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辽宁教师招聘之幼儿心理学考点精讲四:自我中心言语
幼儿自言自语中公-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幼儿自言自语中公-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幼儿自言自语是指幼儿在独自行动或与他人互动时,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思维和感受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
幼儿自言自语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且在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幼儿自言自语在过去曾被认为是一种不正常的行为,被认为是幼儿无法适应社交环境的表现。
然而,随着对幼儿自言自语研究的深入,我们逐渐认识到幼儿自言自语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它不仅有助于幼儿思维的发展,还是幼儿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之一。
幼儿自言自语具有一定的特点。
首先,幼儿自言自语主要发生在任务性活动中,例如解决问题、完成作业等。
其次,幼儿自言自语的内容多以个人思维和情感为主,而非与他人的交流。
再次,幼儿自言自语的语言表达方式多样,可以是声音、动作、词语等形式。
幼儿自言自语在幼儿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有助于幼儿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通过自言自语,幼儿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规划行动,并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此外,幼儿自言自语还有助于幼儿在情绪上得到宣泄和自我安慰。
然而,幼儿自言自语也需要得到适当的引导和理解。
家长和教师应该了解幼儿自言自语的意义和作用,鼓励幼儿适度地自言自语。
同时,家长和教师还应该根据幼儿自言自语的特点和表达方式,适当地引导和支持幼儿的自言自语行为,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思维和情感表达能力。
总之,幼儿自言自语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了解和理解幼儿自言自语对于促进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篇文章的探讨,能够进一步加深对幼儿自言自语的认识和理解,并为幼儿的教育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指导。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幼儿自言自语进行分析和探讨:1.2.1 幼儿自言自语的定义在本节中,我们将对幼儿自言自语进行明确定义并解释其特点。
通过深入了解幼儿自言自语的含义和范围,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现象。
辽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中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学习心理学,科学的解释心理学现象,对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重要意义 2.揭示心理现象的规律,能帮助人们运用这些规律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为不同领域的实际生活服务,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的母体中分离出来,冯特被视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心理现象一般分为心理过程与人格两大方面。
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认知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意志是人自觉的确定目标,并根据目的去调节和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意志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人格—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品质或特征的总和。
它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特征两方面,1人格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观念、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等。
2人格特征。
人的能力、性格、信念、世界观逐渐形成。
机构图:1)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2测验法。
测验法就是运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信度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一致性程度。
效度测验结果的正确性、有效性程度。
3调查法。
调查法是以收集被试各种材料,间接了解其心理现象的一种方法。
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4临床法。
5个案法2)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包括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学习心理学的意义)1描述心理现象2解释心理活动机制3预测和控制心理行为4)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分为4个层次1基础研究2心理现象研究3心理对象研究4活动领域层次5)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学的专著10)冯特是心理学的创始人,他是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第一个心理学派的奠基人。
言语心理学知识点全面解析
言语心理学知识点全面解析言语心理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心理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人们在交流过程中使用的语言,以及这种语言对沟通、认知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言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语言表达、语言理解、语言认知和语言心理过程等。
言语心理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表达:语言表达是指人们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意图。
在语言表达过程中,人们会使用不同的语言结构、词汇和语音特点来传递不同的信息。
言语心理学研究这些语言表达的方式,以及语言表达对情绪、思维和行为的影响。
2.语言理解:语言理解是指人们对他人语言的理解和解释。
在语言理解过程中,人们需要理解语句的意义、句子的结构,以及语言的上下文。
言语心理学研究这些语言理解的心理过程,包括语义理解、语法解析和篇章理解等。
3.语言认知:语言认知是指人们在使用和理解语言时所涉及的一系列认知过程。
