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隋唐制度的革新
4-4隋唐制度的革新(课用)
3、影响:
①我国历史上较完备的一种土地制度。 ②是封建国家利用其所掌握的无主的荒地, 使广大丧失和缺少土地的农民同土地重新结 合起来,基本解决了土地兼并所造成的土地 同劳动者分离的问题。 ③统治者有了较为稳定的财政收入和力役、 兵役的来源。 ④在此基础上,隋唐政府得以实行府兵制度 和租庸调制。
四、从府兵制到募兵制 ㈠府兵制: 1.开创:西魏:兵民异籍 ⒉改革(隋文帝) ①内容: 把军人户籍编入州县,同样分到田 地,不再实行军民异籍。 ②特点: 兵农合一,与均田制结合。 A 有利农业生产,增加政府税收 ③影响: B 扩大了兵源,壮大军事实力 C 清除了胡汉分治的遗迹
频繁,府兵不能定期轮换,甚至出现“壮龄应募, 华首未归”的情形。
材料:自高宗、武后起,由于边境士兵白 天做苦工,夜晚入地牢;能够活着回乡的,十无 二三。大量府兵逃亡,有权势的千方百计逃避兵 役,或行贿免役,或请人代役。
生产发展 生活安定
朋党之争
募兵制
均田制破坏
藩镇割据
土地兼并严重 衰落
两税法
农民负担沉重
思维拓展: 1)秦初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 两大基本矛盾:
A、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主要通过收权和监察来解决。
B、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主要通过分散宰相权力解决。
思维拓展:
2)从秦汉到隋唐时期,中央官制 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②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农民 生产时间有了保证,荒地被开垦,人口增殖;
③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相对 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④改变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 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 • • •
7、弊端: (1)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 (2)大地主隐瞒财产,向农民转嫁负担 (3)政府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严重
隋唐制度的革新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隋唐制度的革新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隋唐时期,制度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隋唐制度的革新主要体现在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一、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即设立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和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部六个部门。
这一制度的实施,体现了政府对各项事务进行科学、规范管理的要求,具有历史意义。
1.中书省:隋唐时期设立的最高行政机构,负责考核各级官员的工作,同时也是各部门的协调机构。
中书省的设立,使得中央政府能够更加有效地管理全国事务,提高了行政效率。
2.门下省:隋代设立,唐代发展完善。
门下省负责处理皇帝的日常事务,包括宣布法令、文件、草拟上奏表章等等。
门下省的设立,使得皇帝能够更加方便地了解和处理国家事务,提高了政治决策的效率。
3.尚书省:负责处理文书、文书录用等事务,是道路交通的管理机构。
尚书省的设立,使得文官草拟奏章、修改文书等工作更加规范化,提高了文书的质量和效率。
4.吏部:负责官职任命、考核等事务,是官员选拔和管理的机构。
吏部的设立,使得官员选拔更加公正、透明,避免了腐败现象的发生,提高了官员素质和政府的执政能力。
5.礼部:负责国家礼仪、儒学传授等事务,是国家文化教育的管理机构。
礼部的设立,使得儒学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发展,推动了文化教育的进步和普及。
6.兵部:负责军队组织、军事训练等事务,是国家军事管理的机构。
兵部的设立,使得军队的组织和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家的防御能力。
7.刑部:负责司法审判、刑狱管理等事务,是国家司法制度的管理机构。
刑部的设立,使得司法体系更加规范化、公正化,维护了社会秩序和人民权益。
8.工部:负责工程建设、运输等事务,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机构。
工部的设立,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畅通,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9.户部:负责财政管理、税收征收等事务,是国家财政制度的管理机构。
户部的设立,使得财政收支更加规范化、透明化,保障了国家财政收入和人民利益。
第四节 隋唐制度的革新
思考:2.唐朝对隋朝的府兵制采取了怎样的态度? 与隋朝相比有何不同? 3.有人认为唐朝的府兵制度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 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3.唐太宗: 调整和健全 ①增加数量,调整分布;②兵将关系: 内容: 兵将分离;③器粮来源:自备 防止将帅拥兵自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利: 影响: 弊: 加重百姓的军费负担;军队战斗力不强 府兵地位下降 4.武则天: 5.唐玄宗: 府兵制崩溃
