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一(人教B版)难度:较难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最新五篇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最新五篇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最新五篇对于很多刚上高中的同学们来说,高一数学必修一是噩梦一般的存在,其知识点非常的繁琐复杂,让同学们头疼不已。

对于很多刚上高中的同学们来说,高一数学必修一是噩梦一般的存在,其知识点非常的繁琐复杂,让同学们头疼不已。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1I.定义与定义表达式一般地,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y=ax^2+bx+c(a,b,c为常数,a≠0,且a决定函数的开口方向,a 0时,开口方向向上,a 0时,开口方向向下,IaI还可以决定开口大小,IaI 越大开口就越小,IaI越小开口就越大.)则称y为x的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表达式的右边通常为二次三项式。

II.二次函数的三种表达式一般式:y=ax^2+bx+c(a,b,c为常数,a≠0)顶点式:y=a(x-h)^2+k[抛物线的顶点P(h,k)]交点式:y=a(x-x?)(x-x?)[仅限于与x轴有交点A(x?,0)和B(x?,0)的抛物线]注:在3种形式的互相转化中,有如下关系:h=-b/2ak=(4ac-b^2)/4ax?,x?=(-b±√b^2-4ac)/2aIII.二次函数的图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二次函数y=x^2的图像,可以看出,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

IV.抛物线的性质1.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为直线x=-b/2a。

对称轴与抛物线的交点为抛物线的顶点P。

特别地,当b=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即直线x=0)2.抛物线有一个顶点P,坐标为P(-b/2a,(4ac-b^2)/4a)当-b/2a=0时,P在y轴上;当Δ=b^2-4ac=0时,P在x轴上。

3.二次项系数a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和大小。

当a 0时,抛物线向上开口;当a 0时,抛物线向下开口。

|a|越大,则抛物线的开口越小。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2【基本初等函数】一、指数函数(一)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1.根式的概念:一般地,如果,那么叫做的次方根(nthroot),其中 1,且∈.当是奇数时,正数的次方根是一个正数,负数的次方根是一个负数.此时,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式子叫做根式(radical),这里叫做根指数(radicalexponent),叫做被开方数(radicand).当是偶数时,正数的次方根有两个,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此时,正数的正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负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正的次方根与负的次方根可以合并成±( 0).由此可得: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记作。

人教版高中数学B版目录

人教版高中数学B版目录

人教版高中数学B版目录第一篇:人教版高中数学B版目录人教版高中数学B版必修第一章1.1 集合集合与集合的表示方法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第二章第三章第一章第二章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一章第二章1.2 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运算函数2.1 函数2.2 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 2.3 函数的应用(Ⅰ)2.4 函数与方程基本初等函数(Ⅰ)3.1 指数与指数函数 3.2 对数与对数函数 3.3 幂函数3.4 函数的应用(Ⅱ)立体几何初步1.1 空间几何体1.2 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平面解析几何初步2.1平面真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2.2 直线方程 2.3 圆的方程2.4 空间直角坐标系算法初步1.1 算法与程序框图 1.2 基本算法语句1.3 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统计2.1 随机抽样2.2 用样本估计总体 2.3 变量的相关性概率3.1 随机现象 3.2 古典概型3.3 随机数的含义与应用 3.4 概率的应用基本初等函(Ⅱ)1.1 任意角的概念与弧度制 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1.3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平面向量2.1 向量的线性运算必修五第三章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2.2 向量的分解与向量的坐标运算 2.3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2.4 向量的应用三角恒等变换3.1 和角公式3.2 倍角公式和半角公式3.3 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解直角三角形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2 应用举例数列2.1 数列 2.2 等差数列 2.3 等比数列不等式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3.2 均值不等式3.3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3.4 不等式的实际应用3.5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性规划问题人教版高中数学B版选修常用逻辑用语命题与量词第一章1.1 选修1-1 选修1-2 选修4-5 第二章第三章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1.2 基本逻辑联结词1.3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命题的四种形式圆锥曲线与方程2.1 椭圆 2.2 双曲线 2.3 抛物线导数及其应用3.1 导数3.2 导数的运算 3.3导数的应用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框图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证明的基本方法1.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1.2 基本不等式1.3 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1.4 绝对值的三角不等式 1.5 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及其应用2.1 柯西不等式2.2 排序不等式2.3平均值不等式(选学)2.4 最大值与最小值问题,优化的数学模型数学归纳法与贝努利不等式 3.1 数学归纳法原理3.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贝努利不等式第二篇:高中数学目录必修1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 集合阅读与思考集合中元素的个数1.2 函数及其表示阅读与思考函数概念的发展历程1.3 函数的基本性质信息技术应用用计算机绘制函数图象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2.1 指数函数信息技术应用借助信息技术探究指数函数的性质2.2 对数函数阅读与思考对数的发明探究也发现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2.3 幂函数第三章函数的应用3.1 函数与方程阅读与思考中外历史上的方程求解信息技术应用借助信息技术方程的近似解3.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信息技术应用收集数据并建立函数模型必修2第一章空间几何体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1.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阅读与思考画法几何与蒙日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探究与发现祖暅原理与柱体、椎体、球体的体积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1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2.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阅读与思考欧几里得《原本》与公理化方法第三章直线与方程3.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探究与发现魔术师的地毯3.2 直线的方程3.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阅读与思考笛卡儿与解析几何第四章圆与方程4.1 圆的方程阅读与思考坐标法与机器证明4.2 直线、圆的位置关系4.3 空间直角坐标系信息技术应用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圆必修3第一章算法初步1.1 算法与程序框图1.2 基本算法语句1.3 算法案例阅读与思考割圆术第二章统计2.1 随机抽样阅读与思考一个著名的案例阅读与思考广告中数据的可靠性阅读与思考如何得到敏感性问题的诚实反应2.2 用样本估计总体阅读与思考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图2.3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阅读与思考相关关系的强与弱第三章概率3.1 随机事件的概率阅读与思考天气变化的认识过程3.2 古典概型3.3 几何概型阅读与思考概率与密码必修4第一章三角函数1.1 任意角和弧度制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阅读与思考三角学与天文学1.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1.4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探究与发现函数y=Asin(ωx+φ)及函数y=Acos(ωx+φ)探究与发现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研究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信息技术应用1.5 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阅读与思考振幅、周期、频率、相位1.6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第二章平面向量2.1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阅读与思考向量及向量符号的由来2.2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2.3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2.4平面向量的数量积2.5平面向量应用举例阅读与思考向量的运算(运算律)与图形性质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信息技术应用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三角函数表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探究与发现解三角形的进一步讨论1.2 应用举例阅读与思考海伦和秦九韶1.3 实习作业第二章数列2.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阅读与思考斐波那契数列信息技术应用2.2 等差数列2.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2.4 等比数列2.5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阅读与思考九连环探究与发现购房中的数学第三章不等式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2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3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阅读与思考错在哪儿信息技术应用用Excel解线性规划问题举例3.4 基本不等式选修1-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及其关系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阅读与思考“且”“或”“非”与“交”“并”“补”1.4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 椭圆探究与发现为什么截口曲线是椭圆信息技术应用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椭圆2.2 双曲线探究与发现2.3 抛物线阅读与思考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及其应用第三章导数及其应用3.1 变化率与导数3.2 导数的计算探究与发现牛顿法──用导数方法求方程的近似解3.3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应用图形技术与函数性质3.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实习作业走进微积分选修1-2第一章统计案例1.1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1.2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阅读与思考科学发现中的推理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 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3.2 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第四章框图4.1 流程图4.2 结构图信息技术应用用word2002绘制流程图选修2-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及其关系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1.4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 曲线与方程2.2 椭圆探究与发现为什么截口曲线是椭圆信息技术应用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椭圆2.3 双曲线2.4 抛物线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3.1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阅读与思考向量概念的推广与应用3.2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选修2-2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1.1 变化率与导数1.2 导数的计算1.3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1.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1.5 定积分的概念1.6 微积分基本定理1.7 定积分的简单应用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3 数学归纳法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 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3.2 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选修2-3第一章计数原理1.1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探究与发现子集的个数有多少1.2 排列与组合探究与发现组合数的两个性质1.3 二项式定理探究与发现“杨辉三角”中的一些秘密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2.1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2.2 二项分布及其应用探究与发现服从二项分布的随机变量取何值时概率最大2.3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2.4 正态分布信息技术应用μ,σ对正态分布的影响第三章统计案例3.1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3.2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选修3-1第一讲早期的算术与几何一古埃及的数学二两河流域的数学三丰富多彩的记数制度第二讲古希腊数学一希腊数学的先行者二毕达哥拉斯学派三欧几里得与《原本》四数学之神──阿基米德第三讲中国古代数学瑰宝一《周髀算经》与赵爽弦图二《九章算术》三大衍求一术四中国古代数学家第四讲平面解析几何的产生一坐标思想的早期萌芽二笛卡儿坐标系三费马的解析几何思想四解析几何的进一步发展第五讲微积分的诞生一微积分产生的历史背景二科学巨人牛顿的工作三莱布尼茨的“微积分”第六讲近代数学两巨星一分析的化身──欧拉二数学王子──高斯第七讲千古谜题一三次、四次方程求根公式的发现二高次方程可解性问题的解决三伽罗瓦与群论四古希腊三大几何问题的解决第八讲对无穷的深入思考一古代的无穷观念二无穷集合论的创立三集合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第九讲中国现代数学的开拓与发展一中国现代数学发展概观二人民的数学家──华罗庚三当代几何大师──陈省身选修3-3第一讲从欧氏几何看球面一平面与球面的位置关系二直线与球面的位置关系和球幂定理三球面的对称性第二讲球面上的距离和角一球面上的距离二球面上的角第三讲球面上的基本图形一极与赤道二球面二角形三球面三角形1.球面三角形2.三面角3.对顶三角形4.球极三角形第四讲球面三角形一球面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二、球面“等腰”三角形三球面三角形的周长四球面三角形的内角和第五讲球面三角形的全等1.“边边边”(s.s.s)判定定理2.“边角边”(s.a.s.)判定定理3.“角边角”(a.s.a.)判定定理4.“角角角”(a.a.a.)判定定理第六讲球面多边形与欧拉公式一球面多边形及其内角和公式二简单多面体的欧拉公式三用球面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证明欧拉公式第七讲球面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一球面上的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二用向量方法证明球面上的余弦定理1.向量的向量积2.球面上余弦定理的向量证明三从球面上的正弦定理看球面与平面四球面上余弦定理的应用──求地球上两城市间的距离第八讲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一平面几何与球面几何的比较二欧氏平行公理与非欧几何模型──庞加莱模型三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的意义选修3-4对称与群第一讲平面图形的对称群一平面刚体运动1.平面刚体运动的定义2.平面刚体运动的性质二对称变换1.对称变换的定义2.正多边形的对称变换3.对称变换的合成4.对称变换的性质5.对称变换的逆变换三平面图形的对称群第二讲代数学中的对称与抽象群的概念一 n元对称群Sn思考题二多项式的对称变换思考题三抽象群的概念1.群的一般概念2.直积第三讲对称与群的故事一带饰和面饰思考题二化学分子的对称群三晶体的分类四伽罗瓦理论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第一讲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一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二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四直角三角形的射影定理第二讲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圆周角定理二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定理三圆的切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四弦切角的性质五与圆有关的比例线段第三讲圆锥曲线性质的探讨一平行射影二平面与圆柱面的截线三平面与圆锥面的截线选修4-2第一讲线性变换与二阶矩阵一线性变换与二阶矩阵(一)几类特殊线性变换及其二阶矩阵1.旋转变换2.反射变换3.伸缩变换4.投影变换5.切变变换(二)变换、矩阵的相等二二阶矩阵与平面向量的乘法三线性变换的基本性质(一)线性变换的基本性质(二)一些重要线性变换对单位正方形区域的作用第二讲变换的复合与二阶矩阵的乘法一复合变换与二阶矩阵的乘法二矩阵乘法的性质第三讲逆变换与逆矩阵一逆变换与逆矩阵1.逆变换与逆矩阵2.逆矩阵的性质二二阶行列式与逆矩阵三逆矩阵与二元一次方程组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矩阵形式2.逆矩阵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探索与发现三阶矩阵与三阶行列式第四讲变换的不变量与矩阵的特征向量一变换的不变量——矩阵的特征向量1.特征值与特征向量2.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计算二特征向量的应用1.Anα的简单表示2.特征向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第一讲坐标系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二极坐标系三简单曲线的极坐标方程四柱坐标系与球坐标系简介第二讲参数方程一曲线的参数方程二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三直线的参数方程四渐开线与摆线选修4-5不等式选讲第一讲不等式和绝对值不等式一不等式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基本不等式3.三个正数的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二绝对值不等式1.绝对值三角不等式2.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第二讲讲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一比较法二综合法与分析法三反证法与放缩法第三讲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一二维形式柯西不等式二一般形式的柯西不等式三排序不等式第四讲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一数学归纳法二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选修4-6初等数论初步第一讲整数的整除一整除1.整除的概念和性质2.带余除法3.素数及其判别法二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1.最大公因数2.最小公倍数三算术基本定理第二讲同余与同余方程一同余1.同余的概念2.同余的性质二剩余类及其运算三费马小定理和欧拉定理四一次同余方程五拉格朗日插值法和孙子定理六弃九验算法第三讲一次不定方程一二元一次不定方程二二元一次不定方程的特解三多元一次不定方程第四讲数伦在密码中的应用一信息的加密与去密二大数分解和公开密钥选修4-7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第一讲优选法一什么叫优选法二单峰函数三黄金分割法——0.618法1.黄金分割常数2.黄金分割法——0.618法阅读与思考黄金分割研究简史四分数法1.分数法阅读与思考斐波那契数列和黄金分割2.分数法的最优性五其他几种常用的优越法1.对分法2.盲人爬山法3.分批试验法4.多峰的情形六多因素方法1.纵横对折法和从好点出发法2.平行线法3.双因素盲人爬山法第二讲试验设计初步一正交试验设计法1.正交表2.正交试验设计3.试验结果的分析4.正交表的特性二正交试验的应用选修4-9风险与决策第一讲风险与决策的基本概念一风险与决策的关系二风险与决策的基本概念1.风险(平均损失)2.平均收益3.损益矩阵4.风险型决策探究与发现风险相差不大时该如何决策第二讲决策树方法第三讲风险型决策的敏感性分析第四讲马尔可夫型决策简介一马尔可夫链简介1.马尔可夫性与马尔可夫链2.转移概率与转移概率矩阵二马尔可夫型决策简介三长期准则下的马尔可夫型决策理论1.马尔可夫链的平稳分布2.平稳分布与马尔可夫型决策的长期准则3.平稳准则的应用案例第三篇:高中数学目录【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总目录必修一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 集合阅读与思考集合中元素的个数1.2 函数及其表示阅读与思考函数概念的发展历程1.3 函数的基本性质信息技术应用用计算机绘制函数图象实习作业小结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2.1 指数函数信息技术应用借助信息技术探究指数函数的性质2.2 对数函数阅读与思考对数的发明探究也发现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2.3 幂函数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三章函数的应用3.1 函数与方程阅读与思考中外历史上的方程求解信息技术应用借助信息技术方程的近似解3.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信息技术应用收集数据并建立函数模型实习作业小结复习参考题必修二第一章空间几何体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1.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阅读与思考画法几何与蒙日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探究与发现祖暅原理与柱体、椎体、球体的体积实习作业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1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2.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阅读与思考欧几里得《原本》与公理化方法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三章直线与方程3.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探究与发现魔术师的地毯3.2 直线的方程3.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阅读与思考笛卡儿与解析几何小结复习参考题第四章圆与方程4.1 圆的方程阅读与思考坐标法与机器证明4.2 直线、圆的位置关系4.3 空间直角坐标系信息技术应用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圆必修三第一章算法初步1.1 算法与程序框图1.2 基本算法语句1.3 算法案例阅读与思考割圆术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二章统计2.1 随机抽样阅读与思考一个著名的案例阅读与思考广告中数据的可靠性阅读与思考如何得到敏感性问题的诚实反应2.2 用样本估计总体阅读与思考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图2.3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阅读与思考相关关系的强与弱实习作业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三章概率3.1 随机事件的概率阅读与思考天气变化的认识过程3.2 古典概型3.3 几何概型阅读与思考概率与密码小结复习参考题必修四第一章三角函数.1 任意角和弧度制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阅读与思考三角学与天文学1.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1.4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探究与发现函数y=Asin(ωx+φ)及函数y=Acos(ωx+φ)探究与发现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研究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信息技术应用1.5 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阅读与思考振幅、周期、频率、相位1.6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二章平面向量2.1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阅读与思考向量及向量符号的由来2.2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2.3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2.4平面向量的数量积2.5平面向量应用举例阅读与思考向量的运算(运算律)与图形性质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信息技术应用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三角函数表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探究与发现解三角形的进一步讨论1.2 应用举例阅读与思考海伦和秦九韶1.3 实习作业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二章数列2.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阅读与思考斐波那契数列信息技术应用2.2 等差数列2.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2.4 等比数列2.5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阅读与思考九连环探究与发现购房中的数学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三章不等式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2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3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阅读与思考错在哪儿信息技术应用用Excel解线性规划问题举例3.4 基本不等式选修1-1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及其关系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阅读与思考“且”“或”“非”与“交”“并”“补”1.4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 椭圆探究与发现为什么截口曲线是椭圆信息技术应用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椭圆2.2 双曲线探究与发现2.3 抛物线阅读与思考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及其应用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三章导数及其应用3.1 变化率与导数3.2 导数的计算探究与发现牛顿法──用导数方法求方程的近似解3.3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应用图形技术与函数性质3.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实习作业走进微积分选修1-2 第一章统计案例1.1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1.2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实习作业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阅读与思考科学发现中的推理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 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3.2 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小结复习参考题第四章框图4.1 流程图4.2 结构图选修2—1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及其关系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1.4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 曲线与方程2.2 椭圆探究与发现为什么截口曲线是椭圆信息技术应用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椭圆2.3 双曲线探究与发现2.4 抛物线探究与发现阅读与思考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3.1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阅读与思考向量概念的推广与应用 3.2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选修2—2 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1.1 变化率与导数1.2 导数的计算1.3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1.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1.5 定积分的概念1.6 微积分基本定理1.7 定积分的简单应用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3 数学归纳法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 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3.2 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选修2-3 第一章计数原理1.1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探究与发现子集的个数有多少1.2 排列与组合。

