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荐人考试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荐人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金融基础知识
第一节货币供求
货币需求的含义
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入或财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数量。
在理解货币需求概念时我们还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货币需求是一个存量的概念。
它考察的是在特定时点和空间范围内社会各部门在其拥有的全部资产中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数量或份额;
2、货币需求是一种能力与愿望的统一。
只有同时满足两个基本条件才能形成货币需求:一是有能力获得或持有货币,二是必须愿意以货币形式保有其资产;
3、现实中的货币需求包括对现金和存款货币的需求;
4、货币需求的职能范畴包括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需求
货币供给的含义
货币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在某一特定时点上由家庭和厂商持有的政府和银行系统以外的货币总和。
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货币供给的数量取决于政府的货币政策。
货币供给的主体是银行。
是通过中央银行创造基础货币和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创造的.
货币层次的划分
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划分口径可以把货币供给划分为:
M0 (现钞):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钞,即居民手中的现钞和企业单位的备用金,不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
M1 (狭义货币):M0加上商业银行活期存款构成。
M2 (广义货币):由M1加上准货币构成。
准货币由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如银行承兑汇票、短期国库券等构成。
我国参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划分口径,把货币供给层次划分如下:
M0 =现金
M1 =M0 +活期存款
M2 = 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其他存款
货币均衡
货币均衡的实现条件: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货币均衡其标志有两个:商品市场上的物价稳定;金融市场上的利率稳定。
货币均衡实现的两条件:健全的利率机制;发达的金融市场。
通货膨胀的含义
通货膨胀是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货币供给量超过需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通货膨胀的类型按照通货膨胀的程度,可分为温和的通货膨胀、恶性的通货膨胀和快步的通货膨胀。
按照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可分为隐蔽的通货膨胀和公开的通货膨胀。
根据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可分为需求拉上型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和结构型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成因、后果及对策
成因:
1、财政赤字。
中央银行向政府发放贷款弥补财政赤字,通过财政支出,
转变为商业银行存款,再过商业银行贷款,数倍扩张,即产生派生
存款,增加货币供给量。
而财政支出绝大部分是非生产性支出,增
加货币供给量的同时,不能相应增加生产,因而为弥补财政赤字而
增加的货币供给量,是过多的货币。
2、信用膨胀。
当信贷规模的扩大超过了生产、流通的需要,致使货币
供给量超过货币需要量时,出现通货膨胀。
3、经济发展速度。
一些国家经济发展速度过快,积累率过高,建设规
模超过了生产所能承担的能力,影响市场商品供求结构,造成货币
流通与商品流通不相适应。
4、外债。
一些大量举借外债的国家,在外债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情况
下,沉重的还本付息负担阻碍了这些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经济发
展的迟滞和难以应付的还本付息负担而造成的财政赤字,必然导致
通货膨胀。
5、国外通货膨胀通过价格途径、需求途径、国际收支途径传导到国内。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1.通货膨胀对生产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通货膨胀破坏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
在通货膨胀期间,由于物价上涨的不平衡造成各生
产部门和企业利润分配的不平衡使经济中的一些稀有资源转移到非生产领域,造成资源浪费,妨碍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
同时,通货膨胀妨碍货币职能的正常发挥,由于币值不稳和易变货币不能知识表现价值,市场价格信号紊乱,不利于再生产的进行。
其次,通货膨胀使生产性投资减少,不利于生产的长期稳定发展。
预期的物价上涨回促使社会消费增加、社会储蓄减少,从而缩减了社会投资、制约生产的发展。
2.通货膨胀对流通的影响
通货膨胀打破了流通领域原有的平衡,使正常的流通受阻。
通货膨胀会鼓励企业大量囤积商品,人为加剧市场的供求矛盾。
而且由于币值的降低,潜在的货币购买力就会转化为实际的货币购买力,加快货币流通速度,也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
3.通货膨胀对分配的影响。
通货膨胀改变了原有的收入分配的比例和原有的财富占有比例。
依靠固定收入的人群在整体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例变小了。
以货币形式持有财富的人也受到损害。
通货膨胀哈影响到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环节。
通货膨胀通过“强制储蓄效应”把居民、企业持有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发行货币的政府部门。
货币供应总量增加使社会总名义收入增加,社会实际总收入不会增加。
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消费支出倾向,必然回引起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变化。
4.通货膨胀对消费的影响
通货膨胀使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这意味这居民消费水平的下降,物价上涨的不平衡性和市场上囤积居奇和投机活动的盛行使一般消费着受到的损失更大。
三、如何治理通货膨胀?