小结:秦汉以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秦朝创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两汉巩固: 刺史制度;察举制; ( 汉武帝) “推恩令”、“附益之法”;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隋唐完善: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矛盾:皇权 相权
1.关于三省六部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职权有分工,监督,无合作 ②三省的运转机制是:中书---尚书---门下 ③三省的长官品级较低 ④户部主管赋税 A.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2.唐太宗在谈到中央某机构的职权时说:“诏敕 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这个机构应是 A.中书省和门下省 B.尚书省和中书省 C.尚书省和门下省 D.礼部和吏部
审 核
执 行
草 拟 颁 发
思考:唐太宗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一大型建设工 程,试简要说明这一项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 的基本程序,由此分析唐朝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
程序:中书省草拟皇帝关于此项工程兴建的报告, 门下省审核此报告,尚书省将其兴建计划交工部, 由工部具体实施。 特点:①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 制和监督; ②封建官僚机构走向完善; ③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④重视集体决策,有效避免重大决策出现失误; ⑤体现了皇权专制下在某些特定时期的民主性因素
5.科举制的实行,从本质上反映了 A.选拔人才的标准日趋完善 B.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阶层关系的变化 C.政府与世家大族争权夺利的斗争 D.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唐
4.4隋唐制度革新
一、政治制度
3.特点 (1)通过考试选拔官员,读书、考试、做官结合起来 (2)选官权力从地方士族手中收归中央(自上而下) 4.影响 (1)意义(政治、文化、纵横) ①打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门阀 ②扩大官吏来源和统治基础(庶族地主有了上升渠道) ③自上而下选官,加强中央集权 ④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促进教育文化发展(如唐诗发展) ⑤后世历朝沿用,日本等国采用,影响深远 (2)局限(文化、政治) ①全力应付考试,忽视实用学问 ②同年进士结成朋党,败坏官风
二、经济制度
(二)赋税(役)制度 2.两税法 (4)问题 ①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日益严重 ②大地主隐瞒财产,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 ③政府增加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
拓展深化4:赋税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西汉:实行编户制度
演变:
北魏:实行租调制
隋和唐前期:实行租庸调制 唐中期:实行两税法 ①税种:由繁多向单一发展
一、政治制度
(一)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1.背景 (1)旧制存弊端:易造成丞相专权;分工不明确,办事效率低 (2)新制有基础:汉魏以来中央官制不断发展(尚、中、门) 2.历程 (1)确立(隋文帝):相权一分为三 (2)发展(唐太宗):明确划分职权 ①三省 中书省:草拟、颁发——最高决策机构 门下省:审核、驳回——最高审议机构 尚书省:执行——最高执行机构(“事无不总”) 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委员制”)
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府兵制 前期 均田制 租庸调制 科举制 后期
加强皇权 中央集权 巩固统一 繁荣
生产发展 生活安定
朋党之争
募兵制
均田制破坏
藩镇割据
土地兼并严重 衰落
两税法
农民负担沉重
唐朝三省特点
高三历史 隋唐制度的革新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知识精讲人教版
高三历史隋唐制度的革新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知识精讲人教版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四章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第五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二. 重点、难点:1. 重点:隋唐制度的革新、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2. 难点:对科举制实行的准确理解、府兵制到募兵制第四章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一)三省六部制1. 情况:隋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
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
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应驳回。
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事无不总”。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为尚书省下设机构,包括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管国家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用这种制度。
