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必修2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三节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必修二第二章第3节《伴性遗传》教案
第二章第3节伴性遗传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红绿色盲的调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提出假设、设法求证的科学探究能力。
〔3〕能够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提高缜密的思维能力。
2.能力目标(1)探索伴性遗传方式的本质规律,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应用人类遗传学研究中生物统计的方法。
(2)通过分工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提高善于与他人合作与沟通的工作能力,提高研究效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伴性遗传的故事激发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
(2)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3)如何面对伴性遗传疾病,培养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融入生命教育。
(4)唤起发现人类遗传病、探索遗传病治疗方法的社会责任。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2、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遗传的规律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已学过减数分裂和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已经掌握基因别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
在已有知识根底上,通过红绿色盲的调查活动及结合课堂的探究活动,对伴性遗传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
五、教学方法采用探究、讨论模式结合、启发诱导、设问答疑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七、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导入1、色盲症的发现讲述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发现色盲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从道尔顿发现色盲的小故事,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提问学生介绍色盲知识:就是不能区分色彩,即辨色能力丧失。
红绿色盲是一种常听讲、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答复道尔顿发现色盲的小故事十分生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体验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认同道尔顿勇于成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的献身新课新课讲授见的人类遗传病,患者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区分红色和绿色。
2、课件显示红绿色盲检查图设疑:红绿色盲是怎么遗传的呢?导入新课:伴性遗传。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3节伴性遗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 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愿意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4. 行为习惯:
-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普遍存在依赖教师讲解的现象,独立思考能力有待提高。
- 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主动性,需要教师引导和激发学习兴趣。
- 部分学生课堂纪律良好,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但仍有部分学生存在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 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伴性遗传的基本概念。伴性遗传是指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过程中表现出与性别相关的遗传现象。它是研究性别差异、遗传病等重要领域的关键内容。
2. 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伴性遗传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释和预测遗传病的发生。
- 隐性遗传:伴性遗传病往往由隐性基因引起,患者可能在家族中无明显病史。
- 遗传风险:伴性遗传病患者后代的风险较高,需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3. 伴性遗传病的诊断与防治:
- 遗传咨询:为患者及其家族提供遗传风险评估和生育建议。
- 产前诊断:通过羊水穿刺、绒毛活检等方法,检测胎儿是否携带伴性遗传病的基因。
学情分析
本节课针对的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具备以下特点:
1. 知识层面:
- 学生已经学习过基因的概念、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遗传规律等基础知识,这为学习伴性遗传奠定了基础。
- 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生物科学实验操作技能,能够进行简单的观察、分析和数据处理。
- 学生对于性别决定、性别差异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伴性遗传的详细知识及其实际应用尚不熟悉。
