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第八稿20141122)

合集下载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

百度文库+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2015年8月目录1 编制依据 02 基本约定 0适用范围 0评价目的 (1)工作体系 (1)工作任务 (2)评价时点 (2)技术步骤 (3)区域用地状况评价技术步骤 (3)中心城区用地潜力评价技术步骤 (4)标准适用说明 (6)3 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 (7)评价单元与评价对象 (7)评价单元 (7)评价对象 (7)基础调查 (8)调查基本要求 (8)人口状况调查 (8)经济状况调查 (10)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13)定性分析 (16)土地利用结构及动态变化分析 (16)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规划目标实现状况分析 (16)人口发展与城乡建设用地变化匹配程度分析 (17)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变化匹配程度分析 (19)定量评价 (22)评价方法 (22)评价指标体系 (22)评价指标现状值计算 (23)权重值确定 (24)理想值确定 (26)评价指标标准化 (28)分指数、指数和总指数计算 (29)土地利用状况类型判定 (30)评价结果综合分析 (31)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现状水平分析 (31)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动态变化趋势分析 (31)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管理绩效分析 (31)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空间分异特征分析 (32)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总体状况分析及评价结论 (32)汇总表格规范 (32)为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关于部署开展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函〔2014〕210号)要求,做好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依据《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TD/T 1018-2008),结合2011-2013年北京等30个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原平等20个小城市评价工作实践,编制《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以下简称《手册》)。

1 编制依据《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编制依据主要包括:(1)《国土资源部关于部署开展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函〔2014〕210号);(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3)《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98);(4)《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GB/T 18507—2001);(5)《城镇土地估价规程》(GB/T 18508—2001);(6)《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1993,2002版);(7)《土地基本术语》(GB/T 19231—2003);(8)《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9)《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TD/T 1018—2008);(10)《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方案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方案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方案篇一:郑州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项目实施方案郑州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项目实施方案2011.12目录一、项目背景和依据................................................................................................. . (3)二、项目总体目标................................................................................................. .. (4)三、项目技术路线................................................................................................. .. (5)1、2、3、4、5、项目准备................................................................................................. .............. 7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现状调查............................................................................... 7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8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 9 成果编制与汇总.................................................................................................10四、项目实施关键问题................................................................................................. . (10)五、项目进度计划................................................................................................. (11)六、预期提交成果................................................................................................. (11)七、人员配置计划................................................................................................. (12)八、经费预算................................................................................................. .. (13)一、项目背景和依据本项目源于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十二五”规划重点任务——“资源与环境综合调查与评价”,属国土资源部项目“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调查与评价”的重要研究内容。

建设用地节地评价项目所需资料清单

建设用地节地评价项目所需资料清单

建设用地节地评价项目所需资料清单
1、建设项目基本状况;
2、建设项目土地利用状况资料(包含地形情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资
料;(有勘界报告提供一本就可以,上面已经包含上述资料)
3、具体包括建设项目有关前期批复意见、会议纪要等;
4、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申请报告、预审申请表;
5、工程总平面布置图;
6、各功能分区用地面积和用地指标(建筑规模、容积率、建筑密度、绿
化率)等。

7、现场踏勘相片不少于8张(最后选择部分使用,其余存档)。

建设项目节地评价基本情况调查表。

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问题及对策

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问题及对策

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问题及对策作者:陈军来源:《房地产导刊》2015年第02期【摘要】本文以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及内涵为出发点,阐述了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的必要性,以及城市建设用地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以法律法规形式保障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以行政手段形式干预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以技术手段实现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以经济管理措施增强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等四个方面,对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的措施进行了分析探究,以期为提高建设用地的利用率,有效节约土地资源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问题;对策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土地资源相对短缺的问题日益显现,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以建设用地的集约节约问题最为突出。

因此,分析建设用地集约节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合适的应对策略,对于推动建设用地的高效利用,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及内涵土地集约利用概念最早由经济学家李嘉图在其地租理论中所提出,是指在一定面积土地上,集中投入较多生产资料和生活劳动,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方法,从土地上获取高额产量与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

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其概念的动态性与相对性。

土地利用的水平受到不同地理条件与地域差异的影响,而不同歷史阶段、土地利用技术、产业结构形式、人们价值观念和经济发展的水平等都可能对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造成影响。

因此,衡量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水平需要以动态发展的观念,不能采用统一的标准,而是需要充分考虑率经济发展、用地功能和地域差异等因素。

另一方面是其概念的目标性与特定性。

土地集约节约利用需要将保持建设用地布局合理,保证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前提,保障人们的生活环境与生活秩序不因为建设用地的开发利用而受到不利影响。

2.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的必要性2.1 解决经济发展与住房用地的有效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随之而来的是土地资源需求日益加大,尤其是建设用地的需求更为迫切,以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doc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doc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2015年8月目录1 编制依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基本约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适用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评价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工作体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 工作任务............................................... 错误!未定义书签。

2.5 评价时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2.6 技术步骤............................................... 错误!未定义书签。

2.7 标准适用说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评价单元与评价对象.....................................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基础调查...............................................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 定性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质量检查软件用户使用手册

