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人生哲学的读书笔记_作文专题
从道家中感悟人生智慧
从道家中感悟人生智慧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派,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的无为而治理世界的思想。
道家的哲学教导人们如何在人生中追求和平与自由,在世界中找到真正的意义和快乐。
在道家的思想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感悟人生智慧。
首先,道家强调无为而治。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忙碌和成功,不断努力追逐着物质和地位的提升。
然而,道家认为,过度的努力和追求只会带来疲惫和困扰。
相反,道家主张放松身心,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度干涉和操控大自然。
只有当我们放下过多的欲望和执着,接受和喜悦自然的变化,才能真正达到内心的宁静和快乐。
与此同时,道家还提倡以柔克刚的原则,通过无为而治来改变世界。
道家认为,坚持和守护自己的内心,放下自我与他人争斗,才能真正实现和谐共处,创造和平的社会。
其次,道家主张身心合一、道家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身心是互相影响和作用的。
只有当我们的身心合一,身体和内心完全在同一状态下,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健康。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忽视自身身心的平衡和和谐。
我们常常忽略了对自己的身体和内心的关注和维护,只追求物质的享受和外在的表现。
然而,当我们身体疲惫和心灵疲惫时,无论我们在外界获得了什么,都无法真正感到满足和快乐。
因此,道家教导我们要注重身心的平衡和和谐,通过冥想、锻炼和呼吸等方式,调整身心状态,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再次,道家倡导放下执着。
人们在生活中常常执着于名利、欲望和功利,追逐物质和地位的提高。
然而,道家认为,执着只会让人们陷入痛苦和困惑之中。
只有当我们放下执着,洞察事物的本质,才能真正获得自由和幸福。
道家主张心境平和,不贪恋出名和功利,不计较物质的得失,以一种超然的态度看待一切。
只有当我们放下执着,超越自我的束缚,才能真正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最后,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忽视了与自然的关系,过度开发和消耗自然资源。
然而,道家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
道家思想的哲学与生活意义的作文范文
道家思想的哲学与生活意义的作文范文道家思想的哲学与生活意义道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流派,对于中国人民的生活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在,探索人生的真谛。
本文将围绕道家思想的哲学思想和其对生活的意义展开讨论。
道家思想源于道家经典《道德经》,强调“道”与“德”的重要性。
其中“道”被视为宇宙的根本,是超越万物的原则与规律。
道家认为通过顺应道的原则,人可以达到身心的和谐与平衡。
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将道家思想与现代人提倡的“生态文明”相联系。
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道家思想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对自然进行过度开发和破坏。
此外,道家思想还提倡内心的宁静与无为而治。
道家认为,人应该摆脱功利心、急躁心和计较心,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在。
这种理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快节奏、竞争激烈的都市生活中。
人们常常为了名利、地位而努力奋斗,而忽略了内心的平静与真正的自我。
道家思想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以一颗平静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放下繁杂的欲望与纷扰,追求内心的真实与平衡。
此外,道家思想还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与仁爱之心。
道家认为,人应该尊重他人,宽容他人的缺点与错误,并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这种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多元化、多样化的社会中,人们需要更加宽容和理解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同时,道家思想也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人的利益,以和谐共生的方式追求共同的幸福。
总之,道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流派,对于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它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倡导内心的宁静与无为而治,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与仁爱之心。
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和研究道家思想,并将其融入我们的生活,实践其哲学思想,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建立和谐共生的社会与世界。
道家人生哲理
道家人生哲理
道家的人生哲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无为而治:道家主张顺其自然,不刻意强求。
认为万物都有其自然生长的规律,人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预。
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体现了道家对自然法则的尊重和对人类行为的警醒。
2. 柔中带刚:道家提倡柔中带刚,认为柔弱胜刚强。
认为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强硬的外表往往掩盖了内在的弱点。
而柔弱的事物则能够顺应变化,逐渐变得强大。
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对事物发展的深刻洞察。
3. 道法自然:道家认为万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人们应该遵循这些规律,不违背自然法则。
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也体现了其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
4. 追求自由:道家追求自由,认为人们应该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对人类精神自由的追求和尊重。
5. 谦虚谨慎:道家主张谦虚谨慎,认为人们应该保持一颗谦虚的心态,不断学习和进步。
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对人类智慧和知识的重视,也体现了其对人类道德修养的追求。
总的来说,道家的人生哲理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追求自由、谦虚谨慎等方面,这些思想对于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有关道教的感悟和思索的作文
