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 液考纲精要

合集下载

血液学一般检验高频考点汇总(必背)

血液学一般检验高频考点汇总(必背)

血液学一般检验高频考点汇总(必背)一、血液生理概要1、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其中血浆占血液的55%,血细胞占45%。

2、血液在加抗凝剂后分离出来的淡黄色液体称为血浆。

血液离体后自然凝固,分离出来的液体称为血清。

由于血液在凝血过程中会消耗某些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Ⅴ、Ⅷ等,故血清中不含这些凝血因子,这是与血浆的主要区别。

3、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有:运输功能、协调功能、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防御功能。

4、血液的主要理化性质(1)血量:正常人的血液总量约为(70±10)ml/Kg体重,成人为4~5升,占体重的6%~8%。

(2)颜色:动脉血因氧合血红蛋白(HbO2)含量高而呈鲜红色,静脉血因还原血红蛋白(Hbred)含量高而呈暗红色。

严重CO中毒呈樱红色。

(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是由于红细胞表面的唾液酸带负电荷。

(4)黏滞性:黏度主要与HCT和血浆黏度有关。

血浆黏度主要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球蛋白有关,它们浓度越高,血黏度越高。

健康成人全血黏度为生理盐水的4~5倍,血浆黏度为生理盐水的1.6倍左右。

(5)比密:血液比密男性为1.055~1.063,女性为1.051~1.060;血浆比密为1.025~1.030,血细胞为1.090。

(6)渗透压:血浆的渗透压主要为晶体渗透压,与血浆中的晶体物质有关,特别是电解质。

正常人血浆渗透压为290~310mOsm (kg·H2O)。

(7)pH:正常人血浆pH为7.35~7.45。

二、血液标本的采集、送检、保存与处理1、采血的方法和部位:皮肤采血一人一针,WHO推荐成人使用左手无名指内侧。

婴幼儿选用足跟;静脉采血成人选用肘部静脉(压脉带不捆绑不超过1分钟)。

真空采血法是ICSH推荐的采血方法,也是临床常用的采血方法。

手工法做血常规时,采血的顺序依次为血小板、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型鉴定。

第三章 血 液

第三章  血   液

一次 失血
可无临床症状。 全身血量的20%—机体代偿不足,出现临床症状。
全身血量的30%—如不及时抢救,将危及生命。



血型—是指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红细胞血型 白细胞血型 血小板血型 通常血型是指红细胞血型 红细胞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
一、红细胞凝集
红细胞凝集—是指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人的血液 相混合,其中红细胞即聚集成簇的现象。
形态:

颗粒性质:
①嗜天青颗粒:20%
②特殊颗粒:80%

功能:趋化作用,吞噬细菌和异物
大量吞噬后死亡,变为脓细胞
(二)嗜酸粒细胞
占白细胞总数:0.5% ~ 3% 形态:。

颗粒性质: 内含组胺酶、芳基
硫酸酯酶及阳离子蛋白

功能:
组胺酶分解组胺 芳基硫酸酯酶灭活白三烯,从而 抑制过敏反应
阳离子蛋白杀灭寄生虫
第五章 血 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血细胞(45%):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浆(55%)
二、血浆成分
成分
水 、 血浆蛋白 、 无机盐 、其它物质
1. 水 约占90%~92% 白蛋白 2. 血浆蛋白 (60~80g/L) 3. 无机盐
40~50g/L
球蛋白

分类:T细胞、B细胞、K细胞
和NK细胞

功能:参与免疫应答,抵御
疾病
三、血小板
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

血小板数量 正常成人:(100~300)×109/L >1000×109/L:血小板过多,易发生血栓。 <50×109/L:血小板过少,可产生出血倾向。

第二单元 血 液

第二单元  血    液
(四)血浆pH值正常人血浆pH值为7.35—7.45。血浆pH值的相对恒定取决于血液缓冲系统的缓冲,肺的排酸功能以及肾的排酸保碱功能。
第二节血细胞及其功能
一、红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的数量
成年男性:(4.0-5.5) x10 12/L;血红蛋白浓度为:120-160g/L
成年女性:(3.5-5.0) x10 12/L;血红蛋白浓度为:110-150s/L
白细胞种类百分比主要功能
中性粒细胞50%-70%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组织和衰老的红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o.5%-5%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速发型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又是酸碱中和)
嗜碱性粒细胞0%—1%参与过敏反应(1型变态)
单核细胞3%-8%吞噬作用和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及调节
E血小板、淋巴细胞、凝血因子Ⅶ
答案:A
寿命短的、不稳定的。
第三节血液凝固和抗凝
一、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
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包括3个基本步骤:①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生成;②凝血酶原的激
活;③纤维蛋白的生成。把大象放进冰箱几步——3步。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
凝血酶原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生成可通过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生成。二者主要区别在于:
ZL生理学;2006-1-038.机体细胞内液与组织液通常具有相同的理化参数是
A.钠离子浓度
B.钾离子浓度
C.甩解质渗透压
D.胶体渗透压
E.总渗透压
5.下列属于等张溶液的是
A.0.85%NaClB.0.85%葡萄糖
C.1.9%尿素D.5%NaCl
E.10%葡萄糖
答案:A
就是生理盐水呀!等张溶液是指不引起红细胞膜变形的溶液,这个概念是从生理角度考虑的。在等张溶液中如0.9%氯化钠溶液既是等渗溶液又是等张溶液,红细胞即不会发生体积变化更不会发生溶血。红细胞膜对于此种溶液,可视为理想的半透膜。

