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下动点问题1学案
动点问题教学设计
8642510 2442510 21210864221510551015顺序3个动作动画点动画点动画点C D家EB GHFy DC联系。
请两位同学在课堂练习本上画函数y=2x与y=2x+3的图像。
新课下面,我们就与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比较来看一看,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样的呢?(投影)在同一坐标系内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画出函数y=2x,y=2x+3的图象。
(我们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时就知道它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比较两函数的图像把两位同学的图像在实物投影出来。
让学生把自己所画的图象与之比较,确定所画图象正确后再提出问题:(投影)1)函数y=2x,y=2x+3中的x的系数有什么关系?2)当x取相同值时,它们相应的函数值有什么关系?3)它们的图象又有怎样的位置关系?结论我们知道,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而y=2x+3的图象是由直线y=2x 平移得到的,所以,y=2x+3的图象也是一条直线。
这与我们在初一时学的二元一次方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相符,请同学们观察,它们的图象是什么关系?一次函数y=2x+3的图象是平行于直线y=2x的一条直线,同学们能想象出y=2x-3的图象吗?一次函数的图象:(板书)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是平行于直线y=kx的一条直线。
对于一次函数y=kx+b,通常取哪两点画图?当b>0时,由直线y=kx向上平移b个单位。
当b<0时,由直线y=kx向下平移个单位。
以后,我们就把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叫直线y=kx+b。
例2:(投影)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y=2x+1,y=-2x+1。
解:(略)正比例函数的性质与什么的符号有关?。
初中动点的教案
初中动点的教案一、教学背景分析动点问题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往往因为难以理解动点的运动规律而感到困惑。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动点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我设计了这一教案。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动点的概念,掌握动点的运动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动点的概念及其运动规律。
2. 动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
3. 动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让学生初步接触动点,引发学生对动点问题的兴趣。
2. 动点的概念及其运动规律:引导学生认识动点的概念,讲解动点的运动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总结出动点的运动特点。
3. 动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讲解动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引导学生利用坐标系解决动点问题。
4. 动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具体实例,讲解动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动点问题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动点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五、教学策略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掌握动点的运动规律。
2. 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动点的作用,提高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地描述动点的概念及其运动规律。
2. 学生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正确地表示出动点的运动轨迹。
3. 学生能运用动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引导和讲解。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初二动点问题整理教案语文
初二动点问题整理教案语文教案标题:初二动点问题整理教案语文教学目标:1. 了解动点问题的概念和特点;2. 学会分析和解决动点问题;3. 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动点问题的含义和特点;2. 学会分析和解决动点问题。
教学难点:1. 运用语文知识和思维能力解决动点问题;2. 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教学课件、学生练习册、黑板、书籍资料等;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入,激发学生对动点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动点问题的概念和特点。
Step 2:讲解动点问题(10分钟)1. 教师简要讲解动点问题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动点问题是指在句子中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词语。
2. 教师通过示例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动点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
Step 3:分析动点问题(15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句子,让学生分析句子中的动点问题,并找出句子中的动词和名词。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动点问题对句子意义的影响,以及不同动点问题的表达方式。
Step 4:解决动点问题(15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动点问题,让学生根据句子意义和语境,选择合适的动词和名词填入句子中。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解释和比较自己的答案。
Step 5:巩固练习(15分钟)1. 学生在练习册上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对动点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解答。
Step 6:拓展延伸(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相关的文章或故事,找出其中的动点问题,并分析其作用和表达方式。
2. 学生进行小组分享,展示自己的发现和分析。
Step 7:总结归纳(5分钟)1.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动点问题的概念、特点和解决方法。
2. 学生进行个人总结,将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记录下来。
Step 8: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动点问题。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教案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点问题的基本概念,能够识别和分析动点问题;(2)学会运用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定理解决动点问题;(3)掌握动点问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和方程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动点问题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动点问题的定义和特点动点问题是指在几何图形中,点的运动引起的问题。
动点问题具有以下特点:(1)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2)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3)解题过程中要关注图形的特性和运动规律。
2. 动点问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1)分析题目,确定动点的运动方式和运动轨迹;(2)根据动点的运动方式,找出关键的等量关系;(3)建立方程,求解动点的坐标或位置;(4)根据题目要求,解答问题。
3. 动点问题的分类讨论(1)动点在直线上的问题;(2)动点在圆上问题;(3)动点在其他图形上的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动点问题的定义和特点;(2)动点问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3)动点问题的分类讨论。
2. 教学难点:(1)动点在复杂图形上的问题;(2)动点问题中的分类讨论;(3)动点问题中的方程建立和求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动点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动点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 新课讲解:(1)介绍动点问题的定义和特点;(2)讲解动点问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3)举例讲解动点问题的分类讨论。
3. 课堂练习:给出几个动点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习惯。
4. 总结与反思:通过学生解答动点问题的过程,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动点问题的基本概念,能够识别和分析动点问题;2. 学生能够掌握动点问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能够运用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和方程思想解决动点问题;3. 学生在解决动点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发挥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4. 学生能够通过动点问题的学习,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19-2020年八年级数学下册《动点问题》教案 浙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数学下册《动点问题》教案 浙教版
班级 姓名
准备练习:点A、B、C在同一直线上,AB=6,BC=5,则AC= . 例、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E 是BC 的中点, AD=5, BC=12, CD=, ∠C=45°,点P 是BC 边上一动点, 设PB 的长为.