对课程学习的影响:
1. 知识层面:学生已有的生物知识基础为学习伴性遗传提供了有利条件,但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查漏补缺,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必修二第二章第3节伴性遗传教案
必修二第二章第3节伴性遗传教案课题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3节伴性遗传教学目标1.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2.运用资料剖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3.举例说出伴性遗传在实际中的运用。
教方学法讲述与先生练习、讨论相结合教材分析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
难点剖析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
教具教案教学过程讨论:红绿色盲是一种罕见的人类遗传病,患者由于色觉阻碍,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区分白色和绿色。
依据调查,红绿色盲患者男性远远高于女性。
抗维生素D佝偻病,也是一种人类遗传病,患者的小肠由于对钙、磷的吸收不良等阻碍,病人经常表现出O型腿,骨骼发育畸形,生长缓慢等症状。
但这种病与红绿色盲不同,女性患者多于男性。
提问:为什么上述两种遗传病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络呢?答:红绿色盲基因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此这两种遗传病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络。
提问:为什么两种遗传病与性别关联的表现又不相反呢?答:红绿色盲基因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基因虽然都位于X染色体上,但红绿色盲基由于隐性基因,而抗维生素D佝偻病基由于显性基因,因此,这两种遗传病与性别关联的表现不相反,红绿色盲表现为男性多于女性,而抗维生素D佝偻病那么表现为女性多于男性。
一、伴性遗传1.概念:它们的基因位于性染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2.遗传特点: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女性男性基因型X B X B X B X b X b X b X B Y X b Y 表现型正常正常〔携带者〕色盲正常色盲①红绿色盲〔隐性遗传〕遗传的特点:〔1〕男性多于女性。
〔2〕交叉遗传。
即男性〔色盲〕→女性〔色盲基因携带者,男性的女儿〕→男性〔色盲,男性的外孙,女性的儿子〕。
〔3〕普通为隔代遗传。
即第一代和第三代有病,第二代普通为色盲基因携带者。
〔4〕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是患者。
②抗维生素D佝偻病〔显性遗传〕遗传的特点:人的正常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女性男性基因型X d X d X D X D X D X d XdY X D Y 表现型正常得病得病正常得病(1)女性患者多于男性;(2)具有时代延续几代代都有患者的现象;〔3〕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
高一生物 必修二 第二章 第三节 伴性遗传 教案.doc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一课时)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以XY 型性别决定为例,了解雌雄异体的生物,其性别主要是由性染色体组成的差异决定的。
2.以人的红绿色盲为实例,了解性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性状与性别相关联的特殊遗传现象。
(二)能力目标通过红绿色盲患者与正常色觉间的婚配后代色觉情况的学习,学会分析性染色体上基因传递的特点,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通过性别决定及伴性遗传的讲解,认同有关近亲婚配的危害 ;2.通过性别决定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色盲这一伴性遗传的学习,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XY 型性别决定方式2)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伴性遗传的规律教学难点: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伴性遗传的规律三、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人类体细胞染色体放大图片、色盲检查图、 四.教学方法设计:教师讲述和谈话,学生探究、练习和推理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设计: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小李(男)和小芳是一对新婚夫妇,小芳在两岁时就诊断为是红绿色盲患者。
如果你是一名医生,他们就红绿色盲的遗传情况和如何优生向你进行遗传咨询,你建议他们最好生男孩还是生女孩?红绿色盲症简介:红绿色盲是一种最常见的部分色盲,是一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患红绿色盲的人不能区分红色和绿色,他们把整个光谱看成两种基本的色调:长波(红、橙、黄、绿)部分为黄色,短波(青、蓝、紫)部分为蓝色。
教师投影显示红绿色盲检查图让学生检测自己的视觉情况,请学生辨认以上3张红绿色盲检查图重的数字和动物分别是什么?展示有关红绿色盲的统计:根据我国社会普查资料得知,我国男性色盲发病率为7%,而女性色盲发病率仅为0.5%。
观看投影:红绿色盲检查图,检查自己的色觉是否正常。
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目光,引发探究的兴趣。
一、性别决定同样是受精卵,为什么后来有的发育成雌性个体,有的发育成雄性个体?正常男性和女性的染色体基因型有什么区别?思考、讨论创设情境,激起求知的欲望二、红绿色盲引入新课题红绿色盲症的发现阅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体现认知过程(1)遗传性质(2)基因型分析引导探究展示红绿色盲遗传家系图,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致病基因是位于__染色体上的____基因?2. Ⅰ1的色盲基因传递给Ⅱ_____号,Ⅱ3含有色盲基因,为什么没有患色盲?3.只有男性会患色盲,对不对?原来这种病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b)控制的,Y染色体由于过于短小而没有这种基因。
