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章节练习(玄学的兴起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的繁荣发展)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习题及参考答案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习题及参考答案习题及参考答案: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皖西学院中文系卢佑诚编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练习题第一章一、填空题:1、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大致可以春秋末期的孔子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孔子以前——————————————,从孔子开始——————————————————————————。
2、人类早期的文艺观总是和——————————相联系的。
3、战国以前人们(包括孔子在内)都不把《诗经》看作一部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把它作为————————————————————。
4、朱自清先生说“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
二、解释概念:1、文学观念2、文艺观念三、简答题:1、先秦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有何特点?2、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学”含义相同吗?3、试述“诗言志”提出的大概时间和具体内涵。
4、春秋时期,人们对诗的认识是怎样的,试举例说明。
第二章一、填空题:1、孔子的文学思想以————为核心,强调文学————————,认为文学是——————————————————————。
2、孔子在美学思想上的主要特征是强调——————的结合。
3、孟子提出了——————和————————的文学批评方法。
4、荀子的《》对先秦儒家关于文艺和政治的关系作了全面的理论总结。
二、解释概念:1、“兴、观、群、怨”2、“以意逆志”“知人论世”3、“以道制欲”“乐合同,礼别异”4、“温柔敦厚”三、翻译:1、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2、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3、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荀子?乐论》4、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
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
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习题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第一章一、填空题:1、严格地说还没有什么正式的文学理论批评,在有文字记载前的原始艺术中,只能看到当时人们对文艺和劳动、宗教、自然、社会关系的初步的认识。
从孔子开始,我国古代文艺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
2、功利3、一种广义的文化现象来对待的,把它看作一部政治、伦理、道德、文化修养的百科全书。
4、“开山的纲领”二、解释概念:1、关于文学的思想和认识。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往往文学观念是不同的,如文学价值观、文学本质观、文学历史观等。
2、关于文艺的思想和认识。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往往文艺观念是不同的,如文艺价值观、文艺本质观、文艺历史观等。
三、简答题:1、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而不是纯粹的、单一的;蕴涵于哲学、政治思想体系之中,而不是以论述文艺的形式表现出来;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评和艺术理论批评浑然不分;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大都还只是一些片断的论述。
2、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学”的含义是不同的。
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化”意思相近,有博学和文章两个方面的意思,如《墨子·非命》中说:“凡出言谈,由文学之为道也”,《荀子·大略》中说:“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他们所讲的“文学”有学术、文化修养的意思。
3、关于“诗言志”提出时间问题,大多学者认为《左传》记载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文献记载,比较可靠,而襄公二十七年是公元前546年,大约在春秋末战国初年。
先秦时期人们对“志”的理解是比较狭隘的,所谓“志”,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历代文人往往把“志”解释为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而以“情”为与政教对立的“私情”,遂产生了我国文学批评中“言志”与“缘情”的对立。
4、春秋时期人们(包括孔子在内)都不把《诗经》看作是一部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把它作为一种广义的文化现象来对待的,把它看作一部政治、伦理、道德、文化修养的百科全书。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章节练习(刘勰及其不朽巨著《文心雕龙》)【圣才出品】
第6章刘勰及其不朽巨著《文心雕龙》一、名词解释1.神思(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神思是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提出的一个美学概念。
神思就是艺术想象活动。
在刘勰之前,顾恺之、陆机等人都曾经对艺术想象活动有所论述。
刘勰吸取了顾恺之、陆机等人的思想,并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突破直接经验的心理活动,并在《文心雕龙·神思》指出:“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其思理之致乎!”跨越时空的想象和活跃的灵感来自作者的秉性才识,虚静的心境,深邃的思索和高度自由的内心状态。
2.风骨(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风骨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其实质是对文学作品内容和文辞的美学要求。
以“风骨”评诗论文最完备、最系统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风骨》:“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於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意谓端直的言辞和骏爽的意气统一结合为诗文的“风骨”。
3.神与物游(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答:神与物游是指精神与外物相接触,不是仅仅眼睛看到,口鼻尝到、嗅到,而是要深入物的肌理,用极自由的、无坚不摧的精神去接触外物,探求到隐藏在外表之下的真理。