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质量检查软件用户使用手册

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质量检查软件用户手册目录1 软硬件环境 (1)1.1 1.2 硬件环境 (1)软件环境 (1)3 数据准备 (6)3.1 3.2 市、县级汇交目录数据组织 (6)乡级汇交目录数据组织 (7)4 软件界面介绍 (8)4.1 4.2 4.3 4.4 4.5 4.6 4.7 工具栏 (9)任务信息列表 (9)地图窗口 (10)属性列表 (12)错误列表 (12)图层列表 (14)状态栏 (15)5 快速入门 (16)5.1 5.2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质检流程 (16)快速进入 (16)进入系统 (16)新建任务 (17)自动检查 (21)交互检查 (22)审核错误结果 (23)导出错误记录、生成质量检查报告 (23)6 软件各部分功能详细介绍 (25)6.1 6.1.1 6.1.2 6.1.3 6.1.4 6.1.5 6.2 6.2.1 6.2.2 6.2.3 6.3 6.3.1 6.3.2 任务管理 (25)新建任务 (25)打开任务 (34)任务规则 (36)审核记录 (36)任务规则与审核记录的切换 (40)成果检查 (42)自动检查 (42)分项检查 (43)交互检查 (45)结果审核 (59)分析评价 (59)导出检查记录 (61)I6.3.3 6.4 6.5 6.6 6.6.1 6.6.2 6.6.3 6.7查看日志 (64)地图工具 (65)栅格工具 (70)系统帮助 (72)系统帮助 (72)检查细则 (73)配置指标数据 (73)关于 (74)7 8 二调数据库结构 (74)补充说明 (76)1软硬件环境1.1硬件环境软件运行的最低配置,如采用此配置可能会影响运行速度,特别是执行大数据量质检的时候,建议提高硬件配置以减少等待时间。

CPU:Intel P4 3.0 或者更高内存:至少 1G硬盘:至少 20G1.2软件环境软件运行环境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1)、操作系统:适合在如下 Microsoft Windows 版本运行,包括 Windows XP (SP2 及更高版本)、Windows 2003 Server( SP1 及更高版本)、Windows 7;Vista。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完善建议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完善建议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完善建议摘要:为了对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情况有更好地了解,为制定出的城市土地利用管理政策能够更加的科学有效,前几年,国土资源部就曾下发文件,推动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开展。

本文首先将分析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的含义,随后论述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的作用,最后探究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举措。

关键词:城市土地利用;国土资源部;城市建设用地在2014年到2018年,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正在持续推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是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城市化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城市的定位也在一直发生着变化,现阶段的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需要将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变得更加健全,从而跟上时代的需要。

1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的概念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是评价城市当中的建设用地,通过经济以及法律等相关手段定性评价城市建设用地的规模以及用途,从而对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情况有一定了解,在此基础之上,当地政府所开展的建设用地政策也会更加科学合理[1]。

2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发挥的作用现阶段,城市建设用地当中,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最近几年所推行的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对于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当中的数据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之上,城市未来的发展以及今后的空间布局工作都变得非常顺利,行政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也有了更多的理论支撑。

总而言之,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需要被不断实践。

现阶段,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所获取数据的方式非常科学合理,有着非常强的先进性,并且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有着十分全面的内容,可操作性强。

3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评价工作开展之后,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评价体系在数据、指标等部分依然有着一定的不足之处,以下便是对不足之处的阐述。

交流研讨会发言材料—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情况汇报

交流研讨会发言材料—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情况汇报

交流研讨会发言材料—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情况汇报各位领导、专家:根据会议安排,下面由我就宁夏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情况做简要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工作开展情况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部署开展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函〔XX〕210号)要求,XX年8月,我厅下发了《关于开展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通知》(宁国土资发〔XX〕317号),并组织编制了《宁夏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实施方案》,安排部署了城市建设用地的评价范围、评价时点,提出了评价工作具体要求,确定了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中卫市4个地级市和灵武市1个县级市开展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

区域评价工作方面,XX年,我区完成了5个参评城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初始评价和自治区级审核汇总与分析,于XX年6月通过了国土资源部专家验收;XX年,我区5个参评城市XX年度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更新评价和自治区级审核汇总与分析工作已完成,待国土资源部验收。

XX年,我区XX年度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更新评价已完成自治区级审查验收,并向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报送了更新评价成果,以待国土资源部专家审定。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方面,XX年12月,我区完成了中心城区初始评价自治区级审查验收,XX年4月向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报送了中心城区初始评价成果,现在正在进行中心城区初始评价自治区级审核汇总工作。

二、主要做法一是精心组织评价工作。

我厅及时成立了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对各参价城市提出了具体要求。

由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技术指导单位,编制了《宁夏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实施方案》。

选定的各作业单位严格按照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数据库标准》、《制图规范》等要求,开展了4个地级市和1个县级市的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

关于开展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查与评价工作的建议

关于开展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查与评价工作的建议

自本世纪初以来,国家相关管理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节约集约用地政策,从试点到全面推进,逐步完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调查与评价相关工作,构建了覆盖全面、科学规范、管理严格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管理制度体系,旨在全面掌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为管理部门制定建设用地管理制度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

调查与评价工作内容的联系与区别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查与评价工作是国土大调查内容之一,主要包括开发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城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高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评价等。