它涉及到记忆、注意力、推理、判断和决策等心理活动。
言语心理学研究这些语言认知的心理机制,以及语言认知对其他认知活动的影响。
4.语言心理过程:语言心理过程是指人们在使用和理解语言时所经历的心理活动。
它包括语言产生过程、语言口语表达过程、语言听觉理解过程和语言阅读理解过程等。
言语心理学研究这些语言心理过程的心理机制,以及语言心理过程对个体认知和情感的影响。
言语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研究、观察研究和问卷调查等。
实验研究通常通过控制和操纵实验条件,来观察和测试语言对心理的影响。
观察研究主要通过观察和记录人们在交流过程中的言语行为来研究言语心理现象。
问卷调查则通过让受试者填写问卷来获取关于言语心理的信息和态度。
言语心理学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教育领域,言语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认知能力,从而设计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临床心理学领域,言语心理学可以帮助临床心理学家识别和评估语言障碍和交流障碍,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和康复方案。
在广告和营销领域,言语心理学可以帮助广告人了解消费者的语言偏好和心理需求,从而设计更吸引人的广告语言。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1. 幼儿发展阶段-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2-7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以直观和非逻辑为特点。
-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发展理论将幼儿期归为性心理发展的第二阶段,即肛门期,强调控制与服从的训练。
-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幼儿期是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的阶段。
2. 认知发展- 直观思维:幼儿依赖感官和直观来理解世界,缺乏逻辑运算能力。
- 符号功能:幼儿开始使用语言、图像和符号来代表现实世界。
- 集中注意力:幼儿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
3. 语言发展- 语言习得:幼儿期是语言快速发展的时期,儿童通过模仿和社交互动学习语言。
- 词汇增长:幼儿的词汇量迅速增长,他们开始理解和使用更复杂的句子结构。
- 语言理解:幼儿对语言的理解逐渐从字面意义转向能够理解隐喻和非字面意义。
4. 社会和情感发展- 自我意识:幼儿开始形成自我概念,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 情感表达:幼儿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快乐、悲伤、愤怒等。
- 同伴关系:幼儿开始与同龄人建立关系,学习分享、轮流和合作。
5. 道德和价值观发展- 道德认知:幼儿开始理解规则和公平的概念,但对道德判断的理解尚不成熟。
- 价值观形成: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幼儿开始形成基本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6. 游戏的重要性- 游戏是幼儿学习和探索世界的主要方式。
- 通过游戏,幼儿发展认知技能、社交技能和情感调节能力。
- 游戏也有助于幼儿理解社会角色和规则。
7. 教育干预- 早期教育: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和适当的教育干预,有助于幼儿的认知和社会发展。
-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包括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
- 教育策略:使用适合幼儿发展阶段的教育策略,如通过游戏和实践活动进行教学。
8. 幼儿心理健康- 早期干预:对幼儿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早期识别和干预,有助于预防长期的心理障碍。
2016年辽宁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重要考点整理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重要考点整理
2016年辽宁教招大部分考试科目为教育基础知识,具体考试内容需要看考试公告,查看最新辽宁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供考生备考学习。
知识点1:注意
二特点:指向性和集体性
三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三种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四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知识点2:感觉
一定义:个别
二种类:外部感觉、内部感觉
四规律: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效、联觉
知识点3:知觉
一定义:整体
三种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四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知识点4:记忆
三过程: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
四品质: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四分类:根据记忆内容和经验对象、根据记忆内容保持时间长短、长时记忆两种分类、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
五、遗忘原因:记忆痕迹衰退说、干扰抑制说、同化说、动机说、提取失败说
知识点5:思维
二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三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四分类:根据凭借物、根据逻辑性、根据指向性、根据创新程度
七品质:广度、深度、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敏捷性、逻辑性
八过程: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
知识点6:想象
二种类: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三功能:预见功能、补充功能、替代功能
更多内容,一起来看看
中公教育与辅导专家提醒您,备考有计划,才能在招教考试大战中拔得头筹!邀请您一同刷题!。
《儿童心理学》自我中心言语
首先发现这个现象的是瑞土心理学家皮亚杰,他把这种言语形态称之为“自我中心言语”。
以后有许多心理学家[穆孝(M.Muchow)、卡茨(D.Katz)夫妇、麦卡蒂(D.McCarthy)、维果茨基、黄翼等]对皮亚杰的研究结果做了检查性研究,虽然由于种种条件不同,结果互有出入,但学前期有自我中心言语现象存在,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问题在于怎样正确理解自我中心言语这一现象。
皮亚杰认为:第一,自我中心言语是一种非社会性的言语,是儿童特有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唯我思维)的表现;第二,自我中心言语和社会化言语是互相对立的,只有儿童到了七八岁时,自我中心言语才逐步消失,而让位于社会化的言语。
维果茨基和苏联的一些心理学家都不同意皮亚杰的这种解释。
