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社会学课件4

合集下载

劳动社会学(第2章)

劳动社会学(第2章)

劳动社会学•第一节劳动与劳动的社会化•第二节劳动的社会关系•第三节劳动的社会结构•第四节劳动环境•第五节劳动群体本章重点•劳动的社会职能•劳动社会化、内容及其发展进程•职业是人们从事社会劳动的工作岗位•性别结构反映劳动社会的现状有哪些•年龄结构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劳动保护及其内容•梅耶总结了霍桑实验的成果,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之内容•影响人际吸引的直接的、具体的因素•传统的典型组织正式结构的类型•非正式结构的积极功能与消极功能•劳动士气第一节劳动与劳动的社会化•劳动的含义–概念•劳动=生产活动+服务活动•三层次:法律允许+交换活动+满足需求–共性与个性•共性:人与自然→继承性;人与人→群体性/相依性•个性:5种分类(第五?)劳动存在的形态物化劳动,是指凝结在劳动对象中,体现为劳动产品的一般人类劳动。

活劳动,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马克思认为,价值是由活劳动创造的,物化劳动作为生产资料,它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新价值。

潜劳动,潜在的,增加产品附加值的劳动。

如广告劳动创造产品的特点物质生产劳动精神生产劳动劳动力支出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劳动成果与劳动者的关系必要劳动是指劳动者为了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劳动。

剩余劳动是指劳动者超过必要劳动时间所进行的劳动。

经济增长带来的社会财富增大部分则是通过剩余劳动实现的。

劳动的社会职能劳动的社会职能创造社会财富改造和完善社会满足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劳动的社会化–概念•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内容•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劳动操作过程的社会化;•劳动成果的社会化。

–发展进程•第一: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协作阶段;•第二: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阶段;•第三:机器和大工业阶段;•第四:以微电子为主角的新的技术革命阶段。

简单协作新的技术革命阶段工场手工业机器和大工业第二节劳动的社会关系•劳动的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劳动的自然关系——由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劳动的社会关系——由商品的价值创造反映•是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受到社会制度、国家和市场影响下的劳动关系–任何社会的经济活动都是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体。

劳动社会学-喜马版

劳动社会学-喜马版

第一章绪论1、劳动社会学产生1959年法国。

弗里德曼,纳维利。

2、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李嘉图、亚当斯密。

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付立叶以及欧文。

3、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4、劳动社会学所使用的狭义意义上的劳动者。

具备四个要求:劳动适龄人口、具有体力和智力、从事生产劳动、经营收入。

5、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内容:1)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2)劳动者;3)劳动的社会关系;4)劳动的社会结构;5)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定义。

6)劳动与社会变迁。

6、劳动社会学三个阶段:古典阶段、现代阶段、后现代阶段。

7、韦伯主义、宣传主义之父。

8、科层制的基本要素是:1)隶属关系、不平等制度;2)严格体系、规则行事;3)刻板性;4)技术优势。

9、管理学派创始人泰勒,科学管理之父。

10、格耶认为,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

开创了人际关系理论。

11、新集体义(工会组织)认为雇主与劳工存在不可避免的冲突,而集体协商制度是最公正,最有效率地解决工业冲突的方法,能够将公共场所中的冲突制度化。

它强调,劳工必须展工集体形体行动才能保证自己的利益,劳工的力量是建立在集体组织的基础之上。

12、法团主义(主体政府,途径制度化),也称统合主义,思想源于法国迪尔凯姆。

关注人与人之间、社会团体之间、社会团体与国家之间的制度化关系。

强调从高度层面讨论政治制度与劳资关系的互动,强调政府在劳资互动过程中的作用,力图用制度化的集合秩序化解结构性冲突。

利益协调,劳资关系是法团主义的核心概念。

13、劳动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四个基本点:实际观点、实证观点、整体观点、发展观点。

14、劳动社会学基本研究类型:1)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

2)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

3)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15、纵贯研究包含趋势研究、同期研究、追踪研究。

16、劳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社会调查法(文献调查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实验调查法)、社会统计法、比较分析法(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参与调查法。

00294劳动社会学

00294劳动社会学

00294劳动社会学第一章绪论劳动社会学的含义: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形成于19世纪20-30年代,这一名词最早出现于法国。

劳动的基本含义: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工作的含义:是人类通过劳动分工进行的,有组织的,以获得劳动报酬为目的的生产活动。

职业的含义:在业人口所从事的具体工作的种类。

职业是劳动者在社会活动过程所形成的满足社会需要的功能条件。

行业的含义:社会劳动者所从事的社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分工的集团概念。

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1实际观点;2实证观点;3整体观点;4发展观点。

社会调查法的类型: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社会调查法最常用的方法:1文献调查法;2访问调查法;3问卷调查法;4实验调查法。

个案调查法:从研究对象中抽取少数个人或小型团体进行详尽调查。

问卷调查法: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

劳动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方法:1社会调查法;2社会统计法;3比较分析法;4参与调查法。

科层制的基本要素:1.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需要严格执行的命令与服从关系,一种有组织的不平等制度;2.这些从属关系受严格内部等级的支配,依从于复杂的任务和职务分工。

按规则行事是人们的义务;3.非人格化,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的,非个性化的,合理化的体系;4.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

劳动社会学的三个阶段:古典阶段,现代阶段,后现代阶段。

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内容:1劳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2劳动者;3劳动的社会关系;4劳动的社会结构;5劳动组织及其组织形式;6劳动与社会变迁。

