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遮蔽的真实_路遥小说的接受学探析
浅析路遥小说
浅析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的人性美一个民族的文学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想走向世界获得全世界的认可,它就必须首先是民族的;一个作家要想流芳世让人民永远记住他,他就必须首先去关心人民,心怀苍生。
路遥正是这样,他一直把文学视为自己的生命,投注了极大的热情。
他运用六年时,以其澎湃的激情,创作了《平凡的世界》,给我们展示了黄土高原人们伟大的心灵,作者满怀激情地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巨大的情感图画,从而展现出平凡人物的崇高灵魂,散发着人情美的光辉。
作是作家思想和情感的载体,而作家的生活经历是他创作必要的积累。
一切的经历都是财富,正因为有了这样真切的生活感受,才有了对人生和人情的准确把握,才有了《平凡的世界》。
这部作是路遥自身的经历和情感的寄托,是他对人情世界的挖掘和人情美的展示。
一、黄土地情节中的人性美作是作家思想和情感的载体,而作家的经历是他创作积累的源泉。
一切的经历都是财富,正因为路遥有了种种真切的生活经历和感受,才有了对人生、人情的准确把握,才能创造出高于生活的艺术和文学作,才有了他的《平凡的世界》。
这部作可以看做是路遥自身的经历和情感的寄托,是他对人情世界的挖掘和人情美的尽情展示。
(一)路遥的思想源于黄土地路遥,坎坷一生,黄土地的农村生活让他刻骨铭心,永生难忘。
黄土地给他的不仅是生命,还有他对生活及人情世界的理性思考和后来的作创作。
一个平凡的人在平凡的黄土地上过着平凡世俗的人生,这是路遥;一个不平凡的人在不平凡的土地上创造着不平凡的艺术人生,这个人也是路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还是路遥。
他的名字中就蕴藏了如此深刻的含义可以味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的决心和毅力。
《平凡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爱和奋斗精神的人情的世界。
在那块黄土地上的人们正是路遥心中的“边城”,充满着人情味儿,是作者理想精神的一种寄托。
一个成熟的作家往往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世界。
作家只有深深地扎根于自己的艺术世界中,才有可能调动起全部的热情与激情,充分展现自己的艺术才智和艺术个性,创作出具有强大艺术魅力和顽强生命力的文学作。
路遥作品接受研究
路遥作品接受研究目前,路遥的作品已经成为中国文学领域中不可忽视的存在。
他的作品以真实的历史背景、深刻的社会思考和独特的写作技巧著名。
不止是中国,国际上也有很多学者致力于研究路遥的作品,探究其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对路遥作品接受研究这一话题进行阐述,并列举以下9个提纲标题:一、路遥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文化特色路遥的作品以批判社会现实和表达理想为主要特色。
同时,他也在思想上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因此,分析他的作品,需要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路遥个人的思想和文化背景。
二、路遥作品中的现实题材和社会批判路遥多次以小说的形式表达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呼吁,特别是对人民生活中的苦难和不公的深刻揭示,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也留下了重要的记录。
三、路遥作品中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描写路遥作为一位文学家,深入描绘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人性的复杂表现。
他的文学作品中不仅有关于社会的深刻思考,也有情感上触动读者的细腻描写。
四、路遥作品中的历史思考和当代意义路遥作品中反映的历史背景和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是值得关注的。
通过对他的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得到一些有关当代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启示。
五、路遥作品中的意象和意境的运用路遥的小说在语言和笔调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他运用多种意象和符号来构建作品的意境,为读者呈现出一个更为深入的世界。
六、路遥小说中对女性形象的刻画路遥小说中对女性形象的刻画有其独特性,女性形象在他的作品中展示出了多种形态和特点。
因此,对路遥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研究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七、路遥作品与中西文化的交融和对比路遥的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想有深刻的联系。
通过对他的作品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到中国和西方文化在某些方面的异同和交流。
八、路遥作品的翻译和国际影响路遥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受到广泛关注,也在国际上获得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文坛上也有深入的研究。
九、路遥作品在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地位和影响路遥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历史纪念碑。
被遮蔽的真实——路遥小说的接受学探析
被 遮 蔽 的 真 实
路 遥 小说 的接 受 学探 析
一 梁振华 吴 楠
与当代其他著作量惊人的小说家相比 ,路遥 在他
觉 ”他同情生活在社 会底层的平凡大众 , , 密切地关注他
从未丧失过 “ 普通劳动 者的感 文学 存在于创作 活动到阅读 活动的全过程 中 , 存 底层走 出来的人民作家 ,
在于从作家——作品—— 读者这个动态流程 中。这三
个环节构成的全部活动过程 , 就是 文学 的存在方式 , 缺
们 的生活境况和 内心感受 。 他心中“ 潜在的读者” 是那些
作者而独立了 ,但独立并不是文学作品的真实存在 , 惟 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活动 , 并在阅读的时间流程中 , 文学
作品方获得现实的生命 。
二十来 年创作生涯 中留给我们 的文学遗产 只有屈指可 数的《 路遥文集 》 五卷 , 足二百万字 。然而 , 不 这为数不