(1)当为何值时, 以P , A, D, E (2)点P 在BC 边上运动的过程中, 以P , A, D, E 形
能否构成菱形? 试说明理由. (3)当为何值时, 以P , A, D, E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直角梯形? (4)当为何值时, =10 ?
备用图:
巩固练习: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1,0),B(4,0),C(2,3).
(1) 要使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则点D的坐标为.
(2) 要使以A,B,C,D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则点D的坐标为.
2、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C=90°,若BC=16,DC=12,AD=21,动点P从点D出发,在线段AD上以每秒2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A运动;动点Q从点B出发,在线段BC上以每秒l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C运动.现点P,Q分别从点D,B同时出发,当点P运动到A点时,点Q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s).
(1)当四边形ABQP是平行四边形时,求运动时间t.
(2) 当四边形ABQP是直角梯形时,求运动时间t.
(3) 当t为何值时,以B,P,Q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
是等腰三角形?
备用图:
D
D
D
D
D。
初中数学_动点问题解析专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动点问题解析专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动点问题——动点问题中的特殊图形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注意事项。
2、理解掌握转化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方程、函数思想在动点问题中的灵活运用。
二、教学重点:1、学会解决动点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熟练解决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面积问题等基本题型。
2、理解数学的几种常用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
三、教学难点:1、数学方法的综合运用2、动点问题的基本分析思路四、教学方法:多媒体直观演示、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分类讨论五、教学过程:(一)、通过教师寄语“成功是优点的发挥,失败是缺点的积累。
希望每个同学都能扬长避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分析动点、动线、动形问题的特点,引出本节课的题目:动点问题。
再给学生分析莱芜最近五年的中考题中所涉及到的题目,让学生从心理上重视起来,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的积极性上来了,趁热打铁引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任务。
(二)、本节课的第一个题目就是等腰三角形问题。
考点探究一:1、如图: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中,AB=7,BC=4,∠A=30°(1)点P从点A沿边AB向点B运动,速度为1cm/s,时间为t(s). 当t为何值时,△PBC为等腰三角形?D CAB这个题目就是让学生理解等腰三角形有三种可能,虽然这个题只有一种可能,但是必须说明其他两种不可能的理由。
学生解答完了教师要问一句如果点P在射线AB上的时候会有啥结果?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分类思想数形结合能力。
[变式一](2)若点P从点A沿射线 AB运动,速度仍是1cm/s。
当t为何值时,△PBC为直角三角形?[变式二](3)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得△PBC面积为6 cm2?紧跟着的两个变式训练,就是让学生体会刚才题目的分析思路,然后按照这种方法自己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考点探究二2、在Rt△ABC中,∠C=90°,AC=6cm, BC=8cm,点P由点A 出发,沿AC向C运动,速度为2cm/s,同时点Q由AB中点D出发,沿DB向B运动,速度为1cm/s,连接PQ,若设运动时间为t(s),(1)当t(0<t ≤3)为何值时, PQ∥BC?ACB这个例题重点让学生体会相似的作用。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1)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十三章:平面几何图形1.1 三角形1.2 矩形、菱形、正方形1.3 梯形1.4 平行四边形2. 第十四章:勾股定理与平方根2.1 勾股定理2.2 平方根3. 第十五章:因式分解3.1 提公因式法3.2 公式法3.3 分组分解法4. 第十六章:分式4.1 分式的定义4.2 分式的性质与运算4.3 分式方程二、教学目标1. 掌握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判定和应用。
2. 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与平方根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3. 学会因式分解的各种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4. 掌握分式的定义、性质、运算以及分式方程的解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1) 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与判定(2) 勾股定理与平方根的应用(3) 分式的性质、运算及分式方程的解法2. 教学重点:(1) 平面几何图形的识别与应用(2) 勾股定理与平方根的计算方法(3) 因式分解的各种方法(4) 分式的性质、运算及方程解法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几何模型、三角板、量角器、计算器等。
2.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量角器、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 例题讲解:(1) 讲解三角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
(2) 介绍勾股定理与平方根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3) 演示因式分解的各种方法,并举例说明。
(4) 详解分式的定义、性质、运算及分式方程的解法。
3.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板书左侧:列出各章节,并用不同颜色粉笔突出重点内容。
