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4: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与文化(含解析)
全国通用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查补易混易错点02秦汉魏晋时期的经济与政治
查补易混易错点02秦汉魏晋时期的经济与政治汉代庄园经济是汉代出现的,从性质属于自然经济,是个相当完备的微型社会,东汉末的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与其密不可分,并且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要求考生理解二者之间的联系,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提升对门阀制度的理解与认识。
魏晋门阀政治是高考新增加的考点,学生尤其引起注意,高考全国卷和地方卷基本要在第2道题进行考查.1.庄园经济(注意和欧洲庄园的比较):(1)时间:产生——西汉末;盛行——东汉到唐宋(2)土地所有制形式:大地主土地所有制(3)生产组织方式:田庄集体经营(4)特点:农民对庄园主的依附性;强闭门成市,基本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私家武装,聚族而居,宗法色彩(5)影响:战乱时有利于生产稳定;容易形成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2.门阀政治与门阀士族(1)概念:门阀政治——指中国东晋时期出现的士族与皇权的共治的历史现象,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
门阀士族——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的集团。
2)原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政治原因:魏晋皇帝依赖士族的支持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提供政治保障3)特点: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经济上:建立庄园经济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4)发展:魏晋形成——东晋兴盛——南朝衰落——隋唐逐渐瓦解南朝时,一名出身寒微的胡人将领请求皇帝为他作媒,向王姓、谢姓家族求婚,皇帝听了回答说:“王姓、谢姓这种显赫世族,不是你可以求婚的对象。
你如果有意,可在朱姓、张姓以下家族寻访对象。
”5)衰落原因:①经济上: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松弛了宗族的血缘纽带,聚族而居走向分户析产,这使得士族经济趋于瓦解②政治上:隋唐时期用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将选人、用人大权收归中央,剥夺了门阀士族垄断官吏选拔的政治特权文化上.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使士族失去了以往的文化优势,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士族与庶族、平民之间的差距。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3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课后限时集训(三)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每郡设监郡御史一名,是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在每郡设置的派出机构,其职责主要在于监察一郡地方官吏。
此后,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
这一制度( )A.削弱了地方权力B.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C.加强了中央集权D.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C[根据材料对派出制度的阐述可知并没有削弱地方权力,故A项错误;秦朝郡县制下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分裂,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中的秦统一后在全国实施郡县制,同时设监郡御史监察一郡地方官吏,这些都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分裂的方法,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故C项正确;根据郡县制的规定,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分裂,但不能保证维护大一统的局面,故D项错误。
]2.(2019·内江一模)秦汉之制,郡守每年秋冬向朝廷申报一年的治状,县也同样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郡各对其下属进行考核;与考课相辅的是监察,中央派郡监或刺史以监郡,郡县派督邮或廷掾以监县或乡,刺史、督邮随时按劾有罪赃的守、令或其他官吏。
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A.君主专制使分封制在秦汉完全丧失了影响力B.中央集权制度使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C.科举制度使选拔的官吏责任感和执行力得以加强D.监察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范执政B[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对郡、县长官的考课和监察,这些措施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选B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这说明分封制在汉初仍有影响,排除A项;科举制在隋朝创立,排除C项;“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范执政”夸大了监察制度的作用,排除D项。
]3.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产生了两个“副产品”:一个是强化了郡县制,另一个是产生了新的选官制度——察举制。
这主要说明( )A.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B.汉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C.地方割据势力促进社会转型D.地方势力决定集权的发展A[郡县制和察举制下官员的任免都是依据才能而非血缘,所以说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使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故选A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故排除B项;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变化对中央集权的变化有主要影响,但促进社会转型夸大了其作用,故排除C项;地方势力对集权的发展有影响,但不能起决定作用,故排除D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真题检测——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真题检测——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1.(2023·全国甲卷)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
