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单元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学案鲁教版选择性必修3
鲁教版高三地理选择性必修3_素养训练《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第一单元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可燃冰是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似冰的结晶物质。
2017年5月我国在南海全球首次试开采可燃冰成功。
据此完成1~2题。
1.可燃冰按照自然资源的表现形式分类属于()A.可再生资源B.非可再生资源C.矿产资源D.生物资源2.可燃冰中甲烷的含量是大气中含量的300倍,若开采中出现大量泄漏,则可能会引起()A.酸雨B.土壤盐渍化C.臭氧层空洞D.全球气候变暖解析第1题,可燃冰按照自然资源的表现形式分类属于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包括动物、植物资源;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是根据自然资源的自我再生性质划分的。
第2题,甲烷属于温室气体,可燃冰中甲烷的含量是大气中含量的300倍,若开采中出现大量泄漏,则可能会引起全球变暖。
答案1.C 2.D读图,完成3~4题。
全球不同程度退化土地的分布情况3.有关全球各地土地退化的分析,正确的是()A.亚洲土地退化以土地盐渍化和土地荒漠化为主B.非洲土地退化严重主要跟沙尘暴频发相关C.欧洲降水丰富,水土流失最为严重D.南美洲严重土地退化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超过北美洲4.目前在我国农牧过渡地区,防治土地退化的主要对策为()A.加强湿地管理,维护其生态功能B.禁樵禁牧,保护基本农田C.合理利用土地,退耕还草D.有机质还田,提高土壤肥力解析第3题,亚洲土地退化主要以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为主;非洲土地退化以人为破坏植被为主要原因;欧洲水土流失远没有亚洲等地严重;南美洲和北美洲严重土地退化面积基本相当,但北美洲土地面积远大于南美洲,所以南美洲严重土地退化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超过北美洲。
第4题,农牧过渡地区土地退化主要是过度放牧或过度农垦造成的土地荒漠化,因此合理利用土地是主要措施之一。
我国农牧过渡区湿地较少,加强湿地管理不是防治土地退化的主要对策;在部分地区实行退耕还草,有利于生态的恢复;禁樵禁牧不利于地方经济持续发展,应该适度放牧,防止乱砍滥伐;有机质还田有利于防止土地退化,但不是主要措施。
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自然资源与人类》课内探究导学案
自然资源与人类课内探究学案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凡是自然资源都必须同时具有自然属性(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即天然)和经济属性(能够用于生产和生活,即有用),二者缺一不可。
例如,石油是自然资源,但由石油加工获得的汽油、柴油、煤油等就不能称为自然资源;再如雷电等尽管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具有自然属性,但由于目前仍不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不属于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等。
1.自然资源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气候2.不可再生资源并不是绝对不可再生的,如矿产资源只是由于它的更新时间太长,相对于短暂的人类历史来说可以认为是不可再生的。
可再生资源也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气候资源等只要利用合理、保护得当,就能够不断更新、循环使用,如果它们的资源环境遭破坏,或者利用速度超过了更新速度,就会出现资源的短缺3.土地、水、生物等可再生资源,受地球表面各地水热条件的影响,其分布有地带性规律。
而水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资源,还受地形、地质等条件的制约,有非地带性分布规律。
不可再生资源受地质作用的制约,具有地质分布规律,如金、银、铜、铁等内生矿多分布于4.按照能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可将能源分为常规能源和新能源。
多年来就大规模利用的能源,称为常规能源。
新能源是指近若干年才开始使用的能源,或过去利用过,后来被取代了,现在又有了新的利用方式的能源。
新能源与常规能源是相对而言的。
一种能源在它没有被大规模利用以前都属于新能源,但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的深化和其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新能源就变成常规能源了。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离开了土地资源,人类将难以生存和发展。
在1.采猎文明阶段:人类主要是通过适应自然环境来求得生存,总体上对自然环境的作用2.农业文明阶段:人类主要依靠土地而生存,但人类不再是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而是3.从数量上,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但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则拓展延伸1.土地资源是经过人类的生产活动,能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所需物质和能量的土地,是自然界与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产物,所以它是一种自然综合体。
高中地理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导学案 鲁教版必修1
图4-1-1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学习目标】1、知道自然资源的概念和主要类型,理解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含义。
2、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原理探究自然资源分布上的规律性与不平衡性以及资源间的联系性;结合实例分析说明自然资源数量的有限性与利用的发展性,形成正确的资源观。
3、 以土地资源为例,理解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4、 通过案例分析,知道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原因,理解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了解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增强合理利用资源的社会责任感。
活动1:读课本“认识自然资源”部分的内容,了解自然资源概况,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自然资源的概念,判断图4-1-1中,符合自然资源含义的图例是( )(2)思考:一种物质或能量现在不是自然资源,将来会不会成为自然资源?为什么?(3)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滥伐森林、过度放牧、乱排污水、滥施化肥农药等将会给土地资源的循环利用带来哪些问题?活动2:(1)根据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原理,思考可再生资源的分布为何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规律?不可再生资源的分布有无规律可循?(2)读课本“资源间的联系性”部分,将①风力资源丰富,②植物资源贫乏,③太阳辐射能丰富,④云雨少,日照时间长,⑤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五项前的数字序号填入图4-1-2中,并思考为何同一区域内的各类自然资源间往往是相互联系的?(3)结合我国海河流域水资源的实例,说明各种可再生资源的数量也是有限的。
图4-1-2(4)将自然资源的各个共性特征与其相对应的利用原则用直线连起来。
①分布的不平衡性 A.提高利用率,促进更新,珍惜和节约使用②资源间的联系性 B.加强科技攻关挖潜,提高利用能力和水平③数量上的有限性 C.因地制宜,发挥各地优势,搞好资源调配④利用的发展性 D.全面评估,注意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活动3:分组讨论在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阶段,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鲁教版必修三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一、学习目标
1.能结合实例,了解区域的含义。
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二、内容预习
一、区域的含义
