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课教案

合集下载

2023年上湘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微生物《发霉和发酵》教案

2023年上湘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微生物《发霉和发酵》教案

第二单元微生物第一课发霉和发酵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空气中的食物及物品容易发霉。

知道人们很早以前就发现了食物可发霉、野果可发酵变酒的现象。

2.科学探究回顾观察生活中的发霉现象,能针对物品发霉的条件作出假设,据此设计对比实验并以馒头为例进行研究,证实发霉需要温暖潮湿的条件。

阅读有关“野果可发酵变酒”的科学史资料,联系发霉现象,能对发酵的原因作出初步的猜想。

3.科学态度、STSE乐于探究食物发霉的条件,尊重证据,合作交流。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面包片或馒头片、密封小塑料袋、水、滴管等;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看单元页画面,读小诗:果实粮食酿美酒,橘子发霉长绿毛。

伤口感染有危险,打针消炎来治疗。

谁的本领这么高?显微镜下找一找!(2)思考:想一想,诗里面这个“本领高”的东西是什么?(3)学生自由猜测: 微生物。

(4)引入:我们从这节课开始将深入探究“微生物”那些“厉害的本领”。

一起来看看吧!(二)新课学习1. 观察生活中的发霉现象(1)课件展示教材P14上方四幅图。

(2)交流:这些物品发霉了,发霉之处,有哪些变化?(3)学生汇报观察结果(4)小结:发霉之处,颜色、形状、气味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5)聚焦问题:霉经常出现在什么地方?什么季节容易看到发霉现象?据此,我们可以推测什么条件容易产生发霉现象?(6)作出假设。

2. 探究馒头发霉的条件(1)明确任务:探究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馒头是否更容易发霉?(2)任务分解并讨论:怎样研究“发霉与温暖有关”?怎样研究“发霉与潮湿有关”?(3)汇报并小结:“温暖”可以通过改变温度来控制,例如常温和低温;“潮湿”可以通过改变水分来控制,例如食物中含有水分、食物中不含水分。

因此,我们需要设计两组对比实验。

(4)分组讨论,设计实验计划。

a.对比研究的是什么?实验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应该是怎样的?b.需要准备哪些实验材料?c.按照什么步骤开展实验?怎样做记录?(5)汇报实验计划,并进行班级交流。

(完整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

(完整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

小学五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第一课水沸腾的秘密教学目标:通过学生的实践,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沸腾,沸腾跟什么有关。

教学重点难点:沸腾跟大气压力的关系教学用具:大号烧杯1只,盐水瓶1只,酒精灯1盏,三角架1个,石棉网1个,温度计1支,带针头的注射器1支。

教学过程:一、导入:1、平时烧水,当水温上升到100℃时,水沸腾起来,我们称为水烧开了。

2、水烧开以后水温还能上升吗?3、水一定要加热到100℃才能沸腾吗?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新授:1、动手做(1)在烧杯里装半杯水,用酒精灯给烧杯里的水加热。

(2)用温度计测量烧杯内水的温度变化。

(3)当水没有沸腾时,水温是多少? 当水沸腾时,水温是多少?(4)水沸腾后,继续加热一会儿,再测一测,水温升高了吗?(5)停止加热.待水温下降到90℃左右时,小心地将烧杯中的水倒入盐水瓶中,用橡皮塞塞紧瓶口。

用注射器针头刺穿橡皮塞,用力把注射器的活塞向上拉。

此时,瓶内的水有什么现象产生?(哇!奇迹产生了。

刚才还平静的水一下叉沸腾起来了。

)松开手让活塞返回,水还沸腾吗?再用力拉活塞,水又会怎样?2、知道吗水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水的沸点。

水的沸点与大气压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大气压力大,沸点高;大气压力小,沸点低。

在通常情况下(地面上的大气压力为1个标准大气压)水的沸点是100℃。

因此,当水加热到100℃时,水就沸腾了。

用普通的容器烧水(如前面用烧杯加热水),水温达到沸点后(100℃),无论你怎么加热,水温只能停留在100℃,再也不会上升。

但是,在实验中,当你用注射器向外拉活塞时,瓶内的空气被抽掉一部分,使得瓶内的大气压力减小了,导致瓶内的水的沸点也降低了,所以,尽管水温低于100℃,水仍然能沸腾起来。

