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呼吸衰竭的基础和临床PPT
合集下载
呼吸衰竭指南临床解读ppt课件
Venturi面罩与普通面罩
Venturi面罩优点
1. 吸入氧浓度恒定 2. 呼吸模式变化不会影响吸入氧浓度 3. 可湿化氧气 4. 高流速气体可使面罩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排除,
基本无co2重复吸收 5. 对鼻黏膜刺激小
高压氧
• 主要适用于外呼吸功能正常 , 而氧在血 液的运输发生障碍所导致的 R F
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
• 压力伤 ( b a r o t r a u ma ) • 容积伤 ( v o l u t r a u m a ) • 不张伤 ( a t e l e c -trau ma )
• 容积伤>压力伤
• 为什么本质是生物伤?
生物伤
• 生理损伤因素会直接(损伤各种细胞)或间接 (激活上皮细胞,内皮细胞,或炎症细胞的细胞 信号通路)造成各种细胞内介质的释放。某些介 质能直接损伤肺组织;某些的介质会使肺逐渐形 成肺纤维化。其他的介质则作为归巢分子使得细 胞(如中性粒细胞)向肺部聚集,向肺部聚集的 细胞所释放出的分子可对肺部造成更大的伤害。 (见图 2)。
激素及呼吸兴奋剂应用
• “早期 、中小剂量 、延长时间 、逐渐减量 ” 应 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急性肺损伤
• 在 A R D S晚期或 A R D S病情得不到改善时 , 肾 上腺皮质激素的 “营救治疗 ”往往能使肺功能得 到快速的改善 ,
呼吸兴奋剂
• 肺部病变严重, 呼吸肌疲劳, 气道阻塞或分泌物潴 留, 呼吸兴奋剂无效
即使使用无创 50%恶化并需要 插管
无指针
推荐 呼吸科病房
强烈推荐 ICU或病房
无创或有创 ICU
营养和感染
免疫力下降
受损修复减慢
肺泡萎陷加重呼吸 机疲劳
营养支持治疗
最新急性呼吸衰竭及抢救措施课件ppt
04
急性呼吸衰竭护理措施
常规护理
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每天通风2-3次 ,每次15-30分钟,保持适宜的温湿 度。
保持口腔清洁,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 漱口液,每天至少两次。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 染。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期更换卧位和 衣服,避免局部长期受压。
呼吸道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定期进行口腔 护理。
改善环境,避免接触有害气体
总结词
改善环境,减少有害气体接触
详细描述
有害气体可以刺激呼吸道,引起呼吸道炎症和痉挛,诱 发急性呼吸衰竭。应尽量避免接触有害气体,如烟尘、 汽车尾气等。同时,保持良好的室内空气环境,定期开 窗通风。
高危人群可考虑接种疫苗
总结词
接种疫苗,保护高危人群
详细描述
对于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肺部感染等肺部疾 病的高危人群,可以考虑接种疫苗来预防呼吸系统感 染。疫苗种类包括流感疫苗、肺炎链球菌疫苗等。接 种疫苗有助于降低感染风险,预防急性呼吸衰竭的发 生。
注意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和深浅度,以及有无发绀、呼 吸困难等征象。
协助患者排痰,必要时可雾化吸入,以促进排痰。 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注意观察氧疗效果。
机械通气护理
保持呼吸机管道清洁消毒,定期更换和消毒。 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胸等。
妥善固定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防止脱出或移位。
分类
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可将急性呼吸衰竭分为Ⅰ型呼吸衰竭和 Ⅱ型呼吸衰竭。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急性呼吸衰竭的病因包括肺部感染、肺栓塞、ARDS、COPD急性加重期、哮 喘持续状态等。
发病机制
急性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导致的肺通气 和(或)换气功能障碍。
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精选幻灯片
呼吸衰竭-治疗
呼吸兴奋剂
由于严重外周神经病变、呼吸肌麻痹所致的呼 吸衰竭患者,和以肺炎、肺水肿和肺广泛间质 纤维化等引起的换气功能障碍为主的呼吸衰竭 患者,应用呼吸兴奋剂都有害无益,禁用。
双刃剑:增加氧耗,增加CO2产生。
15
急性呼吸衰竭
治疗
增加通气量、改善CO2潴留
机械通气
有创 无创:神志清醒;血流稳定;不需要气管插 管保护;无影响面罩使用情况;耐受性好。
PaO2<50mmHg,尤其是吸氧后仍<50mmHg
PaCO2进行性升高,PH动态下降(<7.25,特别是< 7.2者)
24
呼吸支持技术
机械通气-相对禁忌
气胸及纵隔气肿未行引流者
肺大泡
低血容量性休克未补充血容量者
严重肺出血
25
呼吸支持技术
机械通气
无创通气应用标准
中至重度呼吸困难,伴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并出现 胸腹矛盾呼吸
