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子》中品教师角色定位
《老子》对语文教育的启示_高三作文
《老子》对语文教育的启示《老子》中的思想智慧对语文教育的启示济南市锦缠街小学苏洪波老子是先秦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是先秦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博大精深,涉及面广,包含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以及美学、历史、文学等等,是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其中不少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辉,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仍有不少启迪作用。
这种启迪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为人师的智慧,师生互动的智慧和思想教育的智慧。
一、为人师的智慧作为教师,往往扮演着权威的角色,因为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比孩子高,又负着管教的责任,特别是社会规范对教师又比较尊重,因此,教师的权威性会不自觉地体现出来,而权威有时用不好则会和不容置疑、绝对服从联系起来。
在日益民主化和个性张扬的今天,这种权威性与学生的个性往往会发生一些冲突。
因此,作为教师要把权威建立在智慧上,而不是严厉上。
这种智慧体现在如何对待别人的行为上,这一点在《老子》一书中有不少睿智的见解,值得我们借鉴。
㈠以“人”为大在《语文教育智慧论》一书中对我国语文教育的现状是这样描述的:“绝大多数的教师只是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训练能力和升学、考试的器具,而没有把他们视为一个个有着自尊自强、自律和自胜意识的充满情感与独立特行的人。
”可见人本主义思想在当今语文教育中还是非常缺乏的。
老子认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于一焉”(《老子》第二十五章)可见老子把人的地位看得是非常重要的。
而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由于过度强调分数,以升学考试为语文教育的唯一指标,结果,疏忽了对学生人文智慧的启发以及对生命的尊重与肯定,导致文化生态的扭曲,道德责任的虚弱和贫乏。
当社会把教育和读书划上等号的时候,教育的内涵就被偷换了。
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使学生思维呆板、情感冷漠、经验匮乏、能力平庸。
因此,把学生当作“人”来看待,启发学生自动自发,自信自觉,使其真正成为“域中四大”之一的人,应是当前我们语文教师首先须具备的教育理念。
细读老子,做智慧型老师
细读老子,做智慧型老师老子,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主张是“无为”---不消耗,以“有为”为目的,因为“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在“道”的理论中,万事万物都是在变化中产生的,所以要辩证地看待“进与退”“伸与屈”“争与不争”。
《老子》中包括大量朴素的辩证法观点,认为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是为“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在当今人们普遍注重物质利益、浮躁、急功近利的背景下,细读老子,品悟老子处世哲学,尤显重要。
在教育教学方面,老子提倡“不言之教”,无为自化。
他认为“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
这种以实际行动来作示范的方法要比只说不做的空头理论效果要强得多。
体现了老子对人的尊重和对人的真正关爱,他提倡教师要有“常善救人”、“常善救物”的品行修养,认为教师应该做一位“大智若愚”的人,通过自己的无为,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和潜能,让学生成为自知、自觉、自悟的人。
正所谓“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意谓愈主张有为,就愈毁灭人性;愈主张有为,就愈体现对学生的不尊重。
从教育的角度解读老子的“无为”思想,体会老子“无为自化”的思想主张,我们会发现有很多极有远见的教育理念深藏其中,对今天的教育改革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当今的教育背景是,学校、老师、家长在用各种有为的方式通过各种渠道,让孩子成为知识的存储器,极大地伤害了孩子们的自尊和人性,也违背了教育的规律。
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尊重学生,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将自己置于人梯、垫脚石的位置,引导学生去观察、去体悟、去分析,用自己的德行和学品感召学生。
老子认为无为自化是对每个人的尊重,是对人性的、极大地关怀。
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的无为思想实际上是“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是前提,效果是无所不为。
论老子的人格观及对辅导员职业修养的启示
论老子的人格观及对辅导员职业修养的启示老子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的精髓,本文分析老子的理想人格观,挖掘其思想的现代意义,从中得出对辅导员职业修养的启示作用。
标签:老子;人格;以人为本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代表作《道德经》一书中,老子以“道”为起点和标准完成了其心目中理想人格的构建,这些思想对于培养高校辅导员良好的职业修养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老子理想人格的起点和标准在《道德经》一书中,老子虽然没有对人格问题做具体的阐述,但他提出了对人格的特殊认识,提出了一种与道合一的理想人格标准。
老子哲学从天人之际开始,以道为中心说明天、人及其关系,欲探出自然的规律作为人事的规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道是万物的本原,道生万物。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
[2]”“道生之”,“物得以生谓之德”,德是物之所自得,是道之所用,也就是说,德是万物自成的本性,是万物生长遵循自然界规律的实现,故曰“德蓄之”。
这就是老子哲学“言人事必本之于道”。
因此人要获得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就必须按照道的要求去做,与道合一,这就是老子追求的理想的人格状态。