下图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土地兼并程度B.经济发展水平C.人口自然增长D.移民流入数量【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末期至东汉中期(中国)。
据本题图3材料信息可知,东汉中期与西汉末年相比,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的户数和口数均出现增长,但湘江流域人口数增加幅度更大,这正好印证了中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南迁——汉代北方人口顺长江而下南迁的情况,先迁入长江中游,再迁入长江下游,也就是迁入湘江流域并在此定居的人口比江浙地区更多,D项正确;土地兼并在中国封建社会各朝代、各个地区都存在,只不过是兼并程度有差异,甚至经济开发较早的江浙地区(联系春秋五霸相关知识)还有可能比湘江流域更突出,排除A项,同理排除C项;尽管南北朝时期的江南经济开发,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但三吴地区(江浙地区)在此时期经济发展最快,这就说明西汉末年以来,湘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定就比江浙地区高,排除B项。
故选D项。
2.(2023·新课标卷(五省)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
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
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答案】B【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至东汉后期(中国)。
据本题材料“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
(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2单元 第4讲 魏晋至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
第4讲魏晋至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泽”;贾思勰曾告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材料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 )A.生产技术的成熟B.粮食产量的稳定C.精耕细作的重要D.生产效率的低下C[由“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可知,生产技术无法保障农业生产,故A项错误;由“广种未必多收”可知,粮食产量产不稳定,故B项错误;根据“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可以得出要求农业应该把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而不应该粗放发展,故C 项正确;“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其目的就是要追求效率的最大化,故D项错误。
] 2.“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
”材料反映了( )【导学号:61600017】A.商人的逐利投机行为B.男耕女织方式的瓦解C.商人富裕祥和的生活D.作者的重农抑商思想D[材料突出强调商人“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明显是重农抑商的思想,认识不到商业发展的重要性,故选D项。
]3.两宋时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而到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苏湖地区指江浙地区,湖广地区指洞庭湖流域)。
这种变化说明( ) A.江浙地区农村经济结构出现转型的趋势B.江南地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湖广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之地D.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A[根据材料信息两宋时期流行“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而到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苏湖地区指江浙地区,湖广地区指洞庭湖流域),这说明江浙地区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出现变化,故A项正确;我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从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其他地区经济的发展,故不能说明湖广地区是经济最发达地区,故C项错误;当时农业生产方式仍是家庭为单位,传统的生产方式为主,并未发生巨变,故D项错误。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通史版课件:第3讲 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内容
①创立: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 帝,自称“始皇帝”。“皇帝”称谓为历代封 皇帝 建王朝所沿用 制度 ②权力: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大权 中 皇位世袭 、皇权至上 ③特点:皇帝至尊、_________ 央 官 ①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制 三公 ②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 九卿 帝诏令,监察百官 军务 制度 ③太尉:管理全国的_____ ④诸卿分掌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
贵族政治 “世卿世禄”
官僚政治 由皇帝授予,临民不食土
自主性,可以决定 受制于皇帝及其代理者;很难 治下的一切事情 发挥自己的才干和主动性 比较简单
多个机构的相互制约、相互监 视,政府机关庞大臃肿和运转 不灵
来源于俸禄;贪污受贿
收入 来源
官吏 选拔
来源于他的领地
由“世卿世禄”制 由皇帝来任免,由察举、科举 产生 制等办法产生
汉代和魏晋政治制 知识点二 度的承袭与创新
1.君主专制的演进
背 景
汉朝沿用秦朝“三公九卿”制度,丞相集决策、司法、
行政大权于一身,地位极其尊崇。相权的膨胀不可避免
地会侵夺皇权
西汉武帝时期,频繁更换宰相,并设“内朝”牵制“外
朝”。“外朝”指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等官僚体系。 “内朝(又称中朝)”由皇帝的亲信、侍从、秘书等宫廷 机构组成,长官为尚书令、侍中。中央官僚机构实际上 形成两个系统,以大将军、尚书为首的“中朝”成为真
