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病变CT
纵隔肿瘤的CT
泸医附院 医学影像系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UZHOU MEDICAL COLLEGE
实性畸胎瘤CT表现
多数位于前纵隔中部,即心脏主动脉交界处,少 数可位于主动脉弓以上或较低位置。 呈类圆形、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边缘多较清楚光 滑。 多呈混杂密度包括软组织密度、液性密度,脂肪 成份及钙化和骨化成份。 特征性表现者肿块内可出现脂—液面。 增强扫描畸胎瘤肿块内呈不均匀强化。 畸胎瘤恶变时表现肿块边缘模糊不光整,侵及周 围组织且肿块增大较快。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UZHOU MEDICAL COLLEGE
前上纵隔胸内甲状腺瘤
增强早期即明显强化
延迟扫描仍明显强化
泸医附院 医学影像系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UZHOU MEDICAL COLLEGE
胸内甲状腺瘤
鉴别诊断:
– 甲状腺癌:如局限在包膜内,则不能与良 性肿块鉴别。 – 结节性甲状腺肿:范围更广泛。
后纵隔胸腺囊肿 手术病理证实,女46Y
泸医附院 医学影像系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UZHOU MEDICAL COLLEGE
胸腺囊肿
鉴别诊断:
– 胸腺瘤囊变:囊变区较小,壁厚,囊内壁 欠光整;囊壁有强化。 – 皮样囊肿:位置相对较低,多较大,囊壁 可钙化,囊内容物密度欠均匀,部分有脂 肪密度,发病年龄较小。
泸医附院 医学影像系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UZHOU MEDICAL COLLEGE
生殖源性肿瘤
本病起源于原始生殖细胞,又称生殖细胞 瘤,包括:
肺癌分期纵隔淋巴转移的CT展示(自己改写)
肺癌的症状与体征
咳嗽
持续咳嗽、咳痰,痰中 带血或咯血。
胸痛
胸部疼痛、胸闷、气短 等。
全身症状
发热、消瘦、乏力等。
体征
肺部可闻及干湿啰音, 肿瘤压迫或侵犯邻近组 织时可能出现相应体征
。
02
CATALOGUE
肺癌分期
TNM分期系统
T
原发肿瘤的大小和范围, T0表示无原发肿瘤,T1至 T4表示肿瘤逐渐增大和扩 散。
比较疗效
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可以通过肺癌 的分期进行比较,为临床医生选择 最佳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分期与治疗选择
早期肺癌
TNM分期中的T1至T2、N0、 M0期肺癌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术后辅以化疗或放疗。
中晚期肺癌
TNM分期中的T3至T4、N1至 N3、M0或M1期肺癌以化疗、 放疗和免疫治疗为主,必要时可
CT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
淋巴结大小
通常认为淋巴结短径大于1cm时,存在转移的可能性较大。
淋巴结形态
不规则、边缘模糊的淋巴结形态提示恶性可能。
淋巴结结构
淋巴结结构消失、密度不均提示恶性可能。
CT在肺癌治疗评估中的作用
疗效评估
通过CT检查,评估肿瘤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判断治疗效 果。
预后评估
根据CT检查结果,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参 考。
THANKS
感谢观看
05
CATALOGUE
肺癌分期纵隔淋巴转移的CT表现
肺癌肿块的CT表现
1 2
肿块形态
肺癌肿块在CT上通常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 则形,边缘可光滑或毛糙。
肿块密度
肺癌肿块的密度通常不均匀,可伴有钙化或坏死 。
纵隔病变影像诊断 ppt课件
神经源性肿瘤
55
神经源性肿瘤
56
(2) CT表现
① 后纵隔脊柱旁区类圆形或半圆形肿块;