多的作品却给路遥带来巨大声誉。在“ 一九七八至一九 九八大众读书生 活变迁调查” 中显示它在读者心 目中 ①
然是 自己作品的第一读者 。 路遥作为一个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极 其强 烈 的作家 , 坚决抛弃 了那种高蹈的个人主义 、 弄技巧 的 玩
味是一种内在蕴涵 ,往往只可意会难 以言传 。但是 , 由
于这些未言之物进入 了读者 的想象世界 ,本文的所言 之物便得到了有机的延伸 ,呈现 出极其丰富生动 的样 之中, 而是来 自于本文与读者间相互作用的生成” 。基 ② 于此 ,从读者包括普通读者与专业读者即文学评论 者 的接受视 角 ,分析他们在阅读深受读者欢迎的路遥作
“真实的虚构”与“虚构的真实”——重评“路遥现象”
2 0 1 7年2月第35卷第1期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Feb. , 2017Vol.35 No. 1真实的虚构”与“虚构的真实—重评“路遥现象”肖厌国(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要]“路遥现象”在中国当代文学里是一桩难以回避的公案,然而以往对此的研究表现出过分的缺乏 冷静客观。
路遥的创作游离于新时期文学思潮之外,绝不仅仅是所谓的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限制,更何况 其所谓的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名不副实。
“路遥现象”的深层形成原因在于路遥创作中的自我意识和写作 姿态,以及路遥作品在跨媒体传播中的被“经典化”。
[关键词]“路遥现象”;现实主义;自我意识;写作姿态;“经典化”[中图分类号]1206.7 [文献标识码]A 路遥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问世之后,遭受了 评论家的冷遇;在逝世之后的十年里,他也被学术界 逐渐的淡忘,有被“边缘化”的倾向性;并且,路遥及 其作品《平凡的世界》被文学史家有意无意的集体 “遗忘”。
但是,路遥的作品持续地得到读者的推崇, 被誉为“现实主义常销书”[1]。
可以说,“路遥现象” 已构成当代文学难以回避的一桩悬而未决的公案。
以往的评论者在“路遥现象”研究中所能提供的实证 理据并不多,表现出来的更多是基于感性的自我言 说,冷静的分析比较少。
尤其是,部分评论者对路遥 几近缺席于文学史书写深感委屈和愤愤不平,比如两 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文学写作的诸问题——为纪念路遥逝世十周年而作》和《再议被文学史遮蔽的路 遥》。
前文不无愤恨地说道,“我们在中国的评论性 的文学杂志里,已很少看到路遥的名字了。
我们的批 评家宁愿对一个只能写出死的文字的活着的作家枉 费心力,却不愿对一个虽然去世但其文字却仍然活着 的作家垂青关注。
”[2]而后文则仅仅抓着路遥的读者 之众,直接对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和陈思和 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提出责难,“两部史著 都忽略了读者的接受因素,两部史著都存在著史者言 说的权利话语与接受者选择之间难以弥合的矛 *[文章编号]1007 -9882(2017)01 -0112 -04然而,笔者认为,无论是以委屈姿态的鸣不平,还 是以冷傲的姿态漠视,都并不能真正的深化“路遥现 象”研究。
一份沉埋的孤证与文学史结论——关于路遥1971年春的招工问题
一份沉埋的孤证与文学史结论——关于路遥1971年春的招工问题◎程光炜摘要:如何书写当代文学史,可以从宏观的方面谈,也可以从微观的角度入手。
本文以路遥研究为个案分析,提出已被人们接受、消化的文学史结论仍是可被怀疑的对象。
尤其是一些文学史上的孤证需要谨慎对待,一份沉埋的孤证与文学史结论的阐释性的关系更需要认真处理。
当前一份孤证因为沉默沉埋时间过久,已经损害了文学史结论的可靠性,在后一种孤证出现后,这种固化的问题被解除了。
文学史结论又开始踏上了新征程。
由此也会发现“如何书写当代文学史”绝非一个小问题。
关键词:文学史结论;孤证;路遥;招工一如何书写当代文学史,可以从宏观的方面谈,也可以从微观的角度入手,谈一个小问题。
我在本文中谈的就是一个小问题。
今年,是路遥逝世27周年。
人们在以各种方式,表达对最能反映改革开放个人奋斗精神的路遥和其感人小说的充分肯定。
对此,他是当之无愧的。
近年来,学术界的路遥研究热持续不减,一批令人瞩目的成果,开始将这项工作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就我浏览的情况看,目前已出版的著作大致有二三十部,它们是:晓雷、李星编《星的陨落——关于路遥的回忆》,王西平、李星、李国平著《路遥评传》,马一夫、厚夫、宋学成主编《路遥纪念集》,申晓主编《守望路遥》,周海波著《我所认识的路遥》,李建军编《路遥十五年祭》,厚夫著《路遥传》,王刚著《路遥纪事》、《路遥年谱》,李文琴编选《路遥研究资料》,张艳茜著《平凡世界里的路遥》,航宇著《路遥在最后的日子》,等等,数百篇路遥的研究论文,见诸各类杂志。
这些历史材料和研究论文,极大地丰富了路遥研究,它对下一个阶段的作家研究,无疑是牢固的基础。
041以路遥文学成就和在广大读者中的广泛影响,上述极丰富的历史材料和研究成果,逐渐被当代文学研究界所接受,正在生成出大大小小的“文学史结论”。
然而,已被人们接受、消化的文学史结论,能不能怀疑呢?它是否会影响到作家的文学史地位呢?我认为可以问疑,也不会影响一个作家已经十分稳固的文学史地位。
路遥作品浅析
路遥作品浅析文◎蒋少轩肇奇松(长春电视台)本文首先对路遥基本情况、生活环境及短暂曲折的一生进行详细阐述,其次通过与作品相结合,对路遥小说的现实主义及其悲剧主义进行论述,从而探索学习路遥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进而得出结论。
在中国当代的作家中,路遥是极其独特的一个,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
他的小说大气磅礴,震撼人心。
从路遥的生卒年我们可以看出,路遥的一生是短暂的,他仅仅活了四十二岁,但是他却为世人留下了三百多万字的丰厚的文化遗产。
在他逝去多年后,他的作品越过纷繁喧嚷的时日,依然被人们所喜爱。
路遥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人生》,描写一个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经历,引起很大反响,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改编成同名电影后,获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奖。
《在困难的日子里》获1982年《当代》文学中长篇小说奖。
1991年完成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他的创作大多取材陕西农村,作品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1992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