东汉时期,刺史有了固定治所及正式的官属,凌驾
于郡守之上,迅速向行政机构过渡,由单纯的监察 官吏发展为总揽地方大权的行政长官
3.选官制度的发展
(1)察举征辟制:
汉武帝时,察举作为仕进的重要途径被确立下来, 成为定制,诸列侯、郡守、二千石长吏每年必须向 朝廷举荐一次。察举的科目包括孝廉、茂才、贤良 概况
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课时检测:(三) 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含解析
课时检测(三)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云南师范大学附中月考)从秦建国到始皇统一天下,秦人谈论的多是农战、攻伐、垦荒、开塞、徕民、重本、抑末等对国计民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事。
这反映了秦治国理念的( )A.开放性B.务实性C.进取性D.民本性解析:选B “农战、攻伐、垦荒、开塞、徕民、重本、抑末”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故B项正确;材料所述内容没有涉及进取,也没有对未来的憧憬,更未体现开放性内容,故A、C两项错误;“秦人谈论”是秦民自身的言论,“民本”是国家政策层面的内容,故D项错误。
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根据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水德代周而行”的论断,认为秦灭周,得水德,尚黑,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符合水德要求的改革,遂成为邹衍“五德终始说”的第一个实践者。
材料本质上说明秦始皇( ) A.强调其统治的合法性B.提倡君权神授的理论C.信奉阴阳五行的学说D.遵循以德治国的思想解析:选A “五德终始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所主张的历史观念,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行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邹衍常常以这个学说来对历史变迁、王朝兴衰做出解释。
“五德终始说”作为一种改朝换代的理论工具,受到历代新王朝建立者的信奉,以证明其政权统治的合法性,故A项正确;君权神授理论由西汉董仲舒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阴阳五行”是对材料现象的描述,并非本质,且秦始皇信奉法家学说,故C项错误;以德治国是儒家的治国理念,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3.《史记·秦始皇本纪》:“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
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
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
”据材料可推断,郡县制( )A.由秦王嬴政创立B.春秋战国已出现C.全面取代分封制D.加强了君主专制解析:选B 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故A项错误,B项正确;秦朝建立后,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全面取代分封制,故C项错误;郡县制是加强中央集权,不是加强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综合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一、选择题1.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
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
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
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A.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D.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2.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
武帝此举()A.体现以农为本B.服务于汉初战事 C.意在藏富于民D.解决了财政危机3.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4.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A.铸铁技术的进步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D.国家统一的推动5.(2023•云南•统考二模)东晋南朝时期,如果让南方的士人与当地庶民易服交谈,听几句就能从语音上分辨他们的身份;北魏统一北方几十年后,如果隔墙听士大夫与北方的平民交谈,很难断定谈话者的身份。
这反映了()A.文化习俗融合的差异B.上层统治方针的趋同C.地域特点影响的强弱D.实现国家统一的必然6.(2023•安徽宣城•统考二模)在三国至隋朝的几百年的时间里,黄河保持着长期安流的局面,其中见于记载的河溢现象只有几次。
如果要考察这一时期长期安流局面出现的原因,我们更应关注的因素是()A.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时局B.古代治理水患技术的进步C.政府对治理黄河水患的重视 D.国家经济经济实力的提高7.(2023•陕西宝鸡•统考二模)据对《氾胜之书》《四月民令》和东汉张衡《南都赋》的统计,汉代栽培的蔬菜有21种。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20210210133914)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冬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
楚国火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
材料说明楚国()扎逐渐疋向中央集权B.率先废除了分封制C.最早实行了郡县制D.具备了称雄的实力解析:A根拯材料信息,楚国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把重要地区掌握在国君手里,且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收回,这说明楚国逐渐废除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掌控,逐渐圧向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楚国率先废除了分封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县曾作为封地分封给功臣贵族,说明并没有推行郡县制,秦朝时才真正确立郡县制,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楚国的国力,D项与题意无关,故错误。
2.(2017・安徽蚌埠二模)唐代科举考试礼部录取后,还需经过吏部考试合格后才能做官,岁取不过三十人。