由于通货膨胀对于经济的正常发展有相当的不利影响,所以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平抑通货膨胀。
主要的治理措施有:
1.控制货币供应量。
由于通货膨胀作为纸币流通条件下的一种货币现象,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所以各国在治理通货膨胀时所采取的一个重要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减轻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
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个关键。
这主要通过实施正确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实现。
在财政政策方面,就是通过紧缩
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谋求预算平衡、减少财政赤字来实现。
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是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量。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想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其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3.增加商品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
治理通货膨胀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增加有效商品供给,主要的手段有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入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4.其他政策。
治理通货膨胀的其他政策还包括限价、减税、指数化等。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一般物价的持续下跌。
一般用消费物价指数作为度量指标.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
基础货币:指商业银行准备金总额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总额。
这是商业银行派生存款或创造货币的基础,也叫高能货币.
货币乘数又叫货币供给的扩张倍数,它反映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之间的数量关系。
即m = M / B
第二节金融体系与金融机构
我国金融体系的结构和分类:
我国金融体系按其地位和功能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机构,包括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是经营性金融机构:
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商业银行:国有独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商业银行信用合作机构:城市和农村信用合作社
非银行金融机构:证券机构、保险机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专门从事对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剥离出来的特定的不良资产进行管理和处置的国有独资金融机构。
目的是:1、改善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提高其国内外资信,促进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办成现代商业银行;2、运用金融资产负债管理公司的先烈法律地位和专业化优势,通过建立回收责任制和专业化经营,实现不良贷款价值回收最大化;3、通过金融资产管理,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实话债权转股权,帮助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
第三节金融服务与金融业务
我国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构成及主要存款类型:
资本金、存款、同来拆借、向中央银行借款、其他负债业务(回购协议、发行金融债、临时占用资金)
存款:企业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通知存款、单位协定存款
资产业务:
现金资产: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存款、存放同业存款、托收中现金
贷款业务:短期、中期、长期
信用贷款、担保贷款
企业贷款、个人贷款
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损失贷款
中间业务:结算业务
转帐业务:托收承付、汇总结算、委托收款
代理业务:代理收付款业务、代理融通业务、代理行业务
电算业务:
其他业务:咨询业务、保管业务、代理会计事务、银行卡业务、基金托管
表外业务:传统的表外业务:贷款承诺、担保业务
新兴的表外业务:金融衍生工具
保险、保险市场的概念和分类
第四节金融调控和金融监管
大纲要求:
掌握货币政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的分类和概念。
熟悉货币政策工具的分类和概念,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概念。
掌握我国现行货币政策工具的种类、概念、特点和作用,包括利率政策、存款准备金、央行再贷款、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和信贷政策等。
熟悉现金管理的相关知识,近年来我国金融宏观调控的实践与经验。
掌握金融监管的定义、模式和内容,目前我国金融分业监管的相关知识。
熟悉金融风险的定义,我国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及其成因。
掌握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指标体系和贷款风险控制的方法和内容。
熟悉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方式和特点,金融企业内部控制和行业自律的相关内容,金融诈骗的种类、主要特点和防范对策。
掌握1988 年巴塞尔报告中关于资本构成、风险资产权数和资本标准的相关规定。
货币政策
概念
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政策、措施的总称。
货币政策的要素包括:货币政策目标(最终目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操作目标)、货币政策工具等。
