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人格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格教育开始成为教育中越来越重要的一环,也因此人格教育逐渐走进了语文教育的课堂中。
语文教育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不仅可以传达丰富的知识和阅读能力,还可以通过人文思考和文化解读来塑造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
一、语文教育与人格教育的融合语文教育一直是中国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中学课程中,语文教育不仅重视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这也是语文教育与人格教育融合的基础之一。
一方面,语文教育课程不断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
这方面的要求迫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不仅仅是理解语言的含义和结构,更注重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比如,在语文课中,教师或者同学之间的交流中,对于学生解释的内容是否清晰、是否准确、是否逻辑合理等等细节问题,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维度的思考和总结,逐渐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技巧。
这样的学习不仅强调了语言知识的累积,模拟了真实生活场景的对话模式,也培养了学生的交流、沟通、表达和自信等方面的人格品质。
另一方面,语文教育课程也强调文化素质的培养。
我国传统的文化内涵深厚,语文学习在其内涵的打造中,同样也强调人格品质的培养。
比如,从课文阅读中,可以领略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语文教育作为中国教育中的一部分,也要在其中助力人格教育。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语文教育的启蒙阶段开始,对人格教育进行知识图谱的梳理和逐渐的落实;在中高职教学阶段中,也要更多的针对性地注入人格教育内容,以提高学生的人格素质,从而培养更好的人才。
总之,语文教育与人格教育在理念上的融合,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语文教育如何落实人格教育要让语文教育真正起到人格教育的作用,需要我们在教法和课堂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理性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建立,以及引导学生在交往、思考和行动等方面的规范和自律。
1、选择适当的教材和课文课文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人格教育的主要载体。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格教育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格教育初探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双重任务。
尤其是作为可塑性最强的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在教给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操和情趣,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人格教育呢?一、教师要加强自身人格修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往往能让他的学生铭记一生。
何以如此呢?其关键就是教师的人格修养。
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首先要求教师有健全而高尚的人格。
语文教师如果具有顽强的意志、开拓进取的创新能力、乐观自信的上进心、宽以待人的包容心等健康的心理品质;具有人本思想、开放的大语文观、终身学习等先进的教育观念;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过硬的教学本领、扎实的语文功底等学习品质,就一定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其人格也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深入挖掘教材中人格教育的丰富内涵教材是学生形成人格、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依据和来源之一。
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其中有抒发爱国情感的篇章,有慷慨激昂、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故事,有是与非、善与恶的判断标准,更有做人的准则。
教师应自觉把这些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让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孩子的心田,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使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道理,取法乎上,见贤思齐,形成健康的人格。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把握课文题目中的人格教育因素。
许多课文的题目就包含了对人格的思考、塑造。
教授这类课文时教师不必急于打开“题目”这扇门,可以让学生处于积极思考探究状态。
2、展开作者的人格教育因素。
讲课时,可适时拓展、介绍体现作者人格方面的事例,给学生树立一个可以仿效的榜样。
3、重视文章中的人格因素。
很多课文中富含人格教育的资源,如《我爱这土地》中艾青那份真挚、炙热的爱国情感。
让学生在动情中悟理,在启智中育德,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好的人格教育。
三、不断探索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模式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渠道,也是人格教育的主要途径。
谈谈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的渗透
浅谈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的渗透灌南华侨双语学校庄静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比之其他教材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因素,能陶冶人的情操。
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就是在进行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一定的人格教育的活动。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相互合作、互惠共享等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渗透人格教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化,从而内化为自身人格。
一、语文人格教育的发展现状简析虽然我国教育发展中从来不曾放弃对学生人格教育的培养,但是,就目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来看,确实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学生阅读质量的局限性制约了人格教育的发展高中学生自身的阅读质量对于人格教育的质量有一定影响,而笔者在调查的时候发现,现阶段我国很多高中生阅读的兴趣偏向于网络文学、期刊杂志或者言情、武侠小说等,阅读一些名著的学生并不太多。