三、想一想:山运动员除了要携带各种登山器材外,还要带上高压锅等炊具。

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第二课沉浮的科学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物体是怎样来实现沉浮的教学重点难点:让物体产生沉浮的条件是什么教学用具:矿泉水瓶或可乐瓶1个,装藿香正气水的小药瓶或眼药水瓶1个。

五年级下册教科版科学教案

五年级下册教科版科学教案

五年级下册教科版科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界中物质的存在状态及其特征。

2. 能够区分物质的存在状态,掌握混合、溶解、沉淀等基础知识。

3. 了解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状态变化,理解物质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1. 物质的存在状态及其特征。

2. 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状态变化。

教学难点:1. 区分物质的存在状态。

2. 理解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状态变化。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演示等方法,让学生了解物质存在状态及其特征。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感知物质的存在状态,并理解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状态变化。

3. 探究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物质的存在状态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第一课:物质的存在状态1. 导入:观察一杯水,用手触摸,感知水的状态,引发学生思考“物质有哪些存在状态?”2. 学习物质的存在状态及其特征:(1)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通常不易流动,分子运动缓慢。

(2)液体:没有固定形状,有一定的体积,可以流动,分子运动较快。

(3)气体: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能够自由流动,分子运动非常快。

3. 练习区分物质的存在状态,完成练习册P64页有关题目。

第二课:混合物和纯物质1. 导入:回忆上节课所学的物质的存在状态,提出混合物和纯物质的概念。

2. 学习混合物和纯物质:(1)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不具备固定的成分和比例,分离困难。

(2)纯物质:由同种物质按一定比例组成,具备固定的成分和比例,可以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分离出来。

3. 实验操作:混合红色砂糖和白色盐,观察混合物的变化,了解纯物质的概念。

4. 练习区分混合物和纯物质,完成练习册P68页有关题目。

第三课:溶解和沉淀1. 导入:回忆上节课所学的混合物和纯物质,提出溶解和沉淀的概念。

2. 学习溶解和沉淀:(1)溶解:将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能够形成透明的溶液。

(2)沉淀:将一种物质加入另一种物质中,能够形成杂质,使溶液变浑浊,称为沉淀。

五年级下册科学 21 自行车 第一课时 教案 冀人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 21 自行车 第一课时 教案 冀人版

--山地车、赛车、电动车、折叠自行车、旅游车。

活动1:寻找自行车上
的简单机械
观察自行车,找一找有
哪些简单机械。

交流:
与同学交流自己找到的
简单机械。

1、自行车上的杠杆
1)车后座的载物夹
2)手动机械车铃
3)车把上的闸把
2、自行车上的轮轴
1)中轴上的脚蹬和花盘齿
轮。

2)自行车手把和前叉轴
3)后轴上的齿轮和后轮。

3、自行车上的斜面
1)自行车上的螺丝钉是一个斜面。

2)自行车上坡走S形路线,利用斜面原
理。

当堂训练人们根据需要对()进行组合,发明了各种复杂的机器。

当堂检测()是一种设计合理、广泛应用的机器。

板书设计
自行车杠杆、轮轴、斜面
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冀人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冀人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冀人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科学课程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以及对自然界的兴趣与好奇心。

本教案是针对小学五年级下册冀人版科学全册编写的,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科学课程,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1. 知识技能目标学习和掌握五年级下册冀人版科学全册中的各个知识点,包括动物体内的结构和功能、人体健康与保健、物体的运动和能量转化等。

2. 过程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对科学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2. 难点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启发式教育的实施。

三、教学准备1. 教学用具学生教材、教师讲义、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科学图片、PPT等。

2. 教学环境教室应准备好实验台和教学工具,并保持干净整洁的状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教学图片或视频,向学生展示与本课相关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扩展背景知识(10分钟)通过提问或展示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上一节课学到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3. 知识讲解(25分钟)依次讲授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注重讲解清楚概念、原理和实验步骤,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