4血 液

4血 液

第四章血液主要内容1、概述:血液的组成,血液的主要功能、血浆的化学成分、血液的理化特性。

2、血细胞:无脊椎动物的血细胞、脊椎动物血细胞3、血液凝固及纤溶,血液凝固、抗凝系统,纤溶系统。

自学内容1、血液的理化特性2、无脊椎动物的血细胞基本要求1、对血液生理的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了解,特别是了解血细胞的生理特性、功能及影响因子。

2、了解和掌握血液学与血液学检测技术极其在水产养殖实践的应用。

重点、难点:1、细胞生理特性2、血凝及纤溶学时:4学时第一节概述一、体液与内环境(一)体液:动物体内所含液体的总称—体液(包括水和其中溶解物质)政党成年动物总体液量约占体重45-70%,人体全身总体液量约占体重60-70%。

体液按其所在部位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40-45%)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也有说徊浆)4-5%20-25% 组织间隙液(组织液)15-20%淋巴液:存在于淋巴管脑脊液:分布于脑脊髓周围组织液、血液、细胞内液之间有膜隔开但组织液、血液、细胞内三者的水份和一切能透过细胞膜和毛细血管膜的物质可以幻想进行交换的。

(二)内环境概念:由于细胞外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所以物理学中将细胞外汇称为机体内环境,以区别于整动物体所生存的外界环境。

二、血液的组成及功能:1.血液液体(血浆)大量水份和各种化学物质如无机盐和蛋白质细胞(有形成份)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鱼类称之为凝血细胞或鱼栓细胞)红骨髓巨核细胞原质分散形成不规则无核。

有核彷锤形占据细胞大部分。

怎样分离血浆和血细胞将血液抽出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抗凝剂(草酸钾、构缘酸钠)静置一段后离心沉淀血细胞下沉。

血液分为二层上层淡黄透明液体(血浆)下层呈暗红色是挤压较紧—红细胞层,红细胞之上有一藻层压紧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层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健康成人红细胞比容:男子约为40-50%女子约为37-48%血球比容:血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100ml血液中血球所占容积比)该项指标可用作判断机体的健康状况和营养状况。

第三章 血 液

第三章  血  液

★分类: 分类: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晶体渗透压 主要为Na 组成 主要为Na+、Cl-、糖 压力 大(300mOsm/L) 占99.6%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平衡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平衡 细胞内外 保持血细胞的正常形态 和功能
胶体渗透压 主要为白蛋白 小(1.3mOsm/L) 占0.4% 3.3kPa 维持血管内外水分平衡 维持血管内外水分平衡 血管内外 保持正常循环血量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三)血浆渗透压
渗透压:溶液所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能力。 ★渗透压:溶液所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能力。 半透膜 渗透压
NaCl
H2O 正常值: ★正常值: H2O
770.kPa ≈5800mmHg 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呈正变 主要与溶液中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呈正变。 主要与溶液中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呈正变。
血 浆
90~92% 水:90~92% 溶质: 8~10% 10%
小分子物质 血浆蛋白
白蛋白 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无机盐(电解质) 无机盐(电解质) 营养物质 有机物 激素
血 液
血 细 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小板
代谢产物



二、血浆的功能 血浆蛋白的主要功能: 血浆蛋白的主要功能: 1.形成血浆的胶体渗透压 1.形成血浆的胶体渗透压 2.运输功能 2.运输功能 3.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 3.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 4.防御功能 4.防御功能 5.营养、 5.营养、缓冲功能 营养

等张溶液: NaCl溶液 溶液、 等张溶液:0.9% NaCl溶液、 5% 葡萄糖溶液
张力: 张力:溶液中不能透过细胞膜的颗粒 所形成的渗透压 所形成的渗透压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

第五单元精、气、血、津液细目一:精1.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人体之精,是指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人体之精的概念与古代哲学中的精概念有严格的区别:人体之精是人体生命的本原,古代哲学的精是宇宙万物的生成本原。

2.人体之精的功能①繁衍生命②濡养作用③化血作用④化气作用⑤化神作用3.人体之精的分类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生殖之精脏腑之精细目二:气1.人体之气的概念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2.人体之气的生成①生成之源先天之气(元气):源于先天之精,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水谷之气:水谷之精化生后天之气(宗气)J I清气:来源于自然界②与气生成的相关脏腑3.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1)人体之气的运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升:气自下而上的运行降:气自上而下的运行出:气自内向外的运行入:气自外向内的运行气运动的意义之气、谷气、清气的布散全身。

精、血、津液在体内的运行。

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与自然相联系和适应离不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具体而言: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为升降之枢纽;六腑气机是降中寓升。

一般规律: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称“气机失调”。

气的运行受阻而不畅通,称作“气机不畅”;受阻较甚,局部阻滞不通,称作“气滞”;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称作“气逆”;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称作“气陷”;气的外出太过而不能内守,称作“气脱”;气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称作“气闭”。

(2)气化的概念和形式概念: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是指由人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

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形式:精的生成、精化为气、精化为髓、精血同源互化、津液与血同源互化;血的化生与其化气生神、津液的化生与其汗化尿、气的生成与代谢等。

第六章 血 液

第六章   血  液
一、造血器官 红骨髓 祖细胞(多能造血干细胞)→单能干细胞 → 原始血细胞→幼稚血细胞→成熟红细胞
二、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一)红细胞的生成过程 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 →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二)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主要刺激因素:缺氧
缺氧
(-)

