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克和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苏教版千克和克教案

苏教版千克和克教案

苏教版千克和克教案【篇一: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千克和克教学设计】教案(序号 25)1日2【篇二:《千克和克》教学设计】《千克和克》教学设计教学说明:《千克和克》这节课,内容比较抽象,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因此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了突破学生认识上的障碍,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1.重组教材,合理选用课本上的内容;2.把《教师用书》建议的两课时揉合成一课时;3.一改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大胆尝试分组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

课堂上把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清晰地感知辨析“千克”和“克”这两个不同的质量单位,使课堂教学省时、高效。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9--35页教学目标:1.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知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估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教学难点:在感知1千克和1克的基础上,估测物体的质量。

教学用具:台称、大米、苹果、沙子、铁块、棉花、袋装盐等各种各样物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播放视频:汪老师和本班杨乐同学在压跷跷板)师:大家看!这是谁?(汪老师)没错,这是汪老师带着杨乐在压跷跷板呢!(画面定格杨乐被挑得高高的)看到这个画面,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生1:杨乐要吓哭了。

生2:我想告诉老师往中间坐坐,杨乐就不会被压得高高的了。

生3:大人和小孩玩总会这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生4:老师太重,杨乐太轻??师:对,老师太重,杨乐太轻。

这说明物体有轻有重。

(板书)【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带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物体有轻有重,利用孩子熟知的人和事,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克和千克复习教学设计(优质23篇)

克和千克复习教学设计(优质23篇)

克和千克复习教学设计(优质23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党团范文、工作计划、演讲稿、活动总结、行政公文、文秘知识、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model essays, work plans, speeches, activity summaries, administrative documents, secretarial knowledge,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克和千克复习教学设计(优质23篇)教学计划是教师根据教育要求和学科标准,提前安排学习步骤和教学任务的一份计划。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克和千克的定义和概念;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3.能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简单的计量和换算。

教学重点:1.克和千克的定义和概念;2.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3.计量和换算运用。

教学准备:1.教材:包括克和千克的定义和换算公式;2.教学媒体:投影仪、电子屏幕;3.教学工具:教学PPT、黑板、笔。

教学步骤:Step 1:引入新课(10分钟)Step 2:克和千克的定义与概念(10分钟)通过投影仪或电子屏幕展示克和千克的定义,并解释克和千克的概念。

Step 3:克和千克的换算(15分钟)1.通过教学PPT或黑板,引导学生学习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1克=0.001千克。

2.举例子,通过计算和比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

Step 4: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计量和换算(25分钟)1.在黑板上列出几道计量和换算的练习题,例如:1)有一袋大米,重3千克5克,换算成克是多少?2)小明身高1.7米,换算成千克是多少?2.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些练习,并互相核对答案。

3.教师解答答案,并与学生一起讨论解题思路。

Step 5:拓展与应用(15分钟)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一个实际生活问题,并应用克和千克进行计量和换算。

2.学生展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与全班共享。

3.教师对学生的解决方案进行点评和激励。

Step 6:复习与总结(10分钟)1.梳理本节课所学的重点知识点和关键思路;2.帮助学生总结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计量和换算的方法;3.提醒学生对克和千克有更多的实际应用思考。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通过书写和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Step 8:课堂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采集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体验。

教学反思:1.教师应保证教学过程生动有趣,注意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实例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加深对克和千克换算关系的理解和掌握;3.教师应鼓励学生思考和应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篇一】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克与千克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认识天平和几种以千克位单位的秤;牢固掌握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克和千克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能根据物品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熟练掌握1千克=1000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感知1克和1千克物体的质量,掌握估计物体质量的方法。

3.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盘秤、天平、黄豆、二分硬币、水果、500克食盐等4. 标签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谈话导入教师:同学们,准备好我们手中的铅笔盒和数学课本,大家掂一掂,然后把你的感受说一说。

学生1:这两件物品一点都不重。

学生2:我感觉数学课本比铅笔盒重一些(或铅笔盒比数学课本重一些)。

学生3:我感觉这两件物品差不多重,判断不出谁轻谁重。

……通过学生回答,教师问: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大家的发言,你们发现用的最多的词语是什么?学生:轻和重。

