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化学教材衔接2
(完整)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
(完整)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概述初中和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顺利过渡和衔接初中和高中化学的研究,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重要性以及一些简单的教学策略。
重要性顺利衔接初高中化学研究对学生的研究进程至关重要。
初中的化学教学内容主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实验操作的培养,而高中的化学教学内容则更加深入和复杂。
如果学生在初中就能够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熟悉高中化学的研究方法和要求,那么他们在高中阶段的研究将更加轻松和流畅。
教学策略以下是一些可以帮助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简单策略:1. 温故知新:在高中化学课堂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过的相关知识点,通过温故知新的方式帮助他们重新理解和巩固这些知识。
2. 探究研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和问题解决过程,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现象的观察,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高中化学的概念和原理。
3. 任务导向:设计一些与高中化学相关的任务,帮助学生自主研究和掌握新知识。
任务可以包括研究报告、小组讨论或问题解决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并提高他们的研究效果。
4. 强化基础: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及时复和强化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专门的复任务或提供相关资料,帮助学生巩固初中知识,为高中阶段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总结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是确保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阶段研究的关键环节。
通过采取一些简单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高中化学的研究内容,并为他们今后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初升高衔接教材——初高中化学衔接暑期教程》:专题2.3 氧化还原反应 Word版
第一课时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概念 目标导学1.从得氧和失氧的分类标准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2.从化合价变化的分类标准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温故知新1.在CuO+H2△Cu+H2O反应中,谁是氧化剂,谁是还原剂?2.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有哪些?知识精讲一、基本概念:(一)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1.反应类型(1)氧化反应:①从得、失氧观点认识:物质得氧的反应叫氧化反应。
如:CuO+H2△Cu+H2O,氢气得氧发生了氧化反应。
②从元素化合价升降观点认识: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叫氧化反应。
如:22-+OCu+2H△2120-++OHCu,氢元素的化合价由0变成了+1,化合价升高,氢气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③从电子转移的观点认识:物质失去电子的反应叫氧化反应。
(2)还原反应:①从得、失氧观点认识:物质失氧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如:CuO+H2△Cu+H2O,氧化铜失氧发生了还原反应。
②从元素化合价升降观点认识: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如:22-+OCu+2H△2120-++OHCu,氧化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由+2变成了0,化合价降低,氧化铜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③从电子得失的观点认识:物质得到电子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2.反应物(1)氧化剂:所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反应物。
(2)还原剂: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反应物。
3.生成物(1)氧化产物: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失电子被氧化,所得生成物称为氧化产物。
例如:Fe是还原剂,FeSO4是氧化产物。
(2)还原产物: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被还原,所得生成物称为还原产物。
例如:CuSO4是氧化剂,Cu是还原产物。
(1)氧化性:得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性质→结果使其他物质得以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发生氧化反应。
(2)还原性:失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性质→结果使其他物质能够获得电子(或电子对偏向)发生还原反应。
初高中衔接课程化学教案
初高中衔接课程化学教案课程目标:
1. 系统复习初中化学知识,梳理基础概念;
2. 引导学生理解高中化学知识,建立科学思维;
3. 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化学学习,提升学习成绩。
教学重点:
1. 初中化学知识复习与扩展;
2. 高中化学知识引入与理解;
3. 实验操作技能培养。
教学内容:
第一节:初中化学知识复习
1. 物质的分类与性质;
