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线南蜥的尾自切及其生理效应研究概述
蓝舌繁殖技巧-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蓝舌繁殖技巧-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介绍蓝舌繁殖的背景和意义。
以下是一种可能的写作方案:蓝舌繁殖技巧是指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提高蓝舌蜥蜴的繁殖数量和成功率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蓝舌蜥蜴,又称为蓝舌石龙子,是一种原产于澳大利亚的爬行动物,因其独特的蓝色舌头而得名。
如今,蓝舌蜥蜴已成为很多爬行动物爱好者心仪的宠物之一。
在野外,蓝舌蜥蜴的繁殖是由自然环境所驱动的,但在人工饲养中,为了保证种群的健康稳定以及满足市场需求,掌握蓝舌繁殖技巧变得尤为重要。
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以及应用合适的繁殖策略,我们可以提高繁殖的成功率,并且更好地了解蓝舌蜥蜴的生态特性。
蓝舌繁殖技巧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结果。
在最近几十年的研究中,人们积累了许多关于蓝舌繁殖的知识和经验。
这些技巧包括合理的饲养环境设置、适宜的繁殖季节选择、蓝舌蜥蜴饲料的合理配置等等。
通过正确运用这些技巧,我们可以帮助蓝舌蜥蜴达到较高的繁殖率和幼仔的存活率。
此外,蓝舌繁殖技巧的探索还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蓝舌蜥蜴作为一种常见的宠物,其繁殖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市场供应的稳定性和品质的保证。
因此,掌握蓝舌繁殖技巧不仅能够满足养殖者的需求,还能够促进蓝舌蜥蜴宠物行业的健康发展。
其次,研究蓝舌繁殖技巧还有助于加深对蓝舌蜥蜴生态习性的理解,有利于保护和保育野外蓝舌蜥蜴种群。
在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蓝舌蜥蜴繁殖的关注度的提高,相信蓝舌繁殖技巧会不断得到完善和推广。
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有望在保证人工饲养蓝舌蜥蜴的数量和质量的基础上,为野外蓝舌蜥蜴的保护和繁衍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蓝舌繁殖技巧的水平,为蓝舌蜥蜴的繁衍贡献力量。
本文将深入探讨蓝舌繁殖技巧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并为读者提供有关蓝舌蜥蜴繁殖的实用指导。
接下来,我们将从蓝舌繁殖环境、蓝舌繁殖季节以及蓝舌繁殖饲养技巧等方面展开讨论。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是指文章整体组织架构和各个章节之间的关系。
巨晰的循环系统及其对环境的适应
巨蜥的循环系统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摘要:巨蜥的心室可分为前后两部分三个相连通的亚腔,即动脉腔、静脉腔和肺腔.山于心房都开口于管状动脉腔右端,心室舒张时,两心房血液同时流出势必造成混合,故右心房内血液首先以量子释放方式经动脉腔流入最腹部的肺腔中,接着左心房内血液因压力升高冲开房室孔进入动脉腔,先后进入动脉腔的静、动脉血界而处有极少量混合血,心室收缩时,水平隔与心室前壁肌峭嵌合而把心室重新分成动脉腔)静脉腔和肺腔两个独立腔,山于体动脉压较高,血液动力学作用不允许混合血流入体动脉,结果把动、静脉血分流到体动脉和肺动脉中去,冬眠期,这种分隔作用减少肺内血液循环,使高度气化的血液主要循环于体循环中,是对不利于肺呼吸生活环境的适应.与其它动物不同的是,巨蜥有外颈动脉}几和无名动脉分别从右体动脉弓发出.尿殖静脉环进入肝脏后形成后人静脉,肝静脉全部位于肝内.关键词:循环系统,血液量子释放全世界30余种巨蜥科爬行动物中,我国仅有一种,即巨蜥( Varanus salvator)llz,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分布于云、广一带的狭小范围内,迄今为止国内仅见有巨蜥尿殖系统解剖的报道1996年冬,济南市动物园蛇展馆一雄性巨蜥在冬眠期间死亡,我们采用冷冻保存、酒精防腐,用注射染料观察心脏结构、血管走向等方法进行标本解剖,并对心脏内血流进行研究,探讨爬行动物不完善双循环及其对生活习性的适应.1心脏的外部形态位置和内部解剖巨蜥的心脏外形呈圆锥形(见图1),左右径约为312 cm,由退化的静脉窦、左右心房和一心室构成,右背侧心室壁肌肉非常厚,动脉干从心室发出在两心房之间沿腹侧面向前运行,从左向右依次为肺动脉、左和右体动脉.巨蜥的心脏位于体腔右侧中部稍前、半透明的心包膜腔内,心包腹面靠着体腔腹壁、背右侧与右肺以斜隔相隔、背部与体腔背壁相连起固定作用、后端连于横隔膜上并与肝脏右叶以此相隔.111心室(ventricle)巨蜥的心室腔呈o形,在动脉干的基部、肺动脉口与左右动脉孔之间的心室前壁上,有一个纵行的肌肉靖状突起(muscular trabeculae),以肌肉靖为界可将心室分为U形的前室腔和工形的后室腔两部分.前室腔(因体动脉开口于此,故称动脉腔cavum ateriae)围绕动脉干基腹部向右背侧延伸,管状.右端有左、右房室孔开口,略呈直角状排列,右房室孔腹向正对管状动脉腔,左房室孔靠左背后方且开口偏向右,近左端部、肌肉靖右侧有左、右体动脉的开口,并且左体动脉口紧靠右体动脉口、位于左腹侧,开口均偏向右.后室腔中有一个肌肉质水平隔(horizontal muscular septlam)将后室腔分成右腹侧的肺腔(cavum pulmona)功和左背侧的静脉腔(cavum veno-sum)两个亚腔,水平隔前背侧游离,前端顶部凹陷,在心室收缩时,可与正对着的肌肉靖相吻合,将三腔连通的心室分隔成动脉腔)静脉腔和肺腔两个独立腔,当心室舒张时,肺腔则与静脉腔和动脉腔相通.肺动脉开口于肺腔前端、肌肉靖的左侧,离左、右体动脉口较远.图i巨蜥心脏解剖示意图1)肺动脉2)左体动脉口,3)右体动脉口,4)左房室孔,5)右房室孔,6)肌肉峭,劝肺腔,8)静脉腔9)静脉窦10)动脉腔11}水平隔112心房(atr动心房壁比心室壁薄.右房室孔较大且直接开口于动脉腔右端,左心房则变长变细绕过动脉干背面,开口于右房室孔背后方的动脉腔壁上.113静脉窦(venous sinus)趋于退化,呈长圆囊形,以粗大的无瓣膜窦房孔开口在右心房背侧. 静脉窦与后、右前大静脉相通连呈直管状膨大,左前大静脉则以一个小孔开口于静脉窦左壁上,该死巨蜥此处因淤血而充实,形态略呈/卜0字形膨大,其他部位未见这种明显的淤血现象,整个心血管到处充满了气体.2动脉(artery )1)内颈动脉,2)锁骨下动脉,3)外颈动脉,4)外颈动脉1.; 5)无名动脉,6)头臂动脉,劝左体动脉,8)右体动脉,9)肺动脉,10)前肠系膜动脉,11}动脉,12}腹动脉,13)胰动脉,14)肝动脉,15)脾动脉,16)精索动脉,17)脂肪体动脉,18)股浅动脉,19)坐骨动脉,2 0)尾动脉,21}腹腔系腊动脉,22)后肠系膜动脉,23)肾动脉,24)骼后动脉,25)腹壁动脉打开心包膜,三条大的血管从心室的不同部位发出,最初一段管壁愈合在一起沿两心房之间前行,称为动脉干.