2. 板书右侧:用图示、公式、例题等形式展示教学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课后习题:第13章第1节,第14章第1节,第15章第1节,第16章第1节。
(2) 拓展练习: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几何图形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024年浙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集
2024年浙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集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平行四边形与矩形1.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1.2 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1.3 梯形2.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2.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2.2 频数与频率2.3 数据的表示3. 第七章:一次函数3.1 一次函数的定义与性质3.2 一次函数的图像3.3 一次函数的应用4. 第八章:分式4.1 分式的定义与性质4.2 分式的化简与运算4.3 分式方程二、教学目标1. 掌握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以及梯形的性质与应用。
2. 学会收集、整理、表示和描述数据,掌握频数与频率的概念,了解数据的处理方法。
3. 理解一次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像,掌握一次函数的应用。
4. 掌握分式的定义、性质与化简方法,学会解分式方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与矩形的判定方法、一次函数图像的绘制、分式方程的解法。
2. 教学重点: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与应用、数据的收集与处理、一次函数的应用、分式的化简与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直尺、圆规、三角板、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圆规、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平行四边形、矩形等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2. 例题讲解:详细讲解教材中的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3. 随堂练习:针对教学内容,布置适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2024年浙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集2. 知识点:按照教学内容,分章节列出重点知识点。
3. 例题:选取典型例题,展示解题过程。
4. 练习题:布置随堂练习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证明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2)已知一次函数的图像,求解析式。
(3)化简分式,并求值。
2. 答案:在作业批改后,提供详细答案和解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针对教学内容,布置一些拓展性的题目,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初中动点问题教案
初中动点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动点的概念,掌握动点的基本性质和运动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动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内容:1. 动点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2. 动点的运动规律3. 动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涉及到的动点问题,如汽车的行驶、钟表指针的转动等,引导学生关注动点问题。
2. 提问:什么是动点?动点有哪些基本性质?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动点的概念:动点是指在平面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改变位置的点。
2. 讲解动点的基本性质:动点具有时间性、连续性和可逆性。
3. 讲解动点的运动规律:动点的运动规律可以用微分方程来描述。
4. 举例讲解动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物体运动的轨迹、信号传输的路径等。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引导学生讨论解题思路,互相交流解题方法。
3. 讲解答案,分析解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经验。
四、拓展延伸(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动点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动点问题进行探究。
3. 各组汇报探究成果,互相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动点的基本性质和运动规律。
2. 学生谈收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动点的概念、基本性质和运动规律,让学生掌握了动点问题的基本知识。
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通过独立完成练习题,提高了运用动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分组讨论,深入探究动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然而,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初中动点问题教案
教案:初中动点问题教学目标:1. 理解动点的概念,掌握动点的运动规律。
2. 能够运用动点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动点的概念及其运动规律。
