁。王问:“你 (心即理也) 嘴巴不能说话,耳朵也听不到声音,那你的心 能分得清是非吗?”杨答:分得清是非。王说: “只要你心中分得清是非,存在天理,你就是 个聋哑型的圣贤啊。”
同:世界的本原是“理”。 异: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 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 内在的“心”。
世界本原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背景:三教合一
程朱理学
影响
陆王心学
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眼 朱珠 子子 高, 于鼻 孔孔 子子 。, 朱熹
眉 后先 生生 长, 于胡 先后 生生 。,
程朱理学
材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 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 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朱子语类》
“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学 核心思想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材料二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 体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 所谓良知也。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人教版必修Ⅲ第3课宋明理学
求。
贵州修文阳明洞
2、王阳明把“理学”发展为“心学”:(心学的集大成者) 主要思想: ①“心即理”: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 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学。“心即理”本来是陆九渊的命题,王 阳明对此作了发挥。王阳明批评朱熹的修养方法是去心外求理、求外 事外物之合天理与至善。 ②“致良知”:致良知说是对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发展。朱熹认 为《大学》之“格物致知”是要求学子通过认识外物最终明了人心之 “全体大用”。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 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 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 ③“知行合一”:朱熹主张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王阳明提出的“知 行合一”虽然继续了朱子重行的传统,但是批判了朱子割裂知行。王 阳明主张知行合一乃是由心即理立基,批评朱熹也是指出他根本上是 析心与理为二。“知行合一”的含意是说知行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 自觉和主宰性
王守仁(1472—1529),人称阳 明先生。他以反对正统朱学的姿态 出现,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 理”,一切都是从“心”产生出来的, 而不是由踞于心之上的“理”所派生 出来的,从而肯定意识为第一性。
王守仁
他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 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 理。人天生具有挑战的原因?
总结学生讨论结果 ①佛教的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道 家 神 仙
龙 门 石 窟
二、程朱理学:
宋代“理学”的内涵: 含义:所谓“理学”,就是用“理学”一词来指 明当时两宋时期所呈现出来的儒学。广义的理学, 泛指以讨论天道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 括各种不同的学派;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 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 称为“程朱理学”。理学是北宋政治、社会、经 济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 结果,是批判佛、道学说的产物。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 1.3 宋明理学(共15张PPT)
实践意识: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 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消极:
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如:尊卑等级观念;
重男轻女的观念; 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 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 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问题二: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 (二)理学的成熟:南宋朱熹; (三)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
北宋为五“子理”生万物主的要理成论就提供了依据地。位
周邵敦雍开颐创为了理极十理图 四结重学学》卦新合中的排《的建列周“立易《气开》 周学辟解 易”了释 》一道《 的派太六,路是。理学理 学
学 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方法论
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
1、基本特征: 1)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
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行。
2)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 2、代表人物:陆九渊:南宋人,心学开创者
王守仁:明朝人,心学集大成者
3、地位: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 论任务已经完成。
课堂活动: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学派
儒学的表现形式(理学)
内容 同
继承儒学仁、礼思想; 世界的本源是“理”
实质
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
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维护专制统治。
程朱理学 认识“理” 理是外在的,独
立于人存在的;
异 实现“理” 格物致知
陆王心学 理是内在的“心” 内心反省
1.儒学的权威性严重削弱
2.魏晋以来,儒、佛、道三家日趋融合,儒学吸收 佛、道有益成分,发展为更有理性化、思辨化的 新儒学体系。
1.3程朱理学
程颢、程颐,北宋河南洛 阳人。颢与其弟颐学于周敦颐 ,合称“二程先生”。北宋儒 家学者,著名哲学家,北宋理 学代表人物之一。二程主张通 过格物致知体察天理;强调封 建道德的自我修养;认为“万 物皆出于理”。
北宋五子
主要成就
地位
理 周敦颐
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 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依据。
——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五、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宋明理学?