4. 实验展示(15分钟)根据教材中的实验要求,进行相应的实验展示,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 讨论和练习(20分钟)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与所学知识相关的问题,并通过布置练习题的方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6. 拓展延伸(10分钟)提供一些拓展性的知识、实例和应用案例,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7. 总结概括(5分钟)由学生带领其他同学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到的知识点,并进行概念梳理和归纳。

第1课《时间在流逝》教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

第1课《时间在流逝》教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1课《时间在流逝》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时间每时每刻都伴随这我们,孩子们对时间是熟悉的,但又模糊不清的,通过本科教学我们要让学生意识到时间是可以被感受、估计和计量的。

学生将通过感受1分钟、10非中来感知时间的长短,并且意识到我们的实际行为很容易使自己估计时间是发生偏差,因此需要准确地、客观地计量时间。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

2.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

过程和方法1.运用各种方法感受一分钟的长短。

2.根据估计一分钟时长的经验,比较合理地估计10分钟持续的时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只凭主观感受,有时是不正确的。

2.我们要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方法感受1分钟的长短【教学难点】如何更准确地估计一分钟的长短【教学准备】课件、记录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揭示新课(2分钟)1、猜谜语,引入时间概念。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有趣的谜语,大家来猜一猜吧!课件出示:看不见,摸不着,没有脚,但能跑。

每天匆匆过,从来不回头。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时间)课件出示:师:时间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上课时,它在我们专心致志的听讲中不知不觉地过去;玩耍时,它在我们兴高采烈的游戏中悄悄溜走;睡觉时,它随着我们的美梦一去不复返……2、小结揭题。

时间真的很宝贵,时刻伴随着我们,很容易从身边流逝,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在流逝”。

(板书课题:时间在流逝)二、探究时刻,体验时长活动一:现在几点了(5分钟)1、同学们,如果不看钟表,你能知道现在几点钟吗?(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超过8点)2、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来估计现在几点了?(分组讨论估计的方法。

)(提示学生分室外和室内)3、汇报、交流估计方法。

可能会有:野外:晴:观察太阳高度、炊烟、广播、人影长短。

室内:现在是第几节课,离上课过了多久来估计,然后再看表误差多少?4、请看看钟表,现在几点了?(出示时钟)你们小组谁估计的最接近?5、要准确、具体地知道时间,该怎么办?(看钟表)活动二:认识钟表(3分钟)时钟对于同学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下面让我们再来认识它。

人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章第1课水的转变

人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章第1课水的转变

水的三态转变(教学设计)(2021-05-22 08:12:53)标签:水的三态转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熟悉水的三态活动,知道水在自然界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欣赏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2.通过认识水的性质活动,知道水的三态变化的一些科学术语(沸点、熔点、熔化、沸腾、凝固、液化、升华和凝华)及其各自的定义。

3.通过应用科学术语活动,能选择适当的使用科学术语来解释日常现象,强化应用科学术语的意识。

4.通过用粒子模型来解释水的三态变化活动,理解引起水的三态变化原因,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表达交流能力。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1.认识水的三态变化。

2.用实验数据来说明冰熔化或水沸腾时,虽然吸热但是温度不变,知道熔点和沸点的含义。

3.用粒子理论来解释水的三态变化。

【难点】1.正确使用科学术语描述日常现象中水的三态变化。

2.用粒子理论来解释水的三态变化。

三、教学准备【器材】活动一:水、冰块、烧杯、多媒体影像播放器实物投影仪活动二:碎冰块、热水、温度计、漏斗、烧杯、铁架台和铁夹、电子停表、酒精灯、平底烧瓶、带孔铁片、石棉网、玻璃片(或瓷砖、镜子)、三脚架、坩埚钳活动三:实物投影仪活动四:实物投影仪(或电脑)【资源】工作纸、图片(或水的三态变化粒子模型FLASH课件)、自然界水的各种美景影像资料、水的凝华(制霜)实验录像【活动设计】活动一:水的表现形式分类活动目标:◆观察、欣赏自然界水的不同表现形式,并欣赏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说一说画面中各种水的表现形式。

按固态、液态、气态的性质辨别水的形态,并给水的不同形式进行分类,◆说说自然界中这些水的表现形式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用多媒体影像资料展示自然界水的各类美景,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仅可以直接从形态上归纳出水的各类形态,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活动二:熟悉水的性质活动目标:1.从冰的熔化实验中,知道熔化这一科学术语和它的定义。