他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更是让人看到了他对文学事业的执着的信心和付出的代价。
路遥是一位用生命和良知进行创作的作家,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曾深深打动过成千上万个读者的心。
一、路遥小说的现实主义l、现实主义——路遥小说的基本特征现实主义问题一直是当代文艺理沦的一个中心问题,围绕它所产生的各种是是非非都说明了现实主义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价值,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和精神,它的价值和魅力是永存的,不可取代的。
路遥,以其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洞察,深邃的主题,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创作出不少感人至深的作品,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2、“现实主义”在作品《平凡的世界》得以体现《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是路遥的作品中现实主义的宏篇代表巨著。
全书共三部。
作者在近十年间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划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
被遮蔽的真实——从《平凡的世界》看中国当代文学史叙述视域
一
、
《 平凡 的Hale Waihona Puke 界》 被广读 和被 遮蔽 的现 实
《 平凡的世界> 是英年早逝的路遥倾力写作的一部小说 , 从发表那天起 , 就受到很多读者的喜欢 。 岁月流
逝 , 的影响 、 它 它被 人喜 爱的程 度并 未有丝 毫的 减损 。就 是 这样 一部 深深 为读者 喜 爱的 作 品 , 当代文 学史 在 上 没有什 么地位 。 当代 文 学历史 甚 至未将 它纳入 叙述 的框 架 之 中。
民间社 会持续 的热 读并 没有 带 来文 学研究 者热 切 的关 注 , 反 , 相 当代 文 学史 对 待这 部作 品 采取 了不 约而 同的漠 视 的态度 。9 O年代末 出版的被 公认学 术 成就 高 、 响大 的两 部 文学 史 : 子诚 所著 的 ( 影 洪 中国 当代 文学 史 》 陈思和 主编 的 < 和 中国当代文 学史 教程》 在 叙述 框架 的 建立方 面 有 很大 的突 破 , 体现 了全新 的治 史意 , 也
文学的精英意识、 纯文学” “ 观念的 出 主导造成 了它的被遮蔽 。确立 3代文 学史叙述视界 不能不考量审美文化 多元化 以厦对读 现 - "
者精神生活塑造力的因素。
关键词 : 叙述视域 ; 英意识 ; 纯文 学” 精 “ 观念; 审美文化 中围分类号 : 0 . 1 67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0 8 9 4 20 )5 l0 —7 7 ( 06 O —伽 7 一0 O 4
全新的文学史视角, 该书在第 1 章第 4 3 节专门讨论了路遥的< 人生> 但提到< 。 平凡的世界> 的只有一句话。
收 稿 日期 :0 6 3 2 2 0 —O — 7 作 者 简介 : 春 梅 , ,9 4年 生 , 鲁 女 17 东北 财经 大 学 文 化 传 播 系 讲 师 。 学 硕 士 , 究 方 向 : 迅 与 中 国现 当代 文 学 。 文 研 鲁
路遥《人生》论文 精品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路遥的精神世界在《人生》中的投射——从路遥的不幸经历看高加林的剧学生姓名专业名称指导教师2011年5 月25 日总目录论文征文一、路遥的不幸童年投射到高加林失败的悲剧 (6)(一)路遥的不幸童年——造成极度的自卑 (6)(二)高加林的自卑——造成悲剧色彩 (8)(三)《人生》的高加林体现路遥童年时代 (9)二、路遥的不幸爱情投射到高加林的悲剧爱情上 (10)(一)路遥的不幸爱情经历 (10)1.与林红相爱到伤痛 (10)2.与林达的爱情在暗室中“显影” (11)(二)高加林的爱情悲剧 (12)1.高加林和刘巧珍的悲剧爱情 (12)2.高加林与黄亚萍的悲剧 (13)(三)路遥的爱情悲剧在高家林身上显现 (14)三、路遥的黄土情结投射在高加林悲剧事业上 (15)(一)路遥对黄土的忠诚投影到高家林身上 (15)(二)路遥的黄土情结在《人生》中的投射 (16)(三)高家林的浓郁泥土味正是路遥经历的体现 (17)参考文献 (19)谢辞 (20)附录任务书 (21)中期检查报告 (23)指导教师指导记录表 (24)结题报告 (25)成绩评定及答辩评议表 (26)答辩过程记录 (28)路遥的精神世界在《人生》中的投射——从路遥的不幸经历看高加林的悲剧摘要:路遥的《人生》是新时期文学中少有的持续拥有大量读者的小说作品之一,也是当代文学作品宝库中一部具有开拓性的力作,自问世以来,一直是读者和中国文学界研究关注的焦点,人们已经对这部小说所描绘的社会内容、主人公高加林的性格、形象、人生的教育意义等方面展开过多层面、多角度的讨论。
路遥的精神世界在《人生》中的投射也是一个较有创意的研究角度,高加林是当时中国社会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他身上所体现的平民意识、人格尊严、观念、精神的追求、生活经历以及梦想无不是作者主体在作品中的投射,特别是高加林的悲剧即是作者主体不幸经历而使他极度自卑最后失败的悲剧、爱情的悲剧、最终梦想的破灭回归黄土地的悲剧在作品中的投射。
路遥作品接受研究
路遥作品接受研究路遥是中国文化界的名人,其作品《平凡的世界》成为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的一部代表性作品,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界具有很高的地位。
路遥作品的研究已经成为文化、历史和社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探究路遥作品的特点、风格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进而分析其影响。
提纲:1. 路遥作品的创作背景2. 《平凡的世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3. 表现主义手法在路遥的作品中的运用4. 社会现实与个人命运之间的关系5. 乡土意识在《平凡的世界》中的表现6. 文化批判的艺术形式7. 马列主义与文化批判的交融8. 对“人性解放”问题的探讨9. 路遥作品对文学以及社会历史的影响总结:路遥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笔宝贵遗产。
通过对《平凡的世界》这部杰作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深刻理解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及其文化背景,以及探讨中国文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和变革。
