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绩效审计

合集下载

我国的绩效审计

我国的绩效审计

我国的绩效审计绩效审计是一种对公共部门组织的财务、经济和管理活动进行评估的方法,旨在提高公共部门组织效率和效益。

我国自1993年开始实施绩效审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成体系的绩效审计制度。

绩效审计是一种比传统审计更为全面、科学、有效的审计方式。

传统审计主要针对账务和财务管理方面,而绩效审计则涵盖了公共部门组织内的各个领域,包括经济、环境、社会等方面,旨在帮助公共部门组织实现战略规划和预算编制的有效执行,并提高行政效能。

绩效审计将评估和反馈结果以数据和数据分析的形式呈现,有利于公众和政策制定者了解公共部门组织的运营状况和效益。

我国的绩效审计由国家审计署牵头负责,并协同中央各部门和地方政府进行实施。

绩效审计主要包括战略规划和预算编制审计、绩效评估审计、政策实施及效果评估审计等内容。

其中最为重要和常见的是绩效评估审计。

绩效评估审计的目的是评估公共部门组织的绩效情况,并从中找出潜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案。

绩效评估审计的方法包括对公共部门组织目标的评估、对外部因素的评估、对过程和活动的评估,还包括对成果和效益的评估。

通过这些评估,审计人员可以评价公共部门组织的目标是否能达成,对何种因素造成影响,以及应当如何改进等问题。

绩效评估审计对于提高公共部门组织的效率和效益有着显著的作用。

一方面,它能够帮助公共部门组织识别其内部短板和不足,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它还能够让政策制定者了解政策实施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进行政策调整。

绩效审计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最主要的问题是绩效目标和衡量指标的制定和选择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

此外,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也需要一定技术和能力。

这些问题需要审计机构在实践中加强技术和能力的培养,并加强与政策制定者和公众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综合来讲,我国的绩效审计制度已经基本成型,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

绩效审计能够提高公共部门组织的效率和效益,对于实现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排版打印版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排版打印版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201606)目录第1101 号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1201 号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第2101 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计划.................第2102 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通知书...............第2103 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证据.................第2104 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工作底稿.............第2105 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结果沟通.................第2106 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报告.................第2107 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后续审计.................第2108 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抽样.................第2109 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分析程序.................第2201 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控制审计.............第2202 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绩效审计.................第2203 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信息系统审计.............第2204 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对舞弊行为进行检查和报告.第2205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经济责任审计(201603) .....第2301 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第2302 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与董事会或者最高管理层的关系第2303 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第2304 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利用外部专家服务.........第2305 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人际关系.................第2306 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第2307 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第2308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档案工作(201603) .....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办法(201409)..........................附件2关于修订《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说明 ..............第1101 号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根据《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准则。

我国的绩效审计

我国的绩效审计

我国的绩效审计绩效审计是一种评估和监督组织绩效的方法,旨在提高组织的效率和效益。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积极推进绩效审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绩效审计的目标是评估和监督组织的绩效,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提高管理水平。

通过审计组织的绩效,可以发现问题、改进管理和决策,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改进意见。

绩效审计涵盖了组织的经济效益、效率及效力三个方面的评估,并通过比较实际绩效与预期绩效之间的差距,进行分析和评价。

我国的绩效审计包括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

中央绩效审计由国家审计署负责组织实施,对中央政府机构和国家事业单位进行审计。

地方绩效审计由地方审计机关负责组织实施,对地方政府机构和地方事业单位进行审计。

绩效审计工作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政府投资项目、公共服务、环境保护、教育、医疗卫生等。

绩效审计的方法主要包括资料分析、问卷调查、现场检查、案例分析等。

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和信息,对组织的绩效进行评估和监督。

绩效审计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和隐患,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并监督改进措施的实施情况。

绩效审计要注重客观、合理和科学的原则,保证评价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绩效审计工作在我国的推进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审计对象的范围广泛,涉及到不同的领域和行业,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是绩效指标的制定和评价标准的确定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指标和标准,并注重核心绩效和关键指标的评价。

再次是数据的获取和分析问题,需要依赖相关部门和机构提供准确、完整的数据,同时对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验证和分析。

