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灵融通与物我同一——他文化视野下《诗经·国风》与侗族民歌的审美契合

合集下载

智慧树答案中国民族音乐作品鉴赏知到答案见面课章节测试2022年

智慧树答案中国民族音乐作品鉴赏知到答案见面课章节测试2022年

中国民族音乐作品鉴赏第一章1.传统音乐包括以下哪几个类型?选项:A:民间音乐 B:宫廷音乐 C:文人音乐 D:宗教音乐答案:ABCD2.文人音乐主要是指哪一类音乐?选项:A:文人自度曲 B:宴乐 C:古琴音乐 D:朝会乐答案:AC3.春秋战国时期,墨家主张的音乐观念是?选项:A:礼乐 B:天籁之音 C:非乐 D:道法自然答案:C4.宫廷音乐是指下面哪一种音乐形态?选项:A:祭祀乐 B:宴乐 C:朝会乐 D:国风答案:ABC5.下面哪个观点属于孔子的音乐思想?选项:A: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B:礼乐 C:大音希声 D:声无哀乐答案:AB第二章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民间音乐?选项:A:民间歌曲 B:宫廷音乐 C:民间歌舞 D:说唱音乐答案:B2.民间歌曲包括以下哪三项?选项:A:苏州弹词 B:号子 C:山歌 D:小调答案:BCD3.一般用“节奏的律动性”来形容哪一类民间歌曲?选项:A:京剧 B:劳动号子 C:山歌 D:小调答案:B4.“孟姜女调”属于下列哪一种小调类别?选项:A:谣曲 B:插秧山歌 C:吟唱调 D:时调答案:D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小调的是?选项:A:茉莉花调 B:花儿 C:摇篮曲 D:对花调答案:B第三章1.云南省丽江市主要是哪个民族的聚居地?选项:A:纳西族 B:白族 C:傈僳族 D:普米族答案:A2.蒙古族中最具有特色的有以下哪些音乐?选项:A:长调 B:呼麦 C:冬不拉弹唱D:十二木卡姆答案:AB3.侗族大歌是一种什么样的歌唱方式?选项:A:单声部 B:多声部 C:有伴奏 D:个人歌唱答案:B4.《在那东山顶上》属于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选项:A:彝族 B:纳西族 C:回族 D:藏族答案:D5.青春棚音乐文化属于下列哪个民族(或支系的)民歌?选项:A:白族 B:汉族C:彝族 D:他留人答案:CD第四章1.乐舞类音乐是指舞蹈与谁的结合?选项:A:歌唱 B:器乐 C:体育 D:风俗答案:B2.采茶歌舞主要流行在我国哪几个省份?选项:A:福建 B:安徽 C:山东 D:河南答案:AB3.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属于以下哪一类?选项:A:歌舞类 B:乐舞类 C:综合类歌舞 D:器乐答案:C4.下列哪项属于歌舞类?选项:A:芦笙舞 B:打跳 C:堆谐 D:十二木卡姆答案:CD5.凤阳花鼓属于下面哪种体裁?选项:A:歌舞类 B:乐舞类 C:综合类 D:民歌类答案:A第五章1.根据乐器演奏方法,我国独奏乐器大概可分为以下哪几类?选项:A:吹奏 B:拉弦 C:弹拨 D:打击答案:ABCD2.《二泉映月》是一首什么乐器演奏的经典曲目?选项:A:琵琶 B:笛子 C:阮 D:二胡答案:D3.琵琶曲《十面埋伏》属于那一类别?选项:A:武曲 B:文曲 C:大曲 D:小曲答案:A4.民间合奏乐中的锣鼓乐是指全部用哪一类乐器演奏?选项:A:弦乐器 B:吹奏乐器 C:打击乐器 D:弹拨乐器答案:C5.《光明行》是什么乐器的独奏曲目?选项:A:二胡 B:板胡 C:京胡 D:高胡答案:A第六章1.说唱音乐是指音乐与以下哪一类的结合?选项:A:语言 B:相声 C:戏剧 D:歌舞答案:A2.我国鼓书类说唱音乐主要包括以下哪两种?选项:A:四川清音 B:单弦牌子曲C:苏州弹词 D:京韵大鼓答案:CD3.刘保全是哪一类说唱音乐的代表性人物?选项:A:四川清音 B:单弦牌子曲 C:苏州弹词 D:京韵大鼓答案:D4.说唱音乐包括下面哪个选项?选项:A:牌子曲 B:鼓书 C:清音 D:戏曲答案:ABC5.京韵大鼓的板式特点可以用下列哪些选项来描述?选项:A:慢板 B:紧板 C:广板 D:柔板答案:AB第七章1.我国戏剧的主要角色行当是以下哪几类?选项:A:生 B:旦 C:净 D:丑答案:ABCD2.梅兰芳主要是演绎了京剧的哪一个行当?选项:A:生 B:旦 C:末 D:丑答案:B3.《牡丹亭》是哪一个剧种的代表性作品?选项:A:昆剧 B:京剧 C:沪剧 D:鲁剧答案:A4.我国戏曲的四大声腔不包含以下哪个选项?选项:A:昆腔 B:高腔 C:梆子腔 D:弋阳腔答案:D5.京剧的主要声腔是什么?选项:A:西皮 B:反西皮 C:二黄 D:反二黄答案:AC第八章1.同学们,你看了吗?选项:A:看了 B:没看答案:A。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押题卷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押题卷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押题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人类是从混沌的自然中走出来的,最终仍要回到自然中去,但那已是深情的、充满灵性的自然,这一切都源于山水审美意识的觉醒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山水文学的诞生。