在新一轮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查与评价实施方案中,工作内容和名称都有变化,分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整体评价、详细评价和专项评价,其中专项评价包含开发区评价和工业用地评价。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整体评价、详细评价和专项评价是按照评价范围、评价目标的不同而设置。

1.整体评价主要着力于掌握城市用地面上情况,以行政辖区为评价范围,市县级行政辖区为评价单元,以掌握辖区内建设用地的整体利用效率和节约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成果旨在服务于管理部门建设用地管理战略分析、政策制定和规划编制等方面。

2.详细评价是以城市中心城区为评价范围、以宗地为基本评价单元,目的是查清城市内部建设用地现实潜力规模和分布情况,服务于管理部门编制城市空间规划、再开发利用低效用地、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和布局等方面。

3.专项评价包含开发区评价和工业用地评价。

开发区评价是针对开发区土地建设开发利用效率、效益和集约程度进行评价,目的是掌握开发区用地情况,为开发区管理、考核、升级扩区提供依据。

工业用地评价是针对某一区域或者某一类型的工业用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查和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目的是为研究工业用地管理政策制定、推动工业用地利用方式转变等方面提供基础和依据。

调查与评价工作的意义节约集约用地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转变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要求,调查与评价工作本身不能直接提高城市节约集约用地水平,而是通过调查与评价成果的应用和依据成果制定政策、措施、技术手段等来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目的,所以调查与评价工作是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桥梁。

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数据库标准1124

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数据库标准1124
GB/T 2260-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 13923-2006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13989-2012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GB/T 16820-2009 地图学术语 GB/T 17798-2007 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GB/T 19231-2003 土地基本术语 GB/T 21010-200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50137-2011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TD/T 1014-2007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TD/T 1016-2003 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 TD/D 1018-2008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 CH/T 1007-2001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元数据
I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规定起草编制。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附录C、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略)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略) 本标准其他起草人员:(略)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要素 feature 现实世界现象的抽象。 [GB/T 17798-2007,定义3.4] 3.2 空间要素 spatial feature 包含空间位置的地理实体的抽象,它是在地理实体中不可再分的最小单元,主要包括点、线、面等 基本类型。 3.3 类 class 具有共同特性和关系的一组要素的集合。
码》(GB/T 13923-2006)中的基础地理要素与代码。 数据库要素与代码见表 1。
表1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数据库要素与代码表
要素代码
要素名称
说明

重要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汇总分析

重要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汇总分析

全国城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情况通报为贯彻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掌握城市土地利用状况,切实提高城市节约集约用地水平,部连续三年组织开展了城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调查评价工作,现已形成包括2015年度区域初始评价、2016年度区域更新评价、2017年度区域更新评价在内的3轮评价成果,评价时点为评价年度上一年年底。

评价以城市为单元,以各参评城市行政辖区范围内的全部建设用地为评价对象,评价范围覆盖了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560余个城市。

近期,部对各地上报的评价成果进行了汇总分析。

现将评价结果通报如下。

一、评价工作基本情况根据《关于部署开展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函〔2014〕210号)的要求,部决定用5年时间开展全国80%地级以上城市和60%县级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

2015、2016、2017年,分别有556个、569个和564个城市参与评价①,占全国城市总数(653个)的85.2%、87.1%和86.4%,覆盖面符合文件要求。

其中,2017年度地级以上参评城市273个,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总数(291个)的93.8%,县级参评城市291个,占全国县级市总数(362个)的80.4%②。

2017年度各省(区、市)参与汇总城市个数见附件1。

二、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基本情况评价选取国土开发强度、城乡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建设用地地均GDP(以下简称“地均GDP”)、建设用地地均固定资产投资(以下简称“地均固投”)、单位GDP增长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以下简称“单位GDP地耗”)、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以下简称“单位固投地耗”)等①汇总分析涉及的人口、经济数据为地方上报数据,来源于各城市统计年鉴,由统计部门提供;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来源于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数据;土地供应数据为地方上报数据,来源于部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经典)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经典)

石家庄 200
上海 0
资料来源:建设部计划财务司,《城市建设统计年报》(2003)
31
350
华沙 300
国外部分部分城市人均土地情况(1992)
柏林
人均用地(平方米/人)
250
伦敦
200
墨西哥城
新德里 150
纽约 莫斯科
100
雅加达 东京
巴黎
汉城(中心区)
50
开罗
0
资料来源:引自郑伟元,1997,“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有效途 径”,载《中国土地年鉴》 (1997年卷),中国大地出版社。
27
•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类型 ▫ 劳力资本型集约:在城市发展的初始阶段,对土地的投 入主要以劳力和资本为主; ▫ 资本技术型集约:在城市发展较高水平的成熟阶段,对 土地的投入主要表现在资本和技术的含量; ▫ 结构型集约: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城市土地利用结 构通过不断的调整、置换,逐步合理; ▫ 生态型集约:城市发展的最高阶段,城市用地结构、利 用空间和利用强度合理配置,既达到经济效益最佳,同 时保护了生态效益。
5.城市土地是一个三维立体空间,聚集潜力侧重横向总量扩 张和内部总量效益均衡,水平结构潜力侧重内部结构合 理整合、空间潜力则侧重立体空间维的强度开发问题。
25
空间潜力 空间开发
聚集潜力 扩张与聚集均衡
结构潜力 结构整合
空间潜力 空间开发
聚集潜力 扩张与聚集均衡
26
•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形式 ▫ 粗放利用:对土地低度投入或土地闲置; ▫ 过度利用:对土地过度投入,造成土地报酬递减,或 者土地利用外部不经济,导致综合效益下降; ▫ 集约利用:对土地利用程度适宜,既达到规模效益, 又达到结构和强度合理性,且没有拥挤成本,实现综 合效益最大化。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作者:暂无来源:《资源导刊》 2014年第6期(2014年3月27日国土资源部第1次部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61号《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已经2014年3月27日国土资源部第1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发布,自2014年9月1日起施行。

