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意识形态与信仰的关系

合集下载

意识形态三个事关具体内容是什么

意识形态三个事关具体内容是什么

意识形态三个事关具体内容是什么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被各种思想、价值观和信仰所影响和塑造。

这些思想体系被称为意识形态,它们在社会和个体的认知、行为和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意识形态中三个关键要素的具体内容,即核心信仰、道德观和社会结构。

一、核心信仰核心信仰是人们价值观和信仰系统中最基本、根本的信念和原则。

它通常来源于宗教信仰、哲学思想或者政治意识形态。

不同的核心信仰对于个体和社会的认知、行为和组织具有深远影响。

在宗教信仰中,核心信仰包括对上帝、神灵或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对善恶、生死、忍耐和慈悲的理解等。

这些信仰指导信徒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塑造了他们的认知和决策。

在哲学思想中,核心信仰涉及到对真理、道德和人生意义的理解。

一些哲学学派关注人类自由意志、功利主义、伦理学等领域,这些核心信仰影响了人们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的选择。

在政治意识形态中,核心信仰通常涉及到对社会、政府和公共事务的理解和看法。

例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调社会公平、公正性和合作精神;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则强调市场经济、个人权利和竞争。

二、道德观道德观是人们对善恶、正误、对错的判断和价值取向。

它对于个体和社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起着重要的作用。

道德观的内容通常与核心信仰、文化传统、教育和社会价值观等有关。

道德观涉及到对道德规范和情感的理解和实践。

例如,一些道德规范认为诚实、正直、善良和同理心是正面的道德品质,而欺骗、偷窃、暴力和自私则是负面的道德品质。

道德观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在一些文化中,孝顺和尊重长辈被认为是重要的道德准则,而在其他文化中,个人的独立和自主被视为更为重要。

道德观也受到教育和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通过教育系统和社会机构的教育和引导,道德观可以得到进一步塑造和发展。

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也会影响个体的道德观。

三、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各个组织和群体之间的关系、组织形式和权力分配。

社会结构对于个体的行为和机会分配具有重要的影响。

意识形态的三大核心内容是

意识形态的三大核心内容是

意识形态的三大核心内容是意识形态是指一种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观念体系,它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方式。

每个社会都存在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它们涉及到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对一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中,有三个核心内容是尤为重要的。

它们是:信仰体系、权力关系和价值观。

1. 信仰体系信仰体系是一种对于宇宙、人类和社会存在以及人的命运的根本解释。

它包括宗教信仰、哲学体系、伦理观念等。

信仰体系通过它们所提供的道德准则、意义和目标,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

信仰体系在塑造个人和社会的道德观念、规范和行为准则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的信仰体系可能导致不同的价值观和社会结构。

2. 权力关系权力关系是指社会中不同群体和个体之间的权力分配和互动方式。

它涉及到政治和社会组织领域,包括政府、统治阶级、社会阶层和个人。

权力关系决定了社会中不同群体和个体的地位、角色和权益,并通过制度和法律来维持和调整这些关系。

不同的意识形态可能导致不同的权力关系模式,如民主制度、专制制度和集体主义等。

3. 价值观价值观是一种对于什么是好和什么是值得追求的观念和准则。

它包括对道德、公正、自由、平等、进步等一系列价值目标的认同和追求。

价值观对个人和社会的行为和决策起着指导和约束作用。

不同的意识形态可能对不同的价值观赋予不同的重视和理解,从而影响着社会的行为方式和社会规范。

意识形态的三大核心内容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运行。

信仰体系提供了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权力关系决定了不同社会群体的地位和权益,价值观则指导着社会行为和决策的取向。

它们相互交织和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着一个社会的特征、进程和方向。

在现代社会中,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并存,它们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个充满活力和多元的社会需要尊重不同意识形态的存在,并通过对话和协商来促进共识和和谐。

同时,也需要对一些具有破坏性和极端主义的意识形态保持警惕,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安全。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信仰何以可能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信仰何以可能
政 治
马 克 思 主 义 意 识 形 态 信 仰 何 以 可 能
孙 洲
( 河海大学 , 江 苏南京
2 1 0 0 0 0 )
f 摘要】 在意识形态领 导权逐渐上升为第一领 导权的信息 网络化、 政治生活文化化社会 , 马克思主义意识 形态上升为信仰的理论逻辑成为“ 应然” 。而任何信仰都是在主体理 性认知 的前提下, 并实现感性情感上的 认 同, 最终在主体 内心 中形成难 以撼动 的绝对地位。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要成为信仰的可能条件就是 要有 主体 在理 性 上 的认 知 即是 相信 , 还 要达 到感 性上 的认 同即是信 奉 。马 克 思主义 意识形 态 的真 理性 和科 学性彰显“ 事实之真” , 其人民性与阶级性又彰显“ 价值之真” 。“ 事实之真” 与“ 价值之真” 共 同回应马克思主
文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 对 于 马 克 思 主 义信 仰 是 否 成 立 的怀 疑 之论 主 要基于两方面原 囚, 一是长期 以来信仰就是作为宗 教信仰所独有 , 而宗教信仰又是饱含非科学性与非 理性 因素 的情感偏执 , 对于宗教信仰 的批判成为了 对信仰的否定 。于是 , 在一些人眼里 , 马克思主义信 仰不过就是对虚假 的乌托邦之执迷 , 从而进行 马克 思主义信 仰的培育从 根本上讲 是多余 的和不人道 的精神暴力。I 2 】 二是信仰相 比较理论和思想而言 , 是 稳定 和同化 的 , 若马克思 主义成 为信仰 , 那么马克 思 主 义 容 易成 为经 验 式 的理 论 信 条 , 也无 法解 答 随