② CT平扫密度均匀,但因含脂量较高,其密度略低于邻近 的肌肉;
③ 良性边缘锐利,恶性边缘不清,侵犯周围结构;
④ 发生在椎间孔处的肿瘤,呈哑铃状,部分在椎管内,部分 在椎管外,CT可清晰显示椎间孔扩大,附近结构受压; ⑤ CT增强扫描:神经鞘瘤有不同形式的强化,而其他神经 源性肿瘤强化无特征。
57
神经源性肿瘤CT表现
58
神经源性肿瘤X线及CT
59
(3) MRI表现 ① 非神经鞘 瘤 MRI T1WI上呈中等偏低信号 , T2WI上呈高信号;
② 神经鞘瘤MRI T1WI上呈低信号,T2WI呈明显 高信号;
③ 增强MRI神经鞘瘤T1WI呈明显环形强化,非鞘 瘤呈均匀强化;
④ MRI对椎管内外哑铃状肿瘤的定位、观察脊髓 的受压情况较CT更清晰。
32
胸内甲状腺肿CT表现
33
(3) MRI表现
① 位置:MRI冠状位及矢状位成像可清晰显示肿块的来源; ② T1WI为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③ 肿块内囊变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④ MRI不能显示钙化; ⑤ MRI增强T1WI不规则强化伴周围界限不清提示恶性。
34
胸廓内甲状腺肿MRI
35
4、淋巴瘤
36
(1) X线表现
① 位置:肿块多位于中纵隔、气管与肺门附近,少数位前纵隔; ② 肿瘤多呈分叶状,向纵隔两侧突出,有时一侧明显; ③ 肿瘤可经肺门沿肺间质向肺内浸润,也可侵及胸膜及心包而产生胸 腔及心包积液。
37
淋巴瘤治疗前后胸片表现
38
肺部及纵隔ct断层解剖
肺癌
CT断层图像可显示肺部肿块的大小、形态、密度 等特征,结合增强扫描可观察肿块的强化程度, 有助于肺癌的诊断和分期。
纵隔肿瘤
CT断层图像可清晰显示纵隔内肿瘤的位置、大小、 形态等特征,有助于纵隔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
肺部感染
CT断层图像可显示肺部感染的病灶分布、形态、 密度等特征,有助于肺部感染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疾病的定位诊断和鉴别诊断。
03
常见肺部病变CT断层解 剖表现
炎症性病变
肺炎
CT表现为肺实变,可见空气支气管征,肺叶或肺段实变,边缘模 糊,常伴有胸腔积液。
肺结核
CT表现为多灶性、多态性、多钙化性、少肿块性和少结节堆聚性, 常见空洞、纤维条索状影和卫星灶。
肺脓肿
CT表现为圆形透亮区及气液平面,内壁光滑或略有不规则。
误诊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01 02
技术因素
CT扫描参数设置不当、图像重建算法选择不合适等技术因素可能导致 图像质量下降,影响诊断准确性。防范措施包括提高技术人员操作水平、 优化扫描参数设置等。
阅片经验不足
阅片者对肺部及纵隔CT断层解剖结构不熟悉,或者对病变特征认识不 足,可能导致误诊。防范措施包括加强阅片者培训、提高阅片经验等。
并发症监测
CT断层解剖可以及时发现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肺部感染、胸腔积液等,便于及时 干预和治疗。
随访观察
对于需要长期随访的患者,定期进行CT断层扫描可以监测病变的变化和复发情况,及时 调整治疗方案。
THANKS
感谢观看
食管
位于后纵隔内,呈管状软组织密度影,可显 示其管壁及管腔情况。
纵隔淋巴结分区及意义
淋巴结分区
01
根据淋巴结的位置和分布,纵隔淋巴结可分为多个区域,如肺
CT报告书写--胸部
CT报告书写—--—气管、肺、胸膜、纵隔1、正常胸部CT 肺窗:气管、支气管通畅,未见狭窄。
双肺内未见异常阴影。
肺纹理均匀,走行未见异常。
双肺透亮度正常,叶间裂无移位。
纵隔窗:胸廓形态及密度未见异常。
双肺门未见增大,纵隔内未见增大淋巴结影。
心脏形态未见增大。
2、支气管扩张症 肺窗:左肺下叶可见沿支气管走行多发囊状病变,病变大小不均,从中央到外周逐渐增多。
左肺上叶舌段亦可见少量圆形囊状影.病变周围可见伴行血管影,部分呈印戒征。
病变内壁光滑,未见气液平面。
其余肺组织透过度良好,血管及支气管纹理未见异常。
纵隔窗:纵隔未见增大淋巴结,肺窗所见病变范围减小并且显示不清。
3、急性肺炎 (1)大叶性肺炎 肺窗:右肺上叶后段可见实变影,其前缘不规则,前段可见散在小片状渗出影,后缘以斜裂为边界与下叶形成清楚界线。