呼吸兴奋剂
保持气道通畅 频繁抽搐者慎用 呼吸肌功能基本正常 不可突然停药
13
急性呼吸衰竭-治疗
呼吸兴奋剂
低通气因中枢抑制为主,呼吸兴奋剂效果较 好。 COPD并呼衰时,如有明显嗜睡状态,呼吸 兴奋剂有利于维持患者清醒状态及自主咳痰 等。 重度二氧化碳潴留所致的二氧化碳麻醉者, 中枢反应低下,效果欠佳。呼吸肌明显疲劳 者,效果欠佳。 14 高通气者不宜使用
中至重度酸中毒(PH 7.30~7.35)和高碳酸血症
(PCO2 45~60mmHg)
内科学呼吸衰竭ppt课件
如对某些药物过敏导致呼吸道 痉挛。
其他
如异物吸入、溺水等导致呼吸 道阻塞。
慢性呼吸衰竭的病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支气管哮喘
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导致肺部通 气和换气功能逐渐下降。
反复发作的支气管痉挛,引起呼吸衰竭。
肺血管疾病
胸廓畸形
如肺栓塞、肺动脉高压等,影响肺部血液 循环,导致呼吸衰竭。
精神神经症状是呼吸衰竭的常 见表现之一,包括烦躁不安、 失眠、躁动、意识模糊等。
随着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加 重,患者可能出现嗜睡、昏睡 甚至昏迷等严重神经精神症状 。
精神神经症状的出现与缺氧和 二氧化碳潴留对中枢神经系统 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有关。
05
呼吸衰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80%
呼吸困难
患者感到明显的呼吸急促、胸闷 、喘息等症状。
预防呼吸衰竭的关键是针对其 可能的原因进行预防,如控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慢 性呼吸道疾病的病情,避免吸 入有毒有害气体,以及预防肺 部感染等。
预防呼吸衰竭的关键是针对其 可能的原因进行预防,如控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慢 性呼吸道疾病的病情,避免吸 入有毒有害气体,以及预防肺 部感染等。
低氧血症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长期低氧血症会导致脑功能受损,表现为注意力不 集中、反应迟钝、意识模糊等症状。
高碳酸血症及其影响
高碳酸血症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01
高碳酸血症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导致意识障碍、嗜睡甚至昏
迷。
高碳酸血症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02
高碳酸血症会导致心率减慢、心排出量减少、血压下降,严重
100%
血气分析
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 60mmHg,或伴有二氧化碳分 压(PaCO2)高于50mmHg。
其他
如异物吸入、溺水等导致呼吸 道阻塞。
慢性呼吸衰竭的病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支气管哮喘
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导致肺部通 气和换气功能逐渐下降。
反复发作的支气管痉挛,引起呼吸衰竭。
肺血管疾病
胸廓畸形
如肺栓塞、肺动脉高压等,影响肺部血液 循环,导致呼吸衰竭。
精神神经症状是呼吸衰竭的常 见表现之一,包括烦躁不安、 失眠、躁动、意识模糊等。
随着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加 重,患者可能出现嗜睡、昏睡 甚至昏迷等严重神经精神症状 。
精神神经症状的出现与缺氧和 二氧化碳潴留对中枢神经系统 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有关。
05
呼吸衰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80%
呼吸困难
患者感到明显的呼吸急促、胸闷 、喘息等症状。
预防呼吸衰竭的关键是针对其 可能的原因进行预防,如控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慢 性呼吸道疾病的病情,避免吸 入有毒有害气体,以及预防肺 部感染等。
预防呼吸衰竭的关键是针对其 可能的原因进行预防,如控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慢 性呼吸道疾病的病情,避免吸 入有毒有害气体,以及预防肺 部感染等。
低氧血症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长期低氧血症会导致脑功能受损,表现为注意力不 集中、反应迟钝、意识模糊等症状。
高碳酸血症及其影响
高碳酸血症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01
高碳酸血症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导致意识障碍、嗜睡甚至昏
迷。
高碳酸血症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02
高碳酸血症会导致心率减慢、心排出量减少、血压下降,严重
100%
血气分析
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 60mmHg,或伴有二氧化碳分 压(PaCO2)高于50mmHg。
呼吸衰竭PPT课件
.
