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鉴赏的审美期待-唐璐

合集下载

浅谈如何培养美术鉴赏力和提升审美观

浅谈如何培养美术鉴赏力和提升审美观

浅谈如何培养美术鉴赏力和提升审美观作者:田映华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06期【摘要】美术鉴赏力并非是从事美术行业者所特有的,也是大众所应具备的艺术素养。

美术鉴赏力不是天生的,可以通过后期培养,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和相关知识的学习,美术鉴赏力就会随之相应提高。

美术通常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培养美术鉴赏力可以使人们通过一些美术作品来认识和了解社会,提升审美观可以让人们得到美的愉悦和享受。

【关键词】美术;鉴赏力;审美观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226-02一、大量鉴赏优秀作品正如多听音乐可以培养乐感,多读文学作品可以提高文笔一样,只有大量地鉴赏优秀的美术作品才能够从实践中领悟美术的魅力,从而逐渐地培养美术鉴赏力。

大量鉴赏优秀作品,可以找到它们的共同点,吸取其精华部分,对人们艺术修养和鉴赏力的提高有直接的利好。

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艺术作品多种多样,其中不乏掺杂一些质量稍差的作品,作为初学者来说,无法判断哪些才是优秀的作品,这会阻碍人们对真正美的艺术的追求。

因此,我们需要有专业的老师来选择和指导对优秀艺术作品的鉴赏实践。

培养美术鉴赏力就要提高眼睛感受形式美的能力,鉴赏名画可以有效地提高这种能力。

中外名画是艺术家呕心沥血的代表作,经过多年的沉淀和升华流传至今。

其中包含的不仅仅是美术能力的精湛,更是千百年来精神文化的传承。

我们在欣赏名画的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学习名家在绘画上的细节处理以及他们对色彩、形体和构图的构思,通过长期锻炼,对美术作品的辨析力和领悟力会逐渐丰富和提高,眼睛感受美的能力也会逐渐增长。

优秀的美术作品会引来许多人临摹,因此出现了大量的复制品,虽然对原作品的临摹相似度很高,但还是很难将原作的审美和精神准确的地传达给观看者。

所以我建议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是应该到美术馆、画廊或者博物馆去欣赏原创作品,与艺术大师通过作品进行面对面的触碰。

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22艺术鉴赏,即鉴赏各种不同门类的艺术,如美术、音乐、戏剧、文学、影视、曲艺、舞蹈等等,内容庞杂,形式多样,涉及历史、文化、习俗、宗教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鉴赏”与“欣赏”语义相近,但有所区别,它在程度上更甚于欣赏,是鉴赏主体(人)对艺术作品感觉、认知和评价的过程,对作品的认识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过程。

它同时是人类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其审美心理是一个完整而又动态的过程,阶段性与层次性是这一过程的显著特点。

基于此种特点,审美过程通常被分为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审美升华等三个不同阶段,每个阶段各具特点,相互影响。

一、艺术鉴赏中的审美直觉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无论观众是否具有专业知识,总免不了评头论足一番,以个人喜好对作品作出评价,这种评价很大程度上是“下意识”的。

“下意识”在心理学上有明确的界定,即有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的本能反应,是人在无意识状态下的心理活动,其中起作用的就是审美直觉。

据此,便可解释什么是“审美直觉”。

“审美直觉”即人类在艺术鉴赏中对艺术作品快速把握与领悟,暂忘一切,专心致志,将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中。

直观性和直接性是审美直觉的两个主要特点。

我们鉴赏艺术作品时身临其境,将身心投入其中,获取直观的美感愉悦及艺术享受,即是审美直觉的直观性。

亲身体验是鉴赏艺术作品的唯一途径,就像我们看过印象派画家的作品画册,仍会不顾一切地通宵排队去看原作展览一样,作品本身所带来的震撼是其他任何东西无法比拟的,印刷品、视频、他人的转述均无法替代亲眼所见的真实美感,所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当然,直接性也有直观性的一些特点,但更为感性,不需要逻辑判断或理性思维,瞬间理解或领悟,人们常说的“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均有此意。

其实,人们为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感染和打动并非一定要理解其主旨或深刻内涵,人们通过对色彩、音乐、舞蹈等外在的直接表现形式得到美感,审美直觉在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审美直觉除了上述两个特点外,还有一个称为“通感”的高级阶段。

浅谈艺术鉴赏中的审美意蕴

浅谈艺术鉴赏中的审美意蕴

浅谈艺术鉴赏中的审美意蕴由于艺术欣赏的审美心理既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使得艺术欣赏的审美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

一艺术鉴赏中的审美直觉所谓审美直觉,是指人不经思考,立即对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进行把握和领悟的能力。

审美直觉的特征是直观性和直接性。

这种直觉意味着,当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时,我们必须亲身体验;我们听音乐的时候,一定要看电影;只有在感性直观的艺术欣赏活动中,我们才能欣赏艺术,享受审美愉悦。