宋代增加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通过后即可入仕,每次录取五百人以上,甚至达千人。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科举制度更加客观公正B.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C.削弱六部职权强化皇权D.皇帝开始掌握选官权解析:B材料没有反映岀宋代科举制标准的变化,不能体现岀更加客观公正,故A项错误;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增加,权贵依靠特权入仕的人数减少,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岀宋代皇帝主持的“殿试”削弱六部职权,故C项错误;隋朝科举制创立,皇帝已经开始掌握选官主动权,故D 项错误。
3.钱穆在评唐朝的三省制时指岀:“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劣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
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
”由此可见,寓朝的政事堂()扎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 B.是尚书省的代替机构C.发挥重要的决策作用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解析:C材料重点强调政事堂的职能,不能体现三省体制日益完备,故A项错误;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可知政事堂与尚书省职能不同,故B项错误;题下“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体现出唐朝政事堂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政事堂的职能,不能表明行政效率提高,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规范练5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课时规范练5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一、选择题1.(2018山东潍坊一模)《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
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 )A.需要大量劳力B.适时增加肥力C.提倡精耕细作D.善于积累经验2.下面是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
由此可以推知( )A.西南农业已逐步实现精耕细作B.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C.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D.西南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3.西汉时期,晁错向文帝提出“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
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即国家),得以拜爵,得以除罪”的建议。
照此办理,富商大贾要想得到爵位或赎罪,就必须向农民购买粮食。
这一建议的主要目的是( )A.维持全国粮价稳定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C.促进农业生产发展D.争取富商大贾支持4.下表是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单位:钱)。
该表信息主要反映出西汉时期( )衣祭祀等仪式A.小农经济的根基脆弱B.采用耕织结合的经营方式C.生活水平大大提高D.采用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5.(2018四川成都二模)汉代,达官贵人聚居的核心经济区(渭河流域、黄河平原和淮河上游部分地区)较其他地区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却更少发生农民起义。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土地兼并对农民生计影响有限B.国家在核心经济区的赋役征调较轻C.庄园经济有效抑制了社会矛盾D.核心经济区的经济结构更具多元性6.(2018四川成都二模)北魏均田制对部曲(家仆)、奴婢均有授田的规定。
在唐代的授田对象中,增加了对杂户、官户、工商业者的授田,取消了对部曲、奴婢的授田。
这反映出唐代( )A.门阀士族的衰落B.“重农抑商”政策的调适C.人地矛盾的缓解D.底层民众生存环境恶化二、非选择题7.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以农为本的国家。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三) 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含答案
课时检测(三)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云南师范大学附中月考)从秦建国到始皇统一天下,秦人谈论的多是农战、攻伐、垦荒、开塞、徕民、重本、抑末等对国计民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事。
这反映了秦治国理念的()A.开放性B.务实性C.进取性D.民本性解析:选B“农战、攻伐、垦荒、开塞、徕民、重本、抑末”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故B项正确;材料所述内容没有涉及进取,也没有对未来的憧憬,更未体现开放性内容,故A、C两项错误;“秦人谈论”是秦民自身的言论,“民本”是国家政策层面的内容,故D项错误。
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根据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水德代周而行”的论断,认为秦灭周,得水德,尚黑,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符合水德要求的改革,遂成为邹衍“五德终始说”的第一个实践者。
材料本质上说明秦始皇()A.强调其统治的合法性B.提倡君权神授的理论C.信奉阴阳五行的学说D.遵循以德治国的思想解析:选A“五德终始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所主张的历史观念,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行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邹衍常常以这个学说来对历史变迁、王朝兴衰做出解释。
“五德终始说”作为一种改朝换代的理论工具,受到历代新王朝建立者的信奉,以证明其政权统治的合法性,故A项正确;君权神授理论由西汉董仲舒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阴阳五行”是对材料现象的描述,并非本质,且秦始皇信奉法家学说,故C项错误;以德治国是儒家的治国理念,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3.《史记·秦始皇本纪》:“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