2. 常见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3.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
4. 化学反应的类型与特征。
第二节:高中化学知识引入
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进阶;
2.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3.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4. 化学平衡与反应速率。
第三节:实验操作技能培养
1. 常用实验器材的使用与维护;
2. 实验步骤的设计与操作;
3. 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分析;
4. 实验结论的推断与验证。
教学方法:
1. 理论讲解与实例讲解相结合;
2. 实验操作与观测实践相结合;
3. 课堂讨论与思维激发相结合。
教学评价:
1. 定期小测验巩固知识;
2. 实验报告评分考核实验操作技能;
3. 期末考试检验知识理解与运用。
教学反思:
1.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2. 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及时进行个性化辅导;
3. 持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注:以上为初高中化学课程衔接教案范本,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可根据学校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愿学生在教学中取得优异成绩!。
初中升高中化学(通用)衔接教材()全套
初中升高中化学衔接教材〔2021 〕第 1 讲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材分析初中教材要求在初中化学中,只要求学生了解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以及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和意义。
高中教材要求在高中化学中,要加深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掌握原子、电子、质子、中子之间的定量关系,理解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式来表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点,推断元素性质。
学会计算原子、原子团的电子数。
1.原子原子的英文名 (Atom) 是从 ?τομοζ (atomos,“不可切分的〞 )转化而来。
很早以前,希腊和印度的哲学家就提出了原子的不可切分的概念。
17 和 18 世纪时,化学家发现了物理学的依据:对于某些物质,不能通过化学手段将其继续的分解。
19 世纪晚期和 20 世纪早期,物理学家发现了亚原子粒子以及原子的内部结构,由此证明原子并不是不能进一步切分。
原子是一种元素能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一个原子包含有一个致密的原子核及假设干围绕在原子核周围带负电的电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电中性的中子组成。
在原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相同,原子表现为电中性。
如果质子数和电子数不相同,就成为带有正电荷或者负电荷的离子。
根据质子和中子数量的不同,原子的类型也不同,质子数决定了该原子属于哪一种元素。
原子是一个极小的物体,其质量也很微小,原子的 99.9%的重量集中在原子核,其中的质子和中子有着相近的质量,目前可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并拨动单个原子,以下图为超高真空多功能扫描隧道显微镜,中图为显微镜下的硅原子结构,右图为在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科学家拨动 49 个铁原子排列在钢外表上形成的一个圆形栅栏。
2.构成物质的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分子和离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能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等。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更多的研究结果说明,分子是由原子结合而成的,如:He、 O2、 O3、 H2O、CO2、H 2SO4等。
初中与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教海新探2019・04初中与高中化学教学的衙接□海南省僵州市思源高级中学曾惠波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多样,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三年级的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浓厚,也有可观的学习效果,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大多数学生高一时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明显下降,对化学的学习感到吃力。
化学成绩提不上来,给学生带来了困惑。
其主要因素在于教师处理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问题不当。
高一年级,是初、高中化学衔接的一个重要阶段,教师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对学生在高中阶段学好化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初中与高中化学课程的目标要求1•初中化学课程的目标要求。
初中化学作为义务教育课程,是化学学习的基础课程,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
学科体现基础性,让学生了解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使学生能从科学的角度看待身边的事物。
让学生了解化学的发展历程。
对化学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了解化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上能够更理智。
初中化学是入门的学科,以学科的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探究实验,学习化学的能力。
