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春论《伤寒论》脾胃治法的临床运用

合集下载

陈瑞春经方临床运用举隅

陈瑞春经方临床运用举隅

陈瑞春经方临床运用举隅经方在临床的运用中,历代医家的实践证明,无论是经方自身的完善,还是临床疗效都有长足的发展,充分体现其长盛不衰的生命力。

兹介绍一些个人的肤浅体会,以期抛砖引玉。

1 桂枝汤的运用桂枝汤是《伤寒论》第一方,有群方之冠的美誉。

柯韵伯称之为“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

然其方中主药桂枝入血通阳,芍药入血滋阴,甘草、姜、枣为脾胃药,又如何发挥其调和营卫、解肌发汗的功效而成为解表的良方?这就应从桂枝汤的整体结构和表虚证的生理、病理来理解。

因为汗血同源,表虚自汗不固,说明营卫之气不和,其汗为风邪劫迫汗液外泄。

所以用桂枝、白芍通阳和血,配甘草、姜、枣调和脾胃,使谷气充,气血生化之源充实,滋生汗液有来源,故服桂枝汤后,辅以啜粥,以充胃气,其汗自出,此汗为生理之汗,尤在泾说得好,桂枝汤是取正汗以祛邪汗。

通俗地说,桂枝汤所治表虚自汗,是风邪迫使汗出,属病理的汗,服桂枝汤后所出的汗,是水谷滋生的汗,属生理的汗,这就是桂枝汤无汗能发,有汗能收的生理、病理的道理所在。

根据这个原理,桂枝汤在临床运用十分广泛:一是以桂枝汤本方加味的运用,如治虚人外感,加黄芪、防风;加防风、辛夷治过敏性鼻炎;加葛根、桑枝、姜黄治颈椎增生;加桑枝、姜黄、当归、川芎治肩周炎;加防风、路路通治皮肤搔痒;加防风、秦艽、桑枝、威灵仙、独活,治风湿身痛,加藿香、厚朴治夏日腹泻,加龙骨、牡蛎、浮小麦治自汗盗汗,加桑枝、条芩等治肺部感染均能取一定的疗效或缓解症状,如治一女性,39岁,四肢肌肉疼痛多时,两上肢从肘至腕关节处,肌肉抽掣样痛,膝以下肌肉亦跳动,六脉平和,舌苔薄白而润,查抗“O”、血沉、类风湿因子均为阴性。

处方:桂枝10g,白芍10g,桑枝15g,牛膝10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枣3枚。

4剂后肌肉痛基本消失,又4剂巩固,半年后随访病未复发。

二是以桂枝汤合其他方同用,能加强疗效,如合玉屏风散、小柴胡汤、二陈汤、平胃散、五苓散等治疗多种内伤杂病,拓展了经方运用,提高了临床疗效,很有临床意义。

伤寒论顾护脾胃思想在临床中的应用

伤寒论顾护脾胃思想在临床中的应用

伤寒论顾护脾胃思想在临床中的应用【关键词】张仲景脾胃病应用仲景学术思想博大精深,其所著《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巨著。

其理论体系始终贯穿了固护脾胃的学术思想,仲景调理脾胃,可分清胃、温胃、和胃、益胃、降胃、泻胃、温脾、健脾、燥脾等法。

内容之多,用法之精炼,实开后世医家之先河,无怪乎东垣会发出:“宗内经法,学仲景心,可以为师矣”的赞叹之辞。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治疗过程对脾胃的顾护1.1 首先制订了脾胃病的一系列证治方法用于阳明腑实证的承气汤类,阳明实热证的白虎汤类,脾胃实热证的白头翁汤类,脾胃肝胆湿热证的茵陈蒿汤,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的小建中汤,脾胃虚寒的理中汤,脾约证的麻子仁丸等概括了脾胃病寒、热、虚、实的主要论治,奠定了脾胃病的证治基础。

张仲景治疗其他疾病时,也处处顾护脾胃,如小柴胡汤之用人参、十枣汤之用大枣等。

《伤寒论》载方113首,其中60首主治或兼治脾胃病证候;共93味药,其中48味入脾胃大肠经,并分别用在96首方中。

可见仲景顾护脾胃后天之本的思想。

1.2 脾胃病治疗十三法徐氏认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各个篇章中, 约有四分之一的方剂涉及到脾胃。

大体可分为:1.2.1 泻下法适用于燥实内结, 宿食停滞, 腑气不通之证。

用方以去结滞, 存津液而健脾胃,分寒下、温下、润下、其代表方剂为大承气汤、大黄附子汤、麻子仁丸。

1.2.2 涌吐法此即内经:“ 在上者,因而越之”之义, 代表方剂是瓜蒂散。

1.2.3 清热利湿法湿热内蕴,多因热不得越,湿不得泄, 互相郁蒸所致。

治疗宜湿热同治, 常以清热燥湿药, 清热利湿药,淡渗利湿药之品相伍,代表方剂如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等。

1.2.4 解表和里法适用于表邪外郁,邪热内迫肠间之证。

若表邪偏重,用葛根汤疏其表则里自和。

如表里邪气俱盛者,用葛根芩连汤解表清里。

1.2.5 温里法适用于中阳不足, 脾胃虚寒之证, 代表方剂为理中汤、四逆汤、吴茱萸汤、黄土汤、桃花汤。

江西名医伤寒论研究者陈瑞春运用经方的思路与方法揭秘

江西名医伤寒论研究者陈瑞春运用经方的思路与方法揭秘

江西名医伤寒论研究者陈瑞春运用经方的思路与方法揭秘经方的生命力,贵在临床疗效,其运用的思路和方法,在乎医者在实践中去摸索、深化和总结。

现就个人的体会,陈述于下,以抛砖引玉。

一、正确理解原方《伤寒杂病论》问世,注家蜂起,见仁见智。

有的望文生义,越解越玄,毫无裨益。

笔者认为,对原文的理解,应本着是否指导临床,服务临床为原则。

反之,无论其说得头头是道,亦不可从。

比如,有的注家解释“太阳病”,谓太者,巨也,最也;太阳者,天之与日也,愈云愈远,令读者如坠云里雾中,令后学者作难。

《伤寒论》的原文,朴实无华,实实在在,没有半点虚设的文字游戏。

所以按其原文的排列顺序,如太阳表证的麻黄汤证的有关条文,前后连贯起来看,俨似一份病例雏形。

首先是表证的提纲,其次是主症、鉴别诊断、方药加减运用以及药后的种种变化。

只要前后贯通,表证的理法方药就跃然纸上,眉目清晰可察。

如仅在个别文字上作文章,即使穷极其意也不着要领。

对原文究竟该如何理解?概括地说:一是重原文本意。

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概括了表证的主要脉证,故有太阳病提纲之称。

如此解释足矣。

二是注重原文前后连贯。

如“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和“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不能认为有脉浮的、脉浮而数的就用麻黄汤,而应当把“脉阴阳俱紧”结合主症全面认定麻黄汤表实证的脉是浮紧而数,才符合临床实际,才有指导意义。

