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1.3囚绿记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1.3囚绿记3新
《囚绿记》课堂实录及备课实录1\《囚绿记》实录片段趁着教研组活动的余热,我今天在三班上了一节自学指导课,同样是《囚绿记》,由衷的为学生的智慧而欢喜。
这里对当时的课堂片段做个记录。
片段一:师:看来每位同学都有了自己的读书方法,我发现在这些不同的方法中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要先通读全文,对文章的大意有个了解。
那么,下面就请读法相近的同学自行组成学习小组,先通读全文,扫除文字障碍。
然后商量一个“切入点”,共同学习探究。
好吗?(学生立即活跃起来,组成了8个学习小组,课堂先是一片沉静,学生都在读文。
随即声音渐出,开始了小组学习。
在此时,我走动于各个小组之中,了解学习进程,解答问题。
)片段二:师:先请各个小组交流一下本小组学习课文的切入点是什么。
生1:我们小组是以作者对常春藤态度的变化作为切入点来学习的。
师:很好,这是一个很好的线索。
阅读散文,抓线索显然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生2:我们小组是以围绕常春藤来学习的。
师:你是说,你们小组主要赏读了文中有关常春藤的描写,并从中感悟文章的主旨的吗?生:是的。
师:嗯,非常好。
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点”。
.还有哪个小组来说?生3:我们小组是扣住题目中的“囚”字为学习的切入点的。
师:很聪明啊。
“囚”字可以衍生出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搞清楚了,文章的主旨也就出来了。
还有别的切入点吗?生4:我们小组是以文章语言为切入点,在赏析的过程中总结文章的主旨的。
师:不错。
本文的语言的确是很精美的,而且满含着作者的情感。
这是一个很有效的阅读方法。
还有吗?生5:我们是抓住了历史来读的。
师:你的意思是说,以探究文章的“背景”为切入点来学习课文的吗?生:是的。
师:很好啊!不过,这里我想给你一个补充。
所谓的背景,不仅仅是指写作的时代背景,还包括作者当时所处的生存环境和个人情感状态。
这些“个人背景”也可以帮助我们来很好的把握课文的主旨。
片段三:师:常言道:“条条大道通罗马。
”下面我们就请从同样切入点研读课文的小组分别来交流你们的学习所得,看我们对文章主旨的认识是否也是殊途同归的。
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囚绿记》学案(附活页训练)
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囚绿记》学案一、新知导学:(一)【学习目标】1.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
2.学习从品读文章的关键句、优美语句入手,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
3.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4.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二)【学习重点】1.紧扣文本,把握绿的象征意义。
2.欣赏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三)【学习难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绿”的深刻内涵。
(四)【知识清单】1.字音辨识陆蠡.(lǐ)淅沥..(xīlì)移徙.(xǐ)婆娑..(pïsuō)涸辙..(hãzhã)猗.郁(yī)瞥.见(piē)葱茏..(cōng lïng)纤.细(xiān)急不暇.择(xiá)蕈菌..(xùn jùn)揠.苗助长(yà)2.词语释义。
了截:明了简单。
至宝:最珍贵的宝物。
繁茂:繁密茂盛。
安顿:指居住、安置下来。
留恋:不忍离开或舍弃。
缘引:攀缘,牵引。
抑郁:压抑忧郁的心情。
猗郁:茂盛的样子。
移徙:课文中指搬动、移动。
攀缘:指援引他物而上;攀拉援引。
还可指依附、投靠。
涸辙:课文中指的是干涸了的车辙。
涸,水干,枯竭,语出《庄子•外物》。
3.相关成语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也作“拔苗助长”。
语出《孟子•公孙丑上》。
偃,拔。
急不暇择:比喻焦急的心情,等不及作仔细的选择。
4. 近义词辨析占据•占领“占据”指用强力保持或获得地域、场所。
例:敌人凭借占据的有利地形,企图负隅顽抗。
“占领”指用武装力量取得阵地或领土。
例:我们要开拓和占领新的科技领域。
固执•顽固“固执”指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词义较轻。
例:不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固执己见是不行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版必修二学案:第一单元 第3课 囚绿记 Word版含答案
第3课*囚绿记绿色之美我爱绿色,绿色对我的生活是一种补助,如果在某个夜晚,摘一片绿叶,倾听天穹和大地的声音,内心是多么笃定而恬静。
绿色蕴藏着生命的源泉,净化着空气的魂魄,多少生命依赖绿色而生存繁衍。
当春天来临时,所有的绿色植物,无论处在何方,哪怕是高山坡边、戈壁沙滩、石缝岩缝、树下草丛、田野乡径……都绽放着可爱的象征生命的绿叶,迎着料峭春寒,顽强地撑破束缚着它的芽苞,骄傲地昂着头,似乎在向人们展示它强劲的生命力,竭尽全力用自己的生命的本色装点着春天。
古朴的山村、荒凉的沙漠、一望无边的戈壁、雄伟的高山、幽静的湖泊……在绿色的热情渲染下,变得温馨而富有情趣。
因为绿“恩泽”人间,人类多了一些心灵藤萝的牵绊,多了一些情感的认同与默契。
我们可以像绿色一样轻松地蔓延着快乐、友善、惬意,像绿色那样欢乐地编织着美丽的梦想和期望,在平凡中展示美好的情怀。
大自然赋予绿色的神韵是神奇无限的,它是我们梦幻的天堂!绿色美在朴实无华的外表。
它没有表层的妩媚炫耀,而是透着骨子里的强硬和浩然正气!它天然去雕饰,素面朝天,面对骄阳、面对暴雨、面对风雪,依然执着坚定;如清水出芙蓉,一如初装,淡雅的氤氲之气,如雾如露,一如仙尘;它不依恋繁华,也不需要衬托,不怕抛弃和遗忘,坚守着自己的家园和理想,坚守着一生与之共存的追求。
一、学习目标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2.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意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3.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连线大义凛然的爱国作家——陆蠡陆蠡(1908—1942),原名陆考原,字圣泉。
1931年大学毕业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
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1942年4月被捕,数月后惨遭杀害。
作品主要有散文诗集:《海星》《竹刀》《囚绿记》。
高中语文 1.3《囚绿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囚绿记教案教学目标: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3.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3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2是教学的难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