14
• 通气/血流比例对气体交换的影响
.
15
4.肺内动-静脉解剖分流增加
• 肺内有一部分未经气体交换的静脉血经支气管静脉和极少 肺内动脉-静脉温和支直接回流肺静脉
.
16
• 5.氧耗量增加 是呼吸功能不全时加重缺氧的原因之一
发热、寒战、抽搐、呼吸困难导致机体耗氧量增加,最 终缺氧加重
氧耗:正常约250ml/min,寒战:500ml/min 呼衰、哮喘时呼吸肌氧耗增加十多倍
• 3.肺血管疾病 肺血管栓塞 肺梗死 代谢性疾病
• 4.胸廓、胸膜病变 胸廓外伤 畸形 手术 气胸 胸腔积液
• 5.神经肌肉病变 脑炎 脑出血 脊髓灰质炎 重症肌无力 中毒 破伤风
电解质紊乱
.
7
分类
• 1.血气分析分类 I型呼吸衰竭 II型呼吸衰竭
• 2.病程缓急分类 急性呼吸衰竭 慢性呼吸衰竭
•
3.气道阻力Raw
呼吸过程中在起到内气流产生的摩擦力,成人吸气阻力1.7cmH2O/(L*s),呼气阻力
1.9cmH2O/(L*s)。
4.胸肺顺应性 常监测静态顺应性 0.072~0.110L/cmH2O,可见于限制性肺部疾病、肺水肿、肺炎、小气道病变、ARD S。
5.无效腔量/潮气量比值Vd/Vt 又称无效腔比,20-30岁 0.25~0.3;6070岁为0.4。增高常见于引起解剖无效腔增大的疾病。
.
20
• 呼吸衰竭的不同原因对呼吸运动的影响 阻塞性通气障碍→呼吸以深慢为主 中心气道阻塞→吸气、呼气困难为主 终末气道阻塞→呼气困难为主 肺顺应性下降→浅快呼吸为主 中枢性呼吸衰竭→呼吸变浅、变慢、潮式呼吸、间歇呼 吸、 抽泣样呼吸、叹气样呼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吸衰竭的基础和临床
概述
呼吸衰竭( respiratory failure )(简称呼衰)指的是在海平 面静息状态吸入空气的情况下,由于肺通气和(或)肺换 气功能的严重障碍,以致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8kPa (60mmHg),伴有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PaCO2)高于 6.67kPa(50mmHg)的病理过程。
吸气时随着肺泡的扩张,细支气管受周围弹性组织牵拉,其 口径变大和管道伸长;呼气时则小气道缩短变窄。外周性 气道阻塞主要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其肺疾患主要侵犯 小气道,不仅可使管壁增厚、痉挛和顺应性降低,而且管 腔也可被分泌物堵塞,肺泡壁的损坏还可降低对细支气管 的牵引力,因此小气道阻力大大增加。
在吸气时,因胸腔内压降低和肺泡扩张对细小气道的牵张作 用,小气道口径容易变大,阻塞部位对气流的阻塞作用有 一定程度的减轻;在呼气时,胸腔内压增加,小气道缩短 变窄,加上肺组织对细支气管的牵张作用比正常时降低, 故呼气时气道阻力明显增加,患者主要表现为呼气性呼吸 困难。
2 .按病程进展 ( 1 )急性呼吸衰竭:是指由于病因的突发或迅速发展,引起 换气或通气功能严重损害,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呼衰。常见 的原因包括急性气道阻塞、外伤、 ARDS 、药物中毒或颅脑 病变抑制呼吸中枢、呼吸肌麻痹等。
( 2 )慢性呼吸衰竭:是指一些慢性疾病,包括呼吸和神经 肌肉系统疾病等,导致呼吸功能逐渐损害,经过较长时间 才发展为呼吸衰竭。最常见的病因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虽有缺氧或伴 CO2 潴留,但通过机体代偿适应,生理功能 障碍和代谢紊乱较轻。
(二)阻塞性通气不足( obstructive hypoventilation ):因呼吸道狭窄或 阻塞所致的通气障碍称为阻塞性通气不足。生理情况下气道阻力 90% 发 生在直径大于 2mm 的支气管与气管,仅 10%发生在直径小于 2mm 的外 周小气道。因此,气管痉挛、管壁肿胀或纤维化,管腔被粘液、渗出物、 异物等阻塞,肺组织弹性降低以致对气道管壁的牵引力减弱等,均可使 气道内径变窄或不规则而增加气流阻力,从而引起阻塞性通气不足。
