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梁的应力

合集下载

第五章 受弯构件——梁

第五章 受弯构件——梁

σcr =Mcr/Wnx=10.17×105Ah/(λy2Wnx)√1+(λyt1/4.4h)2
(N/mm2)
四、梁的整体稳定性验算公式
σ max =Mx/Wx≤σcr/γR =(σcr/ fy) ( fy/γR)=φb* f
得 Mx/(υb Wx)≤f
式中,φb=σcr/ fy 称为梁的整体稳定系数。
有两种情况,规范规定不允许截面有塑性发展,
而是采用弹性设计: (1)对于直接承受动力荷载且需计算疲劳强度的梁, 考虑塑性发展会使钢材硬化,促使疲劳断裂提早出 现。应取γx =γy = 1.0 。
(2)当梁的受压翼缘自由外伸宽度与厚度之比 b1/t>13√235/fy但不超过15√235/fy 时,塑性发展
第五章 受弯构件 — 梁
§5-1 梁的类型和应用
一、梁:实腹式受弯构件,承受横向荷载。
梁的截面内力:弯矩和剪力。 二、梁的类型 (1)型钢梁:热轧型钢梁、冷弯薄壁型钢梁 (2)组合梁: 实腹式梁 格构式梁——又称为桁架
三、梁格类型
梁格:由纵横交错的主梁和次梁组成的平面承重
体系。 梁格按主次梁的排列方式分为三种类型: (1)单向梁格(简式梁格):只有主梁,适用于柱 距较小的情况。 (2)双向梁格(普通式梁格):有主梁和一个方向 的次梁,次梁支撑在主梁上。是最常用的梁格类型。 (3)复式梁格(复杂梁格):在主梁间设纵向次梁, 纵向次梁间再设横向次梁的梁格。梁格构造复杂,传 力层次多,只在必要时才采用。
当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梁的整体稳定有保证, 可不必验算梁的整体稳定性。 (1)有刚性铺板(各种钢筋混凝土板和钢板)密铺 在梁的受压翼缘上,且与其牢固连接,能阻止梁的 受压翼缘的侧向位移时; (2)H型钢或工字形截面简支梁受压翼缘的自由 长度L1与其宽度b1之比 不超过157表5.3所规定的数值时; (3)箱形截面简支梁,当截面高度h与两腹板间距bo 之比满足h/bo≤6 , 且L1/bo≤95(235/fy)时,不必计算 梁的整体稳定性。

梁的应力计算公式全部解释

梁的应力计算公式全部解释

梁的应力计算公式全部解释应力是材料受力时产生的内部力,它是描述材料内部抵抗外部力的能力的物理量。

在工程领域中,计算材料的应力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工程师设计和选择合适的材料,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梁的应力计算公式是计算梁在受力时产生的应力的公式,它可以帮助工程师了解梁在不同条件下的应力情况,从而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分析。

梁的应力计算公式是由弹性力学理论推导而来的,它可以根据梁的几何形状、受力情况和材料性质来计算梁的应力。

在工程实践中,梁的应力计算公式通常包括弯曲应力、剪切应力和轴向应力三种类型的应力。

下面将分别对这三种类型的应力计算公式进行详细解释。

1. 弯曲应力计算公式。

梁在受到外部力的作用时,会产生弯曲应力。

弯曲应力是由于梁在受力时产生的弯曲变形所引起的,它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σ = M c / I。

其中,σ表示梁的弯曲应力,单位为N/m^2;M表示梁的弯矩,单位为N·m;c表示梁截面内的距离,单位为m;I表示梁的惯性矩,单位为m^4。

弯曲应力计算公式可以帮助工程师了解梁在受力时产生的弯曲应力大小,从而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分析。

在工程实践中,通常会根据梁的几何形状和受力情况选择合适的弯曲应力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2. 剪切应力计算公式。

梁在受到外部力的作用时,会产生剪切应力。

剪切应力是由于梁在受力时产生的剪切变形所引起的,它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τ = V Q / (I b)。

其中,τ表示梁的剪切应力,单位为N/m^2;V表示梁的剪力,单位为N;Q 表示梁的截面偏心距,单位为m;I表示梁的惯性矩,单位为m^4;b表示梁的截面宽度,单位为m。

剪切应力计算公式可以帮助工程师了解梁在受力时产生的剪切应力大小,从而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分析。

在工程实践中,通常会根据梁的几何形状和受力情况选择合适的剪切应力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3. 轴向应力计算公式。

梁在受到外部力的作用时,会产生轴向应力。

轴向应力是由于梁在受力时产生的轴向变形所引起的,它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σ = N / A。

第五章 受弯构件——梁

第五章 受弯构件——梁
第五章 受弯构件 — 梁
§5-1 梁的类型和应用
一、梁:实腹式受弯构件,承受横向荷载。
梁的截面内力:弯矩和剪力。 二、梁的类型 (1)型钢梁:热轧型钢梁、冷弯薄壁型钢梁 (2)组合梁: 实腹式梁 格构式梁——又称为桁架
三、梁格类型
梁格:由纵横交错的主梁和次梁组成的平面承重
体系。 梁格按主次梁的排列方式分为三种类型: (1)单向梁格(简式梁格):只有主梁,适用于柱 距较小的情况。 (2)双向梁格(普通式梁格):有主梁和一个方向 的次梁,次梁支撑在主梁上。是最常用的梁格类型。 (3)复式梁格(复杂梁格):在主梁间设纵向次梁, 纵向次梁间再设横向次梁的梁格。梁格构造复杂,传 力层次多,只在必要时才采用。
取最大弹塑性弯矩 Mx max =γx Me , (1.0≤γx<γF)
则梁的弹塑性工作弯矩
Mx≤Mx max=γxMe=γxWnx fy