2024秋季人教版高一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3节伴性遗传》
教学设计:2024秋季人教版高一生物学必修2 遗传与进化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3节伴性遗传》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生命观念: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认识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关系,形成对生物遗传多样性的深刻认识。
2.科学思维:通过分析伴性遗传实例,培养逻辑推理、归纳总结和模型建构的能力。
3.科学探究:模拟伴性遗传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运用遗传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4.社会责任:探讨伴性遗传在遗传咨询、优生优育等方面的应用,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伴性遗传的概念及其特点。
•红绿色盲等伴X染色体遗传病的遗传规律。
三、教学难点•理解伴性遗传与性别决定的关系。
•应用伴性遗传规律分析实际遗传问题。
四、教学资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教材及配套课件。
•红绿色盲遗传的动画或视频资料。
•伴性遗传相关案例和遗传图谱。
•互动式教学软件或平台,用于模拟遗传实验。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伴性遗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红绿色盲等具体案例,加深理解。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设计并模拟伴性遗传实验,探究遗传规律。
•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伴性遗传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促进知识交流。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生活实例引入:展示红绿色盲患者的生活不便,引导学生思考这种遗传病为何与性别紧密相关,从而引出伴性遗传的话题。
•问题驱动:提问“为什么有些遗传病只发生在男性或女性中?”激发学生兴趣,进入新课学习。
2. 新课教学2.1 伴性遗传的概念•定义讲解:明确伴性遗传是指遗传上的性状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通常与性染色体有关。
•性别决定回顾:简要回顾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为理解伴性遗传奠定基础。
2.2 红绿色盲遗传分析•案例呈现:详细介绍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包括患者症状、遗传方式等。
•遗传图谱绘制:引导学生根据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绘制遗传图谱,分析遗传规律。
•规律总结:归纳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如男性患者多于女性、交叉遗传等。
人教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第二章第三节 伴性遗传3
人教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第二章第三节伴性遗传3
部门: xxx
时间: xxx
制作人:xxx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勿作商业用途
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只位于
× 男性色盲
女性色盲
____________基因,就表现为色盲
如外耳道多毛症
、生物性别决定的方式主要有
_______
.其隐性致
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
、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其父亲均为色盲患者,他们所生的子女
.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
A.X染色体显性遗传
B.X染色体隐性遗传
C.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D. Y染色体遗传
当堂检测答案:1.D 2.C 3.B 4.A 5.B 6.C7.D
申明:
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高中生物必修2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3伴性遗传教案
展示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图解,总结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
1.男性患者与正常女性婚配的后代中,女性都是患者,男性正常
2.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但部分女性患者病症较轻
运用PPT补充伴Y染色体遗传病的实例及其遗传特点
总结伴性遗传的特点,用PPT展示
三、伴性遗传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那么红绿色盲的遗传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还是Y染色体呢?用课件展示一个典型的色盲家族系图谱,与同学们一起研究并回答问题
①红绿色盲是显性基因还是隐形基因?
②家族系图谱中患者是哪种性别?
③图中的红绿色盲都是男性患者,那女性患者会得红绿色盲吗?
④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还是Y染答的过程中指出错误并纠正并总结答案
2.抗维生素D佝偻病
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特点
3.伴Y染色体遗传的遗传特点和实例
4.伴性遗传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和理解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伴性遗传的特点