最新高中数学教材新课标人教B版目录完整版

最新高中数学教材新课标人教B版目录完整版

高中数学(B版)必修一第一章集合1.1 集合与集合的表示方法1.2 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运算第二章函数2.1 函数2.2 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2.3 函数的应用(Ⅰ)2.4 函数与方程第三章基本初等函数(Ⅰ)3.1 指数与指数函数3.2 对数与对数函数3.3 幂函数 3.4 函数的应用(Ⅱ)高中数学(B版)必修二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1.1 空间几何体1.2 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第二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2.1 平面真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2.2 直线方程2.3 圆的方程 2.4 空间直角坐标系高中数学(B版)必修三第一章算法初步1.1 算法与程序框图1.2 基本算法语句1.3 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第二章统计2.1 随机抽样2.2 用样本估计总体2.3 变量的相关性第三章概率3.1 随机现象3.2 古典概型3.3 随机数的含义与应用3.4 概率的应用高中数学(B版)必修四第一章基本初等函(Ⅱ)1.1 任意角的概念与弧度制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3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第二章平面向量2.1 向量的线性运算 2.2 向量的分解与向量的坐标运算2.3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2.4 向量的应用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1 和角公式3.2 倍角公式和半角公式3.3 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高中数学(B版)必修五第一章解直角三角形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2 应用举例第二章数列2.1 数列2.2 等差数列2.3 等比数列第三章不等式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3.2 均值不等式3.3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4 不等式的实际应用3.5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性规划问题高中数学(B版)选修1-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与量词1.2 基本逻辑联结词1.3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命题的四种形式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 椭圆2.2 双曲线第三章导数及其应用3.1 导数3.2 导数的运算3.3 导数的应用高中数学(B版)选修1-2第一章统计案例第二章推理与证明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第四章框图高中数学(B版)选修2-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与量词 1.2 基本逻辑联结词1.3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命题的四种形式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 曲线与方程 2.2 椭圆 2.3 双曲线2.4 抛物线 2.5 直线与圆锥曲线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3.1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3.2 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高中数学(B版)选修2-2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1.1 导数 1.2 导数的运算1.3 导数的应用 1.4 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2.3 数学归纳法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3.1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 3.2 复数的运算高中数学(B版)选修2-3第一章计数原理1.1基本计数原理 1.2排列与组合1.3二项式定理第二章概率2.1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 2.2条件概率与事件的独立性2.3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2.4正态分布第三章统计案例3.1独立性检验 3.2回归分析高中数学(B版)选修4-4第一章坐标系1.1直角坐标系平面上的压缩变换 2极坐标系1.3曲线的极坐标方程 1.4圆的极坐标方程1.5柱坐标系和球坐标系第二章参数方程2.1曲线的参数方程 2.2直线和圆的参数方程2.3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高中数学(B版)选修4-5第一章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证明的基本方法1.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1.2 基本不等式1.3 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1.4 绝对值的三角不等式1.5 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第二章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及其应用2.1 柯西不等式 2.2 排序不等式 2.3 平均值不等式(选学)2.4 最大值与最小值问题,优化的数学模型第三章数学归纳法与贝努利不等式3.1数学归纳法原理 3.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贝努利不等式文科学必修1-5,选修1-1,1-2,4-4就够了理科学必修1-5,先修2-1,2-2,2-3,4-4内容上文比理少,知识相对简单,但是对于文科生来说,数学是较难的。

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册课件人教版(共99张PPT)

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册课件人教版(共99张PPT)
例如:1∈N, -5 ∈ Z, Q 1.5 N
四、集合的表示方法
1、列举法
就是将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放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注意:1、元素间要用逗号隔开; 2、不管次序放在大括号内。
例如:book中的字母组成的集合表示为:{b,o,o,k}{b,o,k} 一次函数y=x+3与y=-2x+6的图像的交点组成的集合。{1,4}{(1,4)}
的关系f则成为对应法则,则上面两个例子中,对应法则分别是“乘以10再加20” 和“平方后乘以”
1 乘以10再加20 30
2
40
3
50
4
60
5
70
6
80
7
90
8
100
1 平方后乘以4.94.9
1.5

2

3

5

6

7

8

二、映射
通过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说明了什么是函数,上面的两个例子都是研究的 数值的情况,那么进一步扩展,如果集合A和集合B不是数值,而是其他类型的 集合,则这种对应关系就称为映射。具体定义如下:
7、判断下列表示是否正确:
(1)a {a}; (2) {a} ∈{a,b};
(3){a,b} {b,a}; (4){-1,1}{-1,0,1}
(5)0;
(6) {-1,1}.
集合与集合的运算
1、交集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 记作A∩B,即
A∩B={x|x∈A,且x∈B} A∩B可用右图中的阴影部分来表示。
⑴ A={1,2,3} , B={1,2,3,4,5};

《3.1.3函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数学人教B版2019必修第一册

《3.1.3函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数学人教B版2019必修第一册

《3.1.3 函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奇偶性的概念,掌握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方法。

2. 能够运用奇偶性性质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3. 培养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函数奇偶性的概念,掌握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奇偶性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笔、函数图像等。

2. 制作PPT课件,包含案例分析、知识点讲解、练习题等。

3. 收集或自创有关奇偶性的实际问题,以便进行案例教学。

4. 确定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回顾:之前学过的函数有哪些特性?* 提问:函数图象的特征由哪些因素决定?* 讲解:函数的对称性,介绍奇偶性概念。

**2. 探索新知*** 观察图形:展示一些函数的图象,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对称轴。

* 提出问题:对称轴与函数特性有什么关系?* 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出奇偶性的定义。

* 练习: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加深对定义的理解。

**3. 知识扩展*** 讲解:奇偶性定义的延伸,包括性质和判定方法。

* 提问:如何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举例:举出一些奇偶性变化的例子,让学生分析。

*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奇偶性的应用,如对称性的应用。

**4. 实践活动*** 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画出一些函数的图象,并观察其奇偶性。

* 讲解:如何利用对称性进行解题。

* 讨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业,并分享解题心得。

**5.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奇偶性的定义、性质、判定方法等。

* 强调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奇偶性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函数的奇偶性的概念和性质。

2. 能够根据函数的奇偶性判断函数的对称性。

3. 学会运用奇偶性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函数的奇偶性概念和性质,能够运用奇偶性判断函数的对称性。

第二章-培优帮-章末总结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人教B版

第二章-培优帮-章末总结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人教B版
第二章 等式与不等式
培优帮 章末总结
例1 [教材改编P80练习B T3]已知 > 0, > 0, + = 1,求证:

1
+


1
+


25
.
4
【解析】∵ 1 = + ≥ 2
∴ +
1


1
+ ≥

2 2
,∴ 1 ≥ 4(当且仅当 = 时取等号).
4 +
1


1


=

,即

= + .
例8 (2022·全国高中数学联赛重庆赛区初赛)若不等式 + ≤ 5 + 对任意正

实数,都成立,则实数的最小值为____.

【解析】由柯西不等式的变形可知 5 + =
+
5+

30

,当且仅当 1
5
则的最小值为
5
30
因此⑨式成立,故原不等式成立.
命题点1 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
例2 (2023·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吉林赛区预赛)若不等式 + 2 + 2 ≥ + 对任


意满足 + ≥ 的正实数,,均成立,则实数 的最大值为_______.

【解析】由 + ≥ ,得
1

1
2
≥ +
15
1 =
16×4
1
4
⑥,当且仅当 = =
17
.
4
下面给出例1的其他证法,证法较难,技巧性较强.

【高中数学】第2章 2.2.4 点到直线的距离【新教材】人教B版(2019)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

【高中数学】第2章 2.2.4 点到直线的距离【新教材】人教B版(2019)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

2.2.4点到直线的距离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并能灵活运用此公式解决距离问题.(重点) 2.会求两条平行直线之间的距离.(重点)3.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难点) 1.通过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培养逻辑推理的数学核心素养.2.借助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与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提升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在铁路的附近,有一大型仓库,现要修建一条公路与之连接起来,易知从仓库垂直于铁路方向所修的公路最短,将铁路看作一条直线l,仓库看作点P,怎样求得仓库到铁路的最短距离呢?1.点到直线的距离(1)平面内点到直线的距离,等于过这个点作直线的垂线所得垂线段的长度.(2)点P(x0,y0)到直线l:Ax+By+C=0的距离d=|Ax0+By0+C|A2+B2.思考:点P(x0,y0)到直线l1:x=x1的距离是多少?点P(x0,y0)到直线l2:y=y1的距离为多少?[提示]|x0-x1|;|y0-y1|.2.两条平行直线之间的距离(1)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等于其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2)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3)两条平行直线l1:Ax+By+C1=0与l2:Ax+By+C2=0之间的距离d=|C1-C2|A2+B2.1.思考辨析(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当点在直线上时,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仍适用.( )(2)点P (x 0,y 0)到与x 轴平行的直线y =b (b ≠0)的距离d =y 0-b .( ) (3)两直线x +y =m 与x +y =2n 的距离为|m -2n |2. ( ) (4)两直线x +2y =m 与2x +4y =3n 的距离为|m -3n |5. ( )[答案] (1)√ (2)× (3)√ (4)× [提示] (1)正确. (2)应是d =|y 0-b |. (3)正确.(4)错误.将2x +4y =3n 化为x +2y =32n ,因此距离为⎪⎪⎪⎪⎪⎪m -32n 5.2.(教材P 95练习A ①改编)原点到直线x +2y -5=0的距离是( ) A .2 B .3 C .2 D . 5 D [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d =|0+0-5|12+22=5.] 3.分别过点M (-1,5),N (2,3)的两直线均垂直于x 轴,则这两条直线间的距离是 .3 [d =|2-(-1)|=3.]4.两条平行线l 1:3x +4y -7=0和l 2:3x +4y -2=0间的距离为 . 1 [d =|-7-(-2)|32+42=1.] 5.求与直线l :3x -4y -11=0平行且与直线l 距离为2的直线方程. [解] ∵与l 平行的直线方程为3x -4y +c =0. 根据两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公式得|c -(-11)|32+(-4)2=2,解得c =-1或c =-21. ∴所求方程为:3x -4y -1=0或3x -4y -21=0.点到直线的距离【例1】求过点M(-2,1)且与A(-1,2),B(3,0)两点距离相等的直线的方程.[解]当直线的斜率不存在时,直线为x=-2,它到A、B的距离不相等,故可设直线方程为y-1=k(x+2),即kx-y+2k+1=0.由|-k-2+2k+1|k2+1=|3k+2k+1|k2+1,解得k=0或k=-1 2.所求直线方程为y=1或x+2y=0.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求解方法(1)求点到直线的距离时,只需把直线方程化为一般式方程,直接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解即可.(2)对于与坐标轴平行(或重合)的直线x=a或y=b,求点到它们的距离时,既可以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也可以直接写成d=|x0-a|或d=|y0-b|.(3)若已知点到直线的距离求参数时,只需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列方程求解参数即可.[跟进训练]1.求在两坐标轴上截距相等,且到点A(3,1)的距离为2的直线的方程.[解]①当直线过原点时,设直线的方程为y=kx,即kx-y=0.由题意知|3k-1|k2+1=2,解得k=1或k=-17.∴所求直线的方程为x-y=0或x+7y=0.②当直线不经过原点时,设所求直线的方程为xa+ya=1,即x+y-a=0.由题意知|3+1-a|2=2,解得a=2或a=6.∴所求直线的方程为x+y-2=0或x+y-6=0.综上所述,所求直线的方程为x -y =0或x +7y =0或x +y -2=0或x +y -6=0.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例2】 已知直线l 1:2x -7y -8=0,l 2:6x -21y -21=0,l 1与l 2是否平行?若平行,求l 1与l 2间的距离.[解] l 1的斜率为k 1=27,l 2的斜率k 2=621=27. 因为k 1=k 2,且l 1与l 2不重合,所以l 1∥l 2, l 2的方程可化为2x -7y -7=0, 所以l 1与l 2间的距离为d =||-8+722+72=153=5353.求两平行线间距离一般有两种方法(1)转化法:将两平行线间的距离转化为其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由于这种求法与点的选择无关,因此,选点时,常选取一个特殊点,如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等,以便于运算.(2)公式法:直接用公式d =|C 1-C 2|A 2+B2,但要注意两直线方程中x ,y 的系数必须分别相同.[跟进训练]2.求与直线l :5x -12y +6=0平行且到l 的距离为2的直线的方程. [解] 法一:设所求直线的方程为5x -12y +m =0, ∵两直线的距离为2,∴|6-m |52+122=2,∴m =32或m =-20.∴所求直线为5x -12y +32=0或5x -12y -20=0. 法二:设所求直线的方程为5x -12y +c =0. 在直线5x -12y +6=0上取一点P 0⎝ ⎛⎭⎪⎫0,12,点P 0到直线5x -12y +c =0的距离为d=⎪⎪⎪⎪⎪⎪-12×12+c52+(-12)2=|c-6|13,由题意得|c-6|13=2,则c=32或c=-20.∴所求直线的方程为5x-12y+32=0或5x-12y-20=0.距离公式的综合应用[探究问题]1.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分别过点A(6,2)和B(-3,-1),并且各自绕着A,B旋转,如果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为d.你能求出d的取值范围吗?[提示]如图,显然有0<d≤|AB|.而|AB|=(6+3)2+(2+1)2=310.故所求的d的变化范围为(0,310].2.上述问题中,当d取最大值时,请求出两条直线的方程.[提示]由上图可知,当d取最大值时,两直线与AB垂直.而k AB=2-(-1)6-(-3)=13,∴所求直线的斜率为-3.故所求的直线方程分别为y-2=-3(x-6)和y+1=-3(x+3),即3x+y-20=0和3x+y+10=0.【例3】在直线l:3x-y-1=0上求一点P,使得P到A(4,1)和B(0,4)的距离之差最大.[思路探究]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最值问题可转化为对称问题、共线问题.[解] 如图所示,设点B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B ′的坐标为(a ,b ),则k BB ′·k l =-1,即3·b -4a =-1. 所以a +3b -12=0.①又由于线段BB ′的中点坐标为⎝ ⎛⎭⎪⎫a 2,b +42,且在直线l 上,所以3×a 2-b +42-1=0.即3a -b -6=0,②解①②得a =3,b =3,所以B ′(3,3).于是AB ′的方程为y -13-1=x -43-4,即2x +y -9=0.所以由⎩⎨⎧ 3x -y -1=0,2x +y -9=0,解得⎩⎨⎧x =2,y =5. 即直线l 与AB ′的交点坐标为(2,5). 所以点P (2,5)为所求.在本例中,求到A (4,1)和C (3,4)的距离之和最小的P 点的坐标?[解] 如图所示,设点C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为C ′,求出点C ′的坐标为⎝ ⎛⎭⎪⎫35,245.所以AC ′所在直线的方程为 19x +17y -93=0,AC ′和l 的交点坐标为⎝ ⎛⎭⎪⎫117,267.故P 点坐标为⎝ ⎛⎭⎪⎫117,267为所求.求最值问题的处理思路(1)利用对称转化为两点之间的距离问题.(2)利用所求式子的几何意义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 (3)利用距离公式转化为一元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1.点到直线的距离即是点与直线上点连线的距离的最小值,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解题时要注意把直线方程化为一般式.当直线与坐标轴垂直时可直接求之.2.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可求直线的方程,有时需结合图形,数形结合,会使问题更加清晰.3.求两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即可利用公式d =|C 1-C 2|A 2+B2求解,也可在已知直线上取一点,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4.本节课的易错点是求两条平行线间距离时易用错公式.1.点(5,-3)到直线x +2=0的距离等于( ) A .7 B .5 C .3 D .2A [直线x +2=0,即x =-2为平行于y 轴的直线,所以点(5,-3)到x =-2的距离d =5-(-2)=7.]2.两条平行线l 1:3x +4y -2=0,l 2:9x +12y -10=0间的距离等于( ) A .75 B .715 C .415D .23C [l 1的方程可化为9x +12y -6=0,由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得d=|-6+10|92+122=415.]3.两平行直线3x+4y+5=0与6x+ay+30=0间的距离为d,则a+d =.10[由两直线平行知,a=8,d=|15-5|32+42=2,∴a+d=10.]4.已知两点A(3,2)和B(-1,4)到直线mx+y+3=0的距离相等,则m的值为.12或-6[由题意知直线mx+y+3=0与AB平行或过AB的中点,则有-m=4-2-1-3或m×3-12+2+42+3=0,∴m=12或m=-6.]5.已知直线l经过点P(-2,5)且斜率为-3 4.(1)求直线l的方程;(2)若直线m与l平行,且点P到直线m的距离为3,求直线m的方程.[解](1)由点斜式方程得,y-5=-34(x+2),∴3x+4y-14=0.(2)设m的方程为3x+4y+c=0,则由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公式得|c+14|5=3,∴c=1或-29.∴直线m的方程为3x+4y+1=0或3x+4y-29=0.高考数学:试卷答题攻略一、“六先六后”,因人因卷制宜。

