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速递】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讲义: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小结与测评(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强化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强化版

制瓷业
东汉晚期出现青瓷; 南北朝出现白瓷 陶瓷工艺臻于成熟,制瓷 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瓷 器成为日常生活用品 景德镇成为“瓷都” ; 五大名窑
进入彩瓷时期
明代青花釉里红技术; 清代粉彩技术
官营、私营与家庭手工业的异同: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官营 手工业
政府经营,职业世袭 (征役制到雇募制) ,
集中大作纺生产
私营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明
手工业 清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家庭
农户自主经营
手工业
产品特点 专供皇家和政府使用 政府制定调拨, 不计成本, 不入市场,工艺精湛, 民间消费,商品流通, 生产范围日益扩大 家庭消费和缴纳赋税, 很少进入市场
作用 有利于细密分工和协作, 有利于提高手工业技术
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维护了小农经济;技术落 后,生产分散,阻碍市场
增加财政收入,维护封建统治; 唐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瓦解
宋朝
田制不利,不抑兼并
土地兼并严重
明朝
政府编制登记土地使用情况 (黄册和鱼鳞图册)
土地买卖盛行, 土地兼并严重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1,铁犁牛耕,开垦私田; 2,战争频繁,遭到破坏; 土地兼并:
原因:土地私有制度和土地买卖制度
3,税制改革,承认私有。
商周时期

铁犁牛耕
封建土地所有制
组织形式 千耦其耘
个体农耕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历程:
时期 春秋
表现 公元前 7 世纪齐国相地而衰征
评价 承认土地私有制合法化,
公元前 6 世纪鲁国初税亩改革 井田制瓦解
战国
商鞅变法
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学习总结学案 岳麓版必修2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学习总结学案 岳麓版必修2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学习总结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特点一、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1.形成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小农经济成长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1)有利因素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

②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③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2)不利因素①小农经济规模小且条件简陋,受到沉重的封建剥削,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②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败,每遇灾荒瘟疫,小农经济都面临破产的危险。

3.特点(1)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2)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

(3)封闭性:个体之间很少有交往和合作。

(4)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5)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4.影响(1)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2)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3)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其长期存在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主要原因。

二、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及其反映的时代特征1.发展规律(1)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2)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

(3)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4)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2.时代特征(1)战国时期的城市一般都是诸侯国的政治中心(都城),这些都城一般都商业兴盛,交换的商品大多数是贵族地主用的奢侈品。

