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学案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1《荷塘月色》导学案2
《荷塘月色》优教导学案【走进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
1916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著作《朱自清全集》。
【背景感知】1927年4月,正当国共两党领导的大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时,蒋介石背叛了革命,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镇压、屠杀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国内到处是血雨腥风、白色恐怖。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文中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没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
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我只是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的中和主义。
”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暂时超然为好”。
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现实,有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
因此,他在致S 君的一封信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
像一叶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课文初探】1、速读课文,请思考并分析一下:为什么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这篇散文的文眼?2、试着找一下表达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能不能联系景物描写,说说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疑难探究】1、本文中的比喻句俯拾皆是,细读课文,找出例子,体味其作用。
2、如何理解本文末尾中引用《西洲曲》的作用?【文段精析】(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学案 苏教版必修2
《荷塘月色》学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散文情与景的关系,认识准确生动的描写及联想的作用;了解时代背景及作家作品。
2、学习借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辨析比喻及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3、了解作者不满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高妙的审美情趣,品味散文语言的音乐美。
二、基础知识梳理1、正确识记下列加点的字闰.()儿琐屑.()踱.()步弥.()望霎.()时敛裾.()倩.()影鹢.()首酣.()眠袅.()娜脉脉.()蓊蓊..()郁郁峭楞楞..()参.()差.()惦.()记幽僻.()媛.()女2、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荷曲娜脉浅挨3、记下列形近字闰()年惦()记敛裾()湿润()掂()量盘踞()姓闫()踮()脚前倨()后恭袅()娜媛()女枭()雄潺湲()茑()树瑗()玉4、词语释义点缀:斑驳:丰姿:袅娜:脉脉:羞涩:没精打采:蓊蓊郁郁:5、近义词辨析斑驳稀疏相同点:均有“错杂、疏朗”之意。
不同点:“斑驳”,也作“班驳”,指的是一种颜色中夹杂着别的颜色。
如: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稀疏”指空间或时间上的间隔远,不密集。
如:稀疏的头发。
均匀和谐相同点:都有“相当,适当”之意。
不同点:“均匀”是指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上的数量相当;时间或空间间隙相等。
如:分布均匀。
“和谐”是相配合得适当,协调,或指和睦、融洽。
如:和谐社会。
安宁宁静相同点:二者在形容心情、环境等方面可通用。
不同点:“安宁”多指秩序正常,也形容和睦,睡眠稳当安静,没有骚乱。
如:嘈杂的声音,使人不得安宁。
“宁静”着重于“静”,安定清静,不嘈杂,多形容环境或心情。
如: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
6、文学常识朱自清(1898—1984),中国现代作家、民主战士、学者、诗人、散文家,文学研究会成员。
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
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
散文风格朴素缜密,清新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著有诗集《雪朝》(与人合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荷塘月色》学案(第二课时)
《荷塘月色》学案(第二课时)一.精读重点段落分析第4~6自然段:(一)学生分小组讨论,分别给这三个自然段拟一个小标题,并概括其中所描绘的三幅图面。
(二)分析第一幅图(月色下的荷塘)1.播放第4段朗读录音,学生闭目倾听想象。
思考:这一幅水墨荷叶图是由哪些景物勾勒而成的?学生分小组讨论、思考: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叠音叠词句】句子:分析:【比喻句】句子①:分析:句子②:分析:【拟人句】句子①:分析:句子②:分析:【通感句】句子:分析:定义: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给人的感受时,依据生活的逻辑,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沟通起来,凭借各种感觉的相通,互相映照,互相补充,从而具体表达感受,以增强语言艺术感染力的修辞方法。
2.小结:(三)分析第二幅图(荷塘上的月色)1.学生齐声朗读第5段,细细品味语言之美。
并思考:这一幅光影素淡图是由哪些景物勾勒而成的?2.赏析语句:“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1)用“”划出描写月光的动词,并说明用这些词语来写的好处。
①字②字③字④字(2)分析“轻纱的梦”:3.“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中“酣眠”和“小睡”分别指的是什么?4.“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景色,紧扣;“稀疏的倩影”“画在荷叶上”,景色,紧扣。
5.赏析语句:“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四)分析第三幅图(荷塘外的月色)树:山:灯光:蝉声与蛙声:如何理解“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一句中的“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二.分析课文第7~8自然段(一)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的文字?试结合语境谈谈自己的看法。
【资料卡片】1.引用《采莲赋》: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yì)首徐回,兼传羽杯。
《荷塘月色》学案(带问题详解)