1.区域概念是指一定范围的,是人们在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1.地理空间地理环境差异
2.区域的属性
(1)具有一定的、、和。
(2)有明确的。
(3)内部某些特征,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第一节认识区域
第1课时区域的含义与类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区域的定义,区域的划分和区域划分的目的。
②了解均质区和功能区两种基本的区域类型以及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
2.过程与方法
①在教学“区域的含义”时,首先展示教材第2页图1—1—2、图1一1—3,也可展示中国其他区域或当地的资料。其次,引导学生对两区域进行比较,包括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再引导学生阅读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等相关地图。最后,概括归纳出“区域”的定义。
2.下列按综合指标划分出来的区域是()
A.干湿地区B.中国三大自然区C.高原区D.热带雨林区
2.BA、C、D三项是按单一指标划分出来的。
3.下列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区域都有明显的边界B.区域内部存在差异,区域之间某些特征相对一致
C.区域都是根据自然要素特征划分的D.区域划分的指标,既可以是单一指标,又可采用综合指标
②列举实例理解均质区和功能区。充分利用教材图片或补充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教案鲁教版必修
学情分析
世界地理部分知识学生在初中学过,但由于只要考到60分即可,很多学生学习时不太重视,加上初三、高一接触这部分知识的机会少,很多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是很陌生的。学生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参差不齐。所以在讲解本节课内容时还是比较重视基础。从接触世界分区开始,讲解内容均是按照地理位置—自然地理概况—人文地理概况讲解,本次换一种方式,从中亚干旱的气候出发再将各要素串连在一起,希望做到讲解内容的同时,学生也知道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中亚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特征;
2.中亚的地形特征;
3.中亚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类型及自然景观;
4.中亚的河流、湖泊。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中亚的地形资料,分析区域的地形特征;
2.以中亚的气候、地形等资料,分析中亚的水文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讲解咸海面积减少的原因,明确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实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请同学观赏图片,总结中亚的气候特征,并提问中亚气候干旱的原因。
观赏并回答。
从中亚干旱的气候出发,学习本节内容。
分析中亚地理位置干旱的原因:地理位置和地形。并详细讲解中亚地理位置和地形的知识。
听讲、思考、回答。
分析中亚气候干旱的原因,同时学习的中亚的地理位置和地形。
由中亚干旱的气候,推出气候的类型和自然景观。
教学重点
(1)中亚的地理位置;
(2)中亚的自然地理概况及分析;
(3)地形特征和水文特征。
教学难点
中亚干旱的原因分析;中亚水文特征的分析。
教学方法
多媒体、自主学习、图示分析
课时安排
1个课时
教学程序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认识区域学案 鲁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鲁教版高一
第一节认识区域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含义和区域划分的目的。
了解区域的分类,能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一、区域的含义1.含义: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
2.特点: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其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划分:既可以是单一指标,也可以是综合指标;既可以按照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也可以按照人文要素特征来划分。
4.目的: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区域范围有大有小,如东部经济地带的范围大于京津唐工业基地;区域界线往往有过渡性特征,如干湿区的界线;有的界线明确,如行政区的界线。
二、区域的类型1.均质区(1)概念:是指那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2)类型:包括自然区域和人文区域。
2.功能区(1)概念:是指那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2)组成:功能区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
区分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方法凡是以区域物质内容(既可以是自然要素也可以是人文要素)的相似性为指标的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均质区范畴。
如根据地形划分出高原区、平原区等,按照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划分出方言区、水田农业区等。
凡是以区域内在联系(功能上有联系)为依据进行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功能区范畴。
如城市经济区指以城市为中心并且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3.区域的空间尺度(1)空间尺度:区域的空间尺度可大可小,包括大尺度的区域、中等尺度的区域和小尺度的区域。
(2)特点:一般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区域特点就越宏观;反之,尺度越小描述得就越具体,越详细。
三、区域的特征特征含义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其相对一致性,但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差异性异性区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包括开放性自然要素之间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区域内部特征具有明显的相似性,但并不是说内部特征的完全一致性,即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
鲁教版高中地理总目录
高中地理知识体系(鲁教版)必修必修一第一单元从宇宙中看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1. 宇宙2. 太阳3. 地球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 地球的自转2. 产生昼夜交替3. 产生时差4. 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 地球的公转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3. 昼夜长短的变化4. 四季的更替单元活动辨别地理方向1. 利用地图辨别方向(1)在地图上辨别方向(2)在野外利用地图辨别方向2. 利用罗盘辨别方向3. 利用恒星辨别方向(1)根据太阳辨别方向(2)根据大熊座寻找北极星(3)根据仙后座寻找北极星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1. 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2. 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1)岩石圈的组成①岩浆岩②沉积岩③变质岩(2)岩石圈的物质组成3.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1)内力作用的“足迹”①褶皱②断层(2)外力作用的表现①流水作用②风力作用③冰川、海浪作用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1.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2. 大气的受热过程3. 大气的运动(1)热力环流(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4. 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3)季风环流5. 常见的天气系统(1)锋面系统(2)气旋(低压)与反气旋(高压)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1. 水圈的组成2. 