双侧叶间裂基本对称。
实变影内可见充气支气管影,支气管壁光整,管腔无明显扩张。
纵隔窗:纵肉无明显移位,纵隔内未见确切增大淋巴结影。
肺内病变范围小于肺窗,形态同肺窗一致,密度均匀一致。
(2)支气管肺炎 肺窗:双肺血管纹理增粗,散在多发小片状实变阴影伴有磨玻璃样阴影,沿支气管分布,双侧对称分布.肺内散在小叶状分布低密度区,考虑为小叶性空气潴留。
(3)间质性肺炎 肺窗:双肺散在弥漫性分布磨玻璃样阴影,以中外带及胸膜下区多见,同时可见小叶间隔增厚及小叶内间质增生,部分磨玻璃样阴影与网格影重叠,形成Crazy paving表现。
全肺无明显肺结构牵拉扭曲,未见牵拉性支气管、细支气管扩张。
4、肺结核 (1)原发性肺结核 肺窗:右肺下叶背段及外后基底段可见大片状实变影,病变以斜裂为边界,未见明显支气管充气征。
相应肺容积无明显缩小.其余区域肺血管纹理未见异常。
纵隔窗:右肺下叶实变内部密度较均匀.右肺门增大,在上腔静脉后可见一组增大并钙化的淋巴结。
(2)血行播散性肺结核 肺窗:双肺透过度下降,肺内可见弥漫性分布1mm左右小结节影,结节分布在肺内外带及上下肺均无差异。
纵隔病变的CT诊断
畸胎瘤
恶性畸胎瘤
恶性畸胎瘤
恶性畸胎瘤
支气管源性囊肿
其形成是由于胚胎发育的停滞,不能 使条索状组织结构贯通成管状结构,使 远端支气管内分泌物不能排出而积聚增 多形成囊肿。 囊肿轮廓光整,张力高,囊内含有粘 液或蛋白成分较多的稠样物质,囊壁内 层为支气管上皮,也可有软骨成分。
支气管囊肿
支气管囊肿
侵袭性胸腺瘤
侵袭性胸腺瘤
侵袭性胸腺瘤伴钙化
侵袭性胸腺瘤
侵袭性胸腺瘤
侵袭性胸腺瘤
侵袭性胸腺瘤
侵袭性胸腺瘤
侵袭性胸腺瘤
侵袭性胸腺瘤 心内侵犯
侵袭性胸腺瘤伴钙化
胸腺癌
包括上皮癌、类癌,是极少 见的恶性肿瘤,呈浸润性生长。 可有纵隔内淋巴结或远处血行转 移。
胸腺癌
胸腺癌
胸腺癌上腔静脉阻塞
结节病
结节病
结节病
结节病
结节病
转移性淋巴结增大
以支气管源性肺癌转移最为 常见。其它部位的恶性肿瘤也 能转移至纵隔或肺门淋巴结。
纵隔淋巴结增大的划分标准:
头臂血管区域一般小于5mm 膈脚后区域一般小于6mm
纵隔内其它区域包括肺门小于10mm
转移瘤
肺门淋巴结转移
纵隔淋巴结转移
纵隔淋巴结结核
胸腺脂肪瘤
胸腺脂肪瘤
胸腺脂肪瘤
同前病例
同前病例
胸腺脂肪瘤
正常胸腺
胸腺增生
胸腺体积增大,但仍保持正 常胸腺结构。 胸腺滤泡增生,胸腺体积和 重量稍大或正常,但髓质内发 生中心有淋巴滤泡增生,可压 迫皮质,导致皮质萎缩。
60-80%的重症肌无力患 者可伴有胸腺滤泡增生。 10-20%伴有胸腺瘤。
巨淋巴结增生症
巨淋巴结增生
不同前纵隔病变的CT特征性表现特点
论著·临床辅助检查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纵隔包括多种不同的组织器官,因此当其发生病变时将会产生较为复杂的特点。
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往的临床影像学,如X 线等无法准确、清晰地显示出病变的部位与具体情况,因而无法为医生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使得临床医生无法有效开展治疗工作[1]。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目前临床中医生多使用CT 进行诊断,试图加强对诊断工作的干预,以此来获得良好的依据,为治疗提供可靠保障[2]。
本文将重点探讨不同前纵隔病变的CT 特征性表现特点。
资料与方法2015年5月-2017年7月收治前纵隔病变患者42例。
男25例,女17例;年龄29~57岁,平均(43.1±5.2)岁;病程1~2年,平均病程(1.5±0.2)年。
其中患者为胸闷症状12例,气促症状8例,胸痛症状4例,咯血症状9例,咳嗽症状3例,吞咽困难症状6例。
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此次研究的目的与方法,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此实验经伦理委员会同意。
将患者的一般资料录入至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处理,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前纵隔病变的临床诊断标准;②未患有精神疾病,具有清醒意识;③未患有其他严重的心、肝、肾等疾病。
