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5《自相矛盾》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案(1)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案(1)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自相矛盾》的主要内容,掌握课文的基本情节和含义。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并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3.能够灵活运用课文中的成语“自相矛盾”。
4.能够通过本课的教学,启发学生思考人生道理,懂得避免自相矛盾的行为。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
2.难点:通过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意图,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三、教学准备1.课文《自相矛盾》课文录音和PPT。
2.板书、彩色笔、教学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3.学生课前预习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成语“自相矛盾”的出处和含义,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播放课文录音,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学习•第一遍课文朗读,学生跟读。
•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展示学生分析能力。
3. 理解•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矛盾行为,并探讨其中的道理。
•讨论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用意和态度。
4. 拓展•跟学生一起总结并复述课文内容。
•设计小组活动或游戏,让学生灵活运用“自相矛盾”这一成语。
5. 归纳•总结课文中的教义和道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自相矛盾的行为。
•带领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看看是否存在自相矛盾的情况。
五、课堂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课文内容。
2.思考并写一篇小结,谈谈对“自相矛盾”这一成语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深入分析《自相矛盾》这一课文,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并运用成语,“自相矛盾”不仅是一种行为方式,也是道德准则,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塑造良好的行为和价值观。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5《自相矛盾》优质示范公开课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5《自相矛盾》优质示范公开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通过讲述楚国卖盾和矛的人自我矛盾的推销言论,揭示了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相互抵触的道理。
本文语言简练,寓意深刻,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教学本文,旨在培养学生准确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但学生在理解文中比喻手法和寓意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悟道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会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手法和寓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能相互抵触的道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结构。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手法和寓意,引导学生从中感悟道理。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课堂效果。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感受文章结构。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手法和寓意。
4.教师引导:通过提问、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悟道理。
5.实践运用: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自相矛盾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6.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能相互抵触的道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楚人卖盾又卖矛不能相互抵触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能力。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15《自相矛盾》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15《自相矛盾》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文,使学生了解“自相矛盾”的意义及常见表现形式。
•掌握本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能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归纳总结、说课文语言和写作能力。
###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辨、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自相矛盾”的概念,掌握课文核心内容。
•难点:运用课文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能自主完成相关问题的思考和解答。
三、教学准备•教学工具:黑板、投影仪、PPT等。
•教学材料:课本、词卡、相关图片等。
•学生准备:学生课本、笔记本、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话题:“什么是自相矛盾?”学生回答后简单解释概念,激发学生思考。
2. 学习课文(15分钟)•大声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理解课文内容,解释生词和短语,让学生理解课文。
•学生分组,共同讨论课文中出现的“自相矛盾”现象。
3. 分析课文(20分钟)•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有序地做课文分析。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老师点评,引导学生探究更深层次的含义。
4. 练习与拓展(20分钟)•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和加深对“自相矛盾”概念的理解。
•展示一个小故事,让学生发现故事中的自相矛盾之处。
5. 总结与展望(10分钟)•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总结体会。
•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并展望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与实施,发现学生在识别自相矛盾现象方面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未来课程可以增加更多生动的场景让学生参与,以加深学生对自相矛盾的理解。
六、课后作业1.听写本课文生词。
2.思考并总结生活中常见的自相矛盾现象。
以上是对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15《自相矛盾》课文的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希望本节课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对问题分析的准确性。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学设计(精选16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学设计(精选16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篇1【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1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难点】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通过以前的学习和课外阅读,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成语。
下面,我们先来进行一场“成语大比拼”活动。
请看大屏幕。
师:的确,中华民族有灿烂悠久的文化,成语又是其中一朵奇葩,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积累成语。
今天我们就再学一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2、板书课题,观察课文插图,理解“矛”和“盾”。
(出示多媒体)二、精讲课文。
1、想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吗?请自由朗读故事。
2、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3、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1)教给学生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方法。
(先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
)(2)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戳”(教师板书字形,动作演示“戳穿”)(3)在这个故事中,是什么“戳”什么?(4)他是怎么卖他的矛和盾的?(边叫边夸)顺势帮助学生区分“买”和“卖”。
(5)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夸口)(板书)3、“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
)他是怎么说的?(1)谁来读读这位楚国人的话。
(2)谁再来学学这位楚国人夸夸自己的“矛”和“盾”。
(3)听了这位楚国人的话,有人买吗?为什么?对,他们没买,因为他们听出了这位楚国人话中有问题。
有什么问题?(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4、如果你是其中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5、在围观者的反问中,那个楚国人有什么反应?(1)只能——“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2)“张口结舌”还可以换成哪些词?四、小表演。
五、联系生活,明道理。
1、通过学习课文和刚才的表演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说话、做事不要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
新统编五年级下语文15《自相矛盾》优质课教学教案