通过实验中数据的记录、比较分析,知道熔点的概念及一般冰的熔点是0℃。

五年级科学《直升机的科学》教案

五年级科学《直升机的科学》教案

五年级科学《直升机的科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直升机的原理和科学原理。

2. 掌握直升机的结构和部件。

3. 研究如何设计和制作一个简单的纸直升机。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直升机模型、纸张、剪刀、胶水、彩色笔等。

2. 学生准备:笔、笔记本。

教学过程第一课:直升机的原理1. 导入:通过展示直升机模型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们谈论他们对直升机的了解和想象。

2. 呈现:介绍直升机的原理和科学原理,包括空气动力学原理和旋翼的工作原理。

解释空气通过旋翼产生升力的过程。

3. 讲解:分析直升机的结构和部件,如机身、旋翼、尾翼、发动机等,让学生们明白每个部件的作用和重要性。

4. 实践:给学生们分发纸张,并指导他们制作一个简单的纸直升机。

鼓励学生们通过试验和调整来提高直升机的飞行效果。

第二课:直升机的实验1. 复:回顾上节课内容,让学生们互相分享他们制作的纸直升机的成功经验。

2. 实验设计:提供一些不同的材料给学生们,让他们设计自己的直升机实验。

鼓励他们思考和探索不同材料对直升机飞行性能的影响。

3. 实验执行:学生们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施,并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4. 结果分析:学生们分享实验结果,并讨论不同材料对直升机飞行性能的影响。

引导他们总结和归纳实验结论。

第三课:直升机的创新设计1. 介绍创新设计:引导学生了解直升机的不同应用领域,如农业、救援、航天等,以及现代直升机的创新设计。

2.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讨论并提出他们自己的创新直升机设计想法。

鼓励学生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3. 设计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来展示他们的创新直升机设计,包括外形、功能和应用等方面。

教学总结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学生们将对直升机的科学原理、结构和部件有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他们也将通过实践和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以及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这个教案将激发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并开启他们的科学探索之旅。

最新《沉与浮》教案11篇

最新《沉与浮》教案11篇

最新《沉与浮》教案11篇最新《沉与浮》教案(篇1)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的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一、教材说明本课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先观察一些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交流观察到的发现,从而得出观察物体沉浮的科学方法。

第二部分是完成实验二,先预测所观察物体的沉浮,并让他们说说想法,然后让学生实验,观察更多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从而知道哪些物体预测错了,根据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第三部分就是进入本课的重点探究活动,让学生探究萝卜由小到大、橡皮由大到小时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状况。

从而明白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这三个部分的内容安排环环紧扣,步步深入,让学生在探究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马上生成一个新的问题,即进入下一个探究活动。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探究物体的沉浮上一定很感兴趣。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判断出一些常见物体的沉浮情况。

也会很自然地想到物体的沉浮与它们的大小、轻重有关。

因此学生在探究物体的沉浮时会积极投入,充分发挥出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动手探究后,会发现原来的认识可能有偏差。

这就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明白实践是证明猜想的最好方法。

三、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及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研究方法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科学知识目标: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科学探究目标:1、对物体的沉浮做出大胆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四、重点难点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最新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第一课:力与运动- 研究目标:了解力的作用和运动的原因,掌握力的单位和测量方法。

- 教学步骤:- 导入:通过举例子引入本课的主题。

- 呈现:向学生介绍力的概念,展示力的作用。

- 实验:进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力的影响。

- 引导: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单位和测量方法,并进行讨论。

- 总结:归纳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力的重要性。

第二课:声音- 研究目标: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掌握量测声音的方法。

- 教学步骤:- 导入:观察周围的声音现象,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 呈现:向学生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展示声音的特点。