教学方法: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
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
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研读课文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①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如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这是任务一。
②哪一段,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朗读和品味。
③质疑。
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学生自读、圈划。
2.提问任务一全班交流后明确: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择绿、近绿、囚绿、释绿,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
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
高中语文 1.3《囚绿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囚绿记》教案及教学后记(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通过圈点关键词句概括行文脉络。
2.能揣摩抒写绿的形象的句子,探究绿的内涵。
3.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理解绿的内涵和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作家巴金曾这样评价他,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这是多高的评价!这位作家是谁呢?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陆蠡。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拜读他的这篇代表作,去触摸他那高尚的灵魂。
二、读“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阅读文题,质疑猜读:初读文题,你会生发哪些问题?你最想了解些什么?(“绿”具体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要囚“绿”?绿是怎样被囚的?囚绿的结果怎样?帮助学生删减意义不大的问题,让学生明确问题也有主次之分)2.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阅读过程中注意圈点生字词):作者叙述了一件怎样的事情?请用一句话作简要概括。
(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3.再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
在横线上填字分别概括事情的过程。
方法:快速阅读,划出关键词句,用规定符号圈点勾画填写。
绿——绿——囚绿——绿——绿(遇绿→赏绿→囚绿→释绿→怀绿)学生思考交流,所填字只要符合文意即可。
三、读“绿”——品读悟情,感受绿的形象(一)初步感受绿的形象(囚绿前)1.通过对文章内容由概括到具体的了解,可以看出作者对绿有着怎样的情感态度?(喜爱之情)2.朗读悟情:哪些句子最能表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找出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学生自由朗读,圈点批注。
)3.作者为何对绿情有独钟?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明确:①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并不感到孤独,……(择绿的原因)②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高中语文《1-3囚绿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新疆和田地区第二中学高中语文《1-3囚绿记》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第一课时学情分析高一(11)班,普通平行班级,学生基础一般。
教材分析《囚绿记》是普高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3课。
这一单元是学习写景状物散文,本篇是自读课文。
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述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态和真挚心愿,含蓄的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本文的意思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叙事层面,表现了作者对绿枝条的无比喜爱,一个是象征层面,即本文的深层寓意。
前者意思浅显,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理解,后者比较含蓄,学生不易把握。
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如下4点,并把其中第2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的身世,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4)领会作者赋予“绿”的另一层涵义。
2、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的方法,达到把握全文整体脉络的目的; 1(2)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文,使学生能够自主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深沉的爱国情感;(2)理解文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情感达到思想上的升华。
2、教学难点:让学生结合文章语言和作家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体悟文中蕴含的作者的性格特征。
教学方法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
所以,我尝试使用以下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1、诵读法;2、讨论法;3、多媒体教学法;教学用具:多媒体预习要求1、熟读全文;2、了解作家和文章的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巴金先生的回忆性评价。
(与后文探讨作者个性特征时相呼应)二、解题 2三、检查预习(学案的生字识读)四、品读文本1 学生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2 学生分组讨论,划分层次,用与“囚绿”结构相同的二字词概括层意;3 围绕绿,作者为什么有这多的行为举止?(引导学生品味语言)4作者为什么唯独喜欢这一枝绿?在作者的眼里,它有什么特殊之处吗?(结合背景回答,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1.3囚绿记5新
