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评课材料
《最后一课》评课稿
《最后一课》评课稿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评课稿准备工作,评课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那么应当如何写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最后一课》评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最后一课》评课稿1上周,我上了一节公开课,教学内容是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
当天晚上,听课的教师就我的这节公开课作了中肯而全面的评价,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现综合评课教师的看法,写出评后感。
听课教师大部分认为我对这篇课文的内容理解深刻,对教材的处理把握较好,能针对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看法设计出较好的延伸问题,使学生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调动自己已有的情感体验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并且在教学中加强朗读的训练。
教师上课较投入,有激情,容易感染学生。
听课教师都是本着促进开课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的目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多恰如其分的建设性意见。
第一,大家认为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开动脑筋、交流的时间不多,学生的发言机会(指全体)不多,教师的.教学设计在上课时的体现是一种形式和流程,因为学生没有充分思考回答,教师就把答案和盘托出。
这或许是上课的内容较多,面面俱到,因时间的限制而导致的。
第二,教师的激励措施比较到位。
对回答好的同学能及时进行鼓励,提高学生回答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第三,教师的教态自然,亲和力强,开课前的准备充分,不足的是没有为听课教师借好课本。
第四,板书规范,授课内容在黑板的主板面上体现,板书设计较好,体现主次性。
第五,对文章的难点──人物形象的讲解思路新颖,充分利用图片引导学生联想。
第六,认为本课的内容较多,有点杂乱,导致重、难点被遮掩。
环节较多,还可以精当一些。
第七,关于资料的收集可以让学生课前去收集,无需在课堂上出示。
大家的建议、意见都很精当、肯切、有的放矢。
有的还附有解决的办法,做到了提出问题,并且给了你解决的办法;有的虽没有讲出解决的方法,却能够引起你的深思。
初中语文教例品评100篇4《最后一课》教例评析
《最后一课》教例评析4.一线以串珠——《最后一课》教例评析[教例简述]这是《最后一课》的第一个教时。
学生已经预读过课文,了解过课文故事中的背景。
第一个教学环节:阅读,思考。
(15分钟)思考题: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阅读全文。
综合全文内容,根据思考题表达见解。
自读课文15分钟,并拟出发言要点。
(学生活动)第二个教学环节:讨论,朗读。
(30分钟)1.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一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个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2.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镇上的一位教师。
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
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
有时还“玩忽职守”……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最后一次上课。
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
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
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
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③韩麦尔先生是一个爱国者: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
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
赞美法语。
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
内心的极大悲痛。
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课文七处点到韩麦尔先生的爱国。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
结合讨论,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3.讨论,点拨。
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英雄”,而让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教师点拨: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才能够代表千千万万的法国人,他那热烈而深沉的爱国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国民族的共同心声……[评析]作为中小学教材,《最后一课》在我国已有超过大半个世纪的历史。