三是注意无方条文。

如“上焦得通,津液得下。

胃气因合,身濈然汗出而解”,是指服用小柴胡汤的疗效。

但如果把原文反其意,读成“上焦不通,津液不下,胃气不和”都是小柴胡汤的适应证,这样领悟原文之意,小柴胡汤的临床适应证,就随之扩大。

再如“病常自汗出者”与“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是指桂枝汤证。

临床上凡常自汗出而脏无他病者,皆可用桂枝汤。

笔者曾治一男孩13岁,经常自汗出,入睡更甚,饮食,二便均正常,其他无不适。

脉缓,舌苔薄润。

胸透:肺门处有钙化点,肺纹理增粗。

【新提醒】陈瑞春谈经方临证体会

【新提醒】陈瑞春谈经方临证体会

【新提醒】陈瑞春谈经方临证体会经方为群方之冠。

近贤岳美中说,非经方不能治大病。

笔者幼承庭训,受父辈熏陶,师长教诲,对经方情有独钟。

从医执教50多年,本着“读伤寒、写伤寒、用伤寒”的治学之道,几十年在伤寒园地里耕耘,有苦涩,有甘甜,现就粗浅体会,见诸笔端,以飨读者。

(1)辨析病机临床运用经方,首先必须“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以动态的恒动观辨析病机。

临床上碰到一例类风湿的女患者,初则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川乌、草乌等,疗效不错,晨僵消失,疼痛缓解。

但经服药三个多月,两手腕、两脚踝关节却漫肿不消,影响功能活动。

有一次,患者诉背部怕冷,痰多,白带多,据此,改为苓桂术甘汤合二陈、防己黄芪汤加味,服药一周,病者背冷等症状明显改善,手足漫肿有所缓和,继服前药三个月,漫肿全消,步履正常,怕冷,痰多等症状均消,可称临床痊愈。

本案两易其方,所据者病机也。

前者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祛风湿痹阻,取得应有的疗效;后者苓桂术甘汤合二陈防己黄芪汤,从中焦饮邪入手,其效更显。

如果执定类风湿的病机就是风湿热痹,经用桂枝芍药知母汤,虽取近效,但病无进展。

这势必要推究病机的变化,动态地观察疾病,无疑会提高临床疗效。

再以方为例,桂枝汤能治许多不同的病症,如虚人感冒,夏日腹泻,鼻塞流涕(过敏性鼻炎),自汗盗汗,颈项强痛(颈椎增生),风湿身痛等,但病机都是营卫不和,肺气不足,脾胃失衡等,所以都可用桂枝汤调理,异病同治。

换言之,桂枝汤是调和营卫之方,因而无论用在什么病,只要营卫不和者皆能取效,这就是辨析病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绝不可以病对方,方药对应的方法来用经方,把活生生的经方按几个适应症,分几个症型,那是用不好经方的。

(2)抓住主证主证就是主要证候。

伤寒六经各有主证,细化分析,各经之下每病有主证,每方有主证。

比如桂枝汤发热恶风汗出即为主证,桂枝甘草汤心动悸是主证,芍药甘草汤脚挛急是主证,只要主证明确,选方准确,疗效就明显。

谈伤寒方的临床体会------陈瑞春

谈伤寒方的临床体会------陈瑞春

谈伤寒方的临床体会------陈瑞春《伤寒论》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从远古至今,崇尚仲景者,无不重视其临床价值。

论中诸方既治常见病,亦治疑难病,故有“群方之冠”的美誉。

笔者于伤寒园地耕耘数十年,主张治伤寒之学,要在“用”字上下功夫。

兹不揣浅陋,谈点临床体会,以就正贤达。

一、熟悉组方原则,剖析方剂内涵仲景所创诸方,有严密的组方原则。

所谓原则是根据病机、主证,确立组方用药的大法,通过遣药来体现其原则性。

这种严密的组方原则,是一般方书所不能比拟的,只有对每一方进行深入剖析,充分领略其方剂的内涵,才能窥视它的原则所在。

比如,桂枝汤的组方原则,首先是根据表虚、营卫不和的病机,恶风自汗的主症而确立调和营卫的原则。

依此原则,而遣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五药组合成方。

严格地说,桂枝与白芍均为血分药,故必须配合生姜与大枣以达卫分之表,其辛甘温养阳气,酸甘滋养阴血的内涵,全在五味药的有机组合。

这就是尤在泾所说的“滋养中焦水谷之汗源”以发汗的意思。

实践证明,姜枣是调和营卫的表药,是有汗能止,无汗能发的关键,不能小视其作用。

曾治一教授,年逾六旬,时值盛夏,终日感觉背寒不舒,无汗或少汗,恶风畏寒,脉缓而虚,舌质淡苔薄白。

处以桂枝汤合玉屏风散,服药后遍身??汗出,背感暖和,营卫舒畅,不恶寒,精神清爽,自述药效矣。

其间因没有生姜,自谓少姜无碍,照煎一剂,服药后全身瘙痒,无汗抑郁身重难受,并未食过敏的食物。

于是,第二天寻觅新鲜生姜人药,又服1剂,乃汗出微微,身轻暖和,病告痊愈。

由此可以悟出,桂枝汤中的姜、枣是透表泄汗的要药,姜之有无疗效有别。

同时,反证了桂、芍均为血分药,要知调和营卫必借姜、枣合力而奏效。

笔者常以桂枝汤去姜、枣,加当归、秦艽、独活、桑枝等治肩周炎、上肢关节痛,变桂枝汤调和营卫,为通经络而治风湿关节疼痛。

可见,对仲景每一方的组方原则,和对每方的内涵,必须了如指掌,才能因证择方,运用自如。

此外,还必须指出,伤寒方中的药量亦不可忽视,一般地说,主药量大,辅药次之,全方诸药协调以发挥效益。

陈瑞春教授应用五苓散经验

陈瑞春教授应用五苓散经验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陈瑞春教授应用五苓散经验陈瑞春教授为著名经方专家,从事临床工作近50年,应用五苓散方强调从其病机入手,不要囿于《伤寒论》蓄水证之说,临床上大大拓宽了五苓散之运用,起到药到病除之效。