维果茨基根据他的观察和实验所得的结果,认为: (1)所谓自我中心言语也是社会性的言语,而不是什么自我中心的表现; (2)儿童在没有交谈者的情况下,才有自我中心言语,这实际上是思维的有声表现,是一种言语的自我调节的机能; (3)儿童在行动中遇到困难时,经常会出现自我中心言语,这实际上是思维的有声表现,是一种言语的自我调节的机能。
因此,维果茨基认为:所谓自我中心言语,实质上,是由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中的一种过渡形态。
这是人的言语发展中的一个新的质变,是真正人的意识的开始。
由此可见,自我中心言语和社会化言语不是对立的东西。
学前晚期自我中心言语的下降,也不是意味着它的消失,而是意味着它向内部言语转化。
幼儿心理学名词解释
幼儿心理学名词解释1、问题言语:在碰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自言自语,常常用来表示对问题的困惑、怀疑或惊奇等等。
2、情绪情感:人类与动物共有的,通常是有机体的生理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情感是人类社会特有的,通常是指人的社会需要是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
4、能力: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条件。
1、再造想象: 是根据一定的图形、图表、符号,尤其是语言文字的描述说明,形成关于某种事物形象的过程。
2、自我中心性: 处于这类思维水平的儿童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去认识事物,而不太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
4、同伴关系: 是儿童在早期生活中,除亲子关系之外在同龄个体中建立的社会关系。
5、遗传因素: 指遗传的生物特征,即天生的解剖生理特点,如身体的构造、形态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其中对心理发展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特征。
1、无意想象: 没有预定的目的,而是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不由自主地想象出某种事物形象的过程。
2、抽象逻辑思维: 指用抽象的概念(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
3、理智感: 是由于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
4、亲社会行为: 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
1、再造想象: 根据一定的图形、图表、符号尤其是语言文字的描述说明,形成关于某种事物的形象的过程。
2、气质: 指一个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都带上独特的色彩,制约着心理活动进行的特点。
3、直观行动思维:指对客观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
4、观察: 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5、有意注意: 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势。
1、亲子关系: 主要是指儿童与父母(养父母)之间进行的交往及其伴随着一种情感关系。
幼儿自我中心表现
幼儿自我中心表现幼儿自我中心表现,是儿童认识发展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这种表现主要表现在幼儿思维活动的各个阶段。
正如素有“幼儿中心论”之称的让·皮亚杰所提出的,幼儿认识发展的一大特点就是“自我中心思维”,这种思维主要表现在幼儿在一定程度上只注重自身的感觉、体验和需要,往往把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问题的能力和从主体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别人的能力所限。
自我中心表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言语表达儿童在言语表达时主要是以自我为中心,常常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理解来理解自己的话,往往不考虑对方是否能理解,也不考虑对方是否有类似的经历。
当人们在沟通时,常常会出现“我在说什么,你在听什么”的情况,这就是幼儿自我中心的表现。
二、情感表现幼儿在情感表现中也表现出自我中心的特点。
他们把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放在第一位,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和需要。
比如,如果一个孩子想玩某个玩具,他会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玩乐中,而不考虑其他孩子是否想一起玩。
三、认知表现在认知方面,幼儿也表现出自我中心的特点。
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不能把自己的思维转换成别人的思维。
比如,如果幼儿发现了一只虫子,他会认为其他人也一定知道这只虫子是什么样的,并静静地观察它,而不考虑其他人是否对虫子不感兴趣。
四、行为表现在行为方面,幼儿在自我中心表现得最明显。
他们的行为往往只是从自身的感觉和需要出发,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和需要。
比如,如果一个孩子想要一只玩具,他会直接从别人手中抢走而不考虑别人是否在玩它。
以上就是幼儿自我中心表现的四个方面,这种表现并不是一种局限性的认识方式,而是幼儿认识发展的一种必经阶段,是幼儿学习和认识发展中的一部分。
幼儿在这个阶段可以通过与社会交往和经验的积累逐渐克服自我中心的局限性,逐渐学会从多种角度去看待问题,以及学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和需要。
因此,家长和教育者应当以宽容和耐心的态度引导幼儿尽快从自我中心中走出来,逐步发展善于观察、思考、拓展思维等能力,实现认识发展的综合素质提升。
“幼儿自我中心言语”心理现象分析
“幼儿自我中心言语”心理现象分析儿童从三四岁起就常常会边玩边嘀咕,一个人絮絮叨叨地不知在说些什么。
这种自言自语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是幼儿心理发展和语言学习的必经之路。
本文尝试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阐释幼儿自我中心言语产生的原因,并从这一角度来思考幼儿教育的某些实践问题。
一、什么是幼儿自我中心言语自我中心言语是心理语言学关注的话题之一,且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探讨。
幼儿自我中心言语指幼儿在活动或游戏过程中发出的、似乎并不在意能否达到与别人沟通的目的的自言自语或公开说的话。
研究者以各自不同的专业角度对幼儿的自我中心言语作了不同的划分。
皮亚杰从幼儿言语的机能出发将其分为自我中心言语和社会化言语。
其中,自我中心言语包括重复、独白和集体独白三种表现形式。
维果茨基则依据自我中心言语的功能和作用将其分为自我中心的沟通、幻想游戏和针对非人类物品的谈话、感情的释放和表达、形容自己的活动和自我引导、大声读出以及听不见的喃喃自语几种类型。
幼儿自我中心言语有特定的发展路径。
儿童在不同的发展时期,自我中心言语出现的频率是不同的。
据皮亚杰统计,3 岁以前,自我中心言语占全部言语的 1/2 至 3/4; 3 岁至 6 岁,自我中心言语逐渐减少,大约在 1/2 至 1/3 之间; 7 岁以后,进一步减少到 1/4。
而维果茨基则认为,自我中心言语在学前阶段增加,在初小阶段逐步减少,其出现频率呈倒 U 型;当自我中心言语被部分内化时,公开的自我中心言语便减少;当自我中心言语被简化及内化时,会产生结构和文法上的改变;随着儿童的进一步发展,他们自言自语的时间由跟随在行为之后转变为出现在行为之前,具有计划和规范的功能。