2.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伴性遗传的规律
教学难点:
1.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伴性遗传的规律
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黑板、粉笔
教
学
过
程
情境导入:用课件展示几张红绿色盲的检查图,问同学们这里面画的是什么?让同学们都做一个色觉测试。据调查,在红绿色盲患者中,男性患者远远多于女性患者;再用课件展示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患者照片,但这种病的患者是女性多于男性,提问:1.为什么这两种遗传病在遗传上总是与性别有关?
1隐形基因
2男性
3会,若女性有两个色盲基因时就会患色盲
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3节伴性遗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3节伴性遗传一、伴性遗传与人类红绿色盲症1.伴性遗传概念: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叫作伴性遗传。
2.人类红绿色盲(1)色盲基因的位置在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其等位基因。
(2)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型项目女性男性基因型X B X B X B X b X b X b X B Y X b Y表型正常正常(携带者) 色盲正常色盲(3)人类红绿色盲遗传的主要婚配方式①方式一由图解分析可知:男孩的色盲基因只能来自母亲。
②方式二由图解分析可知:男性的色盲基因只能传给女儿,不能传给儿子。
③方式三由图解分析可知:女儿色盲,父亲一定色盲。
④方式四由图解分析可知:父亲正常,女儿一定正常;母亲色盲,儿子一定色盲。
(4)色盲的遗传特点:患者中男性远多于女性;男性患者的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女儿。
(1)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决定性别( )(2)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只要含有红绿色盲基因就一定患病( )(3)色盲基因都是由外祖父经他的女儿传给外孙的( )答案(1)×(2)×(3)×下图是人类某种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致病基因用b表示,图中阴影表示患者),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该家族中4、6、13号个体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4号为X b Y;6号为X B X b;13号为X B X b或X B X B。
2.第Ⅳ代的14号成员的致病基因是由第Ⅰ代中的________号传递来的。
提示 13.据图可知,该类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男性患者多于女性;男性患者的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女儿二、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其他伴性遗传病1.抗维生素D佝偻病(1)致病基因: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
(2)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基因型和表型性别女性男性基因型X D X D X D X d X d X d X D Y X d Y表型患者患者正常患者正常(3)遗传特点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第2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3节 伴性遗传
人教生物必修2同步教案第3节伴性遗传明学习目标1.概述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传递和性别相关联的特点。
2.基于对伴性遗传的认识,运用演绎推理,对位于性染色体上的显性和隐性基因的遗传特点进行分析。
对常见的由一对等位基因决定的伴性遗传病,能够根据双亲的表型对后代的患病概率作出科学的预测。
3.运用伴性遗传规律,提出相关的优生建议,关注伴性遗传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聚焦·学案(一)伴性遗传的概念、特点及应用基础—自主学习[助读教材](一)伴性遗传1.概念: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
2.常见实例:人类红绿色盲、抗维生素D佝偻病和果蝇眼睛颜色的遗传等。
(二)人类红绿色盲1.人类的X、Y染色体X染色体携带着许多个基因,Y染色体只有X染色体大小的1/5左右,携带的基因比较少。
所以许多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如红绿色盲基因。
2.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型3.人类红绿色盲遗传的主要婚配方式与子代表现(1)女性正常和男性色盲(2)女性携带者和男性正常(3)女性色盲与男性正常(4)女性携带者与男性色盲4.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1)患者中男性远多于女性。
(2)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女儿。
(三)抗维生素D佝偻病1.基因位置:位于X染色体上。
2.基因型和表型[连线]3.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1)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但部分女性患者病症较轻。
(2)男性患者与正常女性婚配的后代中,女性都是患者,男性正常。
(四)伴性遗传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1.在医学上的应用:根据伴性遗传的规律,可以推算后代的患病概率,从而指导优生。
2.在育种工作中的应用(1)鸡的性别决定(2)根据雏鸡的羽毛特征来区分雌性和雄性微点拨:①无性别分化的生物,无性染色体之说。
②性别并非均取决于性染色体,有些生物如蜜蜂、蚂蚁等,其性别取决于是否受精及食物营养等,而有些生物(如龟、鳄等)的性别与环境温度有关。
第二章_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_第3节_伴性遗传教案