由于长期缺乏对一些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得很多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比较差,所以在理解文章的真正内涵时,还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理解能力的局限性,对高中学生人格教育的质量提高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使得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渗透效果难以提高。
(二)学生的人格欠缺在作文写作中得以显现高中学生的作文写作是展现其人格的重要方式,而现阶段很多高中学生在作文写作的时候也呈现出人格欠缺的问题。
笔者根据观察了解发现,超过一半的学生都对作文写作感到害怕,觉得作文写作很困难。
这也使得我们很难在学生的作文中看到比较健全完善的人格,这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有关,也与学生的阅读质量有关。
由于学生的内心没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所以在写作的时候就很难找到素材来写,这样就很难写出比较优秀的文章。
正是在学生作文写作上体现出的学生人格的欠缺,使得我们必须提高对高中学生的人格教育的关注,特别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的关注。
(三)学生的人格教育受到语文教学功利化的制约我国长期进行的应试教育使得高中语文教学也变得比较功利化,很多衡量高中语文教学的指标都是考试成绩。
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
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人格教育是教育事业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良好品德和优秀的个性,可以帮助他们成为热爱社会、勤勉学习并具备良好行为习惯的人。
在小学阶段,人格教育尤为关键,因为儿童正处于形成人格的关键阶段。
那么,在小学课堂中,我们如何进行人格教育呢?下面,我将具体说明。
一、注重师生互动学生是人格教育的主体,老师是人格教育的实施者。
因此,教师首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和生活问题,给予他们关键时刻的支持和鼓励。
在课堂上,教师应当注重倾听学生的发言,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并以身作则,做出正确的示范。
通过积极的互动和有效的沟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二、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人格教育需要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体现出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和关注,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课堂上,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大胆创造,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情感教育情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情感教育至关重要。
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帮助他们学会管理情绪、培养自信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情感教育的方式,例如通过讲故事、演示或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自己的情感。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感分享,让他们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
四、强调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人格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小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道德故事、分析道德问题等方式进行道德教育。
教师应当向学生灌输正确的道德观念,让他们明白什么是道德行为,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意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举办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并将所学的道德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以上所述,是小学课堂中进行人格教育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思路。
小学语文课上渗透人格教育
小学语文课上渗透人格教育一、赏识教育,激发学生自信和自强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在小学1--6年级随机抽取20%的学生,对他们进行了”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向老师宣布说:”这些学生有很大的学习潜力。
”八个月后,老师获得如期的结果。
一年后,再一次测验,这些学生的成绩仍在提高。
罗森塔尔这种实验效应被称为皮马利翁效应,学术界又称为罗森塔尔实验效应或期望效应。
期望是一种看不见的教育信念,对教育起着重要作用,承认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通过教育能够取得多方面的成功,从而对学生抱有积极的期望,以适当的表达方式传递给他们,这个适当的表达方式就是赏识,它包括肯定、赞美、表扬、鼓励以及宽容,学生的自信心、进取的锐气、活泼的灵性、开朗的性格,都来自于赏识。
赏识教育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予以强化,避免别人的标准来自己的孩子。
因为在幼儿时期,孩子自我意识的产生主要是通过教师和成人对他的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讲幼儿的自信是教师和成人树立的,尤其是当孩子取得了成功或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进步时,要及时予以肯定和强化,使孩子感到”我行”。
这种感觉十分重要,这就是自信心。
孩子有了自信心就必然愿意再接受这类挑战。
最胆小怯懦的孩子,偶尔也会有大胆的举动,调皮好动、表现差的孩子偶尔也会做得很好,也许在常人看来这是微不足道的,但做父母的必须努力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闪光点,给予必要的乃至夸张的表扬鼓励。
如我班上有一个特别厌学的孩子,不仅上课不听讲,而且作业完成的极差。
每次回家一写作业就给家长又哭又闹,平时在学校写作业时也是能拖就拖,这让家长和老师十分头痛。
但偶然间我发现他在劳动方面干得很好,我马上抓住时机当大家的面表扬鼓励他,以后只要他稍有进步都及时鼓励,以此来改变他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现在他再也不会为写作业而哭闹了,并且在字体书写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第二,赏识要持之以恒,切忌急躁粗暴,大声呵斥。
孩子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如何让他们在错误中总结经验,我们对孩子错误的处理至关重要。
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人格教育
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人格教育第一篇: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人格教育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人格教育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不断促进人的发展与完善。
语文学科工具性、思想性、综合性的特点,使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健康人格教育呢?一、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格教育因素。