Mx/(γxWnx) ≤ fy
梁的抗弯强度计算公式:
(1)单向弯曲时
Mx/(γxWnx)≤f
(2)双向弯曲时
Mx/(γxWnx)+My/(γyWny)≤f
式中γx、γy----截面塑性发展系数。 按142(董218)页表5-1取用。
对翼缘局部稳定不利,应取γx=1.0。
二、梁的抗剪强度
根据《材料力学》的剪力流理论,以截面的
最大剪应力不超过剪切屈服点为设计准则。
梁的抗剪强度计算公式:
截面中性轴处
Hale Waihona Puke τ=VSx / (Ixtw) ≤ fv
三、梁的腹板局部压应力强度
梁在承受固定集中荷载处无加劲肋, 或承受移动 集中荷载(如轮压)作用时, 腹板边缘在压力作用点处压应力最大, 向两边逐渐减小。

材料力学第五章 弯曲应力分析

材料力学第五章 弯曲应力分析

B
D
1m
1m
1m
y2
20
120
FRA
F1=9kN FRB F2=4kN
A C
BD
1m
1m
1m
2.5 Fs
+
+
4 kN
-
6.5 2.5
M
kNm
-
+
4
解: FRA 2.5kN FRB 10.5kN
88
52
-
+
C 2.5
4 B 80
z
20
120
20
B截面
σ t max
M B y1 Iz
4 • 52 763
20
+
-
+
10
Fs
kN
10
20
30
30
25
25
M
kNm
max
M max W
[ ]
W Mmax 30 187.5cm3
[ ] 160
1)圆 W d 3 187.5
32
d 12.4cm
A d 2 121cm2
4
2)正方形
a3 W 187.5
6
3)矩形
a 10.4cm
A a2 108cm2
压,只受单向拉压. (c)同一层纤维的变形相同。 (d)不同层纤维的变形不相同。
推论:必有一层变形前后长度不变的纤维—中性层
中性轴
中性轴⊥横截面对称轴
中性层
横截面对称轴
二、变形几何关系
dx
dx
图(a)
O
O
zb
O yx b
y
图(b)

第5章 弯曲应力分析

第5章 弯曲应力分析


来的横截面仍为平面,只是绕中
z性
性轴转动,且距中性轴等高处变

形相等。
⑶ 几何方程
y(对称轴)
纵向纤维AB的纵向线应变
O

((
A1B1 AB A1B1( O1O2
AB
O1O2
(ρ y)dθ ρdθ y
ρdθ
ρ
ac
d
O1
O2 O1 O2 x
A
y B
A1
B1
bd y
— 纵向纤维的应变与它到中性层的距离成正比
中性层是梁内一层既不 伸长也不缩短,不受拉应力和 压应力的纤维层。中性层与 横截面的交线为中性轴。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纵向对称面 中 性 轴
中性层
ac
bd
M ac
M
bd
PAG 6
§5-2 纯弯曲时的正应力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⑵ 平面假设:梁弯曲变形后,原

z
σdA
x
σdA
y
E y2dA
ρA
Iz
y2dA
A

横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
EIz M 中性层的曲率 1 M z
ρ
ρ E—Iz 梁的弯曲刚度
PAG 12
§5-2 纯弯曲时的正应力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等直梁纯弯曲时横截 面上任一点的正应力
σ Ey M z y
y
yC
x dA
a r
bC y
xC
x
典型应用:求组合截面的惯性矩
Ix ( Ii )x ( Ixci ai2 Ai )

《材料力学》 第五章 弯曲内力与弯曲应力

《材料力学》 第五章 弯曲内力与弯曲应力

第五章 弯曲内力与应力 §5—1 工程实例、基本概念一、实例工厂厂房的天车大梁,火车的轮轴,楼房的横梁,阳台的挑梁等。

二、弯曲的概念:受力特点——作用于杆件上的外力都垂直于杆的轴线。

变形特点——杆轴线由直线变为一条平面的曲线。

三、梁的概念:主要产生弯曲变形的杆。

四、平面弯曲的概念:受力特点——作用于杆件上的外力都垂直于杆的轴线,且都在梁的纵向对称平面内(通过或平行形心主轴且过弯曲中心)。

变形特点——杆的轴线在梁的纵向对称面内由直线变为一条平面曲线。

五、弯曲的分类:1、按杆的形状分——直杆的弯曲;曲杆的弯曲。

2、按杆的长短分——细长杆的弯曲;短粗杆的弯曲。

3、按杆的横截面有无对称轴分——有对称轴的弯曲;无对称轴的弯曲。

4、按杆的变形分——平面弯曲;斜弯曲;弹性弯曲;塑性弯曲。

5、按杆的横截面上的应力分——纯弯曲;横力弯曲。

六、梁、荷载及支座的简化(一)、简化的原则:便于计算,且符合实际要求。

(二)、梁的简化:以梁的轴线代替梁本身。

(三)、荷载的简化:1、集中力——荷载作用的范围与整个杆的长度相比非常小时。

2、分布力——荷载作用的范围与整个杆的长度相比不很小时。

3、集中力偶(分布力偶)——作用于杆的纵向对称面内的力偶。

(四)、支座的简化:1、固定端——有三个约束反力。

2、固定铰支座——有二个约束反力。

3、可动铰支座——有一个约束反力。

(五)、梁的三种基本形式:1、悬臂梁:2、简支梁:3、外伸梁:(L 称为梁的跨长) (六)、静定梁与超静定梁静定梁:由静力学方程可求出支反力,如上述三种基本形式的静定梁。