神与物游出自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主要内容是描述作家创作过程中艺术构思这个过程。
这里的“物”是指存在于想象之中的事物的表象,而非外境之实物。
“神与物游”就是作家的思维超越时空界限,将古今虚实的事物惊醒艺术构思的形象表达。
4.“文笔”说(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文笔”说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学理论之一。
“文笔”说始于汉代,流行于南北朝,《文心雕龙》就曾一再采用“文笔”的概念。
“文笔”泛指诗赋、散文及各种应用文体,相当于汉代“文章”的概念。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考研真题详解 第1章 文学的起源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
1.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名词解释1.放郑声[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放郑声是指丢弃郑声。
“郑声”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国的音乐,实际是指当时的“新乐”,因与孔子等提倡的雅乐不同,故受儒家排斥。
孔子认为新乐任其感情自然发展而无所节制,容易诱发人们的私欲,不利于培养以仁、礼为内容的道德品质,所以要“放”,要禁绝之。
此后,凡与雅乐相背的音乐,甚至一般的民间音乐,均为崇“雅”黜“俗”者斥为“郑声”。
《论语·卫灵公》:“放郑声,远佞人。
郑声淫,佞人殆。
”2.文学批评[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文学批评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文学批评属于文学理论研究的范畴,既是文学理论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又是文学活动整体中的动力性、引导性和建设性因素,既推动文学创造、传播与接受,又影响文学思想和理论的发展。
其涵盖内容宽泛,从作品评介到理论研究都包含其中,在西方几乎是文学研究的同义语。
狭义的文学批评属于文艺学的范畴,是文艺学中最活跃、最经常、最普遍的一种研究形态。
它是以文学鉴赏为基础,以文学理论为指导,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认识和评价的科学阐释活动,是文学鉴赏的深化和提高。
3.春秋笔法[南京大学2010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又称“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
它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是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作家自己的态度,并且在作品中灌注强烈的感情色彩。
作为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它是指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
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4.楚辞[吉林大学2012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楚辞既是一种诗体的名称,又是一部总集的名称。
作为诗体名称,楚辞是指战国时候产生在楚地的由屈原吸取楚地巫文化和民间歌谣的特色而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又称“骚体”。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章节练习(传统文学思想的总结和革新)【圣才出品】
第17章传统文学思想的总结和革新一、填空题1.“春夜伤心坐画屏,不如放眼入青冥”出自近代著名诗人________的《夜坐》。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案】龚自珍【解析】龚自珍的拔俗特立,在当时的社会里是孤立无援的,他的不少抒怀诗,充满奇才忧国伤时而不容于世的压抑感、孤寂感。
《夜坐》云:“春夜伤心坐画屏,不如放眼入青冥。
一山突起丘陵妒,万籁无言帝坐灵。
塞上似腾奇女气,江东久陨少微星。
平生不蓄湘累问,唤出妲娥诗与听。
”在难以忍受的压抑情境中,诗人想放眼青空一舒心绪。
然而入眼的景象,是庸才妒抑奇才,是万马齐喑而只有朝廷一种声音,是边域将有事而中原人才寥落的倾危形势。
2.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案】不拘一格降人才【解析】出自龚自珍的《已亥杂诗》。
意思是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二、名词解释1.《己亥杂诗》(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集。
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龚自珍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
在往返京杭的途中,共写了315首七绝,总题《己亥杂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
《已亥杂诗》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
2.桐城派(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研;吉林大学2012年研)答:桐城派是清代延续最长、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
它发端于清初,兴盛于清中叶,其余绪直到清末民初,几乎与满清一代相始终。
因为它的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故以名派。
上述三人亦被称为“桐城三祖”,其中方苞是此派始祖,刘大櫆续作开拓,姚鼐集其大成。
桐城派在理论上以“义法”为基础,建立起严密、完整的文论体系,契合古文发展的格局。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名校笔记 第5章 玄学的兴起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的繁
5.1复习笔记一、玄学的兴起与文学观念的变迁(一)文学观念的变迁1.背景(1)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发生重大变化是从汉末开始的,它的标志是儒教的衰落。
(2)汉末农民大起义沉重地打击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摧垮了汉代封建帝国,在农民起义被地主武装镇压下去后,全国陷入了动乱、分裂、割据的局面,作为大一统思想支柱的儒家学说也丧失了其统治地位,开始走向衰落。
(3)中小地主阶层力量发展起来,要求实现国家在政治上的统一和经济上的稳定与繁荣,也要求有合乎他们需要的思想学说。
(4)曹操掌权之后,注重刑名法术思想,提倡“唯才是举”,认为只要有真才实学,即使道德上有缺点也没有关系。
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发生了动摇,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了。
(5)思想的解放带来了文学的解放,文学创作开始从儒家经学的桎梏中挣脱出来,获得了较为自由的发展,文学观念也开始有了新的变化。