基本特征
1.是宏观经济政策。
一般涉及的是国民经济运行中的货币供应量、信用
总量、利率、汇率等宏观经济总量问题,而不是银行或厂商等经济单
位的微观经济个量问题。
2.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需求是指有货
币支付能力的总需求。
货币政策正是通过货币的供给来调节社会总需
求中的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出口需求,并间接地影响社会总供给的
变动,从而促进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
3.主要是间接调控政策。
货币政策一般不采用或少采用直接的行政手段
来调控经济,而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调整“经济人”的经济行为,
进而调控经济。
4.是长期连续的经济政策。
货币政策需要连续操作才能逼近或达到货币
政策的长期目标。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控货币、信用,期望达到的最终目标,它要与宏观经济目标一致。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有四个: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
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根据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1、稳定物价,即物价在短期内不发生急剧波动。
稳定物价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经济发展又是稳定物价的的基础。
2、充分就业,即每一个愿意工作的人都能找到工作。
一国劳动力能否充分就业,是衡量该国的各种资源是否达到充分利用、经济是否正常发展的标志。
3、经济增长,指在一个国家内,商品与劳务产出的增长及与其相结合的供给能力的的增长。
一般以国民生产总值扣除价格变化后的年增长率来测度。
4、国际收支平衡,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经济往来活动的收支平衡。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又称中间目标、中间指标。
是指介于货币政策工具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作为调节对象和监测货币政策效果的金融指标。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为:相关性、可测性、可控性、抭干扰性、适应性。
其作用有:
1、表明货币政策实施的进度。
2、为中央银行提供一个追踪的指标。
3、便于中央银行随时调整。
广义的中介目标包括操作目标,是货币供应量、信用总量、同业拆借利率和银行备付金率。
而狭义概念的中介目标是货币供应量和信用总量。
同业拆借利率和银行备付金率是操作目标。
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计划经济中极为重要的信贷规模和现金发行量仍作为中介目标而运用。
货币政策工具
是货币当局为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而休取的措施或手段,又称货币政策措施或货币政策手段。
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传统政策工具,其主要作用在于对货币供应量进行总量调控,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
◆存款准备金率:它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力范围内,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交存中央银行的存款比例,以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改变货币乘数,间接控制货币供应量。
它通常被认为是货币政策最猛烈的工具之一,其作用于经济的途径有:A、对货币乘数的影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高,货币乘数则小,银行原始存款创造的派生存款亦少。
B、对超额准备金的影响,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即使基础货币和准备金总额不发生变化,也等于解冻了一部分存款准备金,转化为超额准备金。
C、宣示效果。
存款准备金率上升,说明信用即将收缩,公众会自动紧缩对信用的需求。
◆再贴现率政策:通过改变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
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紧缩信用时,可以提高再贴现率,商业银行无非有两种反应:或者减少从中央银行的的借款,因为利率提高后,对商业银行的贷款需求起着一种抑制作用,这就直接地紧缩了信用;或者是按同样幅度提高对工商企业的贷款利率,从而抑制工商企业的贷款需求,间接地起了紧缩货币的作用。
再贴现率政策还有告示性效应,以影响商业银行及大众的预期。
比如,当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时,就预示经济要紧缩。
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直接影响,特别是商业银行一般会与中央银行保持一致,按同样幅度调高向企业的贷款利率。
缺陷:1、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
2、只能影响利率总水平,不能影响利率结构。
3、伸缩性不够,不宜随时变动。
4、告示效应的效果难以预测。
5、不能直接干预商业银行的经营意向。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的行为。
作用于经济的途径有:A、通过影响利率来影响经济。
B、通过影响银行存款准备金来影响经济。
假如中央银行准备紧缩信用,它可以在公
开市场上卖出100万元的政府债券,无论是谁买进的都要向中央银行支付款项,也即商业银行体系将因此而减少100万元的存款,超额准备金大大减少,影响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能力或使商业银行收回一部分贷款。
公开市场业务影响的是基础货币,会引起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多倍紧缩,直接收缩信用。
同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大量卖出政府债券,会导致证券行市往下走,从而提升利率。
不仅影响利率,还可以通过对长短期证券的分类操作,影响利率结构。
如果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入证券,其效果是放松银根。
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1、中央银行能以此项政策影响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情况;2、中央银行始终处于主动地位;3、可以进行“微调”;4、可以持续进行操作;5、万一经济形势出现变化,可以进行反向操作。