排除标准:①患有其他严重的合并症或者恶性肿瘤疾病;②患者家属不同意此次研究目的与方法;③患者患有严重的精神障碍疾病;④患者处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
方法:患者入院后,分别对患者进行相关的病理检查与CT 扫描诊断。
①病理检查:医生制定严格的病理学检测方案,并按照《病理标本的检查及取材规范》的相关标准与步骤对患者进行病理检查。
②CT 扫描诊断:进行扫描诊断前,对患者进行药敏试验,以此来确保检测图像的质量;选用Emotion 16螺旋CT 扫描仪对患者的胸部进行常规扫描诊断,使患者采取仰卧体位,充分暴露胸部。
将CT 扫描的电压设定为120kV,电流设定为150mA,螺距比设定为1.5,层厚设定为5.0mm,扫描的范围包括胸廓至肺底;对部分患者进行CT 增强扫描,首先为患者注射100mL 的碘海醇注射液,以3mL/s 的速度进行注射。
肺部常见疾病CT读片
(2)周围型:发生于段以下支气管,病理形态为肺野内 结节和肿块,可形成空洞,肺上沟瘤又称肺尖癌
(3)弥漫型:7页
中心型 影像表现
早期中心型肺癌
最轻易漏诊 一、纤维支气管镜 特点:
1.可直视到支气管内新生物,2.明确肿瘤部位。3.可病理活检和刷检。 4.中央型阳性率高,
镜下征象: 直接征象:支气管壁结节状、菜花样、溃疡等浸润性病变 间接征象:声带麻痹,隆突增宽,管壁僵硬,局部受压变形
二、影像: 依赖于薄层或HRCT,MPR重建,显示叶或段支气管腔内结 节,壁厚
早期表现:壁不足厚、不规则、管腔狭窄、亚段支气管粘液栓、阻塞性 肺炎、阻塞性肺气肿。看到阻塞性肺炎及支气管粘液栓后向近端看, 管壁是否增厚。
呼吸性细支气管和肺泡管 累及下叶,与抗胰蛋
中心
白酶缺乏相关。
肺小叶中心点状或 肺实质密度广泛性减低,
者线状密度增高影, 病变肺血管直径减小,严
代表小叶内动脉, 充气扩张远端气道
重时可与小叶中心性肺气 肿并存并融合。
第17页
大叶性肺炎
肺泡充实性病变,渗出性 病理基础为肺泡腔大部分或全部气体被液体及细
第5页
正常胸片
肺部常见疾病CT读片
第6页
正常胸片
肺部常见疾病CT读片
第7页
常见肺密度改变
高密度: 实变 间质性 结节或团块 肺不张
n 低密度: 气胸 肺气囊
肺部常见疾病CT读片
第8页
常见胸片表现:肺密度增加
肺部常见疾病CT读片
第9页
常见胸片表现:肺密度增加
1、实变:造成任何液体、脓液、血液、细胞(包 含肿瘤细胞)充满肺泡疾病过程或其它造成肺叶 弥漫性或多灶性疾病物质。
纵隔肿瘤CT、MR诊断
纵隔肿瘤C T、M R诊断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影像中心张蕴纵隔位置•两侧纵隔胸膜之间,前至胸骨后方,后界为胸椎前缘及两侧脊柱旁沟,上至胸廓入口,下达膈肌。
纵隔内容•心脏、大血管、气管、支气管、食管、胸腺等重要器官,还有丰富的淋巴组织、神经组织与各种结缔组织。
纵隔分区与纵隔肿瘤、肿瘤样病变•前纵隔:胸腺瘤、畸胎瘤•中纵隔:恶性淋巴瘤、支气管囊肿•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胸腺瘤病理•细胞类型–淋巴细胞型–上皮细胞型–混合细胞型–梭形细胞型•根据病理组织学表现与生物学行为–良性胸腺瘤(非侵蚀性胸腺瘤)–恶性胸腺瘤(侵蚀性胸腺瘤)–胸腺癌临床表现•40-50岁发病率最高,20岁以下少见•男女无明显差异•大部分患者无症状•当肿瘤侵犯或压迫邻近结构时,可有胸痛、咳嗽、呼吸困难•25-50%的胸腺瘤有重症肌无力,15%的重症肌无力有胸腺瘤•纯红再障、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甲状腺毒性病、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C T、M R表现正常胸腺C T表现(复习)•儿童时期–胸腺呈长方形或梯形,位于胸骨后与心脏大血管之间并与之紧贴–密度均匀,呈肌肉组织密度–边缘丰满多见,也可平直或稍凹陷–婴幼儿胸腺常肥大,呈帆状突入肺内14岁正常胸腺C T表现•20-30岁–胸腺仍为三角形,边界清楚–侧缘平直或稍凹陷–密度低与肌肉组织–其内胸腺组织已开始萎缩并被脂肪组织替代23岁男性正常胸腺C T表现•30-40岁–胸腺组织大部被脂肪组织替代,故C T值明显下降。