2.表现(1)文学创作主题的变化①汉代受经学的影响,文学成为宣传儒家礼教的工具,创作主题大都是以政治教化和美刺讽谏为中心,到了汉末魏初,逐渐转变为以写个人悲欢遭际为主,着重抒发个人喜怒哀乐之情,描写个人的曲折经历,以及对动乱现实的深沉感慨。
②人们的思想从儒家经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开始觉察到独立的人的意义与价值,他们为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感到悲哀,希望在有生之年享受到作为独立的人的生活与幸福。
③他们的作品不再是封建礼教的传声筒,而变成对个人悲欢离合、兴衰际遇的歌唱和真实而自然的诗人内心的独白。
(2)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重视体现作家特殊的创作个性①从文学创作状况来看,汉末魏初作家作品中的个性都十分鲜明。
曹操的诗歌古直悲凉,曹丕的诗歌缠绵悱恻,曹植的诗歌慷慨多气,七子的个性也在各自的创作中体现得很清楚。
②儒学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以及随之兴起的玄学家重自然、轻名教的思想使人们逐渐意识到自己作为独立的人的存在价值,反对用共性来扼杀个性,要求能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
③魏晋名士不受名教束缚,放浪形骸,率性而为,任其自然,实际上起着一种强调个性自由发展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当时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的新变化。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清代前中期的诗文词理论批评)
第16章清代前中期的诗文词理论批评16.1 复习笔记一、康熙时期的文学批评和朱彝尊的自得说(一)清代前中期的诗文词理论批评概况1.康熙时代文坛上最有影响的是朱彝尊和王世禛,被称为南朱北王。
从文学思想上说,朱彝尊重学问,王世禛重性情。
2.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有四个主要流派:以王世禛为代表的神韵派、以沈德潜为代表的格调派、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派、以翁方纲为代表的肌理派。
(二)朱彝尊及其思想1.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坨,浙江秀水人。
在诗文词的创作和理论上都很有成就。
2.朱彝尊的文学思想(1)朱彝尊的文学思想核心是重道、宗经、博学,提倡“诗言志”的传统,同时强调言志抒情必须出于“自得”,内心之“不得已”。
(2)其论诗的基本思想和论文一样。
从大的方面看,他主张以言志为中心的“诗教”传统,这和他论文之本道宗经思想相一致的。
(3)从“本乎自得”的思想出发,他批评复古派的主张,认为诗歌创作必须要从诗人内在的心性出发。
(4)不论是文章写作还是诗歌创作,朱彝尊都认为要以博学作为基础。
有深厚渊博的学识,才能在创作上自由驰骋。
(5)朱彝尊对诗歌发展的历史,尤其是明代诗歌的发展,作过相当深入的研究。
他在充分肯定前后七子成就的同时,指出了他们在创作上模拟蹈袭的错误。
他在肯定公安派理论的核心价值时,着重批评了他们忽视传统、陷入空疏浅俗的弊病,而对竟陵派则和钱谦益一样,给予了严厉的批评。
二、王世禛的神韵说(一)王世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康熙时期最著名的诗人和诗论家,与朱彝尊并为当时文坛主要人物,称为南朱北王。
有诗论著作《渔洋诗话》(二)王世禛的神韵说1.王世禛诗学思想与朱彝尊的差别(1)朱彝尊是主张宗经明道重学的,诗歌创作上则提倡“言志”传统,强调“自得”,要有不得不发之情,故诗皆“类发乎心性所得”,同时肯定“温柔敦厚”、“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诗教”。
所以要求诗人要有深厚的学问。
(2)王世禛则偏重于诗歌的艺术方面,要求诗歌创造超脱空灵、意味无穷的艺术境界,从各个不同方面阐述和总结了中国古代的艺术审美传统。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章节练习(道家的文学观)【圣才出品】
第3章道家的文学观一、简答题1.简述中国古代“虚静”说的流变过程与其核心思想。
(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中国古代“虚静”说原本是属于哲学范畴的一个概念,后被引入文学范畴,遂变成了一个关于艺术构思的术语。
(1)“虚静”说的含义“虚静”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
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2)“虚静”说的流变过程①老子关于“虚静”说的论述早在先秦时期,老子提出了道家修养的主旨为“致虚极,守静笃”。
他认为世间一切原本都是空虚而宁静的,万物的生命都是由“无”到“有”,由“有”再到“无”,最后总会回复到根源,而根源则是最“虚静的”,从而认为“虚静是生命的本质”。
因此人们要追寻万物的本质,必须达到“无知、无欲、无为、无事、无我”的状态,回其最原始的“虚静”状态。
老子把“虚静”作为一种人生态度还提出了“涤除玄览”观点,他认为只有排除一切杂念,让心灵虚空,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澄明,才能以更明了的目光去观察大千世界。
②庄子关于“虚静”说的论述庄子在吸收老子“虚静”思想的基础上,对老子有关“虚静”的论述做了进一步的发展,他指出要达到“致虚守静”的境界必须做到“心斋”与“坐忘”,庄子认为“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在庄子看来人要达到“虚静”的境界必须忘了世间万物,忘了自己的存在,远离世俗切利害关系,不受私欲杂念干扰,以无知、无欲、无求的心态去感受世间的“道”达到物我同一达到“物化”的状态,才能真正的体会自然,认识自然,创作出真正与自然相通的艺术作品。
③陆机关于“虚静”说的论述最早把“虚静”说引入艺术领域的是西晋文学理论批评家陆机,他在《文赋》中提到“伫中区以玄览”,强调一个好的作品要对外界事物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观察,而在这个过程中人要不受外物干扰、思虑清明、心神专一,他所强调的是在创作之前主体必须具备“虚静”的心境,不受外物和杂念的束缚与干扰,内心清明,心神专一,这样才能实现全面的审美观照。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章节练习(7-9章》)【圣才出品】
第7章钟嵘的诗论专著《诗品》一、名词解释1.直寻(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直寻”是钟嵘针对五言诗提出来的创作观念。
钟嵘在《诗品序》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直寻”,就是从感物动情之中直接求得胜语佳句,而不是在前人典故或诗作中寻词觅句。
诗歌的创作灵感、素材和语言都有赖于“物”的感召和“情”的摇动,而不靠用事用典。
在创作过程中,将当时、当地的真情实感用简明、自然的语言表达出来是“直寻”的基本内涵。
“直寻”开启了中国诗学的新视野、新思路,显示了新的理论追求。
2.审美意象(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审美意象是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中的一个理论观点。
文艺创作过程中意象又称为“审美意象”,是想象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的形象显现。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次将其用于艺术创造,指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说明构思时须将外物形象与意趣、情感融合起来,以形成审美意象。