部长姜大明2014年5月22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提升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指通过规模引导、布局优化、标准控制、市场配置、盘活利用等手段,达到节约土地、减量用地、提升用地强度、促进低效废弃地再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各项行为与活动。

第三条土地管理和利用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坚持节约优先的原则,各项建设少占地、不占或者少占耕地,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坚持合理使用的原则,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构建符合资源国情的城乡土地利用新格局;(三)坚持市场配置的原则,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四)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探索土地管理新机制,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目标和政策措施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框架、相关规划和考核评价体系。

第五条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建立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开展节约集约用地活动,组织制定节地标准体系和相关标准规范,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新机制,鼓励采用节约集约用地新技术和新模式,促进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第六条在节约集约用地方面成效显著的市、县人民政府,由国土资源部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规模引导第七条国家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建设用地的规模、布局、结构和时序安排,对建设用地实行总量控制。

1-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第八稿20141122)

1-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第八稿20141122)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2014年11月目录1 编制依据 (1)2 基本约定 (1)2.1 适用范围 (1)2.2 评价目的 (2)2.3 工作体系 (2)2.4 工作任务 (3)2.5 评价时点 (3)2.6 技术步骤 (4)2.7 标准适用说明 (7)3 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 (8)3.1 评价单元与评价对象 (8)3.2 基础调查 (9)3.3 定性分析 (17)3.4 定量评价 (23)3.5 评价结果综合分析 (32)3.6 汇总表格规范 (33)4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 (33)4.1 评价对象与工作地域界定 (34)4.2 评价工作地域划定 (34)4.3 工作底图制作与功能区划分 (36)4.4 基础调查 (49)4.5 定性分析 (53)4.6 定量评价 (59)4.7 潜力测算 (70)4.8 中心城区用地潜力评价综合分析 (90)4.9 汇总表格填表规范 (91)5 典型功能区和典型挖潜案例整理分析 (91)5.1 典型功能区信息整理 (91)5.2 典型功能区及地块挖潜利用案例整理 (92)6 评价成果编制要求 (94)6.1 工作报告编制要求 (94)6.2 技术报告编制要求 (95)6.3 基础资料汇编编制要求 (98)6.4 成果图件编绘要求 (99)6.5 数据库建设要求 (99)7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更新评价 (99)7.1 更新评价的工作范围与评价时点 (99)7.2 更新评价的主要内容与技术方法 (100)7.3 已完成初始评价城市成果更新的内容及技术要求 (105)附录:用地分类及含义 (109)为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关于部署开展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函[2014]210号)要求,做好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依据《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TD/T1018-2008),结合2011-2013年北京等30个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原平等20个小城市评价工作实践,编制《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以下简称《手册》)。

节约集约用地评估合同范本

节约集约用地评估合同范本

节约集约用地评估合同范本节约集约用地评估合同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甲方(委托方):___________乙方(受托方):___________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的原则基础上,就甲方委托乙方进行节约集约用地评估事宜,达成如下协议:一、评估目的甲方委托乙方对___________(地块/项目名称)进行节约集约用地评估,旨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

二、评估范围乙方应根据甲方提供的资料和现场踏勘情况,对___________(地块/项目名称)的土地利用现状、规划条件、建设规模、投资强度、建筑密度、绿地率等指标进行评估,并提出节约集约用地的建议和措施。

三、评估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3.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4. 国家和地方关于节约集约用地的相关政策、标准和规范;5. 甲方提供的项目资料和现场踏勘情况。

四、评估费用1. 甲方应向乙方支付评估费用人民币___________元(大写:____________________元整),费用包括但不限于乙方的人工费、材料费、差旅费等。

