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节选·示例之一教案
中国诗人屈原(节选)优秀教案大全
中国诗人屈原(节选)优秀教案大全中国诗人屈原(节选)优秀教案大全一【抛砖引玉】(一)郭沫若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对其生平及作品要向同学们作介绍。
(二)老师需向学生介绍清楚本剧写作的历史背景及写作意图,以便把握本文主题。
(三)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对屈原生平及作品特别是其爱国主义精神和高洁的品质,更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和领会。
(四)学习本文,了解本文的精髓,即主要学习屈原的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不随波逐流、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学习他心系国家至死不悔的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爱集体爱国家的主人翁责任感。
(五)能够归纳总结屈原形象。
(六)本文的核心是“雷电颂”部分。
屈原的形象主要就是通过这一部分的内心独白塑造的。
(七)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
【指点迷津】(一)必知点:1.郭沫若简介:郭沫若(1892—1978),我国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
四介乐山人。
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
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女神》。
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
解放后,发表了蔡文姬等戏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2.屈原简介: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时楚国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
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
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屈原(节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屈原(节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2.熟悉《离骚》和《天问》的节选内容3.掌握较为复杂的文言文阅读技巧,运用所学知识解析文本能力目标1.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根据语境理解单词/词组/句子的含义。
2.能够分析文本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对其进行适当的感悟和评价。
教学重点1.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2.对《离骚》和《天问》的深入理解及文言文阅读技巧教学难点1.对《离骚》和《天问》的深入理解及文言文阅读技巧2.运用所学知识解析文本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1.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向全班汇报。
3.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其中最有名的是谁?4.学生回答问题并解释自己的回答。
2. 屈原生平和主要作品介绍(20分钟)1.老师通过多媒体的形式介绍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学生跟随老师的介绍,了解屈原的历史背景、成就和不幸遭遇。
3.学生集体朗读《离骚》和《天问》的节选内容。
3.课文阅读及分析(60分钟)1.老师教授文言文阅读技巧,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逐字逐句的解析。
2.学生针对《离骚》和《天问》的节选内容,逐句解析,理解每个单词的含义和每个句子的文法结构。
3.学生针对文本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适当的感悟和评价。
4. 总结(10分钟)老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再次强调屈原的重要地位,并送上祝愿。
作业1.预习下一课文本,做好笔记。
2.写一篇 200 字左右的读后感,阐述自己对《离骚》或《天问》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包括介绍PPT、朗读、阅读及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屈原及其主要作品,并熟练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进行分析。
同时,本节课也提升学生对文化和语言的认识与理解,是一节十分有意义的课程。
第17课《屈原》(节选)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屈原(节选)》单元 5 学科语文年级九学习目标1、了解话剧剧本的主要特点,理解对话和独白的作用;2、有感情地朗读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3、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4、了解什么是舞台说明,概括其重要作用5、积累读读写写词语重点1、了解话剧剧本的主要特点,理解对话和独白的作用;2、有感情地朗读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3、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4、了解什么是舞台说明,概括其重要作用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2、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板书课题廷激趣讲授新课展示目标:1、了解话剧剧本的主要特点,理解对话和独白的作用;2、有感情地朗读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3、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4、了解什么是舞台说明,概括其重要作用5、积累读读写写词语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在现代文学史上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与历史剧作家。
他是鲁迅在20世纪初热切呼唤、终于出现的摩罗诗人,又是新中国的预言诗人。
1921年出版诗集《女神》,读笔记明确目标体现与时候的需要与诗人创作个性的统一。
另有作品集《星空》、《前茅》、《恢复》;不说三部曲《歧路》、《炼狱》、《十字架》;剧本《卓文君》、《王昭君》、《虎符》、《高渐离》、《蔡文姬》、《屈原》等。
郭沫若不仅是历史剧作家,而且是史剧创作的理论家,他有许多精辟见解,如主张“史学家是发掘历史的精神,史剧家是发展历史精神,历史研究要‘实事求是’,史剧创作则要‘失事求似’。
《屈原列传(节选)》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屈原列传(节选)》教案范文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屈原列传(节选)》的内容。
2. 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能够理解屈原的忠贞不渝、忧国忧民的精神品质。
4. 能够从文中汲取思想营养,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理解《屈原列传(节选)》的文意。
2. 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领悟屈原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词汇。