二、老子理想人格的内涵“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3]”在老子看来,人最理想的行为模式包括个人的修养,必须要按照道的规律,循道以行。
圣人就是道的实践者,是芸芸众生的楷模,拥有着与道合一的众多品质。
一、守柔。
“弱者道之用”,老子多次提到人们要回到婴儿状态。
“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4]”“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5]”婴儿保持了道赋予他的最原始的清净柔弱状态,没有受到后天的社会污染。
婴儿的柔弱状态代表着新生,象征着生命力,因而这是“生”的法则。
和柔弱相反的,就是坚强,代表着陈旧,“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其无以易之”,新生胜腐朽,这是自然的法则。
二、取虚。
人要“虚其心”,能虚怀若谷,是为上德。
唯虚能容人,故老子认为“人无弃人”;唯虚能容物,故老子认为“物无弃物”;唯虚能宽大,故老子主张“抱怨以德”,“ 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唯虚能通变而不偏执,故老子对于“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结合实际谈谈老子思想对师德建设的意义
结合实际谈谈老子思想对师德建设的意义和谦虚老子提倡“清心寡欲、知足常乐”,认为人应该追求简朴、朴素的生活方式,不要过于追求物质财富,而是应该注重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提升。
同时,老子也强调谦虚谨慎,认为人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不争不抢,不自大不自卑,才能够真正地达到道德的高度。
这种倡导质朴和谦虚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中过度追求物质和虚荣的现象,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
只有通过倡导质朴和谦虚的生活方式,才能够真正地培养出道德高尚的人才。
二、老子思想对师德建设的启示教师作为德育工作的主体,其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全面发展。
而老子的思想,对于教师的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老子的道德观要求人们要尊重道德,注重德行。
教师作为德育工作的主体,应该保持高度的道德自觉,注重自身的德行修养,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其次,老子的思想强调倡导质朴和谦虚,教师也应该以谦虚的态度对待学生,不自大不自卑,不争不抢,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最后,老子的思想强调“以德服人”,教师在德育教育中应该注重发挥道德的力量,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总之,老子的道德观对于师德建设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只有教师在德育教育中注重道德修养,以身作则,倡导质朴和谦虚,才能够真正地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老子所倡导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思想,强调真话不需要装饰,装饰的话不值得相信。
同样的,生活也应该保持清淡、宁静,远离外界的诱惑。
这对于当今社会上的送礼、公款吃喝等浮华、浪费的不良风气而言,具有较好的警示作用。
老子的“知足常乐”思想,强调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保持长久。
最大的灾祸莫过于不知足,最大的危害莫过于贪得无厌。
这一思想在当今社会中,对于物欲得不到满足的人而言,是一条最充满智慧的建议。
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活动。
老子师德思想报告总结与反思
老子师德思想报告总结与反思《论老子的师德思想》是一篇非常有启发性的文章,从老子的哲学思想出发,深入探讨了老子对于师德的见解和要求。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深刻认识到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具备和培养的师德品质,以及这些师德如何体现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
在我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不禁反思自己在师德上面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并思考着如何通过调整自己的教学态度和方法,更好地践行师德。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
老子的师德思想中,强调了教师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不以自己的见解为绝对,而是要善于思考和反思。
在我个人的教学实践中,有时候可能会因为自己对某个知识点掌握较深而产生一种自满的情绪,觉得自己已经足够了解这个知识点,不再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然而,通过学习老子的师德思想,我认识到教师应该持有谦虚的态度,不仅要继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还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从中汲取教训。
因此,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努力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不断学习和进步,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其次,老子的师德思想还强调了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身体力行,通过自身的言行和行为来影响和引导学生。
但在我个人的教学实践中,有时候可能会因为自身的情绪或者其他原因而表现出不够理智或者情绪化的行为。
通过学习老子的师德思想,我深刻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时刻保持良好的教育教学形象,不仅要言行一致,还要注重修养和涵养。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成为学生的榜样,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最后,老子的师德思想还强调了教师应该关心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教师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者,更重要的是要关心和关爱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我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有时候可能会因为时间和压力的原因,忽略了对学生的关怀和关心。
