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中主体间性人际关系与交往的哲学诠释
试论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
试论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如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进学生健康,处理好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观察法,以及从体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出发,试论了体育课中师生间、学生间的人际交往关系的主要内容和作用,认为体育教师应该培养和提高师生双方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更好的让学生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标签:体育教学;人际关系;教师;学生所谓人际关系,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它是社会关系的一种。
从心理学来讲,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心理上的距离,不同的人际关系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
体育教学中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1]。
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是一种情感交流的过程,也是一种相互学习的过程。
因此,这些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1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表现1.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体育教学中人际关系的主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教学过程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是体育课的组织者,起主导作用。
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循循善诱,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体会体育锻炼的乐趣。
使体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形成相互信任、互尊、互爱的良好关系,显然搞好师生关系的主导方面是教师。
1.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体育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是班集体的一分子,都与其他学生存在着平等、协作的关系。
学习中不仅要各自努力去获取知识,掌握技能,而且还要在共同的练习和竞赛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学生之间的互相作用形成了团结、友爱、融洽的关系,使每个学生在和谐、友好的气氛中满足了交往及情感上的需要,在良好的情绪体验中提高学练效果。
而要搞好学生之间的关系,除了良好的气氛外,每个学生应加强思想修养和交际能力。
2影响体育教学人际关系的因素2.1教师方面首先,教师的作风。
教学中,教师易出现专制的领导作风,工作方法简单,态度粗暴,独断专行。
学生必须绝对的遵守和服从。
《体育活动中的人际交往》教学设计
体育活动中的人际交往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落实新课程标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运动技能、体育品德的核心素养。
本课以“体育活动中的人际交往”为载体,通过挂图直观、视频导入、语言讲解、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循序渐进,启发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同时关注个体差异,使学生学习体育活动中的人际交往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关注社会的体育和健康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教材分析社会适应能力是当代新型人才必备的重要素质,而体育活动正是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对发展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
体育活动中的人际交往应该作为学生必修内容。
学生了解体育活动中人际交往的方式、特点和基本要求,培养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行为,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
此教材是高中学生需要掌握而且是学生感兴趣的教材内容。
三、学情分析高中学生是生理和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其思维能力得到较大发展,其身体各素质水平增强,运动能力有较大提升,体育运动影响学生的生活密切起来,学生的社交能力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学习体育活动中的人际交往很有必要,有助于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更好的学习。
四、课时安排共计1课时五、教学步骤2集合口号“立正站好”3师生问好4人数、服装、见习等安排5宣布本课内容二、课堂导入:拳掌操。
1音乐伴奏2拳掌操师生问好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做操学生模仿老师动作2教法:口令、讲解、示范3学法:听从指挥观察模仿4要求:声音响亮4×8拍中3分基本部分三、体育活动中的人际交往1人际交往的含义2体育活动中的人际交往的方式(1)语言类(2)肢体类3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4处理体育活动中的竞争与合作(1)合作的意义(2)竞争与合作,我们的生活有颜色四、游戏“天气预报”1大雨来了,小雨来了,中雨来了,暴雨来了2分组轮流练习教师讲解学生听讲教师播放分组、视频、图片学生认真思考、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分组总结教师鼓励学生发言学生代表展示教师组织学生游戏学生遵守规则游戏1组织:分组练习分成8×5组。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人际交往-精选教育文档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人际交往在体育课中要经常组织教学比赛、游戏练习、保护帮助、小组活动等,教师要用多种形式与学生交换信息,学生之间相互交往非常频繁,形式多样。
在体育教学中的主要人际交往形式有两大类:一类是语言类交往,教师或者同伴用语言形式发出指令,如“快”“传球”“投篮”等;另一类是非语言类,即身体语言或者肢体语言类交往,如眼神、手势等。
一、尊重性原则尊重性原则包括自尊和尊重他人两个方面。
渴望得到尊重是每个人的心理需求,在体育教学中,师生双方都要给予应有的尊重。
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个性习惯,特别是当学生在练习中失败或出现错误时,只需要一个点头微笑,或说:“没有关系,再来一次,肯定能做好。
”就会给学生带来温暖和得到学生对老师的尊重。
同样,学生也应尊重老师。
二、合作性原则合作性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这一特定的空间内,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形成相互支撑和协作,必须体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和谐关系,做到心灵沟通。
这就要求教师要给予学生亲切感,使课堂充满温馨的气氛,从而愿意合作。