我有幸跟师学习,观其用方用药,现仅举几例以说明。

《伤寒论》中有关五苓散的条文共8条,包括原文71、72、73、74、141、156、244、386条。

《伤寒论》中五苓散方除第386条为治疗霍乱外,主要是针对太阳蓄水证而设。

其主要症状为:口渴、小便不利、有或无表证。

如71条“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72条“烦渴者”、73条“汗出而渴者”、74条“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141条“意欲饮水”、156条“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

陈老在临床运用五苓散时强调要详析五苓散之病机,要求我们学习《伤寒论》要深入领会原文之要旨。

认为五苓散证的病机在于“气不化水”。

气化失司,水津不布,故见口渴;水液潴滞,则见小便不利;同样气化失司,水不化气,也可表现为尿多之证。

因此,掌握了五苓散之病机为“气不化水”,在临床上便可灵活运用,治疗各种疾病。

1 多尿症临床上常可见到小儿或老年之尿意频频、多尿之患者。

小儿多先天不足,膀胱气化不利,水不化气而表现为多尿;老年人则往往气血阴阳俱虚,气虚则膀胱气化不利,出现尿意频频,甚至不能自控而遗尿。

陈老认为此类病人若从肾虚论治,运用补肾涩尿之法,效果常不甚佳。

因为老年人之尿多(尤其夜尿多)甚至遗尿不仅仅因为肾虚,而气虚所致膀胱气化功能失司则是其直接原因。

因此,其治疗应温肾化气,稍佐固摄以纳肾,老师常用五苓散方加桑螵蛸、益智仁等获得满意疗效。

如:王某某,女,73岁,2002年1月8日初诊。

该患者为乳腺癌术后,寻求中医治疗。

在问诊中得知其夜尿频频,每夜5~6次,以致影响睡眠,饮食如常,大便成形,日一次,一般情况良好,余无不适。

遂给予五苓散加减:桂枝10g,茯苓15g,猪苓10g,泽泻10g,白术10g,桑螵蛸10g,芡实20g,益智仁10g。

经方临床运用的体会----陈瑞春

经方临床运用的体会----陈瑞春

经方临床运用的体会----陈瑞春经方的临床疗效,为历代医家所赞誉。

它的科学内涵、实践运用有许多问题是值得思考的。

兹不揣浅陋,谈点个人拙见。

一、精辨病机拓宽运用范围《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纲,以八纲辨证为目,开拓中医认识疾病的辩证思维方法;以八法论治,统辖诸病,形成完备的治疗手段。

然而,要使经方的运用得心应手,关键是精于辩析病机。

所谓“病机”,就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

通过辨证求因,以期明晰病机,因而才有临床辨证论治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比如桂枝汤之有汗能收,无汗能发,缘其病机都是“营卫不和”,临床上主症自汗或无汗,其病机是营卫不和者,均可以用桂枝汤治疗,这就是病机与证候的统一性。

临床实践证明,精当的辨析病机,是拓宽经方运用的关键。

笔者喜欢用小柴胡汤,可以说每日临证必用。

在《伤寒论》的条文中,诸如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以及口苦咽干目眩者,主以小柴胡汤。

学者只是从“但见一症”之训,谓只要有上述一症,则予小柴胡汤。

如果仅是但见一症,即用小柴胡汤,那只是对症发药,对号入坐,不能更深层次地品味仲景制方用药的真谛。

所以,要真正拓宽经方运用的思路,做到以一方统百病,至关重要的是洞悉病机,在病机二字上深人细致地辨析,才是灵活运用经方的绝招。

比如说,小柴胡汤证的病机,一般的说是“少阳半表半里,寒热夹杂”,故以小柴胡汤和解之。

这只能说是是从表象上理解,从表里分证,外感三阳病则可。

而从拓宽经方运用的思路,更广泛地运用于内伤杂病则不可。

临床以小柴胡汤为中心,外感可治,内伤可调,虚证可用,实证亦宜。

广泛运用于内伤杂病,诸如心血管病、肺系病、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消化系统疾病,用小柴胡汤的机会甚多。

扩大小柴胡汤的运用,旨在精细辨识病机。

小柴胡汤证的病机,在论中能够找到的脉络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这是服汤以后药物效应的记载。

若能深思这条原文,综观小柴胡汤证的运用,细审其病机是:表里失和,营卫不谐;脾胃失调,肝胆不利;肺气失宣,胸阳不畅;阴阳失衡,气血不调等方面,概括起来就是三焦不畅,枢机不运。

略论伤寒八法的运用------陈瑞春(全)

略论伤寒八法的运用------陈瑞春(全)

略论伤寒八法的运用------陈瑞春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它渊源于张仲景,昌明于程钟龄。

《伤寒论》虽无八法之名,而有八法之实。

伤寒八法是在六经辨证的前提下,据证立法,依法制方,是论中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而从八法的纵横来探索《伤寒论》的治法,是有临床意义的。

一、汗法汗法是针对外感热病第一关而设,通过开泄腠里,调和营卫,发汗祛邪的方法,达到放散体温,顿挫病势的目的,即《内经》所谓“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的意思。

因为汗法主要功用在于驱邪,使病邪不至深人而从表解。

所以,有“善治者,治皮毛”的说法。

论中汗法概括起来,有正治与权变两个方面。

(一)汗法的正治法所谓正治法,是直接发汗的方法。

论中有峻汗法和缓汗法的不同。

前者,为寒邪束表,卫阳郁遏的表实证。

如《伤寒论》说:“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等表寒实证,故用麻黄汤峻汗攻邪。

后者,为风寒在表,卫气不固的表虚证,如《伤寒论》说:“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等表寒虚证,故用桂枝汤缓汗祛邪。

麻桂二方是汗法的代表方,都可直接取汗。

但麻黄汤辛温宣散,发汗力强,可称峻剂。

桂枝汤则为发中有收,滋阴和阳之方。

旨在培养汗源,取正汗以祛邪汗,故称缓汗法。

此外,论中尚有微汗法。

它适于邪微正未复,须发汗解表之证。

但因无汗不得用桂枝汤,有汗不得用麻黄汤,故用轻量麻桂合剂。

太阳病愈八九日,理应热退身凉,而反郁热在表,面有热色,身痒不得汗。

故取麻桂之半小发其汗。

柯韵伯说:“原法两汤各煎而合服,犹水陆之师,各有节制,两军相为表里,异道夹攻之义也。

”柯氏认为麻桂合法,各有制约,深得仲景的奥意,颇有见地。

(二)汗法的权变法论中以汗法为中心,加减权宜,随证变法,内容极为丰富,其权变法约之有:1.发汗清里法本法适于表寒里热的表里俱实证。

《伤寒论》脾胃病辨证探析

《伤寒论》脾胃病辨证探析

《伤寒论》脾胃病辨证探析《伤寒论》是中医学经典著作。

书中如阳明病篇、太阴病篇所包含的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所阐述的中医临证思维,尤其是对外感疾病与脾胃基础疾病的辨证关系,及其中所包含的外感兼夹脾胃病时的辨证论治方法,更为后世医家重视,调理脾胃已成为临床治疗外感病的一个重要法则。