高中数学人教版B必修一练习题及详解

高中数学人教版B必修一练习题及详解

练习四函数的单调性一、选择题1.若是的单调增区间,,且,则有()A.B.C.D.2.函数的单调递减区间为()A.B.C.D.3.下列函数中,在区间上递增的是()B.C.D.A.4. 若函数在上单调递增,则的取值范围是()A.B.C.D.5. 设函数在上是减函数,则有()A.B.C.D.6. 如果函数在区间上是减函数,那么实数的取值范围是()A.B.C.D.二、填空题7.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是____________.8.已知函数在是增函数,则,,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是_______.10.若二次函数在区间是减函数,在区间上是增函数,则________.三、解答题11. 证明函数在上是增函数.12.判断函数在区间上的单调性,并给出证明.13.已知函数在上是减函数,且,求的取值范围.能力题14.若函数在上是单调递增函数,求的取值范围.15.讨论函数在内的单调性.练习四一、选择题二、填空题7.8.9.10.三、解答题11.设,且,则,则.,∴∴.∴在上是增函数.12.函数在区间上单调递增.证明如下:设,且,则,则.,∴,,,∴,∴在区间上的单调递增.13.函数在上是减函数,且,∴解得. ∴的取值范围是.能力题14.在上是单调增函数,∴ ,解得∴.15.,对称轴.∴若,则在上是增函数;若,则在上是减函数,在上是增函数;若,则在上是减函数.练习五函数的奇偶性一、选择题1.若是奇函数,则其图象关于()A.轴对称B.轴对称C.原点对称D.直线对称2.若函数是奇函数,则下列坐标表示的点一定在函数图象上的是()A.B.C.D.3.下列函数中为偶函数的是()B.C.D.A.4. 如果奇函数在上是增函数,且最小值是5,那么在上是()A.增函数,最小值是-5 B.增函数,最大值是-5C.减函数,最小值是-5 D.减函数,最大值是-55. 已知函数是奇函数,则的值为()A.B.C.D.6.已知偶函数在上单调递增,则下列关系式成立的是( )A.B.C.D.二、填空题7.若函数是奇函数,,则的值为____________ .8.若函数是偶函数,且,则与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已知是定义在上的奇函数,当时,的图象如右图所示,那么f (x) 的值域是 .10.已知分段函数是奇函数,当时的解析式为,则这个函数在区间上的解析式为.三、解答题11. 判断下列函数是否具有奇偶性:(1); (2) ;(3); (4); (5).12.判断函数的奇偶性,并指出它的单调区间.13.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关于轴对称,写出函数的解析表达式,并求出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 能力题14.设是定义在上的偶函数,且在上是增函数,则与()的大小关系是( )A .B .C .D .与的取值无关若函数15.已知是奇函数,是偶函数,且在公共定义域上有,求的解析式. 练习五一、选择题二、填空题 7. 8. 9.10. 三、解答题11.(1)奇函数,(2)非奇非偶,(3)偶函数,(4) 非奇非偶函数,(5)偶函数12.偶函数. ∴函数的减区间是和,增区间是和.13.二次函数的图象关于轴对称,∴,则,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为.能力题14.B (提示: 是定义在上的偶函数,且在上是增函数,∴在上是减函数,.,∴,因此. )15.得 .练习六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一、选择题1.已知一次函数,满足,,则()D.A.B.C.2.下列关于函数,的结论正确的是()A.递增函数B.递减函数C.最小值是2 D.最大值是53.函数的值域为()A.B.C.D.4. 若二次函数在区间是减函数,在区间上是增函数,则()A.B.C.D.5. 若二次函数图象关于轴对称,则函数的单调增区间为 ( )A.B.C.D.6.函数上是单调递增的奇函数,则( )A.B.C.D.二、填空题7.二次函数的图象的顶点坐标为________,对称轴方程是_________ .8.已知定义域为,则实数的区值范围是 .9.已知,则直线一定不经过第象限.10.已知是一次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又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交点则.三、解答题11. 已知二次函数:(1)求它的图象顶点坐标和与轴交点的坐标;(2)作出它的图象;(3)求点关于图象对称轴的对称点的坐标.12.已知函数判断该函数的奇偶性,并求该函数的最小值及单调区间.13.写出二次函数在区间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能力题14.设函数,已知且,求实数的取值范围.15.已知,为常数,且,,且,方程有相等实根.(1)求函数的解析式,函数的最大值,并比较与的大小.若,判断的奇偶性,并证明你的结论.练习六一、选择题二、填空题7.,8.9.三10.三、解答题11.(1)顶点坐标,与轴交点的坐标,;(2)略;(3)二次函数图象对称轴为,∴点关于图象对称轴的对称点为,即.12.偶函数,,单减区间和;单增区间和. 13.当时,;当时,;当时,;当时,.能力题14.,即由于,,代入上式又有可解得的取值范围是.15.(1)由,得;由方程有相等实根,得,并且,即,由得,∴,,∴,故是奇函数.练习七函数的应用一、选择题t01.某学生从家里去学校上学,骑自行车一段时间,因自行车爆胎,后来推车步行,下图中横轴表示出发后的时间,纵轴表示该生离学校的距离,则较符合该学生走法的图是()2.某商店卖、两种价格不同的商品,由于商品连续两次提价%,同时商品连续两次降价%,结果都以每件元售出,若商店同时售出这两种商品各一件,则与价格不升、不降的情况相比较,商店盈利的情况是( ) A .多赚元 B . 少赚元 C .多赚元 D .利益相同3.拟定从甲地到乙地通话分钟的电话费由给出,其中,是大于或等于的最小整数,(如,,),则从甲地到乙地通话时间为分钟的话费为( )A .B .C .D .4.有一批材料可以建成长为的围墙,如果用材料在一边靠墙的地方围成一块矩形场地,中间用同样的材料隔成三个面积相等的矩形(如图),则围成的矩形的最大面积是( )A .B .C .D .5.某商品进货单价为元,若销售价为元,可卖出个,如果销售单价每涨元, 销售量就减少个,为了获得最大利润,则此商品的最佳售价应为( )A .元B .元C .元D .元6.抛物线型拱桥的跨度是米,拱高是米,建桥时每隔米用一根支柱支撑,其中最长的支柱是( )A .米B .米C .米D .米二、填空题7.某乡镇现在人均一年占有粮食千克,如果该乡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粮食总产量平均每年增长%,那么年后若人均一年占有千克粮食,则函数关于的解析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8.某客运公司定客票的方法是:如果行程不超过,票价是元,如果超过,超过部分按元定价,则客运票价元与行程公里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9.一个高中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本地区年至年快餐公司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制成了该地区快餐公司个数情况的条形图和快餐公司盒饭年销售量的平均数情况条形图(如图),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这三年中该地区每年平均销售盒饭万盒.10.某商人将彩电先按原价提高%,然后在广告中写上“大酬宾,八折优惠”,结果是每台彩电比原价多赚了元,则每台彩电原价是元.三、解答题11.把长为的铁丝弯成下部为矩形,上部为半圆形的框架(如图),若求此框架围成平面图形的面积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其定义域.12.经市场调查,某商品在过去天内的销售量和价格均为时间()的函数,且销售量近似地满足(,);前天价格为(,),后天的价格为(,),试写出该种商品的日销售额与时间的函数关系.13.某商场购进一批单价为元的日用品,销售一段时间后,为了获得更多利润,商场决定提高销售价格.经试验发现,若按每件元的价格销售时,每月能卖件,若按元的价格销售时,每月能卖件,假定每月销售件数(件)是价格(元/件)的一次函数.(1)试求与之间的关系式;(2)在商品不积压,且不考虑其它因素的条件下,问销售价格定为多少时,才能时每月获得最大利润?每月的最大利润是多少?能力题14.某宾馆有相同标准的床位张,根据经验,当该宾馆的床价(即每张床价每天的租金)不超过元时,床位可以全部租出,当床位高于元时,每提高元,将有张床位空闲.为了获得较好的效益,该宾馆要给床位订一个合适的价格,条件是:①要方便结账,床价应为元的整数倍;②该宾馆每日的费用支出为元,床位出租的收入必须高于支出,而且高出得越多越好.若用表示床价,用表示该宾馆一天出租床位的净收入(即除去每日的费用支出后的收入)(1)把表示成的函数,并求出其定义域;(2)试确定该宾馆床位定为多少时既符合上面的两个条件,又能使净收入最多?15.经研究发现,学生的接受能力依赖于老师引入概念和描述总量所用的时间,开始讲题时,学生的兴趣保持较理想的状态,随后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分析结果和实验表明,用表示学生掌握和接受概念的能力,表示提出和讲授概念的时间(单位:分),有以下的公式:(1)开讲后分钟与开讲后分钟比较,学生的接受能力何时强呢?(2)开讲后多少分钟,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能维持多长的时间?(3)若讲解这道数学题需要的接受能力以及分钟的时间,老师能否及时在学生一直达到所需接受能力的状态下讲完这道题?练习七一、选择题二、填空题7.8.9.10.三、解答题11..,由,有.12.13.设(),由解得所以.设利润为,则有所以,当时有最大值为元.能力题14.(1)由已知有,令解得且.所以函数的定义域为.(2)当时,显然当时,取得最大值为(元);当时,,仅当时,取最大值.又因为,所以当时,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元.比较两种情况的最大值,所以当床位定价为元时净收入最多.15.,,所以.所以开讲后分钟学生的接受能力比开讲后分钟强.当时,,所以是增函数,.当时,是递减的函数,所以,故开讲后钟学生达到最强的接受能力,并维持分钟.当时,令,解得.当时,令,解得则.因此,学生达到或超过的接受能力的时间分钟,小于分钟,故这位老师不能在学生所需状态下讲完这道题.练习九指数与指数函数一、选择题1.计算的结果是()A.B.C.D.2.将根式化成分数指数幂为()C.D.A.B.3.某林场计划第一年造林亩,以后每年比前一年多造林%,则第四年造林()A.亩B.亩C.亩D.亩4.曲线分别是指数函数的图象,则与的大小关系是 ( )A.B.C.D.5.若,则下列不等式中成立的是( )A.B.C.D.6.要得到函数的图象,只需将函数的图象( )A.向右平移个单位B.向左平移个单位C.向右平移个单位D.向左平移个单位二、填空题7.函数是指数函数,则的取值为 . 8.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1)______ ; (2) ______;(3)______9.函数的定义域是.10.若,则 .三、解答题11.化简12.已知函数的定义域是,求的取值范围.13.设,是上的偶函数.求的值;证明在上是增函数.能力题14. 已知,当该函数的值域为时,求的取值范围.15. 已知,判断的奇偶性;证明.练习九一、选择题二、填空题7.8.> > >9.10.三、解答题11..12.由,得,因为定义域为,所以. 13.因为是上的偶函数,所以,即,解得,因为所以.在上任取,且,则,因为且,所以,即,且,所以式,即.所以在上是增函数.能力题14.设,则,即.因为,所以,所以.15.任取且,则.因为所以是偶函数.当时,,即,所以.所以,所以.因为是偶函数,所以当时,.所以当且时,都有.练习十对数与对数函数一、选择题1.若,那么用表示是()A.B.C.D.2.若等于()C.D.A.B.3.下列函数中,在区间(0,+∞)上是减函数的是()A.B.C.D.4.下列函数与有相同图象的一个函数是()A.B.C.D.5.函数()A.是偶函数,在区间上单调递增B.是偶函数,在区间上单调递减C.是奇函数,在区间上单调递增D.是奇函数,在区间上单调递减6.已知,为不等于1的正数,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A.B.C.D.二、填空题7.使对数式有意义的的取值范围是.8.比较大小; 1;0;0;;.9.函数与的图像关于对称.10.函数的值域是__________.三、解答题11.已知函数的定义域是,函数的定义域是,确定集合、的关系?12.已知函数在区间上的最大值是最小值的倍,求的值.13.已知函数且.(1)求函数的定义域;(2)求使的的取值范围.能力题14.(1)若函数的定义域为,求的取值范围;(2)若函数的值域为,求的取值范围.15.已知函数.(1)求函数的定义域;(2)讨论函数的奇偶性和单调性.练习十一、选择题二、填空题7.且8.9.轴10.三、解答题11.∵或,,∴.12.∵函数在区间上是减函数,∴.13.(1)函数的定义域是;(2)当时,;当时,.能力题14.(1)恒成立,则,得.(2)须取遍所有的正实数,当时,符合条件;当时,则,得,即.15.(1)函数的定义域为;(2)∵,∴为奇函数;在上为减函数.练习十一幂函数一、选择题1.下列所给出的函数中,是幂函数的是()A.B.C.D.2.所有幂函数的图象都通过点()A.B.C.D.3.函数在区间上的最大值是()B.A.C.D.4.下列函数中为偶函数的是()A.y =B.y = xC.y = x2 D.y = x3+15.当时,函数与函数的图象()A.关于原点对称B.关于轴对称C.关于轴对称D.关于直线对称6.若函数在上为增函数,则的取值范围是()A.B.C.R D.二、填空题7.函数的定义域是.8.比较大小;;.9.已知幂函数的图象经过点,这个函数的解析式为.10.已知幂函数,若,则幂函数在区间上是增函数;若,则幂函数在区间上是减函数.三、解答题11.比较下列两个代数式值的大小:(1),;(2),12.已知函数f (x) =-2.(1)求f (x) 的定义域;(2)证明函数f (x) =-2在 (0,+∞)上是减函数.13.已知幂函数轴对称,试确定的解析式.能力题14.如图所示,曲线是幂函数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已知分别取四个值,写出图象,,,相应的解析式.15.求证:函数在R上为奇函数且为增函数.练习十一一、选择题二、填空题7.8.9.10.,三、解答题11.;≤12.(1)f (x) 的定义域是{x∈R| x≠0};(2)设x1,x2是(0,+∞)上的两个任意实数,且x1 < x2,则x = x1-x2 < 0,y = f (x1) - f (x2) =-2- (-2) =-=.因为x2- x1 = -x >0,x1x2 >0 , 所以y >0.因此 f (x) =-2是 (0,+∞)上的减函数.13.由能力题14.:;:;:;:15.∵,∴在R上为奇函数.设x1,x2是R上的两个任意实数,且x1 < x2,则x = x1- x2 < 0,y = f (x1) - f (x2) =, 因为,=,由于,,且不能同时为0,否则,故.所以y<0.因此函数在R上为增函数.。