这些商品与人民的日常生活联系不是很密切,而且各个诸侯国流通的货币不同。

这反映了商品经济在封建社会初期发展的时代特征。

岳麓版必修2知识网络: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岳麓版必修2知识网络: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总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起源: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农业的起源地域差异:黄河、长江流域-------南稻北粟的生产格局基础:生产工具的出现家畜饲养:“六畜”、农畜并存发展远古和商周:主要使用耒和耜生产工具的变革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开始出现汉代:犁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唐代:曲辕犁精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耕水利设施的完善:春秋战国:都江堰、郑国渠细汉代:漕渠、白渠、坎儿井、治理黄河作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农生产方式的变化千耦其耘特点:大规模简单协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生原因私有土地出现产产生:春秋时期自耕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特点男耕女织,自己自足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1.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形成:商周时期特点:有公田、私田之分集体耕种,收获物全部缴纳给贵族井田制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原因铁制农具的使用,私田增多;战争的频繁中瓦解各国的税制改革(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国大量公田抛荒古部分“私田”逐渐私有代时间:战国时期的私田逐渐私有土私有制确立原因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地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度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是其最主要的来源)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宋初:不抑兼并土地兼并明清:土地买卖日益普遍不能抑制的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均田制:国家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中出现:东汉时期国田庄经济特点:1.农民与庄主有强烈的依附关系 2.聚族而居古 3.拥有私人武装 4.自给自足代原因:土地兼并的结果土秦朝:产生地租佃关系发展汉代:较普遍制日益普遍宋代:仅次于自耕农的经营方式度明清: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趋势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租佃关系在农村中的比重逐渐增大司马迁的划分: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山东、山西: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原因江南:地势复杂、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区龙门碣石以北:气候寒冷、土地贫瘠域四大经济区的形成山东、山西:传统的农业区经特点江南:开发较晚,也是典型的农耕经济济龙门碣石以北: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和山东、山西:宋以前全国的经济重心重经济地位江南: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心龙门碣石以北:经济实力有限的原因:主要是战乱的第一次高潮:两晋之际的人口流动南中原人口的南迁过程第二次高潮:唐安史之乱后移第三次高潮:靖康之乱给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影响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北民南移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原因南方政局比较安定本身具有发展的潜力经济重心的南移孙吴、东晋、南朝:南方得到开发过程中唐以后:逐渐超过北方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影响:文化重心相对南移农青铜冶青铜时代: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耕炼技术商代青铜技术已臻于成熟时商周青铜器的特点:数量多、种类齐备、使用广泛代钢铁冶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的金属冶炼炼技术南北朝时发明了世界领先的灌钢法手术的演变春秋时期用木炭冶铁工冶铁燃料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并用于冶铁,北宋普遍流行业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碳炼铁,明朝流行开来黄帝时期发明了丝织技术丝织技术西周丝织技术有了较大发展西汉中国被称为“丝国”称号,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纺织技术宋末元初:棉花由边疆向内地传播农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耕棉纺技术元明时期:江苏的松江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新兴的时手工业部门代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的陶器的发明:新石器时代——黑陶、彩陶、白陶手东汉末年:青瓷工制南北朝:白瓷业从烧陶瓷隋唐时期:技术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到制瓷技宋代:瓷都——景德镇,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术元代:创造了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代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清代: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影响:唐代瓷器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产生:西周时期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职业世袭特点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致官营手工业明代以前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优势:资金雄厚,规模经营有利于精细分工与协作,工匠集中,管理严格,有利于古代手工业技艺的提高手工业经营优势与不足:不计成本,不入市场,供官府和贵族消费方式的变化不足缺乏竞争,采取强制劳动,超经济剥削手段,激化矛盾兴起:春秋时期原因: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私营工商业的兴起发展:明代中叶后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私营手工业唐代以前: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经营方式作坊的形式组织生产的变化唐宋以来: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加深明中后期;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农产生:原始社会末期耕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时商朝:产生了专门的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代周朝: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商商业的发展春秋战国: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业隋唐:出现长安、洛阳、扬州等大都市,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与发展繁荣(原因:政治上的大一统和大运河的开凿)城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市元代:纸币广泛流通;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第21页)城市特点:商业交易受官府的严格限制周秦至唐市坊分明:坊市分开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农城市的繁荣城市特点: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控制耕宋代市坊破界: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时代明清:城市生产性、商业性增强商产生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的流动性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业集权的思想与产生: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政策(第23页)城重农抑商汉代:汉高祖采取歧视商人的政策,汉武帝实行均输平准、市演变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的打击商人的措施中唐以来:抑商政策有所松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南方水稻产量提高玉米、番薯等广泛引进和种植,广泛植棉近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手工业占主导地位代商业商品流通扩大,广泛使用白银,商业资本异常活跃前江南地区发展起众多工商业市镇夜明清国力强盛的突出表现: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发条件机户拥有资本购买劳动力,增殖财富展资本主义生产工匠脱离土地,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与因素的萌芽特征:商品生产及自由雇佣劳动迟苏州:工匠分“匠有常主”和临时工两种滞概况景德镇:常年受雇者按年或按季发钱,临时工按日或计件发钱;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高和劳动效率较高措施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购,苛税盘剥抑商颁令实行禁矿,限制商业活动后果:强化了农耕经济形态,限制了大规模工业化变革抑商与禁海原因:以“天朝上国”自居,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的禁海反清斗争后果: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1.资本主义萌芽未能形成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清朝 2.统治者对外对外禁闭国门,对内压制工商业,厉行文化专制近代前夜的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西方西方国家展开对外殖民扩张,建立殖民统治表现:中西国力兴衰易位。

