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

合集下载

《伯牙绝弦》原文及译文翻译解析

《伯牙绝弦》原文及译文翻译解析

《伯牙绝弦》原文及译文翻译解析《伯牙绝弦》原文及译文翻译解析导读:《伯牙绝弦》写出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知己放点歌情谊非常深厚、重情重义、知音难觅的情感。

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的《伯牙绝弦》原文及译文翻译解析,供参考借鉴!伯牙绝弦的原文及意思翻译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

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

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

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

所以就“破琴绝弦”,终生不再弹琴了。

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语文书版本: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释:绝:断绝善:擅长,善于。

鼓:弹。

志在高山 :心里想到高山。

哉 :语气词,表示感叹也表示"啊"的意思。

峨峨 :山高峻的样子兮 :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像……一样。

洋洋:广大。

念:心里所想的。

必:一定,必定。

之:他。

谓:认为。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就。

复:再,又。

弦:在这里读作“闲”的音。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 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

伯牙绝弦的成语典故

伯牙绝弦的成语典故

伯牙绝弦的成语典故
伯牙绝弦,也叫作伯牙鼓琴。

最早记载于《列子》,讲述的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这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的故事。

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

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他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

《伯牙绝弦》写出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情谊深厚、重情重义的情感和知音难觅,因此形成了“伯牙绝弦”这一成语,用以比喻知音难觅或表示对知音深切的怀念。

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

翻译课文
• 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翻译课文。
翻译课文:
•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 “善”:善于。
•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 兮若泰山!” • “志”:想。“善”:好。“若”:好像。
•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 若江河!” •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 “念”:想。“得”,懂得。
我会背
伯牙善______,钟子期善______。 伯牙鼓琴,志在_____,钟子期曰: “_____,_____!”志在______,钟子 期曰:“____,______!”伯牙____,钟 子期_______。子期死,伯牙谓______, ______乃_______,终身_______。
资料袋: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本书中,用 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 牙曾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 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póu土,惨然伤 我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 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 尺瑶琴为君死!
与伯牙绝弦有关的诗文: 借问人间愁寂寞,伯牙弦绝已无声。 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冯梦龙《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知音: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
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与本课相关的词语或成语
• 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也比喻乐曲高 妙。 • 炉火纯青:比喻技艺或学问、修养达到精 粹完美的境界或做事情达到纯熟的地步。 • 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 • 曲高和寡:原比喻知音难觅。现多用于比 喻言行卓越不凡、艺术作品等高雅深奥, 以至于很少有人能理解或接受。来自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 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 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 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 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 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七、拓展、思考
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
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 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知 音
难 上 难 。
春 风 满 面 皆 朋 友 , 欲 觅
摔 碎 瑶 琴 凤 尾 寒 , 子 期 不 在 对 谁 弹 !
伤 但 今 心 见 日 伤 一 重 (póu) 来 心 复 抔 访 伤 土 , 心 , 不 , 惨 见 不 然 知 忍 伤 音 泪 我 人 珠 心 。 纷 !
知我者——子期也
释题

“ 伯牙绝弦” 是什么意思?
•伯牙绝弦:绝, 断绝。
俞伯牙把琴弦弄断 了。 俞伯牙从此不弹琴了。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 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 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钟子期曰 : “善哉,
!”
!”
杨柳依依 清风徐徐
白雪皑皑 明月皎皎
……
钟伯 子牙 期所 必念 得 之
知 音
伯牙作为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虽然 听者众多,但听到的都是那些毫无价值的、没有意义 的、空虚的、肤浅的赞美,他始终觉得无人真正听懂 他的琴声,所以独自一人来到山间排遣内心的愁苦和 寂寞,他万万没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 一个山野村夫却能听得懂他的琴声中表达的感情。

《伯牙绝弦》原文及译文翻译

《伯牙绝弦》原文及译文翻译

《伯牙绝弦》原文及译文翻译《伯牙绝弦》是中国古代的一篇传奇故事,描写了一位音乐家为了纪念已故的乐伴而弹奏琴曲,掀起了内心深处的感动和哀思。

这篇文章是汉族民间文献中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不仅能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还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情感和哲学思考。