初中语文教例品评100篇《最后一课》教例评析
教课资料范本初中语文教例点评100篇 4《最后一课》教例评析编辑: __________________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4.一线以串珠——《最后一课》教例评析[教例简述]这是《最后一课》的第一个教时。
学生已经预读过课文. 认识过课文故事中的背景。
第一个教课环节:阅读 . 思虑。
(15 分钟 )思虑题: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如何的人?要求:阅读全文。
综合全文内容. 依据思虑题表达看法。
自读课文15 分钟 . 并拟出讲话重点。
( 学生活动 )第二个教课环节:议论 . 朗诵。
(30 分钟 )1.学生讲话 . 以为韩麦尔先生: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来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苛的人④是一个一般的人⑤是一个平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个赤胆忠心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2.教师调控 . 组织议论三种“看法”。
①韩麦尔是一个一般的人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一般的人:镇上的一位教师。
平平经常工作了40 年。
讲堂教课的管理水平不大高。
有时还“玩忽职责”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最后一次上课。
明日就要永久走开这个地方。
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四周的东西。
神色苍白 . 话说不下去。
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③韩麦尔先生是一个爱国者:换上制服 . 纪念这最后一课。
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坦直的责备。
赞叹法语。
说明语言好似翻开牢狱大门的钥匙 . 恨不得把所有知识都教给我们。
心里的极大沉痛。
使出浑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 ”( 课文七处点到韩麦尔先生的爱国。
)在议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看法”。
联合议论 . 朗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 . 朗读课文最后一部分 . 想象、描绘这一出色的特写镜头 . 领会此中的感情 . 掀起讲堂教课的热潮。
3.议论 . 点拨。
作者为何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英豪”. 而让他以一个一般人的身份出现 ?教师点拨:正由于一般 . 韩麦尔先生才可以代表千千千万的法国人. 他那热情而深邃的爱国感情. 才能被理解成所有法国大众所拥有的. 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公民族的共齐心声[评析]作为中小学教材 . 《最后一课》在我国已有超出大部分个世纪的历史。
【 观评记录】最后一课_语文_初中_李蒙_3706020001
《最后一课》观课、评课记录时间:2015年4月22日学校:山东省烟台第一中学班级:初一六班课题:《最后一课》授课教师:李蒙听课教师:吴福荣、宋伟华、李明杰、王明丽、王卫红、梅阁、李春、牟波、刘英贤、马小童、张晓宇、曹智敏、冷啸一、观课记录(一)导入新课:师:如果告诉大家上完这节课就再也不用上学了,大家高不高兴?有一个念书不好、总想逃课的小孩,听说以后再也不用上课了会怎样?生1:高兴有点伤心,可以不用写作业,再也不能见到同学了。
生2:不高兴,不能学习文化知识了。
生3:可是这个小孩却因没能好好学习而十分痛苦悔恨。
师:究竟是什么人有如此强大的魔力,让他最终成为一个“学霸”?让我们一起走进《最后一课》一探究竟。
出示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掌握语言描写技巧能力目标: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揣摩人物描写作用。
情感目标:体会文章的爱国之情。
(二)检查预习:师:在本文描写的故事中,小弗郎士的内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谁让他产生这种变化的?生:天真,调皮,难过,懊悔最后勤奋。
生(齐):韩麦尔先生!师:下面让我们走进文本,深入解读一下韩麦尔先生的魅力所在。
(三)合作探究1、准备上课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阅读课文7-17段,思考: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步一步激发出小弗朗士的爱国心的?学生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师:本文对韩麦尔先生的人物描写非常生动传神,让我们通过详细的分析,来看一看这些描写是如何展现韩麦尔先生内心世界的。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8段,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刚出场的部分。
这是哪种人物描写?(动作)生:应该是沉重的严肃的语气,从“踱来踱去”“怕人”看出来严肃。
生读。
师:从同学们的朗读我们可以看出韩麦尔先生的心情,这就是我们的学习方法。