同时,路遥作品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加深了人们对人类命运和人性发展的思考。
路遥的作品对当代文学研究、人性解放问题研究及文化批判等学科的发展产生了丰富的启示和深远的影响。
1. 路遥作品的创作背景这个提纲旨在探讨路遥作品的创作来源、意义和背景。
通过对路遥创作时代、文化背景、政治环境等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平凡的世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这个提纲旨在探讨《平凡的世界》中描绘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通过对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社会背景等因素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核心思想和文学特色。
3. 表现主义手法在路遥的作品中的运用这个提纲旨在探讨路遥在作品中运用表现主义手法的具体方式和效果。
通过深入挖掘作品中使用的表现主义元素,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为小说的创意和意义注入的独特性。
4. 社会现实与个人命运之间的关系这个提纲旨在探讨路遥小说所涉及的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小说中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发展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路遥小说中的社会观念和个人情感的相互渗透。
2022-2023学年广西玉林市博白县四中(博白县中学书香校区)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2-2023学年广西玉林市博白县四中(博白县中学书香校区)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小说《平凡的世界》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
路遥的作品吸引了一代代读者去阅读,正说明了路遥是为大众写作。
路遥曾经写道:“我个人认为这个世界是属于普通人的世界,普通人的世界当然是平凡的世界,但也永远是伟大的世界。
”他的目标设定就是人民。
所以这本书获得那么多人的欢迎是理所应当的,是作家这种追求的自然回报。
他眼里有读者、脚下有大地、胸中有大意、心中有人民。
现在评价路遥,不应把路遥理解得太狭隘了,整个评论界或者读者,更多的是关注路遥能吃苦,在苦难当中、在逆境当中勇于奋斗,着眼点过多地局限在励志上,事实上,路遥和他的作品绝不止于此,路遥的现实主义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现实主义。
在《平凡的世界》中,没有两极对立,他的出发点是对人的一种悲悯之情、一种大爱之心,他写的不是政治学上、社会学上、伦理学上是非对错的关系,他小说的指向是对人的悲悯,写人的尊严、人的价值。
当时的文坛,都在追逐现代派这样的时尚。
路遥并不是一个保守的、封闭的作家,他对现代派的文学非常了解。
但路遥的先锋性正在于此,他不会轻易地被一种文学风潮席卷而去,在整个文学风潮那么宏大的状态下,他能够坚持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来创作《平凡的世界》,他能够逆潮流而坚持自己的主张,这体现了他的先锋性。
路遥一个很重要的功绩就是,他让中国当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稳住了阵脚,而且证明现实主义同样也有广阔的前景。
在20世纪80年代各种先锋现代的文坛潮流裹挟了很多创作者,但路遥站在了一个时代的制高点上,以其独有的目光审视所处的时代,他通过学习柳青,也通过学习巴尔扎克,对“做时代的书记官”有一个非常清醒的、自觉的意识。
每个时代可能有它独特对应的文体,有它独特对应的创作方式。
几十年光阴流转,中国社会更是经历了巨变,然而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却一直吸引着一代又一代读者,路遥的笔触触及我们这个时代没有变化的情感结构,社会的、心理的、情绪的各个方面,我们还是可以从小说里感受到这个时代不变的一些东西。
关于路遥作品接受研究
路遥作品接受研究路遥是中国文学界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作品一直备受学术界的关注和研究。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路遥的部分作品因为涉及敏感的政治题材而被禁止出版。
但是在二十一世纪初,随着社会逐步开放和文化自由的增强,路遥的作品得到了更广泛的接受和研究。
本文将从以下九个方面介绍路遥的作品研究现状。
一、路遥的创作生涯和经历。
路遥出生于1959年,与文化大革命同龄,他的经历深刻的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对于作家创作的障碍和影响。
二、路遥的代表作品。
缺少说明一下《平凡的世界》这个代表性作品吧。
三、路遥作品所反映的中国社会现实。
路遥的作品主要关注普通人的生存和命运,他所描述的中国社会现实反映了社会阶层、人际关系、家族观念、教育制度等方面的问题。
四、路遥作品的文学价值。
路遥作品所包含的文学元素引人思考,如人物刻画、情节推进、语言表达等方面,他的作品不单是真实的记录,同时也是深刻的思考和审美的表达。
五、路遥作品的创作风格和技巧。
比如说,路遥作品中对于细节和言语的精准追求,以及关注生活中的小细节等等。
六、路遥对于人性探讨的深度。
路遥作品颇多叙说个人选择、信仰、情感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都是关于人性本质的深度探寻。
七、路遥作品中的宗教意蕴。
路遥在其作品中提到了基督教和佛教等宗教内容,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宗教多元性,也揭示了人们对于神灵信仰的探索。
八、路遥作品中的政治隐喻。
路遥作品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官商勾结等现象,都反映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的复杂性和私有化化的倾向。
也暗指注重公德规范和社会公正问题。
九、路遥作品对于读者的影响。
路遥作品对于社会的影响不限于文学领域,因为他的作品深入生活,贴近生活,使人们思考生活,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活的真正含义。
因为描述详细,没有字数限制。
1. 路遥的创作生涯和经历。
这个提纲需要介绍路遥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文学启蒙和文化参考等方面,以及他的创作历程和社会背景对于他的创作产生的影响。
2. 路遥的代表作品。
路遥小说读后感8篇