2. 分析文中复杂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对屈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屈原有什么了解?2. 学生分享对屈原的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屈原的主要事迹。
1. 学生自主阅读《屈原列传(节选)》,理解文意。
2.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词汇。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屈原列传(节选)》的文意,解答学生的疑问。
2. 教师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你们从文中感受到了屈原的哪些精神品质?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板书屈原的精神品质。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屈原列传(节选)》的哪些内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屈原的忠贞不渝、忧国忧民的精神品质。
2.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汲取思想营养,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你们如何从文中汲取思想营养,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
1. 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2. 教师批改练习,及时反馈。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屈原》教案(精选5篇)
《屈原》教案(精选5篇)《屈原》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
2、专心品读课文,品尝的语言风格。
3、引导同学在平淡的生活中发觉情趣。
4、了解端午风俗,提倡珍惜传统文化。
增加民族骄傲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的独特语言风格,仔细品读。
2、激励同学专心体验生活,珍惜传统文化。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品读法争论法延长拓展法四、教学手段多媒体帮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首先和大家来说一个故事。
话说当年高邮几名在北京求学的年轻人,见到了我国当代闻名的作家,又同是高邮人的汪曾祺先生,他们对汪曾祺说:“汪老,我们高邮秦少游(也就是擅长填词的那位秦观)可以排第一,您可以排其次。
”但是,汪曾祺听后却连连说:“不对,不对······我只能居第三位。
”那么,大家想一想,对于高邮而言,能排其次的会是什么呢?(高邮的鸭蛋,对了)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散文《端午的鸭蛋》。
(板书课题)二、了解在走近高邮,走近端午的鸭蛋之前,先让我们走近一个人,他就是本文——汪曾祺。
(多媒体显示“了解”,请同学读)三、走近课文(一)读课文,正字音自由朗读课文,留意大屏幕上的生字大本营,让生字们都回家(多媒体显示生字)(二)整体感知课文1、快速的扫瞄课文,依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1)汪曾祺的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多媒体显示各风俗)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列举了“可能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放黄烟子”;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吃‘十二红’”略写的是前十种风俗,祥写的是后两种风俗,由于后两种与别处可能一样(2)最与众不同的“吃十二红”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比如说,我们过年的时候总少不了“鱼”。
(表示盼望一年十二个月“红红火火。
”)看来在家乡端午的众多风俗中,对鸭蛋情有独钟,想来它必定有什么独特的味道才令如此魂牵梦萦吧。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离骚》的内容2. 归纳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教学重点:1. 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离骚》的内容2. 归纳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教学难点:1. 归纳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教学准备:1. 课文《屈原(节选)》的教材和教辅资料2. 多媒体设备3. 学生课前阅读任务完成情况的调查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屈原的简要生平和主要作品《离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作品与人生经历的关系。
请学生们有序地阅读《屈原(节选)》,并在阅读过程中标注关键词、难点及脉络。
Step 3: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和理解。
同时,教师可在小组之间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提醒学生注意其中语言、情感和艺术特点。
Step 4:展示讨论结果(10分钟)随机抽取一个小组进行展示,并让其他小组进行评论和补充。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们的讨论内容进行点评和引导,加深学生对屈原思想和艺术特点的理解。
Step 5:思考题讨论(5分钟)通过思考题的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屈原《离骚》的艺术特点和传达的主要思想,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Step 6:辅导阅读(5分钟)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和理解困难,对课文进行适当解读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中较为复杂的词语、句子和艺术手法,并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
Step 7:总结归纳(5分钟)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和思考,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概括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并向学生们提供评价意见和鉴赏思路。
Step 8: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屈原《离骚》的阅读心得或写一篇短文介绍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同时,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前预习下一篇课文。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7、屈原(节选)教案(定)
“橘颂”
“受诬”
全剧分为五幕“招魂”
“被囚”
“雷电颂”
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
《屈原》在当年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尤其是“雷电颂”一幕中的独白,激起过许多爱国者的共鸣。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所淹没。这个剧最终被国民党当局禁演。
三、【字词积累】
驰骋:(骑马)奔驰。
拖泥带水:形容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4、【初读感知】