在化学学习中,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发展,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拥有扎实的知识与技能。
2.高中化学课程的目标要求。
高中化学课程是初中化学课程的提升,是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提(上接第21页)三、利用有效的方法、策略和手段达成有效的教学目标山区少数民族的孩子都能歌善舞,喜欢画画,擅长体育。
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学生感兴趣的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让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
比如学习《咏柳》时先让学生画出刚刚发芽的柳树的样子,然后再让学生阅读古诗,根据理解对画面进行修改,还要着上颜色。
作者为什么要说“碧玉”?“万条”又是指些什么?为什么不是长出绿叶而是裁出?你最喜欢哪句话?说一说你看到这幅画面时的感受?这幅画面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谈谈你的看法?这样层层深入,学生也就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初高中教材衔接化学教案
初高中教材衔接化学教案
主题:元素周期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分类;
2. 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教学重点:
1.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分类;
2.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教学难点:
1. 理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2. 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分类方法。
教学内容:
1.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分类;
2.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内容,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2. 分组讨论:请学生就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分类进行讨论,并向全班汇报;
3. 讲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分类方法;
4. 带领学生一起查阅元素周期表,了解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第二课时:
1. 复习上节课内容,检查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掌握情况;
2. 分析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并讲解周期表上的特殊规律;
3. 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加深对元素周期表的理解和掌握;
4. 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实例来解决问题,强化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分类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掌握了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元素周期表中的分类方法和规律不够熟练,需要加强练习和复习。
下节课将继续强化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初高中化学衔接(二)
初高中化学衔接(二)物质变化和反应类型学习目标:1. 掌握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
2. 掌握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并能举例。
一、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间最本质的区别是:化学反应有无新物质产生。
思考1: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同时是不是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是不是一定伴随物理变化?二、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四种)1.化合反应①概念:A + B → AB②反应的规律和条件a、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b、非金属+非金属Fe + O2 C + O2c、酸性氧化物+水d、碱性氧化物+水CO2 + H2O CaO + H2O*e、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f、氨气+酸CaO + SiO2 ==== CaSiO3NH3+ HClg、结晶水合物的生成CuSO4 + H2O思考2:化合反应中反应物不一定为两种,也有三种或四种反应物生成一种产物的反应,请举例说明,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2、分解反应①概念:AB → A + B②反应的规律和条件a、某些盐的分解b、不溶性碱的分解KClO3—— Fe(OH)3——Cu2(OH)2CO32CuO + CO2↑+ H2Oc、电解水d、含氧酸的分解H 2O——H2CO3——△高温e、某些氧化物的分解 HgO——3、置换反应①概念:A + BC → B + AC②反应的规律和条件a、金属 + 酸 === 盐 + 氢气Zn + H2SO4——Fe + HCl——b、金属 + 盐 === 新盐 + 新金属条件:盐要可溶单质金属一定要比盐中的金属活泼(古代湿法炼铜)Fe + CuSO4——c、氢气还原金属氧化物H2+ CuO ——d、木炭还原金属氧化物C + CuO ——思考3:CO还原Fe2O3的反应是否是置换反应?为什么?4、复分解反应(1)概念:AB + CD → AD + CB(2)反应条件:生成物中应有沉淀、气体、水等至少一种(3)反应规律Ⅰ酸 + 碱 == 盐 + 水①酸为强酸时,碱为任意碱HCl + KOH ——HCl + Cu(OH)2——HCl + NH3·H2O——②碱为强碱时,酸为任意酸NaOH + H2SO4——NaOH + H2SiO3——③弱酸与弱碱一般难发生反应,但NH3·H2O(可溶性弱碱)能够和可溶性弱酸反应★NH3·H2O + CH3COOH——Ⅱ酸 + 盐 == 新盐 + 新酸此类情况比较复杂,初中阶段只要求掌握3个反应①CaCO3+ HCl—— ( 强酸制弱酸)②AgNO3+ HCl——③BaCl2 + H2SO4——思考4:将CO2通入CaCl2溶液中,有什么现象?为什么?Ⅲ碱 + 盐 == 新盐 + 新碱反应条件:反应物均能溶于水,产物应有沉淀或气体生成①NaOH + CuSO4——★②NaOH + NH4Cl——Ⅳ盐 + 盐 == 新盐 + 新盐反应条件:反应物均能溶于水,产物至少有一种沉淀①AgNO3+ NaCl——②BaCl2 + CuSO4——巩固练习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工业分离液态空气制氧B.干冰升华C.活性炭去色除味D.白磷自燃2.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