2. 意义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三省分掌议政、决政、行政三权,实际将秦汉以来的丞相之权一分为三,分隶三省,总与皇帝,从而大大加强了皇权。
六部各自分掌行政、财政、军政、司法、工程等权力。
各司其责,中央机构行政效率大大提高。
三省六部制使秦汉以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得以完善,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这对于国家的统一,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1. 科举制产生的历史条件(1)产生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动的结果。
①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下去。
②自北魏推行均田制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庶族地主经济得到了发展,形成了一种社会力量,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
中央政府通过科举制给他们一个政治出路。
③中央政府利用庶族地主抑制士族势力,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④隋唐时期重视选拔人才,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2. 科举制的特点及作用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唐制度的革新》课件
社会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民族矛盾尖锐。
隋唐时期,社会相对稳定,民族 融合加速,为制度的革新提供了
社会基础。
隋唐时期,文化繁荣,思想活跃 ,为制度的革新提供了思想支持
。
02
隋唐制度的革新内容
政治制度的革新
总结词
中央集权
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中央 集权、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等方面。
历史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制度革新是 历史的必然选择。
统治者明智决策
隋唐统治者具有远见卓识,顺应历史 潮流进行制度革新。
05
隋唐制度革新的特点
创新性
隋唐制度革新在多个领域实现了创新 ,如官制、法制、土地制度、赋税制 度等。这些创新为后世制度建设提供 了重要借鉴。
隋唐时期在法制方面也有所创新,如 《唐律疏议》成为我国现存最早、最 完整的封建法典,对后世法制建设产 生了深远影响。
隋唐时期开创了科举制度,打破了士 族门阀对仕途的垄断,为寒门士子提 供了上升通道,提高了官员素质。
全面性
01
02
03
04
隋唐制度革新涉及政治、经济 、文化等各个领域,具有全面
性。
在政治方面,隋唐时期对官制 进行了全面改革,建立了三省 六部制,完善了监察制度等。
在经济方面,隋唐时期推行均 田制和租庸调制,保障了农民
阶级关系调整
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对 政治制度提出了改革要求 。
民族交融推动
各民族间的交融与交流, 促使制度向更为包容和开 放的方向发展。
外部原因
周边文明影响
吸收外来文明优秀成果,如佛教 、摩尼教等,为制度革新提供了 思想资源。
战争与征服刺激
与周边民族的战争与交往,促使 隋唐统治者反思并改进制度。
高三历史课件隋唐制度的革新
创立法典
隋朝颁布了《隋律》和《隋则》,统一了各 地的刑法标准。
推行均田制
隋朝推行均田制,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保 障了社会稳定。
加强官制体系
隋朝加强了官制体系,建立了三省六部制, 规范了官员的晋升和地位。
唐朝的制度革新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制度,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改革。
1
推广均田制
唐朝推广了均田制,进一步完善了土地制度。
高三历史课件隋唐制度的革新
隋唐时期的制度革新对中国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隋唐制度的背景
隋朝和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两个朝代都进行了较为彻底的制度革新。
官制变革
隋朝时期加强了官制体系,唐 朝时期废除了隋朝的三省六部 制,设立了三省:中书省、门 下省、尚书省。
均田制与租庸调制
工艺的精湛
唐朝的工艺水平也是中国历史 上的巅峰,为世界工艺品贡献 了无数珍品。
隋唐制度的特点
隋唐制度革新体现了律法的严肃性和人文精神的充分体现,其特点是:
1 律法严明
隋朝颁布《隋律》,唐 朝颁布《律》、《刑 法》、《考试法》等法 律法规,使得国家治理 更加规范和有序。
2 科举制度
唐朝设立科举制度,使 得人才选拔更公正,有 利于国家精英的培养。
科举制的建立
隋朝废除了租调制,推行均田 制,唐朝进一步确立了均田制, 并开始实行租庸调制。
唐朝推行科举制,明确规定进 士、举人和礼部试的制度,重 新确定考试科目和标准。
隋朝的制度革新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短命但重要的朝代之一,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革新。
统一度量衡标准
隋朝实行统一度量衡标准,减轻了商人在交 易中的不便。
3 均田制度
第四章 第四节 隋唐制度的革新
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收标准 农民时间有了保证;赋役负 是我国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和 意义 担相对减轻; 增加赋税收入; 进步;人身控制松弛;过渡到 巩固府兵制) 实物地租为主。 作用 荒地被开垦,人口增殖,国 家富强,巩固了唐政权。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地主 把新增赋税转稼给农民,阶级 矛盾仍末解决。
