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的产生与发展

合集下载

财政学第一章

财政学第一章
财政产生的社会条件: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公共管理的需要。
1-1-2
第一节 财政的产生和发展
二、财政的发展
财政产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变革和 国家形态的更迭,财政也在不断的发生变 化,人类自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各种社会 形态,都有与其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国家形 态相适应的财政。
(一)奴隶制国家的财政
第一节 财政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我们要一切从 实际出发,而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
他是世界上公共部门经济学领域最著名的专家。
四.继承和发展 国际税收
(一)奴隶制国家的财政 他是世界上公共部门经济学领域最著名的专家。
本课程以财政学基本理论为核心,重点论述了财政支出、财政收入、财政预算、财政平衡和财政政策几方面的基本理论。
特点:(1)国家财政收支与国王家族的收支没有严格划分; (2)国家财政以直接剥削奴隶劳动的收入为主; (3)国家财政收支基本上采取力役和实物 的形式。
1-1-3
第一节 财政的产生和发展
二、财政的发展 (二)封建制国家的财政
第一节 财政的产生和发展
二、财政的发展
(二)封建制国家的财政
收入
支出
财政分配
十二 财政平衡
考查


学时分配 2 2 4 4 2 2 2 4 2 2 2 2 2 32
课程简介
五、考试安排
本课程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 考试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70%,作业占20
%,考勤成绩占10%。
课程简介
六、使用教材
《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1章 导论
本 章 教学内容
结束放映

财政的产生与发展

财政的产生与发展
(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财政的特点 社会主义国家财政,是为实现社会主义国家职能,巩固人民政权,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服务的,它 始终反映着社会主义国家与广大劳动人民之间根本利益一致的分配关系。 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 济。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财政的产生与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财政正在经历一系列重大 变化和发展,财政体制必须相应地由原来的计划型模式即生产型财政,
转到市场型模式即公共财政上来。如果财政不能成为公共财政,市场经 济体制就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建立公共财政框架应不断健全满足经济 社会发展公共需要的体制机制,发挥宏观调控重要手段的作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财政的产生与发展
(一)私有制国家财政的特点(见表1-1) 如表1-1所示,财政收支的内容和范围、收支的形式及管理都随着经济
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在奴隶社会,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商品货币经济很不发达,财政收支的形式主 要以实物、力役为主,财政管理很不完善,国王个人收支与国家财政收 支混在一起,界限不清。进入封建社会,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但随 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已经在逐渐发展,封建社会财政的主要 特点表现为,财政收入中税收与地租逐渐分开;财政收支由主要是劳役、 实物,转为日益增多的货币形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治制度的变化, 国王个人收支与国家财政收支逐渐分离。
现出财政分配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因此,财政是政府可以直接用来调控 经济的有力手段和物质力量。 (3)财政分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集中性分配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财政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 财政的本质

第二章 财政的本质

2.2.1 财政的产生
剩余产品 出现
人类社会三次大分工 促进生产力进步
贫富 分化
财政 产生
国家 产生
阶级和阶级 斗争出现
财政产生的条件
经济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
的出现 社会政治条件:国家的产生
2.2.2 财政的发展
奴隶制国家财政 封建制国家财政 资本主义国家财政 社会主义国家财政
结论
财政作为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它的收 支范围和规模与各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 关,并受其制约。
财政支出的用途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用途, 但其共性都是为了满足国家职能实现的需要。
了解了以上两点,有助于加深对财政本质的 认识。
2.3 财政的定义及其本质
2.3.1 财政的定义 2.3.2 两难冲突问题 2.3.3 财政的本质
第2章 财政的本质
本章提要
2.1 国家分配论的研究方法与内容 2.2 财政的产生与发展 2.3 财政的定义及其本质 2.4 财政的双重属性
2
2.1 国家分配论的研究方法与内容
2.1.1 国家分配论的研究方法 2.1.2 国家分配论的基本内容构成
3
2.1.1 国家分配论的研究方法
财政类型随国家形态的变化而变化,其递进顺序是: 奴隶制国家财政、封建制国家财政、资本主义国家 财政和社会主义国家财政。
财政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以一部分国民收入为客 体,财政分配可采用实物、力役和价值等形式。财 政分配的直接目的是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
28
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关系。主 要体现为:一是个人与国家之间、企业与国家之间 的分配关系;二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地方 积极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