( 理论 、 价值 或者具体 器物 ) 的极度信服 , 并将其作 为具有终极价值 的精神寄托和人生信条。那么马克
思 主义 意 识 形 态 正 因为 其 所 具 有 的真 理 性 与科 学 性 的统 一 、 阶 级 性 与 人 民性 的统 一 , 也 即 其 根 本 的 “ 事实 之 真 ” 与“ 价 值 之真 ” 的一 统 , 决 定 了马 克 思 主

意识形态建设与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

意识形态建设与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
堂塑堂堡墨星塑墼曼
总第5 5 2 期
意 识 形 态 建 设 与 马 克 思主 义 信 仰培 育
口 李 合 亮
摘 要 : 马 克 思主 义信 仰是 支持 中 国共产 党获 取 革命 胜 利 、 建 立社 会 主 义制 度 的 重要 保证 , 是 支撑 中
国特 色社会 主 义走 向胜 利 的基 本保 障。 当前 , 加 强 意识 形 态建 设特 别要 警 惕 马克 思主 义信 仰 淡化 、 实 用 主 义 在 意 识 形 态领 域 甚 嚣 尘上 的现 象 , 不 能 只 关注 现 实 问题 、 忽视 理论 建 构 , 只 强调 当下 、 忽视 理

马 克 思 主 义 信 仰 是 支 持 中 国 共 产 义 制 度 的重 要保 证 , 是 支 撑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走 向 胜 利 的 基 本 保 障
信 仰是 人 对 世 界 观 、 人生观 、 价 值 观 等 的选 择 和 持有 , 是一 种意识 、 一种心 理认 同 、 一种精 神力量 。 人是 需要信仰 的动物 , 信 仰 是 人 的 精 神 支 柱 。无 数
2 5 2 0 5 9 )
基金 项 目 : 本文 系国家社科基金项 目“ 改革 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意识 形态建设研 究” ( 项 目号 1 4 B D J 0 1 9 ) 、 山东 省齐鲁文化英才资助项 目“ 改革 开放以来党的领导核心的意识形 态思想探析” ( Q L 3 0 2 0 8 0 1 )  ̄阶段性成果。 中 图分类 号 : D 6 4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7 — 5 9 6 8 ( 2 0 1 7 ) 0 5 - 0 0 2 3 — 0 4 人 民有 信 仰 , 国家 才有 力 量 。正 如 葛 兰西 所 言 , 在保

意识形态与个人信仰

意识形态与个人信仰

意识形态与个人信仰在当代社会中,意识形态和个人信仰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议题。

意识形态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信念和价值观念,对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行理性思考、判断和选择的思想体系。

而个人信仰则是指每个人根据自身的信仰、道德和价值观念,在面对人生抉择、价值观冲突等问题时所持有的信仰态度和价值取向。

意识形态与个人信仰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和相互影响。

首先,意识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个人信仰的形成和发展。

例如,政治体制对于个人的信仰和宗教观念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的意识形态对个人的信仰倾向和立场选择产生相应的影响。

此外,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也会影响个人在信仰选择上的倾向,人们在接受教育、社会交往和家庭教育中,形成了自己的信仰观念和思想意识。

另一方面,个人信仰也对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个人信仰体现了每个人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求,个人的信仰态度和价值观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其对社会问题和意识形态的态度选择。

例如,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可能更倾向于将生活价值与宗教信仰结合,对社会事务和意识形态问题有着独特的看法和认识。

意识形态与个人信仰都具有一定的自由性和多样性。

在现代社会,人们享有信仰自由的权利,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信仰选择自己所信仰的宗教、思想体系或者价值观念。

个人信仰的多样性也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了有益的力量和思想资源。

而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则使得社会更加丰富多元,充满了不同声音和理念。

然而,意识形态与个人信仰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冲突和矛盾。

不同的意识形态可能因为对某些价值观念和信仰的不认同而产生竞争和对立。

这种对立和冲突有时候可能导致社会的紧张局势和冲突,需要通过合理的沟通和协商来化解。

同时,个人信仰的自由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影响,社会对某些信仰和宗教的态度可能对个人的信仰自由产生一定的限制和影响。

为了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我们需要在尊重个人信仰的前提下,充分发展和尊重多种意识形态的存在。

保护每个人对于信仰和思想自由的追求,避免意识形态对个人信仰的侵害和限制。

宗教信仰与社会意识形态

宗教信仰与社会意识形态

宗教信仰与社会意识形态宗教信仰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宗教信仰作为一种个人的信仰体系,对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宗教信仰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其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也是多变且不断演变的。

一方面,宗教信仰可以影响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

宗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提供了一种关于生活意义和道德准则的解释。

例如,基督教强调爱与宽恕,伊斯兰教讲究虔诚与奉献,佛教倡导无私与慈悲。

这些宗教价值观会渗透进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影响人们对社会议题的看法和态度。

宗教信仰还可以为人们提供精神上的慰藉与支持,从而形成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影响他们对社会的看法。