有关道教的感悟和思索的作文道教,这个古老的宗教,总是让我想起那些神秘的仙境和神仙们。
小时候,我总是幻想着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飞檐走壁,腾云驾雾。
长大后,我对道教的感悟和思索也越来越多,它似乎成了我生活中的一种信仰,一种精神寄托。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这让我想起了那些美丽的山水画。
在那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一切都是那么和谐美好。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所困扰,心情烦躁不安。
这时,我会想起道教的教诲,要学会放下执念,顺应自然,让自己的心灵回归宁静。
这种感觉就像是在炎炎夏日里找到了一片清凉的树荫,让人感到无比舒适。
道教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无为而治”。
这个词听起来有点玄乎,但其实它就是告诉我们要顺其自然,不要过于强求。
有时候,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这时候如果我们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急功近利,不妄自菲薄,那么问题就会变得容易解决得多。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船到桥头自然直”,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总会迎来成功的那一天。
当然啦,道教并不只是让我们学会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还教导我们要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很容易迷失自己,忘记了初心。
而道教则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地反省自己,修炼自己的品德。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道教对我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它让我懂得了如何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用心去体会道教的智慧,那么我们的人生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充实。
道家的人生智慧
道家的人生智慧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文化以其独特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迥异于儒家、佛家等学派的生活哲学。
道家以“道”为核心,强调自然、无为、顺应,其人生智慧深邃而实用,对于我们应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境,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由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它无处不在,却又无形无相。
在人生层面上,“道”体现为一种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生活态度。
这种态度要求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时,不要过分执着,而是要学会放下,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成败得失。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不被外物所累。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无所作为,而是指我们要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采取一种不强求、不妄为的做事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为了追求名利地位而拼命挣扎,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道家告诉我们,与其逆流而上,不如顺其自然。
当我们以一颗无为的心去面对生活时,反而会发现事情往往能够水到渠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道家还提倡“柔弱胜刚强”的智慧。
这里的“柔弱”并不是软弱无能,而是一种处世的策略和艺术。
在道家看来,刚强者易折,柔弱者长存。
因为柔弱者懂得顺应时势,避免与强大的对手正面冲突;而刚强者则往往因为过于自信而陷入困境。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在适当的时候示弱、退让,以柔克刚,这样才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修身养性方面,道家注重内观自省,追求身心的和谐统一。
道家认为,人之所以会感到痛苦和烦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内心的欲望太多、太杂。
要想摆脱这些困扰,我们就必须学会简化生活,摒弃那些不必要的欲望和追求。
通过减少对外物的依赖和执着,我们可以逐渐实现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此外,道家还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在道家看来,自然是人类的母亲,我们应该像孝敬母亲一样去关爱自然、保护自然。
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生态智慧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要忘记对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道悟人生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道家思想便以其深邃的哲学内涵、独特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影响着无数仁人志士。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亦被道家的智慧所吸引,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以下是我对道家思想的感悟心得体会。
一、道法自然,顺应规律道家思想认为,万物皆有其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
人生在世,要遵循道的法则,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达到和谐与平衡。
1. 顺应自然,知足常乐道家强调“无为而治”,即不刻意追求功名利禄,而是顺应自然,知足常乐。
人生短暂,我们应珍惜当下,享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学会放下执念,不追求无止境的物质财富和权力地位,而是关注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2. 顺应规律,审时度势人生如同一场棋局,我们要学会审时度势,把握时机。
道家思想教导我们,要顺应规律,洞察世事变迁,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
只有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游刃有余,应对各种挑战。
二、修身养性,追求内在美道家思想认为,修身养性是人生的首要任务。
一个人只有修身养性,才能拥有高尚的品德和强大的内心。
1. 修身养性,提升道德品质道家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人生的根本。