初中化学2.初高中化学衔接——常用的干燥剂、分液漏斗、长颈漏斗的对比、装置的气密性检验
初高中化学衔接——常用的干燥剂、分液漏斗、长颈漏斗的对比、装置的气密性检验一、常用的无机干燥剂为了保持药品的干燥或对制得的气体进行干燥,必须使用干燥剂。
常用的干燥剂有三类:一类为酸性干燥剂,有浓硫酸、五氧化二磷等;第二类为碱性干燥剂,有固体烧碱、石灰和碱石灰(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混合物)等;第三类是中性干燥剂,如无水氯化钙、无水硫酸镁等。
常用干燥剂的性能和用途如下:1、浓H2SO4:具有强烈的吸水性,常用来除去不与H2SO4反应的气体中的水分。
例如常作为H2、O2、CO、SO2、N2、HCl、CH4、CO2、Cl2等气体的干燥剂。
2、无水氯化钙:因其价廉、干燥能力强而被广泛应用。
干燥速度快,能再生,脱水温度473K。
一般用以填充干燥器和干燥塔,干燥药品和多种气体。
不能用来干燥氨、酒精、胺、酰、酮、醛、酯等。
3、无水硫酸镁:有很强的干燥能力,吸水后生成MgSO4·7H2O。
吸水作用迅速,效率高,价廉,为一良好干燥剂。
常用来干燥有机试剂。
4、固体氢氧化钠和碱石灰:吸水快、效率高、价格便宜,是极佳的干燥剂,但不能用以干燥酸性物质。
常用来干燥氢气、氧气、氨和甲烷等气体。
5、变色硅胶:常用来保持仪器、天平的干燥。
吸水后变红。
失效的硅胶可以经烘干再生后继续使用。
可干燥胺、NH3、 O2、 N2等二、分液漏斗和长颈漏斗的对比分液漏斗:包括斗体,盖在斗体上口的斗盖。
斗体的下口安装一三通结构的活塞,活塞的两通分别与两下管连接。
使用: 分液漏斗的颈部有一个活塞,这是它区别于普通漏斗及长颈漏斗的重要原因,因为普通漏斗和长颈漏斗的颈部没有活塞,它不能灵活控制液体。
当分液漏斗中的液体向下流时,活塞可控制液体的流量,若要终止反应,就要将活塞紧紧关闭,因此,可立即停止滴加液体。
长颈漏斗:用途:长颈形状的漏斗,用来添加液体到会产生气体的容器中。
使用:长颈漏斗用于向反应容器内注入液体,若用来制取气体,则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气体从长颈斗中逸出)二者的区别:分液漏斗主要用于分离两种互不相溶且密度不同的液体,也可用于向反应容器中滴加液体,可控制液体的用量长颈漏斗下端没有活塞,分液漏斗有。
新课程下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摘要从新课改下出现的多数学生觉得学习高中化学难的现状出发,对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进行了论述,浅谈了作者近几年在教学中对解决该问题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关键词学生学习化学困难的原因初高中教学衔接教学方法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Cohesion of Junior and Senior High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in the Background of New Curriculum//Xiong BenshunAbstract In the new curriculum,students commonly feel that high school chemistry learning is difficult.Based on the problem, the writer expounds the cohesion of juniot and senior high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and brief discusses some practice and thinking on solving the problem in recent years.Key words causes of students'chemistry learning difficulties; cohesion of junior and senior high school teaching;teaching methodAuthor's address Yiliang No.2Middle School of Kunming City,652100,Kunming,Yunnan,China新课改后,很多高中新生入学后都碰到了相当多的学习难题,如何帮助高一新生做好初高中化学学科学习的衔接,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化学学习显得至关重要。
初中化学高中衔接教案
初中化学高中衔接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的区别和联系。
2. 掌握高中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
1. 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的区别和联系。
2. 高中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元素、化合物、化学反应等。
3. 实验:观察化学反应,测定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等。
教学安排:
第一节课:介绍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的区别和联系。
第二节课:讲解高中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第三节课:进行实验,观察化学反应并测定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
第四节课:总结并进行小测验。
教学方法:
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 实验操作指导,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
3. 小组讨论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教学评价:
1. 考察学生对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的理解。