语文教学毕竟不同于专门的人格教育,在于文教材中,人格教育的有关内容是零星地潜隐在一篇篇具体课文之中的。
因此,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教师就必须首先将这些潜在的因素挖掘、整理出来,并融会于心。
例如,教学《景泰蓝的制作》、《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应让学生懂得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心理品质。
再如,教学鲁迅小说《药》,迎结合鲁迅的经历及其对国民性的思考,联系当今种种让人触目惊心的社会现象,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旧中国国民人格上的缺陷,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提供历史的借鉴。
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人物具有流芳千古、可歌可泣的伟大人格。
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痴迷,周恩来总理的无私奉献,闻一多的“拍案而起”,朱自清的“宁可饿死,不要美国的救济粮”,陈铁军、周文雍烈士为人民解放甘洒一腔热血的奉献精神,无一不是我们进行人格教育的极好素材。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运用这些具体形象的人格范例进行启发、诱导,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个光辉的榜样,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结合语文学科的的点,讲究方式方法。
人格教育是一门科学。
语文课毕竟不是一门专门的人格教育课,不能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一味地进行人格灌输。
语文教学渗透人格教育,实际上就是一方面增长学生的知识﹑智慧和能力,另一方面又要塑造学生们好的灵魂,完成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的历史使命。
这就要求教师要讲究方式方法,在渗透上下功夫,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1.创造民主的﹑有感情的教学氛围。
民主化的教学氛围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沃土,失去了这个条件,学生个性的发展就会受到束缚,只有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才能使学生真正的进入角色,大胆的发言﹑自由的讨论,想己之所想,说己之想说,从而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引起共鸣,达到提高人格水平的目的。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健康人格教育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健康人格教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不断地促进人的发展与完善。
语文学科工具性、思想性、综合性的特点,使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全面发展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呢?一、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格教育因素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主要途径。
但语文教学不同于专门的人格教育,在语文教材中,用以粘合一篇篇,一组组课文的,是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训练的重点和序列,其丰富的人格教育内容是零星地潜隐在一篇篇具体课文之中的。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效地渗透人格教育,教师就必须先将这些零星的,隐藏着的人格教育内容挖掘整理出来,并融会于心。
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中的人格教育内容要有透彻的理解。
如老舍的《我的母亲》(职业教育基础模块上册)对学生产生了较为强烈的感染力量,他以朴实无华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一位平凡而普通的母亲形象,唱出了一曲发自肺腑的对千千万万伟大的劳动妇女的颂歌,作品中淡淡的记叙,朴实的话语、深情的思念,朴实无华、崔人泪下,那声声激情感人的倾吐,无不感染着学生。
同学们仿佛看到了自己母亲的辛劳,仿佛听到母亲那慈祥的教导。
有谁不曾有过这样的感受:母亲病了,照样早起做饭,照样最后一个上床休息,照样叮咛孩子多穿衣服。
母亲是孩子们的守护神,不孝敬父母,怎么会关心别人;不孝敬父母,怎么去报效祖国。
如若在讲解语文知识的同时把这位母亲的高尚人格挖掘出来,就会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学习中受到一次深刻的人格洗礼。
二、要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讲究方式方法语文毕竟不是专门的人格教育课,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不能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而一味进行。
语文中渗透人格教育,实际上就是教师把教学活动中的无声文字转化成有声语言,一方面增长学生的知识、智慧和能力,另一方面塑造学生的灵魂,完成“教导人、引导人、鼓舞人”(列宁语)的历史使命。
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在渗透上下功夫,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环节。
然而,如何把握好语文教学的方向,注重人格教育的目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为了每个语文教师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人格教育是指通过教育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在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应贯穿始终,成为教师的坚守之道。
首先,学生的人格修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之一。
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修养情操,人格的塑造都是基础。
语文教师要以身作则,充分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才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观念。
同时,语文教材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其对美进行感知、分析和欣赏,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例如,引导学生欣赏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美学价值,以及培养对现代文学的独立审美能力。
其次,人格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管理能力。
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认知能力,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教育。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人物情感故事,情景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感管理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处理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力量和情感智慧。