其开口从左向右依次为肺动脉、左体动脉和右体动脉,并且左体动脉基部于右体动脉弓的左腹侧稍向右弯曲,三条大动脉基部都有半月瓣防止血液倒流.211肺动脉从位于肌肉靖左侧的心室肺腔前端发出,前行至气管叉处分为左右两支,左肺动脉与左体动脉并行,穿过心包膜后,绕过左主支气管腹侧进入左肺;右肺动脉则与右体动脉伴行一段后进入肺内.212左体动脉弓左体动脉弓较细,从动脉腔发出后,在与右体动脉弓合并前发出一支前肠系膜动脉,向后运行分成许多微血管并形成血管网,分部到小肠及前部大肠上.213右体动脉弓右体动脉弓较粗,从心室发出后,在基部约215 cm处发出一支外颈动脉干,穿过心包膜绕过右主支气管折向背后运行,在与左体动脉弓合并成一条背大动脉前又发出一支无名动脉干(头臂动脉干).1)外颈动脉干(external carotid com m on tnlnk artery)从右体动脉弓发出后,首先分出一支较细的心包膜动脉,沿腹面向后运行;外颈动脉干穿出心包膜后前行,在气管的腹面、左右主支气管分叉处的前方约1 cm处分为左、右外颈动脉,沿气管两侧前行,分布到颊部及头部表层.2)无名动脉(innom mate artery,头臂动脉干cephrobranchial tnlnk artery)无名动脉与右体动脉弓末段、背大动脉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沿脊柱右腹侧前行至第四肋骨处分为左、右头臂动脉(cephrobranch ial artery),头臂动脉在肩臼处又分为锁骨下动脉和内颈动脉二支.锁骨下动脉进入前肢后又分成挠动脉和尺动脉,分布到前臂上;内颈动脉沿食道两侧前行,在颅骨底分为三支:一支鳄动脉,一支脑动脉,供应脑部血液,一支眼动脉供应眼球血液.214背大动脉在第五肋和第六肋之间由左、右体动脉合并而成,沿脊柱右侧向后运行时,发出许多分支:1)肋间动脉是从背大动脉上向两侧不对称发出的许多小血管,分布到体腔背壁.2)胃腹动脉在第八肋和第九肋间从背大动脉上发出后左行,从前肠系膜动脉背侧穿过,到达胃的腹壁,向两侧发出7} 8对小动脉血管伸入到胃壁中.3)腹腔动脉在第十肋骨后缘处分出后左行,分为多支,脾动脉伸入脾脏,胰动脉分布到胰脏上,胃背动脉到达胃的背部;另外有一些细小分支分布到小肠前段的肠系膜上.4)后肠系膜动脉为一支较细的血管,在第14肋骨处,从背大动脉发出后,在大肠系膜上分成许多小支分布到大肠后段.5)生殖动脉雄性巨蜥的精巢动脉(雌性的为卵巢动脉)左右两支,分别在第14肋骨和第15肋骨处从背大动脉发出,伸入到精巢中.6)肾动脉右肾动脉在第17肋后缘、左肾动脉在第18肋骨后缘从背大动脉发出,分别从肾脏前端内侧进入肾脏.7)骼前动脉左右两支,在骼骨前缘从背大动脉发出,每侧再分成两支,一支通向脂肪体,称为脂肪体动脉;另一支通往后肢浅部和腹壁称为股浅动脉.8)骼动脉在骨盆内由背大动脉发出并进入后肢,形成股动脉沿后肢深部运行,供应后肢血液.9)尾动脉背大动脉向后延伸到尾部成为尾动脉,后部渐细,向两侧发出许多小血管供应尾部血液.3静脉(vein)图3巨蜥的静脉系统1)颈静脉,2)锁骨下静脉,3)前人静脉,4)肺静脉,5)后人静脉,6)肝门静脉,劝脂肪体静脉,8)腹静脉,9)尿殖静脉,10)腹壁静脉,11)肾门静脉,12)股静脉1a}骨盆静脉,14}尾静脉,15)精索静脉311肺静脉左、右肺静脉绕过主支气管腹面,进入心包腔后合并成几条血管通入左心房. 312前大静脉左、右两支,较长,由颈总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在肩臼处合并而成,从左右主支气管腹面绕到心脏背面,右前大静脉径直从前端进入静脉窦,左前大静脉从左侧壁以小孔的形式进入静脉窦.1)颈总静脉内、外颈静脉在颊角处联合形成颈总静脉,沿食道两侧向后运行,收集头颈部的血液.2)锁骨下静脉锁骨下静脉很短,由收集前肢血液的臂静脉和收集肩区甚至头部皮肤、肌肉血液的肌皮静脉构成.313后大静脉管腔特别粗大,后端由左右尿殖静脉在肝的心叶尖部合并而成,在贯穿肝脏时汇集肝静脉中的血液,出肝即进入心包腔,沿心脏背面前行和前大静脉连通于静脉窦.1)肋间静脉几条肋间小血管合并成一条肋间静脉,从右肺后端穿过,在肝脏右叶中内侧进入肝脏,然后并入后大静脉.2)肝静脉剖开肝及肝内后大静脉可窥见数目多的肝静脉,直接开口于后大静脉壁上,巨蜥无肝外肝静脉.3)肝门静脉脾静脉和胃静脉会合后与肠系膜静脉合并成一条肝门静脉,与腹静脉汇合后,从肝门处入肝脏.4)尿殖静脉左右两条连成环状,左支比右支长得多,紧贴肾脏和精巢内侧前行,途中先后有短的肾静脉和精巢静脉加入,左尿殖静脉绕过回肠背面至右侧,与右尿殖静脉在肝心叶进入肝脏时合并成后大静脉.5)腹静脉左右两支,管腔较粗,由骨盆静脉和骼腰静脉汇合而成.腹静脉沿体壁两侧向前腹面运行,在近腹侧有脂肪体、腹壁静脉加入;脂肪体静脉多条,有的有腹壁静脉参入,然后两腹静脉合并成一条连于肝门静脉上.6)肾门静脉左右两支,由骨盆静脉后段发出,从肾的后端分成两条小血管,沿腹面前行,并与管状的/肾孟)收集管0并行,同时分出许多小血管进入肾实质,在肾前部进入肾内,在肾小叶中分散成毛细血管.7)尾静脉收集尾部的血液,前行到骨盆底部分成左右两支骨盆静脉,骨盆静脉沿骨盆内壁前行从坐骨神经背面穿过,前行出骨盆后形成腹静脉.8)骼腰静脉分为腰静脉和股静脉两支,腰静脉收集腰和腹壁部的血液,股静脉收集后肢的血液,收集两部分血液的骼腰静脉与骨盆静脉在骨盆口处汇成腹静脉.4讨论1)巨蜥与其它非鳄类爬行动物不同13—132,心室不是分为左右两部分,而是分为右前左后两部分三个亚腔;肺动脉和左、右体动脉的开口及其在动脉干中的位置均为从左向右依次排列.左、右房室孔均开口于管状动脉腔右端,有利于静、动脉血先后进入管状动脉腔时减少接触面积和混合程度.2)有外颈动脉干和无名动脉分别从右体动脉弓上发出;外颈动脉干分出外颈动脉,无名动脉分出头臂动脉,头臂动脉再分为内颈动脉和锁骨下动脉,这和晰蝎不同(6} 10).3)左右尿殖静脉连成环状,前端在进入肝脏处汇成后大静脉,而不是从后大静脉上分出的尿殖静脉分支;肝静脉多条均位于肝脏内.4)通常认为爬行动物左右心房内血液同时流入心室左右侧,由于室间隔不完全形成的混合血在心室收缩时注入右体动脉.巨蜥心脏的内部解剖表明,左右心房内的血液显然不可能并行经动脉腔流入心室的左右侧(肺腔和静脉腔或动脉腔13—92,否则势必产生更多的混合血,失去心脏分离动、静脉血结构的生理学意义.因此,正常情况下,当心室舒张、心房收缩时,由于较粗的右房室孔正对管状动脉腔,且房室孔朝腹面,右心房内静脉血首先以/量子释放0 (quantum rehase)的方式,经动脉腔注入最腹面的肺腔;心房继续收缩压力增大至一定程度,左心房内血液从动脉干背部向右流冲开房室瓣,来自左心房内的较强血流及瓣膜推移可使右房室孔关闭,防止血液流入右心房,而紧随静脉血流入管状动脉腔,动、静脉血因接触面积小而血液混合量极少.心室收缩时,水平隔与肌肉靖相嵌合,把心室分成肺腔与静脉腔)动脉腔两个独立的腔,于是肺腔内的静脉血液流入压力较低的肺动脉,到肺部去进行气体交换;背部肥厚室壁(相当于哺乳动物的左心室)强有力的收缩,使动脉腔内动脉血进入压力较高的右、左体动脉.动、静脉血界面处出现的极少量混合血则有几种可能:或者进入静脉腔,在心室舒张时,因重力作用流入肺腔;或者混合血在心室收缩时被隔离到肺腔,从而降低肺的气体交换率;或者由于肌靖)水平隔的生理分隔功能,使动、静脉血完全分开;或者被分隔到动脉腔中.但是无论怎样,由于动、静脉血接触界面小、时间短,因而混合血量极微,对动、静脉血混合的影响极小;水平隔和肌靖相嵌合的生理分隔作用有利于使动、静脉血完全分开,血液动力学作用也不允许本来就量微的混合血进入体动脉,保证了动、静脉血的分流,这种情况恰与萤光显影、血液含氧量分析和电磁流量计技术研究的结果相吻^13} 8, 12, 1325)解剖冬天死亡之巨蜥,除静脉窦和右心房附近有淤血块外,整个心血管内充满气体,而不象哺乳动物那样整个血管内充满血液.这种血液气化现象可能是:冬眠期间,由于巨蜥的心室水平隔与肌靖嵌合,减少甚至阻断肺循环血液量,由于呼吸暂停或者潜水时,肺减少通气、肺动脉阻力显著增大,不完善双循环可以导致无效气体交换,血液可以不灌流非通气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42,使心脏的博动主要推动充满气体的血液进入左、右体动脉弓,供应组织器官代谢所需要的氧气,把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输送到肾脏等器官排出.由于某种尚不清楚的血液氧合反应机制形成的充气血液循环于体循环中,减少冬眠期肺部的血液循环,降低肺的呼吸通气,肺内气体与血液间低效率的气体交换,即可适应爬行动物冬眠期低水平的新陈代谢对氧的需要和不利于肺呼吸的生活环境,因此,不完全双循环是两栖、爬行动物适应其生活习性的结果.5参考文献1田婉淑,江耀明.中国两栖爬行动物鉴定于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1992赛道建,徐淑娟,}7},等.雄巨蜥的泌尿生殖系统.两栖爬动物研究,1991, (6. i辑):3。