2. 动点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1. 动点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2. 解决实际问题时动点条件的确定。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动点问题实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动点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动点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动点的运动规律。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动点的运动规律,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2. 通过实例讲解动点问题的解决方法,如追及问题、相遇问题等。
3. 引导学生总结动点问题的解题步骤和注意事项。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给学生发放动点问题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2. 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 教师讲解答案,解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实例分析(10分钟)1. 给学生发放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动点知识解决。
2.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确定动点条件。
3. 教师讲解答案,解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教师强调动点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注意事项。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动点问题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动点的概念、运动规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了动点问题的解题思路。
在课堂练习和实例分析环节,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提高了应用能力。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动点运动规律时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练习。
在作业布置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024年八年级下数学全套教案浙教版八年级下数学全套
2024年八年级下数学全套教案浙教版八年级下数学全套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平方根、立方根、勾股定理、因式分解、分式、二次根式等基本数学概念和性质,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2. 能够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通过图形的翻折与旋转,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方根与立方根的性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因式分解、分式的运算。
2. 教学重点: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应用、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计算器、多媒体设备。
2. 学具:三角板、直尺、圆规、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情景引入新课,如通过建筑物的翻折与旋转现象引出图形的翻折与旋转章节。
2. 新课:讲解各章节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定理,结合例题进行讲解。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置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2024年八年级下数学全套教案2. 章、节第一章平方根与立方根,第二章勾股定理与逆定理,以此类推。
3. 重点、难点:用不同颜色粉笔标注,突出重点、难点。
4. 例题:书写清晰,步骤详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下列各式的平方根和立方根:2^2,3^3,5^2,8^3。
(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3cm和4cm,求斜边长。
(3)分解因式:x^24,a^29。
(4)化简下列分式:1/(x+1) + 1/(x1)。
(5)计算:√(9+4√7)。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布置一些提高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学习,如:(1)探究勾股定理在非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2)研究图形的翻折与旋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利用因式分解解决实际问题,如面积计算等。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5章专题十二 特殊四边形中的动点问题
专题
∴△ADE≌△CDG. ∴AE=CG. ∴AC=AE+CE=CG+CE. ∵AC= 2AB, ∴CE+CG= 2AB.
专题
∵EM⊥BC,EN⊥CD,∴∠EMC=∠ENC=90°, ∴∠NEC=45°,∴NE=NC, ∴四边形EMCN是正方形. ∴EM=EN,∠NEM=90°. ∴∠MEF+∠FEN=90°. ∵四边形DEFG是矩形,∴∠DEF=90°. ∴∠DEN+∠NEF=90°,∴∠DEN=∠MEF.
专题
在△DEN 和△FEM 中, ∠ END=NEEM=,∠FME, ∠DEN=∠FEM, ∴△DEN≌△FEM. ∴ED=EF, ∴矩形 DEFG 是正方形.
专题
又∵EF⊥AC, ∴四边形AFCE为菱形. ∴AF=CF. 设AF=CF=x cm,则BF=(8-x)cm. 在Rt△ABF中,由勾股定理,得AB2+BF2 =AF2,即42+(8-x)2=x2,解得x=5. ∴AF=5 cm.
专题
(2)动点P,Q分别从A,C两点同时出发 ,沿△AFB和 △CDE各边匀速运动一周,即点P自A→F→B→A停止, 点Q自C→D→E→C停止.在运动过程中,已知点P的 速度为5 cm/s,点Q的速度为4 cm/s,运动时间为t s, 当以A,C,P,Q四点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时,求t的值.
专题
若以A,C,P,Q四点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则PC=QA. ∵四边形ABCD为矩形, ∴AB=CD=4 cm,AD=BC=8 cm. ∵AF=CF=5 cm,点P的速度为5 cm/s,点Q的速度 为4 cm/s,运动时间为t s,
专题
∴PC=PF+FC=PF+FA=5t cm,QA =(AD+CD)-(QD+CD)=(12-4t)cm. ∴5t=12-4t,解得 t=43. 故当以 A,C,P,Q 四点为顶点的四边 形是平行四边形时,t 的值为43.