1、你觉得文章主要讲了几部分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开头到“靳尚与二卫士由左首下场”):靳尚和郑詹尹对话—写靳尚和郑詹尹秉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从“郑詹尹立在神殿中”到结尾):写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
这几句运用了呼告、反问、比喻、拟人的修辞深刻地指出了产生社会黑暗的根源。土偶木梗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表现了作者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战斗精神,表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7、【拓展延伸】
一、课外文言阅读
郑袖馋魏美人
魏王遗楚王美人,楚王说之。夫人郑袖因谓新人曰:‚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掩子鼻。‛新人见王,因掩其鼻。王谓郑袖曰:‚夫新人见寡人,则掩其鼻,何也?‛郑袖曰:‚妾知也。‛王曰:‚虽恶,必言之。‛郑袖曰:‚其似恶闻君王之臭也。‛王曰:‚悍哉!‛令劓①之。 (《战国策》)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
戏剧的文学部分,通称剧本,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文学体裁之一)
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生活斗争,激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反应,达到熏陶教育的目的。
《屈原(节选)》教案
《屈原(节选)》参考教案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一)郭沫若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对其生平及作品要向同学们作介绍。
(二)老师需向学生介绍清楚本剧写作的历史背景及写作意图,以便把握本文主题。
(三)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对屈原生平及作品特别是其爱国主义精神和高洁的品质,更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和领会。
(四)学习本文,了解本文的精髓,即主要学习屈原的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不随波逐流、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学习他心系国家至死不悔的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爱集体爱国家的主人翁责任感。
(五)能够归纳总结屈原形象。
(六)本文的核心是“雷电颂”部分。
屈原的形象主要就是通过这一部分的内心独白塑造的。
(七)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
【指点迷津】(一)必知点:1.郭沫若简介:郭沫若(1892—1978),我国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
四介乐山人。
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
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女神》。
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
解放后,发表了蔡文姬等戏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2.屈原简介: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时楚国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
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
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屈原节选》优秀教学案例
3.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他人的看法,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四)总结归纳
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屈原的爱国情怀、楚辞的特点和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知识点。
2.引导学生认识到古典文学的价值,激发他们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课后,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
2.学生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在评价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既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也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运用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针对《屈原》节选内容,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如:“屈原为何会有如此深沉的爱国情怀?”“课文中的比兴、象征手法有何作用?”等。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将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将他们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研究课文的一部分,共同探讨问题、分析文本、分享心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学会倾听、尊重、协作,培养团队精神,提高语文素养。
3.家长评价: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充分发挥家长的评价作用,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4.成果展示:组织课堂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7《屈原》(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7《屈原》(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五单元单元导学1.语言运用:学生通过反复品味语言,品味戏剧台词,理清舞台说明的分类及作用,能把握剧本中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
2.思维发展:学生通过演绎剧本,借助肢体、语言、表情等表现戏剧人物的内心,提升动作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学生通过品味戏剧台词,分析人物形象,提升分析和鉴赏能力。
4.文化传承:学会阅读戏剧的方法和策略,领略戏剧的艺术魅力,丰富人生体验。
设置演出情境,围读剧本,结合剧情时代背景,品味戏剧语言,理解人物形象与戏剧矛盾冲突,培养阅读鉴赏戏剧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排练戏剧,演出戏剧,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心得,并能从语言、剧情、演员、导演、布景等角度评价戏剧,提高写作能力,获得人生的感悟和启示。
欣赏指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视听讲结合法等。
本单元所选话剧作品人物形象鲜明,戏剧冲突尖锐集中,语言各具特色。
阅读这些作品,要在把握戏剧冲突、理解人物形象、品味戏剧台词的过程中,学会阅读戏剧的方法和策略,领略戏剧的艺术魅力,丰富人生体验。
《屈原》(节选)是一部多幕剧(五幕历史剧),节选部分运用了夸张、象征等艺术手法,展现了屈原与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国朝廷奸佞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