- 实验: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探究声音的性质。

- 引导:引导学生探讨量测声音大小的方法,并进行小组合作讨论。

- 总结: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保护听力的重要性。

第三课:光的传播- 研究目标:了解光的传播原理和光的反射,掌握光的直线传播特点。

- 教学步骤:- 导入:观察光的现象,并问学生有关光的问题。

- 呈现:向学生介绍光的传播原理和光的反射现象,展示光的特点。

- 实验: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探究光的传播规律。

- 引导:引导学生思考光的直线传播特点,并进行分组讨论。

- 总结:总结本课的要点,强调光的重要性和应用。

(以下内容省略)......第六十课:人类呼吸和健康- 研究目标:了解呼吸作用和保护呼吸系统的方法,增加健康意识。

- 教学步骤:- 导入:介绍呼吸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健康的思考。

- 呈现:向学生介绍呼吸作用和呼吸系统的结构及功能。

- 分析:通过图表和实例,分析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和预防方法。

- 引导: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健康呼吸系统,并进行小组讨论。

- 总结:归纳本课的内容,强调保护呼吸系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关键词:力、运动、声音、光、呼吸、健康以上是最新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的内容概要。

最新最全人美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最新最全人美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最新最全人美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 掌握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生命和健康- 课程1:运动是生命的本钱- 课程2:身体健康从小事做起- 课程3:总动员,关心健康- 课程4:细菌真神奇第二单元:物质与能量- 课程1:各种材料有各种特性- 课程2:水那么神奇- 课程3:从光线中看世界- 课程4:电流与电路第三单元:地球与宇宙- 课程1:地球,我们的家园- 课程2:太阳,地球的能源- 课程3:行星,充满神秘- 课程4:为动植物找个好家园第四单元:生产与消费- 课程1:一块布可以变成什么- 课程2:环保行动,人人有责- 课程3:船闯天涯,丰收- 课程4:人类的生活和工作第五单元:科学探究- 课程1:科学实验的步骤- 课程2:探索气体的性质- 课程3:探索水的性质- 课程4:探索人体的工作机理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和实际生活案例的引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好奇心。

- 知识引导法:针对每个单元的重点知识,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

- 实验教学法:结合科学实验,通过观察、实验和总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价方式- 日常表现评价:对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讨论贡献等进行评价。

- 作业评价: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评价,包括书面作业和实验报告等。

- 测验评价:通过小测验的形式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

- 实验评价: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进行评价。

以上是最新最全的人美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希望能够对教师和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起到指导作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祝教学顺利!。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地球——宇宙的奇迹》教案16(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地球——宇宙的奇迹》教案16(2022新版)

1.地球——宇宙的奇迹【教材简析】在宇宙数以亿万计的星球中,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另一个像地球一样适合生物生存繁衍的星球。

人类和其他生物生活的地球是绝无仅有的,是充满生命活力的。

地球的四大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恰到好处地为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了解地球的神奇和独特,才能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如此珍视、爱护我们的环境。

本课是五下《环境与我们》单元的起始课,主要通过三个活动开展探究活动。

首先利用视频资料来激趣,引发宇宙空间中那些星球更适合居住,利用班级记录表收集学生关于地球环境的原有认识和想法。

接着通过资料学习、观看视频等方法收集有关地球环境的数据,并通过画图等形式建构地球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概念。

最后,利用探讨“设计一个宇宙空间站”这一核心活动,内化学生在前面学习中建构的概念,指向核心素养。

【学情分析】在学习二年级《我们的地球家园单元》和三年级的《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后,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或了解了有关于地球基本情况的内容。

对于地球环境并不陌生,但是这些知识和生活经验相对比较零散,不成系统。

特别是探讨设计宇宙空间站这一活动,对于学生的思维严密性是一大挑战。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

2.地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3.海洋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多种资源。

[科学探究目标]1.交流、讨论地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必要的条件。

2.探讨宇宙空间站要为宇航员提供哪些生存条件。

[科学态度目标]感受地球的神奇以及生存环境的珍贵。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人类对环境的依存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查找资料,观看视频了解地球环境的独特性,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和丰富的资源。

[难点]探讨设计一个宇宙空间站。

【教学准备】[学生]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班级记录表、地球圈层图、海洋资源示意图、《神奇的地球家园》视频【教学过程】一、激趣与聚焦1.视频激趣(播放神州十三号出舱视频)(预设:通过视频的播放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以及对宇宙的向往之情。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课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课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课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课》的具体内容因教材版本的不同可能会有所差异。