2024年浙教版初二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浙教版初二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册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和数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空间想象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念,养成勤奋、严谨、合作、创新的学习品质。
二、教学内容1.几何图形的认识:直线、射线、线段,角,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圆。
2.相似几何: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3.解析几何:坐标平面的基本概念,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二次函数。
4.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整理与描述,数据的分析。
5.综合应用题:涉及多个知识点的综合题目。
三、教学设计1.几何图形的认识(1)直线、射线、线段教学重点:直线、射线、线段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①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直线、射线、线段的特点。
③通过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2)角教学重点:角的定义及分类。
教学难点:角的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①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角的定义。
③通过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2.相似几何(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教学重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性质。
教学难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教学过程:①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③通过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2)相似多边形的性质教学重点: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相似多边形性质的证明。
教学过程:①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相似多边形的定义。
③通过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3.解析几何(1)坐标平面的基本概念教学重点:坐标平面的定义及性质。
教学难点:坐标平面内点的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①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坐标平面的定义。
③通过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重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
教学过程:①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浙教版八下数学教案(一)
浙教版八下数学教案(一)教案:浙教版八下数学课程名称:浙教版八下数学一、教学目标1.熟悉浙教版八下数学课程内容;2.理解并掌握各章节的重点知识点和解题方法;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将涵盖以下章节: 1. 第一章:实数 2. 第二章:平方根与立方根 3. 第三章:平行线及其性质 4. 第四章:三角形 5. 第五章:相似与全等 6. 第六章:坐标与直角坐标系 7. 第七章:统计分析三、教学安排本次教学将分为以下阶段:阶段一:导入和概述(10分钟)1.学生课前预习内容回顾;2.教师简要概述本次教学内容。
阶段二:知识讲解与掌握(40分钟)1.依次介绍各章节的重点知识点和解题方法;2.结合实例进行讲解;3.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教师巡回辅导和指导。
阶段三:合作学习(30分钟)1.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3-4人;2.每组选择一个章节的内容进行小组讨论;3.整理小组讨论结果,每组派代表汇报。
阶段四:巩固练习(20分钟)1.学生个人或小组完成课后练习;2.教师进行答疑和指导;3.教师针对常见错误和易混淆点进行重点讲解。
阶段五:总结和评价(10分钟)1.教师进行本节课的总结;2.学生互评,给自己和他人打分。
1.解析法:通过分析问题和解题思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解题方法。
2.演绎法:通过给出具体例子,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演绎。
3.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4.讨论法:通过讨论,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学生课堂表现;2.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3.学生的互评。
注意:本教案仅作为参考,实际教学应根据学生情况和教材要求进行相应调整。
六、板书设计章节重点知识点解题方法第一章实数的分类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性质第二章平方根的定义计算平方根的方法第三章平行线的判定条件平行线的性质第四章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第五章相似与全等的概念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坐标的计算及应用第七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统计图的构造和分析1.教材:浙教版八下数学教材;2.板书工具:黑板、白板、彩色粉笔/记号笔;3.实物或图片:用于说明解题思路和概念的实例或图片。
《动点问题》专题复习学案
初三数学培优一1、图1,BC 是⊙O 的一条弦,点A 是⊙O 上一个动点,∠BOC=120度,在点A 的运动过程中(不与B 、C 重合),(1)、 ∠A 的度数会发生变化吗?如果变化,说出变化情况?如果不发生变化,求出∠A 的度数 (2)、如图2,⊙O 的直径BC=12,以BC 所在直线为x 轴,以过点O 的直线为y 轴建立坐标系, 当点A 在⊙O 上运动,且AC=6时,你能求出点A 的坐标吗?图1图22、如图,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AB=CD=5,AD=5,BC=3,点E 在线段DA 上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从D 点出发向A 点运动1)点E 在运动过程中,△DCE 中哪些量保持不变?哪些量发生变化?2)点E 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时间t ,使得△DCE 是特殊形状的三角形?若存在,求出t 的值。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3)在2)的条件下,若点F 从B 点出发沿B →C →D 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与点E 同时运动,点F 到达D 点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时间t ,使四边形FCDE 成为平行四边形?若存在,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4) 在3)中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是否存在时间t ,使△DEF 成为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A B C D EA B C DE F A B C D E A B C D E F5) 以AD 所在直线为x 轴,过点C 的直线为y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梯形ABCD 的对称轴m 交BC 于点E ,在对称轴m 上是否存在点求出点F 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解:3、如图,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AB=CD=5,AD=5,BC=3, 1) 求经过A 、C 、D 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2) 若点M 是直线AC 上方抛物线上一个动点,设点M 的横坐标为m ,△ACM 的面积为S ,求S 与m 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m 取何值时,S 取得最大值解:3)、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M ,使△MAC 与△COD 相似,若存在,求出符合条件的点M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浙教版八年级下动点问题1学案
动点问题(1)
班级 姓名
预备练习:点A、B、C在同一直线上,AB=6,BC=5,则AC= . 例、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E 是BC 的中点, AD=5, BC=12, CD=24, ∠C=45°,点P 是BC 边上一动点, 设PB 的长为x .
(1)当x 为何值时, 以P , A, D, E 为极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点P 在BC 边上运动的进程中, 以P , A, D, E 可否组成菱形? 试说明理由.