路遥小说读后感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述职报告、调研报告、策划方案、活动方案、心得体会、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job reports, research reports, planning plans, activity plans, personal experience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路遥小说读后感8篇读后感是我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方面的观察和思考的总结,读后感是我们对书中主题和思想的思考和解读,让我们更加理解作品的深意和内涵,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路遥小说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以接受美学探析路遥小说魅力之源
以接受美学探析路 遥小说魅 力之 源
刘 凤 芹
( 菏泽 学院 中文 系,山 东 菏泽 2 4 1 7 0 5)
摘 要: 照接 受 美学的观 点 来看 ,文学作 品的接 受 效果取 决 于读 者 的接 受 意识 。在 文 学逐小说 之所 以依 然具 有极 大的 艺术魅 力 ,正是 因为其 既 契合 了读 者的 审美
收稿 日期 :2 1 4—0 00—0 2 作者简介 :刘凤芹 ( 9 1 ) ,山东 巨野人 ,菏泽学院中文系讲 师 、硕 士 ;研究方 向:中国现 当代文学。 17 一 ,女
一
6— 6
敢于 “ 个人 向群体挑战” ,依然坚持被文坛唾弃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是因为他坚持 “ 考察一种文学现象
是 否 过时 ,目光应 投 向读者 大 众 ” 你 之所 以还能 坚持 是 因为 你 的写作 干 脆不 面对 文学 界 , 面对批 评界 , ,“ 不 而直 接 面对读 者 。只 要读 者不 遗弃 你 ,就证 明你 能 够存 在 。其 实读 者才 是 问题 的关键 。 5 其是 创作 《 ”【尤 】 平 凡 的 世界 》的时候 ,现 实 主义 “ 一统 天 下 ”的格 局更 是不 复 存在 ,各 种文 学思 潮 、文学 流 派风起 云涌般 席 卷 中 国。当代作 家几 乎 在 同一 时刻混 杂 地领 略 了现 代 主义 和后 现代 主义 ,新 时期 文学 发展 到 了令人 眩晕 的
由于市 场经 济体制 下人心 的浮 躁和影 视 网络 的侵 袭 ,当代 中 国文 学 面临 的最 突 出问题就 在于 渐行渐远 的文 学与读 者 问的关 系 ,读者 再也不 能像 以往那 样争相 传 阅文学 作 品 ,导 致 “ 每年正式 出版 的 10 00多部
长篇小说却少有人问津” 然而路遥小说却以传统得近乎 “ 。… 守旧”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 普通得近乎 “ 老
作为现象的路遥研究与接受
YALUJIANG LITERATUREMONTHLY作为现象的路遥研究与接受【理论】周景雷胡冠男周景雷,男,1966年生,文学博士,渤海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当代文学批评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胡冠男,女,1985年生,渤海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
2012年11月17日是路遥逝世二十周年纪念日,文学界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纪念和研究热潮。
路遥研究始于1980年代,自从他的《惊心动魄的一幕》为文坛关注以来,研究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释和研究了路遥及其创作的特点。
纵观三十年来的对路遥的研究和接受,似乎存在着一种独特而有意义的现象,那就是这一过程是由诸多错位构成的:路遥一方面受到了大众读者持久热烈的喜爱,《平凡的世界》等作品的获奖说明了评奖机制的支持,但同时他又在文学史叙事中处于长期的“空白”状态,许多知名评论家也没有对路遥表现出足够的兴趣。
在对路遥及其作品的接受上,大众读者、评奖机制与评论界、学术界的态度形成了“热情”与“冷漠”的两极分化。
不过到了新世纪,当路遥及其创作逐渐淡出读者视野的时候,学术界和评论界却对其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热情。
“路遥”的这种大错位,作为一种现象,或许会对我们当下的文学创作与研究起到某种警醒作用。
本文拟在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此予以简要的梳理。
一路遥的文学创作之路最早可以追溯到1970年,在《人生》之前他已经写出了不少作品也收获了一些大小奖项,却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真正让他声名鹊起的是中篇小说《人生》的问世。
“《人生》最早刊登在1982年第五期的《收获》杂志上,一时间,洛阳纸贵,竞相传阅。
”[1]这样的出场的确显示了不寻常的影响力,根据《人生》改编的电影、话剧、广播剧也都深受欢迎获得巨大成功。
不仅如此,《人生》一经发表就掀起了评论界的一度热议。
有的研究者注意到,“1982年10月7日,《文艺报》在同一天刊登了观点迥然相异的两篇文章:曹锦清的《一个孤独的奋斗者形象———谈〈人生〉中的高家林》和梁永安的《可喜的农村新人形象———也谈高家林》,从对高家林爱情观的不同解读挑起争论。
路遥小说中的人性观察与社会关怀
路遥小说中的人性观察与社会关怀《路遥小说中的人性观察与社会关怀》路遥,中国现当代作家之一,以其深刻的人性观察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怀而闻名。
他的小说深入揭示了人们内心的善恶与矛盾,以及封建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巨大变革。
本文将以小说家路遥的作品为主线,探讨他对人性的观察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怀。
首先,路遥的小说以人性观察为核心,深刻地剖析了人们内心的善恶和矛盾。
在《人生》中,路遥通过描写主人公孙少安的成长经历,展现了人类善恶并存的现实。
孙少安身份贫寒,常常处于社会底层,但他却始终保持着对人性的信仰和善良的心灵。
同时,孙少安也面对着社会的施压和道德的选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处于一个充满压力和矛盾的社会环境中,文章揭示了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的内心所承受的压力和矛盾。
其次,路遥的小说透过对人性现象的观察,展现了对社会问题的深切关怀。
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通过塑造主人公孙少平的形象,探讨了农民工阶层在城市中的辛酸与不公。
孙少平的命运饱含着社会的不公和阶层困境,他努力学习,希望能够摆脱贫困,但最终还是无法逃脱现实的束缚。