我们要通过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做到诚实守信、宽容大度、仁爱慈悲。
2. 追求内在美,超越外在束缚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物质财富和地位,而在于内在的修养和品质。
我们要学会追求内在美,超越外在的束缚,实现人生的价值。
三、清静无为,淡泊名利道家思想倡导“清静无为”,即保持内心的宁静,不追求过多的名利。
以下是我对这一思想的感悟:1. 清静无为,回归本真在喧嚣的世界中,我们常常被各种欲望和诱惑所困扰。
道家思想教导我们要保持内心的清静,回归本真,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2. 淡泊名利,追求精神富足名利如过眼云烟,终究不能永恒。
我们要学会淡泊名利,追求精神富足,实现人生的价值。
四、道法自然,和谐共生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即万物相互依存、和谐共生。
以下是我对这一思想的感悟:1. 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道家哲学人生感悟
道家哲学人生感悟“道”乃是古代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亦为道家思想的基石。
道家哲学提倡追求自然、简约的生活方式,主张顺其自然,不强求而达到真正的自由与幸福。
在面对人生种种困扰与烦恼时,道家哲学提供了一种智慧的角度,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
道家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认为人类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而不是逆天而行。
人们常常追求物质与权势,远离了本心与本然的自然需求,导致了痛苦与不满的产生。
因此,我们应当放下欲望与功利心,回归本真,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人的欲望常常使人执着于物质世界,而道家哲学则告诫我们凡事都要适度。
追求财富与名利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内在的成长与修养。
只有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满足,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道家所倡导的“无为而治”便是一种不刻意追求,而是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
只有放下执念,不强求于人事,方能身心舒畅。
道家哲学还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即在表面的无为中有着深层的为。
这种为,并非是外界所追逐的功利与成就,而是内心对道的追求与实现。
以无为而无不为的态度,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不被外界的评价与压力影响,以内心的声音为引导,活出真实的自我。
这种宽容、自主、自由的生活方式能够摆脱许多人为造成的困扰与烦恼。
道家哲学还认为,人生的苦难往往是由于人们对痛苦的恐惧与疏远而产生的。
事实上,苦难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存在于我们的身心之中,并时刻提醒着我们生命的脆弱与有限。
正视苦难,接纳它,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与体验生命的真谛。
同时,苦难的承受也能够增强我们的意志力,培养我们的毅力与坚持。
只有经历过痛苦,我们才能深刻领悟到生命的珍贵与美好。
道家哲学还提倡“无为而人”,即人与人之间应当以和谐、中庸的态度相处。
人心常常充满着各种负面情绪和欲望,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与冲突。
而道家哲学提醒我们要学会心平气和地对待他人,以宽容与理解取代冲突与敌意。
只有心怀善意,我们才能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与共融的社会。
总之,道家哲学以追求自然与简单的生活方式为中心,提供了一种与众不同的人生观。
道德经中道家哲学的读后感
道德经中道家哲学的读后感道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流派之一,代表作品之一便是《道德经》。
读完《道德经》后,我深深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道家思想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下面对我所读后的感受进行探讨。
一、思想模糊更适合人类生活《道德经》强调道家的思想模糊性,强调弱化界限、放弃争斗和追求,而是通过顺应自然、柔和平和的方式去生活。
这种思想模糊性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
在个体层面上,《道德经》鼓励人们放下执著,去除自我的束缚,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在社会层面上,《道德经》强调“无为而治”,强调政治的谦逊与克制,以此来达到社会的稳定和民众的安宁。
这种模糊性给予了个人与社会更大的宽度和空间,提供了生活的广阔视野。
二、顺应自然实现和谐发展道家哲学强调顺应自然的原则,认为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共处。
其核心是反对以人类为中心,改变和控制自然的态度,而是要顺应自然的规律,与之融为一体。
在《道德经》中,作者提倡人们应当模仿自然界的柔弱、温和和谐的特点,主动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追求内在的平衡。
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个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也能为社会带来平衡与稳定。
三、强调虚无与无为《道德经》中强调“道”,这体现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
道家认为,世界本质上是一个含有极为复杂的力量和结构的整体,宇宙万物皆由道统一而成。
因此,人们应当尊重和顺应这种整体的力量和结构,放弃自我欲望的追求,摈弃功利和贪欲,而是通过无为而治的方式去生活。
这种无为并不是消极或者无目的的,而是一种顺应宇宙万物的方式。
通过虚无与无为的修行,个体能够抛弃无谓的欲望和执着,达到心灵的解脱与觉悟。
四、强调心境和修身在《道德经》中,强调内在的修养和心境。
作者提醒人们要修身养性,保持内心的平和和宁静。
这是因为道家认为个人的内心状况直接影响着外在世界的表现。
只有通过修心养性,才能真正体悟到道的真谛,达到灵与道的合一。
同时,《道德经》也强调克己复礼,进一步强调了个人修养对于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
初中道法读书笔记
初中道法读书笔记
在初中的道法课上,我读了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书,名叫《道德经》。
这本书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主要讲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其中的道理所吸引,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无为而治”的道理。
在书中,老子强调了自然规律的重要性,认为万物都应该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而不是过度干预。
这种思想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尊重自然、尊重规律,而不是盲目地追求自己的欲望。
其次,我认识到了“柔弱胜刚强”的道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有时候我们会选择硬碰硬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但结果并不一定理想。
