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安全与质量专业《食品检测技术》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18食品检测技术 教学大纲

18食品检测技术 教学大纲

《食品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1330018课程名称:《食品检测技术》总学分:3.5 总学负荷:98 自主学习:46课内总学时数:52课内实验/实践/上机学时:24/0/0先修课及后续课:先修课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食品生物化学》,后续课有《食品分析》、《综合大实验》等。

一. 说明部分1、课程性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2、教学目标及意义通过《食品检测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食品科学常用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构造、特点和适用范围,以及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实现产品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本课程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法,不仅为生产环节提供了的分析测试技术,而且是生物科学领域重要的科学研究手段。

该门课程对于生物与食品相关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深化其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为今后从事生产实践和相关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本课程安排在学生完成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有关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之后。

内容上注意与以上课程的衔接,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课堂教学应力求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弄清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了解常用仪器的基本结构和测试原理,学会各类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定性定量测试技术,了解仪器分析方法的对象、应用和检测范围,掌握数据的正确处理方法和各类谱图的初步解析方法。

本课程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在听课的过程中随时复习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对没有听懂的知识点及时提问,以免影响对后面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在课程结束前要求每位学生在课余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写一篇专题报告。

同时该课程内容多,发展快,故授课教师在吃透教材基础上,应广泛阅读相关参考资料和科研文献,随时更新讲稿或课件,使学生及时了解本学科的重要进展及发展动态。

4、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色谱分析的基本理论、气相色谱分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以及光分析中的紫外分光光度法和红外吸收分光光度法;难点是仪器的基本结构与测试原理及谱图解析、数据处理等内容。

食品科学教学大纲

食品科学教学大纲

食品科学教学大纲一、引言食品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食品生产、加工、安全、营养等方面知识。

本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对食品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未来从事食品行业或相关领域的人才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1. 了解食品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食品加工的基本技术和流程;3. 熟悉食品安全和卫生知识,培养食品安全意识;4. 了解营养学基本理论,明白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5.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课程内容1. 食品科学概论:介绍食品科学的定义、范围和发展历史;2. 食品化学:探讨食品成分、性质和相互作用;3. 食品微生物学:学习食品中微生物的种类、特性及影响;4. 食品加工技术:包括食品加工的基本原理、流程和设备;5. 食品安全与卫生:了解食品安全事件原因及防范措施;6. 食品营养学:分析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及其作用;7. 食品质量管理:介绍食品质量检测标准和管理体系。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食品科学理论知识,建立学生的基础;2.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食品实验操作,培养实践能力;3. 研讨讨论:引导学生参与食品学术研讨和讨论,提高学术素养;4. 实习实训:安排学生参与食品生产实习,加深对行业的了解。

五、评估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等;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3. 实验报告:学生完成实验后需提交相应实验报告;4. 期末考核:综合考察学生对整个学期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食品科学相关教材,辅助学生学习;2. 实验设备:准备必要的实验设备和材料,保障实验进行;3. 案例资料:提供食品案例分析,拓展学生视野;4. 外部合作:与食品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

七、总结食品科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关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安全和营养健康,也涉及到整个食品产业的发展。

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希望可以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食品科学知识,培养出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的优秀食品科学人才。

食品生物技术教学大纲

食品生物技术教学大纲

《食品生物技术》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食品生物技术2.课程英文名称:Food Biotechnology3.课程类别:专业模块4.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5.总学时:理论36学时6.总学分:2学分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食品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是指以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和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用全新的方法和手段设计新型的食品和食品原料。

在某种意义上,基于现代分子生物学基础上的基因工程技术是食品生物技术的核心和基础,它贯穿于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和现代分子检测的技术之中。