PPT:出示学法:有感情朗读,揣摩人物描写作用;师:我们体会到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生:严厉)你觉得一个这么吓人的老师,会怎么对待一个迟到的差生?生:老师会严厉批评!生:打他一顿,会罚站!师:好,课文里正好有一段韩麦尔先生的语言描写,我就来学一个严厉的韩麦尔先生,读一读这段话。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评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评课稿一、选文背景和作者简介选用的散文《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尔芒·杜伏纳(Alphonse Daudet)的名篇。
阿尔芒·杜伏纳以挚爱教育、关怀青少年成长为主题的作品广受欢迎。
《最后一课》以其深刻的教育思考和情感体验引起读者共鸣,成为经典名篇之一。
二、文本分析1. 散文结构《最后一课》全文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部分。
•引言:通过写巴普蒂斯特先生停课的一天,介绍原乡法语教师的离去,奠定故事情节的基础。
•正文:通过儿童弗朗茨与老师的对话,表达了人们的爱国情感和对祖国语言文化的热爱。
•结尾:阐述了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法语老师的一番话给读者留下深刻思考。
2. 主题与思想《最后一课》揭示了语言和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国家的多元性对个人的影响。
散文通过法语老师那充满爱国情感的告别演说,使读者深切感受到对母语和文化的缅怀之情。
3. 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通过弗朗茨和他的法语老师的对话,展示了两位主要人物的个性特点和情感交流。
在老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爱国情怀、坚守信念和激励学生的师德之美。
而在弗朗茨身上,则揭示了对语言和文化的向往和深深的自责之情。
三、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散文《最后一课》的背景和作者;•理解散文结构,把握故事情节及其中蕴含的思想;•分析文本中人物形象,领悟其中的情感表达;•增强对母语和文化的认识和珍惜,培养爱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理解散文《最后一课》的主题思想;•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感表达。
五、教学难点•解读文本中的隐含意思;•分析散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六、教学过程1. 导入与感知(5分钟)教师用提问方式导入教学内容:•你们对母语和文化有什么感想?•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什么事情让你们更加珍惜母语和文化?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向教师展示对母语和文化的认识和情感。
2. 阅读与理解(15分钟)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散文《最后一课》:•弗朗茨和法语老师之间的对话有什么特点?•散文中的法语老师通过演讲表达了什么思想?•散文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理解散文的主题和思想,并回答问题。
《最后一课》两篇课堂实录缤纷点评
探 究活动 中实现知 识的 再创造 。
三、都注重了阅读方法的有效
指 导 。两 位 教 师 不约 而 同都 在 文 题 下 功 夫 , 老 师是通 过 “ 梅 看题 目 , 做
的震撼和深刻的思考 ,更具 思想深
度 ;三 是 联 系 比较 韩 麦 尔先 生和 朱
自清父亲两个背影所凝聚的情感, 新 旧知对比中培养了学生比较分析问题
维普资讯
三 提升学 生 思维 的 品质 。 维 思 是人 的 本 质 内核 ,培 养 人 的核 心 就 是 思维 品 质 的培 养 。思 维 品 质关 涉
“ 会 ”都是 重 复 ,在 肥沃 的情 感土 体
壤里 , 只有播 种 了思 维的 “ 子 ” 土 种 ,
思维 能 力 的培 养 ,符 合 学 生 的认 知 规 律 。从 两位 教 师 的教 学 说 明和 教 学 过程 可 以 看 出 ,他们 对 文 本 的处 理 没有 停 留在 对 主 旨 的理 解 和对 语 言 的 感悟 上 。在 前两 个教 学 环节 对 文 本 内容 作 整体 感知 之 后 ,他们 在 第 三 个教 学环 节 中都设 计 了让 学 生 质疑 问难 的 内 容 ,并 展开 了有效 的 讨 论 ,而 没 有让 学 生 完全 束缚 于 文 本 之 中 , 样 由浅入深 、循序 渐进 , 这 注 重了对学 生语 文思维 品 质的培养 ,
拓 展 了学生学 习 的深 度 。
进 行 评价 ,这 更 好地 体 现 了生态 教 学 互 动 的 特 点和 要 求 ;二 是 利用 历 史 背 景 资料 来 说 明个 人 命 运 、 爱 国
情感和政治斗争之间复杂的关系, 从
有悖 文本和学生所认可 的原 有主 旨的 角度 ,出乎 意料 地 给 学 地
C02初中语文八年级单元上课实践示例:《最后一课》2案例解析5《最后一课》评课
《最后一课》课例评析吴蔚冰张淑燕南通市新桥中学胡健校长的这堂课是常规教学模式下的一节优秀的示范课,相对于大家熟悉的他曾执教过的《乡愁》《蔚蓝的王国》等公开课,这一堂课更多的是常态,是朴实。
无论是教学设计,课件的制作,还是学生活动,都洗净铅华,让人觉得实在,实用。
然而就是在这堂朴实的课上,却让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胡校长课堂教育教学的智慧与精彩。
智慧与精彩之一:以学定教,去除旁杂,突出重点,制定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
《最后一课》是一篇传统的经典篇目,有出色的写作技巧与深刻的主题表现。
但是,这篇文章所写的故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不太容易体会主人公的悲愤与沉痛。
同时,又因文章篇幅较长,学生很容易被故事情节所吸引,而忽略了对细节的咀嚼品味与深层次的探究。
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阅读,从而完成阅读,目标是关键。