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提供给学生自己主动与他人合作的条件和机会,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找合作点,激发合作动因,使学生在运动中合作、在合作中运动。
三、平等性原则平等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人格上应保持平等,这是开展人际交往活动的前提。
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认知水平、认知方式等方面是有差异的,但他们在教学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在人格上也是平等的。
四、互动性原则互动性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教与学之间的互相沟通、良性互动的双向交流过程。
体育教学的互动是多元化、多情景、多维度、多形式的互动。
在集体练习、小组练习、自发群体的组合练习中,加强了人际间的合作。
在教学活动中师与生、生与生、教与学是良性互动的,两者间要双向切磋技术,相互交流,教师指导,学生练习。
良好的互动方式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以亲密合作的人际关系为前提,师与生的角色是可变的,师生的作用是互补的。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日照一中岚山分校于茂华人际关系是个体之间的直接交往关系,它是社会关系的一个侧面,它主要包括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同志关系等等。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频繁交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就形成了各种人际关系。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是管理者和领导者,学生是受教育者,两者之间是管理与被管理、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学生与学生之间则是一种水平关系,同时体育委员同其他同学之间又形成一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体育教学主要在室外进行,场地、器材、气候、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致使教学组织同其他学科相比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就更为重要。
在体育教学中只有达到彼此配合默契、步调一致,即使发生分歧也能相互谦让、相互谅解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既定教学目标。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最基本、最经常、最主要的人际关系。
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教学艺术的实施、教学效果的优劣,对于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的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师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更好的发挥主导作用。
师生关系融洽,教师才会产生期望的效果,学生才会尊敬、拥戴教师,从而提高了教师的威信和信心,实质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从而能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其次、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老师尊重信任学生,学生拥护信服老师,由亲其师而信其道,老师让学生去干什么学生都会言听计从,最大限度的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再次、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课堂气氛融洽,师生配合默契,师生相互心里悦纳,从而目标一致,认识协调,情感交流通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那么在体育教学中怎样才能处理好师生关系么?第一、体育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和形象。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作为他人的认知对象,美丽的外表会师别人心情愉悦,具有美的感觉。
在教学中体育教师要仪容整洁,穿着自然的体,朴素大方,最好穿运动服。
现在就有不少体育教师就不注意自己的仪表,上体育课时西装革履,夏天拖鞋背心,冬天大衣罩体,眼戴墨镜,俨然给人一种街头混混的感觉。
浅析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和交往
浅析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和交往人际关系是指个人或团体彼此寻求满意的心理状态。
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是在教师与学生间进行的,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满足是人际关系的核心.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是一种情感交流的过程,也是一种相互学习的过程。
因此,这些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师生关系和教学质量。
体育课的教学,除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外,主要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技巧,并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教”与“学”在体育课上,是通过人际关系交往才结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教学活动的。
从教育心理学观点来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论好与坏,都是一种最有力的心理环境,它有形无形地影响着教育工作的成败和学生能否正确发展。
重视师生关系协调,为体育教学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关系。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在理智、情感、行为诸方面动态的人际交往过程。
师生关系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1、相容型。
师生之间相互了解和理解,情感亲密深厚,教师热爱学生,学生尊敬教师,彼此心心相印,行为一致,配合默契。
2、淡漠型。
师生之间不很了解,缺乏情感基础,既无所谓爱也无所谓恨,有一定的心理距离,接触较少,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样子。
3、对抗型。
师生之间彼此产生消极的认识,从而导致不满敌对情绪的滋生和行为上的对抗。
对抗型关系是师生之间最恶劣的关系,对体育教学极为不利。
师生关系在体育教学中是一种多重角色的关系。
教师应该既是严师又是朋友。
(1)体育教师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增进学生体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体质增强,是在学校统一领导下,由体育教师负责进行各项体育工作,组织与指导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积极锻炼身体而实现的。
因此体育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作用发挥得好坏,不仅影响学生的体质增强,而且关系到能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能否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2)体育教师是学生掌握知识、技术、技能的传道者和解惑者,又是德行的教育者,既要授技,又要育人,这是体育教师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的最基本的特点。