纵观中国山水文学长达一千余年的发展历程,其美学价值在多个方面。

中国山水文学提供了心物融通、人与自然一体化的途径。

山水文学的发生是以人与自然的同一性为基础和前提的。

在这个过程中,东晋诗人、史学家袁山松在《宜都山川记》中提出的“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具有不可忽视的特殊意义。

“惊知己”不只是属于山水,同时也属于人,只有彼此都“惊知己”,为获得“知己”而庆幸,人与山水才能达成真正意义上的融通与共识。

它表明,在这一时期,山水自然已不是作为人的对立面存在,而是和人在心灵上达成共识。

一如钱锺书先生所说:“我心如山水境”“山水境亦自有其心,待吾心为映发也”(《谈艺录》)。

山水美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而是主客观的结合。

山水审美的最高境界——心物感通、心物交融、心与物游的产生,是深刻体味对象、在对象中发现心灵、发现生命的结果,它构成了中国人独有的生命境界。

这个境界晶莹皎洁,充满情韵,透现出了审美主体的智慧及对宇宙自然至情至理的参透和感悟,也使中国人养就了一种能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却不傲睨于万物的洒脱又深情的胸襟。

山水审美所发生的这种带有根本性的转变,预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山水文学将要在晋宋时期诞生。

中国山水文学提供了在自然感发下心灵美的艺术呈现的文学载体。

山水文学不只是表现自然美,更在于表现由自然美所激发的心灵感受,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堪称范例。

其不仅体现了诗人想从自然中寻找慰藉,更体现了物我融通后心灵世界的盈实、朗阔。

欣赏山水风光,赞美自然景色,实则也是欣赏、赞美生命自身。

2024年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4年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卷(本试卷共四大题25小题,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 150分钟)注意事项:1.本卷为试题卷。

考生解题作答必须在答题卷(答题卡)上。

答案书写在答题卷(答题卡)相应位置上(不能改动答题卡上的标题题号),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2.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1~5题, 每题2分, 第6题6分, 共16分)春节期间,我们受到哈尔滨的热情款待,被亲切地称呼为“小菌主”,小西和小山也想向全国的朋友们介绍我们的家乡,诚邀大家来做客。

按要求完成1~4 题。

作家谭谈在《相依的山水——滇南记行》中说,“去了云南,才晓华夏山河之壮丽!”崇山峻岭之间,高原湖泊与巨大的江河共同着云南的万种风情。

云南是柔和丰饶的。

清晨的雾霭(ǎi),迷蒙中看到玉溪抚仙湖水天相接的淡远轮廓;夕阳余晖中,渔舟唱晚,抚仙湖的深邃(suí)、神秘,使玉溪成为名幅其实....的“滇中谷仓”。

云南是妩媚多姿的。

宁蒗泸沽湖在缥缈的行云下更具风韵,远山含翠,碧波荡漾,绿浪与岸边的青柳牵手,描摹着青春的恋歌。

晚霞铺开时,那五彩斑斓....的湖面和逶迤的青山便成了泸沽湖安澜的梦乡。

云南是明媚热烈的。

丽江程海五月,火红的凤凰花沿湖盛放,一团团、一簇簇,火树红花连绵铺展,与碧湖暖阳成画,一半是江水,一半是火焰,真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云南还是雄壮阳刚的。