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
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
”据材料可推断,郡县制()A.由秦王嬴政创立B.春秋战国已出现C.全面取代分封制D.加强了君主专制解析:选B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故A项错误,B项正确;秦朝建立后,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全面取代分封制,故C项错误;郡县制是加强中央集权,不是加强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练习题(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古代发生改朝换代的情形有很多种。
其中,统治集团发生内乱、少数民族乘虚而入是种并不罕见的情形。
该情形除发生于西周外,还发生于A.西汉B.西晋C.东晋D.东汉2.2019年,江苏省文物局开展了2019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征文活动。
假如你参加这次征文活动,且论文涉及“南京—六朝古都”的相关内容,你需研究下列哪些朝代的历史①吴②蜀③东晋④西晋⑤南朝宋、齐、梁、陈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③⑤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在基层推行了宗主督护制。
出任宗主大多是A.鲜卑贵族B.少数民族首领C.地方豪强地主D.一般平民4.东晋初,高门士族琅琊王氏当权。
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其弟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
时称“王与马,共天下”。
由此可知()A.社会阶层的有序流动B.东晋出现分裂割据C.东晋门阀政治的发展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5.下图为《北魏孝文帝出巡图》。
据图可知,北魏孝文帝()A.断诸北语,一从正音B.厉行封建,明宗明礼C.改易汉俗,笃行中制D.迁都洛邑,改穿汉服6.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先后入主中原,他们千年传承的乳制食品也随之在中原地区广泛流行。
这说明A.统治者重视农业B.民族矛盾消除C.少数民族封建化D.民族交融加强7.南北朝时期著名士族诗人谢灵运在《山居赋》中,对自己的庄园作了这样的描述:阡陌纵横,塍埒交经。
导渠引流,脉散沟并。
……北山二园,南山三苑;百果备列,乍近乍远。
这说明该时期的庄园A.有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B.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紧密C.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D.规模大且产品种类丰富8.对比下面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我国农牧分界线地图的变化,这一变化A.缘于北方农业耕作技术退步B.反映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C.说明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D.体现南方游牧经济发展迅速9.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这一现象说明()A.王氏家族人才辈出,被国家重用B.世家大族控制朝政C.庶族地主崛起,平等意识增强D.民族矛盾不断激化10.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乃至有“江南之为国盛矣”的赞叹。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单元检测卷精品全集(含答案)
单元检测(一)先秦时期(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王国维说:“商人兄弟相及。
凡一帝之子,无(论)嫡庶长幼甘为未来的储贰,故自开国之初,实无封建之事。
”这说明商代()A.深受前代禅让制的影响B.具备了初步的家法秩序C.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度D.废分封以强化中央集权解析:选B根据材料“凡一帝之子,无(论)嫡庶长幼甘为未来的储贰”可知是实行继承制,不是禅让制,故A项错误,B项正确;西周时期确立了完备的宗法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废除分封制的信息,故D项错误。
2.(2018·吉林百校联考)据记载,西周初期分封诸侯后,大部分诸侯经历了平定当地部族的反抗并重新建“国”的过程。
这说明分封制初期()A.形成了家国同构格局B.具有开疆拓土的作用C.加剧了诸侯间的争夺D.树立了周天子的权威解析:选B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与材料中诸侯平定部族反抗无关,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诸侯受封后,需要平定当地部族反抗,重新建国,可知分封制初期具有开拓领土,确定疆界的作用,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诸侯与当地部族对抗,不是诸侯之间的争夺,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维护周天子权威的内容,故D项错误。
3.《左传》记载:“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
是故鲁为诸姬,临于周庙。
为邢、凡、蒋、茅、胙、祭临于周公之庙。
”此材料中的规定()A.催生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B.形成对“王权至上”的认同C.强化了嫡长子的政治地位D.逐渐削弱了周王的统治权威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同姓、同宗的关系,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中央集权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鲁国与周王室的血缘关系,不是突出王权的体现,故B 项错误;材料反映出诸侯有同姓、同宗、同族之分,符合西周时嫡长子继承制中大宗小宗的划分,故C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诸侯血缘亲疏,没有体现其削弱周王统治的作用,故D项错误。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四) 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与文化含答案
课时检测(四)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与文化(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汉书·食货志》记载:“民或苦少牛,亡以趋泽。
故平都令光教过以人挽犁。
过奏光为丞,教民相与庸挽犁。
率多人者田日三十亩,少者十三亩。