体育活动中人际关系教学方法及案例研究
体育活动是一种集身体锻炼和人际交往于一体的活动形式。
在体育活动中,人际关系的教学也显得非常重要。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需要重视培养学生之间的良好人际关系,帮助学生形成团结合作的意识。
下面将从人际关系教学的方法和案例出发,对体育活动中人际关系的教学进行探讨。
一、人际关系教学方法1.团队合作式学习法这一方法是指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需要通过相互协作和合作来完成团队任务的学习方式。
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和责任感。
在具体实施中,教师可以提前设计好任务和规则,并在体育课上带领学生完成任务,从而帮助学生逐渐体验到合作的乐趣。
2.班级合作和团队建设班级合作和团队建设是一种通过小组合作来促进学生交流和沟通的教学方法。
它可以建立学生之间的信任和互相尊重,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并在不同体育游戏中进行角色分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3.情景模拟法情景模拟法是一种模拟真实环境下的情境来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
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模拟不同的体育竞赛情境来教授人际关系,例如通过模拟比赛中友谊第一的精神,让学生意识到在运动中重视友谊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二、案例研究1.班级足球比赛在一所初中进行的班级足球比赛中,教师通过分组、角色分工等方式进行班级建设和人际关系的培养。
教师在比赛过程中注重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并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和支持,使得比赛过程中,学生之间充满了友爱和合作的气氛。
2.篮球团队建设在一所高中进行的篮球训练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篮球比赛的团队合作精神,教授学生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协调。
在具体实施中,教师通过设计各种团队活动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结论体育活动中的人际关系教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并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案例来促进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帮助学生从体育活动中获得成长和收获。
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与合作精神培养
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与合作精神培养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发展运动技能的关键环节之一。
除了注重学生个体的体能训练,体育教育还应该关注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及合作精神的培养。
本文将探讨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与合作精神,以及这些培养对学生的影响。
首先,体育课堂可以提供一个良好的人际交往平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往往需要与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完成任务。
例如,进行篮球比赛时,队员需要相互配合、传球、运球、投篮等,而这些都需要团队成员之间有良好的默契和相互信任。
通过这样的合作活动,学生可以培养出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提高人际交往的技巧。
其次,体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体育活动中,一个人的能力不足以完成所有的任务,需要依靠团队的合作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例如,进行接力赛时,团队中的每个人需要按照规定的顺序完成一段跑道,只有整个团队都发挥出色才能获得胜利。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从中学会互相支持、鼓励与信任。
此外,体育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团队意识。
在团队活动中,总会有一些学生具备较强的领导能力,能够带领团队达到更好的成绩。
通过角色串换,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到领导的角色,从而培养自己的领导能力。
同时,团队活动也需要学生培养团队意识,每个人都要为团队的目标而努力,而不仅仅追求个人的成绩。
此外,体育活动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凝聚力和凝聚力。
通过参与集体活动,学生可以增加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和凝聚力。
例如,在足球比赛中,队员们会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经历困难和挑战,从而培养出团队的凝聚力。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学会互相支持和帮助,增强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
最后,体育教育还可以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合理竞争的精神。
在体育比赛中,学生会面对不同的对手。
通过比赛,学生可以学会尊重对手,尊重他们的努力和成绩。
同时,体育比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理竞争意识,学会尊重规则、遵守规则,以公平的态度面对比赛结果。
浅析体育教学中的人际交往
浅析体育教学中的人际交往人际交往是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的过程,是人类生命存在的一种重要方式。
有关研究表明,一个人除了睡眠以外,大约有70%的时间要花在人际交往上。
体育锻炼能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和交往的机会。
通过与他人交往,可以使个体忘却烦恼和痛苦,消除孤独感,并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性。
一、体育课中的师生交往1、体育课中师生交往的主要内容(1)体育教师既要向学生讲述有关体育课的目的、任务、动作要领、练习方法、比赛规则、道德规范等,又要通过身体的动作示范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因此,动作技能的形成,也是师生交往内容的一个方面。
(2)通过师生交往活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知觉别人,确定人的外部特征及其语言风格、行为特征,由此而形成相互交往的表象,理解在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的本质特征。
(3)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发口令、打手势和示范动作,保护与帮助学生,以及发出暗示信号等方式来与学生进行交往,以达到控制与调整学生学习活动的目的。
(4)解决体育教学中不和睦学生之间的矛盾,消除不利于团结的因素,也是通过交往活动来完成的。
2、良好的师生交往的主要心理效应(1)能提高“教与学”的积极性。
良好的师生交往是教学过程中的激励因素。