现试就书中脾胃与外感病的一些问题浅述如下。

1 重视脾胃与外感发病的关系1.1 脾胃不足是导致外感病的基本原因外感疾病的发生,感受外邪固然是引起疾病的根本原因。

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如《伤寒论》第100 条曰: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 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是外感疾病,而“阳脉涩,阴脉弦”反映出脾土亏虚,气血生化不足,导致土虚木乘的“腹中急痛”,因中虚为本,是导致疾病的根本原因,故治疗“先与小建中汤; 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说明张仲景在外感病的辨证论治中,对于脾胃之气的重视是放在首位的,脾胃功能正常则不易受邪致病,邪正斗争的胜败关键决定于脾胃的盛衰,并依此判断预后。

又如《伤寒论》第 177 条曰: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是说因为气血阴阳不足,导致外感病兼夹心阴阳两亏,治疗亦当先补气血阴阳之不足。

体现出脾胃是维持生命、元气的根本的思想。

受其影响,李东垣在《脾胃论》曰: “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营气不能滋之。

天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胃。

谷气上升,胃气之异名。

其实一也。

”其意谓谷气是产生人体诸气之根本,脾胃之气无所伤方能滋养元气,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故诸病之所由生。

”此即脾胃为元气之根,元气为健康之本,如果脾胃内伤,就会百病由生。

1.2 重视脾胃气机升降运化《伤寒论》虽没有明言脾升胃降之说,但将脾胃之升降理论运用于临床,并创制了一系列调理脾胃气机升降的治法和方剂。

张仲景实际上通过条文和方证论述了六经病变皆可导致脾胃升降失和。

陈瑞春:经方使用思路

陈瑞春:经方使用思路

陈瑞春:经方使用思路这篇《经方临床应用思路》,让我在昏昏沉沉的时候仍然能一口气一字一字地读完,各位也不要浪费哈~关于伤寒论的研究方面,我提这些供大家参考,也可以说我以过来人的身份提醒,还回过头来说一句,千万不要读多了注家的注解,不过我倒是建议大家读读柯韵伯、成无己、尤在泾的书,对我们有些帮助。

在《伤寒论》的认知方面,一定要本着尊重《伤寒论》的原文,读懂多少就用多少,理解多少就用多少,这样才能踏踏实实的进步。

下面我们讲经方临床应用。

(一)辨识病机,不拘病名《内经》里面讲了“谨守病机,各司其属”,这就是告诉我们要明辨病机,《伤寒杂病论》是以六经辨证为纲,以脏腑辨证为目。

临床认识疾病,是以病机为中心的,以八纲归纳,用八法辨治。

喻嘉言讲“先议病,后议药”,这个“议病”就是讲病机,要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

要解决中医的病机问题,病理问题,我对大家有几个建议。

第一,《内经》的相关篇章要好好读一下:上古天真论、至真要大论、异法方宜论等等;第二,建议大家读一下《伤寒明理论》,这是成无己的晚年作品;第三,读一下巢氏《病源》。

这些都对研究病机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什么是病机?病机就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实际上我们讲的病机包括病因、病性、病位,通过认证审因,认定它的病机。

通俗地讲,临床上有什么证,必然就会有相应的病机,病机和证候是统一的。

正因有这个原则,我们中医有一个非常科学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规律。

比如临床上肾阳虚水邪上犯的浮肿,心源性的水肿,水气凌心、水气凌肺的肺气肿、肺水肿,甲减的水肿,还有很多原因不明的水肿,如果是阳虚,都可以用真武汤,我觉得这个就是中医的精髓。

像这些在辨明病机的前提下,不要去推敲病名,中医的病名不准确。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觉得可以把西医的病名和中医的辨证结合起来。

中医的发展也要与时俱进,但是这个与时俱进不是说把西医的东西全部拿过来,就叫做与时俱进了,我觉得中医的与时俱进就是吸取西医的知识服务于中医的理论及临床,取得更好的临床实效,唯有疗效,处处落实在临床实处,才能体现与时俱进,若是没有疗效,还谈什么进步?所以,不要管什么病名,病机很重要。

从《伤寒论》的研究方法谈经方的临床运用(陈瑞春)--笔记

从《伤寒论》的研究方法谈经方的临床运用(陈瑞春)--笔记

记从《伤寒论》的研究方法谈经方的临床运用(陈瑞春)--笔记2017-06-26 龚鹏岐黄龚鹏说起陈瑞春陈老不得不提两位,一位是上海青年名中医高格非师兄(最早了解到陈老是从师兄那里了解到的),一位是我的恩师江西省中医院胡珂老师(在老师的影响下我对陈老尤为喜爱)。

格非师兄,80后,本科期间跟师于陈老,江中本科毕业后直奔上海行医,陈老对师兄说“你不负中医,中医定不负你”,来到上海几乎没坐过冷板凳,按师兄的话说“他的中医之根在江中,起初能在上海迅速打开局面靠的就是陈老的诊疗思路”,刘英锋老师曾经评价格非师兄“他学陈老学的很像,他对中医的热爱异于常人”,依靠疗效和口碑赢得了大量忠实患者,如今坐诊于上海的同仁堂等医馆,尽管一周上9个半天的门诊,诊费200,依旧供不应求。

胡珂老师,我的导师,老师说他在四五十岁时因全国优才班机会有幸师承陈老,跟师期间发现陈老的疗效令人满意甚至惊讶,借鉴后验证于临床亦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而且疗效较自己以前大大增加,尽管跟师时间并不长但对陈老甚是佩服,因而精研陈老著作,广泛借鉴陈老诊疗思路,水平大涨。

如今我老师在省中消化科病人算最多一位,加班托点看完病人是常态,口碑颇佳。

从《伤何研究伤寒论1用经典指导临床,临床必须回归经典,把中医学术统一到经典著作上来(1)《伤寒》、《金匮》、《温热论》等温病学著作(2)李东垣、吴鞠通、叶天士等人都是学伤寒而有所发挥者。

