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的“中国形象”演变考

合集下载

解读莎士比亚

解读莎士比亚

解读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深远的意义。

1. 情感丰富: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充满了丰富的情感,他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来表达各种情感,如爱、恨、悲伤、喜悦等。

他的作品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

2. 人物多样:莎士比亚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多样,有各种各样的性格和动机。

他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既有善良、正义的人,也有邪恶、自私的人。

这些人物形象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3. 情节曲折: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情节曲折多变,常常出现意想不到的转折和变化。

他的作品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想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4. 语言优美:莎士比亚的语言非常优美,他善于运用比喻、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语言充满了诗意和音乐性,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美的享受。

5. 主题深刻: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探讨了许多深刻的主题,如爱情、权力、人性、命运等。

他的作品让读者思考这些主题,从而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和反思。

总之,莎士比亚是一位伟大的剧作家,他的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深远的意义。

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另外,读者多了解以下内容对解读莎士比亚及其作品会很有帮助:1. 了解背景知识:在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之前,了解一些背景知识会有所帮助。

例如,莎士比亚生活在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这是一个充满政治、社会和文化变革的时代。

了解当时的背景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亚的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

2. 关注语言和文字:莎士比亚的作品使用的是古英语,这可能会给读者带来一些困难。

但是,他的语言和文字非常优美,有许多比喻、隐喻和象征。

努力理解这些元素,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亚的思想和情感。

3. 关注角色和情节: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有很多复杂的人物和情节,这些是理解作品的关键。