食品生物技术是所有自然学科中涵盖范围最广的学科之一,形成一门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性学科。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1.第1章绪论(2学时)1.食品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发展中的相关重要历史事件2.食品生物技术基础3.食品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4.生物技术研究和应用的进展与展望2.第2章基因工程与食品产业(6学时)1.基因工程概述2. DNA分子的提取与检测技术3.工具酶和基因工程载体4.基因工程的基本技术5.基因工程在食品产业中的应用3.第3章细胞工程与食品产业(4学时)1.细胞工程的基本原理2.细胞培养技术3.细胞融合技术4.细胞工程在食品工业的应用5.动物细胞工程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4.第4章蛋白质工程与食品产业(4学时)1.概述2.蛋白质工程的基本步骤与改造策略3.蛋白质的改造方法4.蛋白质工程在食品中的应用5.第5章食品酶工程(4学时)1.食品酶工程概述2.酶的生产与改造3.酶的固定化及其生产应用技术4.酶工程在食品中的应用6.第6章发酵工程与食品产业(6学时)1.发酵工程概述2.发酵培养基的制备及灭菌3.发酵菌种及其扩大培养4.发酵动力学5.发酵设备6.发酵过程的控制7.重组细胞培养与发酵过程中的技术关键问题、对策及应用实例7.第7章食品生物工程下游技术(6学时)1.概述2.原料与预处理3.固液分离和细胞破碎4.初步纯化5.精细纯化6.成品加工7.下游工程案例8.第8章现代生物技术与食品安全(4学时)1.概述2.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目的与原则3.生物技术食品的检测技术4.转基因食品的标识技术5.生物技术食品安全性评价的内容6.世界各国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7.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案例四、实验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无实验教学五、考核方式期末采用闭卷考试方式。

食品营养与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营养与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营养与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4302249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修读学期第二学期学分 3 学时48 课程英文名称Food Nutrition and Hygiene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先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A、有机化学B二、课程的地位及作用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是食品专业的主干课程。

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的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应用性,与国际民生的关系密切,在增进我国人民体质、预防疾病,保护和提高健康水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学生系统地掌握食品营养和卫生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最新的研究方法和检测手段,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动态。

其作用定位于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食品加工与保藏的理论和技术课程提供一个重要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今后从事营养与保健、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及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预防为主的观点,深入理解食物、营养与健康的关系,掌握食品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学科发展方向,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合理利用食物资源,改善人民营养,预防食品污染、食物中毒和其他食源性疾病,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增进人民体质。

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方法与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对该专业现实营养与食品卫生问题具有分析、解决问题及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具有自学能力和一定的探索学习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基本科学素养与创新意识,并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

1. 素质目标热爱祖国,忠于人民,志愿为人类营养健康和食品安全而奋斗;热爱食品事业,有远大理想、高尚情操、坚定的意志;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知识技能;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自我完善意识与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以及较强的创新意识。

2.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熟悉和掌握食品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主要概念、研究内容,食物消化吸收与能量平衡,人体需要的六大营养素(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和水)的生理功能以及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膳食结构和膳食平衡、功能性食品,营养与疾病防治、食品的营养强化、未来营养问题的解决等现代营养学基础理论知识;以及食品卫生学方面的食品污染及其防治、食物中毒及其防治、各类食品的卫生及其管理、食品安全质量的监督与管理等方面知识。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大纲全文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大纲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开课单位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教研室二、课程代码与课程名称课程代码:050113015 课程名称:食品安全学三、开课对象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四、课程性质专业主干必修总学时48学时;3学分。

理论48学时。

五、教学任务与目标《食品安全学》课程是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必修课。

1.了解食品安全知识,让学生来解释所涉及的各种食品的检查,以确定其是否适宜供人食用的成分;2.理解GMP、SSOP、IS22000等管理体系的构成和特点。

理解食品安全检测的概念,理解色谱法、生物芯片检测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聚合酶链检测技术的特点及应用。

3.掌握掌握细菌、真菌、寄生虫、病毒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掌握农药、兽药、食品添加剂、有机物质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掌握植物性、动物性有毒物质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掌握包装材料纸、金属、塑料、印油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掌握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概念,熟悉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检测技术、管理方法和法律法规。

六、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学习本课程前,学生应具备微生物学、食品工艺学知识基础和能力。