因此,宗教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社会意识形态。

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形态也会对宗教信仰产生影响。

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会引起人们对宗教信仰的重新思考和理解。

社会意识形态通常是由一系列的世俗价值观所组成,这些价值观可能与传统宗教的教义存在冲突。

比如,在现代社会中,科学与理性的观念越来越重要,而一些宗教信仰中存在的神秘主义和信仰盲从在这种观念下受到质疑。

社会意识形态还可以通过社会制度和规范的塑造来影响宗教信仰的表达和实践。

例如,一些国家对宗教活动进行严格的限制或控制,这就限制了宗教信仰的自由表达。

因此,社会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复杂而微妙的。

无论是宗教信仰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还是社会意识形态对宗教信仰的影响,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人们对信仰的理解不断深化,宗教信仰和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演化。

在当代社会,随着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趋势,宗教信仰和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愈发复杂。

各种宗教信仰在全球范围内相互交融和影响,不同宗教之间也产生了多样性和包容性的倾向。

同时,社会意识形态也更加注重民主、平等和人权的价值观,以及科学与理性的思维方式。

这些都为宗教信仰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和谐共处提供了可能。

意识形态和个人信仰

意识形态和个人信仰

意识形态和个人信仰意识形态和个人信仰是人类思维中两个最为核心的概念。

这两个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决定着人们行为和价值观。

它们彼此影响,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思想体系和世界观。

1. 意识形态的定义意识形态是指一种包括政治、信仰、文化等各类思想和理论的体系。

它既可以代表共同的价值观和信条,也可以指代一种特定政治系统下的“官方理论”。

意识形态通常以某些核心的概念为中心,这些概念涉及哲学、历史、政治学和经济学等多个领域。

在意识形态的框架下,人们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都有着明确的指引。

2. 个人信仰的定义个人信仰是指一个人对于问题的看法、信念和价值观。

它来源于对自己和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受到文化、宗教、社会、家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个人信仰是一种自由的选择,反映了一个人对生命、世界和自己的看法。

它可以涉及宗教、哲学、调和学等多个领域,通常以某些特定的信仰为中心。

3. 意识形态和个人信仰的异同意识形态和个人信仰都是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核心,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首先,意识形态通常代表着一种官方的、固定的思想体系,具有强烈的“明朗化”作用和对社会的控制和统治作用。

而个人信仰则更多的是代表一个人的自由选择和对生命的独立思考。

其次,意识形态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帮助人们面对社会、历史和政治问题,而个人信仰则更关注对人生和自身意义的探寻和思考,是一种更深刻的内省性的选择。

但是,意识形态和个人信仰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它们相互影响,互相塑造。

一个人的个人信仰有时候会被意识形态所影响,而意识形态的建立也受到人们的个人信仰的影响。

4. 意识形态和个人信仰对人们行为和价值观的影响意识形态和个人信仰对人们行为和价值观都有着显著的影响。

首先,意识形态对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有着深刻的指引作用。

一个人所处的社会和时代的意识形态会对他的价值观、行为和思想产生深深的影响。

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甚至会对人的生命和自由造成威胁。

其次,个人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

意识形态与政治信仰分析

意识形态与政治信仰分析

意识形态与政治信仰分析意识形态和政治信仰是人类社会中至关重要的两个概念。

意识形态通常描述了一个人、团体或国家的核心信念和价值观,而政治信仰更侧重于对政治制度、组织和决策的信任和支持。

这两个概念相互交织,通过影响思想和行为,对社会和政治生活产生着重大影响。

意识形态一词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艾默·杜尔凯姆提出,他将其定义为“一种信念系统,其目的在于解释现实世界,描绘如何在其中生活以及如何创造更好的未来”。

这个定义基本上奠定了意识形态的基础,并被广泛运用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如政治学、哲学、心理学、文化研究等。

在意识形态中,人们认同并坚持一系列核心观念,包括自己的身份认同、生活方式、价值观、信仰、世界观等等。

这些观念通过社会、文化、教育等途径传递给人们的,从而影响人们认知、理解和处理现实世界的方式。

政治信仰则更侧重于政治领域中的信任和支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政治信仰,这种信仰通常基于对政治权力的信任和对政治制度的认同。

在一个社会中,不同政治信仰的人会基于自己的信仰做出多种不同的政治选择。

例如,如果一个人相信民主制度,那么他就会相信选举制度,他会参加选举,投票选举他认为最好的候选人。

反之,如果一个人不相信民主制度,则他可能更愿意选择其他形式的政治参与。

意识形态和政治信仰在政治活动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

政治运动通常会涉及意识形态和政治信仰的互相竞争。

例如,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斗争可以看作一种基于意识形态和政治信仰的冲突。

直到今天,意识形态和政治信仰仍然在许多国家的内部政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些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政治上的分歧、阶级冲突、社会不安定等等。

在世界上的不同国家和地区,意识形态和政治信仰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例如,在某些西方国家,民主价值观和自由主义思想被普遍认为是实现个人和社会自由的途径。

反之,在一些地方,如有些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政治信仰仍主导着政治生活。

然而,无论在哪里,对意识形态和政治信仰的理解和掌握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人们理解自己、他人和世界。

意识形态和理想信念的关系

意识形态和理想信念的关系

意识形态与理想信念的关系
意识形态跟理想信念,这两样东西,在咱们四川人眼里,那可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

你想嘛,意识形态就像咱们四川的火锅底料,辣得巴适,香得安逸,它给咱们的思维和看法打了个底儿,让咱们晓得啥子是对的,啥子又是错的。

而理想信念呢,就好比是那涮进火锅里的各种菜,啥子毛肚啊、鸭血啊、黄喉啊,各有各的味道,各有各的嚼劲。

但不管你是啥子菜,都得靠那锅底料来提味儿,提精神。

没了锅底料,你就算再新鲜的菜,吃起来也是寡淡无味的。

意识形态就是那锅底料,它决定了咱们的理想信念的方向和色彩。

你要是没有个正确的意识形态,那你的理想信念就像是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找不到北。