人教B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单元专题梳理》课件

人教B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单元专题梳理》课件
角与距离问题以及线面与面面位置关系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
个很方便、实用的工具,其思路明确,易于下手,过程较为程序化,
易于掌握.
(2)利用平面的法向量证明位置关系
单元专题梳理
典例剖析
解析
令 = ,则有 , ,, , , , . =
角与距离问题以及线面与面面位置关系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
个很方便、实用的工具,其思路明确,易于下手,过程较为程序化,
易于掌握.
(1)求平面的一个法向量
单元专题梳理
典例剖析
解析
名师点评
单元专题梳理
专题3 平面的法向量的求法及其应用
已知平面,如果一个向量n的基线与平面垂直,则向量n叫作平
面的法向量或说向量n与平面正交.法向量的引进,对空间夹
单元专题梳理
专题4 立体几何中存在性问题的向量解法
平行、垂直、夹角和距离等问题是立体几何中的主要问题,而以它们
为背景的探索性问题是近几年来高考数学命题创新的一个显著特点.
由于此类问题所涉及的点具有运动性和不确定性,所以用传统的方法
解决起来难度较大,若用向量法处理,尤其是引入坐标表示的空间向
量,通过待定系数法求解存在性问题则思路简单,解法固定,操作方便.
人教B版同步教材名师课件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章末专题梳理
单元知识导图
单元专题梳理
专题1 空间向量的有关概念及线性运算
用已知向量表示未知向量以及进行向量表达式的化简,一定
要结合实际图形,以图形为指导是解题的关键,同时注意首尾
相接的和向量的化简方法以及从同一个点出发的两个向量的
差向量的运算法则,避免出现方向错误.

高中数学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关系讲课版课件新人教B版必修1

高中数学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关系讲课版课件新人教B版必修1

O●
y=log2x x
问题
两个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
以2为底的指数函数与以2为底对数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 y=x对称.
三、概念形成
用 y 来表示 x
y ax
(a0且a1)
x=log a y x 与 y 互换 y=logax
三、概念形成
用 y 来表示 x
y ax
(a0且a1)
x=log a y x 与 y 互换 y=logax
小结: 先解后换
例3已知函数 y a的x 图b象过点(1,4),其反函数的图
象过点(2,0),求a和b的值。
解:∵ y a的x 图b 象过点(1,4),
∴a+b=4

又∵ y a的x 反b 函数图象过点(2,0)
∴点(0,2)在原函数的图象上
∴ a0 b 2

联立①②得a=3,b=1。
练习:小结:互为反函数的图象关于 y=x 对称。
设函数 f(x)axb(a0)的图象过点(2,1),其反函数 图象过点(2,8),则 a+b=( 5 )
6
例3已知函数 y a的x 图b象过点(1,4),其反函数的图
象过点(2,0),求a和b的值。
解:∵ y a的x 图b 象过点(1,4),
∴a+b=4

又∵ y a的x 反b 函数图象过点(2,0)
高中数学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关 系讲课版课件新人教B版必修1
y x2
y x
一、温故知新
1、指数函数yax(a0且 的a图1)象
2、对yloga数x(a0且a函1) 数 3、关于直线 的y=图x 象对称的两个点的坐标关系
4、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人教B版数学必修1

人教B版数学必修1

人教B版数学必修1第二章函数2.1.2 函数的表示方法(第1课时)教案及说课稿新宾县朝鲜族中学李锦玉2018年10月11日2.1.2 函数的表示方法(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列表法、图象法、解析法,体会表示方法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实际情景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一个函数以获取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初步体会用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在理解函数概念中的重要作用,在图形的变化中感受数学的直观性。

重点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的简单运用。

难点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表示方法表示一个函数。

教学准备2.1.2 函数的表示方法(第1课时)说课稿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结构特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说明如下:一、说教材《函数的表示方法》是高中新教材人教B版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第二部分的内容。

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较简单函数的一些不同表示方法,在高中阶段继函数的概念、定义域、值域之后学习函数的表示方法,这部分属于函数三要素之一,即对应关系的表达方式。

学习函数的表示法,不仅是研究函数本身和应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也是加深对函数概念理解所必须的,同时,基于高中阶段所接触的许多函数均可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表示,因而学习函数的表示也是领悟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化归等)、学会根据问题需要选择表示方法的重要过程。

二、说学情本人所教的高一学生(16人)课堂纪律较好,但数学基础不够扎实,思维不够活跃,逻辑推理和分析概括的能力较弱。

因此在教学中会放慢进程,更加注重启发学生,让学生自主回答。

函数这一模块内容最多,比较抽象,学生学习确有许多困难。

基于高中阶段所接触的许多函数都可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因此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去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感受、分析、归纳三种方法的各自优点及不足,逐步过渡到能合理选用和灵活转换函数的各种表示形式,这也是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重要过程,同时也为后述内容-----函数的性质(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中数学教材比较

高中数学教材比较

高中数学教材比较
高中数学教材在不同版本、不同地区之间可能存在差异。

以下是对人教版高中数学A版和B版的比较:
1. 难易程度:整体来说,B版教材比A版难一些。

B版的内容比A版多且难,尤其是B版的B组练习题,难度非常大。

A版则更适合对数学要求不太高的学生或自学者。

2. 编辑模块:A版采用传统的运用公理定理做辅助线等几何方式来解立体几何题。

而B版则沿袭高一下册平面向量部分的知识,用空间向量的方法和概念来解立体几何题,将几何问题代数化计算求解。

3. 适用范围:B版教材的使用范围更广,适用于各种水平的学生。

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B版教材可以提供更多的挑战和拓展。

而A版教材则更适用于对数学要求不太高的学生或自学者。

4. 侧重点:B版教材更注重揭示概念的本质,提高数学素养。

它适合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

而A版教材则更注重空间想象思维的考查,适合对数学要求不太高的学生。

此外,还有其他的教材版本,如华二版教材,其难度较大,题目拓展较多,适合水平较高的学生。

对于水平中等的学生,选择人教B版高中数学新教材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它适
用面广、入口低。

总之,在选择高中数学教材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来选择适合的版本。

同时,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来灵活处理不同版本的教材,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2函数与方程、不等式之间的关系-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3.2函数与方程、不等式之间的关系-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3.2 函数与方程、不等式之间的关系-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函数与方程、不等式之间的关系;2.能够掌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相关知识;3.能够熟练运用函数求解方程、不等式。

二、教学内容1.函数与方程–函数在坐标系中的表示方法–函数方程的两种形式:显式解和隐式解–利用函数求解方程2.函数与不等式–一次函数的性质–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利用函数求解不等式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函数方程的两种形式,利用函数求解方程和不等式;2.教学难点:二次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

四、教学策略1.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2.通过图像和实例进行教学;3.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新知识教师通过讲解实例引发学生对函数与方程、不等式之间的关系的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铺垫。

第二步:授课1.函数与方程–函数在坐标系中的表示方法函数在坐标系中的表示方法有图形、表格和公式三种。

其中,图形最容易理解,表格便于计算,公式最具普适性。

–函数方程的两种形式:显式解和隐式解函数方程的显式解指的是“y=函数表达式”,隐式解是除y之外的变量和常量所组成的方程式。

–利用函数求解方程利用函数求解方程,可以将需要求解的方程式代入函数表达式中,求出变量值,即为方程的解。

2.函数与不等式–一次函数的性质一次函数对应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其性质包括:斜率决定了直线的倾斜方向和大小,截距决定了直线与y轴的交点。

–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二次函数对应的图像是抛物线,其性质包括:开口方向由二次项系数的正负决定,开口朝上的抛物线最小值为D,对称轴方程为x=-b/2a。

–利用函数求解不等式利用函数局部区间的正负性和函数性质,将不等式转化为相等式或函数的零点问题,从而求解不等式。

第三步:练习通过例题进行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四步: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彼此之间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1.2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运算1.2.2集合的运算教案新人教B版必修1

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1.2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运算1.2.2集合的运算教案新人教B版必修1