尝试关注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动机,以及情节的发展和转折点。

-莎士比亚生平及其对文学、语言的贡献和影响

-莎士比亚生平及其对文学、语言的贡献和影响

-莎士比亚生平及其对文学、语言的贡献和影响——莎士比亚生平及其对文学,语言的贡献和影响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潘军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人文主义戏剧家,诗人和语言大师.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和他对文学和语言的贡献,多少年来令无数文人,学者敬仰.人们不断探求他的内涵,发掘他的价值……一莎士比亚生平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中西部沃里克郡艾冯河畔的斯特雷福.他父亲是个商人.他没受过高深的教育,在文法学校里念了几年拉丁文,希腊文和一些中世纪繁琐哲学后,l5岁时他父亲就破产了.家道中落后,据说他当过肉店学徒,教过书;还传说他因潜入大地主庄园去猎鹿,受到追击,因而被迫逃往伦敦.1585年到伦敦后,他最初给赴剧院看戏的绅士们照看马匹.后来他当上了演员……演一些配角,1590年左右才开始写作.当时的文坛是由一小撮贵胄学者所垄断.一个成名的剧作家曾以轻蔑的语气嘲笑他那样一个"粗俗的平民"居然也敢同"高尚的人才"来比高低.1599年他参加了伦敦着名的寰球剧院,还常作巡回演出.1612年回到故乡隐居,1616年溘然去世.在他2O几年的舞台和创作生涯中,他在丰富的生活实践基础上以饱满的热情创作了大量的诗剧,长诗和十四行诗.莎士比亚生前并没看到自己的作品出版,他的第一个剧本集是在他死后7年才问世的.目前流传下来的仅仅是他的全部作品的一部分,其余的都已散失了.流传下来的莎士比亚的诗剧共37个——即喜剧(Comedy)14个,悲剧(Tragedy)12个,历史剧(History)11个,长诗(LongPoem)2首,十四行诗(Sonnet)154首.二莎士比亚对文学的贡献和影响1.莎士比亚戏剧作品时间表1590((亨利六世))中(HenryVI,PartII)亨利六世下(HenryV/,PartHI)1591亨利六世上(HenryVI,PartI)1592理查三世(Richard邶(《错误的喜剧(TheComedyo/Errors)1593泰托斯?安东尼》(TitusAndronicus)驯悍记(TheTamingoftheShrew)1594维洛那二绅士(TheTwoGentlemenofV erona)爱的徒劳(Love'SLabour'SLost)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andJuliet)1595理查二世))(尺ichardII)仲夏夜之梦))(AMidsummerNight'SDream)1596约翰王))(KingJohn)威尼斯商人(TheMerchantofV enice)1597亨利四世上(HenryIV,PartI)亨利四世下(HenryIV,PartII)1598无事生非(MuchAdoaboutNothing)亨利五世(Henry温莎的风流娘们儿(TheMerryVC~ves ofWindsor)1599裘力斯?恺撒(JuliusCaesar)皆大欢喜(AsY ouLikeIt)1600第十二夜(TwelfthNighO1601哈姆雷特(Hamlet)器箩j雾攀器鬟纛l巷鼍羹爹霎璧蠹II囊l蘩嚣》l}鬣罐赫鞋_酴■■■蕾■t--?t-?I1602(《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Troilusand Cressida)1603《终成眷属(AllWellThatEndsWel1) 1604一报还一报》(MeasureforMeasure) 奥塞罗(Othello)1605李尔王(KingLear)麦克白》(Macbeth)1606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Antonyand Cleopatra)1607科里奥兰纳斯》(Coriolanus)《雅典的泰门(TimonofAthens)1608伯里克勒斯》(Pericles)1609辛白林》(Cymbeline)1610(《冬天的故事》(TheWinter'STale)161l暴风雨》(TheTempest)1612亨利八世(HenryVIII)2.莎士比亚作品的历史时期划分莎士比亚的创作按照他的思想和艺术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590—1600)是他的人文主义世界观和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时期.也有专家学者把这一时期再细分为两个时期,即学徒期(1590- l594)和形成期(1595-1600).当时新型资产阶级君主是统一的民族国家的象征.广大人民拥护王权,把它看做是结束贵族混战,保护国家不受外来侵扰并促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可靠力量.当时英国打败了劲敌西班牙在海上的霸权,国内爱国情绪十分高涨.以市民为主要对象的戏剧敏锐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特别是历史剧,由于直接表现重大历史事件,实际上向广大人民进行了政治启蒙教育.这一时期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品有亨利六世》等9部历史剧,威尼斯商人》等l啷喜剧(其中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被称为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复仇悲剧泰托斯?安东尼,浪漫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罗马悲剧裘力斯?恺撒》等3部悲剧,鲁克丽丝受辱记和(《维纳斯与安东尼》等两首长诗及绝大部分的十四行诗.譬ll藿I羹蘩纂囊垂譬lIlIII鏊莲莲肇第二时期(1601—1607)是莎士比亚在思想与艺术上成熟与深化的阶段,在创作上出现了高峰.在伊丽莎白统治末期,王权和资产阶级关系开始紧张,宫廷贵族生活日益腐朽.作者已看清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 但他把这矛盾归结为善与恶的道德问题.他反对暴力,主张人道.他同情人民疾苦但是又只看到个人作用,强调思考力量,这就促使他写出了抑郁愤懑的悲剧.在这些悲剧里他批判了现实,创造了一系列体现作者理想的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这一时期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品有哈姆雷特》等5部悲剧(其中姆雷特》,奥塞罗》, (《李尔王和(《麦克白》被称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一报还一报》等3部喜剧,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等两部罗马悲剧.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重要的作品,可以说是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思想的总结.第三时期(1608~1613)是封建王朝进一步暴露专制面目,资产阶级力量日渐壮大,他们之间矛盾更为尖锐的时期.在莎士比亚身上,人文主义的理想和现实的距离更远了.由于阶级的局限,莎士比亚无法沿着悲剧创作中的批判方向前进,而转向了传奇剧的创作,企图用抽象的道德去感化邪恶,用宽恕去求得和解.这一时期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品有暴风雨》等4部浪漫剧和l部历史剧亨利八世》.暴风雨带有浪漫色彩,其中喜剧和神话水乳交融,最富于音乐性,被成为"诗的遗嘱".5.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艺术特点:(1)莎士比亚是世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的奠基人之一.(2)莎士比亚擅长引用.他的诸多作品均取材于希腊神话,罗马帝国历史,意大利故事和英国年鉴等中的闪光情节.(3)莎士比亚的作品在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上做到了完美结合.他突破了古希腊,罗马戏剧"三一律"(RulesofThreeUnities)的框框和悲喜剧的界线.他的思想是通过生动和丰富的情节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他塑造的主要形象有血有肉,不但有典型性而且有鲜明的个性, ;;囊墓錾THEKNOWLEDGEOFE,NSl~fSH一谈到莎士比亚,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对戏剧的影响,但是他对英语语言本身发展的贡献和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1.英语语言发展的三个阶段英语语言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古英语(OldEnglish或Anglo—Saxon),大致从公元7世纪至l150年.它是北欧海盗的三个部落Angles,Saxon;~HJutes征服不列颠之后漫漫融合自然形成的一种语言.它的语言特点在英格兰民族的第一部史诗贝奥武甫))(Beowulf)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和现代英语有着明显的不同.第二阶段称为中古英语(MiddleEnglish),又称为Chaucer'Slanguage,大致从l150年至1500年. 它的代表人物是英国文学史上另一位伟大的诗人杰弗里?乔叟(GeofferyChaucer).乔叟的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TheCanterburyTales)集中体现了中世纪英语的特点.第三阶段称为现代英语(ModemEnglish),大致从l500年至今,它的代表就是威廉?莎士比亚和英语圣经(TheEnglishBible)的两个版本:莎士比亚版(ShakespeareV ersion)~H权威版(theAuthorizedV ersion)(因1611年在詹姆斯一世(JamesI)赞助监督下完成,又被称为"theKingJamesBible"o可以说莎士比亚和这两本圣经奠定了现代英语的基础.2.莎士比亚的语言成就和影响莎士比亚是一位语言巨匠,他的作品中使用的词汇超出了任何一位以英语写作的作家.他的许多措辞和写作手法至今仍被后人沿袭模仿. 学习而言,他的诀窍就是背诵莎剧的台词,他熟知莎剧的每个人物.在他的影响下,他和他的三个女儿成了不折不扣的莎剧迷.莎土比亚对英语语言的贡献,无论从词汇到修辞再到语言应用都是有口皆碑的.4.莎士比亚作品的通俗化与中国化诚然,莎土比亚在世界文坛的地位及对文学和英语语言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对今天的众多读者来说莎翁的作品还是略显深奥和遥远.尤其对今天的中国读者来说,为了能分享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珍品,打破古典文学为少数人所垄断的局面,同时也为了中国的英语教育向纵深发展,克服语言和文学素养这两大障碍,把莎翁作品中国化和通俗化显得尤为重要.近百年来,中外文人学者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如林舒(琴南),朱生豪,萧乾,汤真,兰姆姐弟(英国)和奎勒?库奇(英国)等.借此机会,笔者向读者推荐两册莎翁作品欣赏入门书:一册是2l世纪出版社l997年4月第l 版莎土比亚戏剧故事全集.本书是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由英国作家改写成戏剧故事后的中译本,适合于大众读者;另一册是拿索斯国际(远东)唱片公司授权广东省语言音像出版社出版的有声读物威廉?莎士比亚经典独白)).本书是莎土比亚戏剧作品中精彩独自精选的有声读物,中英文对照,原汁原味,适合中等英语基础的读者欣赏.(通讯地址:221008徐州建筑职,l技术学院英语系) j辔i警弦壤蘧罄I器壁。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戏剧作品受到广大读者和观众的喜爱,因为他不仅善于构思情节,还精湛地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他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留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在本文中,将对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探究他是如何塑造人物,并从中感受到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一、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为著名的悲剧之一,其中,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一个极具复杂性的人物形象。

他是一个才华横溢但内心深处充满痛苦的王子。

他的父亲被自己的叔叔所杀,而父亲的鬼魂向他揭示了真相,哈姆雷特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即为父亲复仇。

在这个过程中,哈姆雷特渐渐变得情绪失控、疯狂起来,他开始迷失自我,渐渐沉陷到疯狂的深渊中。

哈姆雷特所展示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正是莎士比亚在其他许多人物中所塑造的特点。

他能够深入人物内心,描绘出人性中的各种矛盾情况,例如,爱和恨,理智和情感,勇气和怯弱等。

这些矛盾使得哈姆雷特成为了一个具有现代感的形象,深直观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物的多面性。

二、朱丽叶《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最为著名的爱情悲剧之一,而主人公朱丽叶,则是这个故事中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形象。

朱丽叶是一个具有女性魅力和智慧的人物,她渴望自由、独立,同时也像其他女性一样,希望得到尊重和爱情。

当她爱上罗密欧时,她的生活开始发生巨变,她愿意为了爱情付出一切,包括被父亲赶出家门和面对残忍的命运。

在她的形象中,莎士比亚描绘了一个勇敢、坚定并具有高贵修养的女性,她的形象鼓舞了世人勇敢追求真爱并为之奋斗。

三、马克白思《马克白思》是莎士比亚最为著名的悲剧之一,而主人公马克白思,则是一个极具戏剧性和矛盾性的人物形象。

马克白思是一个原本英俊、勇敢、贤明的将军,但他的渐渐沉迷于权力和财富的欲望,导致他变得残忍和冷酷,最终成为悲剧的主角。

在马克白思的形象中,莎士比亚描绘了人性中贪婪和权力欲望的黑暗面。

马克白思的演变告诉我们,即使是最高尚的人物,也可能被人性的阴暗面所吞噬,因此,我们应该时刻警惕自己,不断地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道德,遵守正义和责任,不让自己沦为阴暗面的俘虏。