第三,人格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了解社会问题,学习社会案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亲身实践,明确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第四,人格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
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场所。
教师可以通过设立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研究,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欲望。
同时,在教材选择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最后,人格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让学生成为优秀的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则是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指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格品质和道德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同样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入手,展开讨论,以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一、语文教学:人格教育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语文内容虽然是诗词歌赋、文言文、现代语文等,但是语文教学不局限于这些内容的传授,更在于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格品质和道德素养。
正是在这种语文教学中,学生可以以最佳的状态体验到语言的美,同时,也可以对道德与情感的培养进行深入的思考。
以学生阅读为例,阅读不只是单纯地了解和学习语文的知识点,更是对学生思想和情感的一种深度的体验。
在阅读中,学生可以感受语文所蕴含的情感,从而发挥出自身感性的一面,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技能和情感分享的能力。
同时,语文教育更体现在文化上。
学生通过不同的语文内容,在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中外文学、少数民族文化等各个方面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和价值观念。
除此,还可以使学生对社会大局与人际交往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并促进其思想的开阔,提高自身与社会之间的自省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前提是学生的自我认知。
只有具备了自我认知能力,才能在学习中发现自身的价值。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认知模式,在语文教学中,也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与智力水平,进行针对性措施的制定,从而更好地进行教育。
二、语文课堂教学:人格教育的实现人格教育绝不是一两堂课就能有收获的事情。
在语文教学的日常实践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能,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格教育。
1、培养学生的听力与口语技能。
语文教育是一门语言教育。
语言教育的基础离不开听力和口语技能的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们可以通过模仿、朗读、演讲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让学生对语言形态和音调有更为深刻的了解,以达到更好的语文教育效果。
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其中人格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格教育是指通过语文教学中的言辞、文章、意象等,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情感体验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格品质。
本文将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念等方面,浅谈关于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
首先,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
通过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和写作,学生能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兴趣、特长、优缺点等,形成独立而积极的自我认知。
在阅读中,学生可以通过揣摩人物的心理、情感和行为等,从中反思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是否恰当。
同时,在写作中,学生可以通过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和体验等,进一步加深对自己的认知。
这种自我认知的培养将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自我形象,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其次,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还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和情绪,培养自己的情感表达和理解能力。
对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学生可以通过对比自己的经历,进一步理解和感受作品中的情感,从而对自己的情感产生共鸣。
例如,读一首感人的诗歌,可以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阅读一篇描写友谊的故事,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友谊的重要性,懂得如何与人相处。
通过这些情感体验,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情感智慧,也能够培养自己的感恩之心,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
最后,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
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现代诗歌、小说等作品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学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例如,阅读古代文言文中的儒家经典,学生可以学会孝顺父母、尊重师长、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阅读当代作家的作品,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现实的社会问题,学会正确认识和衡量现实中的是非善恶。
通过这样的价值观念的培养,学生可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也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科的重心也逐渐朝向多元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人格教育逐渐成为教育论坛中的热门话题之一。
语文是每所学校最重要的科目之一,关于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格教育也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热点问题。