新统编五年级下语文15《自相矛盾》优质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这篇课文是我国古代的一则寓言故事,通过讲述一个卖矛又卖盾的人在大街上夸耀自己的商品,最后却自相矛盾,引人深思。
课文内容简练,寓意深刻,适合五年级的学生阅读。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理解到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的道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但对于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代汉语用法,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
在思维方式上,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和自我中心倾向,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言过其实的后果,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代汉语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基本内容的理解和一些生僻词汇的掌握。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寓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的品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法、朗读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课文PPT3.相关寓言故事资料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然后引导学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解答学生的疑问。
对于一些生僻词汇和古代汉语用法,可以适当解释。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文中人物的动作和语言。
然后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文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以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同时,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寓意,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第1篇】《自相矛盾》教学设计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默读和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及作品的情感态度,防止逐字逐句地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本案主要通过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领读、配乐朗诵等不同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读通、读顺文言文,读出适当的停顿和节奏,在读的过程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在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故事内容,明白道理;知道“自相矛盾”这一成语来自寓言故事,体现学习的延展性。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完成预学案作业。
收集矛和盾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猜图导入,走近古文1.激趣:老师知道同学们读了很多的寓言故事,现在,我来考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2.课件出示寓言故事对应的。
(依次出现《掩耳盗铃》《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的故事中的)3.引导学生回顾这几则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
4.出示《自相矛盾》。
(1)你们知道这个故事的名字吗?(2)这个人手里分别拿的是什么?(3)观看矛和盾的及视频资料,介绍矛和盾。
通过直观演示,帮助学生认识矛和盾,为学文做好铺垫。
5.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走进文言文《自相矛盾》,感受古文语言的韵味。
(相机板书:自相矛盾)设计意图:由学生喜欢的寓言故事导入,复习故事的同时明白寓言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小道理,为学习课文埋下伏笔。
二、初读古文,识字读文1.引导学生交流识字、读文的方法。
2.根据学生交流,出示学习方法。
课件出示:学习小助手1.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感觉难读的地方就反复多读几遍。
2.将字条中的生字逐一读给小组同伴听,圈出读不准的生字。
3.请小组同伴当小老师,教你读准圈出的生字。
4.组长组织交流,动脑筋,想办法,识记生字的字形。
3.集体检测。
(1)开火车朗读词语,相机强调“吾”读二声,不读“wǔ”;“誉”不要误读成“yì”。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教学设计(共38张)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自相矛盾》故事的主要内容与寓意。
–掌握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及相关语法知识。
2.能力目标:–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正义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故事《自相矛盾》的内涵,掌握关键词汇的意义。
2.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提升学生对故事寓意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图片等教具引发学生兴趣,导入话题,引出“自相矛盾”这个概念。
2.师生互动,学生提出自己对“自相矛盾”的理解。
(二)学习活动1.学生听读课文《自相矛盾》,理解故事内容。
2.分组讨论,总结故事中的自相矛盾现象,并分析原因。
3.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关键词语,并进行词汇解释和操练。
4.学生进行课文朗读,注意语调和表达。
5.小组展示,每组以图文、演讲等形式展示自己对故事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相关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相矛盾的意义与生活联系。
2.提出类似情境,让学生分析判断其中是否存在自相矛盾现象。
3.师生共同探讨解决自相矛盾的有效办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启示。
四、课堂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课文内容。
2.以《自相矛盾》为题,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1.教师应注意评价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2.针对学生的不同反应,调整教学策略,保证教学效果。
3.总结本节课教学经验,为下一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相矛盾》故事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道德价值观,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公开课教学设计【8篇】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公开课教学设计【8篇】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公开课篇1学习目标: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朝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并学习挑山工不懈攀登的精神。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意味深长、腾云驾雾、拘束的意思。
能用耽误、朴素造句。
4、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
2、学习挑山工不停地登攀的精神。
教学难点: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法:情境教学学法:联系实际教具:小黑板学具:字典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泰山是一座中外闻名的山岳,有许多人前来游览。
在游览的同时我们会看到一些人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坡上奋力前行,他们就是挑山工。
这些挑山工在登山时比游人多走一倍的`路程,而却比游人先达极顶,这是真的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看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问题: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游人是怎样登山的?结果怎样?(用笔划下有关语句。
)把挑山工讲的话划下来。
2、指名回答。
三、自学生字、新词。
1、辨析多音字。
2、易错的字。
四、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每人读一句。
3、指名分段读。
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
1、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情况。
2、提问:这篇文章写挑山工怎样登山的?由此引发了一个什么不解之谜?二、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本文如何分段?根据什么分段?2、讨论分段。
本文开头写作者在泰山上碰到挑山工,并由此产生疑问;有一次写出了作者的疑问,并用事实说明了疑问点;作者最后从这件事上受到启发。
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即: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受到启发3、根据作者思路划段,总结段意。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楚国人卖盾和矛的故事,通过故事让学生明白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课文语言简洁,富有启发性,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他们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够通过讨论、思考来理解课文中的道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道理,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为学生提供课文朗读的录音,方便学生跟读和理解。
2.课文课件:制作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分组安排: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便于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然后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课文课件,引导学生逐句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的大意。