快步麻蜥断尾及其再生的实验研究
快步麻蜥断尾及其再生的实验研究吾玛尔·阿布力孜(新疆大学生物系乌鲁木齐830046)〔摘要〕本文对104只快步麻蜥人工断尾和再生能力,断尾愈合,芽基形成及生长和在生尾表皮分化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快步麻蜥断尾后,一般都能再生,长出再生尾,再生尾长约11-28m m。
断尾再生过程包括伤面愈合,再生芽基形成,芽基生长和分化等四个阶段。
断尾发后在距肛孔5m m以内,则没有再生,只是伤口愈合。
关键词快步麻蜥断尾再生快步麻蜥(E r e m i a w w e l o o P a l l a s)是新疆常见的一种小型蜥蜴,属麻蜥类。
主要分布在北方草原和荒漠地带的典型动物之一,由苏联中亚地区分布到新疆天山山脉的南北部。
垂直分布可由海平面等高上升到1500m左右。
快步麻蜥的主要形态特征是背部有清晰的纵纹或由此断裂而成的短纹。
繁殖期内雄蜥在腹部和尾部下呈桔红色。
快步麻蜥的栖息场所极为广泛,一般活动在农田、山野、草丛、灌木丛等平原和丘陵地区,喜欢生活在温暖、干燥、阳光充足的砂土中。
快步麻蜥不仅能消灭多种害虫,而且干制品可入药能治疗骨折、淋巴结核、气管炎、气喘、羊痫风等,还对胃癌和乳腺癌有一定的疗效。
有关蜥蜴断尾再生的资料,国内报道很少。
目前仅见林吕何(1978)对蛤蚧;赵肯堂等(1990)对北草蜥和多疣壁虎;陈绍军(1995,1997)对丽斑麻蜥和山地麻蜥断尾再生作过报道。
笔者自1996年以来,以快步麻蜥为材料,对其断尾再生作了些研究,并详细观察了再生情况,现将有关资料总结如下:材料与方法!实验所用材料,均采自达坂城和乌拉泊,于1996-1998年春捕捉。
共用快步麻蜥104只,体长32-78m m,尾长54-118m m。
将这些麻蜥捕捉后,进行体长、尾长测量,根据实验要求在不同部位进行人为断尾,然后放入饲养室内进行饲养观察。
对断尾愈合、芽基生长和再生尾表皮分化过程进行详细观察,同时对再生尾在不同时期进行解剖,观察再生尾椎骨情况。
蜥脚类恐龙的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以何氏通安龙为例
成都 理工 大学 , 成都 , 6 1 0 0 5 9
内 容提 要 : 文 章 首 先 以 四J I l 盆地早侏罗世的蜥脚类何 氏通安龙 ( T o n g a n o s a u r u s h e i L i e t a 1 . , 2 0 1 0 ) 为例 , 详 细 介 绍 了定 量 系统 分 析 方 法 及 该 方 法 在 确 定 蜥 脚 类 恐 龙 化 石 新 材 料 的分 类 位 置 中 的应 用 。该 方 法 包 括 4个 环 节 : 编
了蜥脚 类恐 龙 的定量分 析方 法 ( 杨 春燕 , 2 0 1 0 ) 。
种研究 方法 。化 石形 态分 析 , 主 要通 过观察 、 测 量
新发 现 的化石 材料 , 与其 他 已有 属种 做 直 接 的 比较 和分 析 , 以确定 新 发 现 化 石材 料 的分 类 位置 。化石
形态 分析 属 于定 性 方法 , 具有 直观 、 形象 的特 点 。我
国蜥 脚 类 恐 龙 ( S a u r o p o d ) 的化 石 形 态 分 析 , 始 于
1 9 2 9年 W i ma n 对 山 东 出 土 的 师 氏 盘 足 龙
( E u h e l o p u s z d a n s k y i ) 的研究 ( Wi ma n , 1 9 2 9 ) , 至今
第
年
1
霄 地 质 学 报 A C T A G E O L O G I C A S I N I C A V D o 1 e . c 8 . 7 N 2 o 0 . 1 1 2 3 蜥 脚 类 恐龙 的 系统 分 析 方 法研 究
— —
以 何 氏 通 安 龙 为 例
古生 物学 、 分类 古生 物学 , 是相 对于 传统 的古 生物研 究方 法—— 化 石 形 态 分 析 ( F o s s i l Mo r p h o l o g y ) 的
三个种群有尾和断尾丽斑麻蜥的选择体温 、表面
动物学报 54(1):60-66,2008Acta Zoologica Sinica 三个种群有尾和断尾丽斑麻蜥的选择体温、表面活动和摄食量3赵 群1 王 征2 刘琳琳3 赵文阁3 计 翔1,23311杭州师范大学杭州市动物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3621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4631哈尔滨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哈尔滨150025摘 要 用2006年4-6月捕自长安(陕西)、共和(青海)、哈尔滨(黑龙江)三个地理隔离种群尾部完整的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成年雄体检测断尾对选择体温、表面活动(表面调温个体数)和摄食量的影响。
各种群个体均分为实验和对照组,在距尾基部10mm处切除实验组蜥蜴尾部,获得断尾个体。
实验和对照组个体饲养在相同的实验室条件下收集相关数据,历时四周。
表面活动的种群间差异是不同种群个体对其所处区域热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断尾个体减少表面活动见于所有三个种群,表明尾自切能导致丽斑麻蜥活动水平的改变。
同一种群断尾和有尾个体表面活动的时间格局无显著差异,不同种群表面活动的时间格局无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表明丽斑麻蜥白天活动节律具有种的特异性,不受断尾影响。
丽斑麻蜥选择体温随纬度或海拔升高而降低,这种变化趋势可能是热环境制约的结果。
所有三个种群断尾个体的选择体温均低于有尾个体,表明断尾可改变丽斑麻蜥的体温调定点。
丽斑麻蜥摄食量存在种群间差异,长安种群蜥蜴的摄食量显著大于共和种群蜥蜴。
三个种群断尾个体均未增加摄食以满足尾再生的额外能量需求,表明增加摄食不是该种蜥蜴补偿断尾能量代价的对策[动物学报54(1):60-66,2008]。
关键词 蜥蜴科 丽斑麻蜥 尾自切 选择体温 活动 摄食量Selected body temperature,surface activity and food intake in tailed versus tailless Mongolian racerunners Eremias argus from three populations3ZHAO Qun1,WANG Zheng2,LIU Lin2Lin3,ZHAO Wen2G e3,J I X iang1,23311Hangzhou K ey Laboratory for Animal Sciences and T echnology,Hangzhou N ormal University,Hangzhou 310036,China21Jiangsu K ey Laboratory for Biodiversity and Biotechnology,C ollege of Life Sciences,Nanjing N 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46,China31C ollege of Lif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Harbin N ormal University,Harbin 150025,ChinaAbstract Adult males of Eremias argus initially having intact tails were