作者借古讽今,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以及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选文戏剧冲突集中,屈原的内心独白部分主旨鲜明,情感强烈,想象瑰丽,可反复朗诵、体会。
阅读本文要充分调动联想和想象,有感情地朗读屈原的独白,理解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天下第一楼》(节选)是一部多幕剧(三幕戏剧),剧本立足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通过“福聚德"这个典型环境,以福聚德的兴衰为背景,刻画了各色的人物形象,生动展现了人物间的关系和尖锐的矛盾冲突,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民族文化、社会风俗的反思和批判。
人物台词多用方言、俗语,突出人物性格,展现出浓郁的北方风味和行业特点,呈现出一幅浓郁的旧北京风俗画卷。
《屈原列传(节选)》教案
《屈原列传(节选)》教案《屈原列传(节选)》教案范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屈原列传(节选)》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屈原列传(节选)》教案篇1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身世,感悟屈原的人格精神。
3、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1、文言词汇的意思和用法,特殊句式。
2、屈原的人格精神的理解。
3、本文传评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教授法、串讲法、启发式、练习法。
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设想:这是一篇传评结合的人物传记,是“太史公别调”。
叙事部分文字还比较简单,议论部分就比较艰深了,而且还有些历来存有疑义的地方,所以句句疏通和掌握就很重要。
1班可以稍微快些,重点难句要求笔头翻译。
2班则要慢些,其中练习尽量安排在课内,促其自觉完成,实现有效学习。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回顾已知的屈原。
2、研读1—3段。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回顾已知的屈原。
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屈原。
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
高二时我们学习过《离骚》节选,可以温习其中的名句。
如:日月忽其不淹兮,二、研读1—3段。
1、学生朗读1—3段,梳理三段的内容。
2、把握第1段内容。
这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
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分析: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左徒:楚官名。
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
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 “王甚任之”的原因:(1)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
(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2)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这是屈原的见任。
《屈原列传》示例之一
《屈原列传》示例之一教学目的1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2 学习本文记叙和谈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3 把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稳固推断句与被动句;4 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设想1 利用“预习提示”设计导读题,引导同学圈点勾划,提要勾玄,提高阅读文言文的力量;2 运用“相关联系,想似比较”的方法,分析本文记叙、谈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教四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教学要点借助“预习提示”,圈点勾划,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的通史,记载了上起传奇中的黄帝,下迄汉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裁。
列传用以记帝王以外的人的事迹。
司马迁大约由于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患病贬谪,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此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
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好的.文献。
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行,和屈原一样,他遭受不平,满腔悲愤,因此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
我们在学习时要留意认真体会。
二、课内预习课文。
要求:1 借助工具书,对比解释,疏通课文;2 利用“预习提示”习问练读,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① 课文主要记叙了屈原的哪些事迹?② 圈点出概括屈原凄惨遭受的五个词。
③ 在课文中划出概述屈原杰出才能和最能表现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行的词语。
④ 给课文分段,编写各段提纲。
按:①③两题以后结合研读课文商量。
三、商量②④两题,分段。
板书:死三、吟答渔父,自沉汨罗(11)四、屈原既死,赋存国亡(12)四、布置作业:1 给黑体的字注音:惨怛〔〕商于〔〕温蠖〔〕濯淖〔〕啜其醨〔〕〔〕帝喾〔〕皭然〔〕汶汶〔〕汨罗〔〕屈匄〔〕随属〔〕唐眛〔〕2 完成“思索和练习”二、三。
第17课 屈原(节选)第1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7课屈原(节选)第1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屈原(节选)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2.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特征展开的丰富的想象,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和象征手法的作用。
3.体会屈原抨击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情感,学习屈原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中,哪个节日与历史名人屈原有关?这一节日有哪些民俗?千百年来,人们通过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等习俗悼念屈原。
那你知道屈原为何能受到人们的敬仰吗?屈原,不仅是古人心中的丰碑,也是今天中华民族精神的化身。
这不,在那国难当头、战火纷飞的抗战岁月中,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曾鼓舞了全国军民。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话剧《屈原》。
【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其文学作品想象大胆奇特,感情炽烈豪放,具有浪漫主义的显著特色。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