教师热情指导学生学习,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指导;教师毫无保留地向学生贡献自己的全部精力、才干和学识,信任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学生信赖老师,愿意向老师打开自己的心扉,决心以老师为榜样,按教师的指示去行动。
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应。
能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能改善课堂心理气氛。
良好的师生交往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团体心理气氛。
它既能传播健康的思想,促进行为的规范化,练习的刻苦性、主动性,还可以净化不良的社会风气,消除不健康的社会意识形态,使小群体处于和谐稳定、有秩序和有高涨的情绪状态之中。
(3)有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
对于个性形成起重要作用的环境,实际上就是人际关系环境。
体育教学中学师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培养
体育教学中学师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培养体育教学特有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特点,体现了一种互动关系,师生一起训练、运动、游戏、竞赛的课堂教学。
这种教学最终要体现在效果上,效果则更多地取决于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
体育教学中师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培养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人际关系形成及师生双方人际关系处理技巧。
1.体育活动中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体育课程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当好导演,又要当好演员,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力求教与学辨证地统一起来,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感受到体育的魅力,形成健康第一的思想观念和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学校体育活动,体育教学等,人际的交往属单纯性、频繁性、直接性的特点,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个体虽然了解不深,或在学习成绩、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但这并不能阻碍人与人之间因共同的体育爱好而且是走到一起。
只要双方是体育爱好者,遵守体育活动规则,运动的人就极易沟通。
体育教学活动能增强交往的频度和深度。
通过体育教学,学生之间的接触比现实生活中其他许多方面的接触要便利,直截了当。
运动场地、时间常常是固定不变的,爱好运动的同学容易不约而同了来到运动场地结队比赛,并在竞争激烈中伴有身体的强烈对抗,在集体协作中默契配合,短时间内就可撕破心理上的交往障碍,所以在体育活动中会促进接触的频度和深度。
体育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之间加深感情。
在运动中同伴之间交往增多,经常平等地切磋球技,互相关心,彼此尊重,而且运动规则规范了人的行为,使同伴各自都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于是运动中融入了感情,感情又能在运动中加强。
2.在体育教学中发展和谐人际关系的方法2.1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思想上要重视对人际关系的认识,在学生练习时要常用鼓励、赞扬的语言,给学生鼓起上进的风帆,提高学生加强练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学生,给学生创设学习成功的机会,以增加他们“愉快”、“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减少紧张、胆怯、消极情绪的产生。
浅谈怎样认识体育教学中的主客体关系
浅谈怎样认识体育教学中的主客体关系作者:汪学连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4年第09期摘要:体育教学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辨证关系,是随着现代教学论的发展而被逐渐认识和理解的。
过去,在体育教学理论秘实践上,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而忽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研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又忽视教师的主体地位的研究。
因此,对体育教学中主客体的关系缺乏辨证统一的认识,既影响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又阻碍了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主体地位主客体关系主导作用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039-011 “主体”的概念“主体”与“客体”,是一对儿概念。
“主体”是行为活动的拥有者、发出者。
“客体”是行为活动的对象。
主体与客体就是表示活动者和活动对象之间特定关系的哲学范畴。
两者相对比而存在,并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将二者统一起来。
比如:“我吃饭”。
“我”是主体,“饭”是客体,两者通过“吃”这样一个行为而联系起来。
一般地说,主体是指从事着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运用“主体”与“客体”的概念,是为了说明人在活动中与对象所建立的特殊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所形成的特殊本质。
主体与客体是一对关系范畴,它们只在相互关联中才具有自己的本质和规定,脱离开对客体的关系,主体便不再是主体;同样,不对主体而言,也无所谓客体,决不能无条件地运用主体和客体这对范畴。
在整个物质世界里,本没有什么“主体”与“客体”,只有物质,一切都是物质。
人,作为一种生物,新陈代谢、生老病死,属于物质的存在和运动。
但是在人的心理内部,则有了“主体”与“客体”之分:每个人都把自己当作是坐标系的原点,自我中心地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物时,放眼望去,我和你,我与环境,两者相对比而存在(对外部世界的视觉感知体验),我感到“以我为主”,我能感受到我自己的愿望、心情和想法,我能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所以,我是“主体”,他人及环境就成了“客体”。
浅谈“如何处理好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
浅谈“如何处理好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作者:张国安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20期摘要: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是人与人的互动。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家长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以及教师与领导的关系等等,是十分复杂的。
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
而且这些关系的好与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甚至影响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实施。
所有学科都是如此,体育学科的教学中的人际关系就更加突出。
我们经常在新闻中看到:XX教师体罚学生被处分,XX教师与家长发生矛盾被停职等等的新闻。