第3节伴性遗传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分析总结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
(2)举例说出与性别有关的其他几种遗传病及特点。
(3)举例说出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伴性遗传的特点,让学生练习,理解遗传规律。
(2)通过绘制遗传图解,培养学生规范书写遗传图谱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对伴性遗传的分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人类红绿色盲遗传原理和规律
2.教学难点
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的原理和规律。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演示法
四、教学课时
1
五、教学过程。
高中生物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2.3 伴性遗传的集体备课(第3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④系谱甲-5基因型Aa,系谱乙-9基因型XBXb系谱丙-6基因型cc.系谱丁-6基因XDXd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A.男患者与女患者结婚,其女儿正常B.男患者与正常女子结婚,其子女均正常
C.女患者与正常男子结婚,必然儿子正常女儿患病
D.患者的正常子女不携带该患者传递的致病基因
3.纯种芦花鸡(ZBZB)与非芦花鸡(ZbW)交配,产生F1,F1雌雄个体间交配,F2中雌性芦花鸡与非芦花鸡的比例是()
A. 3:1 B.1:2 C.1:1 D.1:2:1
无论属于哪种性染色体类型的动物,凡是异配性别个体(包括XY和ZW个体)均产生两种等比例的性染色体的配子,对于XY雄性而言,产生带X和Y染色体的两类精子,对于ZW雌性而言,产生带Z和W染色体的两类卵细胞;凡是同配性别的个体(包括XX和ZZ)只产生一种性染色体的配子。当精子和卵细胞随机结合时,形成异配性别和同配性别子代的机会相等,因而,动物群体中两性比例总是趋于1∶1。
伴性遗传
授课题目
伴性遗传
拟3课时
第3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1.领会遗传判断口诀的特点及题型训练。
能力:ZW型遗传方式的特点推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2.举例说出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情感:通过学习,树立优生、关爱生命、关爱遗传病患者的意识。
重点
1、领会遗传判断口诀的特点及题型训练
难点
1.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ZW型这类动物与雄异配型情况相反,雄性个体中有两条相同的性染色体,雌性个体中有两条不同的性染色体。因此,这类动物又称为雌异配型动物。为了与雄异配型动物相区别,这类动物的性染色体记为ZW型,雌性ZW,雄性ZZ。属于这一类型的动物有鸟类、鳞翅目昆虫、部分两栖类、爬行类及某些鱼类。在这类动物中,也有和雄异配型动物中类似的情况,雌性个体中不存在W染色体,这类雌异配型个体的性染色体记为ZO型。
高中生物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3节伴性遗传第2课时伴性遗传的实践应用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2课时伴性遗传的实践应用[学习导航] 1.结合伴性遗传的特点,理解伴性遗传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2.结合人类遗传系谱图的实例,归纳其解题规律。
[重难点击] 人类遗传系谱图的解题规律。
蛋鸡厂为了提高产蛋率和饲料利用率,需要尽早对孵化出的小鸡进行性别鉴定,即早期性别鉴定。
如何利用伴性遗传的知识对小鸡进行性别鉴定呢?一、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1.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小贴士(如蜜蜂和蚂蚁)、温度(如很多爬行动物)、年龄(如鳝)、日照长短(如大麻)等条件的影响,有多种方式。
2.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1)根据生物性状判断生物性别果蝇的红眼(B)为伴X染色体遗传,其隐性性状为白眼(b)。
白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杂交,子一代中白眼果蝇均为雄性,红眼果蝇均为雌性。
(2)优生指导有一位女性血友病患者和正常男性结婚,建议他们生女孩;男性抗维生素D患者和正常女性结婚,建议生男孩。
已知鸡的性别决定是ZW型,芦花鸡羽毛和非芦花鸡羽毛是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一对位于Z 染色体上的基因B和b控制,据此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芦花雌鸡、非芦花雌鸡、芦花雄鸡、非芦花雄鸡的基因型依次是怎样的?答案2.要求能根据雏鸡的早期羽毛特征就能区分出雌性和雄性,以便多养母鸡,应选择怎样的亲本杂交?试画出遗传图解。
答案选择非芦花雄鸡和芦花雌鸡杂交,遗传图解如下:3.现在有一只基因型未知的芦花雄鸡,如何确定它的基因型?答案让该芦花雄鸡与多只非芦花雌鸡杂交,若后代都为芦花鸡,则其基因型为Z B Z B;若后代中有非芦花鸡,则其基因型为Z B Z b。
知识整合ZW型的性别决定和XY的相反,性染色体中雄性是同型的,雌性是异型的;要根据后代的性状就能判断性别,通常用性染色体同型的隐性个体和异型的显性个体杂交;鉴定显性性状动物个体的基因型通常用测交。
1.下列关于性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性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都与性别相关联B.各种真核生物的细胞中都含有性染色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伴性遗传教学目的(一)知识要求1.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2.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3.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能力要求学会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