超静定梁:由静力学方程不可求出支反力或不能求出全部支反力。

§5—2 弯曲内力与内力图一、内力的确定(截面法):[举例]已知:如图,F ,a ,l 。

求:距A 端x 处截面上内力。

解:①求外力la l F Y l FaF m F X AYBY A AX)(F, 0 , 00 , 0-=∴==∴==∴=∑∑∑ F AX =0 以后可省略不求 ②求内力xF M m l a l F F F Y AY C AY s ⋅=∴=-==∴=∑∑ , 0)( , 0∴ 弯曲构件内力:剪力和弯矩1. 弯矩:M ;构件受弯时,横截面上存在垂直于截面的内力偶矩。

第五章梁的应力

第五章梁的应力

y
ρ
σmin M
σmax
σmax
材料力学
3.静力关系 3.静力关系
M O dA y
z
第五章 梁的应力
FN = σdA = 0 ∫A M y = ∫AzσdA = 0 M z = ∫ yσdA = M A E ∫ σ dA = ∫ ydA = 0
A
z(中性轴 中性轴) 中性轴
x
[σc ] = 60MPa ,试校核梁的强度。 试校核梁的强度。
材料力学
52
第五章 梁的应力
解:(1)求截面形心 z1 z
yc =
80 × 20 × 10 + 120 × 20 × 80 = 52mm 80 × 20 + 120 × 20
(2)求截面对中性轴z的惯性矩 求截面对中性轴z
80 × 203 Iz = + 80 × 20 × 42 2 12 20 × 1203 + + 20 ×120 × 282 12 = 7.64 ×10 −6 m 4
A
a
C
B
l
1 2) M max = FL = 17.8kN • m 4 M max 17.8 × 103 σ max = = = 126 × 106 Pa = 126MPa < [σ ] Wz 141×10 −6
材料力学
第五章 梁的应力
例5-3-4:T型截面铸铁梁,截面尺寸如图,[σt ] = 30MPa 型截面铸铁梁,截面尺寸如图,
材料力学
第五章 梁的应力
所示为横截面如图b所示的槽形截面铸铁梁 例5-3-5:图a所示为横截面如图 所示的槽形截面铸铁梁,该 : 所示为横截面如图 所示的槽形截面铸铁梁, 截面对于中性轴z 的惯性矩I 已知图a中 截面对于中性轴 的惯性矩 z=5493×104 mm4。已知图 中, × b=2 m。铸铁的许用拉应力 σt]=30 MPa,许用压应力 σ c]=90 。铸铁的许用拉应力[σ ,许用压应力[ MPa 。试求梁的许可荷载 。 试求梁的许可荷载[F]。

工程力学5

工程力学5

B
l Fl
| M |max Fl 1.2 F N m
查附录型钢表3,
x
4 3
Wz 185cm 1.85 10 m
3
M
由: 得: 故:
M max Wz
1.2F (1.85 104 ) (170 106 )
[ F ]max
185 170 26.2kN 1.2
* N2 * N1
* * 得 dFS=FN F 2 N1
其中 dFS= bdx
* FN 2 dA Ay
* FN 1
M dM y1dA Ay Iz M dM y1dA Ay Iz
Ay
* FN 2
M dM Sz Iz
M F Sz Iz
* N1
dFS
p
(4)由于y、z轴就是横截面的形心主轴,从而可得到启示:当横 截面没有对称轴时,只要外力偶作用在形心主轴之一(例如 y轴)所构成的纵向平面内,上述公式仍适用。 (5)对于用铸铁、木材以及混凝土等材料制成的梁,在应用上述
公式时,都带有一定的近似性。
例5-1 T形截面外伸梁尺寸及受力如图所示。已知横截面对中性轴
§5-2
横力弯曲时梁的正应力及其强度条件 梁的合理截面
q
一.横力弯曲时梁的正应力及其强度条件
q b
M ( x)
z h
l
y
b
Fs ( x)
由于τ的存在,横截面发生翘曲(§5-3)。平面假设不成立, 且还有沿y的挤压正应力。 由弹性力学结果表明,当l/h≥5时,用(5-2)式计算跨中截面的 最大正应力,其误差≤1.07%。所以工程中仍用纯弯曲时的正应 力公式,计算横力弯曲时的正应力。但要注意,横力弯曲时, 弯矩是x的函数,所以

第五章 弯曲应力

第五章 弯曲应力

第五章弯曲应力§5-1 梁弯曲正应力§5-2 惯性矩计算§5-3 梁弯曲剪应力*§5-4 梁弯曲时的强度计算§5-5 塑性弯曲的概念*§5-6 提高梁抗弯能力的措施§5-1 梁弯曲正应力一、梁弯曲时横截面上的应力分布一般情况下,梁受外力而弯曲时,其横截面上同时有弯矩和剪力两个内力。