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1.2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运算1.2.2集合的运算教案新人教B版必修1整体设计教学分析课本从学生熟悉的集合出发,结合实例,引入集合间的运算,同时,结合相关内容介绍补集和全集等概念.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课本继续注重体现逻辑思考的方法,如归纳等.值得注意的问题:在全集和补集的教学中,应注意利用Venn图的直观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补集的概念,并能够用Venn图进行求补集的运算.三维目标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全集的含义,掌握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的方法,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感受集合作为一种语言,在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和准确,进一步提高归纳的能力.2.通过观察和类比,借助Venn图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全集与补集的概念.教学难点: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以及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思路1.我们知道,实数有加法运算,两个实数可以相加,例如5+3=8.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教师直接点出课题.思路2.请同学们考察下列各个集合,你能说出集合C与集合A、B之间的关系吗?(1)A={1,3,5},B={2,4,6},C={1,2,3,4,5,6};(2)A={x|x是有理数},B={x|x是无理数},C={x|x是实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思考和交流,得出结论.教师强调集合也有运算,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思路3.(1)①如下图甲和乙所示,观察两个图的阴影部分,它们分别同集合A、集合B 有什么关系?②观察集合A与B与集合C={1,2,3,4}之间的关系.(2)①已知集合A={1,2,3},B={2,3,4},写出由集合A,B中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C.②已知集合A={x|x>1},B={x|x<0},在数轴上表示出集合A与B,并写出由集合A 与B中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C.学生思考交流并回答,教师直接指出这就是本节课学习的课题:集合的运算.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①通过上述问题中集合A与B与集合C之间的关系,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你发现了什么?②用文字语言来叙述上述问题中,集合A与B与集合C之间的关系.③用数学符号来叙述上述问题中,集合A与B与集合C之间的关系.④试用Venn图表示A∪B=C.⑤请给出集合的并集定义.⑥求集合的并集是集合间的一种运算,那么,集合间还有其他运算吗?请同学们考察下面的问题,集合A与B与集合C之间有什么关系?(ⅰ)A={2,4,6,8,10},B={3,5,8,12},C={8};(ⅱ)A={x|x是国兴中学2007年9月入学的高一年级女同学},B={x|x是国兴中学2007年9月入学的高一年级男同学},C={x|x是国兴中学2007年9月入学的高一年级同学}.⑦类比集合的并集,请给出集合的交集定义,并分别用三种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活动:先让学生思考或讨论问题,然后再回答,经教师提示、点拨,并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及时表扬,对回答不准确的学生提示引导考虑问题的思路,主要引导学生发现集合的并集和交集运算并能用数学符号来刻画,用Venn图来显示.讨论结果:①集合之间也可以相加,也可以进行运算,但是为了不和实数的运算相混淆,规定这种运算不叫集合的加法,而是叫做求集合的并集.集合C叫集合A与B的并集,记为A∪B=C,读作A并B.②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了集合C.③C={x|x∈A,或x∈B}.④如下图所示.⑤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其含义用符号表示为A∪B={x|x∈A,或x∈B}.⑥集合之间还可以求它们的公共元素组成集合的运算,这种运算叫求集合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ⅰ)A∩B=C,(ⅱ)A∪B=C.⑦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其含义用符号表示为:A∩B={x|x∈A,且x∈B}.用Venn图表示,如下图所示.应用示例思路1例1设A={4,5,6,8},B={3,5,7,8},求A∪B,A∩B.活动:让学生回顾集合的表示法和交集、并集的含义,由于本例题难度较小,让学生自己解决,重点是总结集合运算的方法.根据集合并集、交集的含义,借助于Venn图写出.观察这两个集合中的元素,或用Venn图来表示,如下图所示.解:A∪B={4,5,6,8}∪{3,5,7,8}={3,4,5,6,7,8}.A∩B={4,5,6,8}∩{3,5,7,8}={5,8}.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集合的并集和交集.用列举法表示的集合,运算时常利用Venn图或直接观察得到结果.本题易错解为A∪B={3,4,5,5,6,7,8,8}.其原因是忽视了集合元素的互异性.解决集合问题要遵守集合元素的三条性质.例2 设A ={x|-1<x <2},B ={x|1<x <3},求A∪B,A∩B.活动:学生回顾集合的表示法和并集、交集的含义.利用数轴,将A 、B 分别表示出来,则阴影部分即为所求.用数轴表示描述法表示的数集.解:将A ={x|-1<x <2}及B ={x|1<x <3}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如下图所示的阴影部分即为所求.由图得A∪B={x|-1<x <2}∪{x|1<x <3}={x|-1<x <3},A∩B={x|-1<x <2}∩{x|1<x <3}={x|1<x <2}.点评:本类题主要考查集合的并集和交集.用描述法表示的数集,运算时常利用数轴来变式训练1.设A ={x|2x -4<2},B ={x|2x -4>0},求A∪B,A∩B.答案:A∪B=R ,A∩B={x|2<x <3}.2.设A ={x|2x -4=2},B ={x|2x -4=0},求A∪B,A∩B.答案:A∪B={3,2},A∩B=∅.3.设A ={x|x 是奇数},B ={x|x 是偶数},求A∩Z ,B∩Z ,A∩B.解:A∩Z ={x|x 是奇数}∩{x|x 是整数}={x|x 是奇数}=A ,B∩Z ={x|x 是偶数}∩{x|x 是整数}={x|x 是偶数}=B ,A∩B={x|x 是奇数}∩{x|x 是偶数}=∅.4.已知A ={(x ,y)|4x +y =6},B ={(x ,y)|3x +2y =7},求A∩B.分析:集合A 和B 的元素是有序实数对(x ,y),A ,B 的交集即为方程组⎩⎪⎨⎪⎧ 4x +y =6,3x +2y =7的解集.解:A∩B={(x ,y)|4x +y =6}∩{(x,y)|3x +2y =7}={(x ,y)|{ 4x +y =63x +2y +7}={(1,2)}.5.已知A ={x|x 是等腰三角形},B ={x|x 是直角三角形},求A∩B.解:A∩B={x|x 是等腰三角形}∩{x|x 是直角三角形}={x|x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思路2例1 A ={x|x <5},B ={x|x >0},C ={x|x≥10},则A∩B,B∪C,A∩B∩C 分别是什么?活动:学生先思考集合中元素特征,明确集合中的元素.将集合中元素利用数形结合在数轴上找到,那么运算结果的寻求就容易进行.这三个集合都是用描述法表示的数集,求集合的并集和交集的关键是找出它们的公共元素和所有元素.解:因A ={x|x <5},B ={x|x >0},C ={x|x≥10},在数轴上表示,如下图所示,所以A∩B={x|0<x <5},B∪C={x|x >0},A∩B∩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集合的交集和并集.求集合的并集和交集时,①明确集合中的元素;②依据并集和交集的含义,借助于直观(数轴或Venn 图)写出结果. 变式训练1.设A ={x|x =2n ,n∈N +},B ={x|x =2n ,n∈N },求A∩B,A∪B.解:对任意m∈A,则有m =2n =2·2n -1,n∈N +,因n∈N +,故n -1∈N ,有2n -1∈N ,那么m∈B,即对任意m∈A 有m∈B,所以A ⊆B.而10∈B 但10A ,即A B ,那么A∩B=A ,A∪B=B.2.求满足{1,2}∪B={1,2,3}的集合B 的个数.解:满足{1,2}∪B={1,2,3}的集合B 一定含有元素3,B ={3};还可含1或2其中一个,有{1,3},{2,3};还可含1和2,即{1,2,3},那么共有4个满足条件的集合B.3.设A ={-4,2,a -1,a 2},B ={9,a -5,1-a},已知A∩B={9},求a.解:因A∩B={9},则9∈A,a -1=9或a 2=9,a =10或a =±3,当a =10时,a -5=5,1-a =-9;当a =3时,a -1=2不合题意;当a =-3时,a -1=-4不合题意.故a =10,此时A ={-4,2,9,100},B ={9,5,-9},满足A∩B={9}.4.设集合A ={x|2x +1<3},B ={x|-3<x <2},则A∩B 等于… ( )A .{x|-3<x <1}B .{x|1<x <2}C .{x|x >-3}D .{x|x <1}解析:集合A ={x|2x +1<3}={x|x <1},观察或由数轴得A∩B={x|-3<x <1}. 答案:A例2 设集合A ={x|x 2+4x =0},B ={x|x 2+2(a +1)x +a 2-1=0,a∈R },若A∩B=B ,求a 的值.活动:明确集合A 、B 中的元素,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满足A∩B=B 的集合A 、B 的关系.集合A 是方程x 2+4x =0的解集,可以发现,B ⊆A ,通过分类讨论集合B 是否为空集来求a 的值.利用集合的表示法来认识集合A 、B 均是方程的解集,通过画Venn 图发现集合A 、B 的关系,从数轴上分析求得a 的值.解:由题意得A ={-4,0}.∵A∩B=B ,∴B ⊆A.∴B=∅或B≠∅.当B =∅时,即关于x 的方程x 2+2(a +1)x +a 2-1=0无实数解,则Δ=4(a +1)2-4(a 2-1)<0,解得a <-1. 当B≠∅时,若集合B 仅含有一个元素,则Δ=4(a +1)2-4(a 2-1)=0,解得a =-1,此时,B ={x|x 2=0}={0}⊆A ,即a =-1符合题意. 若集合B 含有两个元素,则这两个元素是-4、0,即关于x 的方程x 2+2(a +1)x +a 2-1=0的解是-4、0.则有⎩⎪⎨⎪⎧ -4+0=-2(a +1),-4×0=a 2-1.解得a =1,则a =1符合题意.综上所得,a =1或a≤-1.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集合的运算、分类讨论的思想,以及集合间关系的应用.已知两个集合的运算结果,求集合中参数的值时,由集合的运算结果确定它们的关系,通过深刻理解集合表示法的转换,把相关问题化归为其他常见的方程、不等式等数学问题.这称为数学的化归思想,是数学中的常用方法,学会应用化归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有关问题. 变式训练1.已知非空集合A ={x|2a +1≤x≤3a-5},B ={x|3≤x≤22},求能使A (A∩B)成立的所有a 值的集合.解:由题意知A ⊆(A∩B),即A ⊆B ,A 非空,得⎩⎪⎨⎪⎧ 2a +1≤3a-5,2a +1≥3,3a -5≤22.解得6≤a≤9,即所有a 值的集合是{a|6≤a≤9}.2.已知集合A ={x|-2≤x≤5},集合B ={x|m +1≤x≤2m-1},且A∪B=A ,试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分析:由A∪B=A 得B ⊆A ,则有B =∅或B≠∅,因此对集合B 分类讨论.解:∵A∪B=A ,∴B ⊆A.又∵A={x|-2≤x≤5}≠∅,∴B=∅,或B≠∅.当B =∅时,有m +1>2m -1,∴m<2.当B≠∅时,观察下图:由数轴可得⎩⎪⎨⎪⎧ m +1≤2m-1,-2≤m+1,2m -1≤5.解得-2≤m≤3. 综上所述,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m <2或-2≤m≤3,即m≤3.知能训练1.设a ={3,5,6,8},B ={4,5,7,8},(1)求A∩B,A∪B.(2)用适当的符号(⊇、⊆)填空:(A∩B)________A ,B________(A∩B),(A∪B)________A ,(A∪B)________B ,(A∩B)________(A∪B).解:(1)因A 、B 的公共元素为5、8,则A∩B={3,5,6,8}∩{4,5,7,8}={5,8}.又A 、B 两集合的元素为3、4、5、6、7、8,故A∪B={3,4,5,6,7,8}.(2)(A∩B) ⊆A ,B ⊇ (A∩B),(A∪B) ⊇A ,(A∪B) ⊇B ,(A∩B) ⊆ (A∪B).2.设A ={x|x <5},B ={x|x≥0},求A∩B.解:因x <5及x≥0的公共部分为0≤x<5,故A∩B={x|x <5}∩{x|x≥0}={x|0≤x<5}.3.设A ={x|x 是锐角三角形},B ={x|x 是钝角三角形},求A∩B.解:因三角形按角分类时,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彼此孤立,故A 、B 两集合没有公共部分.所以A∩B={x|x 是锐角三角形}∩{x|x 是钝角三角形}=∅.4.设A={x|x>-2},B={x|x≥3},求A∪B.解:在数轴上将A、B分别表示出来,得A∪B={x|x>-2}.5.设A={x|x是平行四边形},B={x|x是矩形},求A∪B.解:因矩形是平行四边形,故由A及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为A∪B,A∪B={x|x是平行四边形}.6.已知M={1},N={1,2},设A={(x,y)|x∈M,y∈N},B={(x,y)|x∈N,y∈M},求A∩B,A∪B.分析:M、N中元素是数,A、B中元素是平面内点集,关键是找其元素.解:∵M={1},N={1,2},则A={(1,1),(1,2)},B={(1,1),(2,1)},故A∩B={(1,1)},A∪B={(1,1),(1,2),(2,1)}.7.若A、B、C为三个集合,A∪B=B∩C,则一定有( )A.A⊆C B.C⊆A C.A≠C D.A=∅解析:思路一:∵(B∩C)⊆B,(B∩C)⊆C,A∪B=B∩C,∴(A∪B)⊆B,(A∪B) ⊆C.∴A⊆B⊆C.∴A⊆C.思路二:取满足条件的A={1},B={1,2},C={1,2,3},排除B、D,令A={1,2},B={1,2},C={1,2},则此时也满足条件A∪B=B∩C,而此时A=C,排除C.答案:A拓展提升观察:(1)集合A={1,2},B={1,2,3,4}时,A∩B、A∪B这两个运算结果与集合A、B 的关系;(2)当A=∅时,A∩B、A∪B这两个运算结果与集合A、B的关系;(3)当A=B={1,2}时,A∩B、A∪B这两个运算结果与集合A、B的关系.由(1)(2)(3)你发现了什么结论?活动:依据集合的交集和并集的含义写出运算结果,并观察与集合A、B的关系.用Venn 图来发现运算结果与集合A、B的关系.(1)(2)(3)中的集合A、B均满足A⊆B,用Venn图表示,如下图所示,就可以发现A∩B、A∪B与集合A、B的关系.解:A∩B=A⇔A⊆B⇔A∪B=B.可用类似方法,可以得到集合的运算性质,归纳如下:A∪B=B∪A,A⊆(A∪B),B⊆(A∪B);A∪A=A,A∪∅=A,A⊆B⇔A∪B=B;A∩B=B∩A;(A∩B)⊆A,(A∩B)⊆B;A∩A=A;A∩∅=∅;A⊆B⇔A∩B=A.课堂小结本节主要学习了:1.集合的交集和并集.2.通常借助于数轴或Venn图来求交集和并集.作业1.课外思考:对于集合的基本运算,你能得出哪些运算规律?2.请你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实例,并说明其并集、交集和补集的现实含义.3.书面作业:课本习题1—2A 3、4、5.设计感想由于本节课内容比较容易接受,也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注重加强练习和拓展课本内容.设计中通过借助于数轴或Venn 图写出集合运算的结果,这是突破本节教学难点的有效方法.(设计者:尚大志)第2课时导入新课问题:①分别在整数范围和实数范围内解方程(x -3)(x -3)=0,其结果会相同吗? ②若集合A ={x|0<x <2,x∈Z },B ={x|0<x <2,x∈R },则集合A 、B 相等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明:在不同的范围内集合中的元素会有所不同,这个“范围”问题就是本节学习的内容,引出课题.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①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A ={x∈Z |(x -2)(x +13)(x -2)=0}; B ={x∈Q |(x -2)(x +13)(x -2)=0}; C ={x∈R |(x -2)(x +13)(x -2)=0}. ②问题①中三个集合相等吗?为什么?③由此看,解方程时要注意什么?④问题①,集合Z 、Q 、R 分别含有所解方程时所涉及的全部元素,这样的集合称为全集,请给出全集的定义.⑤已知全集U ={1,2,3},A ={1},写出全集中不属于集合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B. ⑥请给出补集的定义.⑦用Venn 图表示U A.活动:组织学生充分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集合中的元素,提示学生注意集合中元素的范围.讨论结果:①A={2},B ={2,-13},C ={2,-13,2}. ②不相等,因为三个集合中的元素不相同.③解方程时,要注意方程的根在什么范围内,同一个方程,在不同的范围其解会有所不同.④在研究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时,如果所要研究的集合都是某一给定集合的子集,那么称这个给定的集合为全集,通常用U 表示.⑤B={2,3}.⑥对于一个集合A ,全集U 中不属于集合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相对于全集U 的补集.集合A 相对于全集U 的补集记为U A ,即U A ={x|x∈U,且x A}.⑦如下图所示,阴影表示补集.应用示例思路1例1设U={x|x是小于9的正整数},A={1,2,3},B={3,4,5,6},求U A,U B.活动:让学生明确全集U中的元素,回顾补集的定义,用列举法表示全集U,依据补集的定义写出U A,U B.解:根据题意,可知U={1,2,3,4,5,6,7,8},所以U A={4,5,6,7,8};U B={1,2,7,8}.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补集的概念和求法.用列举法表示的集合,依据补集的含义,直接观察写出集合运算的结果.常见结论:U(A∩B)=(U A)∪(U B);U(A∪B)=(U A)∩(U B).变式训练1.已知U={1,2,3,4,5,6},A={1,3,5}.求U A,A∩U A,A∪U A.解:U A={2,4,6},A∩U A=∅,A∪U A=U.2.已知U={x|x是实数},Q={x|x是有理数},求U Q.解:U Q={x|x是无理数}.3.已知U=R,A={x|x>5},求U A.解:U A={x|x≤5}.例2设全集U={x|x是三角形},A={x|x是锐角三角形},B={x|x是钝角三角形}.求A∩B,U(A∪B).活动:学生思考三角形的分类和集合的交集、并集和补集的含义.结合交集、并集和补集的含义写出结果.A∩B是由集合A、B中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U(A∪B)是全集中除去集合A∪B中剩下的元素组成的集合.解:根据三角形的分类可知A∩B=∅,A∪B={x|x是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U(A∪B)={x|x是直角三角形}.变式训练1.已知集合A ={x|3≤x<8},求R A. 解:R A ={x|x <3或x≥8}.2.设S ={x|x 是至少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A ={x|x 是平行四边形},B ={x|x 是菱形},C ={x|x 是矩形},求B∩C,A B ,S A.解:B∩C={x|正方形},A B ={x|x 是邻边不相等的平行四边形},S A ={x|x 是梯形}.3.已知全集I =R ,集合A ={x|x 2+ax +12b =0},B ={x|x 2-ax +b =0},满足(I A)∩B={2},(I B)∩A={4},求实数a 、b 的值.答案:a =87,b =-127. 4.设全集U =R ,A ={x|x≤2+3},B ={3,4,5,6},则(U A)∩B 等于…( )A .{4}B .{4,5,6}C .{2,3,4}D .{1,2,3,4}解析:∵U=R ,A ={x|x≤2+3},∴U A ={x|x >2+3}.而4、5、6都大于2+3,∴(U A)∩B ={4,5,6}.答案:B思路2例1已知全集U =R ,A ={x|-2≤x≤4},B ={x|-3≤x≤3},求:(1)U A ,U B ;(2)(U A)∪(U B),U (A∩B),由此你发现了什么结论?(3)(U A)∩(U B),U (A∪B),由此你发现了什么结论?活动:学生回想补集的含义,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数轴来解决.依据补集的含义,借助于数轴求得.在数轴上表示集合A ,B.解:如下图所示,(1)由图得U A={x|x<-2或x>4},U B={x|x<-3或x>3}.(2)由图得(U A)∪(U B)={x|x<-2或x>4}∪{x|x<-3或x>3}={x|x<-2或x>3}.∵A∩B={x|-2≤x≤4}∩{x|-3≤x≤3}={x|-2≤x≤3},∴U(A∩B)=U{x|-2≤x≤3}={x|x<-2或x>3}.∴得出结论U(A∩B)=(U A)∪(U B).(3)由图得(U A)∩(U B)={x|x<-2或x>4}∩{x|x<-3或x>3}={x|x<-3或x>4}.∵A∪B={x|-2≤x≤4}∪{x|-3≤x≤3}={x|-3≤x≤4},∴U(A∪B)=U{x|-3≤x≤4}={x|x<-3或x>4}.∴得出结论U(A∪B)=(U A)∩(U B).变式训练1.已知集合U={1,2,3,4,5,6,7},A={2,4,5,7},B={3,4,5},则(U A)∪(U B)等于( )A.{1,6} B.{4,5}C.{1,2,3,4,5,7} D.{1,2,3,6,7}答案:D2.设集合I={x||x|<3,x∈Z},A={1,2},B={-2,-1,2},则A∪(I B)等于( )A.{1} B.{1,2} C.{2} D.{0,1,2}答案:D例2设全集U={x|x≤20,x∈N,x是质数},A∩(U B)={3,5},(U A)∩B={7,19},(U A)∩(U B)={2,17},求集合A、B.活动:学生回顾集合的运算的含义,明确全集中的元素.利用列举法表示全集U,根据题中所给的条件,把集合中的元素填入相应的Venn图中即可.求集合A、B的关键是确定它们的元素,由于全集是U,则集合A、B中的元素均属于全集U,由于本题中的集合均是有限集并且元素的个数不多,可借助于Venn图来解决.解:U={2,3,5,7,11,13,17,19},由题意借助于Venn图,如下图所示,∴A={3,5,11,13},B={7,11,13,19}.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集合的运算、Venn图以及推理能力.借助于Venn图分析集合的运算问题,使问题简捷地获得解决,将本来抽象的集合问题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这正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的优越性.变式训练1. 设I为全集,M、N、P都是它的子集,则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是( )A.M∩[(I N)∩P] B.M∩(N∪P)C.[(I M)∩(I N)]∩P D.M∩N∪(N∩P)解析:思路一:阴影部分在集合M内部,排除C;阴影部分不在集合N内,排除B、D.思路二:阴影部分在集合M内部,即是M的子集,又阴影部分在P内不在集合N内即在(I N)∩P 内,所以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是M∩[(I N)∩P].答案:A2.设U={1,2,3,4,5,6,7,8,9},(U A)∩B={3,7},(U B)∩A={2,8},(U A)∩(U B)={1,5,6},则集合A=________,B=________.解析:借助Venn图,如下图,把相关运算的结果表示出来,自然地就得出集合A、B了.答案:{2,4,8,9} {3,4,7,9}知能训练1.设全集U=R,A={x|2x+1>0},试用文字语言表述U A的意义.解:A={x|2x+1>0}即不等式2x+1>0的解集,U A中元素均不能使2x+1>0成立,即U A中元素应当满足2x+1≤0.∴U A即不等式2x+1≤0的解集.2.如下图所示,U是全集,M,P,S是U的三个子集,则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是________.解析:观察图可以看出,阴影部分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不在集合S内;二是在集合M、P的公共部分内.因此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是集合S的补集与集合M、P的交集的交集,即(U S)∩(M∩P).答案:(U S)∩(M∩P)3.设集合A、B都是U={1,2,3,4}的子集,已知(U A)∩(U B)={2},(U A)∩B={1},则A等于( )A.{1,2} B.{2,3} C.{3,4} D.{1,4}解析:如下图所示.由于(U A)∩(U B)={2},(U A)∩B={1},则有U A={1,2}.∴A={3,4}.答案:C4.设全集U={1,2,3,4,5,6,7,8},集合S={1,3,5},T={3,6},则U(S∪T)等于…()A. B.{2,4,7,8}C.{1,3,5,6} D.{2,4,6,8}解析:直接观察(或画出Venn图),得S∪T={1,3,5,6},则U(S∪T)={2,4,7,8}.答案:B5.已知集合I={1,2,3,4},A={1},B={2,4},则A∪(I B)等于( )A.{1} B.{1,3} C.{3} D.{1,2,3}解析:∵I B={1,3},∴A∪(I B)={1}∪{1,3}={1,3}.答案:B拓展提升问题:某班有学生50人,解甲、乙两道数学题,已知解对甲题者有34人,解对乙题者有28人,两题均解对者有20人,问:(1)至少解对其中一题者有多少人?(2)两题均未解对者有多少人?分析:先利用集合表示解对甲、乙两道数学题各种类型,然后根据题意写出它们的运算,问题便得到解决.解:设全集为U,A={只解对甲题的学生},B={只解对乙题的学生},C={甲、乙两题都解对的学生},则A∪C={解对甲题的学生},B∪C={解对乙题的学生},A∪B∪C={至少解对一题的学生},U(A∪B∪C)={两题均未解对的学生}.由已知,A∪C有34个人,C有20个人,从而知A有14个人;B∪C有28个人,C有20个人,所以B有8个人.因此A∪B∪C有N1=14+8+20=42(人),U(A∪B∪C)有N2=50-42=8(人).所以至少解对其中一题者有42个人,两题均未解对者有8个人.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①全集和补集的概念和求法.②常借助于数轴或Venn图进行集合的补集运算.作业课本习题1—2A 9.设计感想本节教学设计注重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指导学生借助于数轴或Venn图进行集合的补集运算.由于高考中集合常与以后学习的不等式等知识紧密结合,本节也对此也予以体现,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有关解不等式的知识.备课资料[备选例题]例1已知A={y|y=x2-4x+6,x∈R,y∈N},B={y|y=-x2-2x+7,x∈R,y∈N},求A∩B,并分别用描述法、列举法表示它.解:y=x2-4x+6=(x-2)2+2≥2,A={y|y≥2,y∈N},又∵y=-x2-2x+7=-(x+1)2+8≤8,∴B={y|y≤8,y∈N}.故A∩B={y|2≤y≤8}={2,3,4,5,6,7,8}.例2设S={(x,y)|xy>0},T={(x,y)|x>0且y>0},则( )A.S∪T=S B.S∪T=TC.S∩T=S D.S∩T=解析:S={(x,y)|xy>0}={(x,y)|x>0且y>0或x<0且y<0},则T S,所以S∪T =S.答案:A例3 某城镇有1 000户居民,其中有819户有彩电,有682户有空调,有535户彩电和空调都有,则彩电和空调至少有一种的有________户.解析:设这1 000户居民组成集合U,其中有彩电的组成集合A,有空调的组成集合B,如下图所示.有彩电无空调的有819-535=284户;有空调无彩电的有682-535=147户,因此二者至少有一种的有284+147+535=966户.答案:966差集与补集有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C是由所有属于A但不属于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那么C 就叫做A与B的差集,记作A-B(或A\B).例如,A={a,b,c,d},B={c,d,e,f},C=A-B={a,b}.也可以用维恩图表示,如下图甲所示(阴影部分表示差集).特殊情况,如果集合B是集合I的子集,我们把I看作全集,那么I与B的差集I-B,叫做B在I中的补集,记作B.例如,I={1,2,3,4,5},B={1,2,3},B=I-B={4,5}.也可以用维恩图表示,如上图乙所示(阴影部分表示补集).从集合的观点来看,非负整数的减法运算,就是已知两个不相交集合的并集的基数,以及其中一个集合的基数,求另一个集合的基数,也可以看作是求集合I与它的子集B的差集的基数.。