(3)虽然叶天士是温病派,但《临证指南医案》用温药很多,他对附子应用十分自如。

(4)吴又可达原饮是小柴胡汤加减而成,李东垣清暑益气汤是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变方。

2研究《伤寒论》的方法,要在《伤寒》、《金匮》的方药上尊重仲景原意,在临床上去求证,而且要注意原方的整体性。

(1)《伤寒论》方是有固定的病机和方规:麻黄汤-发汗;桂枝汤-调和营卫;五苓散-化气利水;真武汤-温阳利水。

(2)中风偏瘫、口里流涎、语言骞塞-先用温胆汤吃上半年,吃到口涎没有、说话清楚,再加活血化瘀、补气的药,才会有用。

论《伤寒论》脾胃病的类方运用规律

论《伤寒论》脾胃病的类方运用规律

论?伤寒论?脾胃病的类方运用规律【摘要】对?伤寒论?脾胃病的类方可归类为桂枝汤类方、泻心汤类方、大承气汤类方、栀子豉汤类方、小柴胡汤类方、茯桂术甘汤类方、四逆汤类方、白虎汤类方,并对类方的方证相关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伤寒论脾胃病类方方证相关?伤寒论?主治或兼治脾胃病证的方剂有61首,遵循类方祖方及其衍生方之规律,可归纳为桂枝汤类、泻心汤类、大承气汤类、栀子豉汤类、小柴胡汤类、茯桂术甘汤类、四逆汤类、白虎汤类。

笔者根据方证构成的四要素证象、证质、证治、证方[1],尤其是证候与方药的相对性,对类方进行方证相关性研究。

1脾胃病的类方归类对?伤寒论?主治或兼治脾胃病证的方剂有61首[2],按类方可归纳为8大类41方:①桂枝汤类方〔6首〕:祖方桂枝汤,衍生方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小建中汤、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②泻心汤类方〔5首〕:祖方半夏泻心汤,衍生方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黄连汤、旋覆代赭汤;③大承气汤类方〔4首〕:祖方大承气汤,衍生方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麻子仁丸;④栀子豉汤类方〔6首〕:祖方栀子豉汤,衍生方栀子生姜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厚朴汤、栀子柏皮汤、栀子干姜汤;⑤小柴胡汤类方〔5首〕:祖方小柴胡汤,衍生方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桂枝汤;⑥茯桂术甘汤类方〔4首〕:祖方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衍生方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甘草汤、五苓散;⑦四逆汤类方〔8首〕:祖方四逆汤,衍生方四逆加人参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汤、理中汤,桂枝人参汤;⑧白虎汤类方〔3首〕:祖方白虎汤,衍生方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2脾胃病类方的方证相关性2.1桂枝汤类方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组成,具有调和营卫,解肌祛风之功,主治太阳表虚证,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等症〔12,13条〕,兼治厥阴病下利腹满,霍乱病吐利止兼有太阳表证身痛不休者〔387条〕。

陈瑞春 从伤寒论的研究方法谈经方的临床应用

陈瑞春 从伤寒论的研究方法谈经方的临床应用

江西名中医陈瑞春全国经方高级研修班讲座从伤寒论的研究方法谈经方的临床应用应该尊重仲景本意:1.尊重原文:千万不要读多了注家的注解,如陈修园的以运气学为主。

推荐尤怡、柯韵伯、成无已晚年的《伤寒明理论》。

《内经》多读上古天真论、至真要大论、异法方宜论等;三.学好三本书《伤寒》、《金匮》、《温病学》——成专家了。

如半夏泻心汤——东垣化裁成清暑益气汤。

小柴胡汤——吴又可化裁成达原饮。

叶天士用附子:《临证指南医案》用温药多得是。

C.经方要抓病机,抓方规,抓用药的时机。

我喜欢用五苓散、桂枝汤,尤其小柴胡汤。

但用的量不大,如白花蛇舌草只用15g,不能几十几百地用,特别是肝硬化等病要吃很长时间药,还要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三棱莪术这些药要在他消化功能恢复了,能吃能喝的时候用。