你看,粗犷(guǎng)的金沙江在玉龙、哈巴两山的夹峙下,形成一身豪气、的“长江第一湾”虎跳峡;你看,在夏季,咆哮而来的怒江裹挟着千钧之力....,把江水砸向巨石,碎成粉末。

那些水啊,是天上的云,沈从文先生在云南悠闲地看云,范稳先生在昆明舒适地烤着太阳,汪曾祺先生在雨季里快乐地品尝鲜腴(yú)的牛肝菌。

云聚得多了,“哗啦啦”西南联大的教室里思想辩论开始了……好一场酣畅淋漓....的雨!壮哉,云南!1.文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霭(ǎi)B. 邃(suí)C. 犷(guǎng)D. 腴(yú)2.文中加点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名幅其实B.五彩斑斓C.千钧之力D.酣畅淋漓3.文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表演穿过勾连雄奇隽秀B. 演绎透过勾勒雄奇威猛C. 表演透过勾勒雄奇隽秀D. 演绎穿过勾连雄奇威猛4.对文中画线句子病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 ( )A.搭配不当B.不合逻辑C.句式杂糅D.表意不明5.下列句子的排序,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山东临淄是2023年出圈的网红城市,而2024年刚刚开始,网红城市就又“上新”了!今年大家想去“尔滨”的心情到达了巅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卷1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卷1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

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

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

《尚书·尧典》曾这样记载观象授时,上古的人们便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李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

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

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

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

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

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

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

宁夏育才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9月)月考试题

宁夏育才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9月)月考试题

宁夏育才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9月)月考试题说明:1.本卷共两部分(阅读题、表达题),共150分。

答题时间为150分钟.2.所有单项选择题请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请用0。

5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3。

要求书写工整,卷面干净。

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阅读题 (共66分)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诗—-中华文化的灵魂世界上没有哪种艺术像我国古诗一样如此久远辉煌地影响着国家的政治文化.早在4000年前的《尚书·尧典》,就提出了“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的诗乐结合的理论。

虞舜的《南风歌》《卿云歌》也正是同一时期的产物。

“卿云烂兮,纠缦缦兮。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只十六个字却昭示出一个伟大民族诗意的觉醒,从古代洪荒迎着朝阳高歌猛进。

此后的《诗经》《乐记》也都被尊为经典。

隋唐以后朝廷以诗赋取士,影响更大。

正如《乐记》所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可见地位之显赫。

从艺术上讲,集汉语文字声情意象之美的古典诗词,它精炼、美听、微妙、易让,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从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直至近世,真如群星丽天,森罗万象,美不胜收.上从帝王将相,下到渔父耕夫,无不喜闻乐诵,成了人们文化生活的首选。

流传之广,辐射之大,积淀之深,都是绝无仅有的。

古诗所建构的美学理念,也随之深入人心,渗透到中华文化各个方面,成为其支柱、灵魂乃至积淀为潜意识的存在。

诗,成了构建民族气派、传统风格的重要“基因"。

比如音乐,刘勰就提出了“诗为乐心,声为乐体"的命题.再如绘画,董其昌认为“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以诗为境。

”《诗经》云:“诗者天地之心……万物之户。

”画家为山水写生,本身就是宇宙诗化的再创造。

建筑艺术也不例外:东坡《涵虚亭》诗:“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真是天人合一的化境。

2024届高考考前押题密卷语文试题(江苏卷)(含解析)

2024届高考考前押题密卷语文试题(江苏卷)(含解析)

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高三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本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意象美学是中国当代美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其理论价值和研究成果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比中国当代诸多美学派别,意象美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不像其他理论派别那样倚重西方美学的理论资源,而是将重点放在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实践方面,重视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理论的研究。

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重视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理论资源的发掘和研究。

比如,德国汉学家卜松山的《象外之象——中国美学史概况》将市美意象作为中国美学史的基本线索,从“情景交融”“意在言外”等问题出发凸显了中国传统意象美学不同于西方美学的独特魅力。

中国传统意象美学诞生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哲学背景下,是中国古代艺术实践的产物。

中国美学家提出的一系列有价值的理论观点与命题,是可以通过中国古代艺术家的审美意象创造来印证的。

比如,刘勰的《文心雕龙》将“意象”作为中国美学和文艺审美的核心范畴,并提出"神与物游”“感物吟志”等诸多命题,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观和心物观,而且也在中国古代诗歌审美实践中得到充分印证。