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提问:“楚国人卖盾和矛的时候,为什么最后没有人买?”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导学生理解自相矛盾的道理。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个代表扮演楚国人,其他成员提问,代表回答。
新统编五年级下语文15《自相矛盾》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统编五年级下语文15《自相矛盾》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一篇古代寓言故事,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的故事,揭示了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互相抵触的道理。
课文语言简洁,情节有趣,富有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寓言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此外,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诚实、实事求是的态度,懂得说话办事要言行一致的道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子,以及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图片等。
2.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设计。
3.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标准的课文朗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矛盾之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中的语气、情感。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
4.巩固(10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课文中的道理,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享。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拓展(10分钟)学生发挥想象,为课文添加结尾。
教师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引导学生学会创新。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学期《15 自相矛盾》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学期《15 自相矛盾》教案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在夸大自己的盾和矛的好处时,却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从而引出了一个寓言故事。
本文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寓言故事,领悟到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要言行一致,不要言过其实的道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寓言故事的深层含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引导。
此外,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也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深层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的品质,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的品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为学生提供课文的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2.教学PPT:制作精美的教学PPT,辅助课堂教学。
3.学习小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便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引导学生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课文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如:“楚国人为什么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的方式,加深对寓言故事的理解。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学期《15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学期《15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5 自相矛盾》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学期的教材,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分析寓言故事来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及用法。
故事以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商人为主角,通过他买卖矛和盾的故事,揭示了自相矛盾的道理。
教材旨在通过寓言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学会分析问题,提高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寓言故事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在分析成语含义和用法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寓言故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明白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及用法。
2.难点: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成语的内涵,提高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15 自相矛盾》课文2.课件:故事图片、成语解释、例句等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楚国商人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讲述楚国商人买卖矛和盾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矛盾现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矛盾现象,引导学生学会用成语“自相矛盾”进行描述。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例子,让学生用成语“自相矛盾”进行填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生活中的一些自相矛盾的现象,让学生运用成语进行评价。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5《自相矛盾》优质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5《自相矛盾》优质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中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的故事,揭示了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的道理。
本文语言简洁,情节生动,富有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文言文的理解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针对本文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代文化背景,学生可能还需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文章中所揭示的道理可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感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学会文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学会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的道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2.难点:学会文中的生字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共同提高。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生字词卡片:用于巩固生字词学习。
3.课文录音:用于引导学生跟读、模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楚国商人卖矛又卖盾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过程中注意指导生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跟读课文录音,巩固课文内容。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5《自相矛盾》优质示范公开课教学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5《自相矛盾》优质示范公开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成语故事,讲述了楚国人卖矛又卖盾的故事。
文章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示了矛盾双方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要考虑到事物的多方面因素,要学会全面思考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阅读能力,对成语故事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如何从故事中提炼出深刻的道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可能还需要引导。
学生对于课文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式可能会感到陌生,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成语“自相矛盾”的来历和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到实事求是,全面思考问题的道理。
四. 教学重难点1.难点:学生对于古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3.课文注释和翻译。
4.讨论话题和问题清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楚国人为什么最终无法卖出矛和盾,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因为楚国人说话办事自相矛盾,没有实事求是。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同时,教师给出讨论话题:楚国人为什么自相矛盾?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几个与“自相矛盾”相关的句子,让学生判断这些句子是否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几个场景,让学生运用“自相矛盾”这个成语进行描述。