莎士比亚对古典戏剧的模仿、挪用与超越

莎士比亚对古典戏剧的模仿、挪用与超越

06
结论
莎士比亚对古典戏剧的影响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戏剧家,他的作品深受古典戏剧 的影响,通过模仿和挪用古典戏剧的元素,他成功地超越了前人,为后 世戏剧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人物塑造方面,莎士比亚借鉴了古典戏剧中的角色类型和性格特征, 但他并非简单地模仿,而是赋予了这些角色深刻的心理内涵和社会意义
语言修辞的超越
丰富多变的修辞手法
莎士比亚运用了丰富多变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 对仗等,使得作品中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与古典戏 剧中常见的简单、直白的语言相比,莎士比亚的语言更 加优美、富有诗意。
语言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具有鲜明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得作 品中的语言更加生动、有力。与古典戏剧中单调的语言 相比,莎士比亚的语言更加丰富、有爱情等,且经常使用历史 题材来表现。
戏剧表现形式华丽,演员表演 注重技巧和舞台效果。
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特点
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涵盖了多种类 型,包括喜剧、悲剧和历史剧等。
莎士比亚的戏剧中的人物形象丰富 多彩,性格鲜明,具有深刻的内心 世界。
他的戏剧主题广泛,涉及政治、社 会、道德、爱情等多个方面。
其次,他的作品为后世戏剧家提供了精湛的艺术 范本,他的语言艺术、情节构造和人物塑造等方 面的技巧都成为了后世戏剧家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
首先,他的作品为后世戏剧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和灵感来源,许多经典的角色和情节都被后世戏 剧家沿用和改编。
最后,他的作品深刻反映了人类社会现实和人性 本身的复杂性,为后世戏剧家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和探索的空间。
07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标题:莎士比亚与古典戏剧:一种视角的探讨 作者:XXX
出版年份:XXXX年

论文论莎士比亚风俗喜剧中女性形象提纲

论文论莎士比亚风俗喜剧中女性形象提纲

论文论莎士比亚风俗喜剧中女性形象提纲
毕业论文提纲
题目论莎士比亚风俗喜剧中女性形象
一、绪论
(1)介绍《驯悍记》和《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两部作品的写作背景(2)国内外莎士比亚风俗喜剧中女性形象研究现状
二、分析风俗喜剧女性人物形象
1.自尊自爱。

如培琪大娘和福德大娘
2.对待爱情认真,忠心不二。

如《驯悍记》中,凯瑟丽娜爱上彼特鲁桥后,由凶悍暴躁变得温顺听话。

3.具有大胆叛逆性格的性格。

如凯瑟丽娜以“悍”作为反抗的武器,抗拒封建包办婚姻。

4.具有才思敏捷的形象。

如《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的福德大娘和培琪大娘惩罚爱占便宜的破落爵士福斯塔夫。

三、风俗喜剧所体现出的女性主义
(一)女性不再沉默,争夺两性话语权。

(二)对封建思想的批判,提倡妇女解放。

(三)自由恋爱,描绘理想社会。

四、莎士比亚风俗喜剧中女性形象的出现的原因(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的思想)和局限性(如仍存在男权主义)。

五、结语。

莎士比亚的三大时期研究

莎士比亚的三大时期研究

莎士比亚的三大时期研究莎士比亚(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以及欧洲最重要的作家。

1590年到1600年这一时期的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鼎盛时期,王权稳固统一,经济繁荣。

莎士比亚生活在的封建制度开始瓦解,新兴资产阶级开始上升的大转折时期。

当时中世纪以宗教神学为代表的蒙昧主义思想走向没落,资产阶级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世界观日益深入人心,人文主义在社会文化思潮中开始占据统治地位。

莎士比亚则以他的剧作,大胆地批判了封建制度的残酷黑暗及对人性的禁锢,强烈反映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希望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和伦理思想的要求,为人文主义在英国和欧洲的传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莎士比亚的许多剧作都遗失了,流传下来的只有三十七个,研究者将他的创作按思想和艺术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1.历史剧和喜剧时期:(1590—1600)在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初十年中,他共创作了九部历史剧。

在这些剧本中除了《约翰王》(1589)描写的是13世纪封建王朝内部的争斗外,其他的剧作则构成了两个内容衔接的四部曲:《亨利六世》上、中、下部(1590—1591)与《理查三世》(1592);《理查二世》(1595)、《亨利四世》上、下部(1597—1598)与《亨利五世》(1599)。

这些剧本的艺术成就不一,而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理查三世》、《亨利四世》、《亨利五世》。

理查三世是英国历史上出了名的暴君,莎士比亚怀着无比愤怒的心情,在剧中描写了阴险狡诈的贵族理查如何以血腥手段挤掉了六个合法继续人,登上王位的故事,揭露谴责了他的凶狠暴和昏庸无道,塑造了一个虚伪狡诈、残酷无情的暴君形象。

《亨利五世》描写亨利五世做太子时不甘心宫廷中的刻板生活,在下层社会厮混,与流氓无赖为伍,即位后改邪归正,成为英明的理想君主。

这两个剧本从正反两方面反映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他谴责封建贵族争权夺利给国家造成的内乱,认为通过道德改善可以产生开明君主,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与理想的社会制度。