在中国大陆,常见的是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科学》教材。

以下是一般该年级下册科学第一课可能包含的内容范畴:
1.探索自然界: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索自然界中的物质
和现象,比如天气、植物的生长、动物的行为等。

2.基本物理概念:介绍一些基础物理知识,例如力和运动的关系,简
单机械的原理等。

3.生物世界的多样性:了解不同生物的特征,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
作用,以及生态系统的概念。

4.物质的性质:学习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以及它们之间的转
化。

5.地球与环境:探讨地球的结构、天气变化、水资源循环等话题。

6.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分类、假设、实验等科学方法
进行探究的能力。

7.安全与健康:教授学生在进行科学实验时的安全规则,以及日常生
活中的健康习惯。

为了获取特定版本教材的第一课内容,建议参考当地学校提供的具体教科书或访问官方教育资源网站获取准确的课程内容。

第1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1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我们知道所有年龄阶段的孩子都会对这样的问题感到好奇——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上浮,有的物体在水中却下沉?他们也许会想到物体的上浮和下沉可能与其重量有关,有些人也可能推断物体的大小甚至液体的类型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三年级材料单元有《材料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在这节课的沉浮实验里,我们只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到在水中的沉浮能力也是材料的一个重要物理性质,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制成物体的材料有直接关系。

这一认识的形成将对材料的重要物理性质——密度概念的建立产生积极的影响。

基于这些,设计了这课,操作起来也是挺简单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

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

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教案(2023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教案(2023新课标版)

1.种子发芽实验【教材简析】在“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学习活动中,学生已经观察过种子的结构,开展过风仙花的种植活动,他们对于种子的萌发已有一定的认识,但未曾进行过系统性思考与研究。

本课将以此为背景,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认识建立假设、开展方案设计、动手实践研究,最终找到“答案”并形成相关认识。

该研究过程属于控制变量实验,因此本课将承载着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控制变量实验(比照实验)设计的任务。

在本课中,学生要学习提出问题、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控制实验条件、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这几个过程。

学生进一步学习控制变量实验(比照实验)设计的任务,改变条件和控制条件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因此在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本课以改变“土壤”这个条件的比照实验的设计进行精讲细讲,给学生一个好的例子,从而对他们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学生在实验前已具备了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计划,并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交流自己的实验设计,吸取别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缺乏,完善、调整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找到自己计划的缺陷。

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同时要记录种子的发芽情况,通过文字记录他们的发现,这个过程需要学生每天去观察,看一看种子从种下去,到长出叶这段时间要经历哪些阶段。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对种子发芽所需条件的探究,知道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一定的水分,认识到植物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科学思维]用比照实验对变量进行控制,引导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能够使用比照实验的方法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并结合自己的实验计划开展实践研究,探究种子发芽所需条件的过程;[态度责任]在探索种子发芽实验中,能意识到植物生长需要的环境,从而意识到保护环境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科学地设计比照实验,研究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教科版5年级下科学第四单元第1课《温度与水的变化》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5年级下科学第四单元第1课《温度与水的变化》优质课教案

本单元以“热是怎样传递的”为主要学习线索,引导学生从观察水温的变化开始,对热现象进行观察。

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变化,了解气体、固体和液体三态的转化与温度的关系、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材料的导热性能等,认识热与物体变化的关系,从而了解热作为能量的一种形式,与人们生活之间的联系。

本单元共7课,大致分为4个部分。

第1~2课“温度与水的变化”和“水的蒸发和凝结”,通过探索温度变化和水的形态变化,了解到温度变化表示了热量在传递,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温高低的关系。

第3课“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安排了不同温度的水接触后变化的探究活动,探究热量的转移和平衡。

第4~5课“热在金属中的传递”和“热在水中的传递”,引导学生了解两种热传递的方式——热传导和热对流,深化“热量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的概念。

第6~7课“哪个传热快”和“做个保温杯”,让学生了解不同物体的传热本领是不同的,认识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保温杯,并通过保温冰块的比赛活动检测保温杯的保温效果,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活中保温、散热等技术的应用。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很多热现象,但是他们对热的认知大多只是对冷热现象的主观感受,例如各种冷热变化的天气、水加热后会变热、热水放置一段时间会变凉等,并没有通过探究获得较多的理性认识,对热学基本概念的关注也相对较少,对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的认知是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