七、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1、教学内容本章重点讲授环境污染物与食品安全。

教学内容:(1)食品安全性的概述:食品安全的历史观;食品安全现代内涵;人类对食品安全性认识的过程;化学物质的毒性与饮食风险;影响食品安全性的因素;(2)世界和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国内外食品安全管理;食品安全管理的主要对策;(3)环境污染物与食品安全:大气、水体、土壤污染物;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的控制;食品污染的控制;(4)食品安全性检测方法:传统培养检测方法;生物化学检测方法;免疫学检测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

2、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回答法、图示法、习题法。

教学手段:传统讲解、多媒体。

第二章化学成分源食品安全问题6学时1、教学内容本章重点讲授农药、兽药残留,教学内容:(1)违禁非食品物质添加剂:违禁非食品物质添加剂的危害;违禁非食用物质添加剂的毒性作用;违禁非食品物质添加剂的评价;几种典型非食用物质添加剂:吊白块;苏丹红;三聚氰胺;工业用甲醛;(2)农药残留:农药残留的来源;农药残留的危害;农药残留限量;(3)兽药残留:兽药残留来源;兽药残留危害;兽药残留限量;(4)有毒元素:铅;镉;汞;砷;铬;铝;(5)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国际POPs公约中的3类12种毒物及其来源;持久性有机污染的危害性;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产和使用现状;国内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状况;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对策;(6)食品包装物中的安全性问题:食品包装材料的定义;食品包装的重要性及功能性;我国食品包装材料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发展对策;(7)食品放射性污染:放射性污染来源与危害;食品中的主要放射性污染物;放射性污染物的防治措施。

《食品理化检验》实验课教学大纲

《食品理化检验》实验课教学大纲
必修
教学方式和考核要求:
教学方式:
实验前学生进行实验预习,了解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将使用的实验仪器等;实验时老师讲解实验要求以及实验中要注意的事项,然后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指导遇到问题的学生,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锻炼其动手能力,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后学生完成实验报告,锻炼学生整理数据,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考核要求:
从预习报告,实验过程基本操作、实验全过程合理安排、实验现象和数据的记录、实验报告等方面全面评判学生的实验成绩。
实验项目成绩评定(参考)标准:
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内容,根据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结果进行考核。考核方法采用两级评分:通过与不通过。
能按时独立完成实验并验证结果者,通过。有下列情况(1)不能独立完成实验并验证结果者;(2)无故缺席者;(3)违反实验室规定,破坏公物者。不通过。
实验时数
实验类型
内容提要
备注
1
还原糖测定
4
综合性
实验内容:准确采样,澄清处理,干过滤采用快速直接滴定法测定,计算,书写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让学生学习准确采样,澄清处理,干过滤,直接滴定法测定糖的基本操作和原理。掌握容量法测定的技术。
必修
2
粗脂肪的测定
6
综合性
实验内容:正确采样,选择溶剂,索氏抽提,重量法测定,计算,写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让学生学习溶剂索氏提取法测定的基本操作和原理。掌握天平使用、重量法测定的技术。
实验基本要求(通过实验,要求学生了解、认识并掌握的有关内容):
通过本实验的练习,学生应了解食品样品的采集、前处理、分析等步骤,了解食品中营养、危害成分和添加剂的检测方法和实验原理,较熟练的掌握食品中水分、灰分、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脂肪及食品添加剂的测定,学会数据处理。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开课单位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教研室二、课程代码与课程名称课程代码:050113015 课程名称:食品安全学三、开课对象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四、课程性质专业主干必修总学时48学时;3学分。

理论48学时。

五、教学任务与目标《食品安全学》课程是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必修课。

1.了解食品安全知识,让学生来解释所涉及的各种食品的检查,以确定其是否适宜供人食用的成分;2.理解GMP、SSOP、IS22000等管理体系的构成和特点。

理解食品安全检测的概念,理解色谱法、生物芯片检测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聚合酶链检测技术的特点及应用。