为了推进绩效审计工作,提高绩效管理水平,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加强组织的绩效管理,建立健全绩效评价体系,明确绩效目标和指标,为绩效审计提供基础和依据。

加强绩效数据的收集和管理,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加强绩效审计的人才培养和专业能力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和综合能力。

加强绩效审计的协调配合和信息共享,推动不同部门和机构之间的合作和互动。

内部审计业务知识概述

内部审计业务知识概述

《标准》
标准被分为三类:属性标准、工作标准和实施标准。 属性标准反映提供内部审计服务的组织和个人的属性;(1000宗旨权利和职责;
1100独立性和客观性;1200专业能力与应有的职业谨慎;1300质量评价与改进程序) 工作标准对内部审计服务的本质进行说明,并提供了可以衡量绩效的审计服务的标
准。(2000内部审计活动管理;2100工作性质;2200业务计划;2300业务的实施; 2400结果的通报;2500监督进展;2600管理层对风险的接受) 属性标准与工作标准适用于所有的内部审计服务。 实施标准对属性标准与工作标准进行扩展,为内部审计开展确认和咨询活动的具体 业务提供标准。这些标准最终将指导解决一些具体行业、具体区域或具体审计服务 的问题。(包含在属性标准和工作标准中,标志A,C)
2. 内部审计客体
内部审计客体,其实质是指内部审计对象和 内部审计业务范围。
IIA最近发布的调查报告将内部审计职能涉及 到的活动分为三大类25项:
内部控制活动(14项) 风险管理活动(5项) 公司治理活动(6项)。
内部控制活动
合规性审计
控制系统的有效性评价 经营审计
项目管理审计
安全评价和调查
业务类
第2204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对舞弊行为进行检 查和报告
第2203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信息系统审计 第22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绩效审计(原第 25号
、第 26号、第 27号合并修订)
第22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控制审计(原来
12号【遵循性审计】、16号【风险管理审计】、21号【内部审计的控 制自我评估法】、(23%) 风险管理程序审计(20.4%) 战略和绩效的结合评价(19.9%) 道德审计(19.9%) 与国际财务报告标准(IFRS)标准接轨(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1 号——审计计划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2 号——审计通知书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3 号——审计证据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4 号——审计工作底稿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5 号——内部控制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6 号——舞弊的预防、检查与报告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7 号——审计报告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8 号——后续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9 号——内部审计督导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10 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1号--结果沟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2号──遵循性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3号──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4号──利用外部专家服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5号──分析性复核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8号——审计抽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人际关系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1号──内部审计控制自我评估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2号──内部审计独立性与客观性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3号──内部审计机构与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的关系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4号──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5号──经济性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6号──效果性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7号──效益性审计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1号――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2号――物资采购审计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本序言旨在说明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依据、目标、体系、约束力、适用范围、制定与发布程序、修订和解释权。

一、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依据与目标(一)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

(二)制定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目标:l.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实现内部审计的制度化、规范化和职业化。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具体准则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具体准则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具体准则【原创版】目录一、内部审计准则概述1.1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1.2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1.3 内部审计实务指南二、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分类2.1 内部控制审计2.2 绩效审计2.3 信息系统审计2.4 对舞弊行为进行检查和报告2.5 经济责任审计三、内部审计准则的实施与意义3.1 规范审计行为3.2 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3.3 保证组织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正文一、内部审计准则概述内部审计准则是中国内部审计工作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实务指南三个层次组成。

1.1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基本准则是内部审计准则的总纲,是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进行内部审计时应当遵循的基本规范,是制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的基本依据。

1.2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是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的,为内部审计人员在具体审计工作中提供操作性指导。

其中包括内部控制审计、绩效审计、信息系统审计、对舞弊行为进行检查和报告、经济责任审计等具体审计业务。

1.3 内部审计实务指南内部审计实务指南是对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的进一步细化和拓展,为内部审计人员提供更具体的操作指南和参考范例。

二、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分类2.1 内部控制审计内部控制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对组织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活动,旨在为组织提供合理保证,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

2.2 绩效审计绩效审计主要评价组织的运营效果和效率,包括对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资源利用效率、运营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估,以帮助组织提高绩效。