本文将对《伯牙绝弦》原文及译文翻译进行详细解析,带领读者领略这篇经典之作的精髓。

一、原文《伯牙绝弦》原文如下:伯牙鼓琴,钟子期曰:“善哉。

得无人于此乎?”伯牙曰:“是何人也?”子期曰:“时越乐正也。

”伯牙曰:“是夫子与?”子期曰:“然。

”伯牙神而喜,起而谒之。

既见,乃拜赐之,曰:“先生乐吾妻子死无成音,今吾伐木而为呼,得成此音。

子何以至于斯?”时越曰:“昔者有人於吴,善鼓琴,而好听卫飞廉,飞廉卒,归葬於其门,彻其琴,而弦犹挂。

夜半之时,忽闻其门中有声,若黍离离,如有慨者,奋楫而前以窥之,见一人形若飞廉,垂白髪,若有所思。

已,上而复下,然后去之。

既而闻其门中有音酌之声,发其门而入,阆苑之内,皆有弦死者。

果于其门中得一琴师,长如之久方领其义焉。

故蒋子横死,子期得业焉。

今先生感于飞廉之绝调,长夜独坐,并弃约旧,乃能如此。

至于汝之问,乃夫子不暇之论;据知系罕有之音者。

”二、译文《伯牙绝弦》的译文如下:伯牙在弹琴,钟子期说:“不错,难道在这里没有别人吗?”伯牙问道:“那是谁?”子期说:“是时越的乐正。

”伯牙兴奋地说:“他是老师吧?”子期回答:“是的。

”伯牙灵光一闪,起身来拜访时越。

相见时,伯牙对时越拜礼,并送给他礼物,说:“老师,我为我的妻子弹琴已经很久没有像刚刚这样感到有所成就了。

今天我刚才砍柴时,无意中弹奏出了这段旋律。

老师,你为什么要成就于此?”时越这样回答:“从前在吴国有个人非常善于弹琴,最喜欢听许市卫飞廉的音乐,可惜卫飞廉去世了,葬在他的门前,当时门前有一把琴,依旧挂着它的琴弦。

半夜里,忽然听到门里发出哀婉动人的音乐,听起来非常像卫飞廉的音乐,还有细碎的,忧虑的声音。

《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清风徐徐 杨柳依依 春雨绵绵 明月皎皎 炊烟袅袅 白雪皑皑
练一练
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 钟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 春雨 ),钟子期曰: 春雨 ) !” 善哉,( 兮若( “ 善哉,(绵绵 )兮若(
清风徐徐 杨柳依依 春雨绵绵 明月皎皎 炊烟袅袅 白雪皑皑
练一练
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 钟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 白雪 ),钟子期曰: 白雪 ) !” 善哉,( 兮若( “ 善哉,(皑皑 )兮若(
伯牙为何要绝弦
•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破琴绝弦,终身不复 绝弦 觉得) 把琴摔碎) (觉得) (把琴摔碎) (再)
• 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 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 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了。 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了。
课外作业
1、搜集表现知音 、 良朋的诗文和名 言名句。 言名句。
2、用自己的话说说古 、 文大意. 文大意 3.用抄写部把这篇文章 用抄写部把,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 峨峨兮 泰山! 太好了)( )(像 )(高 (太好了)(高)(像) •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说:“太好了!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 太好了! 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啊! 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啊!” •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兮若江河 广大) (广大) • 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 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 妙极了! 的江河! 的江河!”

《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 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 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 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 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鲍 宗 伯 高 武
牙 山 绝 实 流 验 弦 小 水