程 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积极:
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①基本观点:
·理气论:理比气更根本,理不能离开气;
万物各有其理,万物之理归一。
·修养论: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
强调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朱熹(1130—1200)徽州
仁者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婺源(今属江西)人,南
“存天理、灭人欲”
宋诗人、哲学家。宋代理
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 ·道统论:“三纲五常”、“正君心”
福建泉州老君岩 道教圣地武当山
宗教 佛教
来源
来源于印度 (外来)
教义
认为现实一切都是苦。人 们只能忍受。主张舍弃对现实 物质的追求,注重精神的修持 和对来世的向往。
东汉末年
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
道教
(土生土长) 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
“道曰今生,佛说来世”
《三教图》清·丁云鹏
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 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 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体现 了中国古代“三教合一”的社会 思潮。画面中,释氏坐于菩提树 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 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 相对。
1.3宋明理学
1.陆九渊的生平和思想: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
●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 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心即理也。
★ 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陆九渊的思想将理学发展到新阶段,号称 “心学”。
2.王阳明的生平和思想: 王守仁(1472— 1528),字伯安,浙江余 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居 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 生、王阳明。是我国古代 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政治家和军事家,“心学” 创始人。
——消极:
①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 来,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②尊卑等级观念;③重男轻 女的观念;④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⑤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⑥ 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知识·梳理
宋 明 理 学
背景: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理 学 的 发 展 创立:北宋二程 成熟:南宋朱熹 发展:陆王心学
③儒学本身的缺陷 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 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 理原则和教条。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 些论证要么是“不备”,要么是“不明”。
3.理学的含义和代表人物:
朱熹和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指自然 的普遍法则,也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 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他们把儒家 传统的“天人合一”用“天人一理”的形式来 表达,中国上古哲学中“天” 的具象地位, 开始被抽象的“理”所代替。
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商场着火了--
程朱理 学代表
陆王心 学代表 闭目静坐,想象着 火会自生自灭,千 万不能乱了方寸。
反复观察火 情,寻找逃 生方法
1.3 宋明理学
(二)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基本观点 理气论:理比气更根本,理先于气,理离不开气;万物各 有其理,万物之理归一(客观唯心主义) 修养论:把握“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
强调“仁”和“仁者”,强调社会责任感。 社会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儒家干预 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书本知识概括并理解二程和朱 熹的主要观点:
鹅湖之会 ·朱陆之辩(1175年)
学问需求易简功夫,从本心上着力, 不用耗费精力在前人的注疏里探求 精微。
易简工夫终久大,
支离事业竟浮沉。
朱熹
为学应格物致知,循序渐 进,广泛阅读古圣先贤的 经典。
陆九渊
(三)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
指以陆九渊与王守仁为代表的理学。 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 实践之。 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思想主张
材料一: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 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1、世界观: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即心是
世界本源。
材料二: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 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不假外求。
2、方法论(思想核心):“致良知”。加强道德修
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2、邵雍
邵雍(1011—1077) 字尧夫,谥康节,北宋哲学家。 其贡献在于,重新排列六十四卦,
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 命运。
3、唯物主义者——张载
张载(1020-1077),北宋大儒,哲 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封先贤。字 子厚,学者称横渠先生。 其理学贡献: (1)开创“气学”一派; (2)理论上,严格区分天、道、心、 性等概念,准确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 旨和精神。
1.3 宋明理学(14张PPT)
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1.主要理论 (1)理气关系: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但不能离开气;万 物之理终归于一,这就是“太极”中的阴阳变化。 (2)修养论:是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 (3)社会政治理论: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2.主要著作: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集为《四书》, 并对之加以注解。 3.主要影响: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 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目录 退出