一《荷塘月色》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结构,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及韵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重点】品读文本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难点】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课时安排】3课时一.课前预习1. 知人论世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江苏扬州人,祖籍浙江绍兴。
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作品主要表现对黑暗现实的忧愤和对美、对光明的憧憬;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新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诗集《雪潮》(与人合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2.时代背景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
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
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
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3.字音字形(略)蓊.蓊()踱.步()袅娜..()()霎.时()弥.望()倩.影()琐屑.()脉.脉()独处.()参差..玲()()..()()梵婀..()()敛裾袅娜()颤动()悄悄()脉脉()娜颤悄脉娜拉()颤栗()悄然()血脉()xiè()气 niǎo( )娜点zhuì( )一xiè()千里 xiāo( )雄 chuò( )学二、整体感知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将课文分成三大部分,写出每部分内容大意。
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通用5篇)
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通用5篇)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篇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品味精炼,准确优美,动人的语言。
3.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播放歌曲《荷塘月色》。
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夜色微微荡漾。
这首音乐我们耳熟能详,我们体会到了夜色中荷塘的优美和温柔,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月下荷塘是什么样子的。
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走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二. 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
中国现代著名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代表作长诗《毁灭》,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三.初读课文1.理清文章脉络(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给文章标序号,引导学生跟随作者的脚步理清文章脉络)院子(第1段)━小煤屑路(第2段)回到院子(第10段)│ 荷塘四面(第6段)━━荷塘(第4段) ┙首先作者是在院子里的,文中提到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渴求宁静、自由作者心里不宁静,睡不着觉,想到以前的荷塘心里更加不宁静,所以准备去看看。
接着作者来到了小煤屑路,这时作者是如何描写夜晚的?(寂寞)那作者的心情如何?(便觉得是一个自由的人)后来作者走到了荷塘,想到了什么?(月下荷塘的美丽)但这时作者是什么感觉?(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表达了作者的失落、苦闷后来又写到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一件有趣的事,作者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些都表达了作者的怅然失落。
文章结尾处写到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表明作者对江南热闹的怀念,作者不再宁静。
结合《荷塘月色》创作背景分析作者思想感情。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
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优秀导学案(2)(含答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二)学习目标1、分析作者矛盾思想感情,颂扬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好情怀。
2、赏析精美语言,提高情景交融的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学习重难点把握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感情。
知识链接比喻:比喻又叫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描绘该事物的修辞格。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比喻可分为: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成了,变成”等甚至不用比喻词。
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学习过程:一、理解下列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2、“悄悄地披了大衫”3、“路上阴森森的”4、“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5、“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