新统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15《自相矛盾》优质课教学教案
新统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15《自相矛盾》优质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楚国卖盾和矛的人夸大其词的广告语引起了孔子的疑问,从而引出了一个关于矛盾的哲学思考。
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理解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并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但对于辩证法的理解还比较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思考等方式,逐步理解课文中的哲学思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思考等方式,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矛盾的概念及其在事物中的表现。
2.辩证法的理解与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
2.讨论教学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案例,让学生理解矛盾的概念和辩证法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课文中的案例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矛盾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扮演课文中的对话,体会矛盾的存在。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案例,理解矛盾的概念和辩证法的应用。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矛盾现象,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矛盾的概念和辩证法的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课后阅读相关资料,加深对矛盾和辩证法的理解。
8.板书(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主要观点,方便学生复习。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精美教案(统编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自相矛盾”的基本概念。它是指一个人的言行之间存在矛盾,不能自圆其说。这个成语揭示了逻辑一致性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课文中的楚人卖矛又卖盾,展示了自相矛盾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发现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成语的含义和逻辑思维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自相矛盾”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辩论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如何运用逻辑思维来揭示自相矛盾。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辩论活动的过程。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自相矛盾”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逻辑思维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言行一致,避免自相矛盾的情况发生。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自相矛盾》这个故事非常感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这让我感到很欣慰。通过这个故事,我尝试让学生们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逻辑思维来避免这种情况。
然而,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理解成语的文化内涵和逻辑思维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对成语文化内涵的讲解,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成语背后的故事和道理。
2.在讲授逻辑思维时,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语言进行解释,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
新人教部编本五年级语文下册《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新人教部编本五年级语文下册《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5自相矛盾》是人教部编本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通过讲述楚国卖盾和矛的人自我否定自己的话,让学生明白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其词,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本文语言简洁,富有哲理性,适合五年级的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但对于课文中的哲理,可能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可能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耐心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诚实守信的品质,明白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其词,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哲理,学会实事求是,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3.讲授法: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感悟哲理。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15自相矛盾》课文原文。
2.教学多媒体: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
3.学习用品:笔记本、文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课文原文,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实事求是、诚实守信的看法。
新人教部编本五年级语文下册《15自相矛盾》教案
新人教部编本五年级语文下册《15自相矛盾》教案一. 教材分析《15自相矛盾》是人教部编本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通过讲述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的故事,揭示了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课文语言简洁,情节有趣,富有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寓言故事有一定的喜爱。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存在困难,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诚实、实事求是的态度,明白说话办事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道理,学会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自相矛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对课文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中的道理。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为学生提供正确的课文朗读音频,方便学生跟读和理解。
2.课文译文:为学生准备课文的白话文翻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PPT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PPT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楚国人卖矛又卖盾的故事图片,引导学生观看并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中的人在干什么吗?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15自相矛盾》这篇课文,寻找答案。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跟读课文音频,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随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边读边理解课文的大意。
在此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正确地发音和停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5《自相矛盾》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15.自相矛盾【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一个成语,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这个成语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
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
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
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
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课题自相矛盾课型讲读课文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吾、弗、夫”3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矛、盾”等4个会写字。
正确读写“矛盾、何如、弗能”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7.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吾、弗、夫”3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矛、盾”等4个会写字。
正确读写“矛盾、何如、弗能”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5)分钟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谈话激趣:同学们,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