通过学习老子的师德思想,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成长。
因此,我下定决心,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加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关心他们的内心体验和感受,并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
老子师德思想总结心得体会
老子师德思想总结心得体会老子的师德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对于教育和教师职责的思考和总结的结果。
从《道德经》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子对于师德的追求和要求,通过学习和思考,我对老子的师德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老子认为,师者,以道德来教化学生,以身作则,是引导学生成长的重要角色。
首先,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思想对于师德来说具有深远的影响。
老子认为,教师应以身作则,不僭于天地之严,不妄作于人事之任。
他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教师应该按照自然规律去引导学生,不应过分干预学生的成长。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仅仅按照自己的期望来要求学生。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非常重要。
其次,老子提出的“柔弱胜刚强”的理念也对师德产生了很大的启示。
老子认为,教师应像水一样,以柔软的力量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
教师应善于倾听,细心观察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用温和、耐心的态度去引导他们。
同时,教师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包容和宽容心态,不应给学生过多的压力和限制。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宽松而自由的氛围中快乐地成长。
另外,老子还强调“至善无比,德莫大焉”的观念。
教师应当以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来示范学生,引导学生追求至善和真理。
教师要有高度的自律意识,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榜样来影响学生。
同时,教师也应当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
此外,老子还强调“弃学利,不为仁”,主张教师不应追求名利,要抱着无私的心态去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非仅仅关注学术成绩。
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朋友和指导者,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困惑,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
总体来说,老子的师德思想对于现代师德建设具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现代教师应当以老子的师德思想为指导,弘扬师德的核心价值观,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品德的培养。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倾听他们的声音,给予他们关爱和尊重。
教师还要始终保持自己的学习和进步的姿态,以身作则,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道德成长。
老子智慧对教师人格培养的启发
的行为方式等人格特质 的融合 。 虽然我们 目 的教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前 承担的传授知识 的任务更重 了。 教师万万不能不精通 业务 , 将陈 旧的 , 甚至错误的知识 传授 给学生 , 误人 子 普遍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吸引学生的眼球 , 但教 } 育技术手段再先进也不过是教育的媒介, 永远无法代 l 只有刻苦钻研 , 弟。 不断地丰富和提高 自己的学识 、 理
《 学与 管理 》 教
21 0 0年 8月 2 0日
老智对师格养启 子慧教 人培 的发
⑧贵州财经学 院 陶 然
美 国历史 学家亚当斯说 过 : 教师 的影响是永恒 1 “ 时代提升教师人格 品质仍有着启迪作用。
的, 无法估计他 的影 响会有 多深远 。” 时代的学 生 l 新 对认识世界的渴求是我们不 能低估 的 , 他们不再满足 f
对发号施令与空洞说教, 应以自 身行为去影响受教育 者。 这不正是所谓的 “ 言传不如身教” 在道德教育的 ? 实施 中,教师要让学生在 自由的学术思想中发展 , 不
就着学生 , 理解学生 的精神世 界 , 用学 生的眼光去 观 I 察 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 , 出 找 用学生的头脑去思考 、 I 、 症 对 这 l 结 所在 , 症 下 药 。 种 情 感 不 是 来 源 于 血缘 关 系 ,
的优点 、 德的闪光 , 他们 的教师 的言 淡举止 中发 I 的知识结构是教 师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 , 道 从 整 是影
展 自己的 性 格 , 他 们 的 教 师 的 品行 中形 成 自己 的 品 I 从 响教师威信的重要 因素 。 成为学生喜欢 的魅力型的教 德 ,从 他 们 的 教 师 的威 望 中 完 善 自 己人 格 的 全 部 含 1 , 识 非 常 重 要 。 它 让学 生在 知 识 的天 地 里 纵 横 驰 学 师
谈老子思想对教师的作用
谈老子思想对教师的作用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谈老子思想对师德的建设摘要: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老子·德道经》一书内容极其丰富而深刻,涵盖宇宙论、人生观、辨正法、社会学、养生学、教育学、管理学等众多领域,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宝。