把审美意象可以分为两种,即寓言式意象和符号式意象。
寓言式意象是指通过一则故事阐释一种哲学或观念,而这正是这则故事的主旨。
符号式意象是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
二、回答下列言论中的文学观点。
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
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钟嵘的这段话反映了文学作品都是作者主体心灵,也是作者情感活动的外在表现的文学观念。
(1)钟嵘认为造成诗人性情摇荡的原因是外界事物对诗人的感发触动,即“物之感人”。
钟嵘对“物”的理解是比较宽泛的,“物”不仅是指自然事物,也包含了社会生活内容。
(2)钟嵘通过分析中国古代诗歌阐明了诗歌的产生根源“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反;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名校笔记 第4章 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圣才出品
4.1复习笔记一、西汉前期的道家文学观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一)西汉前期的道家文学观1.最早对屈原和《楚辞》作出评价的是贾谊。
他在《吊屈原赋》中充分肯定了屈原的为人,赞扬了他不向黑暗现实妥协、不与谗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尚精神,但是他并不赞成屈原的过于执著与“自沉”的选择。
2.淮南王刘安从儒道结合的角度,对屈原及其作品作了全面评论并给予了极高地位(1)他对屈原作品的评论,突出了“怨刺”的观点,强调《离骚》是通过回顾历史,“以刺世事”,继承了《诗经》的传统。
(2)他赞扬了屈原与统治者不合作、寻求超脱现实的朴素纯真的美好理想世界,这也是合乎道家的人生处世态度的。
(3)他对《楚辞》的艺术成就也给予了很高评价,指出其特点是运用了寄托深远的比兴手法,说明《离骚》虽然写的是花草鸟兽、神话传说,但都包含有重大的社会现实内容,这就接触到了它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同时也可看出《离骚》对《诗经》艺术方法的继承与发展。
3.《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司马迁在刘安评价的基础上又作了重要的发挥,更加突出了《离骚》的“怨”的特点。
(二)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和实录精神1.“发愤著书”说(1)他的“发愤著书”说是在评论屈原及其作品基础上的扩展。
(2)“发愤著书”,在司马迁看来,主要是为了达意通道。
①作者的崇高志向与抱负不能施之于事业,没有在实际上实现,这才借“述往事,思来者”的著作作为寄托。
②作者的志向就是要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提出自己的系统的理论观点,写“成一家言”的著作。
(3)司马迁强调《离骚》“盖自怨生”和“发愤著书”,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诗“可以怨”的思想,另一方面也符合道家对黑暗现实极其愤激的特点,表现了儒道结合的倾向。
(4)他提倡“怨”和“发愤著书”不受儒家那种不能过分的“中和”思想的局限,表现了极大的批判精神与战斗精神,强调作家在逆境中也应当奋起,而不应消沉,是中国古代具有民主精神的进步文学传统的突出表现。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章节练习(文学的起源和文字理论批评的萌芽)【圣才出品】
第1章文学的起源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一、名词解释1.放郑声(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放郑声是指丢弃郑声。
郑声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国的音乐,因与孔子等提倡的雅乐不同,故受儒家排斥。
此后,凡与雅乐相背的音乐,甚至一般的民间音乐,均为崇“雅”黜“俗”者斥为“郑声”。
《论语·卫灵公》:“放郑声,远佞人。
郑声淫,佞人殆。
”2.文学批评(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文学批评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文学批评属于文学理论研究的范畴,既是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又是文学活动整体中的动力性、引导性和建设性因素,既推动文学创造、传播与接受,又影响文学思想和理论的发展。
其涵盖内容宽泛,从作品评介到理论研究都包含其中,在西方几乎是文学研究的同义语。
狭义的文学批评属于文艺学的范畴,是文艺学中最活跃、最经常、最普遍的一种研究形态。
它是以文学鉴赏为基础,以文学理论为指导,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认识和评价的科学阐释活动,是文学鉴赏的深化和提高。
3.春秋笔法(南京大学2010研;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又称“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
它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是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作家自己的态度,并且在作品中灌注强烈的感情色彩。
作为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的。
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4.楚辞(吉林大学2012研;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楚辞”既是一种诗体的名称,又是一部总集的名称。
作为诗体名称,楚辞是指战国时候产生在楚地的由屈原吸取楚神巫文化和民间歌谣的特色而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又称“骚体”,它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
(完整版)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张少康本笔记整理
中国文学批评史纲要(张少康本)一、孔子的文艺思想孔子的文艺思想可以用“诗教”来概括,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一)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1、文艺与道德修养:孔子在论述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时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的基本原则。
“兴于诗”。
“兴”是兴起之意。
修身要先从学诗开始。
从学习《诗经》到掌握礼的各种原则规定,就是从具体感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使自己立身行事,严格地遵循礼的规定。
“成于乐”。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最后的完成,还要通过音乐的陶染。
这个“乐”,是浸透了仁的精神的先王之雅乐。
2、文艺与政治外交:孔子对文艺在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当时人们在政治、外交活动中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图,体现一定的礼节,都需要借助于赋诗来实现。