所以,胡健校长抓住文章重点,突出文章精髓,采取“长文短教”,从千头万绪中,巧妙地抽出一根主线——抓住韩麦尔老师的语言描写解读人物,品味人物语言,感受爱国情怀,从而突出课文最精华的部分。
“找出韩麦尔先生语言描写的句子,思考:这些话蕴含着韩麦尔先生哪些情感?对小弗朗士的内心情感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一问题的提出,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这近三千字的文章中,既让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有了细致了解,同时又提取了文章的关键信息。
这个问题的提出,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从中分析了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小弗郎士的精神的迅速成长以及以小见大的手法等,吸引学生进入到有一定思维深度的课文研习过程中,成为学生深入阅读课文的牵引力。
胡校长对这堂课教学目标的定位准确源于他对语文课程标准理解准确到位,始终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小说阅读教学的要求。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这节课就是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去感受人物的爱国情怀。
这样设计的优点是,用目标引领课堂,一开始就让学生清楚要去的目的地,也就给学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韵味十足的语文课堂——《最后一课》课堂教学点评
目 圆 圆 日
韵 味 十 足 的 语 文 课 堂
一
《 最后一课》 课堂教学点评
一 彭 尚炯
我 曾先后两次听过钱老师执教的 《 最后一 课》 , 每次听后都有不 同的感悟 与收获 。他的语 文课洗尽铅华 , 富有浓浓的语文味, 是真正在用 “ 语文” 的方式教语文。 1 . 设置合理而精 当的教学 内容。钱老师从
文学作品的特点入手 ,对教学 内容做 了大胆取
舍 。这堂课中 , 钱老师先通过对作品中的几个片 段的阅读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小说的主 旨。接 着, 以小说人物形 象为重点 , 对韩 麦尔先生进行 深入细致的剖析。这样的阅读指导 , 既有深度 , 又有新意。钱老师将小说中小弗郎士的人物形 象 留给学生课后 自主分析 ,意在培养学生独立
营造教学氛围的作用 ,有利于 帮助学生尽快进 入作品的情境之中。接下来 , 继续找“ 字缝” , 体 会韩 麦尔先生 丰富情感 的环节 设计也高 人一
筹 。钱老师提出: 为什么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柔和” 与“ 严肃” 两个
词义相对的词放在一块J L ?你是怎么理解“ 又柔 和又严肃” 的?在老师的耐心启发下 , 学生 的理 解 由浅入深 , 越来越贴切。顺 着这一话题 , 钱老 师接着发问, 引出对两个“ 最后” 的理解 。他要求 学生再仔细地体会两个 “ 最后” 有没有不一样的 情感?” 通过反复朗读和语境辨析 , 学生读 出了 韩麦尔先生 内心的不舍 与期盼。又如对 “ 只许” “ 已经 ” “ 就” 等词语的品析 , 都颇见功力。 3 . 善于挖掘课程资源 , 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 最后一课》 在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中各有一幅 插图, 钱老师将它们引入课堂。通过对作品中描 绘的文学语言与插图中凝固的人物造型两者的 比较 , 拓展了新的教学资源 , 也加深了对人物复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和评析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和评析一、情景导入:放寒假之时,你上最后一课的心情是怎么样的?请同学说说。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那么在遥远的法国,调皮的小弗郎士,在上最后一课的时候又是怎样的心情呢?让我们以他的眼光、他的心情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
[评析]激趣导入,简洁明了。
遵循《初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激发了学生探究文本学习兴趣。
同时,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生活经验,进入文本,拉进读者与作者的距离。
二、浏读课文:师:读了课题,你最大的疑问是什么?生:为什么是最后一课?最后一课上的是什么内容?它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生:最后一课与平常的课有什么不同?谁讲的?有哪些听讲的人?课堂气氛怎样?听的人有什么收获?[评析]“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由题目生发疑问,是阅读文本的第一把钥匙。
学生自由发问,老师筛选有价值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遵循《标准》“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师:快速阅读课文,划出关键词语及语句。
浏览阅读提示及课文,思考:1、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2、讲了一件什么事?3、谁亲身经历了事情的全过程?4、小说的行文线索是什么?(约6分钟后学生纷纷举手回答)生:课文主要写了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从前的镇长、郝叟老头。
生:还有从前的邮递员、还有小镇上的其他居民。
生:还有“我”的同学。
师: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生:发生在法国。