2、唐太宗调整和健全府兵制
①措施 ②唐朝府兵制的利弊 3、府兵制的崩溃 ①原因 ②时间 开元年间
(二)募兵制
1、募兵制的兴起 2、募兵制的利弊
(三)府兵制和募兵制的比较
三、经济方面:
1、租庸调制 ①隋朝赋税制度的改革---以庸代役 ②唐朝的租庸调制 ③隋唐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 2、两税法
①两税法产生的历史背景 ②两税法的目的、时间、人物、内容
③两税法的作用和局限性
3、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比较
三省六部制的结构与职能 皇帝
门下省 (审核政令)
尚书省 (行政)
中书省 (政令草拟)
工部 (工程)
刑部 (刑法)
兵部 (军政)
礼部
户部
吏部
(礼仪) (户口、赋税) (官吏考 核、任 免)
府兵制、募兵制对比表
区别 士兵性质 器粮来源 兵将关系 影响
府兵制 兵农合一 士兵自带 兵将分离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一、政治方面
1、三省六部制度由确立到完备。
隋文帝时,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唐朝时,进一步完备, 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一制度。
2、科举制度由创立到完善。 (1)科举制形成的原因:农业生产的发展导致庶族地主的兴起,士 族门阀的衰落 (2)科举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①隋朝兴起科举制 隋文帝: 始用分科考试方式选官 隋炀帝: 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第四节 隋唐的制度革新 开启历史智慧之匙
2、创立和完善:
开 启 历 史 智 慧 之 匙
隋文帝创立 唐太宗增 加科目
隋炀帝设进士科(形成) 建立
武则天增加 人数内容 唐玄宗提 完善 高地位 ②扩大官吏来源
①打击士族门阀 3、评价: ③提高官员素质
④加强中央集权
三、从府兵制到募兵制
1、府兵制的形成
开始于 西魏 形成于 隋朝 完善于 唐初
2、府兵制的特点 ①依赖均田制
开 启 历 史 智 慧 之 匙
5、募兵制的建立 (1)目的: 增强军事力量,巩固封建统治 ①减轻农民负担, 职业士兵 有利于农业生产 (2)特点及作用: 将兵隶属 ②建立强有力军队
(3)影响: 导致军阀出现
三、租庸调制
1、创立 北魏租调制 2、特点和作用
建立在封建均田制的基础上
开 启 历 史 智 慧 之 匙 唐庸无年龄限制;服役相对减轻
开 启 历 史 智 慧 之 匙
②兵民合一 ③农民负担重 ③兵无常帅,帅无常兵(有利于中央集权) 3、府兵制的作用 ①有利于农业生产 ②增加政府收入
③扩大兵源
④减少民族差异(融合)
4、府兵制度的崩溃 (1)原因: 均田制的破坏(根本原因) 兵役繁重,兵士逃亡
府兵地位下降
(2)过程: 武则天时动摇;玄宗开元年间崩溃。
轻徭薄赋 为原则
隋租庸调制
唐完善
社会经济的 发展和国家 的富强
3、租庸调制的破坏
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破坏
(租庸调制实行同时,农民负担仍然沉重)
四、两税法
1、实施原因:
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收入减少
2、实施: 780年;杨炎;按田亩分夏秋两季纳税
开 启 历 史 智 慧 之 匙
3、评价: ①统一税制; ②保证税收;
4隋唐的制度革新
2、创立与完善
①隋文帝: 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吏; ②隋炀帝: 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③唐太宗: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④武则天: 增加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⑤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
(1)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2)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3)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封建 政治制度的成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
1、唐太宗在谈到中央某机构的职权 时说:“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 执论”这个机构应是 A.中书省和门下省 B.尚书省和中书省 C.尚书省和门下省 D.礼部和吏部
•
安全放在第一位,防微杜渐。21.1.421.1.408:41:0008:41:00J anuar y 4, 2021
•
加强自身建设,增强个人的休养。2021年1月 4日上 午8时41分21.1.421.1.4
•
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因为相信而伟 大。2021年1月 4日星 期一上 午8时41分0秒08:41:0021.1.4
(1)开创 西魏 (2)改革 隋文帝
①内容: 军人户籍编入州县,寓兵于农;
②特点: 实现了府兵制与均田制的结合;
③评价: 有利于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扩 大兵源,清除分治足迹。有利于国家 统一富强和民族融合。
(3)健全 唐太宗 ①增加府兵的数量; ②实行兵将分离; ③自备武器粮食。
评价: 加强中央集权,加重农民负担。
思维拓展:
(1)秦初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 两大基本矛盾:
A、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主要通过收权和监察来解决。
隋唐的制度革新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尚书省
门下省
皇帝
中书省
地方 州(郡)县
中央机构
(起草政令)
(管理 政务)
(审核政令)
唐三彩文官甬
中拟,门审,尚行
《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奉行而已。”