2. 实验数据分析和结论总结。
3. 做一次小测试,检测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初升高衔接教材——初高中化学衔接暑期教程》:专题2.1 物质的分类 Word版
第一课时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目标导学1.了解分类的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2.学会用简单的分类法对具体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温故知新(1)我们曾经将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元素,如(写出4种即可)是金属元素,S、P、Cl是元素。
(2)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即、、、。
(3)物质分为和纯净物;纯净物又可以分为单质和;单质可分为金属单质和单质;化合物可分为氧化物、、、。
(4)混合物:由种或种以上的物质组成,例如:空气。
纯净物:只由种物质组成,例如:水、水银、蓝矾(CuSO4•5H2O)都是纯净物,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
(5)单质:由同种(或一种)元素组成的,例如:氧气(液氧)、水银、液氯。
(6)化合物:由种或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如:氯化氢、氨气。
(7)氧化物:由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元素的化合物,例如:水、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8)有些食品的包装袋中有一个小纸袋,上面写着“干燥剂”,其主要成分是生石灰(CaO)。
①生石灰属于哪种类别的物质?。
②生石灰可作干燥剂的理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③生石灰还可以与哪些类别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列举三例,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④小纸袋中的物质能否长期持续地作干燥剂?为什么?⑤在你所认识的化学物质中还有哪些物质可以用作干燥剂?举例说明。
知识精讲一、分类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根据不同的需要,分类的标准可以不同。
当分类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增加对不同类事物的了解,使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
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二、常见的分类方法(一)交叉分类法1.含义: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同一事物进行多种分类的一种分类方法。
2.举例:Na2CO3既是钠盐,又是碳酸盐,还属于正盐。
Na2SO4既是钠盐,又是硫酸盐,还属于正盐。
1 初升高 化学衔接班 全册教材 (电子版教案)
初升高化学衔接班全册教材(电子版教案)专题一:化学研究对象一. 初升高化学衔接班第1讲二. 知识结构:⎪⎪⎪⎪⎪⎪⎪⎪⎪⎪⎪⎪⎪⎪⎩⎪⎪⎪⎪⎪⎪⎪⎪⎪⎪⎪⎪⎪⎪⎨⎧⎩⎨⎧⎩⎨⎧⎪⎪⎪⎪⎪⎪⎩⎪⎪⎪⎪⎪⎪⎨⎧⎪⎪⎪⎪⎩⎪⎪⎪⎪⎨⎧⎪⎩⎪⎨⎧⎪⎩⎪⎨⎧⎪⎩⎪⎨⎧⎪⎪⎪⎪⎩⎪⎪⎪⎪⎨⎧⎪⎪⎪⎩⎪⎪⎪⎨⎧⎪⎩⎪⎨⎧⎩⎨⎧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生成是否有新物质变化规律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来表现是否通过化学变化性质盐碱酸氧化物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方法一种分类化合物组成不同种元素稀有气体非金属金属单质组成同种元素纯净物悬浊液、乳浊液、溶液合金、水煤气等各种人工合成的物质:石等油、天然气、空气、矿各种天然物质:煤、石混合物成分多少按组成分类离子核外电子中子质子原子核微粒构成原子分子微观元素宏观组成质物研究对象学化 *)3()2()1(关于无机化合物的分类又可依据其组成细分为:⎪⎪⎪⎪⎪⎪⎪⎪⎪⎪⎪⎪⎩⎪⎪⎪⎪⎪⎪⎪⎪⎪⎪⎪⎪⎨⎧⎪⎩⎪⎨⎧⎩⎨⎧⎪⎪⎪⎩⎪⎪⎪⎨⎧⎪⎩⎪⎨⎧⎩⎨⎧⎪⎪⎪⎪⎩⎪⎪⎪⎪⎨⎧⎪⎪⎩⎪⎪⎨⎧⎪⎩⎪⎨⎧⎩⎨⎧+碱式盐碱部分中和酸式盐酸部分中和正盐完全中和程度酸碱中和盐难溶性碱微溶可溶性碱于水是否易溶碱三元酸二元酸一元酸个数电离出的无氧酸含氧酸是否含氧酸不成盐氧化物两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成盐氧化物性质不同非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组成元素不同氧化物化合物无机)()5()4(H注:(1)高中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有关原子结构的学习。
(2)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还有其他种,又如根据物质溶于水或熔化状态下能否导电可分为电解质、非电解质;根据其形成过程分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等。
(3)有机化合物将作为高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后学习中专项展开。
(4)氧化物:仅指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化物且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的化合物,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过氧化物,超氧化物等也将在高中陆续接触。
(5)酸(碱)也还有其他的分类方法,如:根据H 、O 以外元素是否有氧化性分为氧化性酸、非氧化性酸;根据酸在水溶液中是否完全电离分为强酸、弱酸等。
对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分析和思考
对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分析和思考发布时间:2021-07-06T13:56:20.32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7期作者:向飞[导读]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全面实施,到目前为止向飞湖北省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湖北应城 432400一、主题与背景随着新高考改革的全面实施,到目前为止,已有北京、湖北等20个省市在普通高中实施了新课程、使用了新教材,从化学学科来看,新课程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重视真实情景的创设,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必备核心知识、学科关键能力。