• 作业: • ★课外阅读《警世通言》中的《俞伯牙
伯 牙 绝 弦
伯 牙 绝 弦
知我者,子期也!
晋国 上大夫 衣着华贵 羽扇纶guān巾
楚国 山村打柴樵夫 青布包头 一身布衫
伯 牙 绝 弦
伯 牙 绝 弦
伯牙听闻子期已死,五内崩裂,泪如涌泉, 大叫一声,傍山崖跌倒,昏绝于地 ……伯牙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坐于地下,双手捶胸,恸(tòng)哭不 已……
摔琴谢知音》,搜集有关知音的诗文。 • ▲欣赏《高山流水》并填词。
高 山 流 水
伯牙善
,钟子期善
鲍 宗 伯 高 。伯牙鼓琴, 武
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伯牙所念,钟子期
牙 山 , !” 绝 实 流 , !” 弦 验 小 水 。子期死,课堂练习:填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
心里想的。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必
伯 牙 绝 弦
知音
伯牙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尤其 是弹得一手好琴。琴声虽好,却没有一个人能 真正听懂他的琴声。伯牙与钟子期相识在一个 风雨之夜,伯牙停船避雨,伯牙弹起琴来,抒 发心中的孤独与寂寞,却不料遇上了打柴回家 的钟子期,完全听懂了伯牙的琴声!从此结下 了生死之交……
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 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 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 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 复鼓。

小学六年级《伯牙绝弦》课文原文

小学六年级《伯牙绝弦》课文原文

小学六年级《伯牙绝弦》课文原文
伯牙绝①弦
伯牙善鼓②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③,钟子期曰:“善哉(zāi)④,峨峨⑤兮(xī)⑥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⑦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词语解释
①绝:断绝。

②鼓:弹。

③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④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⑤峨峨:高。

⑥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⑦ 洋洋:广漠。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琴声。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开阔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 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晰地道出他的心声。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

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

启示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

单纯友谊的基础是理解。

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了。

“伯牙绝弦”是交结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

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1/ 1。

伯牙绝弦的意思详解、造句、读音、解释、近反义词、出处

伯牙绝弦的意思详解、造句、读音、解释、近反义词、出处

伯牙绝弦的意思详解、造句、读音、解释、近反义词、出处成语名称:伯牙绝弦
成语读音:bó yá jué xián
成语解释: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

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

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

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这世上再也不会有知音了,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

所以就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伯牙绝弦的故事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
英文翻译:Boya vast string
成语形式:ABCD式的成语
伯牙绝弦成语接龙:
弦外之音原指音乐的余音。

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

弦外有音比喻话语中另有间接透露、没有明说的意思。

弦外之响比喻言外之意。

弦外之意弦:乐器上发音的丝线。

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

弦无虚发指射箭百发百中。

弦外遗音弦:乐器上用以发音的丝线、铜丝或钢丝。

言外之意。

比喻话语中另有间接透露、没有明说的意思
伯牙绝弦的意思是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

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

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

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这世上再也不会有知音了,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

所以就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伯牙绝弦》原文及译文翻译

《伯牙绝弦》原文及译文翻译

《伯牙绝弦》原文及译文翻译伯牙绝弦的原文及意思翻译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

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

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

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

所以就“破琴绝弦”,终生不再弹琴了。

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语文书版本: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释:绝:断绝善:擅长,善于。

鼓:弹。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也表示"啊"的意思。

峨峨:山高峻的样子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像……一样。

洋洋:广大。

念:心里所想的。

必:一定,必定。

之:他。

谓:认为。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就。

复:再,又。

弦:在这里读作“闲”的音。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

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词句解析(1)对句子的理解。

小学六年级《伯牙绝弦》课文原文

小学六年级《伯牙绝弦》课文原文

小学六年级《伯牙绝弦》课文原文
伯牙绝①弦
伯牙善鼓②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③,钟子期曰:“善哉(zāi)④,峨峨⑤兮(xī)⑥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⑦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词语说明
①绝:断绝。

②鼓:弹。

③志在高山:内心想到高山。

④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⑤峨峨:高。

⑥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⑦洋洋:宽敞。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琴声。

伯牙弹琴的时候,内心想到宏伟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扬道:“太好了!就像宏伟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内心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扬道:“好啊,犹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淌!”不管伯牙弹琴的时候内心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晰地道出他的心声。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

因此,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想念。

启发
人一辈子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

纯真友谊的基础是明白得。

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了。

“伯牙绝弦”是交结朋友的千古榜样,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发。

正是那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伯牙绝弦课文原文及翻译

伯牙绝弦课文原文及翻译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伯牙绝弦课文原文及翻译
伯牙绝弦,又称《伯牙绝弦图》,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个故事。