直接性往往表现为一种不经思考对我或我自己的直接认识,这种认识往往是在一瞬间完成的,不需要逻辑判断或理性思考。

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这种美感总是在一瞬间产生的,没有经过理性的思考。

甚至一开始觉得很美好的时候,也可能一时说不出话来。

这就是直接感知艺术形象的审美直觉在其中发挥作用,这种直觉是客观存在的。

在审美直觉中,还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现象——通感。

所谓通感,是指在艺术创作与鉴赏活动中,各种感觉相互渗透或挪移,从而大大丰富和扩展了审美感受。

关于通感产生的原因有各种不同的说法,过去多用联觉或感觉联想来解释。

事实上,人的审美直觉能力并不是天生具有的,而是后天教育训练和艺术实践的结果。

艺术欣赏中的审美直觉作为欣赏活动的开端,是有价值的、重要的,但仍需进一步深化和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欣赏主体诸多审美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因此,艺术欣赏必然会进入第二个层次,即审美体验阶段。

二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艺术欣赏中的审美体验作为整个审美活动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指欣赏主体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唤起丰富的情感,置身于艺术作品中,获得心灵的审美愉悦,将外在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转化为欣赏者本人的生命活动。

艺术欣赏中的审美体验必须建立在注意和感知的基础上,可以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进行。

在审美体验中,想象和联想是最活跃的。

在审美阶段,欣赏主体作用于艺术作品,整个心理活动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体现为一种积极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接受美学提出了文学作品结构的召唤性问题,认为任何作品都必然存在着“空白”或“不确定性”。

浅析艺术品鉴赏的人文特征与当代价值

浅析艺术品鉴赏的人文特征与当代价值
1 艺术品鉴赏的文化底蕴 1.1 艺术品鉴赏的内容 艺术品鉴赏的内容非常广阔,针对艺术品的内涵必须要 有详细准确地了解。艺术品可以说是艺术家实现创造、具备欣 赏价值与基本使用价值的特别物品,艺术鉴赏是在对艺术品 本身进行客观评价,以此确定艺术品的真实性、可靠性以及人 们的普遍审美观念。艺术品本身的特点是独特性、长久性以及 真实性等,在价值上也可以提升人们的鉴赏能力,从而激发群 众的想象,增加群众之间的交流次数。 1.2 艺术品鉴赏的实际原则 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独特的规则与规律,并要求每一个 相关人员都必须遵守。艺术品鉴赏中也有一定的行业规则,该 规则要求从业人员必须能确切掌握艺术品的自身价值与延伸 价值,从而进行严格的估计与计算。所有艺术品都可以依据时 间的长短增加自己的现实价值和内在含义,体现不同社会时 期的历史形态能够对历史有一个确 切了解,从客观性与整体性两方面评价艺术品,从而可以更加 准确地判断艺术品的价值,充分发挥艺术品本身的功能。同 时,艺术品鉴赏还要了解民族性特点,充分把握时代特征,从 而在社会演变进程中把握艺术品的价值。艺术品鉴赏还要顾 及艺术品本身的商业价值,要做到艺术品的自由流通和买卖, 进而帮助艺术品创造最大的价值。 2 艺术品鉴赏的人文特征 艺术品的人文特性必须建立在人类文化基础上,考虑人 们对于文化的真实需求,并结合时代精神掌控艺术品鉴赏手 段,了解艺术品出现的含义。 2.1 艺术品鉴赏融合大众的审美趋势 伴随时代的演进,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见到的事物 越来越丰富,视野也得到了开阔。当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极大 满足时,就开始在意审美方面的追求,与之而来人们的审美趋 势也不断上升,艺术品鉴赏也发展成为与时俱进的时代举动, 时刻响应人们审美趋势的变动倾向。利用艺术品的外在价值 可以深入探讨其内在价值,给人们的精神领域增添无穷的乐 趣,从而丰富人们的生活。同时,人们可以通过艺术品鉴赏行 为陶冶自己的情操,在开阔视野时满足自己精神领域上的空 虚,实现长久发展。纵观全局,只有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让人们可以在艺术市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实现物 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共同进步,才能解决民生问题,提升百姓 的幸福指数,降低物质主义与功利主义给社会产生的危害。 2.2 艺术品鉴赏可以顺应时代精神的要求 艺术品鉴赏能力与艺术品本身的价值水平显示了一个社 会与一个时期独特的文化底蕴与意识形态。在精神文明逐渐

高校艺术鉴赏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艺术鉴赏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contents •引言•高校艺术鉴赏课程现状及问题•学生需求与兴趣分析•高校艺术鉴赏课程问题对策•高校艺术鉴赏课程创新实践•结论与展望目录01研究背景与意义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艺术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艺术鉴赏课程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思维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高校艺术鉴赏课程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其教育价值的充分发挥。

意义通过对高校艺术鉴赏课程存在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与方法01缺乏多元化和深度缺乏实践环节课程设置与内容问题传统讲授为主教学方法多以传统的讲授为主,缺乏互动和实践环节,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技术手段落后现代教学方法如在线学习、虚拟现实等尚未得到广泛应用,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方法与手段问题教师专业素养与能力问题专业背景与技能不足缺乏持续学习与发展01通过设计并分发调查问卷,收集学生对不同艺术形式的兴趣程度,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偏好。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学生对艺术鉴赏的整体需求和兴趣。