因此,教师要更多了解和关注学生学习中的各种想法,找出学生持有的错误解读,组织主题明确、结构严谨、体验深刻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和探究。

4.热1.注重实验探究。

对五年级的学生而言,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比较抽象,他们需要在科学规范的实验中,通过观察热传递的现象,来了解热是一种能量形式,热量变化导致了温度变化。

在了解了热传递的方式后,再利用热传递的性质来创造性地制作保温杯,感受热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第1课《昼夜交替现象》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第1课《昼夜交替现象》教科版

我们发现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的一半被太阳光照亮,另一半处于黑暗之中。

我们把被太阳光照射到的一半叫做昼,没有被太阳光照射到的一半叫做夜。

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迎来了白昼;到了傍晚,太阳又从西边落下,迎来了黑夜。

就这样,昼和夜日复一日的交替出现。

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为什么昼和夜会不断交替出现呢?地球和太阳在怎样运动时才会产生这种昼夜交替现象?
(提示:讨论3分钟)
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3.地球自转
4.地球围着太阳转,
同时地球自转
3.地球自转
太阳
地球
地球
太阳
太阳地球
在刚才的视频中有一个地方出现了错误,不知道同学们发现没有?
“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这一观点是可以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我们的猜想也一定要通过实验
word001
)教科书中的四种观点,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
根据图中的四种观点,地球上都可以产生昼夜交替现象,虽然教师已经知道昼夜交替。

五年级科学下册 2.1《气象万千》教案 大象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 2.1《气象万千》教案 大象版

第一课气象万千【目标】1. 了解气象的基本常识。

2. 制定《气象科普小报》编辑计划。

【过程】一、引入1. 谈话,确定主题,感受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关心天气。

每年的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这个日期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吗?外星人友友又将与同学们一起经历编写《气象科普小报》的全过程,我们来给他说说地球上的气象吧。

师生举例:草船借箭、借东风、排涝抗旱等事例。

讲述:世界上有些地方没有冬天,终年炎热,挥汗如雨,人们不知道雪是什么模样。

有些地方千里冰雪,寒冷刺骨,人们住在冰块砌的屋内烤火取暖。

有的时候,晴空万里,骄阳当头;有的时候,阴雨连绵,寒风刺骨。

这说明了在现实社会中,了解天气的变化是多么重要,无论是人类的生产活动,还是生活学习,无一不与天气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要了解每天或一段时间的天气情况,了解天气情况对我们有什么好处?交流:还有哪些人比我们更加关心天气,为什么?(如渔民、旅客、农民、战士、建筑工人等。

)结合教材P12,教师指导学生将其他学科与科学相结合,用儿歌、古诗等描述天气情况。

2. 角色扮演:呼风唤雨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现象,请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说说自己对天气变化的感受。

以角色扮演的形式,通过姿体语言来表达同学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达到补充、巩固的目的。

二、明确目标讲述:本次活动的主要目标是编写一份《气象科普小报》。

1. 讨论内容我们准备向外星朋友介绍什么?讨论:全面比较地球上气象的种类,筛选出一些典型的、常见的气象,并了解它们形成的基本原因。

确定《气象科普小报》的主要组成部分。

2. 了解编辑科普小报的一般流程(1)确定主题。

根据教学要求、学生爱好或社会热点选择主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认知特点。

(2)搜集素材。

针对主题,有目的地通过实验、访谈、调查、查阅等方式,搜集相关信息,包括文字记录、图片、表格等,并对搜集的素材进行必要的整理、选择。

(3)排版编辑。

要求做到版面生动活泼,图案新颖贴切,不出现科学性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合作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人体的消化过程,进而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教学
重点
学生了解人体的消化过程、唾液对淀粉的消化实验的学习活动。
难点
学生对人体消化系统各个器官、消化过程的认识学习活动。
方法
教授法、小组讨论法、综合实践法
手段
制作PPT课件
课前准备
实验工具:烧杯、温水、试管、滴管、淀粉糊、碘酒、关于食物消化、卫生保健等方面资料。
教学
重点
学生了解人体的消化过程、唾液对淀粉的消化实验的学习活动。
难点
学生对人体消化系统各个器官、消化过程的认识学习活动。
方法
教授法、小组讨论法、综合实践法
手段
制作PPT课件
板书
设计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gāng)
输送消化吸收吸收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调整
一、导入新课。
我们每天都要吃东西,那么我们吃下去的东西到哪里去了?(生发表意见)同学们说的很对,今天这节课就研究我们吃下去的东西到哪里去了。板书课题。
2、人吃进的食物含有(),( ),( )等营养成分。
5、呼吸包括()和()两个过程。人的呼吸器官主要包
(),(),(),(),(),()。