高考现代文阅读新题型1—5(3)

高考现代文阅读新题型1—5(3)
的诗句。司空图《诗品》虽也主张雄浑的美,但仍倾向于“清水出芙蓉”的美:“生
融合 气远出”,“妙造自然”。宋代苏东坡用奔流的泉水来比喻诗文。他要求诗文的境界
要“绚烂之极归于平淡”,1A即不是停留在工艺美术的境界,而要上升到表现思想情 感的境界。2A平淡并不是枯淡,中国向来把“玉”作为美的理想。玉的美,即“绚烂 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可以说,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向玉的美:内 部有光彩,但这是含蓄的光彩,这种光彩是极绚烂,又极平淡。2B清代刘熙载的《艺 概》也认为这两种美应“相济有功”,即形式的美与思想情感的表现结合,要有诗人 自己的性格在内。这条线索,一直到现在还是如此。
材料一:
钟嵘很明显赞美“初发芙蓉”的美。唐代更有了发展。唐初四杰,还继承了六朝之 华丽,但已有了一些新鲜空气。经陈子昂到李太白,就进入了一个精神上更高的境 界。李太白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 复元古,垂衣贵清真”。“清真”也就是清水出芙蓉的境界。杜甫也有“直取性情 真”的诗句。司空图《诗品》虽也主张雄浑的美,但仍倾向于“清水出芙蓉”的美: “生气远出”,“妙造自然”。宋代苏东坡用奔流的泉水来比喻诗文。他要求诗文 的境界要“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即不是停留在工艺美术的境界,而要上升到表现 思想情感的境界。平淡并不是枯淡,中国向来把“玉”作为美的理想。玉的美,即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可以说,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向玉 的美:内部有光彩,但这是含蓄的光彩,这种光彩是极绚烂,又极平淡。清代刘熙 载的《艺概》也认为这两种美应“相济有功”,即形式的美与思想情感的表现结合, 要有诗人自己的性格在内。这条线索,一直到现在还是如此。
5.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华美学精神”的特征。(6分)

我国少数民族民歌教学中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途径探析——以侗族大歌《布谷催春》为例

我国少数民族民歌教学中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途径探析——以侗族大歌《布谷催春》为例

新西部 NEW WEST 2021年第1期西部文化丨Western Culture随着《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见》以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核心素养”成为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具体化实践的中间环节。

基础教育中的各个学科都在教学改革与研讨中不断探索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途径。

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在“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1]三个部分中,如何在教学中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是音乐教师提升教学效果必须思考的问题。

义务教育音乐教材中的我国少数民族民歌《音乐课程标准》中强调“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2]在中小学音乐教材编写的过程中,编写组专家们已充分考虑到我国少数民族民歌进入音乐教材的比例以及曲目特点。

少数民族民歌风格各异,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这一点也体现在中小学的音乐教材中。

例如,在人民音乐出版社(简称“人音版”)中小学音乐教材中就包含有大量的少数民族民歌的歌唱及欣赏教学内容,其中包含云南哈尼族、彝族、土家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侗族、塔塔尔族、苗族、瑶族等近二十少数民族,他们各具特色的音乐作品构成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最鲜活的音乐记忆。

同时,少数民族民歌的教学要求中也突出引导学生通过对民歌的演唱及欣赏,关注民族音乐文化的特殊性及其音乐特点。

例如,蒙古族民歌出现在二年级至七年级的不同单元教学中,教学要求既包含有对于蒙古族民歌旋律的感知及其旋律创编(三年级《草原上》);也包含对蒙古族民歌装饰音演唱中的音乐特点分析(七年级《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还包含通过不同的演唱表演形式感受蒙古族民歌的表演特点(七年级《银杯》)。

在彝族民歌教学内容中,既包含低年级的彝族舞蹈动作学习(二年级《快乐的罗嗦》);也包含高年级对于歌曲不同力度速度的表现以及对于音乐表现形式的探索(六年级《阿细跳月》)。

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拥有不同的音乐形态,其节奏、旋律、调式、演奏乐器以及表现形式等方面都突出显示了族域音乐文化的特征,不同音乐文化的差异性更形成了我国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始终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持续推出了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