而老子则认为,柔弱的力量才是最强大的,只有顺应自然、顺应规律,才能真正地战胜困难。
最后,我领悟到了“知足常乐”的道理。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都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和享受,但往往忽略了内心的真正需求。
老子则认为,只有知足才能常乐,只有内心平静才能真正地享受生命的美好。
总之,《道德经》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它不仅让我了解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更让我认识到了人生的真谛和意义。
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考方式,努力做到“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和“知足常乐”。
同时,我也会将这种思想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受益。
老子观后感道家哲学的真谛与智慧
老子观后感道家哲学的真谛与智慧老子观后感:道家哲学的真谛与智慧道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老子是道家哲学的奠基人。
观看老子的讲座,我深深感受到了道家哲学所蕴含的真谛与智慧。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观后感,并探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道家哲学强调反思与虚无。
老子的《道德经》中常常提到“无为而治”、“反求诸己”等观念。
这使我想起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追求成功、名利和权力的现象。
与此不同的是,道家哲学告诉我们,应该收敛欲望,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只有在放下欲望的包袱后,我们才能更好地认清自己、与他人和谐相处。
这种反思与虚无的态度,深入人心,令人深思。
其次,道家哲学注重自然与自由。
老子在讲座中强调了自然的力量与智慧。
他说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表达了自然之道不能被完全言喻的意思。
自然界的万物都遵循自然之道,不强求,自然而然。
与此相应,老子也告诉我们,人们应该追求内在的自由,尽力与自然融合,不受外界干扰。
我深以为然,相信只有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我们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第三,道家哲学强调无为而治和谐相处。
老子认为,对于个人和社会来说,应该采取宽容、包容与无私的态度。
通过放下私欲,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与他人和谐相处。
当今社会充斥着争斗、竞争和冲突,而老子的理念提醒着我们,只有通过宽容和无私的心态,我们才能打破这些界限,实现和谐共存。
最后,道家哲学启发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
老子讲述了生命的轮回与永恒的观念。
他强调了阴阳平衡、生与死、以及十全十美的智慧。
这些观念提醒着我们珍惜当下、不忘初心,并意识到每个人都是宇宙中的一部分。
通过对这些哲学思考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意义,活出真我。
总结来说,老子的观点揭示了道家哲学的真谛与智慧。
通过对反思与虚无、自然与自由、无为而治和谐相处,以及人生意义的思考,我们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与自由,实现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在生活中体现道家哲学的智慧。
道德经道家哲学思想读后感
道德经道家哲学思想读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我偶然翻开了《道德经》,本以为会是晦涩难懂的长篇大论,没想到却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门。
老子在《道德经》中所阐述的道家哲学思想,让我这个在尘世中摸爬滚打的人,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一开始,那些看似简单却又深奥的语句,着实让我有点迷糊。
但随着深入阅读,结合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竟也咂摸出了不少滋味。
就比如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
以前我总觉得这太玄乎了,什么道啊名啊的。
但有一次和朋友出去爬山,我们在山脚下望着那高耸入云的山峰,心里都充满了期待和挑战。
一路上,我们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有时候会遇到陡峭的山坡,有时候又会穿过幽静的树林。
当我们终于爬到山顶,俯瞰着脚下的美景时,那种成就感简直无法言表。
就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这爬山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道”。
它不是能用言语简单描述清楚的,也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
我们在爬山中所经历的困难、坚持、喜悦,都是“道”的一部分。
而“名”呢,就像这山的名字,它只是一个称呼,并不能完全代表这座山的真正魅力和我们在攀登过程中的真实感受。
还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一回,我在小区里看到大家都在夸赞一个孩子学习成绩好,有礼貌。
这孩子的家长脸上洋溢着骄傲的神情。
可后来我发现,这孩子因为一直被大家捧在高处,压力特别大,每天都拼命学习,几乎没有玩耍的时间。
慢慢地,他变得沉默寡言,不再像以前那么活泼开朗。
这让我想到,当我们都在追求所谓的“美”和“善”的标准时,是不是反而忽略了事物本身的自然状态?也许,没有那么多的评判和比较,一切都顺其自然,才是更好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也让我感触颇深。
记得有一次公司组织竞选项目负责人,我和几个同事都跃跃欲试。
在准备的过程中,我不断地研究对手的优势和弱点,想着怎么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可到了最后,我还是落选了。
那时候我特别失落,觉得自己准备得那么充分,怎么就不行呢?后来我静下心来反思,发现自己一直忙着了解别人,却没有真正清楚自己的能力和不足。
道德经道家哲学领悟读后感
道德经道家哲学领悟读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我偶然翻开了《道德经》,本以为会是晦涩难懂的文字罗列,却没想到开启了一场奇妙的心灵之旅。
初读《道德经》,那些看似简单却蕴含深意的语句,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开篇的几句话,就把我给绕晕了。
我心里犯嘀咕:这说的都是啥呀?但随着一页页地读下去,我慢慢沉浸其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全新的世界。
书中提到的“无为而治”,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家里的一件趣事。
那时候,我家住在一个小小的院子里,院子里有一块空地。
爸妈决定在那块空地上种点菜,既能自家吃,又能享受田园之乐。
一开始,爸妈那叫一个热情高涨啊!每天早早起来,翻地、播种、浇水、施肥,忙得不亦乐乎。
那架势,就好像要把这块地变成世界上最肥沃、产量最高的菜地。
我在一旁看着,都觉得累得慌。
可是呢,过了一阵子,菜苗是长出来了,但长得歪歪扭扭,有的还发黄。
