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县茶产业发展路径与助推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湄潭县茶产业发展路径与助推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李强
来源:《中文信息》2018年第06期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湄潭县茶产业发展基本情况,对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效及存在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发展建议,以期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助力脱贫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茶产业发展路径脱贫攻坚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6-0-02
一、湄潭县茶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湄潭是贵州最大的茶区,在“全国重点产茶县”排位第二。

2001年成为全国首批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2005年获“中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2008年荣获西南地区唯一的“中国名茶之乡”称号,2009年荣获“全国十大特色产茶县”称号,2010年被《人民网》评为“最受百姓欢迎产茶地”,2012年获“全国十大茶叶产业发展示范县”。

2009—2014年连续获“全国重点产茶县”,2013年获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茶叶籽产业发展示范县,2014年“中国茶业十大转型升级示范县”、“全国茶文化之乡”,2015年获“贵州茶产业第一县”、中国茶叶产业示范县,2016年获“中国十大最美茶乡”。

是贵州省现代茶业高效示范园区,茶叶产业已成为湄潭农村经济中最重要的支柱产业。

全县有茶叶生产、加工、营销企业、加工大户528家,其中注册企业385家,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350家,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22家,市级17家。

年加工能力7万吨以上,产品涉及绿茶、红茶、黑茶及茶叶籽油、茶多酚、茶树花等12类综合开发产品。

全县有茶叶商标150余个,“湄潭翠芽”和“遵义红”被列为全省“三绿一红”重点品牌,“湄潭翠芽”获“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品牌价值达16.38亿元。

茶区建有茶青交易市场35个,茶青可在30分钟内进入场交易。

建成国家农业部定点市场、国家商务部定点出口市场——中国茶城,着力打造“一个中心五大平台”,目前入驻企业和商户304家,2016年交易额13.5亿元,已成为茶产业营销的综合舞台。

湄潭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地级以上城市设立品牌专卖店、旗舰店、批发部590多家,兰馨、栗香、一丫翠片公司等企业在天猫、阿里巴巴等全国知名网站开设网店300余家。

二、湄潭县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1.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我县坚持坚守“优势在茶、特色在茶、出路在茶、希望在茶、成败在茶”的发展理念,把发展茶产业作为后发赶超、产业脱贫的治本之策,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届接着一届干,坚定不移,坚持不懈,措施有力,成效明显。

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1贫困对象受益广。

一是分布范围广。

全县茶园分布15个镇(街道),涉及8.8万农户、35.1万余人,分别占全县农户和农业人口76%和81%,全县5个贫困镇、64个贫困村实现茶园全覆盖。

二是集中程度高。

全县茶园连片分布,较为集中。

在镇(街道)上,茶园5万亩以上5个、3~5万亩5个、2~3万亩2个、1~2万亩3个。

在村(居)上,茶园万亩以上6个、5000~10000亩的41个,15亩以上的茶叶专业户3600个。

三是受益群众多。

茶叶受益贫困户5404户17800人,分别占全县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40%、41%,涉及茶园面积85057亩。

四是受益程度深。

茶产业大大降低了贫困发生率。

2013年以来,茶园涉及贫困户5404户17800人,分别占全县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40%、41%,涉及茶园面积85057亩。

到2015年底,已实现相关贫困户脱贫60%,新建部分茶园陆续投产后,涉及到的贫困户可实现全部脱贫。

1.2产业富民后劲足。

一是茶叶采摘富民。

据统计,一亩茶园的收入相当于其它农作物的3—5倍,有利于脱贫致富。

2016年,全县投产茶园48万亩,茶业综合收入88.5亿元。

其中:涉及农民的一产产值24.37亿元,亩均茶青产值5000元。

茶园投产后,每年亩均茶青收入稳定在5000元左右,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

茶青采摘不择劳动力,妇女、学生、老年人都可以采摘。

平均1亩茶园可让1.5个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二是茶叶加工富民。

全县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加工大户528家,产品涉及绿茶、红茶、黑茶以及茶籽油、茶多酚、茶树花等12类综合开发产品。