读懂老子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现代教育的发展有很高的价值。
老子的社会理想不是人治社会,也不是法制社会,而是个人、社会和大自然和谐统一的道德社会。
要实现这个理想,道德教化是一项基础工程,必须全社会形成共识。
老子的教育思想就是为此而建立的。
关键词:老子思想道德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道家老子的<道德经>短短几千字,内涵甚为丰富,其中他的上善人格的优秀品质正是当代人所缺失的.针对当前师德建设中困境,笔者认为老子这一思想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通过网络学习老子的《道德经》,令我茅塞顿开,最大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深处某处的弦被触动,学习后对其中的道理只有了一点肤浅的认识,感谢张剑伟老师的精彩讲座,让我受益匪浅,感悟“德”之理是老子思想的核心之一,老子主张做“上德”之人,他认为“上德”之人应该具有虚怀若谷、致虚守静、崇俭节欲等品性.针对当前师德建设所处的困境,这些对于当今教师雅量客人、平等爱生、勤俭节约等师德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老子的道,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我知道《道德经》潜藏的一个主题是“道”,“道”是它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含义博大精深。
事实上,宇宙万物之运行,是存在一定客观规律的,需要我们有联系的,全面的来认识和理解。
但人类限于时间和空间,能全面的认识宇宙万物看来是虚渺而不可能的。
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要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找出规律。
老子的思想和内容在今天看来是十分具有指导和教育意义的。
例如:“躬身而退”“宠辱不惊”等为人处事的原则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的基础。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老子提出的“致虚宁静”“少于寡欢”等处事的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良药,让我们正确看待得失,净化人的心灵。
老子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一、引言老子,名李耳,字聃,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他的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道德经》一书中,被誉为“万经之王”。
老子教育思想以“道”为核心,强调“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等观念,对我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老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出发,结合个人学习体会,探讨其内涵与价值。
二、老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 以“道”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是人类行为和思想的准则。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以“道”为依据,引导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培养其道德品质。
2. 无为而治的教育理念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教育者应顺应学生的天性,给予其自由发展的空间。
教师不应过分干预学生的成长,而是要引导他们自主探索、自主学习。
3. 顺应自然的教育方法老子强调顺应自然,认为教育者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德育为先的教育目标老子认为,教育应以德育为先,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
三、老子教育思想的心得体会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老子教育思想提醒我们,教育应以“道”为核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智力发展、身心健康等方面。
2.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老子主张顺应自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全面发展。
3. 注重德育教育老子强调德育为先,认为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为目标。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
4. 顺应时代发展,创新教育方法老子教育思想强调顺应自然,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墨守成规。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四、结论老子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瑰宝,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老子思想对教育工作者的启发
老子思想对教育工作者的启发-中学语文论文老子思想对教育工作者的启发代士晓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这是《老子》思想的总纲。
仔细研读这章内容,像有一把大扫帚,在心海中翻搅,将心田中的尘垢清扫,劈开一道银光,虽然这些顿觉的灵光无比幽微,可还是被强烈的震撼着。
掩卷沉思,老子的这些哲学思想,不是同样也可以用于我们的教育事业么?宇宙万物都有“道”可言,教育的发展演进,也是经过了“从无到有”这一历程的,当然也可以有自己的“教育之道”可循。
古籍中有许多关于原始时期教育的记载。
“上古之世,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日燧人氏”这表示着原始人类已经懂得了人工取火的方法,并获知了火的用途。
渔猎活动也是原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
”“伏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