问题 2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1)都认为“理”为世界的本原。陆王心学主张以人“心”(“心即理也”) 为世界的本原,程朱理学主张以“天理”或“理”为世界的本原。 (2)二者在学问的方向应当是向内体察还是向外寻求上存在着差异。 程朱理学认为要向外寻求,提出“格物致知”的方法;陆王心学认为要 向内体察,提出“致良知”的主张。朱熹认为要把精力花费在经典知识 的学习上,把各种知识看成是体验真理的途径,要穷究事物的本原。 陆九渊认为人心便是宇宙,而人的学习与修养,都在向内培养心灵。 (3)朱熹与陆九渊的争论是理学内部的分歧,他们都在追问宇宙、社 会与人生的终极意义和基本原则,都在提倡一种高调的道德理想主 义和严厉的文化保守主义,都是站在政治权力的边缘希望通过“道统” 来制约“政统”。
三 宋明理学
目录 退出
目录 退出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1.儒学困境 (1)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2)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 价值观念的地位,其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2.儒学复兴:唐中后期,韩愈和李翱率先提出儒学复兴运动,成为北宋 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此后,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重忠孝、 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良知与意、志。意念是非不明, 而良知有判断是非的能力。良知不仅 主宰意念之发,而且评判已发的意识 活动。意志定向作用,赋予体行为 的专一性。意志与良知的关系基于良 知的二重性。 1-4 良知与自慊。良知体现为主体 的一定的心理情感体验。自慊是指主 体由于行为合乎内在意愿而产生的一 种愉悦感和满足感。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 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 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 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 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答聂
文蔚》
王守仁
一次,王阳明和朋友赏 风景,朋友指着山岩中美丽 的花树说,它们自生自长, 与人心感觉并无关系,你认 为呢?王阳明说:你来看此 花树,它才存在。你不来时, 它并不存在。
宋明 理学的出现与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 1、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 治 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 2、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责任和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
探究问题四: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程朱理学 学派 儒学的表现形式(理学) 内容 同 实质
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 不能离开气。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 理终归为一,这就是“太极”。(哲学思想、宇
宙观) 理气本体论 (2)理学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强调个人
学习的日积月累,循序渐进,以达到“仁”的 最高境界。
(3)政治理论方面: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的 理论。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还认为, 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核心), 因为只有君心得正,才能正纲常、正百官,而后国治、 天下平。目的——排斥佛教、道教思想,重建儒学 信仰(社会政治理论)
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邵雍 :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冬至吟》何者谓之几,天根理极微。今年初尽
处,明日未来时。此际易得意,其间难小辞。人 能知此意,何事不能知。 《杯盘吟》林下杯盘大寂寥,寂寥长愿似今朝。君 看击鼓撞钟者,势去宾朋不易招。 《欢喜吟》扬善不扬恶,记恩不记仇。人人自欢喜, 何患少交游。善人吟良如金玉,重如丘山。仪如 鸾凤,气如芝兰。 《议论吟》十苟非,自有异。事苟是,安有二。 《推诚吟》天虽不语人能语,心可欺时天可欺。天 人相去不相远,只在人心人不知。
(2)张载:
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气学” 对理学的贡献巨大。开创了理学中的 _______一 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的代表。理论上, 道 、____ 天 、____ 性 、____ 心 等概念,准 他严格区分 ____ 确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3)程颢、程颐:
(1)汉代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2)魏晋时期新思想流行,道教的兴起,尤其
佛教的传播,更是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
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3)唐末五代以后,已沦为笺注之学的官方儒
学不断受到质疑,其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儒学的困境
原因:
表现:汉末至唐末五代,儒学的地位不断遭到冲击和削弱
①王朝的短暂与分裂,使得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从而逐渐对所谓的“君臣”秩序失去信心,转而 求神拜佛、炼丹成仙,以求精神解脱,来世幸福 。 ②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入
名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扫除 影响:陆九渊的思想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
反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2.心学的基本特征: (1) 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
(2) 主张扫除细枝末节,直奔主题
3.王守仁——心学的集大成者 思想:
①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观唯心主义的宇宙观)
②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 “致良知”(人固有的善性 ) 影响:
极图说》)。”
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 极”。“人极”即“诚”,“诚”是 “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 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 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 在以后的七百多年的学术上产生了广 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 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 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 题。
图中的三教是:__、 ____、____
三个人分别是:__、
___、____
《三教图》(清·丁云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探究二 理学的创立、成熟与发展