马克思是最早对劳动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社会经济学家。

劳动社会学基本研究类型:1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2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3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研究最早提出并首次使用劳动社会学的人物:乔•弗里德曼和彼•纳维斯人类劳动本质特征:目的性,自觉性,创造性。

劳动社会学课件4

劳动社会学课件4

劳动力支出
体力劳动者
脑力劳动者
劳动创造产品的特点
劳动成果与劳动者的关系
必要劳动是指劳动者为了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所 必需的劳动.剩余劳动是指劳动者超过必要劳动时 间所进行的劳动.经济增长带来的社会财富增大部 分则是通过剩余劳动实现的
(三)劳动的社会职能
劳动的社会职能
创造社会财富
改造和完善社会
满足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
第二章


一、劳动与劳动的社会化 二、劳动的社会关系 三、劳动的社会结构 四、劳动环境 五、劳动群体
一、劳动与劳动的社会化
一、劳动的含义 (一)、劳动的概念:生产活动、服务活动 (二)、劳动的共性与个性 共性:承继性、群体性或相依性 个性:分类
劳动存在的形态
物化劳动,是指凝结在劳动对象中,体现为劳动产 品的一般人类劳动. 活劳动,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脑力和体力的 耗费.马克思认为,价值是由活劳动创造的,物化劳 动作为生产资料,它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 创造新价值 潜劳动,潜在的,增加产品附加值的劳动!如 广告
• 教学目的:通过对劳动社会学概论的学习, 不仅能系统掌握有关社会学理论和一般原理, 并能熟练运用社会学的知识对劳动过程、劳 动环境、劳动组织、劳动制度、劳动问题等 作科学的分析,以更好地揭示人们劳动活动 规律,指导社会经济活动稳步有序地发展。 • 教学方法:紧扣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以理 论讲述为主,结合习题训练。(劳动社会学同步综合 练习 ) /gl/product/1452 11.htm
• • • • • •
三、市场经济的经济运行主体 狭义:企业和劳动者 广义:企业和劳动者、国家、市场 四、市场经济运行之间的关系
国 家 市 场
企 业

劳动社会学

劳动社会学

劳动社会学劳动社会学:研究劳动领域及过程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广义研究社会对劳动领域影响的一般规律,狭义研究劳动对个人、群体和社会的影响。

研究内容:劳动的本质,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劳动分工同阶级阶层、同职业和城乡结构的关系;劳动制度、劳动组织和劳动管理;劳动和闲暇时间的结构;劳动需要和劳动心理等。

20世纪40年代在法国兴起。

劳动社会化:分散的个体劳动者的劳动转变为许多劳动者由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就业:亦称“劳动就业”。

具有劳动能力和求职愿望的人,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取得相应报酬或经营收入的行为。

在我国,其特征是:(1)符合国家求职的有关规定,如一般应年满16周岁,完成规定的义务教育;(2)所从事的劳动是有偿的,公益性的义务劳动不能称为就业。

失业:原有职业的劳动者失去职业的状态。

各国一般采取登记办法,将一定时期内无业并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确定为失业者。

对于失业者,各国一般均建立失业保险制度,使其在一定时期内获得一定的收入以维持生计。

业缘关系:社会成员之间以职业为纽带结成的社会关系。

如同事关系、师生关系等。

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由社会分工发展而产生的职业活动成为人际关系的主要媒介,从而使业缘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占据了人际关系的主导地位。

劳动关系:广义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基础上人们在社会劳动中相互产生的社会联系。

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

人类历史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因而也就形成了五种类型的劳动关系。

狭义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社会关系。

为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包括个别劳动关系与集体劳动关系。

前者指劳动者个人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

这种社会关系兼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性质,兼有平等关系和隶属关系特征。

后者指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组织为工会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涉及劳动者整体内容的社会关系。

劳动制度:国家主管部门为合理组织劳动力而制定的法规、政策和规章制度的总称。

劳动社会学

劳动社会学

第一章绪论1劳动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P12劳动者: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是劳动领域中的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P23新制度主义学派: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P12第二章劳动1劳动:是指人类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P222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P24(1)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协作阶段(2)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阶段(3)机器和大工业阶段(4)以微电子为主角的新的技术革命阶段3三方关系:劳工、雇主、政府P274我国三方协调机制的职能主要是P29-30(1)制定并监督实施涉及调整劳动关系的法规和政策(2)推行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协商双方已达成一致意见的集体合同草案需报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充分体现了政府对集体合同订立的干预,也体现了三方原则的精神(3)对劳动关系方面带有全局性、倾向性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形成共识(4)研究并组织实施劳动争议的预防和处理、指导劳动争议处理工作。

在劳动争议处理活动中,应当充分听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企业综合管理部门和工会组织三方的意见,反映三方的意愿,真正做到合法公正(5)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政策,对《劳动法》《工会法》等法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包括最低工资率的确定-------实行政府、工会、企业三方代表民主协商的原则;社会保险费用的承担------养老保险费、疾病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由政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三方合理分担;促进就业,提供职业培训------国家发展职业培训事业,用人单位建立职业培训制度,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三者结合(6)实施和贯切劳动就业方针,实行职业介绍机构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三结合”就业方针5三次产业分类P32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6职业的划分P39职业的即采用一定的标准和方法,依据一定的分类原则,对从业人员所从事的各种专业化的社会职业所进行的全面、系统的划分与归类7职业结构P41职业结构,是指不同职业类型的劳动者在劳动者总体中的比例。