许多教师为此感到十分无奈,抓成绩,就得管教学生,可能引发矛盾;不抓成绩又被批评,不仅考核受影响,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也受影响。
为此部分教师担惊受怕的过日子。
关键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人际关系体育教学是学生以生身体练习来完成教师安排的运动项目。
不仅很累,会汗流浃背,甚至还会受伤。
所以体育教师更应该恰当的处理好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
为此,笔者就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隔阂的原因与处理方法谈谈我的见解,与广大体育教师们共勉。
1、体育教学中人际关系隔阂的原因1.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隔阂的原因初中生处于青春期,也是叛逆期,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形成自己独特的处事方法,更容易受现代社会思潮的影响,喜欢文静等等。
又由于体育运动很苦和很累,使他们产生厌恶感,而且他们认为这是体育教师强加给他们的,把厌烦感转嫁给教师,从而造成师生关系隔阂。
其次,部分学生先天体质差,身材矮小等等,在体育训练中,产生自卑感,总是认为不如别人,所以经常迟到、旷课,能拖就拖,受老师批评后,产生孤独感,而不愿与教师交往和交流。
再次,独生子女在家都以自我为中心,靠游戏、网络度日子,不愿意与教师交流等等。
1.2、教师与家长关系隔阂的原因教学工作的一个大的问题是家校矛盾,家校矛盾的实质就是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矛盾。
体育教育与学生人际关系的关系
体育教育与学生人际关系的关系体育教育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够对学生的人际关系产生积极影响。
本文将探讨体育教育与学生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并阐述体育教育在促进学生良好人际关系方面的作用。
一、体育教育对学生人际关系的积极影响1.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体育教育通常以团队活动为主导,例如足球、篮球等集体项目。
在这些活动中,学生需要与队友密切合作,培养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团队合作意识。
通过和其他队员一起训练和比赛,学生能够学会包容、合作、互助的技巧,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2. 促进友谊和友好竞争体育教育提供了学生们结交朋友的机会,他们可以在比赛中结识来自其他学校或年级的同学。
在竞技过程中,学生们会互相交流、学习对方的技巧和经验,建立起友谊。
同时,竞技也激发了学生之间的友好竞争,促使他们互相超越、共同进步。
3. 培养正确的竞争观念体育教育注重公平竞争,从小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观念和道德意识。
在体育活动中,学生会学会尊重对手、遵守规则、接受胜负,并且能够正确面对失败和成功。
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健康的人际关系,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并与他人和平相处。
二、体育教育在学生人际关系中的作用1. 缓解紧张和压力学业压力和学生之间的竞争可能导致紧张、疲劳和压力。
体育教育提供了学生们缓解这些负面情绪的机会。
通过体育活动,学生能够释放压力、放松身心,增强心理健康。
这使得学生更加愿意和同学们进行积极的互动,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
2.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育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发展个人潜能,并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当学生在体育项目中表现出色时,会获得来自同学和教师的认可和赞赏,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自信的学生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和合作,相互支持和鼓励。
3. 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竞争和沟通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与同学、教师和其他社会成员相处。
体育教学心理环境下师生人际关系的剖析
体育教学心理环境下师生人际关系的剖析
,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文章
近几年,体育教学心理环境下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逐渐受到大众关注。
它既体现了当下教育环境中师生互动中所涉及的多层面内容,又引发了诸多社会现象,有力地推动着教育发展的进程。
在体育教学心理环境下,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以鼓励学习和激励学习为主要目的,旨在建立起一种师生共同合作的氛围,促发学校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从师生人际关系的角度出发,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确立一种良好的关系,凝聚与学生的共同关注,积极发展彼此之间的沟通。
其中,積極的情感投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信,并通過正面的评价和現實的反饋,讓學生更加勇敢地去接受新的挑戰。
此外,在体育教学心理环境下,双方的主人公行为和参与的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团结协作中要保持分工合作,尊重他人,主动参与体育活动;教师也要注重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并对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给予有效的解决方案。
同时,任何一方在建立人际关系时都应恪守其固有职责,以促进更好地师生沟通,使得互动过程更加有序,为建设一个良好的体育教学心理环境作出贡献。
总而言之,体育教学心理环境下的师生人际关系是学校综合素质教育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在恰当的环境氛围中,才能促使师生更好地发展和提高综合能力。
因此,只要把师生之间双方的责任放在第一位,打造一种安静、友善、互助的环境,体现出真正的人际交往,就能够有效地推动教育发展,促进新一代儿童健康成长。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高校体育交往教学模式探析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高校体育交往教学模式探析以“主体间性视域下的高校体育交往教学模式探析”为题,本文将从主题间性视域下的高校体育交往教学模式探析入手,探讨高校体育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以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1、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欠佳问题。
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欠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这主要是因为课程计划难以贴合学生的需求,学生们缺乏对学习激情,对老师的指导也没有真正的使用,导致最终学习成果欠佳。
2.体育教师授课技巧不足。
由于高校体育教师经验和技能有限,他们常常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或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教育教学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3、学校体育设备落后问题。