”这其中的“教”当然不是现代社会中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而是指人们靠口耳相传,一代一代的不断延续。
随着原始农业的产生,农作教育也相应产生。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
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
”由此我们发现,教育最原始的状态,是一种纯自然状态中的口耳相传、代代相授,是一种自发的自觉的意识。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这种随意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了,这样就产生了有组织、有目的、有秩序的教育活动。
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最早的学校类型有两种,第一种是“成均”。
“成均”的教育内容,以乐教为主。
第二种是“庠”。
《礼记·王制》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
”这些被养在“庠”中的“国老”“庶老”们,其实就是最初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可以说,他们就是现在“教师”这一职业的老祖宗了。
有了“成均”或“庠”,人类的教育事业就基本完成了“从无到有”的历程,成为人类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其自身的“教育之道”也就相应的产生了。
老子师德思想总结
老子师德思想总结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化名人之一,他的著作《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著作中,老子提出了很多独特的观点和思想,其中包括他对于师德的思考。
老子的师德思想强调了儒家传统师道尊严并且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以下是对老子师德思想的总结,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老子提出了“以道为师”的观点。
他认为,真正的师德应该以道德之道为依据。
老子认为道德是最高的准则,所有的行为都应该在道德的指导下进行。
为人师者应该以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其次,老子提出了“以无为而治”的观点。
他认为,师德的体现不仅表现在言行举止上,还应该贯彻在治学教学等各方面。
老子认为,为人师者应该以谦虚、无为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不要过分干预学生的自主发展,而是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潜能,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梦想。
第三,老子认为师德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他提出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观点,即对于无法改变的事物要知道放弃,对于可以改变的事物要知道行动。
老子认为,作为师者,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区分哪些是可以改变的,哪些是无法改变的,鼓励学生勇于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事物,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心态平和地接受那些无法改变的事实。
此外,老子还强调师德要以“德随人化”的方式实践。
他认为,为人师者要抱持人本主义的价值观,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老子提出了“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的观点,他认为,为人师者不应该追求虚假的权威和知识的多样性,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和能力,使他们成为真正的人。
最后,老子强调了在师德实践中要注重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师德的实践离不开个人修养的培养。
为人师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人格,要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不断的锤炼,才能更好地承担起为人师者的责任和使命。
综上所述,老子的师德思想强调了以道德德行来规范为人师者的言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强调教育要以学生为本,注重个人修养的培养。
向老子学师德
向老子学师德人们常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教师,应该是知识与智慧的化身,是道德和行为的楷模,是传播文明的使者。
然而,曾几何时,教师的道德受到社会的质疑,教师的形象遭到大众的谴责。
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客观上是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过高,主观上是有的教师不能够洁身自律,忽视了师德修炼。
的确,在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近乎苛刻的今天,工作和心理的压力让我们疲惫。
但是,这绝不是我们放松严以律己的借口。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学生心中永远的定格,从而影响孩子的一生。
所以,教师的今天就是孩子的明天,教育的今天就是民族的明天,要看明日公民,且看今日教师,要看明日社会,且看今日校园。
毫不夸张地说,师德的好坏直接关乎中华民族的道德建构的成败。
我以为,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必要向我国古代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学习。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意思是说,最好的善就应该像水一样,滋养万物而不争名利。
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有“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胸怀,为每一个孩子的生命成长负责,而不计较名利得失。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到一些教师这样抱怨:“为什么自己的工作那么辛苦,家长却对我一点也不理解”付出辛劳希望得到赞誉,这不正是争名吗有些教师以补习学生为赢利手段,这不正是逐利吗如果每个教师都是为争名逐利而从教,那将是孩子的不幸,民族的不幸,国家的不幸!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任何工作都辛苦,任何工作都会有阻力,任何工作都会遭到非议,教师岂能独免不如放弃名利之欲,做个“上善若水”的教师,好好爱自己的学生,安心从教吧!在我们的从教生涯中,难免会遇到难带的班级,难教的学生,难沟通的家长。