肾脏
肝脏
(-)
红细胞生成酶 促红细胞生成素原
嗜酸性粒细胞 颗粒伊红,核两叶 嗜碱性粒细胞 颗粒深兰,核不规则 淋巴细胞 体小,核大,圆或卵圆形
无粒细胞
单核细胞
体大,核肾形或马蹄形
**白 细 胞 分 类
(二)白细胞的功能
1. 吞噬功能 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2. 特异性免疫功能 淋巴细胞的作用 3. 嗜碱性和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 1)嗜碱性粒细胞 释放组织胺、肝素和慢性反应物质, 合成、释放一些抗体 2)嗜酸性粒细胞
第六章 血 液
第一节 概 述
一、体液、内环境与自稳态 1. 体液 ——人体内的水分及溶解在其中的物质的 总称,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 40%体重 体液 组织间液 血液 淋巴液 脑脊液
细胞外液 20%体重
2. 内环境及其相对稳定
1)内环境 ——构成细胞生活环境的细胞外液。 2)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物质 → 血液 → 细胞外液 → 细胞 外界 ← ← ← 代谢产物
第五节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第七节 血型与输血
(一)血型( ABO血型) ——红细胞血型,根据红细胞表面的 抗原特异性不同而分成若干类型。
凝集现象—— 在一定的条件下,悬浮的红细胞集合 成团的现象,是一种血清免疫反应。即某种凝集 原与某种凝集素相遇,就会发生凝集。 凝集原:红细胞膜上存在的不同的抗原性物质。 凝集素:血清中含有的与凝集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

解剖第三章 血 液

解剖第三章  血  液

第三章血液血液是充满在心血管系统中的液体组织,具有运输、防御和调节等重要功能。

这些功能是由血液的各种组成成分在心血管系统内不断循环过程中完成的。

第一节血量和血液理化特性一、血量和血细胞比容正常成人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

一个体重60kg的人,其血液量约为4 200—4 800m1。

血液总量的绝大部分在心血管内迅速循环流动,这部分血液量称为循环血量;还有一小部分血液(其中红细胞含量较多)滞留于肝、肺和皮下等处的血窦、毛细血管和静脉丛内,流动较缓慢,这部分血液量称为贮存血量。

贮存血液所在处称为贮血库。

当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或大失血时,贮血库内的血液可释放出来补充循环血量,以维持机体的需要。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血细胞悬浮于血浆中,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三类。

如抽出一些血液注入备有抗凝剂的分血计玻管中,离心沉淀后,血液便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淡黄色透明液体为血浆;下层红色不透明的为血细胞层。

血细胞层绝大部分是红细胞,其表层呈灰白色,为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正常男性为0,40~O,50(40%一50%),女性为0.37~0.48(37%~48%)。

当红细胞数量或血浆容量发生改变时,血细胞比容也随之发生改变。

例如,某些贫血患者的血细胞比容减小,严重脱水病人的血细胞比容增大。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颜色:血液呈红色,这是红细胞内含有血红蛋白的缘故。

动脉血中的血红蛋白含氧丰富.呈鲜红色;静脉血中的血红蛋白含氧较少,呈暗红色。

血浆中因含有微量的胆色素,故呈淡黄色。

比重:正常人全血比重约1.050—1,060,血浆比重约1.025一1.030。

血液比重的大小与红细胞数和血浆蛋白含量成正比。

粘滞性:血液的粘滞性约为水的4~5倍。

粘滞性来源于液体内部的分子或颗粒之间的摩擦力。

血液因含有大量血细胞和一定浓度的血浆蛋白质,故粘滞性较大。

酸碱度:血液呈弱碱性,正常人血浆pH值保持在7.35~7.45之间,这对维持机体的正常代谢和功能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4.精气血津液

4.精气血津液
精气血津液精气血津液掌握内容掌握内容精的概念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含义和区别精的概念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含义和区别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熟悉内容熟悉内容精的形成精的贮藏精的功能精的形成精的贮藏精的功能气的生成气的功能气的分布与分类气的生成气的功能气的分布与分类血的生成血的功能血的生成血的功能津液的功能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津液的功能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了解内容了解内容气的运动形式
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因此,元气充沛,则机体强健,脏腑组织功能旺盛,身体 便健康少病。反之,如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调,或久 病伤气,就会出现元气虚衰而产生种种病变。
33
2. 宗气

宗气:又称“大气”,是聚集于胸中之气,属后天之气范畴。 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为“气海”,又名“膻中”。
21
4. 固摄作用

气的固摄作用,一方面是指对精、血、津液等体内液态 物质具有固护、统摄和控制,防止其无故丢失的作用。 表现为: ①控制血液运行脉内,不逸出脉外; ②固摄 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等,使其有节制的排出,
防止无故丢失。③固摄精液。④另一方面表现在对胃、
肾、子宫、大肠等脏器的固护、维持它们在体内位置的 相对稳定的作用。气的固摄功能下降,可引起各种出血、
26Βιβλιοθήκη “出”是指气的运动自内向外,如肺呼气、皮肤出 汗、前阴排尿、后阴排便等都是出;
“入”是指气的运动自外向内,而肺吸气、胃进食、 肾纳气等等都是入。

27
在人体内部,升与降、出与入同时存在 ,且处于对立统一 的动态平衡之中。

肺主呼吸,有宣有降,吐故纳新; 肺主呼气,肾主纳气; 心火下降,肾水升腾,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等等。