弯矩由分布于横截面上的法向内力元σdA所组成,剪力由切向内力元τdA组成,故横截面上同时存在正应力和剪应力。

MσdAτdA Q当梁较长时,正应力是决定梁是否破坏的主要因素,剪应力则是次要因素。

二、弯曲分类P P a aAC DB ACD +−BC D+P PPa 梁AC 、BD 段的横截面上既有剪力又有弯矩,称为剪切弯曲(横力弯曲)。

CD 段梁的横截面上只有弯矩而无剪力,称为纯弯曲。

此处仅研究纯弯曲时梁横截面上正应力与弯矩的关系。

三、纯弯曲实验1.准备A BC DE F G H 在梁侧面画上AB 、CD 、EF 、GH 四条直线,且AB ∥CD 、EF ∥GH。

在梁两端对梁施加纯弯矩M 。

A B C D E F G H M MA BC DE F G H 2.现象•变形后横向线AB 、CD 发生了相对转动,仍为直线,但二者不再平行;仍与弧线垂直。

•纵向线EF 、GH 由直线变成曲线,且EF 变短,GH 变长;•曲线EF 、GH 间的距离几乎没有变化;•横截面上部分沿厚度方向变宽,下部分变窄。

3.假定•梁的任意一个横截面,如果在变形之前是平面,在变形后仍为平面,只是绕截面的某一轴线转过了一个角度,且与变形后的轴线垂直。

——平截面假定。

•梁上部分纤维受压而下部分纤维受拉,中间一层纤维既不受拉也不受压,这一层叫中性层或中性面。

•中性层与横截面的交线叫中性轴。

梁弯曲变形时横截面绕中性轴转动。

中性层纵向对称面中性轴•梁的纵向纤维之间无挤压力作用,故梁的纵向纤维只受拉伸或压缩作用——单向受力假设。

材料力学《第五章》弯曲应力

材料力学《第五章》弯曲应力
上海交通大学
1
2
c
O1
d
O2
a
1 1 2
b
2
M
d
O2
c
O1
a
1
b
2
O z y
由变形的连续形可知:
从伸长到缩短的过程中,必存在一 层纵向纤维既不伸长也不缩短,保 持原来的长度。 中性层:由既不伸长也不缩短的纵 M 向纤维组成。 中性轴:中性层与梁横截面的交线。 中性轴垂直于梁横截面的纵向对称轴。 a
1
1
2
c
O1
d
O2
a
1 1 2
b
2
M
d
O2
c
O1
b
2
3. 在伸长区,梁宽度减小, 在缩短区,梁宽度增加。 与轴向拉、压时变形相似。
上海交通大学
O z y
二、假设 1. 梁弯曲平面假设 梁弯曲变形后,横截面仍保持为平 面,并仍与已变弯后的梁轴线垂直, 只是绕该截面内某轴转过一个微小 M 角度。 2. 单向受力假设 设想梁由许多层纵向纤维组成,弯 曲时各纵向纤维处于单向受拉或单 向受压状态。 由实验现象和假设可推知: 弯曲变形时: 靠近梁顶面的纵向纤维受压、缩短; 靠近梁底面的纵向纤维受拉、伸长。
O1Biblioteka 1dqr2
O2
M
a
1
y
b
2
中性层下方,y 为正值, s 也为正值,表示为拉应力; 中性层上方,y 为负值, s 也为负值,表示为压应力。 y =0 (中性轴上),s = 0 ; y |max (上、下表层), s max 。
由(b)式可得s 的分布规律,但因r 的数值未知,中性轴的位置未确定, y 无从算起,所以仍不能计算正应力,用静力学关系解决。

材料力学第五章 弯曲应力

材料力学第五章  弯曲应力
x
F F d F 0 N 2 N 1 S
将FN2、FN1和dFS′的表达式带入上式,可得
* M M d M * S S b d x 0 z z
I z I z
简化后可得
dM S z* dx I z b
dM F S ,代入上式得 由公式(4-2), dx

* 式中 S z

A1
y1dA ,是横截面距中性轴为 y 的横线 pq 以下的面积对中性轴的静矩。同理,
可以求得左侧面 rn 上的内力系的合力 FN 1 为
M * FN 1 S z Iz
在顶面rp上,与顶面相切的内力系的合力是
d F b d x S
根据水平方向的静平衡方程
F 0 ,可得
综上所述,对于各横截面剪力相同的梁和剪力不相同的
细长梁(l>5h),在纯弯曲情况下推导的弯曲正应力公式 (5-2)仍然适用。
例5-1
图5-10(a)所示悬臂梁,受集中力F与集中力
偶Me作用,其中F=5kN,Me=7.5kN· m,试求梁上B点左邻 面1-1上的最大弯曲正应力、该截面K点处正应力及全梁的 最大弯曲正应力。
第五章 弯曲应力
5.1 弯曲正应力 5.2 弯曲切应力简介 5.3 弯曲强度条件及其应用 5.4 提高梁弯曲强度的主要措施
5.1 弯曲正应力
上一章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梁横截面上同时存在
剪力FS和弯矩M。由于只有切向微内力τ dA才可能构成剪力, 也只有法向微内力σdA才可能构成弯矩,如图5-1(a)所示。 因此,在梁的横截面上将同时存在正应力σ和切应力τ(见图 5-1(b))。梁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与切应力分别称为 弯曲正应力与弯曲切应力。

第五章梁(受弯构件)

第五章梁(受弯构件)

选定高度:hmin≤h≤hmax;h≈he,并认为h0≈he
3、确定腹板厚度(假定剪力全部由腹板承受),则有:
max
VS I xtw
1.2 V h0tw
fV
或按经验公式: tw h0 3.5
tw
1.2
V h0 fV
3、确定翼缘宽度 确定了腹板厚度后,可按抗弯要求确定翼缘板面积Af,已
工字型截面为例:
V1
ctw
T
lztw
tw
T
lz
( T1 2 0.7hf
)2
(
f
V1 2 0.7hf
)2
f
w f
1
hf
1.4
f
w f
T12
( V1
f
)2
第六章 拉弯与压弯构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拉弯与压弯构件的强度与刚度 第三节 实腹式压弯构件的整体稳定 第四节 实腹式压弯构件的局部稳定 第五节 实腹式压弯构件的截面设计 第六节 格构式压弯构件
根据验算结果调整截面,再进行验算,直至满足。
二、组合梁的截面设计
1、根据受力情况确定所需的截面抵抗矩
WT
M max
x f
2、截面高度的确定
最小高度:hmin由梁刚度确定;
最大高度:hmax由建筑设计要求确定;
经济高度:he由最小耗钢量确定;
he 25 WT2 2WT0.4
he 23 W T 30mm
W
2I h
2
twh03
h 12
2
Af
h0 2
t
2
WT
Af
WT h0
h0tw 6
有了Af ,只要选定b、t中的其一,就可以确定另一值。 4、截面验算