接手了这样的班级,自己下的功夫比别人多,结果成绩没有别人高,奖金比别人拿得少,晋升职称也会受影响,多数人都会对自己的学生产生怨恨,而怨恨只会加深自己的职业懈怠感。
这时候,如果我们能读读老子的这句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心态就平和了。
老子哲学对高校教职工教育
•老子哲学简介•高校教职工教育的现状与问题•老子哲学在高校教职工教育中的应用•高校教职工教育中的实践案例•老子哲学对高校教职工教育的意义与价值目•总结与展望录01老子其人其事《道德经》的主要思想《道德经》是老子所著,全书共81章,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37章,下篇44章。
老子在书中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基础。
他还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顺其自然,不施加过多的人为干预。
老子哲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01高校教职工教育的现状教育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教育方式单一教职工教育理念落后高校教职工教育的问题教育资源不均衡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高校在教育资源分配上存在差距。
教育质量参差不齐部分高校重规模扩张,轻教学质量提升,导致教育质量不稳定。
教育评价机制不完善现行评价机制偏重学术成果,忽视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
高校教职工教育的需求与挑战03020101总结词详细描述以道治国,以德育人总结词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对于高校教职工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它强调顺其自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我完善意识。
详细描述在高校教育中,应当尽可能地让学生自由发展,激发他们的潜能。
同时,教职工也应该不断自我完善,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
无为而治,自我完善老子哲学提倡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处世态度。
在高校教职工教育中,这也是必不可少的品质。
详细描述教职工应该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同时,也要戒骄戒躁,不要因为一时的成就而骄傲自满,要始终保持对教育的热情和敬业精神。
总结词谦虚谨慎,戒骄戒躁VS淡泊名利,追求卓越总结词老子哲学提倡淡泊名利,追求卓越的精神。
在高校教职工教育中,这也是必不可少的品质。
详细描述教职工应该注重追求卓越,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
同时,也要淡泊名利,不要过分追求个人荣誉和利益,要以教育为己任,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老子哲学对高校教职工教育
缺乏个人成长空间
由于高校教育体制的限制,许多教职 工在工作中缺乏个人成长的空间和机 会。
竞争压力大
高校教职工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导 致许多人在职业发展上面临巨大的压 力和焦虑。
老子哲学中的职业发展观念
无为而治
老子哲学倡导无为而治,即顺应 自然规律,不刻意追求功利和名 利,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职业发展
。
减轻压力
高校教职工应该学会释放压力,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被过 度的竞争所困扰,以更好地应对职业发展中的挑战。
个人成长空间
高校教职工在工作中应积极寻求个人成长的空间和机会, 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以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 业和社会。
04
老子哲学与高校教职工的心理 辅导
高校教职工的心理辅导现状
高校教职工面临工作压力
无为而治
老子主张治理时应顺其自 然,不施加过多的人为干 预。
柔弱胜刚强
老子认为柔弱的事物具有 更强的生命力,强调以柔 克刚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主要思想
谦逊与内敛
老子主张谦虚谨慎,不张扬,强调内在的修养和 品质。
返璞归真
老子提倡回归自然、质朴的生活方式,反对过度 追求物质享受。
包容与和谐
老子认为万物相互依存,应包容差异,追求和谐 共生的理念。
老子哲学在高校教职工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培养人文素养
通过学习老子哲学,高校 教职工可以提升自身的人 文素养,更好地理解学生 和关爱学生。
提升教育理念
老子哲学中的无为而治、 返璞归真等思想可以为高 校教职工提供新的教育理 念和方法。
促进身心健康
学习老子哲学可以帮助高 校教职工缓解工作压力, 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教职工的工作压力逐渐增大,如科研压力、教学评 价等。
《老子》“师资”的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作者: 谢锦江
作者机构: 岭南师范学院法政学院,广东湛江524048
出版物刊名: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33-36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1期
主题词:�老子》 “师” “资”
摘要:�老子》第二十七章中第一次提出"师资"之概念,指出"师"即"善人者","善人者"通过自身的"五善"之能力实现对"不善人"的"救",体现了"善人者"的德、能、智、行的高度统一,这是老子对"善人者"这一角色的要求。
"资"则是师之对象,即学生。
"师"与"资"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老子强调,师者要"善救人",如果忽视"不善人"之"不善"在"德",为师者不把救"德"放在首要位置,就不可能达到"无弃人",不可能做到"善救",也就是"善人"之失。
这些观点启示我们,现代教师要真正做到"善救",必须具备爱的能力、公正施教的能力、激励学生的能力、持续学习及反思的能力。
小学教资作文老子说