另有研究发现,幼儿的自我中心言语与任务难度高度相关,尤其是在中等难度的任务和困难任务中。
父母在场对幼儿的自我中心言语出现频率没有影响。
在学前阶段,幼儿自我中心言语不断地发展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一部分自我中心言语被内化了。
辽宁省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全知识点总结.
绪论冯特: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心理学杂志《哲学研究》,科学心理学专著《生理心理学原理》心理学代表人物构造主义:冯特和铁钦纳。
技能主义:詹姆斯和杜威和安吉尔,行为主义:华生(实验内省法。
完形主义:格式塔心理学派韦特墨和考夫卡和苛勒精神分析心理学:奥地利维也纳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精神分析论》《精神分析纲要》。
人本主义马斯洛和罗杰斯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人格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认知情绪情感与意志这三个过程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认知是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基础,情绪情感和意志又会影响认知活动的发展。
情绪情感和意志在人的认知过程中起过滤和动力作用,又是衡量人的认知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情绪情感也会对意志产生推动作用。
意志又有利于情绪情感的丰富和升华。
人格包括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最活跃和人格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自我调控。
心理学研究任务: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
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高尚的职业品德。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广博的知识。
身后广博的知识积累是教师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这不仅包括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学活动所必需的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知识,还应包括广泛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等方面的知识;完善的人格。
教师人格是教师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智力结构情感意志,行为修养和道德意识的内在倾向性;全面的能力(教师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它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成效,教师能力主要包括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系统学习能力;专业的技能。
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必需的行为方式,它是教师能否把教学工作开展的生动活泼,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形成教学艺术的关键,也是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决定因素;教师心理辅导技术的实际应用:学生时代是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其间一个孩子的生理心理人格等方面都得到长足的发展。
幼儿心理学基础入门知识资料要点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幼儿:3~6岁(学前:0~6岁、幼儿前期:0~3岁;初期:3岁;中期:4岁;后期:5岁)2.儿童:0~18岁3.心理:称为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4.心理现象的分类:(1)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基础;情感过程——动力;意志过程——调控) 认知过程的核心是思维(2)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系统、个性心理特征系统、自我意识系统5.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学科门类。
6.幼儿心理学:研究3~6岁婴幼儿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学科(研究对象0~6岁,主要研究对象3~6岁)。
7.年龄特征:某一特定年龄阶段中最稳定、最普遍、最典型的本质心理特征。
二、大事件1.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心理学的诞生》。
2.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写下《儿童心理》一书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三、综合1.心理的实质(心理的基本特征)。
(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社会环境对人类心理的作用尤为重要)。
(4)心理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其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1)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具有个人主体的特点。
(2)个人的经验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现实的反映。
(3)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对个人行为的调节和支配上。
(4)心理的主要观能动性,表现为儿童来到这个世界,大脑并不是一张白纸。
3.幼儿心理学的研究任务:①阐明婴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基础)②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本质)4.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方法:①理论研究法②实论研究法观察法:(最简单、最基本、最实用的方法)调查法(谈话法、问卷法、测量法、作品分析法)实验法:(最严密、最客观的方法)5.习惯化:当一种刺激反复出现时,刺激产生的反应会逐渐减弱,这就叫习惯化。
自我中心言语名词解释
自我中心言语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自我中心言语不?自我中心言语啊,就好像是一个
人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自说自话!比如说,小孩子会自己嘟囔着一些只
有他自己懂的话,那就是自我中心言语啦。
就像有个小朋友,拿着个玩具车,嘴里不停地说着:“冲啊,小车车,超过前面那辆车!”这可不就是典型的自我中心言语嘛。
它可不是只在小孩子身上才有哦!有时候大人也会呢。
你想想,有
时候你是不是会自己在心里默默地念叨着一些计划或者想法呀,这其
实也有点自我中心言语的影子呢。
自我中心言语其实就是我们内心世界的一种体现呀,它反映着我们
的思考和情感呢。
所以呀,别小瞧了这自我中心言语,它可有意思啦!