”这说明汉朝() A.贫苦农民不愿使用牛耕B.牛耕技术逐渐普及全国C.冶铁技术获得长足发展D.政府推广农业生产技术解析:选D材料中的农民不是不愿使用牛耕,而是缺牛,故A项错误;材料描述赵过倡导牛耕(以人挽犁),不能说明牛耕技术逐渐普及全国,孤证不立,故B项错误;材料描述了牛耕技术的发展,不涉及冶铁技术获得长足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讲述的是“平都”这一地方改进牛耕技术,促进生产发展的情况,故D项正确。
2.汉武帝实施严密的编户制度,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载入户籍。
这一做法主要目的是()A.促进经济恢复B.增加国家税收C.打击土地兼并D.确保制度延续解析:选B实行编户制度并不能促进经济的恢复,故A项错误;西汉时期,国家征收赋税既有人头税,也有户头税,因此严格限制户口,主要是为了国家征收赋税,故B项正确;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不是政府控制户口所能打击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说明实行编户制度有助于保证制度的延续,故D项错误。
3.(2018·邯郸摸底)下面是东汉崔塞的《四民月令》所记载的关于汉代田庄内部交易情况的部分内容,该内容可以用来说明汉代田庄()正月……收白犬骨及肝、血二月……可粜粟、黍、大小豆、麻、麦子。
收薪炭三月……可粜黍。
买布四月……可粜穰及大麦。
收敝絮五月……粜大小豆、胡麻。
籴穬,大小麦。
收敝絮及布帛A.商品经济达到较高水平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C.手工业生产规模大D.无需同外部市场发生联系解析:选B汉代田庄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达到较高水平与材料中“内部交易情况”不符,故A项错误;田庄的产品种类丰富,材料“汉代田庄内部交易”表明自给自足,故B项正确;材料内容未涉及手工业生产数量和规模,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同外部市场联系不等于无需联系,故D项错误。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通史版:(四) 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与文化 解析版
课时检测(四)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与文化(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汉书·食货志》记载:“民或苦少牛,亡以趋泽。
故平都令光教过以人挽犁。
过奏光为丞,教民相与庸挽犁。
率多人者田日三十亩,少者十三亩。
”这说明汉朝() A.贫苦农民不愿使用牛耕B.牛耕技术逐渐普及全国C.冶铁技术获得长足发展D.政府推广农业生产技术解析:选D材料中的农民不是不愿使用牛耕,而是缺牛,故A项错误;材料描述赵过倡导牛耕(以人挽犁),不能说明牛耕技术逐渐普及全国,孤证不立,故B项错误;材料描述了牛耕技术的发展,不涉及冶铁技术获得长足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讲述的是“平都”这一地方改进牛耕技术,促进生产发展的情况,故D项正确。
2.汉武帝实施严密的编户制度,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载入户籍。
这一做法主要目的是()A.促进经济恢复B.增加国家税收C.打击土地兼并D.确保制度延续解析:选B实行编户制度并不能促进经济的恢复,故A项错误;西汉时期,国家征收赋税既有人头税,也有户头税,因此严格限制户口,主要是为了国家征收赋税,故B项正确;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不是政府控制户口所能打击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说明实行编户制度有助于保证制度的延续,故D项错误。
3.(2018·邯郸摸底)下面是东汉崔塞的《四民月令》所记载的关于汉代田庄内部交易情况的部分内容,该内容可以用来说明汉代田庄()正月……收白犬骨及肝、血二月……可粜粟、黍、大小豆、麻、麦子。
收薪炭三月……可粜黍。
买布四月……可粜穰及大麦。
收敝絮五月……粜大小豆、胡麻。
籴穬,大小麦。
收敝絮及布帛A.商品经济达到较高水平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C.手工业生产规模大D.无需同外部市场发生联系解析:选B汉代田庄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达到较高水平与材料中“内部交易情况”不符,故A项错误;田庄的产品种类丰富,材料“汉代田庄内部交易”表明自给自足,故B项正确;材料内容未涉及手工业生产数量和规模,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同外部市场联系不等于无需联系,故D项错误。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二) 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含解析
单元检测(二)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西周之后,姬姓家族的统治灭亡,但其他家族的统治相继而起。
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分封、行郡县,建立公卿制度,但权力的核心仍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据此可知() A.分封制不及宗法制长久B.中国的姓氏最早源于宗法制C.秦朝时宗法制走向崩溃D.宗法制的某些原则得以传承解析:选D根据材料“权力的核心仍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可知保持权力始终掌握在自己家族的手中,这和宗法制的目的一致,故D项正确。
2.(2018·湖北百所重点学校联考)秦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
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A.社会秩序比较稳定B.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C.已经确立官僚政治D.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解析:选C材料呈现的是秦简《语书》中对于官员不能及时察觉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的一项处罚规定,可知社会秩序并不是比较稳定,故A项错误;秦简《语书》中的一项处罚规定,只能说明当时存在这种失职现象,但仅凭一个现象无法确定失职现象严重,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当时官员因“不胜任”的失职行为将被免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这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C项正确;地方官员负责地方治理,需要负责地方经济、治安、行政等方面,不是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故D项错误。