而有了正确的意识形态,你的理想信念就有了根基,就有了力量,就能像那火锅里的菜一样,在滚烫的锅底里翻滚,最终变得香辣可口,让人回味无穷。

所以啊,咱们四川人讲究的是“辣得过瘾,吃得开心”,在意识形态和理想信念上也是这样。

咱们要有那股子辣劲儿,要有那股子执着和坚定,才能在自己的生活里,煮出一锅属于自己的、香辣可口的“理想信念火锅”。

这样,咱们的日子才能过得有滋有味,才能活得精彩纷呈。

意识与信仰思考信仰对于我们意识的引导

意识与信仰思考信仰对于我们意识的引导

意识与信仰思考信仰对于我们意识的引导意识与信仰:思考信仰对于我们意识的引导在人类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信仰一直是指导并塑造人们意识的重要因素。

信仰不仅涵盖了宗教信仰,还包括了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信仰。

本文将探讨信仰对于我们意识的引导,并分析其对个体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一、信仰对个体意识的引导1. 安抚灵魂对于个体而言,信仰能够提供一种安抚和慰藉。

当个体面对困境、痛苦或挫折时,信仰给予他们一种精神支持,使他们能够寻找到希望和力量。

无论是宗教信仰还是道德信仰,都给予了个体一种超越自我的意义和价值,让他们感到自己的存在有一种更高尚的意义。

2. 确定价值观信仰也是个体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

通过信仰,个体能够建立起一套自己的价值观体系,从而指导他们的行为和决策。

例如,宗教信仰中的道德准则让信徒们认识到善恶之间的差别,从而约束其行为;道德信仰中的公正、诚信等价值观也能够引导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追求正直和责任。

3. 丰富内心世界信仰拓展了个体的内心世界,使其具备更加宏大的视野和想象力。

对于宗教信仰而言,它不仅给予个体在有限世界中的归属感,还带给他们一种超越时空的感悟。

个体通过信仰能够超越肉体的限制,与无限的神秘力量相连,从而获得一种心灵的满足和安宁。

二、信仰对社会意识的引导1. 社会价值观的塑造信仰是社会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它构成了社会共同的道德和伦理准则。

无论是宗教信仰还是道德信仰,它们都能够对社会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宗教信仰中的仁爱、宽容等价值观能够推动社会实现和谐与和平;道德信仰中的公正、诚信等价值观也是社会的基石,维系着社会秩序和稳定。

2. 社会凝聚力的增强信仰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

通过共同的信仰,人们能够形成一种共同体,凝聚他们的力量和情感。

共同信仰不仅能够激发人们之间的亲近感,还能够培养出一种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使社会成员更加团结协作。

3. 文化传承与发展信仰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宗教信仰使得人们能够与历史和传统相连,传承和弘扬文化。

意识形态与宗教:跨学科研究的新视角

意识形态与宗教:跨学科研究的新视角

意识形态与宗教:跨学科研究的新视角摘要意识形态和宗教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文化现象,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和相互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意识形态和宗教的概念、特征以及跨学科研究的新视角。

首先,文章将分别介绍意识形态和宗教的定义,并探讨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接下来,本文将讨论意识形态和宗教的相互关系,探究宗教如何影响和塑造意识形态,并分析意识形态如何影响宗教信仰。

最后,文章将呈现跨学科研究的新视角,说明对意识形态和宗教进行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和挑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推动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

关键词:意识形态、宗教、跨学科研究、影响、挑战1. 引言意识形态和宗教是人类社会中广泛存在的两个重要的文化现象。

意识形态是指一系列关于世界观、道德原则和社会政治组织的思想和信念体系。

宗教是指对超自然力量、宇宙起源和人类存在等问题的一种信仰和崇拜。

尽管意识形态和宗教在概念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它们之间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并且相互影响。

本文将通过跨学科研究的新视角来探讨意识形态和宗教之间的关系,并展示该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和挑战。

2. 意识形态和宗教的概念和特征意识形态是一种关于社会、经济、政治等问题的一系列观点和信仰。

它通常包括对社会制度、政治权力、经济组织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看法。

意识形态可以使人们形成共同的思想和信念体系,从而团结人们在一个共同的目标或智力构架下行动。

意识形态具有普遍性、系统性和世界观性的特征。

宗教是指对超越人类能力和理解范围的宇宙、神秘、灵魂等问题的信仰体系。

它通常包括对神或神灵存在的信仰、神话故事、宗教仪式等。

宗教可以提供对生命的意义、人类存在的目的和道德原则等方面的解释。

宗教具有超自然性、礼仪性和信仰性的特征。

3. 意识形态和宗教的相互关系意识形态和宗教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影响和关联。

宗教可以影响和塑造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也可以影响宗教信仰。

首先,宗教可以对意识形态产生影响。

宗教的信仰和价值观可以深刻地影响政治、经济和社会系统,推动社会变革和行为规范的制定。

意识形态与宗教:跨学科研究的新视角

意识形态与宗教:跨学科研究的新视角

意识形态与宗教:跨学科研究的新视角意识形态与宗教在人类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影响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塑造着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和结构。

意识形态是指一种关于世界、人类和社会的信念系统,它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观念和理念。

而宗教则是一种信仰体系,通过崇拜和仪式来满足人类对神灵和超自然力量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意识形态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并从跨学科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意识形态和宗教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似之处。