我国公共财政的建立与发展

我国公共财政的建立与发展

我国公共财政的建立与发展综观世界市场经济国家的财政运行机制,尽管形式和侧重点多样,但其基本模式差别不大,就是以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为口径来界定财政的职能范围,并以此构建财政运行体系。

这种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构建的政府收支模式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通常被称为公共财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改革以公共财政为取向,在公共财政框架初步搭建后,经历了一个渐进的改革与发展过程。

一、我国公共财政建设的背景我国的公共财政体制是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背景下,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财政运行模式而正式提出来的。

在此之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财政改革的讨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1982年,关于“大财政,小银行”和“小财政,大银行”的问题曾经进行过激励的争论;1983年,提出财政要不要转型即财政要不要退出再生产领域的问题。

90年代初期,有人提出要调整财政的范围,并逐步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但是,对于改革的模式问题却一直争论不休,这其中争论的焦点是公共财政问题。

关于我国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必要性,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在我国深化财政体制和财政运行机制改革的过程中,提出和强调公共财政问题,主要是为了适应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为了适应当前和今后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具体讲,一是为了与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相适应;二是为了与政府职能转变相适应;三是为了与宏观经济调控模式的转变相适应;四是为了与财政运行模式转变相适应。

第二种观点认为,我国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经济体制环境变了,财政运行机制显然要按照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模式去构建,即搞市场经济就要搞公共财政。

第三种观点认为,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建立公共财政,就不仅仅是财政模式的变革问题,而且它反过来直接引起我国政府行为的变革,是我国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入的关键性步骤,将大大地加快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进程。

否则,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第一章 财政学 导论

第一章 财政学   导论


五、国家同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

该分配关系的重要性:农民人口多、相对贫穷等, 以及农产品的特性(一)农民对国家财政的贡献: 1. 直接方式—农业税等,占全部税收3%左 右
2. 间接方式— “剪刀差”。定义。图形。低
价销售农产品—工业品较低的工资成本和 物化成本— 较高的效益—财政收入
高价购买工业品—工业部门较高的销售收入— 较高的效益—财政收入 (二)财政用于农业方面的支出

“剪刀差”的再分配原理
P/V
工业品价格/价值
1
农产品价格/价值
O 年份
假定经济领域只生产两种产品:工业品和农产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业品价格与价值比越来越大于1, 农产品价格与价值比越来越小于1,形成剪刀张开状。
二、 财政学研究的问题


财政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国民经济中“公”与 “私”的分工。它研究政府适当的职能范围和 运行方式。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财政学必须进行两种不同 性质的研究: 1)实证分析, 2)规范分析。
2、公共产品论的发展

1)萨缪尔森的贡献。在1954年萨氏的《公共支出纯论》和次年的 《公共支出论图解》两篇论文中,萨缪尔森以崭新的思路分析了 公共产品的最佳供应模型问题。对林达尔模型作了更新、发展和 完善,表明了公共产品论新的发展阶段的到来。他分析得出了公 共产品的定义,并提出公共产品消费时的非排他性和非对抗性问 题,在此基础上运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分析了公共产品的最佳供 应问题,并相应建立了萨缪尔森模型。