2018高考历史岳麓版大一轮复习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整合1

2018高考历史岳麓版大一轮复习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整合1
岳 麓 版
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②隋唐时期: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但是安 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我国 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历 史
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③五代两宋时期:最终完成。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三步:调用相关知识,进一步丰富答案素材 仅仅围绕答案方向和角度,调用所学知识,条目化列举,这是答案雏形的 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包含很多得分点,应该重视。这个提纲列举时,尽量
不和第二步的提纲重复,而是使二者形成最终的互补关系。
第四步:综合第二步和第三步答案,规范化列出答案要点
历 史
都,缩短航程。 说明:政治中心北移,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大运河沿
岳 麓 版
岸经济进一步发展。
信息二:大运河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说明:大运河把北方、中原和南方等诸多各具特色的地区经济和文化连接 起来,使之交流融合,促进了多元一体的中华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解题思路] 说明型非选择题的解答技巧 (1)第一步:认真分析题设要求,明主旨 通过认真分析题设,找出答题的主旨和切入口,这是第一步,也是非常关
岳 麓 版 历 史
键的一步。如果答题的方向错误,后期答案的组织都将是无效的。
(2)第二步:仔细观察提信息,粗列提纲
根据答题方向,观察题目背景,粗列出提纲,这是答案雏形的一个重要的 组成部分,尽量使所列提纲精炼、科学、紧密扣合材料信息。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大运河变迁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知识点总结-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知识点总结-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必修二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知识总结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产生:由原始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转化发展而来。

(2)特征:①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形成地域差别。

②形成南稻北粟的作物结构。

③出现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经济结构特点,出现“五谷”,“六畜”。

注:宋代出现高转筒车,明清时期出现风力水车三、水利设施的逐步完善(1)上古时代:大禹治水。

(2)春秋战国: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3)两汉: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王景治河;地方特色坎儿井。

都江堰后世作用:①变水害为水利,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②水利发电,缓解电力危机;③美化了环境,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拉动了四川地区的经济;④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具有较高的精神文化价值。

(4)古代水利技术的研究1.中国古人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技术经验,有着精湛的农学知识理论。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古代的农学著作总数约370多种,其中也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

2元代的郭守敬、明代的潘季驯、清代的靳辅和陈潢等,不仅具有丰富的治水实践经验,而且也提出了关于水利建设的系统思路。

在明代的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水利”一目占九卷,除总结前人兴修水利的经验外,还收录了西方传教士的《泰西水法》,提出了一系列水利工程规划,论及水利施工技术。

四、小农经济1.定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种植业为主,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小农经济产生原因: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1)小农经济表现: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

高考考点-精耕细作: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小农经济特点:①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与复习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与复习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与复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0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一)概况1、采集经济——>种植业(1)传说:神农氏(2)产生:①黄河流域,粟麦,半坡②长江流域,水稻,河姆渡(3)影响:定居,五谷2、狩猎—>家畜饲养业(1)六畜和十二生肖(二)特点:1、地理分布:长江黄河流域,南稻北粟2、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二、生产工具的发展及影响三、水利灌溉(一)发展概况1、上古传说:大禹治水2、商周:井田沟洫纵横3、春秋:(1)楚相孙叔敖修芍陂(2)吴王夫差开邗沟(3)中原使用桔槔4、战国:(1)秦国李冰,都江堰,成都平原(2)秦国郑国,郑国渠,关中平原5、西汉:(1)西域:坎儿井(2)漕渠、白渠,大规模治河工程(王景治理黄河)6、曹魏:翻车7:唐朝:筒车四、耕作方式1、商周: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齐耘”2、春秋:个体农耕,铁犁农耕(1)原因:①生产工具(铁犁)和耕作技术(牛耕)进步②私有土地出现(2)特点: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评价:①是什么?特点+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②积极: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稳定生活,有积极性;社会稳定的基础。