它们都是一种信仰体系,能够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例如,在某些意识形态中,个人的奉献和牺牲被视为对共同事业的贡献,而在宗教信仰中,信徒也会通过参与敬拜和行善活动来表达对神灵的忠诚。

此外,意识形态和宗教在塑造社会结构和组织形式方面也存在一定的联系,比如在某些政教合一的社会中,宗教机构会直接参与政治决策和社会管理。

然而,意识形态与宗教之间也存在显著的区别。

一方面,在某些体系中,意识形态强调的是世俗的政治目标和社会组织原则,强调理性和功利性;而宗教更注重对人性和灵魂的关怀,追求超越世俗的精神追求。

另一方面,意识形态通常具有政治动机,并试图通过操纵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来实现权力和利益的最大化;而宗教则更强调对信仰和伦理准则的遵从,追求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和心灵的救赎。

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意识形态和宗教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一方面,一些国家和政治集团试图通过控制宗教和意识形态来巩固自身的权力,压制异见和异端观念,从而导致社会的政治紧张和文化冲突。

另一方面,在跨文化和跨国交流中,宗教和意识形态的碰撞和融合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影响着全球化时代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为了更好地理解意识形态与宗教的关系,我们需要从跨学科的视角进行研究。

跨学科研究能够帮助我们跨越学科门槛,融合不同学科和方法论的优势,从而更全面地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

比如,历史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意识形态和宗教在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演变和传播;社会学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宗教和意识形态在社会结构和关系中的作用;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揭示人们对意识形态和宗教的信仰和追求等。

3746206_浅析政治信仰的内涵及其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3746206_浅析政治信仰的内涵及其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浅析政治信仰的内涵及其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范迎春(河南科技大学,河南洛阳471023;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上海200433) [摘要]政治信仰是人的一种主观精神状态,是特定时代人们的自我意识在政治领域的体现,是信仰主体对现实社会政治体系及其理论学说的信服与敬仰,并奉为自己政治生活支撑的精神体系。

政治信仰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政治信仰与意识形态有着天然的联系,是意识形态的主导成分之一。

[关键词]信仰;政治信仰;意识形态[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53(2016)04—0009—04政治信仰作为人的一种主观精神状态,是特定时代人们的自我意识在政治领域的体现,是处于一定政治生活中的社会成员对于其所处的政治系统及其政治系统的意识形态等的相信与追求,其本质是属于社会成员个体政治价值观的最高层面。

基于政治信仰与意识形态的天然联系,对政治信仰的研究总离不开意识形态的追溯。

一、信仰的内涵与特征信仰作为人类存在和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精神现象,是客观的人立足于社会实践中通过对自我的反省、思考而指向未来的价值追求,是人关于自己和世界的关系、自己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自我认识,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实践在人的精神世界的内化。

对于人的存在来说,信仰能给予人心灵的慰藉、使人勇敢地面对现实中的一切。

信仰与人类的生存处境、生存状态之间有着内在本质的联系,由于人们的具体生存处境、自我认识水平的不同,人们的信仰也会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从本质上来看,信仰是人的生存自觉的表露,生动而具体的信仰对象作为人类心灵的整体抽象弥补了人自觉生存的缺憾,而成了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丰富而热烈的信仰情感源自于人生的基本需要,人在信仰情感里找到了人生的意义,以此来弥补人生的缺憾。

正如弗洛姆认为的:“存在方式的信仰首先不是一种对特定观念的信仰(尽管也可能是),而是内心的一个目标,一个态度。

【课题申报】政治信仰与意识形态

【课题申报】政治信仰与意识形态

政治信仰与意识形态《政治信仰与意识形态》课题申报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政治信仰和意识形态的力量愈发凸显。

政治信仰作为一种特殊的宗教信仰,指引和影响着政治行为和决策,对国家政权的稳定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解析政治信仰与意识形态的内涵、关系与影响是当代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议题。

本课题旨在深入探讨政治信仰的形成原因、意识形态与政治信仰的相互关系,以及其在国家政治发展中的影响。

二、研究目标1. 探究政治信仰的内涵与特征:通过比较、分析各国政治信仰的形成背景、信仰对象、信仰体系等方面,探究政治信仰的内在构成及其特征。

2. 分析意识形态与政治信仰的相互关系:通过深入研究政治意识形态的理论体系、组织形式与政治行为,探讨意识形态与政治信仰之间的联系与互动。

3. 研究政治信仰对国家政治发展的影响:通过对政治信仰对权力分配、决策制定、社会秩序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探讨政治信仰在不同国家政权发展中的作用。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政治信仰理论与实证研究1.1 英美政治信仰理论的回顾与研究1.2 德国政治信仰理论的发展与演变1.3 中国政治信仰研究的现状与问题2. 意识形态与政治信仰的关系分析2.1 意识形态的内涵与特点2.2 政治信仰与意识形态的相互联系2.3 意识形态对政治信仰的塑造和影响3. 政治信仰对国家政治发展的影响3.1 政治信仰对权力运行和决策制定的影响3.2 政治信仰对社会秩序与稳定的维护作用3.3 政治信仰对国家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影响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案例研究和比较分析等。

通过对历史文献、学术著作和相关政策文件的研究,深入了解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信仰和意识形态理论。

通过案例研究和比较分析,分析政治信仰对国家政治发展的影响及原因。

四、研究预期成果1. 系统总结和理论归纳相关政治信仰和意识形态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填补国内相关研究的空白。