爸妈就更着急了,施肥加量,浇水次数增多。
结果,情况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有些菜苗直接被“爱”死了。
这时候,奶奶来了。
奶奶是个慢性子,她看着爸妈着急的样子,笑着说:“你们啊,太心急,太有为了。
这种地啊,也得顺应自然,不能过度干预。
”爸妈将信将疑地听了奶奶的话,减少了浇水施肥的次数,只是偶尔除除草,松松土。
嘿,你猜怎么着?那些菜苗像是缓过劲儿来了,一天一个样,长得越来越精神。
到最后,我们收获了满满一篮子新鲜的蔬菜。
从这件事上,我就琢磨出了“无为而治”的一点意思。
爸妈刚开始那种过度的干预,就像是违背了菜苗生长的自然规律,反而起到了反作用。
而后来适当的“无为”,让菜苗按照自己的节奏生长,却收获了意想不到的好结果。
再想想我们的生活,有时候我们拼命地追求一些东西,给自己制定各种严格的计划和目标,把自己累得够呛,却未必能得到想要的。
而当我们放松一些,不那么刻意去追求,说不定机会就自然而然地来了。
还有“上善若水”这一观点,也让我感触颇深。
水,它是那么的柔和,却又有着无比强大的力量。
老子观后感道家思想人生哲理
老子观后感道家思想人生哲理老子观后感道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道德经》被誉为这一思想的集大成者。
最近我有幸观看了一部关于老子生平和思想的纪录片,深受启发。
本文将分享我个人的观后感,以及对于道家思想在人生哲理方面的理解和思考。
首先,观看该纪录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通过讲述老子的生平经历、解读《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以及对于其影响力的探索,使我对老子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纪录片从历史的角度解读了老子的时代背景,揭示了战乱频仍、社会混乱的现实状况。
而老子以其独特的思想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逃脱尘世纷扰的出路,这正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所在。
接着,我在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体悟到了道家思想对于人生哲理的重要意义。
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根源,是宇宙间的无所不在的力量。
而人们应当通过顺应道的规律,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内在的修养。
这种追求,对于当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往往让人感到困惑、彷徨。
而道家思想给了我们一种理性而深刻的思考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与世界的关系,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此外,道家思想也引导我们对待权力和社会问题的态度。
纪录片中提到,老子对于权力和统治的观点颇具独特。
他认为“无为而治”才是最好的治理方式,即不干预,不过问,让事物自然发展。
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社会治理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政府应该以更加平和、审慎的态度来面对社会问题,尊重自然的运行规律,而不是随意干预。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纪录片的最后,我对于道家思想的学习更加感到兴趣。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往往为功利而忙碌,渐渐迷失了自我。
而道家给了我们一种跳出框架、解放思想的可能性。
通过顺应自然、守住内心的宁静,我们或许能更好地领悟生命的真谛,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哲理。
总结起来,观看老子纪录片后,我对于道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道家思想所强调的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静,对于当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道德经道家哲学智慧读后感
道德经道家哲学智慧读后感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人们总是忙忙碌碌,追求着各种各样的东西,有时候甚至都忘了自己为什么要这样拼命。
直到我读了《道德经》,才仿佛在喧嚣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港湾,让我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洗礼。
《道德经》里蕴含的道家哲学智慧,就像是一位智慧的老者在我耳边娓娓道来,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充满了亲切和温暖。
它让我明白了许多以前从未想过的道理,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
比如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这句话一开始让我摸不着头脑,啥叫道?啥又叫非常道?读了好多遍,又琢磨了好久,我才好像有点懂了。
这不是在说,真正的道理不是我们能简单说清楚的,真正的本质也不是一个名字就能概括的嘛。
就像我们的生活,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很懂,觉得一切都在掌握之中,可实际上呢?往往有很多意外和未知在等着我们。
还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对于美的追求。
现在到处都是关于美的标准,什么大眼睛、高鼻梁、瘦身材。
可这真的就是美吗?当大家都觉得这是美的时候,是不是反而失去了对真正美的理解和尊重?也许那个有点胖乎乎、笑起来有两个小酒窝、心地善良的姑娘,才是真正的美,只是我们被所谓的标准蒙蔽了双眼。
再说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 这可太有感触了!我们总是想着怎么去了解别人,怎么在和别人的比较中胜出,却很少花时间去了解自己,去战胜自己内心的弱点。
我就想起自己以前,总是羡慕别人成绩好、朋友多,然后拼命地想要模仿他们,结果把自己弄得很累,还没啥效果。
后来才发现,我应该先搞清楚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自己的缺点,这才是真正的强大。
有一次,我和朋友一起去爬山。
那山可高了,一开始我们都兴致勃勃,觉得自己肯定没问题。
可是爬了一半,我就累得气喘吁吁,看着眼前还有那么长的路,心里打起了退堂鼓。
这时候,我就想到了《道德经》里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道德经道家哲学领悟感受读后感
道德经道家哲学领悟感受读后感《<道德经>道家哲学领悟感受读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偶然的机会让我接触到了《道德经》这部古老而神秘的经典。
一开始,我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翻阅,心想这不过是又一本晦涩难懂的古籍罢了。
然而,随着深入阅读,我却仿佛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充满智慧和启示的世界。
书中那一句句简洁而深刻的话语,就像一把把钥匙,不断地开启着我内心深处的思考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开篇的话语,就让我陷入了沉思。
什么是可以言说的道?什么又是真正永恒不变的道呢?我想起了自己曾经追求的那些所谓的“目标”和“成就”,以为那就是自己人生的“道”。
比如,为了在工作中获得晋升,我拼命加班,忽略了身体和家人;为了买一辆豪车,省吃俭用,却忘记了生活中的小确幸。