莎士比亚戏剧的中国化_田沁鑫变形的莎士比亚戏剧_明_李伟民

莎士比亚戏剧的中国化_田沁鑫变形的莎士比亚戏剧_明_李伟民
⑨ , 以戏 仿 历 史 与 莎 剧 作 传达给信息的接受者 ” ⑧
中,颠覆 了 《李 》 的 悲 剧 语 境, 从 舞 台 的 假 定性存在,演 变 为 审 美 呈 现 方 式 的 另 “一 种 。 在后经典叙事 中 包 括 戏 剧 在 内 现实的力量 ”
瑏 瑡 , 的话语都是 “叙事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 叙 ⑩
③ ④ 。 《明 》 以 讲 男 人 成 长 的 戏, 亚” 拓 展、 改
— — 明朝 当田沁鑫的 《明 》 ( 又称为 《明 — ) 以莎士比亚之名义携 《李尔王 》 参 那些事 》 加 “永远的莎 士 比 亚 ” 活 动 在 国 家 大 剧 院 上 演之时,以莎剧的经典性为号召,以华丽的服 装和写意 的 中 国 山 水 舞 台 为 背 景, 将 明 朝 16 位皇帝围绕权力的算计和宫廷阴谋呈现在浓淡 相间 、 江山如画的壮美水墨山水之中,使观众 在震撼于中国艺术之美中,通过拼贴 、 戏仿戏 谑了围绕争夺皇位的人性的黑暗与荒诞,具备 了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某些特征,并 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中西两种文化 、 戏剧 、 主 题 、 观念的交融与嫁接 。 有人认为 《明 》 真 像 戏, 有 人 认 为 莎 剧 不可以 这 样 改 。 但 导 演 已 经 以 自 己 的 理 念 将 《李尔王 》 拼贴入 《明 》 中,将后经典叙事扩 大到对叙事形式本身的关注,使舞台呈现表现
瑥 瑏
,他 ( 她) 既是剧中的某个 舞台的 “评论者 ” 人物,又 对 人 物 的 言 行 作 出 自 己 的 判 断 和 理 解,甚至 对 自 己 装 扮 角 色 的 到 位 与 否 作 出 判 断,以据此随时调整自己的演出状态,在舞台 呈现方式上 则 随 时 表 现 为 “间 离 效 果 ” 的 使 用; “扮 演 者 ” 既 将 自 己 还 原 为 剧 中 的 人 物, 又在表演进程中或庄严 、 或戏谑 、 或揶揄地与 历史 、 经典和当代观众对话,表现出后现代叙 事的特点 。 由 于 拼 贴 所 产 生 的 戏 仿 效 果, 在 “间 离 ” 中 “人 物 ” 成 为 权 力 系 统 中 的 “符 , 成 为 “爱 ” 与 “欲 望 ” 的 符 号, 由 于 号” 《明 》 的 叙 事, 要 区 分 “爱 ” 与 “欲 望 ” 就 像要在理发店的一堆头发中找出自己的头发一 ,又 不 是 样难。 《明 》 既 是 莎 士 比 亚 的 《李 》 39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在中国的译介(20世纪初期至60年代)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在中国的译介(20世纪初期至60年代)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在中国的译介(20世纪初期至60年代)顾【摘要】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自译入中国之日起,紧随中国时代变迁而“变脸”,积极参与 中国文化的构建,塑造了属于自己的“中国身份”。

根据译介的身份特征,20世纪初至60年代,“四大悲剧”的中国译介可分为“人本主义休闲佳品”“人文主义现实宣言”和“人民性政治话语”三个阶段。

本文从译介学的角度对“四大悲剧”三阶段的“中国身份”进行梳理,可以展现20世纪初至60年代“四大悲剧”的中国形象演进史,有助于理解“四大悲剧”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动态关系。

【关键词】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译介On the Four Tragedies of Shakespeare in China: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1900s to 1960s)G u X in【Abstract 】A fte r the fo u r tra g e d ie s o f S h a k e sp ea re w e re tran slated and in trod u ced into C h in e s e,th e y h a v e b een p a rticip a tin g in the co n stru ctio n o f C h in e s e cu ltu re from tim e to tim eand sh a p in g its o w n“C h in e se id e n titie s”p o s itiv e ly. In term s o f the id en tity o f itstran slatio n and in tro d u ctio n, fro m the e a rly20th ce n tu ry to the 1960s, the jo u r n e y o fthe fo u r tra g ed ies in C h in a can b e d iv id e d into th ree p h ases: the ph ase o f''h u m a n is ticliteratu re o f le isu re”,the phase o f “r e a lis tic d e c la ra tio n o f h u m an ism”,and the p h aseo f“p o litic a l d isc o u rs e o f a ffin ity to the p e o p le”. B y e x a m in in g the “C h in e seid e n titie s”o f the th ree-p h ase fo u r T ra g e d ie s in C h in e s e from the p e rsp e ctiv e o ftran slatio n stu d ies, th is paper presen ts the h isto ry o f e v o lu tio n o f the im a g es o f thefo u r tra g e d ie s in C h in a in order to un derstan d the d y n a m ic relatio n sh ip b e tw e en thefo u r tra g e d ie s and the C h in e se culture.【Key Words 】S h a k e sp e a re; the fo u r trag ed ies; tran slatio n and in tro d u ctio n莎士比亚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其作品“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堪称不朽经典。

Introduction to Shakespeare - 莎士比亚简介

Introduction to Shakespeare - 莎士比亚简介

莎士比亚作品中 的词汇量丰富, 对英语语言的扩 展和丰富做出了 巨大贡献。
莎士比亚的戏剧 作品对英语文学 的发展产生了深 远影响,为后来 的剧作家提供了 灵感和借鉴。
莎士比亚的作品 中使用了许多创 新的比喻和修辞 手法,对英语语 言的表达方式和 文学技巧的发展 做出了重要贡献。
莎士比亚的作品 被广泛翻译和传 播,对全球英语 语言文化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影响。
主题思想:《奥赛罗》以种族偏见和嫉妒为主题,揭示了人性中的黑暗面和悲剧的命运。
人物形象:奥赛罗是一位勇敢忠诚的将军,但因嫉妒而丧失理智,最终酿成悲剧。苔丝狄蒙娜则是一位善良、纯洁、 勇敢的女性,为了爱情不惜冒险。
艺术特色:《奥赛罗》展现了莎士比亚卓越的戏剧技巧,包括生动的对话、丰富的情节和深刻的心理描写。
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解 读
《哈姆雷特》解读
主题:复仇与自我救赎 人物:哈姆雷特王子、克劳狄斯国王、奥菲利娅 剧情:哈姆雷特为父亲复仇,揭露克劳狄斯的罪行,最终与敌人同归于尽 艺术特色:心理描写、戏剧冲突、悲剧结局
《奥赛罗》解读
作品概述:《奥赛罗》是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之一,讲述了摩尔人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的爱情故事。
他的作品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在全球范 围内广泛传播。
莎士比亚的作品对后来的戏剧、诗歌和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视为西 方文学传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领域产生了影响,还对哲学、政治、艺术等领域产生 了影响,成为了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英语语言的影响
演出频率:莎 士比亚戏剧在 中国演出频繁, 每年都有多部
作品上演
改编情况:中国 对莎士比亚戏剧 进行了大量的改 编,融入了中国 元素和文化特色