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3. 洋流及其地理意义(1)洋流分布规律(2)洋流的地理意义单元活动分析判断气候类型1. 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2. 掌握判断气候类型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一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2. 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1)水平地域分异①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2)垂直地域分异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 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2. 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3. 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的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1. 认识卡斯特地貌2.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单元活动学会应用地形图1. 认识等高线地形图2. 地形图的判读(1)盆地(2)丘陵(3)沙丘(4)岭谷相间地形3. 地形剖面图的判读与绘制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1. 认识自然资源(1)分布的不平衡性(2)资源间的联系性(3)数量的有限性(4)利用的发展性2. 土地资源与人类(1)采猎文明阶段(2)农业文明阶段(3)工业文明阶段3. 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二节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1. 认识洪水和洪灾2. 洪灾的形成原因3. 洪灾的防治措施第三节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1. 全球气候变化2.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与未来的变化幅度3.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单元活动遥感技术及其应用1. 什么是遥感技术2. 遥感技术的应用3. 学看遥感技术必修二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1. 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2.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1)第一阶段原始低增长阶段(2)第二阶段高增长阶段(3)第三阶段增长减缓阶段(4)第四阶段低增长阶段3. 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第二节人口迁移1. 人口的迁移与流动2.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3. 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1. 人口分布2. 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①地形②气候③水资源和土壤④矿产资源(2)社会经济因素3. 谋求人口合理容量单元活动学用地理统计图1. 学用常见的人口统计图2. 探究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3. 解读复杂的统计图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1. 城市的起源与发展2. 城市化及其特点(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3.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节城市区位于城市体系1. 城市的区位选择(1)自然因素(2)社会经济因素2. 城市体系3.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案例分析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1. 城市功能区2. 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1)历史因素(2)经济因素(3)社会因素3.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单元活动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1. 地理信息系统2.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1)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2)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3. 城市管理中的地理信息系统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第一节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1.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2. 农业地域类型(1)水稻种植业(2)商品谷物农业(3)混合农业3.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节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1.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2. 工业地域的形成3. 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三节旅游业与地理环境(选学)1. 旅游业2. 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地理因素(1)自然地理环境(2)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距离(3)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4)旅游地交通的通达性(5)旅游地的接待能力及环境承载量(6)社会环境3. 旅游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单元活动学用电子地图1. 电子地图及其应用(1)公众信息服务(2)智能交通管理(3)政府管理与决策2. 光盘电子地图操作指南3. 网络电子地图的使用第四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第一节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1. 交通运输2. 现代通信3. 商业贸易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1. 交通运输线2. 交通运输点3. 城市交通网第三节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1. 交通和通信发展与全球化2.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与聚落形态3.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与商业网点单元活动全球定位系统与交通运输1. 全球定位系统的构成(1)空间卫星系统(2)地面监控系统(3)用户设备系统2. GPS的应用(1)GPS在军事上的应用(2)GPS在交通上的应用(3)GPS在旅游探险中的应用3. 学用GPS手持机(1)学用GPS定位(2)学用GPS导航(3)GPS手持机应用实例必修三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1. 区域的含义2. 区域的类型3. 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2)差异性(3)开放性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1. 区域差异2. 区域差异比较——以日本和英国为例(1)自然环境的比较(2)经济发展的比较①农业生产的比较②工业发展的比较3. 我国的区域差异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1. 初期阶段2. 成长阶段3. 转型阶段4. 再生阶段单元活动学会分析区域差异1. 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2. 区域差异分析的主要方法3. 活动实例——分析长江流域不同区域的差异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 地理环境决定论2. 人类中心论3. 人地伙伴论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1. 理解可持续发展(1)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生态的可持续发展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1)公平性原则(2)持续性原则(3)共同性原则(4)阶段性原则3. 