但与此同时,一些初中生进入高中后,面对这些新的要求和变化极度不适,引发一些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问题。
二、原因分析1、教材因素初高中化学教材使用上的不统一,是导致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不紧密的因素之一,这也是当前化学教育工作者们的一大困惑。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材版本多,内容不统一,对课标解读的不一致而出现内容上差异很大,必然导致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不紧密。
很多高中化学需要掌握的必备知识,在初中教材中并没有涉及。
如:化合价的概念;有关溶解度的计算;酸、碱、盐的定义;电离的概念、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定义;对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等等。
特别是电离的概念和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直接关系到高一化学第一部分离子反应的学习,这成为了高一学生学习化学的第一个分化点,理应引起老师们的足够重视。
2、学生因素在初中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型”和“记忆型”,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齐全,学生练得熟,考试一般都能取得较好成绩,因此,学生乐于跟着老师走,较少注重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习惯被动接受知识。
在高中,由于高中知识跨度大,覆盖面广,内容多,教师只能讲典型、讲规律,注重培养能力。
然而,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按照初中的学法学习,没有学会自主学习,因而出现了完成作业有困难、考试成绩不理想,无法做到预习、复习和总结等现象。
3、教师因素初中化学教师往往面临有中考的压力,然而九年级化学教学内容较多,课时相对较少,则很多采用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但高中教师大多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情景化教学”等这一新的学习方式,重视科学探究、学科关键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2019年初中升高中化学衔接课程 蒸馏和萃取(解析版)
第02讲蒸馏和萃取【新课知识梳理】一..蒸馏(1)原理: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沸点不同,用加热蒸发、冷却凝结的方法除去液态混合物中易挥发、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
蒸馏属于物理变化。
(2)蒸馏的常用仪器和用品为:铁架台(带铁圈和铁夹)、酒精灯、牛角管、单孔橡皮塞、蒸馏烧瓶、石棉网、温度计、冷凝管、锥形瓶、碎瓷片。
(3)蒸馏实验的操作步骤(1)检查蒸馏装置的气密性。
(2)向蒸馏烧瓶中加入待分离或提纯的液体混合物,并加入几粒碎瓷片。
(3)向冷凝管中通入冷却水。
(4)给蒸馏烧瓶加热。
(5)收集馏分。
(6)停止加热,拆卸装置。
(4)蒸馏实验的注意事项: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_碎瓷片_ 。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_蒸馏烧瓶支管口下缘_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_2/3__,也不能少于_1/3___.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_下_口进,从_上_口出。
⑤加热温度应控制在_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以下_。
⑥蒸馏烧瓶不可直接加热,需要垫石棉网。
(5)实验室制取蒸馏水①仪器及装置图的白色沉淀冷凝管中有无色液体凝结,并通过牛角管流入锥形瓶中[特别提醒]用AgNO3溶液检验自来水中的Cl-时要用稀HNO3酸化而不能使用盐酸和硫酸酸化。
【思考】1.(1)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装置与常用蒸馏装置相比,少了温度计。
是什么原因呢?(2)为什么冷却水通入方向与被冷凝蒸气流向相反?提示:(1)温度计的作用是控温和显示加热范围。
因为制蒸馏水是除去溶解在水中的难挥发性杂质,蒸馏出水,水的沸点恒定为100 ℃,故不需要温度计。
(2)冷却水通入方向与被冷凝蒸气流向相反,是为了使馏出物充分冷却。
2.蒸馏实验中,为什么要使用温度计?应如何放置温度计?提示:在蒸馏实验中,温度计用来测量蒸气的温度,所以温度计的水银球应位于蒸馏烧瓶支管口处。
3.某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l-吗?提示:不一定;原溶液中也可能含有CO2-3等杂质离子。
初高中衔接化学
初高中化学的衔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化学基础知识的衔接:初高中化学的知识体系有所不同,初高中衔接化学主要是将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进行巩固和深化,同时引入高中化学的新概念和新知识。
2、实验操作技能的衔接:初高中衔接化学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包括实验器材的使用、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处理等。
3、化学思维方法的衔接:初高中化学反应的思维方法有所不同,初高中衔接需要学生掌握化学的基本思维方法,如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反应的类型和特点的分析等。
4、化学应用的衔接:初高中衔接化学需要学生掌握化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如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化学反应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等。
综上所述,初高中衔接化学需要学生在化学基础知识、实验操作技能、化学思维方法和化学应用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衔接和提高。