collected from three geographically separated populations (the Chang’an population in Shaanxi,the G onghe population in Qinghai,and the Harbin population in Heilongjiang)between April and June2006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caudal autotomy on selected body temperature,surface activity(the number of individuals therm oregulating on the surface)and food intake.Lizards from each of the three populations were equal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We rem oved the tail10mm from the vent from each experimental lizard,thereby producing tailless lizards.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lizards were maintained under identical laboratory conditions for four weeks to allow the accumulation of su fficient data.Surface activities differed am ong lizards from different populations,primarily as the consequence of long2term adaptation to local thermal environments.Reduced surface activities in tailless lizards were found in all the three 2006209228收稿,2007210218接受 3杭州市动物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This research was funded by the grant from Hangzhou K ey Laboratory for Animal Sciences and T echnology)33通讯作者(C orresponding author)1 E2mail:xji@mail1hz1zj1cn Ζ2008动物学报Acta Zoologica Sinicapopulations,suggesting that E1argus is am ong lizard species where tail loss may m odify activities.The temporal patterns of surface activity did not differ between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lizards within each of the three populations and am ong lizards from different populations,suggesting that there is a species2specific activity pattern in E1argus,and that the pattern is unaffected by tail loss.Selected body temperature increases with increase in latitude in E1argus,and this trend should be attributable to the constraints imposed by the thermal environment.T ailless lizards selected lower body temperatures than did tailed lizards in all three populations,suggesting that E1argus is am ong lizard species where tail loss may m odify the set2point of therm oregulation.F ood intake differed am ong lizards from different populations,with lizards from the Chang’an population ingesting significantly m ore food than those from the G onghe population.In all three populations,increased energy demands ass ociated with tail regeneration did not result in increment of food intake in tailless lizards.This finding suggests that increasing food intake is not a strategy adopted by tailless E1argus to compensate for the energetic costs of tail loss[Acta Zoologica Sinica54(1):60-66,2008]. K ey w ords Lacertidae,Eremias argus,Caudal autotomy,Thermal preference,Activity,F ood intake 许多蜥蜴利用尾自切作为免遭天敌致命攻击的防御机制,这种机制在躲避、逃跑等措施均不奏效时会显得尤其重要(Arnold,1984,1988;Bellairs and Bryant,1985)。
蜥蜴断尾再生原理
蜥蜴断尾再生的原理主要是自截。
蜥蜴在遭遇敌害或受到严重干扰时,常常把尾巴断掉,断尾不停跳动吸引敌害的注意,从而自保。
断尾处并不在两个尾椎骨之间的关节处,而是在同一椎体中部的特殊软骨横隔处。
这种特殊横隔构造在尾椎骨骨化过程中形成,因尾部肌肉强烈收缩而断开。
软骨横隔的细胞终生保持胚胎组织的特性,可以不断分化。
所以尾断开后又可自该处再生出一新的尾巴。
再生尾中没有分节的尾椎骨,而只是一根连续的骨棱,鳞片的排列及构造也与原尾巴不同。
有时候,尾巴并未完全断掉,于是,软骨横隔自伤处不断分化再生,产生另一只甚至两只尾巴,形成分叉尾的现象。
蜥蜴粗长的尾巴是它危急时断尾自救的工具,也是贮存营养的仓库,还是其力量和地位的象征。
当蜥蜴遇到天敌时,便自断其尾,以活脱脱乱动的尾巴吸引天敌,自身则逃之夭夭,脱离险境,免受丧生之难。
当人们用小木棍追打蜥蜴时,瞄准其尾巴用力一杵,蜥蜴逃跑了,它的尾巴却留下了,这时便可以看到精彩的一幕:蜥蜴尾巴的断处贴在墙上,另一头则转圈,不停地摇晃着,“刷起锅”来了,摇晃的速度由快到慢,可长达几分钟。
蜥蜴的尾巴为何断下来还能摇晃呢?科学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蜥蜴的尾巴中不仅有脂肪,还有大量的糖原,蜥蜴的营养和能量以糖原的形式贮存在尾巴里。
糖原是一种最容易释放的物质,当尾巴断下来后,糖原迅速释放出来,促使断后的尾巴依然摇晃。
蜥蜴断尾自救也是无奈之举,因为蜥蜴的尾巴是营养仓库,平时它把多余的营养都贮存在尾巴里,断其尾就是丢失了营养库,这无疑使它从生理上受到了一次极大摧残。
蜥蜴的断尾逃生与再生能力
蜥蜴的断尾逃生与再生能力蜥蜴是一类生活在地球各个角落的爬行动物,它们以其独特的生存技能而闻名。