教师适时展示几件超市购买的物品。

2.引导观察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物品的包装,你能发现什么?学生:我发现这些包装上都写着净重多少?教师:观察的真仔细,那么你知道净重是什么意思吗?学生讨论并回答:净重就是指物品有多重。

进而引导学生知道,物品有多重,就是指它的质量是多少。

如,方便面净重100克,就是说它的质量是100克。

展示100页主题图,教师:同学们,看看他们在超市都买了什么?分别是多重呢?学生:洗衣液5千克,饼干110克,阿姨买的苹果,售货员用秤称的质量是1千克。

教师:真了不起,同学们知道这么多,都认识克和千克。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篇一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克和千克的认识》是人教版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六单元的内容。

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

克和千克这2个量比较抽象,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的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

要帮助学生理解和建立克和千克的直观概念,应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丰富,鲜明,深刻的感知。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教学难点:是克和千克质量观念的建立。

(四)教具准备:天平,花生,盐等,及多媒体课件。

(五)教法学法:建构主义认为,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而主动获得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创设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法来获取新知。

二、说学情“克与千克的认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一是生活经验不多,二是比较抽象,因此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克与千克,所以在教学设计上,特别注意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

我将观察、动手操作、演示、实践运用等有机的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猜一猜、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实际操作,让学生对克与千克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教学过程整节课,我抓住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将《龟兔赛跑》的故事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同时结合实践活动“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 。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分析《千克和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常见的量”的教学范畴。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使用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质量的测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知道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掌握测量质量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千克和克,建立质量观念。

难点: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进行实际应用。

四、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对于常见的量和单位有一定的认识。

但由于质量单位在生活中不常直接出现,学生可能对其缺乏直观的感受和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知,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1. 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展示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千克和克的质量。

2. 动手操作法: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测量物体的质量,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3. 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共同探究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质量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物体的轻重,从而引出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2. 认识千克和克(1)介绍千克和克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展示千克和克的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感受它们的质量。

3. 建立质量观念(1)通过比较不同质量的物体,让学生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组织学生进行“猜重量”游戏,进一步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4. 学习换算关系(1)引导学生探究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千克和克的认识教案

千克和克的认识教案

千克和克的认识教案千克和克的认识教案千克和克的认识教案1本单元教育目标是: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结合自己的经验,感知1千克和1克的质量,知道1千克=1000克。

2.知道用秤称量物体质量的方法,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

培养估计的意识。

3.在测量、比较物品质量的过程中进行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对身边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有趣的比较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本课教学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物经历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过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2掌握用秤称物品质量的方法,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知道1千克=1000克.3在测量和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准备: 以克为单位的电子秤一台, 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一台,西瓜一个(整千克的),苹果一个,盐两袋,西红柿每组1千克,糖每组1千克,硬币1个.课前调查表一、认识千克和克(一)生活了解1、你调查了哪些物品的质量?(指名回答)2、老师也调查了一些。

(展示)3、指导:我们调查的克和千克都是质量单位。

国际上用g来表示克,用kg来表示千克。

(二)认识秤1、说一说:拿出西瓜和梨?谁轻谁重?(学生根据生活经验)2、到底有多重,生活中人们用什么来称它们的质量?你们在哪见过什么样的秤。

(指名回答)3、认识各种秤(课件展示)(二)称西瓜和苹果1、(出示以克为单位的电子秤一台, 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一台)这是什么秤?猜一猜西瓜大约有多重?苹果有多重?2、放在天平中称出西瓜和苹果质量。

(重点指导怎样看台秤)西瓜有多重?你们同意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苹果有多重?你们同意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二、秤食盐(认识1千克等于1000克)1、拿出一包500克的食盐,先看看上面的标示的质量,然后称一称。