公开市场业务主要缺点:1、因金融市场上其它民间债券增加而减轻其影响力;2、对大众预期影响力较弱;3、要求有一个健全、发达的金融市场;4、中央银行必须拥有足够多的政府债券。
2、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是中央银行对于某些特殊领域实施调控所采取的措施或手段。
包括:(1)证券市场信用控制;(2)消费者信用控制;(3)不动产信用控制;(4)优惠利率
3、直接信用控制的货币政策工具
指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控制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
包括(1)贷款限额、(2)利率限制、(3)流动性比率、(4)直接干预。
4、间接信用控制的货币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利用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
5、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和运用
(1)信贷计划:我国实行“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的体制。
(2)存款准备金:从1984年起,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开始成为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
(3)央行再贷款:它一度是我国最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占商业银行贷款的比重也一度高达30%左右,但由于近年来需求不足导致商业银行对
央行的信用贷款需求也减少,其作用大不如前。
(4)利率政策:一是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称为基准利率。
二是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也属于管制利率,只能有限浮动。
我国央
行贷款利率变动能影响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但并不能影响其利率,
金融机构只在允许的幅度内浮动利率。
(5)再贴现政策:1986年开始试行。
(6)公开市场业务:我国央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外汇公开市场操作1994年3月启动,人民币从1996
年开始。
其交易品种主要是外汇与债券。
债券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
行央行票据。
(7)窗口指导: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行长联席会议制度是我国央行对商业银行进行窗口指导的特殊形式。
1987年联席会议开始举行。
联席会
议采用温和的道义说服、指导性政策建议,不具有强制性,但商业银
行一般能够接受。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是指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通过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和金融市场传导到企业和居民,对其投资和消费等产生影响的过程。
一般传导机制:包括1从中央银行至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2从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至企业和居民,3从企业、居民的投资和消费至产量、物价、就业、国际收支的变动。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经历了从直接传导向直接传导和间接传导的双重传导转变,并逐渐过渡到以间接传导为主的阶段。
现金管理
现金管理服务就是商业银行向存款人提供包括告之其账户中的可用资金情况,建议他们的投资选择、整合存款人的各个帐户余额以实现其利息收益的最大化等方面的服务。
服务内容包括:
1、余额报告服务
2、存款汇总服务
3、资金管理工作站
4、锁箱服务
5、控制支付的服务
6、应付汇票的服务
7、账户调节
8、同业现金管理服务
9、货币管理
现金发行量:是指银行投入出去的现金和收回来的现金轧差后,净投放到社会上的寻部分现金。
商业银行业务库中的现金,不计入流通中现金。
商业银行投放现金主要通过四条渠道:一是储蓄存款现金支出,二是工资性现金支出,三是行政、企事业管理费现金支出,四是农副产品收购现金支出。
我国控制现金发行的措施:
1、对现金发行计划管理。
2、通过运用利率杠杆来调控
3、切实加强现金管理,严格控制不合理的现金支付,建立健全大额现金支付登记备案制度。
4、加强银行帐户与信用卡的管理,堵塞现金支付的漏洞。
5、改进金融服务,延长营业时间,增加现金回笼。
金融监管
定义:金融监管属于管制理论范畴。
管制一般是指国家以经济管理的名义进行干预。
我们所说的金融监管倾向于一般意义上和管制定义,即金融监管机构通过制定市场准入、风险监管和市场退出等标准,对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实施有效约束,确保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健运行。
金融监管的模式:
是指一国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所采取的监管方式。
1、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
分业经营体制是指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等金融机构只能经营本行业的业务。
不能兼营其他行业业务的一种经营制度。
分业监管体制是指一国按照不同的监管对象,由不同的监管当局行使对不同行业监管职能的一种监管制度。
分业监管体制下,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的主营业务范围一般有严格限制,主要包括:(1)禁止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
(2)禁止证券经营机构吸收公众存款和发放贷款。
(3)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不得互相兼任。
2、混业经营、集中监管体制
混业经营是指金融机构可以经营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在内的全方位金融业务的一种经营体制。
集中监管是指由相对统一的监管当局行使监管职能的一种监管制度。
混业经营体制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全能银行,一是通过股份或控股证券公司等,间接地从事非银行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