4-职业生涯-林勇-劳动社会学-自考

4-职业生涯-林勇-劳动社会学-自考

劳动社会学◆第一节职业生涯理论◆第二节职业生涯管理◆第三节职业生涯发展◆第四节职业生涯设计第一节职业生涯理论◆职业◆定义:维持生计+实现社会联系+实现自我+持续活动方式◆特点:社会性;差异性;层次性;时代性◆职业生涯◆提出者:沙特烈◆定义◆沙特烈一个人在工作生活中所经历的职业或职位的总称。

◆萨柏包括个人一生中的生活和角色。

◆霍尔一个人终其一生,伴随与工作或职业有关的经验与活动。

◆一个人一生连续负担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的发展道路◆八要素◆健康(最具影响力);社会阶层;教育;性别;◆年龄;负担;自我观;地理因素。

◆金斯伯格——3阶段◆幻想期;尝试期;现实期◆施恩——9阶段◆成长、幻想、探索阶段;进入工作;基础培训;◆早期职业正式成员资格;职业中期;职业中期危险阶段;◆职业后期;衰退和离职阶段;离开组织或职业——退休。

◆萨柏——5阶段◆成长阶段;探索阶段;建立阶段;维持阶段;衰退阶段。

◆格林豪斯——5阶段◆职业准备;进入组织;职业生涯初期;~中期;~后期。

•职业选择理论•霍兰德的人业互择理论(划分为6类职业)◆美国1959年◆根据心理素质与择业倾向,可以将劳动者划分为六种类型,同时也可以将职业分为六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劳动者择业倾向也是不一样的。

◆见P118表4-1•实际型;学者型;艺术型;社会型;事业型;常规型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霍兰德认为,职业性向,包括价值观、动机和需要等,是决定一个人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

霍兰德经过大量的分析研究,把职业兴趣分为六种基本类型:基本类型特点实际型(R)拥有创造或机械方面的能力,喜欢与实体、机器、工具、动植物在一起的工作或户外工作。

学者型(I)喜欢观察、学习、研究、分析、评估或解决问题,擅长归纳思考类的活动。

艺术型(A)拥有艺术、创新或直觉上的能力,喜欢在非结构性的环境下工作。

社会型(S)喜欢和人在一起的工作,告知、唤醒、训练、帮助、培养他们,具有言谈能力技巧企业型或事业型(E)喜欢和人在一起的工作,基于组织或经济收益,去影响说服人们或从事任务的执行、领导或管理。

劳动社会学

劳动社会学

劳动社会学劳动社会学名词解析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形成于19世纪20-30年代。

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是劳动领域中的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

广义的劳动者:指一切具有劳动能力、并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人狭义的劳动者:1.处于劳动年龄范围内 2.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 3.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 4.有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文献调查法:通过手机各种文献资料、摘取与调查课题有关的信息,以获得对某一社会事实的认识的方法访问调查法(访谈法):指由访问者通过口头交谈的方式直接向被访问者提出问题,要求被访问者给予回答,双方进行交谈,从而获取所需信息的方法。

劳动:指人类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生存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三方性结构:指在制定劳动法规、调整劳动关系、处理劳动争议过程中,政府、雇主和雇员代表共同参与决定,相互影响和制衡,这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有效机制。