以近来备受关注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为例。

《只此青绿》以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为背景,跟随一位现代故宫研究员的视角,进入千年前少年画家王希孟的内心世界,以画中主色调“青绿”为视觉线索,深入探查画作形成的篆、绢、颜料、笔、墨等工艺的产生,古往今来的工匠精神与中国式的古典美学交相辉映,传达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创造者、传承者的崇高敬意。

作品在题材选择上别出心裁,从画作的成型工艺入手,将其演绎为一幅国之工匠的人文画卷。

剧中描绘的主体是中华民族历代勤勤恳恳的工匠形象,灿烂优秀的历史文化正是由这些平凡劳动者创造的。

舞剧为他们画像,用他们的故事唤醒沉睡的文物、唤起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记忆与执着信念,将舞台艺术与非遗工艺相结合,为时代背景下的文旅融合赋予更丰富深刻的内涵。

在创作手法上,《只此青绿》向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寻根溯源,通过诗性表达和舞台呈现的平衡,引发当今创作者对于戏剧本体的思考。

作品打破舞台上常规的线性叙事手法选择淡化戏剧情节与冲突,强调人物超越古今的内心情感,也更突出“舞蹈诗剧”的诗化色彩。

在舞蹈编排上,作品较多运用“颗粒状”的动作连成舞蹈句子,形成与众不同的质感、风格、韵味和舞蹈语汇。

在审美风格上,作品传达了《千里江山图》中表现的宋代清雅的审美志趣,服饰和道具突出淡雅、简约的“理性之美”。

舞台画面通过“出画入画”、客体与主体观感的链接,从不同角度引领观众感受传统绘画之美。

这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也充分发挥了艺术作品“润物细无声”的特性和方式。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二)语文试卷及答案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二)语文试卷及答案

贵阳第一中学2024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中的集大成者。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

《礼记·中庸》对中庸的解释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儒家文化把“中和”看成天下最高明的道理。

“中和”就是不偏不倚,追求稳定与和谐。

其本质在于承认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存在,将各种对立的因素相互联系、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在多样性和矛盾性中去寻求一种和谐与统一。

他们的力量被折中、被中和,且具辩证统一的思想。

对待事物而言,强调含蓄平和。

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强调过犹不及。

儒家推崇平和含蓄,反对情感上的大喜大悲。

《尚书·舜典》的“直而温,宽而栗,刚而不虐,简而不傲”可视为“中和之美”观念的全面深刻解读。

孔子提倡“文质彬彬”、荀子的“美善相乐”、《礼记·经解》的“温柔敦厚”等在人的行为与人格风范上的体现就是不走极端,恰到好处。

中庸必然派生并导致“中和”美学,“中和之美”是儒家中庸思想在美学范畴的延伸。

孔子评论《诗经》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无邪,就是达到适度中和的审美境界,是中和之美的具体表现。

可见孔子的文艺思想是以“中和”为美。

“中和为美”已不再局限于儒家诗教的狭义范围,不仅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成为山水画艺术创作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

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基础知识1.(4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潮风以文化为载体,以设计为语言,它并不局限于某一lǐng yù,是国潮风A____(取之不尽/感激不尽)的创作源泉。

人们挖掘出尘封已久的文化元素,产生文化认同感,引发民族jiāo ào和情感共鸣。

国潮风虽然是一种消费和时尚潮流,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其本质是文化自信。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

(2)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A处。

A处的词语是。

(3)画线句有语病,请把修改方法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修改方法:。

2.(7分)金城中学举办“国潮风进校园”主题实践活动,请你参加。

(1)语文老师在制作《乡愁》这首诗的课件时,找到了以下两幅图片,哪一幅更符合该诗的意蕴?为什么?选择,理由是(2)歌曲《寂寞沙洲冷》中有“闭上双眼难过头也不敢回/仍然拣尽寒枝不肯安歇/微带着后悔/寂寞沙洲我该思念谁”,这句歌词化用了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的“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编写一段歌词。

(不少于3句)(3)为追求国潮风,学校图书馆门厅的墙壁上准备做一些装饰,现有如下两种方案,并阐述理由。

A.征集学生硬笔书法作品,内容为楷体的《岳阳楼记》。

B.征集学生软笔书法作品,内容为行楷体的《行路难》。

选择,理由:3.(6分)整本书阅读。

(1)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与读《艾青诗选》所用读书方法应该有何不同?(2)有人评价艾青的诗歌——“深受中国文化基因的影响……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结合下面诗歌中任意一首,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的思念是圆的》4.(9分)用课文原句填空。