一、什么是人格教育人格教育可以理解为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素质,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格,培养他们的个性、情感、思维、行为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人格教育注重学生的精神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更要提示学生要有健康的心态、积极向上的态度和良好的品德。
二、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包含了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文化意识等多个方面,因此,人格教育作为一种涵盖广泛的教育方式,理所当然地成为语文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入人格教育呢?1.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语文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让学生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前提下,更好地使用语言沟通和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语文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人格教育,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让学生变得更加自信、开朗、有爱心、有责任感,让学生更好地融入集体和社会。
2.注重阅读与思考的培养语文教育中,文学作品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
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掌握世界、理解生活,这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
阅读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想象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格品质,同时可以让学生表达自己的人生哲学。
3.注重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语文教育中,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指针对所了解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和论证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可以让学生对信息进行辨别、理性分析,从而形成正确的观点和态度。
创造性思维是指对新信息和观点进行主动思考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好地发展个性和才能。
把人格教育贯穿在语文教学中
把人格教育贯穿在语文教学中当前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人格发展问题,不能不引起教育者和社会的关注。
语文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人”,解放人,充实人,提升人。
(刘锡庆),人格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语文教育的灵魂。
语文是“文”与“道”的统一体,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利用语文特有的优势,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得天独厚,为此,利用语文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使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本人体会如下:一、设置文本意境,激发学生的自身体验引领学生深入到作者提供的多维审美空间和艺术意境中。
领悟到艺术美的真谛,受到人生的教育和启迪,提高个人的修养,我们应该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比如张岱的代表作《湖心亭看雪》,选择的是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来表现他此时的特殊的心态和与众不同的情趣。
教学本文,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背诵柳宗元的《江雪》,然后让学生欣赏冬天漫天大雪的图景,设置两个话题,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体验“当我的人生得意的时候,漫步雪中,我的想法是……”“当我人生失意的时候,我又会怎样?”创设如此情境,使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实现与作者的对话,让学生体会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同时在“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美丽景色中放飞自己的思绪,使人与自然与精神实现统一和和谐。
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趣味。
二、设置词语含义,解读文本突出人文性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接触和建设健全人格的最好的课堂,韩军先生说过,让“师生共处于一种植根于语文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来凝固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化情境,”从而达到语言立人的目的。
在文本阅读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词语的深刻含义,一到学生思考人生。
如学习《生命,生命》一课,引导学生品析文章结尾作者发表议论的句子“一切全在我的一念之间,我必须对自己负责”;“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都在于我们自己掌握,”“勇敢的活下去”思考下列问题:(1)我为什么应该对自己负责?我该怎样对自己负责?(2)怎样使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怎样使自己的生命更有光彩?在学生与作者的感情交融之中,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命,并且明白“人的价值在于奉献,做人应该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并且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祖国、人民及亲人所给予的深挚的爱。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如何学习语文知识,掌握语文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怎样为人处事,如何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人格魅力。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在人格的塑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了情操、净化了感情,塑造出健康的人格,这是每个语文老师必修课。
标签: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人格教育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如何学习语文知识,掌握语文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怎样为人处事,如何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人格魅力。