6、“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7、“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8、“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9、“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10、“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11、“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1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无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二、品词明特点指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曲曲折折、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袅娜羞涩明珠星星美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闪电脉脉三、练习体会比喻------出水很高的叶子像()开放的和尚未开放的荷花正如()又如()又如()颤动的叶和花像()密密挨着的叶子宛然()月光下的叶子和花仿佛()又像()灌木的黑影如()杨柳的倩影又像是()阴阴的树色像()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是()通感--------微风中的荷香仿佛()塘中的月色如()拟人--------打着朵儿的荷花田田的荷叶叶子底下的流水荷塘边的杨柳树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四、学后感悟(夜游)家———小路———荷塘————家(心情)不宁静—受用无边月色—我什么也没有—无福消受朱自清巧妙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不着痕迹地表露了自己的情感。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荷塘月色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荷塘月色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1.品味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充满诗意的语言。
2.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准确理解文中所反映的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3.陶冶情操,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1.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2.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复杂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一)知人论世1.作者:朱自清,字佩弦,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
原籍浙江绍兴。
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时代背景:本文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
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
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
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
靠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
(二)相关知识意境:指的是外界的人事物景(客观)与人的思想感情(主观)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荷塘月色》学案(教师用)
2、请同学们快速读文,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联系景物描写,说说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参考课件)
答案:A.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B.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C.4、5、6段集中写荷塘、月色相互辉映的美景,未直接表达心情,但通过作者对优美景色的描写,可以感受到作者暂时沉浸到了美景中而忘却了烦恼,寻得了片刻的宁静
3、对“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C)
A.白天的应酬太多,交际太多,夜晚终于可以安闲了,所以就放下心来欣赏荷塘月色。
B.在黑暗笼罩下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白天必须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感到很累;只有到了夜晚漫步的时候,才觉得轻松了些。
3、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B.酣睡(hān)参差(cī)袅娜(nuò)蓊蓊郁郁(wěng)
C.点缀(zhuì)倩影(qiàn)皱缬(xié)梵婀玲(fán)
D.惦着(diàn)羞涩(sè)宛然(wǎn)踱着步(dù)
2、加点的词语解说不当的一项是(C)
A.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
(“似乎”是不确定的意思,表明采莲的历史久远,但何时开始不十分确定。)
【导学案】必修2 第1课 《荷塘月色》导学案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二)内容:《必修2》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一、学习目标:1.理清全文结构,了解直接抒情语句的内涵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2.学习文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新鲜贴切的表达效果和移觉(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从而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欣赏文章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学习情景交融的技巧,掌握“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艺术特色。
难点: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正确认识、评价作品中的“我”。
三、知识链接:1.解文题《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早期的散文作品之一。
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标题“荷塘月色”是一个互相修饰的联合短语,意思即“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
这不仅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点出了重要内容的写作顺序,即先写“月色下的荷塘”,后写“荷塘上的月色”,可见作者的艺术匠心。
2.识作者1.学业早有成。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
1916年考入北大。
1919年出版处女诗集《睡吧,小小的人》,1920年于北大哲学系毕业。
2.散文之大家。
朱自清是五四运动以来重要的学者兼作家,他的诗并传新旧两体,但家喻户晓,享誉始终不衰的,却是他的散文。
近一个世纪以来,《背影》《荷塘月色》等散文已经成为中学语文课本的必选之作,朱自清三字,已经成为白话散文的代名词了。
王灏先生在其发表的《风格之诞生与生命的承诺》一文中,更述称朱自清的散文“清灵澹远”。
朱自清真称得上是新文学的散文大师。
3.气节照人寰。
1948年6月,为了抗议美国的扶日政策,北京的著名教授联名拒绝领取美援面粉。
当时朱自清害了严重的胃病,由于物价飞涨,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连全家12口人的生活都维持不了,根本无钱治病。
负责联系签名的吴晗见朱自清太贫困了,不忍心让朱自清签名。
但朱自清看了一眼签名单,便用颤抖的手在宣言上一丝不苟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并严正地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荷塘月色 学案2