其中,蜥蜴的断尾逃生与再生能力是备受研究和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蜥蜴为何会断尾、断尾后的逃生策略以及其惊人的再生能力。
蜥蜴为何会断尾呢?这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生存策略。
当蜥蜴感到受到威胁或被捕捉时,它们会迅速将尾部自断,留下一个仍在扭动的尾巴,来吸引捕食者的注意力,从而成功逃脱。
这种自断尾部的行为被称为“自动断尾”或“自切”,是蜥蜴独特的防御机制之一。
蜥蜴断尾后的逃生策略也是非常巧妙的。
一旦蜥蜴成功将尾部抛弃,尾部会继续扭动数分钟甚至更长时间,制造出一种幻觉,让捕食者误以为是猎物,从而分散注意力,为蜥蜴争取逃生的宝贵时间。
同时,蜥蜴自身也会迅速逃离现场,利用周围环境的掩护,尽快脱离危险区域。
然而,更令人惊叹的是蜥蜴的再生能力。
在自断尾部后,蜥蜴的尾部能够再生出一个全新的尾巴,这一过程被称为“再生”。
蜥蜴的再生能力主要得益于其身体组织的特殊结构。
蜥蜴的尾部骨骼、肌肉和皮肤都具有再生的潜能,当尾部被切断后,细胞会迅速开始分裂和增殖,形成新的组织,逐渐恢复原有的功能和外观。
在蜥蜴的再生过程中,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特点。
首先,再生的速度因蜥蜴的种类和年龄而异,一般来说,幼年蜥蜴的再生速度要比成年蜥蜴更快。
其次,再生后的新尾巴可能会略有差异,比如颜色、纹理或长度上的变化,但整体功能和结构基本保持一致。
最后,蜥蜴的再生能力并非无限制的,频繁断尾可能会对蜥蜴的健康和生存造成影响,因此在自然环境中,蜥蜴通常会尽量避免使用这一生存策略。
总的来说,蜥蜴的断尾逃生与再生能力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智慧。
这种独特的生存机制不仅帮助蜥蜴在面对危险时保全性命,也为科学家们提供了宝贵的研究对象,有助于人类更深入地了解生命的奥秘。
希望通过对蜥蜴这一生物现象的探讨,能够让更多人对自然界的多样性和生命力充满敬畏和好奇,共同呵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金版新学案】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4-6章单元高效整合配套名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Ⅱ.小麦的染色体数为42条。下图表示小麦的三个纯种品系 的部分染色体及基因组成:
Ⅰ、Ⅱ表示染色体,A为矮秆基因,B为抗矮黄病基因,E 为抗条斑病基因,均为显性。乙品系和丙品系由普通小麦与近 缘种偃麦草杂交后,经多代选育而来(图中黑色部分是来自偃麦 草的染色体片段)。
(1)乙、丙品系在培育过程发生了染色体的________变异。 该现象如在自然条件下发生,可为________提供原材料。
解析: 从图甲中可以看出雪兔和狼之间只有一个箭头联 系,二者没有共同的食物来源,因此二者明显的种间关系是捕 食;北极狐的能量有三个来源,雷鸟提供1/2、植物提供1/8,还 有雪兔提供3/8,若北极狐种群增加能量80 kJ,则植物增加的能 量 为 : 80×1/2÷20%÷10% + 80×1/8÷10% + 80×3/8÷20%÷10%=3 600 kJ;从图乙中可以看出C为分解 者,A为生产者,B、D分别为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流入 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900×106J,第二 营 养 级 到 第 三 营 养 级 的 能 量 传 递 效 率 为 18÷100×100% = 18%;从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来看,能量的输入大于输出,因此 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正在增加。
答案: (1)捕食 (2)3 600 (3)分解者 (4)900 18% 增加(是)
[高考真题] (2011·山东理综卷)(15分)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天我
国的世界环境日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草 原是绿色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如图所示。
(1)图中食物网较简单,因此,该草原生态系统的________ 能力较差,其________稳定性也相应较低。除图中所示的生物 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________才能保证 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
关于海南岛蜥蜴类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生物多样性课程论文题目:关于海南岛蜥蜴类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班级08级生态(3)班姓名邓金毅学号0840*******日期:2011 年5 月10 日关于海南岛蜥蜴类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摘要:良好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造就了海南岛极为复杂多样的生物。
其中,蜥蜴类数目也极为可观。
海南岛实有蜥蜴类动物8科19属28种,约占全国总数的17%,多于福建,与广东省(含香港)相当,略少于台湾和广西。
海南蜥蜴类均为东洋界物种,物种多样性较高,但特有种较少。
笔者对海南岛蜥蜴类多样性及其特点进行了调查,指出了海南岛蜥蜴类动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旨在为评价该地区生态环境总体状况和制定宏观的生态管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海南岛;蜥蜴;多样性;保护1 生物多样性的定义所谓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 或biodiversity),是指物种、遗传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它是种内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生物学复合体系,包括数以百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的所拥有的基因。
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广义上的生物多样性包含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个层次;狭义上的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上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区域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物种生态多样性。
遗传基因多样性是指生物体内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及其组合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景观格局多样性是指景观类型空间分布的多样性及各类型之间以及斑块与斑块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功能联系,景观多样性多考虑不同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同一类型间的连接度和连通性,相邻斑块间的聚集与分散程度。