3、“边际革命”对西方公共财政学的影响: (1)边际效用价值论被运用于分析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时,使政 府公共服务成为具有价值的“公共产品”。 (2)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引人,还使得市场等价交换原则也适用于对 政府公共服务的成本和费用的补偿分析。 (3)边际效用价值论使得公共财政活动和公共产品提供的目的,从 政府需要转到私人需要这一基点上。 (4)边际效用价值论被运用于公共财政分析上,就使得有效配置资 源的私人经济原则也适用于公共经济活动。 上述四大变化的直接结果是,公共经济和政府活动已不再表现为 市场经济的异己分子,即财政活动不再是虽然有必要,但对于资 本主义私有制和市场经济来说都是尴尬的例外了。

财政基本知识

财政基本知识


关于财政改革
• (3)收入分类,主要反映政府收入的来源和 性质,下设类、款、项、目四级科目。 • (4)支出功能分类,主要反映政府活动的不 同功能和政策目标,以综合反映政府职能 活动,支出的内容和方向。 • (5)支出经济分类主要反映政府支出的经济 性质和具体用途。下设类、款两级科目。
关于财政改革
• 6、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 • 以“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 管”为主要内容的“乡财县管乡用”改革的实质是财政管 理方式的改革。 • 坚持以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实行乡镇财政资金的所有权、 使用权与管理权、监督权相分离,由县财政直接管理并监 督乡镇财政收支,规范乡镇财政收支行为。
关于财政政策
• (三)、财政政策的分类 • 1、按财政政策的作用方向,可分为扩张性财 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平衡性财政政策。 • 2、按财政政策的作用空间,可分为宏观财政 政策和微观财政政策。 • 3、按财政政策的作用时间,可分为短期财政 政策和中长期财政政策。 • 4、按财政政策运用的主动性,可以分为积极 的财政政策和消极的财政政策。
• 政府为履行其职能的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货币资金 的总和。 • 财政收入首先应理解为一个过程,它是财政活动 的第一阶段,即组织收入、筹集资金阶段。在市 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收入是以货币来度量的。
(五)、财政收入
• 2、财政收入的分类 • (1)、税收收入 (按税种设20款):是国家依据其政治 权力向纳税人强制征收的收入。它是最古老的、也是最主 要的一种财政收入形式。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 性三大特征。 • (2)、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分设6款:基本养老保险、失 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其他保险 收入。 • (3)、非税收入。分设7款:政府性基金、专项收入、行 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 有偿使用收入和其他收入。 • 4、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 。5、债务收入。通常指国债, 是中央政府以国家信用的方式取得的一种收入。国债具有 有偿性、自愿性、灵活性和广泛性等特点,在弥补财政赤 字、调节经济运行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6、转移性收入。

财政学

财政学

(三)特点⏹ 1.理论性强;2.政策性强;3.涉及面广。

⏹二、研究对象⏹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政府收支分配及其所特有的分配规律。

⏹财政学是一门综合性的政府理财学。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财政的一般概念一、财政概念(财政一般)财政是指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并以其为主体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形成的特定分配关系。

要点:(一)主体----国家;(二)目的-----保证实现国家职能的需要;(三)对象----社会产品,主要是剩余产品;(四)形式----实物、力役和价值形式;(五) 本质----分配关系。

二、财政的产生和发展(一)产生条件1.生产力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2.国家的产生财政既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一个历史范畴。

(二)财政的发展1.奴隶制国家财政(1)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直接占有奴隶。

(2)国家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统治奴隶阶级的工具。

(3)财政实质:反映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对抗性的剥削关系。

(4)财政特点①国家财政收支与国王个人的收支没有严格的界限;②财政收入主要有:直接占有奴隶劳动所得、贡物收入等;③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军事开支、宗教和祭祀等方面支出;④财政分配形式基本上是实物和劳役。

2.封建制国家财政(1)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封建主占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占有生产劳动者—农奴,同时也存在着农民和手工业者等小私有经济。