第1 页共36 页③局限:A.封闭性,自给自足,狭隘B.分散性,个体小农,难以扩大生产C.落后性,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D.脆弱性,过度剥削容易使其破产第2 页共36 页第0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土地所有制(一)原始社会:土地公制(二)商周:井田制,土地国有1、商朝:出现2、西周:最鼎盛(1)概念:(2)实质:名义上是国家公有,实际上公田为贵族占有,私田氏村舍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3)作用:①存进农业的发展②巩固分封制3、春秋:开始崩溃(1)根本原因:生产力提高(牛耕、铁犁)(2)表现:①公田抛荒,②私田私有,③税制改革(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4、战国:商鞅废除(1)法律:废止井田制,全面肯定土地私有制(2)阶级:根据军功培植新兴大土地所有者(三)春秋战国后1、土地国有制:均田制、屯田制2、私有制:(1)君主,(2)地主私有土地,形成的三种方式:公田私有,军功获得,土地兼并(3)自耕农3、土地兼并:(1)汉代: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对应编户齐民制度)(2)北魏:抑制土地兼并,采用均田制(对应租调制)(3)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制土地兼并,(沿用唐朝中期的两税法)(4)明清:商品经济发展,重农抑商—>土地兼并进一步发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4、赋税的来源:自耕农、地主二、农业经营方式【经营方式】: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1、商周:井田制2、春秋战国(1)自耕农,男耕女织(2)雇工:主仆关系,劳役,清中期获得凡人地位(3)租佃:①含义P9 A.战国产生B.汉代比较普遍C.宋代日益普遍化:仅次于自耕农,契约,实物地租,分成租,定额租D.明清进一步发展:货币地租③影响:A.人身控制减弱B.提高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原因:永久租佃土地的权利,契约,分成租,定额租,货币地租)C.促进农业商品化第3 页共36 页第0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一、汉代的四大经济区1、概况:1)山东:崤山以东,中原,最发达的地区,最重要的粮食产地2)山西:崤山以西,关中+河西、巴蜀,传统的农业区3)江南:地广人稀,经济落后,差距大4)龙门碣石以北:传统的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以长城为界分塞内、塞外2、特点:1)战国到东汉,全国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2)山东山西是传统的农业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战乱、五逃(天、官、军、钱、愚)2、概况:1)两晋:八王之乱2)中唐:安史之乱3)两宋之际:靖康之变3、影响:1)劳动力、生产工具、技术向江南传播2)民族融合3)文化融合4)丰富人民生活5)北方生态改善,但是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三、经济重心南移1、原因:1)人口南迁,劳动力增加,生产水平“量”变2)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生产水平“质”变3)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4)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巨大潜力5)统治者重视6)民族融合,人民辛勤劳动2、概况:1)六朝:南方开始赶上北方,南北趋于平衡2)中唐:开始南移3)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4)明清:南方不仅是农业重心,也是工商业重心3、影响:1)江南经济发展2)南方人口大量增加3)文化重心南移4)南北方之间交通运输业更快发展(隋唐大运河)5)南方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破坏(唐朝)4、启示:1)合理利用外来劳动力2)引进先进工具和技术3)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4)领导者要重视发展经济5)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第4 页共36 页第0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1、生产部门不断地增加,分工越来越细2、生产技术不断地进步,长期领先于世界3、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明清时期出现资芽4、三种经营形态并存5、手工业以农业为基础,受农业生产制约6、手工业布局与经济重心南移形成相应变化第5 页共36 页第0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解题】农耕时代,是整个古代社会,直到鸦片战争;这一时期的商业和城市是从属于自然经济的。

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岳麓版必修二)

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岳麓版必修二)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出现: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中国农业经济的地域差别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显露出地域的差别,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北方以旱地的粟麦为主,南方以水稻作生产的代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粟的国家之一。

3.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特点中国有着丰富有农作物资源。

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发展起来。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农业经济的一大特色。

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即古代常与“五谷”相提并论的“六畜”。

(重要问题:农业起源的三大特点:一是由采集产生了原始农业;二是形成南稻北粟的原始农业种植结构;三是以种植业为主,原始家畜饲养业与种植业结合。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一)耕作工具1.西周及其以前,耕作工具以耒、耜为主。

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这一时期,人们使用的工具主要有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等。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逐步成为主要农具。

春秋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铁器开始在农业生产中运用。

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铁农具逐渐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

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这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3.唐代,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唐代,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已经出现了曲辕犁(又名江东犁)。

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曲辕犁的三个优点:①曲辕和犁槃的出现,淘汰了犁衡,不仅减轻了自身重量,而且克服了直辕犁“回转相妨”的缺点。