初中和高中化学衔接教学工作计划
初中和高中化学衔接教学工作计划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初中和高中教育的衔接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特别是对于化学科目而言,学生需要在初中阶段打好基础,为高中化学学习做好准备。
因此,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初中和高中化学衔接教学工作计划显得尤为重要。
一、目标确定1. 帮助学生顺利衔接初中和高中化学学习,实现知识的有序连接和扩展。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思维能力,为高中化学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验技能。
二、教学内容基于化学课程的特点和高中化学知识的要求,初中和高中化学衔接教学工作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1. 复习和巩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包括化学元素、化学方程式、基本的化学反应原理等。
通过复习巩固初中所学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它们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 引导学生了解高中化学知识体系:介绍高中化学学科体系的框架,引导学生对高中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学习方法进行了解,帮助他们适应高中化学学习的需要。
3. 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通过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步提高实验设计和实验报告能力,为高中化学实验的开展奠定基础。
4. 拓展应用化学知识: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引入更多的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并引导他们探索化学知识和实践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1. 活动导向的学习: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实验探究、课堂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以致用的教学:结合实际应用案例和化学知识,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 激发创新和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引导他们通过实验和调研等方式进行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和独立思考能力。
四、评估方式1. 提倡综合评价: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价外,还应注重学生的实验技能、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评估。
以项目研究、实验报告、小组合作等方式,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
初高中化学有哪些衔接
初高中化学有哪些衔接初中和高中化学具有紧密的衔接关系,为了使学生在高中化学研究中能够顺利过渡,初中化学的研究内容和基本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介绍初高中化学的主要衔接点。
1. 基本概念的延伸初中化学主要研究了化学元素、化合物、化学反应等基本概念,高中化学会对这些概念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与延伸。
例如,初中研究了物质的三态,而高中化学会进一步讨论气体的状态方程和理想气体的行为。
初中研究的化学方程式和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也是高中化学的基础。
2. 基础实验技能的培养初中化学会进行一些基础的实验,如酸碱中和、氧化还原等实验操作。
在高中化学中,学生需要进一步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并研究更加复杂的实验操作,如制备、分离和纯化物质。
因此,初中时的实验基础对于高中化学的研究非常重要。
3. 化学概念的联系与应用初中化学中研究的一些基本概念在高中化学中会发现更多的应用。
例如,初中研究了电导实验,而高中化学中则会进一步研究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区别。
初中研究的酸碱中和也会在高中化学中延伸为酸碱滴定等更加复杂的实验和概念。
4. 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拓展高中化学相较于初中化学会有更深入的研究,内容也更加广泛。
初中化学主要注重基础概念的掌握,而高中化学则会涉及到更多的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等领域。
因此,学生在初中就要打好基础,才能更好地适应高中化学的研究环境。
初高中化学之间的衔接点非常重要,对于学生在高中化学学习中的顺利过渡起到关键作用。
学生们应该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努力掌握基本概念,培养实验技能,并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
高中化学第2章教考衔接2分子或离子中的键角比较鲁科版选择性必修2
道中形成大π键,Cl提供孤电子对与其中一个O形成配位键,与另一个O形成
的是普通的共价键(σ键,这个O只提供了一个电子参与形成大π键),Cl的价
电子对数为3,则Cl原子的轨道杂化方式为sp2;Cl2O中心原子为O,根据价电
子对的计算公式可知2+
6-1×2 2
=4,因此,O的杂化方式为sp3,sp2杂化的键角一
解析 P4分子呈正四面体,磷原子在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处,键角为60°,A错 误;NaCl焰色试验为黄色,与Na电子跃迁有关,B错误;Cu基态原子核外电子 排布不符合构造原理,考虑了半满规则和全满规则,价电子排布式为3d104s1, 这样能量更低更稳定,C错误;OF2的空间结构是角形,因此是由极性键构成 的极性分子,D正确。
名师点拨 Ga(CH3)3(Et2O)中Ga和氧原子之间应为配位键,氧原子提供孤 电子对,Ga提供空轨道来接受氧原子的孤电子对,配位键的键参数与普通 共价键相同,Ga的价电子对数为4。
模型应用4——利用中心原子的孤电子对数比较键角的大小 4.某含锰着色剂的化学式为 XY4MnZ2Q7,Y、X、Q、Z 为原子序数依次增