世界生物多样性是一种巨大的和被低估的宝贵资源,是人类产生、进化和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类拥有的不可复得的最重要的自然遗产。
巨蜥的循环系统1
7、巨蜥科:圆鼻巨蜥
巨蜥
巨蜥(goanna)
体被角质鳞或硬甲,指趾具爪,运动时腹部 贴地,在陆地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Amniota);是 真正的陆栖脊椎动物;由古两栖类在古生代石炭纪 末期分化而来;是鸟类和哺乳类的演化原祖。
• 全世界30余种巨蜥科爬行动物中,我国仅 有一种,即巨蜥( Varanus salvator)llz,属 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分布于云、广一带 的狭小范围内
心室在室间隔不完全处形成一个静脉腔,多氧血由 肺静脉返回左心房,左心室,并有部分血液通过静脉腔 流入右心室内,所以从右心室中部导出的左体动脉弓内, 血液中的含氧量与左心室中的血液基本一致,或只混有 极少量的少氧血。
右心室的右侧为少氧血。左体动脉弓始于心室的右中 部,其中的血液主要来自静脉腔,血液也为多氧血,因此 左,右体动脉弓合成的背大动脉中,混合血的成分极少。
巨蜥类,鳄类具有完整的室间隔,仅在左,右体动脉 的基部留有一个沟通2个心室的潘氏孔(foramen of Panizzae)。
2.动脉 (离心的血)
肺动脉弓 左体动脉弓 右体动脉弓 •
右部 心室的中央 左侧
离心的血液分别由 左,右心室导出, 流入3对动脉弓,从 右倒左分别为:肺动 脉弓,左体动脉弓 和右体动脉弓,右 体动脉弓分支出颈 总动脉。
冬眠期间由于巨蜥的心室水平隔与肌靖嵌合减少甚至阻断肺循环血液量由于呼吸暂停或者潜水时肺减少通气肺动脉阻力显著增大不完善双循环可以导致无效气体交换血液可以不灌流非通气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由于某种尚不清楚的血液氧合反应机制形成的充气血液循环于体循环中减少冬眠期肺部的血液循环降低肺的呼吸通气肺内气体与血液间低效率的气体交换即可适应爬行动物冬眠期低水平的新陈代谢对氧的需要和不利于肺呼吸的生活环境不完全双循环是两栖爬行动物适应其生活习性的结果
鞭尾蜥_性的诠释_唐业忠
鞭尾蜥性的诠释*唐业忠 王祖望(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100080)Cnemidophorus A New Overview For Sex .Tang Y ezho ng ,W ang Zuw ang (Institute of Zo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0).Chinese J ournal of Ecology ,2001,20(2):56-60.Sex ua l ev olutio n pla ys an impo rta nt ro le in the adaptation to their env iro nment fo r org anisms .Sexual differ entia-tio n is the basis on which creatur es ex cha ng e their ge nes .Fur ther mo r e ,what is the ex tra v alue o f sex to their str ug gle fo r life in animals ?Co mpa riso n of a ll-female Cnemidophorus with no rmal o nes sho w s so me element of sex tha t mig ht not be previously considered.The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 r sex ua l behav ior s o f those liza rds a re la rg ely unique .This paper r eview s the funda ment basis co nt rolling pseudo copulation o f all -female lizards ,which concerns ge netic,endo crine and ex pr essio n of sex ho r mone recepto r g enes in the brain.Key words :Cnemidophorus ,a ll-female species,pseudo copula tion,sex ho rmo nes,sex ho rmo ne r ecepto rs.中图分类号:Q 9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890(2001)02-0056-05 *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项目(KZ951-A 1-105)资助. 作者简介:唐业忠,男,37岁,副教授。
三个种群有尾和断尾丽斑麻蜥的选择体温、表面活动和摄食量
三个种群有尾和断尾丽斑麻蜥的选择体温、表面活动和摄食量赵群;王征;刘琳琳;赵文阁;计翔【期刊名称】《动物学报(英文版)》【年(卷),期】2008(054)001【摘要】用2006年4-6月捕自长安(陕西)、共和(青海)、哈尔滨(黑龙江)三个地理隔离种群尾部完整的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成年雄体检测断尾对选择体温、表面活动(表面调温个体数)和摄食量的影响.各种群个体均分为实验和对照组,在距尾基部10 mm处切除实验组蜥蜴尾部,获得断尾个体.实验和对照组个体饲养在相同的实验室条件下收集相关数据,历时四周.表面活动的种群间差异是不同种群个体对其所处区域热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断尾个体减少表面活动见于所有三个种群,表明尾自切能导致丽斑麻蜥活动水平的改变.同一种群断尾和有尾个体表面活动的时间格局无显著差异,不同种群表面活动的时间格局无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表明丽斑麻蜥白天活动节律具有种的特异性,不受断尾影响.丽斑麻蜥选择体温随纬度或海拔升高而降低,这种变化趋势可能是热环境制约的结果.所有三个种群断尾个体的选择体温均低于有尾个体,表明断尾可改变丽斑麻蜥的体温调定点.丽斑麻蜥摄食量存在种群间差异,长安种群蜥蜴的摄食量显著大于共和种群蜥蜴.三个种群断尾个体均未增加摄食以满足尾再生的额外能量需求,表明增加摄食不是该种蜥蜴补偿断尾能量代价的对策.【总页数】7页(P60-66)【作者】赵群;王征;刘琳琳;赵文阁;计翔【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杭州市动物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36;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46;哈尔滨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哈尔滨,150025;哈尔滨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哈尔滨,150025;杭州师范大学杭州市动物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36;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南省檗蚖科(原尾目)的四新种和一新记录