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1. 人口战略2. 资源战略3. 环境战略4. 稳定战略单元活动学会小区域调查1. 调查的目与意义2. 调查的方法与步骤3. 调查的内容——以庐山小区与调查为例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1. 水土流失及其危害2. 水土流失的原因(1)自然原因(2)人为原因3. 水土流失的治理(1)工程措施(2)农业技术措施(3)生物措施第二节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1. 鲁尔区发展的背景2. 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1)传统产业的衰落(2)环境恶化3. 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1)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2)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第三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1. 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2. 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3. 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1)积极意义(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单元活动走进“数字地球”1. 认识“数字地球”2. “数字城市”3. “数字校园”第四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1. 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2. 长江流域社会经济概况3. 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治理(1)上游地区(2)中游地区(3)下游地区第二节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1. 自然环境2. 土地资源及其开发(1)土壤肥沃(2)土地资源丰富(3)土地开发3. 农业生产和布局(1)全国重要的农林基地(2)农业布局4.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1)黑土的开发(2)林业的发展(3)湿地的保护第三节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州为例1. 经济发展快2. 城市化水平高3. 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1)生态环境形势严峻(2)人地矛盾加剧(3)重复建设突出(4)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5)优化产业结构(6)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单元活动探究区域开发与整治1. 了解区域开发与整治的一般过程(1)区域开发与整治的背景(2)区域开发与整治的实质和目标(3)区域开发与整治的内容和步骤2. 活动实例——以我国西部开发与整治为例(1)确定研究的地域范围(2)确定研究的主题并收集资料(3)资料的整理与分析(4)总结区域特征,解释区域存在的问题(5)对比分析和相关借鉴(6)综合整治的措施(7)分组讨论选修选修一宇宙与地球选修二海洋地理选修三旅游地理选修四城乡规划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六环境保护选修七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单元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学案鲁教版选择性必修3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必备知识·素养奠基一、认识自然资源1.自然资源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为人类利用并产生价值的自然环境要素的总称。
2.类型:划分角度主要类型自然属性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等增殖性能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战略性矿产资源能源矿产石油、天然气、页岩气、煤炭、煤层气、铀金属矿产铁、铬、铜、铝、金、镍、钨、锡、钼、锑、钴、锂、稀土、锆非金属矿产磷、钾盐、晶质石墨、萤石[连一连]将自然资源与所属的类型连线。
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为什么?提示:不是,水资源虽然是可再生资源,但如果不合理利用(如水污染)就会变为非可再生资源。
另外,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有些地区水资源短缺。
二、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1.自然资源的数量与人类活动——以矿产资源为例:(1)自然资源的数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体现在资源总量、资源种类与结构、人均资源占有量等方面。
(2)矿产资源的数量影响着资源的开采利用规模、生产年限和资金投入,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打“√”)误(打“×”)。
①煤炭资源用途是发电。
(×②褐煤、烟煤和无烟煤所含热量、含碳量依次减小。
(×③冶炼技术越低对铁矿的品位要求就越高。
(√2.自然资源的质量与人类活动——以土地资源为例(1)自然资源的质量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各种自然资源满足人类和社会环境需要的优劣程度,或获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少和价值高低的表征。
(2)土地资源的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资源的质量决定了人们开发利用土地时的难度和成本,影响着土地利用类型和生产方式。
(3)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质量的影响: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可以促进土地质量向良性发展;不合理开发及过度利用会导致土地质量下降。
高中地理 4.1 自然资源与人类教案 鲁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4.1 自然资源与人类教案鲁教版必修14.1 自然资源与人类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资源的特征2. 以土地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 通过认识自然资源数量的奶限性和利用的发展性,使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懂得利用自然资源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教学重点①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学难点①自然资源的特征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材分析一、认识自然资源该节内容分三个层次,由概念-分类-共性特征,重点突出共性特征。
教材中资源特征的第一、二两点分别阐述了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和整体性。
关于地域差异性,教材从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个方面说明,水热条件的区域分异,导致某些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
不可再生资源尽管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但其分布也具有一定规律性。
不同地区资源的分布各不相同,而在一定地域的各种资源间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当一种资源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影响到其他资源发生变化。
教材以热带雨林和荒漠地区的自然资源为例进二、土地资源与人类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
教材从多个方面对比三个历史时期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
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以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导致某些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恶化。