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许多农民工为了改变命运而奋斗,但他们常常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不公平待遇。
文章通过对这一现象的观察和揭示,引起了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此外,路遥的小说还深入剖析封建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剧变。
在《长征》中,路遥通过对红军长征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崩溃和现代社会的兴起。
小说以农民起义为背景,描绘了革命领袖们为了追求真理和理想而不懈奋斗的场景。
路遥认为,封建社会的矛盾和不合理之处将导致社会的动荡和变革,而这种变革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这与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变革和现象息息相关,引发了读者深入思考。
综上所述,路遥以其深刻的人性观察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怀,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重要作者。
通过对路遥小说中人性观察与社会关怀的探讨,我们认识到他笔下那些真实而生动的人物形象所揭示的深层次问题。
路遥的小说作品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对于我们理解和改善社会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备考:虚构的“真实”—小说的“虚构”考点分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备考:虚构的“真实”——小说的“虚构”考点分析当代英国文学理论家泰瑞·伊格顿在《如何阅读文学》中说:“我们称之为文学的东西,通常在写作时主要不是为了告诉我们事实。
文学作品希望读者‘想象’‘虚构’出这些事实,从这些事实中建构一个想象的世界。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却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鲁迅在谈阿Q形象的创作时说道,“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小说中的“虚构”与“真实”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这或许是我们在阅读小说前首先需要厘清的一个问题。
考题再现(2018年全国Ⅲ卷)微纪元(节选)刘慈欣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
开头第一刘慈欣段,就将我们拉进了一个“未来的世界”。
那事已经发生过了。
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
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在周围一百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
宇航员被称为先行者。
把“未来的世界”与“现在的世界”联系了起来。
飞船航行了二十三年时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过去了两万五千年。
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
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
黑色的是熔化后又凝结的岩石,白色的是蒸发后又冻结的海洋。
有着现实科学依据的奇特想象。
飞船进入低轨道,从黑色的大陆和白色的海洋上空缓缓越过,先行者没有看到任何遗迹,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
这时,飞船收到了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显示在屏幕上。
先行者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图像:先看到如林的细长的高楼群,镜头降下去,出现了一个广场,广场上一片人海,所有的人都在仰望天空。
镜头最后停在广场正中的平台上,那儿站着一个漂亮姑娘,好像只有十几岁,她在屏幕上冲着先行者挥手,娇滴滴地喊:“喂,我们看到你了!你是先行者?”在旅途的最后几年,先行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虚拟现实的游戏中度过的。
在游戏里,计算机接收玩者的大脑信号,构筑一个三维画面,画面中的人和物还可根据玩者的思想做出有限的互动。
路遥作品接受研究
路遥作品接受研究文学作品本身是并未最后完成和实现的作品,读者才是文学作品的真正完成者。
而不同层次的读者因其期待视野的差异必然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与评价,这些闪耀着不同光彩的“接受”从不同角度共同达成了对作品意义的实现。
《平凡的世界》,作为一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严肃文学作品长期以来广泛地受到大众读者的喜爱,但在精英读者中评价不高,特别表现在多数当代文学史对其的“忽视”上,这种“冷热”对比被路遥的研究者称作“路遥现象”或“《平凡的世界》现象”。
精英读者的接受是否真的“冷”?大众读者接受的“热”又体现在哪里?这二者的接受是否真如“冰火”般不相容?影视改编作为一种“特殊”的接受形式具有哪些特点?探讨这些问题有助于更加全面、清晰、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接受情况,即作品意义实现的情况,这也是本文的意义之所在。
本文包括绪论、正文与结语。
绪论部分对选题意义、研究现状作简要论述。
正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批评家与文学史写作者,即精英读者对路遥的接受情况。
包括对评论家相关论文的概况与文学史中书写情况的简要介绍,主体部分以作家论、作品论、比较论为分类进行梳理,体现精英读者的接受对作品文学意义的全方位实现。
第二部分介绍大众读者对路遥的接受情况。
包括以问卷星为平台开展读者问卷调查,并对豆瓣读书中有关路遥作品的近七千条书评、百度贴吧中关于路遥作品的帖子及知乎中与路遥相关的问题进行整理,以提取关键词的方法分析大众读者对路遥作品的真实感受与评价。
第三部分介绍路遥作品的影视改编情况。
《人生》与《平凡的世界》在不同时期的两次影视改编是其制作团队对作品不同的理解与想象。
最后是结语部分,指出不管是精英接受、大众接受还是影视改编都是文学接受的一部分,并无高下对错之分。
笔者希望通过对路遥作品的多方接受的介绍与分析来体现文学“存在”在多方意义上的“实现”,文学“召唤”在多个维度上的“响应”,作为一种“接受史”、一种“效果史”,对正统的“文学史”做出小小的补充。
“路遥现象”的情感牵动与当下的价值呈现