职业:劳动者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经济收入的、专门的工作劳动保护:指国家和社会为保护劳动者在生理、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权益而采取的各项保障和维护措施的统称人际关系:人机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直接交往的过程中,由思想、感情、行为相互交流而产生的互动关系及所形成的心理关系、心理上的距离人际吸引:指个体在客观上体验到的对他人的依存关系,是个体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与亲和的表现劳动群体:是一种基本的和重要的社会群体,它是指从事劳动活动中具有一定关系的劳动者所组成的群体群体结构:是对群体组成秩序的研究,指群体内部各构成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劳动士气:指劳动者在劳动中的精神状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劳动积极性激励水平: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内部潜力的强度效价:指个体对他所从事的工作所要达到目标的估价企业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企业所特有的文化氛围,既反映着企业职工这个特殊群体的文化特征,又是一种企业管理思想劳动效用:指以劳动行为而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满足,即效用(有劳动物质效用和劳动精神效用)劳动者社会化:指社会将一个普通的社会人转变成一个能适应一定的社会和时代文化,掌握社会所需的劳动技能和规范,遵守劳动纪律,适应工作环境,从而履行合格的劳动的过程再社会化:指某些个人或团体基本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的中断或失败而进行的社会化补课劳动时间:指人们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以满足社会和个人需要的时间职业生涯管理:指组织和个人根据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职业生涯进行计划、发展和评估的过程,既包括个人管理,也包括组织的管理职业生涯设计:指一个人制定职业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手段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它是个人一生中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和计划安排职业声望:是与财富、权利并列的相对独立的要素,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舆论,反映了特定社会发展历史时期人们对职业的社会心理评价职业流动:指劳动者为追求自身的发展、寻求自己的价值而改变工作岗位,改变职业的行为组织文化: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劳动关系: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集体谈判制度:指资方和雇员代表借助谈判,旨在达成覆盖某一雇员群体的协议,以决定就业条件与待遇,协调雇佣关系的一种方法三方协调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劳动关系的通行做法和基本制度之一,是社会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和手段劳动报酬:指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取其全面的满足劳动争议:指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因劳动权利与义务而发生的争议养老保险:是国际通过立法对劳动者因达到规定的年龄,按国家规定解除劳动义务后,给他们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水平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险:指社会劳动者因为疾病、受伤等原因需要诊断、检查和治疗,由国家和社会为其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和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失业: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所形成的、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社会弱者群体:指一个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简答题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内容:1.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2.劳动者3.劳动的社会关系4.劳动的社会结构5.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6.劳动与社会变迁科层制的基本要素:1.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需要严格执行的命令与服从关系,一种有组织的不平等制度2.这些从属关系受严格的内部等级的支配,依从于复杂的任务或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人们的义务3.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的、非个性化的、合理性的体系 4.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基本观点:1.实际观点2.实证观点3.整体观点4.发展的观点劳动社会学基本研究类型:1.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 2.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3.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劳动社会学具体研究方法:社会调查法、社会统计法、比较分析法、参与调查法、劳动的社会职能:1.劳动创造社会财富2.劳动改造和完善社会3.劳动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1.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协作阶段2.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阶段3.机器和大工业阶段4.以微电子为主角的心的技术革命阶段职业分类方法:1.职业标准编码法2.社会地位分类法3.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性质、层次进行分类 4.心理差异分类法劳动保护的内容:1.劳动安全和健康保护 2.劳动的经济条件保护 3.劳动的社会条件保护劳动安全和健康保护内容:1.劳动实践的限制 2.劳动速度的限制 3.劳动的物质条件的改善 4.特殊劳动者的保护传统的典型组织正式结构类型:1.直线制结构2.职能式结构3.直线—职能式结构4.水平结构5.矩阵结构群体非正式结构的积极功能:1.能够减轻成员在组织中的心理压力,增强组织的稳定性2.有助于增强社会组织的灵活性群体非正式结构的消极功能:1.当非正式结构在目标、利益和规范等方面与正式结构不一致时,如果不加以合理引导,容易产生消极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破坏组织的整合力2.非正式结构容易形成传播“小道”消息和散布流言蜚语的源头,影响组织凝聚力3.放任非正式结构的发展,还可能带来一些极端的情况,破坏组织系统的正常运行人的需要的七个层次:生理、安全、社交、尊重、求职、求美、自我实现需要劳动者特征:1.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2.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3.处于劳动岗位的人,还必须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 4.参与实际劳动过程企业文化的内容:价值观念、企业意识、管理方式、企业规范、企业英雄任务、企业形象企业文化特征:独特性、功能整合性、实践性、渗透性、社区性、行业性、群体性企业文化功能: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效率功能、协调功能劳动者社会化的内容:1.学习和掌握一个职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2.了解和学习劳动规范,融入企业文化3.适应人际关系,实现角色的转变职业的特征:1.社会性 2.差异性 3.层次性 4.时代性个人参与职业生涯管理的意义:1.对于增强对工作环境的把握能力和对工作困难的控制能力十分重要2.有利于个人过好职业生活,处理好职业生活的日常生活的关系3.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不断提升和超越职业生涯发展与成功的道路:1.立足本职的道路2.自学成长的道路 3.转换职业的道路4.自我创业的道路影响职业声望评价的因素:1.职业的社会功能2.职业要求3.职业报酬 4.职业环境职业流动的决策程序:1.明确职业流动的目标2.选取适宜的用人单位3.分析接受单位的状况4.分析由原单位流出的可能性5.“流动”与“维持现状”的比较6.完成流动非正式组织具有的特点:1.有较强的凝聚力 2.规模小,结构松散 3.自发形成核心人物4.满足成员心理的需要 5.信息沟通灵活实行劳动组合的原因:1.经济原因2.工作中的距离、位置3.社会心理因素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1.在法律依据方面的主要区别2.在主体及主体之间地位的区别3.当事人之间在隶属关系方面的区别4.当事人之间在承担义务方面的区别5.用人单位对当事人在管理方面的区别 6.支付报酬方面的区别中国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的内容:1.全面实行以劳动合同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劳动用人制度2.推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建立企业劳动关系自我协调机制3.建立健全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有效预防和处理劳动争议4.制定和完善劳动标准,为调整劳动关系、维护职工权益提供劳动政策基准我们改革中的政府劳动管理职能:1.转换管理机制2.培育劳动力市场 3.进行社会服务4.加强宏观调控 5.建立保障体制劳动争议产生的原因:1.劳动报酬和保险待遇的保障问题2.劳动合同管理不规范,因变更、接触、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3.劳动保护盒职业培训引发的争议 4.法律意识淡薄引起的争议劳动争议处理原则:1.合法原则2.公正原则3.调节原则4.及时处理原则社会保障的内容:1.社会保险 2.社会福利 3.社会救助 4.社会优抚社会保障的功能:稳定、调节、补助、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1.是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的有力保障2.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是促进社会公平的调节器养老保险的五种模式:1.普遍保障的模式2.收入关联的模式3.多层次模式 4.强制储蓄的模式 5.私营管理的储蓄积累制度世界各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趋势:1.多样化2.效率优先3.基金运营商业化 4.给付年龄提高 5.重归家庭 6.分步走的趋势失业的主要原因:1.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是根本原因2.体制转轨带来体制性失业的必然性 3.科技进步与结构性失业 4.经济周期的影响失业治理的途径:1.提高经济活动水平2.培育劳动力市场3.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力转移的类型:1.排挤型 2.控制型 3.自住型劳动力转移途径:1.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内部消化2.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吸纳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3.组织和管理剩余劳动力有序地跨地区流动 4.积极发展国际劳务输出提高我国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对策:1.提高女性劳动力的文化素质2.加强女性劳动力职业培训,建立终生教育体系3.发展高层次女性劳动力教育 4.家务劳动社会化论述题劳动者的性别结构反映劳动社会的现状:首先,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比重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生产装备的先进程度再次,男女劳动者在各行各业仲的比例,反映着性别分工及其合理程度另外,妇女素质的高低,就业意识的强弱,家务劳动负担的多少,也可能影响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的比重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会带来一定的影响:首先,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而导致劳动力的不足其次,人口老龄化会影响劳动生产率再次,人口老龄化还会导致养老经费的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消费基金的增加,使积累基金相对减少,这对矿大投资无疑是不利的另外,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口比重增大,老年供养系数上升,社会和企业用于供养老年人的费用增多,而用于青壮年人的费用相对减少,应用于青壮年的教育、培训的费用减少,不利于他们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劳动社会学