2016年,通过易地搬迁、剩余劳动力转移等实现贫困人口在内的新增就业8750人。

三是茶旅发展富民。

十二五以来,我县按照“五化”要求(茶树良种化、基地规模化、技术标准化、环境清洁化、生产机械化),全力打造了6条茶旅产业带。

全县茶园面积、产量、产值及综合产值分别增长31.5万亩、3.8万吨、26.6亿元和74.8亿元,涉茶农户增长3.3万户11.1万人,形成了一批茶叶专业镇、专业村、专业大户。

1.3植茶造林生态美。

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退耕还茶、林间种茶、荒山造茶,一片片茶园绿化了环境,改善了生态,富裕了百姓。

计入森林覆盖率的26万亩茶园为全县63.9%的森林覆盖率贡献了9.3个百分点,加之未计入森林覆盖率的34万亩茶园,为守护茶旅一体生态环境提供了有效屏障。

2.存在的问题
2.1茶农的组织程度不高。

湄潭茶园大部分属千家万户的茶农自主管理,存在利益趋动的思想。

在茶园施肥及茶树病虫害防治方面,难免出现一些不合理现象,既增加了茶农的生产投
入成本,也给茶叶加工企业在选购加工原料方面增大了原料检测工作量。

对于茶农亟待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推行茶叶生产、加工等环节的组织化管理、规范化经营。

同时,在茶园管理方面存在两种不合理现象:一是使用除草剂(贵州茶园内禁止使用)。

使用的结果是土壤越来越板结,茶苗生长出现僵苗长势严重减缓,与未使用除草剂的同期茶园对比生长势减缓2-3年。

二是茶园施肥撒施现象较普遍。

生产成本浪费较大。

2.2茶叶夏秋茶利用率不高。

一是,我县多数企业都在芽头上做文章,而且重春茶生产,轻夏秋茶加工,一芽一、二、三叶茶叶生产量不大,茶青下树率低,茶园产量不高。

二是,茶园基地区域,特别是新发展茶园基地区域,因加工企业少或严重缺乏,茶青原料需求信息不畅、需求量少,导致茶农不能及时进行茶青采摘,伤失生产积极性,致使夏秋茶下树率不高,茶園生产效益低。

2.3市场占有率低,企业带动力不强。

一是茶叶的“品牌价值”有待不断提高。

例如 2015年“湄潭翠芽”品牌价值14.36亿元,全国排名笫28位,而“西湖龙井”、“铁观音”、“普洱”分别达到56.16亿元、52.15亿元、52.1亿元,差距很大。

二是湄潭茶园基本上是人工进行采摘、病虫害防治、耕除、施肥等,生产成本高,茶农和加工企业利润低,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是茶叶加工企业、茶叶经营户资金周转困难,融资渠道不畅。

2.4茶园管理参差不齐,茶区差异较大,生产不平衡,茶农收入差距大。

在永兴、湄江、兴隆、天城、复兴等镇的老茶区,茶农生产管理技术水平高,在茶园种植、修剪、采摘、施肥等方面管理规范,且茶叶加工企业云集,茶农的生产效果良好。

在相对的新茶区来讲,由于基地面积不断增大,投产茶园面积的不断增加,茶青产量增大,因入驻新建的茶叶加工企业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一是导致茶农担忧采摘的茶青原料无人收购而放弃对茶园的管理和茶叶的采收,影响茶农的生产积极性;二是茶农销售给商贩获得价格与市场价格差异较大,挫伤茶农生产积极性。

由此,造成茶农的收入不高。

3.茶产业发展建议
3.1提升质量安全
(1)成立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提高茶农的组织化管理程度。

成立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要以“提升茶叶质量安全”为服务宗旨,选好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健全规章制度。