第五章 应力、应变测试

第五章 应力、应变测试
好;贴在试件上对其工作状态和应力分布基本上没有影响。 适用于静态测量和动态测量。 测量应变的灵敏度和精度高,动态测试精度可达1%,静态为0.1%。 测量范围大,变形范围1%~2%。
应力、应变测试方法
应力测试系统
应变片
电桥盒
应变仪
记录仪
应变片——能将试件上的应变变化转换成电阻变化的传感元件,其转 换原理基于金属电阻丝的电阻应变效应
电桥盒——将电阻微小的变化进行处理的测量电路。
应变仪——用于将电桥的输出信号进行放大的高增益放大器。应变仪 还具有阻抗变换的作用。
电阻应变片的结构及分类
应变片的结构
电阻应变片的结构及分类
应变片的分类
金属应变片 应变片
体型
丝式 箔式
薄膜型 体型
半导体应变片 薄膜型 扩散型
PN结及其他形式
电阻应变片的结构及分类
应变片的粘贴
应变片的粘贴工艺
粘贴应变片位置的选择
应变片应贴在零件变形最大(即应力最大)和需要测试的地方。
被测零件表面处理
清理零件的表面 清洗被测零件表面上油污等等。 打磨 焊片 再次清洗 画粘贴应变片的定位线
应变片的粘贴
应变片检查
外观检查 电阻值检查
修整应变片
在应变片的覆盖片上标出中心线。 在室外试验时,预先可在应变片的引出线上焊接一根较细软 的长度约100、150mm 的短导线,以便固定应变片。
应变片的粘贴
应变片粘贴质量检查
外观检查:用放大镜观察粘合层是否有气泡。 电阻值检查 绝缘电阻检查:
引出线的固定保护 应变片的防潮处理
电阻应变片的特性及应用
电阻值R
应变片的阻值指应变片没有粘贴也不受力时,在室温下测定 的电阻值。应变片阻值也有一个系列,如60Ω、120Ω、350Ω、 600Ω和1000Ω,其中以120Ω最为常用。阻值大,承受电压大, 输出信号大;但同时敏感栅尺寸也大。

梁应力强度计算

梁应力强度计算
纵向对称面仍为平面在同一截面上变形公式共同作用横截面翘曲纵向截面间有挤压
第五章 平面弯曲梁的强度
内容: 梁的应力、强度计算
τ→FS
z
dA
FS y
σ→M
M
z
dA
dA
y
M =∫yσσd
A
§5.1 梁的正应力
一、纯弯曲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F
F
a
l
a
FS F
M
x
F Fa
x
FS M
纯弯曲梁
Me
l
x
Me
450×0.03 2×45×10-9
=150
MPa
(-)
习题5-13 当20号槽钢受纯弯曲变形时,测出A、B两点间长度
Δl=27×10-3mm,材料的E=200GPa。试求梁截面上的弯矩M。
解:
50
5
M
AB
M


ε=
Δl l
=
27×10-3 50
=5.4×10-4
σ=Eε=200×109×5.4×10-4=108MPa
BC段: d2 ≥ 3
32×455×103 π140×106
= 321 mm
取: d1=250mm d2=322mm
例11. 已知:[σ]=160MPa,[τ]=100MPa,
试选工字钢梁的型号。
解: Fsmax=6kN
1.σ计算:
σmax =
M max Wz
≤ [σ]
M max = 8 kN • m
=
1 2
qab+
1 8
qb2
=
0.02375q
N

m

第五章 弯曲应力

第五章 弯曲应力


28.8 106 Pa

28.8MPa
Z
cC

M
B
y 2
Iz

2.5103 N m 52 10-3m 7.6410-6 m4
17.0 106 Pa
17.0MPa
3)计算B截面上的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
cB

M
B
y 2
Iz

4 103 N m 8810-3m 7.6410-6 m4
目录
第五章 弯曲应力\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5.2. 2 横力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横力弯曲时梁横截面上不仅有正应力,而且有切应力。由于切 应力的存在,梁变形后横截面不再保持为平面。按平面假设推导出 的纯弯曲梁横截面上正应力计算公式,用于计算横力弯曲梁横截面 上的正应力是有一些误差的。但是当梁的跨度和横截面的高度的比 值 l >5时,其误差甚小。因此,纯弯曲时横截面的正应力计算公
5.2.1 纯弯曲时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1. 横截面上正应力的计算公式
研究梁横截面上正应力的方法与 研究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切应力所用 的方法相似,也须综合研究变形的几 何关系、应力与应变间的物理关系以 及静力平衡关系。
1) 变形的几何关系 取截面具有竖向对称轴(例如
矩形截面)的等直梁,在梁侧面画 上与轴线平行的纵向直线和与轴线 垂直的横向直线,如图a所示。然后 在梁的两端施加外力偶Me,使梁发生 纯弯曲(图b)。此时可观察到下列 现象:
上式是研究梁弯曲变形的基本公式。由该式可知,EIz越大,曲
率半径越大,梁弯曲变形越小。EIz表示梁抵抗弯曲变形的能力,
称为梁的弯曲刚度。
将上式代入式 σ E y ,得 My

第五章 弯曲应力知识讲解

第五章  弯曲应力知识讲解

第五章弯曲应力第五章 弯曲应力内容提要一、梁的正应力Ⅰ、纯弯曲和横力弯曲纯弯曲:梁横截面上的剪力为零,弯矩为常量,这种弯曲称为纯弯曲。

横力弯曲:梁横截面上同时有剪力和弯矩,且弯矩为横截面位置x 的函数,这种弯曲称为横力弯曲。

Ⅱ、纯弯曲梁正应力的分析方法:1. 观察表面变形情况,作出平面假设,由此导出变形的几何方程;2. 在线弹性范围内,利用胡克定律,得到正应力的分布规律;3. 由静力学关系得出正应力公式。