( 3 )慢性呼衰的急性加重:临床上亦较常见,指在慢性呼衰 的基础上,合并有呼吸系统感染或气道痉挛等情况,出现 急性加重,在短时间内 PaCO2 明显上升和 PaO2 明显下降, 称为慢性呼衰的急性加重。这种情况尽管归属于慢性呼吸 衰竭,但其病理生理学改变和临床情况兼有急性呼吸衰竭 的特点。
原因和机制
呼吸衰竭的分类 1 .按动脉血气分析 ( 1 ) I 型呼吸衰竭:又称低氧血症型, PaO2 <8kPa ,但 PaCO2 正常甚至降低,即有缺氧而无 CO2 潴留。
( 2 )Ⅱ型呼吸衰竭:又称高碳酸血症型, PaO2 <8kPa ,且伴 有 PaCO2 >6.67kPa 。主要见于肺泡通气不足。
外周气道阻塞导致“等压点( isobaric point )”上移也是引 起呼气性呼吸困难的重要机制,所谓“等压点”是指在呼 气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气道内外压力相同的部位。
②胸廓的顺应性降低:严重的胸廓畸形、胸膜纤维化、多发 性肋骨骨折等可限制胸廓的扩张,胸廓的顺应性降低,从 而限制肺的扩张;胸腔大量积液或张力性气胸压迫肺,严 重的腹水、肝、脾肿大等使胸部扩张受限。
③肺的顺应性降低:严重的肺纤维化或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 少可降低肺的顺应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的原因有Ⅱ 型肺泡上皮细胞的发育不全(婴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或 ARDS 所致表面活性物质合成不足和组成的变化,肺过度通 气或肺水肿等所致表面活性物质的过度消耗、稀释和破坏, 使肺泡扩张的弹性阻力增大而导致限制性通气不足。
根据阻塞部位可分中央性气道阻塞与外周 性气道阻塞: ①中央性气道阻塞:指气道阻塞的部位位 于气管分叉处以上。若阻塞位于胸外,如 声带麻痹、喉头炎症、水肿等,患者表现 为吸气性呼吸困难。这是由于吸气时气体 流经病灶时引起的压力降低,可使气道内 压明显低于大气压,导致气道狭窄加重, 呼气时则因气道内压大于大气压而使狭窄 减轻,患者表现为吸气性呼吸困难。
当吸入气体氧浓度( FiO2 )不是 20% 时,可采用呼吸衰竭 指数( respiratory failure index ,RFI)作为呼吸衰竭的诊断 指标。RFI=PaO2 / FiO2(100/0.2),如 RFI ≤ 300 可诊断为 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发生、发展常有一个过程,尤其慢性呼吸衰竭可存 在呼吸功能逐渐降低的过程。如果外呼吸功能障碍所导致 的 PaO2 降低或 PaCO2 升高没有达到上述水平,或在静息时 血气值正常,并且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当体力负荷增 加时 PaO2 才明显降低或伴有 PaCO2 水平增高,这种状态通 常被称为呼吸功能不全( respiratory insufficiency )。
①呼吸肌活动障碍:直接或间接抑制呼吸中枢以及中枢或周 围神经的器质性病变如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脑炎、脑脊 髓灰质炎、多发性脊神经炎等 ;过量镇静药、麻醉药所引 起的呼吸中枢抑制;呼吸肌疲劳或严重营养不良所致呼吸 肌萎缩等引起吸气肌本身的收缩功能障碍;严重低钾血症、 缺氧、酸中毒等所致呼吸肌无力 。
若阻塞位于胸内,由于吸气时胸内压降低使气道内压大于胸 内压,所以病灶部位狭窄和阻塞减轻;呼气时由于胸内压 升高而压迫气道,使气道狭窄加重,患者表现为呼气性呼 吸困难。