该故事
源自于中国的古代传说,也被后人传颂于竹林七贤之一的伯牙。

原文:
伯牙依山而弦自絕焉,故于斯弦义葬于山。

传於世曰:“葬弦之山者,非
弦之故也,以伯牙之道弦焉;葬父母之言者,非父母之故也,以世俗之道言之也。

故王子者,其言亦可以弦,其课亦可以赖,其德亦可以知,则道同而归焉。

弦之胜也,直而至也,猛而有饰也;而善弦者不能得也。

人之世也,亦不可得
而弦也乎?岂其言邪?人见其貌而处之,未闻其名邪?世之騃者,猗不知王子
之善弦也?人之所存者,所以为有名也。

齐物者,唯物也,王子之所弦;弁象者,德也,王子之所守也。


翻译:
伯牙依山而断弦,因此在此山葬弦。

世人传说:“葬弦之山,并非因为弦
的原因,而是为了表达伯牙的道义。

葬父母之言,并非因为父母的原因,而是
为了迎合世俗的言谈方式。

因此,王子的言谈可用来弦,其教课可被依赖,其
品德也可被认知,从而使道义相通而归于一致。

弦的优势在于贯通,直接而至,剑拔弩张而又有修饰。

然而,对弦艺熟练的人不能得到这一境地。

人世间,岂
能获取到弦呢?难道只看到其外貌与其相处,却未听闻其姓名吗?世间的愚昧者,真的不知道王子的妙弦之技吗?人存活的意义,就是其有名有姓。

齐物者,就是物自身本身,也是王子所弦的;弁象者,是品德,也是王子所保持的。


第1页/共1页。

文言文《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文言文《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伯牙绝弦》是一篇值得细细琢磨的文言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文言文《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译文及注释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琴声。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 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

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

注释善:擅长,善于。

鼓:弹奏。

听:倾听。

绝:断绝。

志在高山 :心中想到高山。

曰:说。

善哉 :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

即"好啊" 、“妙啊”或“太棒了”。

善,好;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 :高兮 :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像……一样。

洋洋:广大。

念:心里所想的。

必:一定,必定。

之:他。

谓:认为,以为。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就。

复:再,又。

弦:在这里读作xián的音。

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

阴:山北或水南为阴。

反之,山南水北为阳。

伯牙绝弦意思

伯牙绝弦意思

伯牙绝弦绝:断绝。

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

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欣赏。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节称快):“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的心意。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

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词语意思:
善:擅长,善于。

善哉:太好了。

若:好像。

洋洋:广大。

谓:认为。

念:心里所想的。

必:一定,必定。

复:再,重新。

乃:就。

破琴:把琴摔破。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伯牙绝弦原文翻译

伯牙绝弦原文翻译

伯牙绝弦原文翻译伯牙绝弦,也叫做伯牙鼓琴。

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伯牙与锺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

伯牙善于演奏,锺子期善于欣赏。

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

后锺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这世上再也不会有知音了,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锺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

所以就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挑断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伯牙绝弦》写出了俞伯牙和锺子期之间情谊深厚、重情重义的情感和知音难觅的现象。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伯牙绝弦》原文: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锺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锺子期善于倾听琴声。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锺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长江,黄河,锺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长江黄河在我面前流动!”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锺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

锺子期去世后,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

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锺子期的思念。

《伯牙绝弦》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

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

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俞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了。

“伯牙绝弦”是交结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

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拓展资料:伯牙、锺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牙绝弦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三、教法,学法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学法: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具:多媒体课件一、揭题导入师: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

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读到的《伯牙绝弦》。

这是一篇文言文,与我们平时读到的文章不一样。

有时,我们也把文言文简单地称为古文。

与古文相比较,我们今天常见的文章就叫白话文。

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够开始喜欢古文,喜欢古文特有的味道。

我们先来读一读这个故事。

二、整体读文师:请同学们自由读,大声读,按照自己的节奏,至少读三遍,有生字的地方或者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文言文的朗读跟现代白话文的朗读不一样,光读通顺了、读流利了还不行,还要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和韵味。