(一)理学的创立 1、 理学的基本内涵
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 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 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2、理论来源: 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理;仁、礼;高调的道德主义 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 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陆王心学
扼杀人们的欲求,有助于专制统治,对塑 影响 造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性起积极作用
2、宋明理学兴起的可能性——儒学复兴运动
(1)儒学复兴运动的背景
①唐代韩愈和李翱的复兴儒学主张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 学创立的先声。
②北宋实行了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
(2)概况:
①北宋士大夫推崇《 春秋 》中的“尊王攘夷” 之旨,认为要巩固统治,必须复兴儒学。 ②在他们的持续努力下,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 理学就是在这场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
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师,他的理
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 用。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 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 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 „„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 之破暗也”。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 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 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 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 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
邵雍:宇宙规律
人类命运
张载:
开创“气学”派 <唯物主义代表>
严格区分天道性心,准确表达基本宗旨和精神
最高范畴 核心
仁 “天理” 理学 二程: 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
(二)理学的成熟
南宋的朱熹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理学 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1、 朱熹的理学思想及其贡献 (1)在理气关系方面:他认为,理比气更根本,
探究二 理学的创立、成熟与发展
(一)理学的创立
3、 主要代表人物及主张
A.理学的代表人物
北宋 程颢
北宋 程颐
南宋 朱熹
南宋 陆九渊
明代 王守仁
探究二 理学的创立、成熟与发展 (一)理学的创立 3、 主要代表人物及主张
B、主要代表人物及主张
(1)周敦颐、邵雍:
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辩,自觉地将宇宙的自 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以寻找其 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4)理学经典方面:将《大学》、《中庸》、《 论语》和《孟子》集为《四书》,并为之作注, 使之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
2、
朱熹理学的影响:
朱熹成为仅次于孔孟的一代宗师;其思想作 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对维护专 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三)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推进了理学的新发 展。 代表人物:
2. 致良知:化本然之知为明觉之知。王阳 明把普遍之理融入内在良知,将天理的外在强制 化为良知的内在制约,这就要求主体有对自身良 知的自觉意识。致良知即是将本然之良知化为明 觉之良知。 2-1 致良知即致极其良知。致良知之致,有 达到和极限两义。致良知即达到良知之至极,也 就是达到对本然良知的彻底明觉,化本然之良知 为明觉之良知 2-2 致良知即实行其良知。致良知要依良知 而行,致知工夫要落实于切切实实的具体的道德 行为之中。
争论的实质,都是为了互争正宗教主地位。但 是,这次“鹅湖之会”并没有解决他们两派学说之间的分歧,故 以后还有更加激烈的关于世界观问题的争论。尽管如此,“鹅湖 之会”对当时学术界却有很大的影响;鹅湖书院之所以能几百年 来永留胜迹,誉满江南,正与朱、陆诸子的“鹅湖之会”有关。
探究问题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①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 ②理学的重心转向了在儒家信仰支配下的生命实践
程朱理学遭到朝臣反对,思想界出现错 综复杂局面。陆九渊揭示程朱理学的内在缺 陷,并沿着程颐、谢良左、张九成的思路, 提出区别于程朱的心学学说。 本心的规定与诠释:本心是陆九渊心学 的逻辑起点与核心范畴。他把心与本心加以 区别,以本心为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的先验 之源,揭示了内心的道德准则与宇宙普遍之 理的同一性。 陆九渊以发明本心为为学宗旨,辨析格 物与静坐、尊德性与道问学等为学之方,提 出收拾精神、自作主宰的发明本心的工夫。
陆九渊
王守仁
陆九渊,江西金溪人,曾 在江西象山讲学,人称象 山先生。南宋思想家,心 学开创者 。
王守仁,浙江余姚人, 曾在阳明洞筑室,世 称阳明先生。明代思 想家。
(三)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推进了理学的新发 展。 1.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
主要思想: ①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
② “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
“天理” 他们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 ______,并认为 “仁” 其核心和修养的最高境界是 ____。大力表彰《大 学》、《中庸》,将其与《论语》《孟子》并列。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核心)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仁”与万物俱生
程 颢 程 颐
人与万物本源合一, 周敦颐: 为理生万物提供依据
开辟道路
这是典型的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小知识:鹅湖之会
鹅湖之会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辩论,在朱熹和陆九渊兄弟之 间展开,因发生在鹅湖寺,故城“鹅湖之会”。 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吕祖谦因鉴于朱熹、陆九 渊两派学说论点不同,常引起争论,故而发起约会,邀请朱、陆 两家集会于鹅湖寺。当时,朱熹和陆九渊、陆九龄兄弟皆应邀赴 约。在这里,发生了朱、陆两派学说的第一次面对面的激烈争论。 争论的焦点是关于认识论的问题。朱烹主张“泛观博览,而 后为之约”;陆九渊则主张“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这就是朱、陆两派的分歧点。朱熹认为陆学太简易;陆九渊则认 为朱学太支离。这次争论,就是哲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