租——纳谷 调——布、绢 庸——不服徭役,可用布、绢代替
⑴隋 ⑵唐
北魏 —租调制
(不受年龄限制)
出现“庸”,受年龄限制 。
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增加政府收入
土地制度:均田制
三、赋役制度变革: (一)租庸调制
朝代
租
调
役
庸
北周
粟五石
绢1匹(4丈)、绵8两或布1匹、麻10斤
30天
隋朝
中央官制: 选官制度: 乡举里选制 赋役制度: 人丁为主 兵役制度:
三公九卿制
01
Hale Waihona Puke 三省六部制02年份
纳税户
中央赋税收入
唐代宗 大历十四年 (779年)
120万
1200万贯 (包括盐利)
唐德宗 建中元年 (780年)
310万户
1350万贯 (不包括盐利)
5、以下是唐朝时连续两年的纳税户数和中央赋税收入表,对此表解析最为正确的是
练习: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程序是 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工部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工部 门下省 中书省 尚书省 户部 尚书省 门下省 中书省 吏部
第四章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
第四章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确立,三省六部的名称、职能及隶属关系,三省六部制的踊跃作用;科举制的形成和进展,科举制的进步作用;隋唐两代对府兵制的改革、调整及其作用、短处,府兵制的崩溃和募兵制的形成、特点及其对封建统治的利弊;隋朝的租调制和纳绢代役,唐朝的租庸调制,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两税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内容和结果。
二、能力培育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分析隋唐时期实行的各项制度对封建统治的利弊,培育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多角度观看和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2.通过学习隋唐各项制度的内容及其作用,指导学生把握综合分析、归纳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试探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不同的地方,培育学生用比较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我国封建社会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因其具有踊跃作用而被历朝所沿用。
2.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曾在历史上发挥过进步作用,因此被历代沿用。
3.隋唐改革、调整、健全府兵制,一方面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强盛和民族的融合,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增加了农人的负担。
4.均田制是府兵制赖以推行的经济基础。
因此,均田制受到破坏是府兵制崩溃的全然缘故──使学生深刻熟悉到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作用。
.募兵制既对封建统治产生过踊跃作用,也成为军阀割据势力形成的重要缘故之一。
6.赋役制度上,隋沿用北魏以来的租调制并作了适当的调整,后来又开始部份推行以庸代役制度。
唐朝统治者总结、吸取隋亡的教训,以轻徭薄赋为原那么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起到了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也是唐朝经济迅速进展的重要缘故之一。
7.两税法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说明封建政府对农人的人身操纵有所松弛。
因此,两税法的实行是我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和进步。
唐朝统治者实行两税法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客观上致使土地兼并日趋严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举(考试 选拔)
标准
西汉至东汉前期:才 以才能(主 能和品德; 要是考试成 东汉后期:出身门第 绩)
唐选官制度的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 加强中央集权。 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思考: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有什么变化?选官制 度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1 夏商周:世卿世禄(世袭制) 2 战国:军功爵制 3 两汉:察举制、皇帝征召(征辟制) 4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5 隋唐—明清:科举制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乡举里选制 人丁为主 普及兵役制 三省六部制
选官制度:
赋役制度:
科举考试制
资产、田亩为主 自由兵役制
兵役制度:
隋唐制度与隋唐兴衰的关系:
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府兵制 前期 均田制 租庸调制 科举制 后期 加强皇权 中央集权 巩固统一 繁荣
生产发展 生活安定
朋党之争
募兵制
均田制破坏
②保证租庸调制和府兵制的实行 ③ 有利增加财政收入
六、租庸调制——赋税制度
1.起源:北魏:租调制
——(P69注释)
2.发展:隋唐的庸调制的内容有什么特点?有 什么作用?