语文教学在人格的塑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不仅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在教学中采取了理论灌输、情感熏陶、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更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了情操、净化了感情,塑造出健康的人格。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渗透人格教育呢?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渗透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树立影响至深。
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正好有许多课文注重培养学生要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有正确的导向。
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各个方面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热爱国家,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以此达到提高学生人格思想素质的目的。
从古至今,无数的伟人、烈士都在爱国方面给我们做出了表率。
如:文天祥《过零丁洋》的“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尚的民族气节溢彩流芳;陆游“僵卧孤村”、“尚思为国戎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感人泪下;《试飞》中宋庆龄为了中国的富强和发展,为了中国的航空事业而勇敢地登上飞机亲自进行第一次试飞,她勇敢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
警钟唤醒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同时陶冶了情操……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抓住这样的例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那么将会是一节非常棒的思想道德教育课。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格教育
德育园地新课程NEW CURRICULUM语文教学是育德的一部分,注重对学生人格和内在的培养,这便是教学的意义和重心所在。
当代的学生个性独特,面对当今复杂多变的环境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要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心理素质得到提升,面对多么复杂挑战的环境,都不会被困难和压力所压迫,因此,用语文渗透人格,是对当代学生人格发展最好的引导方式。
一、树立坚强的人格当今社会竞争激烈,每年都有百万大学生面临就业压力,而现实的竞争是残酷的,可以看出,有些学生在面对困难很难为自己找寻出口,有些意志薄弱的人甚至因此选择结束生命。
所以,学生在接受教育时,教师不能一味地传授理论知识,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人格、心理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便可以采用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坚强的人格和品质。
例如,在学习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其中有一句话很值得当代学生学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成功者需经历“先苦后甜”的日子,不能因为学习或者生活中的一点小事便垂头丧气、心灰意冷,要知道,古今中外的成功者,都经历了难以想象的困难,而如今,物质条件优越,但是人们所经历的困难依旧很多,因此,学生不能沉迷于安乐的生活,而应时刻怀有忧患意识,方能走向成功。
二、心怀正直高尚的人格对于人格的教育,教师可以选择课文中典型人物进行分析,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某些小说类文章最大的特点便是人物性格鲜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理解文章,理清文章的背景,发生事情的经过以及文章的中心思想,弄清楚了之后,让学生分析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例如,在学习《项链》这一课时,对于主人公玛蒂尔德性格的分析,教师可以将班级分成几个小组,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总结玛蒂尔德的性格特征,有些学生对玛蒂尔德表示同情,那么教师让学生找出从文章中可以证明玛蒂尔德值得人同情的地方,然后大家共同分析这点是否能真正证明主人公值得大家同情。
还有的学生不喜欢玛蒂尔德,认为他自私,虚荣心重,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对自私和虚荣心含义进行深入讲解,使学生充分理解所谓人格的深层含义,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对人格有一定的理解,将来,在他们的言行举止方式上还会得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人格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人格培养简介语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语文教学是中国教育最为优秀的传统之一,它不仅注重学生的语言能力,更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
因此,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对学生的人格培养是我们需要讨论的话题。
语文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人格培养的方法1. 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美语文是一门充满美感的学科,它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存在的,更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自己对语文的热爱和感悟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思维。
2. 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语文涉及到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历史,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人类的道德观念、文化背景和时代变迁。
同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引导他们尊重他人、关心他人、自律自信,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自己的情感,正确地面对挫折和困难,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
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学生个人发展的机会,同时也是让学生关注社会、了解世界、接触人群的机会。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学习和了解社会现实,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同时也要让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教导他们认识和分析社会问题,并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结论在现代社会中,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仅需要学生拥有语言表达能力,也需要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