我的观点就是:自我中心言语是一种很常见也很有趣的现象,它存
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呢。
儿童的自我中心名词解释
儿童的自我中心名词解释儿童的自我中心是指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将自己放在思考和理解世界的中心位置。
这一概念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并被广泛运用于儿童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中。
在儿童的自我中心阶段,他们往往难以理解和关注他人的观点、需求和情感,更倾向于将自我放在首位。
这种自我中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儿童在自我中心阶段容易出现认知上的自我中心。
他们往往难以理解别人的思想和感受,往往以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来解释事物。
例如,若一个儿童喜欢吃巧克力,他可能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喜欢巧克力,无法理解其他人可能不喜欢或对巧克力过敏。
其次,儿童在自我中心阶段还表现出语言上的自我中心。
他们在沟通交流中往往只关注自己的话题和兴趣,缺乏关注他人的倾听和表达能力。
这就导致了儿童与他人的互动质量较低,常常只是单向的陈述和询问,缺乏真正的交流与理解。
再次,儿童的情感上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自我中心。
他们往往难以理解并关注他人的情感和需求,更倾向于满足自己的情感和欲望。
例如,一个儿童可能会在别人受伤或感到难过时,表现出漠不关心或者无知,因为他们难以从别人的角度体验到相应的情感。
儿童的自我中心在认知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儿童通过体验和理解自己的中心位置,逐渐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并学会换位思考和关注他人。
这一过程能够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和社交能力的提升。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和家长应该注意引导和帮助儿童逐渐超越自我中心,培养他们的社会情商和沟通能力。
例如,可以教会儿童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鼓励他们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关爱他人和合作的意识。
此外,为了帮助儿童提升自我中心的认知能力,也可以设计一些游戏和活动,鼓励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时考虑多个视角和利益。
通过这些活动,儿童可以逐渐从自我中心走向多元中心,培养全面发展的认知能力。
综上所述,儿童的自我中心是指在认知发展中,儿童将自己置于思考和理解的中心位置。
关于“幼儿自我中心言语”的心理现象分析及对策
关于“幼儿自我中心言语”的心理现象分析及对策作者:傅军芳来源:《读写算》2011年第60期【摘要】幼儿的自我中心言语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是幼儿心理发展和语言学习的必经之路。
认知心理学关于前额叶发展、执行功能发展和幼儿思维发展特点的研究能有效地解释幼儿自我中心言语产生的原因。
皮亚杰、维果茨基等理论家对幼儿自我中心言语的研究则给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自我中心幼儿启示儿童从三四岁起就常常会边玩边嘀咕,一个人絮絮叨叨地不知在说些什么。
这种自言自语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是幼儿心理发展和语言学习的必经之路。
本文尝试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阐释幼儿自我中心言语产生的原因,并从这一角度来思考幼儿教育的某些实践问题。
一、什么是幼儿自我中心言语自我中心言语是心理语言学关注的话题之一,且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探讨。
幼儿自我中心言语指幼儿在活动或游戏过程中发出的、似乎并不在意能否达到与别人沟通的目的的自言自语或公开说的话。
幼儿自我中心言语有特定的发展路径。
儿童在不同的发展时期,自我中心言语出现的频率是不同的。
据皮亚杰统计, 3 岁以前,自我中心言语占全部言语的 1/2 至 3/4; 3 岁至 6 岁,自我中心言语逐渐减少,大约在 1/2 至 1/3 之间; 7 岁以后,进一步减少到 1/4。
而维果茨基则认为,自我中心言语在学前阶段增加,在初小阶段逐步减少,其出现频率呈倒 U 型;当自我中心言语被部分内化时,公开的自我中心言语便减少;当自我中心言语被简化及内化时,会产生结构和文法上的改变;随着儿童的进一步发展,他们自言自语的时间由跟随在行为之后转变为出现在行为之前,具有计划和规范的功能。
另有研究发现,幼儿的自我中心言语与任务难度高度相关,尤其是在中等难度的任务和困难任务中。
父母在场对幼儿的自我中心言语出现频率没有影响。
在学前阶段,幼儿自我中心言语不断地发展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一部分自我中心言语被内化了。
幼儿心理学名词解释