(2)国家实质:是封建主阶级统治农奴及其他劳动人民的工具。

(3)财政实质:反映封建制国家与农奴及其他劳动人民之(4)财政特点①国王个人收支和国家财政收支逐渐分离,但仍然混杂不清。

②财政收入主要有:官产收入、诸候贡赋、专卖收入和特权收入。

③财政支出主要有:战争支出、行政支出、皇室享乐支出及封建文化、宗教等支出。

④封建社会末期财政分配逐步采取货币形式;⑤封建社会末期产生了国家预算、公债等财政范畴。

奴隶制国家财政和封建制国家财政为自然经济社会财政。

3.资本主义国家财政(1)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第二章__财政概述12节(1)

第二章__财政概述12节(1)

3、财政分配的目的:实现国家职能, 满足社会公共需要(2)
为实现其职能,国家需要有一定的财力作保 证,由于国家一般不直接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 (政府的特殊地位完全可以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 但有失公平、公正,容易损害微观利益主体的利 益,也不利于整个社会范围内效益的提高,我国 计划经济体制“一大二公”的教训也充分说明这 一点),因此,凭借公共权力,通过财政参与社 会产品分配就成为国家筹集所需财力的必要手段。 可见,财政分配的直接目的就是为满足国家实现 其职能对财力的需要。
1、财政的国家主导性(2)
另一方面,财政分配活动及分配关系体现出 明显的国家(政府)意图,是国家(政府)贯彻 政治、经济、社会政策的重要手段。 国家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常 常通过财政分配活动体现出来,财政活动及由此 确定的分配关系是国家贯彻其政治、经济、社会 发展政策非常重要、不可替代、切实可行的重要 手段。 究其原因,一方面基于财政的不可替代的客 观功能;另一方面基于国家主动选择、是国家主 导性的体现。
1、财政的国家主导性(1)
财政严格来讲就是国家财政,财政分 配的主导是国家,有两重涵义: 一方面,在财政分配活动及分配关系 中,参与主体多元化,但财政收支方式、 渠道、规模、管理均是由国家确定的,国 家处于主导地位,而分配活动及分配关系 的另一方(个人或企业)相对处于被动和 从属地位,有按照国家法律、规章、政策 等规定具体执行的义务;
③财政的公共性(2)
当阶级出现,国家产生后,国家就具 有了独家行使政治权力,保护国家安全、 保护公民免受他人暴力侵犯和维护社会稳 定的职能,与此同时,道路、桥梁、大型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公共工程项目是社会 成员出于个人利益所不愿提供或无力提供 的,国家责无旁贷。 由于这些职能、工程是用于满足公共 需要,为满足这些需要提供财力保障的财 政活动就天然具有了公共性,使之与私人 财务区别开来。

财政学知识点总结

财政学知识点总结

导论一、财政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财政活动是财政学产生的基础和前提,财政也就是理财的政治,它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

①古典财政学阶段:以《国富论》发表为标志。

亚当斯密主张“小政府、大社会”,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阿道夫瓦格纳是古典财政学的终结者和现代财政学的创建者。

②现代财政学阶段:以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为重要标志③当代财政学阶段:以约瑟夫《公共部门经济学》的发表为标志。

在收支关系的处理上,主张“量入为出”和“量出为入”相结合。

二、财政学的研究对象。

对象:一个立场,就是如何认识财政的本质问题。

两个“度”,指的是集中度和集权度。

三大职能,指的是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宏观调控。

四项要素分别是收、支、平、管。

五级体制分别是中央、省、设区的市、县、乡。

六点原则。

三、如何学习财政学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②借鉴西方财政学的合理成分③紧密结合中国财政经济的实际问题④密切关注财政理论研究第一章财政概念与财政职能第一节财政概念一、财政的产生与发展(一)财政的产生①经济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经济条件,也是首要条件。

②政治条件:国家的产生是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国家为财政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财政类型的演化①自然经济下的家计财政②计划经济下的国家财政③市场经济下的公共财政二、财政的基本含义内涵:财政是政府的资金收支活动或政府的理财活动公共财政的内涵: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而进行的政府收支活动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是一种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方式或资源配置方式,是与市场经济特点和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