36岁男性正常胸腺C T表现•40-60岁–胸腺组织几乎被脂肪组织完全替代,故C T为脂肪密度–大小、形态正常–其内可见斑点状或结节状软组织影,为残留的胸腺组织–直径一般不超过7m m56岁男性47岁女性正常胸腺C T表现•60岁以上–胸腺组织被脂肪组织完全替代,C T为脂肪密度–体积缩小胸腺瘤C T、M R表现良性胸腺瘤C T表现•前纵隔内圆形、椭圆形或浅分叶状肿块•软组织密度,大多数密度均匀,少数发生囊变形成低密度区•边缘光滑,与周围结构间脂肪间隙存在•病变大小不等,小的直径仅1-2c m,可位于胸腺一叶内或位于中线一侧;大的可达10c m以上,伸向中线两侧增强扫描•病变均匀强化,囊变区无强化重症肌无力良性胸腺瘤M R表现•M R显示良性胸腺瘤与正常胸腺的信号相等或相近,即与肌肉的信号相似,较脂肪的信号高。
纵隔肿瘤CT诊断
纵隔肿瘤概论
纵隔肿瘤影像诊断要点 一、前纵隔肿瘤诊断要点 1、前和纵移隔位内;至在胸儿腔童入应口考区虑肿淋块巴,管在瘤成;人强烈提示甲状腺肿大或肿瘤,常伴有气管受压变形 2、胸腺肿瘤和畸胎类肿瘤均可发生在前纵隔中部,特别是心脏大血管交界区之前,胸腺瘤
发生部位较畸胎类肿瘤稍高; 3、肿瘤内密度不均匀,有囊性、脂肪、骨化、钙化或牙齿为畸胎类肿瘤表现; 4、肌侵无袭力性、胸内腺分瘤泌,症边状界(不库清欣,综侵合犯征附)近和的血组液织系器统官的,症如状合,并应非考转虑移胸性腺的类周癌身可症能状;,如重症 5、少数恶性淋巴瘤也可发生在前上纵隔区; 6、个心区包域囊,肿其位密于度前较肋囊膈肿角还区低,。呈泪滴状,右侧多于左侧,心包脂肪垫或脂肪瘤也发生在这
4、畸胎瘤体积较大溃穿肺和支气管者约10%,因招致感 染而可有呼吸道感染症状,且常可咳出毛发、皮脂等物;
5、个别病例可形成胸壁窦道、溃穿食管或穿透横膈。
畸胎类肿瘤
CT表现 1、良性囊性畸胎瘤一般为囊壁不太厚的圆形或
卵圆形肿块,内容多为密度偏低(-5~15HU), 少数囊内CT值可达20~50HU,往往为出血或 感染所引起,当崩解的红细胞碎屑向下沉积, 甚至出现液-液平面,囊壁比一般囊肿厚,且与 心脏大血管接触面呈凸出型,囊壁有强化; 2、囊实性或实性畸胎瘤多表现为类圆形或不规 则形的混杂密度肿块,半数以上内含低密度脂 肪成分,部分可见钙化,只有肿块内的牙、骨 影才有特异性定性诊断价值; 3、肿块边缘是清楚。
10% 分三种细胞类型无内分泌 肿瘤特点 较好
胸腺肿瘤
胸腺淋巴瘤与淋巴系统肿瘤鉴别 1、淋巴系恶性肿瘤发病年龄比较年轻; 2、纵隔恶性淋巴瘤以两侧生长,不似胸腺瘤以单侧
突出为主; 3、纵隔淋巴瘤可合并肺门或其他部位的淋巴结肿大; 4、淋巴瘤对放射线敏感,放疗效果明显缩小。
纵隔疾病的影像鉴别诊断
后纵隔:食管及胸椎旁的区域
(中后纵隔的分界:食管前壁)
三、纵隔肿瘤和瘤样病变
。
(一)胸腺瘤 (二)畸胎类肿瘤 纵隔肿瘤: (三)淋巴瘤 (四)神经源性肿瘤 (五)其他
纵隔瘤样病变:胸内甲状腺肿 、各种类型的囊肿
纵隔病变的诊断思路
1.定位 除血管瘤、纤维瘤、淋巴瘤和迷走组织可以发生于任意部位,
支气管囊肿:
病变一般紧邻气道,壁薄而光滑整 齐,密度均匀而低。其密度与其内 容物的性质密切相关:浆液性囊肿 CT值一般为0~20Hu;粘液性囊肿 CT值一般为30~40Hu;囊肿合并 感染或囊内出血,其CT值常在 30Hu以上,新鲜出血可达80Hu; 偶有其内容物为钙乳或草酸盐结晶 这CT值高达100Hu以上。囊内如 有凝血块形成则密度不均匀。囊肿 与支气管相通时则可见含气影或 气—液面。增强检查无强化。
胸腺瘤
畸胎瘤
淋巴瘤
神经源性肿瘤
表现
1)常位于胸骨 后间隙,主气管 常受压移位
2)钙化常见
3)肿块常向颈 部延伸
4)可有明显强 化
1)肿大的淋巴
结主要位于血管
1)前纵隔最常 见
1)发病年龄小 于胸腺瘤
前间隙及气管周 围,亦可弥漫浸 润,融合成团块
2)临床症状: 重症肌无力
2)肿块内可有
装包绕周围结构
3) 实性成分均 匀强化
恶性畸胎瘤
(四)淋巴瘤
【临床与病理】 病理分为霍奇金(Hodgkin disease,HD)和非霍奇 金淋巴瘤(non Hodgkin lymphoma,NHL)临床上以HD多见,以侵犯淋 巴结为主,结外少见;多见于青年,其次老年。NHL主要结外器官受累; 多见青少年,其次为老年。 【影像学表现】 X线:纵隔增宽,上纵隔为主,侧位片纵隔密度增高 CT:纵隔淋巴结肿大,前、中纵隔最多见,融合或分散存在,肿块较大 时中心可发生坏死,但很少出现钙化,增强呈轻至中度强化;亦可侵犯 胸膜、心包及肺组织,出现胸腔积液、胸膜结节、心包积液、肺内浸润 病灶。 MRI:肿大淋巴结呈等T1、长T2信号