作业
1血液在身体内是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循环的?对我们的生命活动有什么作用?2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呼吸器官?
3说一说食物在人体中是如何被消化的?
4很多同学喜欢挑食,这样做对身体健康有什么影响?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提出的问题做出假设性解释;在学习中学会查阅书刊以及其他信息源,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的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
过程方法
引导学生利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观察试验,学习唾液对淀粉的消化实验,提高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学会能利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
二、初步认识。
⑴、提出问题:我们吃下去的东西,经过了哪些地方?生充分发表意见。
出示消化系统挂图,让学生对这图形说一说事物的旅行,先经过哪里,再经过哪里,最后经过哪里?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和评价。
⑵、谁能说说我们的消化系统包括哪些器官?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和评价。
三、深入研究。
同学们知道了我们的消化系统包括哪些器官,那么回忆一下刚才吃馒头的体会,你们知道是如何被消化的吗?
教学反思
第1课时授课时间:月日节
教学
目标
1、引导学生利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观察试验,学习唾液对淀粉的消化实验,提高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学会能利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
2、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向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引导学生乐于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合作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人体的消化过程,进而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当堂达标检测情况
二○——二○学年第学期
学科______
班级______
教师______
学校______
中小学当堂达标教学
__科学__学科第_一_单元/章达标教学计划
学校
年级

范围
第一单元人体内部的秘密
教材
分析
食物是学生每天都要接触的,本课是指导学生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和消化过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本课以生活中学生感受真切的吃馒头的实例切入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猜想、假设、推理、实验等认识身体的消化过程和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让学生及动手又动脑,开始对身体内部结构的认识活动,了解消化器官,进一步收集资料了解消化的意义和过程。
四、反思生活,健康生活。
了解了食物的消化过程后,你有什么感想?(分组讨论)
教师小结:是的,健康的身体离不开健康的消化系统,原同学们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五、做课堂检侧题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调整
达标检测
当堂达标试题
一、填空题
1、我们吃的食物首先进入(),经过牙齿咀嚼和舌的搅拌后,通过()近入(),食物在这里被研磨分解成为粥状物,进入(), ( )营养成分在这里被消化吸收,最后由()排出体外。
课时安排
单元达标
结果分析
备注
中小学当堂达标教学课时教案
学校:_________年级__五__学科:__科学__
授课人
班级

时间
月日
课题
1食物到哪里去了
课时数
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利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观察试验,学习唾液对淀粉的消化实验,提高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学会能利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
2、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向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引导学生乐于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加入唾液的淀粉液不加入唾液的淀粉液
学生分组实验,填写完后,提问:实验中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在小组中讨论一下。全班交流。
④、教师小结:在我们的口中有分泌唾液的唾液腺,它分泌的唾液里有一种促进事物消化的酶,能把它变成麦芽糖,所以我们把馒头多咀嚼一会,就会觉得有点甜。
⑤、下面的消化又是怎样的呢?看课本图画。并全班交流。
①、学生分小组交流。
②、全班交流后,教师小结:同学们说的很好,关于食物如何被消化我们可以用实验来研究一下。你们可以根据桌子上的实验仪器,根据实验报告上的提示做实验。
③、学生分组实验,填写如下实验报告单:
提示:取两个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在其中一个试管里加入少量唾液,并摇晃,使其均匀混合。过一会,分别往两个试管中加入一滴碘酒,观察现象。
情感价值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向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引导学生乐于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合作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人体的消化过程,进而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教学
重点
学生了解人体的消化过程、唾液对淀粉的消化实验的学习活动。
教学
难点
学生对人体消化系统各个器官、消化过程的认识学习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