2. 甲方应在合同签订后___________日内支付评估费用的50%作为预付款,剩余50%在乙方提交评估报告并通过甲方审核后支付。

五、评估报告1. 乙方应在合同签订后___________日内完成评估工作,并向甲方提交评估报告。

(1)项目概况;(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3)规划条件分析;(4)节约集约用地建议和措施;(5)评估结论。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汇总表格(第八稿20141106)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汇总表格(第八稿20141106)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汇总表格规范2014年11月目录附录ⅠA: (1)地级以上城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基础数据、评价过程及评价结果汇总表1附表1A-1 地级以上城市区域用地状况评价基础数据汇总表 (2)附表1A-2 地级以上城市区域用地状况评价各区(县、市)基础数据汇总表 (3)附表1A-3 地级以上城市人口发展与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匹配程度分析过程表 (4)附表1A-4 地级以上城市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变化的匹配程度分析过程表 (5)附表1A-5 地级以上城市区域用地状况评价指标权重值表 (6)附表1A-6 地级以上城市区域用地状况整体评价指标理想值汇总表 (7)附表1A-7 地级以上城市区域用地状况整体评价指数汇总表 (8)附表1A-8 地级以上城市所辖区(县、市)用地状况评价指标理想值汇总表 (9)附表1A-9 地级以上城市所辖区(县、市)利用强度指数计算过程表 (10)附表1A-10 地级以上城市所辖区(县、市)增长耗地指数计算过程表 (10)附表1A-11 地级以上城市所辖区(县、市)用地弹性指数计算过程表 (10)附表1A-12 地级以上城市所辖区(县、市)管理绩效指数计算过程表 (11)附表1A-13 地级以上城市所辖区(县、市)评价综合指数计算汇总表 (11)附表1A-14 地级以上城市所辖区(县、市)土地利用状况类型判定汇总表 (11)附表1A-15 地级以上城市所辖区(县、市)土地利用状况综合类型汇总表 (11)附录ⅠB: (12)县级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基础数据、评价过程及评价结果汇总表 (12)附表1B-1 县级市区域用地状况评价基础数据汇总表 (13)附表1B-2 县级市人口发展与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匹配程度分析过程表 (14)附表1B-3 县级市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变化的匹配程度分析过程表 (14)附表1B-4 县级市区域用地状况定量评价指标权重值表 (15)附表1B-5 县级市区域用地状况定量评价指标理想值汇总表 (16)附表1B-6 县级市区域用地状况整体评价指数汇总表 (17)附录Ⅱ: (18)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状况评价基础数据、评价过程及评价结果汇总表 (18)附表2-1 中心城区用地状况评价工作地域土地利用现状表 (19)附表2-2 中心城区用地状况定性分析基础数据表 (20)附表2-3 中心城区用地利用强度与利用效益指标值汇总表 (21)附表2-4 中心城区用地现状用途与规划用途差异对比分析表 (22)附表2-5 中心城区用地状况评价功能区划定结果汇总表 (23)附表2-6 居住功能区评价指标基础数据填报表 (24)附表2-7 居住功能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评价表 (24)附表2-8 居住功能区评价指标理想值表 (24)附表2-9 居住功能区利用状况类型分类标准表 (24)附表2-10 居住功能区土地利用状况类型汇总表 (25)附表2-11 商业功能区评价指标基础数据表 (25)附表2-12 商业功能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评价表 (25)附表2-13 商业功能区评价指标理想值表 (26)附表2-14 商业功能区利用状况类型分类标准表 (26)附表2-15 商业功能区土地利用状况类型汇总表 (26)附表2-16 工业功能区评价指标基础数据填报表 (26)附表2-17 工业功能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评价表 (27)附表2-18 工业功能区评价指标理想值表 (27)附表2-19 工业功能区利用状况类型分类标准表 (27)附表2-20 工业功能区土地利用状况类型汇总表 (27)附表2-21 行政办公功能区评价指标基础数据填报表 (28)附表2-22 行政办公功能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评价表 (28)附表2-23 行政办公功能区评价指标理想值表 (28)附表2-24 行政办公功能区利用状况类型分类标准表 (28)附表2-25 行政办公功能区土地利用状况类型汇总表 (29)附表2-26 教育功能区评价指标基础数据填报表 (29)附表2-27 教育功能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评价表 (29)附表2-28 教育功能区评价指标理想值表 (30)附表2-29 教育功能区利用状况类型分类标准表 (30)附表2-30 教育功能区土地利用状况类型汇总表 (30)附表2-31 其他功能区评价指标基础数据填报表 (30)附表2-32 其他功能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评价表 (31)附表2-33 其他功能区评价指标理想值表 (31)附表2-34 其他功能区利用状况类型分类标准表 (31)附表2-35 其他功能区土地状况利用状况类型汇总表 (31)附表2-36 各类功能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汇总表(一) (32)附表2-37 各类功能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汇总表(二) (33)附表2-38 分行政区单元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汇总表 (34)附表2-39 中心城区用地状况定量评价指标权重值表 (35)附录Ⅲ: (36)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基础数据、评价过程及评价结果汇总表 (36)附表3-1 基于全面改造的功能区用地潜力测算对象汇总表 (37)附表3-2 功能区用地规模潜力测算过程表(基于全面改造) (38)附表3-3 功能区用地经济潜力测算过程表(基于全面改造) (39)附表3-4 功能区用地规模潜力分区汇总表(基于全面改造) (40)附表3-5 功能区用地经济潜力分区汇总表(基于全面改造) (40)附表3-6 基于现实条件改造的功能区用地潜力测算对象汇总表 (41)附表3-7 基于现实条件改造情形的空闲地、改造地情况汇总表 (42)附表3-8 功能区用地规模潜力测算过程表(基于现实条件改造) (43)附表3-9 功能区用地经济潜力测算过程表(基于现实条件改造) (44)附表3-10 功能区用地规模潜力分区汇总表(基于现实条件改造) (45)附表3-11 功能区用地经济潜力分区汇总表(基于现实条件改造) (45)附表3-12 功能区用地潜力利用时序配置汇总表 (46)附表3-13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汇总表(一) (48)附表3-14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汇总表(二) (48)附表3-15 分行政区单元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汇总表(一) (49)附表3-16 分行政区单元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汇总表(二) (49)附录ⅠA:地级以上城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基础数据、评价过程及评价结果汇总表附表1A-1 地级以上城市区域用地状况评价基础数据汇总表附表1A-2 地级以上城市区域用地状况评价各区(县、市)基础数据汇总表附表1A-3 地级以上城市人口发展与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匹配程度分析过程表附表1A-4 地级以上城市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变化的匹配程度分析过程表附表1A-5 地级以上城市区域用地状况评价指标权重值表附表1A-6 地级以上城市区域用地状况整体评价指标理想值汇总表附表1A-7 地级以上城市区域用地状况整体评价指数汇总表附表1A-8 地级以上城市所辖区(县、市)用地状况评价指标理想值汇总表附表1A-10 地级以上城市所辖区(县、市)增长耗地指数计算过程表附表1A-11 地级以上城市所辖区(县、市)用地弹性指数计算过程表附表1A-13 地级以上城市所辖区(县、市)评价综合指数计算汇总表附表1A-14 地级以上城市所辖区(县、市)土地利用状况类型判定汇总表附表1A-15 地级以上城市所辖区(县、市)土地利用状况综合类型汇总表附录ⅠB:县级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基础数据、评价过程及评价结果汇总表附表1B-1 县级市区域用地状况评价基础数据汇总表附表1B-2 县级市人口发展与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匹配程度分析过程表附表1B-3 县级市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变化的匹配程度分析过程表附表1B-4 县级市区域用地状况定量评价指标权重值表附表1B-5 县级市区域用地状况定量评价指标理想值汇总表附表1B-6 县级市区域用地状况整体评价指数汇总表附录Ⅱ: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状况评价基础数据、评价过程及评价结果汇总表附表2-1 中心城区用地状况评价工作地域土地利用现状表附表2-2 中心城区用地状况定性分析基础数据表附表2-3 中心城区用地利用强度与利用效益指标值汇总表附表2-4 中心城区用地现状用途与规划用途差异对比分析表附表2-5 中心城区用地状况评价功能区划定结果汇总表附表2-6 居住功能区评价指标基础数据填报表附表2-7 居住功能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评价表附表2-8 居住功能区评价指标理想值表附表2-9 居住功能区利用状况类型分类标准表附表2-10 居住功能区土地利用状况类型汇总表附表2-11 商业功能区评价指标基础数据表附表2-12 商业功能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评价表附表2-13 商业功能区评价指标理想值表附表2-14 商业功能区利用状况类型分类标准表附表2-15 商业功能区土地利用状况类型汇总表附表2-16 工业功能区评价指标基础数据填报表附表2-17 工业功能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评价表附表2-18 工业功能区评价指标理想值表附表2-19 工业功能区利用状况类型分类标准表附表2-20 工业功能区土地利用状况类型汇总表附表2-21 行政办公功能区评价指标基础数据填报表附表2-22 行政办公功能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评价表附表2-23 行政办公功能区评价指标理想值表附表2-24 行政办公功能区利用状况类型分类标准表附表2-25 行政办公功能区土地利用状况类型汇总表附表2-26 教育功能区评价指标基础数据填报表附表2-27 教育功能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评价表附表2-28 教育功能区评价指标理想值表附表2-29 教育功能区利用状况类型分类标准表附表2-30 教育功能区土地利用状况类型汇总表附表2-31 其他功能区评价指标基础数据填报表附表2-32 其他功能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评价表附表2-33 其他功能区评价指标理想值表附表2-34 其他功能区利用状况类型分类标准表附表2-35 其他功能区土地状况利用状况类型汇总表附表2-38 分行政区单元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汇总表附表2-39 中心城区用地状况定量评价指标权重值表附录Ⅲ: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基础数据、评价过程及评价结果汇总表附表3-1 基于全面改造的功能区用地潜力测算对象汇总表附表3-5 功能区用地经济潜力分区汇总表(基于全面改造)附表3-6 基于现实条件改造的功能区用地潜力测算对象汇总表附表3-7 基于现实条件改造的空闲地、改造地情况汇总表附表3-11 功能区用地经济潜力分区汇总表(基于现实条件改造)。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评价的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评价的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