2. 揭示政治信仰的内在构成和特点,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意识与信仰 宗教信仰对意识的塑造

意识与信仰 宗教信仰对意识的塑造

意识与信仰宗教信仰对意识的塑造意识与信仰:宗教信仰对意识的塑造宗教信仰是人类社会中一项重要的文化现象,不仅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还对个体意识的形成与塑造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宗教信仰对意识的塑造,并分析其在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一、宗教信仰对价值观的影响宗教信仰在形成人们价值观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宗教信仰所传达的一系列信念和教义,使人们对精神世界和生命意义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进而塑造了他们的价值观。

首先,宗教信仰赋予了人类生命以尊严和意义。

无论是基督教的上帝创造人类形象、伊斯兰教对真主意志的顺从,还是佛教中的因果报应观念,都为人们提供了在宇宙中找到自己位置的依据,进而赋予了人们自尊和人生意义。

其次,宗教信仰对于道德行为的规范起到了重要作用。

宗教信仰中普遍存在的道德准则,如爱他人、关怀弱者、尊重生命等,被视为宗教信仰在人类意识中的一部分。

这些道德准则不仅令人们自觉遵守,更将其视为生活的指南,进而在塑造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宗教信仰对思维方式的塑造宗教信仰不仅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也对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塑造作用。

宗教信仰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对个体的认知、判断和思考方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首先,宗教信仰鼓励对超验事物的思考和探索。

宗教信仰强调的信念和教义,往往涉及人类无法凭借感官经验直接获得的现象。

这使得信仰者具备了面对无法解释或理解的事物时,以一种超越经验的思考方式进行思考和解释的能力。

其次,宗教信仰培养了人们的虔诚与顺从。

盲目的信仰会使一些人对宗教权威和神圣教义产生绝对的信任,从而导致对一切合理性的质疑或拒绝。

在某些情况下,这种虔诚的顺从形成了对外界观点和事实的抵制,从而塑造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局限性。

三、宗教信仰对行为准则的导向宗教信仰对个体行为准则的塑造也是不可忽视的。

宗教信仰所传递的教义和价值观,对于个体行为的规范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首先,宗教信仰教导了人们如何正确对待他人。

信仰与意识形态

信仰与意识形态

一、意识形态的定义意识形态讲简单点就是人类对于人类社会的认识角度,共产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资本主义也是一种意识形态.下面是诸多哲学家描述的。

宗教信仰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二、共产主义信仰将共产主义信仰区别于科学共产主义学说,可以得出科学学说应该与时俱进的结论;用现代社会实践检验经典共产主义理想,发现“人的异化”本质是个人的有限能力与现代化生产复杂性的矛盾。

从这两点出发,推论出法制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是比消灭私有制更有效的实现共产主义的方法,由此构造出新共产主义理想,解释了中国的改革开放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本质的不同。

这一新的共产主义理想理论试图为我们党和国家对内对外政策提供一个自洽的统一解释,并为我们执政党理论的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和社会道德建设等理论发展抛砖引玉。

三、引言现在人们常常讲务实求发展,讲非意识形态化,将现实生活与宪法明确的共产党领导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脱钩。

然而,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客观存在,所谓非意识形态化,只是回避理论与实践的鸿沟,这一回避造成了中国社会普遍的形式主义、言行不一、信仰缺失。

回避阐释意识形态的理论,大大消弱了经济发展成果所能带来的整体生活质量:不能言行一致的生活是没有幸福可言的,因为言行不一自然产生心理矛盾,而心理矛盾造成困惑与不安。

一个有信仰,并按照信仰言行一致的生活,是心理健康和幸福生活的基石之一。

80年代经济忽冷忽热,经过不懈努力,我们迎来了经济软着陆,迎来了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

但社会意识形态的忽左忽右能否也来个软着陆,使得中国在国内国际的社会中有一个稳定扎实的和谐社会基础呢?这就要看中国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能否解释和引导现实社会意识形态,能否使其诉求的价值与国际社会价值诉求的合理部分有更多的共通点和包容面。

共产主义是现时几乎无人论及的课题。

但是,无论国人如何避而不谈,或是堂而皇之地将共产主义形式性地走过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依然是背着共产主义国家这一黑锅,而且为此在国际交往中付出沉重的谈判弱势代价,并且是一个随时成为被侵略和颠覆的借口。

信仰与意识形态

信仰与意识形态

信仰与意识形态信仰和意识形态都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它们在塑造个体和社会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信仰和意识形态的定义、作用、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信仰的定义与作用1. 信仰的定义信仰是指个人对于宇宙、人生、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基本信念。

它可以包括宗教信仰、哲学信仰、理性信仰等多个维度。

2. 信仰的作用信仰对个体和社会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信仰为人们提供了人生的指导原则和价值观念,塑造着个体的行为和决策过程。

其次,信仰有助于形成个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社会的凝聚力和团结力。

最后,信仰还能提供心理上的安慰与安全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作用。

二、意识形态的定义与作用1. 意识形态的定义意识形态是指人们对于社会、政治、经济以及其他领域的基本观念、信念和价值观体系。

它通常用来指代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社会群体的思想及其传播方式。

2. 意识形态的作用意识形态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影响人们的社会观念和人生观,塑造着社会的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

其次,意识形态渗透到社会和政治制度中,影响着权力的运行和社会的发展。

最后,意识形态也对社会变革起到推动作用,可以引领社会进步或导致社会动荡。

三、信仰与意识形态的关系1. 相互影响信仰和意识形态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个体的信仰往往受到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同时个体的信仰也可以塑造、影响某种意识形态的形成和传播。