2.3 信息系统审计信息系统审计是对组织的信息系统进行审查和评价,以评估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安全性,确保信息系统能够为组织提供准确、及时、可靠的信息支持。

2.4 对舞弊行为进行检查和报告对舞弊行为进行检查和报告是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职责,旨在发现和揭露组织内部的舞弊行为,保护组织的合法权益。

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

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
优化绩效审计的流程和机制
通过优化绩效审计的流程和机制,确保绩效审计工作的科 学性和规范性,提高绩效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加强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
01
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使其具备从事
绩效审计工作的能力和素质。
建立审计人员的考核机制
02 通过建立考核机制,对审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进行评
它旨在发现并报告那些可能影响 组织实现其目标、提高效率和效 果的因素。
绩效审计的目的
提供有关被审计单位 经济性、效率性和效 果性的客观信息。
为决策者提供有关资 源分配和政策制定的 建议。
帮助被审计单位识别 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提高其整体绩效。
绩效审计的重要性
01
02
03
04
有助于提高公共资金的使用效 益和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
汇报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 • 经济性的评价标准 • 效率性的评价标准 • 效果性的评价标准 • 绩效审计的实践与建议
01 引言
绩效审计的定义
01
绩效审计是一种对组织、项目、 政策或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 效果性进行全面评估的过程。
0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4 效率性的评价标 准
投入产出比的评价
总结词
投入产出比是衡量绩效审计中效率性 的重要指标,是指项目投入与产出之 间的比例关系。
详细描述
通过对投入产出比进行比较分析,可 以判断项目是否实现了预期的效益和 效果。通常情况下,投入产出比越低 ,说明项目的效率越高。
运行效率的评价
总结词
运行效率是指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项资源的利用程度和生产能力。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具体准则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具体准则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具体准则中国内部审计准则是指为了规范和标准化中国境内企业内部审计活动,保障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和合规性,制定的一系列准则和指南。

具体准则是对内部审计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和要素进行规范和解释,旨在提高审计效能和审计质量。

以下是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以及具体准则的重要内容。

一、内部审计的目的和职责:2.规定内部审计的职责范围,包括对内部控制环境、风险管理、运营绩效、合规性、资产保护等进行审计。

二、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1.明确内部审计应独立于被审计对象,避免利益冲突和主观偏见。

2.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应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不受外部和内部干扰。

三、内部审计的组织和管理:1.明确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的必要性,规定其组织架构和职责。

2.要求内部审计部门与公司高层管理层保持密切合作,独立行使其职责,直接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报告。

四、内部审计的方法和程序:1.明确内部审计的工作程序,包括计划和目标设定、风险评估、审计程序设计、证据收集和分析等。

2.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应统筹内外部资源,选择适当的审计方法和技术,确保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内部控制环境审计:1.评估机构的控制环境,包括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内部监督机制等。

2.审计控制环境的特殊要点,如组织的价值观、道德标准、风险意识等。

二、风险管理审计:1.评估和监督风险管理体系的运作,包括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措施的设计和执行情况。

2.审计风险管理的特殊要点,如排查内部控制漏洞、评估风险管理的效果等。

三、运营绩效审计:1.评估企业的运营目标和绩效指标的设定和实施情况。

2.审计运营绩效的特殊要点,如绩效评估的方法和数据的可靠性等。

四、合规性审计:1.审计公司的遵守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的情况,包括合同合规、信息披露合规等。