通过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熟悉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三)品德要求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2.通过学习和理解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教学重点1. XY型性别决定方式。
2. 人类红绿色盲的婚配方式及伴性遗传的规律。
教学难点1. 人类红绿色盲的婚配方式和伴性遗传规律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色盲遗传。
[解决办法]以人的色盲为例了解伴性遗传。
在教学中可把色盲遗传的四种主要婚配的遗传图解归纳成一个总图解,这样就把知识化繁为简,便于学生掌握色盲基因的传递方式,归纳色盲遗传的特点,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的遗传特点。
[解决办法](1)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分析色盲遗传图解,根据各种婚配子女基因型和表现型及其比例,揭示伴X隐性遗传的一般规律。
(2)通过讲解例题和练习,应用伴性遗传原理解决特定情境中的新问题。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伴X显性遗传。
[解决办法]通过比较和练习有关习题,对以上遗传知识作一般的了解。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授、谈话和复习(注意启发式教学)。
五、教具准备人类男女染色体组型示意图,X和Y染色体的对应关系图。
XY型性别决定图解,色盲检查图,关于色觉的四种婚配情况的汇总图解。
板书内容投影片。
多媒体教学设备。
六、学生活动设计1.授课前可组织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进行色盲普查,并对色盲患者作家谱调查。
2.让学生在图中找出男女染色体组成的区别,认识性染色体的作用。
3.分析XY型性别决定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刚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4.引导学生动手写出色盲遗传的几种婚配的遗传图解,分析总结色盲遗传的特点。
5.通过课堂提问,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和归纳小结。
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通过银幕显示,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应达到的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是:1.以XY型为例,理解性别决定的知识。
2.以人的色盲为例,理解伴性遗传的知识。
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应在教学中体现。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引言:提问:生物界普遍具有的生殖方式是什么?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新个体发育的起点是什么?设问:同样是受精的卵细胞,为什么将来有的发育成雌性个体?有的发育成雄性个体?为什么生物有一些性状在遗传时会对雌雄后代的影响不同?比如,人类中的色盲病,往往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物遗传的第三个问题: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一)性别决定讲述:性别决定一般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
各种生物一般都有一定数目的成对的染色体。
雌雄性别实际上是生物的一对差别明显的性状,受染色体的控制。
在银幕上显示“人类男女染色体组型示意图”的课件。
提问:人的细胞中有多少对染色体?在学生回答后补充一句:有23对同源染色体。
(图中男女不同的一对染色体在不停闪烁,引起学生的注意。
)提问:男女个体染色体组成中有什么区别?在学生回答后进行讲述:第23对染色体在男女间存在着差异,女性是XX,同型的,男性是XY,异型的,Y染色体很短小。
由于这对不同的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有明显而直接的关系,所以把它叫做性染色体,而其它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无关,叫做常染色体。
因此,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应是22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
这时可让学生动笔在书中图63、图64下写出人的男女体细胞中染色体种类和数目的组成情况。
(男性:22对常染色体+XY;女性:22对常染色体+XX)讲述:人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而这种性染色体类型叫做XY型。
XY型性别决定在生物界中较为普遍,除了人以外,还有果蝇、马、牛、羊等很多高等动物以及大麻、色麻等植物都属于XY型性别决定。
那么,性染色体是怎样来决定性别的呢?用计算机动态模拟“XY型性别决定的示意图”课件。
同时教师应作一定的讲述:属于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是XX,只能产生一种雌配子,含X染色体;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是XY,能产生两种数目相同的雄配子,一种含X染色体,一种含Y染色体。
当含X染色体的雄配子和含X染色体的雌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含XX,它就发育成雌性;当含Y染色体的雄配子和含X染色体的雌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含XY,它就发育成雄性个体。
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先相互讨论,再回答。
问1:一位不讲理的丈夫要他的妻子包生儿子,这事实上办得到吗?问2:生男生女是由母亲决定的,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小结:受精的卵细胞将来发育成什么性别,取决于受精卵中性染色体的组成,由含X的精子与含X的卵细胞结合而成的受精卵将来发育成雌性个体(人类是女性);由含Y的精子与含X的卵细胞结合而成的受精卵将来发育成雄性个体(人类是男性)。
后代的性别主要取决于雄配子的类型和雌雄配子结合的随机性。