调查问卷学生艺术兴趣调查VS学生艺术鉴赏能力评估评估测试结果分析学生需求与兴趣的满足程度课程匹配度改进建议01优化课程设置与内容更新课程内容重视实践环节增强课程内容的系统性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030201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与能力01跨学科融合创新实践缺乏跨学科意识01缺乏多元化的艺术观念02缺乏与社会的联系03缺乏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信息化技术应用创新实践缺乏对信息化技术的有效利用缺乏自主创新的技术应用高校艺术鉴赏课程往往只是单纯地依靠学校资源和力量来开展教学,而忽视与社会的联系和合作,导致教学资源和质量受到限制。

缺乏社会化合作高校与企业、机构等的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同时也可以促进高校的艺术创新和应用。

唐老师课堂-以《荷花》为例浅谈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教育

唐老师课堂-以《荷花》为例浅谈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教育

唐老师课堂-以《荷花》为例浅谈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教育引言语文课堂不仅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场所,更是可以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平台。

唐老师的课堂是一片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沃土,她善于将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不仅能够学习知识,还能够感受美的力量。

以《荷花》为例,我们可以深入探讨唐老师在语文课堂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和效果。

主体1. 理论导入在语文课堂中进行审美教育,首先需要对审美的概念进行介绍和解释。

唐老师通常会在课前进行理论导入,引导学生了解美的含义和作用。

她会解释什么是审美,为什么审美是重要的,以及如何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2. 文学作品的解读唐老师选择了《荷花》这首诗作为教学材料,通过对该作品的解读,引导学生进入文学的世界。

她会注重揭示作品中的美感元素,如景物描写、意象运用、情感表达等。

同时,她会通过提问和引导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解读过程中,促使学生发现和理解诗歌中的美感。

3. 艺术创作的体验除了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唐老师还会让学生参与到艺术创作的过程中。

以《荷花》为例,她可能会带领学生一起进行花朵的绘画或手工制作,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艺术创作的过程,增强对审美的感受和理解。

同时,她也会在创作过程中给予学生指导和鼓励,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4. 语文实践的延伸唐老师会将审美教育延伸到语文实践中。

她会通过让学生朗读、演讲或写作等方式,让学生运用自己学到的审美知识和技巧,表达自己对美的感受和理解。

这样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审美的认识,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 多元文化的融入为了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唐老师还会将多元文化的元素融入到课堂中。

例如,她可能会通过介绍国内外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感有更全面的了解。

通过与学生分享其他文化的艺术作品,唐老师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审美范围,还能够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艺术的审美与感染力

艺术的审美与感染力

艺术的审美与感染力一、艺术的审美价值艺术是人类创造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各种形式的表达和呈现,传递着情感、思想和价值观。

艺术作品所具有的审美价值使其能够深深地影响观众,并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从古至今,艺术始终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 揭示内心世界:艺术是画家、音乐家、作家等创作者表达内心想法和情感的媒介。

绘画、音乐、文学等艺术形式都能够带给人们视觉与听觉上的享受,并引起内心共鸣。

当欣赏到一幅优秀的油画时,或者被一首动听悠扬的音乐所打动时,我们会感到自己仿佛进入了画家或音乐家内心深处,体验到了他们创作时候的情感世界。

2. 提升审美境界:通过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我们可以提升自己对美的敏感度和辨识力。

不仅仅是对于专业从事相关艺术领域的人来说,对于普通观众来说,通过欣赏和思考艺术作品可以丰富自己的审美观念和提高审美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更加敏锐地发现细微之处、感受到不同元素之间的融合以及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3. 创造情感共鸣:一个好的艺术作品往往能够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无论是快乐、悲伤、愤怒还是希望,艺术作品都有着独特的威力将情感传递给观众。

当观众们面对一幅真挚表达爱意的画作或者听到一曲充满勇气与自信的音乐时,他们会被作者所传递出来的情感所感染,并产生共鸣和共同体验。

二、艺术的感染力艺术具有独特而强大的感染力,它可以穿越语言、文化和社会背景等界限,让不同背景下人们产生共鸣。

1. 跨越文化边界:艺术是一种全球性的语言,观赏者无需拥有相同的语言能力,即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也能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而产生共鸣。

例如,音乐和舞蹈等表演艺术几乎没有语言上的障碍,能够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流传。

当我们去参观跨国艺术展览时,我们会深切地感受到这种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共通。

2. 感悟人生智慧:艺术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常常反映了人类对于人生、伦理以及社会问题的思考。

通过欣赏这些具有主题性的艺术作品,观众可以从中领悟出作者对于人类存在和生活意义的思索。

美术鉴赏的审美过程与审美追求探讨

美术鉴赏的审美过程与审美追求探讨

美术鉴赏的审美过程与审美追求探讨作者:刘新月来源:《颂雅风·下半月》2019年第02期摘要:本文主要以美术鉴赏的审美过程与审美追求探讨为重点进行阐述,从审美感知和关照、审美体验及感兴、审美深化及感悟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提升鉴赏主体的审美水平及艺术修养,为其在现代化社会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关键词:美术鉴赏审美过程审美追求实际上,美术鉴赏为感受美的过程,审美主体通过自身审美经验、视觉感知对美术作品的艺术性进行评判,是鉴赏主体对美术作品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

此外,美术鉴赏还能有效提高审美主体的艺术水平,对加强综合素养具有积极作用。

为此,相关人员需加大美术鉴赏的审美过程与审美追求分析力度,将其内含的价值发挥出最大化。

本文主要针对美术鉴赏的审美过程与审美追求为中心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一、审美感知和关照美术鉴赏中的鉴赏主体先通过自己的感官去感受作品的外在及整体形貌,而审美感知和关照需激发审美心理关键是感知及注意。