劳动社会学
社会学就是把劳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作为人的社会行为, 从劳动与社会的联系中来研究劳动问从劳动过程视角来分析:

一个人要生存, 就必须去找工作,去劳动, 成为劳动者:在众 多的职业中去选择一种作为自己谋生的手段。 找到工作、谋到职业的劳动者群体形成了相应的劳动组织。 劳动组织必然形成和存在相应的劳动制度。 同时形成了劳动者阶层上的划分当劳动者在劳动组织中从 事某一种劳动活动时, 劳动者之间的互动及分工合作形成了 一定的劳动关系。 劳动不仅是一种个体行为,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即劳动行为。 当对劳动者的行为的制度与规范约束失调时, 当劳动者与职 业的匹配不当或劳动者之间的互动出现问题时,则会出现各 种各样的劳动社会问题。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二、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前民主德国的鲁· 施托伯格:从根本上说, 劳动社会
学研究的是人的劳动生活的全部总和同整个社会及其各个 领域相联系的方式, 作为人对社会的态度的反映, 同时也 是作为社会发展一定阶段表现的人的劳动态度, 始终是劳 动社会学研究的中心。

我国最早的《劳动社会学》一书作者赵履宽:劳动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二、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有过不同的界定。


前苏联劳动理论专家伊万诺夫· 麦奇科夫斯基等:劳 动社会学就是要“在劳动同社会条件和社会因素的 相互联系中研究劳动过程” 。 前苏联学者瓦· 马赫纳雷洛夫:劳动社会学有广 彼· 义上的研究和狭义上的研究。“从广义上看, 劳动 社会学研究社会在劳动活动领域中发挥作用的一般 规律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机制。从狭义上说, 研究劳 动对人、集体、社会的影响”。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劳动社会学第一节课

劳动社会学第一节课
——四要素:①处于劳动年龄范围内(劳动适龄人口);②具有一 定的体力和智力(劳动能力);③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社会 劳动);有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劳动报酬)。
——广义:指一切具有劳动能力、并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人。
——狭义:指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 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 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劳动者
——地位:劳动者是劳动社会研究的?,是劳动领 域中的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 ——地位:劳动者是劳动社会研究的主体,是劳动 领域中的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
劳动者
——四要素:? ——四要素: ①处于劳动年龄范围内(劳动适龄人口); ②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劳动能力); ③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社会劳动); ④有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劳动报酬)。
——马克思主义 ——迪尔凯姆的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 ——韦伯主义:科层制 ——管理学派:泰勒和梅耶(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制度学派:凡勃伦和康芒斯 ——古典经济学:威廉·配第和亚当·斯密
科层制的基本要素:
①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需要严格执行的命令与服从关系, 一种有组织的不平等制度。 ②这些从属关系受严格的内部等级的支配,依从于复杂的 任务或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人们的义务。 ③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的、非个性化的、合 理性的体系。 ④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
二、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
——实际观点 ——实证观点 ——整体观点 ——发展观点
三、劳动社会学研究的逻辑观点
——研究逻辑:“理论-假设-观察-概括或检验新的理论”。 ——研究五阶段:准备-提出研究假设-展开实 际调查-研究-总结。

劳动社会学

劳动社会学

第一章绪论劳动社会学这一名称的正式出现最早在法国,1959年法国社会学者乔弗里德曼和彼纳维利首次使用劳动社会学一词。

劳动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生活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在18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劳动社会学的发展形成了几大流派。

各流派的发展大都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典阶段,确立了各自学派所关注的基本命题;现代阶段,详尽阐述和发展了各自的理论立场;后现代阶段,修正、模仿、拼凑、挑战传统理论。

具体研究方法有:(1)社会调查法:常用的有文献调查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调查法。

(2)社会统计法:社会统计法是运用统计学原理研究社会现象的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

(3)比较分析法。

(4)参与调查法。

实地观察是社会学常用的方法,指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的观察仪器,直接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

第二章劳动作为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活动的劳动具有多方面的社会职能:1、劳动创造社会财富、2、劳动改造和完善社会、3、劳动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

劳动社会化的概念: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劳动社会化的内容:1、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

生产资料由单个人分散使用变为许多人共同使用,从而节约了生产资料。

2、劳动操作过程的社会化。

劳动操作过程日益分解,每个人只完成总操作过程的极小部分,从而使最终产品成为许多人共同完成的、名副其实的社会产品。

3、劳动成果的社会化。

劳动的目的已不是直接满足劳动者个人的需要,而是满足他人的、市场的、社会的需要。

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协作阶段。

2、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阶段。

3、机器和大工业阶段。

4、以微电子为主角的新的技术革命阶段。

企业、劳动者、国家、市场这四个市场经济运行主体之间,两两之间相互作用,存在着六对关系,最主要的是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建立的劳动关系。