“路遥现象”的情感牵动与当下的价值呈现收稿日期:2007-4-12基金项目: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陕西地缘文学研究》课题成果,04G0152。
因应邀做客首届“路遥驿站”讲坛和“路遥文学创作”讲座,为我省学子在世俗化充斥、纯文学低迷的今天,仍能眷恋和追寻路遥精神之举所感动。
这说明,一方面路遥精神烛照后人似山高水长,另一方面也彰显出后辈学人想往人文精神回归的良好心向,我以为十分难得。
为准确把握路遥的人格内涵及文本价值,就路遥人生、路遥精神、路遥文本、路遥范式四个问题的思考书之纸面,以与研究会朋友们交流。
一、路遥人生:苦难英雄多悲壮的坎坷书写谈起路遥,一种压抑和沉重感直逼椎骨,许多话任其信笔也难以诉尽。
这种感觉是许多人,并非单个的我和你,或你和他(她),一个很大的受众群共同的。
路遥那蕴含深情的字里诉诵,直捣心窝的激扬话语,常常勾起诸多老年人往事的记忆,中年人昨日的共鸣,尤其青年人当下的感同身受,好似重叠着自己的身影。
路遥,一个文学生涯还不足20年(1973―1992),著作并未等身的平凡作家,究竟是什么牵动着几代人的情感而为此神往不已?近20年来,尽管对路遥的评论,被精英批评家们整体忽略了,但它却以民间的方式在千百万读者中更大潜能地默默传播着。
一部《平凡的世界》,一版再版,总也不供不应求。
2005年3月4日,媒体披露,座落在延安大学图书馆前的路遥铜像被盗,社会舆论一片哗然,陈切齿诅咒那个下作坏坯外,又一个路遥热回归潮涌。
人们眷恋的,是那位粗犷而又真诚的陕北汉子;人们敬重的,是那位秉承了“教父”柳青的血脉,42岁以文殉身的作家;人们企盼的,是他那字字看来都是血与苦难与大地同在的、当下日渐稀少的珍本。
生前的路遥是孤独的,其原因是对20世纪80年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狂潮的抗衡。
他是那样的固执、出奇的冷静和“不识时务”,坚信现实主义并未过时,进而一如继往地感受着黄土地尘埃的芬香,操持着贴近现实的写作方式,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依然故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遮蔽的真实———路遥小说的接受学探析■梁振华吴楠与当代其他著作量惊人的小说家相比,路遥在他二十来年创作生涯中留给我们的文学遗产只有屈指可数的《路遥文集》五卷,不足二百万字。
然而,这为数不多的作品却给路遥带来巨大声誉。
在“一九七八至一九九八大众读书生活变迁调查”①中显示它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呈逐渐攀升之势,其影响力还会延续于未来,惠及着将来的读者,“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
接受美学认为,一部文学史就是一部读者的接受史,文学的本质与读者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读者成为把握文学本质的钥匙。
同时,读者被置于作为事件的阅读活动中,在含蓄、模糊之处寻找本文词语之后的未言之意。
这种意味是一种内在蕴涵,往往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但是,由于这些未言之物进入了读者的想象世界,本文的所言之物便得到了有机的延伸,呈现出极其丰富生动的样态。
所以,伊瑟尔认为,“意义并不产生于印刷页的字行之中,而是来自于本文与读者间相互作用的生成”②。
基于此,从读者包括普通读者与专业读者即文学评论者的接受视角,分析他们在阅读深受读者欢迎的路遥作品的心理体验、感受与反应,揭示路遥小说意义和价值的历史变化,也就成为了可能。
一、路遥的读者意识文学存在于创作活动到阅读活动的全过程中,存在于从作家———作品———读者这个动态流程中。
这三个环节构成的全部活动过程,就是文学的存在方式,缺少任何一环,文学都不能存在,没有创作,文学就无从产生;没有作品,文学就失去物质载体;没有阅读,文学的潜在可能性就永远只是一种可能性而无法实现其现实性。
就文学存在方式而论,文学活动三环节中最重要的是读者。
因为作家创作活动完成以后,作品就脱离了作者而独立了,但独立并不是文学作品的真实存在,惟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活动,并在阅读的时间流程中,文学作品方获得现实的生命。
作家的创作归根结底是为了读者的阅读与接受。
在现代社会里,纯粹以写作自娱的人即使不能说已经绝迹,至少也是绝无仅有的。
一般来说,一个作家总希望有他自己的读者群,有他自己作品的接受者、崇拜者,而且总是希冀他的读者群日益扩大,而绝非相反。
这样,他就不能不关注读者的审美情趣、审美接受心理、爱好、理想、要求及其每一变化,心中不可能不钻进一个“潜在的读者”,在同读者视界的交融中,适当地调整自己的视界,“他必须探究读者真正关心的普遍价值。
……他必须非常谦逊地寻找方法,以便使读者接受他对那些主题的见解。
……他必须懂得怎样将他那往往以舍弃了自我的个人象征组成的远见卓识转化为基本上是公共的东西”③,以适应读者的需要。
即使退一步说,作家确是无意考虑读者的存在,那他也不可能把自我彻底摒弃,因为他必然是自己作品的第一读者。
路遥作为一个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极其强烈的作家,坚决抛弃了那种高蹈的个人主义、玩弄技巧的形式主义的创作倾向,也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自动放弃知识分子的启蒙责任感保持着距离。
路遥是从社会最底层走出来的人民作家,从未丧失过“普通劳动者的感觉”,他同情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凡大众,密切地关注他们的生活境况和内心感受。
他心中“潜在的读者”是那些艰辛地生活着劳动着的广大农村人,那些在人生的坎坷路途中艰难挣扎的青年人,那些想为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而艰苦奋斗于“城乡交叉地带”的苦闷的农村知识青年。
他曾经说:“作为正统的农民的儿子,正是基于以上的原因,我对中国农民的命运充满了焦灼的关切之情。
我更多地关注他们在走向新生活过程中的艰辛与痛苦,而不仅仅是到达彼岸后的大欢乐。
”④在路遥看来,劳动人民的斗争,他们的痛苦与欢乐,幸福与不幸,成功与失败,矛盾与冲突,前途与命运,应该永远是作家全神贯注所关注的。
否则,一味地躲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喃喃自语,只是顺应了某种艺术风潮而搏得少数人的叫好非但并不被广大读者理睬,结果只能使读者失望,这会让路遥痛苦不堪的:“大多数作品只有经得住当代人的检验,也才有可能经得住历史的检验。
那种藐视当代读者总体智力而宣称作品只等未来大发光辉的清高,是很难令人信服的。
因此,写作过程中与当代广大的读者群众保持心灵的息息相通,是我一贯所珍视的。
这样写或那样写,顾及的不是专家们会怎样看怎样说,而是全心全意地揣摩普通读者的感应。
古今中外,所有作品的败笔最后都是由读者指出来的,接受什么摒弃什么也是由他们抉择的。
我承认专门艺术批评的伟大力量,但我更尊重读者的审判。