3.掌握掌握细菌、真菌、寄生虫、病毒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掌握农药、兽药、食品添加剂、有机物质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掌握植物性、动物性有毒物质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掌握包装材料纸、金属、塑料、印油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掌握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概念,熟悉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检测技术、管理方法和法律法规。

六、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学习本课程前,学生应具备微生物学、食品工艺学知识基础和能力。

七、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1、教学内容本章重点讲授环境污染物与食品安全。

教学内容:(1)食品安全性的概述:食品安全的历史观;食品安全现代内涵;人类对食品安全性认识的过程;化学物质的毒性与饮食风险;影响食品安全性的因素;(2)世界和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国内外食品安全管理;食品安全管理的主要对策;(3)环境污染物与食品安全:大气、水体、土壤污染物;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的控制;食品污染的控制;(4)食品安全性检测方法:传统培养检测方法;生物化学检测方法;免疫学检测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

2、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回答法、图示法、习题法。

教学手段:传统讲解、多媒体。

第二章化学成分源食品安全问题6学时1、教学内容本章重点讲授农药、兽药残留,教学内容:(1)违禁非食品物质添加剂:违禁非食品物质添加剂的危害;违禁非食用物质添加剂的毒性作用;违禁非食品物质添加剂的评价;几种典型非食用物质添加剂:吊白块;苏丹红;三聚氰胺;工业用甲醛;(2)农药残留:农药残留的来源;农药残留的危害;农药残留限量;(3)兽药残留:兽药残留来源;兽药残留危害;兽药残留限量;(4)有毒元素:铅;镉;汞;砷;铬;铝;(5)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国际POPs公约中的3类12种毒物及其来源;持久性有机污染的危害性;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产和使用现状;国内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状况;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对策;(6)食品包装物中的安全性问题:食品包装材料的定义;食品包装的重要性及功能性;我国食品包装材料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发展对策;(7)食品放射性污染:放射性污染来源与危害;食品中的主要放射性污染物;放射性污染物的防治措施。

《食品分析》教学大纲.doc

《食品分析》教学大纲.doc

《食品分析》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食品分析英文名称:Food Analysis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总学时:48总学分:3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二、本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食品分析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能够掌握食品分析检验的基础理论、仪器分析的原理。

能够结合相关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基础知识,根据食品分析的特殊性,正确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和方法。

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分析方法的原理及适用范围,根据实际需要会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

通过实验课程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根据本课程的性质,教学环节由课堂讲授和讨论为主。

课堂讲授内容由教师讲授和部分学生讲授组成。

第一次上课时,教师要给学生说明本课程教学内容、时间安排、授课要求及注意事项等内容,学生根据兴趣查找资料,自由选择主讲内容,教师根据学生讲解情况进行点评、补充并总结。

学生没有选择的内容由教师讲授。

在课堂讲授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影像技术辅助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讨论教学时间可灵活掌握。

教师提前布置讨论内容,学生结合各种测定方法的特点、性质进行准备,实习期间在企业化验室的学生可以结合实习情况进行讨论,也可根据课堂教学情况临时拟定讨论题目。

根据教学要求和内容布置课下作业,作业包括后面课堂内容需要准备的作业和课后作业。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食品分析基本知识(4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1、教学目标:熟练掌握并正确应用食品分析的基本知识。

2、教学要求:学习本章内容,要求学生了解食品检验的一些基本知识,包括:检验内容、检验方法、常用的技术规范术语;了解试剂的种类及使用;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保存及使用;了解食品检验记录单、报告单的内容,填写方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

食品科学与工程课程内容

食品科学与工程课程内容

食品科学与工程课程内容食品科学与工程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涵盖了食品生产、加工、储存和安全等多个方面的知识与技术。

以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课程的一些内容。

一、食品成分与营养学食品成分与营养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课程的基础内容之一。

它涉及到食物的化学成分,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

学生将学习食物成分的分析方法,以及食物对人体的营养需求和影响。

二、食品加工与工艺学食品加工与工艺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中重要的课程内容。

它包括了食品的加工原理、加工设备和加工工艺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将学习不同食品的加工方法,如热处理、冷冻、脱水、发酵等,以及食品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