大多数高校的体育设备都属于老式设备,使用起来不够安全,也不能满足学生不断提高的实践要求。
二、主体间性视域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探析1、强化学生学习激励。
要解决高校体育教育中学习欠佳的问题,首先要从学生的学习激励入手,应尽快制定出更加完善的课程计划,更加科学地安排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考核以及重复培训,在考核过程中不断激励学习,使学习兴趣更加持久。
2. 专业技能培训。
要解决体育教师授课技巧不足的问题,学校可以开展针对性的教师培训,增强教师授课技巧,使教师更加深入了解学生,使用与学生年龄及认知水平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以及运用趣味化、变化性的教学活动,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3.优化体育设备。
要解决学校体育设备落后的问题,学校可以开展体育设备的改造,消除安全隐患,提升设备使用性能,使之达到现代标准,并实施多学科联合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多种体育设备,实现综合性训练,从而提升身心及体育能力。
三、结论根据以上的探索,主体间性视域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建议以下措施:一是强化学生学习激励,制定更加完善的课程计划,进行有效的考核以及重复培训;二是专业技能培训,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师授课技巧;三是优化体育设备,消除安全隐患,提升使用性能,实施多学科联合教学。
大学生如何通过体育活动建立人际关系
大学生如何通过体育活动建立人际关系大学生,正如我们的主角,面对一场全新的挑战:如何通过体育活动建立稳固而持久的人际关系呢?让我们从这个问题出发,探索一下体育活动在他们人生中的意义与作用。
首先,体育活动不仅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一个社交的平台。
想象一下,当大学生们身穿运动服,站在同一场地上,不同的个体因着共同的运动爱好而聚集在一起。
这个过程就像一场奇妙的仪式,将他们联系在一起,打破了陌生感,建立起了彼此的信任。
从篮球场上的团队合作,到足球场上的相互配合,每一次运动都是一次增进友谊的机会。
其次,体育活动也是一个学习团队精神的过程。
在比赛中,大学生们不仅仅是单打独斗,而是学会了团结协作、倾听和理解队友的需要。
这种集体意识不仅仅在运动场上有用,它还会渗透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们更好地与同学、教授甚至是未来的同事们合作。
再者,体育活动也是释放压力和建立情感纽带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活充满了学业压力和生活挑战,而运动恰好提供了一个健康的方式来释放这些压力。
在运动中,他们可以放松身心,减少焦虑和紧张感,同时也因为共同经历而建立起更深厚的情感纽带。
这些共同的情感体验,使得他们在运动之外也能更加亲近彼此,形成持久的友谊关系。
最后,体育活动教会大学生们如何面对失败与挑战。
在竞技场上,胜利与失败常常交替出现,这为他们提供了学习与成长的机会。
通过体育,他们学会了接受失败、从中吸取教训,并且勇敢地迎接下一个挑战。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不仅在运动中有用,也将伴随他们一生,帮助他们在任何领域中都取得成功。
总之,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建立人际关系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仅是锻炼身体的方式,更是一种塑造性格、促进社交、释放压力、增强团队精神的重要途径。
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大学生们不仅可以建立起稳固的人际关系,还可以收获友谊、成长和无限可能。
论体育学习中培养良好人际关系的研究
学法指导论体育学习中培养良好人际关系的研究■朱剑波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优良体现,也是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高低的表现。
本文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教学实践为依据,阐述在体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策略和方法,加强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良好交往行为的指导,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和交流,完善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人际交往方面的评价。
所谓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各种具体的领域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建立起心理上的联系,它反映在群体活动中人们相互之间的情感距离和相互吸引与排拒的心理状态。
和谐、友好、积极、亲密的人际关系都属于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一个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是有益的。
社会心理学的调查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重要条件之一。
和谐社会需要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它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也是一个人可以依赖的最重要的外在资源。
由于体育和游戏活动主要是在开放的时空中进行的,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组合的过程,这使学生相互之间增加了交往和了解的机会。
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促使学生学会做人,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必然在活动中与他人交往。
参加的活动越多,交往的面越广,交往的频率越高,这正是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做人的极好机会。
在交往中,学生会认识到互相协作、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的重要性,从而努力使自己按应有的道德规范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
可以看出,在有着频繁互动的体育教学中更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相互间建立起友谊和信任。
这也符合体育课程的课程基本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这里所指的健康除了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
体育与健康课程正是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可知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标的一门必修课。
它关心的不仅是通过体育教学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还要通过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高校体育交往教学模式探析
高校体育交往教学模式是指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的基础上,以体育交往为主体,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和社会能力的教学模式。
首先,高校体育交往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的体育技能和社会能力放到首位,把学生的体育技能、社会能力和健康素质作为教学的重点,加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素养。