(二)文学批评的标准:“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孔子借此句来概括《诗经》的特征。
孔子认为《诗经》各篇的内容都是合乎他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的。
“思无邪”从审美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他赞美《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就是一种“中和”之美。
(三)文学的社会作用:“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孔子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等乃至知识学习方面,都做了充分的肯定。
(四)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1、文质彬彬说:“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质”是指人的内在品格,“文”指人的外在仪表。
“文质彬彬”要求人既具备“仁”的品格,又有“礼”的文饰。
还提出“辞达而已矣”。
(《卫灵公》)孔子主张要文质合一,文质相符。
2、尽善尽美观:“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章节练习(严羽和南宋金元的文学理论批评)【圣才出品】
第11章严羽和南宋金元的文学理论批评一、填空题1.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辨》对宋诗特点的概括是:以________为诗、以才学为诗、以________为诗。
(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案】文字;议论【解析】《沧浪诗话》是严羽所著关于诗的理论批评著作,约写成于南宋理宗绍定、淳化间。
它的系统性、理论性较强,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
全书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等五册。
2.严羽《沧浪诗话》指出:“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
________,非关理也。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诗有别趣【解析】南宋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诗辩》中有一则名言:“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大意是:作诗要别有一副才调,与读书并无直接关系;诗要别有一番情趣与说理并无直接关系。
体现了严羽对于诗歌创作的独特心得。
二、名词解释1.《沧浪诗话》(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沧浪诗话》是严羽所著的一部关于诗的理论批评著作。
它的系统性、理论性较强,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
全书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册。
全书系统性、理论性较强,对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和艺术性方面的探讨,论诗标榜盛唐,主张诗有别裁、别趣之说,重视诗歌的艺术特点,批评了当时经文字、才学、议论为诗的弊病,对江西诗派尤表不满。
又以禅喻诗,强调“妙悟”,对明清的诗歌评论影响颇大。
2.诗有别材(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诗有别材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诗学观点。
《沧浪诗话·诗辨》:“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别材就是指诗歌创作者的对于诗歌创作所具有的一种特殊才能,这种才能不是文字、议论和才学的能力,而更主要的体现在“妙悟”上。
严羽以“别材”说反对宋诗的“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不良倾向。
3.别材别趣(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别材别趣是宋代严羽提出的文学理论观点。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玄学的兴起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的繁荣发展》课件
3.挚虞
挚虞《文章流别志论 》: 古诗之赋,以情义为主,以事 类为佐;今之赋,以事形为本, 以义正为助。
辞赋之有“害政教”有 “四过”:“假像过大,则与 类相远;逸辞过壮,则与事相 违;辩言过理,则与义相失; 辞赋应服务政教 丽靡过美,则与情相悖。”
4.葛洪
《抱朴子外篇·尚博》:文
章之于德行,犹十尺之与一丈,
3.悲:内容能够打动人心
或遗理以存异,徒寻虚而逐微。 言寡情而鲜爱,辞浮漂而不归。 犹弦幺而徽急,故虽和而不悲。
4.雅:思想内容雅正
或奔放以谐和,务嘈躜而妖冶; 徒悦目而偶俗,固声高而曲下。 寤防露与桑间,又虽悲而不雅。
5.艳:文词华美
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 阙大羹之遗味,同朱弦之清汜。 虽一唱而三叹,固既雅而不艳。
从“言志”到“缘情”
2.重视作家的创作个性
《毛诗大序》:先 王以是经夫妇,成 孝敬,厚人伦,美 教化,移风俗。
《典论·论文》: 文以气为主,气之 清浊有体,不可力 强而致。
从“天理”到“人欲”
3.重视创作特点与规律的研究
曹丕《典论·论文》; 挚虞《文章流别集》、《文章
流别志》、《文章流别论》; 陆机《文赋》; 刘勰《文心雕龙》; 钟嵘《诗品》;
谓之余事,未之前闻。
推崇文章
《抱朴子外篇·尚博》:俗 士多云今山不及古山之高,今 海不及古海之广,今日不及古 日之热,今月不及古月之朗。
今胜于古
《抱朴子外篇·钧世》: 《毛诗》者,华彩之辞也,然 不及《上林》《羽猎》、《二 京》《三都》之汪濊博富也。
讲究华艳
· 第四节 文笔之争和永明声律论
一、沈约与声律论的兴起
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 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 轻弃也。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 扬大义,彰示来世也。昔扬子云 先朝执戟之士耳,犹称壮夫不为 了;吾虽德薄,位为蕃侯,犹庶 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 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 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考研真题详解 第5章 玄学的兴起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
5.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一、填空题1.曹丕的________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相关试题:首次提及建安七子诸作家的现存著作是《________》。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典论·论文》【解析】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专论。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