《克和千克》(大单元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大单元教学设计)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难点解析环节,对于克和千克换算关系的理解,部分学生仍然感到困难。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在这个环节的教学方法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接下来,我考虑可以采用更多的实物演示和互动游戏,让学生在直观的操作中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此外,今天的课程设计中,实践活动的时间相对紧张,导致有的小组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操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好地控制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究和实践。
-例如:计算购买水果的总重量,理解包装上的质量标识等。
2.教学难点
-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即1千克等于1000克;
-解释:为什么1千克是1000克,而不是其他数值,通过实际物品的堆叠展示进率。
-在实际操作中,准确地进行质量测量,特别是在转换不同单位时;
-指导:如何在不同情境下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以及如何进行单位转换。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克和千克的基本概念、换算关系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质量单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但真正让他们在实际中运用时,还是出现了一些困惑。比如,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环节,有的学生对于如何正确使用天平和秤还不是很熟练,这说明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还需要加强学生对这些工具的实操练习。
另外,通过小组讨论,我发现学生们对质量单位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他们能够结合生活实际,提出一些很有意思的问题和见解。这一点让我感到很欣慰,说明学生们已经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是学习数学非常重要的一点。

《8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8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了解它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 学会应用天平进行简单的质量测量。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克和千克的观点,学会应用天平进行质量测量。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将质量单位与现实生活中的物体联系起来。

三、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常见物体的图片(如苹果、书本、鸡蛋等),用于展示克和千克的实际应用。

2. 准备天平一台,用于学生实际操作。

3. 设计一些质量测量练习题,用于教室练习。

4. 准备教学PPT,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重量的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它们的重量,引出质量的观点。

2. 讲解克和千克的基本观点: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克和千克是描述物体质量的常用单位。

同时,介绍它们与重量的干系。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应用天平、秤等工具进行实际操作,测量不同重量的物品,加深对克和千克的理解。

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比较不同物体的质量:让学生尝试应用不同的工具(如手掂、目测等)比较不同物体的质量,从而了解不同工具在描述物体质量时的优缺点。

5. 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干系:介绍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干系,让学生了解不同单位之间的转换方法。

6. 教室互动:设计一些与克和千克相关的互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增强教室互动性。

7. 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8. 安置作业:根据实际情况,安置一些与克和千克相关的课后作业,以稳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反思教师需根据学生的教室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教学效果进行课后反思,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克和千克的观点,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干系。

2. 培养学生实际称量物品的能力,包括应用天平、电子秤等工具。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案、教学设计
3.交流反馈,提高解题能力
学生互相交流解题过程和答案,教师点评,指出解题中的常见错误,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
(五)总结归纳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概念、换算关系及生活应用。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邀请学生分享学习质量单位的心得,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3.强调学习方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二、新课内容:
1.讲解“克”和“千克”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质量,并用“克”和“千克”进行描述。
3.安排实践活动,让学生称重实际物体,进行质量单位换算。
4.学生分享实践活动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质量单位换算,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进行物体质量的描述和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中,我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购物、称重等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质量单位的存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对于质量单位概念的理解,我将通过实物展示、图片辅助等手段,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2)针对质量单位换算,我将设计有趣的换算练习,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换算规律。
(3)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物体质量,并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质量单位知识,巩固所学。
3.联系生活,激发学习动机
介绍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称重等,使学生意识到学习质量单位的意义,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克和千克换算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换算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换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够熟练进行换算计算。

具体目标如下:1. 理解克和千克的定义和概念;2. 掌握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克和千克的定义和概念,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2. 教学难点: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克和千克的示意图、实物或模型;2. 学生准备:课本、笔、纸。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克和千克的示意图,向学生询问他们对克和千克的定义和概念是否了解。

(2)学生回答后,教师对克和千克进行简要解释,并强调克和千克是计量重量的单位。

2. 概念解释和例题演示(1)教师以白板为媒介,给出克、千克和其他常见重量单位之间的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克和千克的大小关系。

(2)教师给出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式,并通过例题演示具体应用。

例题:将5000克换算为千克。

解答过程:5000克 = 5000 ÷ 1000 = 5千克。

(3)教师提醒学生在进行换算计算时,要注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3. 合作探究与互动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在实际生活中哪些情况下需要用到克和千克的换算。

(2)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师生互动讨论,并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补充和指导。