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逐渐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程。
教材重点在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通过该节学习,使学生具有节约资源、保护资源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贡献力量。
教学过程(导入)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生产、生活都离不开自然环境,离不开自然环境。
高中地理 第四单元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导学案 鲁教版必修1-鲁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学案
自然资源与人类[学习目标定位] 1.能够说出自然资源的概念,结合实例辨析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
2.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自然资源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理解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途径。
一、认识自然资源1.概念: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
2.分类 类型 特征举例可再生资源能够不断地生长和繁殖,可不断更新、循环使用的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形成需要漫长的地质时期,相对人类的历史来说是不可更新的矿产资源3.共同特征⎩⎪⎨⎪⎧分布的不平衡性资源间的联系性数量的有限性利用的发展性思考1.南极冰川、火电、小麦是自然资源吗?为什么?答案 都不是。
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
南极冰川目前还无法应用于生产与生活;火电、小麦都有人类活动的参与,不是直接来自自然界。
二、土地资源与人类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
人类文明阶段 生产特征 土地对人类的影响 人类对土地的影响采猎文明采集、狩猎土地质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影响大较小 农业文明种植和养殖土地是人类最重要的财产和生产资料,土地的质量和数量都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许多地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质量下降工业文明大规模机器生产 土地用途多样化,土地质量的含义和判别标准也发生了本质变化土壤污染和土地退化越来越严重思考2.为什么说工业文明阶段“土地的质量和数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 答案 土地资源利用的多样化,使土地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污染,土地退化也越来越严重。
三、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2.可持续利用措施(1)适度开发: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
(2)兼顾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代人的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利益(3)环境保护: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要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科学利用与保护的统一。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一章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 学案(知识点汇总及配套习题)
第一章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 1 - 第二节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 - 14 - 章末复习 ....................................................................................................................... - 28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1.结合实例,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属性和分类,理解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
(综合思维)2.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地理实践力)3.结合实例,分析不同资源的分布规律。
(区域认知)4.通过认识自然资源数量的有限性和利用的发展性,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懂得利用自然资源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人地协调观)一、自然资源概述(一)自然资源的概念1.概念: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2.属性:具有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和社会性等特点。
[特别提醒]判定自然资源,要充分把握自然资源的两个基本属性,即自然属性(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和经济属性(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有用的物质、能量)。
1.分类(1)根据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可分为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2)根据自然资源的增殖性能,可分为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高一地理同步学案:《自然资源与人类》鲁教版必修一_1
( )9.提高资源利用率与拓展资源利用范围和利用途径的办法中,正确的是(双选)
A.采富矿弃贫矿,可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
B.加快地下深部找矿,可扩大矿产的后备储量
C.大量排干和开垦沼泽,作为解决耕地不足的主要途径
D.加强综合利用,可提高资源利用率
备注
课堂检测——自然资源与人类班级姓名
(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农业文明阶段,人类开始主动地改变和改造自然环境
B.人类社会的各个阶段,土地质量的判别标准基本未变
C.非农用地是指用于林业、水产业和畜牧业的土地
D.工业文明阶段,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更强了
( )2.“自然资源不能够被永续利用”的观点,错在没有认识到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
社会阶段
采猎文明阶段
农业文明阶段
工业文明阶段
生产力水平
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
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范围与规模
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
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
三:课堂研讨
1.土地资源是如何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
2.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备注
学后反思
③工业文明阶段,土地用途多样化导致了食物安全问题
④后工业化阶段,生态环保用地、风景旅游用地陡增导致了耕地减少和食物短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4.造成世界许多地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严重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对自然资源的适度开发B.非农业用地不断增加
C.森林、草原植被的破坏D.城市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
A.自然资源的数量是在不断增多的
B. 可再生资源是不会枯竭的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4.2《自然灾害与人类》教案(优质)
《自然灾害与人类》教案一、教材分析《自然灾害与人类》是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2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以洪灾为例掌握洪水与洪灾的联系,洪水形成的原因。