原发性前上纵隔占位病变18例的CT分析与鉴别
92 ・ 3
中国药物与临床2 1 年 8 01 月第 1 卷第 8 C i s e ei &Cic,uut 01 o1,o 1 期 h e Rm d s l i A gs2 1, 1 1 . ne e ns V . N8
图像伪影较多。 显示骨结构较模糊 . 容易漏诊或误诊细微的
颅底骨折。HR T薄层扫描结合 M R和 3 — T技术 , C P Dc 获得颅 底二维及 三维 图像 。 可从任 意平 面显示骨折 线 , 还可显示 颅
三维重建 图像 的准确性与 阈值范 围的选择有关 , 阈值过 高, 易于显示骨折 线 , 骨质较 薄处或密度 略低 的部位不能 但 包 括进去 , 形成假孔 或不规则 裂缝 。 颅底 的筛骨和 乳突气房
内存在气体 , c 其 T值通常在所选定的阈值之下 , 因而重建 的
( 稿 日期 :0 0 1- 3 收 2 1— 2 2 )
献 [] 4 报道一致。C T扫描结合 X线平片对前上纵隔 占位的定
部分 为 B淋 巴细胞的小灶 性集合 ) 见于健康人 中 , 偶 但常 见
于重症肌无力 ( MG) 5 %以上 的 MG患者显示有淋 巴滤 泡 中,0 性增生[。
位精确 。 接近 手术解剖所见 。 笔者回顾性分析 1 中直 径< 8例 6
胎瘤 、 血肿和囊肿是 比较少见的前上纵隔 占位病 变。
性疾 病 , 多 累及胸腺 , 但 可先 有纵 隔淋 巴结 增大 , 侵及 胸 再
腺, 也可呈原发性仅累及胸腺 。HD的发病率有 2个 高峰期 , 第 1 出现在青春期 和成人早期 。 2 较低的高峰 出现 在 个 第 个 5 以后 , O岁 有纵 隔侵犯 的 HD较年轻 。 T表现 : 7 %的 HD C 约 5 患者有胸腔 内病变 , 多表 现为前纵隔 的增大或胸骨后 间隙内 的团块影 。 胸腺 N L典 型者发生于青春期和年轻女性中。常 H
纵隔大血管CT表现
下腔静脉血流
从右向左后下方流动,速 度较慢,CT上可呈现充盈 效应。
03
纵隔大血管病变CT表现
血管扩张与狭窄
血管扩张
CT表现为血管直径增大,血管壁变薄,血管腔扩大,可伴有血管周围脂肪组织 的压迫和移位。
血管狭窄
CT表现为血管直径减小,血管壁增厚或不规则,血管腔缩小或闭塞,可伴有血 管周围组织的缺血和水肿。
病变性质
良性病变预后较好,恶性病变 预后较差。
治疗方式选择
手术治疗预后相对较好,介入 治疗次之,药物治疗较差。
患者年龄和身体状况
年轻、身体状况良好的患者预 后较好。
并发症发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况
无严重并发症的患者预后较好 。
THANKS
感谢观看
血管壁增厚与钙化
血管壁增厚
CT表现为血管壁密度增高,厚度增加,可伴有血管腔狭窄或 闭塞。
血管壁钙化
CT表现为血管壁高密度影,呈斑点状或环状,可伴有血管腔 狭窄或闭塞。
血栓形成与栓塞
血栓形成
CT表现为血管内低密度充盈缺损,可伴有血管腔狭窄或闭塞,以及远端组织的缺 血和水肿。
血管栓塞
CT表现为血管内完全性充盈缺损,血管腔闭塞,远端组织无血流灌注,可伴有周 围组织的水肿和坏死。
05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及标准
临床表现
患者常有胸闷、胸痛、咳嗽等症 状,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心
悸等。
CT表现
纵隔大血管在CT上表现为圆形或 椭圆形的高密度影,边缘清晰, 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后,血管影 明显强化,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
其他检查
结合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实验 室检查等综合分析,如心电图、
通过CT检查可测量血管直径、狭窄程 度等参数,评估病变的严重程度。
原发性前上纵隔占位病变16例的CT分析与鉴别
原发性前上纵隔占位病变16例的CT分析与鉴别发表时间:2012-12-05T15:05:45.42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1期供稿作者:代建川陈锡霖[导读] 目的探讨CT影像诊断对原发性前上纵膈占位病变的诊断与鉴别。