高中数学人教B版教材编排优点分析——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内容为例

高中数学人教B版教材编排优点分析——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内容为例

第22卷第4期2020年12月 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L i a o n i n g N o r m a l C o l l e g e s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 ) V o l .22N o .4D e c ==============================================.2020收稿日期:2020 08 30作者简介:赵月(1986-),女,辽宁瓦房店市人,中学一级,主要从事高中数学教学研究.【学术研究】高中数学人教B 版教材编排优点分析 以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内容为例赵 月(渤海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摘 要:以2020年出版的高中数学人教B 版教材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内容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编排优点,主要体现在更加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㊁栏目设置更偏重于展示数学发展的过程㊁内容上加强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㊁例题讲解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㊁习题类型丰富和难度设置循序渐进等方面.以期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教材修改和创新之处,理解和掌握编写意图,将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融入到具体教学实践中.关键词:人教B 版;高中数学教材;编排特色中图分类号:G 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688(2020)04-0007-040 引言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㊁先导性地位,一直以来,党中央都高度重视基础教育.一线教师必须把握好这个定位,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主要方式教材也发生巨大变化.辽宁省使用人教B 版教材,因此以2020年出版的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人教B 版(以下简称 新版”)教材中的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内容为研究对象,分析新版教材优点所在,以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提高教学效果.1 编排特色1.1 改黑白双色为彩色与以往教材的黑白双色相比,新版教材正文部分的色调改为彩色,设计更美观㊁新颖,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和区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数学知识的实质,提升了学生对于教材的阅读体验.1.2 扁平化设计风格新版教材整体设计融入了最新的设计理念,采用了扁平化的设计风格[1],所有图标和栏目的设计力求在变化中追求平衡,带来了更好的阅读体验.例题的设计清晰地展现了例题开始与结束的界限,条件与结论也更易区分,突出了例题在教材中的核心地位.例题中很多简单且需要计算的地方或者是简单且有区分度的地方,都以填空的形式给出,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身经历,加深印象;同时,在本节的最后给出所有填空的答案,方便学生对照,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例如:在解决 尝试与发现”栏目提出的问题时,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简单易求,教材只是以填空的形态8 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年第4期给出,让学生自己计算,一方面加深学生的印象,另一方面锻炼其计算能力,培养学生数学运算素养.又如:在例1中包含了直线与圆相交㊁相切㊁相离三种情况,而在用解法一(代数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教材只给出了直线与圆相交时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l满足的条件,对于相切㊁相离时l应满足的条件教材以填空的形式给出,内容简单,而这三种情况又加以区分,更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填写加深印象.新版教材还加入了现实生活中的照片,从实际生活入手,让学生随时都有一种数学就是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感觉,而不会有 学数学有什么用”这样的问题,新版教材充分体现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用身边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栏目设置2.1 情境与问题与2007年版教材相比,新版教材通过给出日常生活中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先建立直观印象,然后回顾学习过的相关知识㊁提出问题,最后用本节内容加以解决.经历从具体到抽象㊁由旧知到新知的过渡,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其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㊁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㊁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注重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2].2.2 尝试与发现尝试与发现”是新版教材新增的栏目,意在通过一些例题的引入增强学生的数学探索与总结的经验积累,为章节正文的讲解做铺垫.比如:在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中,该栏目通过给出一个具体问题: 判断直线y=x+b与圆x2+y2=12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生㊁发展过程,让学生感受数学思维.该栏目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自主进行探究式学习[2],使其在不断探索中转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为接下来更深入地学习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奠定基础.3 内容变化3.1 初高衔接,降低难度数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时需要给学生做一些初中数学知识的回忆和铺垫.而新版教材有意识地加强了初高中内容的衔接,即通过回顾初中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相关知识,减少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其中1道是 尝试与发现”栏目中的引例问题,降低了学习难度,有利于增强学生学好本节课的信心. 3.2 例题点评,引导思考新版教材一共有4道例题, 尝试与发现”栏目中以1道基础的 判断已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问题”为引例,正文则通过引例从代数法和几何法两个角度详细讲解判断方法,其余3道普通例题.例1 已知直线y=x+b,圆x2+y2=2,分别求直线与圆相交㊁相切㊁相离时b的取值范围.新版教材从代数和几何两个角度解答了此题,对部分内容设计了填空的形式.例2 已知M(1,2)是圆x2+y2=5上一点,求圆的过点M的切线方程.对于这道例题,新版教材给出两种解答方法:第一种方法是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半径的角度解答;第二种方法是利用圆的几何性质 圆心与切点的连线与切线垂直来解题.新版教材还做了点评,引导学生思考哪种方法更简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进行探究式学习.赵 月高中数学人教B版教材编排优点分析 以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内容为例9 例3(直线与圆相交问题) 已知直线x+y+2=0与圆x2+y2=9相交于A㊁B两点.(1)求线段A B的长;(2)求线段A B中点的坐标.这道题的第一问讲了两种解法.第一种方法是从几何法的角度解答的,计算量小;第二种方法是用代数法解答的,而且是解析几何中的 设而不求”法,使用了该方法的相关结论,并在最后的点评中引出了 设而不求”法的概念,至于该方法的适用条件㊁注意事项留给学生自己思考㊁总结.同时,教材又具体提出了 设而不求”法的适用条件㊁注意事项,提示学生需要从这些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坚持问题导向,提高其发现问题㊁提出问题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点评,是新版教材更吸引人的地方,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留足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综上所述,这4道例题都用了两种解法,由此反映出新版教材更注重一题多解,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新版教材除研究直线与圆相切的切线方程等问题,还研究了直线与圆相交时弦长等问题.高二学生还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㊁抽象思维正在逐步发展的阶段,很多学生对参数存在畏难心理,甚至很多基础差的学生见到参数就直接放弃了.而2007年版教材的例2是以参数形式给出,对于基础差的学生理解难度较大.对此,新版教材以具体数的形式给出例题,排除外在因素的干扰,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求过圆上点切线方程的本质.3.3 习题丰富,强化练习从习题的总数量来看,新版教材的习题数量较2007年版教材有所增加,这说明了新版教材注重通过大量类型丰富的习题来强化学生练习,同时注重循序渐进和整体排序,进而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3-4].新版教材课后习题以练习A㊁练习B的形式给出,题量增大,类型增多,难度提升,综合性更强.比如:A组有5道题,其中第1~3题与2007年版教材的习题完全相同,第4题是求圆心在坐标原点且与已知直线相切的圆的方程,这种类型题在教材中首次出现,第5题则是2007年版教材中B组的第3题,通过这道题的位置变化可以看出新版教材的习题难度也增加了.B组的第1题有两个小问:第一问是与例2相同类型的习题,从这可以看出,教材编写者把这种类型题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同时担心学生对这种类型题掌握不好因此强化了练习;而上一版的教材把这种类型题放在B组第2题的位置,只是具体的数跟这道题不同;第二问是在具体数的基础上变成参数问题,以此可以看出编写者确实了解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实际情况,在具体的教学中针对该类型题教师需用具体数做铺垫,才敢讲参数形式,而且效果一般.而新版教材在例2和第一问的基础上,设置了参数形式的第二问,让学生在解决第一问的基础上解答参数问题,给学生设置了一个学习的缓冲带,更便于理解.B组第2题是2007年版教材B组的第1题;第3题是2007年版教材B组的第4题;第4题是在新版教材例3的基础上通过带入参数加大难度,而且综合性也更强;第5题是求已知圆与直线对称的圆的方程.相比于2007年版教材,第4题和第5题这两道题是新增加的.由此也可以看出,新版教材在增加习题类型的基础上,更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把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到每一节课的教学中.4 难度适宜新版教材正文部分的讲解更为详细,同时坚持问题导向,以问题引出知识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例题计算过程也更详细㊁更好理解,基础较好学生可以在教材的引导下自学.练习题部分却增大难度,并减少单纯的与例题相似的题目数量,而增加变式性㊁参数性的题目[5-6],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而不是单纯照着例题来模仿练习题的解题过程,提高了学生解题思维的灵活性,通过解答变式性㊁参数性的题目更好地理解知识㊁灵活运用知识.尤其是B组题,大多采用一题多问,难度循序渐进,更好地挖掘基础较好学生的10 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年第4期潜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效率.总之,通过对新版教材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内容优点的研究,一方面能够帮助教师理解新版教材改在哪儿㊁新在哪儿,另一方面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㊁掌握新版教材编写意图,让教师在把握教材内容㊁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好新课程标准,将数学核心素养融入到具体教学的实践中.参考文献:[1]陈红燕.高中数学新教材内容的编排结构分析研究[J].新课程(下),2017(1):13.[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3]牛拴银.高中数学教材 组合问题”的编排分析[J].高考,2020(13):173.[4]田红艳.高中数学教材人教A版中例题的编排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1):147.[5]孙莹.高中数学教科书直线与方程内容的比较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6]黄志清.高中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的比较研究:以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必修系列为例[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9.A n a l y s i s o n t h e a d v a n t a g e s o f a r r a n g e m e n to fm a t h e m a t i c s t e a c h i n g m a t e r i a l so fP e o p l e'sE d u c a t i o nP r e s s(E d i t i o nB)i n s e n i o r h i g h s c h o o l s: Ac a s e s t u d y o f t h e p o s i t i o n a l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 s t r a i g h t l i n e a n d c i r c l eZ HA OY u e(S c h o o l o fM a t h e m a t i c a l S c i e n c e s,B o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J i n z h o uL i a o n i n g121000)A b s t r a c t:T a k i n g t h e p o s i t i o n a l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s t r a i g h tl i n ea n dc i r c l e i n m a t h e m a t i c s t e a c h i n g m a t e r i a l so fP e o p l e'sE d u c a t i o n P r e s s(E d i t i o n B)p u b l i s h e di n2020i ns e n i o rh i g h s c h o o l s a s t h e 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t,w ea n a l y z e d t h e a d v a n t a g e so f a r r a n g e m e n t,w h i c hw e r em a i n l y r e f l e c t e d i n p a y i n g m o r ea t t e n t i o nt o t h ec o n n e c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m a t h e m a t i c sa n dt h er e a l l i f e, f o c u s i n g o n s h o w i n g t h e p r o c e s so fm a t h e m a t i c s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t h e c o l u m ns e t t i n g,s t r e n g t h e-n i n g t h e c o n n e c t i o no f j u n i o r a n ds e n i o rh i g hs c h o o l k n o w l e d g e i nc o n t e n t,f o c u s i n g o n g u i d i n g s t u d e n t s t o l e a r n i n d e p e n d e n t l y w h i l e e x p l a i n i n g t h e e x a m p l e s,e n r i c h i n g t h e t y p e s o f e x e r c i s e s, s e t t i n g t h ed i f f i c u l t i e s g r a d u a l l y a n ds oo n,t oh e l p t h e t e a c h e r sb e t t e ru n d e r s t a n dt h er e v i s i o n a n d i n n o v a t i o no f t h e t e a c h i n g m a t e r i a l s,r e a l i z e a n d m a s t e r t h e i n t e n t i o n i nc o m p i l i n g,a n d i n-t e g r a t e t h e c u l t i v a t i o no fm a t h e m a t i c s c o r e l i t e r a c y i n t o t h e s p e c i f i c t e a c h i n gp r a c t i c e.K e y w o r d s:P e o p l e'sE d u c a t i o nP r e s s(E d i t i o nB);m a t h e m a t i c s t e a c h i n g m a t e r i a l s i n s e n i o r h i g hs c h o o l s;a r r a n g e m e n t f e a t u r e(审稿人 吴智华 朱维佳,责任编辑 于 海)。