一.妇科大名医的“二个散一碗汤:当归芍药散、逍遥散、四物汤。

妇科病全包了。

四物汤可变20多个方子。

如1当归芍药散,可用于宫颈炎、附件炎、盆腔积液、输卵管肿胀、子宫肌瘤、巧克力囊肿等。

如白带多,宫颈炎,加两味药,一个芡实,一个萆薢(或米仁),今天用,明天就好。

不孕症,有腰痛,白带多,性欲淡漠,体质偏胖的,加仙茅、仙灵脾、巴戟、鹿角霜,再加一点点郁金疏肝。

而年轻姑娘,没有性欲冷淡,卵泡不小,不要给她补肾,但是如果她性欲淡漠,月经后推,就有补肾,要区别。

如2芍药甘草汤:(1)。

对平滑肌的疼痛疗效都很好(2)。

对月经前后的、肝血不足的头痛,加几味疏风的药如天麻、钩藤、僵蚕等,效果好。

(3)。

湿热痹证,腰以下痛,关节红肿的,合四妙散,加点通络的藤类药如鸡血藤、伸筋藤,很快止痛。

芍药可以赤白芍合用,以10克开始——60克,如赤白芍各20g,就40g了。

(4)。

合四金汤治肾结石,尤其是石头在输卵管位置较好,在肾盂较差,同时可配合六味地黄丸化石。

二.掌握六经辨证,要定位定性,用伤寒六经来规范临床必须熟读纲领性、辨证的条文、有方有证的条文。

临床上,首先要分清表里虚实,再用八法论治。

《伤寒论》调理脾胃法的临床运用

《伤寒论》调理脾胃法的临床运用

关 键 词 :伤 寒 论 》 调 理脾 胃法 ; 则 治法 《 ; 治
1 清 热 泻 火 法
邪 直 中于 胃 , 阳气 被 寒 邪 所 遏 而 不 得 舒 展 , 可 导 致 胃 失 温 均
本 法 适 用 于 胃 火 上 攻 的 胃 脘 痛 。 胃 热 之 形 成 . 因 风 暑 可
养 , 现 胃脘 隐 隐 作 痛 、 胀 、 吐 清 水 、 溏 等 证 。《 寒 出 腹 呕 便 伤 论 》 3 6条 云 :霍 乱 , 痛 发 热 , 疼 痛 . 多 欲 饮 水 者 , 第 8 “ 头 身 热 五 苓 散 主 之 ; 多 不 用 水 者 , 中 丸 主之 ” 临 证 指 南 医 案 》 寒 理 。《 指
阴阳偏盛偏衰可 致 胃热证 , 且其他 脏 腑之 热亦 可传 人 胃, 而 导致 胃热证 。由于邪 热郁结 中 焦 . 气 机郁 滞 。 使 胃失通 降之
性 . 0 现 胃脘 痛 证 。是 如 《 寒 论 》 1 4条 : 心 下 痞 , Ⅲ出 伤 第 5 “ 按
之濡 . 其脉 关 上 浮 者 。 黄 黄 连 泻 心 汤 主 之 ” 大 黄 黄 连 泻 心 大 。
3 温 肝 和 胃 法
汤 具 有 泻热 、 痞 、 胃 作 用 , 治 脾 胃 痞 热 证 。 消 和 主
曾 治 患 者 何 某 . . 9岁 . 9 8年 6月 2 日就 诊 。 主 男 2 19 0 诉 : 腹 部 疼 痛 1 月 , 重 3天 。 刻 诊 : 腹 部 灼 痛 . 痛 上 个 加 上 疼
多在 食后加重 . 因情 绪 波动 或饮食 不 慎而 加剧 。 常 痛剧 时伴
有恶 心 . 便秘结 , 大 口干 , 红 。 黄 腻 , 弦 数 。 胃 镜 检 查 确 舌 苔 脉

陈瑞春论《伤寒论》脾胃治法的临床运用

陈瑞春论《伤寒论》脾胃治法的临床运用

陈瑞春论《伤寒论》脾胃治法的临床运用《伤寒论》六经辨证,有关脾胃的治法,遍及全书。

尤其是通过临床验证,更可以洞悉论中的调理脾胃大法,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本篇试以法名目,就临床运用脾胃治法,整理于后。

一、健胃和营营卫之气出中焦,之所以能熏肤充身泽毛,必赖脾胃之气以滋生,故脾胃实为营卫之根本。

论中有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下利腹胀满,身疼痛者;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以上所述,既有下利脾胃失和的内因,又有身体疼痛不休的营卫不和之外候。

所以,用桂枝汤内以调和脾胃,振奋中焦,外以调和营卫,使身体疼痛自止。

证之临床,外有表邪不解,挟表下利(相当于胃肠型感冒,以及长夏季节的胃肠炎),用桂枝汤加味常取显效。

如病者李某,男性,32岁。

于当年盛夏,恣食,生冷,临晨顿觉腹痛形寒怕冷,继之肠鸣泄泻,大便稀溏,全身困倦疼胀,四肢清冷,肌肤凉润,脉缓而软,舌淡苔白而润。

处方:桂枝、白芍各10g,炙甘草6g,川木香、神曲各10g,生姜3片,大枣3枚。

水煎温服,并嘱药后啜热粥一小碗。

一剂后身暖如日浴,泻止大半,再剂其病如失,次日照常上班。

由上可见,桂枝汤虽为调和营卫而设,实际是健运脾胃的良方。

其中桂枝、生姜、甘草相伍,辛甘温以健胃;芍药、甘草、大枣相合,酸甘滋养以和脾。

全方刚柔相济,使之阴阳表里,并行而不悖。

应当指出,一般胃肠炎腹痛泄泻,属阴寒里湿兼表,习惯于用藿香正气散。

若与桂枝汤比,前者长于祛脾胃之湿浊,如肌肤凉润,四肢清冷微汗者,尚嫌其辛而疏散太过。

后者优于健胃和脾,是攻中有补之方,且调和营卫见长,故兼表下利的身痛肤凉,腹痛泄泻,服之均可取效。

二、建中补虚一般地说,脾胃中州之虚,容易招致肝木横克。

论中有“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的先例。

这里的“腹中急痛”是主症,为阴寒在里土虚木旺之征。

临床上腹中急痛的部位,包含了胃脘和大腹疼痛,而尤以胃脘痛为多见,临证中所见的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的疼痛,常见阵发性的刺痛,或胃脘及腹中有挛急痛感,这就是“肝木之急,脾土之虚”的病机,故用小建中汤,建中以补虚。

伤寒论中对脾胃生理病理的认识及处方治法

伤寒论中对脾胃生理病理的认识及处方治法

伤寒论中对脾胃生理病理的认识及处方治法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长按“”给我一个“太棒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1对脾胃生理的认识1.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而脾胃则是元气之本。

命门真阳虽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是人由胚胎生长发育成人的原动力,但既生之后,人体的生长发育,一切生理活动,全靠脾胃水谷精气的维持,故《内经》有“人受气于谷”和“得谷者昌,失谷者亡”的定论。

先天禀赋再足,若没有后天脾胃的充养,就难以维持生命。

因此,在既生之后的生命活动中,脾胃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2.脾升是升降运动的关键:人体是一个“小宇宙”。

在这个“小宇宙”中,与自然界一样存在生生不息的升降浮沉运动。

而在人体内的升降浮沉运动中,最重要的就是脾胃的升清降浊。

在脾胃的升降问题上,万氏指出,脾升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关键。

认为前人所谓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胃气,就是指脾的升发之气。

如果脾气不能升发,反而下陷,则水谷不能运化,气血生化无源,五脏六腑失养,元气就会匮乏和消沉,生机也就不能活跃如常,而发生种种病变。

这就是李东垣提出的“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理论依据,而升发脾胃阳气,也就成为李氏《脾胃论》的理论核心。

但是,万氏对李氏独重脾升之论,认为不够全面,因为在人体升降浮沉的生理活动中,脾升和胃降相辅相成,是必须并重而未可偏执的,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只不过脾升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已。

2对脾胃病理的认识1.气火关系失调:人体生命活动全靠气来维持,气足则健康,气虚则病作,故《内经》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说。

而气虚病作的关键则在于脾胃中气受到损伤。

李东垣创立阴火说,其基本论点即“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首次把《内经》“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的理论引申到脾胃气虚与阴火产生的关系中来。

但是,李氏却未能把脾胃气虚与阴火随生的机理阐述明白,而只是一再强调“脾胃既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等等。

五、健脾温阳----脾胃治法经方运用-陈瑞春

五、健脾温阳----脾胃治法经方运用-陈瑞春

五、健脾温阳----脾胃治法经方运用-陈瑞春五、健脾温阳在正常生理状态,脾之所以不湿,是赖脾阳之运化。

若脾阳不健运,势必停水,水液停留则贻祸无穷。

水邪泛滥,上逆可致头目眩晕;停中可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趋下则水走肠间;溢于肌肤则肿;蓄于膀胱,则少腹满,小便不利。