它概括性强、内涵丰富。
如果在作文或说话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就可以获得形象生动、言简意丰、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
而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或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
【出示课件2】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
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它事物。
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简单地说“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引导交流:说说自己了解的寓言故事。
(《揠苗助长》《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农夫和蛇》等。
)3.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板书课题:自相矛盾)学生齐读课题。
4.理解题目:请同学们互相交流对课文题目的理解。
(矛是古代人作战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是古代人作战中保护自己的盾牌。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难一》。
)5.简介作者【出示课件3】韩非子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
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
韩非所写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
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
6.谈话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非子的寓言《自相矛盾》,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能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整个故事,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局,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7.教师范读课文。
交流寓言,导入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寓言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学习寓言的方法,并把这一方法渗透在整节课的教学之中。
新课教学(33)分钟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了解这篇课文与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了解文言文。
【出示课件4】文言文的简单演变【出示课件5】文言文与白话文的简单区别4.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出示课件6】(1)楚人:楚国人。
(2)鬻(yù):卖。
(3)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4)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5)利:锋利。
(6)以:用。
(7)弗:不。
(8)应:回答。
(9)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三、再读感知,交流学法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这件事的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借助注释读懂古文。
(1)方法:读懂古文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结合课文中的注释。
在读好、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对照课文中的注释和平时掌握的语言表达特点相结合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个词、每句话的大概意思。
实在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借助外界的各种力量来进行理解。
(2)运用:比如文中的句子,就可以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就能把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理解了,还能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来把握课文内容的要点,从中明白读书的方法。
四、指导朗读1.【出示课件7】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学生练习朗读。
3.小组学生互读互听,互相评议。
4.教师范读。
5.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指导学生掌握朗读节奏,为更好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2)分钟五、课堂总结,布置背诵【出示课件8】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理解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并读熟了课文,大体了解了课文内容。
2.请同学们课下自由朗读,试着背诵课文。
课堂作业新设计一、给加的字注音。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二、把下列词语和相应的意思用线连起来。
楚人卖。
鬻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誉楚国人。
陷锋利。
利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以回答。
弗用。
应不。
【答案】一、yùdùnmáowúxiànfú二、楚人:楚国人。
鬻:卖。
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利:锋利。
以:用。
弗:不。
应:回答。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故事中人物的思维过程。
2.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2)分钟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1.指名多个学生朗读课文,师生评议。
2.谈话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自相矛盾》。
检查背诵环节的设计,既是为了与上节课衔接,又是为了开启下节课的教学。
新课教学(36)分钟二、再读课文,了解内容1.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再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出示课件2】(1)一边读一边看插图;(2)对照注释,揣摩句意;(3)小组合作,质疑问难,共同讨论。
2.小组交流,互相评议和补充修改,试着在小组内统一说法。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师生评议,教师相机指导并小结。
逐句理解,降低了学习文言文的难度,掌握了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出示课件3】(古文及逐句翻译)4.指名请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5.互相交流在学习中掌握的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出示课件4】(1)“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词。
(3)“补”,就是增补。
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4)“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5)“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6)“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把文言文中难懂的词句换成通俗易懂的词句。
6.小组推荐代表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师生评议,教师相机指导并小结。
故事范例:古时候,一个集市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有一个商人从商店里搬出矛和盾,在大街上高声叫卖。
矛上的红缨闪闪发光,矛杆上的龙纹栩栩如生;而盾上的金纹更是光彩夺目,很快就吸引了很多人。
那人见这么多人来围观,心里很是高兴,他想:哈哈,这下子我才发财了!于是他说:“朋友们,我这矛和盾可是最完美的武器!赶快买呀!”有个年轻人问:“为什么说这是最完美的武器”那个商人听了,连忙拿起盾来,炫耀道:“这块盾坚硬无比,世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损它一丝一毫!”人群中不少人惊叹不已。
他又举起他的矛,炫耀道:“这是世界上最锐利的矛,它能穿破任何事物,不管多厉害的盾,我也能一下将它刺穿。
”人群中人们都开始叫:“我买!我买!”那个商人心中暗喜:发财了,发财了。
正当他忙的手忙脚乱的准备收钱的时候,有一个老年人站了出来,大声说:“等等!”大家都回过头来望着那个老年人,那个商人也吃惊地望着老人。
那个老人捋着胡须慢吞吞地说:“你不是说你的矛最锐利,你的盾最坚固吗那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人们先是一愣,接着哄堂大笑,一哄而散,只留下那人满脸羞愧的商人和他的矛和盾。
从那之后,商人不再卖弄小聪明,而是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地做生意,他的生意很快就红火了起来,全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三、深读感悟,拓展交流(一)深入感悟。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那谁愿意再来给大家读读课文2.指名读课文,正音。
3.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人,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他的矛好,什么都能戳破。
旁人问他:拿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4.读了故事,感受了人物语言,你觉得可以用个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文中那个卖矛又卖盾的人(夸口)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学生勾画相关语句,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5.谁来学着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
(指名多个学生学着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
)6.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学生各抒己见。
)7.指导朗读:指导读好问话。
(设置孩子、中年人、老人,让学生品味语气。
)8.【出示课件5】在大家的追问中,那个楚国人只能——“弗能应也”是什么意思(无法回答。
)能换一个词语来替代吗(哑口无言。
)他为什么无法回答(因为他的话前后矛盾。
)9.那个人售物时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
)(二)深入理解,探究寓意。
1.互相交流,深入理解。
(1)再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