现在再读一遍,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出示文本)学生再读课文。

师:请一个同学读。

师:真是不简单!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老师没有做任何讲解,就能读得这么通顺,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再指名一生读课文。

师:真好!我最欣赏她读的三个地方。

第一个地方:“善哉,峨峨兮泰山!”还有一个地方:钟子期必得之。

“必得之”强调得好!第三个地方: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读得好!看来同学们读课文没问题了。

现在齐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放慢节奏试试。

学生放慢节奏再读课文。

三、初解绝弦师:读得越来越有味道。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虽然我们没有读了百遍,但七八遍已经有了。

那么文章的意思是不是自见了呢?是不是都理解了?好,考一考你们: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怎么解?生:伯牙从此不弹琴了!师:好一个从此不弹琴了!“绝”怎么解?生:“绝”就是断绝。

师:“绝”就是断绝,“伯牙绝弦”就是伯牙断绝了琴弦。

但是这个同学刚才却直接说伯牙从此再不弹琴了。

他解释得真好!他不是机械地按照下面的注释进行翻译,而是变成了我们现在能够理解的、经常在用的表达方式来说,看来他是真正读懂了题目的意思,他真会学习。

我们学习文言文就要这样学会变通。

师:文章的题目就提到了伯牙绝弦,那么文章中还有哪些地方也提到了伯牙绝弦?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这里也提到了伯牙绝弦。

师:文章的最后一句也提到了伯牙绝弦。

这里的绝弦仅仅是把琴弦弄断,不再弹琴了吗?它意味着什么?它向世人宣告了什么?生:宣告了他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知音了。

师:我相信如果我们继续读课文,你就会对“绝弦”这个词乃至对这篇文章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四、再解绝弦1、何谓知音:师:现在再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还有哪些地方没读懂?生: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意思是说,伯牙非常擅长弹琴,钟子期非常喜欢听伯牙弹琴。

师:这里的“善”字怎么解?生:擅长,喜欢。

师:真好。

有没有注意这个“善”字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生:四次。

师:每一次出现都是一样的解释吗?生:不是。

善鼓琴,善听,“善”都是善于,擅长的意思师:后两个“善”字?生:感叹词!师:感叹词?但我们解释的时候不能直接解释成“感叹词”,要善于变通啊!生:这里的“善哉”就相当于“好啊”!师:“善哉”就是对别人表示赞叹,“哉”是一个语气词,相当于现在的“啊”,“善哉”就是“好啊”!既然“善哉”是表示赞叹,我们变通一下,用现在的表达方式,肯定不只“好啊”这一种方式,我们还可以怎么说?生:我们还可以说“真棒啊”!师:你也真棒啊!生:真行啊!生:不错啊!生:了不起啊!生:真厉害啊!生:妙极了!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善哉”可有多种解释,不论是“好啊”还是“妙啊”,还是“棒啊”还是“行啊”,都表示赞叹。

我们看出来了,四个“善”字用法不一样。

古汉语中一个字有多种用法,在我们现代汉语中也往往有这种现象。

生: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意思就是: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了高山,曲子中弹出了高山的感觉,钟子期就说:“太好了,就像泰山一样高大,就像泰山一样巍峨!”师:你理解得非常棒!我也忍不住要对你说一声“善哉”!同样,后面一句你应该也能读懂啊!生:“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了流水,钟子期就说:“真棒啊!就好像江河一样光大!”师: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表达方式?生:我对他有补充。

这两句话说明伯牙弹琴的技艺很高超,他心里想到什么,他的曲子中就能够透露出什么来。

师:他能够用琴声表达自己的情怀,的确是“善鼓琴”。

生:我也看懂了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的时候,他想到了泰山巍峨和江河辽阔,表现了出来,钟子期就听懂了伯牙的意思,好像他俩心灵相通一样,可见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师: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那么我们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的确是善鼓琴,钟子期的确是善听呢?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我从这两句看出了伯牙的确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师:志在流水,曰──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师:假如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透过伯牙的琴声,你就仿佛看到了生:我就仿佛看到了威武高大的泰山!师:于是你就怎样赞叹?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师:现在你还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就仿佛看到了什么?生:我就仿佛看到了长江黄河!师:于是你就怎样赞叹?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师:真好。