并且以此为基础学会分析其他相关的灾害。
本节内容是选修自然灾害与保护的基础,内容也比较简单一些。
学生易掌握。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成因、类型及其危害;(2)认识、区别洪水和洪灾,并结合我国发生洪水和洪灾的实际事例,学会分析诱发洪水灾害的种种因素,寻求洪灾防治措施。
(3)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学、读图,提高学生的地理语言准确表达能力、归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理性的灾害观和正确的资源观。
(2)让学生懂得趋利避害,使资源环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1)洪灾形成原因(2)洪灾的防治措施(3)我国洪灾频发的主要原因。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校的高一属于分层次教学,学生基础有差异。
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来说老师多引导学生,深挖学生的思维。
对于其他层次一方面要有一定量的提示和补充,另外要注意学生回答问题时地理用词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五、教学方法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布置作业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自然灾害与人类,搜集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各类资料,收集有关自然灾害前兆的谚语。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备课(设计多种可能性)。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室内教学,课前打开多媒体。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现教学目标导入新课:如果说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物质与能量我们把它称为自然资源,那么什么又是自然灾害呢?同学们能不能列举一些吗?学生举例:(出现问题:有的同学在这时就混销了自然现象与自然灾害.待在后面解决。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 鲁教版必修1
山东省新泰市第二中学地理鲁教版必修一教案:第一单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活动的分布、成因等,能用实例分析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录象和学生对宇宙的感性认识展开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对教材图表的分析比较、归纳、恒星与星云的差异,四级天体系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宇宙观,激发学生学科学和探索宇宙奥秘的精神。
教学过程:宇宙中是否存在“地外文明”,人类迄今还没有得到确切的答案。
在人类发射的宇宙探测器上,携带了一幅“人类信息图”,介绍了人类与地球最基本的情况。
你能看懂图中所表达的含义吗?如果请你画一幅图画与“外星人”对话,你最想告诉他们有关人类与地球的哪些信息?人类活动离不开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生成、演化离不开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的宇宙环境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大家共同来探讨这个问题。
从录象和同学的感性认识,谈谈对宇宙的理解宇宙的概念: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物质世界(强调科学的宇宙观)。
演示各种天体的视觉形状和主要特点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宇宙具有物质性特点,宇宙中这些物质统称为天体。
指导学生比较恒星和星云两种最基本的天体。
宇宙处在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距离相近的天体因相互吸引而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和图片,找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试着用结构框图把这些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展示给大家。
天体系统.(师生共同合作整理知识结构图,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宇宙是有层次的,并处在有序的状态之中。
总星系(目前人类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约150亿光年)河外星系(星系)银河系其他恒星系太阳系其他行星系地月系知识窗:当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观察到的宇宙范围会不断扩大,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开发宇宙的两个重要的里程碑。
由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导入下一内容学习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为什么呢?1、太阳的质量占整个太阳系的99.86%;2、在太阳引力作用下,其他天体绕日运动。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单元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单元活动践行绿色发展学案鲁教版选择性必
单元活动践行绿色发展【必备知识·素养奠基】一、树立绿色发展理念1.绿色发展概念: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
2.绿色发展的意义:旨在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3.绿色发展的举措:(1)树立绿色发展观念,保护生态环境,珍惜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2)节约资源是保护环境的前提和高质量发展的保障。
二、发展绿色生产1.绿色生产:建立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2.目标:节能、降耗、减污、增效。
3.手段:管理和技术。
技术创新是绿色发展的驱动力。
一方面运用绿色低碳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另一方面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
4.低碳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复合体,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以及减少碳排放为核心,遵循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原则,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实现对资源及其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尽可能地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减少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为什么说节约资源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提示:环境污染归根结底是人们局限于认识水平和经济技术条件,把各种有用物质排入环境所致,是资源浪费的结果。
生态破坏也是人们不能充分有效利用自然资源而过度向环境索取资源造成的,因此节约资源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倡导绿色消费1.绿色消费含义:(1)倡导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
(2)注重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
(3)在消费过程中注重保护环境。
2.倡导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
四、创建绿色学校1.概念:是指将绿色发展理念纳入课程内容,进行绿色校园建设,创设绿色文化氛围,开展绿色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师生环境素养的学校品牌建设行动。
2.目的:培养学生绿色发展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自觉,增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_《自然资源与人类》教材活动解析
《自然资源与人类》教材活动解析
【p79】
问题
图4-1-1的5幅图片中所反映的内容,哪些属于自然资源?你生活中所使用的物品与哪些自然资源有关?