②外周性气道阻塞:主要指位于气管分叉处以上内径小于 2mm 的小支气管或细支气管部分阻塞。这种小支气管的软 骨呈不规则的块状,而细支气管完全无软骨支撑,管壁薄, 又与管周围的肺泡结构紧密相连,因此吸气与呼气时,由 于胸内压的改变,其内径也随之扩大和缩小。
发病机制分为肺通气功能障碍或(和)肺换气功能障碍,其 中肺通气障碍包括限制性通气不足和阻塞性通气不足;肺 换气功能障碍包括弥散障碍、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以 及解剖分流增加。
一、肺通rictive hypoventilation ):由吸 气时肺泡的扩张 受限制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称为限制性通 气不足。
概述
呼吸衰竭( respiratory failure )(简称呼衰)指的是在海平 面静息状态吸入空气的情况下,由于肺通气和(或)肺换 气功能的严重障碍,以致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8kPa (60mmHg),伴有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PaCO2)高于 6.67kPa(50mmHg)的病理过程。
吸气时随着肺泡的扩张,细支气管受周围弹性组织牵拉,其 口径变大和管道伸长;呼气时则小气道缩短变窄。外周性 气道阻塞主要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其肺疾患主要侵犯 小气道,不仅可使管壁增厚、痉挛和顺应性降低,而且管 腔也可被分泌物堵塞,肺泡壁的损坏还可降低对细支气管 的牵引力,因此小气道阻力大大增加。
在吸气时,因胸腔内压降低和肺泡扩张对细小气道的牵张作 用,小气道口径容易变大,阻塞部位对气流的阻塞作用有 一定程度的减轻;在呼气时,胸腔内压增加,小气道缩短 变窄,加上肺组织对细支气管的牵张作用比正常时降低, 故呼气时气道阻力明显增加,患者主要表现为呼气性呼吸 困难。
2 .按病程进展 ( 1 )急性呼吸衰竭:是指由于病因的突发或迅速发展,引起 换气或通气功能严重损害,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呼衰。常见 的原因包括急性气道阻塞、外伤、 ARDS 、药物中毒或颅脑 病变抑制呼吸中枢、呼吸肌麻痹等。
( 2 )慢性呼吸衰竭:是指一些慢性疾病,包括呼吸和神经 肌肉系统疾病等,导致呼吸功能逐渐损害,经过较长时间 才发展为呼吸衰竭。最常见的病因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虽有缺氧或伴 CO2 潴留,但通过机体代偿适应,生理功能 障碍和代谢紊乱较轻。
(二)阻塞性通气不足( obstructive hypoventilation ):因呼吸道狭窄或 阻塞所致的通气障碍称为阻塞性通气不足。生理情况下气道阻力 90% 发 生在直径大于 2mm 的支气管与气管,仅 10%发生在直径小于 2mm 的外 周小气道。因此,气管痉挛、管壁肿胀或纤维化,管腔被粘液、渗出物、 异物等阻塞,肺组织弹性降低以致对气道管壁的牵引力减弱等,均可使 气道内径变窄或不规则而增加气流阻力,从而引起阻塞性通气不足。
( 3 )慢性呼衰的急性加重:临床上亦较常见,指在慢性呼衰 的基础上,合并有呼吸系统感染或气道痉挛等情况,出现 急性加重,在短时间内 PaCO2 明显上升和 PaO2 明显下降, 称为慢性呼衰的急性加重。这种情况尽管归属于慢性呼吸 衰竭,但其病理生理学改变和临床情况兼有急性呼吸衰竭 的特点。
原因和机制
呼吸衰竭的分类 1 .按动脉血气分析 ( 1 ) I 型呼吸衰竭:又称低氧血症型, PaO2 <8kPa ,但 PaCO2 正常甚至降低,即有缺氧而无 CO2 潴留。
( 2 )Ⅱ型呼吸衰竭:又称高碳酸血症型, PaO2 <8kPa ,且伴 有 PaCO2 >6.67kPa 。主要见于肺泡通气不足。