Ⅲ、中性层和中性轴中性层:梁变形时,其中间有一层纵向线段的长度不变,这一层称为中性层。

中性轴:中性层和横截面的交线称为中性轴,梁发生弯曲变形时横截面就是绕中性轴转动的,在线弹性范围内,中性轴通过横截面的形心。

中性层的曲率,平面弯曲时中性层的曲率为()()1zM x x EI ρ=(5-1) 式中:()x ρ为变形后中性层的曲率半径,()M x 为弯矩,z EI 为梁的弯曲刚度。

(5-1)式表示梁弯曲变形的程度。

Ⅳ、梁的正应力公式1. 横截面上任一点的正应力为zMyI σ=(5-2)正应力的大小与该点到中性轴z 的距离y 成正比,试中M 和y 均取其绝对值,可根据梁的变形情况判断σ是拉应力或压应力。

2. 横截面上的最大正应力,为maxmax z My I σ=(5-3) maxzz I W y =(5-4) z W 为弯曲截面系数,对于矩形、圆形和弯环截面等,z W 的公式应熟记。

3. 弯曲正应力公式的适用范围:1)在线弹性范围内()p σσ≤,在小变形条件下的平面弯曲弯。

2)纯弯曲时,平面假设成立,公式为精确公式。

横力弯曲时,平面假设不成立,公式为近似公式,当梁的跨高比5lh≥时,误差2%≤。

Ⅴ、梁的正应力强度条件 拉、压强度相等的等截面梁[]maxmax zM W σσ=≤ (5-5) 式中,[]σ为料的许用正应力。

当梁内,max ,max t c σσ≠,且材料的[][]t c σσ≠时,强度条件应为[],max t t σσ≤,[],max c σσ≤Ⅵ、提高梁正应力强度的措施1)设法降低最大弯矩值,而提高横截面的弯曲截面系数。

第五章 弯曲应力

第五章  弯曲应力

三类条件
物理关系
静力关系
1.变形几何关系
m a
n
a
m a o b m
n a o dx
b m
dx
b n
b n
假设oo层为中性层 变形前:aa = bb = oo = dx
m M a
o b m
n a M M
d M
dx
o b n
m o
b′
n o
b′
m
n
变形后:假设中性层oo层变形后的曲率半径为,则
max
M [ ] Wz max
(2) 设计截面尺寸
(3) 计算许用载荷
M Wz [ ]
M max Wz [ ]
例2. T形截面铸铁梁,已知[σt]=30MPa,[σc]=60MPa, 试 80 校核梁的强度。
9kN
A 1m
4kN
B D 1m
20
CLeabharlann 1m120讨论: 1.横截面是绕中性轴转动。 (中性层不伸长也不缩短,中性轴是中性层与横截
面的交线 。) 上部受压
当M > 0时 下部受拉 上部受拉 下部受压
当M < 0时
讨论: 2.纵向纤维的伸长或者缩短与它到中性层的
距离成正比。
m
n′
n a
y
a
y
b m
b
中性层 n′
中性轴 横截面
n
定量分析
与圆轴扭转问题相似,弯曲问题的理论分析也 必须包含三类条件。 变形几何关系
结论: 1.横截面上只存在正应力。
(纵向线与横向线保持直角。)
2.正应力分布不是均匀的。
(纵向线中既有伸长也有缩短的。)

材料力学第五章

材料力学第五章
FS FS (x) M M (x) 上两式分别称为梁的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为了形象地描述剪力、弯矩 沿梁轴线的变化,常将剪力、弯矩方程用图线表示。这种图线分别称为剪力 图和弯矩图。
例5-2 求图5-9所示简支梁各截面内力,并作内力图。 (a)
(c) (d)
(b)
图5-9
(e)
解 (1)求约束力。注意固定铰 A 处 FAx 0 ,故梁 AB 受力如图 5-9(a) 所示。
材料力学
第五章 弯曲内力与强度计算
一 平面弯曲的概念与实例
二 梁的内力——剪力与弯矩

剪力图与弯矩图

载荷集度、剪力与弯矩间的关系

纯弯曲时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梁的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及其应用

弯曲切应力

提高梁的弯曲强度的措施
第一节 平面弯曲的概念与实例
直杆在垂直于其轴线的外力或位于其轴线所在平面内的外力偶作用下, 杆的轴线将由直线变成曲线,这种变形称为弯曲。承受弯曲变形为主的杆 件通常称为梁。
(a)
(b) (c)
图5-12
解 (1)由静力平衡方程求出支座约束力。
FA
Me L
(方向向上)
FB
Me L
(方向向下)
(2)列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
FS ( x)
FA
Me L
(0 x L)
(a)
由于力偶在任何方向的投影皆等于零,所以无论在梁的哪一个横截面上,
剪力总是等于支座约束力 FA (或 FB )。所以在梁的整个跨度内,只有一个剪 力方程式(a)。
设 a x2 a b ,左段受力如图 5-9(c)所示。 由平衡方程求得
FS2 FAy F 0