伯牙善鼓琴,我们的资料中也说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请你充分发挥想象力!生:还会表现鸟语花香的景象!生:还会表现秋天落叶满地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无边无际的蓝天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春天繁花似锦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冬天雪花纷飞,白雪皑皑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秋风习习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清晨朝阳四射、霞光灼灼的壮丽景象。

生:还会表现春天杨柳依依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春雨绵绵、诗情画意般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鸟在枝头歌唱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春天竹子拔节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秋天果实累累的景象。

师:好!作为一个善鼓琴的人,作为楚国有名的音乐家,正如同学们所说,他的琴声一定表现了很多很多动人的情景。

(出示课件。

)师:他的琴声一定还表现了那徐徐清风──生: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潺潺流水,潇潇春雨,皑皑白雪,蒙蒙云雾,灼灼霞光!师:现在你们都是钟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生:善哉,徐徐乎若清风!师:真是一个善听的子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生:善哉,皎皎乎若明月!师:也是一个善听的子期!我们都是钟子期,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

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钟子期曰──生:善哉,依依兮若杨柳!师:当伯牙鼓琴志在芳草,钟子期曰──生:善哉,萋萋乎若芳草!师:志在炊烟──生:善哉,袅袅兮若炊烟!生:善哉,潺潺兮若流水!师:志在春雨──生:善哉,潇潇乎若春雨!师:志在白雪──生:善哉,皑皑乎若白雪!师:志在云雾──生:善哉,蒙蒙乎若云雾!师:志在霞光──生:善哉,灼灼乎若霞光!师: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生:知音!师: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板书:知音2、相遇相知:师: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在遇到钟子期之前,他还会缺少赞美吗?生:不会!师:不缺少赞美,那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生:因为伯牙想到什么子期都能知道。

师:那别人呢?生:而别人就感受不到伯牙内心深处的感觉。

师:也就是说,不能真正听得懂伯牙琴声的妙处。

师:别人赞美就跟着赞美,却并没有真正听出美在何处,所以这样的赞美也是没有什么价值,是吗?生:钟子期是最能体会和了解伯牙内心深处是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别人却没能做到,所以伯牙把子期视为自己的知音。

师:也就是说只有钟子期能真正听得懂伯牙琴声的妙处。

可以想象,在遇到钟子期之前,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能像钟子期那样去说──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师:当他鼓琴志在流水,也没有人能像子期那样去说──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师:心有灵犀可能是对知音最好的注解。

正如这个同学所说,那时候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他渴望遇到一个真正的──生:知音!师:然而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俞伯牙的心情又是如何呢?生:俞伯牙的心中一定是心潮澎湃的!生:很快乐的,一定要在音乐事业上走得更远,一定要有成就,是钟子期带给他的希望。

师:知我者,子期也!传说,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意,伯牙曾为等待子期在江边的船上苦苦地守候了一夜,而子期也把伯牙视为兄长,最后一次相见两人依依不舍,洒泪而别。

此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生:我觉得不只是音乐方面的知音,他们已经是一对生活上的知音。

师:他们已经成为一对人生的知音!生:我觉得钟子期和俞伯牙不仅是音乐上的知音,是生命中的知音。

因为钟子期能在俞伯牙的琴声中知道伯牙的心情,十分关心俞伯牙,所以我觉得他们是生命中的知音。

师: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相遇绝不仅仅是音乐方面的心有灵犀,他们的相遇是一颗心和另一颗心的相遇!师:这个同学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欢聚的那一份融洽,那一份欢乐!的确,多么欢乐的相聚,多么难忘的时光!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染病身亡!3、知音之死: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是怎样的痛苦,这是何等的决心!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再无知音了呢?生:伯牙认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除了钟子期没有人能理解他,所以他就终身不复鼓了。

师:伯牙觉得除了子期再也没有别人了,是吗?生:我觉得他们之间已经建立了一种非常深刻的友谊,子期死后,伯牙就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人来作他的知音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