【背景链接】本文选自《屈原》(《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这是一部历史剧,创作于1942年。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
《屈原》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
课文节选自剧本第五幕第二场。
作者对伟大诗人屈原的“独立不移”“坚贞不屈"“光明磊落”等崇高品质的塑造,震撼了进步人民的灵魂。
"前四幕的剧情主要是:在七国纷争、战乱频仍的时代,屈原看透了秦国侵吞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系念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前途。
孰料却遭到张仪、南后之流卑鄙陷害,横加以“淫乱宫廷”的罪名。
在含冤莫白的情形下,他仍然拳拳关注祖国和人民,并将其看得高于自身的利害得失。
中国诗人屈原(节选)教案大全
中国诗人屈原(节选)优秀教案大全第一章:屈原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屈原的生平背景和创作成就理解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掌握屈原的主要作品及其主题1.2 教学内容屈原的生平介绍屈原的作品特点和影响屈原的主要作品简介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屈原的生平背景和创作成就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屈原作品的特点和影响案例分析法:分析屈原的主要作品第二章:离骚2.1 教学目标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欣赏《离骚》中的经典诗句2.2 教学内容《离骚》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离骚》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离骚》中的经典诗句解析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互动法:引导学生分析和欣赏《离骚》的艺术特色和经典诗句第三章:天问3.1 教学目标理解《天问》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分析《天问》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欣赏《天问》中的经典诗句3.2 教学内容《天问》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天问》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天问》中的经典诗句解析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天问》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互动法:引导学生分析和欣赏《天问》的艺术特色和经典诗句第四章:九歌4.1 教学目标了解《九歌》的创作背景和组成分析《九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欣赏《九歌》中的经典诗句4.2 教学内容《九歌》的创作背景和组成《九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九歌》中的经典诗句解析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九歌》的创作背景和组成互动法:引导学生分析和欣赏《九歌》的艺术特色和经典诗句第五章:屈原诗歌的传承与影响5.1 教学目标理解屈原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传承与影响掌握屈原诗歌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欣赏后世诗人对屈原诗歌的引用和借鉴5.2 教学内容屈原诗歌的传承与影响后世诗人对屈原诗歌的引用和借鉴屈原诗歌在现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屈原诗歌的传承与影响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后世诗人对屈原诗歌的引用和借鉴案例分析法:分析屈原诗歌在现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第六章:《九章》6.1 教学目标理解《九章》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分析《九章》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欣赏《九章》中的经典诗句6.2 教学内容《九章》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九章》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九章》中的经典诗句解析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九章》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互动法:引导学生分析和欣赏《九章》的艺术特色和经典诗句第七章:《远游》7.1 教学目标理解《远游》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分析《远游》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欣赏《远游》中的经典诗句7.2 教学内容《远游》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远游》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远游》中的经典诗句解析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远游》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互动法:引导学生分析和欣赏《远游》的艺术特色和经典诗句第八章:屈原诗歌的语言特色8.1 教学目标理解屈原诗歌的语言特色分析屈原诗歌的语言风格和用词特点欣赏屈原诗歌的语言魅力8.2 教学内容屈原诗歌的语言特色屈原诗歌的语言风格和用词特点屈原诗歌的语言魅力解析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屈原诗歌的语言特色互动法:引导学生分析和欣赏屈原诗歌的语言风格和用词特点第九章:屈原诗歌的思想内涵9.1 教学目标理解屈原诗歌的思想内涵分析屈原诗歌的主题思想和哲学观点欣赏屈原诗歌的思想深度9.2 教学内容屈原诗歌的思想内涵屈原诗歌的主题思想和哲学观点屈原诗歌的思想深度解析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屈原诗歌的思想内涵互动法:引导学生分析和欣赏屈原诗歌的主题思想和哲学观点第十章:屈原诗歌的当代价值10.1 教学目标理解屈原诗歌的当代价值分析屈原诗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探讨屈原诗歌在当代文学和文化中的地位10.2 教学内容屈原诗歌的当代价值屈原诗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屈原诗歌在当代文学和文化中的地位探讨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屈原诗歌的当代价值互动法:引导学生分析和探讨屈原诗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第十一章:屈原诗歌的比较研究11.1 教学目标掌握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分析屈原诗歌与其他代诗人的作品差异探讨屈原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11.2 教学内容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屈原与其他战国时期诗人的作品比较屈原诗歌的独特艺术成就讲授法:介绍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互动法:引导学生比较屈原与其他诗人的作品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屈原诗歌的独特性第十二章:屈原诗歌的翻译与传播12.1 教学目标理解屈原诗歌在国际上的翻译和传播情况分析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下的翻译策略探讨屈原诗歌对外传播的意义和影响12.2 