2. 相互依赖信仰和意识形态相互依赖,二者在一定程度上为个体和社会的正常运行提供了理念和指导。

意识形态为信仰提供了社会化和传播的平台,而信仰则为意识形态提供了持续的推动力和忠诚度。

3. 定位与功能信仰和意识形态在社会中有不同的定位和功能。

信仰更偏重于个体内心对宇宙和人生的解释和追求,而意识形态更倾向于社会和政治领域中的思想和观念。

结论:信仰和意识形态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它们共同构成了个体和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意识形态与信仰的关系作者:李晓荣来源:《理论导刊》2014年第05期摘要:信仰和意识形态都是人类的精神现象,二者有着紧密的关联和相类似的本质功能:信仰是意识形态的主导成分,是意识形态的核心;意识形态更多地是一种政治信仰,是强化政治信仰的重要依据。

意识形态和信仰主体存在差异,建构方式和侧重点也不同。

意识形态应建立在社会成员共同信仰的基础上,才能找到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人们在选择信仰的过程中经常表现出社会整体的价值倾向,即信仰意识形态化。

有人看到了其积极作用,有人强调了其负面影响。

信仰意识形态化本身无所谓好坏之分,但如何运用却有善恶之别。

关键词:意识形态;信仰;政治信仰;信仰意识形态化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4)-05-0047-0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与大学生信仰培育研究”(12BKS066)。

作者简介:李晓荣(1974-),女,陕西三原人,盐城工学院社科部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同样作为人类的精神现象,信仰和意识形态有着紧密的关联和相类似的本质功能:信仰是意识形态的主导成分,是意识形态的核心;意识形态更多地是一种政治信仰,是强化政治信仰的重要依据。

厘清意识形态与信仰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认识这两种精神现象的必然要求。

一、意识形态与信仰的关系信仰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且是意识形态的主导成分与核心。

意识形态和信仰在本质上有重合之处,人们一旦将意识形态内化为信仰,就具有了理智上的坚信不疑,从而将意识形态规范变成主体的自觉追求。

信仰是一种意识形态。

首先,信仰与意识形态关系密切。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当代许多政治思想家研究的成果。

哈维尔在《政治与良心》一书中指出“意识形态是一种封闭的、排斥性的信仰戒律”;意识形态是“表示一个人对各种政治价值观以及政府和政治权力作用的思想或信仰结构”。

[1]“意识形态是一个信仰体系,它为既存或构想中的社会,解释并辩护为人所喜好的政治秩序,并且为实现其秩序提供策略。

”[2]以上这些关于意识形态的论述都说明了意识形态与信仰的密切联系。

其次,信仰是一种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的主导成分之一。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信仰是“人们对其认定体现着最高生活价值的某种对象的始终不移的信赖和执著不渝的追求”,[3]是人的心灵被某种主张、说教、现象或神秘力量所震撼从而在意识中自动建立起来的一套人生价值体系,是心灵的产物,是个人的意识行为。

而意识形态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人对于世界和社会的有系统的看法和见解,哲学、政治、艺术、宗教、道德等是它的具体表现。

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阶级性。

也叫观念形态”。

[4]可见,意识形态的涵义甚广、内涵丰富,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现象,是一种充满着理想的精神诉求。

它天然地包含由特定理想所驱动的信仰旨归。

因而,在隶属关系上,信仰属于意识形态,对于社会存在和社会生活起着巨大的反作用。

当人们还没有把信仰从宗教中解放出来的时候,信仰即宗教信仰。

在这个意义上,其本质就是一种意识形态,信仰的巨大的社会功能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功能。

迄今为止,许多国家和民族的政治信仰,仍然以宗教信仰的形式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作用。

信仰的巨大的社会功能就是一种意识形态性质的功能,与此相应,所谓的“信仰危机”,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意识形态的危机,而“信仰的重塑”也表现为相应的意识形态的调整和变革。

第三,信仰是意识形态的核心。

意识形态“说到底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但我们所强调的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信仰、是信念”。

[5]信仰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信奉和遵循,是统摄其他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态。

它作为最基本、最深刻的精神现象,从根本上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

信仰是人类精神领域的核心,是人的精神世界的灵魂。

它居于意识形态的最高层,超越精神领域各个具体因素、特殊行为及其功能的总和。

它作用于意识形态的其他层面,对人的整个精神生活施加影响。

它不专门表现为世界观,却影响人们观察、分析、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决定人们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它不直接提供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却给人们的道德行为以评价尺度,影响人们确立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它不明确规范社会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却通过描绘和确立人生和社会的终极理想,调适和整合人们的生活目标、生活秩序、生活方式等等。

意识形态和信仰在本质上有重合之处。

从本质上来说,意识形态具有指向现实和未来的双重特性:作为一种抽象的理论,意识形态并不是纯粹空洞的东西,它总是指向现实,无论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还是居非统治地位的思想、学说,目的总是为了维护或批判现存的政治制度;同时,意识形态又具有指向未来的特性,雷蒙·阿隆说:“伟大的意识形态产生于三种因素的联结:与人类渴望的未来相一致的想象力,这种未来与一个特殊阶级的联系,以及对超越于计划和所有制而使工人阶级胜利的全人类价值的责任。

”[6]意识形态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四个方面的功能,通过提供制度合法性支持、政治整合及政治社会化,强调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并以超越利益的道德观念加以强化,以达成共识、消弭纷争,即凭借理性化的工具为现行政治提供依据,从而使社会的政治现实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