”⑤《人生》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反响,路遥更是收到成千上百封热血青年的来信,他没有被暂时的成功冲昏头脑洋洋自得起来,而是认真谨慎地分析起各个信件,“从读者写给我的信中强烈地意识到,当代读者的智慧和他们理解与欣赏作品的水平,已经向作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拿出更成熟的作品来,才能与我们的时代和人民的事业相适应”,⑥表现出路遥清醒的读者意识。
“读者阅读中存在着一种习惯倾向,这是由读者的世界观、文化素养、审美趣味、鉴赏能力等期待视界的构成要素所交汇成的一种惯性力量。
一种内化为其心理机制的文化习惯,一种经个体选择后的传统文化在其心理上的积淀。
它以不经意的、有时甚至是无意识的习惯方式支配着阅读过程中读者阅读中的定向、选择和同化,完全是在不知不觉、不假思索中进行的”。
⑦经过“五四”以来现实主义文学的长期影响,特别是经过“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强制性推行,现实主义的审美规范已经内化为读者深层的阅读期待。
因此,路遥坚持认为现实主义在中国没有过时,“在现有的历史范畴和以后相当长的时代里”,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
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现实主义在当代文学的发展中还没有达到类似十九世纪俄国和法国那样的高度,以至于作家必须重新寻找新的路径;另一方面,路遥认为,检验一种文学手法是否过时时,“目光应投向读者大众”。
新时期以来,各种现代主义创作方法在我国文坛风起云涌,“现代派”“先锋派”小说不断地在自我复制中批量生产,起初,大众读者在不明真相时抱着猎奇的阅读心理进行文本阅读,然而很快他们发现这种淡化情节玩弄技巧的创作让他们如坠雾里,不知所言为何物,带来的只有阅读的厌烦感;因而,不自觉地又转入重情节重细节的现实主义作品。
路遥坚定不移走现实主义创作之路正契合了当时大众的阅读心理,给读者带来了接受快感。
因此,从读者的接受来探讨其小说在读者阅读中关注点的变化所引起的作品意义的变化是完全合理的。
二、普通读者的接受心理每一个读者或一定的读者群,当他们阅读文学作品时,由于他们各自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艺术敏感、审美能力的不同,自然会产生不同的审美经验“期待视界”,他们接受文学作品的程度和对作品的感受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应的接受心理与反应也就各不相同。
具有某种特殊知识与专业修养的读者,常常比较注意文学作品的某些价值侧面和属性,而忽视其他侧面。
马克思说过:“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
”⑧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谈到文学,但也适用于文学接受体验。
由此,本文试从普通读者与专业读者两方面的接受心理与体验探讨路遥的小说,以下先讨论普通读者的接受心理。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来自一个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性质上都构成社会底基的层次的广大农村青年,当新时期的阳光普照这片贫瘠的土壤时,他们纷纷苏醒了。
这些接受过现代文明洗礼的农村知识青年,他们望着晴朗的天空所看到的不是整体的伟大,而是个体自身的价值。
他们虽然不蔑视劳动,然而又不甘心再固守黄土地进行修理地球的劳作,他们为自己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进行坚定执着地追求,似乎只有把自己的农民身份置换成记者、作家、局长等等,才体现了人的自身价值;向往于城市这个可以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的想象性舞台,他们开始了与城市青年同等的人生追求。
然而“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在无法跨越的鸿沟面前,他们时而徘徊,时而遭受挫折,陷入了苦闷之中。
这种普遍性的焦虑或郁积总要找寻某种释放或排解的渠道。
路遥这一时期在文坛上许多作家尚沿着“伤痕”的思路,而“反思”造成“文革”悲剧的思想的社会根源的时候,独辟蹊径,写出了关注现实的农村青年命运和发展的小说《人生》、《痛苦》、《黄叶在秋风中飘落》等,就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这种渠道的作用。
这些作品以其内含的深厚情感,赢得了当下农村知识青年的共鸣而倍受青睐,人们心中普遍蕴蓄的“焦虑”在对路遥小说的共鸣性阅读中得到了“审美性置换”以释放。
“读者总是从自己的审美需求和期待视界出发,能动地做出自己的选择。
只有那些同读者特定需要接近与相符的作品特性才会被读者发现并选中,进入读者的审美视界,从而转化为现实的文学价值。
”⑨路遥小说作为读者阅读的对象,之所以能为读者既定的期待视界所发现、认同和同化,是因为作品的构成要素与阅读主体的视界相通、相吻合,换言之,读者从作品中看到了他自己的视界,发现了他自己的本质力量,认出了他自己。
正如费尔巴哈所说:“人是在对象上面意识到他自己的:对象的意识就是人的自我意识……对象是人显示出来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客观的‘我’。
”⑩所以,有的评论家曾说:“当代青年为什么喜欢孙少安、孙少平,就是因为他们从这几个人物身上看到了他们自己,包括他们的处境,他们的弱点和他们的力量”。
輥輯訛在《人生》中,路遥敏锐地提到了青年人的“人生”问题,无疑深深契合了处于思想解放初期广大的知识青年特别是农村知识青年的心理。
他们和高加林一样,也是落榜或辍学后的生活强者,好学上进,吃苦耐劳,有良好的素质和卓越的才能,有抱负有理想,甚至长相也是出类拔萃的。
处在这个特殊的时代,他们不可避免地有着相似的心理:羡慕城市人而又妒忌城市人,仇恨城市人而又热恋城市人;既执着地珍视着自己的出身,又竭力想从土地上挣扎出去。
这些读者中间,有幸运者脱离农籍如愿地进入城市。
然而,更多的是有同高加林一样的不幸遭遇的人,因为不正当的追求行为被揭发,最后重回大地母亲的怀抱,回归故乡,看到高加林在乡亲们的抚慰下精神重振必然联想到自己的奋斗历程,反思自己曾经的徘徊与挣扎,宣泄释放了心中长久郁结的对社会不公的愤恨,达到心理平衡而释怀。
弗洛伊德就认为,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将隐藏在潜意识中的性欲及其他自然冲动宣泄出来,转移到作品世界中去,从而达到某种精神上的平衡。
輥輰訛《人生》发表后,路遥得到读者的热情支持,收到无数青年读者的来信,许多读者建议路遥写续集,可知它契合了广大农村青年的阅读心理,反响巨大。
一位当年深受影响的读者曾说:“在二十年前,我还是个刚刚上高中的农村孩子,那时候的文学作品在农村见到的还比较少。
我千方百计弄来一本已经掉了封面的过期文学杂志,那本杂志的头题文章便是路遥先生的名作《人生》,顿时如获至宝,这本杂志在我的同学中互相传看着,最终不知去向。
但我清楚记得,我那时侯已经偷偷把自己比作《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并在同学中把心目中的刘巧珍、黄亚萍与女同学们画上等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