②犁评、犁梢的出现,使得入土的深浅、起土的宽窄,更加随心所欲。

③犁底修长,犁梢手控,使得耕作时平稳、深浅一致,利于水田使用。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单元学习总结 含解析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单元学习总结 含解析

单元学习总结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二、全面认识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1.形成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2.小农经济成长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1)有利因素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

②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③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2)不利因素①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受到沉重的封建剥削,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②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败,每遇灾荒瘟疫,小农经济都面临破产的危险.3.特点(1)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2)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

(3)封闭性:个体之间很少有交往和合作。

(4)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5)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4.影响(1)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2)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3)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其长期存在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主要原因。

三、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途径及特点1.条件(1)发达的农业.明朝中后期,农作物产量提高,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2)发达的手工业生产.明中期以来,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规模大、水平高,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

(3)发达的商业.一批大中城市的兴起,农产品、手工业品广泛投入市场,以及明中期以前对外贸易的繁荣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

(4)充足的货币。

大量的货币投入流通领域,到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2.途径(1)手工业者扩大生产规模,雇人进行商品生产。

如在苏州和杭州,机户开设“机房”,雇人经营,形成“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历史必修2知识总结 岳麓版.doc

历史必修2知识总结 岳麓版.doc

单元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发达的古代农业1、中国原始农业的创始人:神农氏“制耒相,教民耕作”。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2、耕作方法的发展:%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1春秋战国: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春秋战国时期农用动力方面的革命: 牛耕的出现。

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东汉推广到珠江流域,隋唐江东出现曲辕犁。

3、耕作技术:春秋战国:垄作法;西汉:代田法;魏晋南北朝:耕耙糖技术。

4、耕作制度:一年一熟,宋以后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宋朝我国经济重心移到江南地区。

5、水利的兴修:战国时秦国李冰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

曹魏翻车, 唐朝创制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出现风力水车。

6、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7、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夏商西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春秋:私田出现,井田制破坏;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战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北魏至唐朝前期:均田制。

明朝:丈量全国土地,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

二、古代中国手工业1、成就:高超的冶金技术,享誉世界的制瓷业,异彩纷程的丝织业。

(1)冶金业%1商周时期:是青铜时代的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

%1春秋时期:铁器时代的到来(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南北朝的灌钢法)。

(2)陶瓷业商朝已烧制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代形成南青北白,(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宋代五大名窑:定窑、汝窑、哥窑、官窑和钧窑。

景德镇是著名“瓷都”。

明青花瓷。

清代: 粉彩瓷器。

(3)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缓丝织绸的国家。

汉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

明清:明朝的花楼机能制造精细的丝织品,在丝织业发达的江南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关系)。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岳麓版)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岳麓版)

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消费形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产生:原是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开展。

2、特征:〔1〕区域差异: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有地域差异。

〔2〕作物构造:北方〔黄河流域〕以消费粟麦为主,南方〔长江流域〕以消费水稻为主。

中国是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3〕产业构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二、农业的开展1、消费工具:*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根本定型。

2、消费关系的开展:奴隶制集体劳作〔与井田制相适应〕→ 个体农耕、男耕女织〔与封建私有制相结合〕。

3、水利工程的完善:〔1〕春秋时期:楚国的芍陂;〔2〕战国时期: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3〕西汉:漕渠;〔4〕西汉王景治理黄河、新疆地区的坎儿井三、全面理解小农经济1、出现原因:消费工具和耕作技术〔主要是指铁犁牛耕〕的进步,私有土地的出现。

2、产生时间:春秋时期3、经营形式: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4、地位: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消费的根本形式,是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开展的经济根底。

5、小农经济的特点:〔1〕分散性。

以家庭为消费、生活单位;〔2〕封闭性。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极少交换;〔3〕落后性。

消费工具相对简单,消费技术长期不变,心理状态容易满足。

〔4〕脆弱性。

消费规模小,抵御天灾人祸的才能差。

6、影响小农经济开展的因素:〔1〕有利因素:A 消费力因素:铁犁牛耕的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确实立,消费技术的进步;B 消费关系因素:农民拥有一定的消费资料和消费自主权,具有较高的消费积极性;C 自身的动力:农民努力进步耕作技术和产量,促使农业向精耕细作开展;D 政府政策因素:政府重农抑商,扶植小农经济。