城市建设⽤地节约集约评价的⼟地管理信息化建设城市建设⽤地节约集约评价的⼟地管理信息化建设对城市建设⽤地节约集约评价⼯作成果进⾏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国⼟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提⾼⼟地利⽤管理⼯作⽔平,推进城市⽤地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全⾯提⾼⼟地利⽤效率,实现“合理利⽤每⼨⼟地”国策的重要举措。

为配合城市建设⽤地节约集约评价⼯作的实施,按照国家和省的相关要求对城市建设⽤地节约集约评价⼯作成果进⾏信息化建设,进⼀步采取措施加快城市建设⽤地节约集约评价的⼟地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步伐,完善系统功能,加强系统应⽤,切实提⾼规划管理⼯作的⾃动化和信息化⽔平。

⼀、信息化建设的⽬的对城市建设⽤地节约集约评价⼯作成果进⾏信息化建设,要求在计算机软硬件⽀持下,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在建⽴城市建设⽤地节约集约评价数据库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建设⽤地节约集约评价⼯作的业务流程和具体特点,以满⾜新形势下的评价成果实施管理、辅助⽀持⽇常办公⾃动化及提供辅助决策等为基本⽬标,建⽴集GIS和计算机技术为⼀体的功能全⾯、性能稳定、操作简便的专业化信息系统,实现对城市建设⽤地节约集约利⽤情况的⽇常管理。

系统以城市建设⽤地节约集约利⽤情况管理为核⼼,兼顾区域建设⽤地节约集约利⽤年度更新评价⼯作,实现业务数据和图件的集成管理,以此提⾼城市建设⽤地节约集约利⽤情况管理⼯作效率,为⼟城市建设⽤地节约集约情况的动态变化和信息化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信息化建设的任务1.建⽴城市建设⽤地节约集约利⽤情况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体系按照国家、省的数据库标准建⽴系统数据格式体系,实现对城市建设⽤地节约集约评价⼯作数据库成果的科学组织和有效管理,使系统具备数据存储、查询、更新、制图、汇总等功能,实现业务数据的动态管理。

2.提供城市建设⽤地节约集约利⽤管理服务根据各级⼟地管理部门需要,为管理者提供⽇常业务管理服务,包括城市建设⽤地的年度计划管理实施、指标的管理等,使城市建设⽤地节约集约评价⼯作内容流程化、业务内容模板化,并对城市建设⽤地节约集约评价⼯作的实施进⾏动态管理和监测。

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技术体系与思路

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技术体系与思路

Discussion on Technical System and Perspectives of Evaluation on Construction Land Saving and
Intensive Use
作者: 林坚 张沛 刘诗毅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北京100871
出版物刊名: 中国土地科学
页码: 4-10页
主题词: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评价 技术体系 指标体系
摘要:研究目的:总结分析中国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技术体系和关键问题。

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文献资料法。

研究结论:(1)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是指通过降低建设用地消耗、增加对土地的投入,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一种开发经营模式,主要属于
经济领域讨论的问题;(2)中国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技术体系包括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和潜力测算三大部分;(3)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和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都涉及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的工作,定量评价方法是以多
因素综合评价法为主,指标体系设置将因评价目的、对象不同而存在差异,其间用地的承载功
能不可忽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2014年11月目录1 编制依据 (1)2 基本约定 (1)2.1 适用范围 (1)2.2 评价目的 (2)2.3 工作体系 (2)2.4 工作任务 (3)2.5 评价时点 (3)2.6 技术步骤 (4)2.7 标准适用说明 (7)3 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 (8)3.1 评价单元与评价对象 (8)3.2 基础调查 (9)3.3 定性分析 (17)3.4 定量评价 (23)3.5 评价结果综合分析 (32)3.6 汇总表格规范 (33)4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 (33)4.1 评价对象与工作地域界定 (34)4.2 评价工作地域划定 (34)4.3 工作底图制作与功能区划分 (36)4.4 基础调查 (49)4.5 定性分析 (53)4.6 定量评价 (59)4.7 潜力测算 (70)4.8 中心城区用地潜力评价综合分析 (90)4.9 汇总表格填表规范 (91)5 典型功能区和典型挖潜案例整理分析 (91)5.1 典型功能区信息整理 (91)5.2 典型功能区及地块挖潜利用案例整理 (92)6 评价成果编制要求 (94)6.1 工作报告编制要求 (94)6.2 技术报告编制要求 (95)6.3 基础资料汇编编制要求 (98)6.4 成果图件编绘要求 (99)6.5 数据库建设要求 (99)7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更新评价 (99)7.1 更新评价的工作范围与评价时点 (99)7.2 更新评价的主要内容与技术方法 (100)7.3 已完成初始评价城市成果更新的内容及技术要求 (105)附录:用地分类及含义 (109)为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关于部署开展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函[2014]210号)要求,做好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依据《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TD/T1018-2008),结合2011-2013年北京等30个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原平等20个小城市评价工作实践,编制《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以下简称《手册》)。

1编制依据《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编制依据主要包括:(1)《国土资源部关于部署开展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函[2014]210号);(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3)《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4)《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GB/T18507—2001);(5)《城镇土地估价规程》(GB/T18508—2001);(6)《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1993,2002版);(7)《土地基本术语》(GB/T19231—2003);(8)《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9)《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TD/T1018—2008);(10)《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2基本约定2.1适用范围本《手册》适用于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部署开展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函[2014]210号)确定的地级以上城市和县级市开展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

2.2 评价目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是指在符合有关法规、政策、规划的前提下,通过降低建设用地消耗、增加对土地的投入,不断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一种开发经营模式。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是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查、分析,评价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水平,测算集约利用潜力,提出促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对策建议的过程。

开展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旨在全面掌握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潜力规模与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提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挖潜、结构调整、布局优化的途径和措施,为科学用地管地提供重要依据,促进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和效益提高,从而实现节约集约用地。

2.3 工作体系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包括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简称“区域用地状况评价”)、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简称“中心城区用地潜力评价”)两部分。

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包括基础调查、节约集约利用状况定性分析、节约集约利用状况定量评价和综合分析,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包括基础调查、集约利用状况定性分析、集约利用状况定量评价、集约利用潜力测算和潜力评价综合分析。