劳动社会学讲义

劳动社会学讲义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1959年,法国学者乔·弗里德曼和彼·纳维利首次使用“劳动社会学”一词,并创办了《劳动社会学》杂志……一、劳动社会学的产生条件(一)总体而言,涉及两种需求一是理论需求:工业化与后工业社会的复杂性提出许多需要解释的理论问题;二是实践需求:工业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巨大差别以及由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具体而言,包括四种因素1、社会因素:劳动过程与劳动领域内的劳动问题及衍生的大量社会问题,如剥削、异化、劳资关系、生产效率、全球化等。

2、经济因素:围绕着企业的生产、生产资料使用、产品/收益的分配、劳动者就业、失业与贫困等一系列问题的理性解释;当前的人力资本理论、社会网络理论、信任等问题的研究。

3、政治因素:反映着劳动过程中权力运作,各种利益群体的相互关系及其可能采取的社会行动状况。

政府的关注,力图塑造一种利益平衡机制。

4、学术因素:研究者、制度化的教研机构、专业团体、期刊等。

圣经:“你当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悦,作无愧的工人,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

”(提后,2:15)二、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一)赵履宽的观点揭示与把握劳动与社会两者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探求劳动与社会之间的多方面联系,正是劳动社会学的对象和任务”。

“劳动社会学就是把劳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作为人的社会行为,从劳动与社会的联系中来研究劳动问题。

”(二)本书作者的观点劳动社会学是一门用社会学理论体系和方法对劳动者的社会劳动活动的结构、功能及其运行规律进行的分支社会学。

第一,五方面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劳动者←→职业←→劳动组织←→劳动关系←→劳动社会问题→第二,进行三个层次的研究1、从劳动者个人层次上看:态度、行为、素质、能力、社会化、职业选择、职业流动等;2、从群体和组织层次上看:劳动组织、劳动关系、劳动制度、组织文化等;3、从社会层面上看:劳动社会问题。

劳动教育课件-社会分工和劳动组织

劳动教育课件-社会分工和劳动组织

二、产业、行业、职业
产业、行业、职业这三者之间既密切联系,拥有共同点,但又有所不同。 一方面,它们都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在本质上的共 同点。社会在发展,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出现了新产品并与之相应的从业人员。新产品的生 产及相应从业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多,使得新的行业逐渐形成。当新行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会 与其他相关行业进行整合,依据发挥作用的程度并入或形成新的产业。 另一方面,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在国民经济领域中,着眼点的层次是由高到低;概念 上涉及的范围是由大到小。产业的着眼点是生产力布局的宏观领域,体现的是以产业为单位的生 产力布局上的社会分工,产业由行业组成;行业的着眼点是企业或组织生产产品的微观领域,体 现的是以行业为单位的产品生产上的社会分工,行业由企业或组织组成;职业的着眼点是组织内 工作人员的具体工种,体现的是以人为单位的劳动技能上的社会分工,职业是由人的技能组成。 产业(行业)的分类依据是经济活动的同质性,而职业分类的依据是工作性质的同一性,前者属 于生产活动领域,后者属于人力资源开发领域。
导入案例
我们且来看下她的一些“战绩”:直播卖火箭的第一人,并成功售出;不到半个小时卖出 814套房;7分钟卖出了1750辆车,成交额一举突破2亿元;薇娅上央视,携手人民日报办直播, 人称“直播间永动机”;薇娅登杂志封面、参演综艺节目,粉丝2000多万,被赞“时代选中的女 人”;年收入达20亿的薇娅,在工作中,绝对是以一敌百的女强人,但是背后的辛苦你难以想象。
二、产业、行业、职业
2.行业的分类 行业分类就是有规则的按照一定的科学依据,对从事国民经济生产和经营的单位或者个体的组 织结构体系的详细划分。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 T 4754—2017)一书,将目前我国新行业 分类分为20个门类、97个大类、473个中类、1380个小类,这是基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划分的,因 为它是全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性分类,体现了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 3.职业的分类 职业分类是以工作性质的同一性为基本原则,对社会职业进行的系统划分与归类。所谓工作性 质,即一种职业区别于另一种职业的根本属性,一般通过职业活动的对象、从业方式等的不同予以 体现。 职业分类大典是职业分类的成果形式和载体。1999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 业分类大典》,填补了我国职业分类领域的空白。2015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历时五年修订完成 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确定的职业分类结构包括四个层级,即大 类、中类、小类和细类,依次体现由粗到细的职业类别。其中,细类是最基本的类别,即职业。 2015年版的大典将我国职业划分为8个大类,75个中类,434个小类,1481个细类(职业)。目前,人 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正在组织新一轮的《大典》修订。

劳动社会学ppt课件

劳动社会学ppt课件
动、全球化等“问题” 。
参考资料:《劳动社会学同步综合练习》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系列教材)
作者:林勇 出版社: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1月
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考核内容(1) 重点和难点(3) 同步综合练习(3) 参考答案(5)
考查的一般形式
• 总分100分 • 常见五种题型: • 1、单项选择题(30X1,共30分) • 2、多项选择题(10X2,共20分) • 3、名词解释(5X3,共15分) • 4、简答题 (5X3,共15分) • 5、论述题 (2X10,共10分)
•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 三次产业结构有由“一、二、 三”向“三、二、一”转变 的趋势
• 这是产业结构变迁的一般规 律。(单)P38
产 业 产业地位 产业内容
第一产业 国民经济的 农、林、牧
(农 业) 基础
和渔业
产业结构变动 产业结构优化
农业生产率的提 高、科技的进步 促进农业劳动力 减少
推进劳动力向第 二、三产业转移, 加快中小城镇建 设
第二产业 国民经济的 建筑业、制 随着经济水平的
(工 业) 主导
造业、自来 提高、科学技术
水业、电力、 的进步、第二产
蒸汽、热水、 业劳动力相对比
煤气和采掘 重先增后减