教学内容屈原诗歌的翻译历史与现状跨文化翻译策略分析屈原诗歌在国际上的影响和评价1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屈原诗歌的翻译历史与现状互动法: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策略案例分析法:讨论屈原诗歌在国际上的传播案例第十三章:当代文学中的屈原元素13.1 教学目标认识当代文学作品中融入的屈原元素分析现代作家对屈原诗歌的借鉴和创新欣赏当代文学中屈原形象的新解读当代文学中的屈原元素表现现代作家对屈原诗歌的借鉴与创新当代文学中屈原形象的新解读1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当代文学中的屈原元素互动法:分析现代作家的创新手法作品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当代文学中屈原形象的特点第十四章:屈原诗歌的教育与应用14.1 教学目标理解屈原诗歌在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掌握如何将屈原诗歌融入中小学课程教学探讨屈原诗歌在文学教育中的应用方法14.2 教学内容屈原诗歌在教育中的价值屈原诗歌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屈原诗歌教育应用案例分析14.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屈原诗歌在教育中的价值互动法:讨论屈原诗歌的教学策略模拟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屈原诗歌的教学演示第十五章:屈原诗歌的研究动态与未来展望了解屈原诗歌研究的最新动态掌握屈原诗歌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展望屈原诗歌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15.2 教学内容屈原诗歌研究的最新成果屈原诗歌研究的前沿问题探讨屈原诗歌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15.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屈原诗歌研究的最新动态互动法:讨论屈原诗歌研究的前沿问题研究设计法:鼓励学生规划屈原诗歌研究的未来方向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全面涵盖了屈原的生平、作品、艺术特色、思想内涵、当代价值、比较研究、翻译传播、当代文学应用以及研究动态等多个方面。
高三《屈原列传》(节选),示例(一) 屈原列传节选
高三《屈原列传》(节选),示例(一) 屈原列传节选《屈原列传》(节选) 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目的1.了解屈原的政治遭遇,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端方正直,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高尚品格。
2.了解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不同于一般史传文的写法。
3.加深对若干实词和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进一步提高阅读史传文的能力。
4.复习、拓展学生的有关秦以后的历史散文的知识。
教学设想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教这篇课文,远不及教《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救赵》等课文那样能使学生达到入迷的程度。
这原因有二:一是本文不是以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取胜,而是以具有《离骚》那样的文情笔意取胜,要学生领会这样的文情笔意,很不容易;二是本文的难度较大,特别也是较大的。
但是仔细分析课文就可发现,本文所具有的《离骚》那样的文情笔意,所反映的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主要体现在文中的几处议论段节;至于叙事部分,不但文笔平实,语言平易,而且抒情色彩也较小。
这就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便利条件,即可以把主要精力花在几处议论段节的导读上;记叙部分,只要在整体把握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时,疏通少许难句,略作点拔就够了。
要精心设计几处议论段节的导读,通过导读,使学生不但掌握本课所要掌握的语言知识,而且能充分体会文中反映的屈原那种眷顾祖国、宁死也要保持自己高洁品格的缠绵悱恻之情,回肠荡气之情。
本文词语异解颇多。
为了避免把时间过多地花在词语诠释上,应基本上以课本上的注释为准,只在课本注释明显欠当,或涉及内容理解深度地地方,才适当介绍点别解。
本文是学生中学阶段最后讲读的一篇秦以后的史传文。
教完以后,指导学生归纳、拓展一些秦以后史传的有关知识,是为了给他们毕业后继续升学,或就业后自学指点一点门径。
课前预习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
在阅读过程中适当注意《高中文言常用实词表》和“思考和练习”中所提出的词语和句式。
2.给课文划分大段,并思考一个问题:本文的写法和《廉颇蔺相如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等课文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检查预习情况,导入新课;说明本文是史传文“变体”,宣布研读方法;逐段解释难句,编写内容提纲。
第五单元17屈原节选【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15
第17课屈原(节选)【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语言的抒情效果。
3.学习屈原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情境导入】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那是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屈原正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呼唤风、雷、电,那他期盼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戏剧《屈原》。
【新课解读】一、整体感知——理思路(一)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
明确:第一部分: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郑袖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写屈原的内心独白,表现了屈原的忠贞不屈和正气浩然的英勇悲壮形象。
(二)读“雷电颂”部分,回答问题。
1.请同学们自由诵读全文,谈谈自己的诵读感受。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补充:(1)从文章形式看——全文都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2)从语言特点看——是一首激情澎湃、气势雄伟的散文诗。
(3)从创作风格看——文中的屈原和急风、怒雷、闪电这些雄伟的自然力量融合,想象奇特,气势宏伟,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2.结合本文的创作背景,分析屈原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体现在课文的结构层次方面是怎样的?教师讲述创作背景:《屈原》创作于1942年。
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极为黑暗的时候。
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便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