外周气道阻塞导致“等压点( isobaric point )”上移也是引 起呼气性呼吸困难的重要机制,所谓“等压点”是指在呼 气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气道内外压力相同的部位。
②胸廓的顺应性降低:严重的胸廓畸形、胸膜纤维化、多发 性肋骨骨折等可限制胸廓的扩张,胸廓的顺应性降低,从 而限制肺的扩张;胸腔大量积液或张力性气胸压迫肺,严 重的腹水、肝、脾肿大等使胸部扩张受限。
③肺的顺应性降低:严重的肺纤维化或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 少可降低肺的顺应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的原因有Ⅱ 型肺泡上皮细胞的发育不全(婴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或 ARDS 所致表面活性物质合成不足和组成的变化,肺过度通 气或肺水肿等所致表面活性物质的过度消耗、稀释和破坏, 使肺泡扩张的弹性阻力增大而导致限制性通气不足。
根据阻塞部位可分中央性气道阻塞与外周 性气道阻塞: ①中央性气道阻塞:指气道阻塞的部位位 于气管分叉处以上。若阻塞位于胸外,如 声带麻痹、喉头炎症、水肿等,患者表现 为吸气性呼吸困难。这是由于吸气时气体 流经病灶时引起的压力降低,可使气道内 压明显低于大气压,导致气道狭窄加重, 呼气时则因气道内压大于大气压而使狭窄 减轻,患者表现为吸气性呼吸困难。
当吸入气体氧浓度( FiO2 )不是 20% 时,可采用呼吸衰竭 指数( respiratory failure index ,RFI)作为呼吸衰竭的诊断 指标。RFI=PaO2 / FiO2(100/0.2),如 RFI ≤ 300 可诊断为 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发生、发展常有一个过程,尤其慢性呼吸衰竭可存 在呼吸功能逐渐降低的过程。如果外呼吸功能障碍所导致 的 PaO2 降低或 PaCO2 升高没有达到上述水平,或在静息时 血气值正常,并且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当体力负荷增 加时 PaO2 才明显降低或伴有 PaCO2 水平增高,这种状态通 常被称为呼吸功能不全( respiratory insufficiency )。
①呼吸肌活动障碍:直接或间接抑制呼吸中枢以及中枢或周 围神经的器质性病变如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脑炎、脑脊 髓灰质炎、多发性脊神经炎等 ;过量镇静药、麻醉药所引 起的呼吸中枢抑制;呼吸肌疲劳或严重营养不良所致呼吸 肌萎缩等引起吸气肌本身的收缩功能障碍;严重低钾血症、 缺氧、酸中毒等所致呼吸肌无力 。
若阻塞位于胸内,由于吸气时胸内压降低使气道内压大于胸 内压,所以病灶部位狭窄和阻塞减轻;呼气时由于胸内压 升高而压迫气道,使气道狭窄加重,患者表现为呼气性呼 吸困难。
②外周性气道阻塞:主要指位于气管分叉处以上内径小于 2mm 的小支气管或细支气管部分阻塞。这种小支气管的软 骨呈不规则的块状,而细支气管完全无软骨支撑,管壁薄, 又与管周围的肺泡结构紧密相连,因此吸气与呼气时,由 于胸内压的改变,其内径也随之扩大和缩小。
发病机制分为肺通气功能障碍或(和)肺换气功能障碍,其 中肺通气障碍包括限制性通气不足和阻塞性通气不足;肺 换气功能障碍包括弥散障碍、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以 及解剖分流增加。
一、肺通rictive hypoventilation ):由吸 气时肺泡的扩张 受限制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称为限制性通 气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