第三产业 第一、二产 流通、服务、 成为扩大消费、
(服务业) 业发展的推 社会管理 拉动经济增长的
动力
重要手段、吸纳
就业的主要渠道
第一章 绪论
• 1、劳动社会学: • 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
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科学,形成 于19世纪20-30年代。 • 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法国,1959年乔·弗里 德曼和彼·纳维利首次使用这词。 • 【名解或选择题】【P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一、劳动与劳动的社会化 二、劳动的社会关系 三、劳动的社会结构 四、劳动环境 五、劳动群体
一、劳动与劳动的社会化
一、劳动的含义 (一)、劳动的概念:生产活动、服务活动 (二)、劳动的共性与个性 共性:承继性、群体性或相依性 个性:分类
劳动存在的形态
物化劳动,是指凝结在劳动对象中,体现为劳动产 品的一般人类劳动. 活劳动,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脑力和体力的 耗费.马克思认为,价值是由活劳动创造的,物化劳 动作为生产资料,它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 创造新价值 潜劳动,潜在的,增加产品附加值的劳动!如 广告
三、劳动的社会结构
• 一、劳动的产业结构 • 产业分类:费希尔、克拉克、1940 • 《经济进步的条件》
劳动产业结构图
产 业
第一产业 (农 业)
产业地位
国民经济的基 础
产业内容
农、林、牧和 渔业
产业结构变动 产业结构优化
农业生产率的 提高、科技的 进步促进农业 劳动力减少
随着经济水平 的提高、科学 技术的进步、 第二产业劳动 力相对比重先 增后减 成为扩大消费、 拉动经济增长 的重要手段、 吸纳就业的主 要渠道
/p268734766.html
劳动社会学
魏 菊 芳
2011 年
10