”小组交流,教师提问、明确:这段独白表达了屈原歌颂风雷电、怒斥神祇的两方面的思想内容:第一部分(从“风!你咆哮吧!”至“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量,表达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17《屈原(节选)》(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第17课屈原(节选)(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剧本的主要特点,理解对话或独白的作用。
2.有感情地朗诵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
教学重点1.了解剧本的主要特点,理解对话或独白的作用。
2.有感情地朗诵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
教学难点1.了解剧本的主要特点,理解对话或独白的作用。
2.有感情地朗诵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我们知道,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具有深沉的爱国情感、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质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新知探究一、知人论世1.走进作者。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作者简介”的内容。
2.写作背景。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写作背景”的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现实意义。
二、知识链接【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屈原简介”“剧本”“戏剧的基本特点”“《屈原》梗概”等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屈原、什么是剧本、戏剧的基本特点和《屈原》剧本的梗概,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
三、正音释义【活动内容】检查预习。
教师先出示课件中的易错生字词和需要掌握的词语意思,再让学生指出其他理解困难的字词,并加以点拨。
雷霆()污秽()犀利()国殇()诡谲()鞺鞳()徘徊()稽首()睥睨()诡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哗众取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睥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稽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暗无天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拖泥带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意图】通过认识生字词和解释词语,读通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整体感知【活动内容】学生速读全文,根据下列要求,边读边在文中做标记。
屈原(节选)(教案)-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17 屈原(节选)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在朗读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联系背景资料,能够恰当演绎剧本。
3.能够赏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1.学习屈原深沉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2.能够赏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华》等历史剧,建国后发表了《蔡文姬》《武则天》等历史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
三、写作背景《屈原》是郭沫若写于1942年的一部历史剧,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
作者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
四、知识链接——屈原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时楚国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
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
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第一课时教案
屈原(节选)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加深对主旨的把握理解。
2.学习本文用象征手法来表现时代主题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出示划龙舟及粽子的图片。
(出示课件1、2)教师:(出示课件3)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预设:是为了纪念我国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教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吧。
教师板书课题: 17 屈原(节选)(出示课件4)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为学习课文做准备。
(1)走近作者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出示课件6)郭沫若(1892—1978),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笔名郭鼎堂等,四川乐山人。
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女神》。
1924年后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倡导革命文学。
192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期间,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这一时期著有《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甲申三百年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从事文艺创作。
有《郭沫若全集》行世。
(2)作品介绍教师讲解:同学们,我们来介绍一下这部作品,帮助下面我们学习本课做准备。
预设:(出示课件7)全剧分为五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
课文节选自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
(3)作品人物教师讲解:同学们,这篇课文介绍了许多人物,下面我来介绍本文的主要人物——屈原。
预设:(出示课件8)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战国时期楚国诗人。
名平,字屈原。
出身贵族,曾做过左徒、三闾(lǘ)大夫。
楚怀王时,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遭靳(jìn)尚等人谗害,被放逐于汉北,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楚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节选)·.示例之一.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简介历史剧《屈原》。
2.剧本的情节结构及矛盾冲突。
3.分析剧本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预习作业。
1.扫除阅读障碍,识记生字,理解词语。
课前出示小黑板。