在美术鉴赏中,鉴赏主体的感官会受到作品外在形式的刺激,引起其審美注意,从而对作品展开审美感知。

而审美感知为美术作品的审美属性作用到主体的感官上,在其头脑中形成对美术作品的整体反映。

在审美的方面,感觉通过器官去感受及反映事物的独特属性;知觉为对感觉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将事物的形貌全面反映出来。

在美术鉴赏初期,主体对美术作品的外在形式感知,其实感知是无意识且混乱的,但是随着对作品的审美注意,主体的心理机制得到了有效调动,通过情感、想象等方法,不断关照整体与部分间的关系,将以往抽象的语言符号变成具体的艺术形象。

实际上,鉴赏主体在美术鉴赏中通过感受作业形象,从作品形象转化来感受美术语言的意义及价值。

二、审美体验及感兴其实,在美术鉴赏中审美为心理过程,贯穿着想象及情感。

而情感则是审美中最重要的因素,想象为本质。

在具体审美中,情感驱动想象,形象凝聚情感。

美术作品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将其同审美感悟与感知联系到一起,能够打开感悟世界。

二胡演奏中的审美期待

二胡演奏中的审美期待

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二胡演奏中的审美期待唐建军 谭晓莉(安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摘要】“审美期待”就是对美的期待,它是指艺术欣赏者在审美过程中对后续将要发生的艺术美的一种期待,它的实质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状态。

本文主要从音高、节奏、情绪发展等三大方面讨论了二胡演奏中的不同审美期待类型及其实践指导意义,最后笔者还从基本期待、合理期待、期待阈限等几个方面指出了在营造审美期待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二胡演奏;审美期待;音高期待;节奏期待;情绪期待;期待阈限【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什么是“审美期待”?简而言之,“审美期待”就是对美的期待。

说详细一点,它是指艺术欣赏者在审美过程中对后续将要发生的艺术美的一种期待,它的实质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状态。

在一个完整的音乐审美过程中,有三个重要的主体,分别是:曲作者、表演者、聆听者。

而对于其中审美期待的主体——聆听者而言,他们也是评价作品的最重要主体,因而是否充分满足聆听者的审美心理期待,不仅仅是曲作者的事情,也是表演者的责任。

怎样才能较好地让人满怀期待地聆听你的音乐呢?下面笔者就以二胡为例,从音乐美学理论中的审美期待这一点上与大家讨论一下。

一、二胡演奏中对音高方面的审美期待对于音高的审美期待,我们主要可分为音高稳定期待和音高变化期待。

(一)音高稳定期待音高稳定期待又可分为对确定音高的期待和对稳定音级(或称调式主音)的期待。

1.对确定音高的期待比如,我们演奏一个音,首先要对它进行判断,它是dol还是sol?怎样才能判断呢?当然,只有当它的音高确定下来之后我们才能进行判断。

通常乐理书上都会这样讲:具有固定音高(即固定频率)的音我们称之为乐音。

所以,音乐中的音绝大多数是具有固定音高(即确定音高)的乐音,这样我们才能对音乐旋律产生明确的判断(即使不识谱的人,在他们的心里实际上也是有明确判断的,只是他们不能明确表达出来而已),如果所有的音高都不确定,那就会让人们觉得一片糊涂,不知所云。

唐老师课堂-以《荷花》为例浅谈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教育

唐老师课堂-以《荷花》为例浅谈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教育

唐老师课堂-以《荷花》为例浅谈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教育荷花是一种鲜艳而娇美的花卉,被赋予了许多文化寓意和艺术价值。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常常会以《荷花》为例,引导学生欣赏、感受和理解美。

今天,我要讲的就是我所上过的一堂令人难忘的语文课——唐老师的《荷花》课堂,谈谈在这节课中唐老师是如何进行审美教育的。

首先,唐老师在引入这首诗时,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荷花》的美丽形象上。

她详细描述了荷花的盛开场景,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美感。

唐老师说:“荷花盛开时,朵朵花瓣像白玉,它们在水中舞动着,犹如仙女在天空中飞翔,优雅而动人。

大家能想象到这样美丽的景象吗?”接着,唐老师邀请学生分享对荷花的感受和联想。

学生们纷纷举手,表达自己对荷花的独特感受。

有的同学说:“荷花的香味是那么清新,仿佛置身于花海中。

”有的同学说:“荷花的颜色是那么艳丽,让我感到愉悦。

”同学们的感受丰富多样,唐老师鼓励大家正视自己的感受,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欣赏美。

随后,唐老师分析了《荷花》中的意象和情感。

她将诗中的花瓣、水面、香味等具体元素与主题中的人生哲理相结合,指导学生深入解读。

例如,唐老师说:“诗中作者将荷花与纯洁、崇高的品质联系在一起,传递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热爱。