三、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是研究食品与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将学习食品中的微生物种类、生长条件和影响因素,以及食品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和控制措施。

学生还将学习食品中常见的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并了解它们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四、食品分析与检测技术食品分析与检测技术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包括了食品成分分析、食品质量检测、食品安全检测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将学习常用的食品分析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等,以及食品中常见的污染物和残留物的检测方法。

五、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是食品科学与工程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

学生将学习食品安全的基本概念、食品安全法规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还将学习食品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以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和质量稳定性。

六、食品工程与装备食品工程与装备是食品科学与工程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涉及到食品加工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设备和工艺。

学生将学习不同食品加工设备的原理、结构和操作,以及食品工程设计和优化的方法。

七、新型食品与功能食品新型食品与功能食品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中的前沿内容。

学生将学习新型食品的研发和生产技术,如基因工程食品、转基因食品、纳米食品等。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大纲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大纲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大纲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大纲通常涵盖多个方面,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大纲结构:
一、课程目标。

1.1 培养学生对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
1.2 培养学生对食品加工、食品安全、食品营养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其具备在食品行业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2.1 食品化学。

2.2 食品微生物学。

2.3 食品加工工艺学。

2.4 食品营养学。

2.5 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

2.6 食品工程原理。

2.7 食品分析与检测技术。

2.8 食品行业法规与标准。

三、教学安排。

3.1 课程设置。

3.2 实验课安排。

3.3 实习实训安排。

3.4 毕业设计安排。

四、教学方法。

4.1 理论课教学。

4.2 实验课教学。

4.3 实习实训教学。

4.4 讨论与研讨。

4.5 课外科研活动。

五、考核方式。

5.1 平时表现。

5.2 期中考试。

5.3 实验报告。

5.4 期末考试。

5.5 毕业设计论文。

以上是一个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大纲的基本结构,具体内容和要求可能会根据不同学校和教师的要求有所不同。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到你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大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安全与质量专业
《食品检测技术》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食品检测技术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安全与质量
学时数:42 学分数:3
执笔人:林红英编写日期:2016年3月审批人: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安全与质量专业主干课之一。

食品检测技术是食品安全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它是在食品化学及食品卫生学的基本理论指导下,以食品作为主要对象,研究其营养成分和卫生质量的检验方法的一门技术性学科。

本课程主要介绍食品卫生学与食品检测的理论知识与分析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常用食品成分分析、食品添加剂和食品污染物质检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实验分析操作技能,并能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进行食品样品的分析与检测,为今后从事科研、生产、检测、新产品开发打下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食品样品采集、制备、保存、前处理方法及检验结果的数据处理。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食品检测技术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安全与质量专业主干课之一。

本课程要求学生有较好的生物化学、分析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化学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食品安全监测技术进展概述(2学时)
1、教学内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重要性、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进展、食品安全
检测技术标准与管理
2、教学要求:
(1)掌握食品安全的概念,了解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重要性;
(2)了解不同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3)了解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标准与食品安全管理措施与对策;
(4)了解现代食品检测新技术发展趋势。

第二章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要求(14学时)
1、教学内容:实验室技术要求、样品前处理技术要求、实验方法评价与数据处理、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中的标准物质要求、食品安全技术预警应急预案中的技术要求
2、教学要求:
(1)了解仪器分析操作及对环境的要求;
(2)了解食品安全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的内容;
(3)掌握样品采集的方法,样品制备、保管的方法,样品的前处理方法;
(4)掌握试验方法评价的标准
(5)掌握t检验法和F检验法等分析数据的处理方法
(6)了解风险评价的意义及作用
第三章食品中残留危害物质检测技术(6学时)
1、教学内容:食品中的残留物质概述、农药残留的危害特征、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技术、食品中兽药残留的检测技术
2、教学要求:
(1)了解农药、兽药的分类方法。