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感情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写法,领悟意境美。
2、学习本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的特点,掌握景物描写抓住特征的能力。
3、领悟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绿枝条进行绘形绘色的描写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会体味散文隐含意的方法,领悟意境美教学过程:一、导入: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
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
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作者简介、课文背景解释读音:蠡字是多音字,读二声时,是瓢,贝壳的意思;用于人名时读作三声。
如范蠡。
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
1919年进浙江基督教蕙兰中学,1921年转入浙江之江大学附中,开始阅读文学作品并尝试写作。
1926年考入之江大学,1928年转学到上海劳动大学机械系。
1930年任教于杭州中学。
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一度曾到福建泉州一私立中学任教。
写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3本散文集。
《海星》中几乎全部是散文诗似的篇章,表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回忆、幻想与沉思,文字清新纯朴。
笼罩着孤独和空虚的情绪。
《竹刀》中的一些篇章,增加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并写了走向反抗的农民。
笔调忧伤愤懑。
《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之后,除了上述题材和情调之外,又加入了对祖国山河沦亡的感叹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
1942年4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
他虽然当时并未在场,但知道消息后,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最后因遭酷刑逝世。
《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三、整体感知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3课《囚绿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中必修2语文教案
《囚绿记》
进行美点赏析。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经常听到身边有老师抱怨,高中生对语文不重视,高中语文课太难上,经常是老师在上面讲得吐沫横飞,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结果是老师累,学生厌,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其实,如果我们的老师能稍微懂得一些“偷懒”的技巧,这种现象可能就会得到很大的改观。
我在对《囚绿记》这篇课文进行教学时,就适当地运用了一些“偷懒”的技巧。
这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难度不大,而且学生对散文也比较感兴趣,所以课堂上,我摒弃了由教师对文本进行大量深入细致的讲解分析的做法,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由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并分享、展示学习成果。
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圈点批注,这是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向学生传达一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理念,掌握了这种方法,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各个小组活动都非常充分,几乎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到讨论中,不时地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展示环节,代表们精彩流畅的发言不时地引来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最后的写作环节,我原本还担心在很短的时间内,同学们可能写不出什么东西,没想到,两分钟后就有几位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自己的作品。
我醉心于这样的课堂,同时我的心中生出无限的感慨:我们的孩子真的是太棒了,我们要相信他们的能力,把课堂还给他们,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作为教师的我们,真的不能再大包
觅 释 囚 赏
怀
绿。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2人教课标版高一语文必修2:1.3《囚绿记》教案
人教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樟树二中黄英【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行文脉络。
2、领会文章赋物以情、托物言志的写法,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1、品味文章关键词句,即凝聚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句子。
2、紧扣本文,把握作者对“绿”的挚爱深情,探讨“绿”的象意义,把握课文主旨。
三、情感目标联系时代背景,明确作者在爱绿之情中寄寓的象征意义,即对“绿”永不屈服黑暗的精神的赞美,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丰富自己的情感体会。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交流、点拨、多媒体教学【教学重、难点】1.抓住语句分析作者的情感,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
2.结合作者人生经历及时代背景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读熟课文;解决生字词;查找作者资料;理清行文线索。
PPT【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绿》引入本文:上一篇课文,我们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绿》,感知了朱自清先生对绿色的由衷赞美。
那么,同学们,1.你们喜欢绿色吗?2.你们又是用什么样的行动表达你们对绿色的喜爱的呢?3.有一个人,他对绿色的喜爱与你们一样强烈,可是,他的表达方式却与你们迥然不同。