4. 课堂练习(1)教师给学生出示一些克和千克的换算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2)学生自主完成后,教师进行答案解析和解题过程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解题方法。

5. 拓展延伸(1)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练习题,让学生深入巩固克和千克的换算知识。

(2)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对答案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巩固与评估1. 巩固: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家庭作业,让学生继续巩固克和千克的换算知识。

2. 评估:通过课堂回答问题、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的评分,评估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换算知识掌握情况。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提高学生换算重量单位的能力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提高学生换算重量单位的能力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提高学生换算重量单位的能力。

一、课程目标和内容在本课程中,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并提高他们的重量单位换算能力。

本课程适用于6-7年级学生。

此前,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和基本的重量单位知识,例如千克、克、磅等。

在本课程中,我们借助PPT等辅助工具,采用互动教学的方式,通过启发式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快乐地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

本课程的具体内容如下:1.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2.掌握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公式;3.学会克和千克的实际应用,如物品的称量、身体重量的测量等;4.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

二、教学内容的具体设计为了让学生快乐地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我们采用了以下几个具体的教学方法:1.观察和比较不同质量的物体在教学开始前,我们先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质量的物体,例如举高举轻的物体和沉重的物体。

通过观察和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物体的重量差异。

这样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概念重量和质量的区别,从而更好地理解后面旨在教授的克和千克的概念。

2.辅助教具的运用在教授克和千克的概念时,我们借助PPT等辅助工具,通过图片、文字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克和千克的定义和概念。

也可以使用小卡片、小砝码等具体物件,让学生在玩中理解克和千克的数量关系。

3.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在掌握概念后,我们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法帮助学生掌握克和千克之间的数值比较。

例如,教师可以用幻灯片上的图标告诉学生,1千克等于1000克。

让学生思考:如果有一个质量为3千克的物体,要用克表示,应该写成多少克呢?通过自主思考,学生可以比较快地找到答案,从而掌握了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4.实践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还可以通过实践应用的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一些称重比赛,测量各自的体重,并把体重换算成克。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除了可以巩固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还可以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可能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以下挑战:1.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学习理解和运用“克”和“千克”这两个重要的重量单位;2. 能够正确地使用“克”和“千克”进行重量单位换算。

教学材料:1. 图片或实物展示“克”和“千克”的用途和意义;2. 含有克和千克的实例问题。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讲解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的学习内容,即重量的概念和重量的单位“克”和“千克”。

教师可以用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物品的重量,例如:一个苹果的重量是多少克?一本课本大约有多少千克?通过身边的例子让学生明白“克”和“千克”是用来表示不同重量大小的单位。

Step 2:引入“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告诉学生,“克”和“千克”之间有一个特殊的换算关系:1千克等于1000克,即1千克=1000克。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张含有换算关系的图片或写在板上,让学生反复朗读和理解这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Step 3:解答问题和练习教师可以提问一些例子问题,以检测学生对“克”和“千克”的理解程度,并引导学生运用换算关系整理思路并解答问题。

例如:一袋米重5千克,那么它有多少克?一个苹果重200克,那么它有多少千克?Step 4:拓展思维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克”和“千克”的基本使用方法,可以通过提问一些拓展思维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你在超市买了一袋重2千克的米,你觉得这袋米会比较重还是一只苹果重?请给出你的理由。

Step 5:小结和巩固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克”和“千克”的应用和换算关系。

可以请学生自己总结这两个单位的定义和换算关系,并举一些例子来巩固学生的理解。

Step 6: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单位换算以及解答实际问题。

例如:把3000克的物品换算成千克是几千克?一辆自行车大约有多少千克?Step 7:课堂反馈教师可以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上节课的知识检测,例如:请你举一个生活中使用“克”和“千克”的例子。

通过学生的回答来评估他们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7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7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7篇《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教材第100—103页和练习二十的第1—4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连,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

难点:估测物体的质量。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电子课本、天平、2分硬币、食盐等。