第五章 弯曲应力

第五章 弯曲应力

C
xc
比较: 比较 Ix1、Ix2、Ixc 的大小
x1
求右图对形心轴的惯性矩。 例3 求右图对形心轴的惯性矩。 解:
20 ×1203 120 × 203 I z = I z1 + I z 2 = + 12 12 = 2.96 ×106 mm 4 I y = I y1 + I y 2
zc
∑S = ∑A
h
z y D d
空心圆截面 W =
πD3
32
(1 − α )
4
d α= D
z y
(2)对于中性轴不是对称轴的横截面 应分别以横截面上受拉和受压部分距中性轴最远的距离 ycmax 和
yt max 直接代入公式 σ = My 求得相应的最大正应力 Iz
σ cmax
σt max =
ycmax
M
Myt max Iz Myc max Iz
M( x) 等直梁横力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公式为 σ = Wz 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 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
例1:图示梁的截面为T形,材料的许用拉应力和许用 图示梁的截面为T 压应力分别为[ ],则 压应力分别为[σt]和[σc],则 y1 和 y2 的最佳 比值为多少?(C为截面形心) 比值为多少?(C为截面形心) ?(C为截面形心
A
I z = ∫ y dA
2 A
2 A
dA
I P = ∫ r dA
y
A
O
r
z
IP = I y + I z
z
dA
dr
已知:圆截面直径d 例2 已知:圆截面直径 求:Iy, Iz
dA = 2 rdr π
r C
IP 1 Iy = Iz = = ∫ r2dA 2 2 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 y σ = Iz
σ − 横截面上任一点的处的正应力
M − 横截面上的弯矩 y-横截面上任一点的纵坐标 I Z − 横截面对中心轴Z的惯性矩
公式的使用条件和范围
的增大而增大。 为负 为负, (1)纤维变形及应力都随 的增大而增大。若y为负,则产生压 )纤维变形及应力都随y的增大而增大 缩变形,应力为压应力。 缩变形,应力为压应力。 (2)公式适用于比例极限范围内 。 ) 上述公式可以推广到横力弯曲。 (3)当梁的 l >5h 时,上述公式可以推广到横力弯曲。 ) 的符号由变形来判断。 (4)σ、y 的符号由变形来判断。 ) (5)由公式推导可知,公式不仅适用于矩形截面,而且适用于 )由公式推导可知,公式不仅适用于矩形截面, 其它一些截面, 字形梁, 其它一些截面,如:T字形梁,工字形梁,圆截面梁,等等。同 字形梁 工字形梁,圆截面梁,等等。 时我们可以给出各种梁的正应力分布情况。 时我们可以给出各种梁的正应力分布情况。 (6)一些工程实例: )一些工程实例: 大桥做成拱状。赵州桥,最早的石拱桥。 大桥做成拱状。赵州桥,最早的石拱桥。 水泥预制板,中间做空,下面加筋(钢筋或竹筋) 水泥预制板,中间做空,下面加筋(钢筋或竹筋) 梁式起重机大梁,箱形截面或工字形截面。 梁式起重机大梁,箱形截面或工字形截面。
三、惯性积
y z dA
ρ
定义:面积元素 与其分别至 轴和z轴距离的 与其分别至y轴和 定义:面积元素dA与其分别至 轴和 轴距离的 乘积yzdA,称为该面积元素对于两坐标轴的惯性 乘积 称为该面积元素对于两坐标轴的惯性 积
二、实验观察
o
实验前,在变形前的杆件上作纵向线aa和 实验前,在变形前的杆件上作纵向线aa和bb, 并作垂直于纵 向线的横向线mm和nn,如上图所示。 向线的横向线 和 ,如上图所示。 变形后,我们发现: 变形后,我们发现 aa、bb弯成弧线,aa缩短,bb伸长; 弯成弧线, 缩短 缩短, 伸长 伸长; 、 弯成弧线 mm和nn仍为直线,并且仍然与已经成为弧线的 ′a′和b′b′垂 和 仍为直线 并且仍然与已经成为弧线的a 仍为直线, 只是相对的转过了一个角度。 直,只是相对的转过了一个角度。 矩形截面的宽度变形后上宽下窄
三、理论分析
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 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 1、变形几何关系 、 1靠近凹入的一侧,纤维缩短, 靠近凹入的一侧,纤维缩短, 靠近凸出的一侧,纤维伸长; 靠近凸出的一侧,纤维伸长; 2由于纤维从凹入一侧的伸长或 缩短到突出一侧的缩短或伸长是 连续变化的,故中间一定有一层, 连续变化的,故中间一定有一层, 其纤维的长度不变, 其纤维的长度不变,这 层纤维称 中性层。 为中性层。中性层与横截面的交 线称为中性轴; 线称为中性轴; 中性轴 3弯曲变形时,梁的横截面绕中 弯曲变形时, 性轴旋转。 性轴旋转。
由(3)式: )
M z = ∫ yσ d A = ∫ yE
A A
y
ρ
dA=
E
ρ∫
A
y dA=
2
E
ρ
Iz = M
式中

y 2 dA ,为截面对 轴的惯性矩 为截面对Z轴的 为截面对 轴的惯性矩 A
惯性矩是一个仅与横截面的形状及尺寸有关的几何量, 惯性矩是一个仅与横截面的形状及尺寸有关的几何量,代表横截面 是一个仅与横截面的形状及尺寸有关的几何量 的一个几何性质,单位为m 的一个几何性质,单位为 4。 ∫ 令

§5.1 §5.2 §5.3 §5.4

梁的纯弯曲的正应力 梁惯性矩的计算 梁弯曲时的强度计算 提高梁抗弯强度的措施
§5-1 概述
一、回顾 在上一章第二节中,我们曾经讲过,横截面上的剪力 是 在上一章第二节中,我们曾经讲过,横截面上的剪力Q是 与横截面相切的内力系的合力,而弯矩M是与横截面垂直的内 与横截面相切的内力系的合力,而弯矩 是与横截面垂直的内 力系的合力偶矩,因此,梁横截面上有剪力Q时 力系的合力偶矩,因此,梁横截面上有剪力 时,就必然有剪 有弯矩M时 如下图所示。 应力 τ ,有弯矩 时,就必然有正应力 σ ,如下图所示。
I z = ∫ A y 2 dA
由此得到梁弯曲时中性层的曲率为
1
M = ρ EI z
1
ρ
为梁轴线变形后的曲率; EI z 称为梁的弯曲刚度
由变形几何关系得到 ε = 由物理关系得到 由静力学关系得到
y
ρ