三、财政的基本特征①阶级性与公共性:财政既具有阶级性,又具有公共性,是两者相互统一的一种分配形式。

阶级性是指政府财政在履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职责时总是优先考虑统治阶级的利益,其公共性是指财政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属性。

②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强制性指财政这种经济行为及其运行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过颁布法令来实施的。

历史沿革中的中国财政发展与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历史沿革中的中国财政发展与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历史沿革中的中国财政发展与未来发展趋势展望在漫长的历史沿革中,中国财政的发展经历了许多起伏和变化。

从传统的天下为公,到开放改革的市场化,再到最近几年的金融创新,中国财政一直在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阐述中国财政发展的演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中国财政发展的历史演变1.古代财政体制:天下为公中国古代财政体制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封建时代和帝国时代。

封建时代的财政体制主要是以宗法制为基础的,以村落为单位进行管理。

到了帝国时代,随着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出现,官僚化、等级制度也逐渐形成。

作为统治者的皇帝在财政活动方面具有绝对权力,古代的财政负责人“太守”和“户官”等人的职责主要是向皇帝报告各地纳贡和税收情况。

尽管这种财政体制简单粗暴,但实际上天下为公的哲学思想使得社会财富分配相对平均,不会出现现代社会所常见的贫富不均的情况。

2.近代财政体制:国家过度依赖外国资本到了近代,中国的财政体制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19世纪中叶,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争和造成财政危机的不平等条约,国家面对的国际和国内压力越来越大。

因此,清政府逐渐推动金融改革,成立了银行和税务机构,并与外国银行签订了借款协议。

但不幸的是,这种贷款和外国资本的注入并没有解决国家财政的根本问题,反而割让领土和长期的漏洞草案加重了国家债务的负担。

3.改革开放后的财政体制:市场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政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国家实行市场化的经济政策,财政体制和税制也逐渐趋于市场化。

国内资本市场不断发展,这也为中国的财政注入了新的血液。

与此同时,中国建立了专业机构,如国家税务总局和财政部,进一步规范了财政管理。

这种市场化的财政体制为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和国家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未来中国财政发展的趋势1.大规模基建项目的持续未来中国的财政预算中,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可能会占有很大的比重。

国家的5G网络、新能源汽车、高速铁路和全球竞争中的新兴产业基础设施等都需要大量的投资。

第一章 财政概论

第一章  财政概论


政府提供充分的信息,是一种社会性服 务,也属于一种公共物品。

(五)市场不完全 还有许多物品市场也无法提供或无法充 分提供。此时则存在市场不完全的问题。

如在保险方面,很多重要的风险保险及 由政府行为引起的风险的保险(如失业 会受到政府宏观政策的影响),市场不 能提供或不能充分提供。


(二)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必要性 财政配置职能的依据是资源配置上的市 场失灵。

其主要是: ①市场机制不能提供具有非竞争性、非 排它性及存在“搭便车”问题的公共物 品。

②市场无法解决外部效应问题。 ③市场机制具有“不完全性”。 ④市场无法提供供非竞争性产业、耗资 大、周转慢及起主导作用的产业的投资。

准公共物品或混合产品市场也不能充分 有效地提供。这主要因为混合物品亦都 是有一定程度的非竞争性和一些程度的 非排他性(或正的外部效应)。

(二)外部效应。 当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供给者的成本 大于收益,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因 而相应的物品市场不能充分提供,会造 成供给不足和效率损失。

当存在负的外部效应时,供给者的成本 小于收益,不完全承担自己受益的代价, 因而会导致相应的物品供给过度,造成 资源的浪费和损害他人利益。

当出现外部效应时也要求政府干预,以 实现对经济主体外溢的补偿和外部成本 的内在化。

(三)垄断(即竞争失效) 在规模经济显著(规模递增和成本递减) 的行业,特别容易形成垄断,此即自然 垄断。

英:道尔顿,1922,《财政学》“财政一 词即为货币事物及其管理”

凯恩斯,1929-1933,《就业、利息和货 币通论》“财政是公共部门经济学,财政 是关于公共部门经济的科学”