第一节 血 液

第一节 血   液

红 细胞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比较表
红细胞 RBC
形态结构 正 常 值 功 能
白细胞 WBC
血小板 PLT
相关概念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比较表
红细胞RBC 白细胞WBC 血小板PLT
形态结构 功 能 两面凹圆饼状, 形态有多种, 无细胞核。 有细胞核。 运输氧气二氧 保护和防御作 化碳 用。 动脉血、静脉 发炎 血、贫血、血 红蛋白
红细胞
白细胞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血小板


血浆的功能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请 你讨论
他们的形态、结 白 细 胞 构、功能,怎样 学习好? 血 小 板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第四章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血 液
第一节

动 的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血液认识点滴 人
血 介 绍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血 液 的 成 分
水约90% 血浆蛋白约7% 葡萄糖 氨基酸 约3% 无机盐等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形态不规则, 无细胞核。 止血、加速 凝血。 血清、凝集 凝固
相关概念
下表是我国有关RBC、WBC、Hb和PLT的正常参考值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请你归 纳
淡黄色,透明液体。
含水约90%;蛋白质、 葡萄糖、无机盐、 维 生素、尿素等。 运载血细胞,运输养 料废物。 红细胞 运输氧气二氧化碳 白细胞 保护和防御

05-血 液

05-血  液

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透射电镜图片
嗜酸性粒细胞杀灭秀丽隐杆线虫(gif动画)
3、嗜碱性粒细胞
数量:最少,0-1%
LM:球形;核分叶或“S”形, 轮廓不清;胞质含大小不等、分 布不均的蓝紫色颗粒。 EM:膜包颗粒
EM:参与过敏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透射电镜图片
4、淋巴细胞
LM:外周血以小淋巴细胞为主。核 大,圆形,常有浅凹,染色质呈致密 粗块状;胞质少,环绕核周围呈一窄 带,嗜碱性,呈蔚蓝色。 EM:丰富游离核糖体、少量线粒体、溶酶体等
功能:结合,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免疫
网织红细胞
2、正常值
RBC 男性 (4.0- 5.5) ×1012/L 女性 (3.5-5.0) ×1012/L 贫血 RBC < 3.0×1012/L
Hb 12 ~ 15 g/100ml 10.5~13.5g/100ml Hb <10 g/100ml
(二)白细胞 (leukocyte, WBC)
(100-300) ×109/L 是骨髓巨核细胞脱落下来的胞质小块。
外形呈双凸扁盘状,大小不一,受刺激时,可伸出突 起呈不规则形,血涂片上,常成群存在。
LM:形态不规则;无细胞核;胞质周围呈浅蓝色, 称透明区,中央部分有紫色颗粒,称颗粒区
EM:透明区有微管、微丝;
颗粒区有特殊颗粒、致密颗粒、溶酶体
血小板
血小板透射电镜图片
功能:止血和凝血
纤维蛋白原

血管受损
血小板 纤维蛋白
血块
破裂
黏附



血管修复
血小板凝血动画(gif)
各种血细胞比较(注意细胞大小、细胞核)
二、血细胞发生 (Haemopoiesis)

第 二 篇 血 液

第 二 篇  血  液

第二章血液一、目的要求掌握血浆渗透压;各类细胞的正常值及生理功能;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和原理。