通过这首诗,你们感受到了吗?”学生们在唐老师的引导下更深入地理解了诗中所蕴含的美与哲思。

进而,唐老师还让我们欣赏了一些与荷花相关的艺术作品,例如名画《荷花女儿》和古筝曲《荷塘月色》。

她指导我们从观赏和聆听中领悟到艺术家对荷花美的表达方式,培养我们欣赏艺术的能力。

唐老师还展示了一些同学的美术作品和诗歌创作,培养我们对美的表达能力,鼓励我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最后,在课堂的总结部分,唐老师强调了审美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她说:“通过欣赏、理解和表达美,我们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还能培养自己的情感、想象和创造力,这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她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美学活动,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

唐宋绘画中女性形象的审美旨趣比较

唐宋绘画中女性形象的审美旨趣比较

研究结论对艺术史研究的价值意义
01
通过比较唐宋绘画中女性形象的审美旨趣,有助于深入了解两 个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艺术风格特点。
02
本研究可为艺术史研究和女性形象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对于理解中国艺术史的发展进以及社会文化背景对艺术创作03
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唐宋绘画中女性形象的审美旨趣比较
唐代绘画中的女性形象审 美旨趣
唐代绘画中的女性形象审美旨趣主要强调的 是一种丰满、华贵的美,这种美与唐代社会 的繁荣和人民生活的富裕密切相关。此外, 唐代绘画中的女性形象也强调一种端庄、优 雅的气质,这种气质与唐代文化的开放和多 元密切相关。
宋代绘画中的女性形象审 美旨趣
优美身材和娴静气质。
女仆形象
唐代绘画中还有一些女仆的形 象,这些女仆通常穿着朴素的 服饰,从事各种家务劳动,形 象地展现了唐代女性的家庭角
色。
唐代绘画中女性形象的特点
细腻的描绘
唐代绘画中对女性形象的描绘 非常细腻,注重细节的刻画, 如脸部的轮廓、眉宇间的情感
、头发和服饰的质感等。
写实的风格
唐代绘画中女性形象的描绘具有 写实的风格,注重对实际形象的 描绘,不过分夸张或抽象化。
宋代绘画中的女性形象审美旨趣主要强调的 是一种清瘦、秀雅的美,这种美与宋代社会 的内敛和文人雅士的审美趣味密切相关。此 外,宋代绘画中的女性形象也强调一种婉约 、柔情的气质,这种气质与宋代文化的内敛
和情感细腻密切相关。
05
结论
研究成果总结
唐代绘画中女性形象以丰满、 华丽为特点,追求健康和活力

宋代绘画中女性形象则以清瘦 、内敛为特点,注重内心修养

融于建筑外观之中的生命曲线

融于建筑外观之中的生命曲线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226融于建筑外观之中的生命曲线王宇 王璐璐(华北理工大学,河北 唐山 063000)摘要:曲线灵动、柔美、富有变化,它所具有的连续性,变化性,神秘性,艺术导向性在景观设计的各个部分都扮演着重要的艺术处理手法。

通过深入分析曲线所具有的特征特点使其更加形象具体的运用在建筑外观设计之中,在提升设计的艺术处理手法之余,营造出不同的建筑外观所需的意境。

在现今这个盛行美学主义理念的时代,曲线的设计建筑形式成为了设计师们的创作主流,摒弃了那些严谨的线直线条,创作出简洁柔美的设计作品。

有一个伟大的建筑设计师——安东尼奥·高迪,曾经说过:“曲线是大自然的线条。

”他的建筑设计有着万物的流动和自然的气息。

曲线可以让建筑外立面更加的人性化,更加的生态化。

古往今来,曲线被无数的艺术家们巧妙的运用在创作和设计当中,当然建筑领域也不例外。

关键词:曲线;灵动;设计一、曲线在建筑外观中的概念分析曲线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形态之一。

在自然界中,无论是植物的根茎、蜿蜒的河水,还是连绵的山脉、旋涡的台风,从形态学上看它们都具有曲线的特征。

曲线建筑不仅在外观上具有独特性,在美感和实用上也是,曲线建筑对于设计者和使用者来说都是一种乐趣。

流畅自然的曲线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建筑师的设计欲望,而使用者仿佛身处自然,感受曲线所带来的生命力,实用而不失创意。

从建筑外观的每一个角度来观察,都能察觉到自然的痕迹,到处都是柔美而流畅的曲线线条。

通过对曲线建筑的了解,从主要三点出发,自然、结构、材料这三大方面在根本上指引着曲线建筑形式。

在建筑设计中并不是盲目的采用一些形式,虽然形式作为建筑出现最基本的印象也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有依据地创作曲线建筑才是更明智和理性的。

设计师们用曲线来表现自然的神奇、清新、柔美和生动的情趣。

 曲线是动点运动时,方向连续变化所形成的线。

从曲线的定义可以直接看出曲线具有动势带有着变化,韵律之美。

探究螺旋式审美提高美术欣赏实效

探究螺旋式审美提高美术欣赏实效

探究螺旋式审美提高美术欣赏实效作者:汤妙来源:《山西教育·教学》 2017年第11期“感知—探索—体验—感悟”螺旋式审美探究是在小学美术欣赏领域中通过对学生学习内容的解读、分析、实践,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有自己的体验、判断、感悟。

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将随着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转换一起螺旋上升。