3.(2018·黄冈质检)汉武帝“设附益之法”,不许诸侯王招结宾客,限制诸侯王的活动,“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这一措施()A.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B.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C.改良了地方社会风气D.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解析:选D“不许诸侯王招结宾客,限制诸侯王的活动”是为了对诸侯王进行控制,削弱其影响力,而不是直接对地方控制,故A项错误;“设附益之法”没有涉及中央机构,也没有对宰相权力的限制,故B项错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与地方风气无关,故C项错误;“限制诸侯王的活动”,从本质上讲是对威胁中央的诸侯王的限制,有利于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检测(四)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与文化(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汉书·食货志》记载:“民或苦少牛,亡以趋泽。
故平都令光教过以人挽犁。
过奏光为丞,教民相与庸挽犁。
率多人者田日三十亩,少者十三亩。
”这说明汉朝() A.贫苦农民不愿使用牛耕B.牛耕技术逐渐普及全国C.冶铁技术获得长足发展D.政府推广农业生产技术解析:选D材料中的农民不是不愿使用牛耕,而是缺牛,故A项错误;材料描述赵过倡导牛耕(以人挽犁),不能说明牛耕技术逐渐普及全国,孤证不立,故B项错误;材料描述了牛耕技术的发展,不涉及冶铁技术获得长足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讲述的是“平都”这一地方改进牛耕技术,促进生产发展的情况,故D项正确。
2.汉武帝实施严密的编户制度,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载入户籍。
这一做法主要目的是()A.促进经济恢复B.增加国家税收C.打击土地兼并D.确保制度延续解析:选B实行编户制度并不能促进经济的恢复,故A项错误;西汉时期,国家征收赋税既有人头税,也有户头税,因此严格限制户口,主要是为了国家征收赋税,故B项正确;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不是政府控制户口所能打击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说明实行编户制度有助于保证制度的延续,故D项错误。
3.(2018·邯郸摸底)下面是东汉崔塞的《四民月令》所记载的关于汉代田庄内部交易情况的部分内容,该内容可以用来说明汉代田庄()正月……收白犬骨及肝、血二月……可粜粟、黍、大小豆、麻、麦子。
收薪炭三月……可粜黍。
买布四月……可粜穰及大麦。
收敝絮五月……粜大小豆、胡麻。
籴穬,大小麦。
收敝絮及布帛A.商品经济达到较高水平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C.手工业生产规模大D.无需同外部市场发生联系解析:选B汉代田庄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达到较高水平与材料中“内部交易情况”不符,故A项错误;田庄的产品种类丰富,材料“汉代田庄内部交易”表明自给自足,故B项正确;材料内容未涉及手工业生产数量和规模,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同外部市场联系不等于无需联系,故D项错误。
4.(2018·齐鲁名校调研)学者许倬云说:“战国以来存在着强大的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其中隐含的种种可能,在汉代帝国复杂的政治与社会演变中遭到了窒息。
”这是因为汉代()A.农业经济相对发达B.战争导致经济衰落C.盐铁官营阻碍进程D.内乱加剧政局动荡解析:选C农业的发达能够为商业与城市化提供原料和动力而不会使其遭到窒息,故A项错误;汉代的对外战争虽然频繁,但并没有导致经济的衰退,故B项错误;盐铁官营等经济统制政策阻碍了个人商业的进程,更使得城市化进程被大大延缓,故C项正确;两汉时期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内乱,故D项错误。
5.《汉书·货殖传》记载富商罗裒以其半“赂遗曲阳、定陵侯,依其权力,赊贷郡国,人莫敢欺。
擅盐井之利,期年所得自倍”。
同时期,丞相张禹“内殖货财……多买田至四百顷”。
材料主要反映出()A.盐铁官营制度开始实行B.重农抑商政策发生转变C.官商一体影响社会秩序D.富豪专横威胁中央集权解析:选C“富商罗裒……擅盐井之利”说明富商与官府勾结擅营盐井之利,故A 项错误;自战国以来,中国古代始终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赂遗曲阳、定陵侯,依其权力,赊贷郡国,人莫敢欺”“丞相张禹‘内殖货财……多买田至四百顷’”可知官商结合扰乱正常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地方豪强对中央集权的影响,故D项错误。
6.(2018·云南师范大学附中月考)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
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
材料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是()A.由北向南迁徙B.迁徙涉及阶层广和规模大C.加速南方开发D.政府组织和被动迁徙并存解析:选A由材料“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可见北方的少数民族南迁是一个主要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其阶级性,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无法确定是在南方,故C项错误;材料涉及的只是人口迁徙的地区,没有涉及迁徙的方式,故D项错误。
7.(2018·河南八市测评)据资料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南部诸省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数目则有所减少。
这表明()A.北方水利技术水平落后B.经济发展赖于政治稳定C.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D.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解析:选B魏晋时期北方经济水平更发达,故水利技术水平比南方高,故A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动乱,影响社会发展,故北方修建的维护农业的水利工程数目减少,B 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南方水利工程数量增加,不能反映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故C项错误;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出现在南宋以后,故D项错误。