语文作为一门文化学科,是可以通过渗透对学生的人格培养来实现的。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感受语文的美。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人格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人格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学中,除了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思想素质。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创新,注重人格培养呢?一、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创设情境,促进情感交流。
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课堂需要有情感渲染和情景营造,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语文教师应该有选择性地给予学生社会生活中常见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并感受情感,以促进学生的情感交流,增强沟通能力、合作意识和情感体验能力。
例如,让学生通过描述自己的成长历程来理解教材中的人物形象;通过讨论感人的作品,让学生感同身受,认识文学的魅力和价值等。
二、注重人格心理均衡,激发学生自主思考能力。
小学生处于人格心理发展的初期,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究精神,使学生构建新思想、新观点,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审美理解和一定的自我反思能力。
例如,在课堂上教学员可以适时地提出一些探究性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编写作文时,让学生自己拟定题目、思路和结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学生作文完成后,引导学生自评和互评,反思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心理。
三、倡导自主探索和自我发展,培养学生领导才能。
培养学生领导才能是小学教育的重点之一,教育者应该全方位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创设自主探索、自我发展的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并合理利用自己的时间,自觉实践良好的思想和行为品质。
例如,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可以鼓励学生自学、自评,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分组自主互动,在团队中获得发声的机会,并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协助完成任务。
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体验领导和管理的乐趣,还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学生在未来自主探索和发展的能力。
四、注重知识熟练掌握和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提升自信心。
语文教学是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教育者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在知识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作者:彭曼来源:《读写算》2011年第22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培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实际上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把教材中的无声文字转化成为有声的语言,一方面增长学生的知识、智慧和能力,另一方面塑造学生美好的灵魂,完成教书育人的目的。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注意创设情景,以情动人。
文章不是无情物。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篇章,都是作者深厚感情的产物。
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情景,才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引起共鸣。
通过情感的共鸣、认同、达到提高学生人格水平的目的。
创设情景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从教材实际出发,并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恰当选择、灵活运用,一旦学生进入情景,人格渗透就容易实现了。
在教学《落花生》时,课文借“它的果实埋在地里——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来创设情景,来昭示学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道理。
落花生的那种“不求虚名默默奉献从不炫耀自己”的品格,只有通过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才能使学生有所领悟,而且对落花生产生敬佩之情。
这种直觉的情绪体验,为品格的内化和健康道德认识的形成作了准备。
二是要注意找准突破口。
找准突破口、就是找到语文教学与人格教育的最佳锲合点,只有找到这个点,渗透才能得到顺利实现。
这个最佳锲合点有时是对某个问题的讨论,有时是对某篇文章独特结构的把握,有时又是某种生动的语文教学形式。
教师要善于从纷纭复杂的语文教学现实中,敏锐的发现这个最佳锲合点,将人格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如白居易的《草》诗意优美清新,描绘生动。
前两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是诗人对自然景象的客观描述,秋枯春荣。
三四两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是对这种枯荣现象的解释。
学生的学习只停留于此,那么学生就有可能产生一种误解:草只是年复一年的重复循环,今年的草和去年的草只是同一事物。
人格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初探
人格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初探平滩小学:黄小琼陈治友《新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孩子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孩子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使孩子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由此可见,21世纪的语文教学,它是提升每个孩子生命质量和培养每个孩子健全人格的教育。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下面我谈谈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用语文教师的人格力量去潜移默化孩子向美好的人格方向发展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孩子进行人格教育,教师本身具备健全的人格显得很关键。
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得率先垂范,言行一致,有高尚的品格,用自己能让孩子信服的行动去教育孩子。
就是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人师表,让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体现人格的感染力量。
在孩子眼里,一个具有爱祖国,爱集体,诚实可信,言行一致,处事公正理智,爱孩子,遵纪守法,严于律己,工作认真负责,待人热情有礼,作风严谨,心胸开阔,人际关系和谐,乐观自信,不怕困难,管理得法,决策果断,有正确的人生观和是非观,能执着地朝着理想而奋斗等等优良品格的语文教师,必定是一位受孩子欢迎的教师,他在课堂上的表述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实实在在的榜样。