总之,水邪变幻不居,为害甚众。

论中水气病范围极广,病变繁杂,治水气的苓桂剂类方,以健脾温阳利水为主旨,加减化裁十分灵活。

如原文所谓“若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的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即是例证。

就苓桂术甘汤而言,虽说是中焦停饮的代表方,其实中焦得以运转,三焦皆可通治,是临床上治水的要方。

如患者黄某;女,年45岁。

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病。

症见咳嗽气喘痰多,发则心悸,头眩,四肢清冷,食少便溏,小便短少,脉细沉弦,舌苔淡滑润,以苓桂术甘汤为基础,或加芪、附,或加姜、细、味,或合二陈汤合生脉散,如此调治,历时12年,迭进苓桂术甘汤140余剂,至今健在,尚能操持家务。

李某,男,50岁。

经确诊为慢性肠炎,腹泻反复发作近两年,用汤药丸散虽可缓解,终未能效。

症见腹痛隐隐,泄泻日三四次,甚则七八次,便下稀水,或软溏便,有时夹食物残渣,食纳少。

询及其泄泻之前,肠鸣特甚,终日腹中雷鸣,如水走肠间,头眩心悸,脉沉弦,舌苔白滑。

综观病史和现症,实属痰饮为患,泄泻是标,痰饮是本,故遵“温药和之”的治则,投以茯苓20g,白术15g,桂枝、炙甘草、广木香、神曲各10g。

服5剂病有转机,肠鸣腹泻均减,继之陆续服30余剂,始痊愈。

并辅以参苓白术散研末,每日早空服15g。

一料计500g,服完为止。

迄今三载,病未复发。

伤寒论经方加减治疗脾胃病

伤寒论经方加减治疗脾胃病
,如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为确保经典方剂加减治疗的安全性,医 生应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药学知识, 能够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和药物适应症 。此外,医疗机构应加强对中药药品的
质量监管,确保用药安全。
患者反馈及满意度调查结果展示
在满意度调查中,患者对医生的诊疗水平和服务态度 给予高度评价。医生能够耐心倾听患者诉求,提供专 业的治疗建议和心理支持,增强了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
案例二
患者李某,女,32岁,因恶心呕吐一月就诊。刻诊 见恶心呕吐清水痰涎,脘腹痞闷不舒,舌淡苔白腻 ,脉滑。辨证为脾胃湿热型呕吐。治以清热燥湿、 和胃降逆之法,方选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服药一 周后,患者症状基本消失。
03
加减治疗法在脾胃病中应用策 略
Chapter
药物加减原则和方法论述
原则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灵 活调整经方的药物组成和剂量, 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脾胃主运化水谷精微,为后天之 本,气血生化之源。
02
脾胃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运化 失职,升降失常,导致水湿内停 、气滞血瘀等。
常见脾胃病类型及临床表现
01
脾胃虚弱证
食欲不振、腹胀便溏 、神疲乏力等。
02
脾胃湿热证
脘腹胀满、口苦口黏 、大便不爽等。
03
脾胃虚寒证
胃痛隐隐、喜温喜按 、空腹痛甚等。
04
经典方剂加减治疗脾胃病的疗效持久稳定。通过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 察,发现加减治疗后的患者复发率较低,病情稳定。
安全性问题及应对措施探讨
在使用经典方剂加减治疗脾胃病时,需 要注意药物的安全性问题。一些药物可 能具有毒性或副作用,需要在医生指导
下使用,避免药物滥用或误用。
针对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医生应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 疗方案。同时,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药

运用〈伤寒论〉方的几个问题------陈瑞春

运用〈伤寒论〉方的几个问题------陈瑞春

运用〈伤寒论〉方的几个问题------陈瑞春运用〈伤寒论〉方的几个问题------陈瑞春《伤寒论》方,药味简练,组方严密,疗效确切。

但必须辨证准确,用之得当,才能获效,否则变证莫测,故有“经方”难用之说。

本文就运用伤寒方的几个问题,仅献一得之见,供初学者参考。

一、抓主症明辨病机《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纲,其所出113方分属于六经,方随证设,证药合机,组成各病各症的主方。

然六经病机不一,故各自有本经的主方。

如太阳病的麻黄汤、桂枝汤;阳明病的白虎汤、承气汤;少阳病的小柴胡汤、黄芩汤;太阴病的理中汤;少阴病的四逆汤;厥阴病的乌梅丸等。

在临证中如何抓主方?以太阳病衍变的痞满证为例,其主方为半夏泻心汤。

此方的组方规律,一为辛开苦降,指方剂的药物性能;一为调和寒热,指方剂的功用。

半夏泻心汤所治之痞满证,当是脾胃同病,气机阻滞,寒热并存,可谓方证合拍。

必须指出,明辨病机又是选方的关键。

如肾阳虚,水邪内停证,阳虚水停,即是病机,这一病机所反映的主症,则以病位而异。

如阳虚水停,病在肺,咳喘痰饮宿肺(如慢性支气管炎或肺心病);或病在肾,水泛四肢浮肿(如肾炎水肿),均可用真武汤。

其病位病症虽异,而病机相同,故可一方同治。

从而扩大了伤寒方的运用范围,突出异病同治的辨证特点。

二、识主药研究药对综观论中92味药,其中可称主药者,按六经病证的主方来分,如太阳病的麻黄、桂枝;阳明病的石膏、知母、大黄、芒硝;少阳病的柴胡、黄芩;太阴病的人参、白术;少阴病的附子、干姜;厥阴病的吴茱萸、当归(厥阴病是从肝寒的病机而论其主药)等,即是各经的主药。

论中的成方主药不拘多寡,有一两味药不等,如附子在四逆类方中是主药,麻黄在麻黄汤类方中是主药等。

论中主方有两味主药者,如桂枝汤、小柴胡汤、小建中汤、黄连阿胶汤等。

以桂枝汤为例,方中的主药推桂枝与芍药,两者不可缺一,缺一则失去了桂枝汤的本意。

如前所述,再进一步研究药对,则可更深入地了解主方的协同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
陈瑞春论《伤寒论》脾胃治法的临床运用
《伤寒论》六经辨证,有关脾胃的治法,遍及全书。

尤其是通过临床验证,更可以洞悉论中的调理脾胃大法,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本篇试以法名目,就临床运用脾胃治法,整理于后。

一、健胃和营
营卫之气出中焦,之所以能熏肤充身泽毛,必赖脾胃之气以滋生,故脾胃实为营卫之根本。

论中有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下利腹胀满,身疼痛者;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以上所述,既有下利脾胃失和的内因,又有身体疼痛不休的营卫不和之外候。