【活动】p85
分析表4-1-3和表4-1-4,谈谈你对我国土地荒漠化的认识。
你的家乡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土地资源?
解析及参考答案:
【p79】
自然资源是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
以此来看,图中原始森林、山上的岩石属于自然资源,而棉花和清洁汽油经过人类加工过,不属于自然资源,闪电目前还未被人类利用,也不能算自然资源。
日常生活中与很多自然资源有关,我们吃的粮食是在土地资源用取得的,在此过程中离不开水资源、气候资源等。
【活动】p85
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课标呈现·素养导读主干知识·宏观把握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核心素养1.通过典型案例的图片、表格及新闻报道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作用及发展变化,学会判断自然资源的方法,理解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通过典型案例的视频和图文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资源安全的概念、核心和地位,理解并掌握维护国家资源安全的措施。
(人地协调观)一、认识自然资源1.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为人类利用并产生价值的自然环境要素的总称。
[温馨提示]自然资源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经济属性。
这就决定了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成为自然资源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二是能够用于生产和生活。
2.作用:为人类提供物质、能量和空间。
3.发展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开发利用的资源种类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拓展,规模不断扩大。
4.分类按照自然资源是否可以更新或再生,将其划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两大类。
[温馨提示]矿产资源并不是绝对不可再生的,只是由于它的更新时间太漫长,相对于短暂的人类历史来说,可以认为是不可再生的。
5.战略性矿产资源:某些矿产资源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区域发展、社会稳定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对经济安全、国防安全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有着重要影响和制约作用,被称为战略性矿产资源。
二、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1.自然资源的数量与人类活动——以矿产资源为例(1)自然资源的数量(2)案例——矿产资源的数量:影响着资源的开采利用规模、生产年限和资金投入,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矿产资源丰富→发展开采和加工工业――→资源枯竭2.自然资源的质量与人类活动——以土地资源为例(1)自然资源的质量①含义: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各种自然资源满足人类和社会环境需要的优劣程度,或获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少和价值高低的表征。
②衡量指标:既需要进行综合指标评价,又需要有所侧重。
(2)案例——土地资源的质量①含义:土地资源的质量就是一个综合指标,包括地表形态、气候条件、土壤肥力、土地平整状况、土地区位条件等方面。
②体现:在农、林、牧业生产中,土地质量主要是指土地生产能力的高低;在工业、交通、城镇等非农业建设中,土地质量主要是指土地区位条件的优劣。
③影响:土地资源的质量决定了人们开发利用土地时的难度和成本。
3.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以水资源为例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农业生产方式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南方地区利用充沛的水源发展了水田农业;北方地区因地制宜发展了旱作农业;西北地区主要发展了畜牧业、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对我国人口、城市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也产生重要影响我国西部非季风区受水资源限制,人口稀疏,城市数量少、规模小,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应对措施修建大型蓄水工程和跨流域调水工程三、维护资源安全1.资源安全(1)含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保质保量、及时持续、稳定可靠、经济合理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及资源性产品,同时避免破坏生态环境的状态。
(2)核心:保证各种重要资源充足、稳定、可持续供应,在此基础上,追求以合理的价格获取资源,以节约集约、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
(3)地位:是国家维护政治、军事安全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
资源安全又与生态安全息息相关。
2.维护国家资源安全的主要途径(1)坚持立足国内,加大资源的勘探力度,维持必要的资源自给能力。
(2)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保障海外资源安全供应。
(3)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4)重视资源节约,避免资源浪费。
(5)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减少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的环境污染。
一、判断题1.汽车燃烧的汽油属于自然资源。
(×)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使用能源的数量减少,种类增多。
(×)3.人类活动可能导致土地资源质量下降。
(√)4.南水北调工程可以解决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问题。
(×)5.资源供给减少就一定导致资源安全问题。
(×)二、选择题6.下列陆地资源中,既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又属于能源的是( )A.生物资源B.水资源C.石油、天然气资源D.铁矿资源答案:C7.造成自然资源在数量上的有限性的原因是( )①非可再生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几乎不可能再生②受地质作用的制约③可再生资源的循环、更新需要一定周期④受资源之间相互制约限制A.①③B.①②C.②③D.③④答案:A三、填空题8.读下面相关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显示自然资源是直接从__________中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______和______。
(2)由图可知,自然资源具有______属性和______属性,图中属于自然资源的是____(填字母)。
(3)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忽视了自然资源的数量是__________的;铁矿有富矿和贫矿之分,说明自然资源的质量存在__________之分;我国北方多煤,南方多磷说明自然资源空间分布是________的。