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2.________诗的特点在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案】玄言【解析】玄言诗发端自魏正始时代。
西晋只有少数诗人以玄言入诗。
东晋中期是玄言诗的成熟和高潮期。
东晋末叶,玄言诗已经式微。
玄言诗的特点在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
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纯以韵语敷述玄理,背离了艺术表现的形象、情感等原则。
3.陆机《文赋》云:“诗缘情而________,________体物而浏亮。
”[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案】绮靡;赋【解析】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诗缘情”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
“体物”是要描绘事物的形象。
“缘情”“体物”就是要求诗赋等文学作品注重感情与形象,说明陆机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了解又在前人基础上大大深入了一步。
二、名词解释1.陆机《文赋》[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陆机《文赋》是中国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问题的论著。
全文以赋的形式写成。
陆机在《文赋》中用他的文学实践的亲身体会,生动地描述和分析了创作的心理特征和过程,表达了他的美学美育思想。
《文赋》首次把创作过程、写作方法、修辞技巧等问题提上文学批评的议程。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苏轼和北宋的文学理论批评)
第10章苏轼和北宋的文学理论批评10.1 复习笔记一、北宋初期的时文与古文之争(一)理学与禅宗之学1.由于北宋初期政治局面的相对稳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儒学复古主义思潮又有了新的发展,而且演变为持续数百年的宋明理学,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2.随着民族矛盾、社会矛盾的逐渐激化,人民苦难的加深,佛教特别是禅宗之学,也有了大的发展,广泛地流行于社会各个阶层。
3.理学把文学当做宣传礼教的工具,在文与道的关系上重道轻文,甚至只讲道而不讲文;禅宗则和庄学相结合,追求超脱现实、玲珑透彻的艺术境界,特别强调含蓄深远的艺术美的创造。
这两种文学思想的矛盾、融合和交叉发展,遂成为宋元明清文学思想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
(二)北宋时文与古文之争从根本上说,是重政教还是重艺术的不同主张的分歧。
1.宋初盛行的“时文”,是指模仿五代的“今体”。
五代文体是学习晚唐李商隐的,但侧重于讲究声律对偶。
“今体”之名源于李商隐的《樊南甲集序》,它是与“古文”相对而说的,其特点是“好对切事,声势物景,哀上浮壮,能感动人”。
这是指以四六骈偶为基础的一种偏重艺术形式美文体。
2.随着儒学复古主义思潮的深化,提倡古文的理论与实践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从而开展了对西昆派诗文的激烈批评。
二、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论和梅尧臣的“平淡”论(一)欧阳修及其理论1.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是北宋前期文坛领袖。
2.欧阳修的理论:“穷而后工”(1)“穷”,主要是指政治上穷达之“穷”,而不是指生活上的穷困。
即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人,政治上不得志,受排挤、遭迫害,隐身江湖草野山林田园,借诗文来寄托其济世安民壮志,抒发对现实黑暗的怨愤不满以及种种忧思、苦闷、压抑、感慨之情。
(2)他在主张“道胜”的同时,又十分重视文的修饰。
“工”,就包含着他对艺术上精益求精的追求。
在内容和形式关系上,他既肯定内容的主导作用,又充分注意形式的重要性及其相对的独立性(二)梅尧臣及其理论1.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考研真题详解 第10章 苏轼和北宋的文学理论批评)【圣才
10.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一、填空题1.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对________等人的“雄文博采,笔力有余”表示赞赏。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案】杨亿【解析】欧阳修自幼喜爱韩文,后来写作古文也以韩、柳为学习典范,但他并不盲目崇古,他所取法的是韩文文从字顺的一面,对韩、柳古文已露端倪的奇险深奥倾向则弃而不取。
同时,欧阳修对骈体文的艺术成就并不一概否定,对杨亿等人的“雄文博学,笔力有余”也颇为赞赏。
这样,欧阳修在理论上既纠正了柳开、石介的偏颇,又矫正了韩、柳古文的某些缺点,从而为北宋的诗文革新建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也为宋代古文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2.北宋中叶,欧阳修倡导古文运动,“以文为诗”,人们把这场有力推动宋代文学发展、使宋文宋诗都能够自具面目而独树一帜的文学变革称为“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案】诗文革新运动【解析】北宋欧阳修不遗余力地褒奖提携王安石、曾巩和“三苏”,在明确理论指导下积极从事古文创作,确立了古文在散文领域的正宗地位;古文领域的革新也影响到诗歌创作,作诗也讲“气格”,出现了“以文为诗”的现象。
人们把这场有力推动宋代文学发展、使宋文宋诗都能够自具面目而独树一帜的文学变革称为“诗文革新运动”。
二、名词解释1.李清照《论词》[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李清照《论词》是宋代词学史上重要的理论文献,是历史上第一篇有明晰理论意义的词学论文,其中涉及到词之创作的诸多问题。
它是对唐五代以来,作为新兴的文学样式所具有的独特风格的概括和总结。
李清照倡导词“别是一家”是《论词》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点,也是其批评诸家词的思想依据。
她强调词与诗的不同,要求词汲取诗的特点同时保持词的艺术个性。
2.诗话[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诗话是对诗歌及诗人、流派等有关问题进行评论、考索、订正的一类著述。
最早得名于宋欧阳修《六一诗话》。
早期诗话多记录诗人轶事,或以资闲谈。
随着理论批评的开展,诗话体制亦渐趋严正,笔记特点淡化而理论色彩加强,往往要言不烦,短小精悍,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批评的基本样式。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唐代后期文学理论批评不同流派的分化与发展)
第9章唐代后期文学理论批评不同流派的分化与发展9.1 复习笔记一、自居易和社会学派的文学理论批评(一)白居易和社会学派的文学理论批评1.白居易(1)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
(2)他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唐代的又一位伟大诗人,同时又是一位十分重要的诗歌理论批评家。