(3)当x 为何值时, 以P , A, D, E 为极点的四边形是直角梯形? (4)当x 为何值时, S
PEA
=10 ?
备用图:
巩固练习:
一、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 (1,0),B (4,0),C (2,3).
(1) 要使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则点D的坐标为 .
(2) 要使以A,B,C,D为极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则点D的坐标为.
2、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C=90°,若BC=16,DC=12,AD=21,动点P从点D动身,在线段AD上以每秒2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A运动;动点Q从点B动身,在线段BC上以每秒l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C运动.现点P,Q别离从点D,B同时动身,当点P运动到A点时,点Q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的时刻为t(s).
(1)当四边形ABQP是平行四边形时,求运动时刻t.
(2) 当四边形ABQP是直角梯形时,求运动时刻t.
(3) 当t为何值时,以B,P,Q三点为极点的三角形
是等腰三角形?
备用图: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完整word版)浙教版初中数学教案八年级下第一章
1.1 二次根式【教学目标】1.经历二次根式的性质:()a a =2(a≥0),aa =2= ⎩⎨⎧-≥)0()0(πa a a a 的发现过程,体验归纳,猜想的思想方法2.了解二次根式的上述两个性质.3.会运用上述两个性质进行有关的计算.【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本节的重点是二次根式性质:()a a =2(a≥0),a a =2= ⎩⎨⎧-≥)0()0(πa a a a➢难点:aa =2=⎩⎨⎧-≥)0()0(πa a a a 【教学过程】一、 引入新课1)提问:2的平方根是什么?什么数的平方是2?(2±)得到:(2)2=2 (-2)2=22)提问:(2)7=? (?)21?()2122=-= 选三个中下游的学生回答,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二、 新课讲授1、由上面的提问得到什么样的结论?()a a =22、那么对于上面的性质,a 能小于0吗?(不能,a 必须大于等于0)()a a =2(a ≥0)3、提问:?22= ?2=?)5(2=-=-5??0?02==请几个中游的学生回答。
( 2,2 ;5,5 ;0,0 )4、议一议:2a与a 有什么关系?当a≥0时,2a=?当a <0时,2a=?经学生讨论后,指定一名学生(程度中下)回答,再指定一名学生(程度较好)点评。
教师总结:2a==a ⎩⎨⎧-≥)0()0(πa a a a 5、提问:π-=-?)7(2=??)(=-23π 三、讲解例题 例1、计算(1)22)15()10(--(2)[]222)2(22+•--按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解题过程交替进行的方式教学,问题设计:1) 应用哪一个性质?具体怎么算? 2) 计算顺序应该怎样?第一题选择中下游学生回答,第二题选择中上游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计算时应看清符合哪一个性质?a 是大于0还是小于0? 练习:1)(-222)2004()4()5-+--2)(2222)12()6()3-+--例2 计算3254)3253(2-+-对于此题,学生可能会先算括号里的,讲解时可以把两种方法作比较,以体现二次根式的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D A 动点问题(1)
班级 姓名
准备练习:点A、B、C在同一直线上,AB=6,BC=5,则AC= .
例、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E 是BC 的中点, AD=5, BC=12, CD=24,
∠C=45°,点P 是BC 边上一动点, 设PB 的长为x .
(1)当x 为何值时, 以P , A, D, E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点P 在BC 边上运动的过程中, 以P , A, D, E 为顶点的四边形
能否构成菱形? 试说明理由.
(3)当x 为何值时, 以P , A, D, E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直角梯形? (4)当x 为何值时, S PEA =10 ?
备用图:
巩固练习: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 (1,0),B (4,0),C (2,3).
(1) 要使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则点D的坐标为 .
(2) 要使以A,B,C,D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则点D的坐标为 . 2、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 中,AD ∥BC ,∠C=90°,若BC=16,DC=12,AD=21,动点P 从点D 出发,在线段AD 上以每秒2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A 运动;动点Q 从点B 出发,在线段BC 上以每秒l 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C 运动.现点P ,Q 分别从点D ,B 同时出发,当点P 运动到A 点时,点Q 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s).
(1)当四边形ABQP 是平行四边形时,求运动时间t .
(2) 当四边形ABQP 是直角梯形时,求运动时间t .
(3) 当t 为何值时,以B ,P ,Q 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
是等腰三角形?
备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