莎士比亚戏剧与徐渭戏剧中的女扮男装现象比较

莎士比亚戏剧与徐渭戏剧中的女扮男装现象比较

莎士比亚戏剧与徐渭戏剧中的女扮男装现象比较戴炜烨(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广东深圳518061)收稿日期:2020-02-25作者简介:戴炜烨(1997—),女,湖南娄底人,深圳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摘要:在中西方两位剧作家莎士比亚与徐渭的戏剧中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女扮男装现象,且在情节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其创作目的都是歌颂女性自信自强、勇敢独立、睿智不输男子的优秀品质。

两者在戏剧中采用女扮男装这种形式的原因主要是礼教束缚、叙事需要、舞台需要,表现了中西方歌颂女性的传统,以及两位作者反抗封建礼教、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莎士比亚;徐渭;戏剧;女扮男装;反封建;人本主义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318(2020)04-0075-04 在中西方的文学作品中,女子着男装,以男性身份出现在社会的各种场合,即女扮男装的故事屡见不鲜,尤其是在十六、十七世纪,这种现象更为突出。

莎士比亚和徐渭是十六、十七世纪伟大的剧作家,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他们的戏剧创作都出现了女扮男装的故事,并存在很多的相似之处。

在封建社会,服饰往往代表一个人的身份与权力,他们通过女扮男装的形式,把剧中女性的身份转换成男性并让其参与和其女性身份不符的社会活动,借此歌颂女性同样拥有自信、独立、勇敢、聪慧等男性拥有的品质与能力,以此宣扬男女平等思想,并找到了反封建斗争的最好突破口。

一、莎士比亚与徐渭采用女扮男装形式的相似性 (一)情节构造相似莎士比亚和徐渭通过女扮男装这种形式,使女性在戏剧中的身份转换成男性,从而发生了一系列平常女性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例如鲍西亚巧断公案、花木兰替父从军等。

两位作家通过这样的描写为我们呈现出了五个不同寻常的女性形象,分别是莎士比亚《皆大欢喜》中的罗瑟琳、《第十二夜》中的薇奥拉、《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亚、徐渭《雌木兰替父从军》中的花木兰及《女状元辞凰得凤》中的黄崇嘏。

莎士比亚在中国的传播线路与接受研究

莎士比亚在中国的传播线路与接受研究

莎士比亚住中国的传播线路与接受研究魏策策摘要:莎士比亚作为经典的中心,最大程度地阐释并参与了“世界文学共同体”的书写,成为全球性的跨文化之桥。

莎士比亚在中国接受和研究的高起点与高热情、广度与多元化、早期接受的现实性与审美化之变共同构成了其在中国接受与研究的独特性。

中国对莎士比亚的接受与社会历史发展相关,折射出近现代中国复杂的文化选择及中西方文学文化的交汇和相互激发。

关键词:莎士比亚;中国;接受作者简介:魏策策,文学博士,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1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569(2020)05-0215-08谈论莎士比亚,只有秉持全球视野和历史的纵深感才能捕获莎士比亚的精神光芒。

作为英国文学经典“伟大的传统”,“永恒的莎士比亚”早已成为大英帝国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承担着英国的民族认同、对外交际、文化输出、旅游经济、语言教育等超越文学和戏剧艺术之外的社会功能。

四百多年来,莎士比亚和莎剧漫游到世界各国,以各种面貌风行在不同民族的舞台与荧屏上,进入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和课堂,被翻译、被演出、被消费、被研究。

莎士比亚在任何一个国家的重生都映射着接受方民族的独特精神文化,这个过程经久不衰而日新其义。

如果说有哪一个作家或文学符号经过时空的反复过滤,最大程度地阐释并参与了“世界文学共同体”①的书写,成为全球性的跨文化之桥,那么莎士比亚首当其冲(一百多年来,莎士比亚作为外来文化的头号使者,在中国得到一代代学人不遗余力地推介与传播(莎士比亚在中国的接受本质上是中国与莎士比亚对话的历史一近现代中国向西方寻找真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互相反观,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独特与落伍之处都在此对话中被重新发现。

莎士比亚作为西方“真理”的化身之一,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不仅是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典型话题,更是现代中国思想史范围内应有的研究。

莎士比亚的中国化也是莎士比亚全球化和莎士比亚与世界文化融合的宝贵案例。

回顾中国特色的莎学历程,重新审视莎士比亚在中国漫游的足迹,总结其中的得失,是一件很有价值的工作。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形象深度解析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形象深度解析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形象深度解析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他的作品流传至今,深受世人喜爱。

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人物形象是其作品的核心,他以鲜明的个性和复杂的内心世界塑造了许多经典的角色。

本文将深入探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他们的性格、动机以及与其他角色的关系。

首先,我们来看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性形象。

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形象多样而丰富,她们有着强烈的个性和独立的思想。

例如,《哈姆雷特》中的奥菲利亚,她是一个善良而纯洁的女孩,但在父亲的死和哈姆雷特的变心之后,她逐渐陷入疯狂。

奥菲利亚的形象展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无助和被动,她的悲剧也成为了对社会不公的一种控诉。

另一个经典的女性形象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朱丽叶。

她是一个勇敢而坚定的女孩,为了爱情,她不惜违背家族的意愿,选择与罗密欧私奔。

朱丽叶的形象展现了女性的独立和追求自由的勇气,她的悲剧也让人们反思了家族和社会对于个人幸福的限制。

除了女性形象,莎士比亚的男性形象同样令人难忘。

他们有着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矛盾的性格。

例如,《麦克白》中的麦克白,他是一个勇敢而野心勃勃的将军,但在权力面前,他逐渐变得冷酷无情。

麦克白的形象展现了权力对人性的腐蚀和人性的复杂性,他的悲剧也是对权力欲望的一种警示。

另一个经典的男性形象是《奥赛罗》中的奥赛罗。

他是一个正直而忠诚的将军,但在妻子的背叛和谗言的煽动下,他陷入了疯狂和愤怒之中。

奥赛罗的形象展现了对爱情的盲目和对嫉妒的无法控制,他的悲剧也成为了对人性弱点的一种揭示。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形象不仅仅是个体的形象,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和克劳迪斯之间的关系,哈姆雷特对克劳迪斯的仇恨和复仇成为了整个剧情的核心。

他们之间的斗争展现了权力与道德、正义与邪恶的对立,也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腐败。