8.(2018·滨州调研)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一变化反映了()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D.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解析:选D汉初,社会经济破坏严重,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了道家的“黄老之术”,即“无为而治”的思想,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的经济实力恢复和增强,国力日盛,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所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9.(2018·青岛调研)下表表明()A.完整的教育体系逐渐形成B.儒学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C.进入官学成为入仕唯一途径D.官学垄断教育局面开始打破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从中央—郡国—县—乡—聚设置了官学,私学有精舍和书馆,因此形成了由中央到地方、从官学到私学的教育体系,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官学的统治思想是否就是儒学,故B项错误;材料呈现的是教育体系,未涉及选官制度,故C项错误;官学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是孔子创办私学,故D项错误。
10.(2018·安徽十校联考)北魏寇谦之在“以礼度为首”的总原则指导下对道教进行改革,强调修身以求内圣外王,并教生民,佐同扶命。
这表明()A.儒道开始出现融合趋势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的挑战C.道教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要D.修身齐家治国成为道教的宗旨解析:选C材料中北魏寇谦之对道教进行改革,“以礼度为首”为总原则,强调修身以求内圣外王,表明道教积极融合吸收儒家思想理论以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说明当时儒家思想影响依然很大,并不是儒道之间相互融合,故A、B两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中道教吸收、利用儒家思想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并没有以修身齐家治国为宗旨,故D项错误。
11.东汉《说文解字》中解释“纸”字的构成,从“糸”,是因为其初丝絮为之,于水中击絮也。
“氏”声,是因为纸平滑如砥。
据此推知()A.早期的纸其原料与丝有关B.造纸术出现于东汉时期C.东汉时期的纸价廉物美D.纸已经成为主要书写材料解析:选A根据材料“其初丝絮为之”“平滑如砥”可知早期的纸其原料与丝有关,故A项正确;西汉前期中国就已经有了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故B项错误;C、D 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12.如图是我国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杰作,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
其作品的字体()A.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B.字体方正,规矩严整C.工整清晰,飞洒活泼D.变化丰富,奔放跃动解析:选C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天下第一行书,行书工整清晰,飞洒活泼,故C 项正确;篆书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故A项错误;楷书字体方正,规矩严整,故B项错误;草书变化丰富,奔放跃动,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董仲舒的教化思想,深刻影响着古代政治与文化的走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
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朴不能善。
性待教而为善,此之谓真天。
——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二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进教化,立官制,重文士,轻武夫;建构一个由孝悌、读书出身和经由推荐、考核而构成的文官制度,作为专制皇权的行政支柱。
这个有董仲舒参与、确立于汉代的政治教育系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了解自秦汉以来中国历史的重大关键之一。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时代背景。
(8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内容及实施教化的措施。
(9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影响。
(8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善出性中”得出性是善的载体,据材料一“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得出性非全善,据材料一“性待教而为善”得出重视教化;第二小问,董仲舒生活在汉武帝时代,为维护大一统局面出现,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加以发挥创新。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三纲五常;第二小问,据材料二“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得出中央设太学,地方设郡国学,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二“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得出将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重用儒生。
第(3)问,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来回答。
答案:(1)观点:性是善的载体;性非全善;重视教化。
背景:大一统局面出现。
(2)内容:三纲五常。
措施:中央设太学;地方设郡国学;将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重用儒生。
(3)影响:发展先秦儒学;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建立良好的社会风尚;禁锢人性发展。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古代部分朝代移民情况——据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简明中国移民史》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2分)解析:论题,据材料“部分朝代移民情况”“江汉平原部分获得开发”“在岭南地区设置南海、桂林、象郡”等得出移民活动促进边远地区开发与疆域的扩大。
论证,根据材料中各朝代的移民情况进行概括归纳,如秦汉时期,古代王朝以行政和军事手段推行强制移民,然后再结合材料对魏晋时期和明清时期的移民情况进行论述,最后进行归纳即可。
答案:示例论题:移民活动促进边远地区开发与疆域的扩大。
阐述:秦汉时期,古代王朝以行政和军事手段推行强制移民;魏晋时期民众自发移民,官府因势利导,拓展了行政区域,设置行政机构管理,对于政权的巩固、边防力量的加强有重要作用;明清时期,移民广泛分布,政府实行屯田等经济手段鼓励农业、商业贸易的发展,改变了边远地区的经济面貌,加强内地与边疆的联系,有利于国家统一,边疆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