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1.引导观察主题图,交流观察所得。

2.揭示课题,随之板书。

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

(1)教师介绍: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用字母“g”表示。

(2)学生独立掂一掂一枚2分的硬币,静静感知1克。

(3)集体交流:互相说一说感觉,并找一找、掂一掂生活中约重1克的物品。

2.教学例2。

(1)教师介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用字母“kg”表示。

(2)理解“净含量”,明确克与千克的关系。

(3)学生轮流掂一掂两袋食盐,静静感知1千克。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会认读各种秤。

三、巩固应用小组合作完成教材第101页和第103页的“做一做”,教师巡视。

四、课堂小结板书设计克和千克的认识克g一枚2分硬币约重1克。

1千克=1000克千克kg两袋食盐重1000克,即1千克。

作业设计1.练习二十的第1—4题。

2.填一填。

(1)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作单位,它用字母()表示;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作单位,它用字母()表示。

(2)一只羊重40(),一个气球重5(),一瓶洗洁精重1(),一个汉堡重100(),一个西瓜重5(),一本书重210(),一盒牛奶重250(),一只小狗重4(),一瓶墨水重100()。

(3)2千克()克800克()1千克5千克()4900克2500克()3千克6000克()6千克4千克()4200克9200克()9千克()8800克学案设计1.观察主题图,交流观察所得。

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的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的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的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的教学设计(精选14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的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计算;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学难点:知道1千克=1000克,会根据物体的实际质量,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教学方法:合作法、操作法等教学步骤:课前谈活:(先分大组,取名)小朋友们逛过超市吗?你最喜欢吃什么?{设计意图:结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开展小组竞赛的方式,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一、导入新课:1、师: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从逛超市开始(点课件)出示信息师: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师:哦,原来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

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板书课题)齐读一遍吧师:克通常还可以用字母 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 kg 表示(补充板书)2、读完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好,咱们就从1克有多重开始研究{设计意图:创设了学生熟悉的逛超市生活情境,让学生观察商品包装图上所蕴含的数学信息,把“克与千克”知识与学生熟视无睹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巧搭数学与生活之桥。

}二、新授1、感知1克有多重师;请同学们快速地从学具袋里拿出2分钱的硬币,闭上眼掂一掂,感觉怎么样?(板书:轻)师:1个2分硬币约重1克,(板书:约重1克)小朋友们,快到学具袋里找一找有什么物品约重1克的?(学生找)师:你找到了什么?(说完整话)除了这些,生活中还有什么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呢?(学生说)2、感知1千克有多重师:那1千克有多重呢?想知道吗?(提起学具)老师给每个活动小组准备了1千克的面条、1袋1千克重的苹果、两袋合起来是1千克的盐。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 》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 》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克和千克》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一个知识点,主要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实际质量的估计和计算。

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后续学习更高级的质量单位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长度、面积等基本量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概念、换算关系以及实际应用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质量单位的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实际质量的估计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

2.难点:能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实际质量的估计和计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结合多媒体课件、实物教具等辅助教学。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制作有关克和千克的课件,展示质量单位的概念、换算关系和实际应用。

2.实物教具:准备一些重量不同的物品,如苹果、书本、糖果等,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3.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克和千克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苹果、书本、糖果等,引导学生关注质量这一概念。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品的重量吗?我们怎么来表示它们的重量呢?”从而引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呈现(10分钟)讲解克和千克的定义,让学生明白1千克等于1000克。

通过实物教具的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1千克和1克的重量。

同时,进行一些简单的换算练习,如1千克等于多少克,10克等于多少千克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选定一种物品,如苹果、书本等,用天平称出它们的重量,并记录在中。

2022年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多篇)

2022年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多篇)

2022年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吗?生:克和千克是什么?(在没有学习这个内容以前还是有部分同学不知道的)师:在你们生活中见到过"克和千克"吗?谁来当小老师帮他解决这个问题?生:……师: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

你还有其他的问题想提吗?生: 克和千克哪个单位大?什么情况下用克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怎么称物体的重量?(如个别问题学生没有提出,教师可给出。