语文教师也只有不断地完善自身的人格,才能长久地在对孩子的人格培养过程中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
二、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主渠道1.重视倾听和表达的教学。
倾听和表达是语言交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听说能力,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增强孩子社会交际能力。
倾听和表达既是一种学习活动,也是交际行为,学会倾听和表达,除了可以增长知识,同时也可以提高涵养,陶冶情操,学会尊重,增强社会交际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将人格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作者:谢萍勇璐琰
来源:《速读·上旬》2017年第05期
摘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技巧,同时还要教给学生们做人和做事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
小学是塑造人格的关键时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丰富的文化知识,而且也可以陶冶性情,培养优秀的道德文化素养。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人格教育;渗透
一、引言
人格教育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教学过程中身负教学和育人两个使命。
但是主次有序,我们在教学过程我们不能只注重语文教学而忽略了人格教育,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但是我们该如何将这种人格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呢?我认为我们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二、将有价值的情感态度渗透到课堂教学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在语文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我们的课本选材也是根据这个要求来进行选择的。
这样我们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课本内容就可以潜移默化的达到人格教育的目的。
将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渗透到课堂教育中,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教育他们要热爱我们的国家、社会还有我们的家庭,不知不觉得就达到了提高人格素养的目的。
古往今来,在爱国方面太多的名人和烈士给我们作出了表率。
比如:《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体现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带领人民走向解放道路的毛泽东,他为我们走向新社会奠定了基础。
这些名人事迹,引发学生的思考,陶冶学生们的情操。
如果在课堂教育中,能够抓住这些事例,引导学生们深入思考,一定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还有在学习我们小学课本第十一册中的《回家》这篇文章时,要把面对家境父母内心的无奈讲出来,还有对父母对海子的关爱、谅解;海子对父母的孝顺。
在学习这篇课文的同时,老师一定要让孩子们养成体恤家人,关爱父母的能力。
再如我们学过一篇经典的文章《将相和》,文中讲述了蔺相如面对困境机智果敢、内心不畏强权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这种顾全大局、热爱国家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的学生去学习的。
当然我们也要学习廉颇知错改错,敢于承认自己错误的这种精神。
通过榜样的力量将伟大的人格和优秀的思想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学生们的思想当中去,让他们以此作为楷模。
三、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对学生要通过道理和情感双方面进行引导。
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的提出了要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审美观。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相当一部分文章的选材都是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这样对我们引导学生们树立争取审美观来说是极其方便的。
例如课本中《大海中的灯塔》讲述了友谊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与人为友的艺术;《收藏阳光》让我们明白要学会享受快乐,收集快乐,这样就能勇敢面对生活当中的困难并且战胜它。
通过作品本身的魅力,陶冶学生的审美能力,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情感和语言色彩。
提高学生们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富有情感的讲述文章内容,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起到塑造人格的作用。
同时,老师课前准备的课件内容的多样性以及自身的教学能力也是十分总要的,因为这将对教学效果起到很大的影响。
设置一些类似的情景,引发出学生内心的情感,同时引发共鸣,让学生们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更能让学生们产生深刻的情感感受。
四、将人格教育渗透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写作过程中,学生的整个身心都会参与到创作中去,在文章中也能深入的阐述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我们老师可以通过作文内容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内心思想以及人格的完整。
在我们书本的每个单元结束时都有一些相关的综合练习与写作。
这些练习都涉及到了学生们的人格培养。
比如在六年级语文课本中有一个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们写调查报告,这个调查报告交给我们对待身边的事物要用科学的手段,同时告诫我们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无论如何,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竞争如此激烈,我们应该抓住每一个机会引导孩子们树立健康的人格。
只有在课堂教育的过程中,将情感渗透进去,教育我们的学生做一个有情有义之人,在他们的内心中才会盛开出一多情义之花。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个人觉得:教师是新课改背景下重要的教学资源。
作为教育者的老师们必须要紧跟社会的发展,及时转变观念,调整心态更快的进入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优化我们的教学环节,设计一些类似情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与此同时,将人格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完整的人格以及高尚的情操。
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接受优良思想的熏陶,逐渐成长为一个多方面发展的人才,对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同时做一个有责任心、有能力、有梦想的新社会青年。
参考文献:
[1]张俊峰.马克思主义实践教育的发展及其现实价值研究[D].福建大学,2015.
[2]罗晶,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6(8):39.
[3]高瑞琴.小学语文渗透思想教育例谈[J].学子(理论版),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