图2.1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体系示意图2.4工作任务根据国土资函[2014]210号文件要求,本次城市评价工作任务包括初始评价和更新评价。

其中,初始评价包括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初始评价和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初始评价。

更新评价包括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更新评价和重点城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更新评价。

2.5评价时点本次城市初始评价时点统一为2014年12月31日;2016年度、2017 年度和2018年度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更新评价时点分别为2015年12月31日、2016年12月31日和2017年12月31日;重点城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更新评价时点分别为2016年12月31日和2017年12月31日。

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部署开展部分重点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1]1148号)、《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部署开展沈阳等14个重点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2]627号)和《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部署开展原平等20个小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3]438号)要求,已完成初始评价的城市,应按照本次的技术标准规范,对初始评价成果进行更新,更新评价时点统一为2014年12月31日,同时开展其他年度的更新评价。

2.6 技术步骤2.6.1 区域用地状况评价技术步骤区域用地状况评价技术步骤为:(1)明确评价单元和对象;(2)开展评价单元的人口状况、经济状况、土地利用状况基础调查,进行资料整理和相应数据处理;(3)开展评价单元区域用地状况定性分析,根据人口发展与城乡建设用地变化匹配程度、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变化匹配程度分析结果,判定各评价单元的土地利用趋势类型;(4)根据定量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各评价单元的评价指标现状值,确定评价指标理想值,确定评价指数、分指数和指标权重;(5)进行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计算各评价单元的区域用地状况定量评价分指数、指数和总指数;(6)分别根据各评价单元的区域用地状况定量评价分指数、指数、总指数计算结果,划分土地利用状况类型;(7)根据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结果,开展评价结果综合分析,提出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对策建议;(8)编制区域用地状况评价的报告、图件和基础资料汇编,建设评价数据库。

图2.2 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技术路线图2.6.2 中心城区用地潜力评价技术步骤中心城区用地潜力评价技术步骤为:(1)划定评价工作地域;(2)制作评价工作底图,划分功能区;(3)开展基础调查,收集与评价工作地域、功能区范围相对应的常住人口、经济发展、市政公用设施水平及环境状况、基准地价及土地市场交易、工程建筑状况数据;(4)定性分析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结构与布局,建设用地利用强度,建设用地利用效益,用地现状与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规划状况差异性,以及土地市场状况;(5)根据中心城区用地状况定量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各功能区的评价指标现状值,确定评价指标理想值,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值;(6)进行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计算各功能区的土地利用集约度;(7)根据不同类型各功能区的土地利用集约度计算结果,划分土地利用状况类型,进行定量评价结果汇总分析;(8)根据功能区定量评价结果,开展用地潜力测算定性分析,确定中心城区用地潜力测算对象;(9)测算具备改造挖潜可能性的各类功能区的规模潜力和经济潜力,计算城市可节地率,制定潜力利用时序配臵方案,开展典型区域潜力评价与挖潜政策分析,整理典型功能区和典型挖潜案例;(10)根据中心城区用地状况定性分析、定量评价和潜力测算结果,开展评价结果综合分析,提出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对策建议;(11)编制中心城区用地潜力评价的报告、图件和基础资料汇编,建设评价数据库。

图2.3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技术路线图2.7 标准适用说明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初始评价,依照本《手册》第3、6条规定开展;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初始评价,依照本《手册》第4、5、6条规定开展;更新评价依照本《手册》第7条规定开展。

3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是以参评城市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建设用地为评价对象,定性分析参评城市及下辖各行政单元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定量评价参评城市及下辖各行政单元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揭示参评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总体状况和区域差异。

主要包括基础调查、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定性分析(简称“区域用地状况定性分析”)、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定量评价(简称“区域用地状况定量评价”)和评价结果综合分析等工作内容。

3.1评价单元与评价对象3.1.1 评价单元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以行政区为基本评价单元。

地级以上城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应分别针对辖区整体和下辖县、市、区的用地状况开展评价,县级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仅针对辖区整体用地状况开展评价。

其中,地级以上城市辖区整体用地状况评价单元为该城市本级,地级以上城市下辖县、市、区用地状况评价单元为该城市下辖的各县、市、区;县级市辖区整体用地状况评价单元为该城市本级。

县级市也可参照本《手册》的技术思路和要求,开展针对下辖各街道(建制镇、乡)的区域用地状况评价工作。

3.1.2评价对象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的对象为参评城市或参评城市下辖各行政单元内的全部建设用地。

其中,地级以上城市辖区整体用地状况评价的对象为该城市的全部建设用地,地级以上城市下辖县、市、区用地状况评价的对象为该城市下辖各县、市、区的建设用地;县级市辖区整体用地状况评价的对象为该城市的全部建设用地。

3.2 基础调查3.2.1 调查基本要求基础调查是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的基础性工作,主要涉及人口、经济、土地利用现状、土地供应和土地规划等基础数据。

调查工作应充分利用统计年鉴或报表、经济社会普查、土地利用调查,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现有成果资料。

调查工作中应根据评价需要,按照相应的评价单元调查和整理资料,并在资料整理、数据校核、修正的基础上,开展汇总分析,填报相关表格,开展数据库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