有正四面体空间结构,可知 XY4+为 NH4+,故 Y 为 H,X 为 N;同时分析 Z2Q47-结
构,可知 Q 能形成双键,Q 为ⅥA 族的元素,Z 形成 5 条共价键,Z 为ⅤA 族的元 素,故 Q 为 O,Z 为 P。 NH3 和 NH4+都是 sp3 杂化,但是 NH3 中有一对孤电子对,孤电子对对成键电子 对的排斥作用更大,故键角:NH3<NH4+,A 错误;X、Q、Z 分别为 N、O、P, 沸点顺序为H2O>NH3>PH3,正确顺序为Q>X>Z,B错误;同主族元素从上到 下第一电离能减小,同周期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有增大的趋势,故第一电离 能:N>O>Mn,C正确;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H3PO4,X最高价氧 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HNO3,前者为中强酸而后者为强酸,D错误。
2.初高中化学衔接——常用的干燥剂、分液漏斗、长颈漏斗的对比、装置的气密性检验
初高中化学衔接——常用的干燥剂、分液漏斗、长颈漏斗的对比、装置的气密性检验一、常用的无机干燥剂为了保持药品的干燥或对制得的气体进行干燥,必须使用干燥剂。
常用的干燥剂有三类:一类为酸性干燥剂,有浓硫酸、五氧化二磷等;第二类为碱性干燥剂,有固体烧碱、石灰和碱石灰(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混合物)等;第三类是中性干燥剂,如无水氯化钙、无水硫酸镁等。
常用干燥剂的性能和用途如下:1、浓H2SO4:具有强烈的吸水性,常用来除去不与H2SO4反应的气体中的水分。
例如常作为H2、O2、CO、SO2、N2、HCl、CH4、CO2、Cl2等气体的干燥剂。
2、无水氯化钙:因其价廉、干燥能力强而被广泛应用。
干燥速度快,能再生,脱水温度473K。
一般用以填充干燥器和干燥塔,干燥药品和多种气体。
不能用来干燥氨、酒精、胺、酰、酮、醛、酯等。
3、无水硫酸镁:有很强的干燥能力,吸水后生成MgSO4·7H2O。
吸水作用迅速,效率高,价廉,为一良好干燥剂。
常用来干燥有机试剂。
4、固体氢氧化钠和碱石灰:吸水快、效率高、价格便宜,是极佳的干燥剂,但不能用以干燥酸性物质。
常用来干燥氢气、氧气、氨和甲烷等气体。
5、变色硅胶:常用来保持仪器、天平的干燥。
吸水后变红。
失效的硅胶可以经烘干再生后继续使用。
可干燥胺、NH3、 O2、 N2等二、分液漏斗和长颈漏斗的对比分液漏斗:包括斗体,盖在斗体上口的斗盖。
斗体的下口安装一三通结构的活塞,活塞的两通分别与两下管连接。
使用: 分液漏斗的颈部有一个活塞,这是它区别于普通漏斗及长颈漏斗的重要原因,因为普通漏斗和长颈漏斗的颈部没有活塞,它不能灵活控制液体。
当分液漏斗中的液体向下流时,活塞可控制液体的流量,若要终止反应,就要将活塞紧紧关闭,因此,可立即停止滴加液体。
长颈漏斗:用途:长颈形状的漏斗,用来添加液体到会产生气体的容器中。
使用:长颈漏斗用于向反应容器内注入液体,若用来制取气体,则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气体从长颈斗中逸出)二者的区别:分液漏斗主要用于分离两种互不相溶且密度不同的液体,也可用于向反应容器中滴加液体,可控制液体的用量长颈漏斗下端没有活塞,分液漏斗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 物质的组成、分类与变化
复习目标:1、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概念的含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几组概念。
一、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1、元素:
(1)分子: (2)原子:
原子的结构
(3)离子:
2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物质
分子 原子 离子 化合态 游离态
二 物质的变化
物质 纯净物 混合物 单质
无机物
有机物
物质的 变化 没有新物
质生成
有新物
质生成
物理性质
巩固性练习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 玻璃破碎 B 、牛奶变酸 C 、铜器生锈 D 、木柴燃烧 E 、冰雪融化 F 、葡萄酿成酒 G 、干冰汽化 H 、瓦斯爆炸 I 、蓝色的硫酸铜变为白色
2、下列微粒中,能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是( ) A. H B. H + C. H 2 D. H 2O
3、下列物质中 ,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天然气
B 、碘酒
C 、白酒
D 、 蒸馏水
6、下列各物质中,属于同一种物质的是( )
A 、 干冰和冰
B 、 胆矾和蓝矾
C 、 生石灰和熟石灰
D 、纯碱和烧碱
4、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A 、
2 B 、 2H 2+O 2 = 2H 2O C 、HCl+NaOH=NaCl+H 2O D 、Fe+CuSO 4=FeSO 4+Cu 5、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A 、H 2SO 4
B 、KNO 3
C 、Na 2CO 3
D 、Na 2O 7、下列符号中,既表示一个原子,又表示一种元素, 还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 A 、C 60 B 、O 2 C 、H D 、Cu 8、在(a)MgO 、CuO 、 CaO 、 SO 2 (b)C 、Fe 、S 、P (c )ZnCl 2、BaCO 3、HNO 3、NaNO 3三组物质中,各有一种物质在分类上与其他物质不同,这三种物质分别是( ) A. CuO 、Fe 、 ZnCl 2 B. SO 2 、 Fe 、 HNO 3 C. CaO 、 C 、 BaCO 3、 D. SO 2 、 S 、 NaNO 3
点燃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饮矿泉水。
下图是饮用天然水部分商标图,
图中列出了理化指标。
据此回答以下两题:
饮用天然水理化指标
测定结果
钙>4.0 mg/L 镁>0.5 mg/L 钾>0.35 mg/L
钠>0.8 mg/L 偏硅酸>1.8 mg/L
PH值(25 ℃) 7.1
9.这里的钙、镁、钾、钠指的是()
A.单质
B.原子
C.分子
D.元素
10.这种饮用天然水呈()
A.酸性
B.碱性
C.中性
D.无法确定
11. a. 纯碱 b.食用色拉油 c.食盐 d.面粉均是家庭常用的物质,
其主要成分属于有机物的是()
A. ab
B. cd
C. ac
D. bd
12.在2H+.2CO.2O.2Ca+和2NH3等符号中,能够表示2个分子的符号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13.下列反应中,无单质生成的是()
A.电解水
B. 加热高锰酸钾
C. 煅烧石灰石
D.把铝加入硝酸汞溶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