)二、指导自学新知1、交流搜集的资料教师抽取几个有针对性地板书如下:一根牙膏是30克生:一袋大米30千克生:一袋虾条15克生:爸爸的体重65千克生:一袋感冒药5克......⑴思考:①克和千克哪个单位大?②什么情况下用克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克作单位?学生先独立探究,然后小组合作探究,(教师行间巡视)最后全班交流。

学生小结。

2、感知一克和一千克的重量⑴探究:1克有多重?①自学课本②利用桌上的两分硬币动手感知。

③找身边大约重1克的物体,小组交流。

⑵探究:1千克有多重?①自学课本②利用一袋洗衣粉来感知。

③找身边大约重1千克的物体,小组交流。

3、探究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师:1千克和1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可能能说出来,如说出则让学生当老师说说是怎么知道的。

如不能说出,先让学生自学书,再用实物动手实践一下)4、认识生活中的秤⑴各组之间先互相介绍自己了解和熟悉的秤,然后集体汇报,介绍得不完整的教师给以补充。

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

因此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反过来,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了解生活中物品的质量,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能正确理解和运用千克和克的概念;2.学生能够灵活转换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3.学生能够应用千克和克的认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学生理解千克和克的概念,掌握两者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应用千克和克的认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黑板、书籍、习题、实物示例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识(10分钟)1.老师出示一个纸张,上面写着一个数字1000,并询问学生这个数字代表什么。

学生可以回答“1000米”、“1000元”等。

2.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数字1000在不同的情境下代表的含义不同,那么在计量单位中,1000代表什么呢?3.引导学生思考,1千克约等于多少克。

Step 2:引入概念(15分钟)1. 出示千克和克的单位符号,分别是“千克(kg)”和“克(g)”,并解释这两个单位的含义。

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理解千克是重量的大单位,克是重量的小单位。

3.通过实例对比,展示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1克=0.001千克。

Step 3:数值转换(20分钟)1.老师给出一系列数值,要求学生将其转换为千克和克的形式,例如:1500克,0.5千克等。

2.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答案,并说明转换的过程。

3.老师分析学生的答案,指导学生在转换过程中如何应用换算关系。

Step 4:练习运算(25分钟)1.老师给学生发放练习册,让学生独立完成相关习题。

2.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相互讨论、互相解答,并及时纠正。

3.老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并提出指导性的问题。

Step 5:实际运用(15分钟)1.老师出示一些日常生活场景的实物,如水果、食品等,并给出它们的重量。

2.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计算这些实物的重量,并进行相应的转换。

3.学生将计算结果进行比较,找出最轻的和最重的物品。

Step 6:拓展延伸(10分钟)1.老师解释千克和克之外的计量单位,如吨、毫克等,并简要介绍换算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千克和克
教学内容:教科书29~38 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
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根据物体实际
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简单的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
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学会换算。

教学难点: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进行灵活估测物体的质量。

教具学具:秤、光盘课件、实物
上的台秤,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2、认识秤面,认识千学生观察秤面,说说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1、2、3、4 等数字刻度和kg )
问:你知道kg 表示什么吗?讲述:kg 是千克的符号(板书:千克(kg), 称某种物体的重量时,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 就表示这个物体重1 千克,那么如果秤面上的指针指着2 呢?你能看出这个台秤最多能称多重的物体吗?⒊学生再次称一称红枣,初步建立1 千克的观念。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秤,也知道了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千克作单位,现在你能告诉我这袋红枣有多重吗?
指名说一说一袋红枣的重量。

在小组内用手掂一掂,体会1 千克有多重。

再掂一掂一袋木耳有没有1 千克重,用秤称一称木耳,看一看木耳的重量够不够1 千克。

小组合作称出1 千克大米,轮流用手拎一拎,真正感受1 千克的实际重量。

⒋进一步感受和体验
1 千克。

(1)称一称、拎一拎1 千克大米
①1 千克到底有多重呢?大家把称出的大米倒进袋中,然后轮流用手拎一拎,用心好好感受。

(2)称一称、拎一拎、数一数1 千克鸡蛋。

小组合作称出1 千克鸡蛋,学生轮流拎一拎并估计它的重量,合作数一数1 千克鸡蛋大约有多少个。

学生计算后,指名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