总之,后代是雌性还是雄性比例是1:1。
性染色体还有一种主要类型是ZW型,比如,鸟类,与XY型性别决定刚好相反。
雌性的性染色体是异型的ZW,雄性的性染色体是同型的ZZ。
过渡: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上都携带着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由于性染色体的组成在雌雄个体间存在着差异,因此,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伴随性染色体而传递就与性别相联系,所以,生物有些性状对雌雄后代的影响就不一样。
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
(二)伴性遗传讲述:以色盲为例进行学习。
色盲病是一种先天性色觉障碍病,不能分辨各种颜色或两种颜色。
其中,常见的色盲是红绿色盲,患者对红色、绿色分不清,因此,患者就不适合当司机,因为,交通信号是红灯和绿灯,无法判断是停车还是通行。
全色盲极个别,在病人的眼里世界上任何物体只有明和暗的区别,根本看不到其它任何颜色,病人看彩电就象看黑白电视一样。
银幕显示色盲检查图,让学生自我检查。
设问:色盲基因是隐性的,它与它的等位基因都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这是为什么?在银幕上显示X和Y染色体的对应关系图。
指出:由于Y染色体很短小,因此,在X染色体上位于非同源区段上的基因Y染色体就没有,比如,色盲基因b和它的等位基因B就只存在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
讲述:在写色觉基因型时,为了与常染色体的基因相区别,一定要先写出性染色体,再在右上角标明基因型。
让学生在预先准备好的小黑板上填写有关色觉的女性男性的基因型(五种),然后说出六种婚配方式。
讲述:在六种婚配方式中,男性色盲与女性色盲婚配子女全是色盲,男性正常与女性纯合体色觉正常者婚配,子女色觉均正常。
另外四种婚配方式,情况较复杂,需要很好地分析。
请四位同学在黑板上写出四种婚配的遗传图解。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亲代的基因型,学生接着写亲代产生的配子和后代的基因型。
)师生共同检查四位同学写出的遗传图解,银幕显示四种婚配情况的汇总图解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以上图解,共同总结色盲遗传的特点。
讲述:如果第1例中的女儿作了母亲,她的丈夫是色觉正常的男子,这就是第2例了。
提问:第1例中的色盲男子与第2例子代中的色盲男孩是什么关系?(回答:外祖父与外孙的关系)又问:色盲男孩的色盲基因是谁遗传的?(答案:外祖父)用彩色笔勾画出的传递方向。
并指出,外祖父的色盲基因通过他的女儿遗传给了外孙。
这是色盲遗传的一个特点,即隔代遗传。
一般地说,色盲这种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遗传给他的外孙。
(要求学生在书中P·186上勾画出。
)进一步问:在第2例中,后代患病的可能性多大?儿子患病的可能性多大 (答案:1/4、1/2)。
继续分析第3例,提问:母亲色盲会有正常的儿子吗?(答案:不会有正常的儿子。
因为,儿子中的X是母亲给的,母亲的基因型是。
)分析第4例提问:女儿是色盲,可以肯定她的亲代哪一方一定是色盲?(答案:父亲一定是色盲。
)又问:儿子是色盲,色盲基因是父亲给的?还是母亲给的?(答案:是母亲给的。
)在学生回答了以上问题后,指出:色盲性状决不会由父亲传给儿子,父亲是把Y染色体传给了儿子,而色盲基因是在X染色体上,因此,父亲的色盲基因只传给女儿,不传给儿子。
这是色盲遗传的又一特点。
再问:以上几种婚配的后代中,色盲患者是男性多?还是女性多?为什么?(答案:色盲是由隐性基因b控制的,B与b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男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Y,只要X染色体上有b基因,就表现出色盲;女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必须两个X染色体上都有b基因,即隐性纯合体才表现出色盲,基因型的个体虽携带有b基因,但表现出色觉正常,所以男色盲多于女色盲。
(要求学生在书中P·186上勾画出。
)指出:男色盲多于女色盲这是色盲遗传的又一特点。
讲述:根据我国社会普查资料得知,我国男性色盲发病率为7%,而女性色盲发病率仅为0.5%,实际情况,也是男性色盲患者多于女性色盲患者。
色盲遗传与性别有关,是因为色盲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要伴随性染色体而传递,而男性与女性在性染色体上的组成又是不同的,因此,色盲遗传就表现出与性别相关联,这种特殊的遗传现象叫伴性遗传。
(伴性遗传的概念,要求学生在书中P182上勾画出。
) 指出:色盲遗传病实际上是伴X隐性遗传病。
指着图中第4例讲,如果近亲结婚,后代的发病率达到50%。
讲述:近亲结婚,遗传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会增高。
比如,我国湖南大庸市偏远地带有三个“傻子村”,其中的汪家小村,全村共500人,有250人智能偏低,其中呆痴58人。
一般说来,在一个群体中,各种遗传病的患者尽管数量不多,但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却较多。
近亲结婚者,往往有些基因是相同的,子代中隐性纯合体出现的可能性增加,所以发病率比一般群体高很多。
所以,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
为了提高中华民族的人口素质和质量,应坚决杜绝近亲结婚。
可向学生打趣地说:在婚姻问题上,千万不能亲上加亲。
(三)总结、扩展绝大多数生物的性别是由受精时遗传物质的组成来决定的,最常见的是性染色体决定性别。
根据生物的雌雄个体间性染色体组成上的差异,性染色体又主要分为XY型和ZW型两类。
属于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是XY,异型的,在进行减数分裂时能产生两种数目相等的配子,即X型、Y型的雄配子,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是XX,同型的,只能产生一种X型的雌配子,在受精机会相等时,子代的性别比为1:1。
由于性染色体决定性别,性染色体在雌雄个体间又存在着差异,因此,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行为必然与性别相联系。
以人的色盲遗传为例,学习了伴X隐性遗传。
伴性遗传与常染色体遗传是有区别的。
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归纳起来有三点,第一是隔代遗传,一般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遗传给外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