2.审计合规性的特殊要点,如内外部监管要求的理解和掌握等。

五、资产保护审计:1.评估企业的资产保护措施的效力和完整性。

2.审计资产保护的特殊要点,如制定安全策略和措施、评估和管理风险等。

《中国新内部审计准则》解读2019

《中国新内部审计准则》解读2019
[解读] (1)《新准则》侧重提出“审查和评价”的内容,即一是 “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二是 “关注信息系统对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影响”; 三是“舞弊风险”和“舞弊行为”。这里包含了几种审计业务 种类:“绩效审计”、“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审计”、“信息 系统审计”和“舞弊行为的检查和报告”等。 (2)“审查和评价”、“检查和报告”的内容比原来采用抽 样审计等方法“测试”的内容要宽泛得多。和审计的定义一致。
17
二、准则的使用范围
[条文] 第三条 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 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其他组织或者人员接受 委托、聘用,承办或者参与内部审计业务,也应当遵守本准则。
[解读] 扩大了审计主体的范围,旧准则表述为适用于各类组 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 《新准则》增加了适用范围。“其他组织或者人员接受委托、 聘用,承办或者参与内部审计业务,也应当遵守本准则。”表 明,除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外,还有两类不属内部审计的人员, 如:聘请委托中介机构及社会审计人员、其他临时参与内审业 务的人员,在履行职责期间也应遵守《基本准则》。
[解读] (1)老准则:第十一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在考虑组织风险、管 理需要及审计资源的基础上,制定审计计划,对审计工作做出 合理安排。
(2)《新准则》文字上作了适当修改; (3)《新准则》第十条、第十二条两次提到“组织风险”问 题,由此可能,内部审计的开展要充分重视和考虑“组织风 险”。
23
八、项目审计方案
(三)准则讨论修改阶段
2012年8月,准则委员会召开会议对准则修订稿初稿进行讨 论,对初稿进行了修改和完善。2012年10-11月,对准则体系结构、 内容6 再次进行了调整,于2013年1月形成了准则征求意见稿。

我国的绩效审计

我国的绩效审计

我国的绩效审计绩效审计是指对一定时间内,对于机构、部门或组织制定的计划、目标和绩效指标达到情况进行整合、监督和反馈的一种审计方法。

与传统的财务审计相比,绩效审计更强调对于组织的绩效评估和提升。

绩效审计旨在评估执行计划的效果和关键绩效指标的实现情况,并提供改进措施和建议,帮助组织管理者实现目标和提高绩效。

我国的绩效审计是指对于国家机关及其下属各级单位和企业事业单位制定的计划、目标和绩效指标的执行达成情况进行审计,并对其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评估和提升。

绩效审计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重要的监督评估工具。

我国的绩效审计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绩效目标制定和执行情况审计绩效目标制定和执行情况审计主要针对国家机关及其下属各级单位和企业事业单位在执行目标时是否充分考虑政策导向、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资源条件;目标是否合理、明确、可量化;制定绩效目标的程序是否规范、程序是否科学、标准是否明确等进行审计;并对绩效目标执行情况进行审核和评价,以确定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并找出优化应对的方法和建议。

二、预算管理情况审计预算管理情况审计主要是对于国家机关及其下属各级单位和企业事业单位在编制、执行和监督预算方面的工作情况进行审计。

对于预算编制的程序是否规范、预算金额科学合理、预算执行情况是否严格按照预算规定等进行审核;并对于预算执行过程中是否符合节约型政府要求、是否遵守法律法规、是否保障民生等方面进行绩效评价,以明确预算执行情况并提出改进建议。

三、投资项目审计投资项目审计主要是对国家机关及企业事业单位在进行投资活动时的项目选择、管理和实施过程进行审计。

对于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估、计划、预算、管理、竣工验收等方面进行审计,并根据投资项目执行情况和绩效评估结果,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

四、社会保障审计社会保障审计主要是对于国家机关及其下属各级单位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社会保险基金征收和管理、职业年金管理、医疗卫生保障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审计。

审计内容包括社会保障政策的执行情况、社会保险基金的征收和管理情况、社会保险基金的运作情况等,根据审计结果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以保障社会保障制度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性。

第2201号-第2204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教材

第2201号-第2204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教材

第22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控制审计2013-08-28 08:33:05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人员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行为,保证内部控制审计质量,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内部控制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对组织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活动。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控制审计活动。

其他组织或者人员接受委托、聘用,承办或者参与内部审计业务,也应当遵守本准则。

第二章一般原则第四条董事会及管理层的责任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并使之有效运行。

内部审计的责任是对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出具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促进组织改善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

第五条内部控制审计应当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组织单个或者整体控制目标造成的影响程度,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关注串通舞弊、滥用职权、环境变化和成本效益等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第六条内部控制审计应当在对内部控制全面评价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单位、重大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的内部控制。

第七条内部控制审计应当真实、客观地揭示经营管理的风险状况,如实反映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情况。