所以,用桂枝汤内以调和脾胃,振奋中焦,外以调和营卫,使身体疼痛自止。

证之临床,外有表邪不解,挟表下利(相当于胃肠型感冒,以及长夏季节的胃肠炎),用桂枝汤加味常取显效。

水煎温服,并嘱药后啜热粥一小碗。

桂枝汤虽为调和营卫而设,实际是健运脾胃的良方。

其中桂枝、生姜、甘草相伍,辛甘温以健胃;芍药、甘草、大枣相合,酸甘滋养以和脾。

全方刚柔相济,使之阴阳表里,并行而不悖。

应当指出,一般胃肠炎腹痛泄泻,属阴寒里湿兼表,习惯于用藿香正气散。

若与桂枝汤比,前者长于祛脾胃之湿浊,如肌肤凉润,四肢清冷微汗者,尚嫌其辛而疏散太过。

后者优于健胃和脾,是攻中有补之方,且调和营卫见长,故兼表下利的身痛肤凉,腹痛泄泻,服之均可取效。

二、建中补虚
一般地说,脾胃中州之虚,容易招致肝木横克。

论中有“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的先例。

这里的“腹中急痛”是主症,为阴寒在里土虚木旺之征。

临床上腹中急痛的部位,包含了胃脘和大腹疼痛,而尤以胃脘痛为多见,临证中所见的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的疼痛,常见阵发性的刺痛,或胃脘及腹中有挛急痛感,这就是“肝木之急,脾土之虚”的病机,故用小建中汤,建中以补虚。

本方以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君药饴糖,以甘味为主,配桂枝、甘草,变桂枝汤的辛温而散而为甘温守中,佐芍药的苦酸,泻肝以缓急。

全方以甘味为甚,寓有“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的意思。

所以,功在“治中焦,生营卫,行津液”,故名建中。

三、调和脾胃
脾胃同处中州,脾主湿,胃主燥,燥湿共济是其常,病则湿热并存。

论中对脾胃同病的痞满,言之甚详。

联系实践看,痞是痞塞不开,满是满闷不舒,是为自觉之症。

其病性多属湿热并存,气机阻滞。

病位在中焦,包括脾胃肝胆肠等脏器,病涉整个消化系统。

凡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炎、肝炎、胆囊炎、慢性肠炎等疾患,皆可用调和脾胃法,从痞满证论治,用半夏泻心汤加味。

其临床特征是:胃脘或大腹
痞满,腹胀气滞,肠鸣泄泻,舌苔黄白而腻,脉弦软。

因为本证是脾胃同病,湿热并存,所以舌苔黄白而腻,是一重要临床指征。

此外,调和肝胆脾胃寒热的乌梅丸,治疗慢性肠炎,表现为虚寒偏甚,久利久泄,本方优于泻心汤和黄连汤。

临床上所见的多发性口腔溃疡,症属脾虚胃热,用清胃泻火药罔效,甚至用生地、玄参之品,反增腹胀、胸痞等,用甘草泻心汤颇具卓效。

四、和胃降逆
脾胃之虚,多停湿生痰。

论中有“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的旋覆代赭汤证,指的是大邪已解,胃气虚弱,浊气不降,而出现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故以旋覆代赭汤补虚降逆。

临床不经汗吐下,而素体胃气空虚,痰浊中阻,既有呃逆、吐酸(或痰涎)、嘈杂,又有脘痞腹胀,纳呆便溏,用本方补胃培土,降逆涤饮,亦可获效。

论中有脾虚气滞,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的例证。

凡脾虚气滞者,勿论是否发汗,用之可以取效,亦可合并旋覆代赭汤同用。

五、健脾温阳
在正常生理状态,脾之所以不湿,是赖脾阳之运化。

若脾阳不健运,势必停水,水液停留则贻祸无穷。

水邪泛滥,上逆可致头目眩晕;停中可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趋下则水走肠间;溢于肌肤则肿;蓄于膀胱,则少腹满,小便不利。

总之,水邪变幻不居,为害甚众。

论中水
气病范围极广,病变繁杂,治水气的苓桂剂类方,以健脾温阳利水为主旨,加减化裁十分灵活。

如原文所谓“若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的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即是例证。

就苓桂术甘汤而言,虽说是中焦停饮的代表方,其实中焦得以运转,三焦皆可通治,是临床上治水的要方。

六、温脾理中
《伤寒论》的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等症,其病机即《内经》“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的意思。

治宜温中培土以胜湿,理中汤为主方。

但应提出,理中汤与平胃散,同属中焦寒湿内盛之剂,二者同中有异。

前者属虚,后者属实。

其辨证要点是:前者舌苔多白嫩而润;后者舌苔多白而厚腻。

所以理中汤长于补虚,平胃散长于燥湿,应当明辨。

七、和胃温肝
脾胃之虚,导致肝寒,肝寒犯胃,互为因果。

论中有“食谷欲呕者,属阳明”和“干呕,吐涎沫”之说。

曹颖甫说:“所以呕吐涎沫者,起于脾胃虚寒,脾虚则生湿,胃虚则为泛也。

”临床上肝胃虚寒多同时并见,故论中有和胃温肝之法,并出吴茱萸汤一方,为肝胃虚寒之良方。

这里应当指出,临床上用吴茱萸必须慎重,因其辛温特甚,用量不宜过大,且不宜久服。

同样,用六君子汤之类温胃药,应视病情需要,如过量亦可造成胃酸缺乏之弊。

八、润脾泻胃
《伤寒论》中的“脾约证”,即是脾之津液不足,胃中蕴有燥热。

其病机是胃强脾弱,故用麻子仁丸润脾泻胃。

本方用麻杏芍蜜以滋润脾津,以小承气汤泻胃中实热,是阳明的缓下法。

若老年或久病津亏血燥,气虚不降,内无邪热的便秘,并非本方所宜。

用后世增液汤,稍佐行气药即可达到通便的目的。

此外,论中尚有通腑泻胃的承气三方,清胃补虚的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等,亦属于治理脾胃之法。

但多用于急性热病。

其治疗的重点侧重于胃,这里就略而不谈。

总之,《伤寒论》中的脾胃治法,概括为健胃和营,健中补虚,调和脾胃,和胃降逆,健脾温阳,温脾理中,和胃温肝,润脾泻胃八法,都为临床所常用。

由此可知,《伤寒论》对于治理脾胃,既全面广泛,又具体细致,为后世脾胃学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