隋(特点) ①租调数量减轻,农民服役时间短; 内容
②“民年五十,免役收庸”
出现“庸”,但是受年龄限 制
唐朝的租庸调制 ①特点: 轻徭薄赋,庸不受年龄限制
演变趋势和规律: ①收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财产为主转变, 以唐朝两税法为主要标志。 ②服役形式:由劳役发展纳物代役,以“庸”制为标 志。 ③赋税种类:由繁杂向简单转变 ④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 法为标志。 ⑤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渐松弛 对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认识: ①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实质是封建生产关系的 调整; ②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松弛是历史发展和进步 的必然结果;
兵将关系 影响
隶属关系
农民负担减轻 军阀割据
课堂练习
A、均田制遭到破坏 B、兵役繁重
3、唐朝从府兵制到募兵制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C、府兵地位下降
D、战争频繁
4、唐朝中期,均田制无法实行的主要原因是 A.赋税沉重导致农民逃亡,土地荒芜 B.国家把土地分配给皇室和官僚地主 C.安史之乱造成农业生产破坏 D.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
②原因: 吸取隋亡教训;唐经济衰败,财政困难 隋唐租庸调制的作用: 对农民:① 生产时间② 赋役负担③垦荒 对政府:① 赋税收入②府兵制 ————有利国家富强
知识拓展:北周、隋唐的赋役制度
朝 租 代 北 粟五石 周 隋 粟三石 朝 调 役 庸
绢1匹(4丈)、绵8两 30天 或布1匹、麻10斤 绢1匹、绵3两或布一端 30天 年满五十, 免役收庸 (一说6丈,一说1丈6尺)、 麻3斤 20天
藩镇割据
土地兼并严重 衰落
两税法
农民负担沉重
6 评价:
6.评价:
(1)积极性
①税制得到统一,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
②改变了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 放松; ③扩大了税源,增加财政收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④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2)局限性:P69-70
思考:结合P70小字内容,谈谈两税 法有何局限性?
①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
唐 粟二石 绢2丈、绵3两或布2丈4 20天 可纳绢或 朝 尺、麻2斤 布代役 (无年龄 限制)
七、两税法
1 背景: ①土地买卖和兼并,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②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③安史之乱加剧了生产的破坏 ④税制混乱,新旧税种叠杂 ⑤以人丁为主的税制的不平等性
2 目的: 解决财政困难 3 时间: 780年 4 内容: P69倒三段 5 特点: 以资产为主,量出制入
开九品中正制先导的是曹操唯才是举的主 张。曹操曾三次发布求才令,他明确指出, 即使是“不仁不孝”之人,只要是“高才异 质”,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就要起用 他们来治理国家,带兵打仗。这无疑是对当 时强调德治和仁孝的儒家思想的一次大冲击, 也是对当时用人标准的一次大纠正。指导思 想的改变,引来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的盛况,逐渐改变了东汉以来由门阀世族主 持乡闾评议和控制选举局面的形势,从而为 建立新的选举制度创造了条件。 曹操死后,曹丕在采纳陈群的创议后,就 把曹操“唯才是举”的方针制度化了,于是 九品中正制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 制度。但当时察举尚未完全废除。
三省六部制
3、职能:
中书省是决策机构——“中拟”; 门下省是审议机构——“门审”; 尚书省为执行机构——“尚行”; 六部的职能见书本P67第一段。
“中书取旨,门下 封驳,尚书奉而行 之”
中央
中书省 吏 部 户 部
皇帝 尚书省 礼 部 兵 部 门下省 刑 工 部 部
(起草政令) (管理 政务) (审核政令)
(4)影响:
积极:
①减轻了农民的的负担,有 利于生产的发展; ②国家建立了强有力的军 队。
(4)影响 兵将之间有隶属关系,容 消极:易形成军阀,是以后藩镇割 据的主要原因。
府兵制和募兵制有什么不同?