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1.1集合1.1.1集合及其表示方法学案新人教B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1.1集合1.1.1集合及其表示方法学案新人教B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1.1集合1.1.1集合及其表示方法学案新人教B版必修第一册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1.1集合1.1.1集合及其表示方法学案新人教B 版必修第一册(教师独具内容)课程标准: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针对具体问题,能在自然语言和图形语言的基础上,用符号语言刻画集合.3.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空集的含义.4.能正确使用区间表示一些数集.教学重点:1.集合概念的正确理解.2.元素的三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3.元素与集合关系的判定.4.集合常用的两种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5.区间的概念.教学难点:1.对元素的确定性的理解.2.描述法表示集合.【情境导学】(教师独具内容)一位渔民非常喜欢数学,但他怎么也想不明白集合的意义.于是他请教一位数学家:“先生,您能告诉我,集合是什么吗?”由于集合是不定义的概念,数学家很难向那位渔民讲清楚.直到有一天,数学家来到渔民的船上,看到渔民撒下渔网,然后轻轻一拉,许多鱼虾在网中跳动.数学家非常激动,高兴地对渔民说:“这就是集合!”你能理解这位数学家的话吗?【知识导学】知识点一集合与元素的定义(1)集合: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汇集在一起,就说由这些对象组成一个集合(有时简称为集).(2)元素: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都是这个集合的元素.(3)表示:通常用英文大写字母A ,B ,C ,…表示集合,用英文小写字母a ,b ,c ,…表示集合中的元素.知识点二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属于”: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记作□01a ∈A ,读作“a 属于A ”.(2)“不属于”: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记作□02a ?A ,读作“a 不属于A ”.知识点三空集一般地,我们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01空集(empty set),记作□02?. 知识点四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确定性; (2)互异性;(3)无序性.知识点五集合的分类(1)有限集;(2)无限集.知识点六几个常用数集的固定字母表示知识点七集合的表示方法03描述法、□04“区间”(以及后面将集合常见的表示方法有:□01自然语言、□02列举法、□要学习的维恩图法和数轴表示法等直观表示方法).(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05一一列举出来(相邻元素之间用逗号分隔),并写在大括号内,以此来表示集合的方法称为列举法.(2)描述法:如果属于集合A的任意一个元素x都具有性质p(x),而不属于集合A的元素都不具有这个性质,则性质p(x)称为集合A的一个□06特征性质.此时,集合A可以用它的特征性质p(x)表示为{x|p(x)}.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称为特征性质描述法,简称为描述法.知识点八区间01(-∞,+∞),“∞”读作“无穷大”,“-∞”读作“负实数集R可以用区间表示为□无穷大”,“+∞”读作“正无穷大”.我们可以把满足x≥a,x>a,x≤b,x<b的实数x< bdsfid="137" p=""></b的实数x<> 02[a,+∞),(a,+∞),(-∞,b],(-∞,b).的集合分别表示为□可以看出,区间实质上是一类特殊数集(即由数轴某一段上所有点对应的实数组成的集合)的符号表示;例如,大于1且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就不能用区间(1,10)表示.【新知拓展】1.元素和集合关系的判断(1)直接法:如果集合中的元素是直接给出的,只要判断该元素在已知集合中是否出现即可.此时应先明确集合是由哪些元素构成的.(2)推理法:对于某些不便直接表示的集合,只要判断该元素是否满足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特征即可.此时应先明确已知集合的元素具有什么特征,即该集合中元素要满足哪些条件.2.集合的三个特性(1)描述性:“集合”是一个原始的不加定义的概念,它同平面几何中的“点”“线”“面”等概念一样都只是描述性的说明.(2)整体性:集合是一个整体,暗含“所有”“全部”“全体”的含义,因此一些对象一旦组成了集合,这个集合就是这些对象的总体.(3)广泛性:组成集合的对象可以是数、点、图形、多项式、方程,也可以是人或物,甚至一个集合也可以是某集合的一个元素.3.使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需注意的几点(1)元素之间用“,”隔开;(2)元素不重复,满足元素的互异性;(3)元素无顺序,满足元素的无序性;(4)对于含较多元素的集合,如果构成该集合的元素有明显规律,可用列举法,但是必须把元素间的规律表述清楚后才能用省略号.1.判一判(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某校高一年级16岁以下的学生能构成集合.( )(2)已知A是一个确定的集合,a是任一元素,要么a∈A,要么a?A,二者必居其一且只居其一.( )(3)对于数集A={1,2,x2},若x∈A,则x=0.( )(4)对于区间[2a,a+1],必有a<0.( )(5)集合{y|y=x2,x∈R}与{s|s=t2,t∈R}的元素完全相同.( )答案(1)√(2)√(3)×(4)×(5)√2.做一做(1)下列所给的对象能组成集合的是( )A.“金砖国家”成员国B.接近1的数C.著名的科学家D.漂亮的鲜花(2)用适当的符号(∈,?)填空.0________?,0________{0},0________N,-2________N *,13________Z ,2________Q ,π________R .(3)不等式2x -1≥3的解集可以用区间表示为________.答案 (1)A (2)? ∈ ∈ ? ? ? ∈ (3)[2,+∞)题型一集合概念的理解例1 下列所给的对象能构成集合的是________.①所有的正三角形;②高一数学必修第一册课本上的所有难题;③比较接近1的正数全体;④某校高一年级的全体女生;⑤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到原点的距离等于1的点的集合;⑥参加2019年世乒赛的年轻运动员;⑦a ,b ,a ,c .[解析] ①能构成集合.其中的元素需满足三条边相等.②不能构成集合.因“难题”的标准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故不能构成集合.③不能构成集合.因“比较接近1”的标准不明确,所以元素不确定,故不能构成集合.④能构成集合.其中的元素是“高一年级的全体女生”.⑤能构成集合.其中的元素是“到坐标原点的距离等于1的点”.⑥不能构成集合.因为“年轻”的标准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故不能构成集合.⑦不能构成集合.因为两个a 是重复的,不符合集合元素的互异性. [答案] ①④⑤ 金版点睛判断一组对象能否构成集合的方法(1)关键:看是否给出一个明确的标准,使得对于任何一个对象能按此标准确定它是不是给定集合的元素.(2)切入点:解答此类问题的切入点是集合元素的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跟踪训练1]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1)大于3的所有自然数组成一个集合; (2)未来世界的高科技产品构成一个集合;(3)1,0.5,32,12组成的集合含有四个元素;(4)出席2019年全国两会的所有参会代表组成一个集合.解(1)中的对象是确定的,互异的,所以可构成一个集合,故正确.(2)中的“高科技”标准是不确定的,所以不能构成集合,故错误. (3)中由于0.5=12,不符合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故错误.(4)中的对象是确定的,所以可以构成一个集合,故正确. 题型二元素与集合关系的判断与应用例2 (1)下列所给关系正确的个数是( ) ①π∈R ;②3?Q ;③0∈N *;④|-4|?N *. A .1B .2C .3D .4(2)集合A 中的元素x 满足66-x ∈N ,x ∈N ,则集合A 中的元素为________.[解析] (1)∵π是实数,3是无理数,∴①②正确;∵N *表示正整数集,而0不是正整数,故③不正确;又|-4|=4是正整数,故④不正确,∴正确的共有2个.(2)∵66-x∈N ,x ∈N ,∴66-x ≥0,x ≥0,即?6-x >0,x ≥0,∴0≤x <6,∴x =0,1,2,3,4,5. 当x 分别为0,3,4,5时,66-x相应的值分别为1,2,3,6,也是自然数,故填0,3,4,5. [答案] (1)B (2)0,3,4,5 金版点睛1.常用数集之间的关系2.确定集合中元素的三个注意点1判断集合中元素的个数时,注意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满足互异性. 2集合中的元素各不相同,也就是说集合中的元素一定要满足互异性. 3 若集合中的元素含有参数,要抓住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采用分类讨论的方法进行研究.[跟踪训练2] (1)用符号“∈”或“?”填空.①0________N *;②1________N ;③1.5________Z ;④22________Q ;⑤4+5________R ;⑥若x 2+1=0,则x ________R . (2)设x ∈R ,集合A 中含有三个元素3,x ,x 2-2x . ①求实数x 应满足的条件;②若-2∈A ,求实数x 的值.答案(1)①? ②∈ ③? ④? ⑤∈ ⑥? (2)见解析解析(1)①∵0不是正整数,∴0?N *. ②∵1是自然数,∴1∈N .③∵1.5是小数,不是整数,∴1.5?Z . ④∵22是无理数,∴22?Q .⑤∵4+5是无理数,无理数是实数,∴4+5∈R . ⑥∵满足x 2+1=0的实数不存在,∴x 为非实数,∴x ?R .(2)①根据集合元素的互异性,可知x ≠3,x ≠x 2-2x ,x 2-2x ≠3,即x ≠0,且x ≠3且x ≠-1.②∵x 2-2x =(x -1)2-1≥-1,且-2∈A ,∴x =-2. 题型三集合中元素的特性例3 已知集合A 有三个元素:a -3,2a -1,a 2+1,集合B 也有三个元素:0,1,x . (1)若-3∈A ,求a 的值;(2)若x 2∈B ,求实数x 的值.[解] (1)由-3∈A 且a 2+1≥1,可知a -3=-3或2a -1=-3,当a -3=-3时,a =0;当2a -1=-3时,a =-1. 经检验,0与-1都符合要求.得a =0或-1.(2)当x =0,1,-1时,都有x 2∈B ,但考虑到集合元素的互异性,x ≠0,x ≠1,故x =-1. 金版点睛利用集合元素互异性求参数问题(1)根据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可以解出参数的所有可能值,再根据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对集合中元素进行检验.(也是本讲易错问题)(2)利用集合中元素的特性解题时,要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跟踪训练3] 已知集合A 包含三个元素:a -2,2a 2+5a,12,且-3∈A ,求a 的值.解因为A 包含三个元素a -2,2a 2 +5a,12,且-3∈A ,所以a -2=-3或2a 2+5a =-3,解得a =-1或a =-32.当a =-1时,A 中三个元素为:-3,-3,12,不符合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舍去.当a =-32时,A 中三个元素为:-72,-3,12,满足题意.故a =-32.题型四集合的分类例4 下列各组对象能否构成集合?若能,请指出它们是有限集、无限集,还是空集. (1)非负奇数;(2)小于18的既是正奇数又是质数的数;(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所有第三象限的点;(4)在实数范围内方程(x 2-1)(x 2+2x +1)=0的解集;(5)在实数范围内方程组?x 2-x +1=0,x +y =1的解构成的集合.[解] (1)能构成集合,是无限集.(2)小于18的质数是2,3,5,7,11,13,17.只有2是偶数,其余的都是正奇数,所以能构成集合,是有限集.(3)第三象限的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都小于0,能构成集合,是无限集.(4)能构成集合,注意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是-1,1,是有限集. (5)由x 2-x +1=0的判别式Δ=-3<0,方程无实根,由此可知方程组x 2-x +1=0,x +y =1无解,能构成集合,是空集.金版点睛集合的分类方法判断集合是有限集,还是无限集,关键在于弄清集合中元素的构成,从而确定集合中元素的个数.[跟踪训练4] 指出下列各组对象是否能组成集合,若能组成集合,则指出集合是有限集、无限集,还是空集.(1)平方等于1的数;(2)所有的矩形;(3)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第二象限的点;(4)被3除余数是1的正数;(5)平方后等于-3的实数;(6)15的正约数.解 (1)中对象能组成集合,它是一个有限集;(2)中对象能组成集合,它是一个无限集;(3)中对象能组成集合,它是一个无限集;(4)中对象能组成集合,它是一个无限集;(5)中对象能组成集合,它是一个空集;(6)中对象能组成集合,它是一个有限集.题型五用列举法表示集合例5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方程x 2-4x +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2)不大于10的质数集;(3)一次函数y =x 与y =2x -1图像的交点组成的集合.[解] (1)方程x 2-4x +2=0的实数根为2,故其实数根组成的集合为{2}.(2)不大于10的质数有2,3,5,7,故不大于10的质数集为{2,3,5,7}.(3)由?y =x ,y =2x -1,解得?x =1,y =1.故一次函数y =x 与y =2x -1图像的交点组成的集合为{(1,1)}.金版点睛用列举法表示集合应注意的三点(1)应先弄清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是数还是点,还是其他元素. (2)集合中的元素一定要写全,但不能重复.(3)若集合中的元素是点,则应将有序实数对用小括号括起来表示一个元素.[跟踪训练5]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不等式组?2x -6>0,1+2x ≥3x -5的整数解组成的集合;(2)式子|a |a +|b |b(a ≠0,b ≠0)的所有值组成的集合.解 (1)由?2x -6>0,1+2x ≥3x -5得3<="">又x 为整数,故x 的取值为4,5,6,组成的集合为{4,5,6}.(2)∵a ≠0,b ≠0,∴a 与b 可能同号也可能异号,则:①当a >0,b >0时,|a |a +|b |②当a <0,b <0时,|a |a+|b |b=-2;③当a >0,b <0或a <0,b >0时,|a |a +|b |b=0.故所有值组成的集合为{-2,0,2}. 题型六用描述法表示集合例6 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1)坐标平面内,不在第一、三象限的点的集合; (2)所有被3除余1的整数的集合; (3)使y =1x 2+x -6有意义的实数x 的集合.[解] (1)因为不在第一、三象限的点分布在第二、四象限或坐标轴上,所以坐标平面内,不在第一、三象限的点的集合为{(x ,y )|xy ≤0,x ∈R ,y ∈R }.(2)因为被3除余1的整数可表示为3n +1,n ∈Z ,所以所有被3除余1的整数的集合为{x |x =3n +1,n ∈Z }.(3)要使y =1x 2+x -6有意义,则x 2+x -6≠0.由x 2+x -6=0,得x 1=2,x 2=-3. 所以使y =1x 2有意义的实数x 的集合为{x |x ≠2且x ≠-3,x ∈R }.金版点睛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注意点(1)用描述法表示集合,首先应弄清集合的属性,是数集、点集还是其他的类型.一般地,数集用一个字母代表其元素,而点集则用一个有序数对来表示.(2)用描述法表示集合时,若描述部分出现元素记号以外的字母,要对新字母说明其含义或取值范围.(3)多层描述时,应当准确使用“且”和“或”,所有描述的内容都要写在集合内.[跟踪训练6] 试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1)方程x 2-x -2=0的解集;(2)大于-1且小于7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解 (1)方程x 2-x -2=0的解可以用x 表示,它满足的条件是x 2-x -2=0,因此,方程的解集用描述法表示为{x ∈R |x 2-x -2=0}.(2)大于-1且小于7的整数可以用x 表示,它满足的条件是x ∈Z ,且-1<7,<="" bdsfid="371" p=""> 因此,该集合用描述法表示为{x ∈Z |-1<="" 题型七="">例7 集合A ={x |kx 2-8x +16=0},若集合A 只有一个元素,试求实数k 的值,并用列举法表示集合A .[解] ①当k =0时,原方程为16-8x =0,∴x =2,此时A ={2},符合题意.②当k ≠0时,由集合A 中只有一个元素,∴方程kx 2-8x +16=0有两个相等实根.即Δ=64-64k =0,即k =1,从而x 1=x 2=4,∴集合A ={4}.综上所述,实数k 的值为0或1.当k =0时,A ={2};当k =1时,A ={4}.[条件探究] 把本例条件“只有一个元素”改为“有两个元素”,求实数k 取值范围的集合.解由题意可知方程kx 2-8x +16=0有两个不等的实根.∴?k ≠0,Δ=64-64k >0,解得k <1且k ≠0.∴k 的取值范围的集合为{k |k <1且k ≠0}.金版点睛分类讨论思想在集合中的应用(1)①本题在求解过程中,常因忽略讨论k 是否为0而漏解.②由kx 2-8x +16=0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而分k =0和k ≠0两种情况,注意做到不重不漏.(2)解答与集合描述法有关的问题时,明确集合中的代表元素及其共同特征是解题的切入点.[跟踪训练7] (1)设集合B =?x ∈N62+x∈N .①试判断元素1,2与集合B 的关系;②用列举法表示集合B .(2)已知集合A ={x |x 2-ax +b =0},若A ={2,3},求a ,b 的值.解(1)①当x =1时,62+1=2∈N .当x =2时,62+2=32?N .所以1∈B,2?B .②∵62+x ∈N ,x ∈N ,∴2+x 只能取2,3,6,∴x 只能取0,1,4.∴B ={0,1,4}.(2)由A ={2,3}知,方程x 2-ax +b =0的两根为2,3,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2+3=a ,2×3=b ,因此a =5,b =6.题型八集合中的新定义问题例8 已知集合A ={1,2,4},则集合B ={(x ,y )|x ∈A ,y ∈A }中元素的个数为( ) A .3B .6C .8D .9[解析] 根据已知条件,列表如下:由上表可知,B 中的元素有9个,故选D. [答案] D 金版点睛本例借助表格语言,运用列举法求解.表格语言是常用的数学语言,表达问题清晰,明了;列举法是分析问题的重要的数学方法,通过“列举”直接解决问题或发现问题的规律,此方法通常配合图表含树形图使用.[跟踪训练8]定义A*B={z|z=xy,x∈A,y∈B},设A={1,2},B ={0,2},则集合A*B中的所有元素之和为( )A.0 B.2C.3 D.6答案 D解析根据已知条件,列表如下:根据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由上表可知A*B={0,2,4},故集合A*B 中所有元素之和为0+2+4=6,故选D.1.下列所给的对象不能组成集合的是( )A.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B.二元一次方程x+y=1的解C.我班年龄较小的同学D.平面内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答案 C解析C项中“年龄较小的同学”的标准不明确,不符合确定性.故选C.2.已知集合A含有三个元素2,4,6,且当a∈A时,有6-a∈A,则a为( )A.2 B.2或4C.4 D.0答案 B解析集合A中含有三个元素2,4,6,且当a∈A时,有6-a∈A.当a=2∈A时,6-a =4∈A,∴a=2符合题意;当a=4∈A时,6-a =2∈A,∴a=4符合题意;当a=6∈A时,6-a=0?A,综上所述,a=2或4.故选B.3.由实数-a,a,|a|,a2所组成的集合最多含有的元素个数是( ) A.1 B.2C.3 D.4答案 B解析对a进行分类讨论:①当a=0时,四个数都为0,只含有一个元素;②当a≠0时,含有两个元素a,-a,所以集合中最多含有2个元素.故选B.4.用适当符号(∈,?)填空.(1)(1,3)________{(x,y)|y=2x+1};(2)2________{m|m=2(n-1),n∈Z}.答案(1)∈(2)∈解析(1)当x=1时,y=2×1+1=3,故(1,3)∈{(x,y)|y=2x+1}.(2)当n=2∈Z时,m=2×(2-1)=2,故2∈{m|m=2(n-1),n∈Z}.5.设a∈R,关于x的方程(x-1)(x-a)=0的解集为A,试分别用描述法和列举法表示集合A.解A={x|(x-1)(x-a)=0},当a=1时,A={1};当a≠1时,A ={1,a}.。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三章《基本初等函数I》讲解与例题+综合测试(7份).docx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三章《基本初等函数I》讲解与例题+综合测试(7份).docx