财政、财务、会计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财政、财务、会计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财政、财务、会计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现实经济活动中,“财务”和“会计”往往密不可分,经常成对出现。

但作为政府机关这种特殊的经济主体来讲,所涉及的不仅仅是“财务”与“会计”,还应该包括“财政”。

虽然在日常经济实务中,我们对这三者并不陌生,但许多人对三者的概念却显得较为模糊,常将其混淆。

一、财政、财务、会计的概念(一)财政的基本概念1.财政的含义从人类发展史来看,财政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所以财政活动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

由于这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从而体现了财政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与政治的关系密不可分。

国家一旦产生,就必须从社会分配中占有一部分国民收入来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并保证实现其职能,于是就产生财政这种特殊的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

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概念当然有所延伸和发展。

从经济学的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稳定和发展经济的目标。

但从实际工作来看,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即财政部门,通过它的收支活动筹集和提供经费及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

2.财政的职能财政是政府的一种经济行为,是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的手段,所以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3.财政的特征财政的特征主要分为以下三点:一是公共性,由于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是以某种社会职能为前提的,故财政具有公共性也是不言而喻。

恩格斯曾提出“关于政治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只有它执行了这种社会职能才能持续下去的原理”,他还指出“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而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统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第二章财政的产生与财政学的发展-课件

第二章财政的产生与财政学的发展-课件
• ① 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会引起财政收入结构的 变化
• ② 财政支出必须根据国民经济结构良性发展的 要求分配资金
• 2009年中国累计国债余额占GDP比重在20%左 右,国际警戒线60%
• 2008年中国财政赤字1100亿元,2009年为 7397亿元,2010年为6495亿元,2011年拟安 排财政赤字9000亿元
• (1)“量入为出”与“量出为 入”思想
• (2)轻税思想 • (3)官营专卖思想 • (4)开源节流思想
(1)“量入为出”与“量出为入”
• 夏商周三代:量入为出,多有结余 • 春秋战国:量出为入,横征暴敛 • 唐代陆贽:“夫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
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生物之丰 败由天,用物之多少由人。是以圣王立程, 量入为出,虽遇灾难,下无困穷。理化既衰, 则乃反是,量出为入,不恤所无。” • 唐代杨炎:“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 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
• 3、“国家”财政是调节宏观经济的基本 工具
• 社会财富的绝大多数掌握在国家手中。
• 国家通过财政控制社会总需求,通过增减 财政的基本建设投资量,加快或减缓经济 的发展速度,以财政平衡求得宏观经济总 量的平衡。
• (三)公共财政——市场经济
• 公共财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提供公共产品 或服务的经济活动,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政府 收支模式。(p33)
复式预算
• 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两个以上的表格来反映的 一种预算形式。既能反映财政预算资金的流向和 流量,又能全面反映资金性质和收支结构。

正常预算
• 美国联邦预算

非正常预算

一般会计预算
• 日本中央预算 特别会计预算

分析财政产生的条件

分析财政产生的条件

分析财政产生的条件财政经历从简单至复杂并逐渐完善的发展过程,但何为财政又生于何时?所谓财政是国家为了行使职能的需要而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以及由此而发生的国家与各有关方面的分配关系。

根据教材所写,财政一词于13世纪出现在拉丁文中意为结算支付期限、支付款项等,16世纪传入法国意为公共收入,17世纪演变为国家理财传入欧洲,英译finance。

并于19世纪相继传入日本、中国。

但根据网络数据,我国财政产生于夏代甚至更早。

理由是:国家产生于夏代,《史记》中有“自虞夏贡赋备矣”的记载。

既然财政是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所产生的分配关系,随着剩余产品的产生而产生;或者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形成的社会集中化的分配关系。