另一个例子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罗密欧和提伯尔特之间的关系。

他们来自两个敌对的家族,但他们的爱情却超越了家族的仇恨。

莎士比亚简介课件

莎士比亚简介课件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
描绘了古埃及两位传奇人物的爱情故事,以 及权力的争夺与衰落。
诗歌与十四行诗
莎士比亚的诗歌作品包括《维纳斯与阿多尼斯》、《鲁克丽丝受辱记》等,以优美 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爱情与自然之美。
他的十四行诗更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友谊、 爱情、生命等主题,如第18首、第29首、第116首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思考又富有娱乐性。
多线索交织
03
莎士比亚的作品中经常有多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使得故事情节
更加复杂多变,引人入胜。
03
莎士比亚代表作品赏析
喜剧代表作品
01
02
03
04
《仲夏夜之梦》
描绘了四位恋人的爱情纠葛与 仙王的干预,充满了浪漫与幽
默。
《威尼斯商人》
以爱情和金钱为主题,展现了 人性的善恶与选择。
《第十二夜》
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具有深刻 的人性内涵和普遍意义,成为世界文学中的经典 形象。
对世界文学的影响
跨越国界的文化传播
莎士比亚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对世 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启发了众多文学流派和作家
莎士比亚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启发了许多后来的文学流派和作家, 使他们从中汲取灵感和借鉴。
永恒的主题和价值观 莎士比亚的作品涉及爱情、友谊、权力、正义等永恒的主 题和价值观,这些内容为后世作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 灵感和思想启示。
05
莎士比亚作品改编与传播
舞台剧改编与演出情况
经典剧目频繁上演
莎士比亚的经典剧目如《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在世界 各地的舞台上频繁上演,深受观众喜爱。

从单一走向多元 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及其夏洛克研究在中国

从单一走向多元  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及其夏洛克研究在中国
从单一走向多元 莎士比亚 的《威尼斯商人》及其夏洛
克研究在中国
01 引言
目录
02 文献综述
03 夏洛克研究的发展
04 主题的拓展
05 结论
06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从单一走向多元: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是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该剧描绘了犹太商 人夏洛克与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之间的恩怨纠葛。本次演示旨在探讨《威尼斯商 人》中夏洛克形象研究在中国的演变与发展,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文献综述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围绕商人安东尼奥为朋友 借贷而陷入法律纠纷的故事。剧中,夏洛克作为犹太商人,与安东尼奥之间产生 了复杂的冲突。夏洛克以其狡猾、冷酷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文学史上一个具有 争议性的角色。
文献综述
《威尼斯商人》在中国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世纪80年代,国内 学者开始对莎士比亚作品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对《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塑造、 道德观、爱情观等方面的探讨,中国学者对这部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从单一走向多元: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及其夏洛克研究在中国
引言
引言
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是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该剧描绘了犹太商 人夏洛克与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之间的恩怨纠葛。本次演示旨在探讨《威尼斯商 人》中夏洛克形象研究在中国的演变与发展,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围绕商人安东尼奥为朋友 借贷而陷入法律纠纷的故事。剧中,夏洛克作为犹太商人,与安东尼奥之间产生 了复杂的冲突。夏洛克以其狡猾、冷酷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文学史上一个具有 争议性的角色。

名词解释莎士比亚化

名词解释莎士比亚化

名词解释莎士比亚化莎士比亚化,是指一种巨大的文化趋势,指的是许多作品和艺术形式的元素都被莎士比亚的作品所受到的影响,也就是把莎士比亚的作品、人物、故事情节及其影响融入其他作品之中。

这些受到莎士比亚熏陶的作品或表演,多由英语世界中的艺术家、文学家、电影制作人、电视制片人等创造。

从古至今,莎士比亚的影响力一直以不可思议的范围延伸着,从莎士比亚一文外国文学课程和艺术节上流行的表演等方式,都能看出他的伟大影响。

莎士比亚化更是让文学作品及艺术表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现代文学作品和艺术表演中,这种影响源源不断,以至于让莎士比亚享誉世界并影响后世几个世纪。

莎士比亚的作品出现在现代艺术作品中,从文学艺术到现代电影、歌词到摇滚音乐,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可以从中发现他藏身的踪影。

因此,解释莎士比亚化,那就是指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一些元素在不断地被其他艺术形式所吸收,被新作品所融合,由而影响后世。

莎士比亚的作品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的洗礼,从而形成了被普遍识别和认可的文化传统。

莎士比亚化是个多元化的过程,人们从他的作品中汲取灵感,引用诗句,但也不会完全模仿他的作品,而是根据自身的审美意识,将他的作品改编成新的形式、新的风格。

例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在现代演出中有许多不同的变形,也有电影版本的改编,如英国演员大卫科赫汉的《哈姆雷特》;美国中文剧团的《哈姆雷特》等等,都是莎士比亚的作品在现代的艺术形式和文学表现形式中的另类变体。

在莎士比亚化中,莎士比亚的作品不仅仅是以文学、语言的形式流传,还通过另外一些艺术表现形式传播,例如舞台剧、戏剧、电影、电视、绘画等,让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以不同的形式重现,让更多的观众体验他那传奇般的作品。

可以说,莎士比亚化是莎士比亚文学作品在被学习、演绎、修订、编辑、改编或者不同形式的表演中,它的影响被更多的观众所弘扬,让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及其影响更进一步扩散。

总之,莎士比亚化是指以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和故事、人物、影响为灵感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现代的多元化文化中,可以以不同的形式,以不同的角度被复兴、改编,而其影响越来越广泛,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品和文学影响终将传承下去。

近代英美文学作品的中国形象变迁

近代英美文学作品的中国形象变迁

近代英美文学作品的中国形象变迁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在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中国形象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迁,中国形象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本文将从19世纪到21世纪,通过对一些代表性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进行分析,探讨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中国形象的变迁。

19世纪初期,中国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往往是被浪漫化和神秘化的。

在这个时期,西方人对中国的认知主要来源于殖民和贸易,英国的鸦片战争和美国的洛思号事件等事件使得中国成为西方文学中一个备受关注的对象。

在英国文学作品中,中国往往被描绘为一个神秘的东方国度,充满了古老的文化和神秘的仪式。

伦敦作家马里昂·兹克劳奇的小说《福尔摩斯探案集》中,中国形象往往被描绘为神秘和阴暗的,充满了不可知和难以琢磨的特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形象逐渐地发生了变化。

20世纪初,中国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中国的革命和改革也引起了西方文学界的广泛关注。