答案:(1)自然环境物质能量(2)自然经济 D(3)有限优劣高低不均匀探究点(一)|认识自然资源————————从生活中学————————一、地理情境激趣2021年1月25日,2021年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以视频形式召开。
会议明确了“十四五”时期自然资源管理重点工作:一是全面深化自然资源领域重大改革。
二是用长牙齿的硬措施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
三是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
四是加强生态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
如图是某地自然资源调查工作图。
二、核心素养培优1.指出我国自然资源调查的主要自然资源类型有哪些。
(综合思维)提示: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
2.指出常见的非可再生资源,并说明原因。
(综合思维)提示: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是在一定区域、一定地质条件下,经历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在人类历史时期几乎不可能再生。
3.分析确定一种物质和能量是否是自然资源的方法。
(地理实践力)提示:一种物质和能量是自然资源,必须同时具备自然属性(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和经济属性(用于生产和生活)。
否则,就不是自然资源。
————————在探究中悟————————一、自然资源、自然环境、能源之间的联系1.自然环境是指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的自然界,包括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自然要素。
2.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是直接取自于自然环境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
3.能源是指能够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物质的运动,有些能源属于自然资源,但有些能源不具有自然属性(如水电、焦炭、核电等),不属于自然资源,总之三者的关系如图所示:[方法技巧] 自然资源的“三看”判断方法(1)看来源哪里。
自然资源来自自然界,在自然界中以自然的方式存在。
如我们用于生产生活的电能,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因此不属于自然资源,再如小麦、棉花等人工种植和饲养的一些农产品等。
(2)看有没有用。
自然资源关键是要用于人类生产生活,不用于人类生产生活的不属于自然资源。
如西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沙子目前不能够被人们利用,不属于自然资源,而东部地区的河沙等广泛用于建筑等生产领域,所以就是自然资源。
(3)看能不能用。
在现有开发、利用技术水平下,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人类能不能使用。
如闪电中的电能我们目前还不能够收集利用,所以闪电就不是自然资源。
二、自然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历史阶段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化社会资源依赖程度强较强减弱主要资源气候、水、土地、生物矿产资源后天性资源自然资源对产业布局的影响自然条件比较好、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农业文明才得以发展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影响。
矿产资源的储存状况、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是影响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因素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下降,后天性资源的地位上升,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减弱,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日益弱化————————到实践中用————————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符合自然资源概念的图例是( ) A.甲B.乙C.丙D.丁2.下列选项属于图例乙所示的是( )A.铜矿、焦炭B.雷电、沙漠C.化肥、大米D.森林、淡水解析:1.B 2.D 第1题,自然资源是从自然环境中获得并能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的物质和能量。
甲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但没有用于生产和生活;丙和丁是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但不是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
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乙表示自然资源,结合选项可知,森林、淡水属于自然资源。
可燃冰常见于深海沉积物或陆上永久冻土中,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天然气水合物)。
中国于2017年5月在南海首次试采可燃冰成功。
据此完成3~4题。
3.可燃冰属于( )A.生物资源B.可再生资源C.非可再生资源D.水资源4.我国陆地可燃冰分布区可能集中在( )A.江南丘陵B.云贵高原C.四川盆地D.青藏高原解析:3.C 4.D 第3题,由材料可知,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上永久冻土中,属于矿产资源,因此属于非可再生资源,C正确。
第4题,由材料可知,陆地可燃冰多分布在永久冻土中,我国的江南丘陵、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都位于亚热带地区,没有永久性冻土,A、B、C错误;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高寒,存在永久性冻土,因此可能存在可燃冰,D 正确。
故选D。
探究点(二)|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从生活中学————————一、地理情境激趣2020年10月23日,自然资源部发布《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20)》数据,2019年,铁矿石产量8.4亿吨,较上年增长4.9%,消费量14.1亿吨(标矿);粗钢产量10.0亿吨,增长7.2%。
我国铁矿床分布广泛但又相对集中,31个省市均有分布,但是大多又集中分布于辽宁、四川、河北等地,三地总储量共104.57万吨,占全国总储量的52%。
此外,我国大型矿区少,中小型矿区多。
我国有大型以上矿区101个,中型矿区470个,小型矿区1 327个,而其中超大型铁矿床仅10处。
此外,我国铁矿的平均品位仅34%,比世界平均品位低15%,且在已探明的储量中97%铁矿为贫矿,品位大于50%的仅占探明资源总量的2.7%。
如图是2017年我国铁矿石分省市储量分布图。
二、核心素养培优1.分析我国铁矿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区域认知)提示:分布广泛但又相对集中,具有不均匀的特征。
2.分析怎样正确认识我国铁矿资源的查明储量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