3.4函数的应用(II)QJy I (.Hl / H?S li IJHi E \ J I \ L \1.函数模型所谓数学模型是指对客观实际的特征或数量关系进行抽象概括,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表述一种数学结构.数学模型剔除了事物中一切与研究目标无木质联系的各种属性,在纯粹状态下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函数就是重要的数学模型,用函数解决方程问题,使求解变得容易进行,这是数学模型间的相互转换在发挥作用.而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则体现了数学模型是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本节涉及的函数模型有:⑴指数函数模型:y=G//+c(b>0, bHl, aHO),当b>\, d>0时,其增长特点是随着自变量的增大,函数值增大的速度越来越快,常形象地称为指数爆炸.(2)对数函数模型:y=mlog(l x+n(m^O f a>0, aHl),当aAl,加>0时,其增长的特点是随着自变量的增大,函数值增大的速度越来越慢.(3)帚函数模型:y=a-x n+b(a^O),其中最常见的是二次函数模型y=ax2+bx~\~c(a0), 当d>0时,其特点是随着自变量的增大,函数值先减小,后増大.在以上几种函数模型的选择与建立时,要注意函数图彖的直观运用,分析图象特点,分析变量x的范围,同时还要与实际问题结合,如取整等.【例1 — 1】据报道,全球变暖使北冰洋冬季冰雪覆盖面积在最近50年内减少了5%,如果按此速度,设2012年的冬季冰雪覆盖面积为加,从2012年起,经过兀年后,北冰洋冬季冰雪覆盖面积),与x的函数关系式是()A. ^=0.9550 -mB. >,=(l-O.O55O)-mC. y=0.9550_x-/?zD. y=(l-O.O55O_v)-/n解析:设每年的冰雪覆盖面积减少率为d.・・・50年内覆盖面积减少了5%,1・・・(1—a)5°=l—5%,解得0=1 — 0.9550.1 △・••从2012年起,经过x年后,冰雪覆盖面积尸加1一(1一0.95巧F二加095込答案:A【例1一2】某公司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拟投资100万元,有两种投资可供选择:一种是年利率1%,按单利计算,5年后收回本金和利息;另一种是年利率3%,按每年复利一次计算,5年后收回本金和利息.哪一种投资更有利?这种投资比另一种投资5年可多得利息多少元?(结果精确到0.01万元)分析:这是一个单利和复利所获得收益多少的比较问题.可先按单利和复利讣算5年后的本利和分别是多少,再通过比较作答.解:本金100万元,年利率1%,按单利计算,5年后的本利和是100X(l + l%X5) = 105(万元).本金100万元,年利率3%,按每年复利一次计算,5年后的本利和是100X(1 + 3%『a 115.93(万元).由此可见按年利率3%每年复利一次投资要比按年利率1%单利投资更有利,5年后多得利息约10.93万元.谈重点利息的计算利息分单利和复利两种.单利是只有木金牛息,利息不再牛息,而复利是把前一期的本利 和作为本金再牛息,两种情况要注意区分.我国现行定期储蓄中的自动转存业务类似复利计•息的储蓄,如某人存入本金。

人教b高中数学怎么样

人教b高中数学怎么样

人教B版高中数学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例题和习题的质量较高,难度也相对较大。

同时,该教材的练习题数量较多,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然而,由于人教B版高中数学教材的难度较高,可能会让一些数学基础较弱的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

此外,该教材的趣味性相对较低,可能会让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乏味。

因此,选择是否使用人教B版高中数学教材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

如果学生水平较高,追求也较高,可以考虑使用该教材。

如果学生水平较为普通,建议选择更适合自己水平的教材。

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密★启用前高中数学必修一(人教B版)难度:较难(★★★★☆)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分卷I分卷I注释一、选择题(注释)1.函数y=的值域是()A.(0,+∞)B.(-∞,0]C.(0,1]?D.[-1,0)2.已知m=0.95.1,n=5.10.9,p=log0.95.1,则这三个数的大小关系是()A.m<n<p??B.m<p<nC.p<m<n?D.p<n<m3.函数y=ln(x+)的反函数是()A.y=?B.y=-??C.y=???D.y=-4.若log a3<log b3<0,则下面结论成立的是()A.0<a<1<bB.0<a<b<1?C.0<b<1<a??D.0<b<a<15.已知f(x)=是(-∞,+∞)上的减函数,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A.(0,1)B.(0,)??C.[,)??D.[,1)6.下列函数中,在(-∞,0)上是增函数的是…()A.y=lgx??B.y=3x??C.y=x-1?D.y=-(x+1)27.已知函数y=f(2x)的定义域是[-1,1],则函数y=f(log2x)的定义域是( )A.(0,+∞)??B.(0,1)C.??D.8.设f(x)=,则f()+f()的定义域为()A.(-4,0)∪(0,4)??B.(-4,-1)∪(1,4)?C.(-2,-1)∪(1,2)?D.(-4,-2)∪(2,4)9.【题文】设函数,则满足的x的取值范围是()A.B.C.D.10.若函数f(x)=log a x(0<a<1)在区间[a,2a]上的最大值是最小值的3倍,则a 等于()A.??B.??C.?D.分卷II分卷II注释二、注释(填空题)11.函数y=(x2-2x)的定义域是__________,单调递减区间是__________.12.方程的解是?.13.已知函数f(x)=log3的值域为[0,1],则b与c的和为________.14.定义:函数y=a x叫做指数函数,它的,即y= 叫做对数函数(其中a>0,且a≠1).15.已知3a=5b=m,且,则m的值为_________.三、注释(解答题)16.设f(x)=,试求:(1)f(a)+f(1-a)(0<a<1)的值;(2)f()+f()+f()+…+f()的值.17.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1);(2);(3)m>n时,log m4与log n4.18.已知函数f(x)=x(),(1)求函数f(x)的定义域;(2)判断函数的奇偶性.(3)证明f(x)>0.19.求函数f(x)=|x2-6x+5|的单调递减区间.20.求函数f(x)=-()2x+4()x+5的单调递减区间.21.设f(x)=lg,且当x∈(-∞,1]时f(x)有意义,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答案解析部分(共有21道题的解析及答案)一、选择题1、解析:函数的定义域是R,设y=3u,u=-x2,∵x∈R,∴u≤0.∴0<y≤1.故选C.答案:C2、解析:∵0<0.9<1,5.1>1,∴0<0.95.1<1,即0<m<1;又∵5.1>1,0.9>0,∴5.10.9>1,即n>1;∵0<0.9<1,5.1>1,∴log0.95.1<0,即p<0.综合可得p<m<n.故选C.答案:C3、解析:由原式易得x+=e y,即=e y-x,∴x2+1=e2y-2xe y+x2.∴x=.故选C.答案:C4、解析:∵log a3<log b3<0,∴0<b<1,0<a<1,<0.∴<0.又lga<0,lgb<0,lg3>0,∴lgb-lga<0.∴lgb<lga.∴b<a.∴0<b<a<1.故选D.答案:D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一次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函数f(x)在(-∞,+∞)上是减函数,则应有0<a<1,且3a-1<0,所以0<a<.另一方面,由于(3a-1)x+4a在(-∞,+∞)上是减函数,有(3a-1)×1+4a ≥log a1,得7a-1≥1,即a≥,所以≤a<.故选C.答案:C黑色陷阱:本题容易错选B.其原因是忽视了减函数的图像是下降的,避免此类错误的方法是结合图像和函数单调性的几何意义来分析.6、解析:函数y=lgx在(-∞,0)上无意义,函数y=x-1在(-∞,0)上是减函数,函数y=-(x+1)2在(-∞,0)上先增后减,函数y=3x在R上是增函数,在(-∞,0)上也是增函数,故选B.答案:B7、解析:函数y=f(2x)的定义域是[-1,1],可知2x∈[,2],所以log2x∈[,2],可解出x∈[,4].答案:D8、解析:函数f(x)=的定义域为(-2,2),从而f()+f()的定义域应满足解之,得-4<x<-1或1<x<4.故选B.答案:B绿色通道:有关对数函数的定义域问题,通常利用对数的真数为正数列出不等式求函数的定义域.9、【答案】D【解析】或10、解析:f(x)=log a x(0<a<1)在(0,+∞)上是减函数,当x∈[a,2a]时,f(x)max=f(a)=1,f(x)min=f(2a)=log a2a,则3log a2a=1,∴log a2a=.∴log a2+1=.∴log a2=-23.∴=2.∴a=.故选A.答案:A二、填空题11、解析:函数f(x)是复合函数,利用复合函数的单调性求单调递减区间.x的取值需满足x2-2x>0,解得x<0或x>2;设y=u,u=x2-2x,函数y=u是减函数,则函数u=x2-2x是增函数,则有x≥1,则函数y=(x2-2x)的单调递减区间是(2,+∞).答案:(-∞,0)∪(2,+∞)?(2,+∞)黑色陷阱:本题的单调递减区间容易错写成[1,+∞),其原因是忽视了定义域,其避免方法是讨论函数的单调性要遵守定义域优先的原则.12、-1解析:由得332x+23x-1=0.∴3x=13或3x=-1(舍).∴x=-1.13、解析:因为f(x)的值域为[0,1],即0≤log3≤1,所以当且仅当时,0≤log3≤1取等号.解方程组可得或答案:4或014、反函数15、解析:由指对互化可得a=log3m,b=log5m,故,,∴,∴.三、解答题16、思路分析:(1)代入解析式化简即可;(2)利用(1)的结论求值.解:(1)f(a)+f(1-a)====1.(2)设S=f()+f()+f()+…+f(),则有S=f()+f()+f()+…+f().∴2S=[f()+f()]+[f()+…f()]+…+[f()+f()]=1+1+…+1=2006.∴S=1003.∴f()+f()+f()+…+f()=1003.17、解析:(1)由于这两个数底数与指数均不相同,可以用或作为中间量.因为<,所以<,即<.又0<<1,>,所以由指数函数的单调性有<.故<.(2)根据对数函数的性质,log0.70.8>0,log1.10.9<0,又由对数和指数函数的单调性,log0.70.8<log0.70.7=1,1.10.9>1.10=1,故1.10.9>log0.70.8>log1.10.9.(3)当m>1>n>0时,log m4>0,log n4<0,所以log m4>log n4.当1>m>n>0时,由log4m>log4n>0,得log m4<log n4;当m>n>1时,由0>log4m>log4n,得log m4<log n4.18、思路分析:(1)x的取值只需满足分母不为0即可;(2)利用定义法证明函数的奇偶性;(3)利用函数的奇偶性来证明.(1)解:x的取值需满足2x-1≠0,即x≠0,则函数的定义域为{x|x≠0}.(2)解:由(1)知函数的定义域是{x|x≠0}.f(-x)-f(x)=-x()-x()=-x-x-x=-x-x-x=x-x-x=x()-x=0,∴f(-x)=f(x).∴函数f(x)是偶函数.(3)证明:当x>0时,2x>1,∴>0.∴x()>0.∴此时f(x)>0.当x<0时,-x>0,则f(x)=f(-x)>0,即对于x≠0,均有f(x)>0.19、思路分析:函数f(x)是复合函数,利用复合函数的单调性求单调递减区间.解:定义域是(-∞,1)∪(1,5)∪(5,+∞).令y=u,u=|x2-6x+5|,函数y=u是减函数,则函数u=|x2-6x+5|必须是增函数,作出函数u=|x2-6x+5|的图像如右图所示,由图像可得函数u=|x2-6x+5|在(1,3),(5,+∞)上是增函数.∴函数f(x)=|x2-6x+5|的单调递减区间是(1,3),(5,+∞).绿色通道:数形结合是解决函数问题常用到的重要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应用能够使问题变得具体、直观.解决相应的问题更加快捷、准确,以后的学习中应加强对它的掌握,本题在作出函数的图像后,答案便跃然纸上.20、思路分析:函数f(x)是复合函数,利用复合函数的单调性求单调递减区间.解:定义域是R.令y=-u2+4u+5,u=()x,函数y=-u2+4u+5的单调递增区间是(-∞,2],单调递减区间是(2,+∞).∵u=()x是减函数,∴函数y=-u2+4u+5是增函数时,f(x)为减函数.∴u=()x=2-x≤2,得x≥-1.∴f(x)的单调递减区间为[-1,+∞).绿色通道:一般地,对于函数y=a f(x),当a>1时,其单调区间和f(x)的单调区间是一致的,并且在相同区间里其增减性是一致的;当0<a<1时,其单调区间和f(x)的单调区间一致,但在相同的区间里其增减性是相反的.21、解析:欲使x∈(-∞,1)时,f(x)有意义,需1+2x+4x a>0恒成立,也就是a>-[()x+()x](x≤1)恒成立.∵u(x)=-[()x+()x]在(-∞,1]上是增函数,∴当x=1时,[u(x)]max=-.于是可知,当a>-时,满足题意,即a的取值范围为(-,+∞).答案:a的取值范围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