感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有意注意:是有目的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广度:即注意的范围,在同一时间内能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理智感:是人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与人的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满足与否相联系。
有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即好奇好问。
有意记忆:指按一定目的和任务,需要来采取积极思维活动的记忆。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的认识,它区别于其他心理现象,把认识的目光转向了自己,自己既是认识者,又是被认识者。
▲有两个基本特征:即分离感和稳定的同一感。
最初发生在婴儿期。
2-3岁时掌握“我”,是儿童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的标志。
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反映。
表象:是头脑中客观事物的形象,即感知过的客观事物不在眼前而在头脑中呈现出来的形象。
年龄特征: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个体发展的各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想象: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回忆(再现)创造想象: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不依赖现存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独特性和创造性。
再造想象:是指根据对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的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样,图纸,符号的示意,而在头脑中形成有关这一客体新形象的过程。
个性倾向性:是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对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起着促进和引导的作用,包括兴趣,需要,和动机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性格:是表现人对现实的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回忆(再现):经验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能把他重新回想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招聘幼儿心理学考点精讲四:自我中心言语
2016年辽宁教招大部分考试科目为教育基础知识,具体考试内容需要看考试公告,查看最新辽宁教师招聘考试资讯。
辽宁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辽宁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首先发现这个现象的是瑞土心理学家皮亚杰,他把这种言语形态称之为“自我中心言语”。
以后有许多心理学家[穆孝(M.Muchow)、卡茨(D.Katz)夫妇、麦卡蒂(D.McCarthy)、维果茨基、黄翼等]对皮亚杰的研究结果做了检查性研究,虽然由于种种条件不同,结果互有出入,但学前期有自我中心言语现象存在,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问题在于怎样正确理解自我中心言语这一现象。
皮亚杰认为:第一,自我中心言语是一种非社会性的言语,是儿童特有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唯我思维)的表现;第二,自我中心言语和社会化言语是互相对立的,只有儿童到了七八岁时,自我中心言语才逐步消失,而让位于社会化的言语。
维果茨基和苏联的一些心理学家都不同意皮亚杰的这种解释。
维果茨基根据他的观察和实验所得的结果,认为:
(1)所谓自我中心言语也是社会性的言语,而不是什么自我中心的表现;
(2)儿童在没有交谈者的情况下,才有自我中心言语,这实际上是思维的有声表现,是一种言语的自我调节的机能;
(3)儿童在行动中遇到困难时,经常会出现自我中心言语,这实际上是思维的有声表现,是一种言语的自我调节的机能。
因此,维果茨基认为:所谓自我中心言语,实质上,是由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中的一种过渡形态。
这是人的言语发展中的一个新的质变,是真正人的意识的开始。
由此可见,自我中心言语和社会化言语不是对立的东西。
学前晚期自我中心言语的下降,也不是意味着它的消失,而是意味着它向内部言语转化。
相关练习题
1.对待幼儿出声的自言自语,成人正确的处理方式是( )
A.发展为对话言语
B.发展为真正的外部言语
C.任其自然发展
D.发展为真正的内部言语
【答案】B。
中公讲师解析:成人应留心幼儿自我中心言语,应尽可能地通过幼儿的自言自语去观察他们、了解他们、帮助他们,使其发展成为真正的外部语言。
2.冬冬边玩魔方边自己小声嘀咕:“转一下这面试试,再转这面呢?”这种语言被称为( )
A.角色语言
B.自我中心语言
C.对话语言
D.内部语言
【答案】B。
中公讲师解析:自我中心言语表现为讲话时不考虑自己在同谁讲话,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在听自己说话,他或是自言自语,或是由于和一个偶然在身边的人共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