追逐国潮风,就是对①“槲叶落山路,”(温庭筠《商山早行》)的自然美景的热爱;对②“,醒能述以文者”(欧阳修《醉翁亭记》)美好境界的向往;对③“沉舟侧畔千帆过,”(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豁达胸怀的钦佩;对④“,”(杜甫《月夜忆舍弟》)思乡之情的认同,对⑤“?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落魄诗人的心疼;就是领悟⑥“,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所蕴涵的情感;就是和古人一同唱出⑦“,”(苏轼《水调歌头》)的美好祝愿。

2022-2023学年新疆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2月大联考语文试题(全国乙卷)

2022-2023学年新疆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2月大联考语文试题(全国乙卷)

新疆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大联考(全国乙卷)语文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党的第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目标,同时明确部署我国“十四五”期间“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由此足以看出数字文化产业的文化强国使命。

从工具属性看,数字文化产业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产业类型,推动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增强经济硬实力;从文化建设本身看,不断涌现的数字文化新产品能够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并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二者是文化强国远景目标的重要内容;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看,数字文化产业所具有的数字技术优势,能更精准把握不同国家人群的消费需求,创造出满足不同目标群体的数字文化产品,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从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看,当前人类已进入数字化城市星球时代,该时代的强国将是字化强国,而数字产业为该星球的主导产业,满足数字星球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产品为数字文化产品,数字文化产业内在统一于数字化强国目标,数字文化产业强国建设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得益于计算机、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三次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变革。

计算机的发明开启了数字化进程,互联网的应用让数据广泛流动起来,移动互联网将人和数据合二为一,创造了无尽的数字化场景。

在从计算机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承接过程中,数字文化产业不断发展演进,推动着数字文化强国建设。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数字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在互联网发展的后半场肩负着实现从优到强的高质量发展与升级的重任,致力于实现数字文化产业强国目标。

安徽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题

安徽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哈佛大学教授大卫•布鲁姆和杰弗瑞•威廉姆森研究指出,在人口转变初期,由于死亡率下降而生育率保持不变,人口数量快速增长,这快速增长使劳动力人口与非劳动力人口之比下降,抚养负担加重,因而不利于经济增长;在人口转变的第二个阶段,即生育率开始下降时期,人口增长减缓,人口结构(劳动力人口与非劳动力人口之比)的变化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即人口红利阶段;当生育率下降到与死亡率相当,人口趋于稳定静止,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都趋于常量,这时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趋于中性。

这一论述使我们明白,在人口转变过程中,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并且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影响。

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舒尔茨、贝克尔建立和发展了人力资本经济理论。

此理论及实证研究指出,人口教育、人口健康的投入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明显效用,人口结构合理、人力资本投入对一个国家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西方历史人口变迁和当今东亚人口转变都证明了这理论。

中国也是如此。

从纵向历史数据看,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实施计划生育以后,我国人口生育率迅速下降,人口年龄结构,即劳动力人口与非劳动力人口之比,开始朝着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方向变化。

这种人口年龄结构变迁与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相呼应。

在经济改革的大潮中,人口年龄结构的优势得到极大发挥,有力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如今,不少学者特别是经济学家都乐观预测,中国经济高增长率可以保持10到20年,能够实现人均GDP翻两番目标。

如果不考虑其它因素,只考虑人口因素,预测没有错误。

这是因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正处在一个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时期,即人口红利期。

但结合地域因素考虑,预测未必乐观。

从横向地域上看,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猛,与中西部地区差距越来越大。

从人口角度看,沿海地区人口结构、人口素质处于优势地位,而中西部地区处于劣势地位。

例如北京、上海等地人口抚养比最低,人均GDP最高且发展最快;贵州、西藏等地人口抚养比最高,人均GDP最低且发展缓慢。

《诗经》的音乐性及在牧野文化中的价值体现

《诗经》的音乐性及在牧野文化中的价值体现

《诗经》的音乐性及在牧野文化中的价值体现作者:陈云飞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31期摘要: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选集——《诗经》,流传于古代新乡地区的诗歌占《诗经·国风》近四分之一。

本文从《诗经》入手,探析其音乐性的同时,与新乡的牧野文化相结合,以期探寻出《诗经》在牧野文化中的价值体现。

关键词:诗经;音乐性;牧野文化在灿烂辉煌的中国诗歌文化历史长河之中,冠以皇冠之美誉的当属《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选集,也被公认为世界上诗集中最早的一部之一。