〔2〕不利因素: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抵御天灾人祸的才能;自己自足的自然形态阻碍了农业的扩大再消费;封建统治的腐朽、剥削沉重和社会动乱。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笔记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笔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笔记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精耕细作的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

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条件(1)生产工具改进(铁犁牛耕)(2)技术进步(3)水利设施逐渐完善。

一、农业的起源1、产生: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

2、区域: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

(格局:北粟南稻)3、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存在地域差别。

(五谷、六畜)二、从耒耜到曲辕犁(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一)过程1、原始社会:石斧、石铲、耒耜等。

2、商周时期:青铜制品(不是主要的生产工具)耒耜(主要工具)3、春秋战国:铁农具、牛耕(春秋后期)(铁犁用于牛耕为战国中后期,犁壁为西汉中期)4、唐代: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灌溉工具:翻车、筒车(二)特点: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春秋战国时期:芍陂、都江堰、郑国渠2、西汉:漕渠、白渠、坎儿井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2、商周时期:千耦其耘3、春秋时期:小农经济(1)原因: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2)特点:①拥有部分土地②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③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④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也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3)评价:①优点: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生活比较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②弊端: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使它很难扩大再生产(分散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落后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的过度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脆弱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土地兼并严重,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二、手工业生产——从“工商食官”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时期
发展历程
从先秦
到秦汉
形成与发展
(1)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2)汉代开始用煤作为燃料冶铁;西汉时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于鼓风冶铁
秦汉时期
重农抑商,步履维艰
(1)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2)商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有所发展
隋唐时期
范围扩大,贸易繁荣
(1)长安、洛阳等城市商业繁荣(2)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3)出现柜坊和飞钱
宋元时期
打破时空,空前繁荣
(1)商品种类繁多,东京城市商业发达(2)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工具:出现少量青铜农具(4)经营方式为千耦其耘,即大规模简单协作
春秋战国
传统农业形成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
(2)生产技术:注意精耕细作,使用垄作法,修建都江堰和郑国渠
(3)土地制度:井田制遭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
(4)经济方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源自逐渐形成从秦汉至从魏晋
南北朝
到宋元
发展与繁荣
(1)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北方烧制白瓷
(2)隋唐: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3)宋元: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技术
明清
辉煌与滞后
(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在某些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手工业产品:明代创制出斗彩瓷和五彩瓷,清代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三、商业发展——从严格控制到打破时空、相对宽松
时期
发展历程
先秦时期
兴起、发展和繁荣
(1)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2)春秋战国时期,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四、经济政策——从“重农”的辉煌到“禁商”的落伍
时期
发展历程






战国
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产生
西汉
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抑制富商大贾势力,发展官营商业——严格
中唐以来
鼓励对外贸易,官商分利,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松动
明清
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固守

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明朝
海禁政策
(1)内容: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实质: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维护专制统治
清朝
闭关锁国政策
(1)内容: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寸板不许下海
(2)后果: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3)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4)元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商品品种齐全
明清时期
继续繁荣,“商帮”出现
(1)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专业性工商业城市
(2)大量农副产品,如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3)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4)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宋元
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
(1)耕作方式:牛耕普及
(2)生产工具:出现耦犁、耧车、曲辕犁等
(3)耕作技术:出现代田法、耕耙技术
(4)水利灌溉:汉代修建漕渠等,出现翻车、筒车等工具
明清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1)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上广泛植棉,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
[主题时空线索串联]
[自我校对]
A.精耕细作
B.小农经济
C.封建土地所有制
D.商帮
E.“海禁”
[主题发展历程纵览]
一、农业经济——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
时期
发展历程
原始
社会
农业起源
(1)最早培植水稻和粟(2)耕作方法:实行刀耕火种(3)工具有石、木、骨器(4)土地属氏族公社所有
夏商周
奠定农业社会基础
(1)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2)耕作方式为石器锄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