其次,高校体育交往教学模式要积极推进体育交往活动,以体育比赛为主,组织学生参与体育比赛,以体育实践活动为基础,加强学生的体育技能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此外,高校体育交往教学模式还要注重体育交往的思想教育,把体育交往活动的精神教育纳入体育交往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尊重、友爱、互助、勇敢等社会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交往素养。
最后,高校体育交往教学模式要突出体育教学的实践性,以体育实践活动为主导,加强学生体育技能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丰富学生体育经历,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交往素养,使学生在体育交往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总之,高校体育交往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的体育技能和社会能力放到首位,注重体育交往的思想教育,突出体育教学的实践性,丰富学生体育经历,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交往素养,使学生在体育交往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和社会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下 2016年 第24期(总第542期)【教学改革】 Teaching Reform人类步入现代社会,伴随科技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交流日益增多,原本相互隔离的区域、相互隔离的民族、相互隔离的文化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起来。
在市场经济现实中的生存就业、人际关系、价值观念选择等都要求在追求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关注他人的存在及其价值,客观上要求人具有较强的沟通与交往能力,学会合作与交往,成为具有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的社会素质的完整的人。
交往理论即主体间性理论既是现代社会发展之客观需求,更是现代人寻求自身生存价值的必然选择,因此,主体间性理论成为理论前沿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我国素质教育大力开展的今天,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交往素质,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更是高校体育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主体间性的人际关系与交往的哲学诠释主体一词是与客体相对应的哲学范畴,是传统的认识论意义上的关系范畴。
传统的认识论对主客关系的划分,容易产生主客的二元对立现象。
伴随着现代哲学的存在论和实践论转向对主体自身与其认识对象的关系发生的显著变化,主体与客体之间不仅仅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对象化关系,更是不同主体之间在开放的状态中不断成长的过程。
主体间性强化不同主体之间的复数关系,在交往的过程中通过信息的传递、情感的交流,形成共同的视域融合,从而更加深入地形成对世界的认识和感知,在认识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存在的生长、创造性、能动性和价值意义。
不同主体之间的交往活动具有现实性和历史性,在现实的客观实践活动中,社会属性和特征得以确证,在历史和文化背景中,主体的价值得以展开。
人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既有其作为自然存在的一个维度,更为重要的是作为社会性的存在。
人只有在与他者的沟通与交流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社会属性,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才能真正确证自身的本质,由此可见,交往行为成为人之为人的基本的活动与需求。
二、交往与合作能力是现代生活和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交往是“个人之间具有的关系,至少是两个以上的具有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主体的内部活动。
”交往是主体之间的一种联系和活动,交往活动的产生和进行受到每个主体的个体的文化差异、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的约束和限制,深入的交往行为发生时,是两个主体之间的文化的沟通与交流。
主体间性的交往不仅仅是人在社会上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工具,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内在的沟通与交流的模式,交往成为人存在的一种方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模式。
交往体现的是人的现象的生存形态,更是人的本质的生存形态。
在全球化、学习化、信息化的现代社会背景下,要求社会成员从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均衡发展,具备多方面综合的素质,能驾驭自己的生活,同时,又善于与人合作。
合作与交往能力的养成与培养重点的基地在学校。
尤其是高等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交往能力与素质的提升,既有利于实现教学知识与技能的提升,又锻炼了学生的交往与实践能力。
社会发展与人的社会属性的需求客观上要求在高等学校的教育中必须转化教学理念,树立主体间性教学观念,搭建主体间性教学模式,探索主体间性教学方法。
高校体育教学中主体间性人际关系与交往的哲学诠释李兆元 尹金萍 潘宏伟(佳木斯大学,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0)摘 要:交往是现代人作为社会性存在的一种本质形态,现代社会及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培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能力。
高校体育教学,既是教师指导学生认知世界的,了解体育知识,增强体育技能的过程,也是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实践交往的过程,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主体间性的关系,凭借师生间主体间性的交往与互动,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育目标。
关键词:主体间性;高校体育教学;交往;人际关系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6)24-0210-02收稿日期:2016-08-10基金项目:课题来源: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研究JG2013010515);佳木斯大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JYWA2012020)(W2011031)。
作者简介:李兆元(1972-),男,汉族,黑龙江佳木斯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公共体育部主任,研究方向高校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尹金萍(1976-),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研究生,博士后,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现代西方哲学;潘宏伟(1981-),男,汉族,黑龙江佳木斯人,硕士研究生,讲师,高教研究与评估中心科长,研究方向高校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