笔者就浙美版六年级上册《金银器》一课为例,探究螺旋式审美教学的方法。

一、多维感知,激发欣赏兴趣1.开门见山,丰富图像识读。

中国的金银器从先秦时期到唐朝鼎盛期,再到明清时代,无论是它的造型还是纹饰、制作工艺都有着自身的发展轨迹。

从教师出示PPT 的第一件金银器作品开始,学生的“哇哇”声就不间断,他们不仅感叹着这金光闪闪的视觉冲击力,更赞叹这巧夺天工的精良工艺。

可以用图表直接以金银器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刺激学生的双眼,使学生产生独特的个体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发现和探究的欲望,为螺旋式审美教学作好铺垫。

2.触觉感官,开始欣赏描述。

在课堂导入时,笔者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和学生分享了一把有年代感的银梳子,并请一名学生小心地打开礼盒,取出制作精美的银梳子。

学生通过摸一摸纹样、掂一掂分量、梳一梳自己的头发,感觉到离我们生活遥远的银器,走进了我们的美术欣赏课堂,时间所产生的距离感在互动与对话中也就烟消云散了。

二、深入探索,提升欣赏层次在上一环节的直觉感受之后,理性分析能帮助学生了解直觉感受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从而帮助学生进行新的审美知识建构,使学生的审美直觉从感性阶段发展到理性的高度。

主要采用确定欣赏角度、局部细节剖析、体验的递进式欣赏方法。

1.欣赏起疑,确立审美落脚。

打开《金银器》教材,文本中共出现了16 件不同时期的金银器作品,每件作品造型不同,纹样各异,知识点非常多。

要在一节课中将所有的问题一一解决,教师在预设学案时,必须对教材进行仔细揣摩,确定最佳欣赏角度。

珐琅工艺在首饰设计中的美学运用与发展

珐琅工艺在首饰设计中的美学运用与发展

天工|2021年第8期一、传统珐琅工艺图案珐琅工艺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经过千百年的传承,技艺水平已经发展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传统珐琅首饰图案通常以吉祥图案为主。

牡丹等富有吉祥寓意的花卉图案最受珐琅工匠的青睐。

传统珐琅工艺中,图案颜色向来艳丽。

但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珐琅工艺图案和色彩的侧重都各有不同。

元末明初,珐琅色彩以鲜活明快的蓝色为基调,明宣德晚期珐琅器的蓝色在明度和纯度上都有所降低。

万历年间,珐琅工艺色彩更加多样化。

蓝、淡青、白都是当时常见的色彩。

珐琅工艺图案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精妙的发展,在此不展开叙述。

传统珐琅图案是特定历史时期制作技艺与审美观念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与社会环境。

今时今日,人们对于审美的诉求是包容开放的,传统珐琅图案与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并行不悖。

但要想更加符合现代社会人们主流审美的诉求,还需要对珐琅工艺图案进行一些改进。

通过不断创新,使这门古老的技艺焕发全新的生命活力。

二、珐琅工艺分类珐琅工艺向来备受人们喜爱,不同的表现形式都有相应的表现技法。

在本文的介绍中,主要从制作方法和胎地种类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按制作方法分类1.掐丝珐琅掐丝珐琅又可以叫作铜胎掐丝珐琅、嵌珐琅、珐蓝,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制作工艺一般是在金制或者铜制的胎型上,用金丝或者铜丝掐出种种繁复多样的花纹图案,并填充进色彩各异的珐琅釉料,如柿红、翠蓝、深绿、葡萄紫等。

经过焙烧、研磨、镀金等多道工序之后,一件色彩夺目、华丽斑斓的珐琅器具就形成了。

2.内填珐琅内填珐琅,是掐丝珐琅工艺的一种全新突破。

这种工艺不再使用金属丝掐丝作画,而是直接在金属质地的胎底上压出花纹,压模法和剔刻法是内填珐琅常用的两种制作手段。

在刻凹进去的花纹处填以珐琅釉料,经过一系列后道工序最终烧制成型。

内填珐琅的制作,主要以透明珐琅为主体。

相较于掐丝珐琅烧制后还要进行打磨,内填珐琅烧制完成后器具表面更加光滑,可直接省去打磨步骤。

3.錾胎珐琅錾胎珐琅,又可以称之为凹凸珐琅、剔花珐琅。

民间美术的造型观念

民间美术的造型观念

作者: 唐家路
出版物刊名: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页码: 6-11页
主题词: 中国民间美术 造型观念 民间文化 民间艺人 视知觉 审美理想 审美意识 文化观念艺术再现 艺术创作
摘要: 民间美术作品作为民间文化观念的物化形式,显示了它作为一种审美形式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既表现在民间美术作品的内在结构中,同时又表现在诸多的感性形态中.中国民间文化观念以及它那种不同于一般审美意识的内在特性,都对民间美术造型的语义结构形成了一定的规约,这种规约也正是民间美术审美特征的内在根源.民间美术作为民间文化观念活动的结果存在,体现了民间文化观念的强大作用力,以及文化观念的传承性、稳定性.这种传承性、稳定性决定了民间美术造型的稳定性、程式化、规范化,使广大民众的艺术表现和审美趣味有着较大的趋同性.就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来看,恒定的艺术创作观念,导致了特定的审美创造选择,并保持了稳定持久的题材、形式、。