σ = Eε = E
M = ρ EI z 1
y
ρ
综上分析,可以得到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的弯曲正应力计算公式: 综上分析,可以得到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的弯曲正应力计算公式:
平面图形对坐标原点o的 极惯性矩: y
I ρ = ∫A ρ 2dA

o z
= ∫ ρ dA = ∫ ( y
2 A A 2 2 A A
2
+ z dA
2
)
= ∫ z dA + ∫ y dA = Iy + Iz
要点: 图形对于任意一对互相垂直轴的惯性矩之和, 要点 : 图形对于任意一对互相垂直轴的惯性矩之和 , 等于它对该两轴交点的极惯性矩。 等于它对该两轴交点的极惯性矩。
σ max
Me
y
σ = Eε = E
y
τ = Gγ = 0
ρ
物理意义: 物理意义:任意纵向纤维的正应力与它到中性层的距离成正 比,即:在横截面上的正应力沿截面高度按直线 规律变化。 规律变化。 由上式还可看出: 由上式还可看出:当 y=0时, = 0 即:在中性层上各点处的应 时 σ 力值为零。 力值为零。
第五章 弯曲应力
基 本 要 求 1.明确纯弯曲和横力弯曲的概念,掌握推导弯曲正应力 明确纯弯曲和横力弯曲的概念, 公式的方法。 公式的方法。 2.熟练掌握弯曲正应力的计算、强度条件及其应用。 熟练掌握弯曲正应力的计算、强度条件及其应用。 3.了解提高梁强度的一些主要措施。 3.了解提高梁强度的一些主要措施。 了解提高梁强度的一些主要措施
对上面的实验结果进行判断和推理, 对上面的实验结果进行判断和推理,我们就可以得出如下 的结论( 两个假设) 的结论(即两个假设): (1)、平面假设: )、平面假设: 平面假设 梁在变形前为平面的横截面,变形后仍保持为平面, 梁在变形前为平面的横截面,变形后仍保持为平面,并仍 然垂直于变形后的梁轴线, 然垂直于变形后的梁轴线,只是绕截面内的某一轴线旋转了一 个角度,这就是弯曲变形的平面假设。 个角度,这就是弯曲变形的平面假设。 (2)、单向受力假设: )、单向受力假设: 单向受力假设 假设各纵向纤维之间互不挤压。 假设各纵向纤维之间互不挤压。于是各纵向纤维均处于单 向受拉或受压的状态。 向受拉或受压的状态。
微面积对z轴的惯性矩: y z dA
ρ
y2dA
微面积对y轴的惯性矩:
z2dA
整个平面图形对z、y两轴的惯性矩: y
I z = ∫ y2dA
A z
o
I y = ∫ z2dA
A 量纲:长度四次方
二、极惯性矩
y z dA
ρ
定义:面积元素 与其坐标原点距离平方的乘 定义:面积元素dA与其坐标原点距离平方的乘 称为面积元素对于o点的极惯性矩或截面 积p2dA称为面积元素对于 点的极惯性矩或截面 称为面积元素对于 二次极矩。 二次极矩。
Me
y
x σ dA
式中
为截面图形对Z轴的 为截面图形对 轴的静矩 ∫A yd A = yC . A = S Z ,为截面图形对 轴的静矩
z y
静矩是一个与 轴有关的几何量 它是代数量,单位为m 静矩是一个与Z轴有关的几何量,它是代数量,单位为 3。由于 是一个与 轴有关的几何量, E 不可能为零,所以S 故 = ; ρ 不可能为零,所以 Z=yc.A=0,故yc=0;即中性轴必然通过 截面的形心,这样确定中性轴的位置。 截面的形心,这样确定中性轴的位置。 由(2)式得: )式得:
F
x
一、回顾 推导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剪应力计算公式时, 推导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剪应力计算公式时,综合考虑了 几何,物理和静力学三个方面的关系。 几何,物理和静力学三个方面的关系。因为圆轴扭转时横截面 上剪应力计算问题属静不定问题。 上剪应力计算问题属静不定问题。 要点:纯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计算同样属静不定问题, 要点:纯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计算同样属静不定问题,求解 时同样需综合考虑几何、物理和静力学三方面的关系。 时同样需综合考虑几何、物理和静力学三方面的关系。 (一)几何关系: 几何关系: 1.纯弯曲实验: .纯弯曲实验: 用较易变形的材料制成的矩形截面等直梁作纯弯曲试验: 用较易变形的材料制成的矩形截面等直梁作纯弯曲试验
( ρ + y) d θ − ρ d θ ε= ρ dθ
即:
ε =
y
ρ
即:纵向纤维的线应变与它到中性层的距离成正比 由实验观察,横截面变形后仍保持为平面,且仍与轴线垂直, 由实验观察,横截面变形后仍保持为平面,且仍与轴线垂直,γ=0
2、物理关系(应力、应变关系) 应力、应变关系)
假设纵向纤维之间不存在相互挤压, 假设纵向纤维之间不存在相互挤压, 那么当应力小于比例极限时, 那么当应力小于比例极限时,可用单 向拉伸时的虎克定律: 向拉伸时的虎克定律:
ρ :中性层的曲率半径。 中性层的曲率半径。
对称轴
o z
中性轴
y
求距中性层为 y 处的纤维 bb 的变形: 的变形: 变形前: 变形前: bb = oo = d x = ρdθ 变形后: 变形后: o′o′ = oo = ρdθ = dx
o
o
b'b' = ( ρ + y ) d θ
∴ bb的线应变为
y
z(中性轴 中性轴) 中性轴
σdA
另外由 分离体 的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