课程概述
• 研究劳动者及其行为、劳动关系、劳动组织、 劳动制度和劳动社会过程,以揭示劳动社会 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一门社会学分 支学科。劳动社会学所研究的劳动社会又称 产业社会。它是劳动者交互作用的产物,是 一个内含经济、文化、政治等社会要素的综 合体。
劳动社会学理论
劳动社会学经典理论来源: 一是 以传统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理论 二是 以传统韦伯主义为基础的理论 三是 以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理论 四是 制度表人物、著作 马克思 《资本论》 马克斯· 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迪尔凯姆 《劳动的社会分工论》 理论关键词 雇佣劳动学说 异化理论 科层制理论 机械团结 有机团结 理论概述 学生补充 马克思主义
新马克思学派
新制度主义学派
新经济社会学
新类管理学派
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
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概述 具体研究方法
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概述
一、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 实证主义研究取向 人文主义研究取向(韦伯) 批判主义研究 取向(马克思)
二、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有关观点 实际观点、实证观点、整体观点、 发展的观点 三、劳动社会学研究的逻辑过程
现代的劳动社会学
理论 冲突理论 代表人物 著作 理论关键词 理论概述 洛克伍德、达伦多 《工业社会的阶级 强调社会变迁和非 学生补充 夫、米尔斯 均衡的各种关系 与阶级冲突》、 《白领-美国中产 阶级》、《权利精 英》、《资本主义 文化矛盾》 马尔库塞、普兰查 《单向度的人》、 生产资料所有权、 学生补充 斯、汤普森、霍布 《英国工人阶级的 劳动过程、新劳工 斯鲍姆勒、沃勒斯 形成》 史学派、资本主义 坦 的未来 新集体主义、法团 学生补充 主义、新放任主义 斯威伯格、格兰诺 《经济生活的社会 网络理论、文化理 学生补充 论 维特、扎勒泽、迪 学》 马乔 法约尔、巴纳德 科学理论、组织管 学生补充 理理论、人本管理、
• 五、三方协调机制 • (一)、含义 • 协调劳动关系的三方机制,是指政府、工 会组织、企业组织代表(应包括各种所有制形式、 各种经济形式的组织代表)三方共同参与劳动关系 的协调。 • (二)、本质 • 市场经济条件下,协调与平衡不同利益主 体之间各自不同的利益需求。
经济发展 社会文化生活的改善 社会稳定
第一章
绪 论
• 劳动社会学的产生和研究内容 • 劳动社会学理论 • 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
劳动社会学产生
一、起源与发展
劳动社会学‛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1959年 法国社会学者乔· 费里德曼和彼· 纳维利创办 《劳动社会学》杂志,用作刊名,并出版了相关 的专著,促进了这一名称的流传。
社 会 学 家
古典政治经济学
劳 动
劳 动 的 本 质 特 征
自觉性 劳动创造人类 目的性
劳动创造财富
创造性
劳动者
适龄 体力、 智力 生产 狭 义 报酬、 收入
广 义
工作
雇佣关系和 经济交换关系 建立后的劳动
发工资了, 晒晒!!
职业与行业
干一行,爱一行
劳动社会学研究内容
劳动与社会 变迁
劳动的 社会关 系 劳动社会学 基本理论 劳动者 劳动的 社会结构 劳动组织及 劳动组织 方式
• 四、中国与国际劳工组织 • 中国是该组织创始国之一。1971年该组织理事会根据 联大决议,通过了恢复中国合法权利的决议。1983年6 月,中国正式恢复了在该组织的活动。1985年1月该组 织在北京设立分支机构——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负责与中 国有关政府机关、工会组织、企业团体、学术单位等进行联 系,并实施技术合作计划,协助中国发展职业技术培训。2 008年5月28日至6月13日,第97届国际劳工大会 在日内瓦举行。大会审议通过了《国际劳工组织关于促进社 会正义和实现公平全球化宣言》,在理事会工人组的选举中, 中国工人代表成功当选工人副理事 。
• 教学目的:通过对劳动社会学概论的学习, 不仅能系统掌握有关社会学理论和一般原理, 并能熟练运用社会学的知识对劳动过程、劳 动环境、劳动组织、劳动制度、劳动问题等 作科学的分析,以更好地揭示人们劳动活动 规律,指导社会经济活动稳步有序地发展。 • 教学方法:紧扣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以理 论讲述为主,结合习题训练。(劳动社会学同步综合 练习 ) /gl/product/1452 11.htm
• 职能: • 1、制定并监督实施涉及调整劳动关系的法规和 政策。 • 2、推行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制度,……体现三 方原则的精神。 • 3、对劳动关系方面带有全局性、倾向性的重大 问题进行协商,形成共识。 • 4、……合法公正 • 5、宣传劳动法律法规政策…… • 6、实施和贯彻……“三结合‛就业方针
劳动力支出
体力劳动者
脑力劳动者
劳动创造产品的特点
劳动成果与劳动者的关系
必要劳动是指劳动者为了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所 必需的劳动.剩余劳动是指劳动者超过必要劳动时 间所进行的劳动.经济增长带来的社会财富增大部 分则是通过剩余劳动实现的
(三)劳动的社会职能
劳动的社会职能
创造社会财富
改造和完善社会
满足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
二、劳动社会化
(一)、劳动社会化的概念 (二)、劳动社会化的内容 • 1、生产资料的社会化
2、劳动过程的社会化
3、劳动成果的社会化
(三)、劳动社会化的 发展进程
简单协作
新的技术革命阶段
工场手工业
机器和大工业
二、劳动的社会关系
• • • • • • • • • • • 一、劳动的自然关系 劳动创造社会财富,财富是自然物质和劳动两种要素的结合。 二、劳动的社会关系 商品的价值创造反映社会关系 必要劳动价值(补偿劳动者) 新创造价值 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商品的价值 转移价值 劳动的社会关系就是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受到社会 制度、国家和市场影响下的劳动关系。
• 全书共十三章,包括总论、个人、制度、问 题四大部分。在‚总论‛中,介绍了劳动社 会学的发展、劳动的社会结构以及劳动社会 学的研究方法。进而,分别从‚个人‛和 ‚制度‛两个角度阐述了劳动者、职业生涯、 职业分层与流动、劳动中的心理、劳动与闲 暇、劳动组织、劳动关系、劳动市场、劳动 报酬、政府与社会劳动以及劳动者的社会保 障。最后,分别就当今最重要的就业、特殊 群体劳动、女性劳动、全球化四个‚问题‛ 进行了阐述。
• 三、国际劳工组织的目标 • 促进男女在自由、公正、安全和具有人格尊严 的条件下,获得体面的、生产性的工作机会。 • 四、国际劳工标准 • 国际劳工组织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从事国际劳工立 法,即制定国际劳工标准。国际劳工标准采用两种 形式:国际劳工公约和国际劳工建议书。 • ILO每年召开一次国际劳工大会,通过以公约和建 议书形式的国际劳工标准和国际劳工组织政策。
政 府
监 督、管 理
企 业
• 三、三方性结构 • 制定劳动法规、调整劳动关系、处理劳 动争议过程中,政府、雇主和雇员代表共同 参与决定,相互影响和制衡,这是调整劳动 关系的有效机制。
• 四、三方性原则 • 就是在制定劳动法规、调整劳动关系、处 理劳动争议等方面,政府、雇主和劳工代表共 同参与决定,并就有关问题进行协商和对话, 消除误解,弱化有争议的问题,增加达成协议 的机会,取得共识,共同协调劳动关系。 • 三方性原则是由三方性组织或三方性机构具体 实施的。 • 国际劳工组织倡导和推行三方性原则。 • 提高劳动者地位、保护劳动者的平等权。






• 一、成立 • 1919年,国际劳工组织 (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 -- ILO) 根据《凡尔赛和约》,作为国 际联盟的附属机构成立。1946年12月14日, 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 • 二、该组织宗旨是: • 促进充分就业和提高生活水平;促进劳资双方合作; 扩大社会保障措施;保护工人生活与健康;主张通过 劳工立法来改善劳工状况,进而获得世界持久和平建 立社会正义。 • 该组织实行‚三方代表‛原则,即各成员国代表团 由政府2人;劳动者、雇主代表各1人组成,三方都 参加各类会议和机构,独立表决。
韦伯主义 功能主义和结 构主义
学生补充 学生补充
古典经济学
管理学派 制度学派
亚当· 斯密、威廉· 配第 《道德情感论》
泰勒、梅耶 《工厂管理》、 《科学管理原理》 韦布夫妇、凡勃伦、康芒斯 《有闲阶级论》《企业理论》
劳动分工、社会分 学生补充 工、社会公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