他又是如何对待绿色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囚绿记》二、整体把握1.请学生根据预习,回答:题目中的“囚绿”具体指什么内容?预案:作者把一株常春藤从破损的圆窗外迁进来,把他囚禁在自己的房间内。
囚绿的内容,体现在文章的那些章节中?(8—11节)2.那这株常春藤被囚禁前和被囚禁后又与作者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请请快速浏览课文,作出概括。
预案:爱绿(赞绿、赏绿)—囚绿—释绿(放绿)—思绿(念绿、恋绿)这就构成了本文的感情线索教师:原来作者和这株常春藤之间发生了如此曲折的故事,那我们倒要来认识一下这株常春藤,看看它是怎样的一种绿?作者又对它倾注了怎样的情感?二、感受“绿”之美1.作者为我们描绘了怎样一种绿呢?被囚之前,绿藤的生长状况如何?预案:青翠茂盛,枝叶舒展,舞姿婆娑。
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教学设计:囚绿记含答案
囚绿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散文。
b.指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关键语句,明确对“绿”的感受和理解。
c.了解象征手法,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2.能力目标
a.品味关键句,理解文中“绿”的象征意义。
b.了解背景,明确作者的情感以及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精神的赞颂。
3.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的情感以及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精神的赞颂。
二、教学要点
品味关键句,理解文中“绿”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的情感以及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精神的赞颂。
四 教学流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囚绿记新
南溪二中宋华一.【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结构上的特点;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特色;3.掌握圈点批注这一传统而又有效的读书方法。
二.【教学重点】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三.【教学难点】如何提高圈点批注的质量,把圈点批注做到实处。
四.【教学方法】1.阅读法:通过阅读,了解和初步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2.评点法:对圈点批注的辅助,以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3.赏析法:对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做更深层次的把握。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六.【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在上课文之前,同学们知道哪些写“绿”的诗句或句子?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宋·李清照《如梦令》)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宋·苏东坡)我已经过了绿叶成荫的时节,现在是走飘落的路了。
(巴金《谈秋》)艾青《绿》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绿得发黑、绿得出奇;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所有的绿集中起来,挤在一起,重叠在一起,静静地交叉在一起。
突然一阵风,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从古到今,有那么多名家写过“绿”,那么今天我将带大家进入现代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的散文《囚绿记》,让我们来看一下,他,又是怎样来写“绿”的,他写的“绿”和别人写的“绿”有什么独特之处。
(二)作者介绍:陆蠡(1908-1942)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和翻译家,原名陆考原,学名陆圣泉,陆蠡是笔名。
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
曾负责吴朗西、巴金创立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主编《少年科学》、《文学丛刊》。
翻译的作品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等。
长期从事抗日活动,因在其主编的刊物书籍中涉及抗日内容,1942年4月被日本宪兵队逮捕,7月英勇就业,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1.3囚绿记2新
《囚绿记》课堂实录师:今天我们学习陆蠡的《囚绿记》。
首先了解一下作者。
陆蠡,浙江天台人。
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
1932年在吴朗西和巴金等在上海创办的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
1937年8月,吴朗西、巴金分别去重庆、广州筹建分社,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便由陆蠡负责。
几年中,在敌机轰炸中出版的书籍竟达数百种,还有十几种丛书。
他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进驻上海租界,陆蠡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他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查封了书店,没收了全部《文学丛刊》。
陆蠡不顾胞妹的劝阻,亲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关押。
后被解到汪伪政府所在的南京审讯,敌宪问:“你赞成南京政府吗?”陆蠡说,“不赞成!”敌人又问:“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国?”回答依然是:“绝不可能!”不久由巡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
7月21日临刑时,年仅34岁。
刘西渭说他“貌不出众,身体瘦小”,但在生死的考验面前他毫不畏惧,慨然赴死。
陆蠡罹难以后很久很久,巴金仍然难以释怀,长念不已。
直至建国以后,还念念不忘为亡友编纂遗著。
1958年,巴金在百忙之中和被批判围攻的情况之下,从陆蠡众多的遗作中甄选出佳作,一页页亲手誊录,编成了《陆蠡散文选》。
同学们能从这篇课文的内容看出本文的写作背景吗?生:“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师:对,第13自然段第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本文的写作背景是: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的“我”,必须离开了。