熟悉血液的组成;各种血细胞的生理组成;ABO血型特点。

了解血浆酸碱度;各种血细胞的生成、破坏;抗凝和纤溶;血细胞比容、血细胞脆性、血沉和交叉配血试验等方法。

二、要点1. 血液。

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

血量。

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

血浆的理化特性:比重;粘滞性;血浆的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血浆酸碱度。

2. 血细胞。

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渗透脆性;悬浮稳定性。

血沉。

细胞的生理功能。

骨髓的造血过程。

红细胞生成所必需的物质。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红细胞的破坏。

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计数。

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中性粒细胞的功能。

单核巨嗜细胞的功能。

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

嗜碱性粒细胞的功能。

淋巴细胞的功能。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3. 血液凝固。

凝血因子。

血液凝固的过程和原理:内源性凝血途径。

外源性凝血途径。

抗凝血物质。

纤溶的基本过程。

纤溶系统。

4. 血型。

ABO血型系统。

ABO血型与输血系统。

三、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差会发生:A. 溶血B. 凝血C.脆性增强D. 叠连减慢E. 血沉加快3. 释放嗜酸性粒子细胞趋化因子A的是:A. 中性粒细胞B. 嗜酸性粒细胞C. 嗜碱性粒细胞D. 淋巴细胞E. 巨嗜细胞4. 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A. 白蛋白B. 球蛋白C. 葡萄糖D. 氯化钠E. 尿素5. 循环红细胞的平均寿命:A. 2月B. 3月C. 4月D. 5月E. 6月6.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A. 白蛋白B. 球蛋白C. 葡萄糖D. 氯化钠E. 尿素7.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A. 变形运动B. 吞噬运动C. 产生抗体D. 凝血作用E. 杀灭病毒8. 组织的巨嗜细胞即是成熟的:A. 中性粒细胞B. 嗜碱性粒细胞C. 淋巴细胞D. 单核细胞E. 嗜酸性粒细胞9.嗜碱性粒细胞与肥大细胞相似,二者均可释放:A. 肝素B. 去甲肾上腺素C. 组织胺D. 5—羟色胺E. 多巴胺10.比较常见的血友病是由于何种因子缺乏引起的:A. Ⅶ因子B. Ⅷ因子C. Ⅹ因子D. Ⅸ因子E. Ⅲ因子11.内源性凝血开始于:A. 组织细胞释放因子ⅢB. 血小板凝集C. 接触活性因子ⅫD. 磷脂胶粒反应E. 激活因子Ⅹ12. B型血中的红细胞与A行血中的血清相混,将发生的现像是:A 血液凝固 B. 血沉加快 C. 红细胞叠连 D. 红细胞凝集 E. 红细胞聚集13. 血浆晶体渗透压明显下降会引起:A. 组织也增多B. 组织也减少C. 红细胞破裂或膨胀 D 红细胞变小萎缩 E. 组织脱水14. 在急性化脓炎症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白细胞是:A. 淋巴细胞B. 单核细胞C. 中性粒细胞D. 嗜酸性粒细胞E. 嗜碱性粒细胞15.小细胞贫血是由于何种物质引起的:A. 叶酸B. 维生素B12C. 内因子D. 亚铁E. 蛋白质16. 促红细胞生成素主要产生于:A. 肝脏B. 脾脏C. 肾脏D. 骨髓E. 肺脏17.柠檬酸钠的抗凝血作用是:A. 抑制凝血酶活性B. 防止血小板聚集C. 加强抗凝血酶作用D. 去出凝血因子ⅨE. 促进肝素释放18. 不存在于血浆中的凝血因子是:A. 凝血因子ⅢB. 凝血因子ⅤC. 凝血因子ⅦD. 凝血因子ⅨE. 凝血因子Ⅻ19. 血浆和血清的主要区别是:A. 血小板的有无B. 红细胞的有无C. 凝血物质的有无D. 白细胞的有无E. 抗凝物质的有无20. 在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是:A. 淋巴细胞B. 单核细胞C. 中性粒细胞D. 嗜酸性粒细胞E. 嗜碱性粒细胞21.内源性凝血过程中不需要的凝血因子是:A. Ⅴ和Ⅷ因子B. Ⅸ和Ⅷ因子C. Ⅴ和Ⅲ因子D. Ⅶ和Ⅲ因子E. Ⅷ和Ⅻ因子24.可加强抗凝血酶Ⅲ活性的物质是:A. 柠檬酸钠B. 激肽释放酶C. 肝素D. 组织激活物E. 血浆激活物25. 抗凝血酶Ⅲ的作用机理是:A 除掉血浆中的Ca2+ B. 使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降解 C. 增强肝素的抗凝作用D. 抑制因子Ⅻ不被激活E. 封闭了某些凝血因子丝氨酸的残基26. 体液是指:A. 细胞外液B. 细胞内液C. 组织液D. 细胞外液细胞内液E. 血浆28.内环境是指:A.细胞外液B. 细胞内液C. 组织液D. 血浆E. 体液29. 胃肠道内的液体属于:A. 机体的内环境B. 机体的外环境C. 细胞内液D. 细胞外液E. 体液30. 对维持细胞内水平衡有重要作用的是:A. 血浆与组织液的晶体渗透压B. 血浆胶体渗透压C.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D. 血浆总压E. 以上都是31. 血浆pH值主要决定于哪种缓冲对:A. KHCO3/H2CO3B. K2HPO4/KH2PO4C. N a HCO3/H2CO3D. Na2HPO4/NaH2PO4E. Na—蛋白质/H—蛋白质32. 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A. 抑制红细胞的破坏B. 促进骨髓造血C. 促进血库释放红细胞D. 在缺氧时促进肾脏释放肾素E. 抑制红细胞的破坏33.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的主要区别:A. 前者发生在体内后者发生在体外B. 前者发生在血管内后者分发生在血管外C. 前者需内因子后者需外加因子,后者需外加因子D. 前者只需血浆因子,后者还需组织因子E. 激活因子Ⅸ的途径不同34. 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离子是:A. Na+B. K+C. Cl-D. Ca2+E. Mg2+35.肝素抗凝的主要作用是:A. 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B. 增强抗凝血酶与凝血酶的亲和力C. 抑制因子X的激活 C.抑制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D. 促进纤维蛋白吸附凝血酶36.血型分类的主要依据是:A. 血浆中凝集素的有无与类型B. 红细胞膜上凝集原的有无与类型C. 凝集原与凝集素的匹配情况D. 是否符合输血原则E.以上都是37.下列物质中哪一种是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A.NaclB.KClC.