正如孔德所说:“只有全部指导思想为一个集体的全部成员所采纳,通过共同的信仰形成一个一致的整体时,社会才会有真正的统一性。

当一个社会内同时存在许多相互矛盾的思想与信仰,存在好几种相互排斥的观念时,这个社会一定是混乱不堪的。

”[7]在一定的意义上,意识形态通过为人们提供未来的理想和终极的信仰,使政治现实变得可以接受。

安东尼·唐斯也曾指出,意识形态就是“一种有关美好社会的文字幻想,一种建构此种社会的信仰形式”。

[8]特定意识形态的追随者认为,如果他们的计划得到实施,情况将比现在要好得多。

迈克尔·罗斯金认为:“一种意识形态源自这样一种信念,即事物能够比现在的状态更好;它实质上是一个改造社会的计划。

”[9]因此,意识形态向人们传递的观念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可以得到科学实证的东西。

从这一点上来看,意识形态和信仰在本质功能上有相当的“重叠”之处。

意识形态必须被内化为信仰方能实际地发挥功能。

意识形态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对于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具有巨大反作用,可以凝聚和引领社会价值观念、社会文化和人格塑造等。

但是,作为一种观念的力量,意识形态本身不会自发地实现功能,也不能直接对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价值观念系统发挥作用。

意识形态功能的实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诸多措施和条件相配合,其全部功能都必须经过社会主体来实现,其实现方式是主体认同。

主体认同包含着三个方面:“同意”、“接受”和“信仰”。

仅有“同意”和“接受”还不足以构成主体认同的完整结构;仅有利益的驱使,还不足以确保满足能力有限的条件下,主体认同即信仰的持续生成。

信仰是立足现实、展望未来的精神寄托,蕴含着指引主体认同的前瞻性因素。

前瞻性因素,指明未来社会的光明前景,揭示出当前奋斗与未来社会的连贯性。

没有“主体认同”,意识形态的任何功能都无法实现。

社会“主体认同”是意识形态实现功能的基础和关键。

因此,意识形态要想发挥作用、履行其合法功能就必须得到主体认同,就必须被全体人民内化为思想深处的信仰和信念。

只有在作为一种形成公共舆论的象征资源的意义上,只有在作为一种构建社会现实认识的框架的意义上,意识形态才能是“有效的”。

人们一旦将意识形态由“同意”、“接受”而内化为信仰,经历了感情深入之后,就具有了理智上的坚信不疑,因为信仰一旦形成就会获得远比一般认识高的稳定性,能够持久地起作用、乃至终生不渝;另外,意识形态内化为信仰之后还能使人得到情感上的强烈支持,能够将其自身的义务性要求转变为其信徒对高尚和幸福生活的自觉追求,人们对它的尊崇就不会再有被强迫的感觉,反而会变成一种幸福的生活体验。

“意识形态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将世俗的目标化为神圣的信仰,并在其信仰者中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义务感,从而为社会和团体提供合法性支持。

”[10]齐泽克认为,全部意识形态的秘密就在于信仰与服从。

没有了信仰与服从,意识形态就难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意识形态中真正生死攸关的是它的形式,是下列事实:向着一个方向,尽可能沿着一条直线,不停地走下去,一旦下定了决心,就要听从哪怕是最可疑心的意见……他们必须相信,他们的决定是完美无缺的,他们最终必定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

”[11]社会意识作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主体,其形成和发展直接受制于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信仰。

人们只有对某种意识形态坚信不疑,才能为其奔走呼号、论证宣传,继而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思想理论、道德规范、法律纪律和审美意识。

对于个体来说,一旦将意识形态内化为政治信仰,便内在地决定其政治生活态度、思想、道德、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以及精神生活的总体风貌和基本特征;对于社会而言,就必然决定其意识形态的“集体无意识”(即形成意识形态既是制造者自觉的创造过程,又是接受者不自觉的信仰过程)和内在的精神品质。

信仰的动摇,往往引起整个精神生活的震颤;信仰的倾倒,往往导致整个精神世界的坍塌。

一个人如此,一个社会更是如此。

二、政治信仰与意识形态如前所述,信仰是一种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的主导成分之一,是意识形态的核心。

同样,政治信仰与意识形态也存在着隶属关系。

只是与一般的信仰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相比,政治信仰与意识形态有着更为密切的关联,主要表现在:首先,意识形态更多地是一种政治信仰。

政治信仰,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群体或个人,对理想社会模式及其社会政治理论坚定不移的相信和追求”,[12]其实质是一种公共信仰,是一种意识形态。

由于意识形态包涵广泛、内容丰富,我们不能简单地反过来说,意识形态就是政治信仰,因为它还包括宗教等其他非政治因素。

但意识形态往往更多地指政治信仰,或以政治信念为主的社会政治信仰。

如罗伊·麦克里迪斯认为,意识形态实际上是一套思想和政治信仰系统,它“由许多人共有的思想构成,这些人采取一致的行动或者受到影响而采取一致行动,以达到确定的目标”。

[13]其次,意识形态是一种官方的信仰。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公众的社会政治信仰,还往往与公共权力结合起来,成为某种官方的东西,即成为官方所提倡的,成为社会中所流行的东西,这就是所谓主导意识形态。

”[14]竹立家更是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国家信仰”。

他认为意识形态是“国家理性”或“国家信仰”的核心;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思想观念”;“作为‘国家信仰’的意识形态,不但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指导原则,而且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自主性’的根本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