离开北平,离开公寓,最重要的是,还离开什么?生:常春藤!师:非常好。
当初,作者就是因为什么原因才选择了住在这间公寓?生:常春藤的绿影!师:这间公寓环境怎么样?生:不好。
师:怎样不好呢?你是怎样发现它不好的呢?生:狭小。
作者说它“高广不过一丈”。
师:嗯,很好。
还有什么不好呢?生:潮湿。
“砖铺的潮湿的地面”。
生:简陋。
“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窗户左下角的玻璃还被打碎了,有一个大孔隙。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文精讲1.3囚绿记新
囚绿记(课文精讲)这是一篇咏物抒情的文字。
作者在这篇散文中讲述了他孤旅生涯中的一个令人心动的故事,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将——1.从把握文章主旨入手,弄清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再透过这种结构形式去体会作者的感情。
2.多读,通过与作品的直接对话,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并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走近作者一、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我国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
原名陆圣泉,浙江天台人。
二、作品信息《囚绿记》是20世纪30年代的作品。
三、相关知识《囚绿由》序我羡慕两种人。
一种富有旺盛的想象,充沛的热情,敏锐的感觉,率真的天性。
他们往往是理想者,预言者,白昼梦者。
他们游弋于美丽的幻境中,他们生活在理想之国里。
他们有无穷尽的明日和春天。
他们是幸福的。
另一种具有冷静的思维,不移的理智,明察的分析,坚强的意志。
他们往往是实行者,工作者,实事求是的人。
他们垦辟自己的园地,他们的生活从不离开现实。
他们有无止境的乐趣和成就。
他们是幸福的。
前者是诗人的性格,后者是科学家的典型。
前者是感情的师傅,后者是理智的主人。
我羡慕这两种性格。
反观我自己?两者都不接近。
我是感情的奴隶,也是理智的仆役。
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没有得到感情和理智的匡扶,而受着它们的轧轹;我没有求得感情和理智的平衡,而得到这两者的轩轾。
我如同一个楔了,嵌在感情和理智的中间,受双方的挤压。
我欢喜幻想,我爱做梦,而我未失去动物的本能,我不能扮演糊涂,假作惺松。
我爱松弛灵魂的约束,让它邀游空际,而我肉身生根在地上,足底觉触到土地的坚实。
我构设许多崇高的理想,却不能游说自己,使之信服;我描拟许多美丽的计划,仍不能劝诱自己,安排自己。
我和我自己为难。
我不愿自己任情,又不能使之冷静;我想学习聪明,结果是弄巧成拙。
我奔去我所喜悦的我所宝贵的,而保留住我所应当忘去的应当摒除的;我有时接受理智的劝告,有时又听从感情的怂恿;理智不能逼感情让步,感情不能使理智低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1.3囚绿记4新
一、导入同学们,不同的颜色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比如红色,代表着热情;蓝色,代表忧郁;紫色,代表高贵;白色,代表纯洁……如果要我们用一种颜色来代表生命,你们会选择什么颜色?绿色。
是呀,绿色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现在却有人要将它囚禁起来,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去体味他对绿那份独特的情感吧。
二、解题“囚”的含义是什么?明确:人居斗室为“囚”,在我们的理解里,“囚”的对象往往是人,而本文中囚禁的对象是常春藤的绿枝条。
这里的“囚绿”是把绿拟人化了。
三、读“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在囚绿前后还写了哪些内容?请在文中圈画出关键词句,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短语概括。
爱绿(赞绿、赏绿)—囚绿—释绿(放绿)—思绿(念绿、恋绿)这就构成了本文的感情线索四、读“绿”——品读悟情,感受绿之形象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1.文中哪些饱含作者情感的语句最能打动你,读一读,并说说你的感悟。
要求:用“~~ ~~”将最能打动你的句子划出,作好批注,并尝试有感情的朗读。
2.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蓬勃、向阳、固执。
3.大家从作者挚爱的绿身上看到了怎样的精神品质?明确:生命、希望追求光明、自由不屈的抗争精神五、读“人”1.品析悟旨,探究写作意图朗读课文章最后一段,引发思考: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表达一种喜爱和怀念之情?出示资料,加深理解。
资料一: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烽烟四逼中的北平时值日寇入侵,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虑烦恼,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在“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树常春藤。
于是写下了《囚绿记》。
资料二: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作者陆蠡就是自告奋勇留在上海,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
1942年4月13日他被日本兵抓捕,狱中他宁死不屈,被刑审数月,惨遭杀害,仅34岁。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学案2:第3课 囚绿记(含答案)
《囚绿记》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
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
1942年4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
他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最后因遭酷刑逝世。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
代表作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和《囚绿记》。
背景连接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入侵租界为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称之为“孤岛文学”。
作者就是当时自告奋勇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
《囚绿记》就写于抗战前期(1938年)“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树常春藤。