白蛋白D.球蛋白E.红细胞38.血浆中有强大抗凝作用的是:A.白蛋白B.肝素C.球蛋白D.葡萄糖E.Ca2+39.血浆中起关键作用的缓冲对是:()A.KHCO3/ H2CO3B.NaHCO3/H2CO3C.K2HPO4/KH2PO4D.Na2HPO4/NaH2PO440.血液的组成是:()A.血清+血浆B.血清+红细胞C.血浆+红细胞D.血浆+血细胞41. 血管外破坏红细胞的场所主要是: ( )A 肝B 脾C 胸腺D 骨髓42. 对血管内外水平衡发挥主要作用的是: ( )A 血浆胶体渗透压B 血浆晶体渗透压C 血浆总渗透压D 血红蛋白含量43. 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是: ( )A 球蛋白B 白蛋白C 小分子有机物D 电解质44. 参与血液凝固的成分是: ( )A 白蛋白B 球蛋白C 纤维蛋白原D 凝集素A和凝集素B45. 血浆总渗透压( )A 近似NaCl0.9%溶液的渗透压B 近似0.9%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C 近似0.9%尿素溶液的渗透压D 近似血浆胶体渗透压46. 细胞内液与组织液常具有相同的: ( )A Na+浓度B K+浓度C 总渗透压D 胶体渗透压47. 红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 ( )A 与血浆容积之比B 与血管容积之比C 与白细胞容积之比D 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48. 红细胞不具备的特性是: ( )A 在血浆内的悬浮稳定性B 趋化性C 可变形性D 对低渗溶液的抵抗性49. 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主要器官是: ( )A 骨髓B 肺C 肾D 肝50. 影响红细胞生成的最直接因素是: ( )A 铁的供给B 雄激素C 促红细胞生成素D 组织内O2分压降低51. 外源性凝血: ( )A 由出血激活凝血因子XII开始B 由损伤组织释放因子III引发C 不需要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D 凝血时间较长52.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的主要区别是: ( )A 前者发生在体内,后者在体外B 前者发生在血管内,后者在血管外C 前者只需体内因子,后者需外加因子D 前者只需血浆因子,后者还需组织因子53. 可延缓或防止体外血液凝固的是: ( )A 维生素KB 血管舒缓素C 肝素D 香豆素54. 不属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成份是: ( )A 前激肽释放酶B 尿激酶C 抗凝血酶IIID 纤溶酶原55. ABO血型的分类依据是: ( )A 红细胞膜上特异性凝集原的类型B 红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的类型C 血清中特异性凝集素的种类D 血清中的特殊免疫抗体种类56. 生理条件下,影响组织液生成的主要因素是: ( )A 组织液静水压B 毛细血管血压C 血浆胶体渗透压D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二、多项选择题:1.血浆中含有下列哪些物质?()A.血浆蛋白B.葡萄糖C.多种脂类D.无机盐E.非蛋白质含氮化合物2.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与缺乏那些物质有关:()A.亚铁B.内因子C.叶酸D.促后细胞生成素E.维生素B123.血浆白蛋白的主要功能有:()A.运输功能B.缓冲功能C.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D.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E.参与血浆凝固过程4.使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的因素:()A. 血浆球蛋白增多B.纤维蛋白原增多C.血浆白蛋白增多D.会动性肺结核时D.胞脆性增大5.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有:()A.纤溶酶B.抗纤溶酶C.抗凝血酶Ⅱ D.肝素 E.纤维蛋白降解产物6.血小板的主要生理功能有:()A.生理止血功能 B.血小板凝集功能 C.血小板粘附功能 D.促进血液凝固功能 E.对血管壁的营养支持功能7.血小板的主要生理功能有:()A.正常呈双凹圆盘形,具有可塑性变形能力B.正常寿命为8个月C.对低渗盐溶液具有抵抗力D.成熟的红细胞无核E.胞的比重大于血浆8.有关淋巴细胞正确的叙述:()A.淋巴细胞具有吞噬功能B.T淋巴细胞执行免疫功能C.B淋巴细胞产生淋巴因子D.B淋巴细胞执行免疫功能E.B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9.可引起血小板聚集的物质有:()A.5-HT B.ADP C.前列腺素C2、H2D、血栓素A2E.PF410.嗜中性粒细胞具有下列哪些特性:()A. 可以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已出血管外-渗出性B. 具有可塑变形性和渗透脆性C. 具有化学趋化性D. 具有选择性的吞噬作用E. 保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11.下列那些使血小板具有的生理性止血功能:()A. 能在血管损伤处粘聚形成血小板血栓B. 可释放5-HT、儿茶酚胺引起局部血管收缩C. 激活凝血因子Ⅶ引起外援凝血D. 释放多种PF促进血液凝固E. 对血管具有营养支持功能12.下列哪些因素可使体外的凝血过程迟延或不凝固:()A. 血液放入内壁涂有石蜡的玻璃管内B. 将柠檬酸加入血中C. 将纱布碎屑加入血中D. 将血素加入血中E. 降低血液的温度13.血液在血管内不发生凝血的原因有:()A. 血液流动速度快B. 需管内膜光滑完整C. 抗凝物质的存在D. Ⅶ因子激活缓慢E. 纤溶系统的作用14.血液的功能包括:()A.运输氧气和各种营养物质B.运输激素C.起防御和保护作用D.协助维持体温恒定E.维持体内酸碱平衡15.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是:()A. 吞噬病毒和虐原虫B. 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C. 吞噬衰老的红细胞和血小板D. 参与机体胆色素代谢E. 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抑制过敏反应16.组织胺与H1受体结合产生的生理效应是:()A. 血小板舒张B. 支气管和肠道平滑肌收缩C. 血小板发生粘附和聚集D. 刺激胃酸分泌E. 毛细血管和微静脉通透性增加17.ABO血型的抗体是()A.天然抗体B. 主要为lgMC. 免疫抗体D. 不能通过胎盘E. 能通过胎盘18.血小板的正常生理功能包括:()A.在止血过程中起作用B.在凝血过程中起作用C.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D.维持正常的血浆晶体渗透压E.维持正常的血浆胶体渗透19.下列哪些因素与产生组织液的有效滤过压有关?()A.毛细血管血压B.组织液静压力C.血浆胶体渗透压D.组织液胶体渗透压E.