区别
士兵性质
府兵制
兵农合一 士兵自备 兵将分离 农民负担沉重 加强集权
募兵制
职业士兵 国家供给
器粮来源
①有利于农业生产;增加了政府收入; ② ③影响: 扩大了兵源; ③清除胡汉分治遗迹,有利于国家统一、富强和民族融合
3.调整与健全:唐太宗
①增加军府数量,1/3驻守关中
(1)内容 ②实行兵将分离(P69材料) ③府兵服役期间免征租庸调,出征时 要自备武器、粮食
①大量军府驻守关中,有利加强中央集权。
(2)影响
②兵将分离,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局面。
③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4.衰落: ①均田制的破坏(根本原因) (1)原因 ②战事多,兵役重,兵士逃亡较多 ③府兵地位下降 (2)过程 武则天时衰落。 开元年间
5 .崩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四.募兵制 (1)背景: 府兵制的衰落 (2)目的: (3)内容: 国家招募丁男当兵, 供给衣食,免征赋役。 增强军事力量
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就是选择“贤有识鉴”的中 央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 责察访本州、郡、县散处在各地的士人,综合德才、 门第定出“品”和“状”,供吏部选官参考。所谓 “品”,就是综合士人德才、门第(家世官位高低) 所评定的等级,共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 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但类别却只 有上品、中品和下品(二品至三品为上品;一品为 虚设,无人能达到;四品至五品为中品;六至九品 为下品)三类。在德才与门第中,定品时一般依据 后者,叫“计资定品”。所谓“状”,乃是中正官 对士人德才的评语,一般只有一两句话,如“天才 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这是对东汉 后期名士品评人物的制度化。
想一想:唐朝在制度上有哪些创新?
答: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实行募兵制、 租庸调制、两税法等。
(2)比较唐朝三省与美国三权分立有何异同。 相同点:都是通过权利的分散达到中央 政府部门互相制约与平衡,防止集权。 不同点:唐朝的三省是封建权力机关,主要 是政令与行政权力的分散,最终有利于皇帝集权。 美国的三权分立是行政、立法,司法等权利 的分散,是为了防止集权,确保资本主义自由、 民主的实行。
五 均田制
含义: 我国从北魏到唐代中期实行的计口授 田的制度。始于北魏,北齐、北周、隋、初唐 时均沿此制。唐中叶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 瓦解。“计口授田”是指政府根据所掌握的土 地数量,授予每口人几十亩桑田和露田。桑田 可继承,露田在年老或死亡后要收回。
作用:①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有利缓和阶级矛盾, 发展生产
第四节
隋唐制度的革新
一、三省六部制
1 确立: 隋文帝
2 发展: 唐太宗
3 职能: 三省:
六部: ①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 4 特点: ②相权一分为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①形成完整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 提高行政率, 5 作用: ②加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 ③是中国官制的重大变革,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隋文帝——分科考选拔
3 隋代创立
隋炀帝——建进士科,形成
唐太宗——增加科目,进士,明经
4 唐代完善
武则天——增加人数,武举,殿试
唐玄宗——高官主考
5、特点: 1)方式: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2)标准:才能 3)选官权:把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 方士族地主手中收归中央 4)三合一 5)扩大官吏来源,兼顾多个阶层 6)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5、评价:
2)消极作用:
① ②
集中精力应付考试,忽视了实用性的学问
科举制维护了封建社会,是造成中国封建社 会长于他国的因素之一; 最严重的是后期,八股取士钳制思想,阻碍 了知识分子放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 的文化因素; ④ 易结朋党
③
汉、唐选官制度的比较:
汉 选拔的方 察举制(自下而上的 法和途径 推荐) 唐
趋势:选官标准:家势、财产、门第——才能 选拔方式:严密科学,公开、公平、公正
课堂练习
1、隋唐以来的历代封建统治者都以 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根本原因是科 举制 ( ) A、以儒家思想为考试内容
B、有利于统治阶级选拔人才
C、能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D、有利于封建专制统治的巩固
2、下列现象较能反映唐朝进士科难考 的有 ( ) ①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②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③缙绅 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终不为美;④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2、开创原因 ①经济上:封建经济发展(中小地主经济和小 农经济实力壮大) ②阶级关系上:南朝后期士族势力衰落,庶族 地主发展,要求参与政权 ③ 政治上:九品中正制不利社会发展,且无法 继续 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中央集权的加强
知识拓展: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是盛行 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这 种选官制度,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 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 种表现形式。这种新的选官制度是由魏 文帝曹丕时的吏部尚书陈群创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