第八条内部控制审计按其范围划分,分为全面内部控制审计和专项内部控制审计。

全面内部控制审计,是针对组织所有业务活动的内部控制,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要素所进行的全面审计。

专项内部控制审计,是针对组织内部控制的某个要素、某项业务活动或者业务活动某些环节的内部控制所进行的审计。

第三章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第九条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参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相关规定,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通过审查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要素,对组织层面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

第十条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内部环境要素审计时,应当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各项应用指引中有关内部环境要素的规定为依据,关注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组织文化、社会责任等,结合本组织的内部控制,对内部环境进行审查和评价。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之绩效审计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之绩效审计

第22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绩效审计2013-08-28 08:33:52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绩效审计工作,提高绩效审计质量和效率,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绩效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对本组织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

经济性,是指组织经营管理过程中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品或者服务及其他成果时所耗费的资源最少;效率性,是指组织经营管理过程中投入资源与产出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效果性,是指组织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绩效审计活动。

其他组织或者人员接受委托、聘用,承办或者参与内部审计业务,也应当遵守本准则。

第二章一般原则第四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充分考虑实施绩效审计项目对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需求,合理配置审计资源。

第五条组织各管理层根据授权承担相应的经营管理责任,对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负责。

内部审计机构开展绩效审计不能减轻或者替代管理层的责任。

第六条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和确定绩效审计对象,既可以针对组织的全部或者部分经营管理活动,也可以针对特定项目和业务。

第三章绩效审计的内容第七条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绩效审计可以同时对组织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查和评价,也可以只侧重某一方面进行审查和评价。

第八条绩效审计主要审查和评价下列内容:(一)有关经营管理活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信息是否真实、可靠;(二)相关经营管理活动的人、财、物、信息、技术等资源取得、配置和使用的合法性、合理性、恰当性和节约性;(三)经营管理活动既定目标的适当性、相关性、可行性和实现程度,以及未能实现既定目标的情况及其原因;(四)研发、财务、采购、生产、销售等主要业务活动的效率;(五)计划、决策、指挥、控制及协调等主要管理活动的效率;(六)经营管理活动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的实现情况;(七)组织为评价、报告和监督特定业务或者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所建立的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性及其运行的有效性;(八)其他有关事项。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实务指南等)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实务指南等)

内部审计相关准则汇编——基本准则——职业道德规范——具体准则——实务指南——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2020年5月第1101号内部审计基本准则 (3)第1201号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7)第21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计划 (11)第21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通知书 (14)第2103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证据 (16)第2104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工作底稿 (19)第2105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结果沟通 (22)第2106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报告 (24)第2107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后续审计 (27)第2108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抽样 (29)第2109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分析程序 (34)第22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控制审计 (38)第22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绩效审计 (44)第2203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信息系统审计 (48)第2204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对舞弊行为进行检查和报告 (57)第2205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经济责任审计 (62)第23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 (69)第23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与董事会或者最高管理层的关系 (74)第2303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 (78)第2304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利用外部专家服务 (80)第2305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人际关系 (83)第2306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88)第2307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 (91)第2308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档案工作 (95)第2308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档案工作 (102)第2309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管理 (109)第3101号内部审计实务指南——审计报告 (114)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1号——建设项目内部审计 (137)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2号——物资采购审计 (167)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 (195)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5号——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指南 (301)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 (329)第1101号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根据《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准则。