他代表了和殷璠、皎然等重艺术一派不同的另一派文艺思想,其核心,是强调文艺要真实地反映现实,揭露政治的黑暗,表现人民的疾苦。
与他这种文艺思想一致的还有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人。
2.社会学派(1)以白居易为首,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为主要成员,形成一个重要诗歌流派,他们以乐府诗形式写现实的时事,并不再沿袭乐府古题,而是“即事名篇,无复倚傍”。
(2)“新乐府”诗创作与以韩、柳为代表的“古文”创作之繁荣,都是中唐儒学复古思潮的产物。
(二)白居易的诗歌理论1.强调诗歌创作要起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积极社会作用(1)“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这是白居易《与元九书》中的主导思想。
《与元九书》是白居易对他前期所写作的讽谕诗的一个理论总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①“救济人病”,是要求诗歌能反映人民疾苦,使百姓的病痛“稍稍递进闻于上”,让最高统治者有所了解。
②“裨补时阙”,是要求诗歌能揭露时政的弊端,引起统治者的注意,促使他们进行必要改革。
(2)白居易“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诗歌主张,突出地强调了文学与人民之间的密切关系,强烈地表明了他要求文学创作必须起到“为民请命”的作用。
它鲜明地指出了文学应当积极地干预现实,为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为改善百姓的生活状况,发挥其应有功效。
(3)从唐代诗歌的发展来看,这是对以杜甫为代表的关心国计民生、表现社会政治内容诗歌的创作经验之总结,也是他和其他新乐府诗作者诗歌创作的指导原则。
2.白居易在他的创作实践中,非常清楚地体现了这一文学思想(1)他坚决反对掩盖现实矛盾、粉饰太平的歌功颂德之作。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章节练习(唐代后期文学理论批评不同流派的分化与发展)
第9章唐代后期文学理论批评不同流派的分化与发展一、名词解释1.气盛言宜(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研;南开大学2013年研)答:气盛言宜是韩愈提出的创作主张。
韩愈特别重视作家精神力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强调作家的道德行为和文艺修养。
在《答李翊书》中提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气盛言宜”是指作家的道德修养境界高,则在发言、著述时,无论用词长短或声调高下,均能得宜。
韩愈的“气盛言宜”即是一种精神气质,又是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的“浩然之气”含义接近。
2.原道(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原道》是唐代韩愈政治思想和哲学理论的代表作。
收入《韩昌黎集》杂著部。
全文中心是反对佛老,发挥儒家正统思想。
认为唯有孔孟之道是“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的治世良方;老子“去仁与义”、佛教“灭其天常”都与封建伦理纲常相违背,应当坚决禁绝。
以仁义为“道”的内容,第一次提出儒家的道统说,认为“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3.韩孟诗派(中山大学2010年研;南京大学2013年研)答:韩孟诗派是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李贺、卢仝、马异、刘叉。
他们主张“不平则鸣”“以丑为美”,以震荡光怪为美,以瘁索枯槁为美,以五彩斑斓为美。
表现出重主观心理、尚奇险怪异的创作倾向。
诗歌形成一种奇崛硬险的风格。
他们在艺术上力求避熟就生,标新立异,力矫大历诗风的平弱纤巧。
这种诗歌的新的追求与新的变化,积极推动了盛唐以后诗歌艺术境界的开拓。
4.新乐府运动(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新乐府运动是指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倡导发起的诗歌革新运动。
他们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名新乐府。
宋代郭茂倩指出: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玄学的兴起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的繁荣发展一、填空题1.曹丕的________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相关试题:首次提及建安七子诸作家的现存著作是《________》。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典论·论文》【解析】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专论。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
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2.________诗的特点在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昧。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案】玄言诗【解析】玄言诗发端自魏正始时代。
西晋只有少数诗人以玄言入诗。
东晋中期是玄言诗的成熟和高潮期。
东晋末叶,玄言诗已经式微了。
玄言诗的特点在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
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纯以韵语敷述玄理,背离了艺术表现的形象、情感等原则。
3.陆机《文賦》云:“诗缘情而_(1)_,_(2)_体物而浏亮。
”(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案】绮靡;赋【解析】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诗缘情”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
“体物”是要描绘事物的形象。
“缘情”“体物”就是要诗赋的文学作品注重感情与形象,说明陆机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了解又在前人基础上大大深入了一步。
二、名词解释1.陆机《文赋》(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陆机《文赋》是中国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问题的论著。
全文以赋的形式写成。
陆机在《文赋》中用他的文学实践的亲身体会,生动地描述和分析了创作的心理特征和过程,表达了他的美学美育思想。
《文赋》首次把创作过程、写作方法、修辞技巧等问题提上文学批评的议程。
陆机写《文赋》的宗旨是为了解决创作中“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矛盾,所以以创作构思为中心,主要论述“作文利害之所由”。
2.诗缘情而绮靡(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诗缘情而绮靡”是魏晋文论家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观点。
陆机把当时最重要的文体——诗歌的审美特征概括为“诗缘情而绮靡”。