云南省檗蚖科(原尾目)的四新种和一新记录
尹文英
【期刊名称】《动物学研究(英文)》
【年(卷),期】1985(6)3
【摘要】1973年冬采自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一批原尾虫标本,经近年来陆续鉴定
发表的23种外,尚有檗蚖科的5个种,其中包括4个新种和1个新记录,现记述于后。
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
扇饰格蚖Gracilentulus flabelli,
新种(图1—10)全长1032微米。
头长112微米,宽88微米,下唇须具3刚毛和1
根长形感器。
【总页数】9页(P249-257)
【作者】尹文英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6
【相关文献】
1.中国原尾虫巴蚖属一新种(原尾纲,檗蚖科)
2.中国东北原尾虫一新种记述(原尾纲,
蚖科)3.云南古蚖属四新种(原尾纲:古蚖目)4.肯蚖属(原尾自、檗蚖科)的五新种和一新记录5.海南岛肯蚖属的四新种(原尾目:檗蚖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断尾对蓝尾石龙子能量储存和运动表现的影响
断尾对蓝尾石龙子能量储存和运动表现的影响林植华;樊晓丽;陆洪良;罗来高;计翔【摘要】在许多蜥蜴种类中,尾自切是一种主要的逃避天敌捕食的防御性策略.虽然断尾使蜥蜴获得短期的生存利益,但同时也需为此承受多方面的代价.利用从丽水采集的117条蓝尾石龙子来评价该种动物断尾的能量和运动代价.81条(约69%)石龙子至少经历过1次尾自切.断尾个体中,原先断尾事件的发生频率在不同尾区间存在显著差别,但两性间无差别.将实验组17条具完整尾的石龙子依次切去3个尾段,然后测定断尾前后石龙子的运动表现以及每个尾段、身体各部分中的脂肪含量.另15条具完整尾的石龙子作为对照组,仅测量其运动表现.尾部的脂肪含量与尾基部宽呈正相关,说明具较粗尾部的石龙子一般具有相当较多的尾部储能.尾部脂肪含量随尾长呈非等比例分布,大部分脂肪集中于尾近基部端.断尾几乎不影响蓝尾石龙子的运动表现,仅当大部分尾部被切除时疾跑速有较小程度的降低.显示了蓝尾石龙子因遭遇天敌捕食攻击或其它因素作用而产生的部分断尾可能并不会导致严重的能量和运动代价.由于野外种群蓝尾石龙子个体的断尾情况主要发生在尾近基部或中部位置,因此可以认为自然条件下该种动物的尾自切通常会遭受明显的能量和运动代价.【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0(030)010【总页数】8页(P2541-2548)【关键词】石龙子科;蓝尾石龙子;尾自切;能量储存;运动表现【作者】林植华;樊晓丽;陆洪良;罗来高;计翔【作者单位】丽水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丽水,323000;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杭州,310036;丽水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丽水,323000;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杭州,310036;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南京,210046;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南京,210046【正文语种】中文天敌的捕食行为是驱使猎物的反捕食策略及行为以多样性方向进化的一种重要的选择作用力。
蜥蜴的繁殖与寿命,蜥蜴的繁殖方法和次数
蜥蜴的繁殖与寿命,蜥蜴的繁殖方法和次数蜥蜴的繁殖方法和次数告诉大家,蜥蜴类具交接器,行体内受精。
一般在春末夏初进行交配繁殖。
有的种类的精子可在雌体内坚持活力数年,交配一次后可连续数年产出受精卵。
一局部蜥蜴中只发现雌性个体,据研究,行孤雌繁殖的种类。
这类蜥蜴的染色体往往是异倍体。
有的正常行两性繁殖的种类,一定环境条件下会改行孤雌繁殖,据认为,孤雌繁殖有利于全体成员都参与发生后代,有利于迅速扩大种群,占据生存领域。
多数蜥蜴系卵生(Ovipar种类、一般于夏季产卵于温暖湿润而隐蔽的地方。
卵数由一二杖到十几枚不等。
卵的大小与该种个体的大小有一定的关系。
壁虎科的卵略近圆形,卵壳钙质较多,壳硬而脆。
其他各种蜥蜴的卵多为长椭圆形,壳革质而柔韧。
有的蜥蜴卵在母体输卵管后段(子宫”就开始发育,直到产出仔蜥,叫做卵胎生(Ovovivipar石龙子科中不少种类为卵胎生,其余各科蜥蜴多为卵生。
同一属中有的种类为卵生,另一些种类则为卵胎生。
譬如南渐属中多线南蜥(Mabuyamultifasciata为卵胎生,多凌南蜥(M.multicarinata为卵生。
又如滑蜥属中两个相近种秦岭滑蜥(Scincella.tsinlingensi为卵胎生,而康定滑蜥(S.potanini却为卵生。
国特产动物鳄蜥(shinisaurucrocosiluru当年年底仔蜥就在母体输卵管内发育成熟,但延滞到第二年5月才发生母体外。
解剖怀孕后期的鳄蜥,幼稚仔蜥已无卵黄,而母体输卵管壁布满微血管网。
可能发育后期的仔蜥依靠母体提供营养,应属于少数胎生(Vivipar蜥蜴之一。
蜥蜴一般每年繁殖一次。
但在热带温暖湿润环境的一些种类,如岛蜥(Emoiatrocostata多线南蜥、蝎虎(platyuruplaryuru 疣尾蜥虎(Hemidactylufrenatu与截趾虎(Gehyramutilata等则终年都可繁殖。
蜥蜴的寿命:线南蜥5年,巨蜥(Varanusalvat12年,毒蜥(Helodermasuspentum25年,最长的纪录大概是一种蛇蜥(Anguifragili54年。
鞭尾蜥——性的诠释
鞭尾蜥——性的诠释唐业忠;王祖望【期刊名称】《生态学杂志》【年(卷),期】2001(20)2【摘要】Sexual evolu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daptation to their environment for organisms. Sexual differentiation is the basis on which creatures exchange their genes. Furthermore, what is the extra value of sex to their struggle for life in animals? Comparison of all-female Cnemidophorus with normal ones shows some element of sex that might not be previously considered. The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sexual behaviors of those lizards are largely uniqu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fundament basis controlling pseudocopulation of all female lizards, which concerns genetic, endocrine and expression of sex hormone receptor genes in the brain.【总页数】5页(P56-60)【关键词】鞭尾晰;繁殖生理;单性种;性行为【作者】唐业忠;王祖望【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9.6;Q492.3【相关文献】1.原尾蜥虎的选择体温、热耐受性和食物同化的热依赖性 [J], 徐大德;安虹;陆洪良;计翔2.青海沙蜥红原亚种成体腹部和尾尖腹面色斑两性异形与季节变化的初步研究 [J], 万宏富;齐银;郭宪光;王跃招3.南草蜥和南滑蜥断尾及再生的研究 [J], 叶志强;刘文华;叶灵娟;倪洪斌;徐大德4.丽斑麻蜥自截尾与蜥尾结构的关系 [J], 陈绍军5.原尾蜥虎和光蜥的核型研究 [J], 张秋金;高建民;耿宝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主题多线南蜥