这些真的是我应该追求的“道”吗?或许,真正的道,并非这些外在的、短暂的东西,而是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这句话让我想到了生活中的许多对比和矛盾。
就拿我减肥这件事来说吧,总是觉得瘦下来就是好的,胖就是不好的。
为了减肥,我尝试过各种极端的方法,饿肚子、疯狂运动,结果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心情也变得糟糕。
后来我才明白,胖和瘦并不是绝对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
重要的是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而不是单纯地追求数字上的变化。
有时候,我们太过于执着于事物的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从而给自己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烦恼。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的品质让我深受触动。
水,它滋润着万物,却从不争功。
它可以流淌在高山峡谷,也可以汇聚在低谷沼泽。
我想到了我们小区的一位清洁工阿姨。
她每天早早地起来打扫卫生,不管是炎炎夏日还是寒冬腊月,从未间断。
她的工作又脏又累,工资也不高,但是她从来没有抱怨过。
她就像水一样,默默地为大家创造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却从不求回报。
相比之下,我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觉得自己吃亏了,心里不平衡。
道家人生哲学的读书笔记(2)
道家人生哲学的读书笔记(2)反映在具体的立身行事上,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它自身的规律,亦即自然规律。
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比如昼夜的更替、四季的变换、人的生老病死等等,莫不如此。
正因为这样,我们成就任何一件事,都离不开主客观条件的相互作用。
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我们做一件事,主观愿望是好的,由于客观条件不成熟,效果却适得其反;许多事情摆在我们的面前,因为客观条件的成熟与否并不等同,有的可以立即着手去做,有的却不能不暂时搁置。
这样说,似乎冥冥中有一个主宰,有,这就是“道”!“道”所体现的,正是自然的大大小小的客观规律。
人们能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能得到自然的恩典;反之,则会受到惩罚。
而“道”的本身,却是“无为”的,——它只表现为一种客观存在。
这样,问题也就明朗化了。
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关键之处,就看客观条件的成熟与否,亦即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与把握。
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七章里,提出了为人处世的三条基本准则,即第六十七章里,提出的“慈”、“俭”和“不敢为天下先”。
“慈”,就是善待万物,达到无私人生的崇高境界,这事实上也就是“善”的表现形式。
大自然给予了所有人乃至所有生灵以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在西方人们称之为“天赋人权”),“善待万物”,也就是遵循和顺应了“天道行善”的自然规律。
所谓“俭”,当是指勤俭节约而言,也就是说应该永远保持质朴的本性。
从道的角度看,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所有一切,无一不是大自然的恩赐,无一不应该予以珍惜。
挥霍无度、暴殄天物,就是违背了自然之“道”,必将自取其咎。
从另一角度看,也只有崇俭,才能广施仁惠,更大程度地行善。
“不敢为天下先”,我们可以理解为永远保持谦虚的美德,其中也含有不敢为私利而争先的意思。
在《道德经》第七章里,老子这样说:“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关于道家思想的读书笔记
关于道家思想的读书笔记道家思想十大精髓1、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曰: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自自然然的。
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使然。
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惯左右行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习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性。
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
完成功业也就自然而然。
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够事半功倍的根据。
2、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曰:领导者的行事原则是做而不争夺。
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无法与之争夺。
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商场之高手,也为而不争。
不争者之所以反而得胜,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争而胜。
3、知止可以不殆。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老子曰:知道适时终止可以不陷入危险的境地。
因为没有达到满盈的程度,所以能够在事物趋于破旧的时候浴火重生。
老子认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事物发展壮大而达到满盈的程度,就必然逐渐走向衰老死亡,就是说它渐渐不再近于道了,不近于道就会早衰亡。
因此领导者不应当过分追求壮大,使事物趋于满盈而过早走向死亡。
反而应当注意发展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不至于过早满盈的程度,因而能够从容创新,使事物在破旧死亡之前能够浴火重生,脱胎换骨而处于有足够发展空间的新状态,因而能够继续发展。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曰: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聪明。
能胜人的称得上是有力量,能自胜的人才算得上是强大。
因此吕氏春秋先己篇曰:“故胜人者,必先自胜,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自知篇曰:“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
……败莫大于不自知。
道家思想的读书笔记
道家思想的读书笔记一:道家思想读书笔记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这句话是告诉我们,要把自身至于人后,自然为人民拥戴于先。
将自身置之度外,自然得到人民的敬仰和保护。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必须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自己的利益之前,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戴,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成就共产党的伟业。
作为一个有先进性的政党,光有了宽阔的胸怀还不足以服务人民群众,还要自我充实,自我约束,勤劳俭朴,树立先进的典范。