它代表着先秦时期诗歌文化艺术的巅峰,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承载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据史料记载,远在上古时期,作为表情达意的重要工具——诗歌,入乐合舞是其突出的特点,诗中有乐,乐中有诗,诗乐合一,其韵融融,《诗经》的音乐性是显而易见的。

流传于古代新乡地区的诗歌占《诗经?国风》近四分之一,这些内容渗透在新乡的牧野文化之中,因此,《诗经》的音乐性及在牧野文化中的价值体现是值得研究的。

一《诗经》的音乐性从《墨子·公孟》:“或以不丧之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描述中,可以证明《诗经》是能诵、能弦、能歌、能舞的。

《诗经?郑风?子衿》中的“子宁不嗣音”,“嗣,习也。

古者教以诗乐,诵之歌之,弦之舞之。

”也是《诗经》音乐性的例证。

《诗经》里面的诗,事实上,应该称其为歌。

古代,诗与歌往往是不分割的,诗即是歌,歌即是诗。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种音乐总的分类。

风即国风,泛指各地民间民谣;雅,泛指朝廷之乐;颂,泛指祭祀宗庙之乐。

三种音乐风格中,风是最接地气,最被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音乐载体。

《诗经》的突出特点是一种入乐合舞的乐歌文体,词韵和歌风符合其所处时代的人文、风俗所包含的音乐属性,它的语言大多格式为四言,音乐朴实,音韵规整,朗朗上口,易于传唱。

总而言之,礼乐文化对《诗经》的词韵乐律的影响至关重要,且影响深远。

《诗经》的内容受周礼尚和的观念影响,思想精髓便是“和”文化;《诗经》的乐律受“礼为乐辅、器为乐设”的特质影响,其中涉及到的乐器多为钟、鼓、磬等,节奏分明,乐律平和,便于记忆,故产生出四言词韵及舒缓乐律。

“诗经“融合文学文化的经典悦享案例

“诗经“融合文学文化的经典悦享案例

“诗经“融合文学文化的经典悦享案例本文介绍了一个整本书项目式融合学科学习教学案例,即“诗经“融合文学风俗的经典悦享”探究案例。

该案例设计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基于我校语文组悦读悦享课程之“六典阅读”,以其诗经为依托,通过学科融合的方式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开发“诗经整本书悦读”的研究,探索诗经与悦读、音乐、生物等相融合的方法与途径,用经典解读诗经文本进行整本书以及现代的唱法和曲调来演绎经典悦读和传唱。

《诗经》整本书经经典文学珍宝进行解读,将诗经植物绘画、诗经音乐表现有机结合在一起,挖掘、演绎诗经背后的故事,以现代人更喜闻乐见的方式----读、唱、演、画、讲等丰富方式全面推动,确实践行学习诗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生中学生的人文素养。

整本书和出发点来设计的。

具体学习形式是小组合作学习,主要实施步骤有问题驱动、以例导学、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成果展示、师生评价这些环节。

本项目预计利用6课时完成。

二、解决问题设计以其“诗经”为依托,通过学科融合的方式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开发“诗经整本书悦读”的研究,探索诗经与悦读、音乐、生物等相融合的方法与途径,用经典解读诗经文本以及现代的唱法和曲调来演绎经典悦读和传唱。

三、学科融合共创综合素养【阅读课目标详解】1.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驱力,为学生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

2.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情感熏陶,潜移默化,将生动有趣的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按计划开展诗经展演,诗经版画展和诗经植物分享会。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体现学科融合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不同学科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