生:发生在法国的阿尔萨斯。
师:讲了一件什么事?生:讲了小弗郎士在上最后一课法语课时的所见所感。
师:这也是小说的行文线索。
师:谁经历了事情的全过程?生:小弗郎士经历了事情的全过程。
[评析]通读课文,梳理文本主要信息,是为了更好地走进文本,因为任何阅读都是由整体到局部的阅读,不可能是游离于文本之外的阅读。
师:小弗朗士上的为什么是最后一课呢?请大家读课文下的注释1及第11段,试找一找原因。
最后一课 评课
《最后一课》听课评课纪要听课实录:(一)引情导学1.。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优秀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为什么一篇不足三千字的小说,会产生如此的艺术魅力呢?3.教师指导朗读:速读课文(1)学生速读课文4.导学:(1)教师出示问题①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诧异懊悔钥匙郝叟祈祷哽住挟着踱来踱去②找出文中的主人公、重要人物,理清文章的情节,标出环境描写的语句。
③勾画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相关句子,体会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感。
④学生自由朗读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
⑤品味下列句子的含义:A.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B.这可怜的人好象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2)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
(二)合作探究1.学生自主学习之后,合作小组进行互助学习。
2.教师巡回指导。
(三)展示提高1.学生展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教师点拨:(1)作者简介:。
(2)写作背景:。
2.精彩展示记录小弗郎士多么想在晴朗的蓝天下,宛转的画眉鸟的叫声中,开心地玩儿,可是他说,“我还能管住自己”。
课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了他能管住自己?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个可怜的人?怎样理解“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4.课堂小结:爱国主义是这一课的主旨,这篇课文一小佛郎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课法语课的情景。
短暂的最后一课,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法国人在失去土地时的悲愤、沉痛的心情。
板书设计:情节人物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课前(开端)疑惑、诧异线深情、悲痛课上(发展)难受、懊悔索思索、内疚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沉思、悲愤写作手法心理肖像动作语言评课纪要:1.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明确、具体、恰当。
《最后一课》评课稿)
《最后一课》评课稿第一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标准。
林老师对语文课程标准理解准确到位,这首先体现在两个教学目标的制定上:1、多角度解读人物。
2、品味语言,感受爱国情怀。
这样,紧扣课程标准中有关小说阅读教学的要求制定目标,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这节课就是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去感受人物的爱国情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
这样设计的优点是,用目标引领课堂,一开始就让学生清楚要去的目的地,也就给学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这两个目标制定体现了这节课的教学理念是课程观,而不是传统的教材观,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也正体现了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特征。
第二个成功之处是以生为本,活动始终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评价过程与教学过程并行,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
目标明确之后,便进入对文本的解读,林老师让学生带着两个任务用默读的方式整体感知课文。
课程标准重视默读,对这个学段的学生要求的默读速度是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同时,默读也契合了《最后一课》庄严肃穆的气氛要求,我观察到学生默读时神情专注,情感投入,与文本近距离接触,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接下来的“解析课文并走近人物”这一大的环节里,教学过程活动化,用卡片呈示活动项目,借助卡片,学生活动易于落实,教师易于评价,卡片贯穿课堂始终并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成为这节课的一大亮点。
这一大环节设计很有特色,传统的课堂大多关注“教什么”“怎么教”,而这节课更多地关注“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这样,把“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四者和谐地统一起来。