小学教资作文老子说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道德经》是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经典著作之一。
作为老师,我们可以从老子的思想中汲取一些宝贵的教育智慧。
老子强调"道生万物,而后育之",这与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
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发现并实现自身的潜能,使他们健康成长。
老师的角色就是"育之",而不是"压制"或"灌输"。
我们要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性,因材施教,让他们在自由和宽松的环境中自然生长。
老子提出"执大象,天下往"。
作为教师,我们要有宏大的理想和抱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我们要以育人为己任,将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才能的人,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同时,我们还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感染学生。
老子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教师应该像水一样,包容、谦逊、宽厚。
我们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每个孩子的需求,用爱心化解矛盾,用耐心引导成长。
教书育人是一项艰辛的事业,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包容力和宽广的胸怀。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作为教师,我们要时刻保持学习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我们既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又要反思自身的不足,通过不断学习来完善自己。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受人尊重的好老师。
老子的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领悟。
让我们以虚心谦逊的态度面对教育事业,用爱心和智慧去感化和培养每一个孩子,为他们的成长播撒希望的种子。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读《老子》,思考语文教育的智慧
读《老子》,思考语文教育的智慧老子是先秦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是先秦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博大精深,涉及面广,包含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以及美学、历史、文学等等,是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其中不少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辉,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仍有不少启迪作用。
这种启迪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为人师的智慧,师生互动的智慧和思想教育的智慧。
一、为人师的智慧作为教师,往往扮演着权威的角色,因为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比孩子高,又负着管教的责任,特别是社会规范对教师又比较尊重,因此,教师的权威性会不自觉地体现出来,而权威有时用不好则会和不容置疑、绝对服从联系起来。
在日益民主化和个性张扬的今天,这种权威性与学生的个性往往会发生一些冲突。
因此,作为教师要把权威建立在智慧上,而不是严厉上。
这种智慧体现在如何对待别人的行为上,这一点在《老子》一书中有不少睿智的见解,值得我们借鉴。
㈠以“人”为大在《语文教育智慧论》一书中对我国语文教育的现状是这样描述的:“绝大多数的教师只是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训练能力和升学、考试的器具,而没有把他们视为一个个有着自尊自强、自律和自胜意识的充满情感与独立特行的人。
”可见人本主义思想在当今语文教育中还是非常缺乏的。
老子认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于一焉”(《老子》第二十五章)可见老子把人的地位看得是非常重要的。
而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由于过度强调分数,以升学考试为语文教育的唯一指标,结果,疏忽了对学生人文智慧的启发以及对生命的尊重与肯定,导致文化生态的扭曲,道德责任的虚弱和贫乏。
当社会把教育和读书划上等号的时候,教育的内涵就被偷换了。
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使学生思维呆板、情感冷漠、经验匮乏、能力平庸。
因此,把学生当作“人”来看待,启发学生自动自发,自信自觉,使其真正成为“域中四大”之一的人,应是当前我们语文教师首先须具备的教育理念。
㈡欲擒故纵老子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老子》第三十六章)反观一下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往往只是一味地灌输,把知识嚼碎了喂给学生,用大量的练习题困住学生,并不断用各种形式告诉他们“学生的主要任务(责任)就是学习”却忽视了首先应给他们一片自由的天空,才能让他们担负起这一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老子》中品教师角色定位
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但很多人对教育也持有功利心,认为孩子读书越好以后就越能会赚钱,导致孩子学习压力大而出现叛逆心理,有的甚至出现自杀。
学校也为了提高升学率,对学生只注重分数而不是素质,因此教育出来的学生大多都是高分低能,根本就很难适应社会的生存。
教育本应是一个快乐的认知过程,而现在却是学习者痛苦不堪的一个噩梦。
这不禁会让我们要对教育的方式进行反思,众所周知,发现问题容易而改变问题却很难。
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创始人老子早就在《道德经》中暗示出了解决这个难题的方法。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创立了“道”、“无为”为中心思想的哲学体系。
其代表作《道德经》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作为一名未来的人民教育者的我,更加要冷静下来,走进老子,研究老子,分析老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