4.坚持以学习体验活动贯穿于课程的实施过程,如:《诗经》文本解读、表演唱、诗经版画展、诗经植物分享会等展示活动。

5.配合音乐学科的诗经歌曲班班唱的课前歌唱活动,学生人手一本曲谱,推荐《诗经》相关读物。

2022高考语文阅读热点押题素材:心灵的歌唱

2022高考语文阅读热点押题素材:心灵的歌唱

2022高考语文阅读热点押题素材:心灵的歌唱恋爱中的心灵专门敏锐。

它时而奋发高扬,觉得世间的一切都无比美好,连太阳都更明亮、更温煦;时而焦虑疑虑,不相干的一点风吹草动,都叫它惴惴不安。

从南朝的民间歌曲中,也能看到这种种心态。

欢愁侬亦惨,郎笑我便喜。

不见连理树,异根同条起?《吴声歌曲·子夜歌》这位热恋中的女孩,感到自己的喜怒哀乐与爱人完全合拍。

她沉醉在两心相印的精妙感受之中。

这种感受升华了,她觉得恩爱的人就该是如此合成一体,那简直是宇宙的定律。

这种奇异的感受,使人想起奥地利诗人里克尔的《爱的歌曲》:“凡是触动你的和我的,看起来拉琴弓把我们拉在一起,从两根弦里发出‘一个’声响。

”诗人从这种感受中升华了,他觉得这看起来是出于一种奇异力量的主宰,他惊喜地问道:“我们被拉在什么样的乐器上?什么样的琴手把我们握在手里?”英国诗人雪莱则如此回答:“世上哪有什么孤单单?万物由于自然律,都必融汇于一种精神。

”“高山在吻着晴空,波浪也相互拥抱”,因此恩爱的人也怎能不密合无间?(《爱底哲学》)这不正是“不见连理树,异根同条起”吗?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代,恋爱的人们竟有如此相似的微妙心理,真叫人惊奇!折杨柳。

百鸟啼园林,道欢不离口。

《吴声歌曲·读曲歌》鸟儿的声声啼啭,在这位女孩听来,差不多上对她的情人的呼吁。

她心中只有爱,只有爱人的形象,整个世界被她的爱所覆盖,被她的爱融成一体。

法国诗人魏尔伦《白色的月》也如此说:“白色的月,照着幽枝;离披的叶,时吐轻音;声声清切:‘哦,我的爱人!’”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

攀条摘香花,言是欢气息。

《西曲歌·孟珠》春天是爱情的季节。

大自然的气息与爱人的气息一样美好。

奇异的是,法国古尔蒙的《发》,也说爱人的发充满了大自然的香味:花、黑莓、长春藤、冬青的香味,面包、蜜、牛奶的香味,荡漾在牧场中的生命的香味,泥土与河流的香味……他说这是爱人头发里的“大奇异”。

真挚地、纯洁地爱着的诗人,像大自然一样充满青春活力的诗人——古代的和现代的,中国的和外国的,不知名的和知名的,他们的心灵,竟是如此地相通。

2024届湖南省邵阳市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4届湖南省邵阳市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4届湖南省邵阳市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羌笛是一种源于古羌人的民族民间乐器,传说是秦汉之际游牧在西北高原的羌人所发明,故名羌笛,传入中原后,形制经过了改变。

从南朝至唐宋的诗词中,经常能见到它的身影。

羌笛既是唐诗中最常出现的意象之一,也是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文化符号。

《说文解字》对“笛”字的解释中有“笛,七孔箭也。

从竹,由声。

羌笛三孔”之描述。

应劭《风俗通义》引《乐记》云:“笛者,涤也,所以荡涤邪秽,纳之于雅正也。

长二尺四寸,七孔。

其后又有羌笛,马融笛赋曰:‘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鸣水中不见已,截竹吹之音相似,剡其上孔通洞之,以当便易持,京君明贤,识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君明所加孔后出,是谓商声五音毕’。

”“京君”即西汉末学者京房,马融认为正是京房加了一个最高音按孔,使羌笛成为五孔。

沈括的《梦溪笔谈》也对“羌笛”进行了描述:“笛有雅笛,有羌笛,其形制所始。

旧说皆不同,周礼笙师教篪篷。

或云汉武帝时,丘仲始作笛,又云,起于羌人。

后汉马融所赋,长笛空洞无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孔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

李善为之注云:七孔长一尺四寸,此乃今之横笛耳。

”唐代李善还曾对“双笛”进行释解:“然羌笛与笛二器不同,长于古笛,有三孔,大小异,故谓之双笛。

”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在“双笛”后注谓“五孔”,给人感觉“双笛”为一件乐器,其形制乃双管并列,具备五孔。

近代黄侃在《文选平点》中亦云“曰近世双笛,别于古笛也”,将“双笛”与“古笛”视为两种乐器。

清代胡彦升在《乐律表微》中认为“横笛始于羌,与竖笛为双笛。

马融《长笛赋》谓‘近世双笛从羌起’者,古笛,非出于羌。

世有双笛,乃从羌之有横笛起耳”。

概言之,羌笛本是流行于古代西北羌人日常生活中的民间乐器,后来成为南朝至唐宋诗词中的重要意象,展现了羌笛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属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