代建川陈锡霖(云南文山州人民医院胸心外科 663000)【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1-0214-02 【摘要】目的探讨CT影像诊断对原发性前上纵膈占位病变的诊断与鉴别。
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原发性前上纵膈占位病变患者的CT临床资料,对其CT诊断符合率及CT成像特点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6例原发性前上纵膈占位病变的CT诊断符合率为93.7%,16例原发性前上纵膈占位病变患者的CT图像表现均具有特征性。
结论 CT检查可清楚显示原发性前上纵隔占位病变的位置、形态及其与周围邻近结构的关系,结合患者病史及临床表现,常可于术前作出定性诊断。
【关键词】原发性前上纵膈占位病变 CT 鉴别纵隔上起自胸腔入口,向下达膈肌,左右以纵隔胸膜为邻,前后以胸骨和胸椎为界;胸骨角水平以上的区域称为上纵隔,心包前称为前纵隔[1]。
原发性的前上纵膈占位性病变中以肿瘤多见,我科于2005年2月-2012年2月期间,经CT诊断了16例原发性前上纵膈占位肿瘤病变患者,现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16例病例均为我院2008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原发性前上纵膈占位病变患者,年龄为20-67岁,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5例;其中,胸腺癌患者为8例,淋巴瘤患者为7例,畸胎瘤患者为1例;上述各病例数均为经手术后病理确诊数据;3例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轻度的重症肌无力,11例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咳嗽、胸痛;余2例患者无任何不适症状。
1.2检查方法检查所应用仪器为GEhi Speed NX/I双排螺旋CT机,16例患者均做了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
前纵隔原发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
前纵隔原发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摘要】目的:探讨前纵隔占位性病变的CT特征性表现,提高前纵隔病变的CT诊断水平。
方法:参照病理结果,对45例前纵隔病变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不同病变的影像特点。
【关键词】纵隔;前纵隔病变;CT诊断;胸腺瘤【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9-0154-021.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收集自2010年7月-2013年7月我院行胸部CT检查,并经随访病理证实的前纵隔占位性病变共45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22-74岁,平均年龄45岁。
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包括胸痛、胸闷、心前区不适、气喘等。
1.2 扫描方式1.2.1 扫描方法检查患者仰卧位,头先进,双手抱头,充分暴露胸部,其余部分予以铅衣覆盖,进行胸部常规扫描。
设定参数层厚及层间距5mm,螺距1.375,管电压120KV,管电流350mA,范围从胸廓入口至肺底,吸气末屏气,进行扫描。
常规扫描后进行强化扫描,肘前静脉高压注射碘对比剂80ml,注射速度为3ml/s,分别于触发后20s,65s和250s进行动脉期、静脉期以及延迟期扫描。
扫描结束,鼓励患者多喝水,促进造影剂尽快排泄。
1.2.2 图像处理将常规扫描和强化扫描所得图像传到PACS工作站进行后处理,比如重建扫描、多平面重组及最大密度投影,由两位有经验的CT诊断医师进行双盲法分析,做出评价。