老子在《道德经》中关于廉洁自律有如下阐述“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的人,既有美妙的精神世界,又有充实愉快的现实生活,自然感到满足。
相反,那些失却了心灵的人,内心是空荡、迷茫的,只能把心思寄托于外在的个人名利上。
然而,没有心灵作依托的欲望,是永远不会满足的。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那些真正懂得厚生的人,始终关怀的是内在的心灵,因此却获得了相对长久的生命。
更有那些一生为了人民的人,虽肉体死亡了,但是他们的英灵永存,这样的人才是真正长寿的人,因为他们的英灵是属于人民的,人民永存,他们的英灵永存。
一个人活在世上,如何对待功名利禄?是不择手段去追名逐利,还是以淡然之心、从容对待名利得失?在时下一部分人所追捧的金钱至上的年代,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当怎样清醒地认识名利、财富、得失和自我修养、廉洁自律之间的辩证关系呢?老子认为名利、财富、得失哪个都比不上人的自我重要。
所以,执著于名利场的人,只会耗尽精神,费尽心机,失去自我,他们积藏的东西越多,实际上失去的就越多,包括人的精神、人格、尊严、品质等等。
老子高度概括了人与财物名利的辩证关系:“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就是说,罪过莫大于欲望膨胀,祸害莫大于不知道满足,凶险莫大于欲望得以放纵。
所以,知道满足的富足平衡心理,是永远的富足。
古往今来,多少本有着光明前途的干部,由于贪得无厌,不知足,不知止,而栽进了罪恶的泥潭。
关于道家思想的读书笔记
关于道家思想的读书笔记道家思想札记2021道教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下是第一模范网精心编撰的道家思想十大精髓。
希望你喜欢!道家思想的十大精髓1、成功,人们都叫我自然。
老子说:“事到临头,万事俱备。
大家都觉得我好自然。
也就是说,人的天性就是在完成自己成就的过程中,不觉得被别人强迫。
人有趋利避害的天性;具有习惯行为的性质;具有依靠共同文化习俗生存的性质;要有创新精神,及时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部环境的性质。
跟着这些性质去完成工作,人会觉得就这样,很合适,不会有牵强附会,勉强的感觉和不满。
职业生涯结束很自然。
这是人性化管理能事半功倍的基础。
2.不要质疑圣人的方式。
丈夫不争,天下不争。
老子说:领导的原则就是不争不行。
因为没有竞争,全世界的人都无法与之竞争。
正如老子所说:“善如水。
水为万物之善而不争,为人人之恶,故为道之事。
”“天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勿争也。
”商场高手,也不争。
反而是无可争议的人赢了,恰恰是因为他做的事情符合人性,利人而不害人,善于得到别人的帮助,所以可以毫无争议的赢。
3.知止会很安全。
丈夫可以被覆盖,成为新人,因为他不赚钱。
老子说:知道自己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停下来,可以避免陷入危险的境地。
因为不饱满,所以在东西容易磨损的时候可以重生。
老子认为“物强则老,意谓无道,无道也。
”当事物成长变得充实,就会逐渐老去,死去,也就是说不再亲近道,不亲近道就会早逝。
所以,领导者不要过分追求成长,这样的话,事情往往会过早地被填满而夭折。
相反要注意一定程度上对发展的控制,不要过早的充满利润,这样才能从容创新,让事物在未死之前获得重生和重生,处于一个有足够发展空间的新状态,才能继续发展。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者强,胜者强。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能赢的才是厉害的,能自己赢的才是厉害的。
所以鲁春秋第一篇说:“所以得人者必先得,欲知人者必先知己。
”。
自知之明说:“想生或死,不求,只求知道。
失去比不知道更伟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人生哲学的读书笔记人生问题是道家哲学的一个内在主题。
道家哲学以“重生轻物”为出发点,其思想体系以“道”为核心,其基本精神却在“自然”两字。
下面就是橙子分享给大家的道家人生哲学的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喜欢。
道家人生哲学的读书笔记(一):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一个人的幸福和人生成就与自身的品德以及价值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道家哲学代表人物“老子与庄子”的著作,给出了人类品德提升的方法和价值观。
分享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下面举几个方面来加以说明第一:虚荣心带来的痛苦如果以品牌,炒作,证书来证明一个人或某件物的价值。
人们往往会被蒙骗。
人们应该去发现一个人或一件事物真正价值所在。
因为虚荣心的关系,人们往往会花大价钱买性价比超低的东西。
好比一个人买了一件名牌花了两千,而他去在别人面前炫耀时,别人却会认为这件衣服值两佰元。
这是因为别人是以这个人的水准来横量这件衣服的。
这样花大价钱不仅没得到快乐反而得到痛苦。
有的人去有名的大学校花几万学知识,只是为了证书。
而在名气小的学习班可能只要几1/ 9千就能够学到同样多的知识。
往往学习班的老师在教授时会更用心。
等毕业大学校当然有证书,可是应聘去,老板要的却是实力,那个证书就没有用了。
而且如果以证书来评价一个人的水平时,往往会有一些人花钱买来假证书,滥竽充数。
使很多真正有才华的人不能去发挥自己的价值。
只有去掉虚荣心才能远离这些痛苦。
第二:无私的人才能成就自己老子用天地做比喻,天地因为无私所以才长久。
这个道理其实以经证实了,很多伟人就是以群众的利义为第一,所以他就有了人民群众的拥护。
而且会名垂千史。
就算老百姓,一个尊重别人,能够站在他人角度思考事情的人,人际关系就不会变坏。
一个喜欢帮助人的人,自然也是受人喜爱的。
第三:去掉对物质过份追求,找到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一个人的成就和人生观,如果建立在以金钱数量衡量和物质享受上。
就不容易树立自己发展的目标。
很容易变成那种如同无头苍蝇一样乱窜没有目标的人。
还会因为自己的欲望,给社会和他人造成很多的不和谐。
这样就容易危及到自身的安危了。
一个人的人生观应该建立在个人价值体现与社会贡献上面。
有很多科学家,艺术家等。
他们追求是建立在发挥自己的专业领域上面。
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价值与人类发展这样的事情上面。
这样的人,对于物质享受非常淡泊。
他们创造了巨大的成就,也因此而名利双收。
不仅仅科学家,就是一个职位不是很其眼的人,做好自身的本质工作也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快乐的。
物质享受这种东西是未不是本,不应本末倒置。
2/ 9第四:不要从外表去衡量被揭怀玉这一章里老子用圣人外面穿着粗布的衣服里面揣着宝玉这个比喻。
表达了人的行为和外表某些时候与内在本质不一样。
好比一个在人群中喜欢哗众取宠的人,这样的人比较不可靠。
一个太容易打动女人的男人,在感情方面往往是随便和不付责任的。
一个太注重外表着装体面的人,内在有可能是空虚的。
某些时候这样的人因为要掩饰内在的空虚和迂腐。
所以说人不能看外表。
现在人们往往会注重一个商品的包装,可是包装越好,性价比越低。
第五:稳重很重要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这是说重是根本,静是主宰。
一个人的言行举指。
太过于轻浮,很容易丧失人格。
没有人格的人对他人而言是没有威信的。
如果一件事的大原则轻易改变,对这件事而言是不稳定的。
一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会失去信誉。
失去信誉,就容易失去了做事的根本。
第六:懂得考虑全盘道的思想其实很多就是从全盘来考虑事情。
人们往往会过于重视一时的情况而忽略整体。
有句话常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越容易得到的利益带来的弊端就越大。
进展的太快,就容易出不稳定。
正所谓物极必反。
图一时享乐而做出不道德的事,往往会很痛苦。
第二层意思,是指事物的发展是循环式上升的。
就是每件事都有上升期和下降期。
周而复始,从整体上看是上升的。