《聊斋志异》的《聂小倩》、《鉴湖记》等作品,在英美文学中广为传诵,其中《聂小倩》更是被改编成了不少电影和话剧,成为了西方文学作品中一个经典的中国形象。

在这个时期,中国形象逐渐从神秘和浪漫转变为真实和现实。

很多文学作品开始描绘中国真实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命运。

美国文学家路易斯·艾默里·洛姆的小说《解放》中,通过描绘一个年轻的中国女子的故事,呈现了中国人民对自由和平等的渴望,展现出了中国人民的真实生活。

随着20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和西方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中国形象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地位也进一步提升。

中国的文化和精神愈发地受到西方文学家的关注和赞美。

英国文学家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深刻地描绘了中国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贫困,引起了西方文学界的广泛共鸣。

这些作品深刻地描绘了中国的现实生活和人民的命运,使得中国形象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更加丰满和真实。

浅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女性形象摘要:莎士比亚是著名的剧作家,尤以悲剧见长。

本文对“四大悲剧”――《哈姆雷特》、《麦克佩斯》、《李尔王》、《奥瑟罗》中的典型女性形象进行分析,从“天使型”女性形象和“恶魔型”女性形象两种类型出发,结合时代背景,对比中世纪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其对女性观的继承和超越,并从人文主义思潮和封建观念两方面对莎翁在这四部悲剧中女性形象的刻画影响展开剖析。

关键词:莎士比亚;悲剧;女性形象莎士比亚,世界文坛中著名的诗人、剧作家,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他创作的“四大悲剧”中,形象高大、闪烁着人文主义光辉的正面男主人公引得不少学者的研究,却忽略了其中女性形象的深入探讨。

受时代所限,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虽常作为男主人公的配角存在,却也是故事构架和人物塑造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且在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潮的熏陶下,女性观也较前期更为进步。

本文即从时代环境、文艺复兴运动及莎士比亚女性观等角度,对“四大悲剧”中的典型女性形象进行分析。

一、形象分类在这四部悲剧中,女性形象虽多作为男主人公的陪衬出现,但其个性形象仍鲜明独特。

她们或天性善良;或接受良好教育;或敢于站在世俗对立面;或机关算尽,趋炎附势;或野心十足,心狠手辣。

尽管如此,她们的命运却终逃不过悲剧结局。

她们逐渐失去了文艺复兴时期刚刚萌发出的独立自主的女性意识,反而渐渐屈服,最后不可避免地沦为欧洲封建社会中、男权意识下的牺牲品。

笔者将这些女性形象分为两类:(一)“天使型”女性形象典型的“天使型”女性形象有《哈姆雷特》中的W菲莉娅、《奥瑟罗》中的苔丝狄蒙娜、《李尔王》中的考狄利娅。

“天使型”的女性都生得美丽,多情可人,再结合当时的英国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文艺复兴的重要人物,必定受到人文主义的很大影响,这些影响不仅使他成功塑造了如哈姆雷特等一众代表着作者人文主义理想的男性形象,也为我们展现了孕育着人文主义情怀的女性形象。

外国文学 莎士比亚

外国文学 莎士比亚


《泰尔亲王里克里斯》、《辛白林》、《冬天的故 事 》、《暴风雨》。这些作品多写失散、团聚、诬陷、 昭雪。尽管仍然坚持人文主义理想,对黑暗现实有所 揭露,但矛盾的解决主要靠魔法、幻想、机缘巧合和 偶然事件,并以宣扬宽恕、容忍、妥协、和解告终。 莎士比亚还与弗莱彻合作写了历史剧《亨利八世》 和传奇剧《两位贵亲》,后者近年来被有的莎士比亚 戏剧集收入。
哈姆雷特主要内容

《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取材于12世纪的丹麦史。此前曾有多位作家改编过, 1601年,莎士比亚重新加以改编,把一段中世纪的封建复仇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 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哈姆莱特形象也成为世界文学中著名 的艺术典型之一。 莎士比亚通过哈姆莱特之口谈论戏剧时说:“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 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也 就是说,文艺创作的目的是:反映时代,反映现实。莎士比亚的戏剧一般取材于古 代的或者外国的故事,但它表现的却是当代英国的生活和斗争。《哈姆莱特》就是 借用丹麦的历史事件来反映英国的现实生活的。正如作者借主角的口所说的“是这 一时代的缩影”。
《哈姆莱特》人物性格分析
• 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不仅在政治上和思想上是对立的,性格也适成对比,一
个是内向性的,一个是外向性的。 • 哈姆莱特和奥菲利娅也成对比,一个佯狂,一个真疯。哈姆莱特、雷欧提斯 和福丁布拉斯三个贵族青年都有为父复仇的心事,而性格各异,做法各各不 同。雷欧提斯为报私仇,利用民众对王室的不满,登高一呼,群众像怒潮一 般涌向王宫。他只问目的,不择手段,也不顾后果,只有个人的恩怨,而缺 乏扭转乾坤的大志,同哈姆莱特相比,就显得简单鲁莽。 • 福丁布拉斯,原定兴兵复仇,夺回老王失去的国土,在个人私仇上似乎也加 上了一点国家兴亡的色彩,但却禁不住叔王的一顿训斥,放弃了复仇的打算。 相形之下,显然没有哈姆莱特性格的复杂和坚定。 • 哈姆莱特性格的特点是忧郁,但不是一成不变。他起初本是无忧无虑、抱负 非凡的时代新青年,遭到惨变之后便陷入忧郁,最后从忧郁中解脱出来,成 了决断决行不同的个性。

西方文学中中国形象的嬗变【论文】

西方文学中中国形象的嬗变【论文】

西方文学中中国形象的嬗变[摘要]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促进了文学中对异域环境和人的想象,喜欢抒写爱情的西方文学,自文艺复兴以来,在中西文明交流的背景下,便开始热衷于描写异国恋情。

随着中西文学交流日渐频繁,到20世纪,这类小说层出不穷,但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爱情模式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此可以看出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是被西方话语想象出来的,中国其实是西方人不断构建超越自我、肯定自我的一个文化他者。

对此现象进行研究,有利于我们反思自我文化,重塑良好形象。

[关键词]异国恋情小说;西方文学;中国形象;嬗变一、欧洲男性对中国女性的狂热追求14世纪的欧洲因自身的落后愚昧而渴望救赎,加之当时的很多传教士、商人从东方带回的文明令其艳羡,西方人不自觉地将东方国家想象为异于自己的人间天堂,而中国便是其想象最多的一个东方国家,从《曼德维尔游记》《马可•波罗游记》中可以得到最为典型的印证。