CHINESE & FOREIGN ENTREPRENEURS2108下 2016年 第24期(总第542期)CHINESE & FOREIGN ENTREPRENEURS211Teaching Reform 【教学改革】三、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建立主体间性的交往1.高校体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间交往体育教学是高校教育中增强人的体质、人文素养和交往能力的重要学科。
与其他学科相比,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同时进行智力与体力的参与,师生在体育知识、运动技能、情感体验、意志品质、道德心理等方面进行更多形式的开放性的信息交流、沟通与反馈。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无法单向化,只有通过交往才能统一。
体育教学自身所具有的特色,决定了体育教学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
既是教师指导学生认知世界,了解体育知识,增强体育技能的过程,也是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实践交往的过程,在这个双向的互动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的不是主体与客体之间,而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互动、交流、不断成长和生成自身知识、能力、价值、情感的过程。
2.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间交往过程主体间性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交往是一个双向和多向互动的过程,通过交往首先实现的不同主体之间的信息的互动与交流,在信息流动的过程中相互形成一定的影响,在这种影响中情感、态度、要求、认知等传达给其他的主体,从而形成一个动力开放的系统,在这个开放的系统中,师生、生生之间形成动态的交往关系,持续地相互作用和影响,不断地相互激发潜能,铸造生成性的本质。
主体间的交往行为是一个互动的系统工程,不同的交往个体在特定的交往行为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且开放的交往系统。
主体在系统的活动中拥有各自交往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价值目标。
要达成有效的且有价值的交往行为,沟通手段和方式是必要的,常见的就是语言和非语言因素。
但是交往中语言不仅是工具性的交流功能,更主要的是语言展示存在,语言是存在之家。
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交往同时体现着语言性——口令、讲解、问答等和非语言性——示范、模仿、保护与帮助等。
教师与学生的主体间性体现在二者皆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在一个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不同的差异个体持续地展开交流与交往活动。
主体之间的交流与交往活动不仅是教学认知和情感培养的前提、中介,更是不同主体之间不断在对方的交往活动中实现和确认自身价值的过程。
教学中主体间性教学理念和模式不仅是不同的个体发生了变化,最主要的是不同个体之间所形成的关系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这个交往的过程中是个体的精神生长和培育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共同认知世界、探索世界的过程,也是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形成的过程。
3.主体间性的师生交往是对传统的扬弃与超越高校体育主体间性教学理念的形成和构建需要重新阐释和解读新型的师生关系。
主体间性教学理念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教学理念,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更多的还是把体育教学过程看作是体育知识的一种传授、体育技能的一种训练,新的双向的教学理念的转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和拓展对体育教学活动的认识,有助于从新的视野和角度把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律,从而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
主体间性教学活动在教育活动中一直潜在的存在着,因为任何一个教学活动都是师生与生生共在的一个活动过程。
只是在传统的教学活动模式中,师生的关系,甚至包括生生的关系仅仅被看作是教学活动的一个既定的、固化的背景,而未被当作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教学要素。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逐渐开始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仅仅看作是客体对象,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位置——提出了主体性教学理念和模式。
但实际上,不论是师生的“主-客”关系,还是生师的“主-客”(或主体-主导)关系,都容易在交往活动中主体把客体对象化或物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作为有思想和意识的存在,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在一切对象性活动中,永远都作为主体而存在。
体育主体间性教学实践模式的探索是建立在哲学主体间性关系的生存论转换的理论背景之下。
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所面对的客体是课程内容,学生不是教师教学的客观的对象化的客体,而是作为交往中的具有平等的意识的主体。
主体间性教学观念和模式能够有效地克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缺乏沟通与交流、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的难题。
通过课程教学中的有效的交往,能够充分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多维目标。
体育知识的普及和学习,学生体质与体能的提升、体育运动与训练的技巧和方法、学生运动愉悦的情感体验和习惯养成、心理素质和社会交往能力的提升、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的提升,从而整体实现肢体和智力、思维和情感的全面发展与提升。
四、结语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师生间的关系是“主体-主体”之间的关系,师生共同以完成体育课程内容为目标,进行知识、技能、情感、信息的身心互动,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建立高校体育教学中主体间性的人际关系与交往,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学中的各种有利因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教学效益的优化。
参考文献:[1]陈新.现代西方哲学主体间性理论探索[J].现代交际,2016(1).[2]罗泽如.主体间性教育:主体性成长的最佳路径[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4).[3]马维平,徐勤儿.体育教学的主体间性走向及其施教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3(30).[4]胡庆山,郝秀艳.主体间性视角下体育课程实施多元主体融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2).(责任编辑:辛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