2.结果本组病例共有45例,经病理证实胸腺增生1例,胸腺囊肿2例,胸腺瘤27例,胸腺癌2例;囊性淋巴管瘤2例,淋巴瘤3例, Castleman病1例,畸胎瘤3例,孤立性纤维瘤1例,胸骨后甲状腺肿1例,纵隔脓肿血肿各1例。
各病例CT表现如下:2.1 胸腺病变2.1.1 胸腺增生CT显示正常胸腺区均匀软组织密度影,边界清晰,胸腺弥漫性增大。
2.1.2 胸腺囊肿男女各有1例。
CT显示胸腺区单房性囊性肿块,边缘光滑,边界清,1例圆形,1例形态不规则,未产生压迫效应,强化扫描病灶未见强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纵隔蜂窝织炎
术后纵隔脓肿
车祸后纵隔血肿
纵膈气肿
外伤致纵隔皮下气肿
纵膈脂肪沉着
纵隔脂肪沉积(1)
纵隔脂肪沉积(2)
二、纵膈肿块
CT明显优于平片 定位 ① CT直接显示肿块位于肿膈内;
② 如突向肺内,肿膈胸膜光滑、完整;
定性 ① 定位准; ② 显示肿块密度;
纵隔常见肿瘤(样) 病变示意图
第三节 纵膈常见疾病的CT表现
第三节 纵膈常见疾病的CT表现
一、平片表现为纵膈普遍增宽的非肿瘤病变 纵膈炎 --- 纵膈肿胀,脂肪密度增高,气泡; 原因:炎症来自颈部、食管、术后; 纵膈血肿 --- 肿胀相对局限,出血密度; 原因:外伤、血管破裂; 纵膈气肿 --- 大量含气; 原因:气胸、食管; 纵膈脂肪沉着 --- 肥胖;血管受挤压;
3、大网膜疝:右胸骨旁(右心膈角)、食管裂孔;
血管强化; 4、食管裂孔疝:食管裂孔,含气;
胸腺脂肪瘤
典型畸胎瘤
〈四〉血管性肿块 血管瘤:(真性)血管瘤(主A、肺A、肺V、奇V); 假性动脉瘤;
夹层动脉瘤;
要 点:① 与有关血管关系密切;
② 与血管同步增强;
〈五〉消化道
含气,管壁
1、食管裂孔疝 2、胃—食管吻合
1、心包囊肿:与心包相连,80﹪于右心膈角; 2、支气管囊肿:与气道关系密切,可推压之; 3、淋巴管囊肿:上纵膈气管周围,可与颈部囊肿相连;
水样密度;
4、非特异性囊肿:少见;
淋巴管瘤
支气管囊肿
胸腺囊肿
食管重复畸形
心包囊肿
神经性肠囊肿
〈三〉脂肪性肿块(含脂性)
CT值-50~-100Hu
1、良性、低度恶性脂肪肉瘤;全部或大部分为脂肪; 2、脂肪肉瘤,畸胎瘤:部分含脂;
食管癌
食管癌
食管裂孔疝
后纵隔及腹膜后畸胎瘤
后纵隔及腹膜后畸胎瘤
纵隔LN病变:增大,增多,融合;缺乏特异性 常见病变: 淋巴瘤:年龄,分布,全身 转移瘤:年龄,原发灶 结核:年龄,肺内,右侧,环状强化 结节病:肺门+纵隔,动态及与肺内关系 矽肺:钙化,肺内 巨淋巴结增生症:单发,羽状钙化 组织细胞病、白血病
纵隔LN分区(美国胸科协会) 2R 右上气管旁LN 2L 左上气管旁LN 4R 右下气管旁LN 4L 左下气管旁LN 5 主肺动脉LN 7 隆突下LN 8 食管旁LN 10R 右气管支气管LN 10L 左支气管旁LN 11R 右肺内LN
11L 左肺内LN
纵隔淋巴瘤
纵隔淋巴瘤
何杰金病
结节病
囊性胰腺癌转移
纵隔淋巴结结核
神经纤维瘤
典型平片定位
神经纤维瘤
肺尖
脊椎旁肿瘤
肺尖脊椎旁肿瘤
软骨肉瘤
软骨肉瘤
神经纤维瘤
〈二〉囊性肿块
① 平扫CT值±10Hu(少数20~30 Hu),密度均匀,无+C;
② 圆、类圆形,轮廓清; ③ 较高密度的线状边缘;
前纵膈
大血管前 前纵膈
圆 卵圆形;
类圆形; 圆 卵圆形
多均匀;
侵袭性:浸润生长
播 少数侵犯肺 可骨质改变
扁平、分叶; 可坏死、囊变、钙化 特点:多种密度 N鞘瘤+C明显; 少数钙化、坏死;
多大血管心交角前 并感染可毛糙; 脂肪-液体平面
神经源性肿瘤 后纵膈 脊柱旁 前纵膈 常多处 淋巴结核 腔V气管间隙、气管 相对较小 化 隆突下、主A弓旁; <2cm,+C
淋 巴 瘤 中纵膈(气管旁);多个LN融合成块;+C
肺门LN、肺浸润
胸腔、心包积液 肺TB,肺门LN钙
≥2cm,环+C; 钙化;
胸 内 甲 状 腺
胸内甲状腺
胸内甲状腺肿
胸腺瘤
胸腺瘤
小胸腺瘤
小胸腺瘤
40岁胸腺增生,与小胸腺瘤难鉴别
侵袭性胸腺瘤
典型畸胎瘤
皮样囊肿
皮样囊肿
恶性畸胎瘤
T4
1、胸腺瘤及畸胎瘤
2、神经源性肿瘤 3、淋巴瘤 4、胸内甲状腺 5、支气管囊肿 6、心包囊肿
7、食管囊肿
〈一〉实性肿块 病 变 部
平扫CT值≥ 40Hu ,+C 位 形 状
密
度
邻
近
胸内甲状腺 上纵膈多气管前 类圆形、扁平 可囊变、钙化 气管受压、移位 与甲状腺相连 强化明显
胸 腺 瘤
畸胎类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