熟悉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的来源及对人类的危害。

(2)了解食品中残留物质分析技术的发展动态。

掌握有机氮、有机磷、氨基甲酸酯、菊酯类等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

(3)掌握青霉素类、四环素类、磺胺类、氯霉素类等兽药残留的检测方法。

(4)了解激素类残留的种类、食品中盐酸克伦特罗的危害及检测方法。

第四章食品中有害金属检测技术(4学时)
1、教学内容:食品中有害金属的污染及危害评价、食品中汞及有机红化合物的检测
技术、食品中砷及有机砷化合物的检测技术、食品中铅及有机铅化合物的检测技术、食品中镉及有机镉化合物的检测技术、食品中硒及有机硒的检测技术、锡的检测、铝的检测技术。

2、教学要求:
(1)了解元素形态与毒性的关系,元素的迁移途径、来源、毒性分析。

(2)掌握不同元素的前处理方法。

(3)熟悉不同元素的测定方法。

第五章食品添加剂检测技术(4学时)
1、教学内容:食品添加剂概述、食品防腐剂、食品抗氧化剂、食品发色剂、食品漂白剂、食品着色剂、食品甜味剂。

2、教学要求:
(1)掌握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和分类,了解食品添加剂的质量标准和使用要求;(2)掌握食品防腐剂的含义、分类及防腐机理,熟悉常用防腐剂的性质及检测方法;(3)掌握抗氧化剂的定义、作用机理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了解常用抗氧化剂的性质及检测方法。

第六章食品中天然毒物检测技术(4学时)
1、教学内容:食品中真菌毒素检测技术、食品中细菌毒素检测技术、食品中其他天然毒素检测技术。

2、教学要求:
(1)了解天然毒素的概念、种类,常用检测技术。

(2)掌握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棒曲霉毒素的检测技术原理及方法。

(3)熟悉细菌毒素的种类及其危害。

(4)了解食品中肉毒毒素、河豚毒素、龙葵素、皂甙等检测方法
第七章食品中持久有机污染物检测技术(2学时)
1、教学内容:食品中多氯联苯类/二噁英的检测技术、食品中多溴联苯醚的检测技术、食品中烷基酚的检测技术。

2、教学要求:
(1)了解食品中持久有机污染物的种类。

(2)掌握食品中多氯联苯类/二噁英、多溴联苯醚、烷基酚的检测技术。

第八章食品加工中的污染物检测技术(2学时)
1、教学内容:食品中N-亚硝酸盐的检测技术、食品中苯并(a)芘的检测技术、食品中杂环胺类的检测技术、食品中氯丙醇的检测技术、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检测技术、食品中甲醛的检测技术分析
2、教学要求:
(1)了解食品加工中的污染物内容。

(2)掌握食品中N-亚硝基化合物检测技术与安全评价技术。

(3)了解食品中苯并(a)芘、杂环胺类、氯丙醇检测技术,掌握食品中丙烯酰胺、甲醛的检测技术。

第九章食品接触性材料迁移试验检测技术(2学时)
1、教学内容:塑料制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橡胶制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食品包装中有害物成分的检测;无机包装材料中有害成分的检测;复合包装材料的卫生问题;
容器内壁涂料;食品包装材料设备的卫生管理。

2、教学要求:
(1)了解塑料制品的种类及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2)了解和熟悉橡胶制品、包装纸及无机包装材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3)掌握各种包装材料和食品容器中有害物质的检验方法及原理。

第十章食品中有害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技术(4学时)
1、教学内容:有害微生物的特征及危害评价、食品中有害微生物PCR快速检测技术、食品中有害微生物的ELISA快速检测技术、食品中有害微生物的蛋白质芯片快速检测技术、食品中有害微生物DNA芯片快速检测技术
2、教学要求:
(1)了解有害微生物的特征以及危害评价;
(2)了解食品中有害微生物PCR快速检测技术并了解定量PCR以及多重PCR技术;(3)掌握食品中有害微生物的ELISA快速检测技术并了解免疫试纸条制备技术。

(4)了解食品中有害微生物的蛋白质芯片和DNA芯片快速检测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