因为文章所述之事发生在卢沟桥事变后,地点又是烽烟四逼中的旧都,这就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到,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正是我们多灾多难而又坚韧不拔的民族的象征;体味到作者祝福它“繁茂苍绿”中所包含的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念,也体会到作者含而不露地抒发了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抑郁愤懑心情。
相关知识名家评陆蠡余光中:“感性散文写得最好的恐怕就是陆蠡了。
”“他的散文独创在于断然割舍繁文杂念,而全然投入单纯的情感,务求饱满的美感。
《贝舟》《囚绿记》《谶》等只从一丝萦念的线头,便会抽出一篇美丽而多情的绝妙小品来。
”“陆蠡是散文家中的纯艺术家。
”柯灵:“在文人传统中有宁静澹远的一路,圣泉正是这一类。
不趋时,不阿俗,切切实实,闭户劳作,劳作所得,殷勤地献与世人。
他是淳朴的,一个地道的山乡人。
这点淳朴使他在品格上显得高,见得厚,也正是他终于默然地为祖国献出生命根基。
”语言基础1.注音(1)镶嵌.( ) (2)瞥.见( ) (3)涸.辙( )(4)移徙.( ) (5)茎.叶( ) (6)嫩.叶( )(7)婆娑.( ) (8)猗.郁( ) (9)蕈.菌( )(10)揠.苗助长( )2.解释词义(1)猗郁:(2)瞥见:(3)急不暇择:3.辨析近义词(1)占据·占领[辨析]“占领”指用武装力量取得某个地方。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二1.3《囚绿记》教案设计
囚绿记陆蠡教学目的:1、从关键句入手,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圈点批注、读书动笔的方法。
3、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爱绿之情中所寄寓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圈点批注方法品味作者对绿的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
教学难点:采用多元化思维方法,多角度解读文章的主旨。
教学设想:本节课的主题是“生命之绿,璞玉心灵”,用圈点批注法解读爱绿的感情,让学生在批注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
同时借助于阅读、感受和理解把握作者对绿的认识是不断升华的,由一般对生命希望之绿的喜爱,到与绿交往后被它的不畏强暴,永远向阳的精神所折服,最后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绿在作者的心目中已经成了我们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
让学生评中求解,评中悟情,评中明理,评中品味。
教学进程:一、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朱自清的《绿》,初步了解了读书动笔的基本方法,这节课我们继续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来学习陆蠡的散文《囚绿记》。
二、释题师:看标题,囚绿之“绿”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一株常春藤)“囚”就是囚禁的意思,那题目就是记述囚禁绿色常春藤的经过。
三、圈点、把握情节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文中除了写“囚绿”之外,还写了哪些有关绿的意念和行动?带着这样的质疑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请同学们圈点出疑难字词,或结合书下注释,或同学合作解决,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标注段落节次。
勾画出表现作者对绿意念和行动的句子。
△1、解决字词2请生起来回答圈画的句子,并简要说说与绿有关的故事,用一个含“绿”的两字动宾词组加以概括(像“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四、批注、走进心灵师:作者恋绿却又囚绿,之后又释绿、念绿,这种看似矛盾的做法,其实都出于作者对绿的热爱情怀,作者为什么对一株常春藤这么喜爱呢?师:爱的力量是神奇的,她可以让一个人长期专注于某一个人,某一件事,痴迷其中,天天望着,细细观赏,自然观察细腻,描写传神,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既有生命也有灵性。
高中语文1.3囚绿记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囚绿记【学习目标】一、熟读课文,理清结构,体会象征手法的特点。
二、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欣赏品析,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
3、理解作者对“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的赞美,对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的赞颂。
【学习重难点】一、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二、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情感,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学法指导】一、抓住写“绿”的句子,欣赏细致出色的景物描述。
二、沿着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线索,自行领悟隐含的文意。
挖掘出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3、反复朗诵(最好美读)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知识链接】一、陆蠡其人:(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高作见课下注释。
1942年,因出版抗日书籍,被捕,刑审数日,受尽酷刑,英勇不屈,年仅34岁。
从一介书生到抗日英烈,34岁短暂的生命有如燃烧的流星,划过漫漫夜空,爆出了美丽耀眼的火花。
二、陆蠡其时其文: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
本文写于1938年,那时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困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发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
【学习进程】一、课前自学一、整理文中生字词二、理清课文结构脉络3、反复朗诵文章,体会“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
二、课内研讨一、自学反馈(A级)①字音看见()涸辙()()移徒()淅沥()()婆娑()猗郁()目不暇择()揠苗助长()②积累成语直截了当:涸辙之鲋:揠苗助长:留连忘返: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B级)①阅读文题,质疑猜读,我会有这些问题。
②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作者叙述了一件如何的事?③再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划出关键句。
绿→绿→囚绿→绿→绿3、品读悟情,感受绿的形象(B级)①文中哪些句中最能表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找出,美读它。