高校美术鉴赏课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高校美术鉴赏课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高校美术鉴赏课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韦静涛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07(000)020
【摘要】美术鉴赏课是高校为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而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观赏性美术和实用性美术的主要特点,对古今中外美术的主要门类和体裁中的代表逐一进行深刻的赏析.
【总页数】3页(P54-56)
【作者】韦静涛
【作者单位】河池学院,艺术系,广西,宜州,546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2.初中美术鉴赏课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3.高校美术鉴赏课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分析
4.高中美术鉴赏课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5.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当代大众的舞蹈艺术审美特征——以《唐宫夜宴》为例

浅析当代大众的舞蹈艺术审美特征——以《唐宫夜宴》为例

浅析当代大众的舞蹈艺术审美特征——以《唐宫夜宴》为例
浅析当代大众的舞蹈艺术审美特征——
以《唐宫夜宴》为例:
与其他大部分搬上舞台的舞蹈作品不一样的一点是,《唐宫夜宴》中含有大量的戏剧性、生活化动作,而舞蹈动作反而较少,没有过于复杂的队形变化和要求过高的技巧性动作。

在开头部分,舞者们面朝三点排成两队并向三点方向行进,
其中一名舞者轻拍前面舞者的肩膀,等她回过头后把铃鼓侧面贴近嘴边,身体微微向前倾,仿佛是在倾诉什么,前面的
舞者则面朝一、二点之间,左肋和左腮都向左探出,作侧耳倾听状态,随后两位舞者一起指向队伍的末尾,以手腕为轴
和发力点,带动起来。

探析中国舞蹈审美追求——以舞蹈《雨花石的等待》为例

探析中国舞蹈审美追求——以舞蹈《雨花石的等待》为例

探析中国舞蹈审美追求——以舞蹈《雨花石的等待》为例[摘要]舞蹈是一门独特的艺术门类,它是以人的身体表现为主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它有着自身独有的美学特征。

对于中国舞蹈,自然蕴含了中国人在历史进程中沉淀下来的对于舞蹈艺术表现的审美追求。

因此,本文意通过以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奖获奖作品之一《雨花石的等待》为切入点,以小见大,浅显探析中国舞蹈创作中所特有的审美取向。

[关键词]舞蹈审美《雨花石的等待》中国舞蹈的审美取向必定是符合人民大众在历史的传统中传承下来的,有着独特的生命力的美学特征。

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双向活动,对于舞蹈艺术而言,审美主体便是舞蹈的“观者”,审美客体整个“舞蹈场面”。

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舞蹈场面”呈现于“观者”,“观者”对其进行感知活动,审美活动由此产生,进而“观者”将感受传递给舞者或编导,以进一步促进和提升“舞蹈场面”的发生,这种良性互动和交融凝结成了人们对于舞蹈的审美追求。

舞蹈作品《雨花石的等待》是今年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奖获奖作品之一,在深刻颂扬革命战争时期的一位妻子对于爱情的坚守和对于革命的无私支持的伟大精神之外,又内在体现了舞蹈作品创作中所蕴含的审美追求。

一、形神兼备形——即身体动作的形态结构和流动变化。

神——一方面表现于身体形态基础上的神态;另一方面体现在贯穿动作前后(始终)的内心精神和情感状态。

中国舞蹈艺术十分注重传神、抒情。

“神”即精神、情感上,自古以来,中国的艺术呈现,甚至是文学创作大都是为了集中、深刻表现主体“人”的精神风貌或是内心深处的隐喻,这也与我国儒家思想的影响息息相关,那么舞蹈更是如此。

正所谓“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可见舞蹈是情感表现最激烈的艺术层次。

作品中情感、精神的表现:孤苦守候、对丈夫归来的殷殷期盼之情:安静的音乐、柔弱的动作、期盼的眼神、落寞的身影、无声的哭泣,让观者揪心、使人感同身受。

审美鉴赏的三个层次

审美鉴赏的三个层次

审美鉴赏的三个层次一、审美鉴赏的基本层次审美鉴赏是指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理解和评价。

在审美鉴赏的基本层次上,人们主要关注作品的外在表现和感受,从而形成初步的审美判断。

在这个层次上,审美的重点在于感知和感受,通过对作品的形式、色彩、构图、音乐节奏等方面的观察和聆听,人们能够产生美的感受并对作品进行初步的评价。

在这个层次上,审美鉴赏主要是通过感官的直接感受进行的。

比如,在观赏一幅画时,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画面的线条、色彩和构图来感受到画家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而在欣赏音乐时,我们则可以通过聆听乐曲的旋律、节奏和和声来感受到音乐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这些感官的直接感受会让我们对作品产生美的感受,并且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

二、审美鉴赏的深度层次审美鉴赏的深度层次是在基本层次上的升华和拓展。

在这个层次上,人们不仅仅关注作品的外在表现和感受,还要深入探究作品背后的意义和内涵。

在这个层次上,审美的重点在于理解和思考,通过对作品的主题、情感、象征和隐喻等方面的分析和解读,人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作品,从而产生更深层次的美的感受。

在这个层次上,审美鉴赏需要我们运用更多的思考和想象力。

比如,在欣赏一幅画时,我们需要思考画家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通过细读画面中的细节和符号来解读画家的用意。

而在欣赏一首诗时,我们则需要通过对诗句的分析和理解来揭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这种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将使我们对作品的欣赏更加全面和深刻。