这节课很好地诠释了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精神。
下面,我结合具体例子说一下林老师是如何体现基于课程标准的语文教学特征的。
例如:让学生借助卡片填写并展示“今昔课堂有何不同”这一环节中,我观察到学生认真研读文本,讨论交流积极主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很好的体现,他们依据文本,在书上标划,然后找出关键的语句填入表格,展示时一人说往常的课堂,一人说今天的课堂,内容对比鲜明,学生观点明确,声音洪亮,口齿清晰,表达流畅,这两位同学回答后,老师又让其他同学评价并补充,鼓励学生倾听思考表达,积极参与课堂。
《最后一课》课文评点
《最后一课》课文评点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我”是小说的主人公小弗郎士。
小说是用第一人称“我”写的,用第一人称写小说能给读者亲切和真实的感受。
“我”的见闻感受是本文的线索。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像,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是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小说是1873年写的,普法战争发生在1871年,中间相隔两年,所以说“最近两年来”,称“坏消息”是小弗郎士对普鲁士侵略者的反抗意识。
“又出了什么事啦!”引起悬念,埋下伏笔。
小弗郎士目睹的自然景像和社会现像是《最后一课》的背景。
这里点到了,后面还有,如“布告牌……”等。
]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我”贪玩,但能管住自己,这是小弗郎士思想性格的基点,是他思想转变的条件。
小弗郎士误认为华希特的话是嘲笑,这也是伏笔。
以上是“我”在上学路上的见闻感受,和寻常日子相比,显得有些异常。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总”字表示喧闹的一贯性。
]我本来打算趁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梅洪建执教《最后一课》实录及点评
“三维”构起课堂大厦——梅洪建执教《最后一课》实录及点评师(微笑进课堂):大家好,很突然是吗?事先不知道上什么课,更无法预习。
生:(齐)是啊。
(有生嘟囔,看你怎么上)师:没问题,平时我也不让学生预习,摸索着就上好了,相信你们也可以的,有信心吗?(声音提高)生:(齐,大声)有!师:好!我们看标题,“最后”两个字传递了什么信息?(生七嘴八舌,说“结束”“末尾”“断气”“没救”,等的都有)大家都是顺向思考的,能不能逆向思考一下?生1:先前!师:从“先前”到“最后”体现了一个什么过程?生(齐):变化过程。
师:对,一个“变”字。
从情感的角度考虑,“最后”。
可以让我们想到什么呢?生1:“留恋”、“难舍”。
因为最后的东西总让人舍不得。
师:嗯,由原先的“不珍惜”到“留恋”的变化,又是一个“变”。
那么“最后一课”对应的应该是——生(齐):先前的一课!师:其中也有一个“变”。
现在我们很容易知道作者通过什么写“变”了。
生(几乎异口同声):一堂课!师:课堂上有什么?生(些许茫然,然后):老师、学生、黑板、课桌、讲台……师:黑板、课桌、讲台等一起上叫什么?生2:叫布置。
生3:叫环境!师:是布置,教室环境更准确。
到此,我们可以推测这篇文章应该是通过老师、学生、环境以及人物心情的“变”来表达一种东西的。
生(忍不住点头):同意!(解析:这是这堂课的第一部分:猜测,教学生如何读书。
看题目,猜内容,有利于提高阅读效率,也是文章构思方法的启示,看似啰嗦的开头,是有意识的阅读和写作思路的指导,并为下面的推进做铺垫。
)赏评:文章的开头有独特的写法,上课的开头同样也有独特的上法,因为一节课就是一篇特殊的文章。
以看文章的题目猜测内容,是简单而实用的教学手段,因为那么多年的课文学习,不是白学的。
从学生所说的答案。
可以看出,学生所猜的内容可以分为四大类:一类是与课文一致的,一类是作者不可能写的,一类是比作者水平还高的,一类是学生很难想到的。
不管哪一类,都是思考的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周玉芳老师执教的《最后一课》
听了周老师的语文课《最后一课》,收获颇丰,根据本堂课教学以及本人的认知对本节课有以下建议,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明确、具体、恰当。
2.教学目标贯彻课堂的始终。
(二)教学过程和方法:
1.教学内容组织得当,安排合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2.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适当,针对性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与学双边活动协调。
注重教给方法,培养能力。
3.教学过程,科学合理,自然流畅。
各教学环节衔接紧凑,层次清晰。
教学节奏适度,时间安排得当。
(三)教学效果:
1.学习小组的互助性学习效益较好,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2.学生能积极主动地阅读思考、讨论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有序。
3.听说读写训练扎实,效果好。
4.要多提问后进生,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建议。
5.课堂上允许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四)教学基本功:
1.教态端正,教学行为体现新课程理念。
2.能制作恰当的课件,使用效果好。
3.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强。
4.语言规范流畅,准确生动,富有感染力。
5.提问和练习设计科学合理,富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突出重点,体现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