绩效审计精讲课件PPT

绩效审计精讲课件PPT
– 经济性是指组织经营管理过程中获得一定数量和质 量的产品或者服务及其他成果时所耗费的资源最少 (支出是否节约);
– 效率性是指组织经营管理过程中投入资源与产出成 果之间的对比关系(是否讲究效率);
– 效果性是指组织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是否达 到目标)。
8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关于绩效审计的范围
• 组织的全部经营管理活动 • 部分经营管理活动 • 特定项目 • 特定业务
• “做深”,持续开展,深化实践,提炼总结完善操作 指南
• “拓宽”,业务类型、实施主体、各类审计中进行拓 宽
实际做法或环境的描述。 – 效果即条件与标准之间的差距。审计人员需
要识别这种差距对组织或其客户的影响。 –原因是关于当前现状为什么和如何发生的陈
述,是绩效未达到预期目标的理由。
11
绩效审计发现的描述方式
描述方式 1 2 3
4
包含的要素
举例
现状
2005 年人均成本为 67800 元
标准、现状
2005 年人均成本为 67800 元,可比标准为 52000 元
• 效果即被审计单位实现目标的情况。
5
政府审计者的定义
•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考虑应有的经济性的情况下,对政府 活动、项目或组织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独立检查,其目标是
实现改进。
• 美国政府审计机关:绩效审计是对照客观标准或最佳实务及其他 信息,对政府项目的绩效和管理进行独立的评价,以促进改善政 府项目的经营,为负责监督或采取纠正措施的有关各方制定决策
德国审计机关绩效审计关注点
• 在实际工作中,经济性、效率和效益三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 区分,通常将这几个方面综合起来进行考虑。
• 相对于政府行政部门年度预算执行过程中资金使用的中间环节, 审计机关更重点关注其结果,看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投入和 产出是否成正比。例如:议会批准了警察局的年度预算,审计院 不关注警察局购置了什么设备和如何使用资金,主要关注的是社 会效益,看社会犯罪率是否降低,案件的破案率是否提高。又如: 某城市消防队的年度预算主要用于森林、城市消防,对如何使用 预算资金,消防队有自由度。但审计部门更多关注的是消防设备 是否完整有效,对火灾突发事件是否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再如对 卫生局、医院的效益审计,可对其服务质量进行检测。

第22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绩效审计

第22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绩效审计

第22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绩效审计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绩效审计工作,提高绩效审计质量和效率,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第二条本准则所称绩效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对本组织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

经济性,是指组织经营管理过程中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品或者服务及其他成果时所耗费的资源最少;效率性,是指组织经营管理过程中投入资源与产出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效果性,是指组织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绩效审计活动。

其他组织或者人员接受委托、聘用,承办或者参与内部审计业务,也应当遵守本准则。

第二章一般原则第四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充分考虑实施绩效审计项目对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需求,合理配置审计资源。

第五条组织各管理层根据授权承担相应的经营管理责任,对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负责.内部审计机构开展绩效审计不能减轻或者替代管理层的责任。

第六条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和确定绩效审计对象,既可以针对组织的全部或者部分经营管理活动,也可以针对特定项目和业务。

第三章绩效审计的内容第七条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绩效审计可以同时对组织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查和评价,也可以只侧重某一方面进行审查和评价。

第八条绩效审计主要审查和评价下列内容:(一)有关经营管理活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信息是否真实、可靠;(二)相关经营管理活动的人、财、物、信息、技术等资源取得、配置和使用的合法性、合理性、恰当性和节约性;(三)经营管理活动既定目标的适当性、相关性、可行性和实现程度,以及未能实现既定目标的情况及其原因;(四)研发、财务、采购、生产、销售等主要业务活动的效率;(五)计划、决策、指挥、控制及协调等主要管理活动的效率;(六)经营管理活动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的实现情况;(七)组织为评价、报告和监督特定业务或者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所建立的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性及其运行的有效性;(八)其他有关事项。

绩效审计方案

绩效审计方案

1. 引言绩效审计是一种通过评估组织或个人绩效达成情况的方法,旨在提供对绩效目标的评估和建议改进的机会。

本文档旨在制定一份绩效审计方案,以确保在组织内部有效监控和评估绩效,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2. 审计目标绩效审计的目标是评估组织或个人绩效,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机会。

通过绩效审计,可以实现以下目标:•评估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发现绩效问题和潜在风险;•提供改进建议和行动计划;•提升组织或个人绩效水平。

3. 审计范围绩效审计的范围应包括组织或个人的整体绩效情况,以及对关键绩效指标的评估。

具体包括以下方面:•组织或个人的绩效目标设定和达成情况;•绩效指标的选择和测量方法;•绩效评估和反馈机制;•绩效分析和报告。

4. 审计方法绩效审计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工具,以确保评估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审计方法:4.1 定性评估通过对组织或个人的绩效进行定性评估,可以获取对绩效目标是否达成的主观观点。