②找出文中表明对绿情有独钟的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囚绿记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清结构,体会象征手法的特点。
2、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欣赏品析,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
3、理解作者对“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的赞美,对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的赞颂。
【学习重难点】
1、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2、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学法指导】
1、抓住写“绿”的句子,欣赏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
2、沿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线索,自行领悟隐含的文意。
挖掘出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3、反复诵读(最好美读)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知识链接】
1、陆蠡其人:(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著作见课下注释。
1942年,因出版抗日书籍,被捕,刑审数日,受尽酷刑,英勇不屈,年仅34岁。
从一介书生到抗日英烈,34岁短暂的生命有如燃烧的流星,划过漫漫夜空,爆出了美丽耀眼的火花。
2、陆蠡其时其文: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
本文写于1938年,当时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困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发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学
1、整理文中生字词
2、理清课文结构脉络
3、反复诵读文章,体会“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
二、课内研讨
1、自学反馈(A级)
①字音
瞥.见()涸辙
..()()..()()移徒.()淅沥
婆娑.()猗.郁()目不暇.择()揠.苗助长()②积累成语
直截了当:
涸辙之鲋:
揠苗助长:
留连忘返:
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B级)
①阅读文题,质疑猜读,我会有这些问题。
②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作者叙述了一件怎样的事?
③再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划出关键句。
绿→绿→囚绿→绿→绿
3、品读悟情,感受绿的形象(B级)
①文中哪些句中最能表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找出,美读它。
②找出文中表明对绿情有独钟的句子。
③创设情境,与绿对话,以“我欣赏你,因为你是”句式说话。
(提示:选用文中语句,表达对绿的喜爱之情,体会绿的形象)
④、在这一阶段里,作者心中的“绿”是、、、的象征。
⑤、找出囚绿后
...写“绿”的形象的句子,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⑥、深入探究绿的内涵:我对绿的形象又有了这样新的认识。
4、品析悟旨,探究写作意图(C级)
①、对“囚绿”的行为,作者自称为“自私”,是一种“魔念”。
有人认为不可理喻,有人认为可以理解,我是这样认为的:。
②、朗读文章最后一段,思考: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表达一种怀念之情吗?(方法:结合文中反映时代背景的有关信息,和作者简介资料等理解写作意图,探讨文章主旨。
)
5、深情对话,抒写自己的心声。
对于陆蠡这样高尚灵魂的人,此时此刻,我想对他说些话:。
三、拓展练习(C级)
绿是到处都有的,用我们的笔将它收藏起来,可以是一首小诗,也可以是一篇文章,让我们时时享受绿色之美。
四、本课小结,我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1、美读文章
2、完成同步训练题,思考课后练习题。
【跟踪练习】
1、选出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A级)
a瞥(piě)见涸(hé)辙脉(mài)络
b茎(jīng)叶淅(xī)沥婆娑(suō)
c葱茏(lóng)蕈(diàn)菌猗(yī)郁
d镶嵌(qiàn)揠(yǎn)苗摺(zhé)叠
2、选出下列各中字形有误的一项()(A级)
a、我急不瑕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b、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
c、(我)不能再留连于烽火四逼的旧都。
d、(我)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3、下列各句中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级)
a他看上去十七八岁,一副瘦骨伶仃的样子。
b观众长时间地等待,只为一睹她的风采或签上一个名。
c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绝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d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他总是忙个不停。
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答题。
(B级)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援,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桌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
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4、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作用。
它依旧伸长,依旧攀援,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文中插入从前自己不忍剪除屋子内芽苗和蕈菌的故事,用意何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
—
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
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方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
——陶铸
研卷知古今;藏书教子孙。
——《对联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