有时候人们会受到感情和事业的挫折,却不知道这些挫折是为了上升又一个高度而存在的。
好3/ 9比夫妻吵架,从整体上看是增进感情,增加了解。
事业不顺是为了让自己的能力有所提升。
正所谓一阴一阳为之道。
道家人生哲学的读书笔记(二):道家的人生哲学道家思想中有关人生的哲学,含义之深邃,涵盖面之宽博,确实令人叹为观止,无怪乎古今中外的许多哲人为之倾倒,并奉之为立身行事的座右铭。
我们把它概括为道家所追求的处世态度、养生之道、自然观和精神境界等几个方面,谈谈我们肤浅的认识。
“重生”“贵生”与“养生”,是道家整个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充分体现了道家对生命和现实人生的高度关注,就这方面而言,道教与道家达到了其他宗教、其他古典哲学所难以企及的高度。
我们总觉得道家这方面的相关哲学理念,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及“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是完全吻合、息息相通的。
引导人们合理、睿智地安排人生,汲取道家有关“重生”“贵生”与“养生”哲理思想的精髓,使之在现实的道德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当是现代道家思想文化的研究者和广大道教信徒们不可推卸的崇高责任。
一、道家的处世态度。
据《史记•老庄申朝列传》载,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老子这样说:“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后来,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据此演绎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据此,我们可以认定,道家的处世观,既是“出世”的,也是“入世”的。
道家历来主张“济物利人”、“扶危济困”和“追求大同”,4/ 9“入世”,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重要的是对老子那段话里的“时”的正确理解与把握。
我们认为这里所说的“时”,指的是机遇,亦即客观条件的成熟与否。
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其中甚至包括自身的智慧、能力),“得其时”了,就应该努力多作功德善举,为社会作贡献,为天下苍生谋福祉;如果客观条件不具备,“不得其时”,则应该保持虚静,完善自我的身心修养,甚至包括去创造条件,以待时机,而不作非分之想,或轻举妄动。
总之,在“出世”与“入世”的问题上,道家所尊崇的是“顺其自然”,亦即不违背万事万物的客观规律,持科学的、切合实际的态度。
反映在具体的立身行事上,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它自身的规律,亦即自然规律。
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比如昼夜的更替、四季的变换、人的生老病死等等,莫不如此。
正因为这样,我们成就任何一件事,都离不开主客观条件的相互作用。
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我们做一件事,主观愿望是好的,由于客观条件不成熟,效果却适得其反;许多事情摆在我们的面前,因为客观条件的成熟与否并不等同,有的可以立即着手去做,有的却不能不暂时搁置。
这样说,似乎冥冥中有一个主宰,有,这就是“道”!“道”所体现的,正是自然的大大小小的客观规律。
人们能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能得到自然的恩典;反之,则会受到惩罚。
而“道”的本身,却是“无为”的,——它只表现为一种客观存在。
这样,问题也就明朗化了。
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关键之处,就看客观条件的成熟与否,亦即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与把握。
5/ 9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七章里,提出了为人处世的三条基本准则,即第六十七章里,提出的“慈”、“俭”和“不敢为天下先”。
“慈”,就是善待万物,达到无私人生的崇高境界,这事实上也就是“善”的表现形式。
大自然给予了所有人乃至所有生灵以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在西方人们称之为“天赋人权”),“善待万物”,也就是遵循和顺应了“天道行善”的自然规律。
所谓“俭”,当是指勤俭节约而言,也就是说应该永远保持质朴的本性。
从道的角度看,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所有一切,无一不是大自然的恩赐,无一不应该予以珍惜。
挥霍无度、暴殄天物,就是违背了自然之“道”,必将自取其咎。
从另一角度看,也只有崇俭,才能广施仁惠,更大程度地行善。
“不敢为天下先”,我们可以理解为永远保持谦虚的美德,其中也含有不敢为私利而争先的意思。
在《道德经》第七章里,老子这样说:“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谦让,置后,把自身的名利放在他人的后面,反而会获得人们的爱戴和尊崇,处在别人的前面;把自己的利害置之度外,反而得以趋利避害,趋安避危,自身得以保全。
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地存在,正是因为它不以自己的生长而生长,即“不自生”。
作为个体的人,自然也应该遵循“天之道”,在名利和私欲面前谦虚退让,从而获得“身先”和“身存”,真正体现个体存在的价值。
在《逍遥游》里,庄子为我们树立了这样的道德要求与处世准则:“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大意是说,有高尚道德修养的6/ 9人(庄子称之为“至人”),能超脱外物与自我的界限,达到忘我的境地;精神世界充盈脱俗的人(即所谓“神人”),心目中根本没有自身功名的存在;思想境界臻于完善的人(庄子称之为“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与地位。
《逍遥游》,通篇讲的是“逍遥”。
什么是“逍遥”?逍遥就是心灵的自由自在。
自然是逍遥的,天地是逍遥的,人的精神境界,也应该是逍遥的。
万事万物,只要顺应自然,遵循大自然的普遍规律,便可以逍遥自在。
问题偏在于,人,尽管仅仅是万物中的一种而已,却总想超越自然,做自然的主宰,沉溺于名利、物欲之中,因而也就产生了无边烦恼。
如果能切实摆正位置,顺从和尊重自然规律,挣脱名利物欲的束缚,就不会被诸多烦恼与苦闷所困扰,充分享受本是与生俱来的精神上的逍遥自在了。
这就是道家处世哲理的精髓与主旨的所在。
道家仰观天文,下察地理,正观人事,对苍茫大宇间的万事万物进行了认真深入的观察与思考,从而获得了超常的大智大慧。
站在广袤无垠的天地间,仰观一切,似乎一切都是永恒的;却又在永无休止地运转忙碌,显得幽秘莫测,难以窥探其真谛。
其实,在道家看来,这就叫作自然,它自有本身运行的规律,谁也主宰不了,连大自然也不去主宰它!从这样的基本认识出发去立身行事,一切就变得顺理成章,通晓明了,无牵无碍了。
这与佛家所云“心无挂碍,无挂无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摘自《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道家人生哲学的读书笔记(三):道教人生哲学及其对现代人的启7/ 9示一、诗意——道教人生哲学的理想目标“人建功立业,但他诗意地栖居在这大地上。
”这是二十世纪德国哲人海德格尔所引十九世纪诗人荷尔德林晚期的一首诗。
对此海氏评论说,我们可以想象诗人们的栖居的确时常是充满诗意的,但为什么把每一时代的每个人都说成是诗意地栖居呢?所有的栖居难道不是与诗意不能兼容吗?我们的栖居苦于住房的短缺,即便不为住房的短缺发愁,我们今天的栖居也被工作所困扰,也被追名逐利弄得不安全,也被娱乐消遣行业搞得心荡神迷。
如果说今日人类的栖居还有一席之地留给诗意,那么这实际上是种美化。
由此海德格尔自问自答地展开争论:人能否诗意般地栖居在这大地上?他的结论是,诗所筑造起来的,正是栖居的本质,诗与栖居不仅不排斥,相反却是相属共在,每一方都在呼唤着另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