血浆晶体渗透压20.对淋巴细胞正确的叙述有:()A. 血液的淋巴细胞中80%~90%输与T淋巴细胞B. 淋巴细胞主要存在于淋巴组织内C. 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D. T淋巴细胞被激活后转化为浆细胞E. 浆细胞可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和淋巴因子21.凝血过程是:()A. 一系列酶促反应B. 抗原抗体免疫反应C. 红细胞凝集反应D. 聚集的结果E. 正反馈过程22.有关凝血因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 因子Ⅲ存在于血管之外 B. 因子Ⅵ是Ca2+ C. 因子Ⅱ、Ⅸ、Ⅹ是蛋白酶 D. 因子Ⅰ存在于血管外 E. 绝大多数都在肝脏合成23.按输血原则正确的是:()A. 大量输血时必须是同型输血B. 少量输血时O型可以给A、B、AB型输血C. 大量输血式O可以给AB型D. 在危急情况下,AB型可以给O型输血E. 在危急情况下,AB可以少量给A、B、O型输血24. 血浆胶体渗透压( )A 由血浆蛋白产生B 调节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水的交换C 对维持正常血量有重要作用D 降低时易造成水肿E 在血浆总渗透压中占比例较大25. 血清与血浆不同的是: ( )A 缺乏纤维蛋白原B 含大量纤维蛋白C 某些凝血因子缺乏或减少D 血小板释放物增多E 抗体增多26. 红细胞运载O2的能力取决于: ( )A 红细胞的大小B 血红蛋白含量C 血红蛋白中的Fe2+D 红细胞的耗氧量E 红细胞脆性27. 成熟红细胞的特征是: ( )A 呈双凹圆盘形,但有一定变形能力B 比重大于血浆,但可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C 对低渗盐溶液有一定的抵抗力D 具有趋化性E 含有血红蛋白28. 血液在血管内一般不发生凝固的原因是: ( )A 血液中存在抗凝物质B 血管内皮细胞完整、光滑C 纤溶系统的活动D 白细胞的吞噬作用E 血液的不断流动三.填空题:1. 血液中的淋巴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九章 血 液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九章   血  液
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 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 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它包括以下几 个过程:
1)血管收缩 2)血小板止血栓形成 3)血液凝固 4)血凝块收缩,血栓溶解。
血小板释放的凝血物质及其功能: ADP:是最重要物质,它可加速血小板聚
集,增大血小板的黏附性,使其黏附到胶原纤 维上。
第九章 血 液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概述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 血细胞生理 血液凝固 血型与输血
一.体液与内环境
1.内环境:指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即细胞 外液。
细胞内液(2/3) 体液
细胞外液(1/3)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脑脊液
2.内环境稳态
◆定义: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保 持相对恒定。
水 无机盐 有机物
渗透压 酸碱度
温度
◆意义: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 的进行。
二.血量: 机体中血液的总量,是血浆量和血细
胞量的总和。约占体重7-8%。
循环血量:在心血管系统中不断循环的 血量。
贮备血量:滞留在肝、肺、腹腔静脉及 皮下静脉丛等处的血量,流 动较慢。
三.血液的主要生理机能 (一)运输机能 (二)防御机能 (三)止血机能 (四)维持稳态
(二)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2.内源性途径与外源性途径 血液凝固后血凝块收缩,释放出的淡黄色液体为血清。
二.抗凝系统 (一)抗凝物质 1.抗凝血酶Ⅲ:可导致因子Ⅱ、Ⅶ、Ⅸ、
Ⅹ、Ⅻ失活。 2.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与F Ⅹ结合,抑
制其催化活性等。 3.蛋白质C:活化的蛋白质C能水解凝
血因子Ⅴa和Ⅷa。 4.肝素:可与抗凝血酶Ⅲ及肝素辅助因
子Ⅱ等抗凝物质结合,大大提高这些抗凝 物质的活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血浆的理化特征
1.比重:血浆比重1.025~1.030,与血浆蛋白浓度成正比。
2.粘滞性:血浆粘滞性为1.6~2.4,与血浆蛋白含量成正比。
3.血浆渗透压
(1)概念:渗透压指的是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一种吸水力量,其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而与溶质的分子量、半径等特性无关。由于血浆中晶体溶质数目远远大于胶体数目,所以血浆渗透压主要由晶体渗透压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蛋白质分子构成,其中,血浆白蛋白分子量较小,数目较多(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决定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大小。
1.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是:抗凝血酶Ⅲ和肝素。
肝素通过增强抗凝血酶Ⅲ活性作用
(-):抑制作用
3.正常情况下,血流在血管内不凝固的原因:
(1)血流速度快,(2)血管内膜光滑,(3)血浆中存在天然抗凝物质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2)渗透压的作用
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原因:晶体物质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见第二章),而可以自由通过有孔的毛细血管,因此,晶体渗透压仅决定细胞膜两侧水份的转移;蛋白质等大分子胶体物质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决定血管内外两侧水的平衡。
(3)注意点:①临床上常用的等渗等张溶液有:0.9%NaCl溶液,5%葡萄糖溶液。
始动因子 参与反应步骤 产生凝血速度 发生条件
内源性凝血 胶原纤维等激活因子Ⅻ 较多 较慢 血管损伤或试管内凝血
外源性凝血 组织损伤产生因子Ⅲ 较少 较快 组织损伤
5.机休组织损伤时的凝血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共同起作用,且相互促进。
六、抗凝和纤维蛋白溶解