我们就便以此分析财政产生的条件。

第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产生,是财政产生的经济基础。

天子及天朝官员都从事社会活动,他们的开支由社会上其他人提供,这只有在剩余产品产生后才有可能。

也就是说只有劳动力所生产的数量超过了单纯维持劳动力再生产需要的数量时,天子及百官才能脱离生产,从事社会管理,否则,缴贡献赋税者就会饿死,统治者也失去了征敛的对象。

剩余产品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首要条件。

没有剩余产品,任何强权政治都无济于事。

第二,国家的存在是财政存在的政治前提。

首先,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者说是经济现象,那么就需要一个可以财政分配的主体。

国家在出现后,自身不进行生产。

然而,为了维持自身的存在和运转,国家须分到一块国民收入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由于国家不进行生产,它无法以产品换取它所需的社会产品,唯一拥有并能加以运用的,只有强制性政治权力。

国家凭借强制性的政治权力参加社会产品的分配,就是原始的税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另一方面,国家为了维持自身存在和运转消耗社会产品的过程,就是财政支出。

因此,财政伴随国家产生而产生。

第三,财政产生的根源是公共需求。

首先,人类社会需求分为私人与公共需求,公共需求由公共产品满足。

我国财政政策发展过程

我国财政政策发展过程

我国财政政策发展过程财政政策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不断发展的。

那么,我国财政政策发展过程有哪些?店铺为您分享。

我国财政政策发展过程财政政策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不断发展的。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制约,国家不可能大规模组织社会经济生活。

奴隶主和地主阶级的财政政策主要为巩固其统治地位的政治职能服务在资本积累阶段和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统治者一般都推行掠夺性财政政策,以加速资本积累的过程。

早期的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实行简政轻税、预算平衡的财政政策,以利于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激化,政府的经济职能逐渐增强,财政政策不仅为实现国家政治职能服务,而且成为政府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工具。

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产生,财政政策成为调节经济、挽救经济危机的重要手段:常常在经济萧条时期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刺激社会总需求,加快经济复苏;在经济高涨时期,则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以减少社会总需求,延缓经济危机的来临。

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国家集中了全体人民的意志,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能自觉地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制定财政政策。

一方面促进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一方面组织和协调社会经济生活,为巩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服务。

财政政策的手段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包括税收、预算、国债、购买性支出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