三、审美鉴赏的超越层次审美鉴赏的超越层次是在深度层次上的进一步发展和超越。

在这个层次上,人们不仅仅关注作品本身,还要将作品与社会、历史和人生等更广阔的背景联系起来,从而深入探讨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个层次上,审美的重点在于思考和反思,通过对作品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和探讨,人们能够超越作品本身,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在这个层次上,审美鉴赏需要我们拓宽视野,关注作品与社会、历史和人生等更广阔的背景。

比如,在欣赏一部文学作品时,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和人生问题的思考,来认识作品的时代意义和人生价值。

课堂,大教学——小学高段音乐欣赏审美教学中可视化策略应用研究

课堂,大教学——小学高段音乐欣赏审美教学中可视化策略应用研究

课堂,大教学 ——小学高段音乐欣赏审美教学中可视化策略应用研究发布时间:2022-11-29T07:30:00.40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第8月第15期作者:唐瑶[导读] 音乐作品是人类思维与情感中最丰富的艺术形式,它不但对培育个人艺术能力有着重要性,而且还是形成审美的重要手段。

唐瑶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摘要:音乐作品是人类思维与情感中最丰富的艺术形式,它不但对培育个人艺术能力有着重要性,而且还是形成审美的重要手段。

根据小学高段中的音乐作品欣赏教育研究在音乐教育中,运用辅助方法、倾听、体验等的表演方式,将有助于学生们形成正确的审美知识、行为态度与心理品质,在音乐作品欣赏教育中,想要使学生们有效地投入到音乐作品欣赏活动中,就需要帮助学生了解音乐作品中蕴涵的情感,并借助思考与情感,从而真实了解音乐作品内涵,激起对音乐作品的热爱与学习积极性。

此项研究采用了信息获取方法、对比分析法、观察法等研究手段。

关键词:小学高段;音乐欣赏;可视化引言:学生年纪小,抽象思维不完善,在处理知识、分析问题的时候需要用形象思维,通过直接的体验去掌握知识点,音乐老师需要按照学生的发展规律、学习特征对教学内容进行可视化处理,这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与消化,同时不至于使学生学习起来吃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这特点,通过活动化教育、情景化教育等手段,使学生不仅仅用听觉去体验音乐,还要用眼等人体不同部分去认识音乐、感受音乐,甚至表达艺术,达到良好的效果,故在此做课堂心得分享。

小学音乐的教育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从而发展艺术领域方面的欣赏意识和独创性,从而可以在艺术的教学中陶冶性情,从而可以更主动地面对人生,所以,发展学校艺术与老师的音乐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

一、可视化教学方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1、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音乐知识很抽象,对小学生来说不论是在思维能力,还是音乐知识水平上,都非常受限,这也是不少小学生尽管爱好音乐却总学不好音乐的主要原因,而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在实际生活中也经常用眼神去辨认不同物品、从而获得音乐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价
生动地记录了托斯卡纳地区油画的“现代化”轨迹,
反映当地画家在艺术思潮新旧交替之际的回应。值 得一看!
艺术鉴赏中的审美期待
文体期待
意象期待
意蕴期待
小结
审美期待是接受者进行艺术鉴赏的心理前提。 接受者在鉴赏艺术作品之前,内心世界并非一片空白,当鉴
赏者以不同的审美心理在观赏美术作品时,也会产生不同的 感受和体会以及很多联想和想象,这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也弥补了作品的不足。鉴赏者在观赏,感悟和体验作品的过 程中,完成了一次更高层次上的审美创造,此时留在鉴赏者 心目中的作品形象,已经不是作品最初的原始形象,
意象期待
—指接受者由于艺术作品中特定的意象或形象而引发的期
待指向。 如:画展的画册宣传单等。


产生意象期待
意蕴期待
—指接受者由于作品呈现的深层的审美意蕴、人生哲理和情 感境界而引发的期待指向。鉴赏者期待视野的高低和宽广程 度同艺术鉴赏的效应往往有着直接的联系,期待视野越高越 广,就要求艺术鉴赏的对象越加完美深刻,同时也容易产生 良好的鉴赏效果。如:欣赏过艺术作品的朋友推荐等。
期待指向。(艺术作品门类特征,体裁特点及其艺术语言、 结构形式等方面特征的期待倾向)如:看画展与音乐会之 间的形式期待显然是不同的。
静止的
流动的
托斯卡纳的光与影—— 1850—1950意大利绘画珍品展 百余件意大利1850年至1950年 间的著名油画原作将与观众见面
展品包括乔万尼·法托里的《草原牧 场》和奥斯卡·基利亚的《马蹄莲》 等在美术史上作为教材范本的画作。 展品内容共分为风景篇、水景篇、 人物篇、动物篇、外延篇五个部分
13美术学401 唐璐
2015
艺术鉴赏的审美期待
审美期待

指艺术鉴赏的准备阶段,指接受主 体在欣赏之前或欣赏过程之中,心理上 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它使接 受者具有了审美需求,并希冀在欣赏中 得到满足。
例如:画展前的心里期待
艺术鉴赏中的审美期待可分为三种
文体期待待
—指艺术欣赏者由于艺术作品的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
而是经过艺术思维加工后更加丰厚,充实,饱满的思维形象 。
EN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