因此,很多作家也带着这种救赎的目的,去抒写异国爱情故事,企图从中国女性的爱情中实现超越自我的目的。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出色的宫廷诗人博雅尔多,在《热恋中的奥兰多》中,写了美丽的中国契丹公主安杰丽嘉令西方很多基督教骑士与臣民神魂颠倒,被称为“天下第一勇士”的奥兰多也疯狂追求她,甚至为了她经常放弃自己的职责。

这个中国公主在西方人面前极富优越感,任何西方男子都不能抓住她。

之后,阿里奥斯托又在《疯狂的奥兰多》中[1],续写这个故事。

诗中的东方公主安杰丽嘉的美貌,使基督臣民和阿拉伯人都为之倾倒。

但是,美丽的契丹公主安杰丽嘉觉得欧洲在各方面都不如东方,最为杰出勇猛的欧洲骑士也不被她放在眼里,在基督教骑士与摩尔人的战争中,她在战场上发现了奄奄一息的摩尔人麦多罗,用神奇的东方草药将他救活,发现他与欧洲富有侵略性的男性有很大不同,于是选择与他恋爱并成婚。

而且她嫌弃欧洲不好,带着这位摩尔人由西班牙乘船回到她的“契丹”故土了。

可怜的奥兰多自认为是最为英勇神武的骑士,也为安杰丽嘉花费了很多心血,却没有想到她最后竟然选择了一个自己最为藐视的摩尔人,他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被安杰丽嘉彻底抛弃之后,痴情的奥兰多撕破自己的衣服,满身沾着污泥,到处嚎叫,彻底变成了疯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o mmu n i c a t i o n b e t w e e n C h i n a a n d he t We s t s i n c e 1 8 3 9 .
Ke y wo r d s :i ma g e s i n C h i n a ; w o r k s f o S h a k e s p e re a ; c u l t u r e c o mmu n i c a t i o n
飞跃 , 后渐 为业界所识 。莎评界 的态 度也从起初 略带质
“ 莎士 比亚在 中国” 的研究林林总总 , 但多 为莎剧作 品在 中国的接受和传播史 梳理 , 如“ 中国莎学简史 ” 、 “ 莎 士比亚批评 史” 等 。实际上 , 作 为近 代 中西文化 交 流 中 重要 的“ 交流 因素 ” , “ 莎 士 比亚的 中 国形 象” 反 映了 中 西文化交流的方 式和 态势 。本 文拟 从文 化交 流角 度梳 理近代以来 “ 莎士 比亚” 进入 中国的“ 形象 ” 变迁 。

要: 本文从 中西文化 交流的 角度梳理 了莎士 比亚作品在 中国的形象塑造及其 演 变。 莎剧作 品在 西方 完成 了 自身
的经典化过程后 , 与西方的坚船利炮一起 , 来到中国。从 此 , 开启 了“ 莎士比亚的 中国形 象” 。随着 交流 的展 开 , 其“中 国形 象” 不断地发生变化。文章认 为 , “ 莎士比亚的 中国形象” 大致 可分成 “ 虚像 ” 、 “ 幻像 ” 、 “ 美化像 ” 、 “ 学术像 ” 、 “ 新
o f t h e t r u e S h ke a s p e a r e .No t bl a y ,t h e s e i ma g e s ,w h i c h a r e a c h i e v e d b y c u l t u r e i n t e r a c t i o n,r e p r e s e n t c u h u r e c o mp e t i t i o n a n d
像” 及“ 真像” 六种 。每种 “ 形象” 的呈现都是 文化 互动的结果, 六种“ 形象” 反映 了近代以来 中西文化的交流态势。
关键词 : 中国形 象;莎士比亚作 品 ; 文化 交流
中图分 类号 : 1 1 :1 0 0 0 - 5 5 4 4 ( 2 0 1 6 ) 0 6 - 0 0 8 7 - 0 5
v a n c e d wa r s h i p s a n d c a n n o n s f o t h e We s t s a i l e d t o C h i n a ,wh i c h s t a r t e d S h a k e s p e re’ a S C h i n e s e i ma g e s .Ge n e r a l l y s p e a k i n g , t h e r e re a s o f a r s i x p h a s e s i n a l l ,s a y ,v i r t u l a i ma g e ,f a n t a s y ,ma k e u p i ma g e ,l a b — i ma g e,u p - t o - d a t e i ma g e a n d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
Ab s t r a c t :T h i s p a p e r i n t e n d s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i ma g e s o f S h a k e s p e a r e i n C h i n a w i t h a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c u l t u r a l c o mmu n i c a t i o n b e ・ t we e n Ch i n a a n d t h e We s t .Ha v i n g a c c o mp l i s h e d i t s c a n o n i z a t i o n i n t h e We s t ,t h e n a me o f S h ke a s p e a r e a c c o mp a n y i n g t h e a d —
2 0 1 6年 1 1月 第3 7卷 第 6期
外语 教 学
For e i gn La ngu a ge Edu c at i on
N O V .2 0 1 6
Vo 1 . 3 7 No. 6
莎 士 比亚 的 “ 中国 形 象 " 演 变 考
韩 志华
( 北京大学 中文 系 北京 1 0 0 8 7 1 )
1 .引 言
取代 了“ 古典规则 ” 而成为戏剧评价的重要尺度 ( 华泉坤 等2 0 0 7 : 6 - 7 ) 。 由此可见 , 在 莎 氏去 世后 的一 百多年 间 , 其 创作 风 格 已获评论界认 可 , 并 成 为戏剧新 理论 的样 式和规 范 。 换言之 , 莎剧几 乎完 成 了文本 的经 典化过 程 。到 1 9和 2 0世纪尽管莎评迭 出 , 总体 来说 , 都 在不 断地维护 和巩 固莎剧 的“ 经典化 ” 地位 , 批评视角也从对 莎剧 的本体评 判转换到莎剧创作 、 情节技巧 等微 观方 面的探 究 。也就 是说 , 莎剧本身 已深入人心 , 莎评者摇 身一变 , 成 为莎剧 的研究者 和 阐释 者 ; 莎剧 成 为 了文学 研 究 和创 作 的典 范, 其文学经典地位得到进一步巩 固。 大致来说 , 莎 剧 作 品在 西 方 由起 初 的演 出剧 本 到 1 6 2 3年第一对开本 的出现实 现了 由不定 本到 “ 善本 ”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