国家为实现财政政策目标所采取的经济、法律、行政措施的总和。

经济措施主要指财政杠杆;法律措施是通过立法来规范各种财政分配关系和财政收支行为,对违法活动予以法律制裁;行政措施指运用政府机关的行政权力予以干预。

财政政策手段的选择是由财政政策的性质及其目标所决定的。

财政政策的阶级性质和具体目标不同,所采取的手段也不同。

中国财政政策的手段中国财政政策的基本手段有:①国家预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此,财政不是从人类社会一开始就存在的,它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 件:经济条件和社会政治条件。
(一)财政产生的经济条件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剩余产品的分配是由生产单位分配的,不是由
财政分配。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财政的产生与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日益增多,产生了私有制并分裂为阶级, 由此产生国家,国家便作为社会需要的代表集中分配一部分剩余产品, 于是,从一般的经济分配中分离出一个超越经济单位的分配活动,即以 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因此,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出现后引起的 生产关系的变化,特别是私有制的产生是财政出现的经济条件。
(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财政的特点 社会主义国家财政,是为实现社会主义国家职能,巩固人民政权,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服务的,它 始终反映着社会主义国家与广大劳动人民之间根本利益一致的分配关系。 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 济。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财政的产生与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财政正在经历一系列重大 变化和发展,财政体制必须相应地由原来的计划型模式即生产型财政,
转到市场型模式即公共财政上来。如果财政不能成为公共财政,市场经 济体制就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建立公共财政框架应不断健全满足经济 社会发展公共需要的体制机制,发挥宏观调控重要手段的作用。
行实现其职能的活动,即如何合理安排和使用其所获得的资金,保证政 府各项活动的需要。因此,从现象看,财政就是国家的收支活动,即分 配活动。
概括而言,财政就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 治权力和所有权,主要对一部分社会剩余财富进行强制性、无偿性分配 与再分配的活动,在这种分配与再分配过程中,集中体现了国家与集体、 个人之间,不同层次政府之间,以及政府与其所属机构之间的特定分配 关系。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财政的产生与发展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财政收支全部采用价值形式,财政收支的范围和政 府的职能范围有了扩展,政府的职能范围更加明确,国家的公共开支和 统治者个人的开支有了明确的区分,财政收支通过编制国家预算的方式 实现了规范的、有计划的管理。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还是政府 干预社会经济的重要手段。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财政的产生与发展
四、财政的基本特征
所谓财政的特征即财政的共性,是指财政在各个不同的时期所共同具有 的特点,它不因国家、经济基础、社会制度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财政分 配不同于诸如工资分配、价格分配或企业财务分配等分配形式。由于国 家参与了整个分配过程,财政分配就有了明显的特征,பைடு நூலகம்体表现在以下 三个方面: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财政的产生与发展
氏族社会的管理机构便成为国家的行政管理机构。但履行国家职能必须 消耗一部分社会产品,而国家机器本身并不能创造任何物质财富,国家 必须凭借它的权力强制地无偿地占有一部分社会产品,来满足国家履行 其职能的需要,这就产生了财政分配关系。因此,氏族首领和管理机构 等权力结构的变化以及国家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社会政治条件。
三、财政的概念
任何国家都有相应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职能。国家为了实现这些职能, 就必须基于其政治权力而向国民要求劳务、实物和货币的支持。在现代 社会,财政主要表现为国家向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和居民个人取得 货币支持。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财政的产生与发展
财政的过程基于以下两点:一是国家如何获得其职能活动所必需的货币收 入,即如何筹集财政资金;二是国家如何使用其货币资金,进
(一)财政分配的主体 财政分配的主体是指分配的决定者,不同分配形式的分配主体是不同的。
财政分配的主体是政府。财政分配由政府来组织,政府在财政分配中居 主导地位。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财政的产生与发展
政府是财政分配的主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是财政分配的前提 政府直接决定着财政的产生、发展,决定着财政分配的范围。 (2)政府在财政分配中处于主导的、支配的地位 政府是财政分配活动的组织者和支配者,财政分配的主动权在政府,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财政的产生与发展
(一)私有制国家财政的特点(见表1-1) 如表1-1所示,财政收支的内容和范围、收支的形式及管理都随着经济
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在奴隶社会,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商品货币经济很不发达,财政收支的形式主 要以实物、力役为主,财政管理很不完善,国王个人收支与国家财政收 支混在一起,界限不清。进入封建社会,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但随 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已经在逐渐发展,封建社会财政的主要 特点表现为,财政收入中税收与地租逐渐分开;财政收支由主要是劳役、 实物,转为日益增多的货币形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治制度的变化, 国王个人收支与国家财政收支逐渐分离。
(二)财政产生的社会政治条件 剩余产品出现以后,氏族社会公共需要的范围逐步扩大,氏族首领在执
行社会管理职能中逐渐扩大自己的权力,氏族社会行政管理机构日益完 善。当氏族首领的社会管理职能由管理某些公共事务的权力上升为对整 个社会的统治时,也就是说,统治整个社会的军队、法庭、监狱等机构 建立时,国家就出现了,氏族首领便成为国王。
二、财政的发展
随着不同性质国家的更迭,国家财政也得到了发展。它经历了奴隶制国 家财政、封建制国家财政、资本主义国家财政和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的发 展过程,经历了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国家财政和以生产资料公有 制为基础的国家财政两大发展阶段。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国家的性质 不同,财政的性质也就不同。
第一章 财政概述
1 第一节 财政的产生与发展 2 第二节 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 3 第三节 公共财政的职能
返回
第一节 财政的产生与发展
一、财政的产生
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同时又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 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剩余产品, 出现了私有制,产生阶级,继而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