生字:殇shāng谲jué鞺táng鞳tà稽qǐ睥pì睨nì痉jìng挛luán飨xiǎng潸shān词语:诡谲睥睨拜手稽首容恕阴柔潸然抛撇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亦圣亦狂,即狂即圣大智若愚,大巧若拙2.通读课文,初步了解剧本情节和剧中人物。
为剧本划分层次,在预习本上写出各层次大意。
将剧中人物(包括未出场,而在对话中提及的)归类,也写到预习本上。
二、讲课安排。
1.简介历史剧《屈原》。
提问:《屈原》是郭沫若先生在半个世纪前写的历史剧。
这部历史剧当年在重庆公演,受到了周恩来同志的高度赞扬,引起了强烈反响。
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和爱国者。
他生活在距今大约二千三百多年前战国晚期的楚国。
屈原所处的时代是各国间政治军事斗争十分激烈之时。
屈•原对内主张革新政治,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但是遭到了以楚怀王为首的,包括上官大夫靳尚,后来的令尹子兰等人的排挤和迫害,先后被流放到汉北和江南沅、湘一带。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和其它多数作品,大约写在流放期间。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
人民四散逃亡,楚国君臣仓皇出逃。
理想毁灭,国家危亡,人民遭难,使屈原极度悲愤,痛不欲生。
传说这一年农历五月五日,屈原自沉汩罗江殉国。
屈原创立了楚辞这种诗歌体裁,开创了中国诗歌史积极浪漫主义的源头。
他的代表作是《离骚》,课文中的《雷电颂》虽不是屈原的诗作,但那里面激荡的烈火般的热情,却确实体现了《离骚》的灵魂。
历史剧《屈原》,源于历史,但又不拘泥于历史,在尊重历史精神的基础上,发挥了合理想象,进行了艺术创造,把戏剧矛盾集中,形成了震撼人心的戏剧冲突。
课文节选的是这部五幕话剧的第五幕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
原剧的五幕分别是“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
(板书五幕标题)思考:《屈原》完稿于1942年1月11日深夜。
从动笔到完稿前后十天,•累计用时不足四十小时。
出于什么目的,又是什么动力促使郭沫若先生思如潮涌般地写出了这部气势激越雄浑的历史剧呢?请根据课本“预习提示”,用自己的话回答。
提示:促使郭沫若创作这部历史剧的动力是一股抗日救国的热情,是对国民党反动派对内专制、对外妥协的一腔义愤,是对光明自由的新中国的热望。
剧中楚国的状况象征着1942年国统区的现实,屈原的精神代表着郭沫若以及全中国进步人士的希望与追求。
2.剧本的情节结构及矛盾冲突。
戏剧冲突比生活矛盾更典型、更强烈、更集中。
这一点,大家通过学习《雷雨》有了一定的认识,现在看看剧作者怎样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在一个昏暗阴森的神殿集中表现两千多年前历史上楚国的光明与黑暗的斗争,进而象征五十多年前中国现实中光明与黑暗的斗争的。
学生为剧本划分结构,写出各部分大意。
.总结归纳:学生发言。
(1)戏剧冲突是曲折发展,逐步上升,发展到高潮的。
•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第二场,这是全剧的高潮。
在这高潮中依旧迭起着高潮。
先是靳尚向郑詹尹授意,密谋暗害屈原,接着是命名为《雷电颂》的屈原的长篇独白,掀起了第一个高潮。
一方是邪恶势力密谋策划,一方是正义化身的呼告诅咒,预示着更激烈的直接冲突必将到来,于是有了郑詹尹的劝诱,婵娟的献身和壮丽的火葬,使全剧达到了最高潮。
(2)剧本中的戏剧冲突主要具体表现为剧中人物不同性格的冲突,•因此主要人物登场退场的变化就成为了剧本情节推进发展的重要标志。
据此,我们可以判定靳尚和郑詹尹的退场、屈原的登场是剧情的一个分界点。
第一部分表现南后、靳尚等人的狠毒阴险,第二部分展示屈原对光明的渴望和对黑暗的诅咒。
当屈原的长篇独白结束后郑詹尹再次出场,光明与黑暗展开了正面交锋,其结果以婵娟献身和郑詹尹被杀而结束,这是第三部分。
在第三部分中,戏剧冲突仍然体现出曲折发展的特点,人物的变化同样标示着情节的推进。
郑詹尹的劝诱是这一局部情节的开端。
婵娟和卫士甲登场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婵娟献身使情节达到高潮。
卫士甲由静立殿下到上殿,杀掉郑詹尹,和屈原一起为婵娟举行庄严壮丽的火葬,并提出奔赴汉北的办法,使全剧在高潮中降下帷幕。
因此第三部分又可划分为三个层次。
引导:课前我们要求大家在预习本上写出各部分大意。
现在根据讨论结果修订自己的预习作业,然后把各部分以及第三部分各层次的大意凝缩成简明整齐的短语,可以互相交流讨论。
.总结板书:3.分析人物形象。
引导:课前要求同学们把剧中人物归类。
现在我们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来写一下。
同学补充修订,.总结板书:黑暗势力光明力量(秦国)(楚国)张仪国王屈原南后婵娟靳尚河伯郑詹尹卫士甲子兰宋玉引导:分析剧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只把他们归类为“黑暗”、“光明”还是不够的,只有具体分析他们通过各自的戏剧语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我们才能深刻理解这部历史剧的象征意义。
这一节课我们重点讨论南后、靳尚、郑詹尹、婵娟、卫士甲五个人物。
让我们先看左边的三人。
先看他们的共同特点,同学发言,要求有理有据。
学生课堂发言。
.总结,这三个人物的共同特点是邪恶、阴暗、卖国。
他们邪恶,残害忠良,他们分别是企图毒害屈原的主使人,策划者和执行者。
他们阴暗,害怕阳光与人民:南后下的是密令,靳尚是“蒙面、诡谲地登场”,郑詹尹更是怕“惹出乱子”,战战兢兢。
他们卖国,他们痴想商於六百里土地,统统成了张仪的应声虫。
同学们注意,郭沫若说过,“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
”南后、靳尚、郑詹尹这帮魑魅正是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妥协,对内专制的象征。
当然,这帮丑类又是各有特点的,请同学们根据他们的言行具体分析。
提问:郑詹尹先对害死屈原持有疑问,后来又对屈原表示了很多同情,对这些应当怎么看呢?.总结:南后狠毒,用靳尚的话说:“南后的脾气,你是知道的……明天便把你一起处死。
”靳尚阴险,他不但催逼郑詹尹毒杀屈原,而且亲自设出劝诱屈原的诡计。
郑詹尹伪善。
他是这一场中邪恶势力的代表人物,他开始对毒杀屈原有疑问,只是怕“惹出乱子”,怕毁了他的庙宇。
他再三劝诱屈原喝下毒酒,甚至假惺惺地咒骂自己的女儿郑袖。
他做坏事又胆怯,诱哄屈原又心虚地问“该不会疑心酒里有毒吧”。
他最后被卫士甲用正义之剑刺杀正是罪有应得。
课文第一部分集中体现了这几个人物的性格。
指定两个同学分别读靳尚和郑詹尹的对话。
提问:靳尚的两段比较长的道白,从中对当年楚国的状况有什么认识呢?学生发言。
.总结:第二段道白(“哈哈……明天便把你一起处死。
”)道出了楚国统治阶级内部相互威胁利诱、狼狈为奸的状况。
第一段道白(“哼……一场大祸就可消灭于无形了。
”)表明了屈原在楚国内外的威望,表明了人心所向。
郭沫若就是这样深刻而具体地象征了以“陪都”重庆为中心的国统区。
它的出演不啻于在这帮反动派头上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屈原》上演不久就被禁演,也可以看出反动派对它的畏惧。
引导:下面我们继续分析右边婵娟和卫士甲这两个人物都是在课文第三部分中登场的。
婵娟和卫士甲各有一段较长的道白。
先请两个同学分别朗读,然后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
提问:课后“思考和练习”二,是一道关于婵娟的问题,哪位同学回答?学生发言。
.总结:婵娟是屈原的侍女。
她爱戴、崇敬屈原,把他当作“父亲”、“师长”;她虽是“普通人家的女儿”,但却深明大义。
她不屈从于子兰的威逼利诱;她热爱祖国,她把爱屈原与爱祖国结合在一起,以为此献身为幸运。
婵娟是真、善、美的化身。
婵娟为祖国和正义而献身有力地烘托了屈原正气凛然、英勇无畏的形象,使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的冲突达到高潮。
提问:那么,卫士甲这个人物呢?他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剧中写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回答。
.总结:卫士甲原是楚宫侍卫,是被婵娟坚贞不屈的精神所感动,勇敢地陪助婵娟来救屈原的。
他是下层士兵的代表,也是汉北人民的代表,在他身上体现着人民群众的爱国精神,也体现着正义的感召力量。
他把婵娟带到屈原身边,向屈原陈说了事情原委,惩治了奸佞的郑詹尹,与屈原一同为婵娟举行了庄严的火葬。
并带屈原投奔汉北。
这个人物在推动情节发展上也是有重要作用的。
三、布置预习:朗读《雷电颂》和《橘颂(译文)》,体会《雷电颂》的象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