二、血液的功能
1.运输功能:血液是机体内环境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必由之路。将营养物质运至全身各部分组织细胞,同时将细胞代谢的尾产物运至排泄器官。
2.缓冲功能:血液中含有丰富的缓冲物质,主要是NaHCO3/H2CO3缓冲对,对血液的酸咸度起缓冲作用。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都能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血浆中的凝血因子、抗凝物质、血小板等在机体凝血、止血和抗凝血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是一种防御功能。
②血浆蛋白含量变化会影响组织液的量,而不会影响细胞内液的量,细胞外液晶体物质浓度的变化则会影响细胞内液量。
四、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红细胞的形态: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直径约为8μm,无细胞核。
2.红细胞的功能: (1)运输氧和二氧化碳;(2)缓冲体内产生的酸碱物质。这两种功能均由血红蛋白完成,其中的铁离子必须处于亚铁状态(Fe2+)。
八、ABO血型系统
1.血型:血细胞膜外表面特异性抗原类型,通常指红细胞血型。
2.ABO血型的种类:
ABO血型系统中有两种抗原,分别称为A抗原和B抗原,均存在于红细胞膜的外表面,在血浆中存在两种相应的抗体即抗A抗体和抗B抗体。根据红细胞上所含抗原种类将人类血型分为如下血型:
血型 A B AB O
一次失血不超过全血量10%对生命活动无明显影响,超过20%则有严重影响。
血液成分:液体成分——血浆50%~60%
有形成分——血细胞40%~50%
记忆方法:
可以认为全血中血浆与血细胞各占一半左右的容积,血浆稍多于血细胞,记成血浆50%+,血细胞50%-。这点记住了,也就记清了红细胞比容的数字:50%-。(红细胞在全血中的容积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容,近似等于血细胞比容)。至于男性红细胞比容略于女性是由于雄激素有促进红细胞生成的作用。
九、Rh血型
特点:(1)大多数人为Rh阳性血。
(2)血清中不存在天然抗体,抗体需经免疫应答反应产生,主要为IgG,可以通过胎盘。
(3)Rh阴性的母亲第二次妊娠时(第一胎为阳性时)可使Rh阳性胎儿发生严重溶血。
十、红细胞生成及调节
1.红细胞生成原料和辅助物质:
(1)原料:珠蛋白和铁。
七、血小板的生理作用
1.维护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
2.参与生理止血功能。
(1)血小板粘附、聚集形成松软止血栓,防止出血。
(2)血小板分泌ADP、5-羟色胺、儿茶酚胺等活性物质,ADP使血小板聚集变为不可逆,5-羟色胺等使小动脉收缩,有助于止血。
(3)促进血液凝固,形成牢固止血栓。
血 液
考纲要求
1.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
2.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3.血细胞及其机能。
4.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5.血液凝固与止血。
6.ABO及Rh血型系统及临床意义。
考纲精要
一、血量与血液的组成
正常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6%~8%,相当于每公斤体重有60~80ml。
红细胞上的凝集原(抗原) A B A和B H抗原
血清中的凝集素(抗体) 抗B 抗A 无 抗A和抗B
3.抗原本质:血型抗原是镶嵌于红细胞膜上的糖蛋白与糖脂。ABO抗原特异性是在H抗原基础上形成的。
4.抗体本质:ABO血型系统的抗体为天然抗体,主要为IgM,不能通过胎盘。
5.输血原则:同型输血。
(2)血液中因子Ⅱ、Ⅶ、Ⅸ、Ⅹ、Ⅺ、Ⅻ等通常以无活性酶原存在。
(3)Ⅶ因子以活性形式存在于血液中,但必须Ⅲ因子存在才能起作用。
(4)部分凝血因子在肝脏内合成,且需VitK参与,所以肝脏病变成VitK缺乏常导致凝血异常。
(5)因子Ⅷ为抗血友病因子,缺乏时凝血缓慢。
4.内、外源凝血途径的不同点:
2.基本过程:
(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Xa、Ca2+、V、PF3)。
(2)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
(3)纤维蛋白原降解为纤维蛋白。
其中,因子X的激活可通过两咱途径实现: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
3.凝血因子的特点:
(1)除因子Ⅳ(Ca2+)和血小板磷脂外,其余凝血因子都是蛋白质。
3.悬浮稳定性: 以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来表示悬浮稳定性,血沉越决,悬浮稳定性越差,二者呈反变关系。增加血沉的主要原因:红细胞叠连的形成。
影响红细胞叠连的因素不在红细胞本身而在血浆,其中血浆白蛋白通过抑制叠连而使血沉减慢,而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胆固醇等促进叠连的形成,从而加速血沉。
4.渗透脆性:是指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抵抗膜破裂的一种特性。渗透脆性越大,细胞膜抗破裂的能力越低。
无同型血时,可按下列原则:(1)O型输给A、B、AB型;AB型可接受A、B、O型血,(2)必须少量(<300ml),缓慢输血。
6.交叉配血试验,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分别加在一起,观察有无凝集现象。前者为交叉配血的次侧,后者为交互配血的主侧,因为主要应防止供者的红细胞上的抗原被受者血清抗体凝集。
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在0.45%~0.35%NaCl溶液中开始破裂,而球状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在0.64% NaCl溶液中开始破裂。
五、血液凝固
1.概念: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现象称为血液凝固。这一过程所需时间称为凝血时间。
本质:多种凝血因子参与的酶促生化反应(有限水解反应)。
(2)促成熟因子:维生素B12、叶酸、内因子。
(3)调节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雄激素加速红细胞生成。另外,红细胞生成还要造血微循环调节。
2.红细胞生成某些阶段的特点:
(1)髓系多潜能干细胞:有很强的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的潜能。
(2)定向祖细胞:定向分化且自我复制能力低。
(3)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和线粒体,细胞能量来源于无氧酵解和磷酸戊糖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