一是在茶园管理方面:推行茶园农业投入品的“五统一”(统一预测预报、统一药肥采购、统一肥培管理、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档案记录),发挥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功能,实行联护联管。

二是在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方面:要不断寻求发展项目发展壮大茶叶专业合作社,才能更好地联结茶园投入品物资生产厂家,才能组织获得适宜、适应、价廉物美的茶园投入品物资供应合作社成员,也才能让合作社成员明显感受加入合作社必要性。

三是在茶叶专业合作成立机械化服务管理队伍,在茶园耕作、修剪、采摘、施肥、植保等生产管理实现机械化,才能实现茶园管理区域化、规模化、规范化。

四是茶叶专业社与茶叶企业进行联结,是保证合作社成员茶叶生产经济利益的重要抓手,更是保证茶叶质量安全的重要抓手。

(2)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茶园组织管理模式,提升组织化水平,强化从源头保障茶叶质量安全。

(3)各部门要认真落实茶园面上检测、茶青市场检测、企业茶青进厂检测、产品出厂检测和市场成品茶检测“五项”检测制度,严把各道关口。

(4)将茶叶质量安全宣传、培训常态化。

特别是通过“案例”宣传警示茶叶质量安全是茶叶的生命线,通过采取对不同涉茶群体人员的规范化生产管理技术培训提升从业技能,催生茶园生产管理者、茶叶产品加工生产者及茶叶产品营销从业者始终把提升茶叶质量安全作为自觉行为。

3.2提升茶叶品牌
一是茶叶企业与茶叶专业社进行联结(或与茶农进行联结),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茶叶原料基地模式,这既是茶叶企业保证自己的产品质量和自身发展壮大的需要,也是茶叶企业发挥公众服务效益体现,更是提升茶叶品牌质量的坚实基础。

二是茶叶企业建立健全茶叶生产加工企业标准和相应管理制度,推行茶叶生产清结化、标准化、规范化,可追溯,这是保证茶叶品质的关键。

三是扩大品牌产量,提升市场影响力。

一方面要全面执行“湄潭翠芽”、“遵义红”新地方标准,多生产一芽一、二、三叶产品,扩大产量;其次要大量生产夏秋茶,充分利用夏秋茶青,生产优质、安全、好喝、老百喝得起的“湄潭翠芽”和“遵义红”茶;然后要扩大“湄潭翠芽”和“遵义红”授权使用企业,增大区城品牌生产范围。

进而提高茶叶下树率,增加茶农的经济收入。

四是加强品牌管理,维护品牌形象。

首先是行业内部要加强自律,建立品牌管理制度加以落实;其次是市场监管局等职能部门要加大假冒伪劣和不合格产品打击。

3.3提升茶叶加工
一是扶持一批中小企业、加工大户扩大规模,提升全县茶叶加工能力。

二是全面实施茶叶加工企业改造,提升清洁化、标准化。

同时要支持茶叶加工企业积极参与茶叶培训、斗茶、茶叶加工技能大赛,促进企业提升技术、提升工艺、提升品质、提升品牌。

三是支持企业联盟组建企业集团,形成规模、技术、人才、研发、资金等方面的优势,提升应对市场的综合实力。

3.4提升综合利用
一是大力发展茶园套种中药材、茶树菇、果树等经济植物,发展茶园生态鸡等养殖业,提升茶园综合利用。

二是充分利用茶果生产茶叶籽油、茶果废渣生产有机肥,利用茶树花生产茶树花茶,提升茶园边角料、附属物的利用。

三是充分利用茶叶资源,根据市场需求研发新产品,扩大茶叶利用范围。

3.5提升茶叶基地
一是引进茶树优良新品种,优化品种结构,实现产品多元化。

二是开展技术培训,普及提高茶农的生产管理水平;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园,提升茶叶品质。

三是推广茶园管理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

四是强力推行茶园清洁化管理,打造景观茶园,提升茶园观赏性。

给游客传递放心购茶的信心和决心,给游客创造舒心的旅游環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