《道德经》教育理念对主体性教育、师生平等和人性的自然发展人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圣人处无为之事”: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要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
对于学生应因材施教,到学什么知识的年龄再学什么,不要违背学生的天性,不强迫学生做他不愿做的事。
前些时候看报纸上一个五岁的孩子能背诵全文《老子》,还能倒背。
孩子真喜欢背吗?真理解吗?与其浪费那么多时间,还不如让孩子去唱唱歌跳跳舞,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违背《老子》的思想背《老子》,有一点讽刺意味。
因此不要盲目跟风,应发现学生的特长,教育的目的不是复制一大批相同的人才,而是培养各具所长的人才。
老子的“无为”思想,其真意就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顺其自然,减少不必要的干预,以教育情景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以及教师自身的示范等为间接手段,潜移默化,使学生在不自觉中接受教育,掌握知识,提高认识,不断挖掘出自己的潜能,并不断得以提高。
二、“行不言之教”:这是老者所提倡的一种教育方式。
老子认为,不是真的“不言”,而是要“言”的少,这合乎自然,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教育的效果。
如果自己做得不好而去喋喋不休地教育学生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老子还要教育者以身作则,创造一个和睦的、爱学习的氛围,身教胜于言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启发。
“行不言之教”的教育方式,还要求受教育者要处于教育的中心地位,避免教育者的绝对权威,而教育者要把握自然之道,按自然的规律办事,“唯道是从”,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自然性,使之“无为”发展。
老子的这些思想都是一种超然自由的教育境界,映射出老子对受教育者的尊重和人格平等,更是现在所提倡的主体性教育和师生平等思想的萌芽。
三、“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在教育过程中,无论是品德善良或诚信的学生,还是品德不善或奸猾的学生,教师都应以诚信慈爱之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像太阳一样毫不吝啬,用她的光亮照亮所有的人,而自己却从不居功自傲。
教学简单地说是教育者与学生互动的现象,是教师无私地为祖国培养优秀的人才,并在教育过程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自己的知识和素养教给学生,不求回报,把教学当作是一件神圣的事,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不断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现如今,许多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进步,利用假期给孩子查缺补漏。
一些在校老师就抓住家长这一心理,从学校要出学生的家里电话给学生家长打电话,说孩子某门功课不行,暗示要补课,可这种补课不是无偿的,而是需额外收费的。
还有一些老师,完全放弃学习不好的学生,甚至劝其回家,怕影响学习好的学生,这不仅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更败坏了教育道德。
教育本来是件崇高的事业,老师是被人们所尊重的,可如今许多老师违背了老子慈爱万物的思想而被人们唾弃。
教师要对每个学生负责,要善于做到人尽其才,关爱每一位学生,忌遗弃任何人,要把每个人的潜力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
即教育者也应持有母性的博爱,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四、“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能力,能克服自己的弱点才算是强者。
因此,老子认为,为师者要正确认识自我,俗语说“人无完人”,作为老师,更应时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
可是现在有一些老师嘴上说自己学识肤浅,其实内心很顽固,总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自己的学术水平已做到最好,完全不听劝别人的建议,导致自身无法提高,怎谈为人师表。
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教学信息、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合当代学生,因此,教育者应时常反省自己,根据时代潮流,时刻关注前沿动态,吸取先进知识,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心理变化。
正所谓正人先正己,身教重于言教。
只有如此,学生们才会信服,教育工作才能容易开展。
五、“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老子暗示着教育者应注重柔性管理。
当身处在一个处处充满竞争与挑战的社会化的校园中,学生们会对这些很陌生甚至畏惧,他们身上背着不同程度的压力,学业的艰巨,就业的艰难,甚至还有无形之中情感的困惑,使他们迷茫、无奈,抗挫能力差的学生甚至会选择轻生。
除此之外,教育者应在遵循大学生身心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隐蔽性、渗透性的教育方法,改外力强制为循循诱导,摒弃空洞说教,引导学生们自省、自知,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因此,教育者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添加一些柔性的因素,使组织灵活化、制度非刚性化、方法情感化、影响无形化、人际关系和谐化。
这寥寥几句就能品出老子是一位智慧老人,其思想在我国的文化、教育、管理各领域乃至世界闪耀着光芒。
以上是我从《老子》品出教师的角色定位,虽然老子的思想有其时代局限,但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之后,对我国改革当今教育弊病仍大有裨益。
广大的教学工作者也应努力借鉴无为思想,使其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除此之外,广大家长和学校在某些教育方面亦可借鉴老子的思想,还孩子一个轻松而快乐的学习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