引進原因
多線南蜥是人為意外引入的 外來物種,以目前所記錄的 分佈範圍、活動季節與生殖 情形看來,牠們顯然十分適 應台灣的氣候、環境,族群 成 長 及 擴 散 的 速 度 相 當 快。
資料來源
來源: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 ontent?ID=697
.tw/~fireant/ep aper-9909-1.html
外來種、原產地、危害狀況、防治方法
外來種: 原產地:
危害狀況:
防治方法:
多 分佈於 侵占本土蜥蜴 化學藥劑的 中國雲 棲地,並往北 速效性及全
線 南 蜥
南及海 蔓延;農委會 面性可以發
亞南及一島東帶以南。 形特中兩成有心年生生持,態物續認衝研調為擊究查已。
揮徵
造成的影響
可能是造成南部平地地區之石龍子 及草蜥等共域物種數量稀少的原因 ,由於食量大且來者不拒,有掠食 本土種的現象,如果入侵範圍繼續 擴大,將可能使得本土種蜥蜴滅絕 。
多線南蜥能適應的地方
牠適應環境能力極強,即使污染和過渡開發的環 境也常可見到,會游泳和潛水,又是胎生,競爭 食物與棲息地的資源,比起台灣原生的長尾南蜥 和其他種類的石龍子明顯佔有優勢。
1.生物名稱
目錄
2.外來種、原產地、危害狀況、防治方法
3.外型特徵
4.引進原因
5.造成的影響
6.多線南蜥能適應的地方
7.資料來源
生物名稱
學名:Mabuya multifasciata Kuhl 俗名:多紋南蜥 英文名:Common sun skink, Many striped skink 綱名:爬蟲綱 Reptilia 目名:有鱗目 Squamata 蜥蜴亞目 Lacertilia (Sauria) 科名:石龍子科 Scincidae 屬名:Mabuy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后可有效识别 并消 除特异 性抗 原 , 先 天性免 疫尽 管 早 于适应性 免 疫被 激 活 , 但 不 具 备 特定 识 别 的效 应 。
一
5 0 % 的个体存 在这种情况 ; 有4 5 % 的个 体尾 自切 发生
于近基 部 , 3 8 % 的个 体 尾 自切 发 生 于尾 中部 ,1 6 . 5 %
旦动物的上皮 组织 屏 障被 异物 所入 侵 , 处 于循 环状
个 体仅在尾尖端 发生 过断 尾 ; 雌性 在尾 基部 发生尾 自 切 的频率要明显高于雄性 。研究者还对 蜥蜴尾 巴的各
部分进行 了称重 和能 量测定 , 发 现近基 部 的尾 巴具 有
态中的先天性免 疫系 统则被 快速 激活 , 随后适 应性 免 疫引起 强 烈 的炎 症 反 应 。植 物凝 集 素 ( p h y t o h a e m a g — g l u t i n i n , 简称 P H A) 是 一种从红 芸豆 、 菜 豆等植 物 中提 取的细胞凝集 因子 。研究 表 明 , 多数 脊椎 动物 皮下 首 次 注射 P H A后 能引起机 体的 T细胞 免疫应答 , 导 致局 部注 射点周 围 的炎症 反应 j 。机 体 的 免疫 应答 需 要
蜓 蜥( S p h e n o m o r p h u s i n d i c u s ) [ 1 8 ] 等有鳞 类爬 行动 物的 尾 自切代价进行 了相关 的报 道。 多线 南蜥是一种生活于温 暖气候 区的 中型石 龙子 科蜥 蜴 , 具有卵胎生 的繁殖模式 , 在 国内主要 布予南部 的台湾、 海南 、 广东和云南等地 , 在 国外 主要分 布缅甸 、
消耗 一定 的能量 ¨ u j , 有研究者推测蜥蜴 的尾 自切所导
较 高的干重和 能值 。这 些数据 表 明 , 多 线南蜥 在 野外 发 生尾 自切是 十分 常见 的, 而 且 大多数 个 体会采取 相
生 物学 教学 2 0 1 Βιβλιοθήκη 年( 第3 9 卷) 第2 期
・
7・
多线 南蜥 的尾 自切 及 其 生理 效 应 研 究 概 述
杨瑞 玉 魏 洁 丁国骅 ( 浙 江 省 丽 水 市 丽 水 学 院 生 态 学 院 3 2 3 0 0 0 )
摘 要 蜥蜴尾 自 切作为一种极端逃脱天敌 的防御策 略会付 出一 定的能量代价 , 免疫应答 在排除抗原时则 会消耗一 定的能量 , 故 两者存在一定 的联 系。本文对多线南蜥 ( E u t r o p i s m u h  ̄ a s c i a t a ) 尾自 切及 其与个体免 疫反应 间关 系的最新研 究成果 进行 简要的概
子( E u m e c e s c h i n e n s i s ) c i a t a )
、 多线南 蜥 ( E u t r o p i s m u t t f i  ̄一
、 丽斑麻 蜥 ( E r e m i a s a r g u s ) l H j 、 蓝 尾 石龙 子
述。
关键词
多线南蜥
尾自 切
免疫反应
绝 大部 分蜥蜴 存在尾 自切的现象 。蜥蜴 在无法 有 效地躲避或逃 脱天 敌 的致命 攻 击时 , 尾 自切作 为一 种
极端逃脱天 敌的防御 策 略显得 特别重 要 , 因为该 机 制
致 的能量损失 可能会 间接 地诱 导机 体免 疫力 的降低 , 因此该推测将有助 于了解蜥蜴 尾 自切的进化 。 有关蜥蜴尾 自切 的国内研究始见 于 2 0 0 5年 , 有研
细胞产生 的抗体调 节 ) 。适应 性免 疫在 受外 来异 物诱
( E u m e c e s e l e g a n s ) 、 伊犁沙虎 ( T e r a t o s c i n c u s s c i n - c ) [ J 、 原尾蜥 虎 ( H e m i d a c t y l b o w r i n g i i ) [ 1 7 ] 和 印度
究者对北 草蜥 ( T a k y d r o m u  ̄s e p t e n t r i o n a l i s ) 进行 了尾 自 切的研究 l 1 ¨。之后 , 国内研究者 陆续开始对 中国石龙
能够使蜥蜴逃脱捕 食者并转 移捕食 者 的注意力 - l J 。 蜥蜴 的尾 自切 在逃脱 捕食 者方 面提供 了直 接 的利益 , 但 由于尾部具 有众 多功 能 , 如用 作武器 、 社 交行 为 、 储 存能量及运 动 ( 平衡 、 攀爬 和 游泳 ) 等, 因此绝 大 多 数
泰国、 越南 、 马来西 亚 、 新 加坡 、 印度 尼西 亚 、 菲 律宾 群 岛和新几 内亚等地 [ I 9 ] 。这种 石龙 子科 蜥蜴 作为 温暖
气候 区卵胎生繁殖模式 的代表物种是研究 热带地 区爬 行 动物卵胎生进化 的 理想材 料 【 。研 究者 在进 行相
关研 究的同时 , 发现从 野外所 捕获 的成体 中有 近 5 7 % 的个 体发 生 过 至 少 1次 尾 自切 , 而 在 亚 成 体 中也 有
蜥蜴将会 为 尾 自切 行 为付 出不小 代 价 。早 期 研 究 发
现, 尾 自切后 蜥蜴 逃 避捕 食者 的 能力 会有 所 下 降 L 4 j , 断尾还会缩小蜥蜴 的活动范 围并减少 交配机 会 - 5 j , 甚 至会降低断尾个体 的社群 地位 E 6 J 。此外 , 尾 巴是重要 的储 能器官 l 4 j , 故断尾导致 的尾部 能量丧 失会使 蜥蜴 更易受到饥饿 的威 胁 5。 免疫应答是机体免疫 系统对抗原刺 激所产 生 的以 排除抗原为 目的的生理过程 。复杂且 多层次 的脊 椎动 物免疫系统大致可分 为相互作用 的先天 和适应性 两部 分。先天免疫应答 可刺激 适应 性免疫 应 答 , 而 后 者反 过来又加强 了前者 的作用 【 8 l 。适应性免疫 又可分为 T 细胞 免疫( 由 T淋巴细胞 调节) 和体液免 疫 ( 由 B淋 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