第二课时(一)诵读、鉴赏第4段1.指明一个学生朗读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3.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清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明确:(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提示学生参看“练习二”)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荷塘月色》(二) 学案设计(语文版高二选修)整理_1
《荷塘月色》(二)学案设计(语文版高二选修)整理课题:荷塘月色(二)课型讲读课编者郭凌雁目标及重难点目标1、分析课文景物描写,感受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为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而采纳的独到的创作技巧;2、观赏作品在景物描绘上表现出来的超群语言艺术。
重点观赏作品在景物描绘上表现出来的超群语言艺术难点分析课文景物描写,感受情景交融的意境课前自学熟读课文4、5、6段;概述这三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课堂学习一、作业解析1.纵观全文,谈谈标题“一朵午荷”中“午”的含义。
(4分)【答案】明指“我”观赏池荷的时间;暗寓荷的生命状态,虽已由“喧哗”走向“寥落”,“将谢而未谢”,但它宁静地等待来年再唱,在我心中永久是盛开的。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尝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通读全文后可知“午”的时间意义。
同时,赏“午荷”的所见所感又给予“午”以特别的含义。
解答本题需要考生明确思路一是字面意义,一是象征(比方)意义。
字面义简洁,但往往有考生忽视,象征(比方)意义则需要结合借助文本中含义丰富的词或语句组织。
2.简要归纳画线段落的段意,并简析该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
(4分)【答案】通过“诚意”“紧急”等描摩“我”的心理,表明其次次看荷前我的心理预备和心理期盼,该段是全文的关节所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一个秋末的下午”紧承上文,而“再轻步向荷池走去”则领起下文。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段意概括并不困难,“我诚意去看荷,紧急而期盼”,但表述上最好用通用的句式结构“通过……表现(表明)了……”,这需要考生重新组织语言;一般而言,消失在文本中间的段落或句子,其在结构上作用多是“承上启下”,把握了这个规律,结合文段稍作“承上”与“启下”的分析即可。
3.概述文章所表现的荷之美。
(6分)【答案】①形象美:由花的娇美、叶的芳香、枝的挺拔所呈现出来的自然美;亭亭玉立中的韵致美;在雨中英姿勃发的强健美。
语文2学案:第课 荷塘月色
第一单元感悟自然第1课荷塘月色学案1 文本研读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蓊.蓊郁郁() ②袅娜()③惦.念()..④踱.步()⑤梵婀.玲() ⑥霎.时( )⑦弥.望()⑧斑.驳() ⑨渺.茫( )⑩煤屑.( ) 错误!点缀.()错误!脉.脉()错误!妖童媛.女( )错误!鹢.首( ) 错误!櫂.( )错误!敛裾.()(2)多音字①差错误!②参错误!③颤错误!④宁错误!⑤荷错误!⑥悄错误!2.辨形组词①错误!②错误!3.词语释义①蓊蓊郁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②田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③袅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④渺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⑤脉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⑥稀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⑦弥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⑧斑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⑨丰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⑩倩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4.近义词辨析(1)渺茫·缥缈相同点:二者都有隐约模糊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学案(二)
高一语文组主备人:廖维善时间:2012年12月10日
班级:姓名:等级:
【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学法建议】
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2、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学习方法】
再读课文,赏析文章重点语段,揣摩文章优美动人的语言,体味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背诵第四、五、六段。
【文本研习】(再读课文)
一、赏析第五段:学生朗读第5节,思考:
①这一幅画跟上一幅画比较有什么区别?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人说:朱自清先生是用语言代替丹青的能手。
体会一下:作者是如何用语言给我们描绘出月色之美的?(从描写的顺序入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本段作者所描绘的画面给人以什么感受?(从景物的特点入手)
二、齐读第6段,
①这一段景物描写的是___________的景色,其着笔点是什么?着眼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一段描写景物的次序是怎样安排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味语言】
一、鉴赏动词:作者选用动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说说下面几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2、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3、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4、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
..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2、鉴赏修辞:运用修辞手段摹形传神,淋漓入微,可以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请同学们体会下列句子中运用修辞的妙处。
(找出比喻、拟人句)重点品味下面的句子,指出其用法及其艺术效果。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鉴赏叠词:找出文中的叠词,试品析一二例。
【探究延伸】(可选做)
1、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2、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课后作业】
1、背诵4-6段,并完成《新新学案》《作业本》本课练习。
2、预习《林黛玉进贾府》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