“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这比先秦和汉代的“情志”说前进了一步,更加强调了情的成分。
陆机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
三、分析下列引文的文学观点和文论史价值。
1.曹丕《典论·论文》:“夫文本同而末异。
盖奏议:自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曹丕《典论·论文》:“夫文本同而末异。
盖奏议:自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是说文章的本质是相同的,而文章的具体表现形态是有差别的。
所以奏章、驳议适宜文雅,书信、论说适宜说理,铭文、诔文崇尚事实,诗歌、赋体应该华美。
这四种科目文体不同,所以能文之士(常常)有所偏好;只有全才之人才能擅长各种体裁的文章。
这里曹丕提出了“本同末异”理论。
(1)引文体现的文学观点①不同文体有不同特点、标准在《典论·论文》里,曹丕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文体分类及其各自特点的思想。
在分析作家才能个性各有所偏的同时,曹丕提出了四科八体说的文体论。
“本”指文章的本质特征,即用语言文字来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末”指文章的具体表现形态,即文体特征或文章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特点。
无论哪一种文体,都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情感,其“本”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不同的文体在表现形态、语言形式、体貌风格等方面各有不同。
②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风格接着曹丕提出文体共有“四科”八种体裁的文章。
并且认为文体各有不同,风格也随之各异。
四科共计八种,其中奏议与书论属于无韵之笔,铭诔诗赋属于有韵之文。
其本质相同,都是用语言文字来表现一定的情感。
但其“末异”,也就是说,在其文体特征上,奏议要文雅,书论重说明,铭诔尚事实,诗赋则应该华美。
雅、理、实、美,就是“末异”,它们都是关于文体的不同风格体貌。
所以,曹丕的“文本同而末异”,说的就是文体和风格的关系,不同的文体应该有不同的风格特征。
“文本同而末异”当是最早提出的比较细致的文体论,也是最早的文体不同而风格亦异的文体风格论。
文章“不朽”说是曹丕关于文章价值的观点,曹丕对文章的价值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崇高评价。
(2)引文的文论史价值①《典论·论文》首次对文体进行了分类将文章分为奏章,驳议,书信,论说,铭文,诔文,诗歌,赋体等类。
其合理性和科学性超越了前人,对后世影响深远。
②产生自觉的文体论意识“夫文本同而末异。
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曹丕以前,人们在长期写作实践中。
已对个别文体的特点进行过概括。
但是像《典论·论文》那样综合地说明各种文体的风格或写作要求的还不曾有过。
③“本同末异”理论的提出“文本同而末异”是最早提出的比较细致的文体论,也是最早的文体不同而风格亦异的文体风格论。
标志着文体分类及特征的研究发展到了一个真正自觉的时代。
可以说,中国古代文论的文体论产生、形成于魏晋时期,成熟于南北朝,曹丕的文体论具有奠基意义。
中国古代文论重视各种文体的用途、风格等等,建安时代人们的言论已开始表现出这一特点。
《典论·论文》于此虽然语甚简短,但叙述全面、概括,对于后世的影响是颇为重要的。
2.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这句话出自陆机《文赋》。
《文赋》开篇云:“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陆机认为创作中的最大困难是“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他为探讨和解决这个难题,在《文赋》中提出正确处理文、意、物三者之间关系的原则,便是“意”需“称物”,“文”必“逮意”。
“意”需“称物”的“意”是指“文思”,它包括作家的思想认识和在作品中如何表达的艺术构思。
它强调作家的创作应该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不但描绘其外在的形貌,而且揭示其内在的本质。
“文”必“逮意”是就创作的艺术表现阶段而言的。
陆机认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一种内外相符、表里统一的关系。
内在思想感情决定着相应的外在表现形式。
“文”与“意”二者的关系同样如此。
“意”为主,“文”为从,文意决定着文辞。
文辞为表达作家的艺术构思和作品的思想内容服务,文意才是文章的主宰。
陆机提出的“意”需“称物”,“文”必“逮意”的原则,强调生活实践和作家的思想认识对于创作的重要作用,它遵循的是一条由“物”到“意”到“文”的的创作路线,是现实主义美学原想。
四、简答题1.浮声切响。
(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1)“浮声切响”的出处及含义“浮声切响”出自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物宜。
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生,则后须切响”。
浮声即平声;切响即仄声。
浮声切响即指古汉语中的平仄声。
强调平仄相间才能形成声律之美。
轻重不同,实际上也是平仄不同。
不论是五字一句,还是两句一联之中,必须要做到平仄相间而不同,方能具备声律上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沈约还提出了“八病”的问题。
(2)“浮声切响”的内涵及后世对它的理解①“浮声切响”的内涵“浮生”和“切响”是沈约关于四声在文学创作上的具体运用方法。
根据“四声”而形成的诗歌格律,是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民族传统的。
但是对格律的规定过于细密,使文学创作受到很大的束缚,反而达不到真正的目的。
沈约等人的另一问题是把声律的重要性提得超过了一切,“妙达此旨,始可言文”。
这就太过分了,甚至认为前人于此完全不懂,这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②后世学者对它的理解“浮声切响”说明了诗文用字,必须使其声音富于变化,避免单调,既要有平声也要有仄声,以求错综和谐之美,犹如各种色彩相对比、各种乐音相配合一样。
钟嵘不满文人竟相趋于声病说说的风气,指出此种风气使得“文多拘忌,伤其真美”。
但钟嵘之间其繁琐不完善的一面和在创作中反映出来的流弊,却未能体会它企图以人工的方法追求诗文声音变化和谐之美的基本精神。
永明声律说的基本精神符合汉语语音的特点,他对后世诗文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事实,证明它是富有生命力的。
2.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诗赋欲丽”,请分析说明其理论内容,并说明这一观点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1)“诗赋欲丽”的理论内容曹丕在《典论·论文》里提出了“诗赋欲丽”的主张。
“诗赋欲丽”是指诗、赋应该辞藻华丽,讲究文采。
这与以前的文论思想相比,曹丕看到了文学与其他的史学、哲学的文章的不同特点,指出作为文学的主要体裁的诗赋区别于其它体裁文章“丽”的美学特征,使文学逐渐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这对于诗歌等抒情文学的发展,有着特别深远的影响。
(2)“诗赋欲丽”的重要意义①曹丕的“诗赋欲丽”肯定了文学必须具有美感,在文学与非文学之间划出了初步的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