可以采用访谈、焦点小组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员工、领导和客户的看法和意见。

4.2 定量评估通过对关键绩效指标进行定量评估,可以从客观数据的角度评估绩效目标的实现情况。

可以使用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对绩效指标进行量化分析。

4.3 文件审查通过审查组织或个人的绩效文件和记录,可以了解绩效目标的设定和达成情况。

包括绩效合同、绩效评估表、绩效报告等。

5. 审计步骤为了确保绩效审计的顺利进行,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5.1 制定审计计划在开始绩效审计前,应制定一份详细的审计计划。

包括审计目标、范围、方法、时间表和责任人等。

审计计划应经过组织和相关利益者的批准。

5.2 收集数据和信息根据审计计划,收集相关的数据和信息。

可以通过文件审查、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员工、领导和客户的意见和建议。

5.3 分析和评估根据收集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

可以采用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估。

分析和评估的结果应准确,客观,可靠。

绩效审计的制度

绩效审计的制度

绩效审计的制度绩效审计是指对组织在实现其目标过程中的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估过程进行独立的评估和确认的一种管理工具和方法。

它旨在评估和审计组织的绩效情况,并提供改进建议,以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绩效审计的制度是指建立和规范绩效审计的相关政策和程序,以确保绩效审计能够有效地进行,并取得预期的效果。

绩效审计的制度在组织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个完善的绩效审计制度能够帮助组织更好地了解自身的绩效情况,并对其绩效管理和评估过程进行合理的监督和改进。

同时,它也可以提供独立的、客观的评估结果,为组织的决策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建立和规范绩效审计的制度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绩效审计的目标和范围:明确绩效审计的目标,即需要审计的绩效管理和评估过程,以及审计的范围,即审计的对象和时间范围。

通过明确这些内容,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绩效审计工作,避免资源的浪费。

2. 绩效审计的责任和权限:明确绩效审计的责任和权限,即由谁负责进行绩效审计工作,并在审计过程中享有怎样的权限。

这有助于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保证绩效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3. 绩效审计的程序和方法:制定绩效审计的具体程序和方法,包括组织绩效审计的时间和地点,采取的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等。

这有助于确保绩效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绩效审计的报告和追踪:规定绩效审计的报告和追踪机制,及时向组织提供审计结果,并追踪和监督组织对审计结果的反馈和整改情况。

这有助于推动绩效审计工作的实施和改进,提高绩效管理和评估的效果。

绩效审计的制度还需要考虑到组织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不同的组织可能有不同的绩效管理和审计需求,因此应根据组织的特点和目标进行相应的制度设计和调整。

此外,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也需要相关人员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包括高层领导的重视和部门间的合作。

总之,绩效审计的制度对于组织的绩效管理和评估非常重要。

一个完善的绩效审计制度能够帮助组织提高绩效管理和评估的水平,实现预期的目标。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绩效审计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绩效审计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绩效审计
传统内部审计理论认为,内部审计具有经济监督、经济管理、经济评价、经济鉴证等职能。

yjbys小编下面为你整理了关于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绩效审计全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绩效审计工作,提高绩效审计质量和效率,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绩效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对本组织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

经济性,是指组织经营管理过程中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品或者服务及其他成果时所耗费的资源最少;效率性,是指组织经营管理过程中投入资源与产出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效果性,是指组织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绩效审计活动。

其他组织或者人员接受委托、聘用,承办或者参与内部审计业务,也应当遵守本准则。

第二章一般原则
第四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充分考虑实施绩效审计项目对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需求,合理配置审计资源。

第五条组织各管理层根据授权承担相应的经营管理责任,对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负责。

内部审计机构开展绩效审计不能减轻或者替代管理层的责任。

第六条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和确定绩效审计对象,既可以针对组织的全部或者部分经营管理活动,也可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绩效审计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绩效审计工作,提高绩效审计质量和效率,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绩效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对本组织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

经济性,是指组织经营管理过程中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品或者服务及其他成果时所耗费的资源最少;效率性,是指组织经营管理过程中投入资源与产出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效果性,是指组织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绩效审计活动。

其他组织或者人员接受委托、聘用,承办或者参与内部审计业务,也应当遵守本准则。

第二章一般原则
第四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充分考虑实施绩效审计项目对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需求,合理配置审计资源。

第五条组织各管理层根据授权承担相应的经营管理责任,对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负责。

内部审计机构开展绩效审计不能减轻或者替代管理层的责任。

第六条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和确定绩效审计对象,既可以针对组织的全部或者部分经营管理活动,也可以针对特定项目和业务。

第三章绩效审计的内容
第七条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绩效审计可以同时对组织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查和评价,也可以只侧重某一方面进行审查和评价。

第八条绩效审计主要审查和评价下列内容:
(一)有关经营管理活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信息是否真实、可靠;
(二)相关经营管理活动的人、财、物、信息、技术等资源取得、配置和使用的合法性、合理性、恰当性和节约性;
(三)经营管理活动既定目标的适当性、相关性、可行性和实现程度,以及未能实现既定目标的情况及其原因;
(四)研发、财务、采购、生产、销售等主要业务活动的效率;
(五)计划、决策、指挥、控制及协调等主要管理活动的效率;
(六)经营管理活动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的实现情况;
(七)组织为评价、报告和监督特定业务或者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所建立的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性及其运行的有效性;
(八)其他有关事项。

第四章绩效审计的方法
第九条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依据重要性、审计风险和审计成本,选择与审计对象、审计目标及审计评价标准相适应的绩效审计方法,以获取相关、可靠和充分的审计证据。

第十条选择绩效审计方法时,除运用常规审计方法以外,还可以运用下列方法:
(一)数量分析法,即对经营管理活动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并运用抽样技术对抽样结果进行评价的方法;
(二)比较分析法,即通过分析、比较数据间的关系、趋势或者比率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
(三)因素分析法,即查找产生影响的因素,并分析各个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的方法;
(四)量本利分析法,即分析一定期间内的业务量、成本和利润三者之间变量关系的方法;
(五)专题讨论会,即通过召集组织相关管理人员就经营管理活动特定项目或者业务的具体问题进行讨论的方法;
(六)标杆法,即对经营管理活动状况进行观察和检查,通过与组织内外部相同或者相似经营管理活动的最佳实务进行比较的方法;
(七)调查法,即凭借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如访谈、问卷),对某种或者某几种现象、事实进行考察,通过对搜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进而得出结论的方法;
(八)成本效益(效果)分析法,即通过分析成本和效益(效果)之间的关系,以每单位效益(效果)所消耗的成本来评价项目效益(效果)的方法;
(九)数据包络分析法,即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以凸分析和线性规划为工具,应用数学规划模型计算比较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效率,对评价对象做出评价的方法;
(十)目标成果法,即根据实际产出成果评价被审计单位或者项目的目标是否实现,将产出成果与事先确定的目标和需求进行对比,确定目标实现程度的方法;
(十一)公众评价法,即通过专家评估、公众问卷及抽样调查等方式,获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证据信息,评价目标实现程度的方法。

第五章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
第十一条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选择适当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应当具有可靠性、客观性和可比性。

第十二条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来源主要包括:
(一)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等的规定;
(二)国家部门、行业组织公布的行业指标;
(三)组织制定的目标、计划、预算、定额等;
(四)同类指标的历史数据和国际数据;
(五)同行业的实践标准、经验和做法。

第十三条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在确定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时,应当与组织管理层进行沟通,在双方认可的基础上确定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第六章绩效审计报告
第十四条绩效审计报告应当反映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选择、确定及沟通过程等重要信息,包括必要的局限性分析。

第十五条绩效审计报告中的绩效评价应当根据审计目标和审计证据作出,可以分为总体评价和分项评价。

当审计风险较大,难以做出总体评价时,可以只做分项评价。

第十六条绩效审计报告中反映的合法、合规性问题,除进行相应的审计处理外,还应当侧重从绩效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定性,描述问题对绩效造成的影响、后果及严重程度。

第十七条绩效审计报告应当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上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兼顾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个体利益和组织整体利益,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第七章附则
第十八条本准则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并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本准则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参与内部审计师考试的考生可按照复习计划有效进行,另外高顿网校官网考试辅导高清课程已经开通,还可索取内部审计师考试通关宝典,针对性地讲解、训练、答疑、模考,对学习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分析、指导,可以